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德育教育的途径

时间:2023-06-16 16:38:09

导语:在德育教育的途径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德育教育的途径

第1篇

一、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笔者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教师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准确的辨别力。

二、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形成良好的学风。

三、营造诚信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不同角度营造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是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争论,引发学生产生内心震动。

二是充分利用黑板报、教室标语作为宣传阵地,着力营造诚信教育的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关注诚信教育。如组织学生出版“诚信专刊”,阐述诚信的含义,列举诚信的事例,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人物加以表扬。在班内张贴“诚实守信,立身之本”,“取信于民,方可得天下”,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关注诚信教育。

三是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先进任务,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广播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诚信观念。

四、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教师从事的教育实践是一种道德实践。教育本身就具有深刻的道德内涵,教育这种以人为主体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以对人性善恶的认同为逻辑前提的。尽管古今中外教育家对人性善恶的缘起说法不同,但都坚持认为人在合理的教育环境中是可以弃恶从善的,教育是教人弃恶扬善的活动。教师的道德素质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会全面地展现在他的专业活动中,全部显示在学生的面前,成为影响学生和教育学生的现实力量。教师可以在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就自然地、率真地表现自己的风范,不是靠说教和强制,而是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就产生了教育的效应,而且那些价值导向、情感陶冶、意志磨砺、自我示范,统统都融入“无言之教”中,这种人格魅力可以说是最珍贵的资源和最有用的手段。而这些要想在德育教育中发挥充分的作用,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模范言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注意身教、无私奉献、廉洁从教、积极向上,才能为人师表。

第2篇

1.1做好教师的典范作用

教师是学生的指引者和教育者,教师是学生的第二个关键老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深远,所以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身作则,教师在平时的工作当中要时刻注意自身修养,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要做到不蛮横、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这样才能够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离开家到学校接受教育,主要的教育者就是教师,在此阶段,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有的时候会比和家人待在一起的时间还长,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教师的行为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教师的言行就像无声的教育一样,它会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熏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生的心灵,教师不要把自己的位置抬得太高,要和学生做朋友,尊重学生的想法,融入学生的生活当中,获取学生的信任,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地放下戒备,提高教学的成效。

1.2让德育教育不断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德育教育是不分学科的,德育教育基本上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中,可以说每一个学科都离不开道德教育,教师也只有将所传授的知识与德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让德育逐渐融合在知识载体当中,才能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各个学科中的内容还可以指导学生的相关道德行为,学科内容的不同也渗透着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呈现的精神食粮,这对于学生了解各个方面的知识都是有好处的,比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升华,培养学生的情趣,而小学数学则可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相关的数学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而我们的小学历史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和行为,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我国民族悠久的历史,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爱国热情,除此之外,体育教学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体质,让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这样也就会有更好的精力去学习其他的知识。

1.3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

在整个德育教育的过程当中,家庭教育所占的比重是非常大的,它对学生品行的形成以及行为习惯的训练都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因为学生在家庭当中就会显得更加的自由,这种自由是心理和身体上的双重自由。而家庭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因为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和家庭当中度过的,学校主要负责学生的学习,而家庭主要负责学生的生活,但是并不是说二者之间就没有了联系,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造成的影响要比教师深得多,因此要求家长一定要先了解学校的相关德育教育要求,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真实情况,只有家庭和学校互相了解之后,才能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素质。

2结语

第3篇

有教育专家提出:“人的德行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规律。”体验是置身其中的心灵感受,是在实践活动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规范和自我超越,这种体验是直接的,深刻的。“体验教育”寓德于乐、寓德于行,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体验:“校园标语”学生拟就

过去,学校墙面的用语都是由老师选自名人名言或学校统一选购布置墙上,虽然内容深刻、形式精美,但与学生思想生活实际相距甚远,学生难以领悟,而且学生司空见惯,教育效果甚微。

如何利用校园文化用语,因势利导教育学生?校长们思考着、探求着,不经意间,身为语文老师的李校长从学生的周记中读到一句广告词,突发灵感:何不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写劝学格言等一类的广告词?这一想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于是,全校开展了向学生征集校园文化用语的活动。全校学生积极主动,热情很高,创作了许多鲜活生动富有学生特点的妙言佳句。这些句子朗朗上口,寓意明白,贴近生活,语气亲切,主题明确,富有较强的教育性和感染力。有的励志上进:“每个人都是自己前途最权威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只有失败的事,没有失败的人”、“把微笑送给别人,把自信留给自己”;有的劝学求知:“荣誉存在于勤奋而诚实的学习之中”、“一步一个台阶,我们每天都要进步”;有的关注公德:“花草有生命,手下请留情”“随手一扔,你丢下的是自己的素质;轻轻一弯,你捡起的是自己的道德”。

