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安全素养教育

时间:2023-06-15 17:03:52

导语:在安全素养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安全素养教育

第1篇

(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123)

摘 要:参照西安交通利物浦大学的课程,从课程、教材、师资三个维度分析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的专业英语课程,发现金螳螂建筑学院的专业英语课程重点偏向英语语言技能方面,忽视在语言基础上学生专业核心知识、思维方式、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引导。笔者基于内容依托的教学理念,试图构建苏州大学特色的全英语教学培养模式:以课程为中心,以英语语言为形式,以专业知识为核心内容的国际化教学培养模式。

关键词:全英文教学;研究生;苏州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8-0040-03

收稿日期:2014-12-21

作者简介:李凤玮(1989—),女,山东临沂人,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史、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苏州大学2014年度“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KYLX_1191)

研究生课程建设是研究生培养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适应教育全球化的国际形势,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许多高校开始建设一系列教学理念国际化、教学内容反映学科发展前沿、教学方法先进的全英语教学课程体系。全英语教学源于双语教学,是指运用第二语言组织专业教学活动,并且根据语言的不同使用程度划分三种不同的模式:

渗透模式(MaintenanceModel):“用英语组织教学,渗透学科英语词汇等,其他以汉语讲解和交流为主”[1]。

过渡模式(TransitionalBilingualModel):“课程的主要概念、定义、法则等可用中文讲授,而其他内容尽量使用英语讲授。汉语与英语互为教学主体语言”[2]。

浸透模式(ImmersionModel):“即全部教学活动用英语进行,让学生沉浸于英语氛围之中。换句话说,全浸模式教学的基本含义是让学生用第二语言学习学校的课程”[3]。

显然,通常泛指的全英语教学就是浸透模式双语教学,主要外在表现是教材、教学活动组织语言、师生互动交流、考核方式的全英语化。研究研究生全英语教学现状及其改革进程是对全英语教学课程体系的追踪调查,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全英语教学课程的实施,进一步营造与国际接轨的全英语研究生培养环境,真正达到提高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研究型创新性拔尖人才。目前我国双语教学研究趋于成熟,但是由于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全英语教学有其特殊性,而且现在一些大学如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等刚刚开始进行相关的教学试点,针对此阶段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西安交通利物浦大学的课程为参照,从课程、教材、教学方式、师资四个维度分析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以下简称金螳螂建筑学院)的专业英语课程,试图探索适合苏州大学特色的全英语培养模式。

一、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和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简介

(一)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是苏州大学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和文化底蕴,为主动适应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需求而成立的新兴学院,培养从事建筑学、城乡规划、室内设计、园艺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学院采取国内少有的集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园艺学四个一级学科为一体的特色办学模式,将相关专业放在苏州这座古城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特色建设,现设有建筑学、建筑学(室内设计)、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园艺(城市园艺)等专业,学院的目标是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水平设计学院。近年来,学院在人才培养方式、专业建设思路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加贴近社会的需求与形势的发展,着力构建具有特色化与国际化的办学模式,以国际化、职业化为特色,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尤其是专业英语课程是其对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研究型创新性拔尖人才的有益探索。

(二)西安交通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

西交利物浦建筑学院是国内年轻、独立的中外合作大学——西安交通利物浦大学的一个学院。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致力于促进国际化理解和改变陈词滥调,成为批判性分析和建筑环境设计的佼佼者。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教育有着超过20个国家的背景并且非常积极地参与到科研、设计中,并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作品,将东西方的传统与机遇融入到一个朝气蓬勃、快速发展的校园。这种复杂性、融合性、多样性同时带来了社会以及艺术上的敏感,精心致力于质量、专业的一致性以及学术的高水准。学生也在学院活跃的学术气息中受益,经常参与苏州或者更广范围的建筑设计活动,以及生活项目、竞赛、学术协会等。其在建筑设计和建筑环境方面批判性方法的努力促使西交利物浦大学在2012年主持了超过40位主讲人的国际会议。作为国内外建筑方面的佼佼者,西交利物浦建筑学院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建筑教育、设计和科研的卓越中心。

同样为建筑学院,两者风格迥异。金螳螂建筑学院立体化的专业设置、“四位一体”的办学模式折射出苏州大学“大、全、深”的历史老校的特点,这也从侧面说明其传统气息浓厚,其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必将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无论是西交利物浦建筑学院还是其大学本身都是中西教育模式融合的新兴个体,体现着国际学校所特有的“小、精、活”特征,其专业知识紧跟际学术前沿,不断更新的知识体系。

二、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和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专业英语课程比较

(一)课程

将金螳螂建筑学院和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的专业英语课程进行比较发现,在课程设置上,相对于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专业课程的全英语授课,金螳螂建筑学院的课程主要以中文为主,只有一门“专业英语”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例仅为7%,同时其课时只有一个学期。

(二)教材

通过调研发现金螳螂建筑学院“专业英语”课程的教材主要是由代课教师选取的外文文献,如EnvironmentalisminLandscapeArchitecture,LandscapeasMethodandMediumfortheEcologicalDesignofCities,WhyHaven’tChina’scitiesLearnedfromAmericanMistakes,BULLDINGSTRUCTUREILLUSTRATER,其教学内容主要是对文献中单词发音的纠正及释义、文献的翻译等。教材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居支配地位,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以及考核的主要依据。西交利物浦大学的专业课程教材是CONSTRUCTIOGARCHITECTUREMATERIALSPROCESSESSTRUCTURES,ToolsforIdeals:ANINTRODUCTIONTOARCHITECTURALDESIGN,Architecture-fromPerspectivetoPost-modernity等国外引进教材,但是教材只是起辅助作用,其教师在借鉴教材的基础上将所有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并通过PPT等方式呈现,其教材更多的是用于拓展学生阅读,巩固基础知识。

(三)教学方式

金螳螂建筑学院的教学方式是围绕外文文献的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讲授,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师生互动主要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不同于金螳螂建筑学院的传统模式,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的专业课程通过案例教学、设计室学习,辅之以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教学方式,拓展学生专业学习平台,同时突破英语的瓶颈(见图1)。“以解决问题为着力点围绕主题内容进行课堂活动设计,强调学科融合、团队协作的项目式学习,促进知识创新”[4]。此外,在课外,学生的团队协作方式以及通过报告、会议、研讨会等形式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英语与专业综合能力的提高、逻辑思维的转变,而且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协调创新能力。不难看出,西交利物浦建筑学院通过教材开展的是更为开放的学习,学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这一传统的学习方式,而是更为主动地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

(四)师资

金螳螂建筑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系专业教职工员19名,其中有国外工作、学习经历的教师占57.8%,通过图2我们可以发现金螳螂建筑学院大部分教师拥有海外留学背景或者出国访学培训等,并且主要以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为主,但是全体教师都是华人。

