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课堂提问的策略

时间:2023-06-16 16:38:20

导语:在课堂提问的策略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课堂提问的策略

第1篇

关键词: 优化 语文课堂 提问策略

思维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和认识紧密联系,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也已经成为很多教育大家的共识了。就语文教学而言,其本身就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因此,语文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教师的课堂提问将制约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才能使课堂提问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优化提问形式:“趣问”

学生的普遍心理特点是好奇。在设计提问时,教师要从材料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特点,力求提问过程新颖别致,富有新意,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形成学习的内驱力。譬如:我在上《群英会蒋干中计》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周瑜的反间计真的十全十美,天衣无缝吗?如果有漏洞,表现在哪里?周瑜又是如何弥补的?”这一提问,迅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积极细心,热烈讨论,仿佛置身于小说中,最后全班学生找出了“战时统帅醉酒不正常;机密信件随意放置不合情理;蒋干离开时无人盘查令人难以置信”等六处漏洞。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周瑜是如何弥补这些漏洞的。学生兴趣盎然,一边叹服周瑜的机智过人,一边惋惜蒋干的愚蠢盲目。因此,这种趣味十足的提问,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但能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是这个道理。

二、优化提问的切入点:“巧问”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发现,太深的问题学生根本无从下手,望而却步。即使是学生想与老师“互动”,但因为太深,学生也“动”不了。只有找到适合的切入点,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只有“巧问”才能真正拓宽学生的思路,引起丰富联想,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比如《枫桥夜泊》一诗,写的是诗人经过一天的旅途劳苦,来到姑苏城外,傍着枫桥,晚宿孤舟,对秋江夜景,大有寂寞之感。教学时,不宜先以“作者写了自己什么样的心境”一问来难住学生,也不宜先以“这首诗写了件什么事”一问一掠而过。这样提问,一难一易,都没有什么思维价值。如果让学生带着“诗人夜泊枫桥时耳闻目睹了哪些景物”的问题吟咏诗句;再用通俗易懂的的语言解析这些描写,并按其所见“落月、霜天、江枫、渔火、姑苏城、寒山寺”及按其所闻“乌啼、钟声”板书出来;然后以“愁眠”为起点发问:“试想,一个人独自在异乡,夜宿孤舟时,他的心境该是怎样的?”至此,提问水到渠成,学生就能正确领悟出作者客居他乡、寂寞愁苦的心境。这样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能唤醒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学习,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优化提问的方式:“曲问”

特级教师钱梦龙说过:“所谓曲问,是运用迂回艺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侧翼寻找问题的切入口;所谓直问,就是一味正面硬攻,不会迂回包抄。”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如我在上《祝福》一课时,需要学生理解“祥林嫂”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如果直接发问:“祥林嫂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呢?”学生反会觉得无从下手。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联系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具体分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联系祥林嫂一生的四次重大人生转折,即:孟春之日,丈夫死去;丽春之日,被迫再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一命归天。鲁迅先生把影响祥林嫂一生命运的四次遭遇刻意放在春天来写,所以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苦命女人。这样一来,学生就能较容易地理解祥林嫂是一个生活在之后饱受“四权”束缚,被压迫、被蹂躏、直至被封建礼教所吞噬的封建农村妇女的典型。一个较难回答的问题就通过“曲问”这一方式巧妙地解决了。所以巧妙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全面领会课文特点和重难点,而且有利于打开学生心扉,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求得问题的解决。

四、优化提问的内容:“活问”

