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大学生职业困惑

时间:2023-06-14 16:36:29

导语:在大学生职业困惑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生职业困惑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

1.当代大学生价值困惑的表现

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存在许多困惑。首先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困惑。他们一方面觉得集体主义应该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原则,另一方面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接受个人主义,排斥集体主义,在究竟应该以个人优先还是集体优先问题上,理论上不是很清楚,观念上不是很坚定;有的时候强调个人主义,有的时候强调集体主义,动摇不定;观念上承认集体主义,在实际行动和现实选择中,时常以个人利益为标准,知与行不一致。其次是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困惑。当代大学生已不再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古训所束缚,但是他们又不想做物质利益的奴隶,希望有精神的享受和道德的升华。于是,当大学生的价值追求经常被到底重在物质还是精神所困扰。再次是理想与现实的困惑。大学生有许美好的理想,他们希望社会公正廉洁,百姓安居业,人际交往和谐;而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良现象又与之形成强烈反差。于是,当两者发生碰撞时,他们很困惑,不知是要按照自己的理想行事,还迎合现实。在职业价值观上,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一方面,重视所选职业与所学专业对口,希望个人的兴趣爱好得到满足,实现个人的价值;另一方面,择业面又高度集中,绝大部分择业者选择外资企业、政府机关和国有大企业。在道德价值观上,一方面,大学生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意识,并崇尚自强进取、勤奋敬业、质朴俭约、诚信交往的道德价值观。另一方面,他们对集体主义、大公无私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行为规范缺乏深刻的认识,有崇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倾向。

2.大学生出现价值困惑的原因

世界上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大学生之所以出现价值困惑,肯定有原因。具体来说,可以分为社会原因、个人原因、学校原因和家庭原因四个方面。

2.1 特定的社会背景

当代中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时刻,由此引起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必然引起价值观的多元化。随着思想的解放、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的碰撞,大学生的价值观已由单一走向多元,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西方传人的价值观念、过去“左”的一套价值观念以及改革开放实践中新生的价值观念同时并存。多元化的价值观既给大学生多种选择,但也容易导致大学生的困惑:究竟应该选择哪种价值观?

2.2 大学生自身的特点

(1)生活经验阅历不足。当今的大学生,虽然念了不少书,但缺乏对国情民情的实感和其体了解,缺少生活实际的磨练和对社会制度、社会规范、社会思想意识的思考。于是,在接触社会生活时,看到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不知道究竟哪些是真善美的,哪些是假恶丑的。同时,因为生活经验、社会阅历不足,能力不够,就会出现很多矛盾和困难,例如,想做一个高尚的人,但难以自律;想参于社会,但缺乏政治素质;渴望成才,但缺乏学习毅力等。(2)心理发展不够成熟。从心理学角度看,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他们的思维、情感处于变化发展之中,他们在各方面的心理特点上充满矛盾,处于极不稳定的变化中;而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观念的多元和多变,又使他们无所适从。

2.3 家庭德育的缺乏和学校德育的滞后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家庭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长期、深刻的影响。而我们国家目前的家庭德育非常缺乏,有的家长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忽视德育和做人的启迪;成天牢骚满腹、情绪低落,没有心情与孩子交流甚至只是给孩子灌输负面的东西;还有一些家庭关系欠和谐的家庭给孩子带来心灵创伤,使他们在价值观上发生偏差。缺乏良好的家庭德育,大学生有了价值观上的困惑,不能在家里得到很好的讨论和引导。

3.采取措施解决大学生的价值困惑

社会转型时期,价值困惑是一种客观乃至必然的社会现象。然而,这种现象既不利于化解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分歧,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进步,更不利于人生的完满。因此我们不能漠视它的存在,更不能任其发展。要解决当前大学生的价值困惑,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工作要做。

3.1 对大学生价值宽容的同时必须重建高校的核心价值体系

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表明,社会越是分化,就越需要整合。同一社会虽然可以有多个层次和多元并存的思想价值体系,但国家层面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意识形态应当是共同的。马斯洛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价值观的教育。

3.2 搞好价值示范

价值规范是价值的理论规则,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价值示范则是价值的实际表现,说明着价值的现实规则,指示给人们实际上是怎样做的。

参考文献:

[1]魏元栋.大学生择业的心理状况分析及调适[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2(4).

[2]佟英杰.大学生价值观现状与教育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2).

第2篇

【关键词】自我同一性;心理发展困惑;Marcia

【中图分类号】B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1-0100-2

一、James Marcia关于自我同一性的研究

(一)困惑于同伴交往与亲密关系的建立――同一性扩散

在交往同伴中,有的大学生易出现脱离群体,疏离他人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拒绝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疏离人群而生活在自己封闭的孤独世界当中。当自我疏离他人,缺乏良好的同伴交往时,“大学生就会主动回避、阻断他人对自己的影响,导致‘镜像自我’的缺乏,从而生活在自我中心的世界中。”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个体因缺乏外界有效信息的刺激与交流,就会逐渐导致自我认识动机的缺乏。“而自我认识动机缺乏是自我发展停滞或后退的表现”。这对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心理能量的积聚甚至自我实现都是一个很大的挫伤。

在亲密关系的建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困惑则是自我过分与他人纠葛。自我与他人纠葛是一种个体与他人的关系缠绕与混乱,不能理清自我与他人的边界,时而自我和他人共生,时而自我和他人分化。处在这种状态下,个体就会感受到不断的矛盾,不能客观地整合自我。在亲密关系中,若产生自我与他人的过分纠葛而不能理清双方的人格与角色边界,将会导致亲密关系的紧张甚至破裂。

玛西亚的研究发现,同一性扩散阶段是四类同一性状态中最不顺利的阶段,其被看做是随后个体心理困惑及问题出现的前兆。处于自我同一性扩散状态下的个体在亲密关系的建立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更易出现一些发展意义上的困惑。他们难以与他人建立安全的依恋与健康的亲密关系。同时,“与获得和延缓状态相比,扩散状态下的青少年的自尊感和自制力更低。同一性扩散阶段也同高焦虑、冷漠以及和父母关系分离有关。”由此可见,此类个体早期的亲密关系模式与因此而逐渐养成的冷漠、低自尊、孤僻等特征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他们日后的交友方式与亲密关系模式,继而影响到其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角色整合的发展,进一步影响其人际交往与恋爱婚姻的健康发展。

(二)困惑于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同一性延缓

身处“心理延缓期”的大学生面临着“我是谁”和“我要走向何方”的发展问题。在此阶段,既要付出学业上的努力以期为日后人生发展奠定稳定基石,又要对各种人生方向与发展可能进行探索,还要考虑到日后职业类型的选择与人生目标的定位。一些大学生会因自我同一性的延缓产生生涯方向或职业目标的模糊不定感。因而在面临生涯抉择或发展危机时感到焦虑不安、彷徨困惑,甚至逃避抉择。长远上弃权自己的生涯规划,近期里产生学习厌恶,削弱学习动机,让权自己掌握学业与人生的主动性于无尽的焦虑、空虚、被动和茫然。

