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初中生德育案例

时间:2023-06-16 16:38:05

导语:在初中生德育案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生德育案例

第1篇

关键词:初中生 逆反心理 老师 合理应对

前言: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受过去某种事物的刺激所积累起来的经验的影响。青少年中常会发现个别人就是“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学生,每一届都有,如果老师处理不当的话,轻者,是一个学生的对抗行为不断升级,重者,引起整个班的对抗行为,好好的一个班,到自己去上课,就是无法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要关心、爱护学生,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所以老师应该如何更新观念、走出教育的误区,进行心理自我调节,在情绪冲动时努力克制自己,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不因学生的对抗行为或言语伤害学生或自己,合理应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1、个案分析

1.1 当时的情境

2010 学年初三二模第二天的考试,我提前10 分钟来到初三(8)班监考,发现应考18 人,才到了5 人,我一边整理试卷,一边要求学生把书包放到课室外,这时陆续有一些同学回来,包括小李同学,我扫了一眼,除了他以外,还有两位女生没有把书包放到外面去,于是又重申了一次考试要求,包括手机放书包,不能随身携带,要关机。其他同学都按要求做到了,但坐在最后的小李还在我行我素。我没有马上说他,而是在课室转一圈,提醒同学检查考试用品准备好了没有,转到他的桌前,我看着他,而他也拿着手机,抱着书包示威性的看着我,我不吭声,继续瞪着他,“我有贵重物品!”他忍不住开口说话了,我点了一下头,顺手拉过后面的一张椅子,帮他把书包放到上面,并示意他把手机也放进出,他乖乖的照做了。没有什么问题,我就开始发卷,“哇,这么多,鬼才会做!“小李的一声吼,引起了其他同学的争相讲话,我看了他一眼,说:“以你们的聪明才智,怎么样都不会拿0 分的。”我关心的提醒他们填写好有关的内容,课室很快安静下来。“怎么做啊?”小李不单止大声说,还伸手拉扯另外一行的最后一位同学,该小个子男生一脸的惊恐,不知如何是好。我脸色一沉,叫到:“李ⅹⅹ,我想你不需要老师反复提醒你不该做什么。”见他没有其他行为,我也不再说他,而是改变一下语调,严肃对全班说明,该科考试,我会按中考的考试规则要求他们,因为如果他们养成一个坏习惯的话,中考会出现非智力的失分,这样就很可惜了。他看我义正严辞的,也识趣的安静下来,把试卷认真做了一下,约半小时,就盖上试卷,从身上拿出另外一部手机自个玩,起码已经不再影响别人,所以瞄到了,我也没说他,只是开始巡视,当我巡到他身边就停下来,眼睛一瞪,他就收起手机,如是三次,他终于瘫在桌上睡觉,直到考试结束。

1.2 学生基本情况

聪明机灵,高大英俊,学习基础较差,以游泳体育特长生考进我校,但初二开始不参加训练。父母离婚,跟父亲生活,平时主要是奶奶照顾,因为父母都争着给零花钱他用,平时出手大方,当他在学校转悠时,总会有几个男女生跟在他旁边,到初三下学期已经换了3 个女朋友,有一位女生还因此转学了。上学期期末考总分为0 分,曾奇怪的询问,他说回到学校也没有进去考试,只在操场打篮球。他平时是随意进出课室,以挑战老师的权威为荣。该科考试以后,还有一科,但他又不见人了,一会站在课室走廊,请他进来考试,他摇头加摆手,请我别管他,接着就见其他考室的两个男生出来陪他玩。

1.3 过程应对效果

1.3.1 理解(同理心),化解了他的对抗行为。学生提出有贵重物品,一开始就不愿意合作,把书包按要求放到课室外,如果不给他说话的机会,就是死守着规则不变的话,只有大家僵在那里,当我拉过后面空着的椅子,让他放在上面,而且把手机放进出时,他是接受的,然后再把椅子拉开,在他视线之内,手钩不着的地方,他没意见,我也觉得符合要求了。

1.3.2 不要忽视学生的情绪,接纳和不随意批评和忠告,防止负面情绪放大。学生语言或动作表现出来的闹情绪,如果我们能理解,接纳和适当的表达出来,往往可以化干戈为玉帛,我们可以根据内容来判断,不随意的批评,正如小李拿到试卷后的吼叫,我听到的是他的恐惧与心虚,所以引导他们想最差也不会零分,因而重建了拿成绩的信心,把注意力引向认真做题。

1.3.3 描述问题而不是指责命令,学生更愿意为他们的行为负责。当我说明了在校的考试也要严格按中考的要求是为了让他们养成习惯,不致于出现非智力失分时,即使是全级最差的学生,在心理上还是比较接受而愿意配合的。

1.3.4 用一个词或一个手势来表达,鼓励他思考问题,并去想应该做什么。在监考时通过瞪眼睛来表达,没有惊动和影响其他考生,而小李也想到该把手机收起来了。

2、教师的合理应对

2.1 正确认识学生的逆反心理,及时调整个人观点与做法

2.1.1 及时引导,防止恶化。初中生有明显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使他们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当有个别学生站起来与老师狡辩,对着干时,其他同学会认为他很勇敢,是一种英雄行为,而他自己也自以为这样可以让自我价值得到肯定,因而盲目反抗,拒绝一切批评。

