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16:37:56
导语:在工匠精神的培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工匠,指有手艺专长的人。“巧夺天工”“匠心独运”“能工巧匠”都是对工匠及其技艺的赞美。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鲁班、蔡伦、毕N、李春等工匠因为精湛技艺和工匠精神被时代传颂。那么,工匠精神有什么共同点呢?
1.执著专注
工匠要坚守自己的理想,要有锲而不舍、专心致志的信念,才能在平凡的工作中锻炼自己,施展个人的抱负,进而实现自我价值。
2.精益求精
在已经把事情做得非常出色的时候还要追求完美,把“要做就做最好”作为思想特质和从业准则。
3.创新进取
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创新,这种创新的源泉是人类所特有的进取心。进取心就是要有坚持不懈追求新目标的蓬勃向上的心理状态。
二、数控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1.确定全新的培养方向
《中国制造2025》指出,人才是建设制造强国的第一资源,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必须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依靠科技创新和优良品质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中国制造2025”对数控技术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1)专业界限将模糊化,需要更多的是复合型人才。
(2)只会简单应用的操作工难以适应“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
(3)需要更多具有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潜在型发展人才。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将来走出校园,只会简单的操作将被淘汰,要多学几门专业。如数控车工班的学生,也要学习数控铣工操作,成为车铣复合型人才。教师还要告诉学生更深层次的要求:在自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对原来的技术或事物进行改进或创新。
2.在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
传统的职业教育更重视工作过程,认识到这个问题后,要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向以职业素养为导向转型。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考核中融入优秀的职业素养;把讨专注、精益求精、创新进取的工匠精神列入每个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具有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乐于助人的个人精神以及团队协作的整体意识。
以数控专业为例,最基本的要求如下:上课不迟到,下课不早退,实训课前穿好工作服,戴好工作帽;实训结束认真清理机床,不留下一个加工金属屑。也就是说,只要进入实训车间这个环境就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实习,三年如一日,从不懈怠,这是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的基础。数控车工的学生要完完整整加工好一个任务需要几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感到疲劳、厌烦,教师要培养学生具备耐心、有毅力、专心致志的工匠精神,学生加工的产品要严格按照工厂企业一线检测标准,从而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
当然,对学生的要求教师要首先做到,做匠心文化的引导者。教师作风严谨、积极向上,让学校充满正能量,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一定能形成良好的工匠素养。
3.在实践中领悟工匠精神
(1)校企合作。仅在校园里渗透工匠精神是不够的,因为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企业。为此,笔者学校充分利用了校企合作这个平台。一是能够使工匠精神和岗位有机融合,内化在学生心中。二是通过这个平台把企业技师请进校园,走进课堂和实训车间,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名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感受到执著专注、精益求精、创新进取的工匠精神,名师的模范带头作用使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同时,通过安排学生企业实习,感受企业文化。企业里的生产要求、质量管理都使学生增强自身的技能,逐渐培养起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另外,企业里的技术改革都是最前沿的,现场感受会让学生有创新进取的动力。例如,在一次企业调研学习中,学生亲眼见到一台机器人流畅地操作3台数控机床加工工件,效率很高,深受启发。回校后很多学生开始学习机器人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努力成为适应“中国制造2025”时代要求的复合型数控人才。
关键词:工匠精神;教育
一、工匠精神的涵义
提到“工匠”二字,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铁匠、木匠、鞋匠、陶匠等古老的职业,他们大多拥有一门安身立命手艺,且一辈子从事这项职业。而将毕生岁月奉献给一门手艺、一项事业、一种信仰,这个世界上又有几人能做到,如果做到,需要一种什么精神支撑呢?这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追求极致的精神,其核心内涵在于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去完美和极致。“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特别的敬业精神在今天重申,有着其特殊的意义,实则是时代的呼唤、民之所需。
二、加强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一)时展的迫切需求
缘何说工匠精神是当今时代和人民的迫切呼唤呢?实事求是的讲,是因为我们面临着“中国制造”低质低价的尴尬,我们遇到了牢固基业无法长青的窘境。相比之下,“德日制造”却都在传承者一种精神――工匠精神。如何让“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需要社会、企业以及个人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需要大国工匠们一颗颗热忱的、独特的“匠心”。
