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17:04:01
导语:在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自从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1968年提出并实践生命教育思想以来,受到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可与推广。从上世纪80年代起,美国等西方国家规定在中小学校开始实施“生命教育”,帮助学生科学地了解人的生与死,以理解的态度面对生命历程中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从而使人活得更充实、更有价值。在20世纪末,台湾在学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并把2001年定为台湾的“生命教育年”。
我国的生命教育起步比较晚,长期以来,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只重视对青少年的应试教育、成才教育,而忽视生命教育,青少年的情感、心灵和个性被忽视,很难体验到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资料表明,中国每年有20万人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自杀成为15岁左右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近两年,且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趋势。所以,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2005年起,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中小学生命教育实践工作,并于2005年1月成立生命教育项目研究组。这么多年过去了,一些生命教育项目学校在课程建设、教学方式、活动体验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初步形成特色,甚至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那这么多年中,农村小学的生命教育到底开展得怎样呢?
一、农村小学生命教育现状
1、生命教育课程开设情况
笔者所在的新北区共有22所小学,其中从2007年至今申报成功成为市生命教育项目学校的有10所,占全区小学的45%。有8所学校虽然不是生命教育项目学校,但都开设了生命教育课。有4所学校没有开设生命教育课,开设了健康与环境教育以及校本短课。
2、生命教育的实施情况
全区22所小学中开设生命教育课的学校大多数以《生命教育读本》为教育内容,同时结合专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和综合实践活动,班队活动等开展生命教育。而没有开设生命教育课的学校除了没有让学生学习《生命教育读本》之外,也都在专题教育、综合实践、班队等活动中开展了生命教育。所以两者在根本上没有太大区别。
二、农村小学生命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生命教育的认识没有提高到应有层面,生命教育依然停留在德育层面,停留在学生活动的层面,简单化、说教化、阶段性痕迹较为明显。
二是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不够,目前生命教育研究的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和制度层面都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如缺乏系统的生命教育课程操作模式的研究,缺乏对生命教育真正渗透课堂教学和其他教育教学领域的研究,缺乏对生命教育进行科学评估的研究。
三是缺乏专业的生命教育教师队伍。
三、农村小学生命教育现状对策分析
1、树立生命教育理念。
我们要使各位教师明确“生命教育”的意义。“生命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只有教师有了生命教育的意识,并且热爱生命,那么他才能将生命教育的思想体现在他的教学中,才能在课堂上自觉不自觉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2、加强师资培训,积极开展教学研究。
师资队伍是搞好生命教育的关键,要对任教《生命教育》的科任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培训的内容可以包括:生命教育相关知识的搜集、研读、分析、讨论交流,积累理论知识。开展《生命教育》课程的听课评课活动,强调教师在实践中研究和提高。鼓励教师撰写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教育叙事、读书感悟等,让教师在积累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
3、建立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科学体系
从学校实际出发,将生命教育和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心理教育等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精心规划,建立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科学体系,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生命教育的积极性,增强生命教育的成效。
4、加强对生命教育的督导考核
以2011年德育工作会议和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继续深入实施“1131”工程。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本”的原则,以完善学校育人体系为保障,以进一步提高工作实效为重点,以全面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水平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为德育工作者和艺术教育工作者专业化成长搭建平台。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艺术特长生的培养,努力发展德育特色和艺术教育特色,坚持推进工作创新。学习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激励和引导广大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自觉规范思想行为和职业行为,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二、工作目标
(一)建设一支善于学习,具有创新精神和管理能力的德育工作队伍。
(二)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区德育特色。评选命名一批德育示范校。
(三)加强德育工作的常规管理,推动德育工作创新。
(四)深化主题教育活动,细化德育工作内容,丰富德育内涵,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针对性、主动性。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优秀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进一步规范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年内80%的中小学要建立达标咨询室。
(六)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努力整合德育资源、教育力量,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创设和谐环境。创建命名一批宝坻区德育实践活动和社会教育实践活动基地并挂牌,注重组织学生道德实践和社会实践体验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回归自然,体验生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社会、拓展技能、培养意志品质,体验道德教育。
(八)注重特长生培养和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的创建,年内,小学特长生比例要达到4%,初中达到3%,高中达到2%;培养出3——4所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并挂牌。
三、工作内容及措施
(一)、加强师德建设,在全区营造“做德高之师”、“尊德高之师”的良好氛围
1、认真学习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增强教师职业责任感、使命感,使每位教师都做到“知规范、守规范、践行规范”,成为家长信任、学生爱戴的德高之师。上半年将在全区开展“教师职业形象设计”活动,在此基础上,各学校依据本校实际规范教师的职业形象。
2、2011年我区师德工作的主题是弘扬高尚师德精神,惩治师德败坏行为。为此教育局在上半年将制定《宝坻区教师师德奖惩办法》,对师德优秀和师德标兵进行奖励和宣传,对违反师德法纪教师加大严惩力度。各中小学、幼儿园依据《奖惩办法》和《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制定本单位具体的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并对师德做出承诺和保证。
3.建立师德监督机制,预防有悖师德行为的发生。各学校都要成立师德监督委员会(由离退的五老人员、学生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组成),对于体罚、变相体罚、三乱行为、收受索要家长财物等事件一律坚持“举报必查、查必有果”的原则,对于确实有师德问题的教师,坚决从重处罚,以正教师风气和教育行风。
4.建立和完善师德事件备案制度,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要加强师德考核工作,把考核结果纳入到教师的评优晋级以及全员聘任、结构工资分配工作中。
(二)、加强队伍建设,为提高德育和艺术教育水平提供人才保障
1.加强“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队伍建设,强化教职工的育人意识和责任,切实增强德育力量
(1)进一步加强思想观念的转变,切实落实“德育为先”的要求。各学校要制定“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管理网络及岗位德育职责制,明确各岗育人职责和任务,细化成可供操作的条款并强化执行,从而真正把教书育人变成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动。
(2)树立“我的课堂我负责”的育人意识,把学科德育目标落到实处。
2、加强德育干部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1)中小学校长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主持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规划与计划,组织全体教师、职工,通过课内外、校内外各种教育途径,实施《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
(2)建立德育干部选拔制度。通过选拔,切实把热爱德育工作、素质优良、积极上进的教师选拔到德育工作岗位上。
(3)定期召开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继续完善实施德育干部汇报交流制度,为德育干部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3)有计划的举办德育干部培训班,积极组织德育干部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德育培训班,提高德育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实现德育干部的知识化、专业化。
(4)加强德育干部的思想建设,注重德育科研,提高德育干部业务能力。德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学生中去,通过谈心、咨询等活动,指导他们处理好在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组织德育干部撰写论文和教育随笔,倡导多读书、读好书,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和构建学习型干部队伍。2011年教育局将以上工作的完成情况作为德育标兵单位评选的重要依据。
