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财务风险评价的概念

时间:2023-06-15 17:04:04

导语:在财务风险评价的概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财务风险评价的概念

第1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高校(文中所指高校均为国家投资建设的国办高等学校)在许多管理环节上的复杂性大大增加,高校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性日益增加。然而,资金是高校运营的血液,如果资金流转不畅甚至资金不足,将会给高校的持续发展造成很大障碍。

一、高校财务风险的概念

在研究高校财务风险之前,有必要对财务风险的概念进行界定。财务风险一般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在经济活动中由于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进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狭义的财务风险指企业用货币资金偿还到期债务的不确定性。这一概念是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实物运动相对应的,一方面,资金是企业的生命线,缺乏资金会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企业的资金运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企业的资金运动按照“资金——成本——利润——资金”的运动轨迹循环,这一运动过程并非时时处处都与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的实物运动相伴而行,而是经常发生游离正常实物过程的独特运动。因此,将企业资金运动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单独考虑是很有必要也是有可能的。

作为非营利性事业单位的高等院校,其所面临的财务风险既不同于广义的财务风险,也不同于狭义的财务风险。从概念的性质看,更接近于狭义的财务风险概念,只是要将研究对象换成非营利的高等院校,即:本文所研究的高等院校财务风险是指高等院校在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动而面临的风险。

结合以上对于风险及财务风险的理解,笔者将高校财务风险定义为:高校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在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及作用下形成的财务状况的不确定性,从而使高校蒙受损失,造成其不能充分承担其社会职能、提供公共产品乃至危及其生存的可能性。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类型

目前,关于企业界的财务风险,我国学者提出将风险管理理论和财务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并认为应当按“两权分离”后所形成的不同财务主体,将企业财务划分为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财务风险也顺理成章地划分为出资人财务风险和经营者财务风险。这样分类是为了更好地划分经营者和出资人的管理责任。然而,对高校而言,“两权分离”及多层次委托关系的存在,使得高校在事实上对财务管理也存在两个层次。因此,对普通高校财务风险的分析也应当分别从政府与高校两个层面进行。

(一)政府角度

财产所有权是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经济权利。政府角度的财务风险是高校最基本的财务风险,其风险程度是高校风险程度中最高的,其他层次的财务风险管理都应以符合此财务风险的限度为前提。就具体内容而言,主要包括:

1.高等教育投资风险

高等教育投资风险是指高等教育投资未来收益的可能变动幅度,亦即高等教育投资预期收益率的可能背离程度。它可分为系统风险(主要指政策风险、财政风险、市场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主要指内部管理风险、教学质量风险)。这是由于对于非营利组织的普通高校,作为最终出资人的国家所要求的主要是高校带来的社会效益增值,包括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和提供智力产品两方面。因此,对这一风险的管理,将是国家首先要考虑的。

2.教育资本减值风险

在企业,当出资者投入资本以后,企业管理当局为履行其受托责任,保护投资者利益;为了企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实现对资本的保全并力求不断增值。而高校虽然是非营利组织,国家也要求对高校资产实现保值增值,当然,这种保值增值必须服务于高校的生存目标——社会效益的增值,但这两年出现了所谓的净资产潜亏风险,现实表现是:高校净资产的账面余额少于净资产的应有余额;净资产结构与专项结余指标不对称;预算包干与结余留用的专项经费缺乏净资产保证。产生净资产潜亏的直接原因是预算失控,特别是对实行零基预算的公用经费使用失控。事业支出按支出对象可分为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以及对个人和家庭补助三类,公用经费按余额的预算处理方法又可分为结余留用的专项经费和零基预算经费。实行零基预算的经费项目在年初预算时不管其是否存在余额,均应抹为零;而结余留用的专项经费余额是不能抹为零的,其未用完的余额必须仍然有资金保证。如果这部分资金因预算控制不严而被前者挤占、耗用,必然使事业基金下降,从而形成潜亏。这部分专项经费的结余指标并不会因为其资金被挤占而减少,且其余额随时有可能被拥有者投入使用。因此,净资产潜亏必然对学校的财务状况构成巨大压力,进一步使高校发展缺乏后劲,必然影响高校目标的实现。

(二)高校自身角度

1997年,汤谷良教授明确提出财务三层次论(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并认为经营者财务处于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对于高校财务风险而言,高校层面面临的财务风险更直接。在财务管理层面,与国家关注的是投入资本经营的最终结果不同,高校本身更关注现金流转的顺畅及现金性收益的增加,以确保高校业务工作的正常进行。由于风险也存在于现金流转的各环节中,所以经营者财务风险具有动态性,由此引发的经营者财务风险管理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是企业经营者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而作为非营利组织的高校,由于不存在收益分配活动,所以也就不存在这方面的风险,高校自身的财务风险主要存在于筹资和投资这两个环节中。此外,高校的经营过程与高校财务状况息息相关,因此也应将高校经营风险考虑在内。

1.高校筹资风险

企业筹资的具体目标是在不影响现金流出及偿债能力的基础上实现权益资本收益的最大化。筹资实际结果与其目标之间产生偏差的可能性就是筹资活动风险,具体包括收益风险和偿债能力风险。

高校作为国有公办的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有所不同。企业一旦经营不善,资金周转不畅,就有可能面临破产的局面。目前我国没有并且短期内也不可能存在高校破产制度,虽然很多高校财务事实上已经破产。同时,高校资金来源中,仅有银行贷款是需要向银行偿还本息的。因此,高校筹资活动风险是指高校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过度举债或不良举债后到期无法偿还债务造成严重影响的可能性。过度举债是指借款金额超过还款能力的举债行为;不良举债是指以借款维持日常运转的举债行为。其又可具体分为:

(1)利息风险:借款是要付出代价的,这种代价就是利息。对于高校而言,借款资金本身不能带来收入,更无盈利可言,利息费用只能通过学校的事业收入来弥补。举债金额越大,所付利息越多,日常运行费用中的有形效益支出比例越低。在事业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利息支出的增加必然减少人员经费与其他公用经费的支出。“从高校财务运行的经验数据来看,当一个学校的利息费用超过其收入的1/10时,该校人员经费与其他公用经费的原有规模便很难保持,甚至会萎缩”。

(2)偿债能力恶化风险:高校使用借入资金与企业使用借入资金不同。企业借入资金的本金仍然没有耗费,它还是以某种可以偿还债务的形式存在;而高校对借入资金的使用实际上是一种最终耗费,其结果是不但不能弥补利息支出,还需要用其他资金来偿还本金。因此,高校举债实际上是对未来收入的提前使用,而未来收入能力的不确定性和未来支出压力的扩张性使高校的财务风险难以估量。即使支出压力按现有收入能力同步扩张,本金偿还的需求也会使未来财务结构趋于恶化,最终导致偿债能力降低。

(3)信用等级下降风险:当前银行大力推崇向高校进行放贷,就是因为高校信用记录良好,收入来源稳定,并且在性质上是国有公办。而一旦出现高校到期无法偿还债务的情况,必然直接影响到高校在银行心目中的信用等级,并对高校将来的融资造成困难,使得高校将来的现金流入可能性及筹资能力大大降低。

2.高校投资风险

笼统地说,企业的投资活动可以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两类。长期投资风险主要是现金净流量风险,而短期投资主要面临资产流动性风险。高校情况与此相似。高校的投资活动所形成的资产主要有四类:(1)教学用固定资产;(2)后勤经营性资产;(3)校办产业;(4)股票、证券等金融资产。这四类资产中,能够给高校带来净现金流入的,只有后面三种资产。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全国高校大部分校办产业都处于微利甚至是亏损经营的状况。投资金融资产的高校,也不乏在证券市场上遭到惨败的现象。只有后勤经营性资产在后勤开始社会化这几年,可以说经营得蒸蒸日上。然而由于体制上的问题,后勤经营性资产能给高校带来的现金流量的增长往往有限。因此,从长远来看,高校存在长期投资风险。同时,除了金融资产,其他资产都是无法快速变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31条同时也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从短期来看,高校的资产变现能力天生就比企业差,还有资产流动性风险。同时,这几年高校扩招之风甚烈,存在严重的过量投资现象。这种过量投资主要是体现在基建项目上,表现为高校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资金实力,盲目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实验设备等方面的投入,超过了高校正常的资金负荷,从而加剧了短期的流动性风险。