2.1.2 对优差生要一视同仁,公平公正。有严重逆反心理的学生往往把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

一个表情,一句话的区别都可能成为刺激源,所以要注意保持个人一贯的比较公平公正的作风,对事不对人。

2.1.3 态度鲜明,恩威并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等于不批评他,避免正面的冲突,不等于放弃老师教书育人的原则,按班规校规来做,违反了,就要受到一定的处罚,当然,因为是未成年人,要先提醒,再提醒,然后告诉他,已触犯底线。建立集体秩序,让每一个学生清楚是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有一定约束作用。

2.1.4 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首先是要争取到全班大部分学生的热爱,有逆反行为的学生,上不上课,考不考试,他们都无所谓,对他们的教育与处理适宜放到下课以后,通过不上课,由其他同学有意见来给该学生压力的做法不可取,效果也很微少,所以在课室,还是立足于面向大部分同学,为全班大部分学生的受教育权负责,避免跟有逆反心理的学生产生正面的冲突,大部分的学生愿意听老师说时,课堂的管理才更容易进行。其次是控制管教的度,避免与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关系的不断恶化,便于以后继续教育。我发现这些孩子中多数都比较希望得到尊重,你放下架子,先敬他一寸,他会敬你一丈。

2.1.5 自我安慰,不必内疚。有调查显示如果孩子在家庭里养成了坏身体、坏性格和坏习惯,那么无论学校的教师和校长多么能干,他们很难改变孩子。所以作为他的老师,坚持对他在校的行为教育负责,该说的说了,该做的做了,没有转化的结果也不必揪心,没必要搞到自己吃不香,睡不好而影响个人健康。

2.2 提高应对技巧,科学引导逆反心理个案

2.2.1 除了以上所说的应对技巧以外,可以发挥合力,提高效果,请其他学生老师帮忙教育,并不表示个人能力不够,达到转化的目的才是硬道理。

2.2.1.1 发挥同学的作用。指导班干部与同龄好友给予生活上的关心和学业上的帮助,指导共同参与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减少这些同学的孤单寂寞感,有时效果比老师劳心劳力的说教要好。

2.2.1.2 争取家长的配合。与家长一齐分析孩子出现问题的症结,请家长改变教育观念,配合学校进行思想教育和行为纠正,增加陪伴孩子的时间,减少孩子与学校老师的对抗情绪。

2.2.1.3 发挥科任老师疏导教育作用。请他感兴趣的学科老师配合,发掘出他的闪光点,表扬加鼓励,让他担任老师的助手或小组长,让他把大部分的心思放在感兴趣的科目的学习与探索上,而且增加与老师和同学互动的机会,从老师同学的点滴指点中慢慢学会如何自我调节。如小李爱好体育活动,体育课是上得比较多的科目,有一次上跳绳课时,自主创新阶段,他做了一个单脚双飞的动作,我及时表扬了他,并请他在同学面前再表演一次,在同学们的掌声下兴奋的他又做了一个俯撑过绳的高难动作,我再请两位跃跃欲试的男生做一下,没有成功,于是请小李进行辅导,但他不干了,自个去找女生聊天了,我让男生给点鼻音给他,然后跟学生说明创新的目标与练习重点,组织他们以小组形式进行练习。小李从远处张望了一会,还是走过来了,于是指引他到基础比较好的小组进行练习,他很自然的成了小组长,在该课结束前的展示中,他们组的花样是最多的。而该节课后,他也坚持上了三节完整的课。

2.2.1.4 提交学校管教。这类同学对老师与在校其他同学的不良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如果心治、理治并不起作用时,如何“法”治,值得学校研讨。

2.2.2 学习教育理论、心理咨询知识,寻找适当的方法。NLP(神经语言程式学)的理论认为:习惯是因为行为的不断重复形成的——行为是观念引发的——观念是根据感受形成的——感受来源于神经链。人的行为,总是为了寻求快乐,逃避痛苦,如果潜意识里某一个神经链包含着不舒适,痛苦的情绪,人们就不愿意触碰、启动那个神经链。差生平时受到的否定较多,厌学,逃学,与一些不良青年为伍,都是逃避现实,寻求快乐的做法,要改变他们的行为就要改变他们的观念,要改变观念先要改变他们的感受,给点耐心与爱心,让他们知道我们老师家长没有放弃他们不管,及时的鼓励好的行为,纠正坏的行为,不要让其形成习惯,同抓共管,相信我们的教育效果会越来越好。

艾利斯合理情绪的ABC 理论认为,诱发事件A 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 即对该事件相应产生的看法、解释与评价才是直接的起因。艾利斯认为,如果一个人学会并扩大利用理性思考,减少不合理思考,大部分的情绪或情绪困扰就可以解除。所以老师可以通过改变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的认知,指导以理性代替非理性,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合理认知给人带来的不良影响,改善与家长、同学老师的关系,进而改变自己的逆反行为。另一方面,认知的调整也适合老师本人,作为老师面对学生的逆反行为时,不能先入为主,认为学生存心捣乱,对于有道理的反抗,要接受,给予肯定,耐心的倾听本身能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3、小结

