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16:38:02
导语:在农村经济养殖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农业生产中逐渐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逐渐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而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在其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受到种种客观因素限制,导致我国当前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成效不高,存在一系列问题有待完善。故此,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应重新审视和定位新型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从而有针对性培养优秀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推动农业发展。由此,本文主要就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就其中存在的问题,寻求合理改善措施。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为了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我国政府部门结合实际情况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为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转变了传统农村经济发展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农业产业化发展不仅需要引进先进技术,还应该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农业经济管理职业人才,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由此看来,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农业职业院校定位偏离三农目标,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力度不足。就当前我国农业职业院校发展现状来看,主要是培养农村经济系管理职业人才的重要的基地,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经济获得快速发展,相应推动了职业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更好的迎合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农业职业院校紧跟时展潮流,开设了大量非农专业,反而对原来的农业人才培养力度减弱,致使很多农业院校涉农专业招生不足,严重影响农业人才培养[1]。与此同时,一些职业院校为了满足农村家长跳出农村,谋求长远发展的目标,农业专业人才培养逐渐以升学为目的,逐渐同普通高校发展形成趋同现象。这些短期的升学利益,将会导致农业院校三农本位职能弱化,长此以往,将导致农业专业人才更加稀少。
2)农村经济管理队伍培训力度不高,难以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在农村经济管理队伍建设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而在当前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有超过一半的农村经纪人未获得执业资格证书。农村经济管理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农业专业知识,还能够了解经营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如果职业技能水平不高,缺少足够的理论知识储备,那么必将影响到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人才在农产品流通中起到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市场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运用先进技术能力,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营销策略。但是当前我国多数农村经纪人自身文化水平偏低,缺少系统的专业培训,理论知识基础薄弱,专业技能水平单一,难以更好的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缺乏就业竞争优势[2]。
3)农村职业教育主体和产业主体连接不足,职业教育特征不明显。较之其他高等教育而言,职业教育主要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更适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为了更好的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的综合能力需要在大量实践中积累和提高。但是由于我国当前农村职业教育主体同产业化主体连接不足,致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导向性不足,难以培养出社会所需优秀人才。此外,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式过于单一,很多职业院校由于对市场需求认知不足,人仍然采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以至于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将自身所学灵活应用到实践中,同农村产业化发展相脱节,无法适应农业实际发展需要。
2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策略
2.1明确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三农本质
农村农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应明确服务三农本质,结合国情,促使农村闲置劳动力向非农化人才方向培养,通过技能培训,将更多优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建设中,促进城市节约;培养新型农民,引进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为了能够更有效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应充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主导作用,培养更多优秀的职业人才,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加大农村职业教育投入
政府应极大农村职业院校资金投入,并未其颁布一系列优惠措施,改善当前我国农村地区中职院校办学条件,从而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培养更多职业人才;加大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力度,以培养农村经济发展所需应用型人才为主,带领农村群众发家致富,提升农民收入。
2.3坚持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
树立正确的职业人才培养思想,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力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应结合实际需要,不但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以职业化为导向,培养理论基础和经验丰富,实践能力较高的优秀人才[3]。与此同时,还应该注重人才知识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技术培训的整合,构建更加完善的技术培训体系,从而为农村产业化发展培养更加优秀的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响应的需要更多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故此,为了能够培养更加优秀的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应提高中首次很多股,加深三农服务本质认知,重视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农业发展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军,王夷平,许春艳,等.农业经济转型背景下复合型农经人才培养探讨——基于职业能力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26):21-24.
[2]黄文清,李明贤.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下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职业发展问题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3):41-45.
(苏州大学 社会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摘 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老龄化现象日趋加重,老年人养老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将苏州市吴江区江村作为研究点,思考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养老模式的现状和可能面临的困境,从而促进农村养老模式更新及老年社会工作本土化.
关键词 :养老模式;经济支持;城乡一体化;社会工作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F804.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070-02
1 研究背景
中国历经改革开放30年,正面临着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人口老龄化日趋加剧.尤其在经济收入相对较低、老年人口占较大比重的农村,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而经调查发现,经济状况较差成为老年人生活和养老困难的核心问题.
作为社会工作的学生,一直秉持着“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更多地从专业知识的视角来思考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养老模式的现状和可能面临的困境.如今,中国城乡一体化格局尚未完全确定,针对老年人养老问题,旧有的模式与方法难以满足新兴的需求.
吴江,自古以来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2012年,吴江在新农保制度建设中,出台了一套养老保障城乡一体化政策:将劳动年龄段被征地农民及在非农产业就业的本区农村劳动力逐渐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正逐步实现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与城市居民“三大并轨”,吴江成为了养老改革进程中的典型范例.
1938年,《江村经济》的出现,让吴江江村因而被学人看作是观察中国农村的窗口.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江村以乡镇企业起家,不断朝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农业人口比例下降14%.2010年统计的全村60岁以上老人共807人,占27.9%,江村已经是一个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的社区.
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作者选取了吴江江村作为切入点,将深入江村先通过调查经济支持这一维度,探求老年人养老问题的真正所需,以提出进一步完善健全养老机制的建议并努力促进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
2 调研内容
为全面、真实了解江村老年人的养老现状及需求,作者在江村就老年人养老问题进行了问卷发放和结构性访谈等一系列初步调研.分别在江村25个村民小组中对60-75周岁的老年人随机发放问卷85份,有效问卷80份,问卷置信率达94.10%,访谈调查对象为村中60-75周岁无子女及单身的老年人、低保户老年人和部分村干部,旨在了解特殊群体的养老需求,进而采取针对性帮扶.