(二)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新动力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还未能获得应有的地位,这与技术技能人才得不到社会的重视有极大关系,除了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外,工匠精神所带来的工作成就感、优势感,也是重要因素。换句话说,如果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能拥有精湛的职业技艺,能够做到把工匠精神渗透到自己的工作中去,那么职业教育的育人成果自然会被广泛认可。
(三)树立正确工作观的有效途径
今年,国家人社部将工匠精神教育纳入技工院校学生必修课,以适应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现实需要,为培养新时期高素质技能人才服务。通过工匠精神教育,培养学生正确认知、感悟工匠精神的能力,使之具有践行工匠精神的积极情感和自觉意识;通过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引导他们热爱岗位、坚定执着、精益求精,有了这样的职业品质,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他们势必会深入钻研、勤于思考、积极创新。
三、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主要内容
时代需要工匠精神,传承工匠之道是职业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目标,把梦想当做信仰,树立“要做就做最好”的职业志向,保持学习的激情;第二,要培养学生执着专注的品质,对自己选择的事业有着专心致志的投入,对每一项技艺用心学习,心存敬畏,享受学习的过程;第三,要倡导学生淡泊宁静,建立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不受世俗干扰,不为名利所惑,体会学习的乐趣。
四、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教育路径
(一)强化工匠精神教育的顶层设计
技工院校的办学活动始终是围绕培养技能人才这一核心任务开展的。因此,要加强学生工匠精神教育,就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一顶层设计。要从校企合作、管理制度、课程体系、师资力量、课堂组织等方方面面突出工匠精神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密切关系,要在教学内容、培养过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引入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和环节,自上而下形成传承工匠精神的统一目标,自下而上形成践行工匠精神的自觉行为。
(二)丰富工匠精神培养的教育载体
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它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就需要让工匠精神教育回归日常。要充分利于课堂主阵地,将工匠精神教育课作为新生入学的必修课,那个各专业教学计划。教师作为课程目、系统化的课程模式。利用好开学典礼、新生军训、主题班会、志愿者服务、就业指导课、创业大讲堂、节日庆典等各类校内外活动,开展工匠精神教育,构建多样化、多种类、强实践的教育体系。
(三)完善技工院校的环境构建
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学习生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收到工匠精神潜移默化的熏陶,势必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教育的开展。物质文化层面的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载体,要重视校园整体环境和设计布局,在校园基础设施、生活设施、教学设施、绿化工程、宣传橱窗等处建立工匠精神文化的形象宣传展示,营造符合工匠精神内涵的校园环境。精神文化层面的环境建设,表现为学院多年积累,沉淀所形成的思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将制度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等方面有机结合,完善校园文化体系、突出技工院校的文化特色、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努力营造卓有成效的校园“工匠文化”。
>> 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工匠精神” 深度教学,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中职通信专业实训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教学实践 《液压传动》教学实践中“工匠精神”的培养 浅谈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浅谈技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培养技校学生“工匠精神”的思考 浅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优化数控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论教学中的工匠精神 在《工程制图》课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培养工匠精神的教科书 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论工匠精神在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中的培养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实践方法研究 技工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实践与探索 论工匠精神与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 加强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路径研究 浅析中职数控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素质冰山”视角下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余同元.中国传统工匠现代转型问题研究――以江南早期工业化过程中工匠技术转型与角色转换为中心[D].复旦大学,2005.
[3] 吴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焊接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3(5):110-119.
