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创业市场风险对策

时间:2023-06-15 17:04:03

导语:在创业市场风险对策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创业市场风险对策

第1篇

    美国全美创业投资协会定义:创业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具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世界经合组织科技政策委员会在1996年发表的一份题为《创业投资与创新》的研究报告中,对创业投资下定义:创业投资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建企业或中小型企业提供股权资本的投资行为。1997年,国家创业投资机制研究课题组(原国家风险投资机制研究课题组)经过反复推敲,将“创业投资”界定为:是指向主要属于科技型的高成长性创业企业提供股权资本,并为其提供经营管理和咨询服务,以期在被投资企业发展成熟后,通过股权投资获取中长期资本增值收益的投资行为。

    2创业投资中的风险

    创业投资的核心特征是“高风险、高收益”,这些风险分布在与创业投资的各个阶段,受创业运作机制等相关因素的影响。

    2.1与创投行业运作机制相关的风险

    2.1.1政府在创业投资事业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创业投资的“高风险、高收益”决定了其是一个经营风险的行业。在行业发展的初期,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政府的规范化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从而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大力倡导“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创业投资行业的发展,但是却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规范化的管理办法。

    2.1.2资金严重短缺,投资主体单一,抗风险能力低目前我国的创业投资资本主要来源于财政科技拨款和银行科技开发贷款,投资主体单一,社会化程度不高,导致我国的创投资本增长缓慢。创司在整个创业投资领域势单力薄,筹集资金的渠道很少,运作效果也欠佳,对于高风险的项目很难把握,往往容易导致运作过程中资金链断链,抗风险能力偏低[1]。

    2.1.3转轨中的市场体系不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一直不完善,现在又遇到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错综复杂,还没有真正走向商品化和以市场为杠杆,从竞争中求发展的道路。主要表现在:一是技术市场发育滞后,研究者和生产者在商品化转移方面缺乏竞争,新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率不高,技术风险很大。二是产权市场不健全,创业投资赖以生存的基础,在于是否有完善的风险企业产权或股权转让的市场,我国的股票和证券市场尚不成熟,产权流动不畅。三是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生产要素短缺现象。四是我国的高科技市场长期被外国产品占领,使得本国的创投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1]。

    2.1.4创业投资的法律环境不健全

    我国的法律环境还很不完善,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力,一方面挫伤了高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无疑增加了高科技在商业化过程中的市场运作风险,让创业投资机构在甄选投资项目的时候,心生忧虑。此外,现行的法律法规很难适应创业投资发展的要求[1]。

    2.1.5缺乏高效的信息流网络

    企业无法迅速了解和跟踪国内外高技术发展状况和最新动态,造成企业应变能力低,增加了技术风险。

    2.1.6创投过程不规范,随意性大

    我国的创业投资机构形式不一,名称各异,各种管理咨询公司和投资公司名目繁多,造成行业体系不完善,规范不统一,项目甄选过程不严谨,投资后往往很少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2.2选项过程中的风险

    2.2.1主观因素造成的风险

    在选项过程中,可能由于投资者本身的经验或水平的局限性,或者错误判断该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可能性,或者没有对项目的产业化价值和市场价值作系统考虑和量化分析,导致选择项目失误[2]。

    2.2.2投资对象本身的风险

    创业投资最大的投资领域是高新技术产业,高技术本身由于其前期的技术成熟度低,技术上成功的不确定性,产品生产和售后服务的不确定性,技术效果的不确定性,技术寿命的不确定性,产权市场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完善等,而具有很大的风险性。

    2.2.3投资者和被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风险

    创业投资涉及的多数是高科技项目,其中又以小型企业为主,在公开市场上的企业信息很少,并且信息的可靠性很难保证,这就使得投资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比其他市场更加严重,创业投资机构面临“逆向选择”的可能性增大。

    2.3投资过程中的风险

    2.3.1种子期的风险

    种子期即企业技术发明与酝酿阶段,这一阶段的风险属于种子期风险,主要有:高新技术的技术风险,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风险,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风险。这些风险的不确定性很高,影响因素很复杂,且不易估测。种子期的风险需要创业投资机构拥有完善科学的选项体系,富有技术经验、市场经验、财务经验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2.3.2导入期的风险

    导入期又称创建期,即技术创新和产品试销阶段。在这个阶段,开始进行产品的二次开发、市场定位,开始确定企业经营管理的框架,技术风险和资金风险仍然存在,同时市场风险开始显现。此时,技术风险比种子期大大降低,技术风险主要来自其技术结构缺陷,财务风险在这一阶段最为突出,因为这一阶段的资金量需求大增,另一方面,虽然商品化导入阶段可能会产生经济效应,,但效益是不确定的。一旦风险投资者发现不可克服的技术风险或者市场风险超出其自身所能接受的程度,就有可能果断退资[2]。

    2.3.3成长期的风险

    成长期风险,即技术发展和生产扩大阶段,这一阶段的风险主要已不是技术风险,如何既保持技术先进又尽享市场成果,成为市场与管理风险的重要来源。此阶段,已基本完成产品创新,逐步形成经济规模,并占有一定的市场,但尚需注入大量资金进行工艺创新、管理创新和开拓市场,建立起完善的营销网络、创立品牌,并形成主导型的技术产品。这一阶段的技术风险和财务风险已成为次要矛盾,市场风险成为主要矛盾。此阶段的技术风险主要是技术替代风险,它会使该产业丧失原有的技术优势而改变产业的竞争态势,该阶段的市场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外部风险,主要是产品能否适应消费者千变万化的需求的不确定性和国内外同类产品的竞争风险;内部风险,主要是市场营销策略是否合理和企业的经营能力能否适应市场扩张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2]。

    2.4退出过程中的风险

    退出过程中的风险是指创业投资在成熟期时的主要风险。成熟期是指技术已经成熟、产品进入大工业生产阶段。随着各种风险的大幅降低,这一阶段是创业投资的收获季节,也是创业投资退出阶段。创业投资能否顺利的退出成为最大风险。创业投资撤出的主要方式有首次公开上市(IPO)、兼收并购、股权回购、清算等。若创业资本不能适时、顺利的撤离,滞留的资本将使创业投资主体陷入投资的死循环,无法及时获得投资收益并进行新的投资。

    3创业投资的风险对策分析

    3.1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创业投资制度创新

    3.1.1正确界定政府角色,充分发挥政府间接引导作用

    在我国,创业投资一向被认为是政府的事情,国家应该成为创业投资的主体。从世界范围来看,创业投资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是本质上说应该是一种市场行为,政府在创业投资中的职能范围应该严格限定在扶持和引导方面,而不应该直接投资经营。发达国家政府在创业投资方面主要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政府补助;(2)税收优惠;(3)政府担保[1]。

    3.1.2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创投资本来源渠道

    拓宽资金来源,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发展风险投资的首要条件。在解决风险投资资金短缺难题时,必须广开投资渠道。结合我国国情来看,我国的创业投资资本来源在政府资金的基础上,应该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吸引民间各类资本积极向风险投资领域,主要包括:(1)个人和家庭的资本;(2)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资本;(3)金融机构及契约性金融组织的资本;(4)国际风险资本[1]。

    3.1.3加强法律建设,规范创业投资运作机制

    完善关于创业投资基金组织形式、募集方式、投资限制、退出渠道等方面的法律制度。修改《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的相关条例,或者通过特别立法的形式,制定适合创业投资基金组织形式的法律法规。解决个人投资于公司制创业投资企业的双重征税问题,改变公司制创业投资公司在吸引社保基金资金方面的不利地位;完善《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为创业投资基金提供畅通的退出渠道。修订《证券法》,制定与并购和企业回购相关的法律,规范和发展创业投资基金采用并购和股份回购方式回收资本;逐步完善投资企业破产清算的程序,为创业投资基金的清算退出提供法律指导。

    3.2创业投资风险的分阶段控制

    3.2.1选项阶段

    重点要评估风险。调查并选择信誉度高、具有权威性的评估专家和中介机构,尽量保证目标项目及企业相关信息充分、及时、准确、有效。

    3.2.2投资阶段

    (1)种子期:针对此时期的技术风险,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反复论证其技术的可行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等,掌握该技术最新发展动态,改善R&D条件。

    (2)导入期:针对存在的财务风险,需要投资主体组成辛迪加方式联合出资;针对本时期技术风险,通过大量实验排除风险;针对市场风险,需要通过产品试销检验市场的容量和潜力。

    (3)成长期:重点在于市场风险,需要积极开拓市场,进一步细分市场,增加营销投入,完善销售网络,扩大市场占有率。

第2篇

[关键词] 创业板 保荐人制度 信息披露

对于我国证券市场来说,创业板市场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其运作还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因此借鉴其他创业板市场的先进经验,防范和化解潜在的风险,是创业板市场能否成功运行的关键。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为了有效防范创业板市场的风险,就必须在创业板市场实行严格有效的保荐人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并逐步引进做市商制度,从而完善证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有效防范市场风险。

一、实行严格有效的保荐人制度

保荐人制度指由保荐人(券商或投资银行)负责发行人的上市推荐和辅导,核实公司发行文件与上市文件中所载资料是否真实、准确、完整,协助发行人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由于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多处于初创期,且资产规模较小,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因而要求作为上市公司保荐人的证券公司或投资银行须在一定时期与所推荐公司合作,并对所推荐公司上市后出现的经营不善、违规问题承担连带责任。香港等地以及内地主板市场上已经实施的保荐人制度实践经验表明,保荐人制度在化解创业板市场风险,稳定市场结构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1、风险防范功能

创业板市场主要支持创业投资和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成长,其中包括大量的高科技企业,由于上市门槛低,企业规模小,技术开发创新风险大,盈利前景的不确定性强,投资者为了可能获得的高收益将承担更大的风险,创业板市场本身的波动也会比较大。因此,创业板市场是一个高风险的市场,各国创业板市场的监管者都从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市场本身的制度安排等各个方面制定规范,加强对风险的控制,而保荐人制度正是通过对赋予中介机构更多的权利和责任来防范风险的一个重要措施。

2、强化中介机构职责

由于一般由创业企业股票发行上市申请人的证券公司担任保荐人,因此,保荐人是企业上市的桥梁,是上市公司与交易所沟通的主要渠道,它是在对被推荐企业有充分了解并使其符合上市条所要求的一切条件的基础上将企业最终推荐上市的。保荐人在作为证券市场重要的中介机构的同时,也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责任主体之一,因此有义务履行专业职责,保护投资者利益,降低整体的市场风险,为建立一个“公开、公平、公正、有效”的市场环境尽自己的责任。