3 江村养老经济支持现状和需求分析
3.1 基本情况概述
根据调研数据分析,江村60-75周岁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90%以上处于文盲和半文盲程度,不太熟悉和不了解养老政策的老年人超过了半数.46.25%的老年人曾从事务农,说明土地仍是江村老年人的重要经济支撑.
江村仍以小家庭为主,历史上就有少生的传统,这也是家庭养老支持薄弱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易造成“失独”和“空巢”现象.
3.2 养老现状分析
江村有高达82.5%的老年人未购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在江村老年人心目中,养老主要还是得依靠家庭,还不习惯于购买养老保险来作为老年生活的经济保障.另外,在调查还发现一个特殊现象: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老人反而会购买养老保险,而经济条件较差的老人却无能力购买,这将加大后期两者之间的经济水平差异.很多老人是家庭收入来源的一部分,依靠其收入在物价水平较高的苏州地区维持个人生活的同时补贴家用,这将对其经济造成压力.
医疗仍是老年人生活中的一笔较大开销,除此之外由于风俗使然,人情花费也占了足足67.75%,使得经济压力更重.总体而言,江村老年人恩格尔系数较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
在医疗条件、物质条件较高的苏州地区,60-75周岁的老人一般情况下还是有能力在老伴的帮助下,进行自我生活料理.但随着年龄的增高,选择子女照料的比率也不断上升.同样的,没有人选择养老院和康复中心等机构照料,也没有选择请家政保姆,原因一般为不愿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经济条件也不允许.
对于江村老年人来说,相比经济方面的改善,他们更关心自己的健康状况和得到的情感关怀.社区服务观念也在江村有了一定影响力,老年人们也开始渴望得到如市区和城镇上完善的社区服务.
4 江村养老经济支持问题和原因分析
4.1 家庭养老经济支持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子女为赡养主体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在弱化.从之前的调查可以清楚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江村老人拥有的子女数量较少;二是许多中青年纷纷前往吴江、苏州等中心城镇或上海等大城市甚至国外工作和生活,寻求更好的发展,而孙辈一般跟随父母在外生活或住校,即使在经济条件不错的江村,“空巢”老人数量也逐渐增多.调查发现,江村独自生活的老年人占18.75%,而农村传统的几代同堂仅占1.25%.三是自己储蓄养老逐渐替代了子女赡养,57.50%的江村老年人仍是自己储蓄养老,只有16.25%是子女赡养,而且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是十分有限的,一般仅能保障老人的最低生活水平.另外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因为子女提供资金的多寡取决于子女的经济收入和孝心.
尽管家庭养老模式在经济支持上没有占主要地位,但在老人的生活和医疗照护支持及情感支持上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这些特殊群体生活上无人照料、精神上孤独甚至受折磨.农村社会中又严重缺少可供老年人休闲娱乐的公共设施和场所,使得他们在精神上倍感孤独,这更说明家庭养老模式将来也许会从经济支持逐渐转向情感和照护支持为主.
4.2 自我养老经济支持
农村老年人本就收人低,积累少,江村60-75周岁老年人年收入分布情况与是否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有一定联系.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加上土保补贴大约为每年2000元,因此未购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且自己没有其他收入的老人收入大都在2000-3000元.而年收入在30000-40000元的老年人大部分是自己从事劳动生产收入所得加上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收入.但是农村老年人口自我养老的保障不稳定,江村老年人口大多从事的是家庭农业或工业生产劳动,收入较为薄弱,而且自我养老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大和身体状况的弱化而逐渐下降.此外,有些经济能力较强的老人的收入除了用于自己和老伴日常生活外,还要补贴子女,因此,经济状况较差成为老年人生活和养老困难的核心问题.
4.3 社会养老经济支持
吴江在新农保制度建设中,出台了一套养老保障城乡一体化政策.但在江村,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极低.一方面,很多老年人的收入被用于各种基本开支后所剩无几,个人筹资能力低;另一方面,老年人仍具有“养儿防老”的意识,认为家庭和子女可以为自己养老.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基本上都是子女自助购买或政府有补贴,因此,如果没有政府财政适度的承担,大多数农村居民无力承担较高的养老费用,许多江村村老年人必然被排斥在养老保障制度外.另外,与城镇的社区相比,江村跟其他农村一样,公共服务设施及人员配备严重不足,缺少专门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生活面临许多困难,特别是精神生活匾乏.因此在选择改善生活质量的哪个方面时,超过半数的老年人选择了社区服务.
5 解决江村养老经济支持问题的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知,现有的江村养老方式存在着很多问题,家庭养老作为传统的农村养老方式已逐渐被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所取代.在城乡一体化的新背景下,新的农村养老保障经济支持体系应该是以社会养老为中心,以家庭养老为坚强后盾,优化组合的一种多元化的养老方式.
5.1 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江村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应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予以扶持.保险费的缴纳方式也应灵活多样,一方面可按月或按季甚至按年度缴纳,另一方面可适当放宽要求,可补交、预交.还需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配套措施,提供养老院和老年活动中心场所,完善其基础生活设施、医疗、心理法律咨询等多功能服务.同时,呼吁社会志愿者投入到扶持农村老年人口的活动中,使江村老年人能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5.2 适度调整计划生育政策
政府应在保证能控制人口数量的前提下实行一些新的生育举措,减轻子女养老的负担与压力,缓解江村养老危机.虽然在调查中江村并没有出现子女不愿赡养的情况,但仍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子女赡养父母的自觉性.
5.3 发展江村经济
发展江村经济,是解决村民养老问题的关键.提高村民收人应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继续传统农业种植和水产业养殖,发展多元化产业;吸收城市资金投人农村开发,城乡一体,统筹安排劳动力资源;开发以江村历史文化为中心的旅游业;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村养老保障的基础,也是实现养老模式本土化的经济基础.
