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精神疾病的护理问题

时间:2023-06-18 10:30:51

导语:在精神疾病的护理问题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精神疾病的护理问题

第1篇

关键词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精神疾病 防治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ocial economy,the morbidity of Mental illness is increasing year by 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which is exposed to patients with mental illness is the first-line health care unit.This paper recommend that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the prevention,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psychiatric problems.

Key words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services;Mental illness;Prevention and cure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人们对防病治病的认识逐步深化,医疗保健从个体向群体转变,寻求群体防治疾病的措施和方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Community Health Service),正是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1]。社区卫生服务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方面是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另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性,即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促进相结合,院外服务与院内服务相结合,卫生部门与家庭社区服务相结合。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是初级卫生保障,是整个卫生系统中最先与人群接触的那一部分,所以社区卫生服务是卫生体系的基础与核心[2]。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精神疾病和精神卫生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国内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对精神病精神障碍的社区治疗,目前已获得广泛的重视与关注。由于社会的偏见和人们的歧视,加上经济因素,使对精神疾病的处理更多的是采取“关、锁、拴”等简单粗暴的办法,有一部分患者没有送到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有效的治疗,照成一部分精神疾病患者放任自流,整日到处游荡,增加了社会不安全的因素,给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威胁和不安全因素,社区医疗可以以较小的人力和物力,对为数众多的精神障碍者进行预防和治疗康复,这表明当代医学的发展已达到医疗与公共卫生相结合阶段。

社区精神卫生的实践,须得到公众的同情与支持,同样须协同社会力量建立医疗设施,按照既定的医疗目标有计划进行。我们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是随着现代医疗保健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卫生服务模式,以社区医院全科医生为主体实施的,以保护和促进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健康为目的,以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承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信息的收集与报告工作。在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指导下,定期随访患者,指导患者服药,向患者家庭成员提供护理指导。我们社区根据辖区内诊断明确、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纳入管理,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为其建立健康档案,并按要求填写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个人信息补充表。每年进行1次健康检查,对应管理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每次随访应对患者进行危险评估,检查患者的精神状况,包括感知、知觉、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自知力等,根据患者的危险性进行分级,并进行分类干预。

病情不稳定患者

应对症处理后立即转诊到上级医院,必要时报告当地派出所,协助送院治疗。并在2周内随访。

病情基本稳定患者

采取在规定剂量范围内调整用药剂量和查找原因对症治疗的措施,必要时与患者主管医生取得联系,或者在精神专科医师的指导下治疗,并在2周内随访。若情况稳定,可维持目前治疗方案,3个月定期随访;若初步处理无效,则建议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随访转诊情况。

病情稳定患者

继续执行原定治疗方案,3个月定期随访。在随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多数精神疾病的发病与各种社会心理因素有关,这说明社会心理因素是精神疾病的主要发病原因,我们在工作中充分做到尊重患者,与患者建立平等、信任、协作的关系,禁止歧视、侮辱、虐待和非法拘禁患者,耐心倾听患者的申诉,给患者以安全感,随时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多支持安慰,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康复的希望,同时我们要求下片全科医生做好家庭康复指导的工作:①改善家庭对患者的态度和行为,当家属意识到患者出现精神疾病征兆的时候应尽快就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②帮助家属接受现实,稳定情绪,接受新的角色――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同时帮助了解精神疾病的知识,指导如何进行心理、社会康复等知识。③指导家庭成员或者与患者密切接触者同精神疾病患者打交道的技巧,进行精神疾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宣传。

综上所述,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能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减少病情复发,减少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促进患者的社会功能康复,从而降低精神疾病造成的家庭和社会负担,社区精神卫生工作能上为国家解忧,下为民减愁,还为精神患者的康复创造了社会-生物-医学环境,起到了三赢(国家、精神患者及其家属)的作用,促进了社会的和谐,是名副其实精神卫生第一线。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康复护理 社区护理 精神病

1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精神病的康复工作十分繁重,精神卫生问题成为社会发展、家庭生活幸福的严重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我国精神病患者,居世界首位,精神疾病人数已经超过一亿,也就是说每十三位中国人中,就有一位患有一定的精神性疾病,这应该引起我们极大的重视。因此,精神病患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工作成为必要解决的问题。

2 社区康复护理现状

社区康复是指以社区和家庭为背景,通过调动社区相关部门、人员、残疾人员及家庭成员等社区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康复对象提供康复护理服务。采取针对性的药物、心理、工疗、护理等综合性社区干预与康复措施,并且对患者家属的疾病知识增加,减轻其照料负担等。但是还存在几点问题:①我国尚无精神卫生立法,对精神病人的管理无法可依,经费缺乏;②由于误解、岐视、偏见依然存在,精神障碍患者难以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甚至被关锁和禁锢;③精神保健工作力量不足,医务人员缺乏;④社会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信任程度不够。

2.1 社区护理的可行性

2.1.1 人口机构变化

由于人们的平均寿命日益增加,老年人的精神疾病的人数也日益增多。据英国精神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心理健康问题在老年人中普遍存在。

2.1.2 家庭结构变化

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使问题儿童、青少年人格障碍增多,儿童及青少年受到发育、情感、行为和学业问题的困扰。

2.1.3 医疗费用的增多

而精神病是慢性病,需长期服药就医,这与人们收入的增加不成比例。发展社区护理可以避免病人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

2.1.4经济社会的变化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带来一些不利于健康的问题:①人口大量流动,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和健康管理方面的问题;②人的价值观念变化,即提高生活质量和怎样健康长寿是我国百姓最关心的问题;③学习就业竞争激烈,造成精神分裂症、神经症、酒精滥用、自杀发生率均明显升高。