3.高校经营风险

无论是“过度投资”还是“过度负债”,归根结底都是决策者做出了不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决策。错误决策的做出既有可能是内部控制过程的失效——决策者不必为自己的决策负责,也可能是人员的缺乏——决策者本身就不具备必要的专业素养。BaselII(巴塞尔协定)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做出了有关经营风险的定义:“经营风险是由于内部控制过程、人员或系统缺乏或失效,或外部事件引起损失的风险”。毫无疑问,高校财务风险是经营风险的外在表现。而社会主流产业更侧重于外部实践,将经营风险定义为“企业在商品的生产与销售过程中所面临的由于市场与技术变化而引起的种种风险”。因此,笔者结合这两者将高校的经营风险定义为:由于高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教学科研等服务活动,其资产受到流失可能给高校和高校产业带来各种不同程度的风险问题。其核心是由于高校委托关系,而使高校资产配置遭受资产损失的种种风险。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相对于企业财务风险而言,高校财务风险是制度性缺陷在高校财务状况上的外部体现,是一种制度性财务风险。因此,对于高校财务风险的管理,更为行之有效的是从高校制度方面入手,而不是仅仅采取一些技术手段。

三、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以及高校自身的特点,本文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从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和成长能力3个方面12项财务指标来反映高校的财务风险状况,如图1所示。

第2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体系;财务风险控制评价体系

1高速公路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目标

企业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使企业财务活动的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产生差异,根据这一概念可以推知,财务风险控制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保证企业财务活动的正常运行,降低企业的实际经营成果与预期成果之间的差异。对于高速公路公司来说,财务风险控制的目标就是保证有持续流量的通行费收入符合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预期目标,合理保证公司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公司实现发展战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其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①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内部组织结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保证公司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②建立良好的公司内部控制环境,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证公司资产的安全和完整;③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强化风险管理,保证公司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④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误、舞弊行为,保证公司财产的安全;⑤规范公司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⑥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2高速公路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

2.1高速公路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原则

高速公路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应按照全面风险管理全系统、全过程的两个基本特征,并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全面管理与重点监控相统一的原则。建立覆盖所有业务流程和操作环节,能够对风险进行持续监控、定期评估和准确预警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同时,要根据公司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重点风险监控,及时发现、防范和化解对公司经营有重要影响的财务风险。

(2)独立集中与分工协作相统一的原则。建立全面评估和集中管理风险的机制,保证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同时,要强化风险管理主体职责,在保证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与业务单位分工明确、密切协作的基础上,使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平行推进,实现对风险的过程控制。

(3)充分有效与成本控制相统一的原则。建立与自身经营目标、资本实力、管理能力和风险状况相适应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同时,要合理权衡风险管理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合理配置风险管理资源,实现适当成本下的有效风险管理。

2.2高速公路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

财务风险控制体系是以高速公路公司风险管理为基础,以组织控制、制度控制、文化控制为主体,风险分析处理机制和预警分析控制机制为辅助,借助于财务信息化平台,最终实现财务风险的控制目标。该体系首先表明,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是以风险管理为出发点,并且风险管理贯穿于整个体系,最终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个目标;其次,此控制体系的主体部分是从组织、制度、文化三个角度入手,即构建有效的分层级的组织控制体系是基础,财务预算、资金集中管理和内部审计控制制度体系是核心,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文化控制是保障;最后,风险分析处理机制包括风险分析的组织机制、处理机制和责任机制。预警分析控制机制包括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财务预警标准的确定以及预警分析系统。风险分析处理机制和预警分析控制机制两者对上述的组织控制、制度控制和文化控制起辅助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各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合理的、严密的、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见图1。

3构建COSO风险管理框架下的高速公路公司财务风险控制评价体系

构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评价体系,应先理清风险管理中内外部关系,即风险管理框架并非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替代,而在于对内控框架予以包含和深化,企业应将COSO风险管理理论融入内部控制的各项职能中,诸如提高风险反应决策、确认并管理多重风险、减少经营意外和损失、提高资金配置能力、抓住机遇以及和企业战略相互关联等。同时,还要分析企业面临风险和机遇之间存在联系,企业风险管理目标也存在可控和不可控之分,只有保持风险管理框架中要素的有效互动,才能真正发挥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作用。高速公路公司财务风险控制评价体系如图2所示。

图2高速公路公司财务风险控制评价体系

其建立思路重在制定与公司经营相关的财务风险控制制度,在此前提下,对财务风险控制体系进行评价,以有效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具体而言,首先确定高速公路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中各个变量,其中一级变量主要是控制环境、目标设定、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二级变量是各个要素的分解变量;三级评价变量则是评价要点,即各个二级变量所关注的财务风险控制关注要点;其次要确定评价标准及评价过程,评价标准主要从财务风险控制体系设计的健全性、合理性以及体系执行的有效性展开,评价过程则包括评价完整性(很完整、完整、一般、较不完整、很不完整)、有效性(十分有效、有效、一般、有效性较差、无效)等。通过构建COSO风险管理框架下的高速公路公司财务风险控制评价体系,对风险控制成果予以评价,为进一步的风险控制奠定基础。

第3篇

【关键词】工程财务管理 风险防范 策略

同一般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相比,工程财务管理工作因工程建设的特征而拥有专业性强、难度高、风险大、工作内容范围广及工作量大等特点。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工程财务管理也在发生转变,可见,研究其风险防范策略对整个工程建设行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代工程财务管理概述

(一)工程财务管理目标

以往,工程财务管理是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而现代工程财务管理的目标已经转向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而管理目标的转变意味着管理要求的提高,进而以往的财务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工程建筑企业的要求,企业必须改进财务管理技术,提升管理价值理念,如此才能完成工程财务管理目标。

(二)工程财务管理评价体系

现阶段,我国工程建设企业已经逐步同国外企业合作,进而工程财务管理评价体系也相应发生了转变,为能顺应行业发展,工程建设企业都在努力构建并完善新的评价体系。对此,工程建设企业必须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编制财务报表,并基于项目实际情况制定评价指标,研究工程财务管理的可行性,同时企业还需协调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工作,让其他部门能够积极配合工程财务评价体系的工作,这样工程财务管理评价体系才能发挥其价值。

(三)工程财务管理的风险性

目前,由于工程目标的转变以及工程本身的复杂度的提高,工程财务管理的风险性再不断提高,其风险不但包括物资建材购买风险和资产安全风险,还包括预算、基础会计、筹资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风险,所以工程财务管理工作有着极高的难度和复杂度,稍有问题就可影响到整个工程建设。

二、工程财务管理存在的风险

我国工程财务管理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工程财务管理中未明确出各个部门的职责,且财务管理人员的执行力和考核内容也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第二,工程工作量评估不到位,这主要是因为很多工程建设企业或者单位没有设立相应评估组织或者机构,无法及时对工程量的完成情况或隐藏问题进行评估。第三,工程财务管理控制过于被动,我国很多工程建筑企业的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是完全分开的,这使得财务部门无法准确掌握整个工程的造价,更无法预测相应的财务风险。第四,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不规范,例如有些合同就一些可能出现的事情没有进行约定,而这极易导致某些纠纷甚至是财务风险。第五,建筑工程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例如某些财务管理人员思想过于陈旧不懂得接受新的财务管理理念;财务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不高,其工程设计较为浅薄等。这些问题都是现阶段我国工程财务管理存在的风险问题,需及时解决。

三、工程财务管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构建工程财务管理风险预警系统

风险预警系统能够让企业更好地监控财务风险并及时规避。因此,工程建筑企业可让各个部门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系统,如财务部门构建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工程建设监管部门构建质量风险预警系统等。与此同时,工程建筑企业还需制定出预警指标体系,并将这些系统进行组合,让其形成一个完整的风险预警网络,这样就能够有效、及时的进行财务风险预防。

(二)完善内控管理体制

工程建筑企业需完善企业财务管理部门机构,明确财务管理部门,同时健全基础会计配置,要求财务人员能够定期出具审计报告,披露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使得企业的管理会计和决策人员在制定财务策略时能够有所依据。

(三)明确职权划分

明确工程建设财务管理人员的职权有利于财务工作的开展。对此,企业应划分出授权和职位,并明确每一个人的职责;同时强化工程财务管理的预算能力,如将企业成本目标划分到不同的部门甚至是个人身上,并将改目标作为考核其工作成果的标准,如此就能降低工程的超支风险。