学校对这些应征的广告词作品进行了认真的评选,组织各班制作班级宣传展板,并将10条情真意切的广告词作品“定格”在校园里,旁边注上学生的姓名。这些校园广告词,由于是学生自己编写的,对学生自省自律起到了很好的提示、警醒作用。特别是被选用的学生,内心更是激动,他们看到学校把他们的“作品”制作得这么好看,摆在这么重要的位置,备受鼓舞。这样,在走廊里,在墙壁前,常有一大群学生围着精美的学生“校园广告词”标牌,驻足品读,赏心悦目,耳濡目染,构成了校园中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

可见,校园标语,由学生拟就,能减少说教的味道,能增加自主教育的分量,能达到老师教育难以达到的效果。学校管理者应当充分加以挖掘和利用,多多推行体验教育,以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体验:爱心捐款刻骨铭心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捐款济困的热潮之中,学生也纷纷慷慨解囊。但中小学生是消费者,他们要表达爱心,自然少不了要向家里讨要。有的说:“妈妈给我多少钱,我就捐多少钱。”有的说:“我向家里要了50元。”有的说:“我要100元,捐款80元,剩下的20元归我自己用了。”有的说:“我是趁机向爸妈敲了一记竹杠,捐款意思一下,自己就大大实惠了。”笔者听后,感慨万分。我们认为,中小学生参加捐款活动,数目多少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同情弱者的品质。如果这点捐款不是出自孩子可以支配的钱,而是由家长掏腰包,甚至孩子利用捐款的形式“实惠”一回,那么这种捐款的教育效果基本等于零,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事实上,你50元我100元他80元,这样的捐款对学生来说,还容易造成他们攀比的心理,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而另一所学校在活动中,则向学生发出了“省下平时零花钱,支援同学一片情”的号召,要求学生少买一回零食、少吃一次冷饮、少看一场电影,将省下的钱捐给困难的同龄人。这种做法就值得提倡,很有教育意义。因为,学生的这个款项、这点爱心,是出自他自己平常的计划开支花费之中。学生从平常的花费中勤俭节约一点,或贡献出平时攒下的零用钱,或拿出属于自己支配的压岁钱,以此来表达他自己的爱心情感。这种爱心捐款,是出于学生力所能及地利用自己的力量来参加的,是出于内心的真实行为,这就是一种心灵的唤醒,这就是一种体验的教育。这样的活动,可能会使捐献的钱少一点,但表达的爱心却是真挚而浓厚的,对学生来说必将是永志难忘的。

可见,在捐款爱心活动中,中小学生不应单纯地向家长要钱来捐款,学校也不应该单纯地以捐款的多少来衡量学生的爱心,而应该让学生力所能及地利用自己的力量来参加活动。这样的爱心捐款必将刻骨铭心,这样的体验教育活动更能取得一举多得的教育效果。

俗话说:听到的,过眼烟云;看见的,铭记在心;做过的,浃髓沦肌。因此,德育教育要取得效果,就要避免单纯说教式的德育方式,要改变那种教而不实、寡而无味的状况。德育教育,要通过创设种种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亲身实践、体验认识、感悟生活,达到让学生扮演一种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的过程,真正达到能唤起学生内心情感的理想目的,取得显著突出的教育效果。

由此,笔者认为,要使德育脱离说教、联系实际继而产生内外结合的实际效果,体验活动必不可少。体验是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第4篇

关键词:高中阶段地理教学德育途径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承担着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未来发展的重任,因此加强德育教育应成为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目前多数高中学校都开设有专门的德育课程,但整体效果欠佳。高中学生本身承担了巨大的学业任务,在心理发展方面也在加速,因此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将促进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发展。地理学科不仅要传授地理知识,更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保护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与德育教育的目标极为相似。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是十分重要的。