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我们看到了国家态度,看到了重振“工匠精神”的信心,也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高职院校要积极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承担起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重任,深刻查找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打造以工匠精神为特色的育人体系,着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
有部分研究认为,虽然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已经改变了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模式,但是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关键在于让学生不断进行技能实践操作,通过不断的操作才能生产出高端的产品,才能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而当前高职院校基于资金实训基地等因素限制,导致学生的实践操作时间非常少另外高职院校的实训设备落后也是影响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因素。这些难题主要从技术条件角度考量工匠精神难以培养的原因,却忽略了工匠精神在人文道德层次培养的重要意义。
工匠精神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追求完美和极致;二是严谨,一丝不苟;三是耐心、专注、坚持;四是专业、敬业。工匠精神的本质是一种对真、善、美的追求。传统的工匠精神教育往往以教师讲为主,而教师讲授的往往是规范,“应该怎么做”或“不应该怎么做”,这就使学生无形中感受到工匠精神与自己本身的脱离感。但凡是通过灌输得来的道德教育都是外在的塑造,表面的影响,治标不治本。因此就导致了学生往往会因为并未真正了解到工匠精神的内在价值和意义而看似接受,其实并没有得到内化。这样的工匠精神教育过程无法使学生完成自我内化和自主建,因此阻碍或是延缓了工匠精神在学生身上由他律水平上升到道德自律水平。而学生要实现自主选择,实现工匠精神的内化,一定离不开亲身的体验。
体验式教育是一个从具体体验到反思观察到抽象概括最后到主动运用的过程。它注重的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是以体验为基础的持续过程;运用辩证方法不断解决冲突的过程;一个适应世界的完整过程;是一个个体与环境之间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而工匠精神追求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永无止境的过程需要体验、观察、思考再继续体验,这就是人文教育中关于真、善、美的追求。因此在人文课施行体验式教育的过程中将工匠精神这一职业道德要求做更加细化、明确的思考和实践显得尤为有意义。
二、体验式教育培养“工匠精神”在人文课中的具体实施
1.课上:关注到每个个体的体验。讲述体验――点评反思――反馈运用。宏观的讲授工匠精神正如理性的说教对于个体来说没有意义,只有当人们有了类似的体验,再通过学习了解具有工匠精神的资料,才是把他人的书本知识变成自己人生智慧的时刻。因此只有关注到教育当中的每一个人,让工匠精神在每一个学生心里都留下感受和思考,特别是与自身实际相结合的感受和思考才会有意义进而发生改变。在人文课程教学中根据课时、学生数设置,每次安排几名学生进行三分钟演讲的环节可以关注到每一个人,要求大家讲自身的一个感受,这个感受是自己过去或正在某一个事件中的表现,比如经历失败挫折的感受、成功的经验分享;其中对事情的态度、要求以及事情最后的结果需要被讲述出来。教师讲评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因为讲述自己的经验就是体验式教育的第一个部分:具体体验,而第二、三个部分反思观察和抽象概括可能是学生已经完成或者尚未完成的环节,而这个环节引导、帮助和启发学生思考是很重要的,也考验教师的功力,教师需要关注到事件中的人对待事情的态度,往追求真、善、美方向引导,因为这是工匠精神的本质体现。最后一个环节是主动运用,这是离开课堂后才能实现的一个部分,容易被忽略,但也是检验和提升的一个重要步骤。因此课堂之后、时间之外,学生再反馈是整个体验式教育最后也是检验发生改变的最重要环节,他可以作为课程考核的一个部分,但是也可以与课程考核无关,而如果在课程之外,如何与学生链接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思考部分:比如可以通过建立线上QQ群和线下学生互助小组的方式反馈持续观察学习。
走在通向工匠之路上的技工院校学生必须崛起,成为一代工匠的主力,这是时代的召唤、历史的使命。学生除了要在专业技能方面下工夫,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如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正确使用应用文与人交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促进学生专业学习能力的提高。应用写作能力作为完成具体工作的一种工具性能力,它应当达到以下几点目标:字体规范、字形美观、标点正确;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新闻报道、调查报告、评论、综述等职业岗位专业文书,格式规范,实事求是,内容具体,重点突出,语言准确;在应用文写作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对事负责、乐于合作、一丝不苟、细致严谨。
对于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的教学,很多学者都做过研究和探讨,大家一致认为重点在于教学方法,采用的方法既要使学生对学习应用写作发生兴趣,也要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对于技校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一、培养修改文章、精益求精的习惯
由于工作、生活中经常使用应用文,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积累写作素材,养成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和思考的习惯,让学生感到应用文是贴近生活的、熟悉的,可以满足生活需要,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给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到用到的启事、海报、申请书、计划、总结、新闻、简报等文体的写法,还有与专业相关的应用文调研报告、劳动合同等的写法,并加强修改,不断完善,不断练习,熟能生巧,最终达到在工作中对各种应用文体运用自如、得心应手的目的。
二、因岗位设计教学内容