(四)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将有利于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工程建设企业应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道德素质和工作水平,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激发财务管理人员的责任性和工作激情。此外,工程建设企业还需适当引入具有现代财务管理理念的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管理基础工作上注重其处理突发财务风险的能力,如此才能更好地完成工程建筑财务管理工作。

(五)加大工程合同管理力度

在工程财务风险管理中,工程合同管理占据重要的位置。虽然,工程建设双方都签署了风险合同,但业主或者企业自身都可能导致工程财务风险,且合同签订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财务风险的大小,所以合同签订之前需进行预警防范。企业或建筑单位在签订合同中要注意几点:一是不签违法、未按规定投标、低于成本、没有经过审查的合同;二是重视合同的补充条款,确保材料支付、工程款拨付等与资金相关的条款由明确规定。只有充分管理好合同,工程建筑企业才能通过合同保障自身利益,规避财务风险。

(六)转移财务风险

在工程财务风险管理中,转移财务风险也是一种有效的风险规避策略,这主要运用在物价上涨、工款拖欠以及某些不可预见性因素导致的风险。通常,财务风险转移方法有两种。第一,风险转移给业主或者分包商,即通过合同的方式进行转移,如签订可调价合同等。第二,第三方担保法,为防止工程款项拖欠等财务风险,工程建筑企业可要求业主缴纳一定的保障金,如此就可让企业很好的规避工程财务风险。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财务工程管理是一个周期性较长、内容较复杂的工作,所以,工程建设企业若想真正避免工程财务风险就必须先够认识到自身存在财务管理问题以及财务风险潜在因素,其次再针对这些风险制定相关防范策略,重视财务管理和项目管理间的联系,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财务管理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汪蓓.浅谈施工企业如何加强财务风险防范[J].中国外资,2011.

[2]肖杰师.浅议企业财务管理风险防范对策[J].财务理论,2013.

第4篇

近些年来,在我国各大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有着财务困境的学生进入高校,这给学校财务工作带来了很多挑战,如何才能积极应对挑战,就需要各大高校构建起有效完善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在构建学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应用这一指标体系的措施,希望能够给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起到一个借鉴作用。

关键词:

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在我国高等院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发展过程中随之而来的问题越发增多,尤其是财务风险问题。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财务风险问题,各大高校有必要构建起与自身发展相符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进而有效的预警和防范财务风险,进一步促进自身的健康稳定发展。但结合实际情况来讲,我国多数高校并未意识到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的重要性,造成财务工作效率始终无法提高。因此,本文浅谈了高校构建一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对于推动自身发展的必要性。

1概述财务风险预警

高等院校财务预警指的是学校在计算财务预警指标值时,对高等院校财务情况进行度量,并对高等院校财务指标预警值高低进行评价,进一步对学校财务预警信号进行掌握。学校财务预警机制可以说是一种财务制度安排,具有监测与诊断学校内部财务状况作用,就是学校在了解财务情况下,选择相应的指标作为财务预警指标,对学校财务预警标准风险进行明确,在对学校财务风险监测下,使学校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出现的原因有所了解,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以降低财务风险。但实事求是的讲,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未意识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对于加强财务工作水平的重要性,导致财务工作过程中频繁出现问题,学校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发增多,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需要加大力度宣传和推广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这一概念,使更多的高校对其有所了解,并在管理自身财务工作中积极构建出一套完整的、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2高等院校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需要遵循的原则

在学校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对学校财务风险形成原因与形成特点进行分析,设置出相应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进而可以对学校财务运作中潜藏的一系列风险有效识别,为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提供出科学的、高效的识别风险方法。因此,为了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对学校财务风险准确识别,进而做出有效的、健全的预防措施,在构建学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中,需要遵循如下几点原则:

2.1遵循合理性原则

所谓的合理性原则就是在指标选取中,应重视影响学校财务风险情况的重要因素,可以对学校财务状况客观反映。并且所选择的目标,无论是在概念的外延方面上,还是在概念的内涵中,都需要具备明确性。所以,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合理性原则。

2.2遵循可操作性原则

在指标选取中,需要对指标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全面考虑。众所周知,财务指标数据可以在财务部门获得,并且数据是真实的、有效的,这样才可以保证构建起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具备有效性与可操作性。

2.3遵循可比性原则

通常情况下,高等院校存在的财务风险,一般都需要在学校与学校之间、指标与指标之间互相比较,才能分得出高低。所以,在风险评价指标设置过程中,需要对指标的通用性与可比性进行调查研究,确保风险评价指标的可比性。

3高等院校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对策

3.1偿债能力评价指标具体包括:(1)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等于资产负债率,它体现的在高等院校总资金中,债务资金占的比例。各大高等院校应结合自身资金实际情况,控制资产负债率,同时还要保证各项活动的开展有着充足的后备资金。(2)流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等于流动比率。这就表明高等院校以流动资产支付流动负债的水平,通常在3-6最佳。(3)年均负债总额除以高等院校非限定性收入乘以100%,体现出学校非限定收入保障负债的能力。学校的非限定性收入有很多款项,但结合相关规定而言,在学校偿还银行中贷款本息时只能使用非限定收入。所以,非限定性收入比率值越低,证明此学校偿还债务水平就非常高,所存在的财务风险也很小。3.2运作能力评价指标具体包括:(1)年收入总额/年支出总额=年收入支出比,这一公式反映出高等院校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关系,此率值越高,说明学校收入的越多。(2)(年经营结余+年事业结余)/年平均净资产总额×100%=净资产收益率,这体现出学校使用净资产获得收益的水平,这一比率值越高,就表明学校利用资产获取收益水平就越高。(3)(年经营结余+年事业结余)/年平均收益性资产总额×100%=资产收益率。表明学校使用收益性资产获取收益的水平。一般情况下,此比率值越高,就表明高等院校利用资产的效果就越好。3.3评价发展潜力指标包括:(1)(年末现金余额-年初现金余额)/年初现金余额×100%=现金余额增长率。这一指标代表着此高等院校中流动资金的增多与减少趋势,体现出高等院校的稳定发展状况,此比率值越高,表明着此高校有着较强的偿还债务能力。(2)(年末资产额-年初资产额)/年初资产总额×100%=总资产增长率。这个指标体现出高等院校资产规模增长状况,此指标值越高,表明高等院校发展能力就越高。但需要明确的是,在高校财务分析过程中,使用此指标需要对资产规模扩张量与扩张质进行分析,防止一味的扩张引发更大、更多风险。(3)(年末自有资金总额-年初自有资金总额)/年初自有资金总额×100%=自有资产增长率,此指标将高等院校自有资金规模增长状况进行全面反映,此指标值越高,就表明此高校有着很高的发展潜力。

4高校需合理运用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高等院校的资产和资金通常用来确保可以正常有序开展学校内教学和科研活动。若是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就表明了高等院校管理资产资金中存在问题。为了可以对高等院校运营绩效状况有效辨识,就需要建立准确的运营绩效能力指标。可在分析上文所提到的各种指标下,对学校总体运营状况进行整体分析。其收入支出比率指的是学校实际运用学校内一系列资源能力的指标。通常而言,学校这一指标值越高,就证明学校有着很高的自我支付能力。通过调查研究风险,学校内的收入支出比例最好在0.5左右。生均学费收入支出比率指的是衡量学校学生交费补偿支出能力,一般状况下,此指标值越高,就代表着学校挪用其他方面的经费能力就会越高。同时,还有一些固定资产增长率、应收款、暂付款等等,这些值与年终流动资产比值能够体现出学校运营绩效水平。结合实际情况来讲,我国各大高校都属于事业单位,但在实施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高等院校要取得更好的发展,势必要结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全方面、多角度实施社会服务,争取办学效益的最大化。

5结语

在构建学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中,应结合学校财务实际活动,并考虑到财务潜在风险要素,遵循可比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对高等院校面临的财务风险情况全方面的反映,进而控制好高校面临的财务风险。在学校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构建中,既需要对各种风险预警指标准确选择,并要综合化处理每项指标,确保最后每项指标以简单的数字化方式反映出来,唯有这样,学校中构建起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才能真正满足合理性、可比性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莹.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5,(10):127.

