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化学元素的原子质量

时间:2023-06-15 17:04:01

导语:在化学元素的原子质量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1、铜的绝对原子质量保留四位小数是63点5449,所以使用63点5和64都可以,只是精度的不同。

2、铜元素是一种金属化学元素,也是人体所必须的一种微量元素, 铜也是人类最早发现的金属,是人类广泛使用的一种金属,属于重金属。它的化学符号是Cu,原子序数是29,是一种过渡金属。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质子数就是质子的数量。原子核中质子数决定其化学性质和它属于何种化学元素。

质子是一种带 1、6 库仑正电荷的亚原子粒子。质子比中子稍轻,质子属于重子类,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通过胶子在强相互作用下构成。

质子数的计算转换方法: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质子数等于原子序数、质子数等于相对原子质量减中子数。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高效;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1-014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1.092

初中化学是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学科。学习化学有利于初中生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引导初中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联,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初中生的科学素养。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给初中化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化学教师要善于把握学情,选择具有差异化和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创设高效的课堂氛围,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让初中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化学学习中,进而形成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限制了初中化学教学效率,比如化学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初中生学习化学没有方法,往往事倍功半;化学实验教学不能发挥作用,有的化学教师利用口述和演示取代学生亲自试验等。因此,如何正视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现状,构建高效的初中化学课堂,提升初中生的化学素养,就成为了每一名初中化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根据笔者的实际化学教学经验,主要探讨构建高效化学课堂的策略。

一、 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要想初中化学课堂真正实现高效,就需要化学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积极探究新型教学方式,创设有利于初中生学习的情境,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以愉快的心情面对化学,都能够得到平等的学习机会,从而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比如讲《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时,要让学生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无机盐能够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有的还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了解人体中元素的存在形式,知道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因此在教学时我创设了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我通过讲解化学史的方式向初中生介绍的发展史,对人体的危害,告诫学生要远离,还用吸烟者的肺部病理照片教育学生吸烟有害健康,也可从近几年出现的酒精中毒、工业用盐中毒、变质食物中毒等事件中提取有用的教学素材。为了丰富初中生的知识面,我还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商标或说明书中关于人体所需元素和主要功能的介绍,在班级中与同学共同分享,以达到共同进步的教学目标。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给初中生提供了更加宽阔的成长空间,他们可以在情境中增强认识,拓展能力。

二、 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资源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初中化学教学更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化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电子课件,可以利用大屏幕给学生播放教学视频或者实验演示等,为实现高效的化学课堂奠定基础。同时,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还能够不断地拓展学习资源,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启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比如讲《原子的构成》时,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也是考试的易考点,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对史料、教材图表的观察分析,了解原子的构成。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教学的难点是掌握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因此,在教学时我利用信息技术将原子的结构图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这样便于初中生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原子,观察原子的运动过程。然后我会让初中生探究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当得失电子时,又为何变成带电的微粒?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把微观世界变成了宏观世界,让学生知道正是由于它们的运动,才使原子结构发生变化,才有了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而且利用信息技术还可以给学生查找一些教材上没有的学习资源,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三、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实践能力

众所周知,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每一名化学教师都必须提高对实验的重视程度,避免通过口述或者演示的方式代替学生动手实验,让初中生能够通过实验找到学习化学的动力,增强初中生的化学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态度。比如做燃烧实验时,我会首先给初中生讲解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原理,实验注意事项等,让初中生能够提高实验效率,顺利取得实验成果。通过实验我希望初中生能够.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我把初中生分成学习小组,让每个小组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然后进行燃烧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化学教师要对每个小组的操作进行及时的点评和纠正。在学生实验结束后我还提出了思考问题: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水中的白磷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燃烧?此时初中生进入到激烈的探究讨论中,每个学生都踊跃发言,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为了提高初中生的实践能力,我还在实验课中进行了红磷燃烧的实验,将少量红磷放在铁纱网上,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请学生观察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最后化学教师归纳总结燃烧的条件。

第4篇

关键词:基本观念;元素;元素观;构建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2-0012-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2.005

在初中化学阶段,对于“元素观”的基本理解是:世界上的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100多种元素组成了世界上数千万种物质;通常我们见到的物质千变万化,只是化学元素的重新组合,在化学反应中元素不变,包括元素种类不变、质量守恒;每一种元素对应于一类原子,由于原子不易发生变化,所以元素不易发生变化;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有关;元素周期表是对元素的种类、原子结构排布等周期性变化的直接体现形式。“元素观”以这种直观的形式呈现,使得观念的构建具有可操作性,可以帮助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深刻思考和反思体验中形成化学基本观念。

在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也写道:教材在编选概念原理知识内容时,应重视以化学基本观念为线索,将化学基本观念渗透在教材内容中,通过具体化学知识和概念的学习,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思想和基本观念的形成。这些基本观念又是通过各级主题和具体的课程内容来支撑和建构的。因此,应充分认识到本标准中的“课程内容”不仅规定了学生学习的具体课程内容,而且要求利用这些具体内容帮助学生形成上述核心化学观念。元素观是化学学科观念之一,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对元素观的构建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是元素观构建的起点教学,也是元素观体现较为集中的一个课题,上好本课题对构建元素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元素》两个课时的教学中对元素观构建关键设计如下:

一、温故而知新,引出元素的概念

教学片断一:

[教师]二氧化碳、氧气分别由什么构成?

