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初中学习的特点

时间:2023-06-16 16:38:05

导语:在初中学习的特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学习的特点

第1篇

【关键词】初中篮球 篮球训练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5-0153-02

初中体育作为体育基础教育的主要途径,对全民健身运动的群众基础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教学角度看,篮球运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学生的篮球运动技巧,为学生以后从事相关行业奠定基础。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要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才,篮球教学是实现这种教育目的一个重要途径。篮球运动作为一项集体运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初中是学生时期的一个特殊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心理也比小学阶段成熟,这个阶段的教学对学生来说相当重要。篮球训练作为体育课上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在锻炼学生身体的同时,对学生的精神等方面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一 初中体育篮球训练的相关特点

1.注重初中学生的身体个性特点

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初中时期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这就要求在篮球教学课程中应从学生的情趣特点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乐,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参与篮球教学训练的兴趣,又能在娱乐中完成教学内容,以达到教学目的。初中学生处于身体发育阶段,表现为骨骼硬度较小,韧性大,容易弯曲变形;骨骼肌力量小,耐力差,易疲劳,恢复快。因此,初中篮球教学训练运动中重视基本训练,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篮球课的特点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特征,由于学生各自的身体素质、体能和意志不同,往往在练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存在着畏难的情绪。出现这种情况后,应针对学生各种不利于练习的心理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在练习中,要以热情的态度关心帮助学生完成动作,减少学生的畏怕情绪。通过不断的反复练习使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然后进一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吃苦耐劳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含义。

2.精心设计体育游戏

体育游戏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一项综合性的体育活动,如做“猎人打猎”游戏(用投篮球来代替猎枪)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投准和躲避能力,更使他们发扬了集体主义精神,做到了相互协作。团结体育教学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巧和技能,而且还能发展智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组织性纪律性。但它的后几种功能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认为只是一种任务,为了抓智育而可以不管或少管体育教学。然而,体育教学除了锻炼学生的体魄外,还能发挥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3.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众所周知,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运动,要求运动员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努力。在初中体育篮球教学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学生间团结互助的培养。如开展比赛,如“三对三斗牛”等,把学生分成几队比赛,也可以举行班与班的比赛,在比赛中让学生了解团结互助的精神。

二 初中体育篮球教学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心理的训练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身体在不断发育成长的同时,也面临着升上高一级学校的巨大压力,适当的放松对这个时期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日常的文化教学强调的是中考的重要性,而篮球可以让学生的身心放松。在面对众多课程时,学生心理易产生一些偏激情绪,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不仅注意提高学生的素质,还要注意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2.注意时间的分配

篮球运动是一项消耗体力的运动,在初中体育篮球课堂上,教师要合理地分配学生的运动时间。众所周知,人在强烈的运动后身心都会感觉疲惫。初中生毕竟还是以学习为主,在强烈的运动后,容易影响学生正常的上课情绪,所以初中体育教师应合理分配学生的运动时间。

三 教学策略

1.优化篮球教学过程,增强学生对篮球的兴趣

培养初中生的篮球兴趣,要使学生保持对篮球兴趣,以初中生身心特点为依据进行训练。初中生对事物产生兴趣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首先他们要有好奇心才能产生兴趣,然后在教师的培养和指导下,加上自身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初中生正处于一个对明星由崇拜到模仿的时期,针对这一特点,经常给学生讲一些有关我国著名篮球运动员的故事,诱发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远大志向。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讲述“空中飞人”乔丹、“大鲨鱼”奥尼尔、“小巨人”姚明等明星从小就积极参加篮球锻炼的故事,激发学生参加篮球训练的强烈欲望,使榜样的作用变成学生的行动力量。

第2篇

关键词:特点分析;现状分析;对策分析

一、初中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分析

1.综合性

主要包含学习目标、学习方式以及学习内容的综合。

2.加强实践性

包含有重视探索与应用、重视过程与参与、重视方法与体验。

3.自主性

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主动确定学习内容,自己主动设计方案,以及自己主动组织学习活动。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现状分析

1.综合性学习的随意化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作用,很多老师觉得综合性学习不但作用不是很大,而且还会使教学成绩受到影响,因此,把综合性学习当作语文教学的修饰,在教学中老师就随意地叫学生读读课文、练习习题,表现出来的随意性很强。

2.综合性学习的“唯语文化”

有部分老师觉得“非语文”元素运用过多会影响“语文味”的流失,所以,老师就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当作是语言文字课,缺少跟其他学科的整合,老师如果坚持“唯语文化”,是没办法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发展的。

3.综合性学习的无序化

现在学校中的一些老师觉得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上与语文阅读联系紧密,因此,把综合性学习课程改变为阅读或者写作课,把它当作训练学习阅读与写作能力的一种方式,致使综合性学习活动不能正常的开展。