(5)继续实施德育干部巡回培训指导制度,为德育干部的成长搭建平台。上半年教育局将以学区为单位,组织开展专题培训活动,同时教育局将加大选派优秀德育干部参加市级培训的力度,为培养骨干德育干部队伍搭建平台。
1
查看更多>>
3、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促进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1)认真做好中小学班主任的选聘和培训工作。根据《天津市关于开展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工作的意见》要求,2011年上半年,教育局将制定下发《宝坻区中小学班主任岗后培训实施方案》,各学校根据《意见》和《方案》要求,建立相应的班主任培训制度,重点抓好班主任岗前、岗后培训以及优秀班主任专业培训;同时区教育局将组织全区班主任的专题培训,选派优秀班主任参加市级培训,并将班主任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之中。
(2)建立健全班主任工作保障机制。2011年,我区将建立实施优秀班主任评选制度。各学校根据要求也要制定更加有效的制度,在教师绩效考核中提高班主任工作量的权重,并在评优晋级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同时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鼓励班主任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了解学生、分析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情况,以真挚的爱心和科学的方法教育、引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3)建立实施班主任工作评估机制,为班主任的工作提供依据和导向。2011年,教育局将转发《天津市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评估方案》,依据《方案》,各中小学每学期对班主任工作评估一次,教育局每学年对班主任工作抽查一次。
(4) 继续开展好家访活动,开展优秀《班主任手册》评比展示活动。
4、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师的队伍建设。年内组织开展思品教师培训和优秀思品课评选活动。
(三)强化德育常规内容管理与训练,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1.细化的与目标和内容,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学科德育目标落到实处。2011年,教育局将组织的与研究小组、班主任研究小组和科任教师代表对各学段、各年级德育目标进行细化,增强其可操作性;此外,教育局还将组织开展学科德育渗透成功小案例的收集评选活动。
2. 认真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继续实施好“四个落实”,即落实上好思品、政治课;落实举行好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落实办好高中学生业余党校;落实开展好时事政策教育。特别是要利用业余党校组织学生学习了解和掌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伟大意义。年内组织开展升降国旗仪式观摩和业余党校活动观摩。
3.认真开展学生品德教育。继续开展好“三个活动”,即“五尊五不五远离活动”;行为规范宣传周活动(每学期第一周);在全区中小学生中开展“讲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评选文明学生和发挥行为规范示范校作用活动。强化学习,使每个学生熟知并践行《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强化体验和训练;年内,教育局将组织抽查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开展行为规范示范校达标验收活动。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1加大心理咨询室达标创建力度,教育局对2011年基本达标的单位和不达标的单位进行抽查和第二次验收,并将抽查和验收结果进行通报;
(2)加强中小学心理咨询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特别是市教委组织的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培训,争取获得市、国家承认的资质证书,提高我区心理教师专业水平。
(3)各校要重视把心理教育课与各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重视引导教师、特别是“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的运用心理教育技术,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今年上半年,教育局将组织开展 “倾诉心曲、共创和谐”主题征文评选活动,促进学生心育方面的交流;下半年开展“与阳光为伴、为心灵导航”优秀主题班队会评选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消解学生心理压力。
(4)各校要开设学生心理信箱和心理e-mali,借助校园广播或心理热线解答有代表性的心理问题,同时要做好记录,以便今后总结发现学生成长规律。
5.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教育师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年底将继续组织开展“珍爱生命,保护自我”安全知识竞赛活动和“生命之歌”主题演讲活动。与有关部门配合,开展交通安全、防火安全等专项安全教育;
6.认真开展学生法制教育。在继续实施好“四个一”,(即:一课、一长、一庭、一考)的基础上,组织开展普法知识竞赛活动。
7.关注特殊群体学生的德育工作
各校要建立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残障家庭、外来外出务工家庭等特殊家庭子女的档案,把特殊学生德育工作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要致力于打造亲情校园和快乐校园,使这些孩子感受到人间的关爱和生活的美好。特别要对留守儿童的德育要细致化,保证他们的心理健康、情感健康、身体健康。要建立特殊群体学生名册,优先为这些学生择良师益友,使他们的成长能够得到良师益友的指导和帮助。年内,教育局将组织开展“我心中的爱心天使”主题征文活动。
(四)完善德育三结合管理网络,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环境。
1.加强家长学校工作,重视家庭教育指导,形成家校合力。
通过家长学校,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认真研究改进家长会的内容和形式,争取让家长来学校一次就能收获一次家教经验,鼓励家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师评价中来,成为学校教育的合作伙伴,使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继续组织开展优秀家长、优秀家长学校的评选和观摩研讨活动,促进家庭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2)
查看更多>>
2.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
继续加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要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必修项目列入教学计划,作为学生了解社会、拓展技能、培养意志品质的有利时机。学校要主动与所在地社区、村的联系,积极争取社区、村对学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及时向社区、村反映学校周边的情况,联合社区、村掌握学生的家庭状况,邀请社区、村的领导参与学校的德育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到周边社区、村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学校和社区、村联动的教育平台。
3.要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各种富有趣味性的课外文化体育活动、怡情益智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和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劳动,培养劳动观念和创新意识,丰富课外生活。组织学生参加宝坻社会教育实践活动基地的活动、深入厂矿企业(工业开发区)、农家田间地头、社区、家庭调查考察等活动,开展以“知荣明耻,播种美德、携手共建文明宝坻”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如“希望工程”、“中小学生志愿服务队”、“小手拉大手”、“雏鹰争章活动”、“扶贫助残”、“文明社区(村庄)创建”等活动,开展“当一日农民”、“当一日工人”等角色体验活动。
(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校园环境育人功能
要积极贯彻教育局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重视并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风貌,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着力提升校园整体育人氛围和文化内涵。
1、大力倡导学校组建“艺术团”、“俱乐部”、“科学院”等学生社团,构建读书节、文化节、科技节、英语节、体育节、游戏节,为学生搭建展示个性特长的平台,积极倡导学生在玩中学,鼓励学生玩好玩出成果来,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积极倡导广泛开展各种小型体育、艺术比赛和班际友谊赛,大力倡导学生自创游戏。要本着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提高素质的原则,发挥好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年内,德育科将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和文化艺术节等校内各项活动。
2、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开展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和校训、校歌教育活动。年内,组织开展优秀校训、校歌评选征集活动。
3、推广大钟高中“历史上的今天”教育经验,抓住民族传统节日、重大事件和开学、毕业典礼等契机,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
4、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等建设,发挥黑板报、橱窗、陈列室、校史展等场所的宣传教育作用。组织开展优秀校报(刊)评选活动。
5、健全校园网络管理机制,搞好网络教育、要建立学校德育网站,并根据学生思想成长和对信息的需要,选择健康向上的教育内容让学生浏览学习,最大程度地发挥网络对青少年教育的积极作用。
6、开展“从心做起”感恩系列活动。在全区中小学开展“从心做起”莘莘学子回报母校、回报教师、回报父母感恩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围绕每年“教师节”活动主题为教师、为母校书写“感恩卡”,同时开展优秀感恩卡评选活动。通过组织开学、毕业典礼仪式,学生、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互动,老师向学生传述殷切希望,学生向老师表达感恩之心。感恩教育要注重感恩父母方面的引导,教会学生尊重父母、孝敬父母。鼓励教师对毕业后的学生仍坚持给予指导帮助。
7、开展励志教育活动。
(1)创设富有激励性的校园励志文化氛围。