[学生]二氧化碳分子、氧分子。

[教师]二氧化碳分子、氧分子分别由什么构成?

[学生]二氧化碳分子由碳原子、氧原子构成,氧分子由氧原子构成。

[展示]二氧化碳分子、氧分子的球棍模型。

[教师]这两种分子中都含有哪种原子?

[学生]氧原子。

[教师]二氧化碳分子和氧分子中的氧原子的质子数分别是多少?

让学生回看教材53页表3-1。

[学生]都是8。

[教师]把质子数是8的这些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教师]把质子数是1、6、11......称为什么元素?

[学生]氢元素、碳元素、钠元素......

[教师]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教师]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那么元素的概念能否描述为:元素是中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或元素是电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

多媒体展示以下两个表格:

[学生]三种碳原子的质子数相同都是6,而中子数分别为6、7、8不同;三种氧原子的质子数相同都为8,而中子数分别为8、9、10不同。以上两个表格中数据充分说明,元素是中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的说法是错误的。

[教师]请对照教材54页图3-12部分原子结构示意图和回忆离子的形成过程,列举出钠原子和钠离子的质子数、电子数是多少?

[学生]钠原子和钠离子质子数相同都是11,而电子数分别为11、10不同。

[教师]请再举出氧原子和氧离子的质子数、电子数是多少?

[学生]氧原子和氧离子质子数相同都是8,而电子数分别为8、10不同。

[教师]用以上两个实例说明元素是电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的说法也是错误的。

设计意图:元素概念是第一课时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而且对于“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一概念学生在没有同位数知识准备时,难以理解,学习元素概念的困难还在于实际应用中与原子混淆。为解决以上难点,我在“教学片断一”中通过设置问题链――逐层分析――得出概念――思维辨析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然地接受元素,并加深对元素概念理解,为元素观的初步建立打下基础。

二、讨论见真知,得出元素守恒观

教学片段二:

[多媒体]讨论,在下列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硫 + 氧气 二氧化硫

S O2 SO2

过氧化氢 水 + 氧气

H2O2 H2O O2

[学生]分子发生了变化,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会改变。

设计意图:元素观中还包含在化学变化前后元素不变的元素守恒观点,这一观点是元素观的核心点之一,但由于在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原子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有了在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种类不变的铺垫,本课时又学习了元素的概念,因此对这一观点的学习,是重点但不再是难点了,再者本课时对该观点只是初步学习,因此该观点本课时不宜过度拓展,因为在第四单元利用电解水实验探究水的组成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会通过电解水实验分析和水分解的微观过程的动画示意,再进一步深入学习,因此在“教学片段二”中我直接让学生对照实例讨论,初步构建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会改变的元素观这一核心观点。简明扼要,直击要害。

三、联系微观、实际,突出元素物质观

教学片段三:

练一练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不正确的请加以改正。

1. 水是由一个氧元素和两个氢元素构成。

2. 二氧化硫分子由硫元素和两个氧元素组成。

[学生]1. 水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或水由水分子构成......

2. 二氧化硫由硫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或一个二氧化硫分子由一个硫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

[教师]从宏观角度,物质由元素组成,从微观角度,物质由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粒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上述的两个习题中提到了分子、原子、元素、物质等概念,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用标箭头的方式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结果。并让他们相互讨论纠错。

[多媒体]:

1.二氧化碳由 组成。

2.二氧化碳由 构成。

3.二氧化碳分子由 构成。

设计意图:虽然学生知道了元素的概念,但对它的认识是表面的、空洞的,那么如何让元素直观和丰满起来呢?那就必须让元素与物质联系起来,在学生已知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物质的基础上,我注重联系微粒观和生活实际,在“教学片断三”中我采用练习――总结――对比――再练习的方法,让元素与物质联系起来,变得直观具体,看得见也能摸得着。通过讲解、训练和对比,初步构建元素观中的元素组成物质,已发现的100多种元素组成了世界上几千万种物质这一观点。

教学片断四:

[教师]活动一:调查元素在地壳中、空气中、海洋中、生物细胞中、宇宙中等处的分布情况。

[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并相互补充。

[教师]总结。

地壳中:O、Si、Al、Fe...... 空气中:N、O...... 海洋中:O、H、Cl、Na...... 生物细胞中:O、C、H、N、Ca...... 宇宙中:H、He......