4.综合性学习的过激化

语文教学中有些老师过分地把综合性学习的“综合化”覆盖所有,导致综合性学习活动变成了科学、生物活动,让综合性学习缺少了语文味,脱离了新课标的要求。

三、初中语文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对策分析

1.把语文作为核心,注重课本知识的转化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一定得以语文为核心,联合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有措施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教学中一定得帮助学生转化课本知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例如:语文课本中《看云识天气》这课主要内容是描写如何观察天空中的各种云来识别风雨阴晴,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天气情况,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结合地理相关知识进行辅助学习。又如:学习《把牢底坐穿》《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等课文时,学生通过《中国历史》知识的学习来获取这些课文有关的背景材料。再如:学习《送你一束转基因花》《奇妙的克隆》等课文时,就可以把语文与生物知识联系起来。通过与其他学科的有效结合,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知识,而且能丰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2.以综合活动为方式,重视课程资源整合

现在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有很强的开发性特征。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与挖掘,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土人情等,这些都可以当作综合性学习的资源,使综合性学习能够成为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学生与社会自然以及沟通语文与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3.把社会实践作为结合点,丰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

在校当老师的都需要抓住有利时机,多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自主探索,把社会实践活动贯穿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培养善于运用语文、自主探究的能力与创新精神,让语文综合性学习变得更有实效,成为学生最广阔、最灵动、最有活力及动力的课堂。

4.把信息技术当作载体,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创新

现今社会人们的生活与学习方式都受到现代信息技术的改变,学生不用出门就能实现和老师、同学,乃至整个世界共享各种信息资源和学习资源,这些信息都会变为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习资源库。教学中老师要放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把信息技术当作载体,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渠道去主动地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认识世界、完善自我、敢于创新的思想和能力。例如:“保护野生动物的一次活动”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老师运用网络技术给学生播放了《人与自然》《探索发现》的节目片段,成功导入“关爱野生动物,建设美好家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先给学生观看《我是一只小小鸟》的动画影片,来激发学生对野生动物发出凄惨呼救声的心灵共鸣。再让学生运用网络技术查找与收集相关野生动物的材料,更多地了解目前保护野生动物的状态,通过学生一起谈论研究找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综合性学习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生态环境这块内容上更简洁容易,取得更好的效果。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综合性学习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综合性学习加以合理利用,必将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红丽.基于写作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J].新校园:中旬刊,2013(5).

[2]叶良福.紧扣时代脉搏,彰显文化魅力: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备考策略[J].考试周刊,2012(44).

第3篇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特点 和谐 师生关系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教育活动中,教师面临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而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教育获得成功的需要。青春期是一个人身心急剧变化的时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关注学生的自尊需要、多变的情绪、逆反心理和向师性等心理特点。

强烈的自尊心是中学生的重要心理特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认为,一个人在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他便会产生自尊需要,产生对名声、地位、荣誉的追求。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才能和工作得到社会的承认,享有一定的声誉,获得良好的社会评价。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相对小学生来说,中学生有了较为独立的自我评价能力,但是,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存在依附性。他们把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看得很重要。因此,以他人评价来衡量自己的价值。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知识的增多,交往面的扩大,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开始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强烈希望他人尊重自己,渴望展现自己的才能,获得别人的肯定。当评价能满足个人的自尊需要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当评价不能满足个人的自尊需要时,就会使人丧失自尊心,对人际关系产生消极的影响。

教师要尊重学生,应当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自尊心。这是现代教师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尊心是青少年最敏感的角落,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是高尚纯洁的心理品质。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与教师的接触最为频繁,只有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自尊需要,才能谈得到对学生的关心、理解与信任,才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不能满足学生渴望尊重的愿望,学生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也会影响师生关系,从而影响教育的效果。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一方面,是把学生看作与自己完全平等的人。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才能真正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是一个过程,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对于错误,教师应给予批评,但不能讽刺、挖苦、训斥甚至体罚、打骂。另一方面,是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于学生的人格、个性、情感要一视同仁。尤其要尊重后进心。后进心更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在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自尊心比优秀生还要强。无论对优秀生或后进心,教师都应当平等对待,以保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

尊重学生体现在教学上,就是把学生当主体看待,树立一切为学生、为一切学生、为学生一切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如果课堂上教师唱主角,甚至唱独角,学生就会产生“受排斥感”,以为受到老师的“漠视,师生关系就变得不和谐,课堂气氛变得不融洽。因此,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家作主。

情绪是一个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中学生的情绪丰富而强烈,起伏变化也很大,很不稳定,而且容易冲动,往往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多变的情绪,使他们不能专心致志地做好每一件事,学习也因此而受到干扰。有时,放任的情绪还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团结,影响师生关系。这些,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如何应对中学生多变的情绪呢?首先,教师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德国著名作家约翰•保罗曾说:“一个人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自己。”教师要在与周围环境、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中,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正确地认识自己。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是一代新人的精心培育者。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也是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所谓教书育人,就是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又要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随着科学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民日益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面对学生多变的情绪,教师要担当学生“心理调节者”的角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使每个学生都能愉快地学习与生活。这对形成和谐友好型师生关系至关重要。其次,要增强自制力,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健康的心境,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有些教师,当压力长期得不到排解时,就会不自觉地把压力和怒气以各种方式直接“转嫁”到学生身上,“轻则授业疲倦,重则迁怒伤害”。殊不知,成长中的孩子最需要教导,教导就是耐心地讲道理,把智慧传递给孩子。教导孩子的时候能够面带笑容,那是一种更高的境界。要保持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开朗豁达的良好性格,理解学生,培养宽容精神。