(2)开展以明理励志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3)开展以学生磨练意志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磨练意志,培养学生对自我规划的执行力,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品行。
(4)要创建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中心的励志教育模式,鼓励学生自我激励、自我反省、自我管理,在生活中励志,在励志中生活,自我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
(七)认真落实《艺术教育规程》提高艺术教育水平
1.上半年制定下发《关于开展2011年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实施意见》,对2011年中小学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做出具体安排;
2.组织召开“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研讨会”;
3.开展教师合唱团进校门活动;
4.开展校歌征集评选活动和中小学音乐、美术校本教材创作编写活动;
5.组织好艺术教师的基本功培训和双优课评选活动,继续开展中小学艺术教师培训活动;
(八)开展德育工作示范校、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创建评选活动。
二?一?年一月六日
宝坻区教育局德育科2011年具体工作安排表
月份
工作安排
一
1.下发年度德育、艺术工作计划。2.做好寒假工作安排,各学校组织好假期期间的遵纪守法、勤俭节约、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文明礼仪等方面教育活动并上报寒假活动计划。(1月20日前交德育科)3.上报2011-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德育工作总结、艺术教育工作总结。
二
1.制定《宝坻区中小学班主任岗后培训实施方案》,启动班主任培训工作。
2.迎春节,庆和谐,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
三
1.各学校上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团队工作计划、艺术教育工作计划,计划后边要附工作进程安排表。启动中小学读书活动。2.评选区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班主任、先进班集体,上报市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班主任、先进班集体。3.制定《宝坻区德育工作示范学校标准》、《宝坻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标准》,德育年报表工作。4.开展“我能行”体验教育活动,组织开展义务植树活动。5.开展中小学安全教育日活动,抽查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情况。6.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7.教师职业形象设计大赛。 [3]
查看更多>>
四
1.制定《宝坻区教师师德奖惩办法》。2.小交警会操比赛。3.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月活动。
4.筹备庆“六一”活动。
五
1.主题班会活动方案设计评选。2.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3.心理健康教育课、思想品德课优秀教案评选。 4.师德情况调查。
5.“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校园艺术节成果展览及庆祝“六一”系列活动。
六
1.开展“珍惜生命,远离”教育。2.“学雷锋做祖国的好孩子”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及评选申报学雷锋优秀学生。3.开展环境教育月活动,校园环境建设检查。
4.评选中小学德育先进学校。
七
1.开展师德教育月活动,评选区级师德标兵、师德标兵单位。2.2011学年首批德育示范校工作考核评估。3.上报2011-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德育、艺术工作总结。 4. 暑假期间开展各种夏令营、社会实践系列活动、开展“书香假期”、 “感恩教育月”系列活动。学校上报暑假活动计划,参加第八届中小学生空中夏令营。5.见习班主任上报。
八
1.班主任岗后培训、德育干部培训。
2.筹备庆教师节文艺节目。
九
1.各单位上报德育、艺术工作计划、团队工作计划。计划后边要附工作进程安排表。2.行为规范示范月系列活动。3.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4.教师节表彰及师生文艺汇演。
5.千分评估。6.抽查班级合唱。
十
1.优秀班队活动展示,学校德育工作检查,重点检查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的教育情况,2011年市级文明学生评选。2.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月”主题活动。
3.开展纪念少先队成立61周年系列活动。
十一
1.开展“行为规范示范周活动和“安全教育月”活动,举办第六届中小学生“珍爱生命,保护自我”安全知识竞赛。2.评选2011年市级优秀高中生。3.艺术特长生市、区级考核认定。4.家长学校教案评选及优秀活动观摩研讨。
十二
1.开展法制教育月活动。2.整理档案资料,总结一年工作。3.制定2011年工作计划。
4.颁发班主任证书。
关键词:小学生;启蒙;职业教育
一、武汉市小学生职业生涯启蒙教育的现状
1、家庭职业启蒙教育严重缺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职业生涯启蒙教育不可或缺的力量。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沃土。小学生在认知、情绪、自我意识、兴趣爱好等方面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在这个时期,小学生会通过游戏、玩具、书籍、收听收看多媒体等渠道,对于职业的种类、内容等方面有了一些模糊的初步认识,以及对于未来职业生涯有了憧憬。然而,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大多数家长认为,小学生接受教育的唯一目的是进入大学深造,考虑职业问题是将来的事。经过调查发现,在家庭里,有一半以上的小学生没有玩过与职业相关的玩具;三分之二的小学生没有关于职业的儿童书籍;一半以上的小学生从来不看与职业有关的电视节目;三分之一小学生的家长从不和孩子谈论与职业相关的话题。虽然有个别学生能说出《职来职往》这种电视节目名,但是较多学生喜欢看像《我爱发明》这类科普节目。这些体现出,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职业生涯教育观念普遍比较淡薄,他们没有注意开发利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教育资源,营造出适合儿童职业启蒙教育的环境,主动给孩子必要的职业生涯启蒙教育。
2、学校职业启蒙教育严重缺位。职业生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学校应该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重要任务。然而,学校在学生的职业启蒙教育上,严重缺位。①学校领导、教师对于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统考、调考、升学等压力,使关系到学生未来发展的职业启蒙教育严重缺失。统计表明,学校老师经常和有时在课堂上讲授关于职业认知知识的分别占6、2%和17、8%,有近30%是偶尔讲,有40、6%是从来不讲。②目前还没有关于职业生涯教育正式而系统的课程内容。小学虽然有劳技课,主要以让学生体验劳动乐趣、培养动脑动手的习惯、做生活的小主人等为目标。这虽然看似有一些联系,但是与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小培养职业兴趣和准备意识方面相差甚远,并且每学期的课时也相当少,评价体系不完善,很难保证其有效实施。③没有专业的师资队伍。职业生涯教育和其他科目一样,也有其内在的规律和体系,需要专业教师对其内容和方法进行准确的把握和演绎。然而,目前就连一些示范学校也很少配备专职的职业启蒙老师,这方面的师资力量非常缺乏。④缺少与职业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别于学历教育,它需要大量的社会体验和实践来支撑。调查表明,学校还没有建立长效的社会实践机制,部分学校一般每学期会组织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春、秋游),主要还是以玩为主,就连这也很难保证,在组织学生关于职业的社会考察活动方面,几乎没有。
3、社会上人们的教育观、成才观影响着小学生职业生涯启蒙教育的发展。人们普遍认为,小学生接触这类教育为时过早。社会媒体缺乏这方面的指引,社会资源没有开发利用。社会儿童职业体验馆发挥了很好的职业启蒙教育的功能,但没有充分被利用。比如,城市周边的学生在家庭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中并不占显著优势,但是,他们对职业生涯教育概念表示十分了解的比率远远高于城区部分学校的学生。这与他们去过星期八小镇儿童职业体验馆的比例高有关。从这点来看,儿童职业体验馆体现出较好的职业生涯教育效果。在那里,大部分学生有过十种左右的职业体验。这种给儿童印象美好而深刻的职业体验方式,培养了孩子职业教育观念。但是,去过儿童职业体验馆的学生比例,只占三分之一。估计,这与它较贵的门票,以及父母、老师的观念和视野的局限性有关。另外,经常或有时去父母工作的现场,对于父母职业特点和要求的认知度也比其他学生要高,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观察和了解职业特点的方式。可是,人们没有注意利用这一资源。由此可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个层面来看,武汉市的小学生职业生涯启蒙教育都比较缺乏。在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这一问题应得到全社会的重视,特别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探索、研究、实践。
二、加强武汉市小学生职业生涯启蒙教育的对策
1、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已走到了前面。比如,美国孩子的职业生涯教育从6岁开始,贯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日本倡导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系统的职业生涯理念教育。我们需要积极主动学习这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这个资源平台,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①树立职业生涯教育观念。老师和家长,从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以及特长出发,帮助并指导学生,不断地发现自我。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激发他们对今后职业的向往,让他们在生活中做诸如升学、分科、兴趣培训等这些重要选择时,自觉地将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结合起来。克服目前小升初激烈竞争带来的盲目性和从众性,从根本上缓解我们孩子心理上巨大的升学压力,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②完善职业教育体系。逐步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入系统化的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再到大学的全套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开发教材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比如,日本的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内容里,有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校内综合学习时间和校外职业体验活动。我们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开发校本课程,发挥各地各校的优势,采取讲座、参观、动手实践等多种方式,推进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开展。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各校的情况,配备专职的职业生涯启蒙教育的教师,或者发挥教师的特长,由班主任和其他教师兼任,并对所任课的教师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帮助教师系统地了解小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含义和价值,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研究交流教学内容和方法,保证教学目标更好地落实。