5.4 运用社会工作方法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5.4.1 个案工作
基于个案工作的“亲属责任”原则,社会工作者可运用个案工作中的“联合家庭模式”介入江村养老问题,唤起子女关爱老人,物质上保障老人的基本生活,生活上给予老人必要的照料,引导老人与子女间建立彼此接纳、感情交融的和谐家庭关系.
5.4.2 小组工作
小组工作将面临相同困难的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集合起来,建立互助小组.运用小组集体的经验和力量解决老人所面临的经济困难.此外,小组活动还有助于排解老人的孤独无助感,让他们获得情感支持.
5.4.3 社区工作
社会工作者要倡导政府在政策上照顾到江村老年人,并广泛开展养老助老的宣传教育活动,在社区内树立尊老爱老的社会风尚.同时,广泛开展适合农村老人的文化休闲活动,鼓励老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发挥“余热”,自强自立,实现自身价值.
6 结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人生都必须经历老年这一自然阶段,关爱老人、关注老年人的问题就是关注我们自身的未来.能否通过努力,构建一套可行的本土化老年社会工作模式,能否为正处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地区养老发展提供范例,为决策者提出参考,这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
参考文献:
〔1〕Kathleen McInnis-Dittrich:Social Work with Elders,2nd ed.,20-24.
〔2〕李祥专.人口老龄化下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困境与出路[J].社会工作(下半月),2010(5).
【关键词】农村中职学生 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 途径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11.039
县域中职学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他们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普遍较差。如何将这些学生培养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是中职语文教学面临的难题。时代对人才素质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具有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中职语文教学理应重视口语交际训练。本文试对农村中职学生培养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行探讨,务求提高口语交际教学水平,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农村中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发展的现状
经调查研究,当前农村中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发展现状如下:
第一,交际常用方言,语言比较粗俗。农村学生受语言环境的影响,说惯了方言,听惯了粗话、脏话(喜欢斗嘴、占便宜,或表达不满),即便生活在倡导讲普通话、讲文明话的校园里,也难以改掉不良的语言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不管男生女生,往往说土话,说上一段话,就会有粗话、脏话夹杂其中。学生往往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第二,学生不愿交际,不敢交际。农村学生受生活环境的制约,视野比较狭小,“说话”机会少。有些学生属于“留守少年”,平时沉默寡言,不愿意张口说话。因此,在正式的公众场合讲话时,多数学生不敢正视对方,手足不自然,说话吞吞吐吐。一些学生不愿说,怕说错。还有一些学生想说而不敢说。
第三,学生不善表达,语言贫乏。农村学生大多寡言少语、性格内向、胆小怕羞、缺乏自信、不善表达。学生由于生活经验贫乏,积累的词汇不够丰富,在交际训练时,有的无话可说,有的结结巴巴,有的人云亦云,使原本能体现个性和创造性的口语交际变得枯燥无味。
第四,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农村学生很少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很少在大众面前与人面对面交谈,因此,在和别人交谈时,他们生怕说不好,常出现胆怯、自卑、畏难的心理。很多学生不敢在课堂上发言,更谈不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五,学生不善倾听,不懂礼貌。口语交际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不但要求说者会说,还要求听者会听。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在和别人正式交谈时,不注意听别人说,听不懂别人表达的意思,谈话不搭调。有的甚至因为急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而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让对方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
二、农村中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
面对农村中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发展的现状,教师必须正视现实,更新观念,端正态度,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愿交际
中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应当在良好的口语交际环境中不断地锻炼,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对学生口语影响最大的是周围的语言环境。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说普通话,教学语言干净、精练、逻辑性强、有趣味性,以优美的语言范例影响学生。同时,应提醒学生注意分辨、吸收群众的语言,自觉规范自己的语言,抵制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影响。在口语训练过程中,教师还应善于营造口语交际情境,创设具有实用性、针对性、趣味性、活动性、可操作性的锻炼机会,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乐意说,并在宽松的交际氛围中感觉到“对话”的快乐,以进一步激发他们进行口语交际的兴趣。
(二)克服障碍,平等对话,让学生敢交际
在课文朗读背诵和问题讨论发言、组织口语交际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发现、分析学生存在的口语障碍,并实施积极的训练策略。教师应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及时帮助学生打开“心结”,以引发学生的表现欲望,使他们愿说、敢说。
1.树立平等尊重的意识。口语交际的特殊性在于实时性、现场性、直面性、情感性、交互性。即使是平时口语流畅的学生,也有“卡喉”的时候。尤其是口语能力较差的学生,更是怕开口。因此,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树立平等尊重的意识,在言行、情感上与学生平等相处,力图不给学生留下阴影。在教学中,教师应以伙伴和朋友一样的身份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句话,以真诚的情感、诚恳的态度、温馨的提示、亲切的鼓励、关爱的话语,消除学生不敢说的心理,让学生在宽松、愉快、自由的氛围中愿意表达。同时,教师应因材施教,多创造一些适宜的机会,让存在口语障碍的学生也能体会到“给我翅膀,我就飞翔”的。再者要教育全班学生不应嘲笑发言者,应认真听讲,尊重别人,以渐渐形成互相尊重、互相鼓励、无拘无束、轻松随和的课堂气氛,从而消除大多数学生的羞怯心理。
2.培养学生独特个性。学生是有思想、有自我意识的主体,学生的言行是思想意识的反映。我们应允许学生说错,鼓励学生说真话,不要人云亦云。当学生的发言与众不同、富有创造性时,教师应当给予充分肯定和美好表扬。
3.适当“逼迫”学生说。当然,课堂仍然会有一些学生不愿说。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口语交际训练,笔者采取了适当“逼迫”措施:一是将学生每次发言打分,并将发言分数列入期评分;二是实施“不说就写”的原则,如果学生课上不能说,就要课后写(每个学生只有一两次的机会),最终让“不善言谈者”也能站起来说。