3、保护投资者功能

与我国主板的上市保荐制度相比而言,保荐人制度加大了保荐人的责任,在公司上市后的一段时期内,投资者仍可获得经过审查的披露信息,客观上得到了充分真实的信息,因而,减小了信息披露带来的风险。同时,保荐人有责任协助公司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尽快过渡成为一个规范运作的上市公司,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稳定市场、降低投资者风险的作用。

可见,在创业板市场上推行严格有效的保荐人制度,通过对保荐人资格认定及其义务和责任的设置。可以让券商对市场承担更多的责任,从而有效地控制发行人可能给市场带来的风险。这些责任主要包括对创业板市场上的拟发行公司负有完全的推荐责任,对拟发行上市公司进行尽职调查,帮助投资者充分了解上市公司的风险程度。当所推荐公司在创业板市场上发行上市后,要继续担当其顾问角色,对拟发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有重大责任,接受更加全面和严格的监管。政府监管部门通过保荐人制度和加强对保荐人的监管,增加投资银行的经营风险,从而在客观上分散投资者的风险,达到维护投资者利益的目的。

二、实行严格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制度有助于增加创业板市场的透明度,维护公平交易,提高市场效率。因此,信息披露是创业板监管的关键,监管机构必经加大对发行人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保证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为了保证发行人按照诚实信用原则来披露信息,不仅要依靠发行人的自律和加强监管机构的监管,更应通过加强法律和法规的建设,运用强制性手段监督发行人履行义务。

创业板市场必须实行比主板市场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在不涉及上市公司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的前提下,保证投资者能够获得投资决策所需要的全部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每个季度披露的公司财务报表;披露活跃业务、业务发展规划和融资规划,全面详尽地分项说明公司募集资金的用途;披露业务或项目的进展情况,并将公司业务进展情况与业务计划目标进行比较,若完成计划,需要说明为此采取的对策措施;若未完成计划,应该找出差距,说明未完成计划目标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披露有关技术项目情况,包括公司所采用的技术在国内外同行业中所处的地位、高新技术项目主管人员的变动、技术本身的升级换代、同行业竞争对手技术创新的动态以及核心技术人员的变动等。

在信息披露中应有特的风险提示。上市公司若涉及到重大的关联交易,必须对此进行信息披露。要重视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尤其是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评估师事务所的监督与管理。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开放,要加快国际上信誉良好的中介机构进入我国证券市场的步伐。加快建立中外合资、合作的会计师行、律师行等中介机构,促进我国中介机构业务水平的提高,通过提高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一步降低创业板市场的风险。

三、逐步建立做市商(MARKET MAKER)制度

我国的证券市场目前中小投资者还占有较大比重,这与西方以机构为投资主体的市场结构相比在市场稳定性上有较大差别。表现为股价的随意大幅波动,单日振幅在10%甚至20%上限的个股并不鲜见,股指的波幅也不小。这种过度投机的气氛一旦处理不当,不排除有诱发大规模金融危机的可能。与此同时,创业板市场的本质――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的市场――又使得创业板还可能同时面临着成交清淡、流动性不足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引入做市商制度,以保证市场的稳定。

从美国创业板的成功经验来看,引进做市场制度是NAS-DAQ成功的重要因素,做市商制度对于稳定市场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提高股票的流动性,增强市场对投资者和证券公司的吸引力

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规模一般比较小,风险也比较高,投资者和证券公司参与的积极性会受到较大影响。特别是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广大投资者更容易失去信心。如果有了做市商,他们承担做市所需的资金,以随时应付任何买卖,活跃市场。买卖双方不必等到对方出现,只要由做市商出面,承担另一方的责任,交易就可以进行。因此,做市商保证了市场进行不间断的交易活动,即使市场处于低谷也是如此。

2、具有价格发展的功能

做市商所报的价格是在综合分析市场所有参与者的信息以及对自身风险和收益的衡量的基础上形成的,投资者在报价基础上进行决策,并反过来影响做市商的报价,从而促使证券价格逐步靠拢其实际价值。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4-0125-01

1 自主创业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的选择

自从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经济正处速发展阶段,政府也出台不少政策和措施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创业浪潮的兴起,以及比尔•盖茨、张朝阳等国内外创业英雄的明星效应,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

2 大学生创业中遇到的常见的风险

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风险有哪些呢?我们在调查和研究过程中发现,大学生创业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风险:

(1)心态问题及经验方面的不足。绝大部分大学生缺少社会实践经验,缺少人生阅历,更缺少创业经验。很多人是受到中外创业成功的案例、学校的创业教育、各种创业比赛的激励以及媒体的炒作而燃起创业热情的。通常存在着两个倾向:一是把创业问题简单化,理想化等思维。普遍意识不到创业资金的困难和创业风险的压力,反而对创业的期望值很高,觉得只要动手就会马到成功;二是认为创业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大学生创业几乎无法成功,所以根本不愿意动手尝试。

最后,有些大学生在创业之初,不考虑自身的实力,盲目求大求全,无形之中增加创业的风险。

(2)管理风险。很多大学生创业面临的风险,最直接的原因是管理方面的问题。大学生虽然可能接受过创业方面的培训,但是大部分只是来自于书本,过于理想化,感性认识多些,理性认识相对较少。而这样的知识又有多少呢?“具有专业的知识背景”为9%,即创业者应具备的营销、财务、管理、税务、法律、风险等知识比较匮乏,再加上“较好的组织能力”仅为11%的不足,使大学生怀有一腔理想与抱负“纸上谈兵”,造成经营理念淡薄,产品营销方式呆滞,信息闭塞等,不能与复杂多变的市场相适应,使自己出类拔萃技术没有创造应有的价值,而且不能准确分析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处于盲目发展的状态。

由于长期接受应试教育,不熟悉经营“游戏规则”,一些大学生创业者虽然在技术上出类拔萃,但理财、营销、沟通、管理方面的能力普遍不足。此外,一些人存在一定的性格缺陷,如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等,这些都会影响创业成功率。

(3)融资渠道比较单一。资金风险对于创业初期的大学生来说如影相随,解决资金问题是大学生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对于大学生而言,资金主要来源是依靠“借”,向家人、亲戚、朋友借,还有一部分可能的来源是争取风险投资或天使投资,但这对于白手起家的大学生可能性很小,创业之初资金的局限性为后期企业运作埋下隐患。企业创办起来后,虑及资金来源,大学生压力重重,致使决策性的失误常常发生,造成企业的现金流中断,不能支持企业的日常运作,“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大学生也只有放弃发展机遇,不得不关门大吉。

(4)社会资源相对匮乏。创业不是引“无源之水”,栽“无本之木”。每一个人创业,都必然有其凭依的条件,也就是其拥有的资源。创业的过程就是创业者建立、整合和拓展资源的过程。社会资源包括家族资源,例如家族的资金支持、商业经验、学习机会以及人脉关系甚至客户资源,更包括自身的职业资源和人脉资源。

由于长期身处校园,大学生直接掌握的社会资源非常有限,而企业创建、市场开拓、产品推介等工作都需要调动社会资源,大学生在这方面会感到非常吃力。

(5)竞争风险。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是必然的。如何面对竞争是每个企业都要随时考虑的事,而对新创企业更是如此。如果创业者选择的行业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领域,那么在创业之初极有可能受到同行的强烈排挤。一些大企业为了把小企业吞并或挤垮,常会采用低价销售的手段。对于大企业来说,由于规模效益或实力雄厚,短时间的降价并不会对它造成致命的伤害,而对初创企业则可能意味着彻底毁灭的危险。因此,考虑好如何应对来自同行的残酷竞争是创业企业生存的必要准备。

3 对策和建议

机会从来都是给有准备的人,这也是大学生创业成败的关键。唯有勇敢地正视风险,冷静地分析风险,创业者才会在痛苦的嬗变进程中成就一番事业。

针对前述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调整好心态,找到创业的合适切入点。在创业之前,必须脚踏实地、科学地进行市场调研,而不仅仅是进行理想化的推断。避免浮躁心理,选择合适的时机、合适的项目和合适的规模进行创业。对于手中没有较多资金又无经营经验的创业者,不妨先从小事业做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小事业虽然发展慢,但用不着为亏本担惊受怕,还能积累经验,为下一步做大事业打下基础。这是很多大学生创业者的经验之谈。

(2)化解资金风险。大学生创业,其资金风险的化解,既要把握外部因素,也要把握自身的主观因素。外部因素指政府、社会和高校。政府应适时出台和完善一些扶持政策,如政府性创业奖学金、创业基金等;社会要高度关注和支持大学生的创业活动,给予他们必要的就业指导;高校不但要倡导大学生积极准备创业,还要为他们创业积蓄好力量,如设立相关的机构,设立相关的奖项,允许在校期间创办企业等,为大学生营造良好创业环境。

(3)化解竞争风险和市场风险。竞争是企业生存之道。风险和不确定性是相对的,不断创新能预见竞争风险并化解风险,是大学生企业的破局之道。“创业精神是一个创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产品或服务的机会被确认、被创造,最后被开发出来产品新的财富,”德鲁克(Drucker)的论述指明了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大学生作为企业家要把创新的理念融于新产品的开发,融于新流程的管理,融于新市场的开拓,从而创造新的价值或财富,促进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化解风险的创新可以具体化,或是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或是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或是获得一种新的原料;或是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总之,只要时刻不忘创新,并能够持续推进价值创新,就能将潜伏的竞争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

具有预测能力可以掌握市场发展变化的规律,有力地把握其未来发展趋势。对于大学生创业者而言,做好科学的市场预测,可以使企业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既减少经营活动中的盲目性,也降低了经营的风险,从而提高了企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彭宗祥,施小明.创业活动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J].职业时空,2006(13):36.

[2]陈利敏.大学生创业失败之内因与相关对策[J].琼州大学学报,2006(4):43-44.

[3]曹遐.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途径――大学生网上创业分析[J]. 探索与未来,2006(8):30-33.