2.2 阻碍社区护理的因素

2.2.1 管理及经费问题

我国卫生部近几年提到了发展社区护理,但是从机构的管理到经费的预算上,却很少倾向于社区护理发展,更不用说社区精神护理。从政策上,尽管卫生部颁发了有关发展社区护理的文件,但尚无具体的规章制度及实施计划;从经费上,迄今为止,在我国的城市,由于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无章可循,缺乏权威性,一些享受公费医疗的病人在医院治疗护理能报销,但接受社区护理不能报销,所以只有放弃社区护理这种经济的康复途径。

2.2.2 精神卫生认识不足

人们对精神疾病缺乏了解,长期存在着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将各种精神疾患的人看作是令人厌恶的疯子,将他们当做异类,故许多精神病患者家庭讳疾忌医,唯恐家丑外扬,丢了全家人的脸面,这给社区精神病患者的调查及康复护理带来了一定困难 ,从而制约了 社区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

2.2.3 社会的信任及了解不足

社会对护理工作的了解程度大部分还停留在打针发药的概念上,人们通常将疾病的康复归结于医生,护士仍是医生的附属品,对于护士的价值不能真正理解,尤其对于护士独立自主的护理服务持怀疑态度,因此患者的从护性低。

2.2.4 社区护理人才缺乏

由于政府的不重视,缺乏有关培养社区护士的规定和指导社区护理意向不明显,影响了有关单位对社区护理人才的 培养;其次,精神医学和心理卫生教育较为薄弱,再者是工作辛苦,待遇低,与所承担的精神康复护理不相适应。

3 社区康复护理的策略

3.1 提高认识

精神性疾患的预防、治疗与康复,不仅关系到精神病患者的切身利益,而且对患者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安定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从政策及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制定配套政策,保证社区精神病人康复护理工作的开展。

3.2 深入宣传

长期以来,在一些地方和单位,精神病人的处境得不到普遍同情和理解,精神卫生重要性得不到足够认识,要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开展反对歧视精神病人的活动,消除社会对精神病人的偏见和歧视,尊重精神病人的人格。通过宣传也让人们了解社区精神康复护理的目的、工作范围及可能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了解社区护士的工作方法,纠正人们对护理工作的偏见。

3.3 健康教育的宣传

3.3.1 患者的健康教育

可帮助患者恢复自知力,增加患者回到家庭和社区后的服药依从性,从而减少患者的复发,减少再住院的次数,还可帮助他们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按时服用药物,避免不良刺激,增加人际交往,重返社会。

3.3.2 家属的健康教育

加强他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使他们更好地照料患者,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有关精神疾病知识的增加可以改变他们对精神病患者的态度,使得他们不再歧视、排斥或害怕患者,从而有利于患者重归社会。

3.4 护理人才的培养

3.4.1 师资培养

由于我国社区护理起步较晚,师资队伍很不完善,所以对师资的培训也刻不容缓,应将观念转变较快而又有一定临床经验的护师送到国外或国内社区护理开展比较好的地区去培训。

3.4.2 学员培养

社区护士最好由受过高等教育,毕业3~5年,有临床工作经验,并且具有独立工作能力、技术精、服务态度好、责任心强、知识丰富、身体健康、遵守医德和院规的护士作为培养对象。

3.5 改革护理教育

在制定护理教育课程上,安排社区护理的概念;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与社区护理的关系;家庭护理、公共卫生与社区护理;精神康复护理;护士在社区提供服务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护理程序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等课程,以培养出专职的社区人才。

3.6 开展护理的研究

在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的基础上,研究社区护理的内容、方法、技术、管理,探讨针对各种精神疾病的健康教育程序,包括健康教育的内容、方式、评价方法,把健康教育的对象从患者和家属扩大到易感人群和整个社会,以促进社区护理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武英.开展社区护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0(07)

第3篇

关键词:精神专科 住院部 护理单元

Abstract: The design of psychiatric hospitals need to determine the design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hospital. The inpatient department of psychiatric hospital especially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can start to grasp from setting the proportion of outpatient departments and hospital departments,building normal space, and designing nursing unit,ward beds,living area, etc.

Key words: Psychiatric Inpatient department Nursing unit

目前,我国精神专科医院的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我们在设计时,首先要了解精神疾病的种类以及精神疾病治疗和身体疾病治疗的手段有什么不同,设计上有哪些特殊要求;其次要对国内已经建成的精神专科医院进行案例学习,了解他们的科室设置、各部门的布局和大小,在使用中有哪些优缺点,流程和管理有哪些特点;最后再结合自己的项目和院方充分沟通后,确定设计方案。

我认为,精神专科医院住院部的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合理确定门诊与住院部的设置比例

《精神专科医院建设标准》对医院的各科室设置比例有基本规定,该比例是根据全国390所医院的问卷调查总结出来的。而我国地域宽广,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差距很大,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各类用房的比例一定要根据医院的实际需求、当地的经济情况、疾病特点、医院的平均住院周期来做出适当地调整。

根据笔者对综合医院的调查,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明显呈现“小门诊、大住院”的趋势,小到日门诊量和实际开放床位的比例只有0.8:1,而经济发达的地区则是“大门诊、小住院”的特点,大到9:1。因此建立在日门诊量:床位数=3:1基础上的各类用房的比例就值得研究,不能全国各地一刀切。精神专科医院各类用房的比例也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

二、营造正常的建筑空间

传统的精神专科医院用大铁门、铁栏杆将患者困在病房内 ,让人联想到的是监狱。这种建筑环境不仅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反而会增加患者的恐惧感和对治疗的抗拒。

