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辩论的技巧与方法

时间:2023-06-16 16:38:02

导语:在辩论的技巧与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辩论的技巧与方法

第1篇

关键词: 辩论 逻各斯 真理 回归 辩证法

一、语言的本体论地位

辩论,又称论辩,一般认为,辩论是指持不同见解之人彼此通过言辞阐述理由,进行辩驳争论。由于辩论首先是通过言辞进行的,因而,语言是辩论得以展开的前提条件。然而,对于语言的不同理解和态度,从根本上决定了语言在辩论中的地位和辩论目的的实现。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历来视语言为表意的工具,从来没有把语言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这与古希腊历来对于语言的重视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逻各斯的规定性

在古希腊人那里,语言乃是逻各斯(logos)。逻各斯是什么呢?逻各斯就是语言的本质。据说,逻各斯这个词最早是赫拉克利特使用的。他把逻各斯当作世界万物的尺度。这也就是说,逻各斯意在划界,它要界分一事物与它事物的区别,是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这个事物的尺度,同时也是它事物不成为这个事物的尺度。因此,一个事物只有遵循逻各斯的要求,才能成为这个事物,才能保有成为此事物的本质。在此意义上,逻各斯就是事物的本质,就是事物的规定性。

逻各斯具有普遍性。一切事物都有它自己的逻各斯。语言也是一种事物,因此语言也有语言的逻各斯。不过,只有人类才有语言。语言是区分神人、区分的标志。语言是人说出来的,但是是语言规定人的存在,而不是人规定语言的存在。因为,支配语言的是语言背后的逻各斯,规定语言本质的是逻各斯而不是人。所以,对于人来说,语言具有本体论的地位。在此意义上,是语言说人,是语言来言说人的本质,而不是人说语言。逻各斯支配语言,语言支配人,因此,人在说语言的时候,必须遵循逻各斯的要求。这就要求人的言说要符合逻各斯所开辟的道路,而逻各斯所开辟的道路,就是真理的道路。

(二)真理的追求

逻各斯是通达真理的道路,逻各斯就是真理。真理与意见相对。无论真理还是意见,都是人利用自己的理性能力表达出来的。人是理性动物,人追求真理是有可能的。人通过语言把真理说出来。但人往往不能辨识真理,因此,人经常说出来的不过是意见。而且,意见往往会与真理相混淆,人们却以为自己说出来的是真理。所以,真理就要在人的言说中把自己显露出来。人通过语言言说,把各自的意见表达出来,通过辩论讨论意见,从而在意见与意见的交锋中,真理逐渐显露出来。

因此,语言的真正目的和存在根据,乃是真理。基于语言的媒介,真理显现出来了。但只有遵循了辩证法的要求,真理才能在人的言说中展露。因此,真理、语言与辩证法有直接的关系。这就要求人在言说时不能乱说,只有遵循逻各斯的要求才能言说出真理。所以,逻各斯是言说语言的内在要求。即只有在遵循逻各斯,也就是遵循逻辑的基础上,人们之间的辩论才是有意义的。而通过语言进行辩论的目的,是追求真理。哲学的本质是“爱智”,是一种追求智慧的行动。如同哲学一样,辩论的本质是“爱真理”,是一种追求真理的行动。

二、法科学生辩论能力培养的缺陷

(一)选题失当

为了培养学生的辩论技巧,各组织者一般都会设定选题。但是,许多选题只适宜于进行辩论游戏,而无助于学生辩论能力的培养。如“大学期间谈恋爱利大于弊(大学期间谈恋爱弊大于利)”、“应先成家后立业(应先立业后成家)”、“爱情是自私的(爱情是无私的)”,这样的论题,无论是肯定的命题还是否定的命题,支持任何一种意见的个案都是无限的。因而从论据的选取上说,任何一方在逻辑上都无法真正得到论证,也无法真正反驳对方的论题。

(二)指导教师指引方向失误

一般在法科学生辩论能力的培养中,都会有相关老师的指导。但是,指导老师的方向性错误,可能会从根本上引导学生误入歧途。从辩论的角度来看,谈论者之间必须在同一个层面上谈论问题。否则,当两者自说自话,最终会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境地。之所以会出现上述情况,从辩论的形式要求看,是没有遵循辩证法要求的结果。这就要求辩论必须严格遵循辩论规则,特别是辩证法的要求。

(三)辩论规则的违背

辩论时必须遵循辩论规则。这里所说的辩论规则,主要是指辩证法。古希腊时的辩证法要求辩论双方首先有一个辩论的共同起点。也就是说,不论辩论中的任何一方,提出任何命题,首先要求自己和对方应该就共同的逻辑起点达成共识。只有在共识的基础上,真正的辩论才能够展开。然而,很多法科学生在进行辩论的过程中,往往注意哗众取宠,注重舞台效果,而不遵循逻辑的要求。因此,辩论获胜的一方,往往是胜在技巧上,而非是对问题本身有什么实质性的认识推进。造成的结果是,以技巧妨害了对问题实质的探究。

(四)背离正义道路

中国传统上历来反对以“技”害“道”。在当前法科学生的辩论中,以“技”害“道”实为祸不浅。不遵循辩证法要求进行辩论,不以追求真理为目的,致使辩论技巧畸形发达,离真理越远。法学是世俗之学,以满足社会秩序的维持及人与人之间基本欲望为基本要务。然而,法学这门实践学问,同时有基本的正义价值作支撑。对于学习法律者而言,法律不仅是谋生之职业,还是社会之公器。法科学生学习法律,不但要学“技”,还要学“道”,法科学生所追求的是依循法学方法,将正义等价值实现于法律案件,从而合乎正义地解决法律问题。为达到此目的,学习辩论技巧,必须有所持,有所守,哲学要追求真正,法学必得追求正义。

三、回归辩论的本质

在古希腊哲学中,辩论的本质是逻各斯。逻各斯是通过语言进行辩论的实质规定性,辩证法则是通过语言进行辩论的形式规定性。而辩论的目的,则是追求真理。辩论的研习对于法学来说必不可少,不过法科学生的辩论练习要想走上正途,就必须回归辩论的本质规定性。

首先,选题要导向现实法律实践。法学首先是实践的学问,它以解决法律争端为目标。法科学生辩论能力的培养,要以回应现实法律要求为指向。这在辩论选题上,便要求以现实生活中的疑难案例为根本出发点。所以,为增强实践性,必须有意识地从现实法律案件开始磨炼法科学生的辩论能力。因为,在现实法律案件中培养辩论能力,对法科学生提出了法学方法论的要求,从而增加了法学辩论的法学技术含量。

第2篇

【关键词】辩论;不可胜;技巧;方法

Debate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guide the work analysis

YU Kai-wen

(Bao tou Iron & Steel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Baotou Inner ongolia,014010,China)

【Abstract】The author debate for two years as a college student to guide teachers and judges, for participating debater exposed some problems in the game, are studied systematically. Targeted put forward the debate before the necessary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method and technique guidance and advice. To participate in such activitie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Key words】Debate;Can not win;Skills;Methods