[教师]活动二:调查食品、补品、饮料、调味剂等物质的元素组成情况。

[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并相互补充。

[教师]展示一:

展示二:

产品名称:自然食用盐

配料表:食盐、碘酸钾、抗结剂

钙(以Ca计)mg/kg≥500

镁(以Mg计)mg/kg≥1000

钾(以K计)mg/kg≥300

碘含量(以I计)20-50mg/kg

净含量:400g

分装者名称:福建福州盐业分公司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说明元素存在于物质中,它就在我们身边。当我们身体大量缺少某种元素时,就会生病。我们每天都必须均衡的摄取各种营养元素。最好是从食物中去获得。俗话说得好“药补不如食补”。

[多媒体]1.儿童、青少年缺乏维生素及矿物质元素的症状;

2. 微量元素对人体的作用及适宜摄入量;

3. 一些微量元素的食物来源。

设计意图:在学习元素分布情况时,没有采用教师介绍或阅读记忆的方式而是设计成“教学片断四”中的研究性学习,分小组分任务调查元素的分布情况和收集食品、补品、饮料、调味剂等标签,在小组收集资料和汇总的过程中,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元素存在真实性,让元素在学生的脑海中丰富和生动起来,真正意识到元素存在于身边的物质中,巩固元素的物质观。

四、结合元素周期表,探索元素规律观

教学片断五:

[教师]请同学们翻开教材中的元素周期表仔细观察,元素周期表有多少个横行?多少个纵行?

[学生]7个横行,18个纵行。

[教师]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和16个族。

[探究]1.参见教材60页图3-17和61页表3-3,在元素周期表中逐一查询这些元素的有关信息(如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等等)并将其中标明的元素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如含量的多少、属于金属元素还是属于非金属元素等)。

2. 考察每个周期开头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靠近尾部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结尾是什么类型的元素。说明元素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规律性联系?

[学生]每个周期的开头是金属元素,靠近尾部是非金属元素,结尾是稀有气体元素。

[教师]除第一周期外,其它周期从金属元素过渡到非金属元素,最后以稀有气体元素结尾,呈周期性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元素》第一课时学习,学生对元素的概念、应用和存在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学生的脑海中已有了常见的一些元素,但是是个别、零碎和局限的。如何让元素系统呢?《元素》第二课时中对元素周期表教学是让元素有序系统的关键一环。初中化学对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要求是很低的,新课标中要求是: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因为要求低,教师容易忽略该内容的教学,教学中往往是一带而过。只是不利于元素观构建的。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是元素观重要组成部分。上好这一课,让元素有序、规律化,是构建元素观的关键点之一。在“教学片断五”中我采用观察、讨论――汇报总结――再探究的教学方法,在课标教学要求范围内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元素周期表、周期律有一个初步认识,从宏观角度初步构建元素的规律性观点。

教学片段六:

[多媒体]

以上是1-3周期的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请观察:

1.每一个横行(周期)排列特点。

2.每一个纵行(族)排列特点。

3.每个周期原子结构呈现哪些周期性变化?

[学生]每个周期原子电子层数相同,每个族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每一个周期从左到右,最外层电子数、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依次增加・・・・・・

设计意图:初中阶段对元素周期表的教学如果只停留“教学片断五”的层面,那么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只是表面的、浅层的。既然学生已经有了原子结构的基础,我认为可以从原子结构的层面再认识元素周期表,再总结出微观层面的周期律,这样学生对周期表的认识上升一个层次。也从微观角度初步构建规律性观点。

化学基本观念不是具体的化学知识,也不是化学知识的简单组合,它是学生通过学习化学课程后在头脑中提炼的,在考察相关的化学问题时所具有的基本概括性认识。它决定着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对一种化学观念的构建要有一个完整规划体系。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对元素观的呈现形式是:让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空气、氧气的性质和变化的基础上进入微观世界,让学生接受微粒、认识各类微观粒子,帮助学生建立起比较扎实的微粒观,再基于原子概念提出元素概念,逐步构建元素观。这种构建思路是:分子和原子―原子―原子结构―离子―元素―物质分类―化合价―质量守恒定律。再通过化合价、依据化学式和化学反应中的相关计算,帮助学生对元素的认识从定性走向定量。因此对元素观的构建不是仅依赖《元素》这两节课教学就能够完成的,这两节课的教学只是建立起元素观的基本雏形,在后续的教学和训练中还要不断的巩固和提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1

第5篇

关键词:稀有气体元素;稀有气体化合物;发现;应用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2-0047-03

