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对网络文学的看法

时间:2023-06-18 10:30:52

导语:在对网络文学的看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对网络文学的看法

第1篇

法国著名学者福柯认为知识是一种权力,可谓见解深刻。权力实际充斥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传统的文学领域也是如此。在官本位的中国传统社会里,文学与现实的政治权力联系紧密。那时候是学而优则仕,读书是为了将来做官,文学创作绝对不是一般老百姓能够随便从事的事。翻一翻浩若烟海的传统文学典籍,我们就会发现,那些能够把作品流传下来的,没有几个是没做过官的。我们所熟知的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柳宗元王之焕孟浩然欧阳修辛弃疾陆游等等,都曾经是政府官员。杜甫很不济也做过一个小吏,陶渊明也还做过一个县长呢。经史子集里虽然也有在野文人的作品与民歌和传奇等流传,但那毕竟是很少数。文学的权力在这里是显而易见的,它通过政治权力得到了更强的凸显。

即使是在现代,文学的权力也不是隐微难察的。现代文学的权力主要是一种话语权力和话语资源霸权。现在某些作家和相互争风吃醋,漫骂攻击和大肆炒作,实际就是在争夺这种话语权力和话语资源霸权。在读者和市场有限的情况下,一个写者有了更大的名气,他(她)便能够更容易地推出自己的作品,从而也能够获得更多的金钱和更高的地位。同时,一旦他(她)的写作成就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他(她)也便对文学问题有了更大的发言权,从而他(她)也就掌握了一部分文学话语权。

在这种话语资源和话语权力的形成和分割过程中,有两部分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部分就是文学出版物的控制者(如报社、杂志、出版社的编辑、编审等等),另一部分就是文学评论者。文学出版物的控制者能够决定你的作品能否发表,从而也就决定了你能不能够参与话语资源与话语权力的争夺。很明显,如果他们不给你发表作品,你就别想让别人知道你的文学,那么你什么也不会得到。这些人的话语控制权是相当有力的。无数曾经对文学怀有梦想的人,很可能就因为自己没有名人推荐或在编辑部没有熟人,便无法使自己的作品被发表,在辗转碰壁之后,他们灰心地另投它途了。这其中可能不乏一些实际很有文学天赋的人。文学评论者也是强有力的话语权力所有者。凭借社会赋予他们的特定权威(他们被看作是文学家或评论家等),他们有资格来判断哪些文学作品是好的文学作品,哪些文学作品是坏的文学作品。靠这种话语权力,他们能够捧红一个写者,也能够棒杀一个写者。在传统文学中,话语权力在这两部分人的维持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规限文学的发展方向和规模。所谓文学的主流和非主流,实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他们来决定的。

然而,网络时代来临了,网络文学的崛起将会猛烈的冲击传统文学的话语权力。因为网络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网络文学是大众参与的文学。网络文学不仅将会引开一大批传统文学读者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网络文学将会通过网络的特点,侵蚀传统文学话语权形成和分割的流程。在网络上,发表作品不仅不需要先做官,甚至任何人都不需要生花妙笔,都不需要名人推荐或编辑部熟人,只要你能有一台还不算太差的电脑,再加一部电话一个解调器,你就可以上网自由地发表你的文学作品,发表你的文学评论。虽然网站上也有编辑和管理者,他们有一些类似传统文学话语权所有者的生杀予夺的权力,但一则他们相对要有更多的宽容性,另外各类网站的繁多也足以使不同的网络文学写作者为自己的作品找到发表的地方。

第2篇

【关键词】网络文学;传统文学;特征

对于网络文学,是指以网络平台为载体的文学作品,在文学界中,关于网络文学的定义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网络文学是在传统文学下衍生的一种文学产物,在新时期下,已经有了不错的发展。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都属于文学的范畴,具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同时网络文学是在新时期下产生的一种有别于传统文学的文学形式,能带给读者新的感受,因此,网络文学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基本特征。

一、文学变异和网络文学勃兴

(一)文学变异的发展

对于文学,口语是其最早的载体,文学是通过口头的方式创作、传播出来的,因此,我们可以将早起的文学称作是口头文学,随着造纸术的发明,文学作品逐渐通过纸质保存下来。随着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人类逐渐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的带动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使得文学媒介呈现多样化的形式,广播、电视、电影等新产品技术以文学媒介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对作者而言,计算机工具的产生,不仅仅代替了传统的写作,还为其信息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等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网络平台中,是一个资源共享的大容量资源库,作者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来查询各种图文资料,同时也能利用网络平台将自己的作品轻松的展现出来,和出版社、读者等进行沟通交流。在网络平台中,传统文学的主客体关系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文学作品能在创作、接受等过程中实现互动,作者的作品能在网络平台中快速得到读者的反馈信息,而接受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见、看法,将作品信息及时反馈给作者。在网络平台中,文学作品发生了极大的变异。

(二)网络文学发展的现状

时至今日,网络文学已经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通过搜索引擎查询可以发现,当前世界上关于中文文学的网站有3000多个,在我国有300多个以“文学”命名的综合性文学网站,有200多个以“网络文学”命名的文学网站,有260多个网站可以让作者发表原创文学作品。此外,在其他的综合网站中,也设置有专门的“文学”专栏,如新浪网站、搜狐网站、腾讯网站等,均记有大量的文学作品信息。这些网络文学极大的丰富了网民的文学视野,同时在网络中极大的促进了文学的传播。“榕树下”、“网易”等网站都举办有网络文学大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网络文学的发展,可以说在新时期下,网络文学已经达到了一个兴盛时期。

