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通信信息工程专业

时间:2023-06-16 16:38:13

导语:在通信信息工程专业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通信信息工程专业

第1篇

知识与技能仿射教学法(Knowledge and skills affine teaching,缩写为K&SAT)是以讲授某项内容过程的开始为起点、结束为终点,过程(或过程节点)讲解中采用以知识导向技能扩展应用、技能唤醒知识拓宽应用方向的一种教学法。此方法不仅可以应用在某门课包括实验、课程设计等教学过程中,更可以应用于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个课程体系中。专业人才培养是以知识与技能培养为支撑,以培养学生胜任岗位能力为目的,具有专业性、系统性。单项培养往往只能解决这个系统的某一部分,而单项培养间也组成了一个相应的系统。本文结合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以下简称华夏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经验,介绍如何运用K&SAT于课程及其体系中。

为了满足数字化信息化社会对具有综合素质的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华夏学院通信工程专业自2012年实施教学改革,以3G无线通信为主导,培养学生无线终端(手机、导航仪等)及无线网络的设计生产、增值应用及维护运营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采用K&SAT,整个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贯穿了“知识点连贯、技能要素衔接、理论实践一体、就业方向清晰”的指导思想,克服了知识体系上大而不全、粗而不精,技能体系上重传统不跟进、什么都学什么也不会,就业上方向不明确、应用面窄等缺点。

1 课程体系

考虑通信工程专业各课程之间知识点的衔接性,课程体系由七模块组成,包括公共基础、学科专业工具、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科技、专业人文和集中实践。

(1)公共基础。

包含外语、数学、物理、电路等基础课程,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数学变换、数值处理、声光电磁等物理现象分析、以及简单电路分析的能力。

(2)学科专业工具。

提供本学科必须掌握的专业工具的课程,是对公共基础课程知识点的实践应用,也是对专业课程的技能支持,包含数值分析计算工具、系统仿真测试工具、低中高级编程语言、数据库、以及终端操作系统等课程。

(3)学科基础。

提供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相关的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包含计算机网络、模拟/数字信号处理、电路与数字系统设计、传感器原理与技术、信号检测方法等课程。

(4)专业基础。

提供通信工程专业相关的基础课程,包含无线通信原理与系统、通信协议、无线信号传输与接入技术、无线网络检测技术等。

(5)专业科技。

提供与“无线通信”这一专业方向相关的专业课程,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升专业技能。包含无线终端设计技术、无线网络系统设计技术、无线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无线系统检测技术、无线增值服务技术等课程。

(6)专业人文。

在注重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课程体系的设置也应凸显对学生专业人文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动态,掌握必要的社会技能以使其毕业后能尽快的步入通信行业。此模块包含通信传媒综艺欣赏、专业技术演讲、通信专业外语等课程。

(7)集中实践。

此部分是实践环节,主要体现在对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环节,是课程体系设置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包含无线终端与系统设计、无线自组网设计、无线通信系统设计、终端增值软件设计等。

2 课程体系七模块仿射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七模块间的K&SAT仿射运用如图1所示,各模块以各自知识点为核心,为其他模块提供仿射依据,知识点相互衔接,技能相互传承。

图1中,长方形框表示模块,半圆框表示提供基础方法类别,圆角矩形框表示最终成果,虚线箭头线(双向)表示仿射路线或区域,实箭头表示提供内容仿射方向。这样,就明确了各个模块间知识与技能的仿射依据、目的和目标,使学生明白不同阶段课程间的关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知道在学习对应模块的课程时需要用到先导课程的哪些知识点,以及为后续课程储备哪些技能。整个课程体系在K&SAT仿射教学法的运用下,专业方向设置明确、重点突出,为学生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课程间仿射

在课程体系中,各模块之间都有相关性。由于各模块中所含课程较多,且专业人文模块是展现专业技能的辅助手段,此处仅从其余六模块中选择一门课程,谈谈如何运用K&SAT。六门课程分别为:高等数学(公共基础模块)、JAVA(学科专业工具模块)、模拟/数字信号处理(学科基础模块)、无线通信原理与系统(专业基础模块)、无线网络系统设计技术(专业科技模块)、无线自组网设计(集中实践模块)。

(1)高等数学。“函数”为通信五大模块、网络模型的建立提供方法,“数列”是模拟信号数字化的基础,“微/积分”是频谱分析基础,“级数”为信号评估提供基础方法。

(2)JAVA。JAVA编程语言为模型建立、信号与系统模拟、系统信息可视化网络化管理提供工具。

(3)模拟/数字信号处理。无线电传播是无线电系统的根本,模拟信号的捕获、获取、数字化要通过电路形成系统的处理,无线电数字处理技术是现代软件无线电的基本保障。

(4)无线通信原理与系统。无线通信原理是无线网络通信系统的理论基础,其五个模块(信源、发送设备、信道、接收设备、信宿)设计是网络系统设计的主要对象。

(5)无线网络系统设计技术。课程从技术角度,按工程需要,用理论做支撑,实现系统设计及检测与评估。

(6)无线自组网设计。根据实际需求或对象进行综合设计并实现,设计成果可辅助就业。

4 相关专业仿射

除通信工程专业外,华夏学院开设有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电子信息类专业。这些专业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都能实现共享,这为K&SAT在专业间的仿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通信工程专业通过实施K&SAT,如公共基础模块课程中教授模型、方法,学科专业工具模块中提供仿真工具,学科基础模块中培养学生分析电路的能力,专业基础模块中教授通信的基本原理等,这些知识与技能都可以运用到物联网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及自动化等专业的社会应用中。