中图分类号:0613.1/8

文献标识码:E

稀有气体包括氦、氖、氩、氪、氙和氡6种元素,属周期系零族元素,它们在空气中的含量(以体积计)为:氩0.934%,氖1.82x10-3%,氦5.24x10-4%,氪1.14x10-3%,氙8.7x10-6%,氡是放射性矿物的衰变产物,因它们在空气中含量极微,又都是气体。故称稀有气体。

1 稀有气体的发现

稀有气体元素都是无色、无臭、无味气体;微溶于水,其溶解度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而增大。气体分子由单原子组成,熔点和沸点都很低,并随相对原子质量增加而升高。它们在低温时可被液化,除氦以外,其他5种气体都可在充分降温下凝固。氦则要在25个大气压或更大的外压下于OK~1K凝固。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结构为ns2np6(氦为1s2),使稀有气体一般不具备化学活性,故过去又称惰性气体。

六种稀有气体元素是在1894-1900年间陆续被发现的。发现稀有气体的主要功绩应归于英国化学家拉姆塞(Ramsay W,1852-1916)。下面我们按稀有气体元素发现的先后顺序。分别介绍这六种元素的发现经过。

1.1 氩Ar

稀有气体中最先被发现的是氩。早在1785年,英国著名科学家卡文迪许(Cavendish H,1731―1810)在研究氮气时,把空气中的已知成分氮、氧、二氧化碳等除尽后,仍残留少量气体,但这个现象当时并没有引起化学家们应有的重视。谁也没有想到.就在这少量气体里竟隐藏着一个化学元素家族。100多年后,1892年,英国物理学家瑞利(Rayleigh J W S,1842-1919)在研究氮气时发现从氮的化合物中分离出来的氮气和从空气中分离出来的氮气在相同情况下每升相差0.0064g,这微小的差别引起了瑞利的注意。同时化学家拉姆塞已测定的氮密度值,获得了同样的结果,于是瑞利与拉姆塞合作,把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等除去,用光谱分析鉴定剩余气体,终于在1894年发现了新的气体――氩。由于氩和许多试剂都不发生反应,极不活泼,故被命名为Argon,其希腊文原意是“不活泼的、惰性的”,大气中含有0.934%的氩。氩的发现在科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它的化学不活泼性是出乎意料的,人们还不知道氩在周期表中应该放在什么位置。

1.2 氦He

在氩被发现以后不久,接着发现的稀有气体元素是氦,它首先是在太阳大气中发现的。早在1868年,法国天文学家詹森(Janssen P J C,1824-1907)在观察日全食时,就在太阳光谱上观察到一条黄线D3,这和已知的钠光谱的D1和D2两条线不相同。两个月后,英国天文学家洛克耶尔(LockyerJ N,1836-1920)也观测到这条黄线,经过进一步研究,认识到这是一条不属于任何已知元素的谱线,所以洛克耶尔把这个元素取名为Helium,希腊文原意是“太阳”,后缀-ium是指金属元素而言。

1895年初瑞利和拉姆塞得悉美国人希尔布兰德在研究钇铀矿时发现:将这种矿物加硫酸煮沸,放出了某种气体。1895年,拉姆塞重做了希尔布兰德的实验,获得了约20cm3的气体。用光谱鉴定为氦,并证实了氦也是一种稀有气体,而不是金属元素。这样,第二个稀有气体在地球上也被发现了。不久人们又发现氦不仅存在于铀矿中,也存在于其他天然物中,特别是大气中。

1.3 氪Kr、氖Ne、氙Xe

由于氦和氩的性质非常相近,而且它们与周期系中已被发现的其它元素在性质上有很大差异,拉姆塞根据周期系的规律性,推测出氮和氩可能是另一族元素,并且可能有一个性质和氦、氩相近的家族。果然,在1898年5月30日拉姆塞和特拉弗斯在大量液态空气蒸发后的残余物中,用光谱分析首先发现了比氩重的氪,他们把它命名为Krypton,即“隐藏”之意。

1898年6月,拉姆塞和特拉弗斯在蒸发液态氩时收集了最先逸出的气体。用光谱分析发现了比氩轻的氖,并把它命名为neon,源自希腊词neos,意为“新”,即从空气中发现的新气体。

1898年7月12日,拉姆塞和特拉弗斯在分馏液态空气,制得氪和氖后,又把氪反复地分次液化、挥发,从其中又分出一种质量比氪更重的新气体氙,命名为Xenon,希腊文意为“陌生的,奇异的”。即为人们所生疏的气体,因为它在空气中的含量极少,仅占总体积的一亿分之八。

稀有气体的发现被誉为“第三位数字”的胜利,也就是分析的高度准确性的胜利。拉姆塞因发现一系列稀有气体元素而荣获190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4氡Pn

