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17:03:56
导语:在医学技术创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思维外壳
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中,只强调学生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练习,只要求学生按老师的讲课思路一问一答。这样,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少,课堂气氛沉闷,难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扼杀创造意念的萌生。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愉悦气氛是创新意识的“催化剂”
研究表明:儿童在心情舒畅、乐于参与、相互点拨的环境中,思维最活跃、记忆库最易闯开,创新意念最易萌发。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创新意念的条件保证。
师生情感的感染性。教师准备充分、信心十足、精神焕发、和蔼可亲、语言自然幽默;尊重、爱护、信任学生;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敬可信赖时,就会充满信心、朝气蓬勃、振奋向上,乐意接受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人性喜爱颂。人都有喜欢被别人赞扬的心理,这一特点小学生尤为强烈。教师对学生的微小进步、得意解答,给予微笑、点头、赞许的眼神,对有创意的回答给予“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都会使学生兴奋不已。学生由于产生再次获得肯定的念头,便积极开动脑筋,积极举手要求发言。教师如果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让每一位学生,特别让少举手发言的学生初尝表扬的滋味,便使乐学的情绪得以持久而深刻;对错误的回答不取笑、禁挖苦,给予补答的机会。这样,学生思维活跃,创新意念不断涌现。
二、思维外壳与创新思维是互补的
布鲁钠指出:“一旦儿童能使语言内化为认识工具,就比以前更能有效而灵活的方式将经验和规律表现出来,并加以系统转换。”训练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思维过程和结果,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疑、敢辩,是促进知识内化及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
说理训练可拓展思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坚持训练学生有条理地说出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推理过程,可使师生间及时反馈教与学的信息。如应用题巩固练习阶段,仅进行书面练习是不能确切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质量的:有的是正确理解题意列式解答的,有的是一知半解套题列式解答的,有的是偷看别人的答案列式解答的,但结果同样正确,这说明不能确切反映学生的学习质量和不同的思维水平。通过解题思路说理训练,教师能及时调整教学对策,学生能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同学间又能相互点拨、思维互补,并得到教师与同学的认可,从而产生创新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开端,教师要善于创设新、奇、活等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转向活跃状态,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小学生往往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盲目随从,因而要提供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表现自我的机会,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对老师、同学提出的新问题进行质疑、争辩。对敢于大胆提出质疑、争辩的,不管正确与否都给予表扬,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好胜心。当学生回答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时,教师要启发其他学生:“他的说法正确吗?”、“谁还有不同的意见?”、“这种方法最简便吗”等语言去激发学生讨论、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当学习新概念后,出示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让学生判断、争论,使学生在争辩中理解概念,揭示规律,发展思维。如题“有两根竹竿,甲根截去 米,乙根截去 ,哪根剩下的长?”。学生解答时都不能得到完整的答案,通过让学生讨论、争论,再计算得出:当竹竿大于1米时,甲根所剩的长;当竹竿等于1米时,两根所剩一样长;当竹竿小于1米时,乙根所剩的长。
三、操作探究是创新思维的体检
教育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由于小学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而对较为抽象的数学科的学习感到困难。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帮助学生架设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桥梁。适当地运用直观教学,指导学生操作学具,利用直观与离开直观引导联想相结合,使学生逐步掌握抽象的数学符号,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养成从探索事物根源去获得知识的习惯,为今后可持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开展数学活动,丰富教学形式,指导学生把观察、调查、实践的信息,制作或寻找的学具等带入课堂。使学生在画一画、做一做、摆一摆、拼一拼、分一分的过程中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从而深刻领会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过程,学会探索知识、寻找规律创新知识。例如:让学生把圆柱切成若干个相等的小扇形体,再拼成底面是长方形、梯形三角形的等底等高的直形体的操作,使学生深刻认识:等底等高的所有直形体的体积都相等的结论。
总之,培养学生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教师要善创设情境,提供诱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分析、操作、讲述等,这样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发展自我,开拓思维,那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成了必然。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与发展思维的研究》课题[OL].互联网-道客巴巴-其他考试.
