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16:38:16
导语:在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微创 颅内血肿抽吸术 高血压脑出血 护理
中图分类号: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7)12-0057-02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指脑实质的大块出血,起病急,来势凶猛,病死率和致残率很高,多见于50~60岁的病人,是高血压病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传统的颅外手术需在全麻醉下进行,时间长,损伤大,术后病死率高。我科自2004年4月~2007年9月应用自制手钻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25例,该手术对脑组织损伤小,安全省时,见效快,不需要特殊设备,不受场合限制,可在床边进行,能尽快缓解血肿压迫,降低颅内压,大大降低了该病病死率,在临床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进行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125例,男85例,女40例,年龄52~73岁,平均61岁。痊愈105例,好转15例中途转院4例,死亡1例。
2 护理
2.1 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搬动
为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患者的头部可置一软枕,并抬高约15~30°。
2.2 加强基础护理
2.2.1限制探视人员,定时开窗通风和进行空气消毒。
2.2.2用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2次/日,预防口腔炎及霉菌感染。
2.2.3加强皮肤护理。温水擦洗,定时翻身、局部按摩,保持床单位平整、干燥、无渣屑,防止褥疮;翻身时注意头部不宜过屈、过伸过度转动,以免影响脑血液供应。
2.2.4昏迷者以鼻饲流质供给营养,宜现配现用,少量多饮,鼻饲前吸痰,鼻饲后30分钟内避免吸痰,防止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好转好可进流食,少量多餐,能自己进食者注意增加含粗纤维的食物,预防便秘。保持大便通顺,以免用力排3便,使颅内压增高,而引起再出血。
2.2.5测量血压、脉搏、呼吸,视病情1次/1~2小时。血压一般控制在14.45~20/9.5~12KPA没,以防血压过低引起脑血流灌注不足而加重脑缺血、脑水肿。
2.3 做好心理指导
经常到患者床旁巡视,了解患者的痛苦与需求,用我们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为患者做各种治疗、护理,仔细观察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在与患者及家属交谈中,讲解一些预防副反应的措施,把副反应尽量降低,消除患者恐惧心理,使其保持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
2.4 呼吸道管理
2.4.1患者取平卧位,头部抬高15~30°,并保持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
2.4.2一般不用安定类药物,以免抑制呼吸、咳嗽反射。
2.4.3给氧,2~4L/分,视病情调节给氧时间。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拍背,分泌物多时及时清理。
2.5 微创引流的护理
2.5.1引流袋低于穿刺部位20~30CM,更换引流袋和调节引流袋高度时应避免大幅度升降。
2.5.2头部制动,头下垫无菌巾,头部用无菌巾覆盖,保持引流管周围清洁、干燥,减少污染机会。翻身及护理操作时,避免牵拉引流管。昏迷患者用绷带约束健侧肢体,以防抓脱引流管。
2.5.3防止管腔阻塞。如出现引流不畅,检查有无管道扭曲受压及血凝块阻塞等。如为血凝块阻塞,可由上而下轻轻挤压引流管,1~2次/天。如阻塞仍未解除,可在严格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轻轻向外抽吸或遵医嘱注入液化剂(尿激酶)。
2.5.4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避免引流液回流。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每天更换引流袋一次,换袋时防止空气进入造成颅内积气。
2.6 消化道护理及饮食指导
术后1~2天禁食,第3天不能进食者给鼻饲,配以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流质食物。鼻饲时要先抽胃液,观察胃液的颜色、性质。若呈深褐色说明有消化出血,应禁食并积极治疗,及时清理消化道淤血,必要时给予止血药物胃内止血[1]。
2.7 高热的护理
2.7.1持续发热多是感染引起,应注意配合医生寻找感染灶,平时严密观察体温变化。
2.7.2给予物理降温,可在前额或头部放置冰袋,也可以用温水擦浴。腋窝、窝、腹股沟等表浅大血管集中的部位重点擦浴,有利于降温,30分钟后再测体温。
2.7.3如病人体温持续不降,按医嘱给予退烧药物。注意对有出血倾向或白细胞计数低者不可用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
2.7.4病人降温过程中出汗多,应给予补充足量的水份,鼓励多饮水,及时擦身更衣换被单等,注意保温以免受冻感冒。
2.7.5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通风。
2.7.6饮食宜清淡多样化易消化,高热期间流食或半流食。
2.8 功能锻炼与出院指导
急性期保持患肢的功能位置,被动运动和按摩患肢,防止足下垂,关节挛缩和僵直,变形及肌肉的萎缩。一般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H可以开始康复治疗[2]。由被动至主动,频率由少至多,幅度由小至大,由健侧至患侧,时间由短至长,循序渐进,以不疲劳为度。出院后每天复查血压1次,遵医嘱坚持用药,保持情绪稳定、大便通畅,坚持功能锻炼,如有不适,随时复诊。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颅内压;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126-01
