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初中科学推理法

时间:2023-06-16 16:38:03

导语:在初中科学推理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科学推理法

第1篇

1初中物理课堂科学方法教育的现状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三维目标的理念已经深入广大教师心中,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施,注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但是现实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初中物理《标准》中对科学方法没有明确的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好把握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实的程度.《课标》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的表述,主要是对于过程的具体要求,对于科学方法,只在第五条中提到“要学习物理学家在科学探索中的研究方法,并能在解决问题中尝试应用科学研究方法,”但是在初中阶段具体要学习哪些方法?在问题解决中要会用哪些方法?学生应该达到什么层次?课标没有具体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很多老师对科学方法教育的“度”理解认识有偏差,教学过程中无从下手.还有很多老师在实际教学中把方法与能力相互混淆,把方法等同于观察、记忆、分析、归纳等能力目标,这些教师并不明确在初中课堂上学生到底应该学到哪些科学方法,在教学设计时应如何制定科学方法的目标.这些现象直接导致了科学方法教育落实不到位,肤浅漂浮的情况.

2实验教学落实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性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行为方式,是人们改造和认识自然的有力工具.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途径,它是将知识和能力联系起来的纽带.对于刚接触物理的初中学生,虽然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但是还没有接触了解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手段,那么就无法将大量的物理知识在头脑中编织成一个层次清晰、逻辑严密的网络,也就无法完善自己的知识系统,当面对陌生的问题时也就无从下手寻找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源.因此,初中阶段在注重物理知识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有步骤地在课堂渗透和学习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使学生受到物理科学方法的熏陶和训练,避免那种在课堂教学中只重知识,忽视方法,只是孤立地解释现象的状况存在.经过合理实时的训练,让学生逐步掌握最基本的科学方法,达到促进知识学习,培养能力和提高科学素养的目的.当然初中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分析、思维等能力还处于开发提高阶段,我们也不能过度拔高科学方法教育的要求和作用.

3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常用的科学方法

研究物理的科学方法有许多,在初中课本中用到的有控制变量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类比法、等效法、转换法、模型法、科学推理法等.其中观察法是最基本、古老、最直接的科学方法,在初中教学中,观察法的教学始终贯穿于物理课堂各个内容的教学,教师应对学生的观察随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由于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限制,在初中教材中唯一明确提到名称的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其它科学方法都是渗透于实际教学内容中,并没有把名称明确提出.控制变量的思想是在课本中明确提到的,广大师生能够张口就来,在《课标》中具体要求是“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意识”.所谓控制变量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或条件加以人为控制,使其中的一些条件按照特定的要求发生变化或不发生变化,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可以说任何物理实验,都要按照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控制某些条件来研究.如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以及导体的电阻都有关系,初中物理实验难以同时研究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而是在分别控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分别得出实验结论.通过学生亲自实验,让学生在动脑与动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找到这“两个关系”,最终归纳得出欧姆定律.初中物理教材中,还有很多实验均应用了控制变量这种科学方法.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影响物体动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探究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探究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等.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扭转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实际在研究某些物理知识或物理规律,往往要同时用到几种科学方法.如在研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时,我们同时用到了观察法(需要观察电流表的示数的大小)、转换法(通过研究电流的大小来判断电阻的大小、实验中把电阻的大小转换成电流的大小)、归纳法(分析实验数据现象,将分别得出的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有关的信息归纳总结在一起)和控制变量法(在研究一个量与另外一个物理量的关系时控制了第三或第四个量保持不变)等方法.