课堂设计提问不可以机械死板,应当灵活多样。尤其要注意课堂上师生双方信息交流出现的异常情况。一旦发生,就应当灵活处置,当场做出调整,把问题转换得出发点明确,目的性强,以便于学生回答。如我在讲《雷雨》一课时,本来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周朴园在大年三十晚上把鲁侍萍母子赶出了家门,可是在以后的三十年中,他家东西的摆设一律维持侍萍在家的原貌,还四处打听侍萍的坟墓,还要为她修一番。你如何看待周朴园的这一行为?”这一问题难度较大,似乎没有明确的针对性,不够精当,学生一时难以回答。于是我及时做了调整。我把这个问题拆分成三个相关联,且难易适中的三个小问题:(1)周朴园把侍萍母子赶出家门,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思想性格?(2)三十年后,当侍萍突然出现在他面前时,他的所作所为是为什么?(3)三十年中,周的这一系列怀念侍萍的行为反映了什么?经过这样的适时调整提示后,学生阅读分析,很容易地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反映了周朴园的极端虚伪、冷酷欺骗,他做得如此虔诚,虚伪到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是在欺骗了。这样一来,原本有些尴尬、紧张的课堂气氛得到了及时的调整,缓和了学生的紧张情绪。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在课堂提问艺术的探索中是否可以找出一些能让学生迅速理解文章的支点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艺术里有道不尽的奥妙,写不完的体验,在此我谈些粗浅的看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希望通过问题的设计能找到一个让学生“撬动”文章的支点,做个有心人,不断探索,精益求精,朝着不断提高优化提问技巧的目标不懈努力,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课堂掌控艺术[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6.

[2]魏书生.魏书生谈语文教学[M].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5.

[3]王晓红.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4]刘晶.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5]毕文成.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化[D].江西师范大学,2005.

第2篇

看似寻常一问,结果为何这般悬殊?其原因就在于名师问的背后是他们对所教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感悟,是他们对学情的充分了解和把握,是他们丰厚的学科积淀,是他们过人的技能、技巧及教学智慧。他们问得少而精,轻巧的点拨却做到了“他熠熠闪光的思想”总是“温柔地俯视不易调控的课堂”。虽然不同的文本、学情、教学环境等客观因素决定了他们问题设计的不同特点,不同的理念、悟性、个性、风格更决定了他们对问题设计的不同选择。虽然问的方式千差万别,但其中的规律隐隐可循。研究众多名师课堂提问设计,尤其是同课异构课的问题设计,必将有助于我们认识课堂提问设计的规律,把握课堂提问设计的优化策略,优化设计我们自己的课堂提问,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

通过比较分析,我认为名师课堂提问设计有以下特点:

一、巧妙切入,牵一发而动全身

打破常规,另辟蹊径,寻找独特切口,巧妙突破,是名师的第一高招。抓住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分析归纳是通常教师解读小说的路径,这种做法难免会破坏小说的整体感,上得琐碎、凌乱。特级教师程红兵老师执教的《我的叔叔于勒》由小说中他人对于勒的评价、分类的方式设计了问题,切入文本,去带动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展示了不同情况下人物的反应,自然而然地把握了人物的个性,小说的主题水到渠成地揭示。而特级教师王君老师执教的《出师表》则分别站在第三者、诸葛亮、刘禅的立场上采用角色换位的方式设计问题,让学生真实地进入了文本描述的情境,真实地揣测人物心态,真实地体验人物情感,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品味咀嚼文言的热情。都自然达成了教学目标。高处着眼,低处入手,牵一发而动全身,激活了课堂,问题设计角度独特而巧妙。

二、独具慧眼,于无疑处生疑

课堂上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是学生关注当前的学习、主动参与的证明,固然令人欣喜,但我们应该看到绝大部分学生的提问是肤浅的低层次的记忆性问题,是个人的而非个性的认识,缺少广度和深度。教师如能独具慧眼,从无疑处生疑,必会推动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特级教师郭初阳老师执教《装在套子里的人》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华连卡,这么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子,她竟然会爱上别里科夫?你怎么解释”?为了利于学生思考,他补充了课文删去的内容,让学生找“它删去了什么东西,从而隐藏了什么东西?”引导学生探究作品复杂的深刻的内涵。结果学生谈到了契诃夫的创作观,谈到了作品的社会环境背景,谈到课文删除后缺少了现实感、人物不完整、情节不合理等缺点,甚至还谈到了与情爱等问题,思维的发散性之广之深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意料。给学生一个平台,他们会给我们一个全新的世界。