我国需要更多优秀的年轻人加入工匠队伍,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把工匠精神蕴含的职业品质和职业行为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实践中,贯彻在工作的各个环节,体现在产品的每处细节上。因此,教师要根据企业岗位工作标准和工作规范,指导学生用最常用的文体来明确阶段目标和任务,通过传授写作方法,让学生牢固树立标准意识、质量意识。如在求职信、个人简历、会议记录写法的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学习写作的路径和目标,引导他们自我反思,从而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达到更好的W习效果。
三、授之以渔,注重细节,加强训练
通过演示范文,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日常教学中从简单的“一二三地四……”的写法开始教起,然后让学生学会写借条、收条、领条、请假条、欠条等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条据。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如在学校举办运动会前夕,教学生开幕词、闭幕词、新闻、简报的写法、格式和注意事项,让学生结合优秀的范文模仿写,学生便可以很快掌握并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单项练习和综合练习相结合。单项练习即专题训练,包括练标题的写法、练规范的格式、练语体的准确;综合练习即练整篇文章的写作,主要是对所给的应用文进行全方位的修改,根据材料写文章。平时可以通过学生自己改、学生互改、教师精批细改等多种批改方式,引起学生对应用写作的重视。
四、科学使用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汇编校本教材,便于学生掌握
除了正确利用规定的教材文本外,运用集体的智慧编制校本教材,内容可以包括个人简历、经济合同、启事与声明、实习报告、通知与通报、简报、广告等,更加具有针对性、操作性。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研究现状
1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概述
工匠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职业文化之一,比对现代对职业工作的认识,工匠精神中包含了古人对职业发展的理解与看法。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一共有两点,一是敬业精神,二是职业素养,这两点是学术界所公认的。敬业精神是指的热爱岗位工作,并在工作中全身心的投入从而进入到忘我境界后形成的奉献精神。具有敬业精神的人,会发自内心忠于自己的职业,并专注于事业,就像老一辈的医生和教师一样,他们干一样爱一行,注重于在岗位上寻求个人价值。职业素养,是指的所要人在所要从事的职业上形成的观念与内涵,对于工匠而言,其职业素养体现在实际工作中,虽然他们没有较高地文化水平,但是掌握了所从事工作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对于工作上的事能见微知著,运用所学知识与一切办法去解决工作上的难题。
2影响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因素探析
由于职业教育体系与办学水平等影响,职业教育难以有效在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且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业精神的培养也没有很好地渗透到专业教学中,这都是由于以下因素造成的:(1)社会因素影响。社会对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影响,是从企业发展和市场人才招聘渠道形成的。经哼多数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很难在现有升学机制下进行深一层的学习,且多数群众都认为职业教育低于高校教育,以致于教育制度以及资源显著落后于高校教育。企业本身缺乏完善的就业准入制度,没有对岗位就业制定完善的要求,缺乏健全的职业精神评价、激励以及惩罚机制,以致于员工在招聘是多数采用量化考核指标。职业教育也难以针对企业的岗位要求,在校内教育和实习中营造优良的工匠精神氛围,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工匠精神培育。(2)职业教育自身的影响。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培育的影响,在于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不足,及时学生技能水平与企业需求差异逐步缩短,但是学生难以适应岗位工作。这是因为职业教育发展中由于能力本位论的影响,多数都是以企业当下发展为教育背景,缺乏企业及行业未来发展的认识,那学生有怎么能适应岗位工作发展呢?可持续职业精神的培育,要求职业教育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职业精神培育难以渗透到专业教育中,以致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工匠精神的影响有限。(3)学生发展影响。从企业岗位需求以及职业教育发展角度来看,实现工匠精神在学生发展中的融入,对于学生而言有利无害。但是多数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都是因为成绩和文化因素等难以进入普通教育系统中深造,所以其学习目标定位在“求一技之长,谋一份好工作”上,这样的观念导致学生尤为注重技能的培养,却忽略了文化与精神的培育。即使有些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性,也没有深入明白其内涵的价值,导致不少学生缺乏优良的学习习惯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品质,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塑造。因此,想要在职业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职业教育就必须意识到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克服这些因素的影响,全面渗透工匠精神。
3职业教育中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研究的反思与策略
3.1反思我国职业教育中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研究现状
