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16:38:11
导语:在变电站技术创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集控模式 变电站 运行管理
目前,我国小型变电站一般采用现场值班方式进行维护,也就是为了确保变电站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变电站中配置合适数量的变电运行人员。从变电站的发展现状来看,变电站在运行模式上正从多人值守到少人值守再逐步过渡到无人值守的模式。这种过渡方式更好的推进了智能电网的建设,符合国家电网智能化建设的客观要求。由于电力自动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变电站集控管理模式成为运行管理的发展方向。基于这种新的管理模式的变电站,技术、管理以及人员构成等都需要改革,转变为适合集控运行的新模式。因此,如何优化自身资源的配置,以最少的投入完成集控中心建设,发挥变电站集控运行优势,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成为每个变电站运行管理所关注的焦点。
1 现代变电站集控管理的意义
随着我国电网及电网之间的各种设备的不断改进和完善,集中控制模式下的变电站具有成本低、安全可靠等优势,能够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为满足运行和用户对电压的要求,电力公司每隔一定的距离设置变电站,提高或降低电压。目前,基于集控模式的无人值守变电站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对变电站的远程监控,集中控制,大大降低了监控人员的工作量,减少了人员需求,而且能明显减少事故,降低运营成本。
变电站集中控制有利于电力公司随时掌握整个电网的运营情况,实现电力合理调配,满足不同地区对电力的需求。变电站集中控制能够有效提高公司的服务水平,及时处理特殊事故,保持电网处于最佳状态;扩大公司的经营范围,提高经济效益。
2 集控模式的变电站运行管理
集控模式的变电站实现了无人值守,管理模式逐步向集控模式发展。集控模式的管理模式应建立远程集控站的概念,建立集控站的管理模式。无人值守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是一个不断探索、改进提高,从技术、运营方式、智能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从而不断完善无人值守变电站的运营管理。
第一,适应无人值班。集控站的运营管理需要较少的人员就可以负责较多的变电站,以集中管理的方式实现变电站的管理职能。为有效的管理变电站,集控中心应围绕安全操作和安全分析,危险点预控和分析、设备检视及运行分析等方面编写变电站运行管理指导,详细罗列各站的特殊设备、注意事项等关键内容。
第二,简化运行管理内容。集控模式无人值守变电站只需保留运行日志、现场指导书及必要的技术图表。集控站负责管理其他技术资料及合理简化保留相关运行资料和记录。
第三,建立培训制度。目前,随着集控模式的无人值守变电站的推广,运行人员出现技术不足、培训滞后的缺点。在设备上增加了运行人员的压力,致使发生异常时,员工缺乏相关方面知识,不会分析,只能层层上报,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并且由于变电站运行工作使岗位分散的特殊性,很难实现有效的技术培训,致使各变电站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但是,集控模式下所辖范围的变电站数量大、设备多,需要运行人员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所以,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为保证技术人员达到培训实效,应落实培训经费、人员、场地及时间等,加强培训过程监督,建立惩罚制度,将培训实效与员工待遇、职务等挂钩,从根本上增强员工的责任意识,提高工作积极性。
第四,落实无人值班变电站设备专责制。无人值守变电站容易出现遗漏部分设备问题,针对该问题,建立设备专责制度,将设备巡视、验收、维护工作落实到人,做到设备定级有人负责、设备缺陷有人跟踪。
第五,探索有效手段,提高操作效果。集控模式下的多座变电站进行大修或技术改造时,容易出现人手不足,操作时间长等问题。利用综合调度的操作方式,集控站运行人员配备必要操作设备,达到操作目的,提高工作效率。在集控运行中,进行监视检查工作时,充分借助传感器及摇视技术进行巡检,能够节省巡视时间,并能够准确地发现存在的不足,避免遗漏,抓住重点。
3 结语
随着电力自动化技术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快速发展,集控模式的现代变电站将会取代现有运行模式的变电站。虽然,集控模式的变电站在运行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是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完善,一定会使之更加智能化,发挥其优势,更好的为电力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周瑾.浅谈集控模式下变电站运行管理[J].装备应用与研究,2011.
[2]赵然.基于集控模式下的现代变电站运行管理初探[J].河北农机,2013.
[3]贺晓涛,贺红涛,屈翠.变电站管理中集中控制模式应用[J].企业技术开发,2011.
关键字:智能变电站 二次设备 整合 间隔层全下放
一、智能变电站概述
智能变电站指的是通过智能化设备,集成通信网络化、模型与通信协议统一化、运行管理自动化等技术,实现变电站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与输出过程的整体数字化的一种新型变电站。在智能化变电站设计中采取的是“三层两网”式逻辑结构,其系统结构示意图如下:
图1:智能变电站“三层两网”式逻辑结构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智能变电站“三层两网”式逻辑结构中,三层主要指的是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两网主要包括过程层网络与站控层网络。在智能变电站中,实现了间隔层设备网络化,直接与站控层交换机相连接,提高了信息传输效率。
进行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整合,可以减少电缆应用量,节省变电站占地面积与建筑面积,降低投资,提高设备综合应用率,推动智能变电站系统更加稳定、可靠、安全、经济运行。
二、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整合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
(一)智能变电站保护与测控功能整合
进行智能变电站保护与测控功能整合,可以有效降低屏柜应用数量。为整合智能变电站保护与测控功能,要求在产品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实现保护与测控功能合一装置无技术障碍;在进行变电站设计与施工过程中,考虑到当前220KV电压等级多应用双套保险及单套测控设置,在这种环境中应用保护与测控功能合一装置则会增加一定的建设成本,如应用双重化配置保护及测控一体装置,则会在变电站主站系统及后台监控中形成双数据源,并要求主站系统及后台监控系统支持数据源切换,其设计施工难度较大。如仅应用一套保护与测控一体化装置,则其装置无法保证信号采集的完整性,且在装置出现故障或检修时,无法实现测控。综合考虑,在110KV及以下环境中,应用单套保护与测控功能合一装置其技术经济优势明显,应进行推广普及;然而进行220KV保护及测控功能整合,其对当前运行管理模式会带来较大影响,在技术上不够成熟,应加强研究,并进行试点研究。
(二)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实现保信子站功能
通过二次设备整合,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实现保信子站功能,可以减少一套保信子站系统应用,能够实现变电站智能报警与故障分析等高级应用功能。通过监控系统实现智能变电站保信子站功能,其监控主机应设置自动化与保护专业源端维护,重新规划业务界面。
(三)智能变电站监控实现自切功能
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及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变电站其运行的稳定性及可靠性不断提高,基础数据采集逐渐完备,为网络自投功能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然而因计算机设备性能与监控采集数据速度等因素的限制,无法保证设备响应速度。网络自切功能要求监控系统可靠性较高,受网络传输性能的影响,无法保障备投动作的快速性及可靠性,为此,在当前技术基础上,不宜在监控后台实现自切功能。