一、立足课堂,关注生活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基本形式,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有意识地将智育、德育融为一体,下意识地触发学生的美好心灵。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做好充分地准备,在课前多收集具有趣味性、生活性和知识性为一体的地理素材,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灵活运用。比如在讲解有关“太阳高度角”的知识时,就可以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案例,运用所学知识计算高速公路上太阳能路灯的太阳能接收板的倾斜角度在讲到旅游地理中各国的名胜古迹、名山大川时,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旅游宣传片和精美的图片等方式。地理知识源于生活,也忠于生活,地理素材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传统的说教课堂方式很难适应德育教育的渗透,地理教师必须讲究方式方法,运用幻灯片、图片、电影、录像等教学工具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

二、课外活动,地理实践

课堂上的教学是有限的,要辅之以适当地地理课外活动。地理课外活动灵活性、丰富性、有趣性和易操作性的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和地理学科特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7]。地理教师既可以组织主题演讲、专题讲座、地理知识竞赛、影视观看、出黑板报等室内活动也可以组织社会调查、实地参观、小组走访和野外实习等室外活动。

秋季本校组织了一场高二年级全体师生的远足社会实践活动,是一场以“走进自然,拥抱绿色,超越自我”为主题的德育教育活动,全程往返26公里。一方面地理教师向学生发放了此次远足的地图和路线图,引导学生会看地图、会用指南针、会算实际距离。另一方面,在路途中,教师让学生观察路旁植被为常绿阔叶林,提示学生相同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大致相同,让学生积极思考,通过观察和运用地理知识,理解并熟记了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植被类型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通过地理课外活动,将理论是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解决问题能力和地理实践力。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外活动这一教学形式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乡土地理,人文关怀

乡土地理一直就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加强乡土地理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这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地理教师在平时要注重乡土地理素材的收集,地理教师要对自身所处的市县的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河流水文、天气变化等,要有十分清楚的了解,特别是要将当地灿烂辉煌的人文文化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文化气质另外,地理教师要关注身边的经济政治形势变化,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家国天下事,丰富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领域。如果学校条件允许,地理教师还可以编纂本校的乡土地理教材,将当地特色的人文地理和社会地理知识编入,在全校范围推广乡土地理教育和德育教育。

第5篇

一、小学德育工作的意义

小学阶段是学生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思维与各项能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小学生的想法简单,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的品德正在逐步由低级迈向高级,处于一种重要的“质”的变化中。在这个阶段,如果教师能对其进行正确的、有效的引导,学生就能够向着正确的、健康的方向发展,产生好的“质变”。相反,如果教师对其不闻不问,或是进行了不当的教育,学生就有可能发展到不良的方向,甚至由此步入歧途。小学生的精神面貌与道德素质是我国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也代表了我国的未来。在这个竞争极其激烈的时代,为了不在民族素质方面落于人后,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因此,德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奠基意义。

二、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

(一)教师和领导对于德育工作认识不足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学校的教师和领导仍保持着“重智育轻德育”的想法,他们没能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随之也就无法对德育工作产生很大的热情和工作的动力,这种消极应付的状态不仅效率极低,对学生也没有任何吸引力。

(二)没有持续的规划,只是在短期内进行

有的学校实施德育工作没有规划,也没有持续性,遇到某个问题了就开设几次德育课,完成目标后就彻底放松,不再重视德育教育。

(三)表面形式严重

有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对于德育工作的调控功能只体现在开会、评比上,给学校发一堆文件,经常性地举办一些活动,活动完毕后由德育教师上交总结,教育部门装订、封存后就完事了,从不关注活动开展的过程,即使没有开展,只要交上来材料即可。农村小学编制内人员本来就很紧缺,为了应付这些活动,学校疲于应付,只能做一些表面文章,在形式上过得去就行。这种做法不仅带来教育、教学资源的浪费,还削弱了德育的有效性,使德育教育无法长久地开设下去,所带来的恶劣后果是无法估计的。

(四)没有完整的德育队伍

在有些学校没有专门的德育教师,都是由班主任兼任。班主任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再加上家庭的负担,他们的体力匮乏,精力有限,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对学生展开细致的品德教育。有的教师不能将德育教学融入学科之中,认为那是班主任的事,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就向班主任抱怨。这样就使班主任“费力不讨好”,丧失信心,对德育工作也就更加丧失耐心了。

(五)德育内容不能与实际相结合

有些学校德育课的设置不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很好地融合到一起,当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出现问题时,无法在德育学习中找到好的解决方法。而且,在课堂上教师教育学生要助人为乐、谦虚礼让,但是目睹了社会上的一些坏现象,如公交抢座、胡乱插队等,学生就会困惑、不解。并且,有的教师没有上进心,他们的思想紊乱,知识薄弱,观念陈旧,在实施德育教育时就没有足够的说服力,也无法使学生受到感染。

