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17:04:02
导语:在对外贸易的风险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国际贸易风险,风险规避,对策
一、国际贸易风险概述
在国际贸易中,国际贸易风险主要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由于主客观原因导致贸易主体的实际损害的不确定。它既具有风险的共同特征,又有其自身的特性。这里的实际损害的不确定发生与否与国际贸易业务流程有直接关系,最终能否有实际损害发生并不确定。但是,国际贸易风险结果的不确定性,既能带来损失,也有可能带来获利的机会。
二、国际贸易风险分类
1、按照风险的性质来划分,可分为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静态风险是由于发生了不受人的意志支配的事件如发生不可抗力等引起的,动态风险是由于市场、产品供求关系、生产工艺改进等变化而引起风险的发生。
2、按照引发风险的因素来划分,可分为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和经营风险。
3、按照风险外在表现形式来划分,可分为有形的风险和无形的风险。
4、按照风险强度的高低来划分,又可分为高强度风险、中度风险和低度风险等等。
5、按照引起风险事故的原因不同,还可将国际贸易风险分为国家性风险、市场性风险和欺诈性风险三个大类。
6、国际贸易风险还可从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两个方面来划分,(1)在宏观层面上,主要包括来自贸易双方国家或地区的政治风险、社会风险、政策风险、经济风险等。(2)从微观层面看,主要体现在企业自身的风险上,一般包括企业在经营战略目标的制定和经营策略实际运用方面的风险。
三、国际贸易风险的成因
因为国际贸易的范围大,涉及面广,几乎涵盖各个行业和很多领域,因此国际贸易风险的成因也有许多,像国家局势动荡、战乱、经济危机的爆发、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从事国际贸易活动主体资格的不确定等,都有可能引发国际贸易风险。在众多的原因当中,引起风险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以国际贸易海上货物运输为例,买卖双方以CIF价格成交的进口业务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就存在自然风险、意外事故和运输欺诈等风险。
四、外贸企业规避国际贸易风险的对策
(一)做好客户资信调查,是规避风险的前提。所谓客户资信调查,即对企业的资格和信用状况等方面进行调查,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核验对方企业提供证件的真实性;二是通过对交易对象所在地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查询是否存在不良信用,有没有较大数额的贷款到期未偿还,以此确定贸易对方是否具备履约能力。三是确定贸易对方的身份和主体资格是否合法。四是调查对方企业的信誉度,是否存在不良行为历史记录。
(二)善于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外贸企业应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在合同中增加违约之后的成本,使对方不能随意违约,从而减少恶意违约的可能性。在签订合同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事项:(1)双方应对合同中适用的国际贸易惯例与本国法律发生冲突时,是按照国际贸易惯例还是按本国法进行解释,一定要事先明确;(2)合同文本内容要完整、要件完备、用词准确,避免产生歧义;(3)为方便解决日后发生的争议,建议在合同中尽量约定仲裁条款为本国仲裁且为终局裁决;(4)为避免以后发生风险,力争使用本方提供的合同签约文本。
(三)重视技术手段在风险转移中的应用
1、投保货物运输保险。为将运输途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合理转嫁,外贸企业投保货物运输保险,有助于强化企业对风险的管理,同时也有助于经营秩序的正常运行,促进对外贸易活动的发展。
2、充分运用出口信用保险。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制度的实行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由于出口信用保险作为对货物运输保险的补充,它主要针对一般保险公司不愿承保的出口业务中的外商客户的信用风险以及有可能发生的政治风险,将投保货物运输保险欠缺的方面有效地进行弥补,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出口商的利益。
3、善于使用国际保理业务。在该项业务中,国际保理业务服务商为外贸企业提供一系列综合服务,主要有调查外商的资信状况、催收应收而未收回的账款、企业财务管理以及风险担保等业务,消除买方潜在的信用风险。
4、合理使用银行保函。银行保函,是由银行出具的担保申请人能够按合同约定如期付款的保证,在申请人不履行的情况下,则由银行代为申请人履行付款义务。从使用范围上讲,银行保函大量地使用在对外进出口贸易中。
5、备用信用证的适用。在国际贸易中,往往由于各国对商业银行开展保函业务在法律上的规定各不相同,有的国家允许本国商业银行开展此项业务,而有的国家则不允许。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会选择变通,将银行保函业务用备用信用证业务进行替代。
(四)选择有效的货物款项结算方式。国贸中,汇付、托收和信用证支付是常用的三种方式。(1)汇付对进口方来说,不适用于合同数额较大的支付。(2)托收的内容恰恰与汇付相反,对出口方而言,托收存在的风险很大,在市场发生变化而对进口商不利时,进口商就有可能拒付货款。(3)信用证通常是以银行信用为企业进行担保,体现了银行的信用,这是区别于汇付和托收的最大特点。
(五)产品质量是占领国际市场的根本所在。企业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从国际大市场这块蛋糕上分一杯羹,就要从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档次和工艺上下功夫,因此,企业要重视科技研发,重视新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出口企业 对外贸易风险 防范体系
加入WTO之后,尤其是自2004年7月1日起,我国外贸进出口经营权彻底放开,由审批制过渡到提案制,对外贸易的规模扩大,企业对外贸易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发展。但是总体上来看,由于对外贸易经验不足以及风险意识较差,我国出口企业的对外贸易始终处于比较高的风险水平上。在鼓励国内各大小出口企业开展对外贸易的同时,加强他们的对外贸易风险意识和对外贸风险管理水平,建立起对外贸易风险的控制机制和防范体系显得迫在眉睫。
一、对外贸易风险概念和分类
1、对外贸易风险的概念
所谓对外贸易风险,就是指在对外贸易中出现的风险。具体地说,对外贸易风险是指在对外贸易中,与贸易有关的某些因素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始料未及的变化,导致对外贸易主体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发生的不一致,从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2、对外贸易风险的分类
对外贸易是一种复杂的商品交换活动,各种手续繁杂,牵涉面很广,涉及因素种类繁多。因此,易引发的风险也种类繁多,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1)信用风险。在对外贸易中,买卖双方自接洽开始,经过报盘、还盘、确认、订约、履约几个过程。在此期间,买卖双方的财务经营状况可能发生变化危及履约,国际结算时因商业信用或银行信用问题造成的诸如出口商所交单据与货物不符;进口商拒绝付款、拖欠货款,开行拒付货款、拖欠货款等,都是信用风险。
(2)单据风险。这一风险主要指合同条款本身内容给双方当事人带来的风险。例如,合同中的品质条款和商品的检验条款及法律条款容易因注重价和付款方法等而被忽视,它的漏洞一旦被买方利用,卖方的利益无从保障。同时,货物海运过程中各个中间环节可能出现的各种诸如提单欺诈、租船合同欺诈、海运保险欺诈及集装箱欺诈等的单据欺诈行为,都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3)外汇风险。外汇风险是指在国际经济交易活动中,因未预料到的汇率或利率的突然变动给外汇持有人带来的经济损失或收益,一般包括交易风险、经济风险和融资风险等。对外贸易货款的清偿多以外汇支付,而汇价依各国采取的汇兑制度、外汇管理制度而定。在这种复杂情况下,交易双方有一方要以外币计价,但由于外汇汇率不断变化,在信息不十分顺畅时,就会给交易的一方带来损失。