0 引言

2012年的首届内蒙古大学生辩论赛,笔者作为指导老师和同学生们一起参加,运气还不错,冲进了决赛。今年笔者担任包头市大学生辩论赛的评委,又应我学院学生会邀请作指导老师。因此,有必要对两次参赛的经验进行梳理,理清思路,为今后参加这类的活动提供参考。

1 辩论赛暴露出的问题及分析

1.1 参赛辩手在赛场上暴露出如下一些问题

首先,准备不够充分;其次,逻辑不够清析;其三,高度的紧张;其四,性格上的弱点;其五,团队组合不够和谐;其六,碰运气。

1.2 参赛辩手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知识结构不够完整。由于参赛辩手大部分是大一大二的学生,只完成大学期间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知识结构欠博且不精;比如在题为“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更重要”的辩论中,正反方都没有找到突破点。正方继承的突破点可选书法,反方创新的突破点可选《孙子兵法》。

其次,参赛经验欠缺。由于多数辩手是第一次登台,缺乏唇枪舌战经验,大二的学生要比大一的学生经验更丰富,紧张的程度要低。通过参加辩论赛,可发现学生性格上的特点,扬长避短。如有些选手的思维及表达非常适合参加这类比赛,而有些辩手不适合。

再次,辩手们自己之间相互不够了解。对将遇到的对手更不了解。运气是有的,但运气只占三分,三分因素是不可控的。而七分是靠充分的准备。

针对上述问题,要求指导老师进行较系统的辅导。

2 辩论赛前必要的理论指导

2.1 胜可知,而不可为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2.2 阴阳

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早至春秋时代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都有提到阴阳。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学、历法、中医、书法、建筑、占卜等。阴阳是对立统一的,看似简单,却知者甚少,知而能守其道者更是少之又少。

2.3 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孙子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2.4 实用艺术

2.4.1 白居易《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2.4.2 老子《道德经》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3 辩论赛前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3.1 辩论的原则

3.1.1 正确对待辩论的胜负

3.1.2 尊重辩论对手的人格

3.1.3 诡辩不等于胡搅蛮缠

3.2 参加辩论要注重知识的积累

3.2.1 要认真地去查阅相关资料

从理论上去分析主题的内容,避免辩词的庸俗化、贫乏化,使辩辞在理论上和知识上丰富。

3.2.2 要注意日常综合知识的积累

一个人如果光有辩论的热情,但其知识底蕴很差,可供调动的东西很少,那就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纵有再高的热情,也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

3.2.3 只对本专业知识了解较多或者比较丰富,想在辩论中运用自如、应答如流也是不可能的

3.3 辩论的技巧

3.3.1 注意肢体语言的运用

辩论赛的辩题本来就没有一个绝对的谁对谁错。比的是谁的语言更有说服力。

3.3.2 自由辩论阶段经典常用语的使用

自由辩论阶段是整场辩论赛的。每个辩手的语言简短精练而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3.3.3 注意抓重点抓内容

辩论赛毕竟不是表演,看的是你的语言是否有说服力,而不是看你的声势有多大。

3.3.4 避免硬伤

如超时、自由辩论时连续发言、绝对化、情绪的控制、风度问题、进行人身攻击等漏洞。

3.3.5 辩手必须熟悉辩论的规则

3.4 辩论的方法

3.4.1 必须讲究辩论的逻辑性

3.4.2 尽量做到辩论生动形象和语言风趣

3.4.3 必须讲究进攻和防守的平衡

4 结束语

纵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对辩手进行指导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辩手的主观能动性,给出框架的指导,激活他们的智慧。不可事无具细,更不能代劳。注意发现每个辩手的闪光点,给予正确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刘润泽.趣味论辩学[M].西苑出版社,2012.

[2]陈国庆,注译.道德经[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3]孙晓玲,译注.孙子兵法[M].书海出版社,2001.

第3篇

关键词:藏传因明;僧人;辩经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048-02

一、什么是辩经

辩经是一种生动的辩证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智力资源。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所见所闻,还有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辩论的规则和程序,强调其表演方面。辩论是一种先进的学习佛经手段,深化了对佛法的理解。藏传佛教僧人或学者们通过学习因明,对有关研究逻辑和佛学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尤其是格鲁派的辩经传统最具特色,更具系统化。其辩论更具有学术价值。辩经在现代学术界有很大的吸引力,越来越受到了现代学者们的极大关注。尽管很多的现代学者们对藏传因明做过研究,很多人的研究仅限于表面,未能凸显出这种辩经的重要功能及其价值。他们对辩论只是从现代的学术层面及逻辑角度出发,做出具体分析,而忽略了辩经的真正意义及其艺术表现的魅力。从而降低了辩论的意义和逻辑原则。藏僧辩经的价值和意义,不是一种纯粹的形式逻辑,它是一种对思维内容的观察。辩经中的一些行为及表征表现了因明在佛教认识论和解脱论方面的灵活运用。辩经对藏传佛教僧人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在于通过辩经提高僧人的智力,通达对经论的理解,而重要的是辩经也是藏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一些学者从形式逻辑的观点出发,用西方三段性质的判断和推理来研究辩经的方法及其义理。试图为辩经找到演绎的必然性和普遍性。但是了解辩经的价值及其意义的探求要从其目的来研究,才能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只有结合它最终作为解脱论的目的才能更全面地展现它的魅力。辩论的质量,从僧人们的智力和情感中体现出来。

从辩经中可以学量知识和教义。辩经中双方争论和合作,需要竞争力和参与。在面对这种情况下有说服力的辩手赢得比率高一些。辩论中可以使用合法的诱惑和技巧。真如在玩文字游戏,掩饰结论。加入无用的话题来掩盖真正的命题。但有一些技巧是非法的。比如说;和尚要娶老婆孝敬佛祖等。不能违反辩经和推理规则。思路和语言必须符合逻辑规律。首先要确立明确的命题。结论与命题必须有一个确定的链接。否则程序落入种种谬论之中。因此,辩经不同于大多数自由交流。

辩经过程中,立论者和敌论者都要遵循一套规定的程序以及规则,但是它有更宽泛的发挥空间,其辩论的结果总是出人意料。一个好的辩经总是在充满激情、思维敏捷、才华横溢当中进行的。在整个过程中,辩手们为了表达观点的需要,运用一系列的肢体语言,而且他们的面部表情越来越激动起来,一言一语中透出了他们深邃的智慧和出众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说一场好的辩经也是如一场戏剧动人心魄。辩经是藏传佛教各教派学科设置中对于因明的创造性运用,其地位在格鲁派的研习传承中尤为突出。

二、辩经的功能

辩经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格鲁派的僧人把大部分的时间利用在辩经上。有时候学生每天投入多达10小时进行辩论。其他教派基本上每天只有2到3小时辩经的时间。所以在辩论的培训方面,非格鲁派的学生远远不如格鲁派的学生。而且格鲁派的学生往往投入多年的时间,训练辩论的技巧。所以格鲁派的僧人辩经比其他教派的僧人辩经还要流畅。他们以口头辩经的形式来考试。甚至最高学位(格西)考试也是通过辩经来考核。考试的时候通常会有很多观众围观,从而制造紧张气氛。辩论在格鲁派的传统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最为出色的部分是毫无疑问的。在格鲁派的学院里,僧人的学术声誉或地位,在于其高超的辩论能力。对他们来说,没有受过这种训练的佛教学者是比较难以想象的。一个伟大学者必须精通于辩论,与一般的辩论不同,它要求辩论者对特定辩论规则及程序有深刻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一个好的辩经者,还要有高超的表达能力,不但要说服对手,使其心服口服,而且还要通过足够的论据建立自己的观点。