[2]娄燕虎.创设轻松愉快、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气氛[OL].互联网-豆丁网
[3]陈伟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创新意识[J].西江教育论丛
教育学家赞可夫指出:“如果能在提高学生的课堂发展上取得重大的成效,那就会给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开辟一条广阔的道路”。小学信息技术课情境教学主要是通过创设形式多样的情境,把信息技术知识有机地溶入生动有趣的情境中。
一、联系学生的温馨生活,创造生活情境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可利用媒体创设、优化教学场景,借助学生心仪事物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操作欲望,引导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不断地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在Word软件中进行《美化文章》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渲染情境、达到教学目标,教师让学生观看一段《妈妈再爱我一次》的视频片段,激荡了学生的情感,然后给学生欣赏一些做给妈妈的精美的感恩卡,学生看过后,便小声地讨论起来:“真漂亮!”“怎么才能做出这么好看的贺卡呢?”“我也想做张感恩卡作为礼物送给妈妈”……他们眼中流露出求知的欲望。教师抓住时机激励学生:“这些作品是在WORD中制作出来的,只要开动你们的大脑,发挥自由想象,你们同样可以做到,而且还能把做好的卡片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送给自己的妈妈。”学生们个个都迫不及待地动手操作起来。这一情境的创设,烘托了课堂气氛,启迪了学生的创作灵感,不仅轻松地掌握了在WORD中美化文章的方法,而且还创作出了精美的贺卡,老师同时也轻松地完成“三维目标”教学。这样设计目的就是为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境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并自主地要学,进而乐学。
二、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建构学习情境
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情境教学在这个科目的实效性,信息技术教学情境的创设中,教学目标与出发点多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科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完成。学生在生活中已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生活经验创设情境。
如在学习《会变的图形》一课时,可先展示金鱼缸和一条大金鱼图片,设计问题:“小红画了一条金鱼。现在想把它移动一下放进鱼缸里,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时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提出了方案:(1)把金鱼变小再放进鱼缸。(2)把金鱼缸变大,也可以把原来的金鱼放进去。怎样变大、变小呢?就引入了学习这课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学习情境。这就是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建构出一个学习知识的情境,激发了探究问题、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三、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创设趣味情境
信息技术课的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对小学生更是一堆枯燥无味的理论,因而要使小学生有兴趣地接受知识,就得根据他们的学习知识背景创设一个趣味情境。
在教学三年级《下载和安装软件》这一课,教师播放课件:常州著名旅游景点――环球动漫嬉戏谷,嬉戏谷的虚拟形象代言人 “美丽梦幻的‘CC公主’给同学寄来一份《邀请信》(pdf格式)。学生自主尝试查看《邀请信》文件。无法打开,经过小组讨论,一致认为计算机中没有可以打开《邀请信》的软件。教师进一步追问:“这个邀请信是PDF格式,现在电脑里没有这样的软件,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很自然地想到:我们要下载和安装一个能打开它的软件。从而引出课题《下载和安装软件》。这样设计,教师不是为了学习安装软件而去下载、安装软件,而是创设让学生查看“CC公主”发来的《邀请信》情境,在学生无法查看的问题冲突中引入新课,既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又明确了本课学习目标,使之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更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实现学习目标。
四、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创设游戏情境
爱玩、好动是学生的天性。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这一特点,注意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充分发挥了以游戏激境,以游戏启迪思维,以游戏促进学习的教育功能。
1.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方案
地方本科院校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课程教学方案中着重加强学生应用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及时更新内容,多引进企业行业目前应用广泛的实例。例如在课程第二章中数控编程内容拓宽知识面,增加课时,由原来的简单指令的讲解,扩展到复合指令的应用。实例讲解选取企业工厂实际加工的零件,如图1所示。以我院新购进的华中数控系统为重点介绍固定循环指令,让学生体会到用循环指令比用G01简单指令编程方便得多。同时,这章内容的课时由原来的8课时增加至10学时,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图2所示为方俊同学为选取实例零件编写的零件程序部分。
图1 案例
图2 学生编写程序(部分)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单纯课程板书已不能满足信息化的要求,要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讲授数控编程这一章内容时,借助网络下载仿真软件,实操机床,能够强化效果。图3为课堂中讲授车削零件的程序,并在仿真机床操作加工。据实验教师反映,通过仿真软件的学习,学生再到数控机床操作,效果更好。
图3 使用模拟仿真软件教学
3.以学生为中心的考核方式
提高学生对免疫学课程的兴趣和认知程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培养学生的兴趣.1)通过增加案例提高学生兴趣通过涉及社会生活的免疫学知识案例,使学生认识到免疫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不断战胜疾病的过程,认识到学习这门课的重要性.比如,通过“皇家病”、肿瘤等案例,学生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深入的思考,这些案例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免疫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免疫学的积极性.2)通过提出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大量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堂内容,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有必要.例如,通过介绍浙江婴儿小睿睿接种预防结核病的卡介苗失败并导致死亡的案例,提出以下问题:卡介苗是预防儿童栗粒性肺结核和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疫苗[2],为什么小睿睿接种后会出现异常?这里面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引发学生积极探究的目的.