(4)国家风险。国家风险是指东道国的政治、社会和宏观经济发生不可预测的变化和调整,给外贸企业的经营活动带来影响、制约及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国家风险可分为政治因素、社会因、贸易制度因素以及国际性危机因素等多种。
(5)工作环节风险。外贸出口是一个系统的流程,合同准备、交易磋商以及履约阶段,甚至履约后的索赔,都需要各环节工作人员与组织机构的协作沟通。生产部门与销售部门的沟通欠缺,销售部门与银行部门的沟通欠缺,以及货代与客户的沟通欠缺等,都可能使出口遭遇工作环节出错的风险。
二、我国出口企业遭遇对外贸易风险的现状及原因
1、我国出口企业遭遇对外贸易风险的现状
根据国家商务部一项抽样调查显示,中国外贸企业国际业务的坏账率高达5%,远远超过发达国家0.5%的平均水平。一项对1000家中国出口企业的调查显示,68%的企业有过因贸易风险而利益受损的遭遇,企业应收账款延迟收付的比例超过50%。根据相关权威报道预测,中国迄今至少有1000亿美元的海外应收账款逾期无法收回。以中恒集团为例,由于对外贸易风险,曾一度影响到公司利润达1563万余元。这些数字都反映了我国出口企业对外贸易风险水平是比较高的。许多企业因外贸风险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步履艰难,有的甚至无法正常经营,直接影响我国经贸事业的健康发展。随着出口企业业务的不断拓展,这些企业经常遇到贸易伙伴表现欠佳,导致无法及时收汇,或由于市场汇率波动,储运风险或者国际风险,造成利润下降,甚至亏本。同时,中国周边贸易合作国家,如俄罗斯、印度、越南、巴基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老挝以及缅甸,国家风险级别都在四级以上,均属国家风险水平显著之列,中国的外贸出口一直处于高风险国家的包围圈中。
2、我国出口企业遭遇对外贸易风险的原因
(1)外贸从业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淡薄。一些外贸企业普遍缺乏风险防范和规避意识,一心只想着开发市场,增加成交量,而对交易中潜伏的风险因素无暇顾及,对一些国际通行的风险防范手段缺乏有效认识和利用。更有一些外贸企业内部基本不开展国际贸易防范的教育,企业内上至领导决策层下至普通员工都缺乏风险防范意识,没有做好抵御、防范外贸风险的心理准备和措施准备。
(2)外贸企业风险管理组织制度不健全。外贸企业风险防范管理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风险防范的组织机构缺位,风险管理的制度规范很不健全。外贸企业在对外经营活动中无法对国际贸易风险实施有效的监控、预警,出现风险也不够及时控制、处置,企业在国际贸易风险面前处于一种不设防的状态,大大增加了外贸企业在实际经营管理和交易过程中风险发生的概率。
(3)忽视系统全面的信息收集体制。在国际市场上,客商资信不良、经营状况不佳、无法支付货款或提交货物;甚至利用假单据、合同中的陷阱条款等方式蓄意欺诈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出口企业忽视对客户信息的系统管理,缺乏对对方经营状况、注册或商业登记等信息资料的全面收集和调查,从而遭遇对外贸易风险。
(4)缺乏专业的风险防范管理人才。风险防范管理的建设需要专业人才。外贸风险防范管理人才的素质包括专业知识水平、经验、管理水平、责任心等方面。风险防范管理人才的严重不足,导致一些外贸企业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处于空缺状态,严重损害着外贸企业的利益,影响着外经济贸易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出口企业对外贸易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同时由于对外贸易的风险而带来的损失也日益增多。面对大量贸易风险的现实,我国企业加强出口风险管理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对企业而言,要融入经济全球化,实现国际化,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必须做好风险防范的体系建设。
1、加强风险防范的体制建设
(1)完善风险防范管理制度。设置专门的外贸风险防范管理部门并配备风险防范经理,无疑会大大提高出口企业风险防范与管理的能力。大型出口企业可成立风险防范管理专职机构来建立健全并贯彻实施科学的风险防范管理制度;中小型出口企业,尤其是我国外贸经营权下放以后初次涉足外贸领域的为数众多的私营企业,可考虑风险防范管理委托制度,直接将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外包”给风险防范管理咨询公司。
(2)建立客户信息调查体制。在外贸业务往来中,出口企业要建立资信调查体制,确认客户的付款能力,特别是合同交易金额较大的,更应重视调查客户的资信情况。资信调查主要包括:公司名称、地址、电话成立日期、公司性质、业务范围、注册资本等基本内容。对客户特别是主要客户,必须要有一个专门部门负责档案管理,按照业务往来中客户的付款情况和信用情况,建立、评定客户的信用等级。
2、加强外贸人员的素质建设
(1)直接引进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风险管理人才素质较高,能够对对外贸易风险进行最大限度地管理与防范。直接引进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吸纳专业人才,特别是风险管理人才,弥补风险防范管理人才的缺乏,优化风险管理人才结构,使其以较高素质和能力,适应复杂多变外贸出口需求,会更有助于外贸出口企业的获利,促进对外经济贸易的健康发展。
(2)加强外贸人员的专业素质建设。建立和完善培养、培训体系,采用安排进修、专家讲座、中短期培训等方式对本企业现有员工进行强化培训,通过专业的外贸知识培训,提升企业员工的专业素养,在客户开发、信用评估、合约签订、资金安排、组织货源、租船订舱、跟踪货款等诸多环节中,做到专业操作,各个交易流程相互间协调,避免贸易流程的顺利进行受阻。
(3)开展专门的风险防范管理教育。通过宣传教育的形式,对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开展专门的风险防范管理教育,使其树立牢固的风险防范意识,熟悉对外贸易过程中潜在的可能风险,掌握贸易流程中规避风险的基本技术和方法,使企业内上至领导决策层下至普通员工都树立起风险防范意识,时刻做好抵御、防范外贸风险的心理准备和措施准备。
3、加强政府协会的职能建设
(1)构建外贸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各种政策和信息是出口企业经营不可或缺的资源,成为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建设的关键所在。强化政策信息的服务功能,构建好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在快速传达国家最新外贸政策的同时,努力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向企业提供风险预警信息服务。
(2)积极推行国际标准提高我国标准档次。当前,发达国家相继采用各种标准来构筑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出口企业要规避因贸易壁垒带来的风险,使自己的产品走向发达国家市场,必须积极采用国际标准,遵循国际惯例,实施品牌战略,重视产品质量,提高产品档次,在合同签订、货物交付、货款结算等诸多环节中严格按照出口贸易的基本操作程序办事,才能防范对外贸易风险。
(3)加强组织机构的沟通合作和应对风险能力。商会、协会是企业的联合组织,应代表企业利益,替企业说话;政府从根本上一直是经济发展的关注者和引导者。通过与各国家间的外交合作,各协会间的沟通交流,针对国际经济形势、国际市场竞争程度、交易流程动态等的变化,及时捕捉国外风险动态,及时调整对策或制定更符合形势发展的政策,为出口企业的对外贸易风险防范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和出口环境,最大限度的维护出口企业利益。
四、结束语
随着国际贸易迅猛发展和我国出口贸易水平的加强,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的风险也日益引起国家和出口企业的愈加重视。现实迫使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和正视风险,有效规避和控制出口贸易风险。应根据市场和业务的发展与变化情况,不断进行风险识别和度量,把相关的策略、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完善风险防范体系,有效地抵御国际贸易风险以保证出口企业业务的顺利进行和不断发展扩大。
【参考文献】
[1] 甘建华:国际贸易中的提单风险防范[Z].宽达律师上海事务所,2007-05-01.