(四)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实现低周与低压减载
应用监控系统实现低周与低压减载在当前技术上缺乏可行性,监控系统为秒级应用,受计算机设备及数据采集速度等因素限制,无法保证低周与低压减载动作响应速度;进行低周与低压减载需要应用SV网络数据,然而在智能变电站站控层网络中并不存在SV数据,其计算无法进行。为此,不宜通过监控系统实现低周与低压减载。
(五)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实现微机五防
通过二次设备整合,由监控系统实现微机五防,能够从监控系统数据库中获取相应数据,实现了更为全面的防误功能,且防误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及实时性获得有效提升;防误系统与监控系统应用同一个数据库,其运行成本降低;进行防误系统更新与维护简单便捷。
(六)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工作环境
一般智能变电站为户内变电站,影响变电站运行的主要环境因素为环境湿度与环境温度。随着二次设备运行条件要求逐渐宽松,但仍没有实现完全开放式运行。针对设备室内安装的设备,其运行环境应符合继电保护等相关要求,对于室外安装设备,应将二次设备设置于智能柜中,保证设备在各种环境中安全可靠运行。
三、智能变电站间隔层全下放方案及其优势
考虑到当前多数变电站布置采取户内形式,这种形式为变电站间隔层全下放的设计与实现提供了有利条件。间隔层全下放方案主要如下:35KV电压等级采取间隔层装置下方开关柜方案,并对变电站二次功能进行整合;110KV电压等级在整合优化二次功能的基础上将间隔层布置于GIS汇控柜中;220KV电压等级间隔层全下放方案较为复杂,在整合优化二次功能后,在GIS汇控柜中布置间隔二次装置,针对跨间隔装置则在GIS汇控柜旁进行二次屏柜布置。
以上间隔层全下放方案的设计与实现,缩短了间隔层与过程层通信距离,有效降低光缆应用量,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且间隔层全下放的实现,可以简化二次设备配置,降低变电站投资成本,节约变电站占用土地与空间资源,综合效益明显。
四、结语
伴随着电网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对供电的稳定性、可靠性及经济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动智能变电站建设是变电站发展的主要趋势。本文在概述智能变电站的基础上,对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整合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通过二次设备整合,可以有效提高变电站运行可靠性及安全性。提出变电站间隔层装置全下放方案,该间隔层装置全下放方案的设计与实现,可以提高系统运行可靠性与实时性,降低投资成本,综合效益明显,应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沈长德.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整合及间隔层全下放方案探究[J].城市建设,2012,(36).
[2]云文兵,管婷,张延等.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集成优化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7):12-12,13.
[3]朱学科.基于嵌入式平台的智能信息处理子站的研究与设计[D].南京邮电大学,2011.
1、汉中电网变电综合自动化运行、管理的现状
1.1 监控系统的组成
主站端采用东方电子DF1800大型集控站系统、对17个分站进行实时监控(其中14个分站为综合自动变电站,3个分站为常规RTU远功终端构成),12个站是无人值班站。
主站SCADA功能:数据采集及监控,事件报警,事件顺序记录,事故追忆遥控, 遥调,计算趋势曲线,历史数据存储,远方投切保护,调取定值、采样值,修改定值,综合自动化报警信息和短信平台等功能。
1.2 综合自动化运行管理
1.2.1 抓重点工作
变电综合自动化系统到目前还没有相应的设计,运行维护规程,我认为工作时只要抓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可。一个中心:综合自动化实时监控系统其关键是安全稳定,只要管理好主站的SCADA 数据库,使每一个数据点号正确。两个基本点:组成综合自动化网络的关键设备是厂站二次设备和计算机网络,这两类设备维护 可以延用现有继电保护及远动《规程》即可。但远方投退保护软压板、修改保护定值工作应在《规程》制定后开展。
1.2.2 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管理
(1)系统备份运行管理。综合自动化系统有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但也有非常脆弱的一面,它完全依赖于计算机及其网络稳定运行,如果计算机出现故障有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瘫痪,而且恢复系统很困难。为此我们必须作好以下两项工作。1) 厂站端:作好系统数据备份工作。2) 主站端:定期作好数据库备份,同时作好以防主站系统崩溃时备用系统的运行管理工作。
(2)网络安全管理:监控系统是一个实时运行的控制系统,如果系统受到攻击其后果很严重,为此必须有独立的综合自动化网络,并在监控网与其它网络联接处,装加硬件防火墙。
(3)厂站端监控后台管理。1)设制权限管理。2)后台操作由专人监护执行工作票。
(4)主站端监控系统管理。1)权限、口令管理。2)保证图—库—点的一致性与正确性、特别是遥控量。
(5)主站端数据、报文的管理。1)专人专责定时分析各厂站数据、报文。2)根据主站端数据、报文定期作好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分析报告。
1.3 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3.1 综合自动化变电站新建、扩建间隔工作复杂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因综自系统资源缺乏,软件设计不够成熟;新建、扩建间隔时必须修改系统数据库,但修改后的综自系统因变电站处于运行状态无法完成综自系统逐一“对点”工作,为综自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可能带来隐患。建议在新建综合自动化变电站时,综自系统设计应统筹考虑一次到位。
1.3.2 备品、备件缺乏
已运行的综合自动化系统要求二次设备备品、备件必须同型号、同软件版本号,因此造成备品、备件缺乏;建议在新建变电站时应提前考虑备品、备件问题。
1.3.3 综自系统设计存在部分缺陷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处于发展阶段,系统的稳定性较差,经常出现因通讯设备损坏致使系统崩溃。建议综自系统采用双网、主备系统设计。
变电综合自动化Scada数据齐全、正确是系统实时监控功能强的基础。同时也是监控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如果工作时不认真造成数据错位和数据不全或遥控号错位其后果是监控误诊断、误拉回开关等。因此从事综合自动化运行维护人员必须养成“细实”的工作作风,作好每项工作,不放过每一个缺陷,否则会因高科技技术的使用不当而引起技术灾难。
2、管好、用好SCADA数据库是监控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
严把新投变电站工程验收关。在验收新投变电站时按一下方法进行。 遥测、遥信功能正确性检查。
遥控、遥调功能、正确性检查。保护装置报文、定值、采样值、软压板必须正确。严把维护关:定期作好数据备份,定期检查遥控号。
3、实现二次设备状态检修
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变电综合自动化系统,实现了对变电站运行自动监视、管理、协调和控制。即变电站运行发生故障时能即时提供故障分析报告,指出故障原因,提出故障处理意见,实现了变电站二次设备由“定期检修”变为“状态检修”的基本功能。为此我们积极总结工作经验,从理论上论证在集控系统实现二次设备状态检修的可行性;同时制定了在集控系统进行二次设备远程维护的具体工作方法;并根据实现二次设备状态检修的需要,在集控系统开发了二次设备故障诊断决策知识库系统。