同一性延缓是高探索、低投入的一种同一性状态,处于该状态的个体还未形成明确的自我定位,“他们正处在探索的过程中,收集资料,尝试行为,正在寻找生命的价值和方向。当大学生处于延缓状态,缺乏行动的动力时,他们就不能体验那种深深的、下意识的归属感、幸福感、自尊、自信和目的感,不能全力以赴并坚定地进入自我探索,他们对自我的认识易处于停滞状态,限制了自我达成的时间与速度”。适度的延缓状态有助于个体对自身发展的可能性进行各种积极探索,埃里克森也曾呼吁社会应提供条件,给予青少年适当的心理延缓期,以助其挖掘自身潜能,寻找人生恰当的目标定位。但是,当个体处于过度的同一性延缓状态时,便有可能产生焦虑、空虚、彷徨、面对人生抉择优柔寡断的心理困惑。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些情绪困惑将极易直接指向对其自身在该阶段十分重要的两项任务――学业完成与职业生涯规划。并由此影响其自我认识与自我体验,阻碍心理力量的积聚,继而影响到大学生的自我实现。

(三)困惑于发展个体主体性与处理和权威人士的关系――同一性早闭

主体性是指个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客观的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只有具备了较强的主体性,个体才能有比较高的反思、整合与确认自我的能力,才能客观地审时度势,表现出符合本年龄特点的适应行为。主体性缺乏的大学生易表现出强烈的依附感。

同一性早闭之所以会导致大学生出现自我依附于权威,缺乏个体主体性,是由于早闭是高投入但没有探索和选择就接受了别人给自己定下的价值和目标,而这个“别人”通常是权威人物。一般,早闭阶段的青少年和父母有着特别亲密的关系,一旦他们接受了直接采纳父母的价值观指导而并不经历自主“探索”这一模式,便会逐渐养成唯权威是从、怯于自主独立处理问题的行事风格。

这样导致的结果将是:“当大学生在意并以权威的意见作为自己的行动标准的时候,他就不可能去质询文化和社会的有效性以及反思他人对其自身知觉的适当性;他就放弃了自我探索的投入,全盘接受外界对自我的标定,从而拥有了非真实、客观、整合的自我状态,处于自我认同的危机中,表现自我依附于权威,缺乏主体意义。”因而早闭状态的青少年比其他状态下的青少年更倾向于统一、墨守成规和对权威的服从。

二、基于自我同一性研究对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对学校心理健康课程设置的启示

从促进学生“自我同一性获得”的角度出发,针对大学阶段学生心理的发展特点,学校应注重设计一些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自我认同感,形成稳定、清晰自我意识,有助建立积极自我同一性的课程。

1.有助于自我认识的课程开设

笔者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综合自身对自我认识的需要与周围同学的多数需求,建议高校针对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开设下列课程:

(1)人际交往技巧课程。针对自我同一性扩散、延缓所可能导致学生形成不良人际交往模式的发展问题,建议学校开设有关人际交往技巧的课程,首先基于“我是谁”的问题进行探讨,继而将学生的视线导向“我认同于哪类人以及对其认同的深层原因”,进而更深一步启发学生挖掘“我过去人际交往模式的利与弊”并对症下药,传授给学生健康积极、行之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使其一方面发展良性的同伴关系,另一方面在其间认识自我、认识他人,扩大自己的交流空间,取得更多的互动机会,这将对同一性的获得提供重要有效的渠道。

(2)情绪的解析与控制课程。针对大学期间学生普遍出现的情绪问题以及由此所反映出的深层的自我认识与同一性危机等问题,建议校方考虑开设类似于情绪的解析与控制的相关课程。从生理方面分析情绪产生的机制,从心理方面解答情绪之所以能发生并维持的认识方面的深层原因。启发学生探索自我的不良情绪来源与其之所以反复的原由,绘制自己的情绪周期图,教给其ABC合理情绪认知方法,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独有而健康的情绪调节方式,通过认识情绪达成认识自我进而利用情绪帮助实现自我的健康发展模式。

2.有助于自我实现的课程开设

(1)针对大一新生的环境适应与角色转换课程。大一作为过渡高中与大学生活的一个关键点有着重要意义。个体将在这一年从过去的行为模式中蜕变,进行全新的角色认识与环境适应,达到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的蝶变。期间因为环境与角色的突变很有可能引发认知失调,导致适应不良等发展困惑。因此,学校在这一关键点进行相关课程的开设,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与支持将变得十分必要。通过该课程为学生提供一个解答困惑,传授方法的平台,将有利于其尽快尽好完成角色的转换与环境的适应,为日后的同一性发展与自我实现奠定稳定而健康的基础。

(2)针对大四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大四这一年学生要考虑自己毕业后的去向、进行日后人生发展方向的定位与职业抉择。“我将去往何方”将作为一个紧迫的选择被反复思考,在这期间,学校应配合学生的需求开设有关职业规划与求职技巧的课程,教给大学生“我将如何走向理想未来?”的技巧,帮助其踏稳自我实现道路上的重要一步。

(二)对学校建立积极有效的心理支持系统的启示

1.运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专业支持

现今各高校大多拥有心理咨询室。对于学生来讲,这是社会支持系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心理咨询室一般配有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拥有舒适放松的咨询环境、提供专业的量表与辅导、治疗方法。这种设置有利于学生在信任、共情、安全的环境下倾诉自己的心理困惑,使校方可以积极了解在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以利于在适当时期投入适当心理干预,引导学生从心理困惑中自我解脱、自我发展,进行积极的人生探索、加大当前的投入,继而走向同一性获得、自我实现。

2.运用学校各大社团的有效途径

在学校设立心理健康社团,定期举行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与学生分享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教给学生自身调节、自我认识的有效方法。并可建立心理互助小组,帮助学生在群体范围内主动倾诉、分享、共情,助人自助,形成健康的心理与完整的人格。这种运用社团活动进行的心理辅导既有利于校方了解学生的发展困惑继而提供支持资源,又在客观上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与健康的同伴交往模式提供了平台。

3.运用高校心理健康巡回演讲的良好资源

在名人、学者频繁于高校巡回演讲的当今,学校可考虑定期邀请一些学者、大师给予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熏陶。根据社会观察学习理论,学者、大师的健康完整人格与严谨谦虚的行事风格将为大学生树立一个积极的榜样形象。学生可在演讲与互动交流中领略榜样的风采,体会到一个自我实现的人拥有的可贵品质和行为模式。从而将这些积极的道德品质与行事风格内化,加之学校一方及时针对其进行良性引导,便可在学生日后的学业投入与生涯成熟过程中以一种良性的状态呈现出来,这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与生涯目标达成均有深远的良性影响。

三、结束语

处于大学环境中的个体将面临人生中十分重要的抉择与任务,他们在此阶段的学业完成、亲密关系建立、职业规划以及人生目标设定将会为其此后一生中的发展埋下重要伏笔,因此,身处该重要阶段,大学生自身的自我同一性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困惑将会是一个极为值得学校重视的问题,只有当学生完成了同一性获得的状态,其日后心理的稳定、健康发展才会成为可能,也只有当校方重视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为学生提供一个可靠、有效的心理支持系统时,学生自我同一性的获得才会更加顺利,成长中的心理困惑才能更好地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第3篇