2紧密联系实际调整教学内容
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时必须考虑人才培养目标、授课对象等因素,并以此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新乡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学习免疫学的目的是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为将来的生产实践服务,因此,虽然《动物免疫学》教材是“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内容充实丰富,但是对照新乡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仍需稍作调整,才能满足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需要.目前,笔者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调整了部分教学内容,删除了与生物技术专业缺乏联系的免疫遗传和临床免疫学的部分内容(包括免疫球蛋白的基因及其多样性的遗传机制、T细胞受体的基因控制、移植免疫、感染免疫等),增加了免疫学技术在现代生物学应用方面的内容,重点是免疫学相关技术的知识,如标记酶技术、金标试纸条技术、血清学技术等及这些技术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另外,我系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地方性人才.例如,我校与本地的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建立生产实习基地的协议,为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课堂教学还增加了该公司的生物制品的生产工艺及其理论,以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
3增加知识交叉拓展知识结构
免疫学的发展过程就是探究动物机体免疫系统与自身、非自身抗原作斗争,清除抗原和维持自身稳定的过程[3],因此,学习免疫学课程就必须增加病原学等学科的知识背景.在病原学知识方面,我们增加了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病原方面的知识,例如,增加了乙型肝炎病毒、流感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艾滋病病毒、结核杆菌、幽门螺杆菌、布氏杆菌等病原的特点、疫苗制备及机体对病原的免疫识别、清除过程等方面的内容.增加其他学科知识的目的在于促进知识的交叉融合,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并使学生对免疫学知识了解得更加清晰.例如,增加艾滋病病毒方面的内容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该病原,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到该病原的免疫学方面的知识,拓宽知识面.
4开展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机体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机制是非常复杂的,学生很难理解简单的文字描述,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形象[4].因此,在讲解抽象的教学内容时,通过集视频、动画、声音、图片、文字于一体的免疫学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将抽象难懂、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易懂,使学生易于接受.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采用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创新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参与
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这种教育模式容易导致思维空间狭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差[5],而采用参与式、探究式和启发式等教学模式就可以克服这些缺点.参与式教学强调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有利于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探究式教学打破了原有的教学内容次序,使教学更富逻辑性;启发式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究激情,引导学生探究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使教学任务由单纯讲授知识本身转向启发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6].笔者在教学中大量地运用这些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下面通过教学案例来说明启发式教学的实施过程.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提出生活或生产实际中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回答这些问题,在课堂内开展针对性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教学内容,而且有利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在讲授细胞毒型(Ⅱ型)变态反应时,提出以下问题:电视剧《蓝色生死恋》中恩熙得了白血病,在进行骨髓移植时,为什么要进行血型的配型?为什么给不同血型的患者输全血后会发生输血反应?为什么相同血型的患者输全血后也会发生输血反应?针对上述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并进行了讨论.通过这些教学模式的实践,学生不仅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知识,而且提高了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6结束语
关键词: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措施
一、引言
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受保守的教学思想以及单一的教学方法等问题的影响,针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升以及教学知识的讲解,却忽略了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如今,教师开始转变教学方法,改善课堂教学环境,并且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去实现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促进数学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的提升,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及提升。
二、创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以及措施
(一)转变教师教学观念,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受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还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升上,却忽略了课堂的教学形式的丰富性,更别提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了。为了很好地改善这一现象,很多教师开始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的使用。例如,在上课的过程中,除了正常的教学内容的讲授以外,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智力游戏,鼓励学生参与游戏,并在游戏中融入奥数的知识,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学习欲望;另外,针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讲解,教师也会进行一定的情景设置,进而实现情景设置教学模式。例如,在讲解长方形以及正方形的周长以及面积时,教师就可以事先准备一些长方形以及正方形教具,如黑板擦、直尺、书本等,进而借助于这些教具实现情景设置的目的,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与长方形以及正方形有关的,进而实现情景设置的目的,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