2、开发身边的潜在教育资源。以职业生涯教育观念为指导,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广泛开发身边潜在的小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资源。比如玩具、书籍、电视节目、职业体验馆等。与职业相关的玩具以丹麦玩具LEGO为例,它有以警察、建筑工人、消防员、铁路运输工、司机等不同职业为主题的拼装套装,模拟了这些职业真实的工作情境、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装备,在快乐玩耍的过程中,孩子们就不知不觉地体验了各种职业的特点。适合儿童的职业教育书籍,像美国绘本《忙忙碌碌镇》等书籍图文并茂,都非常适合孩子的阅读需要。市场化的儿童职业体验馆,比如武汉市的星期八小镇,让孩子在轻轻松松地进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进行了各种社会常见职业的体验。家长们平时多提供各种机会,比如节假日,让孩子了解、认识和接触,甚至亲身体验周围人的不同职业,带孩子一起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给孩子心中从小埋下职业的种子,培养孩子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敏感度。
3、整合全社会教育资源,建立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协同职业生涯教育模式。要推动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不是单靠家庭和中小学校校方力量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调动全社会的资源参与,所以我们必须建立起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协同职业生涯教育模式,整合并调动起各类资源。比如,以上所列举的与儿童职业教育相关的玩具和书籍,主要都是进口产品,这类我国自主研发的产品基本还处于空白状态。所以,我国的教育界和企业,特别需要看到并瞄准这块巨大的、潜在的、迫切的需求,针对小学和幼儿园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自主开发与儿童职业教育相关的玩具、书籍和儿童电视节目,主动满足孩子们的职业生涯教育发展需求。
中小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必须要依赖于全社会资源的整合,特别是纳入社区资源和社会企业等资源才能真正实现。上海近些年就在实践这样的地域性资源整合职业教育模式,已经取得较好效果。这种实践模式可以给武汉市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参考和借鉴。像华中农业大学附属学校,近邻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多个大学社区,就具有丰富的大学教育资源,比如有大学生职业训练营、水稻试验田、花卉培育室、农机实验工厂、生物标本馆等;武汉市还有钢铁企业、造船厂、汽车制造销售企业、光伏企业、食品加工企业等。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以及先进的技术人才支持。我觉得,武汉市小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借用周边诸多大学的珍贵资源和社区资源、企业资源以及其他社会资源,还可以尝试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和中小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贯通起来,以弥补目前学校短期内缺乏相应师资和教育资源的不足。
由此可见,只有全社会广泛树立全民化的中小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观念,打通社会系统之间相互封闭、隔离的关节,慢慢整合、协调各类资源,才能为我们中小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协同、良性发展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支其.中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构建与实施[J].价值工程,2011,(36).
[2]孙宏艳.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端口前移――基于中美日韩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教育科学研究[J].2013,(8).
[3]郑玥.日本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及其启示[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0).
一、取得成绩
近几年,镇中心初中把中小学法制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加强领导,落实措施,强化教育,配备法制副校长,全镇学校法制教育出现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中小学法制教育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教育效果明显增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学校法制教育的重要地位得到落实。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体现在组织保证上。层层成立学校法制教育领导小组,明确了工作任务,落实了“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责任,建立了责权明确的工作制度。其次是体现在工作落实上。镇中心初中把法制教育纳入工作总体规划,同业务工作一起研究部署,一起检查考核,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保证了法制教育各项任务的较好完成。特别是在文明校园、示范中小学、管理规范化学校创建验收和中小学“两项常规”检查中,将法制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严格考核,实行“一票否决”,使法制教育由软任务变成了硬指标。
(2)学校法制教育得到广泛开展。各学校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实现了“两个结合”。一是法制教育与课堂教学得到了较好的结合。全镇中小学平均每周开设0.5个课时法制教育课,做到了“三有一进”,即有计划、有教材、有师资、进课表,保证了法制教育课的教学质量。同时,在政治、语文、历史等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法制教育内容,使相关课程的法制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利用。二是法制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得到较好结合。各学校充分发挥校园广播、墙报、宣传栏、黑板报、手抄报等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作用,举办法制节目,开办法制专栏,宣传法制知识,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法制教育环境。
(3)学校法制教育的空间不断拓展。一是向家庭延伸。在法制教育寻求与家庭的沟通上建立了多种渠道。全镇中小学基本都成立了家长学校,有计划地对家长进行法律知识教育;大多数学校通过家长会及时与家长特别是与“问题生”家长沟通情况,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帮教转化。二是向社会延伸。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配备了兼职法制副校长,在推进学校法制教育工作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综治、公安、文化、工商、教育、团委等部门每年都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专项整治,维护了中小学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有效地净化了育人环境,使学校法制教育延伸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学校法制教育的有益补充。
二、存在的问题
我镇学校法制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新世纪、新形势、新要求相比,学校法制教育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有的问题还很严重。
(1)认识不到位。个别学校特别是村小对法制教育重视不够,落实不力,疏于管理,致使一部分中小学生主要是一些“问题生”的法制观念淡薄,打架斗殴事件时有发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影响了学校治安稳定,损害了教育形象。
(2)法制观念淡漠。个别教师法律意识不强,违反师德要求,教师因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不尊重学生受教育权、不尊重学生人格,不仅是违背师德要求的错误行为,而且是严重的违法行为。
(3)法制教育脱节。我镇目前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60%多,约有30%多的初中毕业生无法升入高一级学校,这些学生步入社会后,如何对其进行法制教育和管理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落实。
(4)家庭教育片面。相当一部分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存在重视文化课教育轻视其他方面教育包括法制教育的倾向,在转变家长这种观念上还要下更大功夫。
(5)社区教育空白。学生课外和假期教育得不到很好组织,基本处于自发状态,特别是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还不尽人意,不健康的书摊、网吧、游戏厅等整治难度大,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难以得到保证。
三、对策与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学校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觉把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的教育与培养,放在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基础性地位,真正摆正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各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法制教育领导小组,建立以班主任、政治教师为骨干,以党、团、队等组织为依托的法制教育工作队伍。要增加学校法制教育工作的必要投入,在人、财、物等方面提供切实保障,确保法制教育正常化。
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怎样才能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呢?