一、准备转换角色

相对来说,大学生活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与老师同学为伴、与书本为伍,经济上有父母的呵护和支持,在这样的环境里,容易萌漫的情调和美好的理想,但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几年大学生活行将结束,在离别母校,踏上社会之前,最重要的就业心理准备就是要转变角色。所谓转变角色,主要是指由一个受父母老师呵护的大学生,转变为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想正确地选择职业,就必须转变角色,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是有很大差异的,不能把学校、家庭、亲友及同学所给予的关心、呵护、尊重当成是社会的最终认可。而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在选择社会职业的同时,也接受社会的选择,正确地迈出人生这关键的一步。

二、知己知彼,选择适当的就业目标

大学生就业前要做到知己知彼。知彼就是要了解社会大环境,正确认识面临的就业形势,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毕业生,了解自己要从事的行业对大学生有什么样的特殊要求。知己就是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要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德智体诸方面的情况,对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缺点和短处,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等有比较清晰的了解。一个人的择业目标应与本人所具备的实力相当或接近,避免理想主义,避免从众心理,一切从自身的特点、能力和社会需要出发,不与同学攀比,要适时调整就业期望值,不刻意追求最满意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也有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三、树立自信心,敢于竞争,善于竞争

现在我们处在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竞争冲击着人们的事业和生活,冲击着人们的意识和思想,在求职择业上竞争尤其激烈。在走向社会之前,迎接新的挑战,强化竞争意识是大学生最基本的心理准备。大学生要克服自卑、胆怯的心理,树立自信心,勇敢的面对就业竞争,不仅要敢于竞争,而且还要善于竞争。

深化改革的今天对大学生强化竞争意识提出了迫切要求,也提供了客观环境。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就是要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加竞争的心理准备。要想在求职与择业中取得成功,仅仅敢于竞争还不够,还必须善于竞争。善于竞争体现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实力和良好的竞技状态。在求职与择业竞争中,应注意确定恰当的期望值。期望值是个人愿望与社会需求的比值,期望过高会使心理压力加大,注意力难以集中,造成焦虑,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如果一个人自始至终地以良好的情绪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那他就有可能在竞争中获胜。

四、正确对待挫折

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遇到挫折不消极退缩,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勇于向挫折挑战。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果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时候所谓的“挫折”,只是没有达到我们的理想,并不能算是失败。尤其在现在严酷的就业形势下,我们理想的职业竞争异常激烈。遇到这样的挫折,需要静下心来,冷静思索,或许,不留恋大城市,不追逐热门职位,脚踏实地从“小”做起。较低的职业起点,并不贬低职业理想的价值。所以我们要从现实的生活之路起步,自立自强,做新时代的开拓者。

五、遇到困惑要善于求助

第4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一种高效而令人满意的状态,如果个体能够与周围环境达到一种内部与外部相融的平衡、协调状态,并具有积极、乐观的心理态势,基本上就可以认为是心理健康的状态。大学生“以人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教育者根据大学生处于17-23周岁这一特殊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运用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理论,通过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方法,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达到心理健康的状态。和过去传统的心理教育相比,“以人为本”的教育内容更加紧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从婚恋、网络、生命意识、职业生涯四个部分来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大学生“以人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大学生婚恋观教育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为17-23周岁,正是谈情说爱的年纪。但是往往这群刚离开家庭、走出高中繁重学习压力的孩子对爱情、婚姻还处于懵懂不清的状态,他们的认识往往来自于外界的媒体――比如电视剧、小说、网络等,而这些媒体的引导并非都是正确的。对大学生婚恋观的教育是要帮助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爱情是社会生活中一种非常美好的感情,是男女双方彼此爱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感情。但是当今大学生却经常因为爱情问题发生许多悲剧,将这样美好的一种感情变质为一种腐蚀自己、荼毒他人的事情,这就是因为没有建立好良好的爱情观。对大学生来讲,健康的心态应该是对爱情有追求的勇气,同时也能够有能力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大学生婚恋观的教育应该注意引导大学生由渴求爱情的自然属性发展为承担责任的社会属性,教导大学生学会调节弱化爱情中占有、自私的排他性,强化爱情中的奉献、付出的高尚性和互爱性。

2 大学生网络健康教育

许多大学生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大量时间耗费在电脑和各种终端之中。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确实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适当地使用网络也确实能方便生活。但是,许多大学生由于自控能力不强,缺乏基本的分辨是非的能力,沉溺于网络世界不可自拔,严重影响了学习生活。基于此,加强大学生网络健康教育刻不容缓。首先,要让大学生对网络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要从认知层面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网络,恰当地利用网络,自觉抵制一些不良信息的诱惑,提升自我控制力和自我约束力。其次,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介入网络,让学生能够通过自我教育完成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筛选和整合,让他们学会辨别是非的能力。其三,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到网络的过渡侵蚀和大学生过于闲散的生活是分不开的,大学的闲暇时间如果得不到有效利用,就很容易让许多感到“无聊”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和安排好闲暇时光,引导和教育他们在张弛有度的生活中进行多样化的学习,例如从事体育竞技、文艺活动、社会实践等,在丰富而高尚的精神享受中提升自我,那么他们在网络中占用的时间就自然会减少。

3 大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体制的转变,大学生在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的同时,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竞争之中,随之而来一系列冲突、困惑和迷茫困扰着大学生的心灵。而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功利主义的倾向也使得成功学成为人们的信条,追求成功使得大学生们身负着巨大的自我压力。这种压力一旦得不到排解,当种种压力和焦虑混合在一起,便很有可能采取伤害他人或者自己的方式来寻求解脱。

教育工作者要正确地引导大学生建立一个适合而有期望的人生目标,并且能够为此目标付出努力,积极行动。这些目标可以是小到一门学科的掌握,大到一个宏大的人生愿景,都能够避免空虚和迷茫。另外一点就是应当注意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当目标不能实现,人生遭遇困境的时候,教师应该尽量跟踪学生的心理动态,以人文主义的关怀为主,并提供脱离困境的具体帮助,不要陷入空洞的说教。

4 大学生职业生涯的指导

大学生职业生涯的指导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目前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比较淡薄,大多数学生缺乏一个理性可行的职业规划。首先,应考虑到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扬长避短,让他们首先学会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再去了解社会,感受社会,进而在不断深入的认识中找寻到自己合适的定位。其次是应该要做好职业心理咨询的工作。大学生在就业求职的过程中,普遍会遇到许多心理困惑。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大学舒缓和消除在求职、就业过程中种种问题,促使其健康发展。其三是适当辅助职业心理测评工作,使大学生能够较好地自身定位,建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不过,如何使用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测评,要根据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不同情况来执行,切不能“一刀切”,而要注意“因材施教”。最后一点就要注意职业生涯指导的连续性。不是开一次讲座、做一次测评,学生就能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事实上,职业生涯的规划是一个长期和动态的过程,随时可能有变动,也随时有可能进行一番大调整。每个年龄阶段、每个行业都有其不同特点,职业生涯的指导应该是持续性的,跟踪性的,随着人化来延展,比如职业选择的评估、求职之前的心理准备、择业过程中的困惑解析、就业后的自我定位,这些都应该在一个长久的持续的过程里进行下去,贯穿在整个大学生活中。