第4篇

[关键词]生命周期;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4)08-0100-0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小企业团体融资路径与机制研究”(批准号:11BGL023)

[作者简介]潘永明,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公司金融、区域经济;

王晓丽,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2012级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公司金融。(天津300384)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也多次明确指出要鼓励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科技型小微企业虽然仅占我国中小企业总数的3%左右,但它们创造了自改革开放以来65%的国内发明专利,提供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和约80%的新产品,在创新机制和创新效率方面具有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科技型小微企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主体,已成为推动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力量。然而,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以间接融资为主,过度依靠不动产质押融资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长期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的瓶颈。在新的经济发展时期,科技型小微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发展状况不同导致对资金的需求不同,采取的融资策略和构建的融资体系也应不同。因此,基于生命周期理论来探究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融资非常有价值。

一、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各阶段的主要问题及资金来源特征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艾迪思博士提出。他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官僚期、死亡期等阶段。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对象存在多种形式,本文根据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规律和行业特点,将科技型小微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扩张期、成熟期、衰退期五个阶段。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状况、融资特点与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相关。

(一)初创期

初创期是科技型小微企业生命周期的第一个阶段,处于初创期阶段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最为突出。此阶段科技型小微企业处于新产品或服务技术的研发阶段,所开发的技术或产品通常具有超前性,在研发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资金缺口占总资产的比重最大。由于初创期企业规模较小、研发风险大、市场前景不明朗、抵押担保能力弱等,银行借贷困难,因此,初创期科技型小微企业主要依靠自有资金、天使资金无偿资助、政府贴息自助、担保补助、政府周转资金等筹集资金。民间借贷、小额贷款等也成为初创期科技型小微企业常用的融资方式。一些学者的理论研究指出,科技型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一些紧急的资金需求,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对企业发展就将产生很大影响,甚至会使企业面临倒闭或被收购的风险,这种紧急的资金需求被称为“死亡谷”。初创期企业出现“死亡谷”的原因主要是创新技术向产品的转化难题以及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较大。

(二)成长期

与初创期相比,成长期科技型小微企业资金缺口占总资产的比重相对减少。成长期是科技型小微企业研发成果开始向产品生产转化的阶段。进入成长期,企业开始大规模生产新产品,并注重开拓市场抢占市场份额以应对市场上行业间同类产品的激烈竞争。在此阶段企业还需要不断增加研发投入完善技术改善产品质量和推动产品转型升级,以规避市场风险和保持竞争优势,因此需要大量经营流动资金。成长期科技型小微企业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融资租赁、政府资金扶持和其他融资渠道,风险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开始大量涌入并发挥重大作用。据统计,创业资本对成长期和扩张期企业的投资一般占80%,成熟期约占15%,对孕育期(初创期)仅有4%-5%。成长期企业出现“死亡谷”的原因主要是产品的市场推广和技术难题的攻克,短期资金需求比初创期高。债券融资也成为这一阶段常见的融资方式。

(三)扩张期

扩张期科技型小微企业资金缺口占总资产的比重与成长期相比略有上升。在扩张期,科技型小微企业进一步开拓新的市场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扩张期是企业发展的黄金期。随时间推移,科技型小微企业逐步拥有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客户群和盈利模式,财务制度健全,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发展速度加快,开始成长为高技术企业。资金需求量比前两个阶段大,但这一阶段企业的投资价值突显,有厂房、应收账款、存货、机器设备、知识产权等可以作为担保进行借贷。扩张期科技型小微企业筹资主要以银行贷款和股东借款为主。在成长期末期,一些风投和创投基金开始退出寻找其他高成长性的投资目标。总体来说,这一阶段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方式多样化,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市场风险和企业整体运营风险。其中,运营风险主要体现在随着企业发展规模的扩大,企业的管理结构、组织结构以及内部资产结构是否合理等方面。

(四)成熟期

成熟期科技型小微企业资金缺口占总资产的比重降低,只占到10%左右。成熟期是科技型小微企业整个成长过程中发展最稳定的时期。此阶段,经过激烈角逐,很多科技型小微企业彻底转化为大型高技术企业,企业研发能力较强,技术核心竞争力已形成并逐渐趋于稳定,面临的风险除了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之外,还有经营管理风险。其中,技术风险主要倾向于研发创新能力不够,专利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速度滞后于消费者多变的个性化需求;经营风险主要表现在企业缺乏活力、创新速度减慢、管理结构等内部矛盾突出等方面。相对而言,这一阶段企业有很好的抵押担保条件和充足的信用资产,资金需求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积累,银行贷款占比增加,很多企业已经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过多轮合作。同时,企业开始尝试接触资本市场,通过发行债券或者发行股票来进行融资,股权融资的比重上升。

(五)衰退期

衰退期是科技型小微企业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也是企业融资能力最弱的阶段。当科技型企业发展进入衰退期,同行业竞争加剧,企业生产规模萎缩,创新能力减弱导致产品老化缺乏竞争力,市场替代品不断涌现,企业利润不断下降,财务状况恶化,管理制度老化,整个企业运营处于亏损状态,企业整体能力下降。此阶段企业发展趋势分为两种:一种是企业处境艰难即将倒闭,很难再扭转企业发展局面,此时企业只能执行退出战略进行破产清算或企业兼并重组实现资产变现;另一种是企业通过改变经营策略、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进行新产品研发可以赢得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下一个生命周期,这种情况下的企业资金需求与“二次创业”有关,但由于企业信用资产不足、缺乏抵押物,难以获得金融机构贷款支持和社会资本投入,其筹资主要依靠企业内部部分资产清算、不良资产变卖、企业资产重组和进行专利权、商标等专有权交易以回收资金并开辟新的业务领域获得二次成长机会。

二、国外创新性融资模式经验总结――以日本、英国、美国为例

国外许多国家的政府都把依靠科技发展经济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解决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上,都有各自的适用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日本、英国的政策性融资模式;美国的市场化融资模式。国外的创新性融资模式对我国科技型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日本、英国的政策性融资模式

日本、英国的科技型小微企业主要的融资方式是政府扶持资金、贷款贴息、信用担保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基金。一方面,日本政府出资参与设立了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国民金融公库、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商工组合中央金库三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和信用保险机构、信用担保机构等中介融资服务组织。另一方面,日本政府通过财政预算、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立法保障等方式实现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直接融资支持。其中较为典型的是日本政府全额出资,以低于市场2~3个百分点的优惠条件向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同时,日本通过政府主导建立科学工业园区扶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日本的筑波科学城。筑波科学城于20世纪60年代由日本政府主导进行筹划建立,资金来源主要依靠于政府财政拨款直接投资,日本政府专门针对科学城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制定了配套法律法规,对房地产租赁、设备折旧、税收、信贷、外资引进等给予多种优惠政策,受益对象主要是科技型小微企业。

英国政府主要通过组建创业投资基金和制定激励计划以财政贴息、无偿资助、资本金注入、税收优惠等方式向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来实现政策性融资、民间资本投资与风险投资的融合。1981年英国政府制定了“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计划”,通过政府担保,初创期科技型小微企业可以从银行获得低于金融市场利率的长期贷款,差额由政府补贴。1994年英国政府为促进小微企业进行权益资本融资出台了企业投资计划,对投资者进行税收减免鼓励民间资本投资。1998年英国创立的企业基金包括了地区风险基金和高技术基金。前者以获得小部分股权的方式为英国各地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后者将资金注入到向高技术企业投资的专项基金或风险基金中。

(二)美国的市场化融资模式

美国以市场为主导,政府只起到引导的作用。美国拥有相对完善的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融资更多的是依靠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风险投资中介机构、风险投资家、风险资本家,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其他的一些权益资本投资比较活跃。资金供求双方一般通过创业银行、风险资本市场等中介进行合作。硅谷作为世界高技术产业的集中地属于典型的市场化融资模式运作的成果,企业资金来源主要是风险投资和自我支持的金融服务体系两部分。1983年由几家银行机构出资500万美元共同组建的硅谷银行现已发展成为SVB金融集团并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硅谷银行成功地开创了银行利用股权工具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获利的新模式,促进了美国科技产业与金融资本的融合。硅谷银行经营模式的特点是:①本地化特征明显。硅谷银行专注于与本地区特定行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政府、风险投资机构、创业投资机构、担保机构紧密合作,不吸收公众存款。②早期创业企业的利率不敏感性与银行高利率定价相结合。硅谷银行80%的收益来源于面向风险投资进入的创业公司存贷款业务。③担保方式灵活多变。允许企业以专利技术等知识产权为抵押担保。④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采取与风险投资机构合作间接投资、索取创业企业认股权和期权、组合投资、风险隔离等多种控制风险手段并行的科学的风险防范机制。

三、构建适合科技型小微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融资体系

(一)初创期科技型小微企业:吸引天使投资,引入民间资本,加强政策性资金投入

初创期是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起步阶段,也是研发成果转化为产品的试验性阶段,由于新产品刚投入市场其质量尚待完善,发展前景无法预知,企业生产规模较小,盈利能力难以预测,这些因素决定了此阶段的企业无法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投资。因此,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该构建以吸引天使投资、民间资本投资为主,吸引政策性资金扶持和风险投资为辅的融资体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融资信息服务平台和信用担保体系,引导社会资本对初创期科技型小微企业进行天使投资,放大政府对创业投资机构的导向效应和对企业发展的支持效应。

我国民间资本存在大量闲置。民间融资作为对正规金融的补充,能够加速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鉴于我国民间融资不规范、高利率和风险大而长期处于被压制的现状,政府部门一方面要发挥民间融资的优势,鼓励民间融资方式加快创新,构建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加快推动如第三方支付、P2P网络借贷、众筹、信贷经纪人、网络联保等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打造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金融门户,推动信息化金融机构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风险控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以规范民间融资机构的发展,建立民间融资监测及风险预警制度,把民间融资纳入到金融监管体系当中,推动民间融资发展的规范化、合法化。在此过程中,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由政府出资并吸收民间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等融资服务组织,从而为科技型小微企业的顺利融资提供切实的保障。