当代中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中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逆向心理倾向。逆反心理过重不仅会造成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而且还会引起感情失控,影响师生关系。

逆反心理的表现呈现多样性。有一些初中学生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比如,在我以事例说明公务员这种职业的责任是为人民服务、廉洁奉公时,一学生脱口而出:“贪污受贿”。在一些学生当中,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那些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则被排斥,在班集体里造成正不压邪的局面。

第4篇

【关键词】 数学教学;试卷讲评;问题;特点;原则

一、试卷讲评存在的问题

(一)改完试卷就等于背好课

经常有老师说:试卷改完了,就只等着上课了. 言下之意,大概了解了学生的错误,可以把试卷的正确答案讲解出来,这堂课就完成了. 这完全疏忽了试卷讲评课是学生查漏补缺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总结经验,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老师以讲评试卷为载体的一种特殊的复习课,如此粗略的备课能有效果吗?

(二)就题讲题,平铺直叙

许多老师讲解时不分析考察的知识点及各题难易程度,没有对知识总结归纳,类比拓展,没有充分体现师与生的思维过程. 学生把讲评课当成纠正错题,老师也觉得自己在唱“独角戏”, 这样的课堂能有效吗?

(三)不知取舍,面面俱到

一张试卷二十多道题目,有些老师每题都讲平均用力,很多题目学生已做过多遍,再听就感到厌烦,可是老师总是不放心,花大量的时间在讲解,这样重复的无效的劳动,学生能有兴趣吗?

(四)老师焦虑焦躁,不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考试成绩出来后,有些班级的学生成绩不理想,有些同学对纠正过多次的题目,仍然出错,老师心中顿生怨气,一上课就大发雷霆,忘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没有在心理上和情感上给予学生支持和帮助,让他们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长此以往,这个班的成绩会有转变吗?

二、试卷讲评课的特点

(一)时间紧,容量大

一套试卷的知识容量大,所涉及一个单元、一个章节、一个学科一段时间的全部数学知识. 既要包括教学目标中规定的所有内容,又要体现各知识点应达到的水平要求;既要考察对知识技能的记忆、再现、模仿,也要考察对知识、方法产生发展过程的探究与理解. 努力体现新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三维目标要求. 而讲评课在短时间内,对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原因,知识、技能的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等要讲解透彻,其信息容量较其他课型来说都是最大的.

(二)评价性

评价是在测验的基础上做出的价值判断,讲评课中的评价是通过试卷反映出来的各种问题的分析,数据的处理. 用其信息来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也是教师考察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还是教师适时的调整、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三)补救性

评讲课中,要对学生反映出来的薄弱环节,典型错误进行及时的矫正与补救,使之达到澄清认识,巩固强化,完善数学认知结构的目的.

(四)综合性

一般的数学测试题,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又考察数学思想方法灵活应用程度;既有基本题又有中档题和难题;涉及知识面广,综合程度高. 因此决定了试卷讲评课无论是在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还是在数学能力上,都具有较高的综合性.

三、试卷讲评课的原则

(一)突出针对性与层次性

试卷讲评一般不侧重于知识的系统性,而是强调其针对性,即教师针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错误、理解偏差或思维谬误等,要准确分析学生在知识和思维方面的薄弱环节,找出试卷中出现的具有共性的典型问题,针对导致错误的根本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讲评,帮助学生找出导致这些错误的根本原因,指明解题的正确思路、方法和规律,切忌就错论错. 只有帮助学生真正搞清楚出错的原因,并指出解此类题目的思路和方法,才能对试题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并做到药到病除.

(二)注意创新与变化

试卷讲评课涉及的内容都是学生已学过的知识,但讲评内容决不应是原有形式的简单重复,必须有所变化和创新. 讲评卷时要注意变换讲评的方式,讲评时可以讲解知识点、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等;也可以讲评学生考试时的临场心理和临场发挥等.

(三)重视激励与肯定

学生具有好胜性和荣耀性等心理倾向. 数学讲评课要保持和强化这些心理动机. 因此,表扬激励应贯穿于整个讲评始终. 考试以后,学生的情绪,经常会出现不稳定的一面. 在试卷讲评时,不可忽视各类学生的心理状态,表扬要因人而异,让受表扬者既有动力又有压力,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善意批评的同时,更应包含殷切的期望,使学生都能面对现实,找到自己努力的目标,振作精神,通过讲评,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情感等积极因素,激发勤奋好学的愿望,以期在下一阶段有新的突破,积极地投入下一阶段的复习中去.