三、提高农村小学德育有效性的方法

(一)明确德育工作的内涵

对于目前教育界的动态和发展,以及形式上的变化,教师要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明确如今进行德育教育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学校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只有教师从思想认识上明确德育的紧迫性,才能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仅要将教学这个本业做好,还要注重学生的品德教学。所谓教书育人,教师为人师表,自己首先要明确德育工作的内涵,在正确的思想的指导下展开教学活动。

(二)改变过时的评价方法

为了让德育工作有一个更好的评价机制,我们必须改变以往那种过时的评价方法,建立一种科学的、正规的、与时俱进的评价机制,对于教师的考评工作也不再是单纯地依靠学生的分数来评定的,而是要将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师德、教学效果等综合起来评断。在以往的教师评价中,多数都是教师单独评议,这样做的缺点就是不全面、不深刻。我们可以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家长对学生的评价纳入评价系统中,并逐渐缩短评价的时间,实现评价的优质、高效。

(三)校内外相结合,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

认真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确定相应的基本时间,并把实践活动作为期末考评的依据之一,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四)与家长加强沟通和联系

为避免5+2=0的现象出现,学校应加强与家庭的联系,通过家访活动,让学校德育走入家庭。学校发动教师定期进行家访活动,使学校的德育要求为学生家长所了解。有家长督促,学校检查,促进了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提供,同时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让学生在不同的家庭学会交往与合作,开阔视野,锻炼能力。

(五)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我们要让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首先要爱家乡,爱学校,让他们从小事做起。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为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出力。创设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学校内的一草一木都成为教育的阵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熏陶,提高素质。

总之,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任重而道远。学校要矢志不渝地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网络,与时俱进,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通过各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形式,围绕教学这个中心开展德育工作,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就会进入一个新阶段。德育的内容才会转化为学生终身受益的良好品质,才会以成人促成才。

第6篇

加里宁说过:“教师每天仿佛蹲在一面镜子前。外面几百双精细的富有敏感的善于窥视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着他。”因此,教师要做好学生灵魂的工程师,首先教师自身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

小学德育教育首先要提高班主任的个人道德水平。在学校里,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开展的教育活动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在学生面前自己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因此,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作为一名班主任,在工作,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带头做到;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自己首先要文明;教育学生热爱劳动,自己要和他们一起劳动;教育学生搞好团结,自己要和教师搞好团结;要求学生书写认真工整,在板书时做到书写规范认真。这样自己的一言一行已经成了一种无声的教育。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更应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职业道德,以高尚的道德风范去影响学生,当好学生健康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其次,德育教育要用爱心来传递。元朝的学者吴澄说:“学必以德性为本。”清末的康有为也提出“以德育为先”的口号。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要教给孩子们的仅仅是知识,那就直接告诉他们好了。”但是在新的课程理念不断深化的今天,我们深深地认识到教育教学的任务绝不仅限于此。新的课程理念指出: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构建知识的体系。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和“唤醒”。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示意、一个手势,都是对学生心灵的关注,我们给学生的一次赞许、一个鼓励,这些看似“无痕的”关注,在学生的心田里却能感受到被关注的幸福。让我们用爱心去唤醒学生美的心灵,让我们在心田里种植“关注”的种子,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

再次,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习和生活中。小学德育是基础教育,它要在德智体诸方面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要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做人的基础。学生除在学校学习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度过的,父母和子女之间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有的血缘上、经济上、感情上的联系。班主任要抓好班级管理,有效地教育学生,必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了解学生在校外的活动,注意在社会环境中接受有益的教育和影响。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要想德育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的起点。

第四,要以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引导德育教育。正确的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级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熏陶、激励的作用。一个班级有了正确的舆论,就能明辨是非,使班集体成员的思想和行为有正确的标准。所以说,要想带出—个优秀的班级,必须首先在班内树立正确的舆论。在扶正压邪,奖善恶的过程中,舆论具有行政命令和规章制度所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因此,班内要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级生活中一些现象进行议论、评价,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不良现象有人抓”的风气。“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实践证明:有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就会无形的支配集体成员的行为和集体生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第7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 德育教育 现存问题 有效途径