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osttraumatic acute diffuse brain swelling,PADBS)是指伤后数小时内脑组织广泛肿大,多数发生于伤后4~14h,最早可发生在伤后20~30min[1]。ICP监测可以明确PADBS患者的ICP和脑灌注压,并为其救治提供可靠依据[2]。现对我科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45例PADBS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并对观察及护理要点进行总结。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男33例,女12例;年龄16~64岁,平均(39.8±8.9)岁。车祸伤39例,高处坠落伤5例,电击后坠落伤1例。数前GCS平均值(6.5±2.6)分。入院时双侧瞳孔散大12例,单侧瞳孔散大14例,瞳孔不规则变化8例。排除标准:入院后自主呼吸即停止者。CT表现:(1)双侧大脑半球弥漫性肿胀,双侧侧脑室、第三脑室及脑池对称性缩小或消失,中线无移位;(2)一侧大脑半球肿胀,同侧脑室脑池受压缩小,中线结构不同程度移位;(3)两者均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脑挫伤、出血及硬膜外、硬膜下血肿,但中线移位程度明显,与血肿大小不符合;(4)受累的脑白质CT值可低于,等于或高于正常,临床高于正常多见。
1.2方法:45例均于伤后2~24h内在局麻或全麻下放置Godman ICP Express探头行ICP监测。根据ICP初始值确定弥漫性脑肿胀患者分型:(1)重度颅高压型:ICP初始值≥35mmHg;中度颅高压型:25≤初始ICP
1.3结果 本组患者ICP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6例15
2 护理
2.1颅内压监测管的护理:在外露于敷料外监测管的最前端做好标记,便于观察管道有无脱落,并给予患者保护性约束。防止管道扭曲、折叠、受压。翻身时松开颅内压监测管与仪器接口,避免管道牵拉过紧。
2.2 ICP与脑灌注压(CPP)的观察:CPP=平均动脉压-ICP。每小时观察记录患者的ICP、血压、呼吸、瞳孔、GCS评分情况,并计算出CPP。根据所观察的ICP和计算的CPP,制定治疗方案。当ICP急剧升高(排除外界因素,如:呼吸道阻塞、吸痰、躁动、提问增高、大便等)时立即使用20%甘露醇快速静滴,并复查头颅CT,观察患者使用甘露醇后ICP有无下降,并观察平均动脉压情况。33例ICP≥35mmHg,31例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1例因年老、ICP持续在80mmHg以上,且血压明显偏低而放弃手术,1例经甘露醇脱水后ICP稳定在30mmHg以下予保守治疗。
2.3并发症:
2.3.1水、电解质紊乱:呕吐、脱水药物的使用导致机体水、电解质的紊乱,因此因严密观察患者的水电解质情况,有异常及时处理。
2.3.2肺部感染:患者病情危重,大多数为昏迷、绝对卧床患者,因此,加强肺部护理尤为重要。加强翻身、叩背、吸痰,吸痰时间不应超过15秒,保证患者有效通气。
2.3.3颅内感染:保证床单位、敷料的整洁,每日更换头部垫单,随脏随换,观察敷料是否干洁固定,如有渗液,立即汇报医生,予以更换敷料。
2.4 预防脑水肿:持续低流量吸氧3L/min;床头抬高30°;严格控制输液低速50滴/分(脱水药除外)。
2.5基础护理:保证病室干净、安静,每日紫外线照射半小时2次,温水擦洗、口腔护理、会阴护理每日两次。每日测量体温6次,体温增高时可以增加脑组织代谢,增加血流及颅内压,所以患者高热时应采取措施,降低体温。
2.6 肠内外营养支持:禁食水患者予以深静脉高营养治疗(TPN),使患者在不进食的情况之下仍然可以维持良好地营养状况[3]。可进食者予以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
3 讨论
本组病例证实并不是所有头颅CT显示脑肿胀的患者ICP均明显增高,根据患者ICP值确定其临床分型,则治疗护理更具有针对性。我们依据PADBS患者的初始颅内压值将其分为三种类型:(1)重度颅高压型(ICP≥35mmHg);(2)中度颅高压型(25≤ICP
综上所述,ICP监测可以明确PADBS患者的临床分型,为其救治提供可靠地依据。制定合理的治疗护理措施,使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抢救成功率和治愈率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 Yoshino E, YamaKi T, Higuchi T, et al.Acute brain edema in fatal head injury: analysis by dynamic CT scanning. J Neurosurg,1985,63:830-839.
关键词:高渗盐水;甘露醇;脑梗死;颅内高压
急性脑梗塞后病灶区域脑细胞坏死、肿胀等重度脑水肿引起颅内高压从而导致脑疝是神经内科脑梗塞最严重的并发症,常导致患者死亡。甘露醇是治疗颅内高压的第一线药物。本文通过对高渗盐水及甘露醇比较寻找更安全的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5年5月于我院被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经无创颅内压监测仪测得颅内高压70例为研究对象,研究组35例中男22例,女13例,平均年龄(63.56±5.39)岁;参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对入组的急性脑出血烦内高压患者进行评分:轻型颅内高压16例,中型11例,重型8例,平均评分(9.49±2.37)。合并糖尿病8例,高血压11例,冠心病7例;对照组35例中男24例,女11例,平均年龄(64.37±5.93)岁。合并糖尿病8例,高血压9例,冠心病5例。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卧床、头部正中抬高15°~30°吸氧或机械通气。监控血压、血糖、体温各项指标,进行营养支持,维持水盐电解质平衡。研究组患者采用23.4%高渗盐水30 mL静脉静推,对照组患者采用20%甘露醇250 mL静脉滴注,两组患者均在用药前至用药后6 h内,持续监测颅内压(ICP)、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来进行数据的统计及处理。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数据,以t检验应用于计量资料,以χ2检验应用于计数资料,采用q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以P
2 结果