[2]沈菁.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J].财经界(学术版),2014,(24):164-165.

第5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定价模式;消费需求;计量模型

1 引 言

消费需求不足一直是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瓶颈因素。为了促进消费需求,电子商务企业推出了多种定价模式,如一口价、拍卖、议价定价和集体议价等。但不同的定价模式,其适用的条件是不相同的。

于洋、王艳秋针对中国人在商业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和要求,提出了一种智能协商议价策略,并且在研究讲价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讲价算法,该算法使交易双方实现了利益最大化,从而提高了交易的成交率,适用于各种电子商务应用;王宏达等人在综合考虑季节性商品的销售特点、销售折扣率、商品库存、商品周期衰退、商品价格等问题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利润损失最小为目标的商品定价;毛彦妮等人通过对全球排名第四的集体议价拍卖网站Letsbuyit.com的实证研究,分析了产品类型、降价幅度和结束效应对集体议价拍卖最终成交量的影响,发现处于生命周期增长阶段的商品适合集体议价拍卖形式;杨居正利用网站大样本数据,验证了网络拍卖中的一口价拍卖的信息与信誉机制;闫妍等人建立了以卖方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集体议价定价模型,并给出模型的CPSO解法,寻求最优的价格,并通过仿真实验发现调整价格梯度可以改变顾客的效益值,从而使更多的人参加到集体议价活动中来。

纵观前人的相关研究,关于电子商务定价方面的研究并不少,但大都是针对商品类型或特定定价模式的研究,关于不同电子商务定价模式适用条件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这正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本文基于对互联网用户的问卷调查,测量了消费者对几种常见的电子商务定价模式的感知差异,构建了电子商务定价模式消费需求的计量模型,从消费者主观偏好的角度,探讨影响电子商务定价模式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再根据消费者的主观偏好差异来指导电子商务企业选择不同的定价模式。

2 概念与假设

2.1 概念定义

感知时间风险、感知财务风险、感知适宜交易量、需求预期和现实需求是本文研究的五个核心概念,它们都属于构成概念。参照相关文献,下面依次给出对这五个核心构成概念的定义。感知时间风险:系指消费者主观认为某种网上定价模式可能对其造成精力和时间浪费的大小;感知财务风险:系指消费者主观认为某种网上定价模式可能对其造成经济损失的大小;感知适宜交易量:系指消费者主观认为某种网上定价模式所适合的单次感知适宜交易量范围。需求预期:系指消费者主观认为某种网上定价模式在未来的需求潜力。现实需求:系指消费者实际采用某种网上定价模式购物的频率。

2.2 研究假设的提出

根据Bauer的观点,感知风险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又由于影响需求的因素包括影响购买愿望与购买能力的各种经济与社会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消费者嗜好与预期。据此,我们拟提出以下4条研究假设:

假设1:消费者感知时间风险对网上定价模式的现实需求有负向影响。假设2:消费者感知财务风险对网上定价模式的现实需求有负向影响。假设3:消费者感知适宜交易量对网上定价模式的现实需求有正向影响。假设4:消费者需求预期对网上定价模式的现实需求有正向影响。

3 问卷设计与数据采集

3.1 研究设计与过程

首先参照相关文献,设计了由5个指标构成的调查问卷,这些指标与概念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

感知时间风险的测度指标Q1:我认为网上购物时采用这种定价模式很浪费时间。感知财务风险的测度指标Q2:我认为采用这种定价模式网上购物价格很划算。感知适宜交易量的测度指标Q3:我认为网上购物时这种定价模式所适合的交易量为—。需求预期的测度指标Q4:我认为这种定价模式将来会在电子商务领域很普及。现实需求的测度指标Q5:我经常采用这种定价模式在网上购物。

接着请50位网络消费者填写问卷并对问题做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某些问题的问法进行改进,采用5分制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进行度量,其中“1”代表“非常不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来测量消费者网上购物对各定价模式相关概念的感知;其中,感知适宜交易量一题的赋值情况是:小批量——1、较小批量——2、中批量——3、较大批量——4、大批量——5。分值越高,表示同意程度越高。

然后使用修正后的问卷对消费者进行抽样调查,通过发放电子问卷和纸版问卷,随机调查了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武汉和成都等地;问卷收集后,剔除无效问卷。然后使用eviews3.1对数据做多元回归分析,估计影响电子商务定价模式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

3.2 数据收据和样本描述

本次调查的抽样时间为2010年10月。总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56份,回收率85.33%,剔除无网购经历的65份,有效问卷为181份,有效率70.7%。其中,男性97人,占53.6%;女性84人,占46.4%;月支出600元以下92人,占55.1%;600~800元51人,占30.5%;800元以上24人,占14.4%。

4 计量模型与实证分析

4.1 模型构建

为分析影响电子商务定价模式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我们分别以消费者对定价模式的现实需求为被解释变量,以消费者对定价模式的感知时间风险、感知经济风险、感知适宜交易量和需求预期为解释变量,同时将消费者的性别和月消费支出作为控制变量,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如下。

4.2 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1)模型估计

将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的不同定价模式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数据,分别代入模型(*)进行拟合,计算出各定价模式中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及其标准误差。估计结果如下所示(见表2)。

(2)模型检验

检验一口价定价模式的消费需求计量模型:

①检验假设H0∶β1=0的p值约为0.6794,在10%显著性水平下,不能拒绝原假设,表明感知时间风险对现实需求没有显著影响。

②检验假设H0∶β2=0的p值约为0.0000,在1%显著性水平下,能够拒绝原假设,表明感知财务风险对现实需求有显著影响;β2[DD(]∧[DD)]=-0.368897,表明感知财务风险增加一个标准差,一口价定价模式的现实需求减少0.368897个标准差。

③检验假设H0∶β3=0的p值约为0.5770,在10%显著性水平下,不能拒绝原假设,表明感知适宜交易量对现实需求没有显著影响。

④检验假设H0∶β4=0的p值约为0.0000,在1%显著性水平下,能够拒绝原假设,表明需求预期对现实需求有显著影响;β4[DD(]∧[DD)]=0.442565,表明需求预期增加一个标准差,一口价定价模式的现实需求增加0.442565个标准差。

同上述检验方法对拍卖定价模式的消费需求计量模型进行检验,可以得出以下结果:感知时间风险对现实需求没有显著影响;感知财务风险增加一个标准差,拍卖定价模式的现实需求减少0.313807个标准差;感知适宜交易量增加一个标准差,拍卖定价模式的现实需求增加0.150693个标准差;需求预期增加一个标准差,拍卖定价模式的现实需求增加0.173770个标准差。同理,对议价定价模式的消费需求计量模型进行检验,可以得出以下结果:感知时间风险对现实需求没有显著影响;感知适宜交易量对现实需求没有显著影响;感知财务风险增加一个标准差,议价定价模式的现实需求减少0.176646个标准差;需求预期增加一个标准差,议价定价模式的现实需求增加0.370546个标准差。同理,对集体议价定价模式的消费需求计量模型进行检验,可以得出以下结果:感知时间风险对现实需求没有显著影响;感知适宜交易量对现实需求没有显著影响;感知财务风险增加一个标准差,集体议价定价模式的现实需求减少0.229656个标准差;需求预期增加一个标准差,集体议价定价模式的现实需求增加0.305485个标准差。

5 结论和启示

本文从消费者主观偏好的角度,探讨了影响不同电子商务定价模式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基于电子商务定价模式的消费需求计量模型,估计了消费者感知时间风险、感知财务风险、感知适宜交易量和需求预期对现实需求的影响效应,比较了不同的电子商务定价模式在消费需求影响因素上的差异,得出以下5点结论:

(1)消费者感知时间风险对现实需求没有显著影响。

(2)消费者感知财务风险对现实需求有显著影响:感知财务风险增加一个标准差,一口价定价模式的现实需求减少0.368897个标准差;感知财务风险增加一个标准差,拍卖定价模式的现实需求减少0.313807个标准差;感知财务风险增加一个标准差,议价定价模式的现实需求减少0.176646个标准差;感知财务风险增加一个标准差,集体议价定价模式的现实需求减少0.229656个标准差。

可见,感知财务风险对这几种不同的电子商务定价模式的现实需求均具有负向影响,且影响效应大小依次为:一口价、拍卖、集体议价和议价定价模式。因此,具有价格优势的电子商务企业宜选取一口价定价模式,反之,则应选取集体议价或议价定价模式。