3.1 对逆反心理个案的处理,要以爱的教育为主线,从激发爱的情感入手,采取适当的方法、综合性辅导对策,这样方能收到预想的教育效果。心理学研究认为,情感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感染作用。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运用情感的感染作用提高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不要只做严师,还要做学生成长路上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扮演好"管如严父,爱如慈母,亲如朋友"的三重角色,做到以心换心,以诚对诚,成为优秀生和差生都崇敬和喜爱的老师。

3.2 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要有长期辅导的心理准备,掌握尺度,不急一时。有爱心、耐心,更有智慧,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教育心理学认为,教育者的个人威信与教育效果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一致性,所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应对技巧是必要的。

3.3 老师对学生关心关注的同时,也要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经常反思个人的教育行为,及时做出调整。学校对老师要关心爱护,做一线老师强有力的支持后盾,营造良好的大环境,有助于教职员工实施教育行为和促进师生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陈筱洁.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 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8

第2篇

能力。

关键词:生活化理念;提问模式;教学方法

初中时期是学生各方面知识得到普及的关键时期。在针对学生的教育中,不能只是一味地在课堂中学习知识。学生在此阶段,心理思想等方面需要全面得到发展。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混乱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当前我们老师和家长要及时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在思想情操与个人理想上做好工作。因此,密切结合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利用基于生活化思维的教学模式进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一、针对生活化案例教学应用效果进行研究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当前的教育课本。内容主要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为主。意义是促进学生的思想成长。同时要求通过思想品德教学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和不断提高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和能力,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是每位思想品德教师应深入思考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案例教学法以其生活化、典型性等特点,能够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尤其是针对法律相关知识进行教学时起到重要作用。

二、以提问模式实施教学,提升学生思维

学生步入初中后,心理等方面已经得到一定的成长。在个人的想法、思考方式上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后续的成长中需要有人为他们引导方向。依据现在学生的发展情况,笔者建议教学中可以实施引导性的教学方案。以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讨论研究能力,活跃思想品德课堂的气氛。同时能够给予他们一定的思考空间。我们知道初中思想品德内容源自于生活,新课程所提倡的课堂教学是动态的,这样一来就使得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设计开放性的教学活动。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以学生的兴趣为基准选取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问题来诱发学生开展发散思维。如:在学习“法律规范经济行为”教学内容时,笔者以学生感兴趣的漫画《开门之前》为背景来提出问题,即:你觉得这幅漫画说的是什么?想要反映什么?想想怎样才能制止这种现象的发生?这样以问题为线索来引导学生思维,诱发其自主地探究法律规范的相关知识,让学生畅所欲言,拓展学生的思维范畴,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激发和培养。

三、生活案例教学法实施的流程

1.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实际案例

选择科学的实际例子很重要,是整个教学方案开展的基础。

教师在选择实际例子时要遵循上面的原则。选编案例的方法有

多种。

2.选择具有典范特征的案例

在我们初中的教学材料中就有一些案例供我们使用。这也是比较方便的选择,而且范例也具有典范特征。如:在学习《教师伴我成长》时,可选用教材中的案例:数学课上坐在副班长小强旁边的几个捣蛋学生正在“嘀嘀咕咕”地说个不停,弄得大家都很烦。老师再一次警告后,要求小强站起来坐到教室最后一排的空位置上,但小强气呼呼地坐在座位上就是不动,大家预感到一场冲突即将爆发……通过让大家讨论这个老师当时是怎么想的,如果是你会怎么办,冲突将如何发展,引导大家换位思考,构建教师以及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3.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发现案列

在平时的生活中对实际教学例子进行收集。这种办法也是选案中比较实用的方法。这需要老师在看电视、报纸或者上网浏览新闻时,注意到具有教育意义的例子。这些资料既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图片资料和影音资料。另外,还可以动员学生收集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案例。如:在人教版八年上《我与父母交朋友》这一课的授课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讲自己父母和自己的故事。让大家在自己的切身经历和身边事例中感受父母的爱。

四、灵活进行教育,培养学生多元化思考能力

当前教育模式发展较快,新课改不断延伸。在初中的思想品德课本中,也进行了不断的改善。课改内容与以往相比,内容覆盖面广,形式也更加开放。如:现在课本中存在的名人名言、想一想等内容。这些内容还会配上一定的图片等,帮助学生理解。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依据这些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老师在教学中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研究能力、思考能力的发展。

总之,当前的教育理念以素质教育为主。素质教育是对学生的思考能力、学习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结合学科的内容多渠道地启发、锻炼、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大限度地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家书.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2012(14).