(二)成长期科技型小微企业:吸引风险投资,成立科技银行,引入团体贷款模式

成长期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处在成长期的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和高风险性决定了其既难以从银行贷款获得满足自身研发需要的资金数额,也无法满足上市融资的条件。因此,风险投资基金成为科技型小微企业获得资金的重要来源渠道。我国科技型小微企业获得风险投资的比例不高,这与我国风险投资市场发展程度有关。由于信息不对称,很多企业不愿意引入风险投资,害怕引入风险资本后会带来企业内部管理权、人事权等方面的变动,给企业治理结构带来不良影响。其实,风险投资不仅可以给企业带来资金缓解企业融资困境,还会给企业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2005年以来,我国风险投资发展迅速,应大力推动风险资本人市及退出机制改革,拓展风险投资基金来源渠道,建立健全风险投资法律法规建设规范风险投资基金运作,鼓励企业、金融机构、风投机构、融资服务机构的多方合作,从而促进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鼓励银行建立科技型银行专营机构,借鉴美国硅谷银行的经验,鼓励科技银行与风险投资机构合作,共同搭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网络平台,进行相关业务开发和拓展,不断进行新型融资工具创新。科技银行可以利用专业的风险控制技术和掌握的企业信用信息寻找条件适合的贷款人,风险投资机构利用科技银行丰富的资金进行投资。这样不仅可以促进更多的银行金融机构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服务,还能吸引更多的风险投资机构关注成长期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

处于成长期的科技型小微企业面临较大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单一企业的信用资产不足导致从银行获得贷款难度较大,可以引入团体贷款模式,由科技型小微企业自我选择自由组合或者由政府、行业协会推荐优秀企业形成团体贷款组合,以团体的形式向银行申请贷款,通过团体制度的连带责任及社会担保,激发团体融资运行过程中的横向监督、社会惩罚机制,以激励融资主体加强协作、积极还款,降低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风险。

(三)扩张期科技型小微企业:引入“集合”概念进行债权融资,加强融资方式创新

处于扩张期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开始逐渐向大型高技术企业转化。此阶段的企业形成一定资产规模,其在资信、融资能力方面都具备一定的条件,是能够尝试进行市场化融资的一个阶段。集合债券等新型融资工具的出现让企业以“集合”的形式能够参与其中,而处于扩张期的科技型企业更适合于这些新型的债券融资工具,不仅能够解决企业缺乏抵押担保物的问题,更能降低企业再融资成本,防范融资风险。2010年北京中关村由13家中小企业联合发行的国内第一个大规模科技型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取得重大成功为我国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了重要借鉴意义。集合票据作为集合债券的进一步创新,近几年在我国发展迅速,在许多省市得到了成功运用,为很多科技型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题。应鼓励处于扩张期的科技型企业组成团体组合提高整体信用资产水平发行集合票据,也可以尝试最新推出的“区域集优”融资模式,达到“强强联合”,获得长期发展资金。这些创新型的融资模式的运用涉及多方的共同合作,政府应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可以拿出专项资金给予支持,推动高科技产业园区的创建,遴选推荐各行业优秀的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对接,从融资需求与资金供给两方面加强融资方式的创新。

(四)成熟期科技型企业:完善资本市场,鼓励股权融资

当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进入成熟期,盈利水平稳定,财务状况得到改善,信息透明化程度上升,资本实力逐渐增强,内部积累较多。企业达到上市条件,可以通过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进行市场化融资。利用股票市场融资不仅财务风险较小,而且再融资成本较低,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产业投资基金退出机制,拓宽产业投资基金来源渠道,鼓励处于成熟期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股权融资。深交所2004年设立中小企业板市场之后,于2009年又推出创业板市场,创业板市场自开闸以来为350多家中小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题,在一定程度上为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开辟了新的资金来源渠道。目前随着投资者对创业板市场的投资逐渐回归理性,创业板的IPO速度以及融资规模都有所放缓。地方性股权交易所近几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交易规则逐步完善,市场风险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如2012年,天津在“新三板扩容”工作当中,天津市滨海高新区被选为首批扩大试点之一,为天津市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为风投资本以及私募创投基金的退出提供了新方式。科技型小微企业要充分利用股权交易市场和新三板市场,大力发展股权质押、私募股权融资等途径。同时,政府在积极鼓励、辅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走上市融资之路之外,也应鼓励企业参与场外股权交易市场。

(五)衰退期科技型企业:充分利用专有权交易市场和证券市场,加快企业资产重组步伐

衰退期科技型小微企业面临形势严峻,融资能力弱,资金周转困难等致使其难以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引导连年亏损的企业进行破产清算。对于可以扭转经营困境的企业来说,此时获得资金的主要目标是为延长衰退期以获得机会实现二次创业。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买壳上市进行融资。同时,企业可通过出售企业不良资产、进行企业资产重组等方式回收资金。鉴于此,应加快资本市场入市退市机制改革,不断完善专利权、商标、知识产权等专有权交易市场,规范企业资产重组程序,给处于衰退期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回收资金及获得二次成长机会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

第5篇

关键词:科技中小企业 商业银行 创投引导基金

为了解决我国科技创新特别是中小科技企业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同时对金融提供分享科技发展成果的机会和新增长点,建立科技与金融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长效体制和机制,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强调发展科技金融,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科技金融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各类创业或风险投资基金、商业银行、保险、担保、资本市场和各种科技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以及政府的财政投入和税收扶持。本文重点研究政府的创投引导基金和商业银行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功能定位,分析其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科技中小企业成长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及其对应的投融资渠道

与一般企业不同,科技企业从研发投入、科技成果开发利用、早期生产、到大规模生产的不同阶段,对资金的需求及面临的风险存在显著差别,具体如下:

1.研发投入期。在尚未形成产品原型的研究开发阶段,虽然企业资金需求规模并不大,但由于这一阶段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很高,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很难从外部尤其是银行获得资金支持。

2.种子期和初创期。在形成产品原型后,即进入R&D成果应用阶段。这一阶段技术风险已有所降低,但仍具有较高的市场风险,而且资金需求规模比研发阶段大。这一阶段也即风险投资中的种子期。研究成果转化后即进入早期生产阶段,即风险投资中的初创期。这一阶段技术风险已基本消除,但由于市场不确定引发的市场风险仍然存在,资金需求量比成果转化阶段更大。种子期和初创期,是传统风险或创业投资的主要投入阶段,商业银行一般很少进入。

3.大规模生产阶段。这一阶段对应风险投资的成长期和成熟期。此时企业的市场风险进一步降低,除风险资本外,银行和资本市场可能为企业提供资金,企业的融资渠道开始拓宽,资金约束开始缓和。

由于科技中小企业主要从事新技术的开发、转化和应用活动,经营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高,在初创期可供抵押的实物资产也很少,但创新和成果应用成功后取得收益也很高,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特征,与商业银行规避高风险的稳健型经营存在冲突,因而科技企业一般很难得到银行贷款。另外,与创业投资或风险投资公司比较,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多由短期性流动资金构成,而风险投资公司的资金来源则多为吸收长期性股权投资,其投融资对象都是具有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一旦所投资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后,其股权投资收益远大于风险,因此,总体上来说风险投资公司股权投资风险与收益基本匹配。而商业银行对科技中小企业贷款虽承担同样的高风险,但企业技术创新成功后,银行仅能获得固定的利息,而提供贷款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一旦失败,由于无产可破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巨额损失,存在着高风险与低收益的不相匹配,而银行资金来源的性质决定其必须在保证资金运用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基础上追求收益性,规避高风险活动,因此自然选择远离科技中小企业,进而使各种商业性投资基金(天使基金、风险基金等)成为科技企业早期发展阶段资金的主要提供者。

二、商业银行在科技金融中的功能定位及其作用的发挥

1.商业银行参与科技金融的实践和探索

综上所述,银行科技创新贷款的高风险与低收益之间的不匹配,是制约商业银行参与科技金融的根本原因。面对众多科技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在创业投资由于多种原因无法满足情况下,有必要调动商业银行的积极性,通过金融创新、制度创新和政策扶植,实现商业银行参与科技金融的收益与风险大致匹配,进而使商业银行有动机对处于初创和成长期急需资金的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实践中一些银行作出了积极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效。

诞生于美国的硅谷银行,为商业银行参与科技金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硅谷银行成立于1983 年,至2004年,它已为3万家初创公司提供金融服务,在2000-2001年进行IPO的技术和生命科学公司中,近1/3是硅谷银行的客户;创业投资公司投资的企业中,有一半是硅谷银行的客户;500多个创业投资公司是硅谷银行的客户。思科公司、电子艺界公司等著名公司都曾受到硅谷银行的资助。另一方面,硅谷银行的发展成就也令人瞩目,资产已超过80亿美元,全球有11000家客户。2008年,硅谷银行的净利润达到7790万美元。2009年5月,美国银行家协会杂志评出的美国最佳表现银行中,硅谷银行列第23位[1]。

硅谷银行将目标市场定位于新创的、发展速度较快、被其它银行认为风险太大而不愿提供服务的中小企业。这些公司全都受到创业投资的支持,但都还没有在股票市场上市。硅谷银行的商业模式包括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以及与创业投资机构的紧密合作。对于债权投资,硅谷银行主要是从客户的基金中提取部分资金,将资金以借贷的形式投入创业企业。由于资金成本低,而贷款利率又高,从而使硅谷银行可以得到较高的回报率。采用股权投资时,硅谷银行与创业企业签订协议,取得股权或认股权以便在退出中获利。一旦公司成功上市或股票升值,就能给硅谷银行带来巨大的收益。与创业投资公司紧密合作是硅谷银行业务运作及风险控制最主要的特征之一。首先,硅谷银行主要的业务是为创业投资机构所投资的企业提供贷款;其次,硅谷银行的很多投资业务是通过创业投资公司完成的,即银行先把资金投入创业投资公司,由创业投资公司进行投资。最后,建立创业投资咨询顾问委员会,确保与创业投资公司的密切联系,共同支持初创公司的发展。

硅谷银行的发展表明,银行也可以很好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并把风险控制在适度的范围。我国自2009年以来,在北京、天津、上海、武汉等地也纷纷学习硅谷银行模式,在商业银行内部设立了多家“科技银行”。 其中交通银行苏州科技支行比照“硅谷银行”模式,进行本土化创新,积极与政府及其他金融机构合作,形成了“政府+银行+创投+担保+保险+科技小贷”的科技企业融资模式。截至2011年10月末,交通银行苏州科技支行与266家科技创新型企业建立了授信业务关系,贷款余额66.67亿元[2]。它与政府合作的创新业务包括“科贷通”和“风险池”等业务。其中,“ 风险池”业务是由苏州市政府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对科技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风险补偿专项基金。风险池首期资金1亿元,由科技部门确定纳入风险补偿基金支持的科技型企业,银行给这些企业的贷款如果发生实际损失,则按“风险池”80%、银行20%进行风险共担,同时要求科技支行按基准利率放贷,政府给20%利率上浮的补贴。科技支行与风险投资公司合作的业务包括“投贷通”和“股权质押贷款”等业务。其中“投贷通”业务是交通银行科技支行同风险投资公司进行投贷一体化合作,科技支行与风险投资公司和借款企业签订债权转让协议或股权认购配套协议,确定债权转让条件或期权行权条件,约定分享企业成长收益。另外,交通银行苏州科技支行还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展“信用履约保证保险贷款”和“贸易融资信用保险贷款”等业务。