对学生来说,辩经可以激发其很大的兴趣。往往在格西(教师)防止这种做法,怕学生过度专注于辩论。受过训练的僧人,经常显示辩论的喜爱。大多数的藏区佛学学院或哲学学院,不管什么宗派,都是非常热衷于辩经。僧人们认为,研究佛教哲学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学习因明。对于他们来说,一个好的学者就是一个很好的辩手。藏传佛教僧人辩经的传承源于印度,后来逐渐在藏区发展起来。很显然辩论在印度佛教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藏传佛教继承了这一传统。并且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辩经的方法,开辟了新的辩经传统。在古印度的佛教逻辑中,辩论的主要功能是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面目。印度古因明与藏传因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了解藏传因明与印度因明之间的区别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辩经遵循的规则和秩序

藏传因明辩论涉及两方,一个立论者和一个敌论者。两者之间扮演的角色是非常不同的。辩论开始的时候要唱文殊菩萨的仪式调,发音为dhi ji tra chos chad na。此调为文殊菩萨之种子音。这相当于拉开辩论的序幕。仪式结束后,立论者提出一个可辩论的问题,引起敌论者回答的兴趣。敌论者首先要说明他的立场。然后立论者立即提问,开始辩论。敌论者一般允许用三种方式回答问题。第一,承许。第二,不成。第三,不遍。由这三种答案来连接命题。如果敌论者认为其命题符合他的观点,他可以说;“承许”,如果认为作为论据的因与立宗相违则答;“不成”。例如,A:“所有的狗都是聪明的,因为他们是灵长类动物”。B:“不成,因为狗不是灵长类动物。”。当论据(因)不周遍于命题时,可以回答“不遍”。这三种回答的方法不同于印度的传统辩论。藏僧辩经规则在继承印度传统辩经的基础上自成体系,对辩经规则的要求更为详细。

在辩论中,敌论者被要求迅速回答问题。如果他试图拖延时间,立论者则用拍掌敦促他,中间穿插必要的言语。在正式的辩经中,通常会有观众的加入。从而增加对敌论者的压力,若敌论者不能及时回答,立论者就会开始讥讽他。例如问“你在听吗?你在观想什么?”这种充满的言语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对方更加混乱。通常在这种情况下敌论者便会措手不及,不知所云,一场辩论便这样结束。尽管以这种方式结束辩论也是很有趣的。当立论者无法用铺设陷阱的方式使敌论者的观点出现前后矛盾时,敌论者的观点建立在于合乎逻辑,合乎规则的论据上。不但敏捷地逃过了对方的陷阱,而且成功地建立了自己观点。通过仔细领会对方的言语,观察其中的组织缺陷,敌论者便会反过来捉住对方不充足的观点连续提问。给敌论者一系列的措手不及的打击,转被动为主动,有些时候立论者招架不住,只得悄悄离开。当然如果仅仅是两个人的辩经,就没有那么尴尬。但是在正式的辩经中,这种经历是很丢脸的。有时候充当裁判的格西或堪布为了缓和这种局面,会用平和方式结束辩经,避免为难失败的一方。

四、结论

对于藏传佛教僧人们来说,辩经的时间是学习的最佳时机。很多僧人,从小开始辩论佛经,学习教理,进行各种考试,从初学者到最后的格西或者堪布学位都要在辩经中完成。所以他们要抓紧时间,刻苦学习。当然辩经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输赢,都是为了学习佛理。为了解脱和普度众生。带着佛教理念武装的思维,僧人在辩经中可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所以在辩经场上极少出现负面行为。即使是不理解辩经的人来看,藏传佛教僧人在辩经中充满戏剧性和活跃性。辩经是一场关于思维的历练。

辩经具有复杂性和启发性。由于它涉及佛教认识论方面的内容,辩经者需要高超的记忆力。辩经也是一场生动的表演,因为论者的身体姿态和面部表情丰富多彩,同时运用了曲折离奇的技巧。为了胜过对方,双方通过善巧的方法,从看似无望的情况下转败为胜。这的确是一个惊心动魄的表演。虽然过程复杂,但是却丝毫不混乱,角色分明。辩经遵循着一个既定的规则程序,所以一切明了。藏传佛教僧人辩论,言语自然流畅,整个过程非常生动,表情丰富多彩,就像一场网络游戏,它给僧人们带来的是刺激和愉快的学习气氛。他们在胜利的荣誉感和失败的沮丧中,更加坚定对佛为量士夫的信心,提高对佛学理论不断学习的动力。辩经者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不但要有清晰、敏捷的思维,还要有高超的逻辑分析能力。总之,藏传因明当中辩论的形式被普遍运用到了藏传佛教各教派研习的传统中,僧人们在辩经中不断增长常识,并且提高了学习佛理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沈剑英.佛家逻辑丛论[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1.

第4篇

关键词:汉语口语;课堂教学技巧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240-03

本文讨论汉语教学中的课堂教学技巧,所以先解释一下“课堂教学技巧”。教育专家常提的“课堂教学技巧”包括两类课堂教学行为:第一类是当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要学的语言技能应使用的手段,比如介绍生词;第二类是为让学生掌握所学的语言技能,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堂操练,比如通过各种练习让学生掌握新的语法项目。第一类主要是教师行为,而第二类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行为。

为了汉语课堂教学技巧的研究和在汉语课堂上的实际应用,我们根据目前汉语教学的现状,既考虑到语言教学项目,又结合语言技能训练,形成了一种比较普遍的课程设置方式,即精读课、听力课、口语课、阅读课、写作课等。

而口语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科目,其宗旨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词语讲话,以提高语言交际的实际能力。学汉语的终极目的就是让学生能流利地使用汉语在任何场合下进行无障碍交流,因此,我们先讨论口语课的课堂技巧。

我们根据口语课和口语技能训练的特点,拟分为以下六部分讨论:

一、教材处理过程

口语课一般都是围绕一段或数段课文进行的,口语课的课文,一般是口语课的核心,处理好课文,是口语课的关键之一。一般来说老师多先处理课文,让学生先熟悉课文,在此基础上进行记忆、操练、扩展和发挥,最后达到掌握当堂学习的技能的目的。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练习目标集中,课堂好组织,但缺点是比较刻板,和实际稍有脱离。

还有一种方法是先不直接进入课文,而是围绕本课要学生掌握的功能、情景点或词语,先组织小的练习,然后再进入课文的练习。

例如:教师要引进下面这段“问路”对话:

A:请问,去西单商场怎么坐车?

B:在校门口坐372到西直门,然后换地铁。

A:在哪下车?