而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得益于充满激情、国际化的外国教师,他们来自澳大利亚、法国、德国、印度、意大利、日本、英国、美国、韩国和西班牙等20个国家,他们在学术上的经验、专业的领导才能、反思的深度以及他们将经验、研究融入课堂的能力使得建筑学院成为独一无二的建筑学习之地。这一教师海外教育水平上的差异直接致使了语言环境上的差异。面对多样化的外籍教师,英语成为学生在学校生存、学习、交流的必备工具,学习英语的融入性动机和工具型动机都非常强烈,而且他们生活在英语环境的包围之中,时时处处都有现成、真实地道的语言输入。更重要的是,其外籍教师不仅通过语言来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同时其西方教育模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习惯以及创新能力。而在金螳螂建筑学院以及苏州大学整个学习氛围中,英语只是处于外国语的地位,不是学生学习或融入学院所必备,“而且自身的文化和认知结构都不是用英语来编码的,英语无法像我们的母语那样自然生成并在母语环境与母语课程中得以惊人的发展”[5]。

三、苏州大学全英语教学模式建议

通过与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EAP英语课程比较,对于金螳螂建筑学院现行的专业英语课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立体化的全英语课程体系尚未建立起来。金螳螂建筑学院的专业英语课程数目少,且周期短。

2.缺乏多样的教学方式。金螳螂建筑学院的教学方式仍然以传统的教师讲授方式,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课件、配套的课程网站、案例库等尚处于起步阶段,专业、权威的英语教材缺乏。

3.受语言环境、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片面地理解专业英语课程就是将专业知识用英语去表达,重点偏向了英语语言技能方面,忽视在语言基础上学生专业核心知识、思维方式、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引导。

总的来说,金螳螂建筑学院的“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仍然停留在英语学习技能上,没有充分体现以系统学科内容为依托的教学理念,忽视了核心学科知识的融入。这一忽视导致学生无法获得该学科的核心英语词汇,教学效果也因此无法获得实质性的提高。这正是以内容为依托教学理念下外语教学所面对的问题。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Content-BasedInstruction,CBI)是“以传统的语言教学法为基础,强调语言教学的重心向语言所代表的学科内容转变”[6]。它依托专业知识开展语言教学,又以语言教学促进专业知识拓展。基于内容依托的教学模式,对比西安交通利物浦大学的英语课程笔者试图构建苏州大学特色的全英语教学模式,即以课程为中心,以英语语言为形式,以专业知识为核心内容的教学模式(见图3)。围绕专业英语课程这一中心,在全英语的教学环境中,英语语言本身作为一种表达的工具,成为专业知识的载体,用于构架、分析、拓展系统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兼顾批判性思维、国际化视野的输出。专业化知识为英语提供承载内容,不仅可以有效地突破英语的瓶颈,而且在跨文化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系统的逻辑知识体系,从而形成了内容带动语言获得、语言促进内容学习的教学培养模式。

当然,不可能有一种培养模式适合所有的课程,本文的研究结果只是通过与西安交通利物浦大学相对成熟的英语课程进行比较,进而分析金螳螂建筑学院“专业英语”课程的现状,进而提出本土化的英语教学培养模式,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曹志芳.大学生对高校满意度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2,(16).

[2][3]帅传敏.对高等院校全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2).

[4]曲云英,刘鸿鹄,杨金鹏.以培养协同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学术用途英语课程建设[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2).

第2篇

关键词:中职生;《安全用电》课程;安全素养;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7-0067-02

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目标,学校作为整个社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建设和谐校园、打造和谐教育,而安全教育是基础和前提。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尤其是加强中职生安全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非常重要的环节。

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解释过教育: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结合教改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可以这么认为:学生的各项素质和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素养。而习惯是通过反复实践养成的。所以,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安全素养迫在眉睫。

安全素养的内容及意义

安全素养是人们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的总和。安全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作为主体的人是安全工作成败的关键。无数安全事故案例证明,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的遵章作业意识淡漠、作业技能或防护措施滞后、相应安全知识匮乏。无论在工作生产还是生活娱乐中都应树立安全意识,善待生命,增强风险意识、科学意识和守法意识,熟悉安全知识,了解危险因素及预防和应对方法,掌握安全技能,包括现代社会中安全生活和生产的基本技能、遇险正确逃生和事故应急方法与技能。

完全的安全素养包括三个层面:文化素养(知识层面)、遵章意识(意识层面)、作业技能(技术层面)。只有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安全素养都达到了一定高度,才能使事故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中职生所需要的安全素养

在校学生的安全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饮食安全、宿舍安全、卫生防病、交通安全及校内外活动安全等。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中职学校还须特别关注实训安全教育。中职生年龄小,社会经验不足,自理能力较差,安全意识薄弱,面对突发安全问题经常会不知所措。这就要求教师应经常对中职生进行各种安全知识教育,尤其是系统的职业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生产意识,增强其责任心,及时纠正学生的不安全行为,增加安全技术知识和处理发生事故的应变能力等。

中职生是未来生产一线的主力军,直接从事基层生产劳作和管理,如果操作或管理上稍有差错,轻则造成企业及个人经济损失,重则影响企业的生产安全,进而影响到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因此,应让中职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减少安全隐患,最大限度地弥补教材在现场实训安全上的缺陷,以提高中职生对危险因素的观察能力、预见能力和处置能力。

《安全用电》课程培养学生安全素养的尝试

《安全用电》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为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安全素养,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改善教学方法。

案例探究 学生都比较喜欢听故事。在安全教育中引入现实事故案例,教学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教材本身提供的案例很少,我在备课时就查找一些本地的、近期发生的、较有影响力的安全事故与学生一起探究。比如某场高楼大火、日本大地震所引发的核危机事故、723动车追尾事故等,我都会在课堂上提出来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运用安全用电理念来分析为什么这些事故会发生,在发生前存在哪些安全隐患,应该如何防范和改进。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观点,由学生得出结论,教师只适时做一些点评和引导。

情境讨论 中职生即将面临职场考验。在授课时,教师应及时营造一些工作情境,让学生面对各类工况场景,应用所学知识讨论进入该场景要准备好哪些、进入后要注意哪些、可能会发生哪些情况、会不会发生更恶劣的情况,以及如何应对、如何防范。比如,模拟变电所场景,作为一名运行值班电工,该具备哪些知识及操作技能,应熟悉掌握哪些规章制度,工作时要穿戴哪些防护用具、工作器具,什么是两人原则,常用的工作术语有哪些,常见的工况处理原则是什么等。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总结。