(三)网络文学的分类

对于网络文学,可以简单的分成以下几种情况:(1)网络上的传统文学作品,也就是传统文学的数字化,读者可以在网络平台中在线阅读各种传统经典作品,如《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鲁迅全集等,对于这一类网络文学,是传统文学的网络化,除了文学载体不同外,其他的没有什么差异。(2)网络原创文学,对于这类网络文学作品,是通过传统的手法进行文学创作,然后将作品发表在网络中,如网络作家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这类作品,虽然是采用传统的手法进行作品创作的,但是作者是在网络上进行作品发表的,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网络特性。(3)利用超文本技术、网络交互等创作出来的网络文学作品,对于这类网络文学作品,是网络文学的一种新品种,具有很强的网络特征,与传统文学有明显的区别,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文学,如作品《网上跑过斑点狗》、《火星之恋》等都是这类作品。(4)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电脑文学”创作,对于这类网络文学作品,数量还比较少,其本意已经超过了文学的范围,是一个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

二、网络文学基本特征

(一)网络文学的社会空间

数字世界对传统文学审编机制的“格式化”,互联网的核心技术文化理念为网络结构空前开放性及去中心性。以往通过纸媒介传播时,因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传播出来的文学较为有限,官方具有一定的物质设备垄断权和文学传播手段,他们在实现文学经济利益的时候也将文学政治职能完成。该时期发表的作品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权衡产物,同时也是传播者经济利益、文化精英读者审美趣味、作者审美创造和统治者政治利益相结合的产物。在发表任何一部作品时都不能将编辑的目光避开,同时离不开出版商的认可。针对该种现象出现,在较多的创作者中只有少数能成为作家,获得话语权力进而让创作者身上透漏出一定的贵族气息。写作网络文学不仅仅是在键盘上敲打,还需要按动鼠标将作品发到微博和公告牌上,但是在阅读网络文学时只需要开启一台计算机。综上所述,网络文学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自由和平等的网络理念。基于网络文学的该种特点,人们可以自由的在网络上写作文章、阅读文章和发表文章。不会再出现因为读者审美趣味或是编辑等原因出现障碍,也不会再有编辑把门,出现难堪或是退稿现象。只要作者自己愿意就可以将作品发表到网络上供大家阅读。

(二)网络文学的文化逻辑

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电子商务、办公自动化、信息搜寻、休闲娱乐等,成为人们网路生活的必然过程,同样的当网络成为人们社会的一种活动场所时,就带来了新的思维模式、审美趣味,进而形成新的网络文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造成影响。对于传统文学,受审编机制的影响,逐渐变得格式化,为网络文学的产生,在文学界带来一种自由、宽容的契机,同时也带来了鱼龙混杂、随意浮躁等。网络文学的这些特征一方面是在网络技术特征下产生的,另一方面在于现代知识态度的转变与电脑网络的日夜普及,使得网络文学在普及后,现代文学有了新的艺术空间。网络文学提倡平面化表达、无深度言说,网络文学的发展过程呈现出了符合后现代文化的逻辑思维,是后现代审美特征的体现,也就是对传统文学的解构和建构。

(三)网络文学的语言特点

同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的语言具有符号化数字化、简洁化口语化和新奇化幽默化等特点,其中,符号化数字化是指在用键盘敲打网络文字时,可通过多种文字符号或是非文字符号进行,进而给读者视觉带来丰富多彩的视觉符号,让网络文学作品具有较为独特的特点,如“GG”“MM”拼音缩写的含义为哥哥和妹妹,“7456”则代表气死我了等等。简洁化口语化主要是因网络上信息较多,观众为提高阅读速度没有耐心品味,因此,网络文学的语言一定要简洁。另外,网络文学最先出现在论坛上,因此具有较强的口语化特点,口语化特点使得作品简洁明快和活泼生动,进而使得观众能轻松的阅读;新奇化幽默化是指网络文学为观众们提供追求标新立异和推崇个性的新世界,进而便于观众们充分自身的想象力以及主观创造能力。网络文学的语言较为巧妙,具有令人瞠目结舌和语出惊人的作用。该种语言特点能让观众很好的宣泄自身不敢表达的情感等。综上所述,网络文学语言的独特特征给读者一种扑面而来的理趣和智慧,进而使得网络文学的活力和生机得到显著彰显,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文学语言的生动性、简洁性和丰富性,最终提高文学表现力。

(四)网络文学的叙事艺术表现

对于网路文学,和传统文学媒介相比较,具有很大的优势,也是在这种优势下,使得网络文学的叙事方式有别于传统文学。对于网络文学的叙事艺术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接龙体叙事,在我国的传统文学中,有文人一起喝酒行酒令、作顶真诗等文字接龙游戏,而在网络环境下,这种文学游戏变成了当今的网络接龙体叙事小说。(2)超文本叙事,网络文学中的文学时依靠于现代网络技术产生的数字化艺术,网络技术的使得“超文学”这种新型文学形式得以产生,在网络中,超文本小说是一种真正意义的“网路文学”,只是存在于网络中。(3)多媒体叙事,在传统文学中,只是简单的进行文学形象塑造,文字是唯一的信息媒介,读者只能通过文字符号,加上自己的艺术想象、再创造去对作品进行深入理解。而在网络文学中,可以通过电脑技术,进行多种手段的文学形象塑造,从而带个读者一个有声有色的文学世界。和传统文学叙事相比较,网络文学的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独特性、丰富性等特点,这也是网络文学能成为一种新文学样式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结语

对于传统文学,是植根于我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结晶,而对于网络文学则是新时代的一种文学新产物,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之间有很强的渊源,传统文学走向网络平台是时展的体现,同时借助网络平台的优势也极大的促进了传统文学的发展。相对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充满了新意,在具备传统文学的一些特性时,也具有新时代的独特特征,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文学具有双面性,因此,网络文学需要充分吸收传统文学的影响,朝着高雅、经典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竟菱.从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关系分析网络文学的基本特征[J].青春岁月,2014(18):141~142.

[2]刘静.从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关系看网络文学[J].华章,2013(34):163~164.