一、如何抓好养成教育
1.抓氛围的创设和活动的开展
(1)明确全校师生人人都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体,人人都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建设者。
(2)各学科教师都要重视并参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研究和实践,使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真正深入到课堂当中,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3)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组织学习,规范训练
把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宣传周,开学的第一课定为养成教育课,向学生宣读学校规范,提出新学期的新要求、新希望和新目标。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金沙县小学生一日常规》等,让学生明白在学校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使他们更清楚地知道什么对,什么不对。
3.家校合作,形成合力
可以说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在养成教育工作中,学校与家庭相结合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电话访等形式,使家校形成合力,增强教育效果。
我们的小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但由于自己的文化修养所限,或由于生活习惯的不良影响,或由于周围环境不够适应孩子成长之故,或多或少使我们小学生的生活习惯或学习习惯从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养成教育必须以家庭教育为依托,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任何教育都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而重点却是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品格的培养。
4.榜样示范,率先垂范
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需要一个好的榜样,好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很强的,会成为他们前进的目标和动力之源。
二、活动育人,自我体验
针对青少年活泼好动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方法之一。学校有计划地利用节日开展教育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促进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小学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
三、关于中小学养成教育的衔接
1.学习环境上的衔接
从小学升入中学,学生从一个原来非常熟悉的环境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因此,初一教师应鼓励学生克服“怯生”的心理,提高交往的能力,尽快和新同学打成一片,消除陌生感,熟悉新环境、新同学、新老师,积极融入新集体。
2.心理上的衔接
从小学到初中这一时期对于学生而言,其个性心理品质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小学生特别相信权威,听父母的话、听教师的话,这已经成了习惯。到了初中,独立自主性加强,有摆脱家长和教师的倾向。对于父母的劝说、教师的教育往往听不进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我们初中教师要以平等的地位和心态与他们进行交流,及时做好学生的身心健康衔接。
3.管理上的衔接
小学阶段的管理基本上是教师全天跟班管理,教师把学生当作小孩子,许多事情都是手把手地教。到了初中则不然,教师偏重于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所以学生一时很不适应。这就需要初中教师采取一种既不同于小学,又不同于中学高年级的管理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自主、自理、自立的能力,学会为集体承担义务和责任。
4.教材上的衔接
学生一上初中,顿时感到学习任务加重,学习的科目多且内容也比较深。初一教师要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状态,通过利用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理,在知识的学习上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入手,确定好教材的起点和教学的切入点,切忌做成“夹生饭”。
5.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由于初中内容比小学内容明显加重,涉及的知识面广,所以初中教师可适当保留一些小学的教学方法,将初中的教学方式方法逐渐加以渗透,切不可急于求成,破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使他们逐步由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型的逻辑思维,对小学的教学方法采取逐步扬弃的方式。
6.学习方法上的衔接
学生进入初中,学习方法有了很大变化,由过去一味在教师的督导下学习的被动过程变成自己思考探索的主动过程,所学知识更加系统化,前后联系很密切,学科之间的联系也较多,对学习能力的要求和学习主动性、自觉性的要求较高。初中生需要采用“课前预习、课上专心、复习巩固、独立作业、系统总结”的学习方法,即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学完一段后及时归纳总结。
7.家长工作上的衔接
小学阶段家长对学生关心较多,教育方法简单,孩子也很单纯。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上了中学,是大孩子了,学习的事不用管了。在孩子还没有一定的学习自觉性,能力又较差时,突然放手了。初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多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使家长也懂得一些教育规律,使家庭教育提高一个新的层次,与学校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拉杆书包;减负;启示
书包这个小小的物件,不仅折射出不同国家孩子的童年生活,而且能让人们感知这些国家不同的教育观念。对于自己的童年,你的记忆是什么?是散落在泥土中的弹球,还是飞在空中的纸飞机?是作业本里整齐排列的田字格,还是一直面带笑容的班主任老师?或许,你的记忆里还有一个书包。无论你出生在哪个国家,在怎样的家庭长大,儿时的书包都见证了每个人成长中的快乐和伤感。书包里所承载的绝不仅仅是书本、文具,更是孩子们的整个童年。
中国的教育改革改到今天,学生辛苦,家长更受罪。由孩子们沉重的书包反应了当今我们的教育问题还是很严重,总理在2008年,2009年两届政府都提出要给学生减负,但很多地方治标不治本,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已经成了中国教育中的“顽症”。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再次提出了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同时,2013年教育部又出台《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旨在把减负具体落实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本文从小学生“拉杆书包”现象提出相应的教育问题,结合国外的事例,希望给予我们新的启示。
一、 我国中小学学生书包现状
(一)中小学生拉杆书包的缘起
随着学生课业负担日益加重的状况下,家长也意识到书包过重影响到学生脊柱的正常发育。有报道说,拉杆式书包最健康。“单肩书包不如双肩包好,双肩书包不如运动包好,运动包不如拉杆书包好。从有利身体健康的角度讲,现在城市里的小学生都开始使用的拉杆书包是最科学的。”因此,随着减负声势日益强烈的形式下,拉杆书包日益成为学生的首要选择。
(二)中小学学生书包的类型
自古代读书人用木制或竹制的便携式“书包”,即学子用的“考箱”去私塾上课或进京赶考,到父母那个年代背的薄薄的布包或者军用单肩包,偶尔有用花布做成的书包;里面的书只有两本:语文和算术,最多就还有一两个练习本,很少见过什么学习资料。到了八十年代,书包的种类和颜色发生了许多变化。有布的、皮的,突破了以前黄色的单调色彩。走进九十年代,书包可以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原来的基础上不但变长增厚,而且包带的数量也有了变化,有原来的一根发展到两根甚至四根,有的还在腰间配有“保险带”。里面的书也成倍的增多,书的数量有时甚至超过了学生的年龄,有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社会、自然、手工、音乐、体育、美术等,而配套的辅助资料之类更是数不尽。
跨入新世纪后,书包的变迁让人眼花缭乱,不用说争奇斗艳的颜色,只说种类就让人目不暇接,背背佳书包、公主书包、斜背书包、“休闲”背包、幼少儿包、“减负”书包、护脊书包、电子书包到如今的拉杆书包。
二、 “拉杆书包”引发的思考
(一)拉杆书包凸显教育问题
我国学生书包在伴随着教育不断改革而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然而,虽然学生背负沉重书包的问题解决了,可本质的教育问题依然存在,尽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很多的减负政策,但成效却不是很大,很多学校实施减负的精力都集中在形式上,与此同时,为了提高教学成绩,提高升学率又不断给学生加负;所以,归根结底,是我们的教育制度和育才机制出了问题,因此才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
1.教育资源不均衡
鉴于我国的实际条件,各地区及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不均衡,而家长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加强学生的学习强度,主动给孩子购买各类教辅教材,并且要孩子带在书包里随时学习,这给孩子的书包里增加了不少重量;加上如今教材图文并茂、纸张精美、信息量大,也是造成孩子书包越来越重的原因之一。
2.自主管理教育缺失
学校自主管理教育课程相对较少,小学生因缺乏自理能力,不懂得及时清理书包。与此同时,学校开设较多艺术拓展课程,其中不乏需要工具及各种道具,因此,学生每天将其放入书包,占据了不少重量。
(二)拉杆书包凸显自身隐患
如今拉杆书包日益成为中小学生的首要选择,在拉杆书包不断盛行的境况下,学校及社会的相关配套设施却没有跟上步伐。
1.学校相应管理缺位
目前城市中的学校主要以楼层建筑为主,过重的拉杆书包使得学生上楼梯成了负担,也存在安全隐患。与此同时,随着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日益深化,学校开展多种课外艺术拓展课程,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却要面临每天带着沉重的画板、运动衣鞋等来参加,这也成为加重学生书包负担的因素之一。
2.教室配套设施缺失
在学校管理措施没有保障的同时,教室的相关设施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课桌尺寸没有做相应的调整,致使日益增大的书包无法放入。如今部分学校课桌安放挂钩以便学生使用,由此又造成了课间学生在教室活动的安全隐患。
三、各国对学生书包的相关规定
(一)马来西亚:科目合并减少书本数
教育部要求,除马来语、英语和数学等基础课程外,学校不得给小学一年级至三年级学生准备额外的作业本。还鼓励学校把一些科目合并,从而减少学生携带的书本数量。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先后历经调查呼吁、尝试实验、发展推进及全面重视整体发展四个阶段。目前,在我国基础教育界对于中小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已逐渐得到普遍认同。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先后颁布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加强中小学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各级教学行政部门领导及教师普遍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心理健康教育课在许多学校也相继开设,有条件的学校还设立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但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校情况不同,有些问题理论认识不清,而在教学中引起很多问题。若不能妥善解决,对于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一)没有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性