第5篇

一、建模思想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建模思想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优势主要分为以下三点:第一,方便理解,学习容易。初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知识的积累相对较为薄弱,再加上初中数学知识比小学数学知识学习的难度更高,初中学生又是刚刚接触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因此,初中学生需要一个高效、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来辅助自身的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初中数学建模思想教学学习方法的设计和应用都是在完全充分地考虑到初中学生本身的年龄、性格、理解能力等特点的基础上而设计的,它具有理解方便,应用难度较低,方便使用等特点,可以有效地帮助初中学生提高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效率和质量。第二,灵活性较高,趣味性较高。初中学生由于本身的性格特点,相对于枯燥的初中数学课本的文字和单一的学习方法,他们更容易趣味性较高、灵活性较高的学习方法和事物所吸引,而初中数学建模思想教学方法正是充分考虑到了初中学生的这一性格特点,在建模思想方法的设计中融入了灵活性和趣味性的元素,从而有效地激发和吸引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和水平。第三,学习方法和思想理念科学高效。初中数学是一门集理性、严谨性、逻辑性和灵活性于一身的一门难度较高的学科知识,因此,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非常重要,而初中数学建模思想教学方法的核心部分在于它重点关注于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思想理念、数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当积极应用建模思想教学方法辅助初中数学的教学。

二、建模思想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培养方式

初中数学建模思想教学方法对初中数学教学的辅助和帮助作用主要体现在建模思想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培养方式上,因此,初中建模思想教学方法的培养方式非常关键。建模思想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培养方式主要分为以下2点:第一,培养初中学生把握整体的数学思维学习能力。初中数学知识和题目当中,容易出现很多干扰初中学生的理解和思维方式的信息,或者延伸多个题目和知识点的信息,这些干扰信息很容易导致初中学生在理解初中数学知识和解答初中数学题目的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提纲把握不准确等问题,影响到初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而初中数学建模思想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初中学生的把握整体的数学思维学习能力,提高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比如说苏教版初中一年级数学教科书中关于《概率》这一知识点的题目:“一个不透明的盒子中放有印有1、2、5、6、9、11数字的白色巧克力糖,小明从中随机取1个巧克力糖果,万方从中取1个随机的巧克力糖果,请问小明和万方各拿出的巧克力糖果相加的和大于9的概率是多少?”初中学生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很快的得出答案。第二,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发散性思维能力。初中数学具有灵活性较高的特点,对于同样的一道初中数学题目,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就要求初中学生具备发散性的思维能力,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为有效、便捷的解题方法,而建模思想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满足这一要求。

三、建模思想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初中数学建模思想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主要分为以下两点:第一,在初中数学题目解题中融入建模思想教学方法辅助解题。以苏教版初中二年级数学教科书下册中《三角形的锐角与钝角》这一章节知识点的题目为例:“一个钝角三角形的其中一个锐角1为32度,另一个锐角2为43度,而另一个锐角三角形的其中一个钝角为148度,请问这个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中哪两个角存在互补关系?”由于这道题目中的信息量和数据量较多,初中学生光从书面的题目文字中来理解相对而言较为困难。这时,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教初中利用数学建模的思想教学方法来建立实际的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模型来解题,将抽象难懂的书面文字转化为简单、直观的模型,从而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解题效率和能力。第二,在初中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数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教学方法来辅助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初中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是从实际生活中观察、研究、总结从而形成的较为理性、科学的知识,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最终的目的还是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因此,初中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质量,必须联系实际生活来完成。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在初中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数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教学方法来辅助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方法,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数学学习质量和能力。

四、结语

第6篇

一、吸引初中学生化学探究学习的兴趣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兴趣爱好对初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初中化学教师要想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化学探究能力,首先得从初中学生的化学探究学习的兴趣入手,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紧抓初中学生的化学探究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从而让初中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化学教学探究中来,在愉悦、轻松的化学探究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化学探究能力和学习质量和水平.初中化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效地吸引初中学生化学探究学习的兴趣,培养初中学生的化学探究能力:第一,初中化学教师要紧抓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初中学生年龄尚小,跟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和想法特点是不一样的,因此,初中化学教师不可以用自己成年人的看待问题和学习的思维方式去教学初中学生的化学学习,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生动风趣的化学实验比枯燥的书面文字更容易吸引初中学生的化学探究学习的兴趣.比如说苏教版初中二年级化学教科书下册中关于《镁的化学反应》这一知识点,初中化学教师如果光靠书本中的关于《镁的化学反应》这一知识点文字叙述来教学初中学生是无法真正地有效提高初中学生的化学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探究能力,而如果初中教师通过实际的化学实验操作来辅助课堂教学,利用镁的燃烧等直观、形象的镁的化学反应可以达到有效地吸引初中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初中学生的化学探究能力的目的.第二,初中化学教师做化学实验时可以结合初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化学教师可以从初中学生的日常实际生活中找到关于初中化学知识的实际表现,从而增强学生化学学习中的亲切感,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二、创造初中学生化学探究学习的机会