我国经济逐步转型发展时期,这个阶段中需要大量的工匠人才,为我国经济以及社会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立足根本,只有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在人才教育中实现工匠精神的渗透。我国正在从制造大国转变成创造大国,高端制造业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端人才,以缩短与强国之间的差异,缩短中国产品与德、日、美等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基于各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发展现状,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既要为科技进步培养创新人才,又要为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工匠精神技工队伍,以促进我国经济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从企业发展角度来看,新时代企业发展需要工匠精神的支持,缺乏工匠精神企业就会陷入发展困境。经济转型发展下企业发展也要实现创新与升级,才能使用大的经济发展环境。依据现阶段的企业发展调查发现,全球中超出200年发展历史的长寿企业中,由日本与德国囊括前两名,这是因为这两国企业注重于传承工匠精神经,尤为注重企业产品质量的改进,将精益求精当做是职业价值追求。但我国很多企业缺乏对长久利益的关注,更为关注眼前的利益,企业工匠精神理念的缺失,难以实现企业长久、健康发展。所以从企业发展和国家经济现状来看,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缺失,是因为人才培养途径中,思想引导和实践认识规划滞后,导致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融合不足。
3.2职业教育中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
职业教育要从学生的实习以及就业观入手,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用思想教育引领学生正常的认识就业,树立优良的择业观与发展观。实际教学中应引入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引领校园与社会实践活动,多进行典型示范以及榜样激励,从而展开职业精神的培育,加强学生的责任感。第一,职业教育应借助企业与社会资源,坚持提升教师的素质,依据教师的教书育人职责,在校内营造优良的风气。职业教育应狠抓师德建设,建立校外进修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到社会实践与校外挂职中,借助这些资源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做好职业理想以及职业道德等宣讲教育,从而提升职业教育的工匠精神培育效果。第二,合理应用各种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全面渗透工匠精神。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应贯彻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才能实现工匠精神的全方位渗透。鉴于此,职业教育应大力引进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职业性、实践性强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导入工匠精神,实现人才的职业性教育目标。现阶段有研究发现,职业教育应实现课程体系以及教学体系改革,加强实践教学与实训环节,进而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创建优良氛围,保证工匠精神内涵能渗透到课程教学与实践环节。因此,职业教育应该建立相应的教育制度,为工匠精神融入到职业教育环节中提供相应的制度性保障。制度的建立还能克服机制体制上的障碍,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理念下,实现工匠精神的全面的渗透。第三,借鉴国外教育经验,促进职业教育精神培育。职业教育应实现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创造潜力的培育与挖掘,但我国职教中工匠精神的培育经验不足,需借鉴国外的教育经验。国内外的工匠精神理念比较相似,将国外培育经验融入到我国职业教育中,能优化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融入。具体的可借鉴日本“职人文化”和德国“工作伦理观”,注重企业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展现,借助合同与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合作,保证专业教学、实训课程等与企业文化、岗位工作融合,从而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2.072
高职教育是为了培养市场急需的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层次职业准备教育。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国家提出了“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的改革方向,需要高职教育培养出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一线技工,还需要有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而工匠精神培育的关键是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还需要职业精神的培养,这就必须要依赖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本文以重庆旅游职业学院为例,以工匠精神为依托,立足于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针对当前我院园林技术专业“双创”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改革研究。
1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
工匠精神内涵丰富,是一种对工作精益求精,对产品持续专注,对质量追求卓越,是一种系统的职业精神培育,可以解决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等问题。所以对高职教育而言,培养具备工匠精神品质的学生,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有利于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有利于满足社会对卓越人才的需求。