2.鼓励商业银行参与科技金融的体制和政策

从美国硅谷银行和国内商业银行科技支行的运行模式比较可见,硅谷银行依靠的是银行独特的市场定位、风险控制、债权+股权投融资方式、与创投等机构的密切合作,以及高素质的专业团队,是市场化的运作模式,银行对科技企业投融资的高风险与高收益基本对称,政府的介入很少。而我国的科技银行支行由于缺乏发达的风险投资市场,没有灵活的利率风险定价机制以及受到银行不能持有企业股票的分业管制等因素的制约,使得商业银行对科技企业贷款的风险与利益严重不匹配,在这种体制约束下,科技银行只有通过曲线方式实现从债权到股权的近似转换。主要的方法包括两类,一是科技银行将需要放贷的资金批发给合作的创业投资公司,然后由创业投资公司进行投资,创司虽然投资风险较高,但一批投资目标中总能有一些高收益项目,可以用它们来偿还银行资金,而同时银行也就可以直接向创司要求较高的利率,而不必担心高利率给刚起步的科技企业带来太多压力,这种方法的缺点是银行的收益仍然是债权收益,无法获得股权性质的收益;二是科技银行与担保机构合作,当科技企业出现违约时,就由担保机构获得科技企业股权,并代偿债务,然后如能获得股权溢价的话,再由担保机构和银行协商,返还部分盈利给银行,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只有当企业出现违约时,债权才可能转换为股权,而此时的股权风险已经较大。

很显然,上述两种办法只是权宜之计,要从根本上解决商业银行科技贷款收益与风险之间的不匹配,需要借鉴美国的硅谷银行体制,使得银行能够直接持有创业企业的股票,能够依照市场状况采取市场利率。在这些根本性改革目前还无法实现时,政府可通过建立风险补偿金、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政策扶持,尽量降低银行科技贷款的风险或增加其收益。目前,政府建立的专项基金虽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的科技贷款风险,但基金能覆盖的企业与大量需要资金支持的科技中小企业之间仍存在巨大缺口,应在政府财力许可情况下,尽量增加这部分投入。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科技中小企业投融资的高风险高收益特征,天然的决定了银行不可能是主要的资金提供者,与这一特征最适合的投资者是创业投资或风险投资,银行只能是辅助。目前我们之所以鼓励银行参与科技金融,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风险投资发展很不充分,科技企业的资金约束很大,然而,商业银行科技支行的健康运行又离不开与风险投资的紧密合作,因此,大力发展包括天使投资在内的各类创业和风险投资,既是发展科技金融的根本,也是鼓励银行参与科技金融的必要条件。

三、政府创投引导基金的功能定位及其作用的发挥

1.政府设立创业投资基金的宗旨和意图

技术创新和高科技行业发展历史表明,科技中小企业起着开路先锋和主导作用,而科技中小企业的产生和发展又离不开创业投资的大力支持。除了提供早期阶段所需的资金外,还提供专业辅导和管理服务。因为科技企业的创业者大多是技术出身,对技术很精通但缺乏企业经营和市场经验,在创业之初需要得到创投机构的专业辅导和经验支持。技术创新企业尽管风险很高,而一旦成功其成长性和收益也很高,具有高收益和高风险特征,这为各类创业和风险投资提供了商机,催发了创业投资行业的发展。

在创业投资发达的国家,私人投资成为创业投资的主体,政府很少直接介入。我国由于私人创业投资和市场发育滞后,为了促进技术创新和风险投资发展,一开始由政府直接出面,组建政府直接经营的国有风险投资公司。这种直接接入模式在实践中暴露出一系列弊端:首先,风险投资的高风险和高回报特征,要求其经营状况必须与高层管理者自身的利益密切挂钩,而政府控制的国有风险投资公司由于机制问题很难做到这一点。其次,由于缺乏与风险投资相适应的的激励约束机制,国有风险投资公司既缺乏足够的盈利动机,也缺乏应有的风险意识,在挑选投资对象时,往往把关不严,调查研究不充分,造成投资失败。另一方面,当强化国有风险投资公司的盈利动机时,又会使其过于回避风险,避免向急需资金支持的初创期企业投资,达不到发展风险投资的根本目的。这些体制和机制上的缺陷,导致政府出资的风险投资公司大都事与愿违,运行效率低下,以至破产倒闭[3]。

政府直接介入风险投资带来的弊端并不意味着政府不需要支持和扶持风险投资发展。从经济学角度讲,技术创新和风险投资具有准公共产品带来的外部性。科技企业主要依靠技术、产品、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为客户带来更多价值,通过其他企业的跟随、模仿和改进,创新在市场上得到扩散,使更多的企业和客户从中受益,国家的税收也由此增加。也就是说,创业投资通过促进和支持创业企业,间接产生一定外部性。对于产生正外部性的活动,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灵,政府有必要进行适当干预。对于种子期和初创期的科技企业,面临很高的研发风险、产品风险、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传统的以盈利为目的的风险投资机构一般不愿介入,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由政府出面建立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便应运而生。创投引导基金是承担政策职能的的公共基金,而非商业性基金,它并不直接从事创业投资,而是通过与商业性创业投资基金合作,充分发挥它们的投资管理经验与高效的激励运作机制,避免政府直接从事风险投资带来的弊端,弥补政府失灵。创业引导基金通过一定的让利机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重点对种子期、初创期的创业企业进行投资,一旦创业企业步入前景良好地成长阶段便及时从中退出,从而弥补创业投资市场失灵。

2.创投引导基金的运作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发改委、财政部和商务部联合的《关于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范设立与运作的指导意见》,地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创业投资发展需要和财力状况设立创投引导基金,资金主要来源于各级政府的财政性专项资金,还包括引导基金的投资收益与担保收益,以及个人、企业或社会机构的无偿捐赠资金等。创投引导基金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决策、防范风险”的原则投资运作,投资方式主要包括:

阶段性参股。引导基金向创业投资企业进行股权投资,主要支持发起设立新的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比例一般在20-35%,为保证市场化运作,引导基金不能成为所参股企业的第一大股东,不参与所投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但拥有监督权),并在约定的期限内退出。

跟进投资。对创业投资基金选定投资的初创期企业,引导基金与创投基金共同投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项目跟进投资,即对商业性创投基金选定的企业,如果符合引导基金的投资要求,引导基金以同等条件按创投基金的一定比例投资,并委托后者进行股权管理。另一种是平行投资,即商业性创投基金在被确定为引导基金的合作伙伴后,引导基金按照其所投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供股权投资,委托创投基金共同投资于创业企业并进行股权管理。

融资担保。即引导基金对信用记录良好的创业投资企业的债权融资提供一定比例的担保。

风险补助。对于创投基金投资于符合引导基金支持条件的初创期企业,引导基金按其投资额的一定比例补偿,或按照创投基金实际损失提供一定补偿。

投资保障。创业投资基金将正在进行技术研发、有投资潜力的初创期科技中小企业确定为“辅导企业”后,引导基金对这些企业给与资助。

目前,不少地方政府都设立了创投引导基金。其中,中关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成立于2007年,由北京中关村创业投资发展中心作为投资主体,将来源于中关村管委会的5亿元资金采用种子基金、跟进投资、参股创业投资企业的方式进行运作。浦东新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成立于2006年,新区财政投入10亿元,并积极争取其它来源,形成规模达20亿元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按照委托管理模式运作,政府不直接进行项目投资决策。2006年,苏州创投集团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设立了总额10亿元的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用于吸引其他创投落户工业园区。天津滨海新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注册资本20亿元,天津滨海新区管委会和国家开发银行各出资10亿元,采用公司制组织形式,按“母基金”方式运作[4]。总的来看,这些引导基金在促进创业投资基金的设立、创投基金聚集、以及引导创投基金向种子期和初创期科技企业投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

一是对种子期和初创期企业投资不足。设立引导基金的初衷是引导创投基金投资于创业早期企业,但处在种子期和初创期的早期企业风险大、不可控因素多,商业性创投基金大都回避向这些企业投资,引导基金与商业性创投基金对此会发生冲突,引导基金的市场化运作和商业性创投基金管理,在此遇到诸多困惑,实际运作中往往相互妥协和搭配。从对苏州创投引导基金的调查来看,投入在高成长类基金的金额高达50%以上,约25%的基金投放在Pre-IPO基金上,只有剩下的25%才投放在更早期的基金。与引导基金的目的出现很大背离[5]。

二是资金总量有限。受财力限制,政府引导基金总量也有限。作为国内引导基金典范的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一期总规模10亿元,截止2009年完成全部投资,共参股了16家子基金,分到每个子基金平均只有4000-5000万元,这对于一个大中型创投或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来说数额太少,缺乏吸引力,进而影响了政府创投引导基金对创业投资引导作用的发挥。

三是引导基金的逐利性和政府色彩较浓。与商业性基金不同,创投引导基金要引导产业投资基金,要以赢了为辅,体现让利行为。但在现实中,引导基金的同股同权模式不可避免地存在逐利性,加之考核中的资产保值增值要求,驱使引导基金不断增加在成长型基金的投资份额,或常常不知及时退出或是为了经济利益不愿从已经成熟的项目中退出,一定程度上挤出了私人部门在这领域的投资,背离了政府引导基金的“引导”本质。部分引导基金还存在追逐政绩现象,体现政府浓厚的招商引资观念。

3.解决创业投资基金运作中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针对政府创投引导基金存在的上述问题,更好发挥政府对创业投资的引导作用,应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在组织形式上,可借鉴美国对创业投资从业人员激励机制的“有限合伙制”,在公司制的框架下采用成本控制、业绩激励、经营层持股、期权等方式实现对创投机构团队的激励。在扶持对象上,应明确引导基金扶持的各项条件,公示引导基金的决策程序。对引导基金业务运作方式、投资比例等也必须做出明确规定。