研究组用药后30min内明显下降,下降值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梗塞早期主要是细胞毒性水肿,由于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脑细胞功能受损,细胞内Ca2+、Cl-、Na+潴留,细胞外液进入细胞内导致脑细胞肿胀。此时血脑屏障尚未明显受损,主要为细胞毒性水肿;随着脑缺血进一步的加重,血管通透性增高,血脑屏障被破坏,血管内液体外渗,称为血管源水肿。因此,脑梗塞脑水肿在中晚期多是混合性脑水肿,细胞毒性水肿和血管源性水肿兼而有之。脑梗塞水肿高峰期多在起病后1~3 d,部分患者可持续1 w左右。脑梗塞所导致脑水肿的程度和梗塞的大小密切相关,颅内大动脉主干栓塞或血栓形成引起大面积梗塞脑水肿程度重,可导致中线结构移位,甚至导致脑疝形成。而颅内小动脉深穿支梗塞通常不会引起颅内高压。我们通常按结构性影像(CT、MRI等)所示病灶大小可将急性脑梗塞分为大梗塞(>5 cm,累及2个以上脑解剖部位)、中梗塞(3~5 cm)、小梗塞(1.5~3 cm)和腔隙性梗塞(≤1.5 cm)等亚型。患者有脑萎缩或已存在的软化中风囊,可使颅内容积相对增大部分代偿脑水肿颅高压。
实验室检查:颅脑CT或者MRI等结构性影像可以显示颅脑梗塞的大小及周围水肿带的大小,间接提示颅内高压的严重程度;MR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对早期脑血管病变的诊断较CT或者MRI更敏感[1]。目前临床上有直接监测颅内压仪器,但多处于研究阶段,颅内压监测技术分为有创性和无创性,包括红外线光谱技术ICP监测和无创性前囟门ICP监测[2-3]。
甘露醇是高分子单糖,在患者体内几乎不被吸收和代谢,在高渗作用下对组织进行脱水,通过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对脑组织内细胞外液、脑脊液等水分进入血管内,同时能够增加血容量,提高肾小球滤过率[4-5]。本文通过采用高渗盐水进行脱水,发现其早期作用快于20%甘露醇。高渗盐水治疗后30 min即能使颅内压恢复正常,其颅内压最低值出现在30 min~1 h内。同时高渗盐水对于CVP、MAP影响较小,对血管容量和心输出量影响较小。但该方法同样存在不足之处,在单次用药后2 h内脑内压上升。有报道认为甘露醇的有效降颅内压时间是4~8 h。
总之,高渗盐水与甘露醇能够快速有效降低脑梗死患者颅内高压,同时对有效循环血量及平均动脉压影响较小,但该药利尿作用较弱,目前尚无数据表明高渗盐水降压作用优于甘露醇,但从降压效率及对其他系统影响来说,前者更高效安全。
参考文献:
[1]姜旭栋.低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超急性及急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J].哈尔滨医药,2007,27(5):38-39.
[2]CzosnykaM,Pickard JD.Monitor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intracranial pressure[J].NeurosurgPsychiatry,2004,75(6):813-821.
[3]StendelR,Heidenreich J,SchillingA,et a.l Clinical evaluation of a new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 device[J].Acta Neurochir,2003,145(3):185~193.
关键词: 颅内压增高 护理
颅内压(ICP)增高是神经系统多种疾病所共有的一种临床表现。是因颅腔内的脑、脑脊液和脑血容量的异常改变所致。主要症状为头痛、呕吐、视神经水肿等,严重者导致脑疝而危及病人生命。
对颅内压增高的病人,视其病情轻重予以特护、一级护理或二级护理,避免剧烈或过度活动,烦躁病人应予以镇静药物。值班护士应加强病房巡视,密切观察病人,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报告医师。护理重点在于采用一切措施使颅内高压状态得以缓解,防止颅内压骤然增高导致脑疝发生,以及严密观察病情,早期发现脑疝征兆并及时处理。
一、降低颅内压的护理
1.抬高床头15°~30°以利颅内静脉回流,从而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2.充足给氧可改善脑缺氧并可使脑血管收缩,降低脑血流量。
3.控制液体摄入量,每日输液量不超过2000ml,可以进食的病人应减少饮水量。
4.高热者应立即降温,因高热可使机体代谢增高,脑缺氧加重。
二、防止颅内压骤然增高的护理
由于颅内压骤然增高可以导致脑疝发生,因此护理中应该避免下述情况发生。
(一)呼吸道梗阻
多发生于意识障碍的病人。呼吸道梗阻可以引起胸腔内压力增高,压力通过无瓣的静脉直接传导至颅内,使颅内静脉压增高,静脉回流受阻,可加重颅内高压。此外,呼吸道梗阻又使血中二氧化碳分压增高,脑血管舒张,脑血流量增多,使颅内高压加重。
1.呼吸道梗阻的原因
(1)呼吸道分泌物积聚。
(2)呕吐物吸入。
(3)痰液黏稠以致咯痰困难。
(4)卧姿不正确引起气管受压或舌根后坠。
2.呼吸道梗阻的护理 及时吸净呼吸道分泌物和呕吐物。不论采用平卧或侧卧,都不得使病人颈部屈曲或胸部受压,舌根后坠者可托起下颌或安放口咽气道。意识不清或咳痰困难者,应及早行气管切开手术。痰液黏稠者可进行超声雾化吸入。重视基础护理,给病人按时翻身叩背,防止肺部并发症的发生,也是保证气管通畅,防止颅内增高的重要措施。
【摘要】目的 总结35例颅内动脉瘤早期介入栓塞术后持续脑脊液引流护理体会。方法 术后加强病情观察,做好引流管的护理,发现异常变化及时干预,遵嘱对症治疗,做好心理护理、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等。结果 本组35 例介入栓塞治疗后持续脑脊液引流患者全组GOS评分良好28例, 轻残2例,中残2例, 重残2例,死亡1人。引流过程中患者自行拔管1 例,脱管 2 例,堵管5例,无1例并发颅内感染。结论 对颅内动脉瘤早期介入栓塞术后持续脑脊液引流患者进行精心的护理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介入栓塞 脑脊液引流 护理
【Key words】Intracranial brain tumor Embolization Cerebrospinalfluid external-drainage Nursing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是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临床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微创理念的深入,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是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术后有可能面临着脑血管痉挛、急性脑积水等最主要的致死、致残并发症。术后持续脑脊液引流(包括脑室外引流,腰穿置管引流)能快速清除积血,减轻脑膜刺激征和脑血管痉挛,减少脑积水的发生,同时调节和控制颅内压。