在K&SAT实施过程中,对相关专业进行仿射,通过系统训练后,不仅能使学生技能满足专业性就业,也能帮助学生完成本专业外其他领域的就业,培养其具有适合多岗的应用研究和实际应用的能力,满足社会相关岗位的需求。

5 结语

专业人才的培养依靠其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的设置,只有综合考虑了课程的整体设置及先后逻辑关系,才能使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培养其适应社会的技能。K&SAT的运用实施,对课程体系中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也有一定的要求。

第2篇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模式 通信工程专业 基础课程

[作者简介]薛文玲(1975- ),女,河北永年人,河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无线通信;李战军(1975- ),男,河北徐水人,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河北 保定 071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河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通信原理课程改革”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103-02

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学习特征主要体现在学习环境的网络化、学习资源的数字化、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尤其是通信工程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对现代通信系统、通信网及信息传输和处理系统进行科学研究、设计、制造并进行分析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随着通信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教学模式不能突出学生主体意识和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不能实现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最终目的,不能满足当今时代大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个性化的需求。为此,我们对通信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将混合式学习模式引入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中。

一、混合式学习模式

1.混合式学习模式理论背景。混合式学习并不是以某一个特定的学习理论为基础的,而是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多种学习理论构成的混合理论为基础的多元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并借助教师和其他学习者的帮助而主动获得的。建构主义环境下的学习,是利用资源、基于问题的学习,是提倡合作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有利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关注的不仅是教学中认知的发展,更关注学生情感、兴趣、动机的发展规律。将两者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2.混合式学习模式概述。混合式学习模式(Blended Learning)是在E-learning遭受质疑的时候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受欢迎的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学习模式。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Blended Learning是学习理念的一种提升,这种提升不仅使学生的认知方式发生改变,而且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角色都发生了重大改变。这种改变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改变,而是在分析学生需要、教学内容、实际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效果。Blended Learning强调的是在恰当的时间用合适的学习技术达到最好的学习目标。在教学理念上克服了片面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缺陷,提倡“主导-主体结合”,主要表现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融合,多种学习环境的组合,多种考核方式的组合以及多种学习方式的混合。

二、混合式学习模式在通信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优势

1.陈旧教学方法的革新。通信工程专业主要设有“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等专业基础课,这些课程理论性偏强,涉及大量公式的推导以及公式物理含义的讲解,同时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实际应用。但这些课程的教学方法仍采用传统的板书形式,即使个别章节采用多媒体,但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仍然不变。

将混合式学习模式引入这些课程的教学中,除了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之外,将MATLAB软件和网络教学平台(Blackboard平台,即BB平台)引入课程中,并采用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MATALB绘图方便的特点,利用可视化图形界面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融合;将课程的所有资料上传到BB平台,学生可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顺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利用BB平台的讨论区,通过讨论区为学生设定有关课程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可实现多种学习环境、教学内容以及多种学习方式的混合。另外,通过实施混合式学习,将“学”与“习”混合,通过“习”将学习的内容应用到实践中。本项目中,将基于问题(PBL)的模式作为“习”,针对相关课程,设置相应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分组,通过学生的合作来解决真正的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考核方式的多元化。通信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的考核多以书面考试为主,30%的平时成绩+70%的期末卷面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多年来一成不变,这就造成了即使是工科学生,考试之前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对所学理论只限于背诵的状态,缺乏理论的理解及实际应用,以致工作中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混合式学习模式的评价体系是教学模式的关键构成部分。评价和反馈始终贯穿于该模式中,首先建立“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评价”“学生自评+他人互评+教师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学习过程评价随时对学生在课堂上及在项目学习互动协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价并及时反馈;学习结果评价对项目方案设计、实施、结果及资料整理等进行评价。其次注重在学习和实践活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采用实验报告、口试答辩、笔试等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动手能力。

3.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本科生阶段来说,应侧重于培养学生具备扎实而宽厚的理论知识,引导和启迪科学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创新的源泉在于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有好奇心、有怀疑的态度、有求异的观念。混合式学习模式中以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为基础,教师在讲解某一章节之前,首先提炼出该章节的问题,到BB平台,学生通过了解问题、分析问题到最后的解决问题甚至在问题中发现问题的过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不偏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团队成员各抒己见,从而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创新。