4结合具体内容进行科学方法的渗透

教学中既不能脱离知识去讲方法,也不能只讲知识不讲方法.离开知识讲方法就会使方法显得过于理性化,抽象而不具体,学生难以琢磨.知识是方法的载体,脱离了知识,科学方法教育就成了空中楼阁水中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科学方法的教育因素,抓住知识与方法的结合点,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依据,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适时点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不同的科学方法.通过概念、规律的形成,培养学生抽象和概括、分析和归纳、综合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将科学方法教育贯穿于物理教学过程之中,既能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知道知识形成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学到科学方法,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在教学《平面镜成像》时,为了使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老师们在课堂上采用实验法,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竖立的玻璃前,让学生通过玻璃观察点燃的蜡烛的像,比较物、像的大小;然后再将另一只等大的蜡烛B放于玻璃后,移动蜡烛B使它与点燃蜡烛A的像的位置重合,比较物与像的大小;通过标出玻璃以及玻璃前后蜡烛的位置,测出蜡烛和它的像到玻璃的距离,找出物像连线与玻璃面夹角关系.改变蜡烛到玻璃间的距离多做几次实验,从而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种通过实验方法来探索物理规律的做法,既使学生理解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知识,同时也学到了由实验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在物理知识的教学中,注意发挥教学内容中科学方法教育因素的作用,做到方法教育和知识教学有机结合,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5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应该潜移默化、循序渐进

第2篇

一、科学素养的内涵

科学素养由文化素养引申而来,早在 20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家提出“科学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对科学教育的研究、理解和支持”,从而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作为其战略举措.美国科学改革纲领性文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科学素养的概念及其内涵进行了描述性定义:科学素养指了解忽然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美国国际科学素养促进中心主任米勒教授提出的科学素养的“三维模型”得到广泛认同,他认为科学素养不是一个静态的,而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的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物理科学素养是科学素养在物理科学领域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物理知识与技能、物理方法、物理能力、物理思想和物理科学品质.物理知识包括物理基本概念、物理规律和物理理论;物理技能是解决具体物理问题的进行操作活动和心智活动方式,如仪器使用技能、实验操作技能属于操作技能;受力分析技能,状态分析技能属于心智技能,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物理方法是人们在认识物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活动方式,物理课程中经常涉及的物理方法:观察方法,实验法,比较与分类方法,分析与综合方法,抽象与概括方法,归纳与演绎方法,类比法,理想化方法等 ;物理能力是顺利解决物理问题的个体心理特征,物理能力的基本要素是物理知识和物理技能,对知识深刻理解和对技能熟练运用,从而形成知识与技能的广泛迁移,即成为能力.在我国普通教育中,物理能力包括观察与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物理科学品质是物理学科中所蕴含的人文素养因素,它与物理学内容和人们的物理学认识活动相联系.它包括四个方面: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道德、政治思想.

通过物理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物理思想,2000年4月总书记为中国馆题词“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其中科学思想是包括物理教育在内的科学教育的主体内容之一,渗透在物理学内容中并在物理学中提出来的科学思想是物理学思想,其具有四个特征:创造性、科学性、层次性、指导性.

二、物理教学过程中科学素养的培养

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将义务教育定位于提高国民素质的大众教学,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一次变革.物理新课程标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它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课程的总目标,在物理课程目标中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境、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具体目标作为教学实施的指南.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树立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观念

观念是决定人的行为方向的内部驱动因素,没有科学素养教育的观念,就不可能有自觉的科学的教育行为.树立科学素养观念单凭空洞盲目的口号是不行的,必须建立在对相关因素的理解和认识上,加强理论学习,用科学的态度去研究,去把握,树立正确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相信科学.科学素养教育观念的建立对学生的认知规律与人格特点和对社会及教育发展能够充分的了解.

2.具体落实到科学训练教育中

(1)课堂教学是养成科学素养的关键场所

课堂教学是物理教育的关键场所,在这个场所里重视科学素养培育的有机结合、渗透,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科学素养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这种培养.例如,讲核能时,核能的利用易被师生重视,而它的污染易被忽视,教师讲课时,可以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为例,介绍核能的污染,再将核废料的处理介绍给同学们,并结合讲授核电站核污染的防护等,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他们认识到核污染的严重性和防护的重要性.