我院自2006年11月~2011年6月以来对35例颅内动脉瘤早期介入栓塞术后持续脑脊液引流患者进行精心的护理,均取得良好效果,减少并发症,缩短了病程,改善患者的预后,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42例,均为破裂动脉瘤,头颅CT证实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3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室出血5例;DSA显示前交通动脉瘤29 例,后交通动脉瘤7例,大脑中动脉瘤 3例,椎动脉瘤 2 例,基底动脉瘤 1 例。其中男16例,女19例。年龄为35岁到71岁,平均48岁。介入栓塞治疗后持续脑脊液引流患者35 例,引流术后第1d均复查颅脑 CT提示急性脑积水均有明显缓解、脑室积血均明显减少;持续引流2-3周,继续经综合治疗3-4 周后,16例演变为慢性脑积水, 其中5 例轻度脑积水经随访观察无明显功能障碍, 另11 例行脑室- 腹腔分流术,只需将Ommaya囊更换为储液囊阀门并连接腹腔管,无需再次穿刺侧脑室。
临床表现:本组均因剧烈头痛, 呕吐, 不同程度意识障碍而入院,术前Hunt-Hess分级[1]:Ⅰ-Ⅱ级11例,Ⅲ级16例,Ⅳ级5例,Ⅴ级3 例。
1.2 治疗方法
术后行持续脑脊液引流者其中脑室外引流采用美敦力Ommaya囊植入术,后将头皮针针头(根据病情采取不同规格)通过头皮刺入囊中接抗返流可调速脑室外引流器;其中腰穿置管引流采取腰椎穿刺,后固定接抗返流可调速脑室外引流器。
2 结果
本组35 例介入栓塞治疗后持续脑脊液引流患者全组 GOS 评分良好 28例, 轻残 2例,中残2例, 重残2例,死亡1人。
引流过程中患者自行拔管1 例,脱管 2 例,堵管 5 例,无1例并发颅内感染。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对患者心理进行正确评估是实施治疗计划的前提。由于大多数患者会产生暴躁、自卑、焦虑、恐惧、忧郁等心理,使其不能很好地配合[2],甚至出现拔管的现象,而且情绪激动也会带来颅内压的增高,引发病情的恶化,所以护理人员应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针对不同心理状态的患者做好心理疏导,给予关心、体贴、安慰患者,使之情续稳定;可介绍引流术的目的,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引流管放置的注意事项,让患者及家属能配合,认真听取患者及家属的主诉,及时发现异常告知医护人员;尽量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让患者了解医院的技术水平、医疗设施,增加患者及家属的安全感和对医院的信任度。
3.2 病情观察及护理
3.2.1 对颅内动脉瘤早期介入栓塞术后的患者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颅内动脉瘤破裂后,脑血管痉挛(CVS)的发生率为41%-71%[3], CVS一般发生在出血后2-3天,7-10天达高峰,这一时期要特别注意做好观察和护理,观察有无CVS前驱症状、神经系统局部损害症状、颅高压症状等;遵嘱对症治疗(预防脑血管痉挛,改善脑血流,降低脑代谢,维持内环境稳定等);做好用药的疗效观察。
3.2.2 引流管护理 (1)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扭曲、受压,打折、脱落,可通过观察引流管内水柱有否搏动来判断引流管是否通畅。与医师协作妥善固定引流管(经Ommaya囊穿刺外引流的患者可根据病人的、头部距床沿的距离将引流管固定于床头,注意留出适当活动的空间;腰穿置管引流患者应在穿刺后用透明敷贴固定,再用丝质胶布沿着脊柱固定管道约15cm后从腰部迁出接上引流器,根据病情随时调整高度或引流器的调速按钮),搬动及变换时应留心头部或腰部的引流管,避免牵拉导致脱管,擦身时避免将固定敷料浸湿导致污染,保持皮肤及床单清洁、干燥。如有污染应报告医师,重新消毒更换。观察引流创口皮肤有否发红、肿胀。(2)准确观察及记录引流液性状、量,观察穿刺点及接口处有无脑脊液渗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引流液早期是呈血性,后逐渐变淡,直至澄清透明,如发现引流的过程中颜色加深,甚至呈血性应警惕再出血;如引流液混浊有絮状物应考虑脑室内感染,应送引流液细菌培养。同时避免过度引流,引流早期可适当减慢引流速度,避免快速引流引起颅内压骤降,从而发生脑组织移位、脑卒中、颅内血肿甚至脑疝。引流中期应匀速,一般引流液控制在300-500ml/天,若引流量大应及时调整引流袋高度或引流器的调速按钮。(3)加强病情观察,观察有无低颅压现象,如:头痛、恶心呕吐、出冷汗、血压下降,脉弱等,及时补充液体摄入,放低床头,做好心理安抚,监测24小时出入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如有颅高压现象应遵嘱脱水降压对症处理。(4)严格无菌操作,每天更换引流器,更换时常规留脑脊液化验。发现堵管或污染时应及时更换。(5)监测脑脊液标本各项检验指标,根据检验结果遵嘱对症治疗。(6)病情早期病人会有头痛,有些病人忍受不了,不配合治疗,有些病人会出现躁动不安,对躁动、不能配合的病人应及时评估,排除颅外因素后可用约束带适当约束,避免病人自行拔管。必要时遵嘱适当使用止痛剂、镇静剂。保持病室安静,减少陪客。(7)外出检查或搬动患者时应夹紧引流管暂停引流;更换患者时应随时调节引流最高点的高度,预防脑脊液流出过快或倒流,严禁随便降低引流压力引起低颅压综合征、逆行感染甚至脑疝(8)脑室内注入药物应夹管2~3 h,再重新开放引流。拔管前试夹管24小时,观察病情有无变化,及早拔管拔管后观察穿刺处有无脑脊液漏,如有应及时缝合。
3.3 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
脑脊液引流患者由于要卧床限制活动,故应由护士指导并督促清醒病人定时翻身,在床上适当活动四肢,训练深呼吸,有效咳嗽等,昏迷病人加强基础护理及肢体功能锻练,预防并发症。采取注意保暖,加强饮食指导,保持大便通畅等避免颅高压危险因素措施。
4 讨论
SAH有20%~25%可发生脑积水,,这是由于破裂的出血进入脑脊液循环或基底池,阻塞了脑脊液循环通路,同时堵塞了蛛网膜颗粒,导致急性脑积水,引起意识障碍,严重者可致死亡[4]。对颅内动脉瘤早期介入栓塞术后患者采取持续脑脊液引流可以清除脑脊液中的积血及其他有害物质,清除引起脑血管痉挛的因子,减少蛛网膜粘连,减轻脑水肿,减少并发症。
自行拔管、脱管及堵管均是引流中断的原因,故应加强躁动病人的护理,加强管道的固定,做好的指导,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正确的宣教,堵管的原因可能和血液的粘稠及管道的粗细有关。
对于引流患者应加强病情观察、心理护理、引流管的护理,同时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等。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脑血管病及其外科治疗[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74.