现代精神专科医院的建筑空间设计要求不要让患者在心理上产生和常规生活特别大的反差,建筑设计要有利于让他们消除“生病状态”和“健康状态”之间的严格界限。因此,尽量营造出一种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状态,使患者被包容在一种“正常”的环境中,这是新的精神专科医院的设计原则。

医院的安全措施也要与建筑浑然一体,不能让患者产生被关在监狱里的感觉。患者只有以轻松、放心、愿意接受治疗的心态住下来,消除了不安和敌对情绪,缓解了紧张气氛,才能使精神专科医院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另外,精神专科医院的建筑空间和色彩的设计也构成了对患者治疗的一部分,在空间的设计和颜色的使用上也要充分考虑患者的需求。

三、护理单元的设计

(一)五大基本区域

由于精神疾病治疗的特殊性,它的护理单元与身体疾病护理单元不同。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的身体是健康的,他们白天不需要也不能总躺在床上,治疗也在白天进行,在住院部里需要设置一个集中的治疗区。精神疾病有一个很大特点是通过娱乐、手工等进行康复治疗,所以住院部里还要有集中活动区。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特别差,在生活上需要护士照顾,因此还要设置配餐室和餐厅,由护理人员来照顾他们进餐,甚至他们洗澡、洗衣也需要护士帮助。根据以上特点,精神专科医院的护理单元一般分为:医护工作区、病床区、治疗区、集中活动区、生活区五大区域。

(二)规模不宜过大

精神疾病患者本身不会主动诉说病情,甚至还会隐瞒病情,欺骗医生,医护人员要随时观察其病情的变化,护理工作比身体疾病的护理工作繁重得多,所以精神专科医院的护理单元规模不宜过大,德国的精神病护理单元的床位数在20~25床之间,比其他综合医院的床位数少10床左右。我国由于人口多,医疗资源少,护理单元可以稍大些,建议设在25~30床位之间。

(三)安全设计

在护理单元的设计中,安全的设计十分重要也很有讲究。一是要保护好医护人员,让他们有安全感,一般采取两个医护通道的设计方式;二是要避免患者逃逸,过去的做法是利用铁栏杆、铁门,但是这对患者的康复不利,也影响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的心理。现代精神专科医院防逃逸的方式是将建筑本身融为一体,让患者感受不到防逃逸的措施存在但是又能起到防逃逸的作用。

四、病房的床位设置

以前精神专科医院多设大病房,甚至有的几十人一间,这虽然利于医院管理,但是多人集中在一个大空间的模式离患者的日常生活状态太远,不利于他们的康复,不值得提倡。

病房的设置以三人间为主,适当的设置两人间和六人间。精神专科病房要比身体疾病病房大,主要是精神患者在服药后会大量出汗,产生异味,把病房设计得大些,利于通风。

五、生活区设计

精神疾病患者的自理能力很差,他们的生活需要护士全程照顾,有的患者会暴饮暴食,而有的会拒绝进食。在进食过程中往往要有护理人员在旁边帮助其分餐,守着其进餐,以保证正常的饮食摄入量。一般精神专科护理单元内都会设置集中就餐的餐厅和配餐厅,餐厅的大小要满足患者集中就餐和护士分餐的需求,当然也有一些餐厅是设在高端病房内的,这种做法在国内比较少。

六、卫生间设置

病房卫生间的设置一样分为集中设置和设在病房内两种。由于管理上的要求,多数医院倾向于集中设置卫生间、盥洗间、洗澡间、洗衣房以及衣服晾晒空间,也有的医院不在护理单元设置洗衣房和晾晒间,而是采取医院集中洗衣的做法,这些都要根据护理单元内的病种情况及医院的管理模式来确定。

七、探视区设置

家属探视区是精神专科医院设计的一个特点。很多患者住院时间长,平时又无家属陪护,他们很想念家人,有的人会因此而偷偷逃逸。患者在康复期需要取得家人的配合,让他们和家人多沟通,解除后顾之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设置一个适宜的探视区是必需的,一般探视区设在病区的入口处。

八、安全设计

安全设计中还要有防止患者自杀、自伤的考虑,比如在热水供应、管道设计、电器插座设置等方面精心设计,不能供应能烫伤的热水,不能有外露的水管,不能有外露的插座,等等。

第4篇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8(b)-0146-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on psychological health status of psychotic relatives and provide optimizing theoretical guidance of nursing service for psychotic relatives. Methods From October 2012 to September 2013, 152 relatives of psychopath in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Huizhou City (“our hospital” for short)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 who were given the normal nursing; while 160 relatives of psychopath from October 2013 to September 2014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group, who were treated with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normal nursing. The self-evaluating table of SCL-90 was used in the two groups,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statu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Results Before intervention, SCL-90 score in the two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after intervention, SCL-90 score of somatization, obsessive-compulsive,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depression, anxiety, hostility, horror, paranoid and other psychosis in research group were obvious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can not only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relatives, but also return their social functions, and provide better home nursing service for the psychopath, it is helpfull for patients' recover.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ental disease; Effect