(2)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贯穿物理实验始终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知识一般是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概括归纳出来的.物理知识的产生过程蕴涵着很多科学探究的环节:发现并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来收集证据,评价证据是否支持猜想和假设,得出结论或提出新的问题.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的普遍性和实践性,决定了科学素养渗透的重要性.所以,各种物理实验中都应有计划地渗透科学素养的教育和培养.如:讲光的反射时,教师先让光从空气中传播,再从水平放置的平面镜射入,观察发生什么现象,然后随角度变化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变化,进而初步认识光的反射.接着让学生采用科学归纳法猜想发生反射的规律,学生有不同的猜想,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试验方案、验证猜想,最后形成科学结论;有的结论学生头脑中有定性的印象,可采用演绎推理法,如欧姆定律学生知道电流大小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电阻有关,到底有怎样具体关系,学生可根据经验讨论、推理,形成假设结论,根据假设讨论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及利用此方法设计相应的实验,本节采用控制变量法,可控制电阻 ,改变电压用伏安法测出电流和电压,或控制电压改变电阻测电流,最后形成科学结论.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教学中,获得科学研究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堂教学中让实验接近学生日常生活

用身边的器材或生活中常见物品实验,让学生一方面觉得物理知识是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如探究压强的影响因素时,可用玻璃杯、水、海绵,杯子放在海绵上,倒入自来水,杯子在海绵上越陷越深,学生通过观察了解了压强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或用身边的器材如铅笔,压在食指和拇指之间,体会手指的感受,认识压强大小与受力面积有关.还有研究折射时,可在一杯水中放一支铅笔,观察笔好像断了,使学生真正体验从生活走向物理.有些难以控制条件,可变换思维方式,如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实验,由于匀速运动不好控制,所以实验效果不会太好,若抓住相对运动就可变动为静,只要表面粗糙物体间有相对运动就是滑动摩擦力,可以这样设计试验:带有滑轮的木板用细线挂住悬挂在空中,物块用细线拉着绕过滑轮,细线另一端吊着重物,放开重物,物块就可在木板上运动了,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板测出木板静止时的拉力既可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相关的摩擦力与速度无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很容易用实验验证.变换思维不但改变了实验的可视效果,而且改变学生思维习惯.让实验接近学生日常生活,让学生了解生活,将物理运用于生活.能够对知识有更深刻理解和对技能熟练运用,从而形成知识与技能的广泛迁移.

(4)课堂教学中让科学素养渗透到习题、小游戏之中

练习是每一门学科必不可少的一环,物理也不例外,学生通过练习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物理习题的内涵非常丰富,有的习题远远超出练习本身,可拓宽,加深,补偿课本知识,在编拟物理习题中,重视科学素养的渗透培养,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深化物理与生活.这在很多的中考都有体现,如2009年宜昌“我们经常听天气预报说,……向北移动的暖湿气流和来自××地区的冷空气前锋相遇,将在我国××至××之间形成一条东西方向的降雨带…….请你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2010年潍坊“我国新研制的月球探测器样机.样机使用抗温差大的材料,……”;2010年江苏泰州的计算题很有创意:“将比较耗水的洗衣机和同样耗水但不太讲究水质的马桶连在一起:上部是洗衣机(有关技术参数见铭牌),下部是马桶,中间设有贮水箱……”等等,类似的题型比比皆是.让学生初步知晓物理学的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第3篇

【关键词】科学方法 素质教育 学习方法 能力培养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物理教学中往往重理论而轻实验,重结论而轻过程,重习题操练而轻方法,导致了“物理不见物,物理不思理”的局面。随着教材的不断改革,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忽视研究方法的教学十分普遍,多数学生没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其创造性思维受到了限制。

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物理学科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地“会学”。所以,教师应注意把科学方法的教育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实践中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学生走出校门后,大部分人工作中并不直接用到所学的物理知识,但他们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会用科学的方法来支配工作和生活,这对他们一生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一、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

1.观察和实验法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法”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研究法。

例如,在研究光的反射时,利用(如图1)装置进行实验,当入射光为AO时,反射光为OB;当入射光为CO时,反射光为OD;当入射光为EO时,反射光为OF。

由此实验观察得出结论一: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若把此装置中的小门向后转动一角度,则在小门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由此可进一步得出结论二: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运用“观察和实验法”,综合结论一和结论二可以方便地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