[2] 李心天.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56.
【关键词】重型颅脑创伤 早期救治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178-01
颅脑创伤是因外界暴力作用于头部引起。我国每年有大约数十万人死于创伤,其中大多数人死于致命的颅脑创伤,且每年有上升趋势。颅脑创伤病人往往病情重、情况急、变化快,又常因意识障碍而不能配合检查,因此应迅速准确判断病情、早期专科救治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收集病人资料,实施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赢得抢救时机,降低患者死残率。我科自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重型颅脑创伤病例144例,经救治与护理,取得满意效果,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144例,其中男性110例,女性34例,年龄3岁至78岁,平均年龄42岁。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生命体征的改变及CT扫描确诊。其中:脑挫裂伤79例,硬膜下血肿22例,硬膜外血肿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颅内血肿1例,脑干出血1例,重型颅脑损伤26例,治愈64例,好转53例,病情恶化18例,转院2例,死亡7例。
2 救治与护理
2.1 迅速评估病情对创伤患者的意识判断及徒手进行初步血压判断宜在1分钟内完成[1]。了解受伤的时间、致伤原因,伤后意识的改变,有无昏迷及持续时间。同时迅速建立快速静脉通路。仔细掌握受伤的病史和体检的每一个细节,运用最基本的武器如听诊、扣诊及胸腹穿刺发现阳性结果,为下一步的检查节省时间和费用。急诊CT检查,尽快完成血常规、凝血、肝功能、电解质、肾功能、定血型及实验室检查。“创伤急救白金十分钟”强调:其中每一分钟都要有针对性强的确定性急救动作。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2.2.1 周围性气道梗阻病人采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避免分泌物逆流入气管,及时清除耳、鼻、咽部分泌物及血性液体。放置通气道或气管切开,有助于解除梗阻,降低呼吸道阻力,提高通气功能,改善缺氧,增加氧分压,从而减轻脑水肿及降低颅内压。
2.2.2 中枢性呼吸障碍的抢救脑疝初期呼吸可变浅、变慢,当出现间歇时为呼吸停止先兆。出现呼吸衰竭表现时行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或呼吸机辅助呼吸,遵医嘱给予呼吸兴奋剂。早期气管插管,只要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经面罩给氧不能纠正低氧血症。SPO230次/分或
2.2.3 给予高浓度氧,每次吸痰前要充分给氧,禁忌过急、过快,长时间反复抽吸,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以免缺氧。有脑脊液漏者,禁止从鼻腔吸痰。监测动脉血氧浓度、血氧饱和度,尽量使患者的PaO2维持在12kPa以上,氧饱和度在95%以上。
2.2.4 注意观察患者胸廓起伏、呼吸节律及频率,有无发绀、呼吸困难、皮下气肿、胸廓移位。一旦确诊有血气胸应立即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及时处理,纠正异常呼吸。
2.3 恢复循环血量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应尽一切可能避免低血压(收缩压
2.4 维持血压应尽一切可能避免低血压(收缩压
2.5 吸氧缺氧不但加重脑水肿,增加残死率,也加重心、血管、肺、胃、肠道等机体组织损害,导致低血压和组织缺血缺氧,而又诱发急性肺损伤。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出现低氧血症时,应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基础上,保持呼吸通畅,高浓度氧气吸入,纠正低氧血症,改善患者的预后。
2.6 降颅内压监测中动态连续的观察颅内压,病人出现呼吸、脉搏减慢而血压升高,是颅内压增高的典型表现。颅内高压征象者,在施行颅内压监测之前常有脑疝征象,包括双侧或单侧瞳孔扩大,瞳孔对光应不对称,肢体功能或有神经系统的其他神经功能障碍,颅内高压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以上征象的恶化。甘露醇治疗已经成为处理颅脑创伤患者的基本方法,尤其在急性期疑有或已经有ICP(颅内压)升高存在时,甘露醇在降颅内压的同时,可以降低血容量,所以在使用甘露醇时,应在补足液体的基础上快速滴入,20%甘露醇250ml,在20分钟滴完。及时处理广泛的颅骨凹陷骨折和清除颅内血肿或脑脊液积聚,去除病因,或手术骨窗减压术等,为最理想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2.7 提供安全措施昏迷病人床两侧必须要加床档,以防坠床。用热水袋时,要防止烫伤,温度50℃为宜。躁动的病人要注意约束,四肢约束带松紧要适宜,身边须留人守护,向患者及其家属做好必要的心理护理,稳定情绪,争取时间,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对于躁动不安的颅脑创伤患者,应该使用适量的镇静剂,特别是颅脑创伤合并脊柱、四肢骨折的患者。患者躁动可能会增加神经、血管损伤的发生率,但由于镇静剂都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检查结果,一方面要在病史中写明镇静剂使用时间和剂量,另一方面要在有必要的抢救措施和医护人员指导下使用镇静剂[3]。
3 小结
颅脑创伤患者的救治,首要的是早期迅速的专科救治。在无脑疝、无颅内原因引起的进展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存在的情况下,不需要用特殊治疗来控制颅内压。一旦确定颅内高压的存在,就应积极进行救治。一旦出现脑疝征象,就表明颅内高压失代偿,并且需要立即采取降颅压措施,有必要再次评价神经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救治措施的先后、轻重、缓急的平衡。对颅脑创伤患者的早期救治中,必须连续、动态的观察病情变化及细致的护理,收集患者资料,早发现、早处理,对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患者残死率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张建波,马俊勋,何忠杰等.创伤急救白金十分钟―快速判断伤情启动创伤小组[J].中国急救医学,2006,26(5):339-341.