[3]邹奂.浅谈网络文学的审美特征[J].卷宗,2014(02):305~306.

[4]周昌义.关于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的几点误会[J].芳草:小说月刊,2014(08):98~99.

[5]胡新梅.新与旧的碰撞——论我国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之间的关系[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125~126.

[6]常翠岩.以痞子蔡的作品为例看网络文学的“草根性”[J].青年文学家,2015(21):214~215.

[7]高建薇.关于网络文学特征的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4(01):173~174.

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 文学教育观 转型

互联网时代,学生们获取文学知识的途径与以前大不相同,不需要再费时费力的到图书馆进行借阅,也不需要迎合老师的进度,从老师口中获取知识,他们通过网络查询,可以快速的对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进行下载,利用手机或其他的电子设备进行阅读,网络中的文学作品涉及的范围更广,题材更宽泛,带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可能性。网络文学也正在渐渐地取代纸质文学作品,与此同时,我国的文学教育也在逐渐向信息化靠拢,通过转型、重塑来适应现在的大环境。

一.传统文学教育的弊端

凡事都讲究与时俱进,文学教育也不例外,传统的文学教育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文学思潮,也与当代学生的文学观念不能重合,存在以下几点弊端;

1.时至今日,我国关于文学的讲授还在以课本为重点,已经无法满足现在学生对文学量的需求,而且我国教育部无法保证教材的更新速度特别的快,致使文学讲解内容过于陈旧,对学生的吸引力也不强。

2.当代学生因为已经大量的吸收了国外的文化以及思想,对于传统教学中提问以及讨论的学习方式,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教师不能够及时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致使文学的教授越来越不受学生的爱戴,使文学教育一度进入教学瓶颈期。

二.网络文学的存在优势

1.首先网络文学之所以在当下成为流行趋势,是因为人们对于网络的需求度。现代社会是一个电子信息化的社会,95%以上的人群都在应用电子设备,而学生对于网络的利用率更是一直居高不下,学生利用网络看视频、查资讯、玩游戏、交友,还有购物,现在有80%的孩子能够熟练使用电子设备,正因为对网络以及电子设备的强烈需求,让人们开始将文学也向网络靠近,大量的文学作品通过网络展现给大家,方便快捷。

2.网络阅读让“阅读”这件得更加随时、随地、随心,没有了书本以及地点的限定。传统的文学展现方法就是书籍,人们需要通过书籍来感受文学的魅力,但是书籍不便于携带,甚至有些书籍只能在图书馆馆内借阅,不提供馆外借阅的服务项目,致使学生的文学学习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但是网络文学通过电子书的形式存在于手机里,不占空间利于携带,且网络上文学资源较丰富,利于学生学习。

3.网络文学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其存在形式较多,包括人们现在常说的心灵鸡汤、反心灵鸡汤、微小说等,形式众多题材新颖,而且很多学生还在网络上尝试创作,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三.互联网时代下文学教育观念的转型与重塑

实现互联网时代的文学教育观念转型,首先要让文学教育与学生之间的传达者――教师,对于文学教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长春某高中语文王姓老师对于文学教育的改革有自己的见解,并且将自己的教学方法实际应用到高中文学教学中,深受学生欢迎。他通^了解班级同学发现,实际上现在的学生阅读面非常宽泛,而且在老师眼中许多没有营养的文学作品深受学生们喜爱,于是他设立了文学交流课程,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讲解最近自己阅读的文学作品,但分享过后要说出自己爱看的原因,通过这样的交流课程,他发现其实学生和教师对待文学作品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教师更加注重文学作品是否出自大家,阅读过后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是否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学生的思维就很简单,有时候文学作品中能带给他们同感,或者有激励他们的因素,他们就会阅读,王老师发现现在的教育方式首先禁锢了教师,教师也就相应的禁锢了学生,因此,应该改变教师的看法,把眼光放长远来进行当代学生的文学教育。

互联网时代下文学教育需要改革,与时代相接轨的同时又适用现在的学生。其文学教育的转型首先就是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只不过在教学形式上做出相应的改变,文学教育的主体依旧是学生,但是根据现在学生的需求,文学教育可以转至线上,通过线上与学生进行沟通,既符合学生对于网络的需求,又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更加喜爱文学。

参考文献

[1]杜丽萍.移动互联网时代文学教育观念的转型与重塑[J].语文建设,2016,18:7-8.

[2]王小英.超长与微短:互联网时代“文学”的两副面孔[J].社会科学,2015,10:183-191.

第4篇

与有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还是个新生儿。随着网络文学的崛起,也就必然给传统的文学理念带来冲击。虽然同是文学,但它们两者之间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一、创作主体成员的差异

网络相对来说是一块自由而且个性化十足的天地,不同层次的们自由地创作、自由地发表,没有人为的障碍,也没有严格的选稿标准,在电脑上敲击键盘,然后贴到各大BBS、文学论坛,就算发表了。过去那种环绕在传统作家头顶上的光环在互联网上不见了,在这里人人得以“抒而写之”。于是,有更多的一般人参与到“写作”中,其中“过把隐”的有之“、求发泄”的有之“、求认同”的有之“、纯写作”的有之,总之形形的“作家”都有,其学识水平、创作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良莠难分,但网络作家队伍的日见壮大却是有目共睹的,因为这一群体的成员是由许许多多的普通人组成。传统文学的创作主体大都是那些具有明显专业特点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一般都必须通过报刊杂志或出版书籍才得以和读者见面。因此,他们的作品在发表之前都必须经过文学编辑或出版商的选择,这就对作家的专业水平和作品的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对一般人来说要进入文学殿堂则是非常困难的。