第3篇

关键词:初中德育;人生观;学习风气

从初中生所处的年龄段和心理特征来看:如果缺乏德育教学,任由叛逆的性情蔓延,很容易造成扭曲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此,学校必须正视德育价值取向和实践路径,根据具体情况展开教学工作,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规范行为,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基于解构基础的初中德育价值取向

1.落实德育工作

对于初中德育工作的价值取向,更多的源于哲学基础。社会存在决定了其具有缜密的辩证关系。初中德育更多地需要从案例着手,在循序渐进中传递能量。针对当前初中生的情况,为了更好地渗透德育教学,必须从关注自身感受出发,充分利用沟通与交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

2.德育应具体

从德育价值取向来看:在初中教学中开展德育教学工作,必须从具体事项着手,以更好地解决问题;通过整合当前的学习风气进行有目的的肃清。

3.做好德育控制工作

控制在德育工作的开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具体包含事前、中、后控制。相对于初中德育,这里更注重事中和事前控制。之所以得到该结论,与初中生心理特征有着极大的联系。在社会意识逐步形成的情况下,他们开始注重自身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如果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很有可能向反方向发展,甚至形成玩世不恭和自卑心理。因此,在初中德育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控制职能的发挥。

二、初中德育实践路径的创建

1.注重德育教学的价值取向

从管理层开始,注重德育价值取向,并且沿着现实、方法、哲学、评价基础进行。尤其是哲学方面,它是德育教学得以实施的源泉。因此,在初中德育教学与实践中,我们必须正视社会意识与存在之间的关系,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理解初中生的所想、所思及可能失范的问题产生的源头。其中,学校、家庭与人际关系对德育工作的开展也有很大影响,对此教学工作者应该努力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做好同学之间的人际交流。

2.整合具体事物开展工作

从初中德育教学反馈的信息来看:生动的案例对教学效率具有极大的影响,当然在选用生活案例时必须注重经验范畴和认知水平。反观现行的很多德育工作者,没有整合实际情况将工作上升到集体主义是很不明智的行为。对此,在开展群体性德育教学工作时,应该整合身边事物以及典型故事,使学生得到更好的精神洗礼。

3.整合学生经验,做好德育控制工作

从初中生年龄段来看:他们大部分在13~16岁之间,受应试教育影响,很少接触社会,生活经验极其有限。家庭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着直接影响。对此,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做好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工作,将初中生能够理解的事由作为教学依据,以此提高他们爱家人、爱自己的情操。

德育工作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内容。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探索初中德育价值取向作为一项循序渐进的工作,它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与学习都有着很大影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整合工作取向、价值向导,不断优化实践路径,完善德育教学。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知识导向和信仰导向相统一

法律信仰以法律认知为基本前提,如果不了解法律知识和法律规范,就不会产生法律信仰。亚里士多德说过,“法律能见成效,全靠民众的服从”,“邦国虽有良法……仍然不能法治”。可见,法治化就是逐步建立法律权威、树立法律信仰的过程。只有将外在的法律诉诸人性,才能使人们尊重、信仰法律,充分发挥法律的功用。初中生应掌握的法律知识主要分布在七、八年级《思想品德》的教材里,教师可采用案例式教学,让学生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治信仰。可采用案例教学的五步模式实施。

第一步: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相关条文和了解《四个幼小生命的消逝》案例。

2015年6月13日 据新华社电记者从贵州省毕节市有关部门获悉,毕节市七星关区4名儿童在家中疑似农药中毒,经抢救无效死亡。据记者了解,4名儿童为留守儿童,年龄最小的5岁,最大的13岁,父母均在外打工。据媒体报道,4个孩子因没有生活费辍学一月,家境差只能吃玉米面。

第二步:分组讨论

问题1:根据《义务教育法》,哪些人和部门应对这起事件负责?

《义务教育法》第十三条,“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和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帮助解决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困难,采取措施防止适龄儿童、少年辍学。”第十二条,“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

答:毕节相关部门、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居住地的当地政府,没有采取防止儿童辍学的完善的措施,没有解决部分孩子接受义务教育时存在的困难。

问题2:这些孩子可以通过什么渠道求助?

答:这些孩子可以通过老师、学校、教育局、村委会、居委会等获得帮助。

问题3:你或身边亲人是否遇到类似事件,如何解决?

第三步:全班交流

第四步:归纳总结

第五步:布置下节课案例(案例可由老师或学生收集)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消M者权益法》和了解《青岛天价虾事件》案例。

二、规则导向和价值导向相整合

法律是青少年认知和践行的社会规则体系,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要让其理解、内化和践行社会规则,使其明白自己的日常行为应当遵守什么规则,什么行为是禁止的,什么行为是社会弘扬的。《思想品德》作为培养初中生法治意识的重要渠道和课程载体,要深入挖掘其蕴含的课程目标,发挥其德育渠道的功能。一方面我们在进行法治教育的同时,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比如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等知识点作为现成的道德教育契机。另一方面,在讲法治的同时可通过中华美德故事,生活中一些实例等多方面去创设德育契机,增强学生道德意识,使学生通过德育的内化,更牢固地树立起积极健康的遵法、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法治意识。

三、个人取向和社会取向相协调

第5篇

[关键词] 网络;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

21世纪是网络化的时代,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革命带给各行各业巨大的变化。因其的开放性、共享性和包容性,以及所带来的冲击力和渗透力,深深吸引社会上不同类型的群体,特别是当今的初中生更是网络受众的主体之一。网络与初中生群体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决定了网络是初中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平台。本文结合实际的班主任管理经验,总结网络给班主任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探讨怎么利用网络开展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以及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策略:

一、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培养道德主体人格

网络中的信息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使得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信息、自由交流思想,这样的网络生活使初中生自主意识得到极大程度的唤醒,主体性得到加强。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积极利用网络的这种优势,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发展初中生自觉的道德意识,从而培养初中生的主体人格。并且围绕这项教学重点,结合有形和无形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在学生不自觉的情况下向其传播正确的社会价值和道德观,促使学生自觉地运用自己道德的鉴别、判断、选择、践行等能力去应对繁杂多元的社会道德生活。

而且为了让学生能够抵制网络垃圾信息对其的侵蚀,要注意弘扬传统美德,加强学生的自我修养,强化学生的自律意识,不断完善学生的自我人格,让他们能够做到知行合一,自觉防御网络劣质文化的对自身思想的侵害。

二、以网络为平台,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采用静态、抽象的方式,用单向的线性方式向学生传播知识,虽然从某些程度上来说可以完成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任务,但是其所传播的抽象的道德知识没有办法让学生产生意义建构和态度情感的改变,导致知行不合一的现象广泛存在。但是在网络条件下,为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提供了创新的契机。充分网络这个平台,将抽象的理念化的学习转变为情境性的学习,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创设情境演绎学生已有的思想政治内容,再现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人际和社会难题,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得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中能够做出正确的反应。

例如,在班会课的时候,教师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工作,教师结合一些相关的法律条文,准备了一些青少年犯罪被判刑案例的视屏,这样学生就不会被抽象的法律条文而深感头痛,而且视屏中青少年罪犯的懊悔的画面对于学生来说更有冲击力。这样的德育教学方式更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加深记忆。

三、班主任改变传统的封堵型德育观,转变为疏导型的德育观

班主任传统的德育观是封堵型的,也就是一种像母鸡护小鸡式的德育观,因为害怕学生在网络上接触到任何一种不良影响,而在学生与网络间建立起了高高的“围墙”,以此为学生建立一种“纯”的生长环境。比如,某些班主任扣减学生每个星期仅仅一两节的网络教学课,或者是班主任联合网络课程的教师和家长让学生不能再网络课程上接触到网络。

但是这种人为的封堵式教育又怎么能按住青春期学生的好奇心呢?特别是在网络普遍化的今天,只要学生想接触到网络班主任和家长的封堵又谈何容易呢?而一味的封堵只能导致学生叛逆性的反抗,爬墙偷偷去上网,而这种缺乏教师和家长的知道的行为更容易让学生成为网络的俘虏。因此,面对如今多元价值、道德观并存的网络环境,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不如改变传统的封堵为疏导,主动教导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例如,班主任与网络教师一起,在开学之初集中一两节课给学生讲解网络安全的知识,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白了在网络上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面对一些不良的网络诱惑也就有识别及判断能力进行抵制了。

四、将传统德育工作中的单向教育渠道变为双向沟通教育

以往,班主任较之学生掌握了更多的信息,在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往往处于一个权威性的地位进行单向教育渠道。但是如今学生凭借网络同样也接触到大量的信息,甚至在学生头脑中所掌握的信息比教师还要多,这就给班主任的权威性地位带来了威胁感,如果班主任还是采取传统的单向教育渠道已经没有办法满足学生的思想道德的需要,特别是不能满足网络的道德需要。在这种背景下,班主任只有转变教育的方式,由单向的变为双向的沟通教育方式,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道德互动,相互学习,相互了解,让班主任学会倾听,这样才能给学生留有充分表达的空间。

例如,班上某个男生,性格十分内向,平时上课认真,作业细心,但是在一段时间内频频出现爬墙出去上网。一开始班主任只是在班会上进行集体教育,但是这位学生不但听不进班主任的教育,而且还变本加厉爬墙的次数更多了。后来班主任从其他学生了解到了这位学生在近段时间所遭遇到的打击:父母离异,爸爸另外组织了家庭,与他相依为命的爷爷奶奶也相继离世。又因为性格内向使得这位学生找不到倾诉的对象,于是沉迷于网络。后来班主任先后找来了他的父母谈了这位学生的情况,联合父母与学生进行沟通,在沟通的时候不单单是斥责其上网的行为,班主任针对学生内向的性格特点还提出与该名学生建立网络朋友的关系,在网上与学生进行交流,终于将这名学生拉回了正确的健康的成长道路上。

综上所述,在网络背景下初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结合网络和初中生群体的特点,扬长避短,开拓创新,充分发挥网络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激励策略;有效实施

引言:

当前的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很多班主任教师在德育工作上消耗了大量的时间,但是德育效果却并不显著,究其原因,削弱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在德育教育策略上缺乏科学性。基于这一问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德育工作开展的策略实施深入研究。

一、树立全新的德育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行为的先导,因此为提升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有效性,教师首先需要从教育理念上进行突破和转变。新的教育背景下,班主任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该秉承着平等、民主的教育理念,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和学生站在平等高度。因此初中德育教育工作中,班主任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尊重和自我表达的机会,由以往的管理者成为引导者和倾听者,避免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叛逆和抵触心理。德育工作中還需要注重教育理念的开放性,将小课堂转移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中,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在此过程中强化学生的道德情操以及价值观[1]。