(3)消费者感知适宜交易量对一口价、集体议价和议价定价模式的现实需求没有显著影响;感知适宜交易量增加一个标准差,拍卖定价模式的现实需求增加0.150693个标准差。

可见,选择拍卖定价模式的电子商务企业应设法提升消费者的感知适宜交易量。

(4)消费者需求预期对现实需求有显著影响:需求预期增加一个标准差,一口价定价模式的现实需求增加0.442565个标准差;需求预期增加一个标准差,拍卖定价模式的现实需求增加0.173770个标准差;需求预期增加一个标准差,议价定价模式的现实需求增加0.370546个标准差;需求预期增加一个标准差,集体议价定价模式的现实需求增加0.305485个标准差。

可见,需求预期对这几种不同的电子商务定价模式的现实需求均具有正向影响,且影响效应大小依次为:一口价、议价定价、集体议价和拍卖定价模式。因此选择一口价和议价定价模式的电子商务企业应设法提升消费者的需求预期。

(5)另外,对于一口价、议价定价和集体议价这三种定价模式而言,对其现实需求影响作用最大的参数均为需求预期,因此,电子商务企业可以通过提升消费者对定价模式的需求预期来促使更多的消费者采用相应的定价模式来购物;对于拍卖模式而言,对其现实需求影响作用最大的参数为感知财务风险,因此,电子商务企业可以通过降低消费者对定价模式的感知财务风险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采用拍卖模式来购物,具体实施措施本文暂不详论。

本研究限于调查样本的容量,研究结论受到一定的限制,但仍不失为今后研究的参考。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对风险管理及金融企业财务风险内涵的解读

1.风险管理的内涵

对于风险而言,其内涵属于事前控制的概念范畴,即在将来生存、发展等过程中存有未知性、不确定的事情具有发生的可能性,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换句话说,企业经济效益、经济损失等与预期目标存有偏差,导致风险对企业实现特定运营目标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在通常情况下,多数企业大都采用标准化政策、程序等进行监控、控制、管理风险的办法。风险管理包括预测、识别、分析、反馈等内容,其主要依托这些内容以帮助企业解决潜在的风险,与此同时,风险管理对控制企业承担风险的规模、结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某种角度来看,当企业面临相同风险时,风险管理有利于促使企业最大程度地获得经济效益;当企业利润一定时,能够降低风险的程度,以减少其危害。严格来讲,风险控制具有标准化机制的特性,通过对企业风险预测、发现、分析等,为管理层施行有效防范策略提供可靠地参考依据,从而促使企业更好地控制、处理风险。

2.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的内涵

首先,交易对手层面存在的风险。交易对手风险的别称为信用风险,是合同的对手方因不履行义务而引发的风险,主要表现为逾期、违约、期权、结算过程等内容,也就是说,交易对手的失信造成金融企业出现财务风险。由此可见,金融企业极可能面临贷款损失、场外交易信息不透明等信用风险。其次,经营层面存在的风险。经调查发现,错误的业务流程、失灵的财务信息系统、失效的内部控制等皆是引发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此外,企业成本压力、复核次数减少等亦会产生财务风险。同时,职位重合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金融企业的营业风险。再者,市场层面存在的风险。市场风险,即变化不定的市场引发的风险,导致企业无法实现预期收益、特定收益等目标。市场风险主要体现于业绩、流通性、到期等风险,它是由利率、汇率、债权、期货以及实体经济发展现状等引起的。最后,环境层面存在的风险。环境风险,顾名思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等引发的风险。其中,火灾、地震、泥石流等是造成自然风险的因素;非法融资、违规放贷等是造成法律风险的因素;不合理的政策、错误解读政策等是造成政策风险的因素。

二、我国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当前我国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现状

根据目前的调查结果,我国正处在深化调整经济发展结构的时期。不可否认,我国金融企业尚未步入真正成熟阶段,其注意力集中于信用风险,而漠视了市场、操作等财务风险。毋庸置疑,加强金融企业自身的竞争力、盈利能力等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金融企业过度依赖国家政策。《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明确指出:截至2013年年末,系统性重要银行的最低杠杆率应低至4%;截至2016年年末,非系统重要性银行亦应满足上述杠杆率要求。《办法》在中国商业银行施行巴塞尔新资本主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旧协议中的某些内容做了相应变革,单一资本充足率转变为监管检查执行、市场信息、最低资本要求。此外,新协议还对最低资本要求等内容进行了细化,扩大了风险管理的范畴,对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的量化开始兴起。然而,较欧美金融企业,我国金融财务风险管理水平较低。在金融危机形势下,国家政策促使我国企业免于重创,而这并非得益于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此外,金融危机的出现,增强了我国金融企业防范风险的意识,大多数企业加大了对风险管理的重视、投资力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即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风险管理执行部门等相继成立。在实际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信贷风险管理模式仍旧不受我国金融企业青睐。与此同时,我国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仍以总分制为主。根据地域成立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其既具备及时反馈的优点,又具有管理繁杂、管理缺乏独立性、管理模式尚未健全等缺点。

2.当前我国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外部环境尚未成熟

通常,金融企业向客户提供的是产品及信用服务,其内容是建立于信用档案和社会发展水平之上的。现今,欧美国家的信用评估、服务体系等已经相当健全,金融企业非常遵循诚信原则。目前,对于我国环境而言,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个人诚信体系还未得到广泛的建立。金融企业主要通过企业内部流程及评价标准来考查客户的信用。这种考查具有相当的局限性、狭隘性,而信用意识、道德缺乏在公众生活中较为常见。《巴塞尔资本协议》仅仅着重凸显了外部监管、市场约束等作用,而我国在监督、规范等方面则存在较多制度匮乏的局面。由此可见,我国提升金融企业的外部约束作用极其必要。

(2)财务风险管理概念相对陈旧

以收益匹配原则作为参考标准分析、判断可知,利润创造及风险控制并驾齐驱,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然而,我国金融企业在对企业价值增值及财务风险管理之间关系认识方面与欧美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内容:开展财务风险管理工作须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很多企业领导、员工认为其会阻碍企业自身的快速发展,所以没有得到应当的投入;在施行风险管理过程中,某些领导、员工对其概念的理解不够明确,无法做到与时俱进,以提升企业发展效率,甚至某些人以为只要缩小业务规模,企业便能降低财务风险出现的概率。如此下去,因其缺乏必要的业务规模支撑,必将导致金融企业自身整体抵御风险的能力大大降低。就我国财务风险管理而言,起步比较晚,陈旧的风险管理理念、缺乏风险管理创新等抑制了企业业务的发展。此外,风险管理在业务经营、宏观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当前,财务风险管理概念普及率较低,在处理不同风险、业务等时时常出现差异化理念现象。

(3)财务风险管理方法、技术较为落后

一直以来,定性分析是我国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重心,但忽视了定量分析的积极作用,例如:在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时,仅仅在贷款之前注重投向方面的事项,即安全性、合法性、政策性等,而极少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持续跟踪。目前,我国金融企业采用的计量方法、财务风险预测等方法仍有待提高,同时,缺乏必要的量化分析手段,无法精确预测、识别、度量财务风险。经笔者分析、研究,发现滞后的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影响我国金融业开展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主要障碍。此外,诚信、业务发展信息的缺失,无法满足构建风险评价管理模式的要求,导致识别、管理风险存有一定的难度。与此同时,财务风险管理决策亦会受到人情世故的严重影响,进而阻碍了准确的判断。

三、对我国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启示

对我国金融行业财务风险管理而言,主要有完善风险管理体系、金融企业者在议事的时候须将财务风险管理纳入范畴、健全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在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中体现绩效考核等。在市场经济改革、全球化经济背景下,实现全面预测、控制、管理风险目标仅仅依托财务数据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国金融企业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进而为管理层决策提供可靠地参考依据。金融企业管理者在议事的时候须将财务风险管理纳入范畴,动态的市场、发展的竞争对手、与时俱进地政策等对金融企业管理者的医师在日程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健全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增强金融企业防范风险的意识,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在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中体现绩效考核,而绩效考核是实施财务风险控制的前提,能够精准预测、识别风险,以提升企业面对风险的能力。

