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建筑服务业市场

时间:2023-06-18 10:30:45

导语:在建筑服务业市场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建筑服务业市场

第1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产业集中、发展集约、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要求,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创新运营管理模式,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产业布局合理化

、产业发展集聚化,全面提升我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水平。

二、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科学定位。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纳入城镇发展总体规划,与城市建设和园区发展相衔接科学确定各服务业集聚区的功能定位,明确空间布局、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战略重点。

(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建设、引导和管理方面的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优质社会资本投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做大产业规模,带动产业升级,提高集聚区服务质量和水平。

(三)盘活存量,集约发展。结合城区扩建、工业企业“退二进三”和高新区、科技产业园、新区、新区扩容升级,在现有区域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尽量利用存量土地和现有废旧厂房,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过服务业的空间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提高要素利用效率,实现服务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打造特色,有序推进。立足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努力挖掘和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特色,以先进完备的设施和全面快捷的服务,营造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对纳入规划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按照建设和成熟程度,实行分类指导、分批实施、梯度推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目标

经过努力,到“十二五”期末,建成国家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1-2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3-5家,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6-10家。集聚区项目投入占全区服务业投入总量的7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服务业增加值80%以上,引领和辐射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四、发展重点

按照“重在培育、示范带动”的要求,重点推进七大类18个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培育树立一批示范典型,促进竞相发展。

商务服务集聚区:以城区经济为核心,以金融、会展、咨询、广告、中介等活动为主体,以商务楼、展示中心为载体,与现代化生产和生活方式相配套,重点优化提升高新区中央活动区、建设路中央商务区,规划建设中国家纺网销村,规划推进城东新区中央活动区、高新区金融港,形成城市经济繁荣、企总部集中、发展环境一流的商务服务业集聚区。

现代物流集聚区:充分发挥交区位优势和产业资源优势,重点在沿江、沿海、空港、铁路、公路等交枢纽和道口节点以及专业、商贸市场附近,培育、构建物流园区,形成社会化加工、配送、分拣、包装、仓储、运输、货代、信息等现代物流集中区域。加快推进供销物流园、平潮汇晟建材物流园、空港产园,规划建设现代物流园和湾港口物流基地,形成以物流企业为主体,以物流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的物流业集聚区。

软件和服务外包集聚区:以高新区为依托,以技术研发、信息网络、软件研发为主体,推进桑夏软件园设,吸引研发设计和软件企业以及相关服务机构入驻,形成软件和服务外包集聚区。科技服务集聚区:以科技创业为重点,以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孵化器为载体,集技术检测、技术推广、技术研究与试验、技术成果转等功能于一体,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服务,重点提升东大科创园,加快建设高新区大学科技园,推进高新区以内涵式发展和创新驱动为特征的“二次创业”。

文化创意集聚区:以家纺创意设计、建筑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咨询策划创意和时尚消费创意为主体,加快规划建设中国家纺创意村,打造成为激发创意灵感、吸引创意人才、集聚创意产业的文化创意集聚区。

生态旅游休闲集聚区:以我区绿色生态旅游资源为依托,升级开沙岛旅游度假区,规划开发余西古镇历史文化街区,加快启动进鲜港生态园和城市生态林风景区规划与建设,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打造具有观光、休闲、商务、会议、培训、疗养等综合功能的特色旅游区。

市场与商贸集聚区:以专业化分工为特征,集中销售专业产品,推进产业升级,着力打造家纺城龙头带动型市场,优化提升东大商贸市场群,拉动我区商贸流、专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认定条件

(一)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按照省发改委《关于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意见》(发改服务发〔〕52号)、《关于印发〈省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的知》(发改服务发〔〕280号)文件精神,申报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须经过1-2年培育期,由市发改委组织专家论证,经审核后,上报省发改委认定。

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标准如下:

1、有园区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边界清晰,形态突出,目标明确;

2、有一定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能够为入区企业提供投融资、合作交流、人才培训、信息管理、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

3、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专职管理人员不少于3人,实行统一管理,一站式服务;

4、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对过中心城市主城区改造、工业企业“退二进三”、老建筑保护性开发等利用城市存量资产开发的园区,可适当降低标准;

5、经省级以上有关部门批准或经省发改委批复园区发展规划,并已列入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二)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按照市发改委《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管理办法》精神,申报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须经过1-2年培育期,由区发改委组织专家论证,经审核后,上报市发改委认定。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标准如下:

1、有园区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边界清晰、主业突出,功能完善、目标明确;

2、有公共管理服务体系,能够为入园企业提供投融资、合作交流、人才培训、信息管理、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

3、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专职管理人员不少于5人,实行统一管理,一站式服务;

4、有一定规模,建筑面积一般在1万平方米以上,入驻企业不少于20家,对过主城区改造、工业企业“退二进三”、老建筑保护性开发等利用城市存量资产开发的园区,可适当降低标准;

5、经市发改委批复园区产业发展规划。

(三)区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按照我区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参照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现明确区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标准如下:

1、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必须有明晰的产业布局和空间规划;

2、利用旧城改造、“退二进三”等存量土地以及老建筑保护性开发形成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可直接认定;

3、集聚区入驻企业15家以上,吸纳一定数量的从业人员,管理机构和运营机制规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较为完善,具有一定公共服务功能;

4、按照市场整合、运作先进、功能完善等基本要求,能形成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区域;

5、已经省、市批准的软件、物流等其他园区,可直接认定。

六、支持政策

1、对当年认定的区级、市级、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分别奖励10万元、20万元、30万元;对当年认定的市级、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分别奖励20万元、30万元;在当年认定的区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中,对于产业特色鲜明,规模较大,业绩显著,在全区同类集聚区中名列前茅,示范带动作用明显,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经区发改委组织论证,由区政府认定为区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奖励10万元。

2、凡是入驻服务业集聚区,符合集聚区功能定位的现代服务业项目(房地产项目除外),总投资1亿元以上的,可优先列入建设用地年度供应计划;总投资5亿元以上的,实行“一事一议”的优惠政策。

3、新入驻服务业集聚区、符合产业指导目录的企业,建设完成后第一年度纳税额达到100万元(含100万元)-300万元的,当年给予企业10万元奖励;年度纳税额达到300万元(含300万元)-500万元的,当年给予企业20万元奖励;年度纳税额超过500万元(含500万元)以上的,当年给予企业30万元奖励。

4、对集聚区内符合国家、省、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方向的项目,优先予以推荐申报;列入国家、省、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计划的项目,区级引导资金按1:0.5的比例配套补助。

七、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协调。区发改委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牵头部门,要会同经信委、商务局、科技局、文广新局、规划分局等相关部门规划、指导集聚区的发展,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各镇区园人民政府(管委会)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责任单位,要加强集聚区内的统一管理,注重即期、着眼长期,按照集聚区发展规划,合理布局项目,加强运行管理。区各有关单位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合力。

2、注重规划引导。坚持科学规划,强化分类指导。区发改委要会同有关单位编制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合理确定集聚区发展的布局形态和功能定位,抓紧制定规划建设类集聚区实施办法和建设方案,引导培育发展类集聚区资源有效配置和集约利用,加快优化提升类集聚区公共平台建设,在全区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3、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行业垄断,降低准入门槛,实行非禁即入,营造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环境。抓住国际服务业资本加速转移和服务业外包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作为创新服务业发展的实践区,加快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提升集聚区的层次和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2篇