二、以激励点评作为突破口

传统的初中德育教育工作通常都是以初中日常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各类道德问题出发,以此来结合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展开有效评价。这种激励式教学点评发不仅避免了强硬的语言产生,同时还从正能量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的引导,通过种种身边的案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行为准则[2]。例如在组织学生观看洪水突袭、火山爆发等灾难场景来鼓励学生讲出心理的想法,最终说出在大环境下每一名初中生应当从什么样的角度入手来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而在“老人摔倒后应该不应该扶”的讨论中,教师可以通过激励教学法来帮助学生认识到如何通过积极而有正面的方式,来面对一些突发事件、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助人为乐。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帮助初中生开拓了眼界,同时也满足了每一名学生需要被关爱、需要被关注的想法,以此来减少了违反道德行为与思想的产生。

三、激励适度性与多元性原则

在初中班主任展开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坚持做到适度性原则,这种适度指的是恰如其分的激励、而不是过度的溺爱,如果我们对初中生的种种行为都采取激励策略,那么学生们便会感觉到茫然[3]。例如学生在违反课堂秩序的情况下班主任就需要掌握好这种教育的尺度,既要保护好学生在同学们面前的颜面,同时还要帮助他认清自己的不足与错误,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够得到最好的德育教育。另一方面,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如果仅凭班主任的一己之力很难对学生德育方面起到鼓励与激励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必须要与家长、校方共同打造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通过及时、有效的沟通来树立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利用多元化的激励手段来提升德育教学效果的最优化[4]。

四、利用情景化的教学展开激励策略

初中德育教育工作中还应当充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优化德育教育效果。例如班主任可以建立“德育小观察员”制度,每天安排一名综合表现最佳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公益广告,通过这些主题各异、内容积极的小片段来对初中生们的心灵上进行洗礼,在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尊老爱幼、如何分辨人世间的真、善、美、假、丑、恶,同时,以入选“观察员”为激励手段,从学生们的角度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同时发扬人性之美,相信每一名初中生都会以当选“德育观察员”而倍感荣幸。

五、实施物质激励

物质激励相对于榜样激励而言,似乎更为真实,更能有效实现对学生的激励。初中班主任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可适时运用物质激励,以引导更多学生积极配合德育教育工作。为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激励,初中班主任可制定这样一个规则:班级内的学生每做一件好事,都会得到一朵小红花,并贴在个人荣誉栏中。待学期末时,班主任会根据大家所得小红花数量的多少,为大家颁发奖品。奖品分别设置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通过这样的物质奖励可有效实现对学生的激励,督促更多学生争做好人好事。为更好地发挥物质激励成效,对于在平时生活和学习中,有突出思想品德表现的学生,初中班主任应及时予以物质奖励。例如,某班有一位学生,在周末时参加养老院的义务劳动,此事在学校很快得到关注。针对此种情况,班主任亦及时给予奖励,奖励其一本精美的笔记本。这样的做法立即引来其他学生的艳羡,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大家都积极争做好事。在初中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过程中,为更好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激励,可适当采用物质激励的方式。物质激励所用奖品无需特别贵重,虽然并不贵重,但这对学生而言却是一种很好的激励。

结束语:

综上,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班主任教师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也应该及时渗透德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正视传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采取有效措施改正,那么,初中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必然会逐步得以提升,他们也会更加积极地配合初中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让初中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呈现出更高水平、更高质量。

参考文献: 

[1]林伟红.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7(12):83-83.. 

[2]刘蜀民,甘霖.中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的途径分析[J].中华少年,2016(20):10. 

[3]王国花.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施行激励策略的有效路径探索[J].教育,2016(8):14-15. 

第7篇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新课程改革;优化策略

初中政治学科理论观点较多,教学内容抽象,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起来难度大。因此,初中政治教师要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遵循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选择具有差异化和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促进初中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社会观,为日常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同时,还要努力提高政治教学水平,根据初中政治学科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学习兴趣,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初中生以饱满的热情面对政治课,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一、初中政治的教育意义

1.教育学生知法守法,优化学生的人生观初中政治教材中包含了很多公民权利和法律的相关知识,比如《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权利义务伴我行》《融入社会肩负使命》等等,这些知识对于初中生学习法律知识和提高法律运用能力具有推动作用。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上升时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对于社会不良诱惑和违法犯罪的抵制能力不足,学习初中政治知识可以有效引导学生了解违法犯罪行为,增强自我的防范意识,避免初中生陷入生活的误区。初中政治学科具有人文性的特点,政治教材的设计符合初中生的需求,体现了政治学科的人文关怀,政治教师应该采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教育学生知法守法,优化学生的人生观,从而提升初中生的人文素养。作为一名初中政治教师,我进行了深刻的思想斗争,担心自己教不好,但是最终我坚信事在人为,只要肯努力,一定可以教好。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我采取情感教育和创新教育相结合,把初中生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经常与学生交流思想,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辅助教学。