二是鼓励创投资本来源多元化,补偿商业性投资基金投资于早期创业企业的风险。在政府引导下,应推进资本的多元化进程,允许适当比例的养老金、保险金、商业银行、大型企业的资本参与创业投资,扩大创业投资规模,这是引导基金的主要目的。对于投资于早期创业企业的创投基金,对其投资产生的实际损失,政府必须给与一定比例的风险补偿,一旦项目成功,引导基金可只获取接近于银行贷款的利息,或以银行贷款利率让民间资本回收政府出资,让利于民,这样才能引导更多的商业性创投基金投资与早期创业的科技企业。

三是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基金管理机构的运作能力。政府创投引导基金通常采用委托管理方式,应倾向于支持公司型子基金,通过向子基金派驻董事,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同时积极发挥创投团队的专业作用,提高基金管理机构的管理水平。另外,政府应设立专门监管机构,健全社会监督机构,保证信息的透明度,健全对创投引导基金的监管体制和风险防范机制。

四是不能单纯地局限于扶持本地中小企业,而应立足于促进本地创投业的发展。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由地方政府出资建立,从地方政府的政绩考虑自然偏向于扶持本地企业,对其投资设立地域限制。然而,从其引导商业投资基金的功能来看,国际通行的基金规则不会限制投资地域,因而不设地域限制对吸引商业性投资基金流向本地具有十分重要作用。深圳创新投资公司能领先于其他城市政府创业投资公司,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对投资区域做出限制,没有担心地方政府拿出的资金会流到外地去,在成立之初就在上海、西安、成都、武汉、哈尔滨等地进行全国性布局。苏州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在成立之初就定位于全国,未对投资项目做阶段和区域限制,受到了风险投资机构的热烈欢迎。以苏州创投集团为代表的沙湖股权投资中心,目前入驻股权投资管理团队超20支,管理基金超30支,管理资金规模超150亿元,已累计为250多家企业提供了股权投资[6]。事实证明,这两个地方的创投引导基金引导的是一个市场化的创业投资行业,而不是单纯扶持本地中小企业,都在试图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更多的商业性投资基金落户本地,创造出聚集效应。一旦更多的创投机构落户本地,就会对本地企业有更多了解并提供投资机会。另一方面,一些好的企业也会首选这些城市,因为这里有足够的创投机构,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实践最终证明,这些城市也成为金融与经济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参考文献:

[1]谢子远. 硅谷银行模式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J]. 创新,2010 (5)65-68.

[2]韩刚.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科技型小企业融资困境突破――以交通银行苏州科技支行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4)20-23.

[3]王利明、王吉林:国内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现代管理科学》,2010,1,23-26

[4]赵昌文、陈春发、唐英凯,《科技金融》,科学出版社,2009

[5]课题组;苏州工业园区科技金融的探索与创新研究报告,2012,12,35-36

第6篇

【关键词】金融脱媒;商业银行;策略

金融脱媒是指在金融监管下,资金的供给绕开商业银行这个媒介体系,直接输送到需求方和融资者手里,造成资金的体外循环。金融脱媒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经济金融化、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主要金融中介的重要地位在降低,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占比持续下降,由此引发的社会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间接融资并重转换的过程。

一、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受到冲击

首先,从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来看,金融脱媒使企业有更多方式获取资金,导致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速降低。其次,从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来看,大型优质的公司不再完全依赖银行来获取资金,他们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来直接融资。而发展潜力巨大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创业板、短期的融资融券来获得所需资金,从而大幅降低对银行的依赖性。可以说,金融脱媒的实质就是正规金融机构中介功能的丧失。这些冲击使得银行存贷利差收益减少,尤其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来说,盈利的减少以及优质客户的流失,使其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反之,由于银行盈利的萎缩、资金的吃紧,使得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无法从银行得到贷款,从而被迫转向民间借贷市场,形成恶性循环。

(二)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增加,

金融脱媒使银行面临更大的经营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流动性风险。金融脱媒导致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期限结构失衡,期限逐渐缩短的存款无法支撑中长期的贷款需求,会导致银行流动性降低增大流动性风险。其次,信用风险。金融脱媒使得商业银行客户结构发生变化,优质客户的分流使中小企业贷款在银行信贷业务中的比重提高,而中小企业贷款的信用风险远大于大型优质客户,因此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次,市场风险。动态性是资本市场的本质属性之一,资本市场的发展必然会引起整个金融市场波动性和不确定性的增加,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注重对市场风险的预测和管理。

(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下降

金融脱媒在以下三个方面直接削弱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总量效应、成本效应和价格效应。总量效应是指利率管制使得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较之市场利率不具有竞争优势,在直接融资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增长必将会受到抑制,不利于其盈利增长;成本效应是指金融脱媒造成商业银行大量优质客户纷纷脱离银行转向金融市场来筹措资金,这样在银行贷款客户群中,信用水平较高的客户占比必将下降,其资产质量也将下降,风险成本加大,盈利能力被进一步削弱;价格效应是指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存贷款市场、货币市场以及债券市场之间各种利率价格的定价权也将逐步市场化,金融脱媒将会使得银行利差空间逐步收窄,不利于其盈利能力的提升。

二、商业银行的发展策略

(一)转变观念,优化银行的经营策略

从市场总体发展趋势看,金融脱媒的变化,意味着中国金融体系由商业银行主导型向金融市场主导型转变。面对“脱媒”的新形势,商业银行要积极适应银行经营的环境和方式的重大变化,主动地转变自身的经营理念,不断调整资产负债规模、客户结构,业务结构,转变传统的经营模式,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在”脱媒“的背景下,我们银行要从传统的经营理念、思维定式迈向更广泛、更有时代特征的新空间。以金融市场为主要运作平台,积极发展新兴市场;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大力拓展私人业务、中间业务和新兴业务。

(二)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创新

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发掘金融脱媒带来市场机会。金融脱媒的深化带动了直接金融市场的繁荣。面对这种新兴的金融市场,商业银行应该抓住机会,有效提升产品创新能力,扩大融资服务对象,通过发放股票质押贷款、同业拆借、债券回购等方式为自从本市场的参与者提供资金。积极支持直接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时,资本市场的发展将不断催生出诸如企业理财。资产管理等新兴金融业务,商业银行应当依托市场环境的变化,提供更多进行流动性管理和市场风险管理的避险工具,通过中间业务产品结构的不断升级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

(三)加大监控力度,加强风险控制能力

随着金融脱媒的深入,商业银行为了适应发展需要,必然会进行业务上的改革与创新。对于新型的产品,商业银行监管层面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核监控,在达到相关要求后才能够推向市场。在以后的发展中,商业银行还需要借助证券、期货等工具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进行有效地管理,不断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对任何可能存在风险的业务及时调查、规避。

(四)推进差异化经营

业务经营的同质化是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长期存在的问题。在发展表外业务时,各家商业银行应充分考虑本行实际,深入调查市场需求,科学细分市场,准确进行市场定位,开发出具有本行特色的中间业务,采取差异化经营战略,树立自己的品牌,获取品牌效益。

(五)主动调整客户结构,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应该主动进行市场细分,针对不同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银行进一步洞察客户,挖掘客户需求,预测市场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1]“金融脱媒”对金融业的影响分析.当代经济,2006(04)

[2] 朗同华.金融脱媒条件下商业银行的经营思路,2009(03)

[3] 曹远征.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与经济发展[J].新金融,2013(11):18-20

[4] 奚宾.金融脱媒与商业银行应对措施[J].浙江金融,2010;25(5):32-37

第7篇

关键词:创业板上市公司 财务风险

创业板是为成长型、科技型以及创新型企业提供的一条新的直接融资渠道,创业板上市企业主要是一些达到《证券法》新规定的发行条件但尚未达到主板上市标准的中小型企业,创业板的设立为风险投资提供了退出渠道,从而推动风险投资快速发展。从全球范围来看,创业板市场都以高风险性著称,如著名的纳斯达克市场企业退市率一直居高不下。有资料表明,1995年到2007年间,纳斯达克的退市公司数量接近或超过同期新上市公司的数量,尤其从1999年到2001年3年间,纳斯达克退市公司占美国市场退市总数的比例达到40%。我国创业板市场自运行以来,市场风险已经显现。从已经公布的2011年三季报可以看出,不少创业板公司上市之后和上市之前判若两样,业绩下滑,财务状况变差。统计数据显示,在2009-2010年间,创业板公司有32家净利润复合年增长率出现负增长,更有76家之多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在2011年前三季度出现净利润呈现负增长。以“高成长”性著称的创业板企业,其成长性垫了底。虽然由于运行时间短,创业板还没有出现退市企业,但财务状况持续恶化,终将会给创业板企业和投资者带来损失。因此,加强对创业板企业财务风险研究,帮助广大投资者认识创业板企业风险性,避免投资风险是非常必要的。

财务风险分析模型选择及多元判别模型形式

企业财务风险分析方法主要有定性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是由分析者通过对企业财务运行状况、组织管理的各种风险综合判断得出风险结论的方法。常用的有标准化调查法、四阶段症状分析法、三个月资金周转表法、流程图分析法及管理评分法。定量分析法是利用掌握的大量企业财务统计资料,运用数学模型或数理统计方法对统计数据资料进行加工处理,而得出分析判断结论。定性分析依靠主观判断,主观随意性强,缺陷明显,定量财务风险分析方法引起更多关注和研究, 各种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定量分析模型陆续出现。按照所选预测变量信息的不同,已发展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有:一元判别分析模型(Univariate),即单变量分析模型;多元判别分析模型(Multiple Discriminant Analysis,MDA);多元逻辑回归模型(Multivariate Logit Regression,MLR);人工神经网络模型(BP-ANN)。我国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有3种,即多元判别分析(MDA)、多元逻辑回归(MLR)和BP人工神经网络(BP-ANN)。

多元判别法主要原理是通过统计技术筛选出一些变量,这些变量满足在两组间差别尽可能大,但在两组内部的离散度最小的条件,使得多个标识变量转换为分类变量时信息损失最小。多元判别法具有数据易得、结构简单、计算方便等优点,如果财务指标选择合理,模型有很高的预测准确性。本文选用多元判别法构建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数量分析模型。

判别分析是判别研究对象所属类别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判别分析时必须已知观测对象的分类和一些表明观测对象特征的变量值。判别分析就是要从这些变量中筛选出能提供较多信息的变量,并使用筛选出的变量建立判别函数,要求建立的判别函数对观测样本分类时的错判率最小。本文主要研究两类分司:一类是财务风险公司,另一类是财务良好公司。通过找出反映这两类公司相关性高的特征变量而建立判别函数,作为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分析模型。模型的形式是:

PS=a1X1+a2X2+a3X3+…+anXn+C

其中:PS为判别值,X1、X2、X3…Xn是反映研究对象的特征变量,如财务比率。a1、a2、a3…an为各变量的判别系数,C为常量。

财务风险分析模型建立

(一)2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基本情况

我国创业板首批28家公司于2009年10月30日上市交易。28家上市公司行业分布涉及6大行业,资产规模最小的为3.64亿元人民币,最大的为27.43亿元人民币,平均资产为9.90亿元人民币,具体行业分布和规模情况如表1所示。

(二)样本选择

样本选自A股上市公司,数据源于证券时报网数据库。样本选择原则是:样本企业所在行业要与28家创业板上市企业相同,样本企业规模(总资产)要与28家创业板上市企业尽量接近。最后选择了符合条件的样本数量112家,其中有56家ST公司和56家非ST公司。样本公司行业分布及规模情况如表2所示。由表2可见,样本企业总体平均规模与创业板企业非常接近,样本企业平均资产与创业板平均资产比例接近1,仅有社会服务业偏差大一些,但所占企业数量有限,对样本总体影响不大。

(三)财务比率选择

财务比率可从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四个方面来选择,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特点和数据的易得性,本文选定如下11个财务比率作为分析的起点: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股东权益;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净额;营业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存货;应收帐款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应收帐款净额;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平均总资产;股东权益比率=股本权益/总资产;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总资产增长率=(本年总资产-上年总资产)/上年总资产;净现金流量对负债比率=年经营现金净流量/年末流动负债;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要业务收入)。

(四)模型建立过程

模型建立过程是根据已知观测量的分类(0,1)和表明观测量特征的财务比率变量,推导出判别函数,并把各观测量的自变量值回代到判别函数中,根据判别函数对观测量所属类别进行判别。首先将112家公司随机分成2组,第一组有56家公司,其中有28家ST公司,28家绩优公司;第二组也有56家公司,其中同样有28家ST公司和28家非ST公司。第一组样本作为推导建立判别函数的估计样本,第二组作为检验判别函数的测试样本。然后将估计样本组财务数据输入SPSS统计软件,利用软件中的判别分析工具来帮助计算,建立模型。经过判别分析,从原来的11个特征财务比率变量中最后推导出只有6个变量的判别函数,即:

PS=0.002X1-0.034X2+0.414X3+

0.004X4+1.067X5+0.03X6-2.046

(1)

其中:X1为净资产收益率,X2为流动比率,X3为经营现金流量对负债比率,X4为总资产增长率,X5为总资产周转率,X6为股东权益比率。

(五)判别函数检验

表3给出了判别函数所能解释的方差变异,可以看出判别函数解释了所有变异的100%。“Wilks`的Lambda”表格用来检验函数有无统计学上的显著意义,从Sig值看,判别函数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是很显著的。

实证分析结果

估计样本分类的准确性。用建立的判别函数对56个估计样本可以很好分类,结果令人满意,非ST企业有25家判别分值大于0.4,ST企业有25家判别分值小于0,如果将判别分值大于0.4作为非ST企业判据,判别分值小于0作为ST企业判据,原始样本错判2例,准确率达到96.4%(见表4)。

临界值的确定。根据估计样本判别值的分界线可以选择0和0.4,但还需要测试样本检验。为此,用建立的函数(1)式算出56个测试样本公司的PS值(见表4)。结果表明非ST公司中,估计样本和测试样本共有56家,有49家企业PS值大于0.4。虽然有3家ST公司被误判为非ST公司,但根据财务上的谨慎性原则,依然认为PS值大于0.4即代表该公司为财务良好公司。ST公司中,估计样本和测试样本共有56家,有50家PS值小于0。虽然有2家非ST公司被误判为ST公司,可以认为PS值小于0即代表该公司为财务风险公司。另外在PS大于0小于0.4之间,ST公司有3家,非ST公司有5家,因此将PS值处于0到0.4区间的公司判定为财务风险不确定公司。据此可以得出以下判别法则:凡判别分(PS值)小于0的公司被判为财务风险公司;凡判别分(PS值)大于0小于0.4的公司被判为财务风险不确定公司,需要关注;凡判别分(PS值)大于0.4的公司被判为财务良好公司。

首批2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分析

运用以上判别模型对首批2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进行财务风险分析。数据来源于证券时报网,采用2010年年报数据,计算结果见表5,首批2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总体PS分值不高,最高得分仅为0.78,远小于估计样本组的最高得分2.92和测试样本组的最高得分2.47,说明首批上市创业板企业财务表现没有预期的好。具体看,28家中有15家企业财务状况良好,4家企业财务状况有风险,有9家企业财务风险不确定,需要关注。

综上,创业板自运行以来,表现难以让人满意。特别是经过精挑细选的首批28家创业板公司,成长性一般,估值水平偏高,有部分企业可能发生财务危机,因此对于创业板应该格外关注。此外,本文建立的模型变量少、数据收集容易,操作快速、简便、成本低,预测效果佳,可作为投资者投资决策的辅助工具,广泛应用于证券投资实践中。

参考文献:

1.陈越.财务危机预替指标体系的构建[J].会计之友,2005(2)

2.徐良平.中小企业创新融资与创业板市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第8篇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防范

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是金融工作的重要目标,农村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对象是“三农”经济。近年来,银行商业贷款风险频繁出现,并且呈逐渐增长的态势,贷款风险防控难度较大。在此背景下,研究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1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现状

1.1数量与规模

在新时展背景下,国内对“三农”问题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农村金融也备受关注,农村商业银行成为当前和未来发展农村金融的主力。据统计,近年来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已从2012年的337家增长到2020年的1539家,如图1所示。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机遇的到来,证明其改制是正确的实践,也证明农村金融发展需求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1]。随着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规模的扩大,其资产规模也不断扩大,增加了资产管理的压力,使得潜在风险逐渐加大。据统计,截至2020年12月,总资产33.4万亿元,总负债30.83万亿元,不良贷款余额7127亿元,如图2所示。

1.2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特征

贷款风险具有不确定性。防范和化解风险是金融风险防控的主题,配套完善的金融防控体系格外重要。在选择投资之前需进行客观评估,作出谨慎的投资决定。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具有易发性、扩散性、隐蔽性等特征[2],风险一旦产生,就会造成损失。

1.3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种类

1.3.1信用风险因违约造成借款企业或借款人无法按期还款的风险。这种风险事先无法准确预测,也无法规避和有效控制。1.3.2政策风险因调整经济政策或财税政策产生的风险。可以通过调整政策实现对农村商业银行的调控,从而达到稳定农村物价的目的。1.3.3市场风险因市场供求变化或者市场价格变化产生的风险。农村商业银行要高度关注市场风险,通过市场价格分析市场变动,从而调整贷款额度,防范市场风险。1.3.4操作风险因人为失误、操作不当等造成的风险。每个人的习惯和思维各有不同,所以操作风险无法事先预知。1.3.5经营风险因经营管理不当造成损失、破产的风险。例如,经济形势好,银行容易发放贷款;经济形势不景气,企业经营较为困难,银行不易发放贷款。特别是涉农企业,一旦遇到自然灾害,经营状况就会恶化。经营风险是农村商业银行贷款中较为常见的风险。1.3.6流动性风险因资金周转危机无法偿还债务的风险。农村商业银行应留足备用现金,以备不时之需。

2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产生的原因

2.1环境因素

环境是农村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重要因素[3]。经营状况、发展活力等社会环境可能对农村商业银行贷款产生严重影响。环境因素可分为经济环境、政策环境、信用体系、法制环境等。经济环境方面,整体经济发展趋势稳定。在平稳的经济环境下,资金产生增值回报的期限不断延长,部分产业会遇到资金流动性问题。政策环境方面,随着国内政策调整,金融监管越发严格,特别是对房产泡沫的抑制,导致房产企业资金链趋于紧张,地方要求农村商业银行向其提供贷款,行政干预政策易造成贷款风险。信用体系方面,目前,信用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由于大众心理无法预测,有部分借款企业或借款人向农村商业银行提供虚假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贷款风险。法制环境方面,法律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较大,但是对于借款企业或借款人的约束相对较小,使得大量农村贷款回收艰难,提高了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据统计,2020年国内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额为7127亿元,2015—2020年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呈逐年上涨态势,如图3所示。

2.2企业因素

农村商业银行与企业联系密切,企业的经营状况、“影子银行”风险传染、担保公司等直接影响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企业自身管理不善、经营决策不科学、投资方向失误、扶持夕阳产业等容易造成贷款风险。各种恶意担保、无序竞争挤占了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导致借款者减少,加大了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对于农村商业银行而言,担保是把“双刃剑”,使得农村商业银行审查贷款不严格,增加放贷资金,加大回收贷款的风险。

2.3自身因素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的准入门槛较低。培训工作开展不及时、员工对贷款等业务流程掌握不熟练,导致工作中存在操作风险。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农村商业银行普遍存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产品创新、业务类型单一等问题,导致信息不对称,极易产生贷款风险[4]。小微贷款业务仍不是农村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尚未实现全面推广。管理运营模式和方式落后,无法满足防范贷款业务风险的需求,过多倾向于定性层面的研究,对于量化评价手段较少。在贷款风险管理过程中,缺乏对贷款业务适用性的深入研究。虽然采用了类比分析、历史经验分析等方法,但是缺乏对定量方法的运用,风险评估体系不够健全,无法估量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问题、风险集中度和风险发生概率。倘若没有预测市场风险发生概率,就无法真正防控风险,会极大提高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农村商业银行的部分业务已经不能满足金融监管的需求,内部控制仍然存在漏洞,无法及时跟进配套内控机制,会加大贷款风险。风险分配体系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部门职能定位不够明确、决策与管理方面可能存在越权现象。同时,风险预警系统缺乏风险防范意识,无法发挥实质作用。农村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建设推进缓慢,更新换代不及时,业务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大数据的应用与分析不到位,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没有深入人心,欠缺通过信息技术识别风险的能力。同时,没有将员工的操作系统纳入风险管理体系,不能及时发现操作风险,风险管理亟须技术推动。