三、无中生有,彰显教育智慧

“文有不言者”(刘熙载《艺概》),“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譬如一室内,人之所游焉息焉者,皆空处也”(清・袁枚《随园诗话》)。这“空”,正是作者有意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意义空白。教师若善于通过提问,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课文中的人物、情节、场景再造想象,或者编织插叙,或者续补情节,或者改写人物,启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学会在“空白处”有机填补,就会在联想和想象中拓展学生的思维。当然学生的想象应该是合理合情合乎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不是无中生有的所谓创造性阅读。

特级教师王君老师执教《纸船》时无中生有,以杜撰的一封冰心奶奶的来信掀起课堂波澜,以“诗歌评改会”作为载体,引导学生炼字炼句体会诗情。教师真正地把课堂让给了学生,让教与学精彩对接,活力无限,则更彰显出教育智慧。教育家爱德华有一句名言:“教育就是教人思维。”若是有心人,训练思维的方法则无穷无尽。

四、山重水复,纷呈无限精彩

“教育要介入学生的生活。让他们产生两难处境,让他们的灵魂颤抖,每一个选择都是挣扎,都是冒险,都是精神生命的参与。唯有这样,师生生命才能产生共振,才能获得高峰体验。那是教育的极致,也是生命的大美。”站在这样的高度,教师的课堂提问设计才有质感,有高度,有整体性。既贴近学生实际,又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学生在选择、挣扎之后是一个个迭起而又异彩纷呈的课堂。特级教师王君执教的《我的叔叔于勒》连续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

1.“同学们,如果把题目的这个句子还原到课文当中去,你怎么读这个题目?”“请你再次速读全文,找一找,文中对于勒还有哪些称呼?”

2.“结合这些称呼,回顾课文,请设计一条曲线来展示于勒的人生轨迹的起伏”“标出表示于勒的称呼反复变化的原因。”

3.(重点来研究于勒的第二封信。)“就是这封信,成为了菲利普一家的福音书,成为了他们十多年的希望。但是,现在,请你仔细研究一下这封信,你发觉这封信有什么破绽吗?”

4. “从哲尔赛岛回来之后,菲利普一家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的叔叔于勒》被选进教材的时候被删去了开头和结尾,我们再来看一看你又会读出什么?”

学生从这些问题中读出了冷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读出了亲情的变异,到读出一个坏人的于勒,到读出有一些温度的于勒,到读出有一颗温柔的心的于勒,到读出对菲利普夫妇的恨转而变得同情,到对菲利普一家生活的无尽的想象。正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给了学生无限丰富的阅读视角,才有了学生对人物内心、对现实生活的艰难无限丰富的认知。才能够刺激学生去思考人生、思考生活、思考命运。体会到作品的“无限的丰富多彩”。

五、于矛盾处设疑,体会独运匠心

有些课文的标题或内容看起来自相矛盾,实际上却正是文章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在这些地方提问,不仅可以化解学生的疑惑,而且可以使他们领会作者的独运匠心,进而模仿学习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甚至会给学生一种全新的认识事物认识生活的视角,对学生的影响将更为深远。

被誉为“文化语文”教学流派的特级教师程少堂老师的经典课例《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程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作品开头写很美的自然风光,这么严酷,有这么恬静优美的环境吗?作家这么写是不是违反现实的呢?如果不是违反现实的,他的用意何在?”由此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学生从而感知到了人民对这土地深沉的爱、所有抗日战士战斗动力的源泉、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更体会到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人和内心之间的和谐统一的文化内涵,感知到“天人合一”适中和谐的文化对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影响,感知到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审美观念对文学的影响。小问题引发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令人惊叹。

课堂提问的精彩设计千千万万,但大道至简。还是语文界前辈苏立康教授说得好:教师只有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的地位上,他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教师只有真正认识到教学的过程是一个通过对话实现沟通与合作的过程,他才能从这一理念出发来设计教学;教师只有把阅读过程看作是每一个学生都要同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他才会去寻找课文内容的共鸣点,并且选择最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我想这才是教师问题设计优化策略的根本吧!