初中化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初中化学教师要想培养和提高初中学生的化学学习质量和探究能力,就必须为初中学生创造更多的化学实践探究学习的机会.初中学生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主体,初中化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初中学生的化学学习质量和实践探究的能力,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将初中化学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从而有效地调动初中学生化学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能力.化学教师为初中学生创造更多的化学实践探究学习的机会以达到培养学生化学探究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多为初中学生创造化学自主实验的机会.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中,由于出于初中学生的安全考虑、学校的化学实验基础设施的不足以及初中化学教师的实验观念不高等原因,学生在化学课堂学习中很难真正接触到化学实验的实际操作,大多时候都是化学教师通过个人课堂化学实验演示来将化学书本中提到的化学反应等知识点展现给学生看.初中学生接触不到化学实验的真正实践操作,自然也不能够透彻地理解初中化学知识,也没有自主探究学习的动力.所以,初中化学教师要积极创造更多的化学实验教学的机会,将化学实验教学的主动权交到初中学生的手上,让初中学生通过自主实验探究学习的方式有效地提高自身化学学习的效率和水平,从而达到培养初中学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的目的.第二,化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日常实际生活中创造化学实验探究学习的机会.初中化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只要初中学生细细观察,就能够在日常实际生活中找到化学知识的体现,从而锻炼初中学生化学探究能力.

三、突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究性

第7篇

参与者:汤京玲 左自然 王玉兰 郭德英

殷 英 谈艳萍 涂文红

主持人(江西省九江市双峰小学):六年来的课改实践,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和收获,“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优势凸显出来,但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惑,如不少在小学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由于某种原因,升入中学后,却出现了学习茫然、困难的现象,知识、能力、心态的缺漏凸现无遗。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往往会逐渐淡化学习的兴趣,部分学生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落差,中小学教学衔接的问题到底在哪里呢?

问题

汤京玲(江西省九江市双峰小学):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中小学各学科的教材也在不断更新,不断进行着增、删、改、补,教材建设日趋完善,但中小学教材之间的衔接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中学有的学科教材内容与小学重复过多,造成教材资源浪费,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学习兴趣大减;有的学科教材衔接跨度过大,出现断层,导致知识系列出现漏洞,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尤其是有的学科教材片面强调本学科的知识性、重要性,以至面面俱到,层层加码,造成教学内容深、难、重。从现行教材来看,小学阶段各科教材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知识点少,多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思维难度不大。而中学阶段教材从初一上学期开始对学生的要求就大大提高了,知识点骤然增多,除大量需记忆的知识外,更侧重于分析与理解,学生思维的难度增大。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出发,多选用记叙文,具有很强的故事性、趣味性;而初中语文教材则编入了大量篇幅的说明文、议论文和文言文,选文具有很强的科学性、逻辑性和知识性,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发生了质的变化,内容多了,难度大了,要求高了,学生一下子难以适应,出现学习兴趣下降、学习茫然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左自然(江西省九江市实验中学):初中与小学在教材内容的衔接上的确存在一些问题,小学教材的特点是“浅、少、易”,而初中有的学科从一开始就显露出“起点高、难度大、容量足”的特点,这是小学与中学教材内容上存在的落差。其次中学教师与小学教师在教法上、对学生的思维要求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差异:由于小学内容少、知识难度小、教学要求低,因而进度一般较慢,而中学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在教法上进行改进,教学的进度相对较快,即使是重难点内容也不可能“细嚼慢咽”,反复讲练;在教学方法上,小学教师扶得多些,指导得也细些,对作业、练习的检查、督促抓得较紧,而中学教师则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独立性有着较高的期望和要求,这往往会造成一部分自觉性不强的学生缺少压力,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另外小学学习内容相对较为形象直观,对抽象思维能力要求不高,而初中的学习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在思维方式的要求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上述差异的存在,致使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进入中学后感到无法适应,成绩开始滑坡,学习进入“困难期”。

王玉兰(江西省九江同文中学):实施新教材后,学生所学知识点是呈螺旋形上升的,小学毕业生进入初中后之所以会出现“滑坡”现象,就数学学科而言我认为:小学数学新课标注重学生感性知识的积累、学习,讲究“面”而不深挖“点”,因此学生的数学学习也只是停留在对知识的直接感知上,而对数学规律的认识缺乏理性,如怎样观察与思考、怎样理解与分析、怎样综合与运用等,这些方面都非常欠缺。而中学数学讲求综合性,对数学方法、思维的熟练运用程度,对学生的自觉学习、训练要求都比较高,学生一时半会难以适应,产生畏难情绪,学习自然会受到一些影响。

郭德英(江西省九江市双峰小学):前面几位老师的分析我很赞成,但我认为因年龄特征和管理方式上的突变也是导致学生“瞬间休克”现象的原因之一。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特征,比较服从师长的教导,没有明显的叛逆心理,自我意识相对淡薄,容易随成人的意志所转移。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习惯于什么事情都“包揽”。长达六年的牵引式管理,学生往往处于服从和被管理的位置,缺乏独立思考和践行的空间,因此大多数小学生缺乏独立性,他们依赖性强,自理能力也差。而初中学生正由儿童过渡到少年,其生理和心理慢慢走向成熟。初中教师因谙熟此阶段(学龄中期)学生的总体特点,往往容易忽视特定时期(刚升到初中)学生所面临的转折困难,更习惯于放手管理。教师管得不那么细了,这就使得刚升入中学的学生感到放松,如脱缰的野马,但轻松之余并不明白应该如何去适应紧张的学习。尤其是一些依赖性强的学生,就像一个被人扶着走路的孩子,扶助的手突然松开了,走起路来东倒西歪,无所适从,因此在学习上易出现落伍、滑坡、走弯路的现象。

主持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材编排的差异,又有教学方法、管理方式的不同,我认为,学习科目的增加也是一个原因。那么,摆在我们中小学教师面前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就是:如何搞好小学与初中学习的衔接,使学生的心理适应中学的学习,知识和能力都能衔接自如呢?