二、文学创作的目的和意义的差异

正是由于文学创作成员的改变,使我们传统理念中文学创作的目的和意义也被网络文学有所改变。在我们传统的文学理念当中,文学的创作目的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文学创作的意义也总是在“审美意义”和“功利意义”之间徘徊,尽管在传统的中西方文论中也都曾有过“宣泄”、“自娱”之说。但网络文学恰恰相反,绝大部分网络创作其作品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宣泄和自娱,而文学的“审美意义”和“功利意义”都是次要的,更别说什么宏大主题了。由于网络的不可知性与神秘性,使许多的网络有一种共识:反正没人知道我是谁,有什么观点,有什么牢骚,有什么苦楚,都可以一股脑倒在网络这个“大垃圾场”里。以求得自己内心的平和或达到个人宣泄的目的。因此网络几乎每天都有无数的作品产生,数量多的惊人,这在传统文学简直是天方夜谭。自然,因为水平的原因,往往造成一种泥沙俱下的局面。也正是由于文学创作目的和意义的改变,使创作主体在主观上改变了对文学内容和形式的看法。网络文学作品通常分布在各种专业性的文学网站、综合网站的文学网页和大量的BBS上,其内容特点不仅表现在网络世界的虚拟生活对文学题材的丰富,而且它更表现在对文学作品深度的淡化。出于宣泄和自娱的创作目的,网络文学作品中以表现个人经验的内容居多,特别是以表现个人情感为多,因此夸张一点讲现在的网络文学可以称为“言情”文学。最早风靡网络的网络文学大约是台湾省蔡志恒先生的代表作《第一次亲密接触》,讲述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这种以言情为主题的小说到处都是,与众不同的是,它与网有关,与网络聊天有关。所以特别能引起网民的共鸣与幻想。因此,初次推出来时大受欢迎,紧接着大陆也出现了许多网络文学作品“,网络作家”一词也出现了。

知名度较高的有安妮宝贝、邢育森、李寻欢等,以七十年代出生为主。目前网民的年龄层最多的也集中于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因此我们不难理解网络文学中的题材多以爱情为主。而传统文学作品中那种表现时代、社会精神的文学题材被抛弃了,文学的深度也就无从探索了。同时网络们往往随着自己的兴致,随写随贴,不太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及整体性,有时甚至于语言的表达都不准确或错误,尤其是那些经常出没于各种BBS上的网络们更是随心所欲,因为无论是在专业文学网刊还是综合网站的文学网页上发表作品,都需要经过网络编辑的选择与把关,而在BBS上,尽管“网管”或“斑竹”有权删除你的帖子,但却没有人能够阻止你张贴自己的作品。网络自由,在很大程度上便表现为BBS上的自由。BBS不仅为网络作者自由表达自我提供了条件,而且从客观上看,也为网络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变化提供了变化。这就使网络文学在形式上呈现出了十分强烈的拼盘化色彩,就像打翻了的调色盘,什么样式的文学作品都有。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文学的作者在写作时只是追求个人价值感的认同,忠实于自己的内心。作者写作时只是表达一种倾诉的欲望,是非功利性的,这确实符合了文学最基本的特性———文学是心灵的自然流露。是不是可以这么说,网络文学排除了文坛名利的诱惑,是文学创作从内容到形式对文学本身的一种回归。

三、创作方法的差异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由于两者的载体,创作的主体、目的、意义等方面存在差异,也就必然在创作方法上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运用方面的差异

网络的出现,为人类的精神活动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广阔的虚拟空间,给众人以最为广泛的话语特权,所以它给网络们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运用语言的权利,给予了每一个人以平等的符号权力。网络就像马路边的一块“小木板”,谁都可以走上去信手涂鸦,发表自己的言论,因为“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因此,网络们往往随着自己的兴致,随写随贴,不太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及整体性,在语言运用上,便是充分张扬个性。但网络文学的语言运用也存在着语句粗制滥造,标点符号随意乱用,文字错讹,别字泛滥等不足。中国传统文学无论是什么样的文学样式都必然受到时代、社会、作家主体的影响,如作家本人对话语体制的依赖、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以及作家的身份表征与责任感等等,使作家缺少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因此对语言的运用往往受到多种限制。

2.审美感受的差异

网络在给予人们以文学话语权自由的同时,也给了人们精神的自由,心灵的自由,张扬个性的自由。网络使文学失去的是束缚,而使人类得到的却是文学与精神的双重自由。因此,人们获得了选择的自由、思想的自由和表达的自由,因此网络为人们提供了按照个人主观愿望和独特个性运用语言来表现人的全部生命的权利,在文学这片自由而喧闹的“赛伯空间”里,人们可以尽情遥寄生命的希望,挥洒个性的本体需求,调动生命质素的全部起动和自由迸发,让人之性灵在澄明之境中全面敞开和尽情舒展,使“生”之烦恼与“活”之局限在这种自由精神的光辉中得到尽情发挥。而传统文学的价值依凭和审美承担在网络文学中成了被遗忘的理念、被抛弃的信念或不合时宜的观念。#p#分页标题#e#

3.结构体裁的差异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都是写作者随意而为之,因此其结构非常简单、松散,甚至于有些作品不能称之有结构,有结构往往也只有主干,没有旁枝,尤其缺乏更广阔的社会内容的枝枝叶叶。明明是亲身经历的刻骨铭心的真实故事,由于忽略了细部的场景刻画,读后却让人觉得是编造。相形之下,传统文学则精致可信的多,由于有完整的结构,细致的细节描写,使作品显得真实可信。网络文学的作者在描述故事时,缺乏必要的铺垫和解释,人物行为常常是乖戾突兀的,人物的性格变化和情节发展不够顺理成章,前后衔接不上,中间出现许多断层。艺术作品当然是讲究留白的,要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给人留以想象回味的余地。但这空白要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的常理。