参考资料:

[1]《语文课程标准》.

第3篇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堂提问;优化;“最近发展区”理论;策略

一、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提问这一教学手段可用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在新课的导入、新知识的讲授、课堂练习、小结归纳等活动中都可用到提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它是激发学生进行思考、独立探究、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输送信息,并获得信息反馈的主要途径。所以说提问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教学技能。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去精心设计问题,做到善提问,巧提问。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我们也看到不少存在着这样或那样问题的提问,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1.提问缺乏思考性

提问方式简单化,问题过于呆板、机械,如“是不是?”“对不对?”,这种提问方式本身容易误导学生不做思考,没有思维力度。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部分学生养成滥竽充数,不愿思考的习惯。

2.提问缺乏层次性

有些问题过于浅显,因多数学生知道答案即便回答正确也不能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故而该类提问难以激发学生学习思考的兴趣;而有些问题却过于复杂,学生无从下手,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

3.提问缺乏针对性

大多数教师只是盲目地将知识问题化,设问求答,指向不明,没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完全违背了三维目标的要求,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问缺乏开放性

有些提问,答案单一,比如:光合作用需要光吗?类提问不能引发学生的多向思维,也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5.提问缺乏整体性

现实教学中,有些教师过于关注自己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提问大多是教师与被提问学生间的一对一的“应答式”互动,教学过程中很少有“生生互动”的场景,某个问题被某个学生答对了就算全班学生已经懂了。殊不知,许多学生对该问题并没有仔细的思考和消化。有的教师,总是将提问面向个别优秀的学生。这样一来,大部分学生被冷落,导致成绩越来越差。这显然有悖于新课改中“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

二、课堂提问的优化依据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适当难度的内容,同时要具备趣味性、层次性、针对性、开放性、整体性、双向性,并进行及时地评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课堂提问要根据思维“最近发展区”原理,选择一个“最佳时机”进行。课堂提问要注意难易程度,太难,会使大部分学生对问题不知所然,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太简单,学生不加思考答案马上出来,一点挑战性也没有,特别是一些成绩好的同学更会觉得枯燥无味。因此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程度,合理地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三、课堂提问的优化策略

1.探究的问题要有趣味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教师应该从研究学生的心理着眼,在维持提问原意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性的东西,寻找问题与兴趣的结合点。通过提问,学生讨论,寓教于乐,激发兴趣,把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的轨道上来。

2.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

由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差异,每位学生的认知水平各不相同。因此,设计的问题应能照顾各个层次的学生,巧设难度,把一个较复杂的问题,按照知识的层次拆成几个层次的小问题。这样,既能面向全体同学又能顾及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

3.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

大多数教师只是将教材问题化,即设计一连串的问题,一问一答,表面上气氛很好,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因此,教师在问题设计上要有针对性,指向要明确,在“条件”与“结论”间建立某种必然联系,力求多数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得出正确结论,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5-0018-01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提问方式过于死板乏味,毫无新意可言,并且不注重问题的设计,导致整体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教师必须掌握提问技巧,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源于“实”

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不能凭空而来,而应该做到有的放矢。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尽可能联系学生的实际,多贴近生活,体现语文知识的应用。

例如,沈复的《童趣》虽然是文言文,但是内容生动有趣,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比较容易理解。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叙述童年趣事,来凸显令人难忘的童真童趣。文章以儿童眼中的世界为主线,先总写童年时常有超乎尘世之外的乐趣,其中“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为下文作张本。然后分说三件趣事,观察极其细微,想象力也十分丰富,全文散发出独特的语言美、精巧的构思美以及可爱的人性美。教师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就可以让学生结合亲身经历,回忆一下自己童年时发生过什么趣事。很多学生想到了捉知了、爬树、下河摸鱼等一去不复返的童年时光。由于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切合,因此不会发生无话可说的冷场现象。教师同样可以跟学生一起讨论自己童年时的趣事,像朋友一样走近学生,不但可以促进平等和谐的师生互动,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使课堂学习氛围更加轻松有趣。