身教胜过言传 在安全教育方面,教师的表率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教师的行为稍有不当都可能会对学生产生恶劣影响。比如责任心,每次离开教室、实训场前,我都会在学生注视下检查一遍各分路开关,关闭总闸,关闭未关好的门窗、灯等,如果有学生提出帮忙我都会摇头并回应:这是我的责任所在,必须亲自完成;比如守时,每次我都会早几分钟到教室;比如6S管理,我的工作台、办公桌都干净、整齐、一目了然……

提问及巡查 (1)《安全用电》课程要求学生不仅掌握相关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电类专业岗位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操作规范。此外,对于学生容易忽略、概念不清的地方,教师需要通过反复提问、检查,直至学生深刻理解掌握知识点,以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2)听其言,观其行。安全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除了在课堂传授相关知识,更需要观察学生在日常活动、实训操作上行为模式是否符合安全规范。比如,学生在宿舍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电器散热方式处置不当、插线板负载过大、实训场所不穿工作服及绝缘鞋、未依照“没电设备按有电操作”规范等等。针对学生经常容易发生的不安全行为,教师要及时予以纠正,并因势利导再教育,以固化学生的安全素养。

布置作业 尽量少布置死记硬背的概念型题目,多采用工作任务、项目开发的开放性题目。比如,撰写某一电器设备的安全操作规范、巡查检修流程的安全规范及某一电气事故处置的安全注意事项等。每一名学生的作业内容都不一样,作业点评完善须让全班参与,而全班学生的作业完成后就可形成一个小型知识库供资源共享。

一体化教学 目前,《安全用电》教学仍大多采用课堂理论教学,实训时再由教师简单讲解温故。一些知识点在理论授课时无法及时与实践相联系,起不到概念强化作用。可以逐步将《安全用电》课程与实训内容结合,实行一体化教学。

改进考核方式 学生大多不喜欢死记硬背,不喜欢考试。可以考虑让学生做项目、做任务,以接近企业工作任务考核的方式来考核学生,如考查应对某一突发状况的安全注意事项、设备保养前的安全措施流程、某一家用电器的安全注意事项、设备安全检查内容等。

收获和思考

看到自己的学生能够将安全理念融会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一种习惯,进而影响周围的人,使得一个群体安全意识提高,是教师的最大喜悦和收获。我教的2010级4个班学生,布置的《安全用电》作业形成了设备安装、设备使用、设备巡检、设备维护四个方面的安全规范、注意事项和应急事故处理方案,学生完成的作业汇总后即成为一个共享资源库。低年级的学生可以不断扩容、更新这个安全知识资源库。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安全是人类社会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基础和前提。中职生基础素质差异较大,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安全教育难度大。这就要求学校、教师不断优化教育模式、更新教育内容,采取加强师资培训、寻求家长和企业的支持与参与等措施,积极探索新形式下中职生安全素养培养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梁芸.浅谈中职学校对中职生的素质培养[J].职业圈,2007(12):145-146.

[2]张畅,李汉军.大学生安全教育对策[J].教育,2008(20):46-47.

[3]崔宝发,方杰,李凌燕.职业院校实验实训安全管理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3):144-147.

[4]张帅.加强高校信息安全教育初探[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8(32):145.

[5]王兆晶,阎伟,吴波,张宏伟.安全用电(第4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第3篇

近年来,各大学校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实践证明合理的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素质修养影响较大,在校园里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精神。

所谓主题教育活动,是指把具有一定特征的某种基本思想作为核心内容,并在活动中使其得到充分体现的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结合实践,从“开展养成教育活动,提高文明素养;开展品行教育活动,提高道德素养;开展生命教育,提升生命素养”等方面,以案例形式谈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影响。

1 开展养成教育活动,提高文明素养

活动之一:借“八礼四仪”东风,开展“文明礼仪在我心中”主题教育活动。

背景分析:中华民族是传承五千年的礼仪之邦,如今礼仪古训还在,遵循之人却越来越少。言谈时出口成“章”的大有人在,行为举止粗俗蛮横的不在少数。而学生应该学会礼仪,做知晓礼仪廉耻之人。

活动剪影:在班会课上,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与文明礼仪相关的情景剧。有令人啼笑皆非的校园恋爱剧,在笑声中学生们懂得了男女交往的尺度。有震撼人心的火灾遇险互帮互助的舞台剧,让学生明白了人间永不磨灭的浓浓情谊……无论是情景剧、相声、小品的表演都让学生们感到人与人的相遇,人与大自然的相处都是生命中的美好。我们应该像敬重生命一样敬重他人、敬重大自然。

活动感悟:班上有一女生,对自己要求不严,与人相处不够融洽。但在活动中她积极参演了校园情景剧,在剧中她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受到了小伙伴们严肃地批评,最终在大家的帮助下,进行了改正,得到了表扬。活动结束后,她找我聊天,认识到之前的错误,表示会像剧里表演的一样改掉坏毛病。而之后班里随手扔垃圾、吐痰的现象没有了,学生们的吵架声消失了,多的是文明谦让、尊敬互助的画面,让学生真正看到并参与到不文明现象活动中,他们会从正确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2 开展品行教育活动,提高道德素养

活动之二:以母亲节为背景,组织“感恩父母,感悟亲情”为主题的班级活动。

背景分析:班上孩子生活的家庭各有不同,有父母离异的,有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的,还有的便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他们对父母的感情淡漠,有的甚至是充满埋怨的心理。他们不理解父母,不懂得珍惜,更不会感恩父母。

活动剪影:集体观看韩国亲情电影《七号房的礼物》。学生为剧中父亲为女儿做出的如山般沉重的牺牲流下感动的泪水。父母都一样,爱子如命,即使在生命受到威胁时,他们依然会无怨无悔地保护孩子。比如汶川地震中用生命守护幼儿的母亲,生命的尽头是对孩子无尽的爱意:“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这就是父母,不计回报的爱着自己的孩子。

活动感悟:在这些涤荡灵魂的故事洗礼下,学生们流下了泪水。当鼓励他们写下父母为自己做的事时,每个人都写下了爱的故事,事无大小,每一个平凡的瞬间都在回忆中变得清晰而温暖。确实,当学生以爱的名义去回忆时,感受到的一定会是满满的爱。在分享爱的故事时,感动在蔓延,一份感动变成了五十份感动。通过用心体悟亲情,学生们慢慢学会珍惜、感恩与付出。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情感,学生们学会了尊重师长,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3 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提升生命素养

活动之三:1980年在全国开展安全月活动,并确定今后每年6月都开展安全月活动,到如今已过了三十五个年头。安全无小事,以“我安全、我健康、我快乐”为主题进行教育活动。