(三)创设机会,拓展途径,让学生会交际
农村中职学生大多生性胆小,性格比较内向,不愿向别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不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更谈不上与别人交流合作,因此,要有效地实施口语交际教学,必须低起点、小梯度、多途径,从扫除学生口语交际的心理障碍做起。
1.课前说话,鼓励交际。课前发言、当众说话是交际训练的最好形式之一,可以培养学生在公众场合从容讲话,善于表达的能力。每天课前让学生轮流上讲台进行五分钟左右的发言,要求面向台下的同学口头说话,看谁体态自然,谈笑自若,说得最好。每次发言,学生提前一天准备,可以脱稿也可以读稿;每个学期,争取人人都有三四次上台发言的机会。这种训练方式在开始时可让两个学生登台,或背古诗词,或讲笑话,或讲成语故事,或说说自己喜爱的名言警句。学生开始说话可能没有文采,这不要紧,只要开口,便有希望。等进行到第二轮时,以学生平日的见闻感受为主要内容,因为这些内容来自学生身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体会深切,容易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还能促使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积极思考问题,自觉扩大阅读面。
2.阅读写作,培养交际。在阅读教学中可通过朗读背诵、口头答问、口头复述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胆量,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读”和“背”是学习语文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增强语言文字的感染力,靠读;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纯熟度,也主要靠熟读和背诵。因此,引导学生多朗读、多背诵课文(或精彩片段),既可以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又可以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自觉地接受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提高自身的语言素质和文学修养。农村中职学生读书、回答问题的声音特别小,难得听到琅琅书声,于是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大声地读,每堂课至少10分钟。朗读可以采取各种方式:听录音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分角色朗读、个人朗读、小组朗读、集体朗读等。不管采取哪一种方式,在诵读的过程中都要指导学生注重语调、语速、重音、停顿、音量、节奏等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在教学中适时地让学生当堂背诵,让学生及时感到胜利的喜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口头答问应注意听清楚问题,应让学生学会“答如所问”。口头复述应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形式,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可以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促使学生把别人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在作文教学中,可以采取先“说”后写的办法,将“口头”作文与“笔头”作文分步进行。让学生在动笔之前,对审题、立意、选材等进行讨论,并说出自己的构思,这样既打开了思路,又训练了说话,实现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的共同发展。当看到写得好的作文,在讲评课上可让作者自己登台朗读,再让同学们一起评议,可以是朗读方面的,也可以是作文方面的,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既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又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上交际课,训练交际。要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就必须上好交际训练课。在“口才”课中,除了教好教材安排的“口语交际”内容,还应适当补充一些适合中职生口味的校本资料(教师收集选编)内容,如谈谈现代礼仪,说说口才艺术,讲讲职场故事,让学生体会口才特有的魅力和非凡的作用。同时,让学生平时注意自己的说话特点(说话带脏字和不雅的口头禅)、仪表仪态,懂得待人处世,做到能说会道,举止大方,养成讲普通话、讲文明话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创设一些训练内容和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如打电话接电话、商品推销、道歉、采访、演讲、辩论等,在口语实践活动中教给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方法,指导学生如何利用语气、语调、重音和表情、手势、动作等来增强表达效果。同时,教师还应有调控手段,保证活动顺利进行。当学生说话出现“卡壳”现象,应及时提示,迅速帮学生补上忘词;当学生因表达不当引起哄堂大笑时,教师应迅速控制局面,肯定学生可取之处后,再用恰当的语言把学生意思重述一遍;当学生说话信马由缰时,教师应及时以委婉、巧妙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到议题上,使其有条理、有中心地说下去;当学生辩论时,教师应大力扶持弱方观点,使双方力量大致均衡,让辩论能够展开、继续下去,等等。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生活,又能培养口语交际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激发学生对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的兴趣。
4.多看节目,学习交际。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中职校较为宽松的学习生活和较为优越的学习条件学习交际。如中央台有许多好栏目,如《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海峡两岸》、《庭审现场》、《艺术人生》等,这些节目就有许多交谈内容,平时引导学生注意收看。每年“两会”召开时,有许多访谈节目和记者招待会,应该让学生收看,既能学习交际知识,又能了解时事。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观看大学生辩论会和挑战主持人大赛的一些节目,既能调节交际教学课堂氛围,又能让学生耳闻目睹参赛者的精彩表现,从而调动学生学习交际的积极性。
5.生活交往,运用交际。口语交际能力作为一种综合实践能力,仅靠课堂培养训练是不够的,我们还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跟社会上的人多打交道,如问诊、做客、问路、购物等,生活中的交往都是绝好的交际机会。
【参考文献】
[1]冯敏.初中口语交际教学实施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4(11)
[2]刘克全.农村中学语文听说教学的偏位与对策[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05(2)
[3]张浩.新编当众讲话艺术与训练[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5
论文摘要: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说明:经济人假定是经济学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础,在经济分析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很设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因此,家庭的生育行为也是经济人作出的理性选择,通过子女的生育、抚养以实现生育利益的最大化。基于此,面对农村较高的生育率及严重的性别比失调,政府也应从经济人的视角制仃相应的政策,以实现生育行为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一、生育行为是一种理性经济人的行为