语文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将书本知识转化为灵动的故事,使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充满求知欲。在这样的提问下,学生可以将自身所接触的生活与文本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激发他们想要表达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与运用。

二、巧于“新”

好奇心是驱使学生思考的动力。初中生的好奇心还是比较强烈的,对很多事物都充满了兴趣,容易将目光聚集到具体的事物上,思维也非常广阔。教师要抛弃传统式提问,比如“你认为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这样的提问只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并且颇有压力。不妨转换个方式,由直接提问变成循循善诱,设计一些新颖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主动探索语文知识。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可以围绕“春”这个话题来提问学生:“你们可以想到有关春天的哪些成语?”这时,学生纷纷回答春光明媚、万紫千红、草长莺飞、鸟语花香等。然后让学生打开书本,看看作者是用了哪些语言来描述春天,并用笔勾画出自己喜爱的句子。学生通过阅读会发现,作者引用了“吹面不含杨柳风”“一年之计在于春”等诗句、俗语,生动地表现出春天的特点。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除了课本中引用的句子,还有哪些关于春的佳句呢?学生纷纷开动脑筋,把自己以前所学的,以及生活中经常听到的有关春天的句子都联系了起来,在课堂上讨论得不亦乐乎,并且在讨论过程中,他们切实体会到春天的美好,感受到作者对春天的那份深深的喜爱之情。

三、忠于“本”

说到提问,也有一部分教师喜欢漫天提问,认为问题要多多益善,让学生时刻也不闲着。殊不知,没有意义的提问只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百无一利。无论怎样,教师所提的问题都要忠于教材,深入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知识点,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及情感。

第5篇

一、目前提问存在的问题与误区

1.推广范围有限。由于大多数教师未能科学认识这一教学方法的含义极其重要作用,因而认为“学生基础差,启发也白搭”,“启而不发,不如填鸭”,“满堂灌”的教学法被一部分教师仍采用。

2.粗放提问,实效不高。把提问视为简单形式上的一问一答,所提问题很少经过严密的思考和过滤,或所提的问题低思维度,或所提问题过难又不懂得启发,或流水式提问而导致“满堂问”,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3.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比例严重失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并处于极度被动地位,主体作用无从发挥。

二、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1.深入研究教材,从教材的实际出发

采用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方法的教师必须注重对教材的研究,并使自己达到“懂、透、化”的目标。“懂”就是理解教材的基本结构;“透”就是掌握教材的系统性、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化”就是做到“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心”,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教材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或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启发帮助,师生共同解疑,达到启发式教学的要求。

2.摸清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为此,教师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思维习惯、动机情绪、学习态度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既做到面对全体学生,又做到面对个别学生,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得班内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这就是老师们经常说的:“我们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

3.精心设计提炼问题,使其更具有科学性

课堂提问是属于语言的方法。前苏联杰出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高标准要求:启发性教学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因此,教师务必精心设计和提炼一些富有启发性、情感性、变通性、挑战性,富有价值的问题,使其具有严密的科学性,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4.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挥主体作用

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策略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堂提问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高深的教学艺术。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促进师生思想交流,推进课堂进程,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应该说,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并不缺少提问,但在设置问题、质疑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无论是操作层面还是实践过程都存在一些问题。实践证明,不科学的课堂提问,不但收不到良好的课堂效果,甚至适得其反。本文结合自己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重的体会,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课堂提问的语言艺术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尤其是在提问即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环节,语言作为一种交流的信号,在调节师生心灵距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在语文课堂提问中亦应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一)言物抒情,提问时情景交融。如《紫藤萝瀑布》一课教学中,教师先以充满深情的语言朗读课文,让学生在优美的朗读中展开想象,看到一树紫色的藤萝花像瀑布一样倾泻而下,带着感情去听。初中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他们能准确捕捉到教师语言中“情”的信息,这时提问“你们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进而领悟“景”中之“情”。语文教师要以美的语言作为提问的载体,深入学生的心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言之有据,提问才有的放矢。“据”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提问要从语文课文的实际内容出发,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用问题把实际内容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做到言之有物,有的放矢。