精神疾病是一类常见的慢性疾病,病程多反复迁延,患者家庭作为精神病社会关怀的主力军之一,长期背负着巨大的精神与经济压力,并且由于社会的歧视与偏见,患者家属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冷漠的对待,一些家属因长期郁积的压抑无法得到及时疏导,逐渐演变成一系列的心理问题[1]。据调查显示,家庭支持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康复、就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因此,关注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极具有现实意义。笔者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后发现,心理健康教育用于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心理干预的案例较少[3]。故笔者设计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对精神病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9月广东省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精神科精神病患者家属152例进行问卷调查,设为对照组,其中男48例,女104例;年龄40~71岁,平均(63.2±2.6)岁;大学学历16例,中学学历72例,小学学历64例;选取我院精神科2013年10月~2014年9月符合调查对象条件的精神病患者家属160例进行问卷调查,设为研究组,其中男60例,女100例;年龄44~72岁,平均(64.5±3.1)岁;大学学历24例,中学学历64例,小学学历72例。所有患者入院当天均由两名具有主治医师职称以上的医生联合诊断,确诊为精神疾病,诊断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本次研究每位患者均只测试一位家属。纳入标准:排除滥用精神药物者;无任何精神疾病;无重大脑器质性疾病。两组患者家属在年龄、文化层次、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家属均了解本次研究且自愿参与。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服务方案。主要涉及相关精神性疾病的健康宣教,包括疾病的发生机制、预后转归、治疗注意事宜及照护措施,另外,采取心理疏导的方式引导家属进行情绪放松。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取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为期15周的干预,每周至少2次,每次30 min。

1.2.1 认知干预 护理人员向研究组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有关精神病的病因、注意事项、常见类型等基础知识,帮助其构建有关精神病的知识体系;引导患者关注自身精神状况,了解精神药物的不良作用及针对不同类型的精神病应采取的措施。通过讲解成功案例使其了解社会支持对病情的作用,培养其的社交能力。

1.2.2 心理教育 患者的病态行为、对患者前途的担忧、社会的漠视、巨大的经济压力等原因均使研究组处于长期的应激状态,极易因此出现一系列的精神症状,如恐慌、心悸、抑郁等。护理人员应充分体谅患者家属的心境,进行“换位思考”,对其进行心理干预,鼓励他们倾诉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扮演好倾听者的角色,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若发现患者心理状况不乐观,应联系我院心理医生对其进行治疗。

1.2.3 团队支持 组织患者家属开展一些团队活动,如羽毛球友谊赛、书法练习、广场舞学习等。由于患者家属们经历同样的痛楚,存在共同语言与谈话基础,护理人员在组织活动时,可鼓励患者家属间多进行交流,帮助其建立信任的关系,做到彼此接纳并认同,可以相互吐露心声、宣泄不良情绪。

1.2.4 冥想训练 护理人员应选择安静的地方指导患者家属进行冥想训练。告知家属盘腿而坐,挺直脊背,用鼻子深呼吸,直至感觉肺部充满空气,腹部及胸腔均扩张,再用嘴缓缓吐气,在将要呼尽空气时收紧腹肌,排空腹部内的所有空气。指导家属默记呼气与吸气的次数,使其能专注于呼吸,从而在吸气与吐气之间进入冥想状态,心境得以处于平静状态。

1.3 观察项目

两组家属于干预前及干预后第15天末均接受症状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是世界上广为认可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该量表共90个条目,9个项目,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SCL-90的每个项目均采用5级评分制,1分:自觉无该项症状;2分:自觉该项症状有问题,但无影响或影响极小;3分:该项症状对被测者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4分:该项症状对被测试有很大影响;5分:该项症状对被测者影响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干预后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SCL-90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干预前各项SCL-9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3 讨论

心理健康指心理活动及心理状态均正常,据调查显示,精神病患者家属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是由于患者家属长期身负监护精神病患者的重任,需要随时应对精神病患者的病态行为,投入大量的财力与物力[4-5]。而患者家属自身对该病的认识存在偏颇之处,加之极易受到社会不良评价的影响,使他们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中,缺乏不良情绪的表达通道与周围人的关爱,所以难免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6-7]。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改进,精神病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课题,心理健康教育主张为患者提供宣泄不良情绪的支持性环境,鼓励患者吐露心声,借此改善患者心理状况[8]。精神病患者需要注意精神上的护理常识,很多精神病患者在经过医院的正规治疗后,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护理加上一些社会因素,反而出现复发甚至加重的现象[9-10]。精神病的护理,需要从心理与行为等方面做起[11-12],和患者交流一定要注意方式,避免患者受到过大的刺激[13]。精神病复发的可能性很大,尤其是在恢复期,这个时期患者和正常人的行为表现相似,所以一定要提高警觉以护理好患者。

精神病患者存在严重的孤独感和恐惧感,他们既要承受自身疾病痛苦,还要饱受社会压力和精神创伤,因此需要家属及亲朋好友给予恰当的心理支持和关怀,态度诚恳,耐心倾听患者心理感受并给与正确解答[14-15]。帮助患者分析其长处和优点,使其勇敢面对困难,建立起积极的心理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斗志。精神病患者心理状态较为复杂,难以琢磨,家属应心平气和地对患者进行循循善诱的护理[16-18]。①对发病期间行为异常难以释怀,心理上有羞耻感者,应态度温和、语言诚恳地帮助患者分析病情,使他们正确认识病态行为并给予安慰,以解除思想顾虑及羞耻心理。②因个人生活受挫而忧心忡忡、消极悲观者,则应诱导其正确对待和处理生活中的事情,学会处理个人与家庭、社会关系的能力。③心理状态较稳定、无心理顾虑者,可引导他们总结发病规律,宣教精神疾病方面保健知识,自己制订预防小措施,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第5篇

关键词:护生;精神科;就业取向

2008年10月,据中国CDC精神卫生中心培训部主任唐宏宇称,我国精神疾病防治呈现了发病人数显著上升与能够提供的服务明显不足的矛盾[1],由此将精神专科人才需求带入了人们的视野。2012年,卫生部重点中提出:探索建立专科护士培训制度,加强重症监护、急诊急救、血液净化、肿瘤和精神护理专业的培训基地建设。体现了国家对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视。但是由于我国精神科护理起步较晚,精神科护理人员稀缺,为调查护理专业学生对该类科室的价值取向,指引学生根据医院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更好地为精神疾病患者服务,本文对护生精神科护理就业现状与前景展望进行了综述。