观察和实验既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基本途径。初中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属于经验型,经验的获得需以具体直观的感性认识为支柱,观察、实验可以为学生理解物理知识提供事实依据,使学生对物理现象获得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感性认识,也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控制变量法

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被研究的对象往往不是孤立的,要想精确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各种特征,弄清事物的原因和规律,必须对研究对象施加人为影响,造成特定的便于观察的条件,这便是一种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

如,在进行“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学时,可告知学生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当研究“欧姆定律”时,要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学生很自然地想到先控制一个变量(电阻)、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再控制另一个变量(电压)、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最后很方便地导出欧姆定律。

另外,在建立“速度”、“压强”等概念,或进行“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等内容的教学中,教师都可渗透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中使学生学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可提高其在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从实验现象、数据中归纳总结物理规律的能力。

3.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思维方法。无论从历史到现代,还是从科学实验到理论探索,等效替换法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力的合成与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阿基米栽理表达式:F浮 =ρ液gV排”、“串、并联电路中等效电阻”等的实验教学中都应用了这种科学方法。

例如,一只瓶子的质量是0.2千克,装满水时总质量是0.7千克,把水倒掉,在瓶内装满另一种液体时总质量是0.6千克,求这种液体的密度。懂得了等效替代法,学生知道该液体的体积跟0.7千克水的体积是相等的。

4.综合法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时各种科学方法是交叉在一起的,这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科学方法教育的因素,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教育。使学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和认识问题,这样可激活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不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而且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如图2,“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就综合了多种科学方法。让小球A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滚下: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平面越光滑,小球A运动的距离越长,如没有摩擦,水平面绝对光滑,小球A在水平面上没受到任何阻力,它将永远沿着直线匀速运动下去:采用了“推理法”;水平面绝对光滑:属于“理想化法”。这个实验叫“理想实验”。

除了前面提到的一些科学方法外,还有类比、演绎、归纳、比较、概括等等,都可以适当地贯穿于日常教学中,逐步进行训练,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科学的研究方法,能活跃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二、素质教育的概述

素质教育是指全面发展人的素质,培养能力,造就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如果对素质教育的涵义作一个表述的话,可概括为: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现在教材强调STS(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课程设计思想,加强了课程与社会发展和科技成就的联系,内容大为更新,富有时代感,并加强了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各种学习方式的运用,专题学习也受到重视。在这基础上,老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向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这一角色转变,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三、如何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

1.重视物理教学的教法革新和学法指导

(1)互动学习模式

在物理教学中,首先应体现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学习模式。选用各种现代的教学方法,其目的都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如当讲物体受力发生形变时,有的现象明显,有的现象很不明显,不能直接看到。这时如何通过特殊的方法去进行观察就是我们要启发的重点,例如用手按压玻璃瓶时,我们察觉不到玻璃的形变,但可以在装满水的玻璃瓶的瓶塞上插入一根细管,这时按压玻璃瓶时,细管中的水面就上升,松开手时,管中水面又降回到原处,这样我们就可以间接地察觉到瓶子受压时所发生的形变。但如果在截面是椭圆形的玻璃瓶上做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呢?这样的问题可让学生进行猜想,在课后自己进行验证。经过同学们在课堂上热烈讨论分析,结合课后的小实验得出结论:在周长一定时、圆的面积最大。当在短轴方向按压时,椭圆变偏,截面变小,瓶的容积变小,所以细管水位上升;在长轴方向按压,使椭圆形变更接近于圆,瓶的容积变大,所以细管水位下降。这种实验既让学生动手又让学生动脑,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生的求知欲高涨,也就学得生动、主动,印象深刻。