4.协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提升。对于工科学生来说,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对于通信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而言,所提出的问题一般由理论分析、理论仿真验证、理论与实际测试结果的对比等方面组成,所有这些环节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需要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合作。所以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知识结构确定选题,组成不同的问题学习小组。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无论哪一环节出现问题都无法保证问题的顺利解决,因此需要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有关问题的解决方案。即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收集资料、分析、整理、制订方案、实现方案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结束语

混合式学习模式是针对现有教学方式的不足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而且自主性、合作意识以及创新能力都有所提高。混合式学习模式同时体现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分工同传统模式不同,学生由过去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自己把握学习进度、自己选择学习方式、遇到困难自己寻求解答或帮助。教师角色及工作更加细腻和复杂,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讲授者,而且还是学习资源的提供者,是PBL活动的组织者和协作者,是学生学习的积极评价者。

[参考文献]

[1]孟庆双,刘向敏,吴芸.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混合式学习[J].软件导刊,2008(3).

[2]夏慧贤.多元智力理论与项目学习[J].全球教育展望,2002(11).

第3篇

针对毕业生找工作的现状,找工作是一个难点,找到满意工作不容易。我们要找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来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这就需要社会、家庭、学生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来缓解就业工作的压力。拓宽就业渠道是当前摆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有以下几点:一是,采用市场营销策略。我们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主动向社会用人单位宣传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优势和人才特点。通常学校都有实习课程,这正是建立校企合作的好机会,建立相关实习基地,促进实习基地与学校人才培养之间的合作。再有通过与用人单位长期良好的合作,与校友之间的合作,拓宽就业渠道。此外还可以发挥教师的个人作用,直接向用人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二是,就业需求预测。在推动就业工作时,学校应提前给与一定的就业需求预测,这需要学校就业部门的老师与班主任共同完成,主要就是进行市场调研,听听用人单位的意见。意见听多了,就可以做到知己知彼,找到学生就业的突破口。通过预测分析结果,找准通信工程专业就业的位置在哪里,及时对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调整,做到人才培养的科学性。三是,就业位置的转移。就业不只是在发达地区,也可以去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对那些有志向去西部及贫困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国家和社会应提供优厚待遇进行支持,以减少地区上的差别,这样才能把人才引到这些地方上来。在某些偏远艰苦的地方,尽可能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吸引更多有志青年,同时也要培养创业的优秀人才,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

二、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应适应电子信息各主要领域的工作,比如计算机硬件、信息服务业、通信产业、软件产业、数字家电产业、光电子产业、互联网产品、微电子产业等等。在大学四年里我们要了解自己,对什么业务感兴趣,硬件、软件、通信、网络、市场、企业管理等等;特长是什么,理论、动手能力、软硬件开发、管理等等;在工作中最需要什么技术,软件、硬件、通信、网络、电子等等;喜欢什么样的职业,设计、销售、管理、研发、技师等等;毕业以后是就业还是读研。这些都需要学生在学校期间进行考虑,给自己一个努力的方向。目前,高校教育还存在的问题有,社会上需求知识更新速度快,而学校教学更新有些缓慢。学校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能够适应社会所需人才的能力。再有社会需求与学校教学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平衡。众所周知,高校在教育教学各方面正进行相应的改革,因种种原因没有达到社会的需求。高校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等等不够完善,最后的毕业设计也是大打折扣,没有按最初设定的目标去完成,而是让学生花大量时间找工作,用小部分时间做毕业设计,对毕业设计的投入不足,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就显得不够,达不到用人单位的需求,结果出现了毕业生出去工作不被用人单位看好的现象。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首先,我们要根据社会上各行各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以及本科毕业后的人生计划是什么,提前规划自己的各种能力进行锻炼,达到全面发展。社会所需求的技术更新快,学生的规划也要随时改变,不断调整自己的阶段规划,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实际上就是要求毕业生提前了解自己,懂得自己,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为进入社会工作打好基础。其次,通过教学改革有效地提高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使通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能有一个新的突破。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避免出现厌学、不学等现象。有的同学并不是自己非要学习这个专业,都是家里给选的,这样一来就有一种抵触的情绪。作为班主任,要让这部分人明白,学习兴趣是可以建立的,只要我们对自己不失去信心,慢慢来了解自己的专业,认真对待学习,时间长了就会觉得我们的专业是一个不错的专业。我校的通信工程专业是2003年开始招生的,对我们来说,经验不是很丰富,需要就业工作部门及辅导员和班主任继续努力,积累更多的经验,有效地提高通信工程的就业率。我们学校的通信工程专业是农业院校中的工科专业,在社会上的认可度相对较低,这就给推动就业增加了难度,我们要通过多方努力来提高社会对我们的认知度,促进学生的就业。