背景分析:学生的安全对于学校、家庭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一切意外的发生都是思想不重视导致的。如今财物安全防范上升到新的高度,新型的诈骗手段层出不穷,防不胜防。需要进行专题知识传达,这样学生的各项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活动剪影:开展“我安全、我健康、我快乐”系列活动,观看安全法制记录片,一个个案例敲响学生的安全警钟。青春期的学生急躁,遇事不能冷静面对,易发生打架斗殴等严重的错误行为。在观看青少年犯罪录后,明白了冲动、打架只会让事态演变得更加不可控制。对法的敬畏让学生学会克制,避免发生一些不该发生的事。整理电信诈骗类型,模拟诈骗场景,生动诠释如何应诈防骗。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消防演练,认真听从指挥,做好规定动作,遇事不慌不乱,体验火灾逃身技能,学用灭为器,掌握方法,以防不测。

第4篇

国外高职院校都很重视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重视关键能力的培养。英、美、德、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都相继提出把关键能力作为今后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同时,国外高职院校也重视创业教育。随着就业压力的日益加大,解决就业问题已成为各国的当务之急。一些国家尤其是失业率较高的国家在制定职业教育政策时,把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如德国职业教育别强调职业素养,它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也可以概括为硬技能和软技能。企业管理者对在大学期间大学生最重要的素养和能力培养的调查结果显示,按照“非常重要”选择比例排序:(1)思想道德素养、价值倾向77.4%;(2)勤恳、踏实、敬业奉献精神70.8%;(3)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61.9%;(4)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探索能力61.7%;(5)心理素养60.1%;(6)创新意识和能力55.3%;(7)团队合作能力52.0%;(8)积极追求进步的热情47.6%;(9)动手操作能力46.0%;(10)文明礼貌,亲和力强39.9%;(11)人际交往能力37.3%;(12)身体素养36.7%;(13)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水平35.3%;(14)组织管理能力27.1%。从上列数据可以看出,企业认为大学生最重要的素养和能力,在14位职业素养和能力中,有12项为软技能,2项为硬技能。和硬技能有关的动手操作能力、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水平等分别排名第9和第13位,而职业道德、学习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软技能均占50%以上。所以,除了在校期间学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要更注重对软技能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要构建与专业教学相融合的素质教育教学新体系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立德树人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赋予学校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新任务。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要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建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着力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劳动荣誉感,培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素质包含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两个方面。专业素质指人们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专门知识与技能,一般由专业教育完成的。而非专业素质指除人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之外的综合素质,它涵盖了观念、品格、习惯、方法、能力和非专业知识等诸多层面的内容。从作用和影响看,非专业素质更具有基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的地位。依据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市场就业岗位的需求,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应构建由职业基础、职业提升、职业发展、拓展训练四大模块组成的素质教育教学体系,并将素质教育教学体系与专业教学相融合,调整各专业教学计划。职业基础模块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达到社会所要求的标准。包括身心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安全素质、英语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职业提升模块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的提升,让学生增长文学、艺术知识,提高鉴赏能力和选择能力,培养有爱心、有情趣、心胸坦荡、光明磊落的职业人。职业发展模块注重学生就业、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专业技术知识的拓展,为学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拓展训练模块主要为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包括参加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各类竞赛、社团活动和听学术讲座等。以思想政治教育、国防教育、安全稳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学会学习教育、职业发展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九个方面为核心内容的新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教学体系,素质教育占35个学分,使素质教育教学体系重点更突出,内容更全面,核心内容更具有针对性。

三、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要构建安全教育和就业教育新模式

安全教育是化解影响高校学生的安全稳定问题、预防大学生的发生、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党和国家历来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安全,始终把大学生安全、校园的稳定视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加强大学生安全稳定知识教育,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自救及互助能力,使其在危难之中懂得保护自己和救助他人,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和较多的安全知识,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功走向社会的先决条件。安全教育三年不断线是指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一、二、三年级行为规范教育,一、二、三年级安全稳定教育。进行三年不断线的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安全稳定教育),确立了三年不断线的安全稳定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定期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举行防火演练、紧急疏散等系列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三年不断线安全教育的实施,增强学生安全维稳意识和文明行为的意识;提高防范各类案件、事故和抵御非法侵害行为的能力,维护他们的人身财产安全;让文明的行为规范成为了一种自觉习惯。就业教育三年不断线是指一年级职业发展教育,二、三年级就业指导教育,二、三年级创业教育。就业教育全程设计、分段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以职业规划发展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为主要公共必修课构建一个从入学到毕业“三年不断线”的全程化就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了就业教育教学新方案。一年级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专业、职业,辅导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二、三年级进行就业素养及技巧教育;二、三年级引导毕业生择业、乐业、创业。就业教育三年不断线实施,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树立职业意识,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最佳的职业生涯发展方案,同时提高职业综合素质及就业创业能力。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各个方面得到提高,就业创业核心竞争力便能得到提高。

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要构建优秀的校园就业创业文化

中国要建设创新型社会、创新型国家,必然要重视创业教育。特别是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就是要创造新的就业岗位,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和再就业。联合国明确提出,要把创业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并把创业教育作为中、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教育不是一定要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去创建自己的企业,而主要是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养成创业素质,锻炼创业能力,让受教育者知道创业活动过程的内在规律以及所涉及的关键环节,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和风险。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理性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高职院校应从创业教育课堂文化、创业教育实践文化、创业教育物质文化、创业教育制度文化等方面着手提高学生创业素质,激发学生创业激情,提高学生创业能力,构建有高职学院特色的创业教育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活动,构建创业教育实践文化。举办创业规划竞赛、科技作品竞赛,促进学生创业群体的沟通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经受锻炼、增知识、长才干。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定期在学生尤其是毕业生中举办创业设计大赛。竞赛可根据专业特点拟定。这种比赛不同于一般专业比赛之处,在于要求参赛学生围绕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或服务,经过深入研究和广泛的市场调查,完成一份把产品推向市场的完整而又具体的计划报告。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按创业活动的顺序逐步体验创业内容。如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经营地点、设计店面、给企业取名字、判断销售目标、讨论预算、广告策划等。

五、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要创建培育大学生创业项目新模式

第5篇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也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重要角色的教师,其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现代化的实施和推进。本文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对日照市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进行分析,给出了较为宏观的概括和结论,希望为本地的教育信息化及教师培训工作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和参考。

一、调查方案

1.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以日照市中小学一线教师为调查对象,在各学科、各学段中随机抽取,回收有效答卷544份。

2.调查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共有一级指标4项,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技术、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和安全等;二级指标20项,具体到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科研中对使用计算机、网络的意识、态度、技术、能力,以及对信息道德和安全的理解和看法等。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科学性、全面性,问卷采用随机发放方式,从本市数百所中小学校中,随机抽取一部分教师进行了调查,范围涵盖小学、初中、高中3个学段,涉及14个学科,跨越30余岁年龄段,样本具有普遍随机性。