2.培养学生自立自强,改变学生的社会观

初中政治学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政治教学不仅要让初中生学会马列主义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改变初中生错误的社会观念,提高初中生的思想觉悟,让初中生可以形成较强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初中政治教材中,《做自立自强的人》《交往艺术新思维》《满怀希望迎接明天》等知识都非常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培养了学生的自立自强精神,让初中生懂得如何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初中生既要求自尊,又感到自卑的心态,初中政治教师应该从政治教材入手,不断完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调动初中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初中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我的班级中,有一名学生学习成绩下滑严重,在政治课上不注意听讲,甚至在课堂睡觉。后来我主动找到这名学生,帮助他挖根源,才知道是父母离异对他的伤害太大。我给他举了许多生活实例,鼓励他要坚强,要用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这名学生最终走出了心理阴影,在课堂努力学习,成绩很快就赶上了。由此可见,要想做一名合格的初中政治教师,必须要具有一颗爱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初中政治教学工作的优化策略

1.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政治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避免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模式,给初中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学目标。一堂高效的初中政治课,必须要真正激发初中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良好的师生互动活动,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政治课堂。比如讲初中政治《自我新形象》,这部分知识要求初中生能够全面的认识自我,为自己设计符合实际的未来,要对自己的未来提出新的期待,激发潜在的学习动力。我在教学时首先带领学生一同欣赏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并要求初中生仔细品味歌词,善于挖掘歌词背后的含义。然后我在多媒体大屏幕上展示歌唱明星和体育明星的图片,以此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我鼓励初中生进行独立思考:你喜欢的明星是谁?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他?明星的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去学习?哪些行为应该拒绝?当初中生能够意识到理性追星的时候,就证明初中生真正的长大了。为了引导初中生确立人生方向,我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偶像崇拜的利与弊。通过学生的讨论,越来越多的初中生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能够辩证的看待问题,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人生规划。

2.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传。初中政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联系生活,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设计生活化的课堂练习,使初中生的思维方式更加灵活,养成学以致用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政治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把政治与日常生活联系到一起,才能够发挥政治的指导作用,教会初中生运用所学政治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政治教学的实效性。比如讲初中政治《身边的侵害与保护》,这部分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并不难,随着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必须要通过政治教学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初中生的法制观念,让初中生远离违法行为。我给初中生播放各类侵害的图片,让学生认真观看图片,并且讨论对于青少年的侵害都有哪些方面?初中生都积极的参与互动,有的说家庭侵害,有的说学校侵害,有的说社会侵害,还有的说意外事故侵害等等。此时政治教师进行总结:我们身边藏着许多不安全因素,可能会遇到侵害我们,我们应学会时刻保护自己。最后我让初中生以小组为单位,讲述自己身边遭受侵害的真实事件,师生共同探究:种种伤害究竟给未成年人带来哪些伤害?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改善初中生的社会观念,提高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

3.归纳总结,深化巩固

初中政治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还要引导初中生对所学政治知识做简要的归纳总结,一方面深化所学内容,便于掌握和理解,另一方面巩固教学重点和难点,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只有做好课堂总结,才能为课堂教学画上圆满的句号,让初中生不再厌烦政治课,使初中政治课焕发生机和活力。在进行课堂总结的时候,需要政治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以师生互动为主,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课堂归纳总结,不仅可以培养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利于优化初中生的应变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提高初中生的思想认识。比如讲初中政治《认清基本国情》,在教学后我对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并给学生做出详细的解答,包括:如何认识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如何认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认识高举旗帜开创未来?通过我耐心的指导,初中生掌握了解题技巧,学习的信心也得到极大的提升。

三、总结语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下初中政治教学需要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突出初中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初中生良好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意识,促进初中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观。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规范初中生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让初中生感受到政治知识的博大精深,从而提升初中生的政治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苏梅.初中政治教学模式的优化研究[J].读与写,2012,(08):142-142.

[2]朱显利.探析初中政治教学模式的优化研究[J].软件,2014,(02):67-67.

第8篇

关键词: 德育教育 导向作用 必要性

一个具有美好品德和较高素养的人必定是一个受到大家欢迎的人。传统教学中,教师偏重传授学科知识,而对学生的品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教育在初中教学中的地位愈发重要起来。独生子女增多,引发了全社会对这一群体教育问题的广泛关注。独生子女大多在宠爱中长大,生活环境比较优越,自我意识强烈。教学者在面对这样的教育对象时,传统教学方法未必能取得效果,应将素质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放在优先地位。另外,为了弥补德育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教学者还应将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学生生活、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如何定义初中德育教育

德育的核心是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包括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和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初中德育教育有其特殊性,教学者需将德育内容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使其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加强德育教育,既是学校教学的实际需要,又是提升中学生自身素质的需要。教学者只有充分了解德育的概念,才能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进行有效教学。

二、德育要突出“德”的地位

重视“德行”的修养是古往今来许多圣哲先贤一致认同并极力宣扬的。“君子忧道不忧贫”、“生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体现了儒家思想对“德”的重视。初中德育要突出“德”的地位,就要明确教学方向,明确教学内容,并定期进行成果检验。德育教学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方向,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为主要内容。德育教育还应注重发挥实践的作用。教学者要鼓励学生不仅参与课堂实践,还要积极参与课后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总体来说,突出“德”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需要师生联动、相互合作,以不断优化和丰富教学内容。