四、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目标。实际上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校提供的只是条件,教师对学生大多是起引导作用。学生本人不学习或是不努力学习,学校提供的环境再好也看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学生自主性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知识不是外界灌输的,而是学生个人努力学习的结果,需要个人勤于思考、善于实践、懂得应用才能获得。所以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重点。而综合能力对于学生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能力有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持之以恒等等多方面的能力。综合能力需要长期培养,有可能需要个人努力一辈子。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和锻炼,为今后成就一番事业做准备。但是,通常学校教育并不是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是学生的业务能力。基于综合能力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高校需对学生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

五、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通信工程专业;主要问题;理论学习;实践学习

1以实践学习为目标,制定自身学习计划

在当前的通信工程专业学习过程中,如何合理的制定学习计划,利用学习计划的目标性特点做好学习引导工作,一直是我们学习中的重要问题。在实际的学习计划制定过程中,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确立是我们制定学习计划的重要因素。在学习计划制定中,我们需要考虑的内容包括了以下几点:一是如何保证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同于高中的学习过程,通信工程专业学习中实践学习特别是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所以在学习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培养好我们的实践能力,并以此为学习重点开展专业学习,应该是计划的重要内容。在计划的制定中我认为,这种专业实践能力包括了理论能力与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两个方面。其中我们应着重重视的是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这也是我们参加职业性学习的主要原因。二是以实践发展眼光制定学习计划。在通信工程技术学习过程中,其技术发展是较快的。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在制定学习计划的过程中,需要以通信工程技术进步发展实践内容,在学习计划的制定中预留学习位置。如在学习计划中,除了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专业类期刊等形象,很好的开展新型工程技术学习工作,为自身技术实践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持。三是以实践学习为中心确立学习模式。在学习计划的制定过程中,我们认为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两个学习内容间,建立起以实践学习为中心,理论学习围绕实践学习开展的学习模式,应该是我们学习计划制定的重点。利用制定学习计划的过程,理顺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关系,是我们通信工程专业学习的重要支持性工作。

2以课堂学习重点,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

在通信工程专业学习过程中,理论学习虽然是为实践学习服务的,但是做好理论学习工作,提高我们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对于工程工作的实际开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正因如此,我认为在专业理论学习过程中,需要很好的以课堂学习内容为重点,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这种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我们在课堂学习中,需要利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有效性,保证通信工程理论知识学习质量的提高。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我们发现的一些教学问题以及较为难解决的知识内容,我们可以进行总结与归纳,再与老师进行沟通工作,利用协调沟通的方式共同提高专业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二是自主的参与辅助教学。在专业教育工作中,我认为辅助教学的开展可以对于课堂学习中的知识漏洞或不足之处,有着很好的辅作用。如在专业教学知识难点的教育过程中,微课教学模式主要就是针对课堂理论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内容开展的辅助教学工作,这种高中学习模式的开展也同样在专业学习发挥出应用的作用。三是多渠道的获取理论知识。在当前的理论知识学习中,我们对于课堂知识中简要介绍但是自身想要深入了解的理论内容,需要我们利用多渠道的方式,获取知识内容。如利用图书馆、期刊以及网络渠道获取理论知识内容,都是我们在下一步学习中应采用的主要方式。

3以专业学习为核心,做好社会实践工作

与其他学习模式不同,通信工程专业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是较为重视的,这也是专业教育与高中教育的主要区别之一。特别是我对通信工程专业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后发现,其学习内容较为专业,容易造成学生与社会隔离的情况出现,这不符合我们成为社会实用性人才的目标。所以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在保证专业学习水平提高,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我们认为主要的社会实践内容包括了以下几点:一是校内的社会实践工作。在我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可以利用校内的社会实践工作,培养同学间的默契与交流工作。这些工作包括了在学校内担任干部工作、参与学校志愿活动、在学校内的通信设备、电脑室等设备改造中利用专业知识提供服务等内容。这些社会实践的开展可以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建立起我与同学间的协作与交流意识,同时利用实践工作提高了自身的专业能力。二是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实践工作而言,进入社会利用志愿活动或社会服务工作形式,利用专业特点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社会实践方式,是我们即将进入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内容。但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方面,我们的社会实践工作应与专业特点有关,这样可以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与能力。另一方面,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与职业实习工作不同,不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而是以社会能力、交往能力等社会属性培养为主,专业水平与能力的培养处于次要地位。

4以职业实习模式,提高自身职业工作能力

在当前的通信工程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工作是我们参与专业的学习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实用性人才培养的基础。所以我们认为,专业教育体系中的职业实习工作模式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职业实习过程中,我们需要建立起以下学习理念:一是以自身职业工作能力提升为目的。在我们参加职业实习过程中,需要确立的学习目标就是以自身职业能力的提升为实习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实习过程。在实习过程提高自身职业工作能力的方法包括了以下几点:将实践学习内容融入到实现工作过程中、利用实习工作机会验证理论学习内容、在实习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等都是有效地学习方式。这种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我们进入社会职业环境,参与职业工作的重要保障。二是在实习过程中适应职业工作环境。在通信工程职业实习过程中,其工作环境与学校课堂以及实践教育环境具有很大区别。这种区别包括了以下内容:人际交往的区别、学习与工作氛围间的区别、实际工作环境的复杂性等。而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对工作环境的逐步适应,为职业环境转变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是我们参加职业实习工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5结语

在当前的通信工程专业学习过程中,我们为了改变高中学习方式,适应专业学习内容提高学习质量,针对当前这一专业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实践性学习研究。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我们以学习计划制定、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工作以及职业实习工作的开展中的实践内容,开展了实践性学习模式研究,为学习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旭,向成.当前我国通信工程专业发展现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0).