二、数据分析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功能、价值、意义等的理解和态度,是信息素养的前提。调查结果如下:

91.5%的教师认为信息素养非常重要,已成为当今每位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71.1%的教师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热情很高,能主动关注和学习;50.6%的教师能经常收集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信息,并进行分类储存、加工利用;44.1%的教师非常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能及时引导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

结果显示,被调查教师信息意识强烈,普遍认识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能积极、主动学习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资源,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比较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2.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指教师掌握常用的办公、教育教学软件和工具,并能应用、服务于日常工作的技术和能力。调查结果如下:

在办公软件使用方面,能熟练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软件的教师比例分别为64.9%、54.2%、54.6%;完全不会使用者为0、1.5%、0.4%。结合被调查者其他信息可知,后者基本是年龄较大(≥50岁)的老教师。

在网络使用方面,66.5%的教师能熟练使用互联网搜索、下载所需资源;73.5%的教师能熟练使用聊天软件,并能用于家校、师生间的联系或问题的讨论;90.4%的教师拥有自己的电子邮箱,能熟练并经常使用。

在多媒体使用方面,有22.6%的教师可熟练制作动态网页,有20.4%的教师能熟练制作Flash动画,有45.0%的教师能熟练使用多种常规电教媒体设备辅助教学,以上三项完全不会使用者分别占34.6%、38.2%、0。

此外,在安装软件方面,能熟练安装计算机操作系统,完成一些常用软件的下载、安装的教师占46.3%,不会安装任何软件者占7.0%;在掌握新概念和新工具方面,能主动关注和学习、熟练使用者占20.8%,不关注、不会使用者占7.0%。

结果显示,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我市中小学教师已经普遍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目前,正在向熟练化、常规化、深层化、广泛化发展。

3.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指对信息的获取、分析、使用和创造等[1]。信息能力的高低,关系到信息技术能否真正应用于教育教学,是衡量教师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因素。信息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利用信息,调查结果如下:

39.2%的教师能积极获取可用的信息,对信源有较多的了解,能制定获取信息的不同策略,并能确认所获信息的有效性;45.2%的教师能正确评价信息,对所获信息有分析、批判性的思考,有较强的敏感度;36.2%的教师能有效加工、处理、利用信息,积极用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难题。

结果表明,我市中小学教师普遍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对信息有较强敏感度,并能创造性地利用信息,但整体水平不是太高。

4.信息道德和安全

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领域中用以规范人们相互关系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准则。[1]调查显示:86.6%的教师表示遵守信息道德,不使用或转载他人资源,引用信息时,会注明出处,保护作者版权;但是,也有6.3%的教师表示对信息道德一无所知。

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网络的硬、软件及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信息服务不中断。调查显示:79.6%的教师对信息安全常识非常了解,并能主动采取防范措施,积极维护信息安全;但目前尚有7.7%的教师对信息安全知识不了解。

结果说明,多数教师普遍具有积极、健康的信息道德素养,对违背信息道德的现象和行为能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能采取一些必要的防范措施保护信息安全。但尚有一部分教师在这方面的素养非常薄弱,需要加以培养和引导。

三、思考

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笔者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为了不断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采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手段,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培训工作。要充分考虑广大教师的现有水平,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切实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2)给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提高教师认识信息、理解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3)开展各类教学竞赛,强化教师的信息运用能力,同时,通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整合能力[2]。

(4)经常举办各类讲座,通过实际案例等,让教师切实感受到信息道德和安全的重要意义,并能以身作则,时时注意、事事注意。

[参考文献]

[1] 刘明龙,刘鹂.西部五省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调查报告

[J].中小学电教,2008,(10):12-14.

第6篇

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评定标准

1国外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评定标准

目前,国外对高等教育信息素养的标准较多,其中以美国大学和研究型图书馆协会ACRL标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高校信息素质联合工作组ANZIIL标准以及英国国家大学图书馆协会SCONUL标准最为著名。具体而言:ACRL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和86个三级指标;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ANZIIL指标体系由6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67个三级指标组成;英国SCONUL标准是由7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组成。尽管所设置的指标体系中指标数量不同,但其所涵盖的内容基本涉及到上述信息素养所包括的“信息意识、知识、技能、道德与安全”等方面。

2国内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评定标准

相对于国外较为成熟的评定标准而言,国内关于高校信息素养的标准较少,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由7个维度,19项标准,61条具体指标组成,是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信息素养能力体系。国内对高校信息素养标准的研究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学者有陈文勇、刘孝文、曾晓牧、孙素华和王莹等。具体而言:陈文勇等[4]在探讨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分类和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制订了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包括9大标准和40项子指标;刘孝文[5]构建了由5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33个三级指标组成的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并确定了评估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系数;曾晓牧[6]所构建的评价中国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包括7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61个三级指标;孙素华[7]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24个三级指标;王莹[8]所构建的军队院校本科生信息素养标准包括5个维度、17个绩效指标和45个指标描述。此外,桑新民[9]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学生信息素养的6个标准;刘美桃[10]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从8个方面来制定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吴平[11]提出信息素质评价标准的三层结构模型。如此众多学者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基本上也是根据信息素养的内涵和外延进行评定,涉及到“信息意识、知识、技能、道德与安全”等方面。然而,目前国内尚缺乏较为统一的评价标准,严重影响到高校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水平。因此,有关部门积极倡导建立符合中国国情、适合高校学生发展的信息素养标准,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高校对学生信息教育的培养制度化、规范化,有助于提升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更好地实现收集信息、利用信息和掌控信息的目标。

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评定方法

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是信息素养领域中的关键问题,而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全面性、客观性与可操作性等直接决定着信息素养教育的效果与改进[12]。因此,构建准确、全面、客观、反映信息素养的标准极为重要,同时兼顾实际操作性,将为进一步明确所调查地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提供重要的工具。

1调查方法

目前,国内学者所开展的高校信息素养研究多采用纸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尚未使用电子化的参与式调查方法。纸质问卷调查方式具有调查对象明确、易组织、易管理、不受地域影响等优点,而电子化的参与式调查方法则在时效性、快捷性以及后期数据处理方面具有众多优势。针对纸质问卷所存在的一些缺点,适当增加电子化的参与式调查方法,将有利于更好的进行数据采集和数据的后期分析处理工作。

2调查问卷设计项目

尽管国内学者在进行高校信息素养评定过程中所使用的调查问卷中所设定的选项不同,但总的来说包括被调查者的个人基本信息以及信息素养所包含的重要内容。考虑到调查对象对个人基本信息存在的顾虑,建议将个人信息中的姓名、班级、专业进行去除,只保留大学名称以及年级,如此可更加准确获悉高校学生不同年级信息素养的水平情况。信息素养所涉及到“信息意识、知识、技能、道德与安全”等方面应在问卷中进一步细化,从而更好的对上述内容进行合理、准确评价。