氡是一种具有天然放射性的稀有气体,它是镭、钍和锕这些放射性元素在蜕变过程中的产物,因此,只有这些元素发现后才有可能发现氡。1899年,英国物理学家欧文斯(Owens R.B.)和卢瑟福(Rutherford E,1871-1937)在研究钍的放射性时发现钍射气,即氡-220。1900年,德国人道恩(DornF.E.)在研究镭的放射性时发现镭射气,即氡-222。1903年,德国人吉赛尔(Giesel F.0,1852-1927)在锕的化合物中发现锕射气,即氡-219。直到1908年,拉姆塞确定镭射气是一种新元素,和已发现的其它稀有气体一样。是一种化学惰性的稀有气体元素,其它两种射气,是它的同位素。1923年国际化学会议上命名这种新元素为radon,希腊文“闪光的”,化学符号为Rn。

至此,氦、氖、氩、氪、氙、氡六种稀有气体作为一个家族全被发现了,它们占据了元素周期表零族的位置。这个位置相当特殊,在它前面是电负性最强的非金属元素,在它后面是电负性最小的金属活泼性最强的金属元素。由于这六种气体元素的化学惰性,很久以来,它们被称为“隋性气体”。

2 稀有气体的性质

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是由它的原子结构所决定的。除氦以外,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电子层都是由充满的ns和np轨道组成的,它们都具有稳定的8电子构型。稀有气体的电子亲合势都接近于零,与其它元素相比较,它们都有很高的电离势。因此,稀有气体原子在一般条件下不容易得到或失去电子而形成化学键,表现出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不仅很难与其它元素化合,而且自身也是以单原子分子的形式存在,原子之间仅存在着微弱的范德华力(主要是色散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稀有气体的熔、沸点都很低,氦的沸点是所有单质中最低的。它们的蒸发热和在水中的溶解度都很小,这些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逐渐升高。稀有气体的原子半径都很大,在族中自上而下递增。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半径都是未成键的半径,应该仅把它们与其它元素的范德华半径进行对比,不能与共价或成键半径进行对比。

3 稀有气体的应用

稀有气体广泛应用到光学、冶金和医学等领域中。例如:氦氖激光器、氩离子激光器等在国防和科研上有着广泛的用途。氦被用来代替氢充填气象气球和飞船,由于它不燃烧,比氢安全。氦溶解度比氮低,用于预防潜水病,氦的沸点低(4.2K),是所有气体中最难液化的,可被用于超低温技术。另外,温度在2.2K以上的液氦是一种正常液态,在2.2K以下的液氦则是一种超流体,具有超导性、低粘滞性等许多反常性质,对于研究和验证量子理论很有意义。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如航标灯、强照明灯、闪光灯,霓虹灯等;氖在放电管内放射出美丽的红光,加入一些汞蒸气后又发射出蓝光,氪密封于灯管中即发出浅紫色光,用于机场跑道灯;氙在电场的激发下能放出强烈的白光,高压长弧氙灯常用于电影摄影、舞台照明等,氪与氙混合用于高强度、短曝光的照相闪光灯和频闪灯中。在冶金工业中,由于稀有气体有惰性,常用作保护气,如焊接金属时用稀有气体来隔绝空气,灯泡中充稀有气体以使灯泡耐用;氩是钾-40的衰变产物,可以用于钾氩测定来确定岩石的固化时间和岩石的年代。在量子物理、核研究领域,稀有气体可以作为冷却气体保护设备,中子源,以及检测气等;氪、氙和氡还能用于医疗上,氙灯能放出紫外线,氡可以作为种子植入人体肿瘤部位,氪、氙的同位素还被用来测量脑血流量等。

4 稀有气体化合物

4.1稀有气体化合物的合成

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1962年,在加拿大工作的英国青年化学家巴特列特(Bartlett N,1932-)首先合成出第一个惰性气体的化合物――六氟合铂酸氙Xe[Ptr],打破了人为划定的不存在“稀有气体元素”化合物的,“隋性气体”也随之改名为“稀有气体”。至今已合成了数以百计的化合物,中以氙的化合物最多。例如氙的氟化物有XeF2、XeF4、XeF6以及由它们和金属氟化物生成的一系列加合物:氙的氧化物有XeO3、XeO4、含氧酸盐、氟氧化物XeOF4。其中有的并不需要精密的实验设备,如氙和氟的混和气体只需要放在日光下照射,即可生成二氟化氙。

1988年,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施陶贝根宣首次制备并表征了含有氪-氮键的化合物。将二氟化氪(KrF2)和质子化的氢氰酸盐放人氢氟酸中,并以液氮冷却。然后让反应温度缓慢上升,这两种化合物溶解,并发生相互作用,在约-60℃时生成含有氪-氮键的白色固体化合物。这种氪-氮化合物与其他氙同系物相比是相当不稳定的,它似乎不能在高于-50℃的温度下存在。