关键词:伙伴合作;成本控制;造价信息

一、提出全新理念,实现与时俱进

在我国的工程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往往由于业主和承包商之间作为完全对立的利益主体,在有关经济活动中矛盾突出,虽然有各种相关的计价规定、定额和管理办法等,但对文件的解释和理解难达成共识,合作关系紧张,给工程结算管理带来了许多困难。

目前,国际上开始探讨一种新的合作关系,即“伙伴关系”。尤其是英国、香港等地,正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工作中。在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订立合约的双方,通过各自的代表,商定共同的目标,找到解决争端的方法,分享共同的收益。

在长期的工程实践中,人们从单纯的合约关系,发展为对双赢理念的认同。所谓双赢,即合作的双方(或多方)通过共同合作实现各自的目标,在某种意义上讲都是赢家。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引入双赢理念,即投资者达到预期收益,承包商获得合理的期望利润。例如,虽然从合同上讲,业主(工程师)没有义务向承包商提供帮助,但从工程建设的大局来说,业主帮助承包人也就是帮助自己,这样,不仅可以免遭或少遭损失,从而避免或减少索赔,而且承包人对某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机会,还可以基于友好考虑而主动放弃。达到双赢,对投资者和承包商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实现双赢,投资者与承包人不单纯是买方和卖方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具有了共同获利的合作关系。因此,要求双方合作的经济活动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另外,按国际惯例和成功经验,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委托专业中介咨询机构,可以保证双赢模式的实施。

二、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与分析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根据工程项目特点,在施工过程中对项目成本组织预测、规划、考核、实施控制、分析等进行的一系列价格管理活动。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整个施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关系到施工项目是否盈利。在工程总价包死的情况下,成本越低,盈利越高。建议的成本控制方法如下:

(1)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以项目为中心,分层管理,分级核算的承包和核算体系。工程成本主要由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其他费用组成,将“四费”落实到经营、劳资、材料、机械各部门,进行责任考核,并与质量、安全、工期指标挂钩,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2)做好成本核算。工程开工前,按照施工图纸做好成本预算,分析出人工、材料、机械的含量,并与中标预算做好对比,制定出人材机的成本目标。若实行包工不包料的分包形式,人工费用可一次包死,不再调整,此项支出即为固定值。

(3)工程竣工后,进行成本核算。做好竣工结算,调整可调的价差,在竣工总价的基础上,进行成本分析,做好竣工成本分析资料,为今后的类似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三、改革和完善工程造价的计价依据及计价办法

计价依据及计价办法的改革和完善是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关键。要继续完善和改革现行工程造价计价依据及计价办法。计价依据及计价办法改革和完善的思路应该是:统一量,放开价,指导费。真正市场化的价格机制是通过价值规律来起作用的,价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的另机手在自发地调节着建设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工程价格若真正实现市场化,就有可能自发地调节建筑市场的供求,就有可能通过企业成长与破产来维持市场的均衡。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是以市场为取向的,对于工程造价的确定不可能游离于经济体制改革之外,因此,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必须以市场为取向,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最终建立以市场形成工程价格的机制。

四、建立工程造价信息咨询服务系统

由于建筑工程造价其自身计价的复杂性和建筑产品的特殊性,建筑产品价格往往要经过估算、概算、预算、决算等多次阶级的计算,才能最后确定。因此,建筑产品价格难于控制。目前生产资料价格在国内大面积放开,向市场价格体系转变的进展速度加快,工程造价更难以控制。因此,工程建设的各个部门在呼唤着信息咨询服务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制定法规政策来宏观引导和管理市场、调控市场,应该与从事经济活动有关的业务从政府部门中分离出来,由社会咨询服务机构、协会来承担。按照“工程造价社会化”的构想,在工程造价形成过程中,信息咨询服务业起着主要的导向作用,它既可以成为企业决策反馈灵敏高效信息,又可以为企业的经营提供一定的服务,还可以成为沟通政府、企业、市场三者之间的桥梁,它可以把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信息反馈给政府,为政府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依据。当今信息时代,市场价格瞬息万变,企业掌握的价格越来越准确。企业的主动权就越来越大,效益就越好。因此,可以说发展工程造价信息咨询服务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五、总结

总之,如何加快中国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步伐,尽快缩短与国际间的差距,剖析存在的问题,探讨科学的管理模式,是摆在工程造价管理者面前的实际问题,为推动我国建筑工程价格管理的规范化、市场化和科学化进程,使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作为从事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每一位执业者都应做出不懈的努力和贡献。当然,在构建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我国国情,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生搬硬套。

参考文献:

[1]陈欣.谈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的动态控制与管理[J].中外建筑,2004(04).

[2]张颖,范莎.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全面参与投资项目管理的体会[J].中国建设信息,2005(08).

[3]王燕.浅论工程造价的全过程控制[J].住宅科技,2003(12).

[4]李宏伟,吴琼.科企浅议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的意义[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6).

第3篇

“一张蓝图绘到底。”建工师党委凭借一份执著,全力推动建工师经济转型发展。“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精神也在建工师各个领域传递。

建工师构建“三大集团”的规划中,德坤实业集团被委以“肩负发展工业的重任”。但在德坤成立之初,2008年,年终报表上显示的工业产值几乎微不足道。

稍后,德坤实业集团报表上的工业产值渐渐抬头。从“新型房屋”人手,德坤实业集团找到了新型工业发展的“敲门砖”。第一套“德坤房屋”诞生于2011年,李克勤并不回避一路走来的艰辛,毕竟是新生事物。截至2014年年底,“德坤房屋”落地3000套。

“去年下半年,市场开始回暖。”李克勤坚信德坤实业集团“绿色房屋”的走向是正确的。今年第一季度,昌吉回族自治州、北屯两地就有近6万平方米的订货量。

2014年,工业在德坤实业集团的产值体系中,占据了30%的份额。“明年会大不一样,工业的基数还将大幅提升。”

德坤集团总经理袁铁江透露,总面积40万平方米的“德坤北部湾”商业综合体项目年内有望开工。“以新型房屋建筑体系、商业综合体为主要载体,形成双轮驱动”,德坤实业集团将在新型建材工业和商贸服务业两大战场全面出击。

虽然在新疆本土水利水电行业已经做到了“老大”,董事长蔡新平却始终有一种危机感。疆内业务订单渐少,他的眼光瞄准了内地。去年,成都分公司成立,承揽了12亿元的工程。今年,将以成都分公司为依托,加大向周边省市辐射。

蔡新平心中也有一张“532”蓝图。

接手友谊路一处老厂区开发时,蔡新平设计了一套立体化开发的模式,盘活存量资源,谋划服务业发展。他在这里打造了一个2.78万平方米的仓储物流平台,并试图组建自己的商贸公司。“去年,服务业仅有1000多万元的产值,但今后肯定会是亮点。”

不再“画地为牢”,跳出主业,勘测设计、房地产等产业也进入了蔡新平的视野。疆内布局阜康、乌拉泊,疆外以二、三线城市为切入点,在山东蓬莱、四川都江堰设阵。“主业对公司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但是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潜力很大,有很大前景。”

“过去一年,困难和挑战比预想的大。”建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常春对此深有感悟。固守一业,单打独斗难以为继,要向多业态、多形式联合、多业并举转变。