“经济人”(Home Occonomicus,或Economic Man),简单地说指人是自私自利的,其经济行为的原始驱动力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个人追求的利益与社会利益是一致的,那么就能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然而,在很多情况下,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并不一致;因而,个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时,并不能使社会得到最大利益,有时甚至会导致社会利益的损失。
家庭的育龄夫妻作为经济生活的理性人,其所进行的生育行为是一种经济人的行为,从经济学角度看,我国(特别是农村)的多胎生育以及男孩偏好正是经济人假说的表现。在传统社会里,为了实现经济利益与非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家庭希望多生育小孩。从经济利益的角度看:(1)在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下,子女.的多少代表劳动力水平的强弱,子女多(特别是男孩多),劳动力足,在平时的生产中,就能担负起更重的体力的投人,因而就能有更多的产出,家庭的经济收人也得到增加;(2)成年子女不但能增加劳动力的投人,同时,也是父母养老的保障。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命周期长度要大大长于其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只是其生命周期的一个阶段,为了在失去劳动能力后仍然能维持生活需要,人们必须将劳动时期获得的收人的一部分积蓄起来,而适于积蓄的物资财物是土地、房产、贵金属和珠宝等商品,在传统的农业社会,有能力进行这种物资财物积蓄的人仅仅是少数,对于绝大多数的人而言,消费的剩余可能很少,因此,其终身的资源分配就难以利用财富或货币进行储蓄,而只能用人力储蓄的方式,即生育子女。子女及其劳动能力具有永久积蓄的特点,因而成为重要的养老资源。同时,土地、房产、贵金属和珠宝等商品的价格不稳定,保值增值的不确定性因素多,而子女却能给家庭带来永久的收益期望。多子女与独生子女相比,在劳动力投入与增殖保值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另一方面,从非经济利益的角度,也即是效用最大化:(1)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多子多福”,儿孙满堂,子女多,幸福感强;(2)“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生育子女特别是男孩,也满足了孝文化的需要。所以,多育以及男孩偏好,能实现经济人假说的效用最大化的要求。基于上述分析,可以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子女多,老年人从子女处得到的养老保障费用也多。
假设2:子女多,老年人从子女处得到的精神安慰高。
二、数据收集
本次采用整群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先在湖南新邵县新田铺镇下辖的29个行政村中抽出5个行政村,然后在被抽取的行政村中普查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养老方面的基本状况。除少数老年人迁居外地或因其他原因未能被调查外,共回收有效资料310份。由于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文化程度一般较低,因而均以问卷访谈的方法来取得资料,即笔者对每一位老年人进行直接入户访问,由笔者亲自填写问卷。问卷内容除了关于老年人的年龄、性别、文化水平、身体状况、婚姻状况、经济状况、居住状况等基本情况外,还包括老年人赡养的各方面状况,包括老年人自我养老状况、子女供养状况及对养老状况的满意度和养老中的主要问题与困难等。
三、子女及计划生育户养老保障状况
1.为了本文的研究需要,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明调查数据:(1)生育状况:在样本中,有31位老年人没有子女,其中巧人完全没有子女,而16人通过过继的方式续绝,从而拥有一个儿子。有279人育有子女,占90. 6%,平均生育4.45个子女。从性别来看,平均生育儿子数为2.39个,女儿数为2.05个,其中育有儿子最多为7个,女儿最多为4个。在样本中,有子女老人289人,约占样本总数的93.22% o ( 2)在样本中,286位老年人无固定收人,依靠自己的劳动投人或子女供给获得经济来源,占总人数的68.39%(表1)。
2.老年人的养老状况:(1)老年人自我养老状况:在此次调查中,大部分老年人没有固定的收人来源,在独居或与配偶共居的310位老人中,有138人自己参加生产劳动获得部分必需的生活资料,在与未婚子女共居的69位老年人中,他们由于还要抚养尚未成年的子女,因而全都参加家庭劳动,甚至外出打工,他们与子女之间的代际经济流动可以概括为抚养型,因而他们在经济上同样是以自我养老为主。在问及是否参加家庭生产劳动时,回答为经常参加、偶尔参加和几乎不参加的分别为198人、82人、30人,所占比例分别为63.87%;26.45%,9.67%;有65% (201人)的老年人或多或少地参加了家庭生产劳动,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为家庭生产做出了贡献,因而也可以算作自我养老。(2)老年人子女供养状况:农村老年人养老主要依赖家庭成员,特别是配偶和儿女,这在此次调查中也表现得相当明显。一是经济供养在独居、与配偶共居和与未婚子女共居的182位老年人中,有55.6%的老年人的已婚子女经常给分居的老年人提供现金资助,数额从每月平均10元到100元不等,均值为42元。提供方式既有定期提供,也有不定期提供,提供者除了老年人的儿子外,女儿女婿也或多或少会补贴一些。转贴于 二是生活照料:在独居、与配偶共居和与未婚子女共居的182位老年人中,有63位老人的成年已婚子女能够经常给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占33.8% ;“位老人的已婚子女不定期提供一些生活服务,占32,6%;其他的63位老人的子女偶尔为老人提供一些生活上的照料,占36.6%。在与一个已婚子女共居的老年人家庭中,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承担了一些家务劳动。(3)老年人对养老状况的感受:老年人对目前自身养老状况的感受,主要涉及老年人对经济供养水平、对生活受照料程度的感受、精神生活上的感受等几个方面以及总体上的幸福感。有49. 5%有子女老年人对目前的物质生活水平感到满意;感到物质生活条件较艰苦的有45人,占16. 6%;其余的86位老年人基本上处于温饱线左右,占34.1%。而对于受照料程度,约1l3强的老年人感到满意,感到不满意的老人有25位,占9.2%,137位老人对于是否受子女照料及子女照料程度感到无所谓,占52.9%(见表2)。老年人对于精神生活的满意度不仅与老年人的精神安慰有关,而且也关系到老年人的日常娱乐及社会参与。相比在家庭中得到的精神安慰,老年人在家庭外的精神生活非常单调乏味。
关键词:新型农村经济体;发展现状;思考
近年来,柘城县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粮食种植大户、畜禽养殖大户、特种作物种植户、特种畜禽品种养殖户、农村种植合作社、农村养殖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经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据调查:截至2016年末,柘城县有粮食种植大户200多户、畜禽养殖大户1000多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畜禽养殖场、农业企业等农业经营单位1600多家。这些新型农村经济体不光发展自己的产业,同时带动了周边农户,周边乡村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一、发展新农村经济体的优势
(一)能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
新型农村经济体是加快推进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的有效途径。可以通过承包、入股等形式把分散经营的土地、分散养殖的散养户以公司+农户、农民合作社、专业协会、土地托管等形式集中起来,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实行统一管理。改革开放初期,实行的家庭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程度调动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单位面积土地产出也有了大幅提高。30多年来,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耕地不断减少,农民往城镇转移,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劳力减少,城乡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加之,这种小户经营的农业模式在农村根深蒂固,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的规模效益难以提升。单一的、小农经济已难以适应现代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要向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新型农村经济体无论生产规模、生产技术、市场供需信息、资金还是承担风险能力都是农户无法比拟的,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生产技术优势在单位面积的耕地上投入较多的技术、资金和劳动,以期获取相对较高的单位面积产量,同时又能减少每单位内农产品劳动消耗,利用市场产品需求信息,调节生产订单产品,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以满足社会需求。