1989年,联邦德国多特蒙德大学首次制备出一种稳定的氙碳化合物,即在0℃下乙腈液体中,通过二氟化氙和三(五氯酚氟代苯基)甲硼烷反应生成,并用核磁共振装置研究了这种含氙碳键化合物的结构。

4.2稀有气体化合物的应用

稀有气体化合物,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在铀-235作核燃料的原子反应堆中,可以利用氟化的办法。使氪和氙转为固态的氟化氪和氟化氙,并利用它们氟化能力的不同,将它们作进一步的分离。在铀矿的开采中,氡是一种有害的强放射性气体,也可以通过氟化处理而消除。在精炼合金时,加入固体的二氟化氙、四氟化氙,有助于除去金属或合金中所含的气体和非金属夹杂物。宇航飞行器从外层空间返回地球时,外壳与大气摩擦产生高温,稀有气体的氟化物可作为猝灭消融剂,吸热降温,结合等离子体火焰中的电子而使其猝灭,防止飞行器熔化。三氧化氙和四氧化氙对震动、加热都极为敏感,在潮湿的空气中有很强的爆炸力,人们试图探讨将它们用作火箭推进剂的可能性。稀有气体卤化物还可以作为大功率激光器的工作物质。例如,一氟化氙激光器可发射出波长为351.1纳米和353.1纳米的激光束等。

第6篇

“初中学习方式以模仿和记忆为主,而高中阶段学科知识交叉多、综合性强,以理解和应用为主,要求学生要有更强的分析、概括、综合、实践的能力。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一化学怎么学的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一化学怎么学的方法一、抓主干

研究下高中化学书的目录就会发现,其实化学教材的内容说起来也很简单:元素周期表中的5个纵行〔Ⅰ,Ⅳ,Ⅴ,Ⅵ,Ⅶ〕,反应类型,平衡,有机。还是我前面多次提过的那个思想,得对化学到底学了些什么有个大体的概念,才能在现在已经算很较短的时间内有个更快更大的进步。还有前面在讲数学时说的玩数学的方法,也可用在化学上的。

这样的目的,是要抓住主干。只有主干知识过硬才不怕考题有多灵活,这同样在数学和物理中也很重要,再罗嗦下,完全空中楼阁式靠大量练题而产生对各种题做法的认知,试图借以弥补或代替夯实基础的作用,是很难有质的进步的,也很容易出问题。

但并不否定练题的必要和重要作用,练题也是提高应试能里的最重要途径。用一个数学语言来解释,基础和练题都是提高成绩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二、记零散

我当时是遇到一个零散的知识点就抄下来,有点记点,记忆也讲方法把有颜色的沉淀溶液什么的归纳到一起记,其实说起来真的大家都知道,但是却只有真的在坚持的人才能看到效果。

三、针对应试

分析试卷考点安排,提炼常考考点。由于各地试卷考点安排和常考考点不同,我就拿四川卷为例,8个选择题,一般考点分别为:化学在前沿科学的应用,实验,离子共存或反应,热化学方程式,周期表与周期率,化学计算,平衡,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

每年的题都是如此安排的〔除地震那年特殊〕。发现了这个就可以在第二轮复习中找到重点了,后面的4个大题也一样相当的有规律。

高一化学的学习对策1、循序渐进,注意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

搞好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老师要在学生学习高中教材前,给学生介绍本门学科的特点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同时介绍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及注重事项,使学生转变学习策略,做好各方面的精神准备。还要注意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可先搞一次摸底测验,针对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来着重考察,如:元素化合物知识,金属活动顺序,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等知识及其应用。这方面还可以参考高一培训材料中的内容。

2、转变观念、钻研大纲和教材、更新教法

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要求、教材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创新精神等方面,甚至一些细小的地方,如电子的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的表示等都与旧教材不同,此外,新教材还设有“资料”、“阅读”、“讨论”、“家庭小实验”、“研究性课题”等栏目。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参与。不仅要求掌握知识,还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所有这些都要求每一个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新大纲和新教材、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3、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使学生能够独立学习,独立钻研,独立承担一定的社会工作。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一直让老师拖着走,不但教者感到心力疲惫,而且培养出来的人也不会有真才实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科学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等。要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消化。教学活动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保证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4、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学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高一化学学习方法,是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的训练途径,比如: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作业和复习小结等,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加以具本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方面的训练,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约束性,要在“严”字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落实,使学生终身受益。此外,针对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教育和学法指导。比如,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实验、基本计算等各类知识的学法指导,尤其应注意化学概念的形成及同化策略,化学知识与技能的迁移策略,化学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策略等。