第5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导向;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一、职业导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

2009年3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明确指出:“高校要建立和完善由学校党政统一领导和协调,有关职能部门相互配合,院(系)具体组织实施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工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和促进学生就业中的积极作用。”高校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职业导向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解决就业中存在的困惑和难题。职业导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必然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职业导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和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业难的问题是大学生面对的亟须解决的问题,职业导向应该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发展和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和现实性。第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职业导向目标的重要途径。职业导向目标要求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具备就业必须的综合技能和素质,能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自己的职业道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创新的载体等优势,促进职业导向目标的实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职业导向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明显的叠合。

二、基于职业导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思想理念问题突出。

1.就业理想目标的缺乏:部分学生缺乏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没有前进的动力和期望,不是主动利用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就业平台,积极准备材料并参加供需见面会,而是过多依赖父母和社会关系,坐享其成,甚至部分学生因害怕激烈的竞争,放弃自己的职业理想抱负,刚大学毕业就成为失业人员。

2.就业价值取向的功利性:由于受到市场经济追求经济利益和效率优先的价值导向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呈现明显的功利化,盲目选择大城市、大公司、机关事业单位等酬薪和待遇高的地方就业,以物质的多寡作为衡量职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标准,片面地强调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脱离开来。

3.就业诚信意识的淡薄:在就业过程中,部分大学生企图通过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等方式获得就业单位的认可和赞同,出现严重的诚信意识危机。比如,虚假填写学习成绩、伪造荣誉证书、更改个人履历等。同时,部分学生在签约后随意违约或毁约,不履行协议或合同,缺乏应有的诚信意识,影响正常的就业市场秩序。

4.就业心理问题的复杂性: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式,大学生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出现紧张、焦虑、自卑、怯懦、自负、依赖、攀比、急功近利、虚荣、冷漠、失落等负面情绪,失去健康稳定的就业心态,严重影响和阻碍大学生正常的就业。

(二)大学生就业教育导向缺失。部分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教育不够重视,组织保障体系不健全,对于就业教育往往更多地流于形式,在外界的压力下被动地开展工作,缺乏对就业教育工作的准确定位,忽视就业教育对于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推动学生顺利实现就业的重要意义,无法满足学生对就业指导的迫切需求,无法保证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施。这主要表现在: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不足,缺乏了解就业工作业务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专业队伍,无法满足就业教育工作的现实需求;就业指导课程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课程内容偏重单一的择业技巧,忽视职业技能素质的培养,课程形式不规范,缺乏个性化指导,课程设置不科学,没有将课程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主要授课对象是应届毕业生;就业指导的途径单一,信息传递局限于网络、广告和供需见面会等。

(三)大学生就业教育合力不足。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大学生就业工作体系比较薄弱,大学生就业教育合力明显不足,目前大学生就业教育指导工作主要是归属于学校,由学校来负责完成,欠缺政府、社会和家庭对大学生就业方面的高度关注与积极参与,没有创建大学生就业的良好外界环境和氛围,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的实质性举措欠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大学生就业教育合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就业的内在动机和动力缺乏、学校就业教育合力体系的缺乏、政府推进大学生就业政策举措缺乏、社会容纳大学生就业的能力缺乏、家庭开展就业教育意识缺乏等。大学生就业教育合力的不足,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和就业观的欠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将无法解决。 转贴于

三、基于职业导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的思考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大学生就业思想理念教育。各高校要坚持以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中心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精神支柱,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思想理念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成才观,引导大学生客观公正地认知自我和社会,科学进行就业定位,将个人发展与祖国需要相结合,将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相结合,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投入到基层、到农村、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锤炼自己并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高校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j不断加强大学生就业的诚信意识教育,将诚信作为重要的内容,始终贯穿在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中,为诚信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开设就业心理课程、就业心理讲座、心理咨询门诊等多种举措不断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压力,消除就业中存在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实现大学生良好的就业心理状态,为成功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优化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高校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实际,努力优化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断丰富和创新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式,促进大学生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就业政策、职业素养、求职技巧、职业规划等方面的知识技能,为实现大学生就业服务。优化就业指导课载体,通过丰富就业指导课的内容,不断深化教学方法改革,采用专题讨论、案例分析法、视像教学法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就业观,了解职业规划和求职技能技巧等;优化专业课载体,深化学生的专业认知,引导大学生明确就业方向和自我发展方向;优化社会实践载体,建立相对稳定的就业实习基地,积极组织开展学生社会实践、调研实习、挂职锻炼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价值,锤炼意志,深化对社会发展形势、就业趋势和专业发展前景的认识。

第6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工作创新 大学生心理特征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特殊的教师队伍,承担着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日常生活管理的重要任务。辅导员的工作既包括了对班集体的管理和建设,也包括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还要解决学生的各类奖勤补助贷工作以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等。因此,高校辅导员是沟通学校和学生学习及生活问题的桥梁,对大学生成人、成才和走向社会有重要的助力作用。在新时期,开放的社会和信息时代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都产生了较为复杂的影响,这就需要高校辅导员既能了解和正确分析大学生在新形势下的心理特点,又要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和理论素养,并在此基础上理清工作思路,开展创新性的工作,搞好高校辅导员工作。

高校辅导员要充分认识新时代下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环境影响

新形势下,信息化的加速和网络化的普及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理想信念产生了错综复杂的影响,造成当代大学生在心理和行为方式上呈现出比以往更为明显的特点,具体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意识很强

一方面, 当代大学生作为所谓的“90后”,在其个人成长历程中,竞争成为他们生活的常态,不仅有学前教育的竞争,还有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一路上的各种激烈的竞争,同时还有才艺能力培养、各种竞赛的磨练等,使得他们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在面对同样的问题时,他们会得出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解决方法;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生活环境、教育背景等的千差万别,使他们形成了差异性明显的个性,也使他们在思想观念、人际交往、价值取向上产生个体差异。他们个人对自己都有着一定的目标设定和理想路径,张扬个性使他们有敢想敢干的冲劲,敢于把自己的与众不同的优点和特色表现出来,呈现自我意识很强的特点。[1]

但由于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的独生子女,往往得到父母过多的溺爱,缺乏独立面对困难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其次,90后的大学生自幼生长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形成了他们较强的优越感,使得他们往往个性鲜明、思想活跃,但其心智发育还没有真正成熟,有的学生有时因为学习、生活中遇到些许困难或稍不如意就会心理受挫。此外,大学生活是同龄人之间在学习和生活上的一种竞争和竞赛,也会让一些学生感到紧张和压抑,产生一种茫然、无助和应激的心理疾患。

2.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西方的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西方社会的思想价值观念冲击到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现时代的情况是开放的环境带给我们多元价值观念的相互激荡,造成了非主流信息对主流价值观的冲击,加上理想主义教育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不一致和矛盾,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极为复杂多样。同时在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虚拟化的诱惑使当代大学生容易迷失自我,价值观错位,甚至在不健康的思想的诱使下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对大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和高尚人格的塑造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应对这种不良信息的冲击,引导好大学生培养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当前高校管理学生问题需要重点把握的内容。