1 精神科护理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人们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也逐年提高。然而这些精神疾病患者中有90%以上的人群没有求助过精神科医生。而精神疾病的管理、预防、治疗、康复非常的重要,可见,人们对于精神专科的认识远远不足。在全国建立的国家级精神护理专业培训基地中,精神科护理人员的流失最为严重,已成为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精神卫生专业人员不仅数量不足,而且整体水平不高。我国现在急需要大批量的具有高素质的精神科医务工作者。而护理专业人才缺失尤为突出。

2 精神科护理范畴

精神科护理方向可分为专科护理、社区护理、个案护理及病房护理四个方面。

2.1 专科护理:要求从业人员为患者提供专业治疗和疗养环境,保证生活质量,加强基础护理。护士应当能够通过病人面目表情及肢体语言,预知发现病人的危险行为。

2.2 社区护理:是一种从西方引进的精神治疗、护理及管理的方式,但在我国卫生服务体系中发展缓慢,社区护理从业人员数量匮乏,主要是我国缺乏统一规划和经费投入,地方政府不够重视等原因造成。

2.3 个案护理:是卫生保健服务的普遍模式,它强调了服务的连贯性,对于病人的身心护理有极大帮助。若能持续推动发展,对于节省国家资源、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有极大帮助。

2.4 病房护理:是采用国际上的风险评估分级化管理,将红色级别患者送至专科精神卫生机构医治,黄色级别患者送至防治机构,绿色级别患者在家庭或社区康复即可。

从资料显示,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管理模式的改进,精神科护理的范畴逐渐扩大,对精神病人的护理也向开放式管理逐步改进,卫生服务体系逐渐完善。

3 精神科护理的前景展望

随着社会和医学上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的同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精神问题。这时,作为精神科的医疗和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作为一名精神科的护理人员,不仅要有丰富且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还要有丰富的人文关怀,有耐心,有一颗恻隐之心,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患者。

根据精神科护理工作的现状和范畴来看,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工作面临着极大的困境和机遇。面临的困境主要是在校护理专业的学生缺乏对未来职业的规划与指导,对精神科护理工作的认知度有限,对精神科护理工作感到恐怖已经成为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心理认知状态。同时,作为院校教育,也缺乏针对精神专科方面的护理教育,不仅是在理论上、临床见习、实习上,甚至是思想上,导致精神科护理教育的滞后。不管是本科还是专科的护理教育上,都缺乏规范化的教材学习指导和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培训。由于精神科工作具有高风险性,高强度性等特殊性,多数护理人员对精神科工作具有恐惧和抵触心理。在工作方面,他们每天都要面对精神疾病的患者,既要预防遭到患者的攻击、殴打,又要确保护理工作的准确和到位性,且精神科患者多不能正常表达自身感受,在不受控制下易发生伤人、自残、逃跑等状况[2],会给护理工作造成一定的压力。其次在社会和生活方面,由于社会上的一些歧视、不认可,还有家人的反对、不理解,导致精神科护理人员的流失,而在精神科工作的护理人员少,且工作量超负荷过大,又加上患者的不配合,长期循环造成护理人员的精神高度紧张、焦虑、抑郁、自卑。而在如此超负荷工作量的前提下,护理工作人员的福利并没有得到相应的保障,形成了一个超负荷工作却低收入保障的工作模式。

从就业前景来看,精神科护理工作的机遇也是不容小视的。随着国内外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对护理人员的需求增加,护理人员的缺乏已经成为一种紧张的形势。这对于护理就业也有一个多向的选择,就业竞争压力也相对较小。为了更好的应对新的挑战,精神科的护理事业也需不断的调整和创新。目前,我国的社区护理工作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与国外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促进社区化精神卫生服务,让精神疾病的康复工作重心向社区转移,使精神卫生服务可以更完善、及时、经济、有效地进行,进一步发展社区精神护理工作。同时,大力推行“社会化、综合性、开放性”管理,完善护理教育和知识结构,加大精神专科护理的临床护理力度,推行此模式促进精神疾病防治,多学科,跨部门协作,不仅仅局限于依靠精神专科护理人员和医疗机构,更要组织和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特别是患者的参与,发挥家庭在监护的方面的积极作用。国家和政府不断提高和完善护理人员工作工资福利的待遇,护理人员在社会上的地位也有所改观并得到认可。此外,结合个人状况,还可以考虑出国发展,更好的学习国外先进护理技术和经验,保持终身学习的热情,从事精神科工作也是对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是一个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机会。

因此,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护理技术和管理方式,结合我国精神科护理的实际实况,积极的发展我国精神科护理卫生事业,多方面去不断提高和完善服务质量,使我国的精神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和发展。

4 精神科护理教育

在世界范围内,对精神科护理的课程也要求不一,一些国家多采用专门教育模式,要求学生在入学时就选择好今后的执业方向,然后根据其选择的方向接受相关方面的课程教育和培养,学生毕业后也只能在相关领域进行护理实践。这种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关注了精神科等专业的特殊性和实践性。对于精神课护理课程的设置,我国对护理专业学生要求培养具有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社区护理的能力,能在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和社区护理工作的综合性专业人才,相对于精神科的特殊性缺乏针对性。而且大多数的护生对精神科护理的认识并不十分充分,加上文化程度及精神科护理的特殊性对学生的影响,使得绝大多数护生,特别是高学历护生毕业后选择精神科从事护理工作的寥寥无几[3]。因此,进一步合理安排护生在校期间的进行系统的精神科知识学习,不断加强和深化学生对精神疾病和精神疾病患者的认识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郑灵巧.中国精神卫生服务现状调查[J].医院管理论坛,2008.25(1):28.