建咨集团的“532”版本元素包括和“做大做稳房地产业,辐射带动建筑、园林、咨询服务业、商贸流通业发展。”建咨集团也开始“试水”典当、投资和担保公司这些类金融行业,李常春认为,它们具有其他行业难以比拟的潜在优势。

年初,建工师确定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一揽子预期目标。总收入的预期增速依然设定在20%,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大环境下,这个预期较去年略低。建筑业和工业的预期增速亦略有下浮,但服务业的预期增速却大幅上调。

建筑业仍将发挥主业“龙头”地位,整体的升级转型已“箭在弦上”;新型工业的“引擎”作用开始显现,企业群或是产业群正在聚集;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似有“异军突起”之效,建工师沉睡多年的“地缘优势、区位优势”将被深度挖掘。

第4篇

发展目标

采取“建设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的办法,在各街道、社区、居住小区基本实现区域全覆盖的15分钟便民服务圈,基本构筑起与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水平、居民生活质量相适应的便民农贸市场服务体系。2014年重点新建、改造农贸市场10处。

建设要求

(一)坚持以人为本,便民、利民、为民的原则,根据农贸市场配置标准编制全区农贸市场专项规划,做到规划先行,杜绝重复建设、无序建设。

(二)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各类经济主体投资兴建农贸市场,重点鼓励社区投资开办农贸市场,各建设主体要按照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市场开办方是责任主体,要切实将农贸市场的建设和改造工作落实到位。鼓励利用现有旧厂房、闲置仓库按照标准改造成符合要求的农贸市场。

(三)新建居住小区配套公建中明确的农贸市场,应与主体项目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区农贸市场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全程监管农贸市场项目的规划审批和工程验收,合格后方可办理该期主体项目有关证照。

(四)各街道根据全区农贸市场配置标准,测算辖区内农贸市场的建设类型、规模、位置和数量,制定2014-2015年三年总体发展计划。每年的详细实施方案于上年度12月份报区农贸市场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经批准后方可动工。

(五)检查验收。按照“完成一处,验收一处”的办法,农贸市场完成建设、改造后,由所属街道向区农贸市场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验收申请。区农贸市场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相关部门,对提出申请的农贸市场进行验收,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式投入运营。

配置标准

(一)城区、街道驻地。

1.辐射半径2000米以上,服务人口3万人以上,应配置一处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室内农贸市场;

2.辐射半径1000-2000米,服务人口1-3万人,应配置一处建筑面积1500-3000平方米的室内农贸市场;

3.辐射半径1000米以内,服务人口1万人以下,应配置一处建筑面积600平方米以上的室内农贸市场。

(二)未旧村改造区域。

1.地理位置相对独立的社区,应配置一处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大棚式农贸市场,鼓励配置室内农贸市场。

2.地理位置相邻的多个社区,可集中配置一处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的大棚式农贸市场,鼓励配置室内农贸市场。

3.鼓励现有集贸市场在原址上分设平日市场,待条件成熟后按照配置标准进行升级改造。

日常监管

区农贸市场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禁改变用途、缩小规模、擅自停业,出现上述情况之一的收回扶持资金。区农贸市场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相关单位按照《市商品市场规范管理标准》,每半年对全区农贸市场的经营管理情况测评一次,并按2次测评成绩进行年终排名。对排名首位的进行奖励;排名末位的,对市场有关责任主体给予通报批评。

扶持政策

(一)对新建、改造的农贸市场,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按照建筑面积,给予室内农贸市场主办方400元/㎡资金扶持;给予2000平方米以上(含2000平方米)大棚式农贸市场主办方20万元的资金扶持;给予1000-2000平方米大棚式农贸市场主办方10万元的资金扶持。

(二)对年终测评中排在第1名的室内、大棚式农贸市场,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的资金奖励。奖励资金主要用于市场内经营设施、服务设施和卫生设施等方面的日常维护。

(三)通过市级以上标准化农贸市场检查验收的,给予5万元的奖励。

新建、改造扶持政策与国家、省、市相关扶持政策不重复享受;需地方资金配套的,区财政按照要求进行配套。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区农贸市场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区长任组长、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各相关单位为小组成员,负责全区农贸市场建设、改造工作的领导决策、指导、监督和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服务业发展局。各街道、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部门联动、属地管理”的原则,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促进全区农贸市场繁荣有序发展。

(二)明确职责分工。

1.各街道办事处是农贸市场建设、改造、管理的责任单位,负责辖区农贸市场的布点规划;负责组织实施农贸市场的建设与改造。

2.区发展改革局负责做好农贸市场建设项目立项审批工作。

3.区城市规划建设局、规划分局负责编制、执行区农贸市场布点规划;在新建、旧村改造的居住小区前期规划设计中,明确农贸市场位置、规模。

4.区民政局负责指导新建社区中心按要求配备农贸市场。

5.区财政局负责专项资金的筹集、使用的审核及拨付;负责会同区服务业发展局制定相关奖励政策的实施细则,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

6.区城管执法局负责清理整治不符合要求占路经营摊点,并引导进入农贸市场经营;查处农贸市场建设的违法违规行为。

7.国土资源分局负责协助农贸市场建设单位依法办理用地手续。

8.区服务业发展局负责协助相关部门制定全区农贸市场专项规划;组织检查验收、日常督查;专项资金的使用、监督和管理;探索开办公益性农贸市场的有关模式。

9.公安消防大队负责对农贸市场的消防设计进行审核。

10.工商分局负责农贸市场主体准入秩序管理,依法办理企业、个体工商户、市场登记注册;监督市场开办者及经营者落实农产品、预包装食品等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义务;牵头市场内农产品、预包装食品等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打击经销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

11.质监分局负责农贸市场计量器具检定。

附则

第5篇

一、入世十年我国服务贸易开放稳步推进

在《中国加入WTO议定书》中,我国政府承诺全方位、有步骤地开放服务业市场。在列入服务贸易开放减让表的33项内容中,包括一般商品的批发、零售、进出口贸易和物流配送在内的商业分销服务,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专业服务,以及教育服务等领域的开放度较大;电信、售后服务、视听服务中的电影院建设和经营、燃气、热力、供排水等城市管网首次列为开放的领域;银行、保险、证券等领域行业也进一步放宽了限制。在分地域开放的领域,如金融、保险、电信增值等,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和内陆中心城市都列入了开放名单,广州和上海成为第一批开放的城市之一;在不分地域开放的领域,如运输、文教等领域,对外资的市场准入程度也大大提高。根据我国政府在议定书中的承诺,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1―6年内逐步开放服务业市场。

总体看来,我国对服务贸易的开放承诺水平较高,在服务贸易12个领域中,针对9个领域做了具体承诺。在160个细分领域中,针对102个做了具体承诺,明显高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承诺水平。2005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进一步加快,对一些敏感行业,包括商业、通讯、建筑、分销、教育、环境、金融、旅游和运输等9个领域,约90多个分部门作出了开放承诺。过渡期结束后,我国全部的市场准入承诺的平均数为57.4%,平均比例为38%;在国民待遇方面承诺的平均数和平均比例分别为57.4%和45%,皆高于其他国家。