(二)营造能够广泛吸引小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环境
新课改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创设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知识储备密切相关的学习环境,在具体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着眼于小学生学习的学习方法、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只顾眼前,通过小学生参与观察、交流、反思等活动,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交流,将有助于学生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商”,激发学生将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转化成持续学习的巨大动力,使他们始终保持学习的最佳状态,并且能够在学习数学的^程中,加强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体系;教学改革;创新
一、造型艺术与设计艺术的关系
我国的设计教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直至建国初期在北京成立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这是实用美术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实用美术人才,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中西文化交流频繁,人们的观念、思想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促进了中国设计教育的迅猛发展。在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新专业目录中,原有的“工艺美术”由“艺术设计”取而代之,完成了艺术设计与纯造型艺术在学科上的分离,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这是社会发展状态下的历史必然。
二、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现状
回顾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二十几年的历史与现状,不难发现,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还存在着许多弊端。从起源说,艺术设计与造型艺术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对西方艺术设计表现形式的简单模仿;二是始终摆脱不了对纯造型艺术专业教学的依赖和影响。没有把二者作为两个独立的学科去看待,以至于不论是在几十年不变的美术高考招生中,还是在艺术设计教学中都脱离不了传统美术的模式与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对本课程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考虑得不够,不论是什么专业的,绘画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大致相同。使得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和绘画专业的基础课没有拉开距离,使得绘画基础课训练与专业课教学脱节、“各自为政”,教学缺乏明确的课程目的,造成学生不知道怎样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去为今后的专业服务。学生进校后,普遍对绘画基础课兴趣不大,原因是进校前,考试的素描、色彩内容与本专业所开设的素描与色彩内容大同小异,造成了学生的思维惰性。学生之所以对所学的绘画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对基础绘画课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是因为其对学习目的不明确,只是简单的为画而画和机械的模拟学习,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通过对中国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反思,如何在较短的学时内,既能注重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特点的表现技巧训练,又能兼顾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使专业基础课程能更好地服务于专业设计课程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因此,在继承优秀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有效地吸收先进教学经验,以建构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创新教学体系,培养有创造力的设计艺术人才,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艺术设计基础教学改革的方向
1.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目的不仅包括基本功的训练,同时也包括创造性思维的正确启发和引导。引导他们打破常规,活跃其思维,激发其学习热情,培养其创造性,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设计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要注重学生独立观察、判断和自我意识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形式美和表现力的探索。
2.构建合理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体系。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要通过优化的课程体系来实现。目前,大多数院校普遍采用造型基础、设计基础和专业设计的“三段式”教学模式,这种分段式的、不结合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式缺乏适应性,极易造成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脱节。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按照专业方向把基础课程改革归并为工业设计造型基础、工业设计表达、工业设计工程(制造技术)、工业设计理论和计算机与多媒体等5个相互叠加的横向基础课群,基础课群与专业课形成纵横交叉的课程结构。
3.基础课的内容调整。艺术设计专业所需的基础造型能力以快速表达的能力为主,快速的写实能力与表现技巧训练是必要的,速写作为收集素材和快速表达创意的有效手段在基础课中应受到更多的重视。结合不同专业方向的需求选择表现内容能有效地提高效率。
基础课体系应尽可能地缩短与专业设计课的距离,使之逐步成为设计体系中的一个有机部分。在基础训练中,逐步加入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主的图形创意,从而使学生较早具备创新意识,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样,以写实训练为主的色彩教学也不能和设计需求的色彩知识发生更直接的关联,和以培养学生掌握色彩规律和色彩的抽象表达,以及色彩给人造成的心理感受和情感特征为主的色彩构成从时间安排和内容上都需要调整。同样和平面构成一样大量的重复手工制作耗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应尽早地介入计算机辅助设计,既可提高效率,又能使学生深入地、准确地感受色彩。所以笔者认为基础教学体系应结合专业方向的特点,整合教学内容,将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单门课程课题化,各课程互相渗透,加强教学的环节性。