第5篇

关键词:协同创新;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模块化;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260-03

一、引言

目前,国内外对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已有了一定的研究,探索出了一些校企协同的新路子和新方法。在研究校企协同的文献中,绝大多侧重于研究校企协同的意义、校企协同的原则、校企协同的困境(问题)、校企协同的政策建议等等。这些极大地推动了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实践,但是对于更深层次的课程体系协同以及如何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协同的良性循环等,都缺乏更多的系统性探讨,对具体某个专业基于协同创新的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方面的探索尚不多见。

从课程体系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西方国家在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课程体系建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时间较短,在课程体系构建上一直处于在摸索中实践,在实践中完善的状态。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国内和国外都在克服学科体系中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弊端,都在试图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工作过程涉及的知识为核心,将课程内容与工作过程进行高度整合建立适合时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思路就是按专业设置职业基础课程模块和职业方向课程群模块,并根据技术变化和市场对各职业方向人才的需求情况,动态修改、增加或减少部分职业方向课程群模块。模块化课程体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开发理念,适应学生因个体差异性、自主性对课程的要求,满足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专业方向的选择,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作为人才培养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微观层面看,它是一个“教育系统”,需要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从宏观层面看,它又是一个与产业相联系的“社会系统”,需要行业的指导、企业的参与。因此,需要校企双方协同人才培养理念,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统筹协调相关课程资源,共同开发形成一个适宜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开放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二、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研究的现实意义

1.协同创新是当前高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选择。2011年4月24日,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在此基础上,教育部启动了“高等院校创新能力计划(2011计划)”。作为高等教育生力军的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因此,协同创新成了当前高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选择。

2.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研究,是落实“五个对接”,提升专业服务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能力的客观要求。“十二五”时期,国家“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据调查,目前东莞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中端人才需求量大,低端人才需求在萎缩,高端人才需求在逐渐增加的趋势。未来几年,随着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升级与高端化发展的需要,对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符合这一要求,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需要进行改革,但改革不是孤立的改革,需要学校同行业企业等主体协同创新进行改革。因此,必须依靠协同创新,引领多方合作,通过对专业课程体系的深入研究和具体落实,才能真实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经济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

3.探索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为高职工科专业拓展专业建设思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指明了方向。目前高职院校在合作培养人才方面面临着诸多困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脱节,合作主体找不到利益相关的结合点,人才培养协调机制不完善,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定位不紧密。因此,把握“协同是方法,创新是手段,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目的”这一协同创新的精髓,深入探索基于协同创新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已成为今后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思路,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三、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主要工作集中在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方向课程群模块的校企协同建设方面,其主要建设步骤如下。

1.校企协同成立校企协同及专业指导委员会。在校企协同及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平台中,深入研讨获得人才市场、学生就业和行业企业现状,并总结出表1所示的东莞市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就业所对应的主要职业方向,每个职业方向典型的工作任务以及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2.设计职业方向模块。确定每个职业方向模块所开课程,确定职业方向模块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制定出表2所示的职业方向模块、开设课程和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构建课程体系。将政治理论课、公共基础课模块、职业基础课程模块、职业方向课程群模块组合起来就形成了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四、结束语

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符合当前高职院校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理念,体现了高职的办学特色,吻合了国家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中提出的“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精神,是对多年来教学改革实践工作的提炼,是传承中的创新,为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肖炎根.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三元学分制”模块化课程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07,(17):20-21.

[2]李昌,包新华.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宽基础、活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8,(5):94-95.

[3]刘继平.高职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8,(1):46-49.

[4]刘涛.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技术路线[J].职业技术教育,2005,26(34):45-48.