继电保护专家系统是监控继电保护装置运行状态的信息管理系统。专家系统有以下特点:(1)组网方便:利用计算机网络把保护装置连接起来,通过远动通讯装置把保护信息上送控制中心。(2)投资小:常规变电站仅增加1~2套远动前置机。(3)SCADA数据库小。(4)远程维护系统功能强大,能够远程调取保护定值和采样值并能在线修改保护定值和投退保护。(5)报文信息丰富,便于远程故障诊断。(6)管理方便。维护人员只需定时检查,不需实时监控。
关键词:智能电网;技术;功能;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智能变电站技术更新和优化设计不仅关乎电力事业发展的前景,更是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的要求,科学合理的布局有利于发挥变电站的工程设计的进一步优化,落实“规范、巩固、完善、提高”总设计要求,不断的更新智能电网技术设备,在科技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发挥智能变电站的科学平面布局,充分利用技术革新完成信息集成一体化变电站的改革,发展出良性循环的高水平、高效率的智能变电站布局开发,是可持续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精神体现,对于促进电力事业的稳定发展、国民经济健康运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从智能电网发展技术的含义以及优化方案来进行分析,努力为我国智能变电站发展技术应用做出科学设计。
一、智能电网的含义和特点
智能电网指的是电力输配系统综合传统的和前沿的电力工程技术、复杂的感应和监控技术、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以提高电网运行效率并支持客户端广泛的附加服务的新型电网。具有灵活性、易接入性、可靠性、经济性等多方面优点,主要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自愈:智能电网具有良好的自愈功能,对电网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的在线自我评估,并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必要的预防性性控制手段,在故障发生时,能够自动地及时发现故障、诊断和消除电网运行故障;而且,智能电网技术可以利用分布式电源等设备进行全方位的自动恢复,快速隔离故障、从而避免大面积停电事故等。
(2)互动:智能电网技术系统的运行与批发、零售电力市场实现无缝连接,有效地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通过电力市场的互动交易,能够地提高电力市场经营主体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智能电网的安全管理中来,从而大大提升智能电网系统的安全运行水平。
(3)优化:智能电网能够较好地实现资产规划、建设、运行维护等全寿命周期环节的优化,方便电网运行设备检修,从而大大提高电力资产利用率,科学地降低运行维护成本和投资成本,降低电网损耗。此外。智能电网新技术的配置可以更好处理人为和自然侵害,保护电力系统安全高效运行。
(4)兼容:智能电网能够同时适应集中发电与分散式发电模式,扩大系统运行调节的可选资源范围,促进了智能电网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5)集成:通过不断的流程优化、信息整合、实现企业管理、生产管理、调度自动化与电力市场管理业务的继承,形成全面的辅助决策支持体系,支撑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不断提升现代电力企业的管理效率。
二、智能电网技术创新的设计原则
1推广和使用现代最新的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设计标准技术。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布置要根据现在的变电站标准设计的要求,推广和使用先进变电站的设计方案,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借鉴以往工程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不断的吸取经验教训,不能局限于一套标准方案的设计,根据现实工程实施的实际情况,使得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布置进一步优化,创新标准设计。
2不断地更新技术和设备,优化整体布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方案同时也要跟随时代和科技的步伐不断优化,及时的采用和引进新的技术设备来充实智能变电站设置布局的调整,积极的改进布置优化方案,具体的在通讯设备、专用通信室、低压室、配电屏等改进更新,结合现代网络监控系统的发展,使得变电站智能化、网络自动化运行操作,减少人为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的应用科技创新来使得智能变电站信息集成一体化布置优化成为可能和一种必然趋势。
3遵循“规范、巩固、提高、完善”的总设计方针。这是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设计时的总体要求的体现,遵循工程规范规章进行建设,不断巩固总平面设置的基础设施,加强建施工的力度,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保证建设的科学可持续发展性,完善总设计方案并且不断优化改进,最大限度的提高变电站设计的合理性和环境适应性,促进变电站的良性循环发展。
4将工程条件和规程规范协调统一。变电站智能信息一体化设计以及施工时,不但要严格遵守工程实施的规范规章制度要求,避免因人为因素导致的施工上的失误,规范管理程序和总平面建设布置的流程,同时,要根据具体的智能变电站的布置的环境条件特点,做到因地制宜的技术开发,最大限度针对环境特点合理开局,做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发展协调统一。
三、智能电网的技术组成和功能
智能电网技术组成主要有四大体系:高级计量体系、高级配电运行体系、高级输电运行体系和高级资产管理体系。高级配电运行体系主要的作用是使“自愈”功能得以实现。包括高级配电自动化、配电快速仿真与模拟、分布式电源运行、AC/DC微网运行、新兴电力电子装置、配电SCADA、配电地理系统七个部分;高级输电运行体系主要实现输电智能化,强调的是阻塞管理和降低大规模停运风险。包括输电阻塞管理、输电SCADA、WAMS、输电GIS技术、EMS高级报警可视化、输电系统仿真与模拟等;高级资产管理体系主要实现电力资产管理,大大改进电网的运行和效率。分四个层次:①用户层;②业务逻辑层;③应用服务层;④系统服务层。此外,智能电网具有强大的功能和发展前景,具体表现如下:
(1)智能电网和传统电网相比,兼具自愈、互动、兼容、优化、集成五大优点。
(2)智能电网由AMI、ADOI、ATOI、AAMI四大体系组成,各个系统之间密切配合,来实现现代智能电网的优化运行。
(3)智能电网的基础设施具有灵活的电网拓扑和集成的通讯系统。
(4)大力发展智能电网是形成真正的、健康的、科学的电力市场的重要基础;
(5)智能电网是信息社会中经济和技术发展结合的必然产物,要大力加强对智能电网的研究和发展,促进科技创新。
结语
智能电网发展技术优化设计不仅关乎电力事业发展的未来,更是社会主义经济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和要求,科学合理的变电站一体化布局有利于我国变电站工程设计的进一步优化,进一步落实“规范、巩固、完善、提高”变电站总设计要求,在不断的更新变电技术设备的前提下,加强电网智能技术和数据信息集成设置的方案的优化设计,发挥变电站的科学平面布局,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以最小的土地资源建立出良性循环的高水平、高效率、高科技的变电站开发,是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精神体现,同时,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智能电网技术的设计正是科技创新不断进步的体现,是变电站与时俱进、不断优化的表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各个区域电量需求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在各种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工业经济园区等,各种电力需求矛盾的日益凸显,要求我们对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设计以及优化做出进一步探索,建设科学、先进的变电站,优化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应用,不断革新智能电网技术发展,对于保证我国电力持续健康供应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南方电网变电站标准设计第五卷110KV变电站标准设计,中国电力出版社