(二)能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村留守人员本地就业
如何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留守人员就业,增加这部分人的收入是值得社会关注和认真研究的问题,这是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致富奔小康,达到共同富裕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受到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随着农村新型经济体的发展壮大,可以吸纳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留守人员就业,尤其是农村年龄偏大、身体不好等不能外出从业的人员。如种植蔬菜大户这样的新型农村经济体,在田间管理方面,拔草、防治病虫害、收获等生产环节,都需要很多劳动帮手,这些生产环节对所需人员的身体素质、文化水平等条件要求不高,同时这些工作的劳动强度也不大、多劳多得,来去自由,非常适合想外出务工又不能出去的和在家留守的劳动力、半劳动力,即使他们不远离家门就能挣到钱,又解决了恋家和照顾家庭的问题,让他们挣钱顾家两不误,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留守人员在本地的就业问题。
(三)有利于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新型农村经济体的发展不仅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也可以通过转让、转包、入股等形式使农户土地集中经营,腾出大量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这些人再不需为收种操心发愁,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进城务工、经商,为城市建设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二、新型农村经济体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问题制约新型农村经济体的发展
从目前现状看,土地零碎插花流转、短期流转并不难,但是如果想集中连片、长期流转却很难,很多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很高,对土地流转问题认知不够,有的农民持观望态度,土地问题制约新型农村经济体的发展。
(二)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脆弱
农业易受旱、涝、冰雹、冻害、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会造成巨大损失,再者有些经营规模小、时间短的新型农村经济体由于他们的资金、技术、市场信息和管理等原因,使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若遇上市场疲软,他们的抗市场风险能力很脆弱,持续时间长有可能是灭顶之灾。
(三)融资难、贷款难
新型农村经济体虽然发展潜力巨大,但是种植业、养殖业受市场因素、自然因素等影响较大,现有风险控制手段无法有效控制风险,致使融资难,银行想贷也不敢贷。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新型农村经济体发展
加大土地流转宣传力度,同时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基础上,通过村组内互换并地等方式,实现按户连片耕种。完善家庭农场认定办法,扶持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加大新型农村经济体发展的宣传,宣传新型农村经济体的定位、内涵、作用,引导新型农村经济体的发展。
(二)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扩大新型农业科技培训,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经营者。积极发展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采取各类支持政策,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带头人。
(三)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
认真贯彻农民合作社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要采取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组织发展的税收和金融政策,增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示范项目资金规模,着力支持专业合作社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储藏和农资采购经营。
(四)加大对新型农村经济体的信贷支持力度
一、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把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来抓。
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办党委高度重视畜牧工作,加大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积极扶持畜牧业的发展。畜牧业饲养规模不断扩大,今年,牲猪饲养量达×××万头,牛存栏80头,黑山羊饲养量1320只,家禽饲养量×××万羽,形成了畜牧业发展的稳固基础。在办事处的支持下成立了石子岭村养殖协会,以养殖协会为中心,辐射我办石段村、华塘村、姜村、横店村及邻近乡镇,为养殖户提供技术咨询及产、供、销等一条龙服务,保障了养殖户的利益,促进了我办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
二、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畜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我们把畜牧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普及应用科技上,在畜牧业生产的各环节推广应用科学养殖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积极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养殖户的整体素质。我们共举了牲猪养殖技术培训班两期,请了畜牧专业技术人员为广大养猪户讲授科学养殖知识,听课人数达×××多人次;同时通过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将相关的养殖技术课程接收录制下来,不定期地组织相关各村的养殖户观看。目前,我办规模养殖户共有×××多户,在他们的带动和影响下,促进了我办畜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三、认真做好防疫工作,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加强领导,成立了办事处主任余足矣同志任组长、负责农业工作的分管领导许建平同志任副组长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加大对防疫工作的指挥与协调。建立疫情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及时扑灭疫情。配合市畜牧局成功处置了五里牌牲畜口蹄疫疫情,防止了疫情的扩散。进一步完善猪、禽免疫程序,提高免疫效果。对牲畜口蹄疫和家禽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免疫,免疫密度达到了×××;落实了免疫标识制度,做到免疫证、耳标、登记建档同时进行;同时在产地检疫、屠宰、运输、销售等环节上严格把关,全面推进了免疫注射和免疫标识制度的实施。