3.适应新事物能力强,勇于探索创新。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物质生活富足以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成长、学习的莘莘学子,突然来到大学这个和中学时代的应试教育完全不同的环境中,他们的求新意识及求知欲望就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迸发出来,使得他们勇于探索创新,对新事物的适应能力比较强,奠定了把他们培养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各类人才的良好条件。在新的国际环境下,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各类人才的平台和阵地,不仅要在专业知识和能力方面进行培养和教育,更要从辅导员工作的角度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大学生适应新事物的能力进一步强化,使他们的求知欲望变成探索创新的源泉,以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我们国家的科技实力和软实力,促进我们民族的发展和进步。

4.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造成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的困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加速和社会转型期的矛盾复杂化,当代大学生在了解社会、理解人生方面也不可避免的会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弄虚作假、等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等构成了严重的冲击,使得一些学生产生对人生理想和信念和前途命运产生困惑,甚至贪图享乐、无上进心、纪律松懈、集体意识淡漠,缺乏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等。

5.大一新生心里障碍多

由于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差异很大,因此就造成一些大学新生进入高校初期可能会产生一些心理上的困惑。如求学动力的暂时消失以及追求目标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困惑;理想中的大学与现实中的大学有较大落差而产生的困惑;不知如何与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相处而产生的人际交往困惑;不同地域风俗、饮食和生活习惯不同而造成的困惑。

6.高校扩招给辅导员工作提出新要求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逐步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校扩招一方面有利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原来按照国家人才培养标准并不能进入大学深造的学生也可以走进象牙塔,这势必导致生源质量的下降。所以,针对不同素质和不同学习基础的大学生,如何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改变过去精英教育时代的“一刀切”的思想教育模式,将成为新形势下辅导员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特点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素质要求

首先,要有良好的师德。这就要求辅导员自身不断修炼品格,排除各种世俗观念的诱惑,建立起“德高为范”的师德意识,热爱辅导员工作,努力奉献,埋头苦干,甘于忍受枯燥的生活,以一种高度的事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对待本职工作,以勤奋辛劳的姿态影响学生,用榜样的力量代替三令五申的宣教,其次,辅导员要有很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政策观。一个好辅导员首先必须是一个者,用的理论武装自己,深刻理解和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用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考虑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现阶段,要认真学习党的十精神,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和实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自己的头脑,增强政治判断能力,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和价值判断标准,以深厚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系统的学生工作的思想体系来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达到正确引导、帮助教育学生的目的。再次,辅导员还要和学生有共同语言。这就要求辅导员要了解和熟悉学生的基本专业知识,听听专业课,了解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这样就能在学生工作中扩大交流面。与学生的共同语言多了,就能深刻认识学生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处理到位,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2]最后,辅导员还要树立不断创新的工作意识。创新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自强自立、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同样也是辅导员工作中必须确立的一个思想意识。高校辅导员要牢牢树立创新意识,积极探索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用新的理论、新的模式、新的内容、新的体制和方法来开创学生工作的新局面。

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的思路与对策

1.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三自”活动

“三自”活动是指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在自我教育方面,辅导员要分清师生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所以,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树立自主、自由、自强、自信的主体意识,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表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学生活动中受到自我锻炼。自我教育就是要达到认识自我、自觉评价自己的目的,从而自觉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于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

在自我管理方面,辅导员要管理好学生,离不开学生的积极主动的配合。要想搞好班级管理,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和自身的自尊心,教育学生要熟悉学校的管理规定和各种行为规范,让学生知其所行,知其所止。

在自我服务方面,班集体实际上是社会组织的雏形,是未来走向社会的一个桥梁和预演。班级生活中存在的社会联系和最基础的人际关系、交往活动,无意中就承担着学生进行社会角色学习的任务。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让他们学习和锻炼的机会,特别是通过学生会开展一些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活动,让学生们在参与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受到锻炼,学会处理各种复杂人际关系的技巧。同时,辅导员还要把对学生的生活技能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和校规校纪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生活技能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境界和人品修养。

2.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现今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心理反应是十分敏感的。作为掌握更多知识的社会群体,大学生面临着许多他们特有的生活和心理问题,如对新的大学学习环境的适应、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由于理想和现实的落差,造成很多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在注重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还要关心学生的心理情感,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以最大的努力让学生尽量避免或消除由于各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同时,要多和有心理压力的学生谈心交流,使他们能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来努力面对和适应社会环境,预防各种身心疾病的产生。辅导员除了要事必躬亲外,还要采取科学的工作方法,如给班集体配备心理信息员,通过心理信息员来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处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开导学生,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得到健全人格的修炼,使学生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3.分阶段、长期性地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注重该项工作的实际效果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提供的。只有做好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把握机会,创造奇迹。因此,辅导员要帮助学生积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具体要求学生就是在进校之初,首先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大二、大三阶段,开始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竞争力,确定最终的职业目标;在大四阶段,辅导员要帮助学生广开就业门路和渠道,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大一阶段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期和启蒙期。学生进校以后辅导员一方面需要做好新生的全面安抚工作,及时开展入学教育,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中学的应试教育到大学的自主教育的角色转变。通过对学生开展所学专业的特点、师资力量、学科发展情况、学风教风情况、专业考研和本专业就业情况等的宣传,让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大致理解,稳定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开始引导学生用职业生涯规划的思维来思考自己的现在和将来,从而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大二、大三阶段,学生们基本或完全适应了大学生活,但他们仍然对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没有很深的理解,处于想当然或是一无所知的状态。这就要求辅导员借助学校安排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及职业生涯规划,确立职业发展方向,增强能力和就业的竞争力。采用各种形式来帮助学生确立职业发展方向,如去相关企业和单位实地考察、兼职等。此外,还可以请已工作的校友开座谈会,讲解职业情况,让学生了解未来的职业生活。在督促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提高工作技能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习外语和计算机技术,以此来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竞争力,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

大四阶段,辅导员要做好学生就业时的各种服务工作。针对毕业生就业时遇到的各种问题,为学生提供就业政策的咨询解答;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为他们提供就业技巧、就业方法等的建议和咨询,能够让学生知己知彼,明确自己和企业的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企业;广开就业渠道、采取多种措施来促进学生就业,如主动收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借助Q Q 群、人人网等平台;充分利用校友关系和行业中建立的老关系,热情接待用人单位的来访,积极拓展学院专场招聘市场;组织和指导毕业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就业洽谈活动和招聘会等,帮助学生适应即将到来的职场人生。[3]

4.积极运用和创新工作载体,利用网络工具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当代大学生有很强的求新意识,对网络这个信息时代的重要载体和交流平台驾轻就熟。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已成为学习知识、了解社会、获取信息、开展社交娱乐的一个重要平台,它已经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辅导员可以开通和学生交流的QQ、微信等网络交流的平台,积极回复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开展谈心、交流讨论活动,以此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想心理活动,并通过收集、整理分析这些交流信息,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在开展学生工作中处于主动应对的地位,及时发现和纠正认识偏差和错误观念,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引导他们做人、干事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4]