四、文学评论的内容与形式的差异

第5篇

关键词 网络文学;传统文学;文学批评

网络技术在中国普及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影响或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人际交往方式和文化交流方式。网络文学的兴起也就成为世纪之交文学领域不可避免的伟大变革。网络文学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学发展趋势,已纳入世界文化发展的总体倾向之中。自从蔡智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风靡网络之后,仅仅几年的时光,数不胜数的网络和网络文学作品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网络上,甚至有些作品还以纸质书籍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网络文学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不同凡响的影响力和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

资深作家陈村慷慨地赠言网络文学:“前途无量。”他在“网络之星”丛书的序言之中说:“有人一口认定网上的文学作品都是垃圾,那是精神错乱,我们应该怜悯他。有人说网上的作品才是文学,那是理想,我们要努力。”可见,网络文学在当今文坛上其势头已经不可抵挡,有燎原之势。

网络文学被称之为“快餐文学”,首先是因为它出炉快。很多网络作家都是即兴写作,很少经过字斟句酌的深思熟虑,就把文章到网上。其次是很对大众胃口,普及快。从风靡网络的几大创作类型来看,有以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为龙头的网恋题材,以邢育森的《网侠》为代表的侠义套路和以宁财神的“网络鬼故事”为代表的恐怖幻想系列。这些作品都是借了高科技的扶持走了通俗文学的老路,更多的是注重对读者心理和感觉的刺激。与此相适应,延伸出第三个特点,即受众消化快。很多网络文学的读者也就是在随意的点击中寻求一时的心理,“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囫囵吞枣,很少有细细咀嚼品味,以至于发出“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喟叹。

网络文学是新生事物,文学形式与网络媒体之间相互作用,构成当代文学新的生存环境和价值取向。它需要悉心关照,需要理论引导,需要赞赏也需要批评。阐发其对未来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不失为传统的原则。

文学是文化飞翔的翅膀,网络文学传播无疑又给文学发展创造了一座划时代的历史丰碑;同时,文学活动是信息传播链条中促进文化传播的主要承担者。网络使文学创作与生活同步变成了可能,网络文学也强化了文学反映现实的广度和力度。比如,一些网络文学表达的对人类生存命运的关怀和个体生命的体验,其中一些玄幻小说表达的虚幻和虚假的表象,同样是日益复杂多元化生活状态和多面化人性的展示。甚至有些网络小说触及到了当前人类生存必须共同面对的命题。比如2001年影响较大的《灰锡时代》,讲述一个发生在20年代30世纪的故事,其超拔飞扬的想象力和戏谑幽默的语言风格,被读者誉为“王小波再现”。其关注人类生存的大视野和对人类未来美好生活的热切期望等,都应该进入阅读和审美经验范围之内,成为理论抽象依据的感知经验。

网络促进了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界限的消解,文艺学正在进行一场传播学的转向,文学的期待视野、文本结构、文学传播都发生巨大变迁;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球视野的公共空间;网络给予人的自由与平等,实质就是文学创作和社会生活民主化的集中表现,如果没有网络的参与,中国民主的进程不会有这么快的进步;在网络世界必须建构一种世界公民意识,只有具备这种世界意识,才能把中华民族自由的美的东西传递给世界,实现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使命。

但是网络文学的自由化无序写作状态,以及网上个体全面真实的展现和网下生活现实局限下的选择性暴露造成的强烈反差,使网络写作带上虚幻的色彩。并且,基本没有责任担当的网络叙事给人一种虚假的叙事表象。但是笔者认为,那不是网络的错。虚幻的应是人性而非网络。

不管怎样,互联网犹如“洪水猛兽”,对人类社会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身处这样一种网络无孔不入的社会环境和传播环境下,“象牙之塔”的文学面临的环境与情状发生巨变。随着产业化运作机制在文学领域的逐渐完善,改变了文学的生产机制和传播方式,也改变着文学价值本身。物欲横流之下,文学浮躁之风盛行,纯文学只能走出“象牙之塔”,为生存而挣扎。在如此情形下,文学的生存环境和价值取向都具有其新的特点,一种适应市场经济时代特点、多元并存的新的文学格局正在构建。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网热背后的传统文学,二者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传统文学作品主要以书本、杂志、报纸等“硬载体”文本出现的,它们陈列在书架上,摆放在案桌前,构成一种广延性的物质性存在。网络文学则以电子符号的软载体形式存在于电脑中,传输在互联网上,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随意性。在传统文学类型中,有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的“四分法”,同时,纪实文学和虚构文学、文学创作和生活实录、文学和非文学的界限都非常明确。但在网络文学中,文类界限已变得模糊或被淡化。在阅读的过程中,很难分清它们属于哪一类文体,因为这些作品给人们的感觉往往是模棱两可,传统的文学分类法对它们无从归类。传统的文学构思是个人化的艺术思维,它要基于个人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感悟,不断为内容而寻找形式,以整体的艺术观照来施展自我潜在的艺术创造力,为作品的生成打造审美原创的艺术胚胎。而网络文学则不同,它的写作是随意的,无需完整的艺术构思。传统文学,属于单向传播,其信息传播模式是传播者媒介接收者。网络文学信息传播模式是传播者媒介接收者传播者。在一般情况下,读者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作品,才更容易产生阅读作品与参与交流的渴望。网络文学的作者和读者的角色是可以互换的,因为交互活动本身常常将欣赏变成创作,或将创作变成欣赏。

从网络文化传播的全球化语境看,“任何文化都应该是开放的而不可能是封闭的。并不需要以一种新的文化中心论去取代旧的文化中心论,中国需要的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开放的本土文化、一种世界主义的胸怀、一种鼓励多元文化的战略。应该在全球意识的观照下发展自身的民族文化,认真处理好‘现代对传统的超越性复归’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惟其如此,才能在未来更为激烈的中西文化冲突和文化争夺中,张扬中华民族文化的超越性品格。