[2] 马媛:对外贸易风险的成因与防范[J].统计与决策,2007(19).
[3] 吴建功:对外贸易风险管理技术的应用[J].江苏商论,2007(11).
[4] 娄锟:对外贸易风险探讨[J].现代商业,2007(3).
[5] 王雪:对外贸易风险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10).
[6] 吴建功、米家龙:湖南对外贸易风险防范的机制建设[J].商场现代化,2008(2).
[7] 毛小明:浅论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风险的防范与规避[J].企业经济,2007(5).
[8] 刘宏宇、王伯仁:规避国际贸易风险的几点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6).
关键词:金融发展;对外贸易;理论机制;经验证据
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决定国际贸易模式的比较优势来源于国家间的技术差异或要素禀赋差异。而金融发展作为经济中生产技术的一部分或是决定物质资本水平的一个因素(Beck,2002),也会影响一国专业化分工模式的选择和对外贸易的开展。近年来,金融发展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不断融合,关于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关系的研究成为一个快速成长的学术前沿。本文对该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以期对后续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文章余下部分的结构是:第二部分,讨论了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联系的理论机制;第三部分,根据不同研究主题总结了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联系的经验证据;第四部分,回顾了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第五部分,总结全文。
一、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联系的理论机制
近年来学者们将金融发展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以及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相结合,深入研究了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联系的理论机制,本部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一)金融发展、外部融资需求与对外贸易
金融市场能够帮助企业克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降低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因此金融发展更有利于较为依赖外部融资的行业的增长,在这些行业形成比较优势(Rajan & Zingales,1998) 。Beck (2002)从规模经济的角度阐释了金融发展通过降低外部融资成本影响对外贸易模式。在金融发展水平更高的国家,外部融资依赖度较高的行业具有克服流动性约束的能力,能够进行专业化生产,获得规模经济,从而也就具有了比较优势。Braun(2003)认为无形资产比重高的部门因缺乏必要的抵押品而难以获得融资,金融摩擦程度较高。因此,在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有形资产比重较高的部门比无形资产比重较高的部门规模更大,增长速度更快。由此出发,Hur、Ray & Riyanto(2004、2006)认为在金融发展水平和产权保护程度较高的国家,企业获得外部融资的可能性增加,融资成本降低,更加依赖外部融资的无形资产所占比重较高的行业就具有了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和出口。Becker & Greenberg(2003)指出金融发展为那些具有较高前期投入成本,从而具有较高外部融资需求的行业提供了比较优势,促进了这些行业的出口。
(二)金融发展、风险分散与对外贸易
Baldwin(1989)从金融市场分散风险的角度,运用理论模型说明了各国资本市场的“质量”将导致各国比较优势的差异。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在风险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将出口风险品,进口非风险品,而金融发展水平低的国家的贸易模式则相反。Kalemli、Sorensen & Yosha(1999)进一步从现实经济中的产品生产是有风险的前提出发,指出一国的金融发展会带来金融中介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得更广范围内的风险分担成为可能,进而促进该国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Feeney & Hillman(2001)说明金融发展使得特定要素的所有者持有充分多元化的资产组合,风险能被充分分散时,特定利益集团对于消费被扭曲的损失超过了对贸易进行限制的“保险”利得,游说贸易保护的动机将消失,自由贸易将盛行。因此,金融发展与贸易自由化正相关。
(三)金融发展、制度因素与对外贸易。
Keltzer & Bardhan(1987)通过引入风险下的国际信贷市场道德风险,以及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各国国内信贷合同执行制度之间的差异,说明了即使两国间具有完全相同的技术和要素禀赋,并且规模收益不变,在信贷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国家间的比较优势也会不同。Kiminori(2004)也研究了信贷市场不完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他指出国内信贷制度的不完善会影响该国企业对外融资的可能性及成本,从而影响比较优势和贸易模式。Ju & Wei(2005)将Holmstrom & Tirole (1998)的金融合约模型应用于H-O-S框架之中,考察了金融发展和要素禀赋对国际贸易模式的联合效应。他们提出了关于贸易的木桶法则,认为当一国的金融体系欠发达时,资本所有者不愿意或不能够按照均衡利率提供给企业家所需要的全部外部资本,外部融资约束变成紧约束,成为木桶中的短板,因而金融体系的改善将会增加那些高度依赖外部融资的部门的产出,并且减少其他部门的产出。因此金融体系较发达的国家,在生产过程中更加依赖外部融资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将会出口该产品。
(四)金融发展、异质性企业与对外贸易
Manova(2006)在一个多行业的Melitz(2003)模型的基础上,说明了规模大、生产率高的企业在获得外部融资上具有优势,信贷约束进一步强化了企业的自我选择行为,只有最具生产率的企业才能进入出口市场,而金融发展有助于缓解信贷约束,对出口的扩展边际(extensive margins)和集约边际(intensive margins)都有积极影响,并且在金融脆弱程度高即外部融资需求大和资产实质性小的部门,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Berthou(2008)认为企业的生产率存在有界分布,企业在出口时面临固定贸易成本和可变贸易成本,金融发展能够降低交易成本,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使企业获得更多的流动性,促进企业出口的二元边际。并且当一国金融发展水平很低或是金融发展水平很高时,金融发展对贸易的边际效应将降低。
一、我国外贸制度的历史沿革
我国外贸制度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0年国家开始允许专业外贸公司从事外贸业务。1984年国务院在有关体制改革方案中首先使用了“外贸”一词。1986年《民法通则》规定了直接制度。1991年外经贸部颁布了《关于外贸制的暂行规定》,确立了我国外贸制度的基本框架。1994年通过的《对外贸易法》第13条规定:“没有对外经营许可权的组织或者个人,可以在国内委托对外贸易经营者在经营范围内代办理其对外贸易业务”。《对外贸易法》正式以法律形式确认了我国外贸中的委托经营方式。1999年《合同法》规定的间接、不公开身份等制度,进一步填补了我国制度的法律空白。2004年新对外贸易法在第8条和第9条扩大了对外贸易交易主体的范围,放开了对外贸易经营权,准许个人作为对外贸易交易主体取得外贸经营权,同时将对外贸易经营实行的许可制改为备案登记制。新对外贸易法在12条继续保留了对外贸易制,规定对外贸易经营者可以接受他人的委托在经营范围内代为办理对外贸易业务。
二、信息不对称对我国外贸市场的影响
(一)卖方模式
1.卖方模式。卖方模式以我国外贸经营权的审批制为基础,是国内出口商与国内商签订出口协议,然后由国内商与国外客户直接接洽并签订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此时,国内商与国外进口商之间分别作为买方和卖方,彼此之间构成买卖关系。具体关系如下图所示:
2.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信息不对称对卖方的影响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出口商对商的激励不足和机会主义行为而产生逆向选择问题。激励不足主要是外贸人承担的经营风险和收取的手续费不相称,这一做法使得合同的产出分配不均,商缺乏积极性。出口商对商的机会主义行为表现为外贸公司开发国际市场收取各种信息及相关资料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其回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这些资料一旦被生产企业掌握并与外商取得联系以后,出口商倾向终止关系而甩掉外贸公司。另一方面,商可以通过隐藏自己的信息来谋取利益,对出口商和进口商产生较大的道德风险。因此,国外客户需要寻求更简便的、直接的进货渠道,希望绕开国内商直接与生产企业取得联系。进口商与商进行买卖谈判时,其担心由于对供货商的信息及出口国价格水平的了解不足而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因而需要摆脱这种供求双方在谈判和交易时的信息不对称的局面。
(二)买方模式
1.买方模式。买方模式主要体现在目前我国各类大型展会中出现的“代购”方式,其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与卖方模式相比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此时,商接受进口商的委托直接与出口商进行国际货物买卖谈判。出口商与商结成的是国际买卖关系,而商与进口商形成的则为国际关系。相对于出口卖方模式而言,出口买方模式重要的差别表现为买卖关系由国际转为国内,关系由国内转为国际。
2.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买方的模式对于进口商而言使得其国际贸易变得简单。在这种模式下,进口商只要在出口国选取一个可靠的值得信赖的商,而由此支付的有限的费远比自己作为买家时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对出口国市场的了解不够带来的损失和额外交易成本要小得多,在国际间签订合同远比签订买卖合同要简单得多。出口商则主要处理好与商的买卖关系,即国际贸易的“国内化”。此时,出口商的交易风险和成本会相对下降许多,受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也要小得多。对商而言,其业务范围由国内拓展到国际,业务方式由出口与进口并存。
三、我国外贸模式发生变化的原因
1.中国外贸大国地位和开放程度加深。近年中国在世界各国进出口总额中的排名分别名列前茅,中国外贸大国地位日益巩固,国内有名的市场如义乌等日益国际化,正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造的产品被越来越多的国外客户所了解和喜爱。迅猛增长的贸易规模需要更多样化的贸易模式。
2.外贸经营权的放开和经营主体的多样化。我国新外贸法的实施和外贸经营权放开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可以从事对外贸易或外贸业务。国内生产企业可以委托更多的企业从事进出口业务。外贸商数量的增加导致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外贸市场模式急需变革。这是因为一方面,国内生产企业由于取得外贸经营权后可以绕开商而直接与国外进口商签订买卖合同,外贸业务也有不同程度地萎缩;另一方面,更多的人可以加入外贸行业,同行业的竞争使得商急需寻找新的业务模式,开拓新的服务领域,例如开展跨国业务,为进口商提供进口服务等。
3.进口商规避交易风险的理性选择。虽然允许个人或自然人从事对外贸易业务是我国应对WTO要求的反应,更是中国外贸经营主体向市场化、规范化、自由化、专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但个人外贸及当前的外贸市场仍面临着许多困境:如无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政策不健全、经济环境不完善、从业人员专业能力和素养的限制、个人外贸的无限责任带来的巨大经营风险、诚信问题、非经济规模问题等。这势必造成外贸市场经营主体在规模和诚信上良莠不齐。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信息不对称使得商拥有更多关于进口商、出口商和同类产品市场的信息。进口商由于缺乏对国内市场的了解,甄别出口商需要花费很大的交易成本,签订外贸合同又要承担较大的信用风险和由于高价而产生的价格风险。此时,进口商可以通过花费有限的费用,直接聘请专业外贸公司来完成。进口商承担的不再是交易风险,而是国际风险。进口商只要慎重选择商就可以有效规避这类风险。目前,比较理想的做法就是直接委托在出口国的子公司或者分公司担任出口商,或者寻找大型的知名的商。
4.出口商规避道德风险的次优策略。在外贸市场上,外贸公司良莠不齐,外贸市场缺乏信誉好、实力强、效率高的商。人属于何种类型,是否能顺利完成任务,出口商无从得知。由于市场体制的不完善和信息传导机制等方面的缺陷,出口商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才能找到合适的人,一旦这类成本过高,生产企业在和自营的选择上就会选择自营。作为出口商的次优策略不是在我国市场尚不规范和完善的情况下冒很大风险寻找合适的商,而是直接在国内与买方人签订国际买卖合同,将国外的交易风险内移至国内,以图更好地规避和减少人的风险。
四、实现我国外贸市场动态平衡发展的策略
1.外贸公司积极开拓新的外贸模式。外贸公司要在新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必须积极寻找新的模式。目前,商除了为出口商做出口外,还可以帮助国外客户开展“代买”或称“代购”业务,或者为国内客户国际采购业务,以及为国外客户在国内销售业务。外贸模式的多样化有助于拓展外贸公司的生存空间。
2.加强外贸市场的监管。加强外贸市场的监管就是要变无序竞争为有序竞争,形成一种自由的进入退出机制,通过人之间的充分竞争,动态地显示人的能力和努力程度。出口商或进口商依据这一市场信号可以选择那些资信好的人,从而可以降低或弱化在外贸中的道德风险、逆向旋转等问题。此外,政府有必要引导外贸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尤其是要处理好个人外贸盲目“单干”和“挂靠”引起的市场无序竞争以及外贸从业人员与外贸公司间的互信问题。此外,在为外贸自由化架桥铺路时,还必须考虑建立科学的外贸市场准入机制,将那些投机分子以及资信差的人排斥在外,以维护我国市场的国内、国际声誉,增强进出口商对商的信心。
3.健全外贸市场的信息批露机制。疏通信息渠道和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可以有效减弱外贸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一方面,政府可以建立人资格认证制或政府管辖的权威的信息咨询机构等,为我国外贸制度的推广排除障碍。另一方面,双方要注意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在确立关系时通过委托合同反映双方的身份信息、账号信息等基本信息,明确双方信息交流的义务。此外,行业协会或银行等中介机构就企业外贸企业的资质、资信等所作的认证、评定也可以间接传递外贸人的真实背景,从而加强信息传递,减少逆向选择的不良影响。总之,信息时代的便利条件为完善我国外贸市场的信息披露机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4.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随着展会代购现象的日益盛行和我国外贸公司国际业务的不断拓展,市场中的各种矛盾将不断凸现。为及时、有效地处理这些问题,也为商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我国应该尽快与国际接轨,积极加入《国际货物销售公约》。未来,我国外贸市场将进一步向着市场化、规范化、自由化、专业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靖继鹏.信息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2、赖茂生,王芳.信息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关键词:国际贸易拖欠 信用风险 管理机制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出现的经济纠纷也有所增加。其中国际贸易拖欠,即在对外贸易中应收款不能及时安全收回,大量外汇滞留损失在外,成为困扰我国众多外贸企业的一大难题。而且随着人民币的升值,这一难题造成的损失也在扩大。支付结算是进出口贸易业务链上最关键的一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支付结算工具日渐增多,这给贸易双方带来了周转与交易的便利,但由于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风险的存在,其中也潜伏了风险。以托收方式为例,若买方违约,拒绝赎单,卖方便无法收回货款。
一、造成我国出口货款被外方拖欠的原因
从国外统计数据上我们可以分析一下造成我国出口货款被外方拖欠的原因:
1.从国际贸易拖欠案起因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的直接起因以恶意欺诈为主。具体结构为:有意欺诈的拖欠款占60%;产品质量、数量或交货期有争议的占25%;属于我方外贸企业交易严重失当及管理失误的占15%;交易人员私下默契台底交易占2.5%;其他性质占2.5%。我国对外贸易的过半货款拖欠是由客户的恶意欺诈引起,而非人们通常理解的主要是由诸如产品质量或货期等贸易纠纷引起。
2.从国际贸易拖欠案件所涉及的海外公司看:(1)海外华人公司(包括我国港、澳、台公司)占50%;(2)不良外籍公司占20%;(3)纯为货物有争议的公司占20%;(4)驻外机构占5%;(5)其他占5%。
3.从外贸企业性质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导致的国际拖欠所涉及的企业以国内的全资中资企业为主体。具体结构为:80%来自国内的企业,其中的50%为国有外贸企业,30%为私营外贸企业;另外20%来自三资企业。
4.从客户新旧特征看,过半数的国际货款拖欠由老客户造成。而非人们通常理解的国际货款拖欠主要由资信不良的新客户造成。
二、外贸业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人们经过对几十起不同类型国际贸易拖欠案件进行调查,发现在外贸业务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不重视对外商资信调查。资信调查是我国外贸公司对外成交不应缺少的一个环节,外商资信状况直接关系到外贸公司能否严格履行合同,安全收汇、收货。有些外贸公司在进出口贸易中,对外商既不做资信调查,又轻率采用对出口方具有极大风险的付款方式(D/A、T/T),给国外一些不法商人欺诈行骗造成可乘之机。在对外贸易中,即使多年合作的老客户资信情况和经营状况也并非一成不变。当老客户付款出现异常时,如果缺乏警觉,不及时进行资信调查,了解其目前营运状况,便会丧失避免风险的机会。
2.货物质量有问题,履约不严肃。出口中不按时交货,货物品质、数量、规格与合同不符,导致外方索赔现象时有发生。
3.合同条款有纰漏,业务操作不规范。有些合同货物品质规格不具体,违约责任不明确,支付条款不对等,出现争议难以解决。在信用证条件下的交易中,由于不严格审证,操作不慎,出现单证不符,遭对方拒付货款的不乏其例。
4.不重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在对外贸易中“重关系,轻索赔”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宁可国家利益受损失,也不愿或不善于拆诸法律,有的公司选择国外不良讨债公司追款,反受其害。
从上述现象和存在的客观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国际贸易拖欠的形成,既有国外原因又有国内原因。就国外原因而言,海外一些不良公司利用我国开放之际,积极扩大对外贸易,但相应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外贸公司业务人员与管理者还未完全熟悉国际操作规范,又有急于求成的心态,用人情或小恩小惠等方式,将我外贸公司仅有的一些原始警戒攻破,或在合同条款和操作方法上设下圈套,为今后拖欠制造理由。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企业逾期未收汇属于国外方面诸多原因中,进口商信誉差和我驻外机构有意拖欠约占50%的比重。另外,造成我国外贸企业风险损失的原因除了企业主体信用管理观念的严重缺乏外,来自企业产权制度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成因
具体来说,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贸公司体制与现代化的国际经贸发展要求不适应。我国外贸公司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制,虽经转换经营机制,扩大自主权,但在经营、企业管理、财务制度等方面没有建立一套健全的制度,对业务人员和业务活动缺少必要的监督和制约,因此既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又不能妥善解决问题。外贸企业产权不明晰,使得很多国有外贸企业管理者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业绩考核,不顾企业长远利益,盲目赊销;有的企业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单纯追求销售额增长,盲目打价格战。这些行为导致了企业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负债增加,呆账坏账增加,效益下降,偏离了最终利润这一企业最主要的目标。强化企业信用管理,就是要在销售收入增长和风险控制这两个目标之间寻求协调一致,保证最终利润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
2.相关部门缺乏信用风险管理意识,由于从政府到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意识都比较淡漠,对信用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导致政府对企业缺乏政策引导和有效支持;有的企业虽然感到信用风险管理需要,但苦于所知不多无从下手,且成本较高,在本来利润率不高的情况下不愿为此支付费用,进而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干脆漠视不管。目前中国出口企业的坏账率超过5%,而发达国家企业却只有0.25%至0.5%的水平,国际平均水平也只在1%左右。中国企业出口中遇到的很多困难,一开始并不是对方存心拖欠,而是中国企业自己出现制度和管理失误。
3.企业内部职责不明确,在我国外贸企业现有的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这两个部门承担的。然而在实践中这两个部门却常常职责分工不清,不能形成协调与制约机制,容易造成外贸企业在客户开发、信用评估、合约签订、资金安排、组织货源、品质监督、租船订舱、制单结汇等诸多贸易环节出现决策失误并导致信用损失。外贸企业内部职责不明确已成为企业账款拖欠趋势得不到有效抑制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对外贸易依存度 多元统计回归模型 回归方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以国家为主体的国际贸易活动日益频繁,使各个国家经济之间的依赖程度不断加强,使各国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在文章《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偏高的因素分析与对策建议》中作者给出了我国07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其值高达66.82%,文章作者对其给出了一定的分析.
下面我就围绕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化趋势来阐释一下我个人的观点:
一、我国现行对外贸易依存度
(一)现行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概念
衡量一国或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的指标是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外资利用度。其中,对外贸易依存度即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它具体又可以分为出口依存度(出口贸易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进口依存度(进口贸易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有以上定义可知对外贸易依存度的计算公式为: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贸易总额/国内生产总值×100%;进口贸易依存度=进口贸易总额/国内生产总值×100%;出口贸易依存度=出口贸易总额/国内生产总值×100%。以上三个定义之间的关系为: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口贸易依存度+出口贸易依存度。
(二)现行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分析
根据所得数据,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整体上是增长的(因为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2008年和2009年的贸易依存度下降,到2010年贸易依存度又开始回升),而且增长速度很快,到2011年和2012年时又稍微有一点下降。如此之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能说明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吗?