第7篇

关键词:风险预警 监控系统 企业 财务 管理 作用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1(c)-0131-02

无论是大型企业集团,还是中小型企业,建立起一定的有效风险预警监控系统都对控制企业的风险有着重要意义。为了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管理者必须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这样才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才能为公司创造更多的利润与价值。企业由于体制问题,其财务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或者制定有效的风险预警监控系统,很容易出现财务危机问题,而且会给企业运营造成较大风险,可能会给投资者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文章对风险预警监控系统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指出健全的风险预警监控系统可以有效改善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有利于及时化解风险。

1 企业预警监控系统的监控对象分析

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可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其出现的风险种类比较多,为了保证企业运营的稳定性,必须对其出现的风险进行规避与治理,降低财务风险出现的概率,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才能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现代企业由于体制关系,必须对传统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但是受到财务人员能力的影响,其对财务风险的预见性较差,使得一些财务风险不可避免地发生,所以必须要建立一定的企业预警监控系统,而其监控对象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1 筹资风险

企业在筹资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果市场经济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会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在筹资的过程中,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有:时效方面的风险、工具选择方面的风险等。

1.2 投资风险

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还会面临较多的投资风险,这一风险主要是指投资项目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效益与利润比预期要少,这会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还会带来一定的偿债方面的风险。

1.3 收益分配风险

收益分配风险也是企业比较常见的一类风险,由于会计技术等原因,公司务报表可能存在失真的问题,公司运营的成本费用可能出现漏计的问题,这会虚增当期的利润,还会增加企业纳税的金额,降低企业的经济利益,而且资金的流出,为企业发展带来了较大风险。

2 风险预警监控系统的构建原则

风险预警监控系统是一种新型的概念,其是建立在财务会计信息基础上的管理系统,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有着监控与预测的功能。企业的管理者通过设置预警指标,可以对公司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预测,这也促进了对企业的内部管理,有助于优化与完善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在制度风险预警监控系统时,需要遵循完整性、及时性、组织性和有效性等4点原则。

3 企业风险预警监控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由于企业所面对的风险具有很大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为此在对其进行分析最好采用模糊分析方法。为此文章决定以AHP―模糊综合方法为主要技术方法,构建企业的风险预警系统。

3.1 建立层次结构

企业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由资产质量、流动性、盈利性、宏观经济和管理层面5个一级层次组成,然后在每个一级层次里建立二级指标,共11项指标。

(1)评价资产质量(B1)包含应收账款周转率(C11)和资产负债(C12)这两个指标。其中应收账款周转率是企业销售收入与应收账款平均余额之比。它反映企业应收账款变现速度的快慢及管理效率的高低,指标越高,说明收款速度迅速,短期偿债能力强。资产负债率是企业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之比。它说明企业利用债权人资本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比率越高说明企业面临的风险越大。

(2)评价企业流动性能(B2)包含流动比例(C21)和存货周转率(C22)这两个指标。其中流动比例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它表明在特定时间企业可变现的资产用来偿还流动负债的程度,指标越大说明企业还款能力越强。存货周转率是企业销售收入与存货平均余额之比。它是衡量企业销售能力及考核存货是否适宜,比率越高,说明企业资产流动状况越好,获利能力越强。

(3)评价企业盈利能力(B3)包含销售利润率(C31)、成本费用利润率(C32)和资产质量(C33)这3个指标。其中资产质量即资产利润率,它是衡量企业用债人和所有者权益总额所取得的盈利水平,比率越高,表明资产利用效益越好,盈利能力越强,经营管理水平越高。

(4)宏观经济指标(B4)包含行业经济景气指数(C41)、通货膨胀率(C42)和汇率风险(C43)这3个指标。

(5)评价管理层面(B5)主要通过经理人(C51)。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仅由二、三名管理人员帮助经营者已难以胜任,这时,就会感到管理风险即将来临的征兆。可以通过对管理者的学历、经验、以往决策的失误率等一系列管理者自身的条件判断管理风险。

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应用层次分析法先确定指标权重,根据专家意见,通过比较指标间两两重要程度,采用1~9标度法得到判断矩阵A。当然,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指标间的权重通常也是不同的。

3.3 企业风险模糊综合评价

首先将综合评价指标分为4个等级:V={正常状态、低度风险、中度风险、高度风险}。然后,根据请若干专家对各指标通过投票进行评价,得到评价的模糊矩阵Ri。按照最大隶属原则,由模糊综合评价集B= A°R,找出最大元素即可判断企业风险状况,根据企业所处的风险状态采取避险措施。

对于不同的企业各个指标变量会有不同的权重,同时针对企业不同的各个指标变量会有不同的模糊评价集,因此企业的风险程度也就不同,这样,通过 AHP―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就可以识别各个企业的风险程度。

4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风险预警监控系统能够对公司在运营发展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预测,管理者通过制定预警指标,可以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有效的监控,对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以及准确性有着较大帮助。文章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种类进行了介绍,指出了风险预警监控系统的基本构建原则,探讨了风险预警监控系统的构建与运行,指出其有利于提高企业风险控制以及管理的水平,可以降低公司在生产经营中出现风险的概率,可以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从而更好地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张文,李海燕.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应用研究[J].财会月刊, 2007(10):54-55.

第8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策略

中小企业存在财务管理问题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存在和中小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以及应对风险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现在,中小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问题迫使中小企业去思考应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策略。在这种环境背景下,进行有关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是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本文将从介绍中小企业及财务风险的概念入手,分析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提出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策略,力求能降低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发生概率,减少财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1 中小企业及财务风险

1.1 中小企业的界定

关于中小企业的概念现在还没有定论,不同的国家对中小企业的判定标准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国家在定义中小企业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对中小企业的定义方法。但无论如何定义中小企业,都是采用相对定义的方法。从理论上讲,劳动力水平比较低,劳动对象在企业中比较集中或者是生产规模比较小的企业就可以定义成中小企业。为了便于进行研究,需要对中小企业的概念进行统一的界定,但不同的研究领域使用的定义方法也不同。本文中我们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对中小企业的定义。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促进法》中还对中小企业中一些具体的参考指标进行了规定,这样就可以通过相关的数字标准来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属于中小企业。

1.2 财务风险的内涵

所谓财务风险就是指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财务活动中出现了企业没有预料到的突况,从而使得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和预期的财务收益之间出现偏差的不确定性。财务风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其中,广义的财务风险就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使得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和预期收益之间出现了差异,这里的因素可能是政治因素也可能是其他难以预料的因素。广义的财务风险是从生产经济全过程的角度进行定义的,其中包括各种类型的财务风险。狭义的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企业举债经营而造成的财务不确定性,即单指举债风险。举债可以解决企业的资金问题,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资金支持,但举债还会增加企业的财务负担,企业需要到期偿还本金和利息,同时还要承担利率风险。如果企业利用贷款的资金进行投资的收益率低于贷款的利率则会造成企业更大的财务风险。通常来说,企业举债的规模越大,所要承担的财务风险也就越大,严重时还会使企业破产。

1.3 财务风险的特点

想要采取措施应对财务风险,首先就应掌握财务风险的特点,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财务风险的特点一共有四个:第一,财务风险具有客观性的特点。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会随人的意识而转移。即我们无法彻底消灭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只能利用一些比较有效的方法降低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影响,将财务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第二,财务风险具有全面性的特点。企业的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甚至可以说是存在于企业的各种财务活动中。第三,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企业的财务风险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特点的时期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总而言之是不确定的。第四,财务风险具有风险与收益并存的特点。就像我们平常所说的高风险高收益,企业的财务风险和收益是具有正相关关系的,企业所承担的财务风险越大,获得的收益就越高。

2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2.1 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

中小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这和中小企业的资金筹集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所谓资金结构就是指企业中权益资金和负债资金的比例关系,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都存在负债资金占资金总数比较大的问题,甚至有一些中小企业的负债资金占资金总数的70%以上。在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时,资金结构不合理导致的风险还不显著,一旦出现现金流不足的问题时,企业将面临着严重的财务风险,如果企业不能及时偿还负债,很有可能会破产。

2.2 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缺少风险管理意识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缺少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是导致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发生频率比较高的一个主要原因。现在,很多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都不具备相关的财务风险管理知识,进行财务管理活动完全是凭借经验,根本就没有财务风险管理的意识。同时,还有很多的中小企业都属于私营企业,财务管理完全由企业的经营者负责,这种组织结构形式也影响了财务风险管理。此外,中小企业管理者个人管理能力不足也是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水平落后的一个原因。