【关键词】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发展
1.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概念与发展状况
1.1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概念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是电力系统的一部分,其功能是变换电压等级、汇集配送电能,主要包括变压器、母线、线路开关设备、建筑物及电力系统安全和控制所需的设施。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是将变电站的二次设备应用到现代通信技术手段和计算机科学技术中去,经过功能重新组合和优化设计,对变电站实行全自动测量、控制、监视、维护和协调,以及与调度通信等综合性的自动化系统。其主要特点是一次设备智能化、二次设备网络化、运行管理系统自动化。建设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可以保证电网系统安全、可靠、经济的运行,减少基础设施的投资,降低人工成本。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变电站逐步向数字化电气量测、智能电气设备、全职能系统等方向发展。
1.2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发展状况
国外研究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20世纪90年展较快。著名的制造企业有很多,企业之间一开始就十分注重变电站电气设备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制度和协调,并且注重技术创新和研究。国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基本能够保证电网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我国变电站自动化的研究工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7年清华大学研制成功第一个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并在威海望岛变电站成功投入运行。该项技术为国内首创,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并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其运行效果表明:微机技术可以全面、系统、可靠地应用于变电站的自动化工程中,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对提高变电站的运行、管理和技术水平、缩小占地面积、减少值班员操作,以及减少维护工作量等方面有显著的优越性。随后投入变电站自动化研究的高等院校、研究单位和生产厂家逐步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建设已成为热门话题,研究成果和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2.变电站数字化的主要技术特征
2.1数据采集数字化
数字化变电站是由智能化一次设备(电子式互感器、智能化开关等)和网络化二次设备分层(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构建,建立在IEC61850通信规范基础上,能够实现变电站内智能电气设备间信息共享和互操作的现代化变电站。实现了一、二次系统在电气上的有效隔离,增大了电气量的动态测量范围并提高了测量精度,从而为实现常规变电站装置冗余向信息冗余的转变以及信息集成化应用提供了基础。
2.2智能化的一次设备
一次设备被检测的信号回路和被控制的操作驱动回路采用微处理器和光电技术设计,简化了常规机电式继电器及控制回路的结构,数字程控器及数字公共信号网络取代传统的导线连接。换言之,变电站二次回路中常规的继电器及其逻辑回路被可编程序代替,常规的强电模拟信号和控制电缆被光电数字和光纤代替。
2.3网络化的二次设备
变电站内常规的二次设备,如继电保护装置、防误闭锁装置、测量控制装置、远动装置、故障录波装置、电压无功控制、同期操作装置以及正在发展中的在线状态检测装置等全部基于标准化、模块化的微处理机设计制造,设备之间的连接全部采用高速的网络通信,二次设备不再出现常规功能装置重复的I/O现场接口,通过网络真正实现数据共享、资源其享,常规的功能装置在这里变成了逻辑的功能模块。
2.4自动化的运行管理系统
变电站运行管理自动化系统应包括电力生产运行数据、状态记录统计无纸化;数据信息分层、分流交换自动化;变电站运行发生故障时能及时提供故障分析报告,指出故障原因,提出故障处理意见;系统能自动发出变电站设备检修报告,即常规的变电站设备“定期检修”改变为“状态检修”。
3.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结构和存在的问题
3.1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结构
从系统设计的角度来看,设计者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看法已逐步实现从局部到整体的转化。在目前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面向对象技术设计系统结构已成为主要趋势,为每一个电气设备配备完整的维护和监控功能装置,以实现装置特定的功能,从而保证系统的分布式开放性。
设计思想的变化导致了系统结构的变化,原先的自动化系统基本依靠集屏实现监控。随着设计思想的改变以及装置的整体化设计,系统结构逐渐由集中式向部分或者整体分散式发展,变电站内不再使用规模庞大的监控显示器以及大量信号源和监控屏之间的电缆,所有监控设备就地装配,取而代之的是一台智能化计算机系统或者是一台便携器。完全分散式的实现主要依据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特别是现场总线技术。这一技术的使用简化了操作,性能、效率也大大提高,同时解决了以往系统中RS-485链路信息传输的实时性问题,以及信号传输的容量问题。
3.2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变电站自动化产品和系统结果千差万别,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发展速度跟不上整个电力工业的发展,社会和经济效益不显著;发生异常时,会出现大量的事故警告信息,缺乏有效的过滤机制,干扰工人对故障的正确判断;信息标准化、共享化程度低,多套系统并存,设备之间、设备与系统之间联系较少,信息难以被综合应用;试验设备、测试方法、检验标准,特别是EMC(电磁干扰与兼容)控制与试验还是薄弱环节。
4.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建设的新发展
(1)近年来,ABB公司、三菱公司相继推出了智能化变电站系统。数字化变电站是把一体化的GIS设备和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综合在一起,采用新型的光电传感器取代传统的电流、电压互感器,由光纤接口替代了微机测控保护装置的输入输出回路,使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向过程层延伸和发展。
(2)数字变电站应用了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光电技术,使变电站自动化得到进一步提高,其分层分布技术、智能化控制技术、光通讯技术使变电站控制电缆大幅度减少,安装周期缩短,运行维护工作量减少,可靠性大大提高,是变电站技术发展的必然方向。
5.结语
总上所述,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采用数据采集数字化、智能化的一次设备网络化的二次设备、自动化的运行管理系统等技术,在现实使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还存在着标准不统一、经济效益不显著、信息资源共享度较低等问题。因此,只有把握好智能化变电站系统的发展和应用,采取光通讯技术、智能化控制技术等先进技术,才能保证电网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科]
【参考文献】
[1]邹炜.浅谈提高变电站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7).