1.1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在对校企合作的企业座谈、毕业生就业反馈调研中发现,企业对招聘新入职员工的要求除了具备职业技能之外,还必须具有职业精神。他们绝大多数都认为,员工的理论知识、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都可以在入职后的实际工作中逐步丰富,但是敬业、耐心、专注等工匠品质难以在工作中培育,大多数企业认为学校教育是良好职业精神养成的开端。因此,学校在教学中,要一手抓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一手抓学生职业精神的塑造。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指标之一,具有良好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毕业生往往社会认可度高,是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体现。在学生的就业竞争中,学校若想增强其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能忽视对学生的职业精神,尤其是工匠精神的培养。通过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评价、毕业生的社会声誉来实现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从而形成良性的校企互动。
1.2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职业精神往往决定了从业者在本行业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良好职业精神的员工,往往是企业重点培养的对象,且能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佼佼者。目前,多数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时除了要求应聘者具有某项或多项技能外,通常还会要求应聘者能吃苦耐劳、有责任心、工作认真负责,而这恰恰正是工匠精神内涵的体现。因此,高职院校强化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对口率,更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使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且立足于社会。
1.3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就是培养卓越人才
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它的内涵在于工匠们对职业的敬畏、对产品的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追求、对品牌的专注坚守。然而,园林工匠制作的每一件鬼斧神工佳品,无一不是精湛的技艺与匠心独运的结合。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中,需要一批卓越的人才促进我国园林产品由数量到质量的转变。在卓越人才的培养中,需要从入行开始,而高职院校正是学生职业的启蒙。?W校欲将学生培养成卓越的园林工程师,就有责任和义务实施工匠精神的教育,从而使学生具有工程师气质。所以高职院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必须融入工匠精神,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精神,从而进一步培养成卓越的人才。
2我校园林技术专业创新创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校园林技术专业正在积极实施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然而,教学改革效果并不显著,表现在学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但学生的就业率、对口率仍然没有增加,毕业生一年内的离职率高偏。为此我们结合人才培养过程,认真分析存在以下问题。
2.1行业参与不足,行业精神缺乏
园林行业的精神是园林行业的前辈基于我国园林发展的方向,为自身生存发展与祖国建设的需要,在上百年的生产实践基础上,精心培育出的执着、细致、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它引领着一代代匠人完善提升中国人的居住生活环境。然而,在教学中由于行业师傅参与不深,不能及时向学生传授最新的行业精神,不能触发学生的工作兴趣。此外,专业教师大多没有行业实践经验,主要照本宣科或是讲解自己对于创新创业的理解,而忽视将创新创业与行业精神的结合。最终学生虽然具有一流的技术与创新创业能力,但是没有一流的匠心,以致无法长期专注在园林行业工作。
2.2教学模式侧重创新创业培养,忽视职业精神塑造
园林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创业就业。创新创业的能力本身就包括锲而不舍、永不止步的职业精神。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相关教师更多的关注创新创业的思维训练及方法,忽视了学生需要有职业精神的支撑才能实现园林技术的创新创业。最后,导致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浅尝辄止,有点成绩就沾沾自喜,遇到难题经常退缩不前甚至退出。在毕业后的工作中遇到创新瓶颈、创业难题也会因没有良好的职业精神指导而离职、放弃。
2.3创新创业服务模式僵化,学生职业定位不清
在我校园林技术创新创业教学改革中,辅导员一直承担学生创新创业的服务,而专业教师一直承担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两者界限分明。最终导致专业教师只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忽视创新创业服务。而辅导员因缺乏专业知识,往往给予笼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能给予学生形成具体清晰的职业定位。因此学生在就业中职业目标模糊,使得园林技术的毕业生质量与园林行业需要的人才质量存在一定的差距。
3融入工匠精神的园林技术创新创业教学对策
基于我校园林技术专业创新创业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融入工匠精神才能培养出社会需求、企业满意的合格人才。课题组将从学生“工匠精神”养成的视角着手,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同时抓好职业精神的培育。
3.1以行业工匠精神引领,培育学生职业精神
制定“双向”引领机制。一是校内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实训或参与自己的相关创新创业科研项目,进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方法、创业基础,启蒙学生的行业精神。二是遴选行业园林高级技师担当兼职教师与行业导师,在学生三年学习中,分时段、阶段介入到创新创业教学中来。园林高级技师通过自己的从业经历、园林作品,感染并引导学生将技能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园林创作中,并通过接受最新的行业资讯,不断按照工匠精神的态度完善自己的作品,完成职业精神的养成。
3.2?D变教学模式,工匠精神贯穿创新创业的培养
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创新创业课程,将工匠精神融入工作过程。创新创业课程的工作过程紧扣园林技术行业的新形式新要求新方向。根据园林技术专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具体分析在工作过程中学生需具备的工匠精神要素,结合课程体系中的认知、跟岗、顶岗、创新创业实践模块,完成从学徒、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大国工匠”成长体验。让学生意识到只有按照工匠标准,才能成为栋梁之才。最终,通过工作过程的体验锻炼,让“工匠精神”扎根在学生心里。