第6篇

患者人身安全的危险因素,并采取应对办法。结果自2000年以来我院护理方面的安全问题大大减少。结

论不断地查找护理安全隐患,确保住院精神患者的人身安全是精神科护理永恒的主题。

【关键词】精神科病房;安全隐患

作者单位:136000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1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现存的、潜在的安全隐患主要包括以下几

方面

11精神科护理人员方面

111护理人员年轻化,缺乏工作经验。现今在精神科从事临床工作的护士,多为80或90后独生子女。

老护士由于年龄或身体的原因大多已经离开临床。这些年轻护士,很多人在工作中缺乏自律性,不遵守

规章制度,责任心不强,对患者缺乏爱心;工作中不善于观察病情,只知道机械的执行医嘱,完成日常

工作任务;当患者出现异常情况时,不能及时发现;擅离职守;值班时睡觉、饮酒、打闹,不按要求提

前十分钟到岗,不仔细交接病情等。

112护士法制观念不强、法律意识淡薄。护士不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护士条例》,工

作作风不严谨,存在侥幸心理,不认真查体,凭感觉书写护理记录,随意涂抹、修改护理文件;不按要

求测量生命体征;一旦患者病情有变化,护士记录不严格、不及时,势必会引起法律方面的问题。

113护士工作压力过大。精神科护士每天面对的是一群失去理智、无自知力、受幻觉和妄想支配随时

有可能发生意外的特殊群体。有的患者在出院后,还对护理他的护士采取报复行为。由此可见,精神科

护士的工作风险比其他护士要多;加之精神科护士夜班频繁、待遇低、地位低、工作不被重视等,常导

致护士不能全身心地、热情地投入工作。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是诱发护理差错的重要因素。另外,如果

护理人员长期工作压力过大,可导致护理人员情绪不好,对患者发脾气,使患者感到不安全、不被尊重

,可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

12医院设施方面的因素。

121餐厅、水房、卫生间地面湿滑,患者容易发生跌倒;无专门的会客室使患者与家属在会客时感到

不自在;暖气管道老化,冬季室内温度偏低。这些都容易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

122病室内墙皮有脱落现象。如果患者被意外砸到,虽不致照成伤害,但也许会吓到患者,而引起患

者的不满;垃圾筐放到门边,家属乱扔垃圾,导致患者踩到香蕉皮跌倒而引发纠纷。

13精神疾病的特殊性

131患者精神症状导致的安全隐患。由于精神病患者可出现伤人、毁物、自杀、逃跑等行为[1]。

132对反复住院的康复期患者,有的有思想顾虑。例如:长时间住院的患者,思念家人。如果家属不

能及时来会客,患者就会担心家人不要他了。因为他在发病的时候,给家人照成了伤害;怕住院费用太

高,担心家庭经济状况;担心回家后不能像病前一样工作和生活,怕被别人歧视。因而,有些患者产生

了强烈的自卑感和自责心理,这类患者往往选择自杀和服毒等方法以寻求解脱,还有一些选择逃跑。

133患者合并躯体疾病。精神患者大多需要长期服用精神类药物,这类药物在治疗精神疾病的同时,

也产生巨大的副反应。如导致肝肾功能损害,便秘,肠梗阻等。有的患者合并心脏病、脑血管意外、低

血糖昏迷等疾病,如果患者不能及时主诉躯体的不适,那么就延误了最佳的诊治时机。而有的患者年老

体弱,机体功能衰退,生活不能自理,对药物的耐受性降低等都容易产生意外。

134用药方面的安全隐患。大多精神类药物都是巨限类药物,这就意味着他比任何药物副反应都大,

最严重的副反应就是恶性症候群、粒细胞减少,最常见的是锥体外系副反应。尤其对于年老体弱、进食

不好的患者尤其应注意;潮湿闷热天气时、突然改变时易产生性低血压;使用氯硝西泮导致的

双下肢无力、发软而跌倒。

14患者家属方面的因素

141由于精神卫生知识的欠缺,导致患者家属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而引起的安全隐患。如家属对患者

的疾病不理解,认为患者是不听话,因而对患者拳脚相加;有的虽然自己护理不了患者,也不同意护士

对其采取保护性约束措施,而导致患者自伤或伤害别人;有的家属不听护理人员劝阻,带患者外出,患

者出去后,发生溜走、自杀;有的家属对患者一味迁就,担心精神类药物会把患者吃傻,不配合治疗等

142家属不遵守陪护制度,对护士的告知不重视、不遵守。将危险品如:刀、剪、玻璃制品等带入病

室;不待病情稳定、好转,就为患者办理出院手续。

2应对办法,针对上述危险因素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

21每位护士上岗之前都要经过培训和考核。请院内科主任讲解有关精神科的专业知识;请护士长及有

丰富临床经验的老护士,讲解精神科护理知识和常见意外事件的处理办法;新护士到病房后,护士长指

定专人进行陪带;组织他们学习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上述学习结束后,院

里统一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护士要学会换位思考,谨慎自己的言行,要切实为患者着想,一视同仁

,待患如亲,不歧视精神患者,要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权利。同时,院领导也非常关心和爱护护士,对合

同护士给予了最好的待遇:即与在编护士一样同工同酬;还减少了护士夜班的次数,即由原来的三八班

改为四天两班,使护士减轻了工作压力。

22针对实施方面的不足,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在易滑倒的地方粘贴警示牌,写上“温馨提示:地滑