关键词:变电站;监理质量控制;220KV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变电站作为电力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功能主要是变更电压的级别,运输、配送电能,主要包含变压器、线路开关设备、母线、电力系统质量、监理安全控制要求的设备和建筑物等。本文结合国网电力行业的特点,分析和探讨变电站的施工方案,并着重阐述220千伏特变电站监理、质量安全的控制对策。
一、220KV变电站施工阶段的监理措施
1施工前准备阶段的监理任务
编制每一个环节中施工工序的方案、工艺要求、监理、质量控制对策,在设计时要对变电站在施工途中可能出现的一切技术盲点予以校正、将所有影响变电站正常发挥作用的隐患都遏制在萌芽状态,确保施工不出现大意外;此外,个别施工技术人员要提前规划、安排好任务,努力完成水电安置、选取地点方位、施工设备等前期预备性任务;在选择工具展开施工的时候,必须紧密服从和服务于施工的工程顺序、进展情况和目标,选用优良的设备,加强技术革新,有步骤、有规划地完成既定任务;施工部门负责人要根据变电站的设计方案,妥善把握好常规施工与施工的双项需求并科学搭配施工技术员;依照工程进展拟定建材采购规划方案,密切依据工艺需求与采购规划精密验收材料,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尽快使物资入库,依照各项物资的性质差异,减少物资在库存管理中产生的损失,降低库存成本。
2施工阶段的监理质量安全控制措施
在变电站的施工途中,质量监理任务应坚持"实时控制为主、现场预防为辅"的总方针。任务的关键就在于三大基本步骤、环节:作业前协调、作业进程中不断检测以及任务竣工后验收。所有都应当以变电站施工设计图纸为标准,以现场的实际数据为参考,切实紧抓预先调控任务。应当更加积极主动地从预防、控制的视角上思考问题,抓重点、抓关键,对重要施工环节的要害部位开展动态控制。在整个变电站施工监理控制任务中,要严把每个工程项目的质量关,对整个变电站工程的完整方位和所有过程都采取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逐步达到对监理质量的完全掌控。变电站施工监理部门要科学分工,明确每一位监理人员的职责,强化责任落实,针对直接关乎到变电站质量的半成品配件和原材料要进行细致严密地定时检测,将可能危及电力安全或妨碍变电站施工正常运行的设备或原料禁止带入施工现场。依照变电站施工规范合理安排实验,对每一项分环节工程和隐蔽任务展开一旁监理和验收。定期审核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强化对新材料的现场评定,待其审验通过后经确认方能在变电站施工现场中运用。在施工时,假若承包方变换或填充已获批的施工设计方案时,需由监理工程师来最终审查,并报请监理部负责人书面签字确认。
例如在广西苍梧220KV的变电站,220Kv与110Kv出线各3回,10伏特有8次出线。土木建筑的项目主要有主建筑物、电缆沟、辖区道路、排水、照明、接地等。现场必须竖向布置,延续平整的坡度,其中,主控楼有1栋,是2层建筑,10千伏特负责配电的房间是1栋1层。主控楼使用条状和单独的柱基基础,普通的建筑物均采用砖混的构造。除了个别构支架脱离于土层之外,其他的基础非常深厚,所以需使用人用挖孔桩基去处置,剩下的构支架基础和建筑物均要毛石混凝土去处置。
监理部在应对变电站施工的工程改变难题时,若设计更改是由于施工以前设计方缺乏详尽的思考,原设计确实暴露出了明显的漏洞,致使工程设计的变换,施工方一定要与原设计方强化交流和协调,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并提交具体的设计变换书面档案。假若在变电站施工的同时,施工部门由于施工本身出现了问题而要改变条件,施工方首先要做的就是向监理部门以书面形式提交正式的设计变换申请,监理部门的技术工程师还要组织专门的技术人员对报告展开仔细、严密的审核,审核完毕后,施工方就可以将变换的设计档案转发给设计方予以备案,经设计部门负责人签字认可方能生效。
二、220KV变电站质量安全控制措施
1强化质量预防和过程控制,促进监理质量水平的提高
在220KV变电站工程正式开工前,项目部就要依据《变电站质量监理和控制办法》以及《质量规则》等重要文件和施工的设计图纸、验收规章的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地质量控制和施工技术措施文件。并上报给项目部,由项目部负责在施工中具体实施。在监理控制时,需紧密考虑220Kv变电站的线路情况,例如,若在交通不便、起伏较大的山地地形,220Kv变电站的全长超过8000千米,全线需双回路架构,一共采用了19基的直线式铁塔。有3类是基本的样式,分别为:挖掏式实时浇灌基础、压力式层次基础和倾斜柱板实时浇灌基础。19基铁塔共有耐张塔8基,直立式铁塔有11基,统一使用铝绞线,由2*LGJX40/40型号的钢筋芯片稀土制作而成。
2明确各部门的质量安全管理责任
220千伏特电力行业直接关乎到经济的正常运行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市场对内部和外部的开放范围也大相径庭,电力行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力工程质量的好坏。针对电力行业本身不可忽略的价值和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各部门就要构筑以项目经理为核心负责人的安全作业检查机构,明确各级技术人员的施工安全责任。更充分、有效地体现安全责任制度的落实状况。项目部还规划在个别闲置的场所张贴宣传警语以提高各方的安全意识,为实现安全责任制度的生动化和规范化,项目部要求每两个星期,项目经理都要在工程现场与职工一同体验工作,经理通过身体力行,并科学示范,会高标准地将安全责任生产制度落实到位。
3加强变电站监理、质量安全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国家电网电力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行业,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和经济、社会的飞跃发展,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电力行业都注定会成为稀缺的能源,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尽管这一局面在近年来会有所改观,但华东沿海发达省份对电力市场的需求仍然非常大。基于上述电力行业的特点,在220Kv变电站的监理与各项质量安全控制任务中,必须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变电站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含量,这就要建设一支业务素养强、技术本领高、服务能力到位的220Kv变电站质量监理技术队伍。为此,首先要加强监理、质量检测等各部门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员工在学习中还要相互切磋220Kv变电站监理、质量管理等诸方面的常识,这样更有利于各部门协调一致地完成既定任务。要专门安排讲解员对以前其他单位出现的相关故障类型着重予以介绍,探寻事故出现的根源,让大家从反面汲取教训,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以此增强各部门员工的安全管理意识,防患于未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将员工平时表现与其绩效评比相挂钩,不断提高各部门职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员工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投身于变电站监理工作中。对于本部门未转正的职员要统一培训、集中考试,并由本单位档案部门对其考试成绩予以存档,并及时择优录取。
三、220Kv变电站工程事后控制的监理安全对策
1变电站的土建验收要求
在220KV变电站施工后的验收阶段,需保证外墙面与内墙面要确保无脱落的墙面、无裂缝现象,分隔深度、宽度均匀,表面平整、光滑,墙体缝隙的填充整齐、充实,没有斜坡、裂缝等明显漏洞,涂料颜色均匀、一致,没有起皮、掉粉等缺陷。除此之外,楼地面需要表面光滑,水磨石地面需要光滑;此外,门窗安装必须牢固、门窗的开关必须高度灵巧,安装需要稳固;屋面防水需要符合构造和设计需要、满足施工管理规范。排水需要做到畅通、防范渗水情况发生。
2变电站的室外配电装置建筑要求
围墙、挡土墙需没有塌陷和不平均下沉,墙面保持干净、症结。重点的是主主变压器系统、220Kv或者110Kv构造以及支架基础、10KvV或35Kv设备基础,所采用的沟道电缆和地坪等需要合乎变电站施工规范的要求,唯有如此,才能验收合格。220Kv的油池假若有沉降的需要,则必须依照规定进行,混凝土要耐用、密实,标高与几何尺寸无多少差异,基础连接与设备也没有垫片。
结语
220KV变电站监理管理与质量安全控制,必须从电力行业的阶段性特征出发,精心布局监理方案,策划监理步骤,对设计、施工、验收时的问题及时予以把握,使变电站监理和质量监督任务能保质保量地完成。
参考文献
[1]周建恩.220kV变电站施工组织设计的实例[J].电力建设,2010(12).
