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17:04:03
导语:在金融市场的变化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金融市场结构变迁;金融市场结构决定条件;金融市场结构制约因素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9-0036-05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金融市场结构是指金融各个子市场及其组成要素在经济体系中的存在、分布、运行以及相互适应、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的框架状态。金融市场结构优化是指对金融市场结构进行帕累托改进,使之不断接近于帕累托最优状态的过程。调整和优化金融市场结构既是一国金融市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转变一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客观需要。
一、决定金融市场结构变迁的基本条件
从根本上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市场结构主要是由其经济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内外条件所决定的,各国金融市场结构之所以出现差异,则是因为形成其金融市场结构的基本条件不同。一般说来,决定金融市场结构及其变迁的基本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金融发展水平
金融发展具有双重表现,即金融总量的增长和金融结构的优化。金融总量和金融结构优化是金融发展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金融发展与金融总量增长和金融结构优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金融总量的增长是金融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基础,只有在金融总量不断增长的基础上才可以实现金融结构的优化,而只有经过金融结构的不断优化才能实现金融发展的质的飞跃。反之,如果金融结构不合理,金融总量的增长必然失去持续的动力。金融市场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金融市场在发展过程中的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与演变的结果。金融发展水平越高,意味着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分化和演进的越充分,当然也意味着金融结构特别是金融市场结构越复杂。而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始终反映了经济金融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与一国经济金融发展的阶段相对应的。换句话说,处于一定发展阶段的经济体中的最适金融市场结构应当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变化而作相应的内生演变。最适的金融市场结构应当及时适应这些特性,克服金融交易中的不对称问题,节约交易成本,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促进要素禀赋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快速提升,最终满足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从金融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来看,金融市场结构的升级与转化的特点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粗放到集约、从僵化到创新以及从封闭到开放的有序变迁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总是与经济金融发展过程相伴随。正是由于经济金融的发展,多元化的金融交易主体、丰富多彩的金融工具、有效的交易价格、合理的交易方式、高效的监管机制以及完善的政策法规框架才得以产生和建立。可见,金融发展的阶段和水平乃是金融市场结构变迁最重要的决定条件之一,它直接决定了金融市场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层次和水平。
(二)金融制度安排
金融制度是关于金融交易的一系列规则、惯例和组织安排。具体地说,它是一个国家通过法律、规章制度和货币政策等形式所确定的关于金融交易主体、交易规则和交易环境以及金融交易主体的地位、作用、职能和相互关系的一系列安排的总和。金融市场是一种特殊的契约制度安排。作为制度的金融市场,也是从事金融活动的当事人之间关系契约的网络,其发展变化必然会受制于金融制度。金融制度对于金融市场结构变迁的决定作用主要是通过金融制度对于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而发生的。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金融制度为规范金融市场交易行为提供了制度保障。在金融市场交易中,由于机会主义的广泛存在,会造成金融市场运行的紊乱和低效率,导致交易费用的上升,而金融制度的机制和规则可以有效监督、约束和惩罚机会主义行为,从而规范金融市场交易行为,提高金融市场交易效率。其次,金融制度有助于降低金融市场中的金融风险。借助于一定的金融制度就可以把金融市场中的金融风险转移分散给那些愿意承担风险的机构和个人。同时,金融制度提供的某些规则和惯例也能够使金融市场主体形成稳定的预期,减少其金融交易的盲目性。再次,金融制度有助于金融市场发挥其自身的功能。金融制度所提供的规则或机制能够促使金融市场主体产生积极从事金融交易活动的内在动力,界定市场主体的选择空间,约束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从降低金融市场的运行成本,减少金融市场交易中的不确定性,这样金融市场的动员储蓄功能、配置资源功能、分散金融风险功能以及集散经济信息功能等就容易发挥出来。可见,金融制度安排也是一国金融市场结构变迁的基本决定条件之一,它决定了金融市场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方向和力度。
(三)金融创新力
所谓金融创新力,是指将创新思想具体应用于金融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对于金融市场而言,创新力具体表现为在制度创新、机构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工具创新、功能创新、定价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能力。金融市场的创新力越大,新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交易方式以及交易技术等就会越多,相应的,金融市场结构的升级和转换就越快。对于成熟市场国家而言,金融市场的基本框架比较完善,基本功能都已齐备,金融创新往往是指金融衍生产品的开发与使用等。但对于经济转型之中的新兴市场国家来说,金融市场的基本框架尚未完全建立,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尚未发挥出来,这时的金融创新并不仅仅是指金融衍生产品,而且是指金融市场的整体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市场基本功能的建立与健全,包括理顺各个子市场之间的关系等也是一种创新。因此,对于市场管理者来说,要善于引导和把握金融市场创新的方向和节奏;对于创新主体来说,要善于观察和抓住一切创新机会,在一定的法律和监管框架内有序地推进各种创新,使更多的创新不断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于金融市场结构的客观要求。从世界范围看,金融创新越活跃的国家,其金融市场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就越充分、越合理和越有效;反过来,合理的金融市场结构越有利于金融市场整体功能的发挥,越有利于金融市场的持续健康繁荣发展。这说明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结构的变迁是一种高度的正相关关系。从历史阶段上看,哪个时期的金融创新多,哪个时期的金融市场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就越及时、越主动和越到位,相应的,其金融市场发展就越好越快。可见,金融创新对于金融市场结构变
迁的影响也具有决定性作用,它是金融市场结构调整与变迁的基本推动力。
(四)金融开放度
所谓金融开放度,是指一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指标体系,它具体由银行业的开放度、证券市场的开放度以及保险市场的开放度等加总而成。金融开放是一国金融发展中的一种特定状态,它不仅是一国金融现代化的要求,也是国际贸易自由化的重要前提。对于一国的金融市场来说,金融市场开放对其金融市场结构具有很大的影响。一般说来,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金融市场结构在相当程度上会受到外部因素的支配与影响,特别是与本国金融关系密切的发达国家。它们通过金融机构的进入、金融业务和交易技术的带人以及资本流动等形式,将使东道国的金融市场结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基础在于金融市场运行的主体发生结构性变化和功能性变化:一方面,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使东道国金融市场活动的主体发生结构性变化;另一方面,东道国金融市场活动主体的经营行为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其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频率与规模明显增加,致使其国内金融市场结构发生功能性变化。金融开放使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监管主体、金融交易工具以及金融中介等呈现多元化,尤其增加了新的市场参与主体和交易工具,使其对外依赖程度大大增强,原有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受到巨大冲击。可见,金融开放度也是金融市场结构变迁的基本决定条件之一,而且金融开放程度对其金融市场结构的影响是长期的、深刻的和全面的。金融开放也为一国金融市场结构向高级化和梯度化的升级和转换提供一个重要的机遇和平台。
(五)科学技术水平
金融市场的发展总是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技术进步不仅是推进产业革命,而且也是推进金融革命的重要动力。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导致金融市场及其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在推进金融市场结构的高级化方面表现更为突出。现代科学技术对于金融业的影响首推电子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在金融活动中的应用,其直接结果是数据处理由手工操作转变为电子计算机自动化运作;金融交易与支付实现了网上操作,大大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金融服务信息实现了全球计算机联网,实现了金融信息的及时对接和披露等。具体地说,以电子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对金融市场结构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推进新型金融市场产生。现代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应用,不仅推进了新型金融市场的产生和发展,而且也为金融市场国际化提供了技术保障,从而使金融市场在层次结构、地域结构等发生重大变化。第二,促进新型金融机构诞生,提升金融机构层次。如网络银行、货币市场互换基金、银行持股公司、金融资产公司等新型机构的问世,无疑推进了金融机构结构的变化。第三,创新金融工具,促进金融工具结构的高级化。第四,引起金融监管技术的创新和金融监管方式的变化。可见,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在金融市场中的广泛应用,将对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市场结构的变迁也具有深刻的决定性影响。金融技术促进了金融市场结构向着合理化、高级化和梯度化的方向发展。
二、制约我国金融市场结构优化的内生性因素
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优化将遵循一定的内在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能否顺利实现金融市场结构优化的目标,还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一般来说,制约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完善与优化的内生性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理性化程度
金融交易主体的理性化程度越高,对金融市场需求就越旺盛,相应的金融业务、金融交易、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工具的种类就越多,投融资的方式与渠道也越多,金融市场结构层次就越高、梯度化就越明显,这样就越有利于金融市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入发展,各市场参与主体对金融产品、金融工具以及金融服务的现实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梯度的特点,需要有相应的金融市场结构与之配合。这就提出了对现实金融市场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的强烈愿望。第一,从居民家庭来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也不断提高,他们对收益与风险对等加深了理解,从而产生了更高的理财要求和更便利的投融资需求。他们开始关注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强调个性化服务等,进而对金融服务和金融市场提出细分和精细化的要求等。这些需要都将会对金融市场提出更高的创新要求,从而引起金融市场结构的变化。第二,从企业角度看,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它们对金融市场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需要一个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加以支持和保证;二是对融资方面的市场化要求;三是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问题也对金融市场结构提出了市场化的要求。显然,这些方面都对中国金融市场结构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调整和优化要求。第三,从金融机构的角度看,集中表现为对其自身的改革需求上。例如,中国目前的商业银行体系能否有效地发展直接制约着中国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而商业银行面临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即资本充足率问题和不良资产问题。这两个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对金融市场结构进行较大的调整。第四,从政府角度看,表现为政府筹资活动和调控活动的市场化要求。政府对经济的调节也开始向“市场守夜人”的角色转换,而运用经济手段调节的载体是结构优化的金融市场。可见,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理性化程度与金融市场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息息相关。
(二)金融市场效率的高低
金融市场效率既是金融市场结构的合理化的最根本体现,也是制约金融市场结构合理化的根本因素。一方面,合理的金融市场结构有利于金融市场整体功能的发挥和金融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金融市场效率的高低也直接反映出金融市场结构的合理化程度。因此,金融市场效率是制约金融市场结构优化的关键因素。金融市场效率具体包括市场运营效率、市场交易效率、市场定价效率、资金配置效率以及竞争效率与信息集散效率等。衡量金融市场效率高低的标准,就是看其能否将资金配置到回报率最高的产业部门和企业,促进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这说明,金融交易的机制或效率直接决定着一国金融市场的均衡结构,这种结构总是随着金融交易效率的变化而变动。
(三)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
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是指保证金融市场正常运行的基础性制度、中介服务体系、法规框架、税收待遇以及会计审核标准等。它是金融市场有效价格机制形成的基础,是市场交易主体公平公正交易的平台和市场主体在交易过程中财富不被掠夺的保护机制。我国金融改革的初始条件同其他发展中国家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我国又处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这就决定了我国金融改革是涉及社会、经济多方面
的系统工程。同时,我国金融改革的系统性、复杂性特点,决定了在金融改革中要统筹兼顾、瞻前顾后、突出重点、相互促进。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上仍面临着法制建设和执法环境不配套、市场主体运作不规范、市场结构仍需要完善,以及监管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等方面的挑战。应在金融改革中大力发展和完善我国金融市场,促进金融市场的均衡发展。同时,要通过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解决市场的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形成市场稳定运行的内在基础,不断完善市场功能,推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因此,不断加强市场基本性制度建设,乃是金融市场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有力保证。
三、制约我国金融市场结构优化的外生性因素