5.耐心细致地做好贫困生群体的救助工作

作为高校辅导员,在新生入学后首先需要及时收集、整理贫困生档案库。通过对全体新生及时、认真地摸底调查,建立贫困学生档案资料库,掌握学生的基本信息以及生活和学习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逐年更新、增减贫困学生档案资料库,对贫困生群体信息做到心中有数。除此之外,还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平时通过谈心了解他们的生活、身体、精神状况,及时消除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困惑和迷茫,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和情感误区,尤其是针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自卑心理,要及时发现并加以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摆脱自卑心理,树立对待金钱、人生的正确态度和价值观念,发掘自己的潜力,努力奋斗,以知识和能力作为精神食粮来充实自己才是正确的人生选择。最后,针对贫困生的资助工作要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因为贫困学生的资助金额及名额有限,贫困学生资助工作若是没有考虑周全,就会影响同学间的团结、降低辅导员和班委的威信,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因此要采取班级推荐、广泛征求意见、班级内横向纵向比较、院系审核、公示等方式产生,确保评选结果公正、公平和公开,追求达到既保证了全体贫困生的利益又重点照顾特困学生的效果。[5]

参考文献:

[1]苏云升:《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与高校的学生管理》,《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2]董树理:《高校辅导员工作新途径探索》,《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23卷第5期。

[3]孟玲、李存茂:《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创新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方法》,《新西部》2007年第14期。

[4]江瑞芳:《谈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第7篇

【关键词】 生涯发展辅导 大学生 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是大学生人格发展的中心主题。如果青年大学生成功地解决了危机中面临的问题,通过自我整和获得了同一感,就说明个体形成了“自我同一性”,反之就可能进入同一性发展的另一极端――“同一性扩散”,就会阻碍人格的健康发展。青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就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自我同一性混乱。在目前社会升学气氛浓厚、学业压力增大、就业形势严峻的多元社会背景下,国内大学前教育中生涯规划相关内容的缺失,大多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投身在专业学习中,对于将来的职业发展普遍缺乏规划和目标,处在迷失方向和未定向的状态,不但使他们生涯发展迟滞,甚至导致他们面临严重的心理危机,出现焦虑心理、目标模糊不定、缺乏求学动机等日益普遍严重的现象。这些现象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到大学生正确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健康成长。很多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自我意识发展课题的失败,可能预示着日后发展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因此,探索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基本规律,寻找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实践途径的任务就显得更加急迫。

一、干预方法

本研究随机抽取某高校80名大学生组成实验组,由资深团体辅导老师组织实施生涯发展辅导。辅导历时两个月,每周进行一次,每次3小时,共8次,总计24小时;分引发生涯察觉、自我探索、环境世界探索、生涯抉择及规划四个阶段进行。在实施生涯发展辅导之前采用《自我同一性测试量表》对被试进行第一次测试,现场填答,现场回收问卷。生涯发展辅导结束后后对被试进行第二次测试。《自我同一性测试量表》由加藤厚1983年编制,经张日升教授1989修订。该量表共计12个测量项目,测量项目由“现在的自我投入”、“过去的危机”、“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三个量表尺度组成,根据各量表尺度得分的组合,决定了6种同一性地位:即“同一性确立地位(A地位)”、“同一性确立―权威接纳中间地位(AF地位)”、“权威接纳地位(F地位)”、“积极的延缓地位(M地位)”、“同一性扩散―积极的延缓地位(DM地位)”、“同一性扩散地位(D地位)”。1-6scale计分。全量表折半信度为0.88―0.91(p

二、数据统计

为了探讨生涯发展辅导是否对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产生了影响,对实验组前测和后测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第一次施测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的总体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同一性水平上分布不均衡,自我同一性地位水平普遍偏低。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中处于同一性扩散―积极的延缓中间地位(DM地位)的占绝大多数,占61.3%;处于同一性形成―权威接纳中间地位(AF中间地位)的占13.8%;处于积极的延缓地位(M地位)的占17.5%,而真正达到同一性形成地位(A地位)的仅占3.8%。这说明多数大学生过去的生活缺乏危机感,而对将来又很迷茫,对现在的投入相当有限。第二次施测后同一性地位发生的变化如图2所示。根据图2,将实验组自我同一性地位发生转变的大学生进行统计发现:在80名大学生中分别由D-M地位、M地位、F地位、AF地位各个地位向A地位转变的大学生有10名,自我同一性形成地位的学生从原来的3名增加到13名;同一性地位从D-M地位上升到M地位的学生有9名;从D-M地位到AF地位转变的学生有6名;从M地位上升到AF地位的学生有7名;另外分别有3名学生的同一性地位从M地位上升到F地位、D-M地位上升到A地位,F地位上升到AF地位。这种“同一性状态的转变”都是从低级状态向高级阶段的转变,说明了实验组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主体上呈现前进的发展模式。

三、结果分析

1、从困惑中体验“危机”。大学生的困惑和迷茫主要表现在自我在新环境中的重新定位、对未来择业和人生价值的困惑。在第一阶段的辅导中,辅导者要求被试通过阅读人物传记、分析传记中的主人公对人生角色的承担引发学生对社会、人生角色等的思考。在生涯阅读完成之后,辅导者让学生写下自己的人生“十大理想”以及绘制“生涯彩虹图”让其开始审视个人的生涯发展,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正处于生涯发展的关键阶段,引发学生的生涯察觉。这种将“如石头般封存的思维被炸开,扬起灰尘、碎屑”的过程就是使大学生正视自己内心的矛盾冲突,体验“危机”的过程。只有让学生直面自己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开始对人生意义等重大问题的思索,充分体验了危机,才能引发其自我探索和自我认识的欲望,“体验危机”成为促进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涯发展辅导的导向阶段恰好成为大学生体验“过去的危机”的载体。

2、探索自我――“我”的过去与现在。Erikson(1958,1963,

1968)在对自我同一性的讨论中,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整合功能。他认为自我同一性提供组织和整合不同行为的框架,给个体明确的价值观、目标和信念以及生活的方向、目的和意义。张日(2002)认为进入青年期后,青年开始将“我”整合或统一,这一整合或统一的过程就是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或确立的过程。成功的整合能使个体确立自我同一性。同一性问题的回答是通过现实地评价自己的过去,思考自己的未来。生涯发展辅导的第二阶段就是探索自我。大学生通过探索自己的兴趣、能力、个性特征、价值观,结合对过去的评价思考自己的未来初步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这一过程围绕着自我成长历程的回顾展开的:通过让学生回忆自己从童年时期到大学时期最擅长和最喜欢的三个故事,让大学生认真思考自己的过去和现在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个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过去和现在,让学生感觉和体验自己内在的独特性、一致性和连续性,整合过去经验与现实自我,形成内心和谐一致的感受,对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探索职业世界――走进“我”的社会角色。Erikson(1958,

1963,1968)认为同一性必须为社会化提供基础,同一性的形成必须应对社会对自己的期望,保证一个人与社会有效的整合。大学时期是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塑造,完成社会化的重要阶段。“象牙塔”性质的大学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意识上都使得大学生普遍社会化程度较低,影响了自我意识从心理自我向社会自我的转变。生涯发展辅导第三阶段环境的探索要求学生走出校园收集职业资料,进行深度职业人物访谈,并进行角色扮演。学生通过收集职业资料,收集与职业有关的信息如学习环境、专业性质、毕业后的出路、社会上有哪些职业,工作内容如何、需具备什么能力和条件才能建立合适的生涯期望及生涯目标;通过请教工作领域的师长、前辈和实际工作者来了解职业、环境与资源,这些都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亲身走进职业世界,认识自己将要扮演的社会角色,了解自己与社会、工作世界的关系,了解人、经济、生活形态和就业的关系。通过对职业世界的探索对社会生活有直接的体会,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体验从业者的苦与乐,了解他们的人生价值与追求,推进了其社会化进程。