小心跌倒”,对待陪护的患者,嘱家属跟随、搀扶患者;不带陪护的由护士陪同。天冷时给患者多加一

些被褥;指导卫生员及时清理墙皮和及时倾倒垃圾,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给予答复。

23鉴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我们采取了严格执行分级护理制度。即对刚入院伴有严重的自他杀,毁物

,逃跑的患者,采取专人看护,24 h不离视线,行动有护士跟随;对病情好转的恢复期患者,采取由一

组护士分管几个患者,多与患者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必要时和家属沟通,切实帮助患者解决一

些实际问题,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使他们能安心住院。同时也要向他们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提高他

们配合治疗和服药的顺应性,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每位护士都要认真观察病情和听取患者的主诉

,要正确区分患者的躯体疾患和患者的疑病妄想。护士要知晓精神科常见药物的剂型、用量、常见副反

应。要严密观察患者对药物反应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与医生沟通,以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24关于患者家属方面,护士要做好告知工作。首先,患者入院时要做好入院宣教,如患者在治疗中途

换家属,要重新做好告知事宜。对患者和家属要像自己的朋友一样,要使他们感到来自护士的关爱。对

有暴力倾向的家属,要及时制止其打、骂患者的行为,要做好解释工作,告诉他们患者的病态行为不是

打、骂可以解决的,相反还会激化患者的不良情绪,要好好配合医生,才是最佳选择。护士要多与患者

及家属沟通,了解和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

25其他方面。护士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患者的病情,尤其对新入院的、年老体弱的、有躯体疾病的、长

期住院的、进食差的、病史中有自、他杀的和情绪低落的患者,要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报告

医生;对情绪低落者,要多与他们交谈,给予心理疏导。

总之,我们要用心去工作,查找和发现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就能把一切危险消灭在萌芽状态。我们时刻

要牢记的是:安全是精神科护理永恒的主题。

第7篇

【关键词】无抽搐电休克;精神疾病;护理效果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是指,在多参数监测下治疗精神疾病的物理疗法。该方法的治疗原理是应用适宜的脉冲电激刺,使得患者大脑皮层出现放电反应,进而引发脑细胞出现连锁生理变化,以达到治疗患者精神方面功能障碍的目的[1]。现将我院应用临床护理配合该病治疗所取得的护理效果,做以下总结性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间,临床确诊精神病患者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范围16~68岁,均龄为(34.6±8.4)岁;病程范围1~3年,病程平均为(1.7±6.9)年;患者中精神分裂和抑郁症各有12例,躁狂症和神经症各5例,另6例为强迫症。

1.2方法

护理人员通过视频和图片宣传以及现场讲解等形式,向患者讲解使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目的和作用,在治疗前对患者身体状况充分了解。例如测 T、P、R、以及BP等,并做好记录工作,如有异常及时和医生联系妥善处理。

1.2.1电疗前护理

由于患者及家属电疗前,对该治疗方法有所畏惧,护理人员通过消除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属的顾虑,要求其积极配合治疗做好与患者交流工作,并取得患者家属同意后才给予该方法治疗。同时还告知患者及家属,该治疗方法无痛苦并且是在患者睡眠状态下进行,还告知患者及家属每疗程通常需要8~12次,每天做2次且持续5d.治疗前要求患者应禁食禁止饮水8h,并且停用精神药物1次,治疗过程中可遵医嘱用药。治疗前1h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如何变化,若有异常反应应暂停治疗。排空二便,准备好急救器材,例如氧气输入设备和电动吸痰器,以及喉镜和气管内插管等。同时预备好抢救所需药物,诱导用麻醉剂和腺体分泌抑制剂,以及冲洗官腔溶液的生理盐水、松弛骨骼肌的氯化琥珀胆碱注射液等。

1.2.2电疗中护理

让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在治疗能量的调整中应首先参考患者年龄,术前注入1 ml阿托品,待30min内药物反应后加入牙垫,颤结束时,及时加入牙垫再做通电治疗。在患者两侧颞部固定电极,并监测电阻直至刺激中枢后,患者呈癫痫状放电时可视为有效治疗。同时记录下该次有效治疗情况。同时密切监测患者脑电图 R、BP等生命体征,对患者开放气道时让其取仰起头颌,若未见患者自主呼吸可加压供氧,保持血氧饱和度>90 %直至完全恢复呼吸。

1.2. 3 电疗后的护理

护理时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发展密切关注,并对其生命体征如何变化做了详细记录,若临床发现患者意识及呼吸有不适反应,则配合医生妥善处理。护理时为了预防该类患者意外摔倒,在患者未清醒前均由专业护理人员对其进行监护。患者中有个别患者性情躁狂有谵妄表现,则应实施保护性护理避免出现摔伤。对情况严重患者可静脉注射5~10 mg地西泮。

1.2.4安全防护护理

为了预防患者出现窒息,避免其口腔分泌物过多,护理人员让患者侧卧,用吸痰器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密切监护患者使用阿托品有何不良反应,例如患者是否出现了红疹和面色潮红以及心率增快等,若有以上临床症状则适当减少后续治疗的药量。另外为了预防患者住院期间摔伤,还在患者床位设置护栏并由专人监护,对于其中呼吸突然停止患者,用气管插管进行有效给氧。而对于患者治疗后短暂性失忆则应视为整个治疗时的不良反应,不需特别处理。