在制约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完善与优化的诸多因素中,除了上述的内生性因素之外,还有一些外生性因素,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制度及其创新程度
不同的制度安排及其创新程度对一国的金融市场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这具体表现为:第一,经济和金融体制的不同安排对金融市场结构影响显然是不同的。在计划经济的金融体制下,金融机构高度统一、融资方式简单、金融要素单一,所以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市场,当然也就没有金融市场的结构问题。而在市场经济的金融体制下,各种金融要素,如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业务以及交易方式等都是多元化的,金融市场比较发达,因而相应的金融市场结构也是相对复杂的。第二,金融监管体制的不同安排对于实行不同监管体制的国家和对于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来说,其金融市场结构的形成将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在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体制下,由于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工具以及市场参与主体的细分,会使金融市场结构更为细密复杂;随着监管体制由分业监管逐步地向混业监管方式的转变,其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工具以及市场参与主体必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此情况下金融市场结构自然也发生巨大的变化。第三,金融制度的内容安排将会直接影响金融市场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全面性。一般来说,金融制度的内容越丰富,对于金融市场结构的合理性调整就越有利;反之,如果金融制度内容方面存在某些漏洞,就会造成金融市场结构的先天性缺陷。第四,金融制度的创新安排对于金融市场结构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方面,金融市场制度和机制的创新可以大幅度地提高金融市场效率和金融市场化程度,从而金融市场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才有现实的可能;另一方面,金融市场要素的创新可以极大丰富金融机构、金融资产、金融工具以及交易组织方式的内容,从而使金融市场结构得到极大的改善与优化。可见,金融制度及其创新对于金融市场结构调整与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它是金融市场结构优化的主要推动力。
(二)金融改革与开放进程
金融改革是指对一切不合适的金融规则所进行的调整和改变。金融改革的内涵一般包括三个层次,即消除金融抑制,优化金融结构和实现金融发展。金融改革的目的在于消除金融抑制,提高金融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增强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在开放中更好地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的优势。金融改革的过程是一个与金融深化密切联系,逐步实现金融发展和金融结构优化的过程。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经济大国,金融深化理论对于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国的经济金融改革与开放实践乃是金融深化理论在中国的具体运用,是与金融深化紧密联系的。事实证明,中国的金融体制与经济发展之间也存在着一种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金融深化的过程就是经济金融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金融市场得以发展的过程,也是金融市场结构得以调整和优化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金融改革与开放的进程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市场结构优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金融改革与开放,金融市场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就会失去动力。
(三)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文化、习俗与偏好
不同的社会文化、习俗与偏好,通过对人们经济行为和金融行为的作用而在金融市场结构的形成中具有重要的影响,这样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本国特有的金融市场结构。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各金融市场参与主体在对金融产品、金融工具、金融交易方式以及金融服务形式的要求上缺乏能动性,习惯于被动接受或继承过去的做法,因而形成一定的路径依赖,比如居民偏好储蓄存款、企业偏好从银行贷款等,这些习惯做法虽然近些年有所改变,但仍然是决定金融服务种类和形式取向的主流。同时,作为金融产品、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的提供者,金融机构也在自身行为上存在习惯势力,缺乏创新的动力。由于没有真正从需求者偏好的角度出发,因而所推出的创新品种常常遭遇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这种状况乃是导致我国金融市场结构不能得到及时转换和升级的重要原因。另外,社会心理和历史文化背景对金融市场结构的影响表现在: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众的心理偏好相对保守,缺乏必要的冒险精神;二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期形成的勤俭持家、量入为出和无债一身轻的观点也对金融市场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将从金融市场需求方面制约金融市场供给的创新,对金融市场结构的多样化、分层化以及梯度化等都是很不利的。可见,金融市场参与者的文化、习惯与偏好等对金融市场结构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可轻视的。
(四)金融市场的科技吸收能力
科技进步历来都是促进经济结构变化进而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对金融市场也不例外。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变化及其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已经并将继续导致金融市场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微电子技术及其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金融市场中的广泛运用,改变了传统的金融市场结构。金融业务处理电子化、资金流转电子化、信息处理电子化以及交易电子化等方面的新进展,为多种新型金融工具、新型金融业务、新型金融交易方式以及新型金融管理模式的产生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支撑。实践证明,中国金融市场的改革与发展始终是与科技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例如,网络银行的出现推动了网络货币市场和网络外汇市场的形成;网络技术与传统证券市场、保险市场以及期货市场的结合,产生了网络证券市场、网络保险市场和网络期货市场。同时,由于网络技术的应用,使金融市场突破时空的限制,形成了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这为金融市场结构的高级化和梯度化发展无疑奠定了坚实基础。可见,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是金融市场结构高级化的本质反映。
另外,金融生态环境对于金融市场结构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也是我国金融市场结构调整与优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李健著.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结构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从广度和深度上的展开,人们很自然地会从现实的角度提出这样的问题:金融市场开放是否会给货币流通带来影响?什么形式的影响?影响的程度如何?对这些问题作出解答,将对组织管理我国的货币流通,实现货币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此谈谈我们的一些看法。
开放金融市场,意味着我国的金融结构会发生如下变化:第一,现存的银行信用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将转换为间接融资与市场直接融资相结合的方式;第二,金融资产将大大丰富起来,单一的银行资产将由银行资产、政府资产、企业资产、保险资产、信托资产等多种多样的金融资产所代替:债券、股票、商业票据等将成为现金和存款通货之外的又一种流通一上具,第三,传统的资金地区割据、部门封锁、纵向归流的状态将被打破,而形成与一定经济区域相适应的既有向心力又有离心力的资金纵横流动的金融网络中心,第四,我国货币信用关系的深化,将促使人们观念的更新,树立起资产效应观念、生息盈利观念,从而增强对金融市场信号反应的敏感度,第五,金融市场上的金融资产价格将冲击目前的利率水平和结构,利率的僵化性和不合理性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货币流通的特点和规律总是受一定的经济结构和金融结构影响的,因此,金融市场开放带来的上述金融结构的变化,无疑也会给我国的货币流通带来变化。金融市场的开放给货币流通产生的影响,表现在对货币的供给,货币的需求以及货币流通的结构三方面的作用。而这些作用对货币量的单方面影响或是扩张或是收缩。
(一)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货币供给由现金和存款两部分构成。流通中的货币可以区分为现实流通中的货币和潜在的货币两层。所谓现卖流通中的货市是指经常处子商品和劳务市场上为其服务,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潜在的货币.则是指暂时退出流通领域,处于价值储藏职能执行形态的货币。货币供给一般就是指这两种货币形态之和。为了以后叙述方便,我们用公式来表达:假如用Ms表示货币‘总供给,M:S表示现实流通中的货币,MZ。表示潜在的货币,则:Ms=M25+M:s
金融市场的开放给货币供给带来什么样和什么程度的影响,又可分下而三种形况进行分析:
1.如果流向金融市场的资金不是直接来自于银行的货币发行(包括现金货币发行和存款货币信用创造),则货币供给量M。不变,但货币供给层次结构、货币供给的测算速度、货币供给所形成的现实购买力总量会发生变化。
(l)供给层次结构效应这是指金融市场开放引起的货币供给总量中M:。增加M、M:s减少M:s的变化,以致原有结构M;s,M:S变为。这种结构变化程度可以用dms来衡量:
这种变化的实际意义是现实流通中的货币增加到该变化的出现是因为,在金融市场开放后,由于金融资产、投资场所的提供,人们的资产效益,利息意识加强。使得他们产生了货币资产价值下降,金融资产价值上升的意识,从而,改过去用货币形态来实现价值储藏的习惯为用多种金融资产来实现的新方式。
(2)测算速度效应是指金融市场的开放带来的货币周转速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正反两种影响,货币供给的测算速度一般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民经济总量指标与货币供给量之比。用GNP表示国民生产总值,则货币周转速度Vo可以这样倒推:
v。是包括M、。,MZ。在内的周转速度,可称之为真实周转速度,而现实流通中货币的周转速度为名义的周转速度。即
我们国家计算货币流通速度是指真实的货币流通速度。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开发,真正对商品市场发挥影响的是名义的货币流通速度,即现实流通中的货币M:。和由潜在货币转化为现实流通中部分的货币增量才M,s的货币周转速度。
金融市场的开放,对名义的货币周转速度有正反两个方而的影响。一首先,是导致名义周转速度放慢,实际上,这只是货币供给层次效应的一种表现。即由于潜在的货币一部分转化化为现实流通中的货币,使得其流通速度公式中的分母变大,从而,名义货币周转速度放慢。
v:为负,表示速度放慢。另一方面,金融市场的开放,又产生了导致名义的货币周转速度加快的因素。因为,在金融市场机制下,金融信用活动活跃,生息偏好增大,人们将尽可能缩短手持货币收人的时间,而将货币尽快投资于金融市场。企业为了本身效益,同样将尽力减少闲置资金数量和滞留时间。货币的平均手持时间缩短。周转速度加快。因此,名义的货币速度在金融市场开放后究竟是加快还是放慢应根据这两种因素综合考虑。但是,整个货币流通速度,也就是真实货币速度,一般而言应呈加快的趋势。
(3)购买力流量效应这是金融市场开放后给货币供给形成的购买力总量带来的变化。
这种变化受现实流通中的货币及其周转速度的制约。设货币总需求为:
D==Mls.VI
那么购买力流量的效应程度可以用dD表示:
2.前面讨论的是假定货币总供给M。不变。实质上,货币总供给Ms在金融市场开放后也会发生变化。同业拆放市场的开放,提高了专业银行资金使用效率,相对引起货币总供给增加。因为,一方面,同业拆放市场使各行之间的资金余缺得到迅速调剂,从而提高了资金的周转运用效率,使各专业银行对信用扩张更充满信心。另一方面,由于资金周转运用效率提高,各专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一般转存款(即超额储备)将减少而变成存款货币扩张的法定准备金。一般转存款的减少,由于削弱了中央银行的调控能力,使得各专业银行的货币扩张能力相应增加。这是因为,货币供给的一般扩张模式是M。=mxB,其中B是基础货币,m是扩张乘数:其中r工、r:是法定储备和超额储备占存款货币D的比率,K现金货币与D之比,从乘数公式可见,在其它变量一定时,m与rZ成反比变化。即超额储备率rZ越高,乘数m就越小。反之则越大。在金融市场开放后,rZ将减少,从而m将增大。而在货币总供给M。mxB中,尽管基础货币仍不变,由于乘数m的增大,货币供给也就呈上升趋势升的程度由rZ下降的程度而决定。
影响货币总供给的另一个因素是“替代货币”的出现,即是指部分债券、票据的流通转让,将发挥类似货币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的职能作用。这在中央银行货币供给并未增加的情况下,实际上增加了货币供给量。
(二)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金融市场的开放也给货币需求带来影响,具体表现在:
1.金融资产型货币需求增加。这种需求又可分为交易型需求和投机型需求。
(1)交易型需求金融市场中的二级市场形成后,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成为直接的买卖对象,并象商品一样有自已的价格。这样,金融资产的买卖也就必然要吸收一定数量的货币。这个量与二级市场的交易量相关,交易量的增大,服务于金融资产的货币就要增加。假如原来的商品流通规模为Q;,增加的蠢融资产交易规模为Q:,则过去的货币需求为:
(2)投机型需求这部分需求即是二级市场土的投机者的投机堆备金。二级市场开放之后,由于价格的变动,投机不可避免。一些人将在一定时间内持有一定量的货币以准备时机一到就及时买进证券,这种货币需求量要超过正常的需求,它的变动与金融市场上的价格波动幅度成正比,与金融资产的收益成反比,由于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一般用利率来衡量,所以,投机型货币需求又与利率成反比。因此,当价格波动幅度越大越频繁时,投机型货币需求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当资产收益率越高时,更多的手持货币将被放弃转而购买资产;反之就越少。
2.物资商品型货币需求增加,金融市场的开放,导致物资商品型货币需求增加可从短期与长期进行分析:
从饭期来看,在物资商品市场上,生产资料市场对货币需求增加,生活资料市场对货币需求相对稳定。因为,企业长期受到资金短缺的制约,而金融市场的开放、打破了企业资金供应渠道单一的状态。多渠道的融资短缺资金供应渠道单一的状态。多渠道的融资方式、利率的诱发作用,潜在货币的转化,替代货币的增加,使得企业对货币需求现实增加,生产资料市场扩大。另方面,由于消费水平的相对稳定,金融市场的开放,对消费资料市场无甚重大影响。从长期来看,生产资料市场扩大的结果是企业的生产得到了发展,商品市场得到了发展,生产资料市场与生活资料市场共同扩大。
(三)对货币流通结构的影响
货币的流通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这里强调的是货币投向结构和货币种类结构两种。
1.对货币投向结构的影响。货币投向结构是指货币投向不同的对象所形成的购买力需求层次。由于货币可形成多种购买力从而可划分为不同程度的多层次,我们在此仅区别其中的两种。即投向生产资料的货币层和投向消费资料的货币层。金融市场的开放,将打破这两个层次的现有比例,即生产资料货币层增加,而消费资料货币层相对稳定。
[关键词]后危机;碳金融市场;困境;策略
从2008年爆发于美国的经济危机来看,其危机的规模之大,涉及范围之广,由此迅速的席卷了整个国内外的经济市场,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得整个国内外的金融市场开始变得动荡不安,也使得各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受到了波动进而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严重制约了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甚至有些经济型区域出现了倒退的现象。虽然在此危机出现之后,各个国家也采取了积极的经济措施来应对此次来势迅猛的经济危机,这使得一些国家的经济得以缓和,并有所改善,但是再次出现的欧债危机以及美元的信任危机,致使了此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注定是漫长的、复杂的、艰难的。而正是因为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碳金融市场也遭受到严重的打击和破坏,各个国家的碳市场开始出现大幅度的下降,且碳市场的份额也出现了发展缓慢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碳经济的发展。此外,《京都议定书》的出台同样是要求发达的国家的减排力度需要有所加强,并且制定了一定的减排指标等,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直接的影响了国内外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然而,面对这些严峻的挑战,如何积极的应对和解决出现的环境问题,对于改善整个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作为全国碳使用量和排放量最多的国家,如何调整企业发展的模式,主动加快经济发展的结构转型,从而来控制社会的碳排放,建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碳金融市场的产生及运作机制