第6篇

关键词:通信工程专业;毕业实习;理论研究

1 通信工程专业学生进行毕业实习前情况

大部分院校的毕业实习是安排在大四进行的,一般情况下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为期2个月到半年左右的实习。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大学所有理论知识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但由于学校硬件条件不能完全和生产企业实际需求相吻合,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远远不能满足生产企业用人要求。

⑴学生具有的理论知识情况。学生通过三年的理论学习,掌握了相关专业知识,但仅仅是理论知识。但对于通信行业这样一个不断发展,技术要求不断变化的新产业来说,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已经远远落后于实际要求,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新一轮的理论培训。

⑵学生的心理状况。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已经是90后,他们在大人的过分保护下,对社会及自身能力的认识严重不足,因此,在选择毕业实习单位时要求过高,而在进行毕业实习过程中对毕业实习岗位、指导毕业实习老师及毕业实习过程中所获得的劳动报酬有严重地不满。

⑶学校设计的毕业实习方案。任何一个院校在准备对一个专业进行招生之前,已经设置好了人才培养方案,毕业实习方案也已经在学生进行毕业实习的三年前设计好了。但这三年间,社会、企业及学生能力都在不断变化,特别是用人单位的要求变化是非常大的,这些都会造成毕业实习方案不能完全符合要求。

2 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学生即将毕业并走向各自的工作岗位,有些学生的工作单位已经基本确定,而各单位对于新进人员的要求不同,所以,对于大四学生的毕业实习,所有院校都分为学生自主实习和集体实习两种不同的情况。对于那些已经确定了工作单位意向,且即将工作的单位又能提供实习条件的同学,一般实行自主实习;另外的同学一般进行集体实习。

⑴自主实习学生,在毕业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虽然学校允许进行自主实习的学生一般是要求已经确定了工作单位意向或准备考研的同学,但有部分同学因为害怕吃苦等原因,没有真的到自己联系的单位实习或只要给学校提供了一份单位同意接收毕业实习的接收函。这样,本来是让学生提升自身能力,选择就业单位的教学环节,变成了大学学习阶段的一个时间空层,甚至会产生很多不安全因素。

⑵集体实习学生,在毕业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对于没有确定工作单位的同学,可以利用毕业实习阶段对企业用人制度有个了解,甚至可以确定自己的工作单位。但学生在进行毕业实习过程中,经常出现对实习单位不满的情况,经常抱怨用人单位给他们的劳动强度过大,支付的劳动报酬过低,工作环境不满,企业制度不合理等,甚至后悔选择了集体实习。

3 毕业实习建议

⑴在毕业实习前。首先,学校尽可能完善毕业实习方案。根据社会需求及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实习方案中明确毕业实习的意义、目标、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尽可能明确每个学生的实习指导老师,并加强指导实习老师的要求。在进行毕业实习前,学生 、学校与实习企业要签订实习协议书,明确学生、学校与企业三者之间的权利和责任,指定学生负责人、学校联系人及企业联系人,这三方之间必须保证定期沟通,三者要共同协调处理各种出现的问题。然后,作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让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让学生对社会形势充分了解,珍惜毕业实习过程中的就业机会。然后帮助学生明确毕业实习的目的是让他们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可以让他们有效地把学校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同时也可以让他们开始适应正常工作地压力。最后要提醒同学,在毕业实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岗位工作与所学专业不是完全地对接,很多工作要从基层开始,在实际的生产工作过程中要勤于思考,多观察,脚踏实地地工作,要有吃苦耐劳地精神。

⑵毕业实习过程中。在出发去毕业实习单位前,学校一定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让学生对工作中出现的困难要克服。对于正在进行的毕业实习,为了保证学生毕业实习的质量,学校一定要专门安排相关部门及具体人员与实习单位定期进行沟通,同时要与实习学生进行定期联系,做好学生实习期间的监控,要求学生认真填写实习记录本,对于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给予相应的指导。

⑶毕业实习结束。在学生顺利完成毕业实习后,由实习指导老师通过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学习及工作能力,结合他们完成的实习报告,综合评定学生的毕业实习成绩。最后对实习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以鼓励学生认真对待毕业实习。

由部分毕业实习学生代表、实习指导老师、学校领导、通信专业课主要教师和实习企业代表共同总结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把各种问题进行汇总,尽可能让相同的问题在下一届毕业实习学生中不出现。

总结:虽然,目前通信工程专业的毕业实习情况不容乐观,但只要我们做好从毕业实习规划、毕业实习前的准备工作,毕业实习的组织和管理,毕业实习的归纳及总结,最终一定能不断地改进毕业实习这个教学实践环节,使我们的毕业实习真正完成学生从学校学生到成为合格的社会工作者这个身份的转变,使我们的学校最终成为社会人才培养的摇篮。

第7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移动通信;课程开发

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扩大规模”向“内涵建设”转变的重要阶段。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适当控制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增长速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随着我国3g网络商用的全面铺开,我国的信息产业将迎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对移动通信人才的需求将迅速增加。在探索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发现,课程质量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隐性因素,也是根本因素。为此,应根据移动通信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并借鉴德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

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的引入

高职课程改革经历了校企联合开发课程的阶段。在此阶段,高职院校引进国外能力本位的cbe理论和dacum课程开发方法,经过大量的课程改革和建设,使教师转变了观念,很多专业形成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体系。高职院校运用这种课程开发方法基本明确了课程定位和课程内容的设置,构建了理论实践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但由于没有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工作系统化,使提炼的工作任务模块又不自觉地回归到原学科化的体系之中,没能构建出职业化的课程。因此,虽然在课程中注入了与职业岗位贴近的教学内容,针对性比原课程增强,初步保证了毕业生的职业能力符合生产实际要求,缩短了毕业生的上岗适应期,但仍与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目标有一段距离。