3.3围绕工匠精神理念,升级创新创业服务机制
毕业生的职业稳定性及职业规划,需要全体教师合力解决。开展“1+1”课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由一名专业教师和一名辅导员共同承担,共同关注学生成长及就业帮助的各个环节,努力成为教学工匠的典范。辅导员需要及时了解创新创业政策,解决大学生创新创业中择业难题。专业教师应为大学生讲授典型的园林行业就业与工匠精神相关的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启发引导学生以工匠精神的态度去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4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工匠平台
校企合作是培养师生工匠精神的重要形式。探索引入“现代学徒制”完成教师工匠与学生工匠的培养。让园林企业深刻理解,企业需求的优秀人才必定是校企共同培育的学生。企业应主动承担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才能够保证学生对企业的忠实度。学校也应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适应企业的需求与变化,为企业培养符合园林企业转型升级的新工匠。
然而,很多技工院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一是增加了师生的负担,二是缺乏系列的思考和统筹安排,三是活动受到限制,四是缺少理解与支持。以部分优秀班主任为例,他们努力地将各种德育内容融入到日常管理中,却发现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信心备受打击。笔者认为,以培育工匠精神为突破口,将给技工院校的德育工作带来转机。以下笔者从四个方面进行阐释,即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技能人才培养、融入学生管理体系,将工匠精神作为德育衡量标准,同时做好培育工匠精神的保障工作,通过工匠之道做好技工院校的德育工作。
一、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技能人才培养,有利于把握德育方向
工匠精神是对工作的执著,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其内涵就是精益求精、严谨细致、耐心专注、专业敬业,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育目标契合。
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技能人才培养,有利于把握德育方向并推动职业教育改革跨越式发展。在具体实施方面:一是努力培育合格的工匠,千方百计提升学生素质。有人认为工匠是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是一种职业道德的升华。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二是要强化对工匠的奖励机制,以优质的校企合作为动力,带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能让工匠精神变成空谈,要脚踏实地地做好校企合作,让优秀的人才可以充实到更具吸引力的岗位。在校企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企业优势,特别是利用优秀的企业文化,争取学生对行业、企业及岗位的认同,进而实现学生与岗位零对接,达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德育效率
培育工匠精神不能局限在少数学生身上,仅仅培养少数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并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要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学生管理体系的优势,通过其自上而下的职能培育工匠精神,提高德育效率。大部分技工院校的学生管理组织结构(图)如下。
例如,学生社团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达到了部分德育的目的。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社团,更容易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以志愿者协会为例,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社区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能够提升学生的责任感、意志力和心理相容等等,这些素质会逐渐沉淀为学生的敬业精神。
在学生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只有实现培育工匠精神的规范化、集约化和精细化,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规范化就是能够有效地开发和整合资源,同时不断提升师资水平;集约化就是能够条理分明地归纳要素,做到聚散为整、整体研究、统一管理、章法分明;精细化就是能够通过系列载体有计划、有步骤、有实效地推动基础内容的实施。
另外,还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工匠精神特色化、形象化的人文校园环境标识建设,辅以办学理念、校训、校规、校风、校徽、校旗、校歌等,彰显学校开放特色,批量高效地培育工匠精神。
三、将工匠精神作为德育衡量标准,有利于确保德育的比重
短期内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到德育工作上,往往无法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德育比重较难衡量。例如,在技工院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是班主任,德育教育效果与班主任的个人能力水平息息相关,直观的体现就是班级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这对部分学生来讲是不公平的。一位合格的班主任要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工作计划和总结,教育转化后进生,做心理健康辅导和职业指导,开展德育研究,而短期内是没有办法培养出大量优秀班主任的。