1.1碳金融市场产生的缘由
面对当前的全球范围内气候变化的实际情况,国际社会开始逐渐意识到改善环境的重要性,因此先后出台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及《京都议定书》来作为其补充的条款,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首次运用法律性的手段来制约和控制发达国家的碳排放情况,并以此来让其国家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在此次出台的政策中,规定了参与缔约的各个国家的责任以及其所需要履行的义务,具体来说是指在第一次的排放阶段,即2008年到2012年期间,要求缔约的发达国家,将其各自的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应当控制在制定的以1990年为标准的范围内,并且尽可能的使其下降5个百分点,主要的是指二氧化碳等引起温室效应的六种气体,而发展中国家在其中则不需要受到制约。
1.2碳金融市场的具体运行机制
因此为了积极的配合此次国际社会的规定和号召,发达国家开始在国内进行大量的企业管理和环境整治,同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帮助和支持,通过建立的相关碳市场机制来对市场进行合理的补充,从而来实现减少碳排放量的指标和经济成本。
1.2.1清洁发展机制
该机制具体的指发达国家通过自身采取相关的经济政策、加强与发展中国家低碳项目的合作,以及直接性的购买排放量的企业等,来有效的实现对碳市场的减排目标。
1.2.2联合履行机制
该机制具体的是指发达国家通过进行一系列的转让和交易手段和方式来达到规定的碳减排的量,紧密联合与其他国家的联系,以此真正的做到控制碳排放的任务。
1.2.3国际排放放权交易
该机制具体的是指发放国家通过根据在国际社会的实际规定的碳排放量,来适当的进行合理的交易,通过采取买卖的方式来确保碳排放量的要求和指标。
2.金融危机前后碳金融市场的困境及其特点
从碳交易的起源来看,其诞生于90年代时期,从欧洲开始兴起,并且进行了最初的碳排放机制的建立和管理。其后在联合国和欧盟的联合作用下,使得碳金融市场逐渐呈现出国内外的市场补充机制之中,其特点是快速的。当2005年开始,碳金融市场迅速席卷了整个金融市场,其总的交易总额达到了近110亿美元,而当2008年时,碳金融市场的交易总额在此基础上增长了约11倍,总值达到了1351亿美元。同时,此时爆发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得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因此碳金融市场的增长趋势也受到了相应的制约,开始在此后放缓了其碳金融交易的增长的速度,其交易总额有所控制。本文分析了从2005年到2010年之间的碳金融市场实际的交易总额、交易量等情况,来发现其碳市场在发展中所呈现出的前快后慢的特点[1]。
从全局性的角度来分析,整个全球市场的经济总量在经历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后,其碳金融市场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发展速度,在前期的发展速度较快,但后期的速度却有所控制,逐渐的降下来了。通过下图1所示的2005年到2011年期间的碳市场的各项经济值的变化情况来作具体的分析。
从上图所示的2005年到2010年的碳市场的有关情况来看,其整个金融市场的变化在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前后的变化还是非常明显的,具体来说,其交易的总量在2005年到2009年的四年期间内,出现了二氧化碳总量从7.1亿吨到87亿吨的跨越,并且其增长速度依旧保持在87%上,同时在2010年其碳总量,上升到了73.5亿吨,且在原来的发展基础上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长。此外,根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即使是在2011年会出现增长的势头,但是却难以下降到2009年的碳交易速度。其次,从交易的总额变化情况来看,前三年的发展速度是较为迅速的,实现了从110亿美元到351亿美元的大跨越,而2008年出现经济危机后,其整体的碳交易量就在1400亿美元上下波动,并未出现之前的增长趋势。
3.在后危机时代碳金融市场困境中,中国需要作出的具体策略
首先,中国需要认清自身在全球碳金融市场体系中的位置,了解其国内实际的碳排放和使用的情况,积极的作出市场定位,并且为此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调整国内的经济政策和企业管理的方式,加强建立和完善碳金融市场体系。
其次,严格的控制中国的碳排放量的指标。由于中国目前的碳金融市场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且中国国内的相关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特定的国情是造成我国的碳排放量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积极的转换能源消费的模式,尽可能的开发新型的能源来改善当前化石能源的消耗和使用现状,并且大力的宣传低碳生活、低碳出行低碳生产等环保性的观念,积极的参与到国际性的碳交易过程中去。
此外,由于当前的技术手段和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了碳交易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需要大力开发新型的技术创新项目,依赖一定的政府经济政策的支持,使得更多的企业主动的加入和参与到企业转型的计划中,积极的改善企业内部的管理方式,提高其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并运用制度来进行制约和管理。
4.碳减排和碳金融市场前景分析
针对当前的大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使得才发展起来的碳金融市场的破坏力是比较大的,由于其涉及的不仅是碳市场的交易量,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际社会的各个国家实现碳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进程,打击了实现全球化的自信心。因此,如何有效的建立和管理碳金融市场体系,实现对全球范围内的碳排放量的控制,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难题,也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这样的经济发展现象,联合国开始积极的推动的碳排放量的减少,来作出了一系列的努力和规定,此后还召开了2010年的坎昆世界气候大会。首先,继续在法律的层面上,通过与发达国家来缔约相关节能减排的条款,来约束各个国家碳的排放量,并且更多的是号召各国自愿的加入到节能减排的队伍中去;其次,通过在技术方面设立“绿色气候基金”来对发展中国家森林资源的破坏作出约束和管理,利用技术的改革手段来控制各国的碳排放的气体,从而实现对全球环境的保护。最后,对于当前国内外的节能减排的计划,还是需要持有积极的态度和实现目标的决心,而这将会是成为碳金融市场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支持。通过上述内容的探讨和分析,对未来碳排放和金融市场的前景可以作出一定的预测,在2012年以后,整个世界的碳金融市场的未来发展前景还是比较可观的,由于碳的需求依旧会很大,但是对其总的约束和管理力度还不够,所以需要通过加强建立相关碳金融市场的机制来促进企业经济的转型[2]。
5.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随着后危机时代的到来和影响,其对于现代的金融市场和环境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中国为了减少和避免这种后危机时代带来的市场发展困境问题,需要采取相对有针对性、较为强硬的策略来积极的应对。最为重要的是,中国需要从上层建设做起,积极的构建具有统一性的环境减排体系,进一步的控制碳的排放,以此来积极的响应国际环境治理的号召和管理。虽然幕墙的中国还不是所谓的减排义务国,这对于中国来说,并不是一定要去履行的事项,但是中国从考虑到自身环境发展的角度出发,依旧主动的加入到减排的队伍中去,并以此来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此外,中国把减排作为整个国家企业治理的目标,通过建立企业管理和监督制度,明确权责分离,并且在各个行业领域进行相对合理、公平的分配,明确企业的碳排放的指标,以此来实现企业管理的标准化和市场监督的严格化,从而推动标准化的碳金融市场体系的建立,并且以此来逐步提高中国在整个国际社会上有关碳金融发展体系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李卢霞,黄旭.低碳金融模式研究:实践考察与战略思考[J].金融论坛,2010,S1:27-35.
[2]孟文慧.碳金融在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潜力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货币国际化;金融市场;风险;libor利率;arch模型
一、研究的背景
20世纪中期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出现,欧洲金融市场和其他金融创新工具的不断发展,使国际金融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已经不可能发挥作用了。特别是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深入,金融市场一旦出现了波动,就会通过libor、tibor或是hibor等同业拆借利率扩散开来,这会为金融投机家提供了投机的手段与场所,对于国际化货币发行国和使用国际化货币国家的金融市场而言,产生了金融风险,带来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
货币的国际化是金融创新的一种具体形式,它是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上出现的一种新兴的事物。货币的国际化推进了金融业发展的历史,国际货币运行模式越有效,就越能限制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货币数量,维持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李建军,2009)[1],让离岸金融市场、跨国银行金融机构、金融衍生金融工具等得到了很好的推广。由于国际化货币的出现,各个金融机构之间、金融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相互依赖加深。
但是,这也意味着货币流通的任何环节出了漏洞都会危及整个金融体系,“伙伴风险”是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
①
*在国际金融市场“伙伴风险”传递的过程中,欧洲货币市场的同业拆借利率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这是因为银行间的同业拆借市场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利率被认为是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基准利率。一般而言,基准利率的形成,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前提(于建忠、刘湘成,2009)[2]。一方面,同业拆借市场中的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利率水平由市场的供求来决定,形成了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和利率市场化的机制。
另一方面,同业拆借期限虽短,但对维持银行资金周转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同业拆借全凭信誉,无需提供抵押品,交易较为方便,存款和放款都是通过电话、电传联系。每笔交易少则几十万英镑,多则高达几百万英镑。所以说,虽然货币国际化的金融创新带来了财富效应、金融市场的业务效应和金融市场的福利效应,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个创新也通过同业拆借市场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新的金融风险。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般来说,货币国际化以后,金融监管的重点领域,应当是国际化货币流通的国际金融市场。货币金融市场是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通过金融工具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的市场,而同业拆借利率是货币的流通场所和空间的基础,研究同业拆借利率的自身波动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同业拆借利率波动为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风险,影响了货币国际化的推进。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比较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同业拆放利率有四种: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libor)、东京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tibor)、新加坡银行同业拆借利率(sibor)和香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hibor)。而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是世界上最典型的、规模最大的同业拆借市场。
关于libor市场波动率的研究,philipinyeobji,francisin(2010)通过对2006年3月1日—2008年11月11日澳洲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和美国美元每天波动的汇率值研究,发现libor利率正在加深对其他国家货币币值波动的影响,特别是2007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libor利率的波动更为频繁了,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国际金融市场的金融资产带来了较大的风险。
[3]
shin-ichifukuda(2011)通过对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际金融市场libor利率和tibor利率变化的研究,发现金融危机增加了国家金融市场或区域金融市场贴现率的波动程度,带来了金融风险。由于美元是国际金融市场中重要的工具货币,欧洲美元市场中的libor利率通过以美元计价、结算和储备的金融产品对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交易信用风险和资产流动风险。
[4]
另外,如果把影响libor利率的因素联系进来,libor利率的波动就显得更为频繁了,比如陈玮光等(2009)认为当通货膨胀率和道琼斯工业指数的增长率增加时,美元libor的所有利率都上升;联邦基金利率增加时,利率的水平值增加,但长期利率增加幅度小于短期利率的增加幅度。
[5]
可见,波动率在某些时段上较低,说明同业拆借市场的价格保持稳定,带来风险的可能性在降低;而波动率在某些时段上较高,往往意味着同业拆借市场的价格出现了大幅度的变化,一方面,这会不利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一般而言,一个稳定、发达、开放的金融市场是货币国际化的必要载体,它可以吸引国际借贷者和证券发行者在本国融资,可以培育丰富的金融产品,增强产品的流动性,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一个多样化的资产配置平台(杨雪峰,2009)。
[6]
另一方面,银行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银行业国际金融业务对货币国际地位具有直接的影响(元惠萍,2011)[7]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剧烈波动会不利于发达银行业的发展。
从以往的研究来看,货币国际化带来了金融市场创新,而这个创新也通过同业拆借市场向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新的金融风险。同业拆借市场的价格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的变化过程中,常常表现为价格的波动,而是否会出现价格波动率聚集的现象,即大幅度波动聚集在某一段时间,而小幅度波动聚集在另一段时间上,这是中外学者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但是,前人的研究并没有站在libor利率的角度上,对货币国际化与国际金融市场发展协调推进带来的风险展开分析,没有对金融风险产生的内在机理进行大胆的探讨,特别是实证研究较少。这也说明本文研究libor利率波动对于稳定货币国际化过程中的国际金融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三、货币国际化与金融市场协调推进对同业拆借市场带来波动率的模型估计通过这一小节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货币国际化的不断推进,欧洲货币市场中libor利率的波动,会对国际金融市场投资的金融产品造成冲击,产生投资的风险。本文试图站在libor利率的角度上,对货币国际化与国际金融市场协调推进带来的风险展开分析。
(一)arch模型简述
在金融的时间序列分析中,广泛运用的一种特殊非线性模型就是arch模型(auto-regressiveconditionallyheteroskedasticity),最早由engle于1982年提出。该模型主要的思想是,某一特定时刻t的随机误差方差不仅取决于以前的误差,还取决于自己以前的方差。对于通常的回归模型:yt=x\'tβ+εt(1)如果随机误差项的平方ε2t服从ar(q)过程,即:ε2t=α0+α1ε2t-1+α2ε2t-2+…+αqε2t-q+ηt,t=1,2,…(2)其中,ηt独立同分布,并满足e(ηt)=0,d(ηt)=λ2。则称模型(2)是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简称arch模型。