一、引言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连年的大学扩招引发了普高的扩招,中职学校生源竞争激烈,学生素质每况愈下,德育教育现状堪忧。笔者以中职学生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新形势下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以期为针对性、实效性地抓好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二、新时期下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我国社会在改革开放的浪潮洗礼下,社会环境、生活方式、人的思维都在发生着巨大变迁。良好的德育教育能够正确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和良好品质,促进学生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和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措施;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专门技术人才的重要保证;也是培养中职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前提。[1]

三、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现存问题及原因

1.学生基础差,德育观念淡薄。受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些中职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多数缺乏理想信念,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极不端正,整天无所事事,无心向学;少数学生法制纪律观念淡薄,旷课、逃学、早恋、打架斗殴,顶撞甚至辱骂老师;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低下,衣着打扮和行为举止怪异,是非不明,美丑不分;生活中自私自利,对家庭、集体和社会缺乏责任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2.学校德育教育机制不健全,师资匮乏。中职学校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在德育制度建设方面缺乏整体规划,工作思路不清,制度不完善,活动不规范,缺乏科学的评估机制。而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促使一些80、90后进入教师队伍,这虽然为教育带来了活力,但年青教师缺乏主动引导学生德育发展的意识,经验匮乏,面对调皮的学生,或被欺负,或容易情绪激动。而中老年教师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多采取严厉管教的方式来压制学生,忽略了鼓励和引导的重要性,这也是中职德育教育的问题症结所在。

四、新形势下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创新思考

1.强化中职师德师风建设,优化德育管理机制。面对德育工作的新形势,调整师德建设的内涵和标准,着力培养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强,职业道德水平高,管理方法科学的德育队伍十分重要。首先,要加强德育队伍的培训和学习。组织德育工作者参加各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会议和培训班;邀请名师、名家开设专题讲座;定期组织德育工作者到高校进修等。其次,采取以老带新的“青蓝工程”方式,加强对年轻德育工作者的在岗指导和培训。在实践中进行“传、帮、带”,做到新老教师、班主任“互学、互促、互勉、共进”。最后,健全德育管理量化机制。将德育工作细化为具体的岗位职责,将德育工作者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工作业绩进行考核。

2.引导中职学生绘制发展蓝图,激发学生内在需求。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总理也指出,要发展与市场相匹配的职业教育、培养与市场相匹配的职业人才,形成“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而中职学生基本上是未成年人,大多缺少生活历练,对人生的将来充满理想与憧憬,对怎样才能健康成长,提高自身素养缺少思考,所以,在德育教育中要向学生讲授国家发展政策,引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绘制个人发展蓝图,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在需求,让学生在自我憧憬、自我发展中提升自身素质。

3.开展中职学生娱乐竞技活动,帮助学生寓教于乐。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教学融入于活动之中要比填鸭式教育更易于学生接受。首先,根据中职学生的发展特征,推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活动,使学生在充当管理者的角色中得到教育。其次,开展系列主题班会、党团活动、专题讲座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法制教育;再次,组织学生参加专业社会活动,群众性文化、体育、艺术等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理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最后,国家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学校要鼓励学生到企业、工厂等参与实践,让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提升素质,受到鼓舞和激励。

4.加强中职学生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中职学生或因学习成绩不好升高中无望、或因家庭贫困享受国家资助才就读职业学校,他们比普高学生更有失落感,更具自卑心理。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一方面学校可以成立心理咨询室,选择有一定德育工作经验的教育系毕业的专业教师担任心理辅导咨询工作,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另一方面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比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分性别有针对性地举行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健康的心理氛围。[2]

五、结束语

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反复性和隐形性。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者,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认清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以战略的眼光审视德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要有充分的信心、耐心、爱心和恒心,积极探索,常抓不懈,创新性开展好中职德育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直以来,我国都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一要求不但适用于尚未成年的中小学生,对当代大学生也同样适用。大学生不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掌握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还要有较高的道德品质和修养[1]。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的理念,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修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肩负为社会输送高等人才责任的大学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而民办大学更需要重视,因为民办大学的大学生在学历和基础方面跟公办大学的学生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只有通过培养学生在道德方面的品质和修养才能获得更多的竞争力。

二、民办大学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

当前民办大学从办学条件、教育资源、师资力量、对学生的吸引力等各方面条件来说都难以与公办大学匹敌。因此,社会上也存在着一些带有歧视性的看法认为选择就读民办大学的多是高考失利甚至达不到高考水平的高中生,而这也的确是现实存在的情况。民办大学里存在着相当数量的高中成绩一般甚至是不太理想的学生,而这些学生又被普遍认为是德育教育确实较为厉害的群体,这些看法都会给民办大学的学生带来极大的压力。而民办大学自身也存在着教学设施跟不上,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以致民办大学学生的德育教育不足,甚至缺失[2]。