1.将传统的长期素描逐渐减少,尽快转化到快速表达的速写训练,将速写训练课的教学内容结合专业方向并过渡到以训练变化和取舍能力的四大变化,将写生变化的图形由具象转变为抽象,结合图案和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组织构图,根据制作的需要适时加入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快速精确完成部分作业,将平面构成的部分手法和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主的图形创意整合,结合相关专业课,一方面增加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尽早了解所学的专业。
2.将以写实训练为主的色彩教学和以培养学生掌握色彩规律和色彩抽象表达的色彩构成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整合为一个课题,并互相渗透。先讲构成中的色彩规律,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完成部分色彩的科学训练,再进行色彩的写生训练,然后依据装饰图案和色彩构成中的变化手法进行色彩的装饰和抽象表达训练,讲述色彩的心理感受和情感特征,并利用上一课题中图形创意结合专业课的作业进行色调训练,强化对色彩的控制能力。
3.打破“三段式”教学模式,结合专业特点将部分造型基础课融入设计课题。以视觉传达设计为例,可以将书法课与字体设计整合为一个课题,将丝网印刷和招贴广告整合为一个课题,将立体构成和包装结构整合为一个课题,将商业摄影和包装设计整合为一个课题等。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强,更容易增加学习兴趣和提高效率。
建立优化的基础课程体系,实现设计教学的目标,是一个长期探索和磨合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更多地关注专业设计的发展方向,并以专业对基础造型所需的能力为目标进行深层次的探索,使学生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由浅入深地认识、掌握设计语言,拥有运用各种语言为以后的专业设计创作服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森林.包豪斯及其意义[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5)
[2]钟鹏明.构建素质教育合理课程结构的认识[A].顾明远.素质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C].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60-61.
[3]苏梅.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研讨会纪要[J].装饰,2001:(5)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培养创新能力;方法
在重视创新能力培养的今天,创新能力日益深入人心。亚历山大纳乌莫维奇鲁克认为:“事实上,创造能力的素质是每一个人,每一个正常儿童所固有的,需要的只是善于把它们揭示出来并加以发展。”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讲,可操作性强,学生兴趣浓厚,所以信息技术课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比其他学科更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那么,在信息技术课上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笔者结合教学经验有一些感悟,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来源于好奇,好奇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个人只有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好奇心,有兴趣了,才会启动思维,苦苦思考;只有对一个问题感兴趣了,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并且,一个人只有在做事情时感到快乐,精力才会高度集中,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从而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可以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学习。例如在教学《WINDOWS窗口操作》一课中,认识窗口、掌握窗口的基本操作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要点,笔者设计了一个拼图游戏,把Windows的窗口中的各种按钮、工具栏等设计成各个零件部件,然后让学生分两人一组拼成一个Windows窗口,比一比,看哪一组拼得又对又准。
要做好这个拼图,首先得认识这些零部件的名称,了解其功能、操作,因此,在拼图之前,以"我的电脑"为例来探索学习,先让大家打开“我的电脑”,然后把鼠标放在各个按钮上,等一下,看看有什么反应?再用鼠标点一下,又会发生什么情况?此时,学生兴趣高涨,都想快速知道其中的奥妙,每组同学都投入到了有趣的拼图游戏中去。在通过观察、探索、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学到了新知识。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处于动态活动中,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时,也培养起了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2.创造机会,鼓励、引导学生大胆创新
信息技术课上创造性动机的产生是由外部刺激和内部心理调节共同作用产生的,教师应创设机会,鼓励、引导学生大胆创新。例如在上第一节信息技术课的时候,笔者并不急于授课,而是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讲“你心目中未来计算机的样子”。刚开始,同学们回答得小心翼翼,怕其他同学嘲笑、老师批评,不敢大胆地想象,这时笔者就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大胆地描述自己心目中未来计算机的样子。在同学回答“将来的电脑应该是更有灵感,能说、能听、能想,能做我们想做的一切事情”后,笔者赞扬了这位同学的“作品”,于是,学生们踊跃发言,同时笔者引导他们结合现实进行想象、创新。课堂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多一些指导,少一些指责,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打击。
3.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具有创造的源泉
把计算机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讲来源,讲用途,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可以用计算机,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
联系实际,学生才具有创造的基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问题,启发他们思考和联想,从而发挥出学生的潜能。如,元旦到了,让学生设计庆祝新年的图片;学校要召开运动会,让学生设计本班啦啦队的标语牌;学校宣传部要进行班报评比,让学生制作板报等等。大量的实践表明,学生既有创造的源泉,又有创造的激情,可以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挖掘出他们的创作潜能。学生的能力也会在创作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4.教给学生创作的方法
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方法,方法有好有差,好的方法事半功倍,差的方法事倍功半。教学中如果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常造成学生事倍功半或制作的作品没有任何意义。如,学生设计网页时,文字和图片的定位,如果没有利用表格对网页进行整体的规划,操作时来回进行修改,以至事倍功半;又如制作板报时,一些学生只是把一些文字和图片拼凑在一起,制作的板报没有主题,没有任何意义。这样学生虽然学到了一些知识,掌握了一些操作方法,但缺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更谈不上创造。教学中无论是让学生画画、制作通知、表格、板报等都要强调方法和过程,这也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方法和过程。
例如,要让学生设计新年贺卡,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整体规划,考虑以下问题:
贺卡要表现什么主题?