入世十年,我国政府在关于服务贸易的12大领域中,先后颁布实施了一些相对性政策法规,开放我国服务贸易市场。截止到2010年,在按WTO规则分类的16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中,中国已经开放了100个,占服务部门总数的62.5%。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电信服务、分销等在内的服务贸易部门已全部向外资开放,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此外,中国在自贸区框架下的服务贸易开放也不断增多,先后与东盟、智利签署了服务贸易协议,与香港特区、澳门特区签署了《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和5个补充协议等。

二、入世十年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成效显著

加入WTO以来,随着我国服务贸易对外开放的稳步扩大,运输、通信、金融、保险等服务进出口迅速增长,深化了与贸易伙伴的经贸关系,也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方法与经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服务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拉动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近3年来服务贸易逆差明显减少,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

(一)服务贸易国际地位不断上升

加入WTO以来,我国明确提出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致使我国服务贸易规模迅速扩大。2001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726.1亿美元,其中,出口额333.4亿美元,进口额392.7亿美元;2010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已经达到3645亿美元,其中,出口1933亿美元,进口171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8.7%、18.38%及19.0%。我国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排位不断提高。2001年,我国服务出口及进口在世界的排位分别为第12位及第9位,2010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的排位升至第四位,进口升至第三位。虽然与欧美等服务贸易大国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地位已不容忽视。

(二)服务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随着服务贸易开放程度的加深,我国传统服务贸易额比重下降,建筑服务以及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通讯服务等新型服务增速提高,而部分高附加值行业则出现了持续、较快增长。2001年,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的出口及进口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及进口的比重分别为88.6%及82.4%,2009年则分别降至76%及70%,2010年,旅游、运输和建筑服务出口额占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5.5%。尤其是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出口增势强劲。2010年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和广告宣传出口占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1%,比2001年上升 15个百分点。

(三)服务贸易逆差有所收窄

加入WTO以来,由于运输、旅游、金融、专利使用和特许等行业一直呈现逆差状况,我国服务贸易整体仍处于逆差格局。但随着商业服务、建筑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及咨询等领域出口的强劲增长,逆差状况明显收窄。“十一五”期间,我国建筑服务出口增长了4.6倍,顺差增长8.7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出口分别增长了4倍和3.3倍,年均分别增长38%和34%。2010年,商业服务、建筑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及咨询四项顺差分别为184亿、94亿、63亿和77亿美元,分别增长2.1倍、1.6倍、92%和47%。此外,文化、广播影视、教育、中医药服务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出口迅速增加也是造成顺差收窄的主要原因。

(四)主要服务贸易伙伴相对集中

截止到2010年,我国前五大服务贸易伙伴依次为香港地区、美国、欧盟、日本和东盟,与该五大伙伴之间的服务贸易额占服务贸易总额的68%。从主要领域的进出口情况来看,香港及美国分别为我国运输第一及第二大出口市场,所占比重约为50%;旅游出口市场集中于香港地区、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和地区,上述四地占有近六成的份额;美国为我国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最大的出口市场,其次是东盟,2010年我国对该两大市场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额合计占该行业出口总额的一半;香港地区是我国咨询第一大出口市场,其次是欧盟和美国,占比均超过20%。

(五)服务外包成为新增长点

加入WTO以来,我国服务贸易的一个重要亮点就是服务外包的迅猛发展。尤其是近5年来,随着服务外包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增长点和新引擎,我国的服务外包也在世界经济的版图中逐渐崛起。近5年来,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5%,截至2010年底,全国服务外包企业超过1万家,国际外包合同执行额403.3亿美元,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156.8亿美元,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近800家,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达到232.8万人。已涌现出中软、东软、文思、软通等一批营业额超亿美元、人数超万人的服务外包领军企业,“中国服务”正逐渐迈向世界。

三、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未来取向

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是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必由之路。未来要营造更加开放透明的法律环境及稳定有序的经营环境,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要进一步加强服务贸易的交流与合作,消除服务贸易壁垒,争取更好的市场准入条件;要进一步推进服务贸易便利化,构建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新优势。具体应把握下面四个方向:

(一)促进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调发展

实现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协调发展、协同增长,应把握三个思路:

一是大力发展生产业,对现阶段能够提高货物贸易出口附加值的服务,如运输服务、商业分销服务、信息咨询服务、会展和广告服务等给予政策倾斜。二是加强国际合作,在双边或多边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议谈判中,逐步将服务贸易领域纳入到区域协议谈判的范围,将我国货物贸易中的一些优势项目纳入与他国服务贸易谈判的博弈之中,利用货物贸易优势,争取更多的服务出口空间。三是加快服务行业协会的建立步伐,充分发挥货物贸易行业协会的经验和优势,加强两协会的合作,互通信息,共同研拟及应对国际竞争。这样就可以使中国的商品与服务资源获得最优化使用,形成对外贸易发展的合力和内生动力,实现“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最优化效应。

(二)发展中开放与开放中发展

在发展中开放,在开放中发展应是未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大趋势与总方向。要采取有步骤、分层次、分地区的渐进式服务贸易开放策略,并把握好四条开放路径:

首先,应根据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及状况,包括优势、劣势、潜力等,结合我国加入WTO的承诺,统筹规划并协调制定各行业的市场准入政策,在既考虑国际规则,又依据本国国情的基础上来确定我国服务贸易的开放度和保留度。

其次,分行业有选择地进行开放,积极推进旅游、水上运输等领域的开放,逐步推进商业、对外贸易、会计、法律资讯的开放试点范围,审慎并适度地实行金融和通讯领域的试点开放。

第三,分地区有选择地开放,根据我国各地服务业发展水平不均衡的状况,对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上海、广东、福建等地区可加快开放步伐,对中西部地区可采取先行先试的方式逐步开放。

第四,对港、澳、台地区可实施优于其他外商的开放政策,甚至可以实施对港、澳、台地区在服务业领域的全部开放,即享受内资待遇。

(三)抓准突破点,构建新优势

要进一步巩固发展传统服务贸易、开拓创新现代服务贸易,抓准突破点,使我国的服务贸易逐渐向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型转变,由资源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通过构建服务贸易发展新优势,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1、巩固发展传统服务贸易

旅游是我国进出口最多的服务贸易行业,也是我国发展服务贸易的优势领域之一。2009年,我国旅游出口408.4亿美元,进口437亿美元,分别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及进口总额的27.9%和27.6%。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神秘的东方文化元素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游客,世界旅游组织数据称,中国2010年国际游客数量达到5598万人次,已取代西班牙成为世界第三大旅游国家,为发展旅游服务贸易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除旅游外,运输服务贸易也是我国重要的服务贸易领域。2009年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出口236亿美元,进口466亿美元,分别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及进口总额的18.4%和29.5%,逆差239亿美元,是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最大的行业。目前我国运输服务贸易高逆差的现象,说明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很弱,与贸易大国地位极不相符,需要着力予以发展。

优化服务贸易结构是当前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方向,但优化结构并非传统意义所说的弱化传统服务贸易,发展现代服务贸易,而是应该巩固传统服务贸易,大力发展旅游、运输等我国具有优势的服务贸易,借助货物贸易的发展经验和发展优势,打造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服务贸易品牌;在传统服务贸易同时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贸易。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贸易

现代服务贸易的基础是现代服务业,世贸组织的服务业分类标准界定了现代服务业的九大分类,即商业服务,电讯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在巩固传统服务贸易基础上发展现代服务贸易,要抓准突破点,通过重点发展一批可以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的现代服务业,带动整体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