外贸依存度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程度和相互依赖程度,但同时也要看到,它只是两个数的比值。对外贸易“依存”度并不等同于国民经济对外贸的“依赖”度,更不等于风险度,没有国际组织或国家认为该比率越高,国家依赖越大,外部风险越大,反倒是封闭经济体的风险更大。同时,对外贸易依存度的计算方法本身有一定缺陷,即分母是增加值,而分子是交易额。
二、合理的对外贸易依存度
目前为止,我国并没有统计对外贸易创造的,我们应该明确对外贸易额不等于对外贸易所创造的,那么如何去定义和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才能使其合理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的依赖程度呢?对此,王勋涛提出另外一种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定义。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总额/经济活动总额×100%。其中:经济活动总额=总产出额+进口总额。这一关系式是用对外贸易总额在经济活动中所占比重来反映我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现我们要用2.1给出的定义来计算贸易依存度,由上文的定义可知,只要知道总产出额的货币形式,便可知经济活动总额。
三、多元统计回归模型
为了准确地分析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必须从影响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因素入手,建立多元统计回归模型并对其进行分析。
影响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基本因素有:经济规模(即GDP的大小)、经济发展战略以及由此导致的对外开放程度、国民收入的构成、汇率水平的影响以及人口数。
接下来,我就从经济规模、对外贸易总额以及人口数这三方面对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影响来分析。
通过观察图1,我们可以看出外贸依存度对、对外贸易总额和人口总数存在线性关系。
图1 对外贸易依存度与GDP、对外贸易总额、人口总数的散点图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应该认识到现行对外贸易依存度并不能完全反映我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外贸依存度在不断上升,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加入世贸组织的结果,随着外贸依存度的不断提高,国际金融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不断加深,比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我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2009年我国采取了一些有利的外贸政策以后,我国经济逐渐恢复正常.这说明:即使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也能促进对外贸易健康发展,国民经济持续稳定。
从长期看,为了利用好对外贸易依存度这把双刃剑,减缓国际经济波动可能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应稳定中国的外贸依存度.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积极扩大内需,将中国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建立在满足国内需要的基础上.中国的国内市场容量潜力巨大,这正是很多外商看好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在中国和其他国家贸易摩擦逐渐增多的情况之下,扩大内需不失为促进经济增长,稳定对外贸易依存度的良方。
参考文献:
[1]陈燕.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偏高的因素分析与对策建议[J].时代经贸,2008,(6).
关键词:国际贸易拖欠信用风险管理机制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出现的经济纠纷也有所增加。其中国际贸易拖欠,即在对外贸易中应收款不能及时安全收回,大量外汇滞留损失在外,成为困扰我国众多外贸企业的一大难题。而且随着人民币的升值,这一难题造成的损失也在扩大。支付结算是进出口贸易业务链上最关键的一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支付结算工具日渐增多,这给贸易双方带来了周转与交易的便利,但由于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风险的存在,其中也潜伏了风险。以托收方式为例,若买方违约,拒绝赎单,卖方便无法收回货款。
一、造成我国出口货款被外方拖欠的原因
从国外统计数据上我们可以分析一下造成我国出口货款被外方拖欠的原因:
1.从国际贸易拖欠案起因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的直接起因以恶意欺诈为主。具体结构为:有意欺诈的拖欠款占60%;产品质量、数量或交货期有争议的占25%;属于我方外贸企业交易严重失当及管理失误的占15%;交易人员私下默契台底交易占2.5%;其他性质占2.5%。我国对外贸易的过半货款拖欠是由客户的恶意欺诈引起,而非人们通常理解的主要是由诸如产品质量或货期等贸易纠纷引起。
2.从国际贸易拖欠案件所涉及的海外公司看:(1)海外华人公司(包括我国港、澳、台公司)占50%;(2)不良外籍公司占20%;(3)纯为货物有争议的公司占20%;(4)驻外机构占5%;(5)其他占5%。
3.从外贸企业性质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导致的国际拖欠所涉及的企业以国内的全资中资企业为主体。具体结构为:80%来自国内的企业,其中的50%为国有外贸企业,30%为私营外贸企业;另外20%来自三资企业。
4.从客户新旧特征看,过半数的国际货款拖欠由老客户造成。而非人们通常理解的国际货款拖欠主要由资信不良的新客户造成。
二、外贸业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人们经过对几十起不同类型国际贸易拖欠案件进行调查,发现在外贸业务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不重视对外商资信调查。资信调查是我国外贸公司对外成交不应缺少的一个环节,外商资信状况直接关系到外贸公司能否严格履行合同,安全收汇、收货。有些外贸公司在进出口贸易中,对外商既不做资信调查,又轻率采用对出口方具有极大风险的付款方式(D/A、T/T),给国外一些不法商人欺诈行骗造成可乘之机。在对外贸易中,即使多年合作的老客户资信情况和经营状况也并非一成不变。当老客户付款出现异常时,如果缺乏警觉,不及时进行资信调查,了解其目前营运状况,便会丧失避免风险的机会。
2.货物质量有问题,履约不严肃。出口中不按时交货,货物品质、数量、规格与合同不符,导致外方索赔现象时有发生。
3.合同条款有纰漏,业务操作不规范。有些合同货物品质规格不具体,违约责任不明确,支付条款不对等,出现争议难以解决。在信用证条件下的交易中,由于不严格审证,操作不慎,出现单证不符,遭对方拒付货款的不乏其例。
4.不重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在对外贸易中“重关系,轻索赔”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宁可国家利益受损失,也不愿或不善于拆诸法律,有的公司选择国外不良讨债公司追款,反受其害。
从上述现象和存在的客观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国际贸易拖欠的形成,既有国外原因又有国内原因。就国外原因而言,海外一些不良公司利用我国开放之际,积极扩大对外贸易,但相应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外贸公司业务人员与管理者还未完全熟悉国际操作规范,又有急于求成的心态,用人情或小恩小惠等方式,将我外贸公司仅有的一些原始警戒攻破,或在合同条款和操作方法上设下圈套,为今后拖欠制造理由。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企业逾期未收汇属于国外方面诸多原因中,进口商信誉差和我驻外机构有意拖欠约占50%的比重。另外,造成我国外贸企业风险损失的原因除了企业主体信用管理观念的严重缺乏外,来自企业产权制度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成因
具体来说,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贸公司体制与现代化的国际经贸发展要求不适应。我国外贸公司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制,虽经转换经营机制,扩大自,但在经营、企业管理、财务制度等方面没有建立一套健全的制度,对业务人员和业务活动缺少必要的监督和制约,因此既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又不能妥善解决问题。外贸企业产权不明晰,使得很多国有外贸企业管理者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业绩考核,不顾企业长远利益,盲目赊销;有的企业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单纯追求销售额增长,盲目打价格战。这些行为导致了企业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负债增加,呆账坏账增加,效益下降,偏离了最终利润这一企业最主要的目标。强化企业信用管理,就是要在销售收入增长和风险控制这两个目标之间寻求协调一致,保证最终利润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
2.相关部门缺乏信用风险管理意识,由于从政府到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意识都比较淡漠,对信用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导致政府对企业缺乏政策引导和有效支持;有的企业虽然感到信用风险管理需要,但苦于所知不多无从下手,且成本较高,在本来利润率不高的情况下不愿为此支付费用,进而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干脆漠视不管。目前中国出口企业的坏账率超过5%,而发达国家企业却只有0.25%至0.5%的水平,国际平均水平也只在1%左右。中国企业出口中遇到的很多困难,一开始并不是对方存心拖欠,而是中国企业自己出现制度和管理失误。