B:到建国门站下车。

A:麻烦您了。

B:不客气。

实际引进过程可能是:

师:请问,去火车站怎么坐车?

生1:老师,我不知道。

师:(对学生2)请问,去火车站怎么坐车?

生2:可以先坐54到财大,再换BRT。

师:在哪儿开始坐车?

生2:在校门口。

师:坐BRT几号线?

生2:坐BRT1号线。

师:很好。请你完整再说一遍。

生2:在校门口坐54到财大,再换BRT1号线。

师:好。在校门口坐54到财大,然后(!)再换BRT1号线,在哪下车?

生2:在终点站下车。

师:麻烦您了。

生:不客气。

……

通过这种方法,练习了本课所要掌握的语言点之后,再练习一两遍课文。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能够突出本课的语言点,对它进行比较充分的练习,容易和实践结合起来。

二、基础对话练习

基础对话练习,主要是为了针对学生最急需的方面,进行一些比较实用的练习。

(一)定向提问

教师提出要提问的项目,让学生对这些项目进行回答。

比如初级阶段可训练学生问:姓名、年龄、职业、家庭成员、住址、专业、价格、数量、时间等。中高阶段可训练学生问:兴趣爱好、个人感受、择友标准、民族风土人情、对某人某事的看法等。

(二)自由提问

学生就所关心的问题进行提问。

步骤:

1.老师利用讲课前或快下课时的10~20分钟时间,向学生发出指令,每人可向老师提出1~2个问题。

2.老师对同学们的问题作简短答复。

这一练习的优点是,学生问的多是自己感兴趣或不解的问题。因老师的回答而得到了满足,课堂气氛也变得轻松融洽。

三、情景练习

即教师给出一个情景,由学生说出在此情景中应当说的话或根据情景用所要求的语言项目对话。

一定的语言交际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由于学生掌握的词汇有限,如不设置情景,学生只会问一些简单的话,因此情景练习,就是训练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完成必需和实用的交际项目,达到正确的交际目的。

例1:师:你宿舍的门锁坏了,你要打电话找工人来修理,怎么说?

生:麻烦您,师傅,我们宿舍的门锁坏了,请马上来修理一下,好吗?我住在A栋宿舍楼208室。

例2:情景:在商场,乙是卖衣服的,甲看见一件非常漂亮的衣服,很想买,但又觉得价格太贵了,经过讨价还价,甲买了衣服。

甲:请问,这件衣服多少钱?

乙:150元。

甲:太贵了,能不能便宜一点儿?

乙:你给多少钱?

甲:要是130元的话,我就买。

乙:太少了,你再加点。

甲:便宜点,以后还常来呢!

乙:好吧,就130元,给你个批发价,以后常来!

甲:好,谢谢老板!

四、表演练习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进行表演。

口语课上的表演练习是以训练口语能力为目的的,不需要什么表演技巧,只是说话和动作(手势、姿态、面部表情等)的结合。表演练习便于加深学生对词语和句式的记忆,把课堂上所学到的语言项目用于交际中去,是训练学生自动处理语料的一个生动活泼的方式。

表演练习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准备。先把全班同学分为几个表演小组,然后每一组分角色、准备道具、设计台词等。

2.进行。请学生按所分配的角色上台表演。教师可在旁边稍稍提示。一组表演完毕,轮换下一组。

3.总结。教师只就语言点进行强调,对学生的表演进行鼓励,对于在交际中的错误予以纠正。

例:表演练习:撞车

练习目的:(1)练习道歉;(2)活用学过的语言项目

教师先介绍情景,学生自己分配角色。学生A扮演骑自行车的小伙子,学生B扮演行人,学生A骑车把行人B撞倒……

A:对不起,你怎么样?

B:我的腿疼得厉害,哎呦……

A:我不是故意的,现在我送你去医院吧!

B:我起不来了。

A:那我背你去医院吧!

B:你骑车太不小心了,我可真倒霉!

A:你自己也有错儿,在马路上怎么跑这么快?

B:你快点送我去医院,我疼死了!

A:你太重了,我背不动,你等一下,我去叫出租车。

B:你可别跑……

全班同学们集体鼓掌……

如果学生口语水平较好,可以组织学生自编自演小话剧,这种表演可以训练学生用汉语来思考和活用汉语的能力。

五、讨论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一个中心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堂讨论是训练汉语非母语的民族学生用汉语思维自由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最佳形式。教师所选择的讨论题目应该是大多学生关心的或很感兴趣的话题,因为只有关心和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口头表达的欲望。讨论只是为了练习口语,因此,教师只针对学生的语法错误作总结,而不应对讨论做什么结论。

讨论的步骤:

1.准备。公布讨论题目,学生准备发言提纲。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发言时常用的句式或词语结构。

例如:我认为……,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我觉得……,我同意或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所以……,虽然……但是……,无论……都……,等等。

2.讨论。教师应尽量让每个人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对于胆小汉语水平又较弱的学生要给以鼓励,采用各种辅助手段来帮助发言。

3.总结。纠正语音、语调和语法的错误。

六、辩论

口语课上的辩论是组织学生就某一个大家容易产生分歧的问题或最近社会上的热门话题展开辩论,从而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述能力、听力理解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的一种课堂练习活动。

辩论是一种较高级的口语练习活动,适合于中、高级水平的学生。

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每一次进行辩论练习时要有一个明确的语言学习目的,比如某些语言项目――语法、词汇和表达技能等等。切不可只定题目,而不规定语言项目,使学生辩论后语言表达能力并没有多大提高。

第二,辩论题目要选择那些容易引起争论的、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比如以下题目:老人是在家里养老好,还是去敬老院好?大学生谈恋爱时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第5篇

心理因素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发挥。大学生在与陌生人交流时,通常会口头禅较多,如“嗯”、“然后”、“那个”这些毫无意义的词汇;当众说话时会出现很多与口语表达内容无关的态势语,即不停地摇晃身体或者抓耳挠腮;也有表现出面红耳赤的现象。这些表现都是由于心理因素不好造成的,因此在当众表达时,调节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因素很关键。因此,应提升大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大学生在与人交流时体现出应有的语言魅力,在就业时提升竞争力。应该让大学生明确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并制定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提升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方法

提升口语表达能力的关键是大学生主观意识的增强。大学生不愿意当众表达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语音面貌不好(即方言严重),所以主观因素导致学生不愿意开口说话;另一方面是知识储备量较小,在日常交往方面的口语表达还可以,在正式场合就无话可说了。因此,提升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就要从主观上进行改变,通过改变学生的主观抵触心理,对他们进行口语表达方面有针对性的训练,在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中达到提升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一)敢于开口说话的训练

提升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第一步,应该是让学生主动开口说话。可以通过课堂上作自我介绍,先给他们找一个能让他们有话说的话题,然后对学生的自我介绍进行点评。点评的内容应该包括两方面:一是语音面貌(包括声韵调的标准程度、各类音变现象、存在哪些方言问题);二是表达方面(包括语速、语调、重音、停顿,内部语言技巧)。