鉴于我国的国情,当前可重点发展四类现代服务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商贸、保险、旅游、房地产业;与科技创新有关的咨询、信息、中介等专业服务业;为农业发展提供服务的农村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支持作用的教育培训、公共服务业等,通过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使之成为我国服务贸易跨越式发展的支柱。

3、大力发展服务外包

未来一段时间,要抓住国际服务业加快转移的机遇,大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提高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扩大服务贸易规模。推动中国服务外包企业承接在华跨国公司服务外包业务,逐步扩大中国服务外包市场份额,提高国际竞争力。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取得国际认证和开拓国际市场,创建服务外包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具体应走好下列三条成长之路:

ITO产业成长之路。要大力发展软件开发、测试、咨询业务,重点发展定制软件、嵌入软件业务等,要通过ITO产业的龙头引领作用,带动业务流程外包、金融服务外包、医药研发外包等其他领域的发展。

BPO企业成长之路。要加大力度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BPO服务外包企业,要力争培育10家人员规模超过2000人的中大型领军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梯度发展格局。

第6篇

关键词:建筑业 企业 产业结构 调整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091-02

一、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的内涵及特征

产业结构是指构成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中的诸产业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的总和,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部经济资源在诸产业中的配置结构。建筑业产业结构是产业结构概念在建筑业的引申,反映我国建筑业各类资源的配置结构和方式,各类生产能力的构成结构及相互关系。它具有总体性、指导性、前瞻性、可行性、风险性等特征。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障,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核心,是企业领先他人的前提,更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二、建筑企业产业结构战略调整提出的背景

党的十七大指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途径和迫切任务。实施企业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是当今建筑企业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这既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是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的内在需要,又是市场高层次竞争的必然选择。

1.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是对接市场的需要。实施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是企业顺利对接市场的重要保证。市场是企业生存之根,发展之源。特别是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建筑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也为企业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提供了契机。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建筑市场将打破市场断面分布状况,法制化、规范化的市场秩序将在更大范围、更高程度上逐步取代有失公平的不良秩序,国内建筑市场主体间将出现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和创新。因此,企业必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去迎接竞争,对接市场。

2.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是应对行业发展趋势的需要。建筑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处在社会分工链的下游,生产附加值低。随着建筑业投标报价体系的变革,建筑业企业的利润率水平越来越低,但建筑业普遍存在的建筑市场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市场总量与施工能力严重失衡,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的市场分割不到位等诸多问题,要求企业依托不断的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来解决,使企业在改革中求发展、求壮大。

3.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需要。企业做大做强必须依托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为建筑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国际市场竞争和提高行业管理水平迫切需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大型建筑企业。作为建筑企业,一方面要立足建筑做建筑,加强工程施工和房地产等主业经营,积极开发建筑业上下游产业中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市场需求大的关联产品和边缘产品,延伸产业链;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开辟多个新的效益增长点,加快企业朝集“投资、开发、规划、设计、施工、采购、租赁、劳务、物流、物业、商贸”于一体的集团化方向发展,增强企业抗御风险的能力。

三、建筑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与思考

1.注重把握“无工程施工不稳”这一基本点。工程施工业作为企业的主业,它既是建筑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又是企业发展和稳定的根本。因此,要继续发挥自身的优势,巩固和提高工程施工这一主业的基础地位和核心地位,达到做大规模、打造品牌、提升实力、保证稳定的目的。(1)全面提升市场营销能力。全方位拓展市场,实现营销市场的扩张,是建筑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和工作的重心。一是要拓展营销空间。要准确把握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和投资的热点来分析市场,通过构建立体经营网络,在巩固本省市建筑市场的基础上,全面拓展省内外和国内外等区域市场,大力发展专业市场。二是要整合营销资源。要在区域市场实现本土化经营,通过管理、品牌、人才和文化的整合,扩充经营资源,经营好各种资源,实现体内外经营资源的良性循环和互动。三是要规避营销风险。要制定应对风险的有效措施,建立科学决策机制,客观分析市场,建立科学的市场分析、预警机制,有针对性地合理化解风险,不断探索预防、控制、转移营销风险的有效途径和措施,把好决策关、过程关、合同关、监控关。(2)全面提升项目管理能力。工程项目是建筑企业的造血细胞,项目管理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基础,是企业获取效益的源泉,是企业整体形象的窗口。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一是要坚持以动态管理和优化组合为基本特征、项目管理公司为主要形式的项目管理思路。二是要坚持以项目制度建设为基础,促进项目运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三是要坚持科学定位,即项目经理部是一次性的施工生产临时组织机构,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管理中心,项目经理是一次性的授权管理者。四是要坚持建立和完善内部要素市场,以项目管理成本控制为切入点,坚持项目成本核算制。

2.注重把握“无投资开发不富”这一中心点。建筑企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走强企富企之路。要根据市场情况和企业现状,通过经济杠杆的作用,充分用活用好企业资源,建立新的财源,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1)做大做强房地产业。目前,房地产市场发展强劲,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建筑企业应把握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房地产业纳入主业,通过进一步规范管理,做大做强房地产业,使之成为重要的创效来源。一是加强对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研究,建立市场信息采集制度,定期开展对市场形势的分析,制定既适应市场要求又符合自身发展的战略规划。二是在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准确把握群体市场,提升对房地产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培育其核心竞争力。三是必须构建全面、均衡、稳定的公共关系资源链,整合社会优势资源,开展联合开发、联合经营,壮大房地产业。四是要不断学习、借鉴国内外优秀房地产企业的先进理念和先进管理经验,争做中国房地产企业知名品牌。(2)发展成熟型专业公司。同国外发达国家建筑企业类型的构成比较,我国的专业化比例、专业化规模和专业化发展水平都很低,而国内建筑市场的发展趋势,对专业化公司和专业化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在经营好综合性施工企业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成熟型专业化公司。一是要上规模。要加大专业公司的经营力度,千方百计扩大市场占有率,形成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竞争优势。二是要塑品牌。要加大专业化比例,努力提升专业化发展水平,通过扶优扶强,培养龙头专业,形成集团化格局,打造专业公司品牌。三是要强管理。要严格按照股份制企业的模式管理专业公司,使经营者和企业的利益更加协调统一,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3.全面推进稳定财源的建立。建立企业稳定的财源,既是企业走多元化发展道路的必然趋势,也是企业保持稳定、解决企业及职工后顾之忧的根本要求,更是构造企业具有独特优势的核心竞争力的需要。特别是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力建立各种财源,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实现物资租赁创效。租赁业是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的重要内容,它作为大型综合企业集团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是建筑企业要重要发展的重要产业。通过加快这一产业的发展,能够充分集聚优势资源,推动资源的从优配置,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培育企业的优势产业,提高其经营创效能力。二是尝试新的经营模式。要发挥行业自身的优势,参与能源、供水、污水处理、环保工程及其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增强企业创效能力。三是建立稳定财源。可以有计划、分步骤地规划开发好现有的土地资源,实施房屋租赁经营,通过租赁经营建立企业稳定的财源基地。