[2]李大鹏,付继弟.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气管插管的治疗意义[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3):215-217.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外科的一种常见病,是由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积血可加重颅内高压,其代谢产物可引起脑血管痉挛、破坏血脑屏障、继发脑积水[1]。近年来在神经外科开展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一种新方法,以损伤小、操作简便、利于病情观察、疗效明显、并发症小的一系列优点,得到临床的推广,护理更是治疗的关键。我科于2007年3 月~2012年3 月对收治的2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1 例,男18 例,女3例;年龄26 ~68 岁,平均年龄48岁。其中,自发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颅脑损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10 例。腰穿结果提示脑脊液红细胞均>100×106/L,蛋白>0.8g/L,且排除存在颅内血肿、严重颅内高压、腰背部皮肤感染等腰椎置管禁忌症。
1.2 腰椎置管方法 患者取侧卧位,头部和双下肢屈曲,常规局麻穿刺腰大池,成功后置入腰大池持续引流专用装置。将引流管在皮肤上固定,防止引流管移动脱出。外敷无菌纱布,用3M医用透明膜敷料外贴固定引流管,外侧再用普通敷料加固后取平卧位,将引流袋放置在患者一侧。通过调速器控制脑脊液引流速度,持续缓慢引流脑脊液,每天引流量不超过300mL。
2 结果
引流管放置时间5~10天,平均6天。无颅内感染、颅内血肿、低颅压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2例因重型颅脑损伤病情较重死亡,其余均痊愈。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术前心理护理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做好心理护理,这是操作成功的基础。由于患者及家属对此项治疗了解甚少,常有恐惧心理,护士应为患者及家属介绍操作方法,缓解他们的恐惧心理,取得患者及家属信任和支持,便于穿刺顺利进行。
3.1.2 术前准备 患者背部备皮,进行简单擦洗。术前30min快速静滴20%甘露醇250ml降低颅内压,以避免因脑脊液压力梯度差过大诱发脑疝形成。病人躁动者应给予约束带保护,遵医嘱使用镇静药,同时常规准备安定及脱水药物以便术中急用。另外,给予高热量、营养素齐全的饮食以提高患者免疫力,提高患者手术耐受能力。
3.2术中护理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认真观察和详细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及瞳孔变化,测量呼吸、血压是术中护理的重点,如患者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或同时缩小,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意识不清,呼吸不规则等症状时,提示脑疝形成,应立即停止操作,配合医生采取相应抢救措施。本组有1例发生。
3.3 术后护理
3.3.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术后应平卧或侧卧位,保持头高位(床头抬高15°~30 °),便于脑脊液引流。对意识清楚的患者询问其头痛症状是否减轻。观察患者有无烦躁不安的症状,对意识障碍患者观察瞳孔变化及神态恢复情况,及早发现脑疝形成的先兆。严密观察意识和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头痛、呕吐情况,稳定血压,及时脱水、降低颅内压。预防肺部感染,防止剧烈咳嗽、烦躁不安引起颅内压增高。
3.3.2 引流液的观察 脑脊液由脑内脉络丛生成,每日量约500 ml,每日引流量以400~500 ml为宜,引流袋应置于床边,低于脑脊液平面10 cm左右,根据患者颅内压高低调整引流袋高度,以防脑脊液引流过多或引流不畅,从而继发枕骨大孔疝、颅内出血、低颅压及气颅等。同时观察引流液的性状,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引流液为浅红色,如出现大量鲜红色的引流液提示有再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
3.3.3 引流管的护理 引流导管要用3M医用敷料帖固定,患者宜取侧卧位,对躁动者予约束带约束,必要时给予镇静剂。因引流管细长,在翻身、搬动患者时,由两人以上共同完成,防止牵拉及误拔引流管,操作完毕后,须检查引流管有无扭曲、受压、脱落,保持引流通畅。如引流不畅时,积极找出原因。如堵塞或血性引流液较浓的患者,可经引流管用少量生理盐水冲洗,必要时更换引流管或重新置管。本组共发生堵管3例,1例经生理盐水冲洗后引流通畅;2例经更换引流管后引流通畅。
3.3.4预防感染 由于在持续引流时,颅腔在一定程度上与外界相通,增加感染的机会,因此在护理上应采取措施预防颅内感染。首先减少室内人员流动,限制探视,保持空气清新。其次保持伤口敷料干燥、清洁,引流管与引流袋的接头处应用无菌纱布包裹,每日定时更换引流袋,并记录脑脊液的颜色、性状及量。每日更换引流袋及搬动病人时都应先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引流液逆流,导致颅内感染[2]。同时,注意引流袋及引流管各个接头处引流袋悬挂高度应低于脑脊液平面10 cm左右,防止引流液逆流。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定期留取脑脊液做脑脊液的常规及生化检查,必要时可做细菌培养,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颅内感染。本组未发生颅内感染。
3.3.5 加强基础护理工作,翻身、叩背,物理降温,做好皮肤护理和口腔护理。同时给予相应的营养支持。鼓励胃肠内营养,不能由口进食或胃肠功能吸收差、恶病质患者由静脉给予高热量的营养液治疗。由于护理措施落实到位,本组患者无一例发生压疮。