2.3 企业财务决策缺少科学性

有效避免企业财务风险的一个方法就是进行科学的财务决策。但是,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在进行财务决策时还无法实现决策的科学性,从而使得企业的财务活动存在很大的财务风险。

2.4 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不稳定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发生概率比较高的原因除了有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因素,同时还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这里所说的外界环境包括宏观的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等。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各方面的政策、制度还不完善,还无法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外部环境,从而使得企业需要面临一些由于外部环境变化而带来的财务风险。

3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策略

第一,要控制企业负债资金的比例,减少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中小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时应充分考虑负债经营的成本,进而控制好负债资金的比例,在使用负债资金时需要考虑到资金成本问题,综合考虑企业的举债能力和负债规模。中小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负债经营制度,全面考虑企业的经营情况,控制举债的规模。

第二,要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首先,应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的力度,使财务管理人员能掌握财务风险管理方面的知识,培养财务管理人员财务风险管理的意识。其次,要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提高财务管理人员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使其具有风险防范的意识。最后,还应鼓励财务管理人员时刻关注国家的相关政策,例如投资政策、财税政策等,使其能提前预知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

第三,要提高企业财务决策的科学性。企业财务决策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进而影响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因此,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应避免经验主义和主观决策主义,即要根据相关数据的分析结果进行财务决策。

第四,要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外部环境的变化是企业不能控制的,企业能做的是适应这种变化,并利用外部环境的变化提高企业的实力。中小企业的生产规模比较少,在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上是具有一定的优势的。因此,中小企业应认真分析外部环境变化的趋势,及时做好应对准备。

4 总结

总之,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在生产经营的过程需要面临着比较大的财务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也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中小企业应积极寻找应对财务风险的策略,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曹伟忠.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9(02):91-93+103.

第9篇

【关键词】 高校财务; 风险管理; 现代大学制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激烈,高校因各种原因产生严重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大大提高,高校如果爆发严重的财务风险,势必对高等教育带来极大影响。因此,如何加强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是目前高等教育管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保持高等教育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措施。本文经过分析认为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下的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模式是优化财务风险管理的必然要求。

一、高校财务风险含义

对高校财务风险进行界定,有利于确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边界,并为其提供理论支撑。目前对高校财务风险的定义主要从负债和不确定性两个视角展开。

(一)负债风险视角下的高校财务风险

从高校财务风险问题受到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开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许多研究者都将高校财务风险等同于负债风险。将高校财务风险单纯界定为负债风险,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也能切实地反映国内许多高校的风险来源,但是该类定义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虽然负债风险是目前我国高校扩招和建立大学城情况下首当其冲的,也是最显著的风险,但并不代表高校全部的风险,高校在运营过程中的其他不确定因素同样会导致财务风险。如果仅仅将高校财务风险定义为负债风险,那么对其他风险因素的忽略必然不利于对高校财务风险的全面控制和管理。

(二)不确定性视角下的高校财务风险

这种观点借助风险的概念对高校财务风险进行了界定。由于风险是未来结果的变化性,或者关于不愿发生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客观体现。因此龚建英(2006)等人将高校财务风险定义为高校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及作用所形成的财务状况不确定性,从而使高校蒙受损失,造成其不能充分承担其社会职能、提供公共产品乃至危及其生存的可能性。认同该定义的学者进一步认为高校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它反映了人们对高校财务状况的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变动程度,可以用客观尺度来衡量。

通过对以上各种高校财务风险定义的梳理和评析,本文认为,对高校财务风险的理解,必须从风险的本质及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特性和影响出发,提出一个更广义、全面、科学的概念。本文界定的高校财务风险即:高校在运营过程中,由于委托关系、财务治理、非营利性等因素内外部作用所形成的财务状况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一方面可能使高校蒙受损失,造成其不能充分承担社会职能、提供公共产品乃至危及其生存;另一方面也可能带来高校跨越式发展的契机,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特点

与企业财务风险相比,高校财务风险有其不同的特点。作为非营利性事业单位,高校财务风险既不同于广义的企业财务风险,也不同于狭义的企业财务风险,但从概念的性质和风险成因上看,更接近于广义的企业财务风险概念,但高校的财务风险与企业的财务风险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主要是由高校与企业的财务活动的不同造成的,具体分析如下:

1.隐蔽性。我国高等教育现在虽然已经由精英化教育转入到大众化教育,然而高等教育市场还是相对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高校身处卖方市场,其教学质量、科研投入、设施改善等暂时还无法接受市场的评价,诸如运营质量下降带来的财务风险具有高度的隐蔽性。另外,高校财务风险的隐蔽性还体现在许多或有负债,如高校已经完工或尚未完工的各类工程的应付款等无法准确进行监控。

2.难评价。高等教育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决定了高校不以盈利为目标,所以高校的偿债能力,均不能用盈利能力评价,只能用支付能力来进行评价。对长期偿债能力只能进行近似评价。

3.潜伏性。目前高校使用的是收付实现制,高校所形成的事实负债不能完全在报表中反映,这种没有进入账簿体系的隐性负债容易掩盖财务支付危机,使得高校的财务风险普遍具有一定的潜伏期。

4.可控制性。高校财务风险是普遍存在的,虽然由于现有的财务管理体制的原因,对高校财务风险进行控制的难度较大,但是只要政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对高校财务风险的监管,高校自身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并严格遵守财务规章制度,完全可以预防或减小风险的发生及其危害。

5.客观性。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及高校自有资金短缺的情况下,高校面对巨大的资金缺口,只能举债办学。对于举债办学,部分学者和高校领导认为高校作为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不会存在财务风险。但是财务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它贯穿于资金运作的全过程,高校只要举债筹资,就会面临财务风险。

三、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独立办学的法人地位难以保障

《高等教育法》规定了高校具有法人资格,并列举了若干办学自,近些年来,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也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调整教育结构和改革内部管理体制的具体办法和措施,使高等学校的办学自得到一定程度的扩大。但是,目前的改革与真正实现高校独立办学的法人实体地位的要求相差还很远,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政府部门对高校的管理还没有完全转变到以宏观管理为主的方式上来;另一方面,虽然法人制度要求法人能够独立拥有出资人提供的财产,并对这些财产进行自主支配,但目前高校财产只能依法使用,不能凭法人意志进行自主支配。

(二)财务治理结构不合理

财务治理结构是实施财务治理的组织基础,是确保正确处理高校相关利益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组织结构安排。目前,在党委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下,学校财务管理工作往往是由分管副校长或总会计师负责,重大财务事项由学校党委常委会或校务委员会或财经领导小组等研究确定。这些机构的人员任命很大程度上体现着政府意志,教职员工、学生及其家长、银行机构、捐款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则难以参与到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虽然学术委员会和教代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教师的利益诉求,但是这一制度近年来也呈现出一定的“泛行政化”状况,即从人员安排到工作开展都受行政力量的渗透和支配,这就影响了教师利益的表达和传输,使得学术委员会和教代会也逐渐沦为促进决策合法化的工具。另外,在这一治理结构下,学生及家长等其他群体的利益诉求则基本未考虑,基本处于边缘化的弱势状态。

针对此问题,不少高校建立了董事会,希望能通过各利益相关者代表参与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带来高校管理体制的变革建立起大学自治体制从而摆脱行政权力的干涉。可是,董事会并没有成为高校财务治理体系的核心,即便能够在高校筹资上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并不能带来财务管理体制的变化。而如今的财务治理结构由于受到最高决策者的利益出发点、管理水平、道德修养等因素的限制,决策往往不会很好地顾及和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可能会对其他利益相关者造成伤害。

(三)普遍缺乏战略性财务运作规划

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高校之间资源竞争的日趋激烈,高校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获得广泛的重视。一个关系到高校整体发展方向、能够整体协调高校全局发展的战略规划必然需要一个以长期发展愿景为指导的战略性财务运作规划作支撑。由于战略性财务规划具有全局性、连续性作用,因而对高等学校财务风险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绝大多数高校,尤其是非重点高校在长期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虽然较为重视一年一度的财务预决算管理,但忽视了对高校发展战略的研究,从而造成了战略性财务运作规划的缺失。这就制约了财政和资源因素与战略规划的结合,从而造成了一些高校重大财务决策的盲目性、资金使用的低效率性和学校资源的浪费,特别是目前部分高校面临的同期建设集中、规模大,导致资金周转困难,这些与战略性财务运作规划的缺失有直接关系。