3防范和化解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对策建议

3.1健全风险防范预警体系

健全完善农村商业银行风险防范预警体系,能促使工作人员规范自身行为,使操作更加标准,准确预报潜在的贷款风险,有效处置风险。预警体系具有全面性、敏锐性、时效性等特征,推动了农村商业银行的高质量发展[5]。预警体系需有定量的指标,设置准确的临界值,确保数据出现异常后及时响应。完善的信息数据有利于长期监控借款者信息的准确性,有效规避风险。建立健全完善、科学、合理、有效的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对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具有抑制作用。

3.2创新经营业务方式

农村商业银行市场广阔,应主动探索更加丰富的金融产品、业务、服务等,更好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充分发挥农村商业银行的中介作用,开拓业务服务渠道。健全完善农村商业银行代收代付制度,增强相关业务的实效性。推动农村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打造“智慧银行”“手机银行”等品牌。开展市场业务推广工作,宣传农村商业银行政策与业务。建立健全银行内控机制,确保农村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营[6]。

3.3规避贷款集中度风险

设定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金额上限,防止出现单一借款企业或借款人贷款过度集中的情况。明确取款区间,助推农村商业银行回收资金,缓解贷款资金压力,避免流动性风险[7]。采取多种措施防范贷款集中度风险,从而避免因贷款风险造成损失。健全完善的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循序渐进、与时俱进,不断总结相关经验[8]。

3.4创新抵御风险的金融产品

农村商业银行受自身发展环境的限制,在业务发展中缺乏抵御高风险的金融产品,无法拓宽农村市场。需创新更多适用于不同群体、不同区域的金融产品,研发对农村、农业、农民以及涉农企业具有吸引力的金融产品,使其符合市场价值,更好地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农村商业银行应创新种植业和养殖业大户授信贷款、“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贷款、林权抵押贷款、青年创业担保贷款等多元化的贷款产品,分散风险,提升自身发展优势和竞争力[9]。

4结束语

将新发展理念贯彻到“三农”工作中,推动了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农村商业银行提供的大量贷款资金解决了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但是“三农”的发展会受多种因素影响,极易引发复杂多变的风险。农村商业银行应健全完善可操作性强、竞争力强的风险防范体系。同时,对贷款风险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关注,提高经济效益,发挥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昕迪,赵海峰.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风险管理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9):138-139.

[2]林淑慧,赵海峰.农村金融改革下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分析[J].特区经济,2021(8):45-47.

[3]段玲玉.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山西农经,2021(6):188-189.

[4]刘宝磊.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的风险管理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5):123-152.

[5]刘涛.农村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问题分析[J].现代商业,2020(3):54-55.

[6]周忠凯.SD农村商业银行QL支行大额贷款风险管理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20.

[7]虞伟健.对农村商业银行加强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2019(12):84-87.

[8]孙法学.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J].经贸实践,2016(20):78.

第9篇

关键词:产业投资基金风险分析控制

产业投资基金概述

产业投资基金是一种借鉴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规范的创业投资基金运作形式,对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和提供经营管理服务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制度,其特点可以概况为集合投资、专家管理、分散风险、运作规范。但是产业投资基金的风险要比证券投资基金大。从产业投资基金风险产生的环节上看,可以将风险分为两部分:一是源自产业投资基金投资对象的风险;二是源自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方面的风险。而这两方面的风险又可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构成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的因素很多,此外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和基金市场发展初期,基金市场中各类行为尚未完全规范,因此我国产业投资基金的风险必然是多种多样的。对这些风险的准确把握,有助于各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防范,使产业投资基金得到健康发展。

产业投资基金风险分析

(一)流动性风险

市场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产业投资基金本身或者所投资的资金是否具有合理的流动性而产生的风险。产业投资基金的存续期有5-10年,投资对象是特定的企业,需要一定的投资回收期,所以流动性不是产业投资基金的固有特性。流动性风险是产业投资基金的最大和最突出的风险,产业投资基金能否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对流动性风险是否能够达到有效规避和防范。其次,由于产业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于见效周期较长的实业、未上市企业或上市企业的未流通证券,因此其投资的资产缺乏流动性。缺乏流动性使资金的周转存在困难,一旦所投资项目经营状况不佳,基金的处境将会十分艰难。特别是当基金的存续期满后,基金仍不能从所投资资产中变现,那么,整个产业投资就以失败而告终。

(二)市场风险

产业投资基金的市场风险指市场主体因市场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盈利或亏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包括经济周期波动、利率变动、通货膨胀导致的购买力变化等宏观经济因素的改变而产生的风险,以及行业政策的变化所引起的行业供求关系改变所产生的风险。从微观环境来看,市场风险指投资企业产品市场风险,包括:市场容量的不确定性。其决定了产品的市场商业总价值,产业投资基金一般投资规模较大,最后形成的产品对本行业会造成一定的冲击。如果产品市场的容量不大,会导致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降,利润甚微或亏损。市场接受新产品的时间不确定性。产业投资基金所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的产品往往是市场中尚未出现的新产品。新产品被市场认可的过程和结果都是不确定的。市场竞争的不确定性。不管产业投资基金是投资于新兴产业或者是传统产业,都会面临着一定程度的市场竞争。如果投资的产业市场竞争激烈,高的预期投资收益一般就难以达到,投资结果不理想。

(三)经营管理风险

产业投资基金的经营管理风险是指基金管理人的业务能力,及其在具体项目经营管理上的不确定性。具体包括项目选择风险和决策管理风险。项目选择风险指由于对投资项目选择失误而产生的风险;决策管理风险则指由于管理技能缺乏或管理方式不当所造成的损失。产业投资基金运行,通常遇到的经营管理风险有:体制风险。体制风险是指由于产业投资基金所采取的设立方式,及其基金运作过程中责权利的划分方式而产生的投资风险。经营风险。主要由项目选择风险和规模选择风险两部分组成。项目选择风险是由于对项目的选择的失误而造成的损失,项目的规模风险是指项目在选取规模和种类上存在的风险。人力资源风险。人才的流失对企业来说是致命的打击,个别技术人才的流失有可能导致整个技术的崩溃,因此人力资源风险也是时时存在的。

(四)投资环境风险

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环境风险指资本市场投资环境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风险。主要包括三类:

第一,政策环境风险指由于地方政府或中央政府对待产业投资基金的政策发生了变化而引起收益变化。随经济形势的变动政策不断变化,从而使产业投资基金政策不明朗。

第二,法制环境风险是指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执法部门执法不力等造成对产业投资基金损害的可能性。我国仍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各种规范市场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特别是投融资方面的法律法规明显滞后于经济建设的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产业投资基金的运作就可能存在与其它法规产生冲突、甚至由于理解不同而出现触暗礁的现象。同时,由于我国执法队伍的素质原因,在产业投资基金运作过程中与有关部门发生纠纷时,产业投资基金的正当权益保护就会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第三,市场环境风险指由于市场体系和市场规则不完善而对产业投资基金的运作产生收益减少的可能性。目前,我国的市场机制仍受传统计划经济思想的干扰,特别是在金融领域的行政干预更加普遍。

(五)市场交易风险

产业投资基金的市场交易风险指由于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因价格的变动而引起的风险。我国产业投资基金一般是依封闭式方式设立的,与封闭式的证券投资基金和其它股票一样,产业投资基金一旦上市流通,就要接受市场法则的检验。普通股票的风险同样存在于产业投资基金中,买进卖出、市场炒作等二级市场的各种风险都会发生。另一方面,市场价格总水平的变动(通货膨胀)也可能使同样数量的货币在不同时期的购买力产生差异,从而引起产业投资基金收益变动。

(六)道德信用风险

道德风险指基金管理人为了自身利益而弄虚作假、欺骗投资者,给投资者造成损失或收益减少的可能性。投资过程是基金管理人对资金的运作过程,除了资金因素,还有投资水平、投资技术等因素。其中基金管理人的道德水平和价值取向对基金收益也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在投资项目选择、论证决策、经营管理、获取收益等一系列环节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有关人员的道德品质的影响。同时,当前我国的社会信用环境不完善,秩序还比较混乱,专业性的组合投资和高素质投资队伍比较欠缺,资本市场特别是产权(股权)市场不够有效。最突出的问题可能是企业会计做假账,审计结果缺少诚信,使得产业投资基金无法对项目做出科学判断,增加投资风险。

产业投资基金的风险控制

产业投资基金在运作过程中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为了避免和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需要不断探索防范和控制风险的对策与方法。

(一)以预期的高收益性抵消流动性风险

由于产业投资资金大都投资于特定的企业,有一定的投资回报周期,因此,流动性风险是产业投资基金最大和最突出的风险。产业投资基金能否生存和发展,往往取决于对流动性风险能否有效规避和防范。由于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导致流动性不足是一个很大的风险。为了弥补这个不足,产业投资基金常常是以预期的高收益来抵消。

(二)以科学的管理决策控制经营管理风险

对于项目选择风险的控制,一方面要具有科学的决策机制,使选择的项目具有相对稳定的投资收益;另一方面,要尽量利用有效的渠道争取到有益的项目。而对于基金管理风险的控制,则要求尽量提高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能力,建立市场化的用人机制,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吸引高素质的基金管理人才。要从根本上规避经营管理风险,还必须建立有效的基金管理公司的治理结构,使基金的运作过程有一套高效、健全的投资决策机制。

(三)以规范完善的市场法律体系控制环境风险

对于投资环境风险的控制,要不断地完善市场体系和规范市场行为,理顺政府职能,使行政干预从微观经济领域中脱身,让位于市场机制。同时,通过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提高执法水平等多种途径逐渐减少和消除这类风险。

(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并规范道德信用风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外,要避免道德风险,最根本的措施是强化规章制度的管理,将个人收益与业绩真正挂起钩来,制定合理的激励约束制度,让每一个基金经理在获得合理报酬的同时相应地承担风险及其它责任。

(五)采取市场化方式发起运作产业投资基金

我国大部分产业投资基金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由当地政府牵头发起,上报国务院申请设立。其发展思路是:先由地方政府设立一个目标,然后想方设法寻找投资人,再去寻找基金管理人。这种做法实际是本末倒置。很多情况下,地方政府不过是打着设立产业基金的旗号筹集发展资金,根本没有市场化思维,更无法适应投资者,特别是一些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需求。产业基金可能会沦为地方政府操控投资的工具。产业投资基金的发起运作应该真正采取市场化的方式,从而杜绝非市场化造成的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1.鲁育宗.产业投资基金导论——国际经验与中国发展战略选择[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李敏.我国产业投资基金基础研究[M].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

3.徐燕鲁.产业投资基金风险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