对于任意时刻t,εt的条件期望为:e(εt|εt-1,…)=槡ht·e(vt)=0(3)条件方差为:e(ε2t|ε2t-1,…)=ht·e(v2t)=ht(4)通过(4)式,可以看出序列条件方差具备随时间而变化的性质。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为了让arch模型的解释能力更为完善,不断有学者对arch模型进行完善和扩展,出现了多种变异的arch模型,形成了一个arch模型族(黄宗远,沈小燕,2007)[8],包括garch模型、arch-m模型、非对称arch模型、幂arch模型、成分arch模型等等。由于arch模型族可以很好的发现引起波动状态的因素,非常适合于描述金融市场时间序列的波动特征,所以,本文在这一小节中通过arch模型展开货币国际化对同业拆借市场带来波动率的模型估计。
(二)数据的说明
货币国际化对同业拆借市场带来的波动,是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随着欧元的诞生,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继续得到了巩固,并形成了以美元为核心、欧元、日元、英镑等为补充的国际货币体系。同业拆借的利率种类较多,期限较长,关于同业拆借市场中的数据,本文在英国同业拆借市场中选取欧洲日元市场3个月期的libor利率(ljpy),以及欧洲美元市场3个月期的libor利率(lusd)每个季度的数据在1986年1月—2011年9月之间的数据,共103个观测值,数据来源于欧洲中央银行数据库,为了减缓序列的波动程度,本文选择对这两个时间序列的变化率进行自然对数处理,即djpyt=ln(ljpyt/ljpyt-1)和dusdt=ln(lusdt/lusdt-1),ljpyt表示欧洲日元在t时刻的libor利率,而lusdt表示欧洲美元在t时刻的libor利率。
(三)libor利率的数据统计特征分析为了对libor利率进行arch模型分析,也为了达到较好的模型解释能力,首先需要对数据的基本统计特征展开分析,以观察原始数据是否具有尖峰的分布特征,便于对下文展开分析。从图1中可以看出,欧洲日元市场3个月期的libor利率的变化率的sk=-0.404207,其结果小于零,表明其分布呈现出左偏态。而从峰度来看,k=9.844914,远远大于3,表明更多的变换率取值聚集在均值周围,同时部分变化率又远离均值。与标准正态分布(sk=0,k=3)相比,欧洲日元市场3个月期的libor利率的变化率呈现左偏,尖峰的分布特征,即“尖峰厚尾”。jb统计量为201.9021,p值接近于0,说明该时间序列至少在99%的置信水平上拒绝为正态分布的假设。
从图2中可以看出,欧洲美元市场3个月期的libor利率的变化率的sk=-1.315755,其结果小于零,表明其分布呈现出左偏态。而从峰度来看,k=8.209290,远远大于3,表明更多的变换率取值聚集在均值周围,同时部分变化率又远离均值。与标准正态分布(sk=0,k=3)相比,欧洲美元市场3个月期的libor利率的变化率呈现左偏,尖峰的分布特征,即“尖峰厚尾”。jb统计量为144.7616,p值接近于0,说明该时间序列至少在99%的置信水平上拒绝为正态分布的假设。可见,欧洲日元市场与欧洲美元市场3个月期的libor利率呈现出尖峰的分布特征,可以在下文中对这两个序列进行arch模型分析。
(四)libor利率波动率模型的建立1.libor利率数据的平稳性分析和序列相关分析一般而言,在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时,首要的问题是判断它的平稳性。如果样本呈现出非平稳的现象,那么往往会导致出现“虚假回归”的问题。这样,样本之间就不会有任何意义的关系,对样本进行回归也会表现出较高的可决系数。本文选择的变量数据是1986年1月—2011年9月之间欧洲日元市场3个月期的libor利率(ljpy),以及欧洲美元市场3个月期的libor利率(lusd)每个季度公布的数据,这是明显的时间序列,所以本文首先利用eviews6.0统计分析软件,对所有的变量进行adf检验。对于ljpy和lusd时间序列而言,其adf数值都小于1%、5%和10%临界值,因此,可以拒绝样本序列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时间序列的数值是平稳的,可以继续进行数据分析。
同时,对ljpy和lusd时间序列展开相关性分析。通过对ljpy相关系数的分析可以知道,滞后1阶、4阶和6阶的自相关系数较大(取绝对值以后),因此,本文采用ljpy时间序列建立一个滞后1阶、4阶和6阶的模型。
而lusd滞后1阶、2阶和12阶的自相关系数较大(取绝对值以后),因此,本文采用lusd时间序列建立一个滞后1阶、2阶和12阶的模型。
2.libor利率分布滞后模型的ols分析从表1中可以看出,只有lusd(-2)的系数没有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水平,其他系数均通过了1%、5%和10%的显著性检验水平,其他拟合的整体效果似乎不错。
接下来,本文对残差序列进行arch效应检验,运用p=1阶的序列自相关lm检验展开分析,显示结果如表2、表3所示:从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出,f和lm统计量所对应的概率均小于5%,可以知道f和lm的值都在临界值的右边,可以知道拒绝原假设,残差序列存在arch(1)效应,也就是该模型的残差序列存在自回归条件异方差详见表4。
3.arch(1)模型的拟合结果及分析对比前文ols的分析结果,ljpy模型回归的参数变得更大了,而且z统计量也变得较为显著了,除了常数项以外,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水平。同时,arch(1)模型的对数似然值有所增加,aic和sc值都变小了,说明模型比ols回归可以更好的拟合数据,选择arch(1)模型是合适的。
而对于lusd模型,虽然回归的参数lusd(-2)和lusd(-12)的z统计量变得不显著了,但是,arch(1)模型的对数似然值有所增加,aic和sc值都变小了,说明模型比ols回归可以更好的拟合数据,选择arch(1)模型是合适的。
另外,从图3中可以看出,arch(1)模型很好的拟合了ljpy序列,残差序列大致被控制在-0.4—0.4之间。
从图4中可以看出,arch(1)模型基本拟合了lusd序列,残差序列大致被控制在-2-2之间。
接下来,再对arch模型进行异方差archlm检验,得到结果(详见表5、表6):可见,对于ljpy序列,f和lm统计量所对应的概率分别为0.1958和0.1918,均大于5%,而对于lusd序列,f和lm统计量所对应的概率分别为0.5089和0.5034,均大于5%,所以说,检验结果接受原假设,残差序列不存在arch效应,也就是模型arch(1)消除了随机游走残差序列的条件异方差性。
arch(1)模型拟合的ljpy序列条件标准差时间序列图5中可以看出,ljpy序列条件标准差时间序列在1994年—2009年大幅震荡,大多数年份中超过了0.4的水平,特别是2000年前后波动加剧,最大时甚至达到了2.0左右。而其他年份波动都较为平缓,基本上在0.2的水平。
从arch(1)模型拟合的lusd序列条件标准差时间序列图6中可以看出,lusd序列条件标准差时间序列在2000年以后开始大幅波动,大多数年份中超过了0.4的水平,特别是2007年美国次贷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波动幅度甚至超过了0.8,最大时已经接近到了1.0左右。而其他年份波动都较为平缓,基本上在0.1的水平。这与近年来,美国政府及美联储的非常规货币政策缓解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向银行系统注入资金、降息、刺激消费者开支等诸多措施来拯救银行系统是有关系的(陈敏强,2010)。
[9]通过以上的回归分析,可以看出,欧洲货币市场中同业拆借市场的价格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的变化过程中,常常表现为价格的波动,会出现价格波动率聚集的现象,即大幅度波动聚集在某一段时间,而小幅度波动聚集在另一段时间上。欧洲货币市场中日元的同业拆借利率在1994年以前,以及美元的同业拆借利率在2007年波动率较低,说明同业拆借市场的价格保持稳定,对欧洲货币市场中以美元、日元计价、结算、储备和投资的金融产品带来风险的可能性在降低,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吸引投资者对以美元或是日元计价、结算的金融产品购买,必然会较好地促进美元与日元的国际化。
但是,欧洲货币市场中日元的同业拆借利率在1994年以后,以及美元的同业拆借利率自2008年以来波动率较高,意味着同业拆借市场的价格出现了大幅度的变化,这必然不利于美元、日元为主体的国际金融市场稳定,货币国际化正通过同业拆借市场向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新的金融风险。本文的这个实证分析结果已经拓展了前文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结果,所以说,金融市场中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剧烈波动会不利于银行业的发展,不利于国际金融市场投资的稳定,这必然影响了美元或是日元货币国际化的深入。同时,本文认为货币国际化与金融协调推进的过程中,需要引入以稳定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波动为目标的监管思路,这样可以以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为目标来设计金融市场监管的步骤。
四、结论
通过以上的arch(1)模型分析,可以大致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第一,2000年以来,随着全球离岸金融市场金融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欧洲日元市场3个月期的libor利率和欧洲美元市场3个月期的libor利率的时间序列具有随机游走的趋势,而且波动的程度还在不断扩大,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为货币国际化背景下的金融市场正常运行带来风险。
第二,从arch模型拟合的欧洲日元市场3个月期的libor利率时间序列中可以看出,实际值、拟合值和残差值具有群集性特点,国际金融市场中的libor利率存在arch效应。
第三,同业拆借市场中价格的波动对国际金融市场带来的风险,是发行国际化货币国家和使用国际化货币国家决策者和监管当局需要密切关注的对象,这个风险会影响到货币国际化进程地深入。而关于货币国际化后离岸金融市场中风险的监管模式,本文认为可以引入以稳定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波动为目标得监管思路,也就是基于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目标来设计监管的体系和步骤。这样,通过有效确定国际化货币的金融市场监管目标,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加强对同业拆借利率地监控,并且准确无误地把监管目标责任委托给监管机构,以在极大程度上避免货币国际化对国际金融市场带来的金融风险。
关键词:金融市场;企业财务管理;财务风险;财务活动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2月23日
一、金融市场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金融环境即金融市场环境,是企业财务管理所面临的来自于金融市场方面的影响因素。金融市场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划分,按照时间标准可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也称短期资金借贷市场,主要是一年期以内的短期资金借贷市场。资本市场又称长期资金融通市场,主要是指长期债券和股票市场。按照范围可分为国际金融市场和国内金融市场,其中前者影响后者。不同金融市场环境对企业的作用不同,金融市场环境的好坏,决定着企业未来收益的高低,影响企业的财务目标和财务运行方式。
金融市场作为公司筹资和投资的场所与公司的财务管理紧密相连,金融市场将公司的财务活动扩展到一个更为宽广和开放的舞台。金融市场的发展已经成为企业外部经营的重要环境。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导致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和破产,从而使人们更加认识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企业财务管理大约起源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20世纪70年代末,企业财务管理进入深化发展的新时期,并朝着国际化、精确化、电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如今,财务管理的一场伟大革命――网络财务管理,已经悄然到来。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使得公司与金融市场的关系日益密切。认股权证、金融期货、金融期权交易等手段,已被广泛运用到公司的资金融通和对外投资活动中。这些实践推动着财务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1、金融市场对企业筹资活动的影响。企业筹资,指企业筹集资金。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任何一个企业要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都需要有适量的资金,而通过各种途径和相应的手段取得这些资金的过程就称之为筹资。企业的大多数资金都是从金融市场中筹集而来的,也就是说,金融市场是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来源。资金需求者和资金提供者可通过金融市场这个平台,使资金从提供者转移到需求者手中实现金融市场自主筹资。企业可通过金融市场自主筹资,降低筹资成本。企业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趋势,调整筹资结构,降低财务风险。在必要时,企业可以把可转换证券按一定的比例转换为普通股,减少固定利息或股息的支付,增强企业的资本实力与企业资本结构的安全性。当前,我国的金融业有了很大发展,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生产无时无刻不受到金融市场的影响,金融市场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国内外金融市场进行研究以切实找到未来金融的发展方向,引领经济的健康发展已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资金。筹措资金即融资对于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特别是对新项目的实施,需要经过投资前的可行性研究、投资和生产三个阶段。而这又涉及金融监管及企业筹资成本与风险问题,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不断进行体制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企业如果要立足于市场,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预防机制和财务信息网络,及时地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制定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风险规避方案,通过合理的筹资结构来分散风险。如通过控制经营风险来减少筹资风险,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原理来控制投资风险,使企业按市场需要组织生产经营,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避免由于金融危机造成财务危机,把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应建立财务预警机制,随时监控企业的筹资风险,把风险水平降到最低点。
2、金融市场对企业投资活动的影响。企业投资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是指把资金投放于生产经营环节中,以期获取利益的投资。在非金融性企业中,直接投资所占比重较大。间接投资又称证券投资,是指把资金投放于证券等金融性资产,以获得股利或利息收入的投资。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完善和多渠道筹资的形成,企业的间接投资会越来越广泛。对于投资者而言,金融市场上交易的品种越多,为投资者提供选择的空间就越大。一般而言,投资者应该选择市场规模大、参与主体多、竞争充分的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企业产权流动、重组的有效途径。金融市场的高度发达,金融资产的投资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投资者可随时根据自身的意愿通过金融市场购入或出售多种证券,形成有效的投资组合。对此,金融市场理论中的投资组合理论对企业的金融资产投资具有指导作用。为了减少金融资产投资的风险性,可同时投资多种金融证券,形成有效投资组合,可在不影响预期报酬率的前提下,降低收益的风险性,实现收益的稳定。投资组合理论同样适用于实物性资产投资,即企业在进行实物性资产投资时同样可以实行多元化的投资组合,以减少投资风险。
3、金融市场对企业营运资金的影响。营运资金作为企业资金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其运转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今后的生存与发展。营运资金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应该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一致,即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金融市场环境对公司经营的影响重大,各种风险给企业经营带来不可预知的危机,金融危机更是让大家对这种影响有了一个甚为透彻的认识。金融市场对企业营运资金的重要性从金融危机导致的中小型企业倒闭,则能看出。营业资金就像一个企业的血液,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营运资金的管理。营运资金的管理已经成为了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维系于营运资金的正常运作。只有营运资金处于良好的运作状态,企业才能得以生存,获得发展,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才具有得以实现的可能。目前,我国仍然有许多企业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加上筹资困难,营运资金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金融危机的出现更加使企业面临营运资金紧张的问题,当然这与金融危机导致的银行借贷有直接关系,国内各大企业在感受金融风暴剧烈震荡的同时,资金管理在企业营运中的重要性在这次风暴中更加凸显。很多国内企业在前几年的繁荣时期内进行的一些不顾风险的投资和扩张,终于在泡沫破灭的今天饱受牵连,粗放化的资金管理也让企业无法在第一时间预警风险以及无法及时处置管理风险。所以,企业也应该根据自身状况制定正确的营运资金管理政策。