三、初中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德育

即使是在相对封闭的学校里,初中生的个人成长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易引发学生价值观的混乱,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学生的成长和社会发展之间有时并不是同步的,当社会因素进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时,学生的辨别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而德育正好充当了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德育的作用在于使学生形成根深蒂固的正确价值观,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规范,从而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教学者要发挥好德育的积极作用,充分了解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性,并对社会发展概况有初步了解。

1.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叛逆期,自我意识膨胀,眼高手低成为印在他们身上的特殊标签。因此,单调的说教根本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德行的目的。教学者在教学过程要善于整合教学资源,对各学科知识进行优化,并与德育内容相结合,使学生不再因为课堂内容枯燥无味而失去学习兴趣。另外,教学者还要积极创新,以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教学方式做好德育工作。

2.当今社会,各种观念甚嚣尘上,面对纷繁复杂的思潮,初中生陷入了两难的选择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德育作用,用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评判标准。社会变迁加快,教学者必须紧跟时代变化,才能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育。

四、德育要紧密联系实际

初中德育一直存在脱离实际生活的弊病。纯理论式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感觉枯燥,逐渐丧失学习兴趣,还使教者在实际教学中感到困难重重。实践决定认识,任何一门学科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因此,初中教学如果脱离实际,就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丰富的社会实践对初中德育的影响尤为深刻,行动上的感召力永远比空洞的理论更能引导人、教育人。

1.开展德育工作符合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正日益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领域的发展与变革深刻影响上层建筑,在这种形势下,社会环境变得空前复杂。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当将转化为无穷的生产力,反之则危害社会。社会道德教育起源于学校教育,学校要做好源头的“清洁”工作。初中德育不是教学者的闭门造车,教学者要以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体系为基点,在课程教学中引入热点话题,引导学生展开广泛讨论,及时纠正学生思想上的错误观念,将一切不利于学生成长的苗头扼杀于摇篮中。初中德育紧密联系实际的主要作用在于以现实力量激励学生规范自身发展,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2.多样化的信息渠道增加初中德育的难度。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何止千种万种,学生也是如此。虽说学生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获取信息的途径有限,但高速发展的网络似乎早已突破了这一阻碍。网络世界的信息更错综复杂,学生的自我辨别能力急需提高。面对这些可能造成消极影响的客观因素,教学者应该“化消极为积极”,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在学科教学中巧妙引入,使学生在无形中提高认识,实现自我教育。

3.初中德育尤其要考虑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外,剩余时间几乎在家庭中度过,家庭成了学生的第二课堂。当下,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其成长的环境也较以前优越得多,在某些观念的影响下,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如同“伺候”“小皇帝”一般。长此以往,孩子会形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等不良品质。因此,家长应与学校建立教育合作机制,共同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二部分(课程目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民强,袁德芳.试论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3.

第9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堂教学;德育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思想观念、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性课程。初中生的社会经验十分有限,道德认知较为困难,而思想品德课的内容相对理论化,涉及范围较广,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进行理解。因此,教师应积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提升学生对道德的认知度。

一、教师以身示教

身教是无声的教育,也是最民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师以身示教的德育渗透方法,具有非强制性和示范性的特点,能够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要求教师加强对自身修养的提升,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保证言行一致,在课堂上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受到熏陶,以达到德育的目的。

二、深入挖掘教材内涵

教材是固定的,但是教师的教授方式是可以改变的,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师也应将德育渗透于教材之中,以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讲授。在提起学生兴趣的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总结反思引出问题,通过活泼的名词和经典的、贴切实际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印象,并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更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在总结反思中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程要求下的初中教育,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为引导者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知识。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堂,要想更好地实现德育的渗透,应加强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例如,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引导其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时刻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采取有效的手段,培养学生的自尊、自控意识,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

四、发挥学生的情感因素

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同时能够促进其情感的激发,使德育获得更好的效果。因此,应注重感情因素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初中生的好奇心、对新事物的追求心等心理特点,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情境教学能够通过多种手段设置德育环境,实现德育的渗透,并将静变动,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对学生进行强烈的感官刺激,增强学生印象。教师需要在课前对教学情境进行精心设计,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情境内容,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充分明确教学目标,充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可以穿插一些小故事,例如,向学生讲述某中学生在获得发明专利转让费后主动纳税的故事,通过同龄人的故事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使学生了解“依法纳税”和“规矩”的重要性,受到教育。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选取相关曲目让学生演唱。例如,在讲解《举世瞩目的成就》一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演唱我国国歌,学生在演唱时不仅会精神倍感振奋,还会激发其内心的爱国情怀,得到责任感的提升。表演也是德育渗透的有效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情境还原,或是根据教学漫画进行延伸表演,使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既得到了表演才能的锻炼,也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得到思想素质的提升。

五、加强实践教学

德育也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渗透。教师应充分挖掘现实社会生活材料,唤起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审视和关注,积极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加强学生与社会的接触,提升其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例如,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邀请一些优秀党员与学生近距离接触,或是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观看爱国主题的电影,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爱国精神。

德育是我国的重要教育内容,教师应充分掌握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以身示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情感因素作用,加强实践,使德育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具有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