德国“双元制”教学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开发课程,提出了解决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结构的重构思路和方法,解决了dacum课程开发中的不足,使职业教育更贴近生产实际。但是德国和中国的体制不同、国情不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因此,在借鉴国外课程方案开发方法的基础上,要结合我国的高职教育实际,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操作、可实施的课程开发方法。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流程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市场调研阶段市场调研是课程开发的一项基础性和关键性工作,目的在于解决专业准确定位的问题。调研的内容包括行业的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工作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应具备的职业资格等等。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定位、专业化方向、专业服务面向的岗位群、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改革的思路等。该阶段的难点是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对岗位群进行分析,对需要基本相同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职业(岗位)进行合并,进而形成一种建立在职业分析基础上、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载体,即专业,然后再确定具体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人才需求与专业调研报告必须经行业技术专家充分论证,并在以下几个方面达成共识: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情况;就业情况;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群);应设置的专业化方向;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结构;现行的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确定培养模式阶段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因此,移动通信专业课程开发必须是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离开了企业就没有改革之源。同时,学校必须以自己的教育服务优势,建立互惠的市场机制,激活企业的“校企合作共建”的兴奋点,使校企合作做到双赢。只有这样,校企双方才能共同探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框架,签订协议,实施校企合作方案(明确合作方式、各自责任和操作形式)。由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及职业性,必须将专业教育融入产业及产业链,明确培养对象面向的岗位(群)职责和任务,结合生产实际,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课程开发阶段课程开发是整个流程的核心部分,是落实就业导向的实质性改革阶段。要解决课程设置的原则、课程载体的选择、课程内容的重构、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情境的创设、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问题。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实例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结合我校移动通信专业毕业生的反馈信息以及通信企业的用人需求,对移动通信专业基站维护岗位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如图2所示。

开发过程中的“三个转换”是把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转化为相应课程的关键之处。第一个转换是从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的转换。按照从高端复杂的典型工作任务到低端简单的典型工作任务的顺序,进行任务分析,并依据技术复杂程度和知识难易程度,逆向归纳形成由复杂到简单三个层次的典型工作任务。第二个转换是从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到学习领域的转换。按照从低端简单的典型工作任务到高端复杂的典型工作任务的顺序,顺向分析对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论加工。第三个转换是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转换。划分学习领域的内容,构成学习领域框架内的“小型”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情境。学习情境以完成工作中的某一任务为基本单位,以行动导向为教学的出发点。

改革前后的课程对比

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为导向,经过“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做”的多次循环,开发移动通信专业课程。课程改革前后的情况对比如表1所示。

总之,课程建设与改革任重而道远,高职院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教育教学质量意识,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学锋.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4(3).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8篇

关键词:通信工程 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044-01

通信工程专业培养通信工程复合应用型创新专业人才。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拥有通信技术和通信系统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与信息领域从事通信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工程设计、制造开发、运行维护、设备制造、工程管理和营销等工作的通信工程复合应用型人才。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毕业生反馈信息使我们感觉到,我校通信专业的课程设计太偏向于理论,实践环节中验证性的实验偏多,学生缺乏实际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理论和实践存在脱节现象,因此,在新的课程体系建立的过程中,我们通过与用人单位、校企合作单位、开设相同专业的高等院校进行交流,分析了该专业的现状和市场对通信技术人才的要求,按照“3+1”的培养模式,对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改革,重点突出实践环节,制定了新的培养方案,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

1 推行“3+1”培养模式

我校从建校开始就积极开展“3+1”培养模式,将理论教学集中在1~6学期,实践教学环节集中在7~8学期,让学生在大学四年级走向企业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里经风雨、见世面、锻炼自己。通信工程专业实施“3+1”模式,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首先,将通识必修课程在大一开设完成。

其次,对专业课程进行调整,更加注重课程间的衔接,在第6学期前开完所有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将专业选修课程放到第6学期。

再次,增设时事与专业认知课程,分布在1~6学期开设;第3学期开设公益劳动和安全教育,第7学期开始毕业设计,整个毕业设计为期一年,这一年学生同时进行认识实习、电工电子实习和毕业实习,使学生更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习生产和毕业设计中,同时,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够在实习的过程中获得指导,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交流、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推行“N证”辅助教学政策,可以用职业资格证书代替学习学校开设的相关公共选修课程。

2 专业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将专业课程按模块划分为:电子基础课程、通信技术课程、硬件应用开发课程和信号处理类课程四部分。课程的具体情况见表1。电子基础课程以电路原理、电子线路基础等为主要培养内容,培养学生的电子电路设计能力;通信技术课程,以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等为主要培养内容,培养学生在民用通信方面的应用能力;硬件应用开发课程以单片机、ARM嵌入式等为主要培养内容,培养学生在硬件方面的开发或应用能力。信号处理类课程以数字信号处理和信号与系统为主要培养内容,培养学生的信号系统的模拟仿真和处理能力。教学过程中在课类范围内进行集体备课、观摩教学等活动,促进课程间的衔接,避免了知识点的重复教学。