4.注重把握“无三产经营不活”这一着重点。第三产业是以服务和消费为主的产业,它对于加快企业资金流转,解决职工就业,提高企业创效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抓住国家扶持和推动三产发展这一机遇,加速进入三产经营。(1)大力发展物流业。《中国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指出:建筑业是资源和能源高消耗的产业,其物流量超过世界物流量的40%,而建筑企业又是原材料高消耗的市场主体。因此,建筑企业大力发展物流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一是要引导企业树立以供应链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降低经营成本,推动企业向合理的专业化分工方向发展。二是扩大物流领域和地域,使物流业的范畴逐步向建筑业相关产业和其他产业发展。三是建立高效、快速的供应、流通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成本。四是推进以信息化、标准化为重点的现代物流管理模式;五是鼓励多元化投资主体进入物流领域,加快物流业发展步伐。(2)适时进入现代服务业。一是要根据市场变化和消费导向,在具有成长性的朝阳产业、传统产业有所突破,努力创出一条有自主品牌的经营发展之路。二是要制定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倾斜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力争在某个领域实现突破性发展。三是要不断研究市场需要,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现代服务业,如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中介咨询、商贸、中介咨询、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

第7篇

为进一步提高我市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集聚度,尽快形成集约型产业发展模式,有效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和商务成本,充分发挥集聚区在全市现代服务业中的集聚和带动作用,特提出以下工作意见。

一、明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主要形态,强化集聚区载体功能定位。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以某一服务产业为核心,以信息化为基础,在一定地理区域内集聚而成的服务企业集群。具有产业集中、发展集约、资源共享、科技含量高、运行成本低、环境污染少的特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服务业发展的新形态,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根据我市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和实际,近阶段主要抓好以下八种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中央商务区(CBD或微型CBD):主要以金融、保险、证券、商贸、商务等企业为主体,以高档酒店、商务楼为载体,重点布局在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集中、交通通达性良好的城市中心区域。

软件园:主要以软件研发、生产、出口企业为主体,以众多软件企业和相关服务机构集聚的区域为载体,重点布局在科研力量集中、软件产业已具备一定规模和基础的地区。

创意产业园:主要以从事研发设计创意、建筑设计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咨询策划创意和时尚消费创意的企业为主体,以市内保护性开发的古旧建筑群或存量土地为载体,重点布局在主城区工业企业的存量土地和现有厂房以及部分历史性建筑区域内。

现代物流园:主要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体,以空港、*港、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平台为载体,重点布局在港口、空港、开发区以及铁路、公路枢纽性站场附近。

科技创业园:主要以科技研发设计类企业为主体,以为科技型企业创业、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各类专业技术服务,集技术检测、技术推广、工程和技术研究与试验、成果转化平台于一体的集中区域为载体,重点布局在主城区工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存量土地以及各高新技术开发区内。

商贸暨产品交易市场集聚区:主要以产品批发和零售、餐饮等商业企业为主体,以城区商业集中区、产品分拨中心和产品分销地为载体,重点布局在城郊结合部的交通枢纽附近和居民消费集中区。

文化服务业集聚区:主要以从事新闻、出版、广电、文艺、网络传媒业的企业为主体,以历史文化街区和特色街区为载体,重点布局在城市中心区和居民文化消费区。

旅游休闲集聚区:主要以从事旅游开发、休闲娱乐业的企业为主体,以旅游风景区为载体,重点布局在集旅游观光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

二、明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标准,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快速发展。

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抓手,鼓励企业、产业、人才、资金、信息资源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集聚,引导和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快速发展。符合以下条件的,经认定,可评为**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1、在国家批准的经济开发区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有明晰的产业布局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有相对明确的四至范围。

2、在现有经济开发区内,或者通过主城区改造、工业企业“退二进三”、高校科研院所存量土地和资产以及古旧建筑群保护性开发,产业集聚达到一定规模和产业特色鲜明,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前景,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入区企业30家以上,吸纳一定数量的从业人员,管理机构和运营机制较为合理规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较为完善,有一定公共服务能力的区域。

3、按照整合市场、信息化改造、功能完善等要求,提升服务功能和管理水平,有条件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区域。

4、已经国家和省批准的软件、物流等其他园区。

三、明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实现服务业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

市发改委是我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牵头部门,负责规划指导、协调管理、统计考核、资格认定等工作。各区县政府、省级以上开发区负责本区域内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工作。

强化规划引导。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所在区县政府、省级以上开发区管委会要抓紧编制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进一步细化与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规划在产业与空间的对接工作,引导资源有效配置和集约利用,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新晨

加强政策扶持。市服务业专项资金优先扶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和集聚区内企业成长。各相关部门、区县政府和省级以上开发区要认真落实省、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加大对集聚区的扶持力度。凡是入驻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符合其主体功能定位的企业可享受一般工业企业在省级以上开发区享受的水、电、气价格,其在集聚区内的项目可优先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优先办理农用地转(征)用报批手续。

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集聚区内的统一管理。同时,加大对区内企业的服务,实行“一站式”全程服务,并加快集聚区内的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平台的建设。

加大招商引资和人才引进力度。各区县、省级以上开发区和相关部门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是要引导一批国内外知名、拥有先进技术的优势企业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集聚。同时,注重引进一批服务业领军人物,并积极开展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培训,不断提升我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能级和水平。

第8篇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国内经济面临转型发展,建筑业市场更是竞争激烈,建筑施工企业面临众多困难和挑战。项目成本控制和创利能力是建筑施工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近年来,一些建筑施工企业的产值规模不断扩大,但项目的成本控制和创利能力却仍比较薄弱,影响了企业的发展。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建筑施工企业应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在新形势下,探索进一步提高项目成本控制和创利能力,防范项目成本风险,为企业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值得认真研究和思考。

一、提升服务品牌,是实现项目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随着建筑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所接受。当前,施工企业与业主已不再是简单的建筑产品的提供关系,业主关注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建筑产品,而且还十分重视施工企业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服务质量。树立服务业主理念,建立与业主良好的协作关系,提升施工企业对业主的价值,是实现项目利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1、服务是总承包管理的优势

实行项目管理20余年来,施工企业最大的变化是管理理念的变化。树立全方位总承包管理理念,践行总承包管理,对建筑施工企业的服务品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服务业主,首先要树立全方位总承包管理理念。将所有的甲供、独立分包,无论合同和现实的界面如何划分,所有的分包都必须纳入到总承包管理范畴和总承包管理轨道。既保证业主对分包的选择权,又有利于在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施工现场上,形成以总承包为中心的指挥协调系统。其次,增强总包负总责的意识。正确处理总承包与专业分包和独立分包的关系,是服务业主比较有挑战性的问题。当今建筑市场,这些分包往往由业主指定,总承包对没有合同关系的独立分包,或者有合同关系但由于业主直接付款,缺乏足够制约条件的指定分包,如何进行有效管理存在一定难度。基于合同限制,总包不是万能的。但总包与业主、监理有共同的目标诉求,可以利用业主、监理和社会相关管理部门的力量,发挥以总承包为中心的指挥协调系统作用,加大对分包的管理力度,防范可能发生的不稳定风险。再次,全面提高总承包管理水平。总承包管理的精髓不仅仅是管理,更重要的是服务。服务业主是总承包的基本出发点,切实履行总承包管理职责,全面提升总包服务能力,才能真正体现总承包的管理优势。

当前,业主对建筑施工企业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对体现总承包管理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服务是企业的品牌和信誉,也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总承包管理要从业主的需求出发,找准服务业主和工程建设的结合点,建立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协作关系,赢得业主的尊重与肯定,为今后的继续合作和项目效益最大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2、善于换位思考,实现协作共赢