一、愿景注重一个“实”字
四棵变电站有员工10人。试点之初,许多员工对于“创学习型班组,争做知识型员工”的概念模糊不清,当站里将“永争第一,创建一流”的“愿景”写在黑版上,有的职工说:这愿景的“愿”写错了吧,应是“远”景吧?
在组织员工学习关于创建学习型组织书籍的基础上,站里在网页上开辟“创争”园地,分别建立《理论导入》、《他山之石》、《心得荟萃》、《案例集锦》等八个栏目,每月召开一次读书心得交流会、“经典案例大家谈”。通过多次与员工促膝谈心和心灵沟通,使员工们逐步明白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内涵和紧迫性。将组织的需要与个人意愿有机地结合起来,提炼出了富有本站特色的共同愿景:争取2至3年内成为省电力公司和国网公司“学习型班组”标杆站,3至5年内获得全省“五一劳动奖状”、争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组织愿景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同,从而变成了每个人的行动,达到了预期目标。大多数员工个人愿景提前实现,本站QC成果“变电站改扩建工程地下埋管工艺”获黄石供电公司三等奖。
二、团队突出一个“帮”字
四棵变电站是3/2接线方式运行,使操作程序和事项非常复杂,一般220千伏供电线路停电的接线方式只需要30至50项操作,而3/2变电站需要150至180项操作。站内10名职工只有5人出自传统的220千伏变电站,80%是30岁以下、处于技术积累期的青工,这对于他们是严峻的挑战。
如果按照传统的技术积累模式,对于这套极为复杂的操作系统,一个本科生没有两年的磨练期是不能熟练掌握的。然而,时间不等人,安全生产不能有半点的差错。只有结合实际,以知识共享、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等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全新方法,才能加速提升团队综合能力。
一是实行“自助”式的学习培训。请来行家,从基础理论到技术操作、保护事项和防事故环节等进行全面讲解。当员工对本站设备技术操作有了一个基本了解和掌握后,将200余道运行技术问题,先在骨干中说清楚,然后轮流给其他人上课。“自助”式学习培训把全体员工推向钻研、“会诊”技术难题的前台,使全体员工在学、赶、帮的知识共享中,对本站6个故障点的动作逻辑、动作原理等大部分难题在半年内做到了清楚明白。
二是推行“五常”管理体系。即思想常梳理:定期开展政治学习、愿景反思、读书交流活动,使员工思想觉悟不断提高。行为常规范:不定期对员工劳动纪律进行检查,共同约束员工规范自己的行为。着装常检查:定期检查员工着装情况,保证员工当值期间着装整齐规范。环境常整治:要求员工每8小时清理工作场所环境,使工作环境整洁美观。清洁常打扫:提醒员工不定期对自己的设备专责区进行检查清扫,始终保持设备干净如新。
三是坚持“四个结合”。即不断明晰“创争”工作与创建“一流班组”相结合、“创争”工作与推动班组管理相结合、“创争”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创争工作与提高能力相结合的“四结合”。投运伊始,首先明确员工的工作范围和工作目标,对站里工会小组长、安全员、资料员、生活员、材料员、女工委员、消防员等都进行细化分工和职责量化。将每月每人根据自己的工作,在四棵变电站网页相关栏目内链接,站长在完成自己的工作的同时,对每人的工作和相关网页内容进行督促。并结合日常工作分为承包指标、安全管理、生产管理、技术培训、精神文明五大类考核。
通过“模范运行之星”评比活动的开展,使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体现,有两名员工在黄石供电公司2005年运行技术比武中取得第二和第五名的成绩。通过全站职工的努力,四棵变电站各项工作已实现规范管理,综合管理始终保持黄石供电公司领先水平。
三、培养员工讲究一个“爱”字
作为“兵头将尾”的四棵变电站站长在员工心目中,无处不体现站长的威信和魅力。这主要是得益于在强化制度硬性约束的同时,更注意人性化关怀。在创争活动中不超越人的发展阶段,不忽视人的需要,从发展人、提高人、服务人、造福人入手,最大限度地考虑员工各自的需求,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个员工在家庭般温馨中激活各自的潜能。
在加强业绩考核的过程中,从传统的“制度+控制”模式转变为现代的“学习+激励”柔性管理。复杂而陌生的接线方式、先进的保护配置、新颖的设备性能对安全生产带来巨大压力。仅靠三铁反三违还远远不够,每个人不可能每天24小时保持最佳状态,是神仙也有打盹的时候。在加强对职工安全教育和管理的同时,还注重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上给予每个人最大的人性关怀和温暖。通过凝聚大家的智慧,编制了巡视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和《压板操作指南》,以列表一目了然的形式,将加压板的操作流程、前后顺序、各种事项等,张贴在进入操作的保护盘前,以提醒每个操作人员依次操作,使站里安全生产保险系数更大,避免了设备事故和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智能化;电压;监测;IEC61850
【中图分类号】TM56;TP2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257-02
0 引言
智能变电站采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并可根据需要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的变电站。智能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环节,也是今后变电站发展的主要趋势。据悉,国家电网将在“十二五”期间投资建设大量智能变电站,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智能变电站将在全国电网系统遍地开花。基于EC61850标准体系的智能变电站在提升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水平的同时,也对传统一二次设备提出了新要求和带来新挑战。