(2)引导学习模式

在物理教学的教学流程中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会对各种物理问题研究的方法。因为正确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这也为他们今后进行学习、研究及进行创造性劳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例如,有许多实验中物理量变化很小,很不明显,却又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如何将这种很小的量通过一些特殊方法让我们观察或测量到呢?这在物理学的研究中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化零为整”,如在常规环境下如何测细导线直径、纸张的厚度、细针的质量?若用单个物体测量,是量不出来的或测不准的,若把它增大几十倍或几百倍,问题就解决了。另一种是通过某种量的放大,“以大量小”的实验方法来完成。例如用手按压桌面,桌面的形变很难看到。如果在桌面上竖放一块平面镜,让一束平行光照在平面镜上,让它反射后照在墙上。当手按压桌面时,由于桌面的形变,使竖立放置的平面镜产生了一个微小的倾角,经光线反射在墙上的光斑就有一个明显的位移。

再如,物理学中还有一种用“等效法”来研究问题,如阿基米德用溢杯把溢出的水收集起来再倒入阿基米德金属桶,得到物体所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这就是实验中常用的一种“等效替代法”。如有的学生“用一架不等臂天平秤物体质量”除通常用“复称法”测量外,还自己设计一种“替代法”测量,其方法是:把要称的物体放在天平的一只盘上,在另一盘加沙粒,直到天平平衡为止,然后把物体拿下,代之以砝码,使天平再次平衡(另一盘砂粒不能变动),这时盘上砝码质量就等于物体的质量。

物理教学中还经常采用分析和综合法来研究问题。例如,为了探索研究电流、电压、电阻三者变化关系,通常先使一个量(如电压)保持不变,通过实验找出电流随电阻的变化规律,再使另一个量(如电阻)保持不变,再通过实验找出电流随电压的变化规律,最后把这三个量联系起来研究,得出欧姆定律。这个定律的导出过程,就是学生通过实验,运用分析和综合法进行逻辑思维的过程,它挖掘了学生的抽象思维。物理知识的掌握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分不开。掌握了研究问题的方法,也就掌握了重要的思维方法。

(3)注意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发展

心理素质的教育包括智力发展教育、情绪稳定教育、意志坚强教育和环境适应教育等等。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成就感,提高他们的自我评价,养成克服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通过有效的自我调节和主动调控手段,形成适度的情绪反应能力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通过各种适度的模拟训练,使学生敢于正视现实,正确对待现实和未来,不断修正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以充足的心理准备和环境适应能力,去迎接新的挑战。

(4)应适当加入一些科学、技术、社会关系的内容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有用,这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学了电流磁场,就可以制作电磁铁、电磁继电器;学了电磁感应就可以制造发电机;学了通电导体在磁场受力作用而运动就可以制造电动机等等。物理学的这些应用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这些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的良好素材。

(5)充分发挥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

以新课程、新教材为载体,扎实有效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强调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学习物理课程中的内容,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之一。因此,教材充分而全面地体现课程理念,实现了为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服务,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6)重视科学态度,弘扬科学精神的教育。

物理教学必须充分运用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史来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应该结合物理实验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教育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柳斌同志说:“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在课堂里面,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关键是教师,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在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在制定教学目标和方案时,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使科学方法的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单靠一门学科在短时间内可以获得显著收获的。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物理学的优点,将学生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四、结束语

古人云:“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应使教学逐步从“应试意识”向“发展意识”转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立足让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知识获取过程,提高对来自外部信息的处理加工能力,使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使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发现能力、创造能力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 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刘炳升、仲扣庄.中学物理教师专业技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田华文.微格教学基本教程[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 田华文.现代教育技术教程[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5 郭奕铃、沈慧君.物理学史(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6 朱慕菊.顺应时代要求转变学习方式[J].上海教育科研,2002.2

7 王小明.理论与实践的共鸣[J].教育参考,2002.04

8 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2001

9 张大同.注重方法自我发展[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0 漆安慎、杜婵英.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1 曹 磊.各国物理教学改革剖析[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12 宓子宏主编.物理教学[J].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

13 唐一鸣.以物讲理和见物思理.上海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汇编,2000

14 查有梁.教育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