(四)风险管理责任人缺失

与企业的性质不同,高校具有财务主体和财政主体的双重属性:一方面高校在法律上已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事业单位法人主体,有了自主投资、办学、管理等方面的权利;另一方面高校依然是一个财政主体,是国家预算的一个基层单位,国家财政是高校经费的重要来源。针对贷款偿还责任,教育部已提出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但从产权角度来说,高校的最大投资主体是政府,所有权归属国家,高校并没有独立财产,在事实上也不可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国家经过一系列委托过程,将高校的运营和管理权交给最终人――高校领导。由于高校领导既不是所有者,也不是代表出资人,办学过程中即使欠下巨额债务,作为人并不会受到什么影响。而现行的干部考核制度并没有办法约束高校领导者的行为,这又导致了高校领导自我约束的缺乏,容易出现“任际”(前后任负责人之间)债务转移,导致权责不清,形成盲目负债发展的恶性循环。

(五)财务风险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控制范围不全面、控制执行不严等,使高校资产安全保障存在较大隐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预算管理制度约束软化。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入推进和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调整,高校经费的收支规模逐渐增大,收支结构更为复杂,预算管理中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具体有:预算编制不完善、预算编制透明度不高、重预算收入轻预算支出、重审批式的控制轻反馈激励式控制、基建项目投资约束不够等。

第二,内部审计监督的有效性不高。内审的独立性不强主要反映在审计人员的切身利益直接受控于单位领导和内审机构缺乏必要的处理、处罚权两方面。

第三,财务信息的透明度不高。高校存在不同程度的财务信息披露滞后、透明度不高现象,表现在:财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存在避重就轻,避实就虚现象;公开程序不规范;公开方式单一,没有将财务公开工作作为财务部门的正常工作来抓等。财务信息的不透明导致广大教职工知情、监督的权利尚未得到充分行使,一些关系到广大教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和事务很大程度上体现主要领导的意志,而不是征询教职工意见,集思广益的结果。

四、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明晰高校产权是优化财务风险管理的必然要求

我国高校面临的诸多财务风险都与高校产权不明晰直接相关。一个科学合理、能适应时代变迁的大学制度,不仅能够明确大学的投资者、管理者、办学者的权力和责任,而且能够借鉴更具效率、实事求是的企业经营作风,缓解高校财务压力,改善高校运营环境。因此,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明晰高校产权不单单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更是优化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必然要求。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构建高校法人治理结构,明晰高校的产权

现代大学制度下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模式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次构建起了现代高校的法人治理结构,其核心就是要明晰高校的产权。在宏观治理结构方面,引入了董事会制度。在董事会的人员组成方面,不仅考虑到了政府,还包含校党委书记、教授代表以及工商界代表等,政府不再是高校唯一的投资者;在办学权方面,政府更多地体现在提供服务和法律等制度的创新与保障上;在管理权方面,政府依靠行政合同而使高校成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使学校获得更大的独立自主办学的权力。在新模式下,政府作为高校的出资者之一,拥有高校的所有权和部分收益权,可以以董事会的形式对高校行为进行约束,而不再通过行政手段和行政命令来直接管理学校;而高校法人拥有对学校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经营权、处分权、交易权与部分收益权。

在微观治理结构方面,由财经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以及学术委员会等构成的组织结构,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各机构之间既能各司其职、各自负责,又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此同时,建立起工会和教代会等民主管理和监督机构,形成完善的高校内部产权治理结构。校长作为学校的行政总长,认真落实校内各层级领导的经济责任制,以实现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二)促进科学合理的领导决策体制的形成

现代大学制度下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突出特点就是要提高高校财务决策工作的科学性。首先,董事会的引入可以明确国家、政府、高校三者各自的权利和责任,使高校在获取更多办学自的同时,有效避免领导者的短期行为,从而使高校的财务决策工作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其次,财经管理委员会的设置使得高校重大财务问题决策机构委员会化,避免以往重大决策仅由单个管理人员拍板的局限性,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最后,通过设立学术委员会,可以建立起行政事务制衡机制,规范财经管理委员会的行政权力,有利于高校财务管理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耦合,建立起有效的二元财务决策模式。

(三)完善管理人员的职业化

现代大学制度下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中要求包括“校长―财经管理委员会―计划财务处―二级财务管理部门”等各个层级的财务管理人员都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具体表现为:首先,在大学校长的选择上改变以往由政府统一任命的传统,形成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的新模式;其次,由既精通国家财经法规、政策,又擅长理财的总会计师专职主管学校的经济工作,直接对校长负责,有利于加强学校的宏观调控,统一运筹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投资效益;最后,将“组织实施全校财会人员的业务学习和继续教育”正式提到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日程上来,强化全校财会人员的职业素质建设,完善高校管理人员的职业化建设,真正实现专业性问题由专业人员来负责的管理理念。

(四)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高校全面预算管理是现代大学制度中一项具有统合作用的制度安排,它以市场对高等教育需求的科学预测为前提,以学校的长远战略目标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保障,以货币形式总括地反映高校在一定时期内所应完成的各项事业发展计划,然后进一步分解落实到学校内部各部门、各学院和各责任人。实行全面预算管理,首先,要在管理层和全体员工中树立全面预算管理理念,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要建立全面预算管理组织,包括预算管理组织和预算执行组织,前者主要负责高校预算的编制、审定、协调、调整、监督和奖惩,后者则是预算执行中的具体责任单位;最后,由于全面预算管理工作量大,需要依靠先进的科技信息手段保证预算编制、控制、分析、调整、考核、评价的实时性和有效性。

(五)强化内部审计的职能

审计最基本的职能就是监督,而且是超脱于会计监督的较高层次的监督。高校办学规模越大,管理层次越多,就越需要监督。现代大学制度下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中,设立了校长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可以有效解决高校内审不到位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大大加强了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克服了内部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由于涉及学校管理当局的直接、间接利益而不受重视,内部审计的重大工作成果无法送达主管部门,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大打折扣,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遭到打击报复的情况;第二,审计委员会由于教育部和各省教育主管部门的介入,加强了对学校管理者(人)的监督,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学校出资人对经费的使用监督缺位问题,在机制上硬化了出资人对人的约束;第三,使得出资人能够直接、快捷、全面地获取高校管理部门的信息,了解人是否贯彻主管部门的决策,减少人利用所有者缺乏信息而出现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加强学校管理当局工作的主动性;第四,有力促进了高校的廉政建设,从源头防止腐败,有利于保护干部。

(六)明确财务管理机构与会计核算中心各自的职权

财务管理是高校内部管理的核心工作,是综合性的管理,它与高校内部各种管理工作都有联系,并支持或制约着它们的工作。财务管理的目标从本质上来讲就是高校要达到的目标,而会计核算的目标是真实记录和反应资金运作的过程及结果,并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必要和有效信息。然而,传统高校财务机构设置中却采用以会计为核心,根据会计的核算功能来划分财务管理岗位及职能,“重核算而轻管理”现象十分明显。

现代大学制度下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中,分别单独设置财务管理机构与会计核算中心,二者各司其职,能够促使财务功能重心由原来会计核算的单一职能转移到校内外资金运作,财务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以及为各级管理决策提供参考等复合职能上来。

财务管理组织机构是财务活动的主体,机构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财务机制运行的效率。本文提出的现代大学制度下的高校财务管理组织结构,不仅有利于明晰高校的产权,形成科学合理的领导决策体制,拓宽高校的筹资渠道,强化内部审计的职能,完善高层管理人员的职业化问题;而且还进一步实现了高校财务管理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明确了财务管理机构与会计核算中心各自的职权,有效提高了高校财务机制的运行效率。随着国家经济体制与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本文构建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定将有利于现代大学制度下高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管理科学”的要求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龚建英.普通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0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S].1998.

[3] 赵建军.我国高等学校财务治理问题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6.

[4] 沈有禄.明晰公办高校产权,建立现代高校法人治理结构[J].复旦教育论坛,2004(6):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