为体现主题,需要选用哪些文字?哪些图片?
文字与图片的位置如何?
纸张是纵向使用还是横向使用?
这种从整体到局部,逐步细化的方法也是我们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如果把教给学生方法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实践中不断进行修正,经过长期的磨练,潜移默化,学生会逐步形成自己的一种方法和能力。
5.创设环境,扩大学生的创作空间,发挥主体的创作能力
开展基于主题研究式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提供给学生创作的空间。创设一个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研究,完成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全过程。学生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摘要:艺术设计专业是目前国内大学所开设的最多的专业之一,自20世纪的80年代以来,全国高等教育中艺术设计教育迅猛发展,在短短的30多年中,在校人数成几何数字的倍数增长,但是艺术设计专业的教与学一直缺乏较为系统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完善的培养方法,本文以景观设计为例,文章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论述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培养的方法,对于如何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一套系统的观点和方法。
关键词:景观设计;专业素质;能力培养
序言
近年来,景观设计伴随着中国城市景观建设的快速推进,及人们对城市景观艺术形象期望值的不断提高,短短几年已发展成为一门重要的设计门类,然而与“遍地开花”的景观实践工程项目及大批量的毕业生相比,其学科发展与教育理论的建构显得相对滞后,景观设计专业的教与学一直缺乏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完善的培养方法。这种模式使学生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也不符合当今学生数量剧增的现实。如何培养景观设计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与技能?本课题结合景观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对该专业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技能及其方法进行探讨。
一、景观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特点
景观艺术设计专业是塑造人类宜居性环境的学科,其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包括了艺术、人文、历史等多方面的学科,属于交叉性的新型学科,其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艺术性与技术性。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景观艺术设计,顾名思义,侧重于艺术,是一门关于人类生活环境艺术化了的学科,它可以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给人以美的享受。但另一方面,景观设计又不同于其他的艺术,其终极目标并非仅仅停留在图纸上供人们欣赏,而是需要通过大量的物质与技术手段将其施工完成才具最终意义。因此,景观艺术设计又属于工程技术的范畴,具有技术属性。
2.学科体系的综合性。景观艺术设计是以艺术为主,同时涵盖工程技术、社会人文、艺术历史与理论、经济金融和计算机技术等广泛的知识领域。是将城市、广场、街道、园林、建筑、壁画、公共设施等环境空间看成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有机综合体,虽然它们有时是以几组形式出现,有时是以相对单一的个体出现,然而解决上述问题却要求兼顾到整体的环境,是在一个被“创造”出来的人造环境空间基础上实现的二次创造及再创造,其学科体系涉及了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平面设计以及生态学、材料学、心理学、民俗学等学科,并将这些知识纳入到景观艺术生成的总体设计系统之中。
3.广泛性与系统性。景观艺术设计呈现出广泛性,《亚太景观》一书在导言中谈到现代景观设计带来的变化:“首先是观念上的,宏观的观念、生态的观念、构成的观念、文脉的观念、民众参与的观念等等。其次是创作方法上,所有这些凝结成现代的、后现代的、结构的、高技的,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广泛的创造可能性。”广泛的设计观念构成了景观设计多元系统设计的学科基础。这说明景观艺术设计在学科体系上属于交叉性较强的一门学科,有较强的系统性。
二、景观艺术设计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技能
1.人文历史知识的积淀。人文历史包括人类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创造人类社会的能力和习惯。人文历史是地球表面区域与区域之间最显著的地域性差异。景观设计是为人服务供人使用的,除了物质层面,即使用功能的要求以外,更多的应体现在精神层面。通过培养学生对人文历史知识的积淀,可以唤起人们更多对美好生活的回忆, 使设计更具深层意义与哲理性知识,这些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课外阅读以及网络来获得。
2.对美的感悟与洞察力。景观艺术设计是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在环境空间方面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的学科。因此,景观艺术设计的学生应具有对美的敏锐的感悟力与洞察力与学科直接相关的包括图形、形体、光影等方面,另外还间接地包括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