3.3.6 及时拔管 一般置管时间为1周,最长不超过2周,随着脑脊液颜色的澄清、各项指标的恢复(脑脊液中红细胞
3.4预防并发症
3.4.1防止颅内血肿 多因引流速度过快,24h引流量过多引起,因此严格控制引流袋的高度,调整引流的速度和引流量。
3.4.2引流不畅 原因是位置不当,引流管扭曲或折断,脑脊液中的蛋白含量高,组织碎片等堵塞引流管,应及时给予处理。必要时更换引流管。
3.4.3 区别低颅压性头痛和高颅压性头痛 低颅压性头痛是由于引流速度过快所引起,坐起或站立症状明显,平卧位缓解。而高颅压性头痛则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视神经水肿。
4体会
持续腰大池置管引流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是脑出血和颅脑损伤后控制颅内压和清除血性脑脊液的措施,可减轻血性脑脊液对脑和脑膜的刺激,促进脑脊液的循环和吸收,缓解脑血管痉挛,改善脑缺血状态,减轻脑水肿和脑梗死的发生。该方法操作简便,减少了经常腰穿带给患者的痛苦,治疗效果明显,便于患者及家属接受;更有利于观察病情,减少并发症。作为神经外科护士,要加强责任心,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判断患者的病情变化,为抢救赢得时间,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避免发生颅内感染等并发症。还应做好引流管的观察及护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避免各种并发症及危险情况的发生。
参考文献:
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伤后容易出现躁动不安,加重颅内出血及颅内压增高,使病情加重[1],我科自2006年10月至2008年4月收治颅脑损伤出现躁动症状的患者96例,经医护人员认真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6例,男67例,女32例,年龄12~72岁,平均36~40岁。受伤原因:车祸致伤46例,高处坠落伤23例,打击伤27例。着力部位:额部32例,颞部26例,枕部21例,顶部17例。GCS评分:3~8分48例,9~12分27例,12分以上11例。头部CT检查:脑挫裂伤22例,颅内血肿27例,脑挫裂伤伴颅内出血18例,颅底骨折21例,脑干损伤8例。
1.2 方法 本组96例患者均采用20%甘露醇和甘油果糖交替静点配合激素、醒脑药物等综合治疗,并用氯丙嗪和异丙嗪必要时肌注起镇静作用,利培酮0.5 mg,2次/d口服,血肿量超过幕上30 ml、幕下10 ml采取手术治疗。
1.3 结果 24 h躁动控制14例,24~48 h躁动缓解26例,21例经过3~7 d脑水肿高峰期后才逐渐好转,35例经病情观察及时复查CT,发现颅内血肿增大而手术治疗,5例死亡,30例痊愈。
2 躁动原因
躁动是颅脑外伤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是颅脑损伤致颅内高压或其他损伤影响呼吸、血液循环功能造成缺氧的临床表现,引起躁动常见的原因有:颅内压升高,额叶脑挫裂伤致精神症状,膀胱过度充盈,便秘,呼吸道不通畅,全麻复苏初期等[2]。
3 护理对策
3.1 颅内压增高 颅脑损伤患者应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及肢体活动情况,持续生命体征监测。颅内出血及脑水肿均可引起颅内压增高,导致脑缺血、缺氧,脑干受压、移位、缺血而出现躁动[3]。当患者由安静突然转入躁动或由躁动突然转入安静,都应提高警惕,观察病情是否恶化,是否有颅内高压。当患者躁动伤后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心率、呼吸由快而慢,血压增高均是危险信号,应立即通知医生,给予及时处理。本组有35例复查CT示血肿增大,采取手术治疗,5例死亡,30例痊愈出院。
3.2 呼吸道不畅 如患者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可考虑痰液或呕时物阻塞呼吸道引起呼吸不畅,或神经性肺水肿,呼吸窘迫综合征[4]等导致缺氧而发生躁动,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痰液及呕吐物及时吸出,持续吸氧,改善缺氧症状,减轻缺氧对脑组织的损伤。本组3例经上述处理后躁动缓解。
3.3 膀胱过度充盈 颅脑损伤患者,意识障碍,不能自主排尿易造成尿潴留,留置尿管患者要保持集尿系统通畅,定时开管,保持膀胱括约肌功能,本组有6例患者输入20%甘露醇未能及时开管,致使膀胱过度膨胀,患者出现躁动,及时松开尿管,症状消失。
3.4 便秘 颅脑损伤后患者常因排便反射抑制,肠蠕动减弱,伤后使用脱水剂,限制水分摄入,加之患者长期卧床,造成大便干燥因腹胀、便秘均可引起躁动,护士应注意患者排便情况,进食患者只要3 d未排便时应采取通便措施,通常给予开塞露纳肛,腹部顺时针按摩,清晨空腹喝蜂蜜水,无效时可给予温肥皂水灌肠,本组无一例发生。
3.5 额叶脑挫裂致精神症状 额部前叶是精神情感区域,损伤后可致精神异常,患者出现躁动不安,高声喊叫,谵语不配合治疗和护理,本组6例,及时复查CT,了解颅内压动态信息,根据病情使用镇静剂和脱水药,改善症状,防止脑疝发生。
3.6 加强安全及环境的护理 对于躁动患者,安全护理是最重要的环节[5]。患者过分活动可能引起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护士应提高警惕加强保护措施,床旁加床栏,用棉垫包裹腕、肘、膝等关节以束缚身体,不要强行制动,以免造成骨折,使用约束带注意巡视病房,观察患者的末梢血运及皮肤的完整情况,同时应注意避免因约束带的使用而激怒患者,另外还应注意保持病室及患者的清洁安静,避免探视人员过多、过勤,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亲情沟通的环境。
4 小结
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复杂多变,临床上及时发现其病情变化的先兆极为重要,躁动是颅脑损伤常见的症状,躁动症状的出现,常是颅内血肿甚至是脑疝的先兆,对颅脑损伤后躁动的护理,密切观察病情是关键,认真分析躁动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对患者的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李琦,蔡香容.瞳孔观察在颅脑损伤患者病情监测中的意义.护理杂志,2000,17(6):51.