二、企业财务管理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对财务工作的管理,是一项极为重要的高层领导管理工作,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是处理财务关系的管理活动,是组织企业处理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的一种经济管理。企业财务活动是以现金收付为主的企业资金收付活动的总称。企业筹资会引起财务管理活动,企业投资会引起财务管理活动,企业经营会引起财务管理活动,企业分配会引起财务管理活动。这四个活动相互联系组合成完整的企业财务管理活动。
企业金融业务所发生的对象十分众多,例如:向银行借款、企业内部集资、企业自我积累、向非金融机构或企业借款、向社会发行债券和股票等。如果仅从纳税角度,一般来说,企业内部集资的税收负担率最轻,其次是向非金融机构或者其他企业借款,再次是向金融机构借款,自我积累筹资和发行股票的税收负担率最重。其原因在于:企业内部集资和企业间资金拆借,其利息也可在税前扣除,而其利率一般会高于向金融机构贷款的利率,但其筹资成本未必会比向银行借款的筹资成本高。假如站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角度上来说的话,就要求企业不仅能够筹集到足够数的资金,还要求以较低的代价取得。但是企业内部集资和企业间资金拆借借款程序简单,筹资速度较快,所受限制较少;向金融机构借款程序复杂,筹资时间较长,所受限制较多;发行债券和股票,对企业本身的要求就更加严格,但其筹资风险较小。因此,选择哪种或哪几种组合融资渠道,要考虑企业必须支付的税收成本,也要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
此外,企业的财务活动也对金融活动起着制约作用。企业财务活动中有关货币资金收支业务活动的不断发展,为金融货币活动提出了客观要求,并且金融货币流通活动也受企业财务的制约;同时,金融的信贷规模能否控制在最小限度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财务投资规模的控制和投资效益的增长,这些都与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是否进行正常有关。
由于财务中有关货币资金收付业务的不断发展,因此对金融的货币业务提出了客观要求。首先,离开财务货币资金收支,金融的货币业务难以得到开展;其次,金融的货币流通也要受到财务管理的制约。经济组织的借款是金融机构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经济组织的还贷,又是货币回笼的主要方式。然而,借款取决于资本扩张的需求,还款取决于销售收入的及时取得,这些都依赖于经济组织财务的正常进行;再次,金融的信贷规模是否能控制在国家宏观控制的指标之内,银行的不良债权是否能控制在最小幅度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组织的财务投资规模的控制与投资效益的增长,而这些都有赖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合理进行。
三、结束语
金融市场给企业财务管理提供了平台,同时企业财务管理也对金融市场的扩大起到了制约作用。爆发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滞后作用,也使国家企业更加认识到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处于目前国家的这种金融环境中,各个企业更加应该注重企业财务管理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积极的采取各种应对措施,根据自身条件调整适合企业的发展战略,改善经营管理模式,为了企业更加进一步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曹培培.商业文化月刊,2011.4.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均衡机制
国际金融市场的均衡机制,是在不考虑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等制约因素的情况下,具有相同特征的证券或资产不存在从国际流动中获利的机会的一种市场稳定性,这时,国际金融市场处于一种静止平衡的状态。其形成条件分析如下:
以S表示直接标价法下的即期汇率,F表示远期汇率,以r、r*分别表示本国货币利率与外国货币利率(投资收益率)。假设从国内筹措的资金为一单位本国货币,从外汇市场上抛出得1/S外国资产,再把1/S外国资产投资于一长期投资项目,一年后可得(1+r*).1/S外币资产,再到外汇市场上兑换本币,可得(1+r*).F/S本质币资产。同样道理,投资者也可以从国外筹措资金,投资于本国资产,最终可得(1+r).F/S单位外币,两种投资操作方式正好相反。资本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流动方向取决于两种投资方式的最后收益率与投资成本的比较。以第一种方式为例说明,
如果(1+r*).F/S>(1+r),即期资本流出,远期资本流入。
如果(1+r*).F/S<(1+r),即期资本流入,远期资本流出。
如果(1+r*).F/S>(1+r),投资于本国资产与抵补后的外国资产收益率相等,市场处于均衡状态。
如果以f表示远期贴水或升水,即f=(F-S)/S,即F/S=1+f,代入以上三式,经过转换,得出r+r*f=(F-S)/S。其含义与上三式相同。
从上述分析可知,只要投资的最终收益与资本不一致时,国际金融市场就失去均衡,资本流动就会产生。事实上,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资本流动方向和规模是变化莫测的,如果一国的经济基础、金融监管手段或金融市场建设等不相适应,就有可能酿成金融风险,并有可能传染、扩大成国际金融风险。那么,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均衡是如何被打破并酿成风险的呢?下文将从国际金融市场其本身的内生变量进行分析。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非均衡与金融风险
国际金融市场非均衡主要由国际金融投资者主观预期、投资交易成本、投资者的投机行为和一个国家本身的金融市场状况等因素引起,这些因素的变化内在地使国际金融市场失去均衡,导致国际金融资本流动变化无常,如果资本流出流入国家没有防范能力,就极易产生金融风险。下面是具体分析。
(一)主观预期机制
国际金融市场的活动一般由外汇交易商和金融投资者充当主体。无论是套利保值还是投机,都是以汇率和利率的预期为基础。“外汇交易商制订买卖外汇的决策奠基于他们的汇率预期,而汇率预期又取决于他们对汇率趋势相关的政治、经济的掌握。”各交易商和投资者对未来汇率或利率的预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对汇率和利率预期的差异直接导致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波动。
按现代经济学的观点,预期均衡是指合理预期和预测。即是对所有现在可得的、与变量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信息所作出的预期和预测。只要市场参与者都能根据自己现在所能得到的、与变量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信息来进行预测,那么最终结果必然是与从市场角度得到的信息相一致,达到预期均衡。所以,只要投资者或投机商发现市场的实际情况与他们的合理预期有差异,他们就会改变其定价策略,利用市场差价获利。各投资者主观预期的差异可以内生地扩大或缩小资本流动的波动性。
主观预期对国际金融非均衡性的内生作用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通过对汇率的主观预期产生预期差异,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均衡,是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的内生因素
我们知道,“价格大幅度的急剧变化和持续易变性是证券化票据市场的特点,由可以觉察到的有关风险与利润的变化来驱动投资也是市场的特点。”“当进行汇率是否呈无偏性波动实验时,有效的汇率预测者能更容易地解释远期汇率的情况,同时,也能更容易地判断呈什么趋势变动及其左右因素”。在国际货币市场中,投资者的未来收益决定于两国资产之间的有效收益与成本差,而“外国资产的有效收益等于外币利率加上汇率的预期变化”。如果把远期汇率F加上预期因素,就是预期未来即期汇率,可以表述为Et+1,那么升水率f=(Et+1-S)/S。对r-r*f=(F-S)/S式两边同时减去汇率的预期变化(Et+1-S)/S,得:
r-r*-(Et+1-S)/S[(F-S)/S]-[(Et+1-S)/S]=(F-Et+1)/S……A式
由A式可以看出,投资者必须承担的风险升水或贴水(F-Et+1)/S,即国内外两种资产的收益差取决于远期汇率F与预期未来即期汇率Et+1。远期汇率成为未来即期汇率的有偏预测指标。假设即期汇率不是按随机走动方向式运动,那么即期汇率St可以表述为:
St=αSt-1+βSt-2+γZt+δZt-1+U。……B式(Z是某种其他变量,如货币存量,α、β、γ、δ是参数,U。是预测随机误差)
因为S和Z的过去值在t-1期都是已知的,所以下一个时期的合理预期远期汇率也根据过去的S和Z值来推测,可以用Et+1St来表示:
Et-1St=αSt-1+βSt-2+γEt-1Zt-1)+δZt-1……C式
现将B式减C式,得到:
St-Et-1St=γ(Zt-Et-1Zt-1)+U。……D式
由此看出,如果风险中立,则D式左边表示:在t-1期签订一个按合理预期远期汇率(即Et-1St)买进外币的远期合同,然后在t期以St交割,并将该外币即期卖出所得到的收益。这种预期投资收益的大小由预期汇率Et-1St决定。在国际金融市场中也正是这个由预期远期汇率决定的投资收益决定国际资本的流向和规模,当不同投资者在同一时期的预期大致相同时,这时大量国际资本就将同时流入或流出一国金融市场,增加该国金融市场的动荡性。
2.对利率的预期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均衡
按利率平价理论,利率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决定因素。“相对的利率在影响金融分配别重要,促使资金从利润率低的地区或部门流向利润率高的地区或部门。”按照欧文·费雪提出的费雪方程式r=I+π,名义利率等于实际利率I与预期通货膨胀率π之和。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可以将其分解为本国和外国两个方程式,分别为r=I+π和r*=I*+π*。
如果国际上的实际利率相同,即r=r*,那么,名义利率r和r*仅因预期的通货膨胀而有所不同,所以得r-r*=π-π*,与A式合并,得:π-π*-(Et+1-S)/S(F-Et+1)/S……E式
所以,国内外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差(F-Et+1)/S由预期的通货膨胀率π-π*、预期未来即期汇率Et+1和即期汇率S共同决定。这种收益率差影响着国际金融市场的有效运行,其波动性成为国际金融风险的一个助长因素。
现实中,当利率和远期汇率有相同的到期期限时,两国利率的差距等于远期升水或贴水。远期汇率经常被看成是未来即期汇率的市场预测,利率差也大约等于即期汇率的预期变化。因为,一国利率高于他国利率时,预期高利率货币会对低利率货币贬值。由于各地的有效收益会趋于一致,因此,一国利率高于他国利率的唯一办法就是预期高利率货币贬值,有效收益率r+(F-S)/S要低于观察到的利率r,因为预期货币贬值,即F
另外,主观预期还有其他方面的表现,但是不是短期、直接的决定因素,而具有长期性。本文不作具体论述。
(二)交易成本机制分析
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投资的交易成本是买卖价差。买卖价差由二部分构成:第一是国内借款利率rB,国内投资收益率rL,国外借款利率rB*,国外投资收益率rL*四者之间构成的利率差。第二是外汇买卖价差。投资主体必须考虑利率差和外汇价差,以调整其资金投入方向及投资规模。这种交易成本是国际金融市场非均衡性的一个内生因素。
在rB≠rL≠rB*≠rL*的前提下,国际金融市场的投资有四种方式可供选择:
1借一单位本币(美元),投资于外国,再卖出远期外汇,最终得(1+rL*)。F/S美元,这时报酬率为F/S(1+rL*)-(1+rB),即[(1+rL*)、F-S(1+rB)]/S
2投资者作反向投资,此时报酬率为S(1+rL)-(1+rB*).F/S
3借款于本国而投资于外国,报酬率为rL-rB
4在外国借一定资金,投资于外国,报酬率为rL*-rB*
投资者对四种投资方式进行不同的效益比较,决定资金的投资方向。
以1和2的比较为例进行分析:
第一步,假设银行外汇买卖价差相同。
有[(1+rL*).F-S(1+rB*)]/SS(1+rL)-(1+RB*).F/S
移项得:[(F-S)/S][(1+rL*)+(1+rB*)][(rL+rB)-(rL*+rB*)]……(1)
第二步,假设投资者同时面临四种利差和买卖价差构成的交易成本。以Sa、Fa、Sb、Fb分别表示即期外汇和远期外汇的买价(ask)和卖价(bid)。那么(1)式将转换为:[Fb-Sa/Sa][(1+rL*)+(1+rB*)/(1+τ)](rL+rB)-(rL*+rB*)/(1+τ),其中τ=(Sa-Sb)/Sb
对其进行变形移项,得:FbSa[(1+rL)+(1+rB)]/[(1+rL*)+(1+rB*)/(1+τ)]……1.a
根据同样方法对其他五种投资选择进行比较,得出其余五种结果,分别是:
FbSa[(1+rL)/(1+rL*)]……2.a
FbSa[(1+rL)+(1+rB*)-(1+rL*)]/(1+rB*)……3.a
FbSb[(1+rB)/(1+rB*)]……4.a
FbSa[(1+rB)+(1+rL*)-(1+rB*)]/(1+rL*)……5.a
FbSb[(rL-rB)/(rL*-RB*)]……6.a
投资者可以对上述六种投资结果进行比较,取出最优解,作出投资选择,从而决定国际金融资金的流向和规模。而且两种价差引起不同投资方式的效益差别大小直接影响着资金流动的波动及幅度,导致国际金融市场的非均衡。
以S+a,S+b分别表示未来即期市场的外汇买价和卖价,以1.a式作为分析对象,并把它加上预期因素,列括号内容为M。如果S+b>Sa.M,或者S+b>Fa.M,即期资本流出,远期资本流入。如果S+a>Sb.M或者S+aFb.M,资本流动正好相反。
所以说,不同国家的存贷利率以及外汇的买卖差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和规模,当两者产生变动以及投资者对其变动的预期估计产生偏差时,就必然有大规模的不稳定性流动资金,当其波动幅度超过一个国家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监管能力时,就有可能酝酿成金融风险。
(三)投机行为分析
国际金融投机主体经常以各种基金的合法身份出现,其资金具体表现为国际游资(HOTMONEY),投机行为的主要目的是利用非正常的投机手段,获得正常投资收益以外的资本利益。当投机基金非常庞大,达到对特定的汇市形成和汇率趋势基本控制的程度时,投机行为就会给金融市场产生直接冲击,导致一国金融市场风险的产生。
投机行为的基本特征是,市场参与者在预测到经济政策或诸如汇率和利率等经济变量不能维持时,突然进行大幅度的资产重组,“投机性冲击是在市场预测经济政策不一致时所作出的理性反应”,“不一定要将投机性冲击视为市场的反常行为,相反,它被看作是竞争性市场在预测到经济政策的不连续性后的典型反应”。投资者的大幅度资产重组还有其他原因,典型的有二种:第一,投资者为避免损失,在即期市场上卖出外汇;第二,投机者为获取利润,在远期市场中卖出外汇的空头头寸。
在投机活动的形成过程中,存在下列因果关系:基本经济因素的错位程度、收支衡的频率和严重性引起资本流量的增加,资本流量的增中引起投机活动量的增加。伴随着资本流量的增长,外汇需求规模扩大,不稳定性出现增强,发生动荡的事件的可能性也会增加。如果外汇具有作为一种理想资产的特征的话,那么,随着外汇价格越来越大的波动,从中投机的机会也将增加,只要投机主体存在,就会引起投机活动量的增加。
投机活动量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三个效应:第一,投机活动量的上升直接导致外汇需求规模和不稳定性的上升,金融动荡增加;第二,投机活动量的增加造成汇率没有稳定点或者基本走势不能独立于投机影响的状态;第三,金融机构在外汇交易活动中的投机行为大大增加。与传统银行业务获利性减少相联系,投机活动量的增加使金融机构的外汇业务重点越来越倾向于货币投机,随此重心的转移,外汇市场的任何波动更有可能引起投机性的买进和卖出,使金融市场的波动更加复杂化。
(四)市场因素
1.信息传递与预期因素
首先,信息制约了市场主体对汇率、利率或其他金融变量的预期。劳伦斯·科普兰认为,国际金融市场的特殊信息,即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新闻”,市场主体对新闻作出预测性反应。如果市场是有效的,那么,即期汇率St=-ρ(t-1)+ft+1+η(1+ε)-1.Σβk.(EtZt+k-Et-1Zt+k),(0<ρ<1,ε>0)。
由此可以看出,即期汇率由前一时期的远期汇率ft+1、目前到期的远期合同在当时签订确定的风险报酬-ρ(t-1)和关于对基本因素的所有未来值(即“新闻”因素的影响)三个部分组成。“新闻”作为市场主体预期之外偶然出现的事情而导致的随机误差因素,包括内生影响因素,如利率、通货膨胀等,也包括外生影响因素如政府宣告、地震等偶然因素。科普兰认为,基本变量中使人吃惊的成分能否解释汇率波动的百分比,取决于我们观察到的每周、每月或者季度资料,也取决于我们选择的货币和观察到的其他因素。“新闻”事件对汇率的影响有一定范围,“外汇市场对市场的反应不是取决于这些信息是‘好’还是‘坏’,而是取决于这些信息比预期是‘更好’还是‘更坏’,预期到的信息已包括在现在的市场汇率之中,汇率只对未预料的信息作出反应。”比如,当政府公布货币供给、贸易差额等统计数字之后,市场汇率的变化并不取决于这些数字本身的大小,而是取决于这些统计数字与人们预期之间的差额,只有这种“新闻”才会影响汇率的变化。
其次,“新闻”信息的滞后是金融风险的一个内生因素。“滞后”是指新闻变量的发生日期和实际公布日期之间缺乏同步性,市场主体不能对其资产进行合理的组合调整,导致滞后摩擦成本。这一点决定于国际金融市场中的投资主体对信息的反应灵敏度。
再次,信息约束还表现在市场的进入障碍。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奥德和威斯等认为:由于市场上信息不完全,有一部分投资者有可能被排除在金融市场之外。他们以国内信贷市场为例加以证明。假设有A和B两组投资者,其投资预期收益为Ra和Rb,由于A组的工作特点或银行掌握信息不完全,在银行看来,对A组进行贷款的预期收益Ea相对于Ra来说大打折扣。相反,银行对B组熟悉,而且B组的工作稳当,风险较小,因而在银行家眼中,对B组的贷款预期收益Eb有可能高于Rb。相对于B组而言,A组投资者可能被排除在借贷市场之外。国际金融市场,特别是在占重大比例的国际信贷市场中也存在、甚至更为严重的信息不充分问题,严重影响了国际借贷资本的流向和规模,加强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平衡性,容易引起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
2.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不足和交易约束
首先,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不足表现为金融投资主体的非完全自由交易。例如,在远期市场交易中,客户必须交纳一定的保证金,以保证远期市场交易人履行承诺。这笔保证金将使交易人承担机会成本,因为它不能被用来投资以取得收益。这种机会成本有碍于国际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正如劳伦斯·科普兰说:“国际货币市场均衡必须有充足的套利资金作为条件,换句话说,某个或更多的套利者可以利用自由资金以驱使相应的比率达到均衡”。