3评价指标的标准

一般情况下,评价指标所设定的等级过少,实际调查过程中操作较为容易,但在后期数据处理过程中会发现数据精度差、信息不够完整,评价结果不够准确等问题;而所设定的等级过多,尽管可能会获得较为完整的信息,但实际调查中会使得受试者感到盲从,不知如何回答,操作较为困难。由于信息素养所涉及内容较多,目前,对评价指标的评判等级划分没有统一的硬性规定,有的依据心理学研究成果,认为评判等级以2~4个为宜,有的以内部性一致为标准设定评判等级,因此,众多学者在进行评价指标评判时多根据具体标准和不同对象的特点进行档次划分。一般而言,根据内部一致性较佳的里克特(Likert)五点量表的方式所设计的调查问卷,可以较好的使受试者根据问卷题目所描述的事件,在五个不同的选项中,选出最能反映其个人实际的诸如“完全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完全不同意”等态度情形。在后期数据处理中,分别将上述态度情形以5、4、3、2及1分进行换算,同时,根据分数得出受试者在某一方面的信息。

4数据分析所采用的方法无论是采用纸质问卷进行调查,还是采用电子化的参与式调查方法,均需对问卷结果进行后期数据统计、分析,在评价方法选择上,众多学者主要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对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中影响因素进行权重分析,明确影响因素的权重,获得评价标准。例如,高丽[13]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教师信息素养评估模型;而马宏魁[14]采用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纵向与横向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王莹[8]则利用SPSS软件对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调研结果进行因素分析,从而明确影响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使数据分析结果更加准确、合理,需要充分融合上述AHP和SPSS方法的各自优势,对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同时结合因素分析,明确影响其信息素养的重要因子。

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高校学生信息素养一般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以及信息道德、信息安全等5大方面。目前,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在上述方面均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缺乏对信息素养培养的客观理解、对信息素养培养内容的思维局限、信息素养教育与实践背离以及利用信息学习的意识淡薄、对信息的需求存在应急心理、信息道德准则不高等问题[15,16],具体而言:

1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意识非常薄弱

信息意识在学生进一步学习信息素养知识、提升信息素养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然而,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意识非常薄弱,对于信息的获取和利用往往不是从主观意识方面进行,而是从被动的需求角度进行,严重的制约了其信息素养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提升。无论是高年级学生,还是低年级学生普遍缺乏对信息的觉察和认识,在学习过程中较为被动,前期不能很好的选修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课程,导致后期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不知如何获取文献信息,更谈不上提高信息素养了。

2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知识掌握不足

信息素养意识的薄弱直接影响到信息知识的获取,高校学生信息知识的获取只是依赖于课堂上教师的讲授,远低于信息时代对学生信息素养知识掌握的标准。一些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再加上有些高校不举办图书馆资源的培训活动,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利用图书馆资源,严重阻碍了学生信息意识的提高。尽管一些高校学生对信息获取、利用有着较大需求,但由于缺乏教师指引以及图书馆、网络、通信、计算机知识,信息获取、利用能力不强。

3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技能参差不齐

信息素养意识的薄弱、知识储备的不足将制约着学生信息素养技能的提升,信息素养技能是信息获取、利用、操控的一种能力体现。该能力的不足或缺失均将影响到学生未来工作的能力和进一步学习的能力。

4高校学生信息素养道德准则不高

信息素养道德是一种规范准则,该准则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信息素养实现的方向。当前,面对大量的网络信息,高校学生往往喜欢跟风,轻者对校园中的计算机进行随意更改设置程序,造成教学活动受到影响;重者则利用网络虚拟性对一些社会敏感性人物进行人肉搜索或者攻击一些网站,造成当事人精神和心理受到很大的打击以及网络的瘫痪,严重触犯了中国信息管理相关法律条例。学生普遍缺乏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免疫能力,缺乏网络信息传播的伦理道德意识,对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内容的认识和了解不够全面,对“知识产权的侵犯”、“个人隐私权的侵犯”和“网络上的人为恶习”等情况视而不见。

5高校学生信息素养安全防范较差

高校学生对安全防范意识普遍表现较差,对信息的安全防范意识则表现的更差。存在较多数量的学生不清楚互联网时代中的信息行业网络社交安全规则,使得大量的网络诈骗、网恋误区等案件逐年上升,给学生心理及物质方面造成损失。

提升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措施

1利用信息素养标准规范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目前,国内尚缺乏较为统一的高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和评定标准,这使得各地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和评价各不相同,各地教育部门应积极实施符合当地发展水平的标准,待时机成熟时,国家教育部出台适合中国高校信息素养培养和评定的标准。通过学者以及教育部门的不懈努力,尽快出台相关标准,以利于规范高校在学生信息素养方面的培养内容,更好地实现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提高。

2利用图书馆开展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水平

高校图书馆可以经常开展关于入馆教育、读者教育、图书馆网络信息导航和信息知识等专题讲座,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素养教育活动,向大学生介绍和指导其应用图书馆馆藏资源、数据库资源和网络资源等[17]。高校图书馆人员应不断提高个人信息素养,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更好的促进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水平。采用图书馆员与专业教师相结合,共同承担信息素养教育的培养模式应该成为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培训模式[18,19]。

第7篇

关键词:媒介环境 传统媒介 新型媒介

信息时代的媒介传播技术和媒介文化迅速发展,使得大学生群体接触媒介的机会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广。然而,我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及其相关教育还存在许多与迅速发展的媒介社会不相适应的现象和问题。本文在改善大学校园媒介环境上提出几点建议,旨在创设一个适合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校园媒介环境,能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软硬件服务。

媒介环境指的是由各种媒介营造的一种社会情境,这种社会情境是由传播者、接受者及广告商等多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高校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

一、高校校园已有的媒介环境在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图书馆

图书馆中有关媒介素养的书籍等资料非常稀少,不能为大学生提供最新的媒介素养知识。

(二)广播电视

高校校园内的广播电视媒介多用于大学生的娱乐消遣,播放国内外及校园内的新闻,或者向学生传播思想文化方面的基础知识,没有专门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的相关信息和知识和相关指导。

(三)多媒体设施和校园网络

多媒体设施在很多高校用来演示幻灯片,辅助传授知识,而校园网络由于涉及到内部资源的安全问题,在与外网的连接上有一些限制,不利于学生灵活、方便地进入校园网和广域网进行学习,转而到外边的网吧上网,容易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