(二)求职应聘场景的训练

以求职应聘为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表演求职应聘的场景。表演既可以提升学生与人交谈时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可以规范学生正确的态势语言(包括正确的站姿、洒脱的行姿、端正的坐姿)。通过模拟训练,使学生明确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良好的礼仪素质在求职面试时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大学生在应聘过程中既有专业知识作为基础,又具备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礼仪素养,那么在求职就业时就能更胜一筹。

(三)组织各种类型的口语表达比赛

1.朗读比赛

课堂上组织学生欣赏名家朗诵的经典视频,如古代名篇《满江红》、《声声慢》,现代名篇《雨巷》、《再别康桥》等。让学生掌握各类作品的朗读技巧,朗读要字正腔圆,语调要抑扬顿挫,语速应快慢相结合。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演讲比赛

朗诵是学生有文字依据的一种口语表达形式,而演讲是无文字依据的口语表达形式。演讲在朗诵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演讲过程中不但要运用流畅的语言进行表达,同时应该运用与有声语言协调一致的态势语言,例如运用各种手势、体式来增强演讲的效果;还要适当使用类语言,比如与受众的眼神交流,不仅可以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也可以增强演讲的效果。

3.辩论比赛

第6篇

关键词:以思辨能力为导向;辩论式;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王维平(1967-),男,江西玉山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翻译与写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1-0056-04

英语写作作为一种高阶认知技能和高级产出性技能,是外语教学强调的一项核心技能。较常见的写作教学法有成果法、过程法、体裁法、过程-体裁法等。虽然这些教学法各有优点,但是在思辨能力培养方面不够突出。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以范文分析为主,对写作的语言表达、句式特点、选词的准确和多样等方面关注较多,而对主题的挖掘、思维的拓展以及内容之间的逻辑性关注较少。以思辨能力为导向的写作教学模式尚不多见。根据实证研究,思辨能力的不足在写作中表现突出,学生作文能够做到符合逻辑、有理有据的不足五分之一,而多数作文内容空洞,多为事实的罗列,缺乏说理(文秋芳,2006)。要改变和解决英语写作中暴露出的内容空洞、语篇连贯性和逻辑性差、缺乏思想深度和分析问题能力等诸多问题,英语写作必须以学生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对写作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期培养会思考的写作者,以实现帮助学习者成为独立的终生学习者这一长期的教育目标。

一、思辨能力与英语写作教学

写作作为一种产出性技能,需要提高学生的产出性语言和思维技能。因此,在写作中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同等重要。英语写作不仅要关注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更要关注语言的批判性理解和创造性表达。Bloom(1956)将认知领域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级水平。后三种能力为高级认知技能,思辨能力即属此列。目前高校英语写作教学更多地停留在学生表层能力的培养,即识记、理解和运用,而对分析、评价等较高的思辨能力的培养比较欠缺。

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s)包括元认知能力(metacognition)、逻辑评价信息来源的能力(logically evaluating information sources)、解决问题能力(problem solving)、选择恰当策略或解决办法的能力(selecting appropriate strategies or solutions)(Ennis, 1987)。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思辨能力体现在评估信息的能力、判断内容是否有用和可靠的能力以及做出决策和选择的能力。网络信息多变复杂,外语教学中加强思辨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写作教学中基于主题以及有争议性的话题可以培养学习者的思辨能力,包括对批判性评价所必须的词汇拓展和关键概念。Yang& Jeffery Gamble(2013)采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验方法对比大一学生参与不同的课堂活动的结果。实验组采用辩论、同伴批评等有助于思辨能力培养的活动形式;对照组的课堂活动主要是小组展示、过程写作等与思辨能力培养不相关的形式,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学习者较对照组在英语水平和思辨能力上都有较大提高。其中对于最受欢迎的课堂活动,近一半的受试学生选择了辩论。辩论鼓励学生评价假设,权衡论据,并对论题进行反思,因此有助于思辨能力和反思能力提高。而把反思记下来,系统地写进作文,然后通过互评和重写,促进思辨和写作能力的双提升。

二、辩论式英语写作教学的原则和特点

辩论式英语写作教学应遵循以思辨能力为导向,以翻转课堂为载体,以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反思性评价为综合评价手段,以提高思维和语言能力为共同目标等几大原则。

辩论式英语写作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一)教学形式:依托翻转课堂

辩论式的英语写作教学主要教学活动是课堂讨论和辩论。学生通过对文本开展批判性阅读,提出问题,现场解决问题,针对所给话题围绕论点、结构等各方面展开辩论,通过与同学进行思想和语言的交锋,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观点。这种课堂必须依托大量的课外学习作为铺垫,教师在课前提供精选的写作要点的视频,课堂上教师退居幕后,从旁点拨和协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辩论和讨论任务。这种授课形式与翻转课堂不谋而合。

(二)教学目标:思辨能力与写作能力相互促进

英语写作教学不应是单纯的语言能力的提升而应该以思维和语言的共同提高为目标。写作教学不再是为了写而写。写作既是目标也是实现目标的过程和手段。辩论式的英语写作教学一般“两步走”,第一步是大量的写前准备,即辩论。学生通过辩论、讨论等课堂活动,提出观点,质疑对方观点和摆出的事实,能够发现对方的逻辑漏洞,同时对己方的观点说理、维护,消除逻辑缺陷,直至完全令人信服。第二步是写作。经过讨论和辩论,主题越来越明晰,逻辑缺陷越来越少,内容得以完善,最后形成自己的作文。

(三)教学内容:变八股式的重“形式”的英语写作为思辨性的重“内容”的英语写作

英语写作教学不应是为了应试,而教给学生开头、结尾和各种表达习惯的套用语的“八股式”教学。这种教学法指导下的学生作文词汇使用较丰富、结构清晰,有较多似曾相识,甚至基本雷同的“高级”句子。但是,细观其内容,则言之无物,或翻来覆去重复一个事实,或逻辑混乱,说理不清。辩论式的英语写作教学从主题挖掘和提炼、论据的取舍和安排、论证的先后与严密性等等各方面进行全面指导,通过辩论和互评等课堂活动,教会学生反思能力,信息甄别能力和决策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教学评价:以多元化、过程性考核代替单一的教师评价

辩论式的英语写作教学不再是由教师一人对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的评判,而是将评价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评价者也不再是教师一方,而是教师、学生自己、同伴的多方评价,评价形式也改为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形式并用。

三、辩论式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构建

写作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最有效地课程之一(孙有中,2011)。辩论式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为共同目标,从审题、布局、选材到措辞都融入思辨能力培养这一主旨思想。为达到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共同提高这一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评价四个方面进行构建辩论式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一)融入“哲学思想”,围绕“可辩”、“善辩”重组教学资源

改变教师和学生仅依靠一本教材和配套课件开展教学的局面。为学生提供写作教材、写作校本教材、课件、微视频、网络公开课、国内外外语专题学习网站等丰富的学习素材。其中写作校本教材要立足“90后”学生实际和教学需要来编写,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话题应具有可辩性,而且能够让学生提高思辨能力,成为善辩的选手。