网络文学因为其自身的优势比传统文学更为普及,影响力更大,并且形成压倒之势。然而,它们毕竟是同根同源的,只有相互补充和完善才能真正共荣,促进文学的长足发展。令人欣慰的是二者的关系正走向融合,如开发工具的融合、方式的逐渐融合、思维观念的逐步融合等。

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是适应时代而产生的,它虽然没有传统文学根深蒂固的地位,但它有传统文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应该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妥善处理好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之间的关系,使它们同时为人们提供优质的精神粮食。传统批评家不应该再用轻视的态度来看待网络文学。目前网络文学和网络批评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存在这样那样的很多缺陷,但是任何一种新生事物在起步的时候都是艰难的,也正因此才更需要专业批评家的支持与帮助。传统批评家要学会用宽容发展的视野来对待网络文学与网络批评。

第6篇

网络文学写作是依托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全新的写作方式,网络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写作和传播媒介的变化,承载方式的不同,会使人在感觉、思维、表达等方面都发生微妙的变化,使文学在创作、传播、欣赏方式、基本观念、价值功能取向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或正在发生着诸多变异。网络文学所表现出的新特点,研究对象的变化,决定了我们不能以传统的眼光来看待网络文学,计算机最深刻的美学意义在于,它迫使我们怀疑古典的艺术观和现实观,因此,网络文学将影响到传统的文学理论、写作理论内容的变革,在写作实践中实现对传统理论的更新和重构。

一、文学价值理念的革新

对文学的价值功能,历来就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有人看重的是文学的社会教化功能,文学似乎是布道的牧师,思想的导师。有人看重文学的娱乐功能,文学仿佛是闲暇时的游戏。而中国传统写作观的核心是重视文学的社会教化功能,认为写作是经天纬地的“不朽盛事”,是人为了寻求真理而获得的一种话语权,文学的社会功利性得到了非同寻常的重视。文学担当着经国布政、社会教化的任务,甚至把文章看成是匕首,投枪。作家们代社会立言,是民众的“代言人”,主张“文如其人”,“知人论世”,文章是人格的复现,作者要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在网络文学写作中,传统写作者的神圣感和作家感消失了,作者摆脱了功利目的的诱惑,获得了自由的创作心态。网络似乎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聚众狂欢的场所,写作完全成为一种爱好,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自由宣泄感情,寻找同道和心与心的交流,更看重写作过程中的惬意和畅神。网络作者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语言本身的表达上,追求语言的外在魅力和新鲜感,像是在玩语言游戏,而不像传统文学那样追求语言的思想内涵。王岳川在谈到现代社会写作的新变化时说:“思想写作渐渐退出了现作主角的地位,而使得‘语言写作’本身大面积地出现在思想的领域。”[1]网络作者们只顾自己的感受,不顾读者和公众,对公众、社会乃至人类的崇高使命感已经荡然无存,文学艺术成了作家艺术家个人感觉的玩偶。杜夫海纳所指出的现代艺术家的缺点,在网络作者身上也明显地表现了出来,即他对人的环境与自然环境再也提不起兴趣来了。生活在他周围的人们不过是匆匆来去的过客。如果不是偶尔还有一种权威性的声音使他麻木或令他感奋的话,可以说,已经没有一种使命感是他欣然承担的了。网络作者们在作品中无意承担对社会生活及生命价值的总体思考,而是充分表现着世俗性和平民化,演绎着媚俗和滥情,缺乏人文关怀,缺乏精神向度,也缺乏内容深度和历史感。因此,网络文学的价值标准自然也与传统文学不同,在网上,那些新奇、悬念、煽情或搞笑的作品更有读者缘,而感情含蓄、态度温和、需要反复咀嚼、寻味其精神内涵的作品却不甚受欢迎。雅斯贝斯认为,在西方,社会技术化了,教育技能化了,艺术也变成了单纯的娱乐手段,网络文学在和高科技的结合中,使更多人获得了文学表达和接受的机会,文学卸落了功利主义的重担,回归到自由抒情、悦心快意的游戏创作本质,使文学的价值功能由经国立业向世俗化转化,变为自娱和娱人。

二、作品真实性理论的重构

互联网在艺术作品与客观的真实世界之间构建了一个仿真的世界,即虚拟世界。网络中的虚拟世界,首先指人们的网络行为所依附的空间是一种虚拟的电子网络空间,不同于现实的物理空间,网络行为只存在于以数字化的形式而存在的比特的关系结构中。另外,虚拟世界还指网络所营造的虚拟现实,即利用计算机或网络生成的一种模拟环境,它是具有表面色彩的立体图形,可以是某一特定现实世界的真实体现,也可以是纯粹构想的世界的仿真再现,人可以与之进行交互作用,并且能给人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网络写作行为和作品必然存在于这一电子虚拟空间中,离开了网络环境,作品就似乎不存在,除非下载为纸质文本,而且网络作品对虚拟现实肯定会有反映。这样,网络作者所面对的写作对象,除了传统写作理论中所界定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还可以是依赖网络而存在的虚拟世界,而且写作者在这样一个世界中去感受、想象、思考,势必会影响对现实世界的感受和理解。网络作品既可以是主、客观世界的真实表达,也可以是对虚拟世界以及在虚拟世界中的现场感受的真实表达,作者在亦真亦幻的电子世界中,大大地满足了企图通过想象扩展现实世界的欲望,也利用这种“虚幻的真实”和“真实的虚幻”抒写自己的心情故事,满足潜意识中“梦想成真”的愿望。这种现象的出现,必然冲击着从《乐记》“物”———“心”关系的描述到《文赋》、《文心雕龙》建立起来的“物”———“情”(意)———“文”转换的传统写作理论模式。传统作者在写作实践中,在作品的真实性追求上,要么讲求客观真实,要么追求主观情感的真实,要解决的是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和作品之间的关系问题。尽管传统的“物———意———文”转换理论仍可以用来指导网络写作,但是已经不能完全符合网络写作实际了。网络文学中,作品的真实性追求还包括对虚拟世界的真实反映,涉及到客观世界、电子虚拟世界、主观世界和作品的关系问题。因此,现作理论,需要直面现代网络写作,需要超越传统文学理论、写作理论,需要重新审视外物和文思的关系,需要把“虚拟世界”纳入理论范畴而加以观照和思考。