其次,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不足表现为金融工具的短缺。金融资产单一化使国际金融投资者无法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一旦遇到风吹草动,加上主观预期,资产无法在国内金融工具之间进行转移,这时只有大规模地逃离本国市场,从而诱发金融风险。
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越不足,金融资产转换的成本就越高。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只有汇率预测贬值的幅度更大才能抵消金融资产的转换成本,一旦在流动性不足的市场上售出大量金融资产,就会因供求关系导致市场价格下降,从而使国际金融市场严重失衡。例如1994年的印度尼西亚,外国投资者大约拥有上市股票的30%,占有交易量的70%以上,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失去信心,就出现了因流动性不足而找不到买主的现象,需要进行金融资产转换的投资者面临严重的“租金”分割,使其预期变得更坏。
3.金融市场垄断的存在有害于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
金融市场的垄断者往往拥有更充裕的信息和资金以及高明的投资或投机技术,操纵市场价格,获取垄断利润。在当前的国际外汇市场中,集中与垄断现象相当明显。根据英格兰银行1995年10月的一份调查,在伦敦外汇交易市场上,银行间的交易集中在少数大银行之间,前20家银行控制了整个伦敦汇市交易量的68%。金融市场主体的集中与垄断,人为操纵市场的行为,势必增加汇市的波动,酝酿金融市场的风险。
三、结论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加入WTO,金融国际化是必然的选择,但是完全开放一国的资本市场要有一个过程,这里是指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实行自由化。原因在于我国金融市场在交易制度和监管体制上还不完善,市场信息传递不畅、金融工具短缺,投机操纵行为等非法现象还比较严重,在此情况下,对几万亿美元的巨额国际游资“开绿灯”,无异于“引狼入室”。东南亚国家为我们提供了教训,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过早地开放了国内资本市场,加上金融市场管理混乱,为投机者提供了大量的条件和机会。世界银行经济顾问穆斯地塔法·纳布利说得好:“一个国家应该寻求国内金融体系及资本帐户的自由化,但进行这些改革的时机选择和次序安排对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和风险是关键。”新晨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均衡机制
国际金融市场的均衡机制,是在不考虑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等制约因素的情况下,具有相同特征的证券或资产不存在从国际流动中获利的机会的一种市场稳定性,这时,国际金融市场处于一种静止平衡的状态。其形成条件分析如下:
以S表示直接标价法下的即期汇率,F表示远期汇率,以r、r*分别表示本国货币利率与外国货币利率(投资收益率)。假设从国内筹措的资金为一单位本国货币,从外汇市场上抛出得1/S外国资产,再把1/S外国资产投资于一长期投资项目,一年后可得(1+r*).1/S外币资产,再到外汇市场上兑换本币,可得(1+r*).F/S本质币资产。同样道理,投资者也可以从国外筹措资金,投资于本国资产,最终可得(1+r).F/S单位外币,两种投资操作方式正好相反。资本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流动方向取决于两种投资方式的最后收益率与投资成本的比较。以第一种方式为例说明,
如果(1+r*).F/S>(1+r),即期资本流出,远期资本流入。
如果(1+r*).F/S<(1+r),即期资本流入,远期资本流出。
如果(1+r*).F/S>(1+r),投资于本国资产与抵补后的外国资产收益率相等,市场处于均衡状态。
如果以f表示远期贴水或升水,即f=(F-S)/S,即F/S=1+f,代入以上三式,经过转换,得出r+r*f=(F-S)/S。其含义与上三式相同。
从上述分析可知,只要投资的最终收益与资本不一致时,国际金融市场就失去均衡,资本流动就会产生。事实上,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资本流动方向和规模是变化莫测的,如果一国的经济基础、金融监管手段或金融市场建设等不相适应,就有可能酿成金融风险,并有可能传染、扩大成国际金融风险。那么,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均衡是如何被打破并酿成风险的呢?下文将从国际金融市场其本身的内生变量进行分析。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非均衡与金融风险
国际金融市场非均衡主要由国际金融投资者主观预期、投资交易成本、投资者的投机行为和一个国家本身的金融市场状况等因素引起,这些因素的变化内在地使国际金融市场失去均衡,导致国际金融资本流动变化无常,如果资本流出流入国家没有防范能力,就极易产生金融风险。下面是具体分析。
(一)主观预期机制
国际金融市场的活动一般由外汇交易商和金融投资者充当主体。无论是套利保值还是投机,都是以汇率和利率的预期为基础。“外汇交易商制订买卖外汇的决策奠基于他们的汇率预期,而汇率预期又取决于他们对汇率趋势相关的政治、经济的掌握。”各交易商和投资者对未来汇率或利率的预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对汇率和利率预期的差异直接导致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波动。
按现代经济学的观点,预期均衡是指合理预期和预测。即是对所有现在可得的、与变量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信息所作出的预期和预测。只要市场参与者都能根据自己现在所能得到的、与变量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信息来进行预测,那么最终结果必然是与从市场角度得到的信息相一致,达到预期均衡。所以,只要投资者或投机商发现市场的实际情况与他们的合理预期有差异,他们就会改变其定价策略,利用市场差价获利。各投资者主观预期的差异可以内生地扩大或缩小资本流动的波动性。
主观预期对国际金融非均衡性的内生作用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通过对汇率的主观预期产生预期差异,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均衡,是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的内生因素
我们知道,“价格大幅度的急剧变化和持续易变性是证券化票据市场的特点,由可以觉察到的有关风险与利润的变化来驱动投资也是市场的特点。”“当进行汇率是否呈无偏性波动实验时,有效的汇率预测者能更容易地解释远期汇率的情况,同时,也能更容易地判断呈什么趋势变动及其左右因素”。在国际货币市场中,投资者的未来收益决定于两国资产之间的有效收益与成本差,而“外国资产的有效收益等于外币利率加上汇率的预期变化”。如果把远期汇率F加上预期因素,就是预期未来即期汇率,可以表述为Et+1,那么升水率f=(Et+1-S)/S。对r-r*f=(F-S)/S式两边同时减去汇率的预期变化(Et+1-S)/S,得:
r-r*-(Et+1-S)/S[(F-S)/S]-[(Et+1-S)/S]=(F-Et+1)/S……A式
由A式可以看出,投资者必须承担的风险升水或贴水(F-Et+1)/S,即国内外两种资产的收益差取决于远期汇率F与预期未来即期汇率Et+1。远期汇率成为未来即期汇率的有偏预测指标。假设即期汇率不是按随机走动方向式运动,那么即期汇率St可以表述为:
St=αSt-1+βSt-2+γZt+δZt-1+U。……B式(Z是某种其他变量,如货币存量,α、β、γ、δ是参数,U。是预测随机误差)
因为S和Z的过去值在t-1期都是已知的,所以下一个时期的合理预期远期汇率也根据过去的S和Z值来推测,可以用Et+1St来表示:
Et-1St=αSt-1+βSt-2+γEt-1Zt-1)+δZt-1……C式
现将B式减C式,得到:
St-Et-1St=γ(Zt-Et-1Zt-1)+U。……D式
由此看出,如果风险中立,则D式左边表示:在t-1期签订一个按合理预期远期汇率(即Et-1St)买进外币的远期合同,然后在t期以St交割,并将该外币即期卖出所得到的收益。这种预期投资收益的大小由预期汇率Et-1St决定。在国际金融市场中也正是这个由预期远期汇率决定的投资收益决定国际资本的流向和规模,当不同投资者在同一时期的预期大致相同时,这时大量国际资本就将同时流入或流出一国金融市场,增加该国金融市场的动荡性。
2.对利率的预期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均衡
按利率平价理论,利率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决定因素。“相对的利率在影响金融分配别重要,促使资金从利润率低的地区或部门流向利润率高的地区或部门。”按照欧文·费雪提出的费雪方程式r=I+π,名义利率等于实际利率I与预期通货膨胀率π之和。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可以将其分解为本国和外国两个方程式,分别为r=I+π和r*=I*+π*。
如果国际上的实际利率相同,即r=r*,那么,名义利率r和r*仅因预期的通货膨胀而有所不同,所以得r-r*=π-π*,与A式合并,得:π-π*-(Et+1-S)/S(F-Et+1)/S……E式
所以,国内外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差(F-Et+1)/S由预期的通货膨胀率π-π*、预期未来即期汇率Et+1和即期汇率S共同决定。这种收益率差影响着国际金融市场的有效运行,其波动性成为国际金融风险的一个助长因素。
现实中,当利率和远期汇率有相同的到期期限时,两国利率的差距等于远期升水或贴水。远期汇率经常被看成是未来即期汇率的市场预测,利率差也大约等于即期汇率的预期变化。因为,一国利率高于他国利率时,预期高利率货币会对低利率货币贬值。由于各地的有效收益会趋于一致,因此,一国利率高于他国利率的唯一办法就是预期高利率货币贬值,有效收益率r+(F-S)/S要低于观察到的利率r,因为预期货币贬值,即F
另外,主观预期还有其他方面的表现,但是不是短期、直接的决定因素,而具有长期性。本文不作具体论述。
(二)交易成本机制分析
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投资的交易成本是买卖价差。买卖价差由二部分构成:第一是国内借款利率rB,国内投资收益率rL,国外借款利率rB*,国外投资收益率rL*四者之间构成的利率差。第二是外汇买卖价差。投资主体必须考虑利率差和外汇价差,以调整其资金投入方向及投资规模。这种交易成本是国际金融市场非均衡性的一个内生因素。
在rB≠rL≠rB*≠rL*的前提下,国际金融市场的投资有四种方式可供选择:
1借一单位本币(美元),投资于外国,再卖出远期外汇,最终得(1+rL*)。F/S美元,这时报酬率为F/S(1+rL*)-(1+rB),即[(1+rL*)、F-S(1+rB)]/S
2投资者作反向投资,此时报酬率为S(1+rL)-(1+rB*).F/S
3借款于本国而投资于外国,报酬率为rL-rB
4在外国借一定资金,投资于外国,报酬率为rL*-rB*
投资者对四种投资方式进行不同的效益比较,决定资金的投资方向。
以1和2的比较为例进行分析:
第一步,假设银行外汇买卖价差相同。
有[(1+rL*).F-S(1+rB*)]/SS(1+rL)-(1+RB*).F/S
移项得:[(F-S)/S][(1+rL*)+(1+rB*)][(rL+rB)-(rL*+rB*)]……(1)
第二步,假设投资者同时面临四种利差和买卖价差构成的交易成本。以Sa、Fa、Sb、Fb分别表示即期外汇和远期外汇的买价(ask)和卖价(bid)。那么(1)式将转换为:[Fb-Sa/Sa][(1+rL*)+(1+rB*)/(1+τ)](rL+rB)-(rL*+rB*)/(1+τ),其中τ=(Sa-Sb)/Sb
对其进行变形移项,得:FbSa[(1+rL)+(1+rB)]/[(1+rL*)+(1+rB*)/(1+τ)]……1.a
根据同样方法对其他五种投资选择进行比较,得出其余五种结果,分别是:
FbSa[(1+rL)/(1+rL*)]……2.a
FbSa[(1+rL)+(1+rB*)-(1+rL*)]/(1+rB*)……3.a
FbSb[(1+rB)/(1+rB*)]……4.a
FbSa[(1+rB)+(1+rL*)-(1+rB*)]/(1+rL*)……5.a
FbSb[(rL-rB)/(rL*-RB*)]……6.a
投资者可以对上述六种投资结果进行比较,取出最优解,作出投资选择,从而决定国际金融资金的流向和规模。而且两种价差引起不同投资方式的效益差别大小直接影响着资金流动的波动及幅度,导致国际金融市场的非均衡。
以S+a,S+b分别表示未来即期市场的外汇买价和卖价,以1.a式作为分析对象,并把它加上预期因素,列括号内容为M。如果S+b>Sa.M,或者S+b>Fa.M,即期资本流出,远期资本流入。如果S+a>Sb.M或者S+aFb.M,资本流动正好相反。
所以说,不同国家的存贷利率以及外汇的买卖差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和规模,当两者产生变动以及投资者对其变动的预期估计产生偏差时,就必然有大规模的不稳定性流动资金,当其波动幅度超过一个国家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监管能力时,就有可能酝酿成金融风险。
(三)投机行为分析
国际金融投机主体经常以各种基金的合法身份出现,其资金具体表现为国际游资(HOTMONEY),投机行为的主要目的是利用非正常的投机手段,获得正常投资收益以外的资本利益。当投机基金非常庞大,达到对特定的汇市形成和汇率趋势基本控制的程度时,投机行为就会给金融市场产生直接冲击,导致一国金融市场风险的产生。
投机行为的基本特征是,市场参与者在预测到经济政策或诸如汇率和利率等经济变量不能维持时,突然进行大幅度的资产重组,“投机性冲击是在市场预测经济政策不一致时所作出的理性反应”,“不一定要将投机性冲击视为市场的反常行为,相反,它被看作是竞争性市场在预测到经济政策的不连续性后的典型反应”。投资者的大幅度资产重组还有其他原因,典型的有二种:第一,投资者为避免损失,在即期市场上卖出外汇;第二,投机者为获取利润,在远期市场中卖出外汇的空头头寸。
在投机活动的形成过程中,存在下列因果关系:基本经济因素的错位程度、收支衡的频率和严重性引起资本流量的增加,资本流量的增中引起投机活动量的增加。伴随着资本流量的增长,外汇需求规模扩大,不稳定性出现增强,发生动荡的事件的可能性也会增加。如果外汇具有作为一种理想资产的特征的话,那么,随着外汇价格越来越大的波动,从中投机的机会也将增加,只要投机主体存在,就会引起投机活动量的增加。
投机活动量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三个效应:第一,投机活动量的上升直接导致外汇需求规模和不稳定性的上升,金融动荡增加;第二,投机活动量的增加造成汇率没有稳定点或者基本走势不能独立于投机影响的状态;第三,金融机构在外汇交易活动中的投机行为大大增加。与传统银行业务获利性减少相联系,投机活动量的增加使金融机构的外汇业务重点越来越倾向于货币投机,随此重心的转移,外汇市场的任何波动更有可能引起投机性的买进和卖出,使金融市场的波动更加复杂化。
(四)市场因素
1.信息传递与预期因素
首先,信息制约了市场主体对汇率、利率或其他金融变量的预期。劳伦斯·科普兰认为,国际金融市场的特殊信息,即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新闻”,市场主体对新闻作出预测性反应。如果市场是有效的,那么,即期汇率St=-ρ(t-1)+ft+1+η(1+ε)-1.Σβk.(EtZt+k-Et-1Zt+k),(0<ρ<1,ε>0)。
由此可以看出,即期汇率由前一时期的远期汇率ft+1、目前到期的远期合同在当时签订确定的风险报酬-ρ(t-1)和关于对基本因素的所有未来值(即“新闻”因素的影响)三个部分组成。“新闻”作为市场主体预期之外偶然出现的事情而导致的随机误差因素,包括内生影响因素,如利率、通货膨胀等,也包括外生影响因素如政府宣告、地震等偶然因素。科普兰认为,基本变量中使人吃惊的成分能否解释汇率波动的百分比,取决于我们观察到的每周、每月或者季度资料,也取决于我们选择的货币和观察到的其他因素。“新闻”事件对汇率的影响有一定范围,“外汇市场对市场的反应不是取决于这些信息是‘好’还是‘坏’,而是取决于这些信息比预期是‘更好’还是‘更坏’,预期到的信息已包括在现在的市场汇率之中,汇率只对未预料的信息作出反应。”比如,当政府公布货币供给、贸易差额等统计数字之后,市场汇率的变化并不取决于这些数字本身的大小,而是取决于这些统计数字与人们预期之间的差额,只有这种“新闻”才会影响汇率的变化。
其次,“新闻”信息的滞后是金融风险的一个内生因素。“滞后”是指新闻变量的发生日期和实际公布日期之间缺乏同步性,市场主体不能对其资产进行合理的组合调整,导致滞后摩擦成本。这一点决定于国际金融市场中的投资主体对信息的反应灵敏度。
再次,信息约束还表现在市场的进入障碍。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奥德和威斯等认为:由于市场上信息不完全,有一部分投资者有可能被排除在金融市场之外。他们以国内信贷市场为例加以证明。假设有A和B两组投资者,其投资预期收益为Ra和Rb,由于A组的工作特点或银行掌握信息不完全,在银行看来,对A组进行贷款的预期收益Ea相对于Ra来说大打折扣。相反,银行对B组熟悉,而且B组的工作稳当,风险较小,因而在银行家眼中,对B组的贷款预期收益Eb有可能高于Rb。相对于B组而言,A组投资者可能被排除在借贷市场之外。国际金融市场,特别是在占重大比例的国际信贷市场中也存在、甚至更为严重的信息不充分问题,严重影响了国际借贷资本的流向和规模,加强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平衡性,容易引起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
2.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不足和交易约束
首先,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不足表现为金融投资主体的非完全自由交易。例如,在远期市场交易中,客户必须交纳一定的保证金,以保证远期市场交易人履行承诺。这笔保证金将使交易人承担机会成本,因为它不能被用来投资以取得收益。这种机会成本有碍于国际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正如劳伦斯·科普兰说:“国际货币市场均衡必须有充足的套利资金作为条件,换句话说,某个或更多的套利者可以利用自由资金以驱使相应的比率达到均衡”。
其次,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不足表现为金融工具的短缺。金融资产单一化使国际金融投资者无法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一旦遇到风吹草动,加上主观预期,资产无法在国内金融工具之间进行转移,这时只有大规模地逃离本国市场,从而诱发金融风险。
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越不足,金融资产转换的成本就越高。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只有汇率预测贬值的幅度更大才能抵消金融资产的转换成本,一旦在流动性不足的市场上售出大量金融资产,就会因供求关系导致市场价格下降,从而使国际金融市场严重失衡。例如1994年的印度尼西亚,外国投资者大约拥有上市股票的30%,占有交易量的70%以上,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失去信心,就出现了因流动性不足而找不到买主的现象,需要进行金融资产转换的投资者面临严重的“租金”分割,使其预期变得更坏。