为此,应该思路领先,进行思维训练。Shahini & Riazii(2012)介绍了一种提高学生产出性语言和思维技能的新方法,即在口语和写作的外语教学中使用PBLT(philosophy-based language teaching基于哲学的语言教学)的教学方法。PBLT所指的“哲学”是鼓励普通学生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批判性和创造性思考。学生能够深入研究主题,而不是盲目接受或记住被输入脑子的事实。“哲学”不是指复杂的、抽象的、专业的学科内容,而是指鼓励学生深入探讨某一问题或一系列问题,谈论自己对概念的理解并能用说理的方式解释清楚自己的理解。与语言教学中的交际教学、合作语言学习、任务式语言教学等类似,基于哲学的语言教学是让学生使用语言来学习它。语言使抽象的思维成为可能。PBLT使学生运用语言进行想象、操控、创造新思想,分享思想。

(二)强调协作,采用分层分组分班的教学组织形式

辩论式英语写作模式一定不是单个学生的孤军奋战,而应通过讨论、辩论等活动充分发挥团队的合作,寻求协同发展。在分班和分组问题上,打破传统按照学号顺序和寝室为单位的办法,而采用更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学生高考英语成绩为参考,在此基础上对新生进行一次入学英语水平测试,主要包括读和写两个方面内容,将这两次成绩汇总之后再对学生进行ABC(优、中、差)分层;然后3人组成1个小组,小组成员分别为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各1名,A层次学生担任小组组长;一个班级分成16个小组,8个小组成立1个教学小班。这种做法能激发C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A层次学生可以担任C层次学生的“导师”,在指导过程中也提升自身的英语水平。

(三)采用更主动、个性化的翻转式教学方法

英语写作的授课难度在于精讲和多练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兼顾。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课下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最大限度发挥课堂的效率。

1.课程微视频。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将写作的要点由课堂讲解改成学生通过微视频自主学习。微视频采用自制和借用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网易公开课、coursera、youtube等共享课程资源,根据教学需要整合和自制适合本课程教学的微视频。微视频针对性强,短小精悍,时长通常在10分钟左右,根据课程章节的教学目标准备微视频,每个微视频只介绍一个知识点或者呈现一个写作技巧。电子课件或视频课件上传到校园写作精品网站,方便学生在线或下载学习。微视频是碎片化的知识,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师需要在课堂上采用回顾、测试等方式对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整理。

2.写作过程教学。课前要求3人小组利用微视频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学生可以通过同步和异步网络交流与同学互动沟通,随后总结自己学到的知识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将问题反馈给各组长,由组长汇总问题后再反馈给教师。同时小组成员要查找资料、学习相关的拓展资源等,完成作文初稿。课堂教学,包括知识点检验和巩固―批判性阅读评价―话题讨论和辩论等环节。为检验学生对写作知识点掌握情况,先由各小组派1名代表(轮流)做口头陈述(presentation),谈论写作思路、写作技巧,重点谈论文章的内容和观点。其次,教师选择与知识点相关的例文示范和启发学生开展批判性阅读和评价,口头评价例文在观点、逻辑、写作思路等方面的优缺点,为思辨能力培养做好过渡。再次,设置与知识点、例文内容相关的具有启发性、开放性和争议性的话题,在学生广泛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开展话题辩论。辩论是培养思辨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是全方位综合知识的运用,在辩论中辩者要运用、搜集、查找与辩题相关的知识与材料,然后分析、筛选,最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口头表达、口头交流和话题辩论,教师只是起主导作用,进行解答疑惑。在辩论过程中,学生相互评判观点、相互评价,交际能力和思辨能力均得以提升。课后学生先利用作文批改网等基于“云”信息的学习系统,自行提交作文网进行批改,修改句法和用词错误,再利用所学写作技巧和思路,综合教师和各小组的观点,取长补短,创造出内容充实、有说服力和吸引力的优秀作文。

(四)突出“反思性”,开展同伴互评等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

LisaTsui(2002)在对思辨能力培养的相关文献研究中发现,多数研究都认为美国大学生所表现的思辨水平不尽如意。她对四所美国高校开展了案例分析,研究发现小组合作、发散思维、论文这一测试形式能够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而标准化测试手段则制约其发展。四所高校中,思辨能力得分高的A校和D校,都十分重视写作和重写。采用自评和同伴互评的方式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因为一方面学生尝试在理解和批判材料而重写的过程刺激学生更多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深度的思考,并通过同伴反馈而得以提高和改进。这两所学校重视写作的做法不仅要求有足量的写作和重写,而且以写作为载体重视对思想的综合、分析、完善能力。另一个影响思辨能力的因素是重视课堂讨论。在A校,课堂讨论是每门课研讨会的根本特征。这种积极的学习方法促进思辨能力的发展,鼓励学生提出新想法。同样,在D校,受访者也都认为课堂讨论与思辨能力提高直接相关。而在B校和C校,课堂讲授为主,多采用标准化测试,学生思辨能力较差。

辩论式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应改变终结性评价、教师单方评价,而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课堂教学评价以口头陈述、辩论为主,口头陈述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选派代表完成,为防止学生不作为,规定小组3个成员轮流陈述。辩论在小组与小组之间开展。每次活动之后,开展小组自评、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评价侧重信息内容。教师评价除课堂评价外,还对每位学生的课后作业、阶段性测试给予评价。小组内各成员的小组自评分可以相同,也可由组长进行调整。评价以小组自评、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各占25%、25%、50%计算。课程整体评价中,形成性评价占60%、终结性评价占40%。

四、开展辩论式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优势与建议

辩论式教学因其对思辨能力培养的突出贡献以及对写作能力提升的明显作用等优势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口语和写作等产出性技能为主的课程教学中。辩论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能力,而且在其他方面也有促进作用。辩论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学生的智力也是一种促进(Musselman, 2004)。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辩论涉及的大多是冲突性的话题,这种智力的冲突会让学生更专注学习;辩论过程中的查资料、分析、整理和讨论,让学生很好地开展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辩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及书面表达能力(Kennedy, 2007)。

开展辩论式英语写作教学需要在选题上下足功夫。所选话题往往要带有一定争议性。辩论前学生要阅读和查询相关资料,然后把正反方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自己的评价和建议。在辩论中,学生要明白如何推理,如何识别谬论,如何陈述自己的观点,要懂得如何评价自己的和对方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此外,辩论式英语写作教学的“辩”不仅仅存在于议论文的正反观点的辩论,而是从审题、布局、选材、观点陈述等贯穿写作的全过程的讨论和辩论。分出对错胜负不是目的,说理充分、自圆其说才是重点。在题材选择上,除了议论文之外,也可选用一些记叙文或说明文。用细节展开(show more than tell)的方式,教会学生如何让讲述的故事更能打动读者。

参考文献:

[1]Ennis, R.H. A Taxonomy of Critical Thinking Dispostions and Abilities[A]. Teaching Thinking Skills: Theory and Practice[C]. New York: W.H. Freeman, 1987.

[2]Yang, Y-T.C & Jeffery Gamble. Effective and Practical Critical Thinking-enhanced EFL Instruction[J]. EFL Journal, 2013(10): 398-412.

[3]Shahin, Gholamhossein and A. Mehdi Riazi. A PBLT Approach to Teaching ESL, Speaking, Writing, and Thinking Skills[J]. ELT Journal, 2011(4):170-176.