(三)言之成理,提问则水到渠成。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语文教学语言应在形象、亲切、有趣味的基础上深刻、明朗、有哲理。讲说明文,应多用说明介绍解释的语言,要朴实,有条理;讲抒情文,应多用深情的语言,要华丽,有激情;讲议论文,应多用议论分析的语言,要严密,有力度,有逻辑。如此教学,提问与课堂氛围便水到渠成。

二﹑课堂提问的情感培养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语文课程结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尤其是对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培养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而事实上将提问环节融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不失为一块沃土。那么在课堂提问中如何同时进行情感的教育与培养呢?

(一)问出“兴趣”。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让学生在玩中学,寓教于乐。提问时,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老师要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场景。比如《散步》一文,为什么开头不说“我们一家四口去散步”,而是一个一个地交待人物?在初读课文时,学生一定也会有这样的疑虑,这样就按照他们的思维去讨论,到底哪种表达方式更好。知道学生自己讨论出了正确的结果他们才会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意图。这样也会激发他们的热情,因为每个人都参与了讨论。调动学生情感参与,提高审美的情趣,这样的提问就做到了“课伊始,趣亦生”。

(二)问“来”情感。在教学中,只有教师的高昂情绪是不够的,还必须调动学生的情绪,才能使教与学融为一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情感体验的情境,运用生动的语言,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以巧妙的鼓励、暗示和肯定,并借以恰当的肢体语言传递信息,给学生一种心灵深处丰富而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课堂问题的设计

(一)“问”不我待。选准提问时机对于课堂教学很重要, 时机选得准确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讲《紫藤萝瀑布》时,介绍作者宗璞,其父是冯友兰,那为什么宗璞不姓冯呢?顺势介绍作者的笔名及写作背景。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二)“问”题不断。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妨碍了思维的发展。我们要使学生开动脑筋,充分打开思维的空间。如《桃花源记》一文中,为什么桃花源村的人反复对他说不让告诉外人,渔人却不遵守诺言告诉太守呢?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呢,又有什么用意呢?因此,这种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三)化整为零,环环相扣。要上好一节语文课, 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 从整节课乃至整篇课文来谋划, 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会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思考,学生乐于接受。

四﹑课堂提问的处理

(一)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并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问题的答案固然重要,但互动是一种过程,让学生真的动起来更为重要。

(二)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注意倾听,这既是对学生的尊重,更是为了更好地处理学生的答案。对于学生的答案,正确的应给予赞许,与答案相左的也不要马上指出来,让其他学生来补充,甚至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不同观点。回答问题是学生思维的直接反映,要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三)对所提问题的答案,老师既要准备好参考答案,还必须准备好应对学生不同的答案。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我们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极大的活动,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起课堂提问这一环节,要利用每一空间真诚诱导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这才是最终的目的。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中提问的技巧和艺术,教师只有科学地掌握课堂问题设计的原则及有关技巧, 才能收到“风乍起, 吹皱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8.

[2]许高厚.课堂教学技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束炳如.启发式综合教学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第7篇

【关键词】课堂提问 有效性 策略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如果课堂提问能配合课堂环境随时变化,那课堂的气氛将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活性。根据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要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课堂提问要有适当的深度和广度。教师提问时要心中有数,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摸得着”,难度大的问题要设计铺垫性提问。要防止缺乏引力,索然无味、抓不住重点、高不可攀、内容空泛的提问,同时要提问适度。好的提问能体现教学的层次性,使学生经历由不懂到懂,不会到会,由会再到运用的过程。要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如在《索溪峪的“野”》一文的教学中,我就采用了这样的系列提问“①索溪峪的‘野’体现在几个主要方面?②每一个方面的‘野’又具体的体现在哪些语句中?③能否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④对这些词语有什么自己的见解?”把提问的过程当作一个阶梯,有步骤地启发学生循序渐进,层层递进。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一定的坡度发展,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