3.企业内部职责不明确,在我国外贸企业现有的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这两个部门承担的。然而在实践中这两个部门却常常职责分工不清,不能形成协调与制约机制,容易造成外贸企业在客户开发、信用评估、合约签订、资金安排、组织货源、品质监督、租船订舱、制单结汇等诸多贸易环节出现决策失误并导致信用损失。外贸企业内部职责不明确已成为企业账款拖欠趋势得不到有效抑制的根本原因。
4.一些公司管理水平低和业务人员素质差是造成国际贸易拖欠的直接原因。近年来,过分强调国际市场开拓,忽略了国际市场的复杂性和对风险的防范;过分强调开拓面和追求成交额,放松了对国际拖欠的管理。对外商进行资信调查在我国外贸公司中没有制度化,业务过程中随意性大,在调查的案件中,我外贸易公司以D/P或D/A成交的占50%,以T/T、银行转账形式成交的占25%。
5.对外贸企业运作中的行为规范管理不严格。有些外贸公司以承包、放权为名,实际是放任自流,致使内外串通、损公肥私、的事件屡禁不止。
6.法律意识淡薄。一些企业负责人和业务人员习惯于用行政手段处理问题,不敢于、不善于动用法律手段解决对外贸易中的问题。有的公司在明显是外方违约或欺诈,使公司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况下,也不采取有效的法律措施。
7.国有资产自我保护机制不健全。在财务和考绩制度上不能及时反映企业逾期未收汇的状况,对造成损失的直接责任者也无相应的惩治措施。主管部门不了解国际拖欠的问题,因而无法设立预警线,难以制定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
8.信用管理方法落后。目前我国外贸企业业务人员信用风险防范意识薄弱,信用风险防范手段单一,没能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做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由于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销售人员违规经营、违章操作,甚至与客户勾结留下可乘之机。在账款回收工作上更是缺少专业化的方法。
由于经营和管理体制上存在缺陷,国际贸易拖欠问题不断发生,被拖欠的企业不愿意将事情暴露,所以问题难及早发现,形成一个逃避监管的死角。如不及早研究和解决国际拖欠问题,必然会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
四、避免和解决国际拖欠问题的对策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中,深化我国外贸体制改革,加快外贸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使外贸企业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得到彻底改善。对此,应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制定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国际拖欠案件的发生,并逐步建立起国际贸易风险的预防、监控、治理机制。
1.提高外贸业务人员素质是当务之急。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国际贸易风险的研究,外贸企业要注重业务人员防范国际拖欠能力的培训,对刚刚从事外贸工作的人员和近年来取得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尤为重要。外经贸院校也应开设有关课程,同时各进出口商会应对本行业进出口公司提供国际市场开拓与风险管理的咨询服务。
2.建立外贸风险管理的规范操作程序。加强内部管理和对外商资信调查,是避免发生国际拖欠的主要措施。尤其以D/P、D/A成交的贸易,需要进行严格的评审和有关部门出具的资信调查。从实际经验看,坚持对新客户先资信调查后成交,对老客户定期进行调查或发现疑点及时调查,可使境外拖欠案件下降50%。我国外贸企业对信用风险的防范一直是进出口业务风险防范中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特别是在出口贸易中,我国外贸企业因诈骗而受到的损失是很大的。所以,今后我国要新增设信用管理部门,从规范客户资信管理体系入手,多角度、多方位、动态了解客户状况,统一整理分析客户信息资源,评定客户资信类型或等级,并随所掌握信息的变化及时更新评估结果,尽量做到知己知彼。接着要完善客户信用控制体系,对不同资信类型或等级的客户应在预付款、信贷担保、货款拖欠时间等方面予以不同的对待。
3.外贸公司在无法确定交易风险程度的情况下,应向保险公司办理出口信用险;货款逾期三个月,一定要有追索行动。发现对方逾期不付款,如三个月自己追收不回,应积极寻求外部途径解决(包括仲裁、诉讼等法律途径)。国际贸易经验表明,在货款逾期三个月时即进行追索,损失可以减少70%左右;外经贸管理部门应对外贸企业逾期未收汇问题进行专题调查;加强对国际经贸法律的宣传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处理和解决问题。从事国际贸易涉及到广泛、复杂的法律,贸易的每一种方式,交易的每一个环节,合同的每一个条款,都是一种法律关系的体现,涉及不同的权利与义务。因此,在对外贸易活动中,必须依法办事,严格遵守合同,注重发挥律师的作用,这是被国际贸易实践证明了的成功经验。
4.我国外贸经营权下放以后初次涉足外贸领域的为数众多的私营企业,可考虑直接将客户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外包”给信用管理咨询公司。与企业自己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相比,实行信用管理委托制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具有快速性、专门性和灵活性等优点;借鉴国际通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降低外贸信用风险。我国外贸企业在建立起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在对外贸易的实践中应该学会借鉴国际通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先进做法和手段。
虽然外贸信用风险还将长期存在,但只要我们认真地正视和研究这个问题,就完全可以把货款拖欠的难题解决。
参考文献:
【关键词】对外贸易 可持续发展 问题
一、中国对外贸易过程中面临的严峻形势
(一)中国对外贸易外贸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的对外贸易企业绝大多数缺乏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这往往会导致企业不能生产性能完善的商品用于对外贸易。质量、性能不够优异的中国商品缺乏品牌意识,难以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在国际市场日益加剧的市场经济中很难处于有利的地位。
(二)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商品占出口贸易的比重较大
我国对外贸易的贸易结构比较落后,对外贸易的出口创汇的主要增长方式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外贸产品档次不高,消耗了国内大量的资源,但是对外贸易的利润却很低。我国进口一架波音客机要花费2100万美元左右,但是我国出口一双鞋,平均下来才2.5美元,换一架波音客机得用840万双鞋。近几年来,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出口商品中,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传统行业占据很大的地位,而以技术密集型为主的新型的行业却占据很少的部分。
(三)全球经济不景气,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对外贸易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007年由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政策调控、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等等外部原因。中国对外贸易的外贸增速开始下滑,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深受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 中国的对外贸易出现了冬天。国家商务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国际经济危机还在蔓延和发展。世界经济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复苏的可能性不大,我国对外贸易的外部需求处于低迷的状态也得不到改善。
(四)对外贸易面临新的贸易壁垒的制约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在世界经济范围内的迅速发展,世界其他国家开始以种种借口对中国的出口商品实施贸易壁垒,严重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性发展。其中欧盟、美国、加拿大等等国家都针对我国的出口产品实施了贸易壁垒政策,这大大的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绿色贸易壁垒已给我国外贸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它作为一种新的非关税壁垒形式,已越来越成为有些国家国际贸易政策的一部分。发达国家利用环境标志制度、环保包装制度、环境管制措施等等,借机大肆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歧视和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商品的进口,使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
(五)出口贸易高度依赖发达国家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传统行业,而且中国对外贸易对发达国家的依存度太高。发达国家主要生产出口技术密集型的外贸商品,刚好和中国劳动密集型的创痛行业形成互补。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有美国、日本、欧洲州国家、加拿大、英国等发达国家,对这些发达国家的高度的产品出口依赖程度,会加剧我国对外贸易的出口风险。我国要想成功的应对对外贸易的严峻形势,就必须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二、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战略决策建议