该情况将造成各中小学不能平衡发展,一些学校没有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只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没有安排专业教师作为心理辅导教师,心理专业知识不足,难以对学生正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都将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产生不利影响。一些学校还将心理咨询工作作为对一些精神障碍学生的处理机构,将心理健康教育视同与一般卫生知识学习相类似,对心理咨询中心没有创造必要的条件,在组织管理、人员安排及经费等问题上没有进行必要的投入,与教育部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二)很多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不够理想
预防教育与心理素质的提高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进行心理辅导与咨询主要是以课堂作为主要渠道,但目前很多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际情况还不够理想。一是有些学校教务部门将课程紧作为理由,不能将心理教育课程积极纳入教学管理体系;二是一些中小学开设同类课程基本还是无序状况,由多人独自开设课程或讲座,协调性不足,或在课堂中只对一些个人偏好的心理调节方法进行讲授,没有系统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甚至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采用的教学模式还体现出课程化、成人化、知识化。很多中小学采用的说教简单生硬,对心理学专业知识生搬硬套,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成为主要对心理学知识进行传授的学科,要求学生对很多名词解释进行背诵,对不同年级规定训练目标任务,这不仅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不利,也使学生在无形中增大了心理负担。
(三)中小学心理咨询普遍不具有良好的工作条件
心理咨询与常规的中小学教学活动不同,对工作环境具有不同要求,但各中小学心理咨询工作条件还比较简单,办公室达不到所需面积,设施不足,有待于尽快予以改善。部分中小学心理咨询室面积不足,或与其他办公室在一起办公,这与心理咨询工作原则和要求不符,心理咨询不配备专职人员,经费投入不足,值班时间不固定等现象也都比较常见。
(四)专业人员没有配备,现有心理咨询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中小学目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基本上很少出身科班,很多都是由班主任或政治教师进行兼任,因没有经历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所以在工作中应用心理专业知识对中小学学生的指导能力普遍不足。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技术性和专业性都很强,其方式方法、原则及技能都各不相同,与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差别较大,因此对于从事中小学心理咨询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较高。若只是依靠个人热情而科学精神不足,或由于工作所需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就势必会影响对学生心理咨询的效果,严重的还将采取不当措施而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
(五)学校在辅导上处于工作重心,而对家庭社会的配合不够重视
中小学教育一直以来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关门搞教育”的实际情况,心理健康教育更是这样。尽管在一些地区中小学学生心理辅导的成绩比较突出,但很多也还是停留在上课、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或请专家进行讲座等方面,主要是为提高中小学声誉,但远没有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由于中小学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和社会中度过,可以说,与家庭支持、社会配合相脱离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效果也是不明显的。
(六)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相对复杂缺乏特色
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不断出现,这说明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日益提高,但对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关理论认识还存在不一致的情况,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外延也各不相同,这都将造成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的无所适从,而与学校实际情况不完全结合,采取“拿来”的方式将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因此应重视价值取向及文化背景的作用,并深入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应对措施
论文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与策略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网络技术在教育和教学中广泛运用,改变了百年依旧的教学环境,创新了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生活,已逐渐成为信息化时代人们新的学习方式和生活习惯。但与此同时,主宰着家庭教育的家长,主导着学校教育的校长和一线教师们,“谈网色变”的现象却十分普遍,一方面,学生们极其喜欢在网络环境中进行学习与探究;而另一方面,家长和学校又总是严格限制或者禁止学生上网,这种矛盾人人皆知。究其原因,因为家长和学校都担心学生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做着与学习无关的事,担心学生会网络成瘾,担心学生会轻信广告信息被骗等等。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一方面媒体对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等现象进行过强化报道,为家长和学校担心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更为关键的是,我国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令人担忧,他们缺少对媒介的分析与批判能力。因而,大力倡导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增强中小学生的媒介素质,已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一项新的课题。
一、媒体、媒介、传媒与媒介素养概念
由于媒体、媒介、传媒这三个名词是来自于英文“Medium”(Media的复数)一词。英文中“Medium”的意思是指“一种中介物、工具或机构:它是一种用来承载或传递效果或信息的物质或渠道”。但译成中文后,对应出现多个名词,在应用中就出现了疑惑的现象。“媒介”是“使双方(人或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它是以语言、音效、图像等符号来承载信息的物质实体。“传媒”是指“传播媒介,特指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新闻工具”。由于“媒体”、“传媒”两个概念的侧重点为“组织机构”,而“媒介”的侧重点在于“产品”或“渠道”,对机构无法进行教育,而对已成为现实环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媒介,探讨其与人的关系却十分必要。因此,从教育角度出发,更侧重于使用“媒介”这个概念。关于“媒介素养”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诠释。其中中国传媒大学媒介研究学者张开于2003年就给出了定义:“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是传统素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现在的听、说、读、写能力外,还有批判性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广告等媒介所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当然还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体信息的能力”。2008年又对该定义进行了更新。另外,媒介教育研究者白传之、闫欢认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批判性地解读和欣赏多种媒介讯息与作品以及利用媒介获得自身和谐发展的能力”。相对来说,张开的定义较为清晰,易懂,把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表述其中。而后一种定义相对简洁,其中白传之和闫欢的定义中不仅强调了“批判性解读能力”,还强调了“利用媒介发展自己”的观点。综合以上定义,我们可以析出,“媒介素养”最为关键的素养就是“批判性地解读信息”、“创造和制作媒介信息”、“利用媒介发展自己”等。显然,这种素养是信息社会中人人必备的一种素养,它有别于传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需要急待提升的一种新型基本素养。
二、媒介素养内涵的发展
媒介素养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欧洲,在过去几十年间,媒介素养经历了四次大的范式转移。最初是基于保护主义立场。当时,报纸、广播、电影等大众传媒刚刚开始普及,基于大众媒介对人们的负面影响这一背景,为了对青少年“保护”而采取的一种“免疫”措施,媒介素养教育的职责是给公众打预防针,防止侵害;20世纪60年代,媒介素养强调提升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和辨别力。这一时期,电影电视进一步普及,多元文化观念渐渐被人们接受。因而媒介素养教育由简单拒斥向辨别鉴赏转型,人们需要提升的不再是免疫力而是分辨力,以辨别不同媒介内容、品质、品位的高下,并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选择;20世纪80年代,媒介素养的重点是对媒介文本的批判性解读,强调大众媒介制造假性意识的巨大潜力,使受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一种由外部文化强加的价值观念,而媒介正好代表了这种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所以媒介素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批判解读能力;20世纪90年代,对媒介文本批判性解读转为“赋权”教育。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在于通过分析、推理、传播和自我表达技能的发展来提升自主权。在国际上有关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同时,中国大陆有关媒介素养的研究近年来重要性也不断凸显。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学者卜卫1997年第一次将媒介素养的概念引入中国大陆,到今天媒介素养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媒介素养理论与实践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但到目前为止,大陆无论是面向公众,还是面向中小学和幼儿园都还很少开展正规的、系统化的媒介素养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就是和台湾地区相比差距也非常大。因此,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新领域,全面培养中小学生媒介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媒介素养教育目标与内容