变电站电压合格率是衡量供电电压质量一个重要指标,是国家电网优质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电监会电力监管的关键指标。传统电压监测仪作为统计电压合格率主要仪表,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智能变电站的技术要求。传统电压监测仪的电压输入量均为传统模拟量输入,而智能变电站大量采用非常规互感器,不再提供模拟量输出接口,因此,设计能够适应智能变电站需求,无缝接入电压合格率管理系统,并实现智能化应用的新型电压监测系统是当前非常紧迫的课题。
1 智能电压监测系统功能需求
根据电压监测仪相关标准规范,结合智能变电站技术特点,设计的智能电压监测系统需具备以下功能:
支持对非传统互感器二次输出采样。智能变电站广泛采用了电子式、光纤式等非常规互感器,其一二次转换和二次输出跟传统互感器相比,不论是原理上和形式上均有较大差异,突出表现在二次输出由模拟电信号变为光电数字信号。输出的光电数字信号通过合并单元MU的处理,以IEC61850-9-2等规范和格式上送采样数据。因此,智能电压监测仪必须支持对IEC61850-9-2等协议规范的电压数字信号的分析和解读,实现对智能站电压电信号的采集,从而解决传统的电压监测仪无法接入智能化变电站的问题。
实现采样数据的就地统计分析。传统统计型电压监测仪接入模拟信号后通过模数转换,获得采样数据后进行处理,而智能统计型电压监测仪则从MU单元获得数字信号后无需模数转换,直接进行处理,并实现电压数据监控、采集、统计、集抄、告警和数据远传等功能。
实现智能化高级应用。长期以来,传统仪器仪表功能较为单,越来越无法满足智能变电站建设需求,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其进行技术升级成为可能,通过智能化改造,使其具备智能化特征,从而服务电力安全生产,提高安全效益。提高智能化方面,主要从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方面进行探索。
具备电力安全防护隔离功能。智能电压监测仪从厂站采样值传输网采集电压数据,将数据处理后再通过信息网上送到电压合格率管理系统,因涉及两个安全控制区,根据相关管理规定,在生产控制大区与管理信息大区之间必须设置经国家指定部门检测认证的电力专用横向单向安全隔离装置,因此电压监测网还需考虑电力二次安全防护问题。
实现电压合格率统计报表功能。电压合格率的基础管理工作的载体是各种报表的制作,采集和存储的电压数据,需要进行统计分析,实现终端测点管理和配置,统计查询、报表自动生成、终端远程维护,工况信息监视和告警事件查询等功能。
2 项目总体架构
2.1 项目架构
智能变电站电压监测系统由智能电压监测仪、Ⅱ区电压前置子系统、正反向隔离设备、数据库与WEB服务器、以及通讯系统组成。智能变电站电压监测接入总体结构图1所示:
2.2 安全防护与安全隔离
安全Ⅱ区与Ⅲ区间横向隔离根据二次安全防护规定需采用单比特硬件隔离装置。Ⅱ区与Ⅲ区间横向隔离部署在变电站侧,由于主站系统中统计处理子系统与前置子系统间需双向交互,所以应采用正向、反向隔离装置。
2.3 与合并单元交互
智能型电压监测仪与合并单元间的物理接口为光纤以太网接口,通过遵循IEC61850规范的网络交换机进行数据交换。接入母线的电压信号,每段母线有独立的电压合并单元,通过多模光纤经交互机送至智能电压监测仪。
3 电压监测原理及功能设计
3.1 电压监测原理
智能型电压监测仪通过间隔层网络从合并单元获取IEC61850—9-2母线电压的波形采样数据,经过计算、统计得到电压合格率数据,再进行存储、显示,最终通过网络上行通道与主站系统通讯。数据流向及原理如下图所示:
3.2 电压监测数据处理流程
电压监测仪采集到数据后,根据《DL/T 500-2009电压监测仪技术规范》相关要求,对电压监测统计十二项指标进行计算、统计、存储。监测仪软件的统计分析过程,遵循以下流程:
3.3 电压监测仪的功能实现
采集功能。能够遵循/EC61 850-9-2规范获取一个合并单元的三个电压通道波形采样数据,按照10周波数据进行积分运算得到电压有效值。
统计功能。按照《DL/T 500-2009电压监测仪技术规范》要求进行电压合格率的统计,分别按照日和月进行统计:合格率、超上限率、超下限率、统计时间、合格时间、超上限时间、超下限时间、最大值、最大值发生时间、最小值、最小值发生时间、电压平均值,共十二大项。
通讯功能。与合并单元通讯,通过100M/1000M自适应以太网接口与合并单元按照IEC61850-9-2规范进行数据交换。与主站通讯通过100M/1000M自适应以太网接口与主站前置机进行通讯。
存储和显示功能。存储容量满足1分钟间隔、30~90天存储周期的要求,月统计数据及季统计数据可保存一年以上,并具有可扩展性。掉电后数据存储可在10年以上。存储数据可以通过装置面板方便读取和显示。
告警功能。监测仪具有各种事件记录并提供上报功能,能够记录测点来电、停电及越限记录。
维护功能。支持现场或远程维护,包括bash,busybox,tinylogin,telnet,ftp,scp等。支持远程参数设置,如上下限值、结算日的远程设置。
远程升级功能。电压监测仪可以响应远程升级应用程序指令,接受对升级数据,自动更新装置程序。
运行记录。能够自动记录监测仪复位记录,监测仪停电记录,包括停电发生时间、持续时间,按日、月统计的累计停电时间及停电次数,电压异常记录。
自检和自恢复。通过装置自检程序,循环自检,一旦发现异常可以通过设置软启动进行装置重启,恢复设备正常功能。
以上功能的均可通过成熟的软硬件构架实现,构架图如下:
4 智能电压监测系统的特点
1、完全遵循智能变电站标准体系,按照IEC61850规范接入的智能型电压监测仪,实现对智能变电站电压监测,解决了传统的电压监测仪无法接入智能化变电站的问题。
2、商性能的软硬件平台、数字化智能化接口,具备扩展监测谐波、简谐波、三相不平衡度、波动与闪变等电能质量指标的能力。传统的电压监测仪只能监测电压合格率指标,一方面不具备扩展其他电压相关指标的检测能力,另外一方面由于其采用固定模拟通道输入方式,无法扩展采集电流信号的能力,更不具体监测电能质量中与电流、功率等相关的指标。
3、减少周期性校验复杂度,可以轻松在现场完成校验工作。智能型电压监测仪为纯数字化处理,不像传统电压监测仪那样需提供高精度的标准源来校准模拟器件老化、衰变而引起的误差,只需通过数字化校验即可。
4、智能型电压监测大大提高了维护性、稳定性和可靠性。一方面,智能型电压监测仪整机除电源外全部为弱电系统,在安装调试、维护过程中均不需要直接涉及传统的PT回路,提高工作的便利性和工作效率,降低事故概率。另外一方面仪器整机为数字化部件,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都要比传统的电压监测仪有很大的提升。
5 结论
智能型电压监测系统根据智能变电站特点,在传统统计型电压表的基础上,采用新技术,实现对IEC61850-9-2电压数据的直接采集和处理,采用单比特硬件隔离装置隔离安全Ⅱ区和Ⅲ区,将电压数据上送到电压合格率管理系统,并实现信息化、自动化和互动化高级应用,从而实现对智能变电站电压采集和管理。