在明年的工作中我办将再接再厉,在市畜牧局的支持和指导下。为我办的畜牧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而不懈努力。
关键词:小康社会;农村经济;新农村
一、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状况
就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来说,尽管产业结构方面有了一定的调整,却依旧是将传统的农业作为主要产业,很多农村居民依旧是将外出务工、粮食作物以及家禽养殖等作为主要的经济收入。相关的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农村局面中有大约百分之四十的收入是来自外出务工部分,有百分之四十五的收入是来自农作物耕种,只有百分之十五的收入是来自小家禽养殖。整体来说,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依旧是将外出务工以及传统农作物耕种作为主要的部分,传统作物自身增收比较难,同时效益也较低,农村中外出务工的人员越来越多,很多农村的劳动力涌向城市,继而使得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缺少足够的人员支撑。产业结构不是十分合理,农村在增强作物种植的过程中没有重视畜牧业等方面的发展,对家禽养殖行业的发展及投入依旧十分低。此外,农产品自身的输出以及相关销售市场上的价格也不是很乐观,由于村民难以走出农村,加上经济发展理念和科学素质较低,很难真正找到销售和推广农产品的有效途径与渠道,继而也就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受限。
二、如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一)转变生产经营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对农村的产业结构做出转变和调整,继而使得农村产业结构更加科学化以及合理化。加强对农村畜牧产业建设力度,使得畜牧产业进一步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另外还应当进一步发展观赏种植业,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物质追求得到满足之后,也开始有了精神层面的追求,对农村的产业结构加以完善和优化,继而有效避免农村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层面上的单一性。对传统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加以转变,使得其能够更好地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来说,基础设施是其中一项硬性条件也是基础条件,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做到完善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和决定农村的经济是否会实现较好发展,要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往往就只是一句话而已。进一步加强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够提高我国农村产业自身的抵抗风险的能力,同时还能够确保我国农村各个产业都能够顺利发展。进一步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助于更好地引进优秀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文化,真正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改革与创新。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做到加强的同时,还应当依据自身的环境因素以及自身的地理位置等,突出发展自身的特色产业,积极进行招商引资,继而使得农村的产业效益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完善来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得到不断完善。
(三)进一步加强村民思想教育,完善产业理念
当前我国农村村民自身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这样就需要基层的领导需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和途径来进行宣传教育,继而使得村民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比如说在农村的宣传栏中鼓励以及支持村民进行大胆创新和实践,引导农村村民摒除等要靠等落后的思想和意识,进一步宣传农民生活中农业发展的作用和重要意义,在农村积极构建文化站来实现科技兴农,通过这一文化站为农民更好地引进生产和种植技术,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农业生产能够实现增产和增加效益,同时还应当积极开发多种振兴农业发展的产业项目,多为当前农村居民积极谋划致富的途径和渠道。这就需要基层的干部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多为农村产品拓展和寻找新的销售市场,积极招商引资以及创建新的企业,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农村中的人口有更多收入来源和机会,避免农村劳动力的流失,通过多方面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的增长。
(四)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大学生人才加入农村建设
人才是发展的关键,对于农村经济建设而言,大学生人才更是在其中发挥着不可获取的作用,通过创造以及完善农村环境和条件,继而吸引更多的农村大学生人才加入到农村经济建设中来。对于农民而言,农村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和致富的空间与机会,可是当前我国农民自身的文化和素质水平相对较低,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会有一定的盲目性,这样就需要农村积极引入优秀大学生投入到农村经济建设中来,其中大学生村官的招录机制就是其中一个相抵较好的方式和途径,大学生村官自身的文化素质较高,贴近农村之后,能够更好地了解农民自身的实际状况,能够更加有效的将科学知识和文化理念进行有效地结合,将其带入农村经济建设中来,使得农民自身的种植技术以及文化知识都得到进一步提升,引导农民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帮助农村领导对产业结构进行有效地调整,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逐步完善,继而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得到有效的促进和推动,这样就需要国家和政府应当从财政等方面入手加大支持力度,使得对学生村官的待遇能够有所提高,使得其自身的发展机会和空间能够更加明晰,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大学生人才加入到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需要农村发展的支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当前社会需要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农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比例,国家针对农村经济以及农业的发展出台了诸多扶持政策,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依旧有一些不完善之处,比如说农村产业结构不够完善,经营管理方面不够科学,农民自身的意识以及素质较低等等,这样就需要政府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大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想方设法增加农民自身的收入,对农民的生活条件进行逐步完善,继而使得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得到有效地推动,继而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张志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经济发展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0.08.