自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媒介素养研究的深入,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媒介素养教育运动,许多国家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科目纳入学校课程内。尤其是世纪之交,媒介素养研究与教育更是进入了一个新的,1990年和1992年加拿大的媒介素养协会主办了两次国际会议,1996年后美国各州中小学课程标准,开始大量融入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尽管如此,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国内外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世界上,许多国家已根据自身的国情,确立了不同价值取向和教育内容的媒介素养教育,如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侧重于“批判性教育”,而日本媒介素养最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侧重于对媒介信息的接受和利用的“传播能力”。 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就侧重于平衡媒介内容、媒介生产和受众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核心是引导青少年对媒体文本进行正确的解读。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目标主要有两种观念:一是“赋权”式的启蒙导向与“适应”式的宏大价值导向。前一类观念主张以“赋权”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赋予权力是一个过程,受众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批判地运用存在于他们直接经验之外的知识与方法,目的是加深他们对自身和世界的理解。以“赋权”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目标,具有借助媒介启发人们摆脱蒙昧的意义,能够启蒙受教育者个人的权利意识,引导人们以批判的思维解构媒介,从而理解自身的社会处境,学会利用媒介维护自身利益,积极主动地争取个人的自由幸福以及社会的民主公正;后一类观念主张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要“适应”国情并体现宏大价值。主张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首先是要教育我们的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望者和捍卫者。这类主张致力于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受教育者维护民族的传统的“文化意义”,偏重于社会层面的诉求。我们认为在媒介素养教育中这两者都需要考虑,既要培养受众个体的自由和利益诉求的主动性,同时也必须考虑国家社会层面的需要,做到“赋权”与“适应”兼容。我们认为,媒介素养教育应重点关注“批判性地解读信息”、“创造和制作媒介信息”、“利用媒介发展自己”三个方面重要素养的培养。要养成这三个方面的媒介素养,可借助美国媒介素养教育专家、媒介素养中心创立者伊丽莎白。托曼提出的“五个核心概念”和“五个关键问题”来阐释和剖析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五个核心概念是:所有的媒介信息都是建构的;媒介信息是用媒介语言按其自身规则来被建构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信息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媒介包含价值和观点大多数媒介信息是为了获取利润或权力被建构的。五个关键问题是:谁创造了这个信息?应用了什么创新技术来吸引我们的注意?不同的人对这个信息理解与我可能会有怎样的差别?在这个信息上,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价值和观点被表达或略去?为什么这个信息被发送?对“五大核心概念”和“五大关键问题”的深刻理解过程,就是受众的“批判性地解读信息”、“创造和制作媒介信息”、“利用媒介发展自己”三个方面媒介素养的培养过程,这也正是我们进行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
四、媒介素养教育策略
参照其它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经验,在我国中小学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普及和弥补过程中,建议采取如下策略。
1.政府部门通过立法来推进“媒介素养教育”,高校提供“媒介素养教育”的专业支持。在我国,政府是教育的主导部门,因而从政策和体制层面保证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开展是关键因素。政府可以通过成立专门机构来负责推动媒介素养教育活动,建立相关的评估和监督机制保证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推行。同时,高校应为政府决策机关提供专业上的支持,提供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培训和培养资源,只有这样才保证媒介素养教育真正落实到中小学的素质教育中去。实际上,这种做法在国外已有很多先例:如20世纪80、90年代,由于加拿大媒介素养协会的努力,安大略省最先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课堂教育,成为北美第一个正式从法律上规定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为必修课的地区。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法令使媒介素养教育成为K-12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家。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意义
人格是素质之基,是创造之源,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有无健全人格是直接影响个体创造性发展、幸福感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各种人格特征相互协调、全面发展;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待人接物;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用在学习上[2]。
1.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中小学生在校求学期间,他们的人格尚在形成中,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小学阶段的高年级,学生个体开始进入青春期,青春期是生理发育的高峰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大转折期。他们会面临种种困惑与不解,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如自暴、自卑、逆反心理和妒忌等。他们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通过反复的尝试、碰撞、回视,慢慢地走向成熟。此时,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预防与消除心理问题的滋生,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2.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包括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知道什么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增强学生自我调适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有效预防各种心理疾病的发生;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3.培养21世纪优质人才的需要
不同的时代对人的素质要求不一样,21世纪的人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一个人除了具有优良的专业素质、高尚的品德修养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一个人若具有自信、自强、较强的耐挫力、适应环境和人际交往的能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在激烈的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养成面临的主要问题
1.学校重“智育”轻“心育”
目前,中小学教育更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言必谈中考、高考,升学率成了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从家庭到学校,学生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只要学习成绩好,就一好百好,学习成绩似乎决定一切。至于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心理发展往往被忽视,许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和评估,做做表面文章,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有些学校虽然设有心理咨询室,但形同虚设,更别说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基本上是空白。
2.学生心理行为问题较严重
“马加爵事件”等虽然发生在高校,但从一个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来看,其心理的隐患在进入大学前就已埋下了,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正确有效的帮助和引导,日积月累,最终引发恶性事件。追根溯源,中小学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200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称,在我国约3.4亿的l8岁以下青少年中,大约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6.1%~32%[3]。北京市中学生体质调研组对数十所中学的学生所做的心理卫生调查也表明:中学生中常感孤独的占11.3%,有时感到孤独的占65.7%,想远离亲友而单独生活的有37%,对自己的未来缺乏信心的为13%,信心不足的为25%[4]。
3.学生人格缺失
人格缺失主要由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及教育中的一些弊端所引起,中小学生人格在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缺失。
(1)价值观倾斜、以自我中心
当今的中小学生思维敏锐、求知欲强、勇于探索、知识面广,但不少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观突出“利益”二字。有的学生甚至道德品质低下,若任其发展,有可能成为社会的“危险品”。
现在的中小学生中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较大,他们从小独享父母及祖父母的关爱,会使得幼儿期的自我中心一再受到强化而固着下来,成为一种人格缺陷,并泛化到日常生活及学习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如果不及时加以克服,往往会在社会交往中碰壁而痛苦不堪,重则可能引发人际冲突,甚至诱发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