5、教学手段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结果,反过来,还要利用现代最新技术去组织教学,促进教学的现代化。计算机辅导教学,多媒体教学是当今现代化不可缺少的硬件,要充分的利用它们促进教学改革。我们可根据化学课堂教特点,紧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在备课上下功夫,既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又能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一化学的考试反思一、月考战略思想

“教书育人、以人为本”。学校教育,以学生为本。我月考的目的是以考促学,营造学生的学习气氛,促进教师新课改的贯彻实施,使学生重视学习,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现在就化学月考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

二、考后学生情况调查

考试过程由学校统一组织,严格认真地进行。考完后学生情不自禁地跑来给我说:考题太难,学会的化学式和实验又忘了。卷子批改后,分数不理想,学生情绪低落,但经过老师实施心理教育以后,学生学习主动性逐渐增强,学习兴趣提高。

三、考卷的侧重点

本次化学试卷侧重于考查学生通过知识点的分析,要求学生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途径和方式。其本质是知识点的变形应用。

四、听取学校教研意见

我校要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化学科教师重任在身,要把分数提起来,要提高学习兴趣,多做学生分组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

五、调查学生后的分析及对策

1、化学式和化学计算是学习上的重难点,如果化学式扎不牢,化学计算将难以开展,更影响到第五章的化学方程式计算。

2、努力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基础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尤其是综合性地运用知识来分析某一问题的能力上,要求学生加强学习,探究和应用。找出分析问题的思维切入点,找出运用知识点来解决新问题之间的‘着陆点’、‘桥梁’和‘纽带’。形成新旧知识的重建构造,有机化合,不断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3、学生初次接触化学学科,所见题型太少,要通过练题熟练地掌握一些基础题型,然后再拓展一定层次的综合性和难度的题的训练。

练题可以增长见识,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形成科学探究的本领。

4、面对全体学生,实施了思想心理充电。

主题是;面对事实,振作精神,科学探究,继续行动。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若不能做好学生思想工作,难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就不能提高分数了。

5、展开几种辅导工作:1指导同学们购书,展开课外阅读,相互交流,互相帮助。

带着不懂的化学问题问老师,问同学,学问结合。2理出课外学习计划表,劳逸结合。

六、开发评卷教学的功能

1、评卷教学的功能认识

评卷教学,应是课改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的认识课题。如何开发化学评卷教学领域的思想教育价值,化学智力教育价值,化学美育教育价值。如何在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创新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如何根据学生的化学语言、文字表达折射出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之间联系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掌握状况。既给我们老师课改提供了强有力的研究素材和源泉,教学相长。也为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和途径。

2、通过评卷教学,实现化学计算的归类整理,复习应用,开发学生智力资源。

采用归类题型评卷教学的方法,逐类旁通。在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化学计算的基础上,对综合的化学计算题所涉及到的几个公式间联系,每个公式中几个量之间的关系要有清晰的认识,要加以比较,会灵活应用,综合考虑。只有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题来训练,一点就通,一通百通,使学生从练题中发现,头脑灵活。

强化一定量的题型训练,在求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质量比、质量分数、化合价、化学式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换算公式推导应用,是最先开始的基础化学计算。再经综合性的习题训练。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演绎的理性思维能力。这里必须强调题型的归纳总结,提升知识,抽象认识化学原理规律。形成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七、如何突破学生学化学式这个难点

1、要在掌握常见常用的化学元素符号的基础上,学习常见的单质和化合物。

要区别元素符号和单质的概念意义上的不同和联系。

2、具体学习1——4章涉及的物质的化学式。

学生感到困难的是元素符号和原子个数不好记忆,要帮助学生发现一些规律。

3、在实验中学习化学式。

把实验药品拿到课堂上或在实验室中学化学式。要求学生观察药品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这种强烈的直接的刺激感官,学生爱不释手,此种方式学生最容易学化学式。有少数学生记忆不准确,再反复观摩学习。

4、通过化合价的学习来指导掌握化学式。

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化合物里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原子个数与化合价关系密切。

5、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分散——集中——分散学习方式。

不宜一开始就集中学习化学式,学生会失去信心,宜分散到练题讲新课中来学习。每章结束后集中复习、检测。每章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在每章小结时一个一个力争突破学习它。

6、印发1——4章化学式。

分成单质、化合物两大类学习,既可以加深对单质化合物概念的理解,又可以牢固地把握。采用对化学式的进行抽问、检测、考试,纠正错误,强化知识。反复学习。

八、综述月考认识

第7篇

一、应用学科特点激发兴趣,诱发探究动机,形成高效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激趣,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1.应用教材安排实验及增设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高效课堂。