3 基本课程的学分学时分配

通信工程专业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在有限的学时内,如何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成为任课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以精讲多练为原则,推进项目教学法,压缩课程的理论教学学时,增加实验教学学时,保证基础课程所占的比例不变。

从学时的角度看,通识课程的学时占总学时的30.6%,专业基础课占总学时的39.9%,专业方向课占总学时的9.1%,课程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18.8%;从学分的角度看,通识课程占总学分的21.8%,专业基础课程占总学分的31.7%,专业方向课程占总学分的6.5%,课堂实践教学占总学分的14.1%;保证的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4 专业实践环节

通信工程专业课堂实践包括8门课程的上机类实验和12门课程的实验室操作类实验。集中实践环节包括公益劳动、安全教育、金工实习、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电工电子实习、硬件综合课程设计、信号处理系统课程设计、通信系统综合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

集中实践在第7,8学期进行,毕业实习部分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电工电子实习;综合课程设计部分每门课程设计提供2~3种可自主选择的方向,比如硬件综合课程设计,提供了单片机、ARM嵌入式、DSP三个方向,这种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

5 结语

通信工程专业在新的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认真分析和研究了原有培养方案的优点和不足,积极听取了用人单位、合作单位和相关院校专家的建议和意见,综合考虑了我校的办学宗旨和学生的特点,以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3+1”为培养模式,构建了专业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将有利于具有实操能力的通信技术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杨树臣.通信工程专业“3+1”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2):7-9.

[2] 李晓峰,周宁,李玉柏,等.建设特色专业与培养高素质通信人才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108-109,112.

[3] 赵树平.通信工程专业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7(2):22-23.

第9篇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 通信工程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实动手践能力

1.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更需要贴近社会需求,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明确提出要“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等[1]。培养直接面向市场和生产第一线的通信工程应用型人才成为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通信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通信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工程性较强的专业。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该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给通信工程专业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本科教育,对于通信工程本科教育来说,其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是介于工程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之间的工程技术型人才[2]。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实践能力培养,因此如何构建一个能满足通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2.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整体性原则,体现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整体功能;(2)有序性原则,把课堂内外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连接成一个层次分明的体系,保证实践教学目标实现;(3)效率性原则,避免实践教学内容的重复,节约时间和经费[3]。因此,为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可采用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专业实训和毕业设计等形式,其中实验教学是基础,通过实验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技能;课程设计、专业实训、毕业设计是重点,通过这些方面的锻炼,学生具备工程设计、设备调测与维护的初步能力;生产实习是辅助,通过生产实习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相互联系,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在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时,必须符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规律[4]。

3.实践教学主要环节

学生实践能力的获得是通过开设实践教学体系内容逐步完成的,在实践教学内容选取上注意与理论教学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3.1课程实验

实验是学科的基础,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重要平台,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起着巨大的作用[5]。通信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工程性较强的专业,因此必须强化课程实验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统一、相互促进。同时在实验内容上,应将传统单一化的课程实验分为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三个层次。学生从做简单的验证性、演示性实验逐渐过渡到做设计性实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以自由组合申请学校的开放性实验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新思路选择感兴趣的实验。实践表明,通过这些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参加实验的积极性,改善其工程素养。

3.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学生学完某门课程后集中安排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工科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所学课程知识,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某一专题独立开展设计与实验。通过课程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对于应用型本科教育而言,必须对传统课程设计内容及设计方法进行大幅度调整与创新,在保证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的同时,更多引入工程技术能力培养方面的内容。

3.3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的一种新的实践教学形式,与传统毕业实习不同,主要是在学生完成一定专业课程学习之后到相应企业进行短期实习。核心是提供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开发或经营的机会,体验项目开发或经营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校学习之时就能切身体会到企业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提供目标。

3.4专业实训

专业实训就是专业技能训练,通过该训练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锻炼实际动手能力,培养职业技术能力,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其专业实训既要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又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训可到中国移动、联通进行参观学习,也可以通过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并且可以让学生参加专业培训机构组织的专题实训等。通过专业实训让学生了解通信行业工程设计、设备调试及维护相关知识,为以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5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所起的作用是其他实践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它是衡量应用型本科院校质量的重要评价内容,也是衡量学生大学四年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毕业设计题目的选取至关重要。结合通信工程专业特点及社会需求,毕业设计题目选取应尽可能覆盖本专业主要课程,同时与实践工程紧密结合,这样既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又为学生下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4.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必须通过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在长期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才能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胡玉叶,李高建,朱秀斌.适应技能型教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131-132.

[2]司淑梅.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3]袁夏炜,李娜.浅谈构建高校工科实践教学新体系[J].科教文汇,2007(5):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