2.课堂提问必须清楚、明确、简洁。学习语文,目的在于运用所学知识更好的表情达意。我们说课堂是灵动的,教师不可能准备好课堂上的每一句教学用语,这就需要我们发挥教学机智,随机应变,掌握好提问的技巧和时机。教师用语讲究“规范”两字,教师提问的关键性词句,应用词准确、流畅、连贯。明确的题意是所讨论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的必要条件,所以我们绝不能对问题的语言组织掉以轻心,有时往往是因为我们教师的语言干瘪、提问不够简炼而导致学生对教师语句的理解产生偏差,出现启而难发或答非所问的现象。如在《穷人》一课的教学中,我提问学生“文中哪里写了穷?”结果学生胡乱回答。课后在和其他老师的交流中,我认识到是自己的提问出了岔子,文中没有一个“穷”字,让学生哪里去找“穷”。要是把提问改为“从课文哪些语句中我们能感受到渔夫家的穷困?”可能效果会好些。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做到联系实际设疑问难,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3.精心设问,学习新课。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基本方法是一种归纳的或诱导的、分析的、回归的、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一位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位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就是说,教师不仅要传授书本知识,而且要在讲授知识过程中,通过设疑讨论,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要上好语文课,必须重视每节课的开始。这就犹如一部小说,要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必须有精彩的开篇。在教学中,教师的“导”,是为了学生的“入”。要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前状态尽快吸引到课堂上,教师应当细观察、巧琢磨、精心设问。

4.课堂提问应尽量贴近学生的思维能力现状。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细致钻研教学内容,研究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和知识能力水平的因素,要善于从与新知识相联系的已有知识中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在平淡无奇处巧妙的设计问题,激发兴趣,活跃思维。把学生引进已有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把看似枯燥的内容放到一个新的情境中,让学生进行探究,化未知为已知,化陌生位熟悉,使原来平淡的内容变得生动,突破传统思维的求同定势,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从而更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加深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贯通、理解,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敏捷性和发散性。提问选在知识的重点和关键之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转化处,以及容易产生矛盾或疑难之处。如在《鹿和狼的故事》一文的教学中,结合当前正在热播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我问学生对片中的灰太狼有什么看法,学生的回答多为不好之词,听完学生的回答我未置可否,继续问:“狼都是这样的吗?”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继而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中狼在整个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给学生以正确的思维方向。对高年级的学生,还要注意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如“对不对”、“是不是”等),多用疑问性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学得新知。

5.课堂提问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教师的课堂提问应与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思维特点相适应,一般情况下,教师的课堂提问都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提问之前要考虑问题的难度,问题太易,造成表面上的活跃;问题太难,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过易的问题尽量不问,过难的问题则可设计成问题系列,搭好台阶,如给予适当启示,或引导学生画画图,让学生顺梯而上,以降低难度。问题只有稍高于学生水平,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即便这样,学生的回答有时也可能不能一下就达到教师理想的要求,而这时有的教师往往缺乏等待的耐心,他会重新对问题加以解释,或叫其他人来回答,而不是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和组织语言的时间。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不能轻易地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只要学生说出的答案没有原则性的错误,都要给予适当积极的评价,特别是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时尤其要给予及时肯定,这对消除这些学生的自卑心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很有好处。如在《詹天佑》一文的教学中,当讲到修筑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时,我提问学生:“这两条隧道的开凿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对这个问题学生基本都从文中找到了相应的语句,因此回答很是积极踊跃,这时,我有意点了一名平时很少回答问题的同学,让他到黑板上画画两条隧道的不同开凿方法,他有点为难了,但我认为它能够完成这个任务,就鼓励、提示他按照文中的语句分别去画,最终,一分钟后,他成功了。我看到他脸上洋溢出了久违的笑容。

第8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提问;策略;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7-0085-01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出色的课堂提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还能使学生对于英语语言本身的学习产生浓郁的兴趣。但近年来,教师课堂提问的效果并不是特别好,在提问中还存在着一定问题。为此,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经验,提出几点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以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一、构建话题情景,提高学生兴趣