对策

汤京玲(江西省九江市双峰小学):要解决这个问题,中小学教师之间要加强交流,彼此沟通,用好教材。小学高段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教学方式等,适当地按中学的教学要求试教学生,让他们在毕业前就能够了解一些中学的学习方法,在教学时既重视语文基础,更要重视阅读积累,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词句、段落、篇章,熟悉书面语言,增强语感;同时适当注意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观察能力。初中教师尤其是初一教师,应瞻前顾后,吃透两头,即了解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找出中小学教材内在的联系,以灵活地处理教材、运用教材。教学时应适当降低教学难度,放慢教学进度,采取半扶半放的教学方式,减缓教学坡度,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让他们逐步掌握初中教材的特点和中学学习的一般方法及规律,使之逐渐适应。如果我们能合理把握小学语文教学的脉络,进一步明确初中教学的要求,那么在教学中就会加强针对性,减少盲目性。

殷 英(江西省九江市双峰小学):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适应中小学过渡的关键时期,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改进:一是化繁为简,实现教学方式上的过渡。因为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小学语文课堂更注重教学形式,以激发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中学语文课堂上形式较简单,课堂容量较大,更需要学生的自主性和自觉性。所以,要想实现两种课堂的衔接,小学高年级阶段的语文教学就应简化形式,把课文上扎实,课堂上注重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以课堂为基点,向学生的社会生活辐射,形成以点带面的知识串联式学习。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展学生的视野;二是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实现学习方法上的过渡。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增加了,难度加深了,知识点增多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学能力。因此,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应注意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如要让学生做到课前主动预习,课后自觉复习;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勤记笔记,大胆质疑;阅读时随手查阅字典释疑,眉批圈点,边读边思考;课外阅读时随手摘录,随时积累,勤于动笔,并养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等。

谈艳萍(江西省九江市双峰小学):在语文学科做好中小学的衔接,我想补充一点。一是要加强阅读量的衔接。中学语文对学生阅读量的要求较大。小学阶段学生学习较轻松,教师要着力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可开出名著书目,规定学生阅读,并制作阅读卡,经常在班内交流阅读体会。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爱读书、乐读书、善读书,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在阅读中,学生可以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不断开阔视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并且为中学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要加强教材内容的衔接。初中古文的学习难度大,但小学现行的教材却很少涉及文言文的学习,这对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断层。所以小学六年级要适当渗透古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古文学习的兴趣。教师可提前进行古文的教学,配合教材补充一些简单的古文进行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古文的特点,不至于到了中学对古文相对陌生。

左自然(江西省九江市实验中学):几位小学同行所谈很有道理。特别是汤老师对初中教师的建议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作为中学教师,有必要根据中小学教材的不同,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改进教学、教育方法。小学与初中的语文教学有着内在的联系,教学内容有着连贯性,学习过程有着连续性,学习习惯有着一致性,相信中小学校加强交流,彼此沟通,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定能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

涂文红(江西省九江市双峰小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面对中小学衔接的问题,我从《数学课程标准》入手寻找解决方法,它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内容分成三个学段整合于同一本书中,这无疑是在提醒和引导教师去关注数学知识的整体学习。为了实现小学数学到中学的合理衔接,每位小学数学教师都不能仅仅了解小学阶段的课标内容,而应该做到通篇熟悉课程标准,并有针对性地对初中数学课本进行再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基础数学教育的整体,对数学各部分知识的前需与后续有更清楚的认识,从而有目的性地去设计自己的教学,使之适应数学知识延续性的需要。新的数学教材同样在关注小学数学到中学的衔接。新教材对传统小学课本内容已经做出了许多新的补充与调整,如增加了有关负数、数对、中位数等许多以往初中课本中的内容,再如将解方程的方法由传统的按算式各部分的关系解,改成用等式的性质解;在第二学段,倡导和鼓励学生用方程的思想来分析和解决问题。面对这些补充与变化,现实是不少小学数学教师总认为传统就是好的,出现了“新教材、老教法”的现象。立足学生的中学学习甚至更长远的数学发展,教师应该克服旧观念的束缚,用好教材,用活教材,重视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与思考方法,真正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郭德英(江西省九江市双峰小学):在小学高段如何抓好与中学衔接的工作是我们共同的话题。我想从班主任工作方面谈谈我的看法:一是要关注学生心理。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处于童年晚期,心理发展也处在从幼稚走向逐渐成熟的变动时期,此阶段,他们思维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增强了,遇事更有主见了,情绪也不容易控制。作为小学班主任,到了高年级不仅要抓学生的学业,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心理成长。把教育的触觉深入到孩子们的心灵,引导他们乐观地对待生活,增强自信心,积极地面对困难与挫折。二是要放手管理。在管理方式上,也要从扶到放。一定要放宽心,让学生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要告诉学生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让学生有自己试着想办法解决一些事情的意识,而不是凡事找老师,靠老师。要培养学生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我觉得班主任可以在班级中多开展一些以小组合作为形式的活动。比如,由小组合作组织班级中队会;由学生共同制定班级公约;引导学生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等。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并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会与人相处。三是要家校联合。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小学生主要的生活空间。在不同的空间里,他们的管理员不同。因此,要增强合力,调动社会、家庭的积极性,尤其是家长的力量,帮助学生顺利进入初中学习。有不少家长认为高年级的学生马上升入中学了,往往这时只注重帮孩子找个理想中学,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以及良好习惯养成的引导和教育。所以班主任要想方设法整合家长力量,使家长积极参与到对孩子的教育中来。家长不仅要担负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责任,更要配合学校敦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王玉兰(江西省九江同文中学):克服种种原因造成的中小学之间的落差,引导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中学教师更负有神圣的职责。教材的难度加大是事实,但只要教师关爱每一个学生,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主性、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勇敢地面对挫折,战胜困难,就没有过不去的坎。中小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任重而道远,中小学教师只要相互学习,相互协作,就能帮助孩子顺利越过中小学衔接这道难关,实现自身最优发展。