[4]Lisa Tsui. Fostering Critical Thinking Through Effective Pedagogy: Evidence from Four Institutional Case Studies[J].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02(6):740-763.

[5]Musselman.E. Using Structured Debate to Achieve Autonomous Student Discussion[J]. The History Teacher. 2004(3):335-348.

[6]Kennedy R. In-class Debates: Fertile Ground for Active Learning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and Oral Communication Skill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2007(2):183-190.

第7篇

中学的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时期,这正是他们语言发展、思想开放、感情激荡、认识敏锐的时期,生理和心理都在迅速变化,个人的性格和气质也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在口语交际活动中有比较明显的表现,抓住这个时机,培养他们敢于当众大声地发表个人观点,用勇于陈述个人的主张,那么,他们将来在工作中,就会有创见,遇事也敢于挺身而出,坚持真理,这正是我们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具有的气质。在与人相处中,说话有分寸,仪态大方得体,就增强了学生的文明素养和个人修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形成良好的个性。

口语交际能力如此重要,那么在中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现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讲故事

这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说话训练方式,故事的来源可以使文学作品、影视戏剧、所见所闻等,内容应确保思想健康,积极向上,趣味性较浓,艺术性较高。

二、口头报告

这是围绕某个问题,某件事情,某项活动的前因后果,向听众作比较完整的口头介绍的说话训练方式。如读书报告、实验报告、参观活动报告等等。报告前要求学生选取力所能及的题目,充分准备和提炼材料,拟好报告提纲。

三、演讲

这是在公开场合面对较多听众,针对某一问题或某一事发表见解,阐述道理,进行宣传鼓励的说话形式。进行这种训练,要指导学生,善于运用语言技巧,要让每个听众都能听清楚;善于调整语速和运用停顿,制造气氛,突出重要内容;善于配合表情、神态和适当的动作。增强表达的感彩,内容上要求观点新颖,选材精当,构思精巧,语言精彩。

四、辩论

这是围绕同一辩题,双方形成对立观点而组织进行争论,是一种层次高,难度大的说话训练方式。辩论前要求学生认真研究辩题,了解辩因,分析明确焦点,做好材料、技巧和心理等方面的充分准备,教师应从组织准备,辩论技巧和注意事项等方便给予具体指导,并且介绍、提供有关学习参考资料。

五、演课本剧

这是一种既能增添学习兴趣,又能训练艺术语言的活动方式。这种训练方式既能有效地训练学生表达个性化语言的艺术技巧,又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的程序:选编剧本或者改编某些课文;让学生分角色朗诵,体会剧中人物的个性和情节的矛盾冲突;熟练掌握之后,再配以动作,表情和适当的化装,进行表演。

六、谈话

谈话是人们最常用的交际方式之一。谈话训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①与人谈话要讲究态度。一是讲礼貌,二是要专注,三是态度要诚恳。②选择好的开头。谈话开头的方法有:一见如故法,攀亲认友法,扬长避短法。③寻找话题。如有价值的话题,双方感兴趣的话题等。④转换话题。⑤结束语。结束语有几种:表达自己的愉快心情,体谅对方。⑥说服对方。要注意以理服人、以情动人,适当地运用迂回方法等。

七、访问

访问是交谈的一种形式,是为了获取某些信息而作的专门性谈话。访问训练应从访问和接受访问两方面进行指导,访问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目的明确,态度诚恳、谦虚,提问得当,记住对方说话内容,随机应变等。

此外,口语交际教学也常常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过程中进行,方法灵活多样。

第8篇

[关键词]墨子;辩论;语言艺术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先秦时期继孔子之后出现的第二位文化伟人,开创了墨学,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明鬼等具有积极进步意义的思想。为了宣传他的主张,墨子四处游说,言传身教,广征博引,以理服人。墨子的辩论与众不同,技巧高超,既不像孟子那样气势奔放、咄咄逼人,也不像庄子那样纵横跌宕、变幻莫测,而是朴实无华、推理严密。墨子的辩论讲科学、重事实,有理有据。“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明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以辩来别同异、明是非,形成其独特的“墨辩学”。墨子的辩论用词准确、语言缜密、百无疏漏,这在先秦诸子中是首屈一指的。下面从两个方面来论述墨子辩论的语言艺术。 

 

一、墨子辩论语言的表达特色 

 

语言是辩论的物质手段。先秦时期,诸侯争霸称雄,造就了大批能言善辩的社会活动家、论辩家,他们的论辩语言各具特色,有的言简意赅,循循善诱;有的恣意纵情,奇特浪漫;还有的驳难离析,淋漓尽致等。墨子的辩论,语言简朴、平实,准确、生动。如在《墨子·非攻下》中,针对许多好战的国君常借商汤、武王的征伐行为,为自己的掠夺行为辩护,“今夫好攻伐之君,又饰其说以非子墨子曰:‘子以攻战为不义,非利物与?昔汤放桀,武王伐纣,此皆立为圣王,是何故也?’”墨子辩驳道:“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也。彼非所谓攻,谓诛也!”在这里,墨子明确区分了“攻”与“诛”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战争,其语言准确击中对方要害,墨子以简朴平实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战争性质的认识,可谓一字千金。 

墨子的语言不但准确,而且精炼。《墨子·修身》篇说“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就是要求论辩语言要精炼。有一次墨子的弟子禽滑厘问他:“多言有益乎?”墨子回答:“虾蟆蛙蝇日夜而鸣,舌干辟然,而人不听之。今鹤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墨子十分精炼地说明了墨家反对说大话空话,但不反对说有用的进步的合时宜的话。 

墨子的语言不但简炼,而且生动感人。例如,有人反对墨家“兼爱”的思想,并再三向墨子发难。因而墨子与他们展开辩论,《兼爱下》记载了这次辩论,对方说墨子的“兼爱”主张虽然好听,但不实用,“即善矣,虽然,岂可用哉?”墨子立刻反驳道:“用而不可,虽我亦将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墨子认为如果“兼爱”思想只是好听而不实用,别说你们,就连我自己也要对它进行批判、指责,并进一步指出,哪有好东西只是中看不中用呢?墨子的语言简明生动,在先秦诸子中,是无与伦比的。 

刘勰曾在《文心雕龙》中评价墨子的语言“意显而语质”,也正是总结了墨子辩论的语言特色:准确、简炼、质朴、生动。 

 

二、墨子辩论语言的逻辑技巧 

 

墨子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他的辩论博大精深,涉及到哲学、文化、逻辑、语言、思维、心理、角色等方方面面,尤其是强大的逻辑力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就先秦时代而言,