在学习“缓慢氧化和自燃”时,不是先讲概念,而是设计一个非常有趣的演示实验:将滤纸浸到溶有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中,然后把滤纸挂起晾干,不到半分钟,就会看到滤纸先冒白烟,最后起火燃烧。不用火点燃,滤纸为什么能够燃烧呢?这个实验引起同学们浓厚的兴趣,他们很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此时水到渠成,要解开这个谜,答案就在课本的某页里。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打开课本,比平时百倍认真地看着,加上老师的适当点拨,最终找到了答案。这样教学,学生在头脑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起老师硬性要求学生枯燥无味地死背概念要省事很多。另外,在教学中,除了做好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外,还应设计一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实验。

2.应用艺术化的教学语言,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形成高校课堂。

化学虽是一门自然科学,若对教学语言进行精心的设计安排,力求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就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在学习初中化学《绪言》第一课时,可这样设计:课一开始,并不急于叫学生马上看课文,而是先设置一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大家看过魔术表演吗?现在,我来表演几个小魔术,请大家欣赏。”在学生惊奇的目光下,将四个事先准备好的仪器、药品摆在桌上,然后一一进行演示。此时,全班沸腾起来了。学生既感到惊讶又不可思议,个个用期待的目光望着我,希望立即得到答案。但我没有正面回答:“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这魔术的答案就在这本书里。”

3.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形成高效课堂。

化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化学技术的成果能够服务社会,造福人类,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效益,恰当地应用教材中的“化学・技术・社会”让学生明白化学科的现实社会效益,同时还与环保、工农业生产等相联系。

(1)环境保护知识:如水质分析、食品检验、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汽车尾气、金属腐蚀与防护,土壤改良、工业“三废”的利用等培养学生的现代环境保护的意识。

(2)工农业生产:如三大合成材料、冶金、石油、煤、化工、农药化肥、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新物质、新能源、新技术的开发利用等问题。揭示化学原理、生产过程、研究如何提高生产效益,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耗、介绍新工艺、新技术、展示未来化学科学的前景。这些知识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解化学的现实意义。利用“张青莲与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侯氏制碱法”等教科书中的素材,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介绍“山东假白酒案”等不良社会现象,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

二、精心设计导入情境,营造探究氛围,形成高效课堂。

1.创设提问情境激发求知欲望,形成高效课堂。

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感知器官,激起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和集中注意力,连续不断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真正主动地“跳一跳”“摘到桃”,这才是真正的现代教学观,更加符合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升学的教育,促使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疑布阵,创设出能使学生愤悱的情境,以便营造探究的氛围。教学中巧问善诱是营造这种氛围的最好方法。因此,教学中要善于问,更要会问,更要指导学生多问善问。要问得恰当,问在知识关键处;问还应掌握坡度,问在难易适中处:问更应选准时机,问在教学当问处,造成学生感到时时有问题可想,促使联想,对比思考,设想种种解决方案,从而使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学生的大脑中展开,形成开放式探索性思维。

2.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索,形成高效课堂。

传统的教育在能力培养过程中,往往存在一种缺陷即缺少独创性。经验告诉我们,在已知与未知之间,在学过和未学过的知识之间,在未知领域与新领域的知识之间没有学生不能逾越的鸿沟。只要教师能为学生架设联系的桥梁,诸多认识问题就是可以突破的,这正是探索性实验培养的关键。自主探索实验关键是自主提出问题,有强烈的探索动机,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这一动机蕴藏着强大的内驱力和求知欲,教师的职责是创设情境、帮助引导。启发积极思维、帮助设计分析方案,查阅文献资料、补充设问和反问,以增加思维的深广度,使学生对新问题的探索能顺利完成。因此自主探索实验的特点是:提出问题,限制方法,自定方案,实验探索,自寻结论。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科学上的重大进展与成就并不是由解决问题的人促成的,而是由提出问题的人在平常中看出异常而促成的,即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而深化自主探索的特点是:正确提出问题,自主选定方法,独立创新实验,自主寻求结论。

三、指导检查,引导讨论,及时小结,使学生逐渐养成自觉的探究习惯,形成高效课堂。

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查阅资料,自己解决浅层问题,形成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中常常会有一些与本节知识有关,即本节知识的生长点,但这些知识又不属于本节必须掌握的内容。为不冲淡本节课的主题,使知识紧凑,可指导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进行阅读、分析,使其成为本节课的延续和深化。这样做学生逐渐养成不断探究化学奥秘的习惯。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解决有争议的、有难度的问题,并能在这样的探究中找到乐趣,形成高效课堂。

化学学习中会有许多有争议或有难度的问题出现,这时,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解答,应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解答。讨论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问题,疏导思维障碍;纠正思维偏差等。讨论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很好手段,由于我们上课前不强调预习,提出的问题在学生讨论时,不会造成思维定势,学生的思维不会受课本的限制,学生可根据已有的知识,想办法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潜能,调动其探究积极性。

3.及时辅导、整理、小结,使小结成为学习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形成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