手机

手机短信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载体,消费方式乃至行为方式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垃圾短信、不良短信和病毒等容易使大学生受到诱惑,形成一些不良风气。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长期以来,高校教育对媒介与教育的关系的认识仅停留在如何使用媒介辅助教学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而在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以及鼓励学生利用媒介技术自主探索、发现知识、培养能力方面有些欠缺,媒介素养的理念还没有在师生的心目中树立起来。

二、改善大学校园媒介环境的建议

(一)硬件环境的创设

1.传统媒介

传统媒体要想在大学生当中重新树立威信,发挥它的功能,就必须迎合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寓乐于教”的思想,由应用型、传授型、线性传播模式向思辨型、互动型转变,注重传播的语言技巧,把内容美和形式美结合起来。具体措施有:

(1)加快更新大学校园内的多媒体设备及软件信息,设备过于陈旧,跟不上时代,使大学生不能及时了解到与他们成长相关的最新信息。

(2)在图书馆中补充大量有关媒介素养的书籍,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倡导大学生去图书馆或电子阅览室等场所进行借阅相关资料,获取媒介素养方面的知识,明确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再者,要加快更新图书资料的速度,现在高校的图书更新速度于信息飞速发展的步调很不协调,是导致大学生将注意力从传统媒介转移到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的新型媒介的主要原因,应提高图书资源的更新速度才能吸引更多大学生的眼球。

(3)在校报上开设媒介素养专栏,讲授媒介素养方面的知识,也可针对近期发生的统一媒介素养事件,从不同角度阐述,引导大学生运用多角度思维思考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讨论情况及时刊登,激发学习兴趣。

(4)在校园广播或电台上举办媒介素养知识讲座,普及媒介知识,也可针对近期发生的媒介素养事件,引起大学生广泛积极的讨论,并请专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做到互动交流,正确对待媒介与媒介信息。

2.新型媒介

青年一代特别是大学生对构成新型媒介环境的MP3、DVD、计算机、手机等数字化新媒体的适应明显超前,成为网络传播的主导力量。

(1)互联网(第四媒体)

网络对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影响有利有弊,因此,要减少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就要从法律和技术两个方面加强网络管理,具体做法是:

①从道德、法律和政策方面加强网络管理。要求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网络社会的道德、法律和政策,用道德潜移默化地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用法律直接调节信息行为,而政策可弥补法律滞后的不足。对大学生一定要监督规范其网络行为,才有利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②从技术方面加强网络管理。首先,为了保障校园网内资源的安全,在存放重要资源的服务器端,增加指纹登陆服务器识别方式,确保资源信息的安全,从而避免不良信息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其次,对校园网管理需要建立和健全一套特殊的管理体制,派专人或智能检查传播的信息,及时过滤过时的或不真实的信息,防止垃圾信息、骚扰信息及病态信息的传播。

(2)手机(第五媒体)

首先,应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防止黄色暴力垃圾短信等对其的侵害。其次,利用手机携带的方便性和可移动性,随时随地与同学或者老师交流学习生活上的问题,也可利用手机组织多人对话,参加一些讨论活动,积极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此外,还要增加课外活动量,有效防止“手机强迫性”的发生。

(二)软件环境设计

媒介素养教育的紧迫性要求各高校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2004年,上海交大在国内首次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积极支持媒体与设计学院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创办了面向大学校园的网络媒体制播平台“大学生网络传媒中心”。他们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我们应结合国内外研究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编写一批高水平的教材,并开设一批高质量的课程,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同时入手,双管齐下,从有条件的院校设立公共选修课开始实验,在大学教育中导入基础的、概论型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逐步力争成为各大学各专业的公共必修课或基本素质课。而新闻传播类专业作为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启动的龙头,应该在传统的媒体教育的基础上逐步丰富我们的媒介素养教育的资源和经验,建立成熟的大众媒介素养教育框架体系,向其它没有类似专业的院校提供教学支持、宣传及推广媒介素养教育。

(三)利用校园媒介资源开展相关实践活动

任何一所大学都不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必然无可避免地受到空气一般无所不在的大众传媒所制造的大众文化的浸染。因此我们要积极组织我们的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来正确引导他们,向同学们普及网络和影视媒介方面的知识,鼓励学生驾驭和应用网络影视媒介获取、处理和传播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评判,鉴别各种网络和影视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媒介行为道德的意识,以学生为主体,利用校园媒介资源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王玉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分析[J]当代传播,2006,(04).

第8篇

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要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丰富的信息知识、过硬的信息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道德,必须依赖于系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因此,信息素养教育是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最佳途径,也是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保障。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关乎民族地区的繁荣与发展。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整体发展水平不仅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甚至落后于中原内地和东南经济发达地区。教育资源不足、优良生源外流、高层次研究人员缺乏、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教育和学习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通过教育,可以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培养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培育人力资本的重要内容。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渗透性很强,某个产业一旦与信息技术结合,就会产生革命性的变化,大大提高效率和效益,因此人们称它为国民经济的‘倍增器’”[2]。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和未来民族地区的建设者,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具备准确、快捷地获取信息,辨别和整合信息能力,就意味着掌握了信息宝库的金钥匙。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对民族地区的繁荣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关乎民族地区公共安全与社会和谐。国家社会的安全与和谐不仅依靠强有力的规则,还要依托国民素养的提高以其社会外溢来构建和谐社会。阿诺尔•J•汤因比指出:“技术每提高一步,力量就增大一份。这种力量可以用于善恶两个方面。”[3]

当下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交流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诱发了网络道德失范等一系列问题。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认为“计算机犯罪”属于新型的违法行为,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不乏侵犯他人“知识产权”、随意暴露个人隐私等现象以及缺乏抵制不良信息的思想意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及其国际声誉的提高,一些怀有险恶政治意图的“”,提出了“中国”,在互联网上宣传一些不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健康发展的虚假信息;宣传中国没有宗教自由,煽动民族独立,试图分解中国的势力,压制中国的发展。而涉世不深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很容易被这些虚假信息所迷惑,对中国现行的政策体制产生抵触心理,动摇坚持社会主义的坚定性,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调查发现对待网上的一些民族问题,只有26%人的人会去论坛关注或发帖,揭发极端分子的真面目,而74%的人则无任何反馈。一个人的某种意识和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为防止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信息道德和法律失范,将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成具有过硬的信息伦理道德素质的优秀人才,必须及时、有效地对他们进行信息素养教育。