换位思考是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服务业主,既要有服务意识,又要有正确的沟通交流方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善于换位思考,就是要为业主着想。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困难充分预计,事先与业主沟通,为业主出主意、想办法。目前通常情况下,建设单位业主没有项目建设的实践,缺乏相关经验。总承包要利用技术、管理和一定的社会资源优势,结合工程建设和业主管理班子的实际情况,从工程实际出发,从业主需求出发,为业主排忧解难。以换位思考、诚信服务取得业主的支持和尊重,增加业主的信任度。

搞工程建设,业主、监理、总包和分包是一个多方合作的团队。虽然各方的角度不同、利益不一致,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分歧和矛盾。但由于各方的总目标一致,解决分歧和矛盾就有了基础。树立服务业主理念,善于换位思考,关键要有大局意识。总包在服务业主的同时,要积极做好对设计、监理和分包的服务配合工作。参与分包管理,加大对分包管理力度,从某种角度也是适应业主的诉求,为业主提供优质服务的资源保障。着力加强项目管理班子的服务意识,努力提升服务能力,增强服务本领,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做强做大的需要。建筑施工企业一定要认清形势,摆正位置,把服务理念真正贯彻到项目的各项管理工作上,推进工程建设,实现协作共赢。

二、项目成本的前期策划,是加强项目成本控制,实现项目降本增效的重要前提

建筑工程的多样性、复杂性决定了项目长期策划的重要性。目前,一些工程项目发生亏损,有定单问题,也有管理问题。一个工程少则几千万,多则几个亿。工程周期长、涉及面广,项目成本存在巨大风险。必须提前做好“功课”。从早、从细、从实抓好项目成本的前期策划。项目成本策划要有整体观念和前瞻性思维,应该从招投标抓起。

1、投标要有前瞻性和灵活性

招投标关系到工程定单质量。定单质量好,项目成本压力相对比较小。反之,项目成本压力就比较大。在目前经济形势下,要得到一份比较理想的合同并非易事。投标方在力求中标的前提下,要认真做好投标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深入全面研究招投标文件,正确理解招投标文件精神;熟悉领会投标人须知,掌握业主的意图和要求;详细勘察施工现场,仔细审查设计图纸 ;规避招标过程中,可能隐藏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编制商务标一是要加强与业主联系,关注业主需求;二是要了解建筑市场招投标最新动态,以及三大材、人工费单价、周转材料、机械设备租赁的市场行情;三是要熟悉本企业同类工程平方米工料耗用信息,做到心中有数;四是要与有合作意向的专业分包联系,提前锁定相应工艺、工期和造价;五是要在投标中争取有利于自己的不确定报价和条款。技术标内容涵盖施工的方方面面。由于时间仓促、资料数据不全等原因,技术标编制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因素,给以后施工措施和造价调整留出了适当变更余地。编制技术标,要把技术与经济、前瞻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为拓展项目成本效益空间做好铺垫,避免中标后出现被动局面。

2、高度重视工程总合同的洽谈和签订

项目管理实质上是合同管理。工程总合同对项目经济效益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工程总合同洽谈的最大难点是受到前期招投标约束,既要按投标承诺办事,又要对招投标文件和设计中不明确、不具体的内容,本着平等协商的原则进行明确、细化和补充。由于洽谈合同的双方角度不同,利益不一致,极大增加了工程总合同的谈判难度。合同洽谈前,施工单位应作好充分准备,制定相应的谈判策略。预测、分析标书中项目成本风险源,力求在总合同中限制风险、化解风险;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索赔和反索赔的因素,以及免责条款的界定予以明确,尽量避免在总合同中出现不对等条款;对建设单位指定的分包项目,明确双方的责任,规避今后可能会发生的风险;重点对总合同的主要经济条款、工程造价计算方式、付款方式以及保证金的预留方式等事先确定,力求在合同洽谈中取得主动;善于将建筑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运用到合同洽谈中,明确双方职责和违约责任,争取合理的合同条款,为项目成本效益打好基础。项目管理有三大职责:代表企业履行总合同,对业主负责、对企业负责、对社会负责;提高项目效益,使工程利润最大化;培养一支优秀团队,出精品、出人才。项目管理过程是合同履行过程。合同每一条款都涉及到双方的切身利益。项目经理不仅要具有建工程、创精品的本领,还要有学习合同、运用合同、规避风险、实现项目效益最大化的能力。增强项目管理班子的合同意识,提高项目合同管理水平,坚持把研究合同条款、化解效益风险作为项目合同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合同为主线,强化项目管理,提高项目经济效益。

3、项目目标成本策划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

项目目标成本策划是项目在管理职责权限内,对构成项目可控成本的多种复杂因素进行预测和计划。项目目标成本策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项目成本控制体系;按工程部位和成本项目进行成本拆分,并将成本控制目标和要求落实到成本控制的责任者身上;制订项目成本核算和项目目标成本责任考核办法。项目目标成本策划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有严格的时间观念。碰到特殊情况,可以分部位编制,但不能拖延时间,更不能为了应付而降低编制质量。重点把握对项目成本效益有重大影响的三个元素并在技术标基础上优化。施工方案内容与工程实际结合,技术措施与成本效益结合,充分体现技术对成本效益的支撑作用。编排施工总进度计划,在满足总合同工期目标的前提下,尽量考虑降低吊机、人货梯和外脚手等租赁费用的最佳工期;针对项目成本“出血点”,制订针对性的成本管控措施。扩大“进水口”,把住项目成本“出水口”。

项目目标成本策划过程,是一个统一思想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制订成本管理措施、落实成本管理责任的过程。实现项目目标成本,关键要抓好项目成本过程控制和项目管理岗位的成本责任到位。把项目成本管理的各项工作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三、防范项目成本风险,是建筑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第一要务

建筑业是面广人多、流动分散、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艰苦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也是与国家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关联度比较大的行业。在当前世界经济普遍下滑,国内经济增速变缓的形势下,建筑施工企业面临人工单价大幅上涨,劳动力红利即将消失,建筑业招投标过度竞争、工程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的境遇。建筑企业充满的不确定性,对项目成本效益意味着风险。项目是企业效益的源泉,只有有效防范项目成本风险,项目才能有盈利,企业经济效益才有保障和提高。

1、发挥“三同步”成本过程控制作用

工程建设周期长和单一性特点,决定了项目成本控制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是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其成本核算原则,施工形象进度、施工产值统计和实际成本“三同步”,对分析当月项目实际成本真实性,预测后期成本的变化趋势和风险,制订纠偏措施,控制下月施工任务的成本,具有项目成本过程控制和风险预控作用。项目部是项目成本控制中心,应坚持开展每月一次“三同步”活动。参加“三同步”会议,要事先准备好书面资料和详细数据;对查出的问题,及时纠正;根据偏差原因,制定整改措施,以确保项目月度成本的准确性。项目成本风险是变化的、动态的。“三同步”活动要结合项目目标成本,加强对成本“出血点”措施落实情况的检查,加大对管理岗位成本责任考核,分析新的成本风险和防范措施,提高“三同步”活动的有效性。