1推进生态养殖,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
在我国畜牧养殖发展过程中,部分饲养主随意排放污水,缺乏对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意识,饲养习惯落后,饲养方法不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水质、空气和土壤等污染,使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新农村建设中,在发展畜牧生产,提高养殖业效益的同时,必须做好生态保护工作,推进生态化养殖模式。如,在养殖小区或者规模养殖场内,要健全基础设施,配建污水处理设施、沼气池和储气罐设备,利用沼气池,将畜禽粪便、污水发酵转化生成沼气,进而满足生产、生活对燃料的需求。而沼渣作为有机肥,用于果蔬和农作物成长养料,不断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实行‘集中建池,统一沼气’的环保养殖模式,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效益实现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养殖业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了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的生态化发展。
2实施规模养殖,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
我国规模化、标准化的畜牧养殖模式与美国、加拿大等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发展历程有限。目前我国尚未形成规模化的养殖模式,仍旧沿袭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散养形式。这种小农式的养殖模式,不能够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且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极为脆弱,在养殖资金融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不具备规模化养殖的优势。因此,我国养殖业发展要积极做好战略部署,向规模化、标准化的方向迈进。如当地政府合理、科学的选择一块适宜养殖的农业用地,将其建设成为养殖小区或者规模养殖场,并配备齐全相应的基础设施,将饲养主集中在一起,进行养殖技术、疫情防控的指导和管理。基于区域养殖业发展现状,每年应从当地财政收入中划出专项发展扶持基金,加大对养殖小区的投入等,出台规模化养殖发展的优惠政策等。
3健全一体化养殖模式,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
畜牧养殖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多位于农村偏远山区。但农村区域信息来源渠道单一,信息闭塞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户不能及时获悉养殖动态,了解养殖市场产品需求信息和产品价格变动,导致盲目生产、严重跟风等现象发生。某些饲养主的文化素质水平有限,不会合理调整和控制生产规模,缺乏品牌意识,产品结构单一,造成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不足,经济效益低下的局面。因此,对于我国养殖业发展,在紧密结合以上养殖现状的基础上,要引入一体化的养殖模式,建设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条,结合市场需求,合理调整畜禽养殖的品种及其规模,成立屠宰场、畜禽加工企业,保证销售渠道的稳定,提升产品附加值,根据区域优势,创建产品形象,增强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我们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英明决策,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发展与升华。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任务,是体现其“新”的主要方面。但是不少农村地区为片面发展工、农、旅游业而过度使用生态资源,破坏环境。新农村建设不能以牺牲农村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为代价,新农村建设应该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从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关系以及协调模式的研究是很少的。
4结语
关键词:环境污染问题 污染治理 新农村建设 农村地区
由于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而环境保护工作滞后,致使环境保护与农村建设无法同步进行,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因此,治理农村环境污染,是保障农村经济有序健康发展的前提。坚持农村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生态的、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农村环境现状分析
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致使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渐凸现,环境的破坏和环境污染不仅对农民的生活造成了影响,也直接影响了广大农民的身心健康。目前,农村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类:
1、农作物生长所需物质造成的污染。这些物质主要是指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对水体、土壤和农产品造成的污染。
2、农药的使用存在问题。
农药的施用是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措施之一。我国是农业大国,经济越发达,使用农药越多。目前,不少农村仍大量使用高毒、高效农药和除草剂,造成农药残留、土壤污染、水源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而农产品中农药的残留问题,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身心健康。
2、化肥使用的不合理。
目前化肥的使用已经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土壤酸化和物理性质恶化,土壤大幅度板结,其有机质含量、肥力逐步下降,土壤质量日趋退化都是长期污染使用化肥造成的;化肥中的氮元素进入大气后,导致大气中氮氧化物含量骤增,形成温室效应;化肥的利用率较低、造成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加剧水体富营养化。同时,被化肥污染的水源,还直接威胁农村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饮用水安全。
3、原始的秸秆焚烧。
当前很多地方的农村还没有实施秸秆还田技术,农村仍采用就地焚烧的办法。这样做既是一种能源的浪费,又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另外,烟雾的刺激会导致呼吸道疾病,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4、禽畜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
近些年来,农村不少养殖业也快速发展了。养殖业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一些养殖场的粪便随地堆积,污水任意排放,严重污染了周围环境。在水产养殖中,一方面围栏和网箱养殖时大量投喂外源性饵料和肥料,致使水体中N、P含量猛增,水质恶化,赤潮频繁发生。另一方面,养殖过程中经常过量使用药品、疫苗、水处理化合物等,经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5、工业企业对农村的环境污染。
产业的转移也伴随着污染的转移,这样让农村付出更高的环境代价,甚至造成更大的生态环境破坏。因此如何保护农村环境污染,使农村又好又快的发展起来,这是我们面临的而且必须解决的重要工作任务。
6、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使生活垃圾造成污染。
农民的生活方式的改变,随之而来的垃圾污染开始侵蚀农村,给农村的环境污染造成很大的影响。经济的发展对城市造成了很大的环境污染,如果农村环境被生活垃圾所污染,那么再过若干年后我们生活的大地上很难找到一片净土。
7、农村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
一些农村大量开矿,毁坏林地、挖河取沙,对生态系统功能造成一定的破坏。众多经营者为利益最大化,牺牲农村地价开采农村矿产资源,使得大量土地退化、水土质量下降,这不尽使农村土地大量养份流失,而且也导致蓄洪能力下降,导致自然灾害频发;过渡放牧,使草原、草坡剧减,出现严重的沙尘、扬尘天气。
二、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几点建议与对策
1、依靠广大群众,号召全体村民投入到保护环境的工作中来。
分别区域,分类治理。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当地所需要的治理措施。不能盲从和套用别处的治理办法。比如在一些偏远农村没有必要专门的运送垃圾车辆,结合当地的财力,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解决本村存在的问题。
2、在有条件的农村开展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在一些畜禽养殖比较集中的区域建沼气池(站),这样既能供气又可以将剩余物质制成有机肥,实现清洁生产。
3、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政生和法规建设。
制定适用农村当地且可操的环保法规政策。约束各级干扰环境保护执法行为的政府部门等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农民朋友的环境意识。将环保一票否决制考核到村干部,使环保意识的概念不断深入,令干部有责任感和紧迫感。
4、科技下乡,合理发展农村工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