第8篇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阶段;教学;学习问题;策略

从初中生变成为一名高中学生,对于高一新生来说意味着太多东西,初高中阶段的过渡,并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初中学生要学会面对高中紧张的学习气氛,接受更高难度的学习内容,有全新的心理状态去处理自己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衔接阶段的教学是很重要的。衔接阶段的教学成功,学生就能自然接受高中学习,衔接阶段的教学失败,学生就有可能从优秀生变成学困生。重视初高中衔接阶段的教学策略,是保障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初高中衔接阶段教学困难原因分析

(一)学习心理与环境发生变化。进入高中校园,无论是学习环境还是生活环境,都是全新的。刚刚毕业的初中学生要面对新的同学、新的老师以及新的教材。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学生需要经历一个适应的过程。每一个进入高中校园的学生都经历了紧张的中考复习,很多学生会在进入高中的初期产生放松的念头,没有学习的紧迫感。还有学生会产生高中学习的恐惧感,他们早早听说高中数学很难学,面对高一数学课本中抽象的数学概念,他们感到无趣,学习效率很低。

(二)数学学习内容发生变化。在初中阶段,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与生活较为贴近,课本上的数学陈述也大多通俗易懂,题型相对简单。但高中数学知识较为抽象,不像初中数学研究常量知识,不断增多的字母与变量知识,使得数学的理论性提高,难度上升。初中所学知识是高中知识的基础,高中知识则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延伸,但初高中知识内容的衔接存在脱节现象,部分知识要求降低,这无疑加大了初高中数学知识之间的差距。

(三)数学学习方法发生变化。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的讲解十分细致,也会帮助学生归纳,学生也有充足的时间将知识点的应用练熟。也就是说,学生只要记住数学概念与公式,再与教师一起分析各种题型,就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但在高中,数学学习内容明显增多,但学习时间却极为有限。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中讲解每一种题型,给每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学生需要靠自己去思考与总结,学会在自主学习中举一反三。初中数学学习方法并不适用于高中数学学习,不改变学习方法,学生的高中数学学习质量会受到影响。

二、初高中衔接阶段教学优化策略研究

(一)做好初高中数学衔接阶段准备工作。首先,教师要做好高中学生的入学教育工作。入学教育工作,是初高中衔接教育的首要环节。教师要利用入学教育,让学生认识到高一数学学习对整个高中数学学习的作用。更要从实例入手,对比初高中数学学习内容,让学生认识到高中数学知识的特点。在实例分析中,向学生传授一些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或者请现在的高中学生现身说法,说一说高中数学学习的体会,让学弟学妹们少走弯路。

其次,教师要做好学生数学学习的摸底工作。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点,是做好初高中衔接教育的重中之重。这项工作的完成,需要初高中数学教师之间的相互协调与互动。经过三年的初中教学,初中数学教师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与特点较为了解,在毕业之时,应当在学生的学科学习评价中写清学生的特点与不足,给高中数学教师提供参与。高中数学教师则应当重视学生初中数学学习的信息,针对学生的能力对数学教学进行整体规划。只有准备工作做得充分,才能让初高中数学衔接教育得心应手。

(二)做好初高中数学衔接阶段的学习方法指导工作。从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分层教学,有利于学习方法指导工作的落实。在初高中衔接教育阶段,高中数学教师要多考虑学生的学习起点,实施小梯度地教学。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分层,再对高中数学教学目标、内容与练习题目进行分层,使学生选择与自己学习能力相符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教学理念的改变,能够改变学生死学课本的旧观念,促进学生重视个人特点,活学数学知识。