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固然是学校的首要任务,但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才是可以让学生受用一生的财富。而刚进入大学的大学生们脱离了家长的管束,自主意识也日渐增强,同时也容易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学校应该对此重视并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进入社会才会收到欢迎和认可。当前,许多民办对此的认识还不足,重视也不够。

三、民办大学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实现途径

通过分析民办大学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的现状可知,民办大学急需在德育教育方面下更大的工夫,对德育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民办大学应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有何种途径可以使德育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下文将逐一分析。

1、提高对德育教育的认识

民办大学首先应该从自身开始提高对德育教育工作的认识,对此项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虽然社会上对民办大学存在着一些带有歧视性的看法,但民办大学也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这一事实是母庸置疑的,与任何大学都没有区别。除了要重视正常的知识性可能外,也要对德育教育重视起来。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以“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的理念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只有学校自身树立了明确的德育教育方向,积极对学生开展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教育,才能够让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

2、更多关注大学生的思想状态

任何疏漏都容易引发各种问题。对德育教育工作来说,关注的是对学生思想上的教育,因此民办大学应该对学生的思想状态给予更多的关注。正如前文所述,民办大学中有相当数量高中成绩一般甚至不理想的学生,而这些学生长期处于忽视甚至歧视下,不少学生也因此产生了厌学情绪,进而失去了继续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有些甚至自我放弃、自甘堕落。他们虽然可以进入民办大学这种门槛较低的学校继续进学,但他们身上所背负的歧视直到进入社会也难以摆脱。尽管已经有很多实例证明出身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想要成功还是要靠个人的努力进取,但这并不能解开民办大学学生心中的郁结,心中依然存有自卑感。事实上,这些学生的内心相对脆弱且缺少关注,民办大学可以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在生活上和精神上更多地去关心、关注他们,使他们的思想能处于一个健康的状态,这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有极大的帮助。

3、教育教师以疏导为主要手段给予学生更多肯定和激励

通过前文分析可知,民办大学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该以疏导的方式为主,在心理上和精神上都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和激励。这就要求民办大学在开展德育教育前,先对从事德育教育的教师们进行教育,给教师树立民办大学学生其实更优秀的理念。教师本身就不能有民办大学学生都是高中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比其他大学学生的起点低的想法,决不能在思想上抛弃学生,将德育教育流于形式[3]。作为和学生接触最亲密的教师应该经常在精神上和心理上给学生更多支持和肯定,给予学生足够的激励。教师首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并且经过自己的努力取得相应的成绩,在步入社会后也能够拥有足够的自信,摆脱社会上某些歧视性的目光;其次,教师应该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学生足够的帮助的关怀,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关怀和温暖;最后,教师应该在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上下工夫,帮助大学生处理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真正做到“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大学生在教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下,会得到更多的认可,摆脱社会的歧视,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而学生也会更有自信和斗志地步入社会,开启成功的人生。

第9篇

【关键词】中学教师;德育教育;实践;诚信;榜样;潜移默化

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在学校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高尚风格,形成青少年求知学习成长修身养德的好风气,下面就德育教育谈几点看法。

1 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鲜明的辨别力。

2 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课堂上,还要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座位,把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互动小组”,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或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使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良好的学风,促进整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形成了你追我赶奔优异的好风气,坏的习气逐渐减少的好局面。

3 营造诚信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不同角度营造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1)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争论,引发学生产生内心震动。

(2)充分利用黑板报、教室标语作为宣传阵地,着力营造诚信教育的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关注诚信教育。如组织学生出版“诚信专刊”,阐述诚信的含义,列举诚信的事例,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人物加以表扬。在班内张贴“诚实守信,立身之本”,“取信于民,方可得天下”,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关注诚信教育。

(3)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先进任务,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广播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诚信观念。

4 采用榜样教育法

树立榜样,让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在树立榜样时,既要注重树立优等生榜样,又要特别注重树立中等生、学困生的榜样,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发扬他们的优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成为不同方面的榜样,可以是劳动方面的,可以是助人为乐的,可以是守纪律的,可以是文艺的,可以是体育的,等等。总之,要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引导每个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5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