第7篇

网络文学的“黄金时代”

异类诗人走红“谈诗”变得流俗

近日,北京9岁男孩梁胜杰(笔名铁头)的一组诗作在网上广泛传播,他的作品引起广泛争议。他也被称为“最小诗人”。这是诗人的寂寥岁月,这是诗人的喧嚣年代。一边是职业诗人境况惨淡,一边却不断有“诗歌票友”一夜蹿红。当诗歌本身的荣耀不再,写作者独特的身份,便显示出一种“决定意义”。

不知从何时起,写诗者身份的新奇性,总能在第一时间引发热议。脑瘫的余秀华、年幼的铁头,人们在阅读他们的作品时,总难免会在意他们的特殊身份,很可能就调低了心理预期,甚至于产生某种审美错觉。铁头的诗歌,真的足够好吗?虽是见仁见智,但有几点是确定的。首先,倘若以文艺评论的严苛标准量之,其诗只能算是泛泛之作;再者,他的某些诗作流露出的成人化、早熟化倾向,本身就是可疑的成长危机。铁头或许只是一个需要更多关爱、更多认同的孩子。

各式走红的异类诗人,只是兜售着一种戏剧化的个人故事,只是充当着不愿正经读诗者的“替代方案”。当余秀华、铁头爆红之后,“谈诗”正变得流俗。网络之上,那种浮夸、草率、偏执的话语口径,正在取代我们关于严肃诗歌的审美趣味和批判传统。

网络文学的“黄金时代”

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至2014年网络文学共有151款作品影视版权售出,预计2015年网络文学产值将突破70亿元。近两年,乘着“互联网+”的东风,国家政策的鼓励支持,网络文学水涨船高,大有“井喷”之势,甚至走出国门,在海外赢得众多粉丝与掌声:《甄嫒传》出口美国,《琅琊榜》播出韩版……过去难登大雅之堂的网络文学正迎来它的“黄金时代”。

当前网络文学存在大量跟风、雷同乃至抄袭现象,这都是商业化在作祟,值得警惕。

目前国内学界缺少真正的网络文学批评。如今小学生、初中生都有了移动终端,他们是潜在的网络文学阅读大军。在他们还未形成自己的审美标准和网络趣味前,培养和树立好的阅读标准和趣味十分重要。

【对比解读】

网络文学的确有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特点。对此我们不应该回避,更不能以一种粗暴的态度,直接挪移传统文学的批评范式来打击网络文学。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网络文学批评范式,以期更好地推动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

的哥爱心接送VS小面馆温情

孤残女生上学不便18名的哥轮流接送

2015年11月4日一早,昌吉市城建出租公司的一辆出租车早早等候在昌吉市儿童福利院门口,来接平平(化名)去上学。驾驶员刘师傅告诉记者,这个孩子不容易,我们城建出租公司要将免费接送她上学的承诺践行下去,18名驾驶员将按班轮流接送,值班表一直安排到平平(化名)高中毕业。

平平是一名弃婴,身患侏儒症,身高不足1米,而且脊柱侧弯,双腿变形,行走困难,从小在儿童福利院长大。但身体的残疾没能阻止她对知识的渴望,目前她已是一名高三女生。

“孩子上学真的不方便,每天都需要接送。但我们福利院人手有限,每天按时接送真的保证不了。”福利院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天气逐渐变冷,天黑的也早了,孩子上学、放学都成了我们的心病。”

“公司安排我们轮流接送平平上学放学,我没有一点意见,这是行善积德的好事。”谈及对此事的看法,刘师傅如是说。

爱心承诺持续蔓延,18名的哥的爱心从未停止。福利院离市区较远,师傅们会提前起床,早早赶到福利院门口,害怕孩子受凉;师傅们在等孩子的时候,车不熄火,打开暖风,让车内和室内一样暖和;送到学校门口,驾驶员师傅一直看着孩子被老师接进校门,才会驾车离去。

老人到面馆吃剩饭 女老板为其端一碗新面

2015年11月1日中午,网友“小5写日记”到水文巷的一家面馆吃饭,这时,一位老人走到了旁边一张桌子边,端起别人剩下的半碗面吃了起来,面馆女老板看到后,走了过来,给老人盛了一碗新面,整个过程都让“小5写日记”拍了下来,并发到了微博上。看到这条微博的很多网友随后前往面馆,用吃面的方式为这位女老板“点赞”。

“昨天在微博上看到了这件事,就按照微博上的地址和照片,找到了这家面馆,吃一碗面,也算是用这样的方式给好心的女老板点个赞吧。”市民张先生说,“其实这件事要说大真的不算大,但是让人看了觉得心里很温暖,我觉得这就是巨大的正能量啊。”

这位女老板告诉记者,平时经常会遇到一些生活比较窘迫的人来这里,吃别人吃剩下的面,看到这样的情景,谁都会不忍心,一碗饭也不算啥。她不好意思地说:“根本不知道这件事会被发到网上,更不知道有网友来支持我,我说怎么感觉今天中午的生意要好一些呢。”

【对比解读】

“其实这件事要说大真的不算大”,是啊,生活中,那些小小的善意,转化成小小的温情,给世间添一抹温暖的绿意;那些不经意的小小温情,成了生活的添加剂,平凡而又真实,而这真实的温情,更多的是温暖了我们自己。勿以善小而不为,只要我们留意,生活中许多小小的善举,总会感化他人,温暖人间,愿这小小的温情传递更多的温暖。

名人去世乌龙VS网络低俗用语

名人去世新闻为何频闹乌龙?