4、团体的影响。正如心理咨询家加兹达指出,无论是以促进个体成长与发展为目的,还是以预防和干预为目标的团体生涯咨询活动都会因为团体成员间的积极相互作用而产生良好的效果。在团体辅导中,个体处于一个比较安全与温暖的情境,可以在团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寻到连带感和归属感。当小组成员心理内部发生混乱时,可以通过小组成员的交流将来自同伴群体的反馈成为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同伴群体能够为个体同一性的发展提供参照。团体辅导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向同学说出自己生活当中遇到的困惑、难题以及自己最感兴趣的或经常接触的生活当中的人、事、物等等,使他们的思想在不断的撞击当中日趋理性。教会他们通过相互间的讨论和思想的碰撞逐步懂得如何辨别是非与好坏,提高了他们在复杂的情况下作出正确选择的能力。学生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悦纳程度随着团体活动参与而提升,随着自我认可的继续加深,同一性水平得以提高。

四、建议

生涯发展辅导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能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是一种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途径。大学生的生涯辅导在大学教育中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应针对各个年级的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个性发展需求来进行阶段性教育,将生涯发展辅导拓展到大学教育的方方面面,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

大一新生进行新生入学适应教育。学生进入大学进入新的环境,开始新的求学历程,是学习和生活的转折点。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生活和充分认识自己的专业事关大学生四年的发展路径。针对这种情况,对大一新生的主要侧重于辅导其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充分认识自己的专业。可以通过举办座谈会、宣讲会了解专业情况、校园、双学位、第二专业、留学、实习就业等信息。

大二学生开展生涯发展辅导。二年级大学生已经基本适应大学生活,完成了从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开始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致力于塑造和完善自己。针对这样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必要实施开展系统的生涯规划的团体辅导。

鼓励大三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对于三年级的大学生,主要侧重于如何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努力拓宽知识面,提高能力,增强就业的自主性和对自己的将来作出决策的能力。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社团活动、形形的兼职和将来职业选择结合起来,把初定的职业目标一一尝试。生涯规划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修正的过程,通过大二的团体辅导培训,大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生涯规划的方法,他们可以利用社会调查、勤工俭学、社区援助、志愿者行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地对自己的生涯目标进行再修正。同时辅以人际交往、团队协作、演讲训练等团体辅导提高其综合素质。

大四学生进行实时就业指导。到了大四,大学生的发展已基本定型,主要根据择业期的特点和困惑,进行政策、技巧等方面的指导。比如聘请名家讲座、角色扮演、模拟面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光盘学习、视频培训、商务礼仪、简历制作以及进行就业观培训,向学生分析就业形势、宣传就业政策、帮助联系实习岗位等等。

将以上四个阶段相互贯通、有机连接,形成较为完善的干预体系,让大学生在四年的时间里都能有清晰的发展目标,能有效预防丧失学习动力、找不到自我定位和社会定位、对未来困惑迷茫等问题,促进其自我同一性发展,保持人格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埃里克・H・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 张添洲:生涯发展与规划[M].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1.

[3] 张日:自我同一性一青年期同一性地位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0(2).

第8篇

一、高校教师师德在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高校学生仍然大部分时间在校园里生活,他们没有和社会有过多地接触,这就导致他们对社会没有清晰以及足够的认识,这就使得大学生在就业时容易出现困惑和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作用就十分明显。因为,教师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都会有这种类型的学生进入社会,从而对社会产生影响。可见,教师和学生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进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高效教师可以通过教师这一角色,把内在的道德水平转变成对大学生的教育成果,也就是学生的就业力和成功几率。所以说高校教师师德在对提升大学生就业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教师使得对大学生就业力的影响

高校教师师德对大学生就业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良好的师德可以激发大学生就业的热情

“教学热情”是教师不可或缺的素质之一,它不仅是教师职业素养的表现,也能直观地体现教师的师德。只有教师对教学工作充满热情,才能感染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并自觉地跟随教师的思维,倾听教师的指导,把教师的鼓励做为自己前进的动力,并努力成为高素质人才,为自身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热情是一个人生活、工作态度的外在体现,是和一个人正确的人生观密不可分的。怎样才能提高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热情,这需要教师不断地通过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教师对教学工作充满热情是教师良好师德的表现,能为大学生树立标杆性的道德榜样,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在传递正能量的同时,提高大学生就业的热情。

(二)良好的师德可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的应变能力

人的一生会出现很多变故,没有什么事情是一成不变的,比如,环境、时势、生活,这些都在时时发生变化。而有的人在面对变化时,由于应变能力很低,就会产生痛苦、迷茫的情绪。具体到大学生就业而言,工作的变故也会有很多,所以,如何降低因变故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的不良影响,就成为了摆在高校教师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认清社会形势,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由此可见,教师这一职业担子比较重,因为教师不仅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同时,还要对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予有效指导,而学校对教师在关心学生生活的方面并没有硬性要求,这就取决于教师的道德水平。从上述内容可以明显地感知,良好的师德对大学生就业的很多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就业的应变能力的提高上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三)良好的师德可以促进大学生就业稳定性的提升

有的时候,很多大学生为了追求更好的发展,就会选择跳槽,但是如果大学生跳槽的过于频繁,不仅不利于用人单位的稳定发展,更不利于大学生本身的实际经验的积累,也降低了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所以教师应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应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关注他们内心的需要,如果发现问题,还要对他们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困惑和生活中的困难。这就间接地促进了大学生就业稳定性的提升。虽然教师可能会受到各种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因为教师也同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生存,但是既然是作为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应该对自己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要把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作为人生前进的方向,用自己的良好品德感化学生,帮助大学生解决在就业过程中所出现的困惑和问题,从而间接促进了大学生就业稳定性的提升。

(四)良好的师德可以提升大学生就业的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是指人为了更好的生存进行的心理上、生理上和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高校学生都需要经历从学校到职场的角色的转变。只有大学生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才能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有效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实现顺利成长与发展的目标。所有人的职业发展过程都是从适应开始的,而每个人对职业工作适应时间和适应能力的差距,也直接影响着他们职业发展的顺利程度和效果。良好的师德对提升高校学生就业的适应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从而使得大学生还在大学期间就对社会有一定的认识,在工作之初就能快速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结束语

第9篇

关键词:高职新生;英语学习困惑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053-02

高职新生面临着众多的挑战。作为高职新生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适应,适应包含很多内容,比如:学习适应、人际关系适应、自我管理适应、环境认同、身心症状反应等,相对而言,学习适应是其中比较困难的方面。