3.具有一定的市场意识。在直觉把握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策略性的设计解决,以整合的“系统设计”优势获得市场的认可,将设计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4.手绘表现技能。手绘表现草图技能是形成构思、表达和记录构思的主要途径, 也是景观设计师表达设计构思的重要“语言”,徒手草图其有快速性和模糊性的特点,表达时可以在线条的基础上适当的加入色彩与明暗关系,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而景观设计的成果绝大多数都是采用将三维的空间与形体转换成二维,以图纸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无沦是识图还是设计、都离不开空间与形体的想像力。而手绘表现恰恰是辅助于设计师的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法宝”。
三、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方式
针对景观艺术设计学生的创造能力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技能,在创造能力的培养方式上,提出以下四点培养方式:
1.夯实基础 “厚基础、薄专业”。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说明了基础的重要性。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有增加设计基础课程。首先是与学生绘画基础相关的课程,如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学、色彩写生等,其次是设计基础课程,比如设计构成、设计启蒙、空间设计、模型制作于设计等课程,设计启蒙有利于新生了解景观设计的相关内容、学科范围以及学习方法等,模型设计与制作则在系统的学习空间的构成与组合方式的基础上,开始设计与制作,抛开任何功能的纯空间的模型,加深对空间的进一步理解。加上传统的设计制图、设计初步、设计表达、模型制作等表达与表现课程,构成了完善的专业基础。
2.拓宽学生视野。宽阔的视野是优秀的景观设计师必备素质。景观设计师要有丰富的多学科知识。景观设计是个综合性很强的边缘行业,它包含历史文化、建筑规划、地理气候、植被绿化、美术绘画、民俗风情。所以景观设计学生应具有宽广的文化视角,深邃的智慧和丰富的知识;对于景观艺术设计的学生来说,宽广的视野可以通过跨专业的选修课、各类讲座、以网络为主的各种媒体以及教学交流等来获得,同时利用学院的资源加强与不同专业方向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与学习以拓宽学生视野。
3.重视徒手绘图的作用。景观设计构思阶段的成果是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景观艺术设计的重中之重。景观设计的构思阶段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性过程,包括方案的创意部分和施工设计及效果展示部分,构思草图与人的形象思维密切相关。它可以帮助我们边勾画边思考,用形象的线条去辅助、去刺激大脑构思的形成。徒手画进行方案形体的推敲是形成设计构思的重要的辅助手段,同时还可以快速完成方案的整体造型透视图, 缩短构思形成的时间周期。
4.加强实践,增强团队协作能力。景观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个景观项目常常是一个团队共同完成的,没有好的协作是很难出一个好的景观工程,景观是三分设计七分施工,一个优秀的景观设计师必须深入到施工中去才能最终完成好的景观作品。在景观设计的教学中,应重视和践行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考查课的环节中锻炼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校园里进行的创造能力的培养,缩短学生从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到具有全面主持项目设计的能力的过渡期。锻炼学生的具备随时学习新知识,以新思路解决新矛盾的能力。
结语
客观地讲,目前中国景观设计学科正处于探索阶段,从学科概念、学科性质到学科实践范围均缺少系统性、明确性和指向性,在更广泛的学科体系下,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何种专业素质和知识范畴以及能力?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探索过程。通过文章的探讨,希冀在今后的工程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起到系统的指导作用,文中所提及的专业培养模式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充实,需要通过更多的设计教育工作者不断践行而使之日趋丰富完善。
参考文献:
1.杨茂川. 环艺设计构思草图【M】. 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
2.过伟敏 .置换―环境艺术设计的新命题【M】 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
关键词 艺术 课堂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关于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与途径,是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活动与课外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在中国古代就重视教育方法的研究,如“因材施教”、“ 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都是中国古人研究教育方法得出的重要成果。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其他文理科教学具有明显的不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具有专业知识的前沿性、学习内容的创造性、学习思维的扩展性、创作与社会实践的紧密性等特点。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些特点,研究这些特点,特别是创意思维的开发与培养,如何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的创意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是每个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2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创新
2.1 案例启发教学法