3.金融市场垄断的存在有害于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
金融市场的垄断者往往拥有更充裕的信息和资金以及高明的投资或投机技术,操纵市场价格,获取垄断利润。在当前的国际外汇市场中,集中与垄断现象相当明显。根据英格兰银行1995年10月的一份调查,在伦敦外汇交易市场上,银行间的交易集中在少数大银行之间,前20家银行控制了整个伦敦汇市交易量的68%。金融市场主体的集中与垄断,人为操纵市场的行为,势必增加汇市的波动,酝酿金融市场的风险。
三、结论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加入WTO,金融国际化是必然的选择,但是完全开放一国的资本市场要有一个过程,这里是指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实行自由化。原因在于我国金融市场在交易制度和监管体制上还不完善,市场信息传递不畅、金融工具短缺,投机操纵行为等非法现象还比较严重,在此情况下,对几万亿美元的巨额国际游资“开绿灯”,无异于“引狼入室”。东南亚国家为我们提供了教训,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过早地开放了国内资本市场,加上金融市场管理混乱,为投机者提供了大量的条件和机会。世界银行经济顾问穆斯地塔法·纳布利说得好:“一个国家应该寻求国内金融体系及资本帐户的自由化,但进行这些改革的时机选择和次序安排对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和风险是关键。”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
1 引言
自从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后,国内的房地产消费需要量因此而获得巨大的释放,由此房地产市场也由于住房的市场化而日益繁荣,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不断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增长动力。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每年以超过7%的速度增长,而与此同时,房地产的销售额每年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1]。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不仅仅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影响着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房地产业的繁荣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金融市场的活跃。由于住房制度的变革,金融业越来越多的参与到房地产市场中,从房地产开发商的贷款开发,到消费者的抵押贷款进行商品房消费。银行参与的程度在不断的提高,金融市场在各个环节影响着房地产市场的运行与发展。同时,房地产市场的不良发展所引起的金融危机的实例也提醒我们要深刻的认清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关系程度。以避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不良影响。
一般来说,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与金融市场的发展及二者相互作用对国民经济其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在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金融支持过度导致房地产市场泡沫化;房地产金融融资渠道单一诱发潜在金融危机;房地产价格不稳定加大国内商业银行体系风险等。因而我们不得不深入的思考,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是否存在着导致金融危机的因素?如何看待房地产金融市场中的风险?如何正确处理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协调关系?要处理这些问题,就要科学、合理的认识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关系。
因此,本文将从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关系角度出发。通过以沈阳为例,对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进行实证分析,用回归分析法来分析定量的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程度,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为进一步的认识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关系和发展规律,解决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实证支持。
2 研究的设计
2.1 样本区域选择的依据
本文选择的模型区域为辽宁省沈阳市。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辽宁省是东北三省中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目前,东北地区是国家重点的经济改革发展地区。而沈阳市作为辽宁省重要的城市,其城市发展在辽宁省甚至在东北省具有典型性,对沈阳市的研究对辽宁省以及东北地区其他城市的相关研究起到代表性作用。
第二、沈阳市近几年在经济发展迅猛,其经济发展在辽宁省具有经济领军地位。近年来,其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发展迅猛,具备了对二者市场进行研究的现实基础,同时对二者未来的协调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第三、沈阳市是老重工业基地,而近年来沈阳市房地产业与金融业的异军突起,使得二者的经济地位也日益凸显。在面临经济转轨期的时代大背景下,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发展对整个城市未来的经济格局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如何认清与协调房地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关系研究对规避金融危机以及对沈阳市未来的经济格局规划具有现实意义。
2.2 指标选取依据
如何来选取指标来代表房地产市场与经济市场的发展对研究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对指标选取的依据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定义性原则。根据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功能定义来选定经济指标。房地产市场是房地产商品交换、交易以及一切流通关系的总和。根据房地产市场的定义,可选用交易额、销售额等经济指标。金融市场,是实现货币资金借贷、办理各种票据和有价证券买卖,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融通资金的场所或过程。根据金融市场的定义,可选用贷款额、证券交易额等经济指标。
第二、典型性原则。参考其他众多相似研究文献中所运用的指标,对其进行归纳选取。如《中国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关系的实证分析》选取我国商品房的交易额来表征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选取金融资产总量、货币资产数量(即包括现金和存款)、非货币资产数量(即包括股票有价证券)来表征金融市场的发展。李阳(2006)和皮舜(2004)均选取我国商品房的交易额和金融
机构贷款额作为各自市场的表征指标[2]-[3]。
第三、可行性原则。通过查询《辽宁省统计年鉴》和《沈阳市统计年鉴》,笔者发现沈阳市证券交易额记录年份仅由2003年开始,2003年之前的数据无法快速、准确的收集,因此将代表金融市场发展的证券交易额这个经济指标排除。无沈阳市商品房交易额经济指标,但有沈阳市商品房销售额经济指标可代替[4]-[5]。
根据上述原则,本文选择沈阳市商品房实际销售额作为表征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经济指标,记为销售总额。选择沈阳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合计作为表征金融市场发展的经济指标,记为贷款合计。
2.3 数据来源说明
在基于以沈阳市为例的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关系的研究中,有关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主要由以下查询获得:通过查阅《辽宁省统计年鉴》和《沈阳市统计年鉴》总共获得了沈阳市2003-2009年相关经济指标数据14个,经过对数据的仔细检查与核对,确保了指标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具体数值见表2-1。
2.4 模型选取依据
根据上述表2-1所收集的数据,以贷款合计为横轴,以销售总额为纵轴,借助专业统计软件spss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把2003-2009年的数据表示出来,得到散点图2-1。
图2-1 2003-2009年沈阳市商品房实际销售额和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合计散点图
从图2-1中可以看出,表示每年商品房实际销售额和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合计的点基本上呈递增趋势,说明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着一种相关关系。通过观察散点图的分布形态,可以明显看出其分布偏离线性模型,因此排除选用线性模型对变量指标进行拟合。其次,可以观察得到其变量的走向接近于曲线型的非线性模型。因此将选用非线性模型进行拟合。但这种描述只是直观上的判断,只是从变量散点的形态上做出的大致性描述,并不能科学的反应变量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因此在下面的论证中,本文借助专业统计软件spss软件来对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进行具体的计算。
3 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相关关系的实证研究
3.1 相关分析
运用统计软件spss计算出销售总额和贷款合计之间的相关关系,得到输出结果如表2-2。
根据上表的数据可以得出:pearson相关系数为0.821,p=0.024<5%,应该拒绝原假设,即总体中这两个变量的相关系数为零的假设。所以可以认为,销售总额与贷款合计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在回过头来对二者变量的散点图进行观察(图2-1),就较容易理解这一结果,散点图上的变量基本上在呈现递增的趋势。因而这两个变量基本存在正相关关系。同时,表4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双卫检验概率值为0.024,小于5%,即表示出二者之间的相关程度也是较为显著的。
3.2 回归分析
通过上述的相关分析,我们计算出销售总额与金融贷款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21,同时观察散点图,发现变量基本上呈现曲线型递增的趋势。因此笔者就想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着一种非线性关系,是否可以用一条曲线来拟合,所以在下面的分析中仍借助spss统计软件,以贷款合计为自变量,以销售总额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输出结果如表2-3,表2-4和表2-5。
模型摘要(model summary):表示相关系数(r)=0.891,判定系数(r square,r2)=0.793,调整后判定系数(adjusted r square)=0.752。由此可得出该模型的拟合度高达75.2%,即运用该曲线模型,自变量x(贷款合计)可以解释因变量y(销售总额)变化的75.2%。因此通过拟和度数值证明该模型是可行的。
方差分析(anova):表示回归的均方差(regression mean square)=3.591,剩余的均方差(residual mean square)=0.187,f=19.213,p=0.007。其中重要的数据分析为f值所对应的p值的大小。由于p=0.007<1%,近似于p=0,所以可认拒绝原假设,即变量x和y之间曲线相关关系显著。
回归分析系数分析(coefficients):表示常数项 (constant)= 3.132e-5、回归系数(b)=1,回归系数的标准误差(std. error)=0,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0.410, t检验的t值=2.426e7,p=0.000。其中重要的数据分析为自变量x(贷款合计)的t值所对应的p值的大小。由于p=0,所以可认为回归系数有显著意义,即x的变化可引起y的变化,且变化显著。
图2-2贷款合计与销售总额拟合曲线图
根据上述数据分析可运用spss进行曲线回归分析得到曲线拟合图2-2
。
3.3 研究结果
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沈阳市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发展关系具有显著影响性。从具体系数上看,销售总额与贷款合计与类指数曲线拟合度达75.2%,销售总额变动的75.2%可运用曲线的自变量的变动解释;f检验与t检验的数据同样表明无论是从整个模型方程的角度,还是从自变量的角度,都是高度显著的。从模型拟合图斜率角度来看,由于其图形斜率大于零且呈递增性,即曲线的凹凸性为凹,因此因变量会随着自变量等单位的增加而呈现出加速上升,即随着自变量的增加,因变量的上升速度要快于自变量的上升速度。通过基于沈阳市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2003-2009年的数据实证分析,我们看到代表房地产市场的销售总额与代表金融市场的贷款合计随着时间的发展呈现出上升趋势,并且该趋势符合类似指数曲线的波动走向。这表明即使金融机构贷款变动幅度较小,其变动也对房地产销售造成巨大的波动。从指标的代表的市场角度出发,不仅直接表明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之间存在关系且呈现强显著相关,而且从侧面反映出房地产市场对金融市场的强烈依赖性。证实了第一部分的理论研究结论。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关系的实证分析。揭示出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关性。这是因为,房地产市成是资金密集型市场,交易额巨大,因而不论是房地产的直接使用者还是经营者都是难以承担的,因此都需要银行等金融主体参与的金融市场给予资金融通,才能顺利完成交易。另一方面,由于房地产具有保值性、增值性等特点,使得金融市场特别青睐房地产市场,特别愿意以房地产金融资产作为资产组合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可见,中国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体”的。为了降低房地产金融风险以及促进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在未来的协调发展,针对本文所得到的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关系结论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积极鼓励监管金融机构贷款。由于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类指数曲线关系,使得金融机构贷款变动对房地产业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在面临房地产市场日益膨胀的背景下,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要究其根源性主要因素,加大对金融机构贷款批准的审核力度,加强房地产业的信贷管理,严肃查处房地产信贷中的违规问题,加强房地产信贷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完善个人征信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的预警体系、房地产统计指标体系和信息披露制度等[6]。通过调控金融机构相关贷款来有效的指导房地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第二、发展房地产融资渠道多元化。由于目前的房地产金融融资主要依赖于银行体系,而房地产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这样无形中将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风险转化为银行体系的风险甚至导致金融危机。应该加强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发展资金、证券等要素市场。
第三、建立住房抵押贷款次级市场促进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指将住房抵押贷款直接转化为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等证券形态,是资产证券化的一种形式。其主要功能在于通过证券形式将房地产市场与资本市场联系起来,积聚社会闲散资金,促进个人储蓄向房地产投资转化,并有助于提高银行长期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建立起不动产抵押贷款的次级市场。对于放贷金融机构而言,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能有效降低放贷风险和拓宽房地产资金来源,有效地把贷款风险向证券市场转移,把风险分散给广大投资者。对于投资者来说,房贷证券化为其提供新的投资工具,因房贷信用程度较高,投资者风险系数较小,可谓是一种风险小、收益高的新型投资方式。
参考文献
[1]皮舜,武康平.中国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发展关系的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6(2):1-5.