如何解决类似问题,特别是从哪些方面确保德育比重?笔者认为,可以将培育工匠精神作为衡量标准。一是要确保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力度。通过确保时间、经费等投入及确保相关教育师资力量、活动形式等,实现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覆盖。二是要提升班主任地位。班主任的个人能力直接影响培育效率,可以评选出一些优秀的老班主任作为德育教师,同时提升德育教师的地位,增强德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另外还要有计划地通过以老带新、师资培训等方式,大力提升班主任队伍的德育水平。三是培育工匠精神不仅仅局限于课内,社团活动是有力的补充。要确保社团投入和管理力度,让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注意把握科学性、职业性等原则。四是培育工匠精神需要有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建设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正视道德冲突,解Q思想困惑,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校道德体系,调动广大教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积极性。
四、做好培育工匠精神的保障工作,有利于创造德育的良好条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培育工匠精神在运转过程中的相关指标必须明确,格局必须有先导性和先进性。
一、工匠精神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工匠精神能否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主要取决于工匠精神本身是否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事实上工匠精神是从属于对职业本质上进行精神追求的范围,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念上确定的追求取向。虽然本身从属于不同的范畴,但都关联却很大。从心里健康教育的角度对工匠精神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兴趣是进行一切生活生产的原动力
兴趣是完成一项工作最直接也是最具体的行为体现,对一件事物产生了兴趣,才会更加专注的去完成它,并从中体会到对事物进行完成过程中产生的乐趣,这就是工匠精神所具有的首要心理要素,工匠精神更加有利于学生对兴趣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匠人本身就是善于创造,其进行创造的思维活跃度是高于一般只是进行技术加工的人员的,这同样也是属于匠人独特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索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细节上更加注重
正所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匠人在进行产品的制作中精益求精的精神也是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吻合的,通过对工匠精神的理解能够更好引导学生对于品质上的追求。
(四)培养踏实负责的品质
工匠在对进行出售的产品对其质量有着严格的要求,对顾客有着严谨负责的品质。在工匠精神中包含着心理健康进行教育的资源,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渗透与引导,可以培养学一丝不苟的学习作风,树立严谨的态度,并形成认真、细致、耐心、踏实等良好的性格特征。
二、将工匠精神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融合的策略
现今我国的教育主要的就是进行技术专业知识的教育,从本质上育人变成了进行社会运作人才的加工,工匠精神的教育逐渐的被人们所遗忘。将工匠精神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融合能够在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重拾工匠精神的品质。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建立将工匠精神逐渐渗透到教学工程中的意识
教育的根本就是育人,育人先育德,要保持着这样的思想理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工匠精神的融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就是具有匠人精神的人才,特别是心理健康、三观端正的人才。换一种方式来讲,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具备工匠精神和良好精神面貌的人才,才是企业和社会进步的根本。要把培养具有现代工匠精神作为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旨思想,积极的进行思想健康的教育。可以通过进行校园网、校园宣传专栏的形式烘托出思想健康教育的氛围,结合思想教育对工匠精神进行渗透,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精益求精、敢于创新,追究完美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的有效渗透
现在的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上重点的关注的是成绩和能力,主要考虑的对学习进行不同方面教育的实用性,重点的看重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养,在精神的教育上很是缺失。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的态势都是处于一种畸形发展,造成了高技术人才数量充足却无法适应企业的需求。所以逐步的要在学生的教育中加入工匠精神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向社会输入具有高素质品德的人才,要将这种教学的目的贯穿整体的思想健康教育。工匠精神是目前社会追求的一种精神其包含了对技术、方式、心理这三个层面的理论。
(三)通过积极的开展学校的思想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对工匠精神的认知
现阶段社会流传的都是一种名为“差不多”的精神,正好的符合了人们满足于只追求90%的效果,并不想要去完善内10%,达到100%的心理心态。如果都是抱著这种心态去完成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那么社会将呈现出病态的发展态势。虽然一直被称赞的鲁班精神和庖丁故事都被人们所熟知,但是现在已经逐渐的被这种“差不多”精神所顶替。只在效益和业绩上向前看对产品的品质追求逐渐的被忽略。校园文化相对于学生来讲就是一个小型社会的缩影,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有效的改善学生对目前社会现状的认知,通过积极的开展社会的实践工作,提供多样式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思想水平。帮助学生树立起追求更好、认真负责、踏实肯干的品德。校园的文化是进行学生思想健康教育和工匠精神培养的主要场所,提升校园文化的建设,将二者有效的进行融合,共同发挥其教育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