教师要围绕不同单元的教学目的适当构建合理的模拟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互问互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口语表达能力。通过构建话题情景,将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This is my sister”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介绍自己的小伙伴,小组内可设立一个简单的家庭关系的情景,让学生互问互答。可设置如下对话“Who is this?”“Oh, This is my sister/brother/uncle…”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提问,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趣味性提问,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创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教授给学生相对呆板乏味的语法知识。教师要根据语言的艺术性,结合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心理情况,提出一些富有趣味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对学生循循善诱,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一步步激发并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例如,在学习“Can you play the guitar?”时,有吉他的教师可以把吉他带到课堂上,课前为学生弹奏一曲,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紧接着,教师可以提出“What is it?”“Who can play it?”等问题,用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鼓励性提问,树立学生自信心

教师要善于提问不同的学生,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提问,例如,有学生非常害羞,那么教师一定要点名提问,一步步引导学生,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例如,有学生上课爱走神,那么教师就应通过提问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集中精力来学习。在回答完问题之后,教师还应及时鼓励学生,对学生提出合理建议及评价。教师还应注意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回答,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

四、层次性提问,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课文内容及不同教学目标、要求来设置具有层次性的问题,促进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更好地掌握课文知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合理的问题设置,对于英语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一些稍难的问题;对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或以一种简单的方式如一般疑问句进行提问,一步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学习“Would you mind turning down the music?”时,教师可先从一些简单问题入手,层层深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可设置问题如“Do you like listening music?”“What kinds music do you like?”“Do you influence others when you listen the music?”“Would you mind turning down the music?”等,以此和学生探讨有关中西方礼仪差异的问题。

五、适当调节课堂提问频率

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问的时机,在恰当的时机进行提问,能及时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太早提问,学生可能还没听懂或没有掌握所学知识,反应不过来;太晚提问,无法再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懒于动脑。再者,教师应注意调节课堂提问的频率,教师应注意不要浪费太多的时间在课堂提问上,而应以保证最好的教学效果为准则。

六、适当加长等待学生回答的时间

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思维水平特点,合理地设置问题。提出问题之后,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努力探索之后给出问题的答案。例如,在学习“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时,因为问题较难,所以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回答。

七、结束语

总之,课堂提问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知识的印象,可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突破知识盲区。在课堂提问的设置上,教师要注意掌握趣味性提问、鼓励性提问、层次性提问,还要根据课文内容构建话题情景,调节课堂提问频率及适当加长等待学生回答的时间。教师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找到更好的提问方式,从而开展高效率的教学实践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郭舒娴.初中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与实践研究[J].成才之路,2014(34).

第9篇

一、掌握提问的时间和时机

提问是丰富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锻炼学生听说能力和英语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又可以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但是提问要注意时机,不注意时机的提问是很勉强的提问,这种提问针对性不强,随意性较大,没有把握学生的思维流向,没有较好地创设问题情境,仓促而问正确把握提问时机,最佳时机是学生处于很想弄懂,但又无法弄懂,很想说出来,但又无法说清的心理状态。教师若在此时适当地插入一些提问,可以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既起到锻炼学生思维与听说能力的作用。

二、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价值。要富有启发性

课堂提问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在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上得到提高,根据这些要求,教师的提问,应富有启发性。因为课堂提问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所提问题,应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引起学生的探索活动,并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创造力。在问题的形式上、内容上、学生回答的伸缩性上、问题的难度上等方面要综合考虑。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层次差异等各方面因素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不能为提问而提问、教师必须明确,提问不等于启发式,好的提问才是启发式提问,启发式提问重在所提问题有价值和有意义,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其思维能力。

三、精心设计提问的难易程度

课堂教学是当前中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要求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听说读写都要进行全面的培养。针对班级大,学生程度不齐的实际,英语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提问的难度,使优、中、差学生都可以获取所需信息,起到“优生能吃饱,差生能吃了”的良好作用,启发出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的做法是利用系列提问,从易到难。

四、注意课堂提问的多样性。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