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

根据学界对信息素养结构的规定,笔者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在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基础培训生中进行了少数民族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问卷调查。少数民族大学生整体信息意识薄弱。信息意识通常指对待信息的敏感程度,即遇到问题主动寻找答案。调查发现,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信息的敏感程度、信息来源的洞察力和信息价值的判断力较差,不能自觉地捕捉和利用信息。67%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意识薄弱。他们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大多是习惯于从图书馆书本材料上寻找答案,平时不注重积累信息资源,往往要写重要的材料或完成毕业论文时才会意识到网络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有近6%的学生,竟然从入学至本科毕业都未曾浏览过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有34%的学生对本专业学科的前沿信息和发展前景毫无关心,更谈不上对其他相关学科信息的关注和了解了。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需求主要是集中在QQ聊天、网络游戏、观赏视频节目、下载音乐、邮件、浏览新闻等娱乐需要。少数民族大学生缺乏系统的信息基础知识。信息知识是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包括信息理论、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少数民族大学生一般都来自偏远的农村、牧区和山区,大部分地区基础教育阶段尚未开展系统的信息素养教育,以致系统的信息理论知识匮乏。个别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知识都没掌握,对网络信息获取技术和使用软件以及与信息相关的法律、规范知之甚少。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息能力不强。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没有信息能力,信息素养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信息化社会中,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工作效率。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基础培训生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信息能力还处于相当低的水平。主要表现在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弱,不了解信息检索方法,不能正确运用网络检索工具获取信息,尤其在网络电子信息方面,不能精确、全面、快捷地查找自己所需的信息。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道德认识模糊。信息道德是指人们在整个信息活动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在信息化社会中,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传统教育范畴的品德修养,更要具备一种新型的品德———信息道德。在信息海洋中,少数民族大学生要懂得与信息技术使用有关的经济、法律等知识,并遵循网络空间的道德法律规则。在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基础培训生的调查中发现,对于文献资料中直接使用网上下载资料的态度反应各异,有56%的人表示无所谓,表明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没有较明确的信息道德标准,信息道德认识模糊。74%的学生对“网络在本质上是自由的,人们在网上的行为活动没必要受到法律和道德规范的束缚”表示不赞同,超过10%的学生赞同,另外有14%的学生无法分辩。这说明大多数学生认同网络规范和道德约束在网络上存在的必要性,部分学生严重缺乏网络规范意识,他们极有可能在网上表现出另一种与平时截然不同的人格。

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民族院校普遍重视学生的信息素养,逐步在教学计划中增加相关内容与课程,制定了比较有效的培养方案和实施办法,但目前信息素养教育仍存在很多不足。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虽然很多民族院校开设“计算机基础”、“信息技术基础”等课程,但仅停留于信息知识的传授。学生上机仅以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知识为目的,忽视获取信息的方式和辨别能力的培养,忽略应用信息技术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帮助。而忽视实践创新这一重要环节,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不能有效提高的主要原因。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很少涉及实践任务,致使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不能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为学习和成才服务。信息素养的培养目的不仅仅是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理论支持,更主要的是为他们今后开展工作、进行专业研究做准备。所以,信息素养的培养要与学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整合起来,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环节。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重学分,轻应用。目前部分民族院校在设置信息类课程时,并不清楚要培养学生哪些信息素养,具备何等程度的信息能力等问题,致使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设置表现出随意性和无目的性。很多学生选修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完成”学业,拿到“宝贵”的学分。很多学校将“计算机基础”、“信息技术基础”等设置为必修课程,而把一些应用性、实用性较强的相关课程以及与本专业相结合的信息类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程。比如虽然教育部要求开设文献检索课程,但很多学校文献检索课程只列入选修课,有的高校干脆不设。民族院校校园网建设水平不高。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需要先进的校园网,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高校校园网建设水平不高,如资源少、覆盖范围小、注册用户登录难、网速慢,难以满足大学生的求学需要。#p#分页标题#e#

计算机软硬件设施是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最基本条件,而民族类高校信息化硬件设施陈旧,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网络教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等信息化场所的计算机配备数量严重不足,质量低下,无法跟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这会直接影响少数民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缺乏系统化。部分院校培养少数民族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不明确,缺乏科学的培养方案。表现为课程设置无条理,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形式简单、乏味,简单知识内容重复率高,而少数民族大学生必需的实用性内容却未开设等,尚未形成一个科学的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重知识,轻道德。笔者通过浏览网络信息相关规定和部分网站关于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时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存在重信息知识、轻信息道德的现象。调查显示87%的学生从未有受到过系统的“网络道德”“网络法律”方面的教育,74%的学生表示在其学校几乎没有开展过网络道德法规教育。这一状况还突出表现在现有的信息技术教材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中普遍未涉及关于信息道德、互联网安全保护法、知识产权保护、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内容。信息类任课教师虽然要求学生要遵纪守法,但针对网络文化和网络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内容几乎没有。而在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中,将“有信息素养的学生熟悉许多与信息使用有关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并能合理合法的获取信息,纳入到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的标准之中”[4]。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对策

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开发和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软件教育资源是加强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民族地区大部分院校和民族院校建设时间短,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质量。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是信息时代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必要前提。如加强学校图书馆、电化教育、信息服务或者网络中心的设施投入,完善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信息化服务环境等,使网络能够进宿舍、进教室,构建全面覆盖的网络学习环境。同时,相应的软件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也不容放松。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中,尤其注重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图书馆应该加大引进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与文化教育的电子资源,提供在线的网络检索、借阅、科技查新、馆际互借等业务,电子阅览室也应该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相应的网络学习环境,满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息需求,从而提高他们应用信息的意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完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是加强信息素养教育的关键。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必须掌握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思想和信息行为规范的基础,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传授的学科,也是学校课程表列入的所有组织工作的活动。“计算机基础”和“信息技术基础”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课程,民族院校要以这些课程的教学为核心,促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扎实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同时民族地区高校进一步完善信息素养课程体系,不能把信息素养的培养局限于这几门课程,还要加强“信息技术综合应用”,“信息化办公软件高级应用”,“信息安全”,“文献检索课”等课程的教学。

第9篇

“十三五”开局,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路上,需要教育发挥好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提高教育质量,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保障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这一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出台。囊括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的核心素养体系将从整体上引导学校教育课程、教学、管理、评价等各环节的系统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一线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时代与实践发展的需要,对核心素养的表现进行丰富和完善。

这一年,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新教材在秋季学期正式启用。新教材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革命传统、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法治教育等,在完整的历史文化脉络中涵养当代中国少年儿童的品德。

这一年,全国多省市出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规划好了改革时间表和线路图。浙江、上海高考改革先行先试,为后来者探索经验、提供借鉴。教育部中考改革指导意见出炉,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中升学考试与 “两考合一”;实行等级记分,淡化“分分计较”;引入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多元评价标准。中高考改革系统设计,以科学的评价引导教育健康发展和质量提升。

这一年,“互联网+教育”、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创客教育持续升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引发教育场景革命、系统变革,成为推动教育创新、深度学习的重要力量。

这一年,国家层面综合施策,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工作,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全方位构建学生安全防护网,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