(一)扩展贸易空间,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
首先,由于我国的对外贸易依赖程度比较大,所以首要的扩展市场空间就是要注重国内市场的开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购买力不断增强,国内市场已成为最广阔、最有潜力和吸引力的市场。我们不能任由外国企业来占领这个市场,民族企业应求得发展,与其竞争。政府可采取逐步取消外贸企业的各种资源使用优惠政策等措施,取消人为划分内贸与外贸的做法,使外贸企业和非外贸企业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我们应努力巩固老市场,积极开拓新市场,扩大Ψ⒋锕家与地区的市场占有率,积极发展同欧盟、东欧国家的经济贸易交流,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联系,逐步实现市场格局多元化,提高我国外贸抵抗外来风险的能力。
(二)发掘和创造新的比较优势,重视制度创新
制度是由人们创造并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有竞争力的规则能激励人类潜能的发挥和启动比较优势,并创造竞争优势。就企业内部而言,规模经济和报酬递增主要来自于企业制度的创新。日、韩等国就十分重视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大企业集团的发展,在政府支持的产业中培植企业集团。我国的汽车等战略性产业应借鉴其经验,发展较大经济规模的企业集团。现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垄断条件下的集团竞争,贸易利益的来源主要取决于集约化规模的程度。
(三)增强环保意识,盯住国际标准,努力占领绿色市场
首先,政府应通过一系列法规、制度,使企业改变传统的局限于企业内部利润的最大化或者成本的最小化的经营决策,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效益评价体系之中,采用社会经营决策,统筹协调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其次,与国际标准接轨。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环境法规构成了环境管制的依据,由此产生的贸易争端不断出现。如1980年美国禁止从加拿大进口金枪鱼及其产品,1987年加拿大限制出口未经加工的鲱鱼和鲑鱼、1980-1990年泰国限制从美国进口卷烟等。我国应认真研究各种重要的国际标准并加以宣传、推广,保证我国出口商品在技术、安全、卫生、环保各方面接近或达到国际标准的要求,减少贸易摩擦。
三、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的对外贸易要想得到很好地发展,必须要认清现在的局势,抓住机遇,进一步发挥我国的优势,寻找更大的发展机会,巩固我国的贸易大国的地位,另一方面,又要认清现在局势的复杂性,重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把各方面的风险降低到最小。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促进资源和能源的协调。这样我国的对外贸易才能得到更迅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国企业 贸易融资 风险管理
一、中国外贸企业分类
(一)国有大中型企业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的主导型企业,这些企业一般由国家控股,企业具有一定化解风险的能力。
(二)中小型企业
中小型企业是改革开放之后快速发展的一些企业,据数据显示,现在我国中小型企业已经占我国企业数量的95%以上,这些企业经营贸易种类广泛,灵活性较强,但这企业抗风险能力比较差。
二、我国企业贸易融资面临的风险
风险是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时刻都要应对的,企业贸易融资同样存在风险。无论是有着融资优势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还是在融资方面处于劣势的中小企业都会面临融资风险。本文针对贸易融资经常出现的风险进行了归类分析。
(一)交易风险
企业之间进行交易具有一定风险性,企业在交易过程中出现任何差池都会造成交易的中断或者改变,这种中断或者改变往往会带来风险性。例如,交易中出现单方面毁约、技术不过关、市场行情的变化、对方企业的资信低等,这些都是导致交易失败的因素。交易失败会对贸易融资带来一定的风险。
(二)企业信用风险
从企业分类中可以了解到我国企业分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相对企业信用较高,面临的企业信用风险较低,但占有我国企业数量95%以上的中小型企业信用度较低。中小型企业虽然数量多,但是在质量上并不占优势,在市场激励的竞争下,很多中小型企业面临着经营亏损、业务量少、技术不过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信用风险,也是造成贸易融资风险的重要因素。除了客观因素造成的信用风险,企业还存在着主观因素造成的信用风险,一些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发展资金,有时候会通过违法的方式套取银行的贸易融资,这种行为带来的贸易融资风险更大。
(三)金融机构资信风险
在贸易融资过程中,金融机构扮演着资金提供者的角色,所以企业在选择金融机构进行贸易融资时一定要了解其资信度。中国有权进行贸易融资的金融机构一般是指银行,虽然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比私有的金融机构可信度更高,但资信风险同样存在。银行一定要选择具有可信度的海外银行,否则,资信度低的海外银行也会造成贸易融资风险。
(四)监管风险
中国的税务机构有权利监管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但是有些区域的税务机关,对于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监管不到位,当企业申请贸易融资时,银行无法全面真实的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这样在一定程度会造成贸易融资风险。
(五)其他风险
对外贸易时双方国家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外交关系等都会成为风险项,只要有一方国家出现经济、政治、文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危及对外贸易的正常进行,同时贸易融资的风险也随着而来。例如中国企业和非洲企业进行贸易时,一定要充分了解当地的政治状况,因为政治不稳定带来的战争也会成为交易失败的因素,一旦交易失败就有可能出现贸易融资风险。
三、加强我国企业贸易融资风险管理对策
(一)银行制度严格的审核流程和后期管理制度
银行在贸易融资中占有主导地位,其对贸易融资管理的情况直接影响到贸易融资的安全。银行在处理企业融资申请时,一定要按严格的流程办理,而且在办理过程中做好调查和分析,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公司一定要拒绝。银行工作人员不能徇私枉法,因为个人原因造成国家不必要的财产损失。银行对于通过企业贸易融资的企业要进行后期管理,一旦发现企业在财务和资金流向方面出现问题,需要和银行领导汇报,并及时采取相关措施。
(二)企业加强管理
企业是贸易融资中资金的申请者和接受者,所以企业有权利对资金的安全性负责。外贸企业一定要选择可靠、有信用的合作单位,提供贸易融资时一定要谨慎,在了解合作伙伴的真实信息和真实的交易目的时才能进行贸易融资。一些企业有时候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会忽略一些重要的信息,这样很容易被合作方通过软条款的形式骗取融资资金,所以企业一定要提高风险意识,把贸易风险度降和企业融资的风险度降到最低。
(三)税务机构
税务机构一定要对外贸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资金流向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监督过程中一旦发现外贸公司的财务状况有问题,一定要及时的对其进行调查,并通知相关部门,在最大限度上保护国家财产。
(四)创新贸易融资新业务,促进贸易融资多元化发展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更多的银行开展了贸易融资业务,而且银行之间为了完成任务进行激励的竞争,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不能采用单一的贸易融资方式,应该根据银行、外贸企业和市场需求的相关情况创新更多的贸易融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减少银行恶性竞争的现象发生,而且还能为更多的优质企业提供贸易融资,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降低贸易融资的风险性。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企业的对外贸易越来越频繁。随之,贸易融资也越来越频繁,但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影响,贸易融资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所以当出现贸易融资风险时各部分一定要采用相应的政策进行控制。银行、企业、税务机构等部门有责任和义务建立一套完整的贸易融风险体系,并且时刻要有贸易融资的风险意识和处理风险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正常开展,才有利于企业健康的发展和贸易融资的安全性,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护国家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李金泽.信用证法律风险防范[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2]唐春利.论中小企业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J].新金融,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