学习适应的难度在英语课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高职英语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以“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借助词典能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能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际,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为其教学目标。其“基础性”和“功利性”逐渐淡化,“职业性”和“实用性”不断增强,因此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性要求高职新生有选择性地丢弃一些诸如“埋头做题为高考”、“教师指哪我到哪”的观念,主动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熟悉所在学校英语学科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标准、考核方式,接受“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加强听说”、“自主学习”、“多元评价与综合考核”、“服务专业”等理念。但是,笔者所做的调查显示,在适应的过程中,高职新生渐渐产生了一些困惑,并且由于没有得到有效排解,这些困惑正逐步转化成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近而导致新生学习动力不足,课堂参与热情下降。因此,明确高职新生英语学习适应方面的困惑,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解惑,就显得十分必要。

适应与困惑

压力全无,哪来动力 英语在高中阶段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教师上课管得严,要求多,单词听写、课文朗读等是“家常便饭”。但在大学,新生慢慢发现,英语课程似乎不如高中时那么重要;课文内容任教师取舍讲解,随意性加大;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如高中那么具体:单词很少听写,课文朗读不做要求,平时测验几乎没有,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更是“纸上谈兵”,过级要求也不是那么严格。英语学习的这种现状使习惯了高中英语教师“细要求、严管理”方式的新生有些无所适从。他们一方面感觉学习轻松,另一方面又因不知为何而学而略显困惑:一点都感觉不到压力,哪来学习的动力?

内容重复,学之何用 高中英语课程强调在掌握语言基础知识、重视语言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教材选材时代感强,突出人文性;题材涵盖面广,彰显内容的丰富性,有语言学习、体育运动、文化生活、环境保护、文学艺术、风俗礼仪、饮食文化、兴趣爱好、科学技术、旅游等方面的内容。但进入大学,新生们看到,教材编排尽管增加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实用性特点的环节,教材选材也符合“90后”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但教材主题依旧,听说技能训练仍多以“介绍、问候”等开始。的确,审视目前高职院校使用的英语教材,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内容题材丰富、体裁多样,语言点的选取也更切合教学实际,但仍是“新瓶装旧酒”,针对性不强,实用性不足,没有体现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既不利于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有效获得和迁移,也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内容重复,新生不仅会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更可能会对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性产生质疑。

方法依旧,谁为中心 “谁是课堂中心”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在高中阶段,由于高考的压力,三年的教学内容一般两年就得完成,教师不得不加快教学进度,因此,主宰英语课堂的是教师,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他们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遭到任意挤压,“以学生为中心” 往往成为一句空话,很难落到实处。大学之初,学生在英语课堂上一般能有些欣喜地发现:课堂活起来了,呈现出一派热闹景象;他们的主体性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成为课堂的中心;教师主导着课堂,陪伴他们完成教学任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慢慢发现,英语课堂又归于沉寂,教师还是课堂的中心,教学方式又回归他们熟悉的“一言堂”、“满堂灌”,课堂活动也变成了一些“不疼不痒”脱离真实生活的sentence making和question-and-answer,学生刚刚激起的一点激情又遭磨灭,“教师中心”似乎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关系淡漠,谁来帮我 高中阶段,师生整天“厮守”在一起,关系较为融洽。一方面,教师尽心尽责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成为学生成才成人的铺路人和引路人;另一方面,教师真诚地接纳学生,帮助学生解除心中的困扰,成为学生跨越坎坷的陪伴者和激励者。但是,大学新生慢慢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教师一般是上课铃响走进教室,下课铃响走出教室,除了课堂上的知识交流外,课下和学生几乎没有什么接触;课前考勤“装模作样”,最后发现对成绩没有影响;一学期过去,教师往往没有记住所有学生的姓名;一学期下来,有些学生不知教师是“何方神圣”,因为总有些教师忘记介绍自己,学生也懒得打听;教师对学生英语学习现状的评价,负面的居多,正面的很少。学生感到,相比高中阶段,师生关系变得疏远,显得淡漠。因为关系疏远,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学生有困难,感到困惑时,也就不再求助于教师。

困惑与应对

高职新生英语学习适应过程中存在困惑已是不争的事实,势必对他们的英语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且这种不利的影响可能会迁移到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学校各方尤其是任课教师应高度重视新生英语学习适应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并主动采取相应对策帮助他们消除困惑。

新生导学,避免盲目 针对新生“学习目标不明,教学要求不清”的实际状况,高职院校可在英语课程教学安排中增加导学环节。导学应包涵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英语课程的定位、教学要求及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导学内容的学习,新生可了解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紧缺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因此,高职英语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注重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培养学生会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能力,进而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同时,新生会知道,大学英语教师不会像高中教师那样面面俱到,过多地“管理”其学习,他们应该学会自我管理,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大学英语教学的评价方式也不同于高中阶段,采用的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评价性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新生清楚了职业教育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就不会再感到学习茫然、没有压力、缺少动力了。

内容优化,突出实用 随着高中课改和新课标的实施,高职新生的英语水平大有提高,他们的基础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等技能已能满足一般交际需要。因此,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不能仍以满足“强化学生的基础语言知识,进而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来选取内容,而应以满足“学生所需、专业所需和岗位所需”为宗旨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在对内容进行优化时,任课教师应征求毕业生、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并参考新生所在院系专业建设中提取的典型工作任务。这样,经过优化的内容把英语学习与新生所学专业相关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便于教师开展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将侧重点从语言形式的讲解和操练转移到知识的传授和运用。因为学习内容真实、实用,新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就会大大提高,课堂参与意识也会不断增强。笔者曾以地铁站方向为例,对新生的口语技能训练内容进行了优化,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中心,贯彻始终 “学生中心”理念已得到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广泛认同。但一些因素,如教师备课质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评价方式,对此理念能否顺利落实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为在教学中始终贯彻这一理念,任课教师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主动了解新生的心理状态、英语基础、学习需求和就业方向,为安排适宜的教学内容做好准备;二是认真备课,以任务为导向,精心设计每次课,并根据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三是采用得当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做中学、做中教”落到实处;四是实施多元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平时的表现。这几点能充分体现新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果学生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自主学习的意识也会相应增强。

情感投入,加强沟通 情感投入是消除陌生感和疏离感一种很好的方式。针对新生中普遍存在的“师生关系淡漠”的困惑,任课教师应主动走近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任课教师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以真诚的态度对待新生,对其表现出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尊重学生过去的努力,也理解学生现在的不足;二是注重沟通技巧,既仔细倾听,又适当表达。在教学和平时的交往中,任课教师对新生呈现出尊重和理解,和学生进行良好而深入的沟通,就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创建安全的心理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其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由于大学英语教学与高中英语教学之间的衔接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新生在英语学习适应过程中出现困惑是正常现象。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对象的变化,新生英语学习适应中的困惑可能会呈现出新的特点。但是,不管教学对象如何变化,只要教学管理者、任课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新生学习适应中出现的困惑就会越来越少。

参考文献:

[1]淘沙.从生命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81-87.

[2]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罗东山.高职英语课程实用性教学内容构建的探索——以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1-50.

[4]孙有中,李莉文.CBI和ESP与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J].外语研究,2011(5):1-4.

[5]蔡基刚.CBI理论框架下的分科英语教学[J].外语教学,2011(5):35-38.

[6]罗东山.内容整合——高职英语课程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11(3):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