2结果

上述40例患者中除1例因经济原因中途停止治疗外,其余39例患者均改善了症状。

3 讨论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是无痛物理疗法,该方法对减少患者肌肉颤动作用明显,并且被应用于治疗骨折和关节脱位等。而该治疗方法被应用于治疗精神病患者时,主要是通过短暂而细弱的电流刺激患者大脑,抑制患者精神方面功能障碍,以起到治疗其精神疾病的作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方法对于患者容易冲动和思想固执等疗效明显,据李秀丽报道[2],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治疗无效后,使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方法治疗效果明显。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方案,主要针对抑郁症患者,例如有自杀、自伤倾向患者,以及紧张性木讷呆板患者、行为失常合并谵妄症患者。另外药物治疗效果较差,且合并躯体疾病的老年性精神疾病患者也在适用范围之内[3]。临床使用该方法治疗患者及家属首先会有一定的畏惧心理,因此需要护理人员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和理解,并告知患者及家属,该治疗方法治疗时患者没有痛苦反应,因为是在患者睡眠状态下进行治疗的。同时考虑到患者治疗前后情绪变化,对其治疗前的畏惧心理,以及治疗后会有头痛和短暂性失忆表现,护理人员有针对性的交流来缓解其焦虑情绪。同时本组护理人员还积极做好了预防安全问题的护理工作,做好了预防患者出现窒息的护理工作,并密切观察患者使用阿托品的反应,还积极预防患者住院期间摔伤,同时还指导患者,若治疗期间有短暂性失忆休息一段时间便可。

经护理人员耐心、细致的专业护理,避免了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方面的问题,文中本组患者经临床护理配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除1例因经济原因中途停止了治疗外,另39例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可见,应用临床护理配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疾病效果确切,适宜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宋亚荣王喜艳.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临床护理[J].吉林医学,2012,33(7):1523-1524.

第8篇

治疗依从性差 在复发患者中,自行停药者占54%~77%。患者治疗依从性差的原因,首先是患者或家属认为病情已痊愈,生活、工作、学习没问题,患者自我感觉良好,家属很满意,认为不会再犯病,没必要继续服药。其次是患者不承认有病或害怕药物的副作用。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病人,由于担心药物不良反应,或药物影响;或由于担心药物影响身体健康,女性病人担心药物会导致肥胖;或是因为急于摆脱精神病人的“帽子”,不惜冒着疾病复发的危险而停药。然而,坚持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是防止精神分裂症复发的主要措施。大量的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在病情好转后能维持用药的病人,2年内的复发率仅为16%左右,而停用药物的病人则达到42%,并且5年内的复发率高达85%。住院的病人中,复发的患者数远远多于初发数,半数左右患者的病情复发是源于治疗依从性差,擅自停药导致的。

社会适应困难 精神病患者经历了发病、急性期治疗、巩固维持治疗的过程,待他重新回到社会中去的时候,一方面本身尚处于重病后继续服药的恢复阶段,心理和躯体承受能力均不如健康人,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外部世界又具有其复杂性、竞争性、矛盾性,加上社会各界对于精神疾病和精神病患者存在偏见。因此,当患者回归社会时,往往会因社会适应困难(比如难以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而长期待业、有人际关系发生障碍等)而导致复发。

负性生活事件 在生活中,必将面临的现实问题有完成学业、就业、恋爱、婚姻生育等。另外,还会经历某些突发的意外变故,如亲人去世、夫妻离异等。所有这些生活中的事件,都有可能成为患者生活中的应激源,并引起相应的应激反应,导致疾病复l。

第9篇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月精神科收治的100例患者的健康教育情况。结果:实施健康教育患者的抑郁和焦虑评分及满意度明显高于未实施健康教育的患者,(P

【关键词】健康教育;患者;影响

随着医学不断发展,护理水平相应的提高,精神科护理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专业学科。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开展和加强健康教育,将会不断完善和提高精神科护理工作,帮助患者及家属认识所患疾病,促进疾病早日康复,预防疾病的复发[1]。本研究通过对我院精神科收治的100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月精神科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15岁-70岁,平均年龄41.6±5.8岁。文化程度:文盲13例,初中以下29例,初中38例,高中以上20例。临床特点:情感障碍51例,精神分裂症39例,应激障碍10例。根据是否采用健康教育护理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文化程度、临床特点经过统计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入院初期 因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无法自制,很难配合实行健康教育,此时应向患者家属说明健康教育具体情况,并且和患者家属协同配合劝导患者接受治疗;

1.2.2 康复期 由于患者病情的基本控制,自制能力明显恢复,在其患者家属的陪同下,向其耐心的解读健康教育具体知识,主要有疾病发生的原因,治疗药物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同时使患者了解认真的配合治疗,将会有利于病情的好转;

1.2.3 出院前期 患者的病情基本恢复,告知患者及家属精神疾病的注意事项,进行营养和生活指导,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出院后日常健康教育内容学习计划、运动计划、膳食计划等。

1.3 疗效评价方法: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者及家属分别对精神疾病情绪,如恐惧、害怕、紧张、抵触情绪及对治疗的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①自评抑郁量表(SDS)。②自评焦虑量表(SAS) 。通过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分析。在取得知情同意后,请调查对象根据治疗后实际情况并在不受影响的环境下独立完成,如患者无法独立完成应在家属的协助下完成问卷。

2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抑郁、焦虑评分及满意度的比较(如表1)

3 讨论

精神病患者病程长、不易治愈,给家庭带来沉重压力[2]。健康教育是精神科医护人员有计划、有组织、遵循个体化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的教育活动,促使患者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和影响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通过观察我院精神科收治的患者及家属在健康教育后,精神抑郁和焦虑评分的情况。结果表明,采用健康教育后,观察组的抑郁评分和焦虑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我们更应充分认识到健康教育关系医疗质量、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对患者进行教育,使其能了解常见精神疾病知识,有意识地改变一些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提高患者认识精神症状的能力,从而提高依从性,保障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利,精神科护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9):1395-1396

[2] 孔莲娥.精神科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5):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