(2)自制力较差、心理脆弱
自制力是一个人控制自己心理和行为的能力,是创新人格的重要特征。不少学生的自制力比较差,主要表现在:虽然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但却难以控制自己的行动,不能专注学习;很多学生沉迷电子游戏,不能自拔;遇事不冷静、爱冲动等。
心理脆弱表明心理活动强度低,心理承受力及耐挫力较为薄弱,在面临强大的精神刺激时往往难以承受,会诱发过度的应激反应。现在的学生因为物质生活条件比较好,就像生长在温室里的花朵,没经受风寒,一旦遇到挫折,易走极端。如有些学生因学习压力大,不堪学业重负,跳楼自杀。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策略
根据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需从人格教育、优化心理健康教学等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强学生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的实施过程,实质上是对学生心理结构进行改造、重组、升华的过程。
(1)加强认知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A・T・Beck)认为: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不良的认知。认知疗法的策略,在于重新构建认知结构。人格实质上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日常生活中的“外演”与展现,是个体调控行为的最高层次的参照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确立是培养学生人格素质的一项基层性工程,有了它,健全人格的形成就有了基础。因此,应通过课堂教学、专题报告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理性教育和认知训练,帮助他们学会正确地观察、分析和理解客观事物与社会现象,以冷静稳妥、积极的态度审视人生、认识环境和对待生活。人格教育中如能很好地解决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问题,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其人格健康发展的动力机制。
(2)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促进学生自我肯定
人格健全的人具有客观的自我认识和积极的自我态度。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逐渐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学会调控自我、教育自我,悦纳自我。
首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学生往往不能对自己作出如实评价,有的表现为自我评价偏高,缺乏“自知之明”,甚至狂妄自大;有的表现为自我评价过低,自信不足,甚至自我否定。老师应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认识、评价自己,知己所长也知己所短,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坦然处之,正确悦纳自己。
其次,不断增强学生积极的自我体验。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给每个学生创造一个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平台,激励和推动学生去获得成功,使他们从小就充满自信心、自豪感和成就感,逐渐克服和消除他们人格结构中的自卑、懦弱、不敢进取等消极特征。
另外,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自控能力对于个体成功地适应社会相当重要,它是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与他人关系的必要条件。自控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抓,终身用力,特别要在行动上下真工夫。老师应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心理行为模式,即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坚定的目标,只要目标在,就一定做到做好,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3)增强学生人格建构意识,引导学生自我完善
人格的发展完善是个体主动自觉的过程,其成效主要取决于个体人格自我建构意识的强弱和所付出的努力。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我建构人格的明确要求和强烈愿望,并主动寻找自身人格中的弱点,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去攻克这些弱点,人格教育才会真正起作用。
人格的塑造过程,实质上就是个体心理结构的“自组织”过程。教育者必须充分调动学生主体能动性,使他们懂得健全人格是个体主动建构的结果;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自我建构的有效方法,促使学生不断反省自我,发掘自身弱点,选择有效途径去弥补完善不足,“再塑”自我。教师可选择有针对性的名人名言、座右铭来激励和督促学生发现自身不足;指导学生以写日记、周记方式来反省自我、自剖人格弱点,提出人格自我改造的设想和措施;组织学生以“人生的价值”等为主题开展讨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知行统一,健全人格的形成才有保证。
(4)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拓宽学生心理空间
孔子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人是社会的人,健全人格的养成离不开人际交往,离群索居必然导致心胸狭窄、目光短浅;互不沟通往往滋生焦躁心理和对立情绪。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中小学生社会化的起点,人格教育需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组织学生进行交往学习。丰富多彩的交往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从中增强他们主动社交的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交习惯,锻炼其社交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胸怀,增长见识,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为形成健全人格奠定基础。
2.优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提高教育质量、满足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对优质教育的要求。
(1)大力开发校本课程
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没有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考核评价标准和课时要求,学校可组织相关教师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组合本地教育资源,有的放矢地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分层次地确定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实施途径,预先制定好教学方案,进行课程设置。如对低年级的学生侧重进行学习适应性教育等;对高年级的学生侧重进行自我调节方法、青春期教育等。另外,围绕校本课程,学校可组织教师和相关人员编写校本教材和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等,确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真正落实并取得实效。
(2)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作用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以活动为中心,主要通过团体辅导的形式展开,需要教师和学生充分的参与。学生在参与活动课过程中产生深刻的体验,并从切身的体验中领悟;练习在某些特殊情景下的反应范式,以作为实际生活中类似情景的参照,并迁移到不同的生活情景中。内容包括协助学生建立起理性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自我观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表现力、增强自控力和耐挫力等。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意识水平,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心理调控方法和手段,从而化解消极情绪,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和谐发展。
3.建立立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单靠某一种途径、某一种形式很难收到应有的效果,途径和方法应多样化,既重视课堂教学又重视课外辅导,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辅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有条件的学校可成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咨询信箱及热线电话;规模较大的学校可以作为独立职能部门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根据需要配备专职或兼职教师;各校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建设网上心理辅导中心等,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
(2)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理品质的催化剂,学校应开通多种渠道,加强与家庭的合作交流,与家长齐抓共管,共同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困惑。如组织开展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家长开放日和亲子活动等,向家长灌输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指导家长用健康的心态更有效地对子女进行心理辅导,为子女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教育环境。
(3)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文化环境
学校要在校园努力创设和营造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墙报、宣传栏等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排练心理剧等,让学生在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熏陶下、愉悦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陶冶心理品质,养成健全人格。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常做常新。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有效途径和方法,使其真正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郑涌,李宏翰.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心理学观点.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2(3).
[2] 李伟强,郑燕.健全人格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