随着因特网的普及,校园网络的不断发展,利用网络进行课外辅导与教学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它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传统课堂教学时以教师为中心,网络教学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作用,指导学生利用网络中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一般来说多为创意课程,是以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培养学生设计思维、设计创意、拓展想象力与创作能力为目的。创意灵感是创意的源泉,但培养学生的灵感却是很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灵感往往是瞬间即逝,可遇而不可求,它也因为每个人的天赋特性不同而强弱不同。但培养学生如何去挖掘灵感、抓住灵感是可以培养的。案例启发教学法就是针对培养学生掌握如何挖掘灵感而设计的。
案例启发式教学法不同于简单的案例教学,它不仅仅是讲解案例,而是在案例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的认识别人的设计思路,掌握别人的设计方法与技巧。在教学中,以案例作为师生互动的核心,用案例作为课堂教学素材,结合教学主题,分析案例成功因素、剖析案例设计过程、讲解运用的知识结构,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达到培养学生如何寻找灵感、抓住灵感的教学过程。此教学方法要主要三个要点:
(1)案例的选择要贴近教学目标。尽量与课程教学设计课后作业的内容接近,这样更容易使学生理解与接受。
(2)案例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启发性。尽量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启发性的能够容纳本课程知识点的案例,使学生能更好、更快地掌握课程知识点。还能启发学生掌握设计思路。
(3)讲解案例是不要一一道出,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师生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启发式讲授,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2.2 课外网络教学法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但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计算机和网络已成为现代大学生生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也使得网络教学获得飞速的发展,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大量的信息,也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与协作变得异常的快捷和方便。网络教学将传统的课堂教师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作用,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由于网络教学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控制基础上的一种教学关系,因此它为学生创造性地提供了多途径、多方式学习知识的开放式教学环境。
由于网络资源的多元性和广泛性,网络教学法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在实施网络教学时,其信息资源不仅仅是教师本身知识,而更多的是分布在网络世界各地的信息,师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得到想要的大量的多元化信息。从而教师在网络教学中运用的方法也呈现了灵活性和多样性,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以下的一些方法:
(1)网络讨论法。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网络交流工具(如QQ,skype,yy)在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与探讨,实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学生在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共同探讨的同时,做到了取长补短,最终实现其对问题的全面认识,而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学生探讨交流的基础上,对某些难点和讨论分歧做重点的讲解、启发和解答,让学生得出最终的结论。
(2)网络收集资料法。艺术设计的教育与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多“看”、多“想”、多“练”。其中多看就是要多看好的设计作品,从中得到借鉴与启发。由于课堂教师提供的案例有限,很多好的案例可以通过学生在网络上进行收集,网络收集资料法就是根据教师上课和作业内容,让学生在网络上进行收集资料,并通过在QQ群,或者学校论坛上把收集到的资料晒出来,同所有同学进行分享。由于每个同学收集的资料不同,大家把资料放到一起,比单个同学收集的资料要多得多。
(3)网络辅导法,学生在课外自学或完成设计作品的过程中,不时地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惑,自身不能很好地解决时,可以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沟通,而教师就可以在网络上给予及时的指导。
网络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区别,教师需要重新认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教师是网络教学的设计者、研究者。也是网络教学的辅导者、网络教学信息的提供者、还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咨询者。除了上述之外,教师在开展网络教学时,除了像传统课堂教学那样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外,更重要的就是对学习方法与研究方法的传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