    (一)“假”式反证法 

《小取》:“假者,今不然也。”《经下》:“假必悖。说在不然。”《经说下》:“假必非也而后假,狗。假霍也。犹氏霍也。”“假”就是假使、假若、假如、假设,指在论证一个命题的时候,先假定与这个论题相反的命题存在,然后根据这个命题的虚假来证明原来的论题的正确性。简单地说,“假”就是为了证明某个论题,就先假说它为相反的论题并由此推出错误来的证明法,即我们今天说的反证法。“它是通过确定与论题相矛盾的判断(即反论题)的虚假,然后根据排中律,由假推真,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的一种论证方法。”在使用这个方法的时候,墨子强调,要注意假定的命题必须是错误的,才能证明自己的论题是正确的,即“假必非也而后假”,否则,不但不能证明自己的论题,相反,倒证明了论敌的论题。例如,要证明狗是没有姓的,就假定狗姓霍,而霍是霍氏人的姓,姓霍的人是不允许狗姓霍的,他们会反对这个荒谬的命题。于是,就证明了狗是没有姓的。又如在《节葬下》中,说当时的贵族统治者主张实行“厚葬久丧”,“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厚葬久丧”可以使贫者富、寡者众,墨子对此用“假”驳斥了厚葬久丧者的谬论:“使王公大人行此,则必不能蚤朝晏退;使士大夫行此,则必不能治五官六府,辟草木、实仓廪;使农夫行此。则必不能蚤出夜人,耕稼树艺;使百工行此,则必不能修舟车,为器皿矣;使妇人行此,则必不能夙兴夜寐。纺绩织纫。”为了批驳“厚葬久丧”,先假定它是对的,让国人都去遵守、执行,然而依从了这种主张。将会给国家造成一系列的恶果,执政者无法正常治理朝政,士大夫、农夫、百工、妇人都不能各司其职,根本无法富贫众寡,由此证明了“厚葬久丧”的荒谬。

    (二)“譬”式证明法 

《小取》:“譬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譬”就是譬喻,是说明道理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它不同于一般的举例和形象比喻,它所举的事例必须是双方已知和公认的,而且必须以承认此物与他物属同类为前提,否则就不能达到“举他物而以明此物”的证明目的。《荀子·释难篇》:“谈说之术,分别以喻之,譬称以明之。”譬喻就是因为直言不能将其事讲清楚而产生的,对于别人不信之“故”用譬喻来讲明。所以墨家将其借来作为“明故”的证明方法,这正是王充在《论衡·目纪》中所说的:“何以为辩,喻深以浅。”墨子喜用譬,也善用譬,他根据不同的“譬”式要求,经常采取三种譬式证明法。第一,取像于其物,以说明一般的规律。如《墨子·所染》:“子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墨子认为,人的思想犹如一块白布,时刻受周围环境熏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于善人则善,染于恶人则为恶,比喻习染可以改变人的性格,交游不可不慎。第二,取譬于成事,以指导人们的行为。如《墨子·耕柱》:“治徒娱,县子硕问于子墨子曰:‘为义孰为大务?’子墨子曰:‘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县子硕问墨子谈辩、说书、从事三种为义的方式中,哪种最重要?墨子以现实生活中人人皆知“筑墙”一事为譬,巧妙地说明,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把墙筑起;为义和筑墙的道理一样,喜于谈辩的就谈辩,长于说书的就说书,善于从事的就从事,只有谈辩、说书、从事三者同时并举,通力合作,才能达到为义的目的。墨子如此譬喻,形象生动,使人有推窗观日、开门赏月的明快之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第三,以寓言作譬,以明辨义理。如《公输》:“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梁肉,邻有糟糠,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窃疾矣。’子墨子曰:‘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墨子以寓言作譬,铺张扬厉,步步进逼,穷理析义,不容不信,终于使喜好攻战的楚王不得不大呼“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墨子运用“譬”式证明法,或说理以阐明自己的主张,或驳斥以攻破敌人的谬论。或譬醒以激发他人的觉悟,取譬明理,把精当的论述与摹拟形象的描绘融合于一体,既给人以哲理上的启迪,又给人以艺术上的美感。 

 

(三)“援”式推论法 

第9篇

一、努力创设一个让学生敢说、爱说、争说的教学氛围

现代心理学实验证明:人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主要是后天形成的,并且在后天的形成过程中锻炼的因素很重要。只有多交谈、爱交谈、敢交谈的人其口头表达能力才会有很大的提高。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法中,教师应该当“导演”,布设各种情景,让学生演员们进入角色,主动地“说”,努力创设一个让学生感觉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使他们的思维在其间纵横千里、尽情想象,这样学生才会敢说,也会爱说,甚至会争着说。

首先要营造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共同创造的和诣关系,形成民主气氛。在课堂上对回答问题有误的学生,我不会进行批评,而是想方设法从不同侧面肯定、表扬、鼓励学生;对回答得好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在教学中尽可能用学生的语气、以朋友的口吻与学生交谈,这样,学生心理上的紧张感完全消失,有问题敢说,也爱说。

其次,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精讲是必要的,但让学生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认识、感想更为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说,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各抒已见、畅所欲言的机会。学生在讨论中磨练语言,在争辩中磨砺思维。

二、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说”的训练

1.进行课前一分钟讲演

每节课上课前让两三名学生上讲台,用一分钟时间讲一个故事、一则新闻或谈一点感想,这样,既能练听,练说,同时又锻炼了学生敢于面对大众说话的勇气。学生人人有锻炼的机会,个个有成功的体验。在一分钟讲演中,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说得清楚、流畅、准确,而且要求学生有良好的讲演姿态。

2.开展课内讨论活动

教师设计问题,特别是有益于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可以一两个人相互讨论,也可以分小组讨论,还可以集体讨论。在讨论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多说。

3.开展辩论赛

辩论赛能很好地磨砺思维,是进行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最好途径。在教学中,当师生间、学生间对某些问题认识出现分歧时,我便引导学生展开辩论,让学生尽情阐述自己的看法,以理服人。对学生在学习上、思想上出现的模糊认识,及时展开辩论。如针对学生提出的玩电脑游戏也可以促进电脑学习的看法时,我便设计了《玩电脑游戏是否真正促进电脑学习》一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在辩论中,学生各抒己见,辩论异常精彩。反方通过大量翔实的材料让正方认识到:沉浸在玩游戏中,是不可能真正学好电脑知识的。这种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口才,也有思想教育作用,而且它的效果远远超过教师平常的说教。

4.开展讲故事、讲演比赛活动

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准备好了语言素材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展现“说”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敢说的心理品质。

5.让学生摹拟生活中的不同角色,进行“说”的练习,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更好地进行语言交流

如在学新闻时,我便组织学生开展答记者问活动,让学生体验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说出准确、精炼,又能表达清楚自己思想的语言。又如,开展摹拟打电话活动,让学生尝试没有面对的情况下如何告慰、劝说、打动对方。还可以开展摹拟商业谈判,让学生尝试如何说服对方。

三、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教给学生“说”的方法

1.进行思维训练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直接表现。学生有能言善辩能力的基础就是要有敏锐、清晰、严密的思维能力。在思维能力的训练上,既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进行“故事接龙”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较好方法。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进行语言储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良好的口才,不仅要有敏锐的思维品质,也要有丰富的语言素材。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语言素材库。让学生多读、多背经典名篇,名人名言,并且经常进行仿说练习,平常注意积累词汇、语句。只要头脑中的语言素材丰富了,说话中信手拈来的也是精品。这样学生说起来往往会十分准确、形象,且很有表现力。

3.教给学生说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