[2] 杨国琴,张静.颅脑损伤患者躁动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护理杂志,2003,20(7):48-49.
[3] 王媛.106例全麻术后躁动患儿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2,35(2):102.
临床需全面掌握疾病基本特点,进一步强化急诊护理,可缩短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疾病者抢救时间和急诊时间,且可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等。此研究把124例患者分组研讨,其目的在于研讨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急诊护理临床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124例研讨对象,选取范围为我院2015年5月-2016年4月收治的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中,按护理方式分组分62例对照组和62例研究组。对照组内32例男性,30例女性,年龄为25.3岁-74.2岁(34.6±4.3)岁,GCS评分为(4.5±1.3)分;研究组内33例男性,29例女性,年龄为25.6岁-74.6岁(34.9±4.2)岁,GCS评分(4.6±1.3)分。两组研讨对象一般资料(GCS评分、年龄、性别构成比等)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性护理,入院后把患者安置在抢救室或单人病室中,把床头抬高15-30度,开通静脉通路,快速滴注甘露醇20%,以免出现颅内高压和脑疝,把头部偏向一侧,确保其呼吸保持畅通,及时清除分泌物和呕吐物,以免出现窒息,并给予吸氧治疗。患者若有手术指征,需做好各项术前准备。
研究组接受急诊护理,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监测体征状况。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偏瘫、单瘫等症状,监测器感觉、运动、肢体反射羁觯患嗖饴内压,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疾病者容易合并颅内高压,出现喷射样呕吐,剧烈头痛,频繁恶心等症状,针对合并意识障碍疾病者,容易发生躁动不安等情绪,因此,各护理工作人员需在护理中,监测患者意识状况,以及呕吐物性质、量、颜色等,进而来判定颅内高压状况。此外,还需监测患者瞳孔、意识等状态。
(2)高热护理。此疾病患者体温升高会损害中枢神经,容易出现中枢性高热状况,各护理工作人员需给予相应物理降温、亚冬眠疗法进行降温,让高热症状得到缓解。
(3)呼吸道管理。术后,意识未及时恢复者,会一定程度降低其呼吸系统防御能力,深度麻痹咽部肌群,神经发生反射性迟钝,增多痰液,口腔分泌物滞留,发生肺部感染,所以,各护理人员需协助其每间隔两小时进行一次翻身[1-2],给予雾化方式进行治疗,让呼吸系统保持湿润。
(4)脑脊液外漏护理。针对判定为脑脊液外漏者,需垫高头部,把无菌巾铺设在枕头上,及时清除鼻前庭和耳道中血迹和污垢,定时擦洗盐水,给予酒精消毒处理,患者呈侧卧位,以免颅内污染,液体出现堵塞或出现逆流。
(5)躁动护理。针对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疾病者,往往会出现躁动不安,主要因素为脑水肿,需合理给予镇静剂。针对出现躁动不安者,勿约束肢体,以免因症状过度将颅内压提高,脑水肿状况被加重,或加重颅脑消耗量。
1.3 指标判定。整个护理过程中,需记录患者各指数(住院死亡、抢救死亡、住院时间、救治时间等),并对比讨论。
1.4 统计学方法
此研究中研究所得的计量(住院时间、救治时间)和计数资料(患者死亡数据)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版本)分析,计量资料表示方式为(±s),计数资料表示方式为:(n,%),若P
2.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各指数状况,包含住院时间、救治时间、住院死亡率、抢救死亡率等,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临床脑外科中一种急重症疾病则为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此疾病发生速度较快,病情较重且稳定性较差,容易造成意外性事件,存在较高死亡率和残疾率。此疾病患者存在较大双上面积,若处理不当或不及时会对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所以,需及时评估其病情状况,制定出合理治疗方案,进而控制病情。以往急救流程主导为接诊医生,给护理人员属于被动性医嘱执行,对抢救患者和提升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均有不利影响。此研究中所采用的急诊护理干预方式,给予严格消毒灭菌处理,降低并发症,克服病情多变和进一步发展,降低死亡率,且护理过程中,各护理人员需适当沟通,和蔼可亲。通过给予规范化、程序化的急诊护理干预,可缩短其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把握其治疗最佳时机。此结果也同时证实了此点,和许玲玲等学者所报道的结果具有一致性[3-4]。综上,临床可将系统急诊护理干预应用到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疾病者中,对提升其疗效存在较大有利,缩短住院时间和抢救时间。
参考文献
[1]周婷,张平,张莉等.神经节苷酯钠治疗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6,32(7):582-584.
[2]杨娟.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急诊护理的临床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7):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