参考文献
[1]Q/GDW 383—2009,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国家电网公司,2009—12—25,
工程概况
本工程自220kV某变电站110kV侧门架起,至110kV某变电站止,全线单回路架设,电压等级110kV,线路全长约15.5km。本工程计算用气象条件可组合如下:最高气温+40℃,最低气温-40℃,平均气温15℃,最大风速29m/s,最大冻土深度:91cm;年平均雷暴日数:30.5d;全年主导风向:ENE,验算地线支架强度时覆冰取15mm。导线采用LGJ-185/30型钢芯铝绞线,经济电流密度J=1.15A/mm2(负荷利用小时数3000-5000)时,其经济输送容量为41MVA,最大输送容量为98MVA。全线架设双地线,地线一根采用GJ-55钢绞线(220kV某变出线1.5km处采用GJ-80钢绞线),另一根采用OPGW复合光缆。工程性质属新建。
1设计范围:新建220kV某变电站-110kV某变电站线路;对邻近通信线路及无线电设施的影响及防护设计;编制本期工程投资概算。
2线路走廊清理设计:线路所经过地区为市规划区内,线路廊道规划充分考虑市规划区道路,合理利用市规划区道路行进。
3主要技术经济特性
3.1线路路径长度约15.5km,曲折系数1.46,杆塔数量60基。其中直线塔为30基,转角塔为27基,钢管杆为3基。
3.2沿线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和交通概况:根据对线路沿线踏勘和调查资料,线路全段途径的主要地貌单元为冲洪积平原,地层为第四系冲洪积物,微地貌主要为农田地。全线自然海拔高程在690~784m之间,地势开阔,地表植被发育情况良好。全线有简易路相连,交通条件良好。
两型三新”应用情况
全寿命周期建设管理目标是实现输变电工程全寿命周期内功能匹配、寿命协调和费用平衡。在深化理解其理念的前提下,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和新疆自治区电力公司的文件要求,结合线路工程的特点,提出了本线路设计安全可靠、可维护、可扩展、节约环保、可实施、可回收、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优的建设目标。
1建设“两型三新”输电线路的目的:贯彻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理念和差异化设计的要求,集成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实现输电线路功能可靠,节约建设和运行总体成本,推进基建标准化建设,又好又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输电线路,实现公司电网建设方式的转变。
2建设“两型三新”输电线路的总体要求是:技术创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节约资源、环境友好。本工程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应用上,吸取近年来成熟适用的成果,防污闪、防覆冰、防雷击跳闸等提高运行可靠性,落地抱杆、塔式起重机、索道运输等安全高效的标准化工器具和施工工艺。
3“两型三新”的应用“:两型三新”的核心指导理念是全寿命周期管理,在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更加适合输电线路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意见。在设计理念上,推行全寿命周期最优化设计,贯彻标准化设计和差异化设计,确保安全可靠,提高输电线路建设的效率和效益。在设计标准上,应用近年相关理论研究、科学试验和工程实践经验的成果,使新一级的电网建设更好更快更可靠。在设计寿命上,综合论证导地线、绝缘子、金具、杆塔、基础等各部分的寿命配合,研究线路各组成部分和整体的寿命指标评价体系,实现全寿命周期内的协调。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上,杆塔设计采用高低基础、原状土基础等保护环境技术。
工程设计
1线路规划:拟建某变电站110kV进出线共规划两回,根据本工程可研报告中的进出线规划,本线路在变电站出线段均采用双回路终端塔出线,这样减少了变电站出线段占地,减少施工造成的停电时间。
2线路选择:线路应尽可能避让自然保护区、森林、果园、经济作物区,本工程在灌木林保护区内避让困难,考虑树木自然生长高度,按跨越设计,对塔位附近的灌木减少树木砍伐,施工完毕需对植被进行恢复,本工程全线定线定位测量将采用RTK设备GPS技术。
3电气部分:工程全线采用预绞式防滑型防振锤。由于工程位于29m/s风速区,工程中使用的耐张、转角塔型跳线串采用加重锤的防风措施。
4杆塔:本工程全线采用1A3及1D5系列铁塔。
5基础:根据本工程地质、水文报告并结合各种塔型基础作用力的特点确定本工程铁塔基础型式只选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柔性直柱基础、现浇钢筋混凝土台阶式刚性基础、掏挖基础及卡盘式基础。
6走廊清理:线路所经过地区大部分为农田,在规划区局部由于廊道问题存在跨越房屋等情况,跨越房屋处需满足规范要求,需砍伐杨树,考虑树木自然生长高度,按跨越设计,对塔位附近的杨树减少树木砍伐,施工完毕需对植被进行恢复。
7导、地线选型:本工程导线截面积在选用185mm2的基础上,全线架设双地线,将以GJ-55型镀锌钢绞线为基准选用地线。根据系统通讯要求,本工程还需架设一根16芯OPGW光缆。地线一根为GJ-55型镀锌钢绞线(220kV某变出线1.5km处采用GJ-80钢绞线),另一根为OPGW光缆。
8导、地线防振:导线年平均张力的上限值为16080N,导线上安装2个防振锤,导线防振锤采用预绞丝式防滑型防振锤;地线的平均运行张力为破断拉力的25%,地线防振锤采用预绞丝式防滑型防振锤。
9防雷设计:沿线雷电日数为30.5天,工程全线架设双地线作为线路的防雷保护措施,地线一根采用OPGW复合光缆,另一根采用GJ-55镀锌钢绞线(220kV某变出线1.5km处采用GJ-80钢绞线)。
10接地设计:接地装置材料除同铁塔接触处采用50×185热镀锌扁铁外,接地引下线与接地体采用Φ12圆钢。所有杆塔均逐基逐腿接地,埋设接地装置。
11导线对地和交叉跨越距离:本工程居民区导线对地最小距离为7m。非居民区导线对地最小距离为6m。线路跨越公路及河流两侧树林时,应砍伐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