2、用系统全面观念考量项目成本风险

近年来由于人工费上涨,人工费占建筑成本的20~25%。今后几年,中国将面临劳动力拐点,人工单价已步入上升通道。控制项目人工成本,前提要加强分包管理,关键从源头上严格把关,提高分包队伍的准入门槛。尽量选择与项目有长期合作经历,口碑、信誉较好的队伍。虽然工程成本中人工费与材料费比例相差较大,但如果分包队伍的管理力量和自控能力薄弱,不仅人工费有严重超支的隐患,而且还可能发生工期、质量、安全、维稳方面的次生成本和社会负面影响。用系统、全面的思维,考量项目成本风险,是项目成本控制、防范风险的重要原则。

3、创新成本管理的理念和方法

第9篇

一、《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为中国发展服务贸易带来的机遇

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在签署《服务贸易协议》后,双方要相互开放很多行业,这样一来,中国和东盟可以互相吸取对方服务行业的优势,取长补短。比如东盟10国中,新加坡在法律咨询、物业管理、金融服务等方面比较擅长,泰国在旅游服务方面出色,印尼能源服务比较好,这些都是我国需要加强的方面,而中国服务业容量大、潜力大,在海运、建筑、信息技术服务方面有优势,对东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双方在商业服务、金融保险、旅游、建筑工程、运输通讯等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与合作将日益活跃,这将为中国发展服务贸易带来巨大的机遇。

(一)为中国扩大服务出口提供广阔空间

“十一五”规划提出,要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扩大服务贸易,实现服务贸易进出口均衡发展的目标,并把发展服务业作为解决中国下一步经济发展中若干重大问题的关键。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将有力地推动中国服务贸易快速发展。比如旅游业,东盟是我国最大的海外旅游市场,中国也是东盟重要的旅游市场,《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将给广大的老百姓带来更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再比如教育业,中国与东盟教育开放,双方可以互办学校,加强教育方面的合作。这些都将为中国扩大服务出口提供广阔的空间,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为中国带来了难得的国际分工机遇

以“服务外包”为特征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正在兴起,传统服务业的技术含量正在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巨大。虽然中国在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规模、能力和质量等方面,与东盟一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综合实力略逊一筹,但中国具备大量高素质、低成本的专业技术人才。东盟一些国家以服务外包为重点,推动服务贸易取得迅速发展的经验证明,通过政府的促进和培育,抓住发展机遇,实现服务贸易的跳跃式发展,是完全可能的,而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无疑会促使中国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以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

(三)为促进中国服务贸易业发展提供新动力

目前,中国是进入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前10位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不仅服务贸易规模居发展中国家之首,而且已形成一些优势产业,具备一定发展基础。中国的旅游业、建筑业、其他商业服务业、运输业等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排名,都比较靠前。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将会继续扩大中国服务贸易对外开放的程度,引进更多的国外先进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将有利于提高我国服务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促进中国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二、中国与东盟发展服务贸易中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固然给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在与东盟发展服务贸易的过程中,面临着自身和外界的双重困难与挑战。

(一)中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较弱所带来的困难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有所提升,但其整体上较弱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根据贸易竞争优势指数计算公式,2002~2006年我国服务业总体和行业贸易竞争指数如附表。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2002~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总体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均小于0,表明我国服务业整体竞争力弱。从行业来看,只有旅游和通讯服务业略有微弱优势,其他服务行业均处劣势,特别是运输业,其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一直呈负数状态,反映了我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非常低下,这一先天上的不足无疑会对中国与东盟发展服务贸易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中国服务贸易区域发展极不平衡所带来的挑战

由于服务贸易的特殊性,中国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各地区发展非常不平衡。沿海发达地区由于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较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在运输、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和广告宣传等领域较内陆地区具有明显的优势,目前是中国服务贸易的主要出口地区。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和天津处于全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前列,据统计,2006年,仅上海市的服务贸易出口就占全国的二成左右。可以说,中国服务贸易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会给中国与东盟的服务贸易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中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相对落后所带来的挑战

中国服务贸易的宏观管理机构、部门协调机制、政策环境、法律体系、统计制度等均亟待建立健全。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对服务业的定义、服务贸易的统计范畴以及划分标准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及国际惯例不完全一致,使得统计数据在全面性和准确性上尚有一定的差距。在缺少全面的准确的数据的情况下,在与东盟进行服务贸易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很难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发展政策和对外谈判方案。

(四)东盟各国服务业水平差异较大所带来的挑战

东盟10国服务贸易水平、特点不一,客观上也会对中国与东盟发展服务贸易带来一定的挑战。由于各国服务业水平差异较大,中国和东盟相互开放服务行业比开放货物贸易往往更加艰难,对于各国而言也更具有挑战性。目前,东盟成员内部的服务贸易政策差异较大。例如各国对外资出资比例的上限规定不同,印尼95%,泰国49%,菲律宾40%,马来西亚25%,这样的外资政策差异对于中国与东盟成员间的服务贸易制度建设无疑增加了难度。

三、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东盟的服务贸易发展

中国应该以《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为契机,推动与东盟国家服务贸易的发展,政府和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企业要尽快进入CAFTA角色,有针对性地发展与东盟国家在此领域的合作,创新合作机制,提高服务贸易水平和质量。

(一)进一步加大投入的力度,采取多种手段积极培育服务市场

政府应制定措施,加大对服务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以现代化的技术装备改善国内的服务手段,改善服务供给,培育服务市场,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从总体上提高国内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第一要打破国家对一些服务业如银行、保险、电讯等服务业的垄断,允许国内非公有制形式对这些行业的投资或参与经营、鼓励国内民营资本涉足这些服务领域,并强化竞争机制。第二,要彻底打破行业垄断,破除以自我服务为主的封闭模式,强化服务业的市场机制,不断提高服务业的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第三,政府应不断激励各服务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与人才更新,鼓励国内服务企业积极参与市场

竞争,为服务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

(二)进一步加快中国与东盟信息交流中心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对双方服务贸易的引导作用

国际贸易发展到今天,信息的重要作用愈发凸显。因此对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内的服务业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分析、管理和应用,实现信息交流、信息共享,对于加快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具有重要意义。要重点从信息生态、外宣推力等方面考虑,善于主动整合信息资源,把信息引力牢牢抓在手中。通过媒体整合与信息集群生成、充分流动,让东盟国家更全面和准确地了解并参与到中国与东盟的服务贸易市场当中,包括让在中国第一轮对外开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华人华资再次发挥重大作用,引导中国和东盟的资金、技术、项目、政策和人才等各种要素向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领域聚集。

(三)进一步推进泛北部湾服务贸易合作,以次区域合作带动整个区域合作

今后一段时间,泛北部湾服务贸易合作将是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重点。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陆地相连,隔海相望,加强次区域服务贸易合作具有良好的条件,同时中方积极支持东盟一体化建设,鼓励中国企业参与次区域服务贸易合作,使次区域服务贸易合作成为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一个新亮点。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中国与东盟东部增长区、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增长三角、大湄公河等次区域服务贸易合作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协议》的签订,是推动双方次区域服务贸易合作的天赐良机,今后,双方可重点探讨开展泛北部湾服务贸易合作的可行性。需要关注的是,双方在推动泛北部湾服务贸易合作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东盟各国的需要,泛北部湾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可以先从港口建设、航运等交通物流以及旅游合作等方面切入。应充分考虑泛北部湾各国的需要,努力把泛北部湾服务贸易合作打造成为互利合作、务实合作、全面合作与创新合作的典范。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