[2]皮舜.中国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12):29-33.
[3]李阳.中国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关系的实证分析[d].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6.
[4]沈阳市统计局.沈阳市统计年鉴[m].沈阳市统计局出版,2001-2007.
关键词:金融数学;现代金融市场;市场应用
一、引言
时代的发展带动了金融市场的进步,而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相关金融理论也日益完善,如金融数学。当前,在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金融数学充分发挥了完善市场信息、提供精确指导的作用,其已经成为促进金融市场深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金融数学学科概述和前景阐述
(一)金融数学的学科含义阐述
金融数学多数应用在金融市场中,是一种基于数学优势构建的金融模型,以此分析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多领域交叉理论学科。由于金融数学的主要功能,其也被称为数据分析金融学和数理金融学,深受金融领域从业人员青睐。例如,很多相关领域从业人员都利用金融数学研究金融市场的内在变化规律,以此为实践活动提供科学指导。综合来看,金融数学是一门融合数学与金融领域的尖端经济学科,其不仅具有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也广泛涉猎金融领域,还通过现代化科技手段将金融理论和数学建模紧密结合,以此精确分析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从金融领域来看,金融市场中传递的信息数据庞大,各项信息内容烦琐复杂,这给市场分析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同时,结合当前金融市场发展形势,科学利用数学建模工具构建模型,分析金融市场信息成为新的重点课题之一。基于此,我国各大高校也结合市场发展需求,开设了金融数学专业,以此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关注金融领域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化人才,并且该专业的开设还有助于促进金融数学学科应用范围的扩大[1]。
(二)金融数学学科的前景
在20世纪90年代,数学学科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成为现实,这是数学学科和金融领域融合的萌芽时期。1995年,美国的经济学教授刘遵义最早利用数学模型思考金融问题,其通过实证比较、数量分析及模糊评价等数学手段,成功对马来西亚等地区在当时经济背景下可能出现的经济危机及由经济危机引发的金融体系崩溃与重塑情况进行预测。自此之后,数学科学对金融市场的预测可行性得到验证,相关领域人员开始关注这种利用数理方法与金融信息结合预测金融市场的方式。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这种方法逐渐发展为成熟的体系,并得到大范围应用,如今更是形成了金融数学学科,深受相关领域人士的关注。金融数学学科的形成不仅将数学与日常生活进行有机融合,也简化了原本烦琐复杂的金融行业入行流程,降低了经济领域入市门槛,这为我国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时,金融数学学科的发展可以有效指导经济领域学者和专家利用数学模型等工具强化数据分析精确度,构建更为全面的风险防控体系,并且有助于提升我国金融市场稳定发展的保障系数,为经济市场实现稳定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保障。另外,金融数学学科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保障我国经济市场平稳运行和发展的关键,研究前景极为光明。
三、现阶段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一)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
我国金融市场在运行发展过程中一直遵循安全可控、互赢互利的原则,坚持公平、公正、安全、稳定发展理念,对金融开放时机和开放力度等进行充分把控。同时,我国也一直积极推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以此为国内金融市场增添生机,而这一举措的实施也为金融市场的发展质量提升提供了支持。现阶段,金融市场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下,已经形成更为完善的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这为外资金融企业提供了更为优质的投资环境,增加了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国金融企业的吸引力。同时,随着金融市场发展成熟,我国逐步取消了外资金融机构的超国民待遇。另外,在日益完善的金融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指引下,金融市场监督管理方式逐渐呈现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尤其是引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等国际通行的监管标准体系后,我国的金融管控体系更为完善。此外,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是我国金融经济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海外金融机构开始对内投资、开展金融活动,并与我国金融机构深化国际合作,金融市场大门彻底打开[2]。
(二)金融市场运行机制持续发展完善
近些年,我国积极推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为外资金融机构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可参与交易的市场品种,使我国金融市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这对我国金融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离不开安全、完善的运行机制,如金融市场中的利率汇率会随着发展不断革新,这为国家金融市场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更好地发挥了市场供求关系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基础作用。另外,金融市场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有效改善了外汇储备管理机制,推动了外汇市场的有效发展,为金融市场开放创造了良好条件。因此,加强金融市场制度建设是强化发展的根本,运行机制持续完善发展是保证市场自律性、透明度的关键,不断完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发展是保证市场秩序的基础。
(三)金融机构顺应形势不断深化改革
金融机构不断提高竞争力可以明确展现深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价值。而结合时展形势不断深化改革,则是有效预防与化解金融风险,为新时代金融企业安全发展保驾护航的重要举措。同时,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金融机构通过找准金融市场定位,大幅度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巩固金融机构在市场中的地位。另外,在改革支持下,金融市场的创新力度在不断加大,并且逐渐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趋势。金融机构结合市场需求改革的局面,有效促使金融市场以现代化经济发展为标准进行创新,并对现有的金融工作流程进行完善,以此为金融市场良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并开创更多具有贴合实际需求的新产品和新业务。目前,在科技力量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先进金融工具、技术理论转化为具体成果,为金融市场提供了充足动力。因此,顺应时展形势积极深化改革是推动金融市场向高端方向发展的有效途径[3]。
四、常用的金融数学模型
(一)现值公式模型
在金融行业中,投资者要想提高投资成功率,必须要了解待投资事物的具体价值,科学落实资产评估。只有投资者正确计算出想要投资事物的具体价值,才能得出正确的报酬率,然后再依据折现率和现值之间的关系利用现值公式完成计算。现值公式需要利用复利公式进行推导,复利公式为:F=P(1+r)n(其中,P代表本金,r代表年息,F代表最终值)。在此以下述内容为例进行阐述。在电子商务普及的今天,网络购物成为流行的购物模式,为激发大众的购买欲,获得更多的客源,大多数网上购物平台开始推出分期付款服务。
(二)线性规划模型
线性规划模型可以实现模拟计算和评价,也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并能够为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科学指导。该模型主要是通过minZ变量函数公式(Z:决策变量;x1,x2:非负),结合目标函数计算出最大值和最小值,并以线性等式作为函数的约束条件,从而最终确定决策变量的取值范围,得出可行解。同时,以ST函数公式为约束条件,Z为最优值,求得最优解。若无最优解,则说明该线性规划为无解。在财务活动中,决策是支持活动落实的基础。因此,可以结合财务相关约束条件和优化目标,构建线性规划模型,计算出最优解,并结合获得的结论指导财务活动实现资源最优配置,这是促进投资活动实现科学决策、降低投资风险的有力保障[4]。
(三)金融风险效用函数模型
财务投资是一项风险较高的经济活动,在开展相关活动时,有效规避风险是所有参与人员关注的重点。在投资活动开展过程中,科学评估未来收益决定着该项投资活动是否具有投资价值。同时,此项环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如时间、政策等都会对最终的评估结果产生影响。为精确评估投资活动,掌握投资存在的风险,可以根据风险效用函数模型中收益和期望值之间的偏差程度进行判断,如果偏差程度越大,则代表风险越大,反之,则风险越小。
五、金融数学在金融市场中的创新应用和优势
结合上文关于当前金融市场发展现状的分析和常见金融数学模型的分析可知,如今金融数学与金融市场联系日益紧密,并且在金融市场中创新应用金融数学是应对当前金融市场发展不足、为其提供动力的关键。结合时展形势,现阶段国内金融市场中金融数学的创新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金融数据库
金融市场基于金融数学学科理论,以精准、真实为原则构建大数据库,可以为其发展提供有效支持[5]。而金融领域积极引用先进技术,可通过信息收集整合及建立数据库的方式为其发展进行有效背书,并通过科技化手段有效促进金融数据实现精确化应用。同时,在建立金融数据库之后,其可为银行等一系列经济主体有效开展相关金融活动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从而在真实可靠的信息数据支撑下,增强业务的安全性。另外,通过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还可更为直观地展现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形成金融行业整体发展曲线,便于金融市场参与者浏览、分析相关信息,从而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
(二)优化金融业务处理
随着信息化、科技化成为时代主题,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体系支持下,传统复杂烦琐的经济交互和金融手续处理模式得到优化,并且处理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时,随着社会中数学技术和计算机的普及,电子化金融业务处理模式逐渐成为主流趋势。此时,各类企业主体及民众进入金融市场的手续不断简化,门槛逐渐降低,为金融市场发展提供了更多活力,并且技术的支持有效提升了金融业务反馈及处理效率。因此,在金融数学手段助力下,金融业务处理电子化逐渐普及,实地办公层面对金融业务的处理效率得到有效优化。
(三)数学模型分析
金融数学在不断发展应用中,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金融市场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依据,并且金融数学的普及也加快了金融市场的资本化发展进程。在金融市场秩序建立过程中,金融数学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股票行业、保险行业等传统金融行业在新时期适应发展变化、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目标。具体来看,通过构建金融数学模型,可实现精准分析及预测金融市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运行规律和发展方向,也就是借助金融数学模型,可为金融市场参与者提供更多可参照的真实指导信息,由此可知,金融数学可以为促进市场健康发展提供支持。另外,金融数学模型获得的分析结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助力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建设,有效降低金融市场崩盘的风险概率,还可以为金融领域相关政策的推行提供准确的保障和反馈。因此,利用金融数学构建数学模型,分析模型运行机制,是促进金融市场平稳发展的有效保障[6]。
六、结语
在当前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金融数学为金融领域的稳步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持。例如,结合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金融数学领域知识内容,搭建金融数据库和数学模型,可实现精确化分析、预测金融市场发展的目标。同时,借助金融数学的支持,原本烦琐的金融工作流程得到简化,促使传统单一的金融领域逐渐向股票行业、证券等领域拓展。除此之外,金融数学在金融市场中的应用也可以助力风险管控体系更加完善。由此可知,金融数学在金融市场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金融市场发展现状,阐述了常见金融数学模型,并探究了金融数学在金融市场中的创新应用方法,以期为金融市场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洪波.金融数学对现代金融市场的影响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1(21):157-159.
[2]薛博文.浅谈金融数学在市场层面的创新应用[J].商讯,2021(26):106-108.
[3]陈白露.金融数学对现代金融市场的影响及推动研究[J].商讯,2019(28):81-82.
[4]赵梓竣.探讨金融数学对现代金融市场的影响及推动[J].现代国企研究,2016(22):94.
[5]张凯.金融数学对现代金融市场的影响及推动[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0(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