(三)做好初高中数学衔接阶段的教育管理工作。初高中数学衔接阶段的教育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学习的信心与热情。在临近初中毕业的教学阶段,初中数学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数学复习情况给予学生正面的数学学习评价,让学生肯定自己初中三年来的学习成果,使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高中数学知识。高中数学教师也要在刚刚接触学生时,多提供一些成功体验,利用成功的喜悦感去培养学生高中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像在讲解《集合》知识时,教师可以针对一些生活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分类与集合,让学生感觉到高中数学知识易上手,重总结,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初高中学习环境的变化,对于初入高中学生会产生直接影响。作为初高中数学教师,应当为学生的个人成长考虑。初中教师要做好高中数学学习的铺垫工作,而高中教师要做好高中数学教学的引导作用。通过初中与高中数学教师的共同努力,让学生完成自然的数学学习过渡,才能保持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加坦然地面对高中数学学习。

参考文献:

[1]李益民.初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衔接的几点建议[J].教学与管理,2010,04:60-61.

[2]陈文亮.谈新课程初高中数学的衔接[J].科技信息,2010,23:838-839.

第9篇

【关键词】初中学生;体育课;兴趣;影响因素;对策建议

体育学习兴趣是指学生个人会对体育运动或者体育活动形成的喜爱偏好,它是将个体与体育活动联系起来所需要的媒介,是体育兴趣发展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基本动力,是影响人们参与体育具体活动的热情和频率。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体育兴趣和体育活动的学习效果是成正比的。

本文对初中学生的体育兴趣进行研究,通过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影响初中学生体育课兴趣的因素做出深刻的研究,这对优化体育课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方法。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平定县城关中学、平定县第二中学、槐树铺中学、东回镇中学的七至九年级的在校学生中定向抽取20个教学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学生体育学习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在以上四所中学随机抽取不同年级和班级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300份,回收285份,回收率95%,其中有效问卷275份(男生138份,女生137份),有效率为91.7%。最后采用书记整理和统计分析法将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结论。

二、初中学生体育课兴趣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学生体育课兴趣居前五位的因素分别是“个人爱好”、“体育设施的完备”、“活动的氛围”、“师生关系的融洽”、“教师的水平”。统计数据表明,学生内部的心理因素是影响初中学生体育课兴趣的主导因素,外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初中学生体育课兴趣的制约因素。

从我们研究初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发现,男生处于个人爱好的有130人,占考察人数的94.2%;女生有118人,占考察人数的86.1%;处于体育设施的完备有110人,占考察人数的82.2%;女生有100人,占72.5%;处于活动的氛围有113人,占考察人数的81.9%;女生有102人,占考察人数的73.9%;处于师生关系的融有86人,占考察人数的62.3%;女生82人,占考察人数的59.8%;处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有65人,占考察人数的47.1%;女生有68人,占考察人数的49.6%。

1、内部心理因素是初中学生体育课兴趣的主导影响因素

体育课是否符合学生自身的兴趣和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分别是第一位和第四位的影响因素,而活动的氛围因素影响女生体育课兴趣比影响男生体育课兴趣显著。初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的情绪和情感内容丰富而深刻,对生活和活动充满着热情和激情,充分利用学生的情感特点,因势利导,利用情感感染学生,用恰当的体育教学艺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活动氛围,提高学生在体育课中的学习积极性。

2、外部因素制约着初中学生体育课兴趣

体育设施的完备与否是学生学习体育课兴趣的第二位影响因素。调查显示,现在大多数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较短缺,还有一些学校硬件设施陈旧并且寥寥无几;大多数学生呼吁添加更多的体育设施。教师的水平也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体育课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该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水平,使学生充分掌握学习的能力和主动性。

3、影响初中学生体育课兴趣的心理因素分析

在初中体育课堂中,心理因素是直接影响学生参与体育课兴趣的主要动机,产生这个条件有需要和诱因两个因素。通过调查显示,影响学生体育课兴趣的前三位的心理因素是个人爱好、教师鼓励、学习感受。4、需要是影响初中学生体育课兴趣的内在条件

需要是由个体生理上或心理上缺失或不足时而产生的一种不平衡状态,个体为了获得需要的满足,就会积极地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动机。调查显示,男生对体育课的内容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而影响体育课质量的程度明显高于女生。

5、外界因素对男女生的影响存在差距

男生受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影响较大,男、女生对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影响程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因此,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影响男、女生体育课兴趣心理因素的来源不同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

6、考核评价因素是影响初中学生体育课兴趣的消极因素

考核评价因素是初中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的最末位影响因素,但却是消极的影响因素。在调查过程中,多数学生对“考核评价的影响”这一问题持肯定态度,男、女生的观点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种现象表明,目前初中学生在体育课中普遍存在将考核作为一种目的或是一种负担,没有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在初中学生体育课教学中,学生的体育课兴趣主要来源于自身的心理需求和外界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场地器材、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以及考核评价方法对学生的体育课兴趣具有一定的制约和影响作用。

2、建议

(1)学校应不断完善体育设施和器材,使学生有充分的活动场地和器材的保障;应根据学生的需求结合学校现实情况开设符合初中学生兴趣的体育课,增加体育课的种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