“著名词作家、剧作家阎肃去世”的消息,搅动大众神经,事后证明是谣言。一条宣称“杨坤吸毒被抓”的假消息,也一度被传得沸沸扬扬,事后经澄清才知是一场误会。

歌手于文华在微博上爆料阎肃去世,该信息经几家门户网站转载后广泛传播,很多网友甚至在微博上点起了蜡烛以表悼念。孰料,没多久后,阎肃家人出来辟谣,原来老爷子确实因病住院,但处于好转中。这令于文华及多家门户网站尴尬不已,主动站出来致歉。

在文艺界,类似名人去世的假新闻早已屡见不鲜,本应严肃对待的新闻报道却变得如此不严肃,不禁引人深思。名人去世消息,一向是媒体关注的重点,抢发或独家一条名人去世的新闻能赚到不少阅读量、点击量。正因名人效应的存在,不少媒体往往会盯着他们的生死,以至于听到一点儿风吹草动,就不分真假,争相转发假消息。从金庸到洪金宝、成龙,从小沈阳到姜文,近年来“被死亡”的名人着实不少,阎肃老爷子这次算是“躺枪”。

诚然,名人去世是重大消息,媒体力争在第一时间抢发也无可厚非,但有些公共媒体往往处理得极不严肃,毫无新闻专业精神可言。比如,他们采用的消息,往往来源于并不可靠的自媒体,如个人的微博、微信。而为了抢时间,一些公共媒体的官微也根本不加核实、分辨,就转发,并点上蜡烛,送上“一路走好”的祝福语,实在是荒谬至极。在今天自媒体泛滥的时代,公共媒体随意转发自媒体消息已成为“习惯”,这很容易造成假新闻,闹出令人尴尬的乌龙。

网络语言别拿低俗“任性”

教育部近日的《2014年度中国语言状况报告》指出,网络语言粗鄙化需要治理,规范网络语言的必要性逐步得到社会认同。低俗化的网络语言,误导广大受众,不应任其泛滥。治理网络语言粗鄙化,是净化网络环境、促进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现实要求。

网络语言是一个阶段内社会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投射,是网民交流不可缺少的要素。互联网飞速发展,网络语言随之日新月异,富有想象力的网民创造了“蛮拼的”“给力”“点赞”等一大批简洁、清新、向上的网络语言。充满正能量的网络语言,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成为沟通心灵、传递爱心的工具。

但与此同时,“逼格”“尼玛”等粗鄙化的网络语言也广受诟病。这些低俗的网络用语,或是情绪发泄式的网络谩骂,或是以恶意中伤为目的的语言暴力,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部分网民的消极情绪,污染了网络文化环境。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低俗化的网络语言充斥屏幕,人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特别是一些青少年,他们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对新鲜事物有好奇心,对新鲜网语接受快,容易不加辨别地使用网络语言。长此以往,难免会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对比解读】

无疑,我们已经渐渐进入自媒体时代,但网络不是单个网民的“自留地”,而是数亿人的“公地”。因此,使用网络,应恪守被社会认同的公序良俗和道德规范。各大媒体在转发自媒体新闻时,更应严格把关,精心过滤,打造健康的网络空间。

叶良辰VS成志教育

叶良辰是我们的“时代病人”

因为武侠味儿十足的对话,叶良辰忽然就火了。随即他开了微博,粉丝众多。不过后来,他的微博却越来越不对劲,有事没事硬套自己的语录,还用鸡汤文字拼凑深情告白。之后,叶良辰出单曲的消息传来了,这个在陕西卖米线的小伙子,似乎“病”了。

这是一种什么病呢?从诸多网络小说里能看出些许眉目,那些网络小说主人公的典型特征,就是“无理由的牛逼”。他们光彩夺目,女主角、宠物、神功都自动上门,不需要九九八十一难,不需要刻苦修行,一路过关升至最高战斗力,然后扫荡世界。事实上,这些小说代表了一种底层的原始幻想,抽离掉了现实所有扫兴的元素。但我们终究要回到现实,在我们活着的世界里,根本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或者你能力够强,或者你背景够硬。

很遗憾,对于一部分青年来说,他们两者都没有。社会阶层壁垒分明,他们在城堡外绝望地徘徊,但又不愿意寻找向上攀升的通道,只能在这些粗糙的枕边读物里寻找。

如今,叶良辰似乎被铺天盖地的名声冲昏了头,误以为自己不再是米线店里的打工仔。他开始录制新歌,频繁参加访谈、网络直播、拍写真。事实上,我希望叶良辰别再火了。早点在遗忘里感受世界的冰凉,他才能快点从一场白日梦里清醒。

志向有误。成长就会出问题

清华大学附小在庆祝和纪念学校百年华诞的过程中,总结百年办学历程的精神遗产与文化积淀,提出“成志教育”的育人理念和办学模式。清华附小提炼的成志教育,既是中国文化秉性的传承,也是教育理论上的创新发展。“成志教育”的内涵,概括地表现为三个方面:承志、立志、弘志。

无志不立。一般而言,“志”有两种:一个是做事的志向,一个是做人的志向。小学教育与高中、大学教育的成志在对象和内涵上是有差异的,小学指的是做人的“志”,而立志是立人的核心。成志教育,非常符合中国教育文化的传统。“志向”是一种具有统领性的品质,也是道德素养的基础。没有这种“志向”,一切的道德培养都是妄谈;志向出现了问题,则所有的成长都成了问题。

第8篇

总的来说,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课程的目标应该符合这个总体目标,为培养信息时代的人才服务。同时,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服从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的前提下,它应该有自己的侧重点和特殊任务。

1.语文课程的目标观

民族性与多元化。信息技术革命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教育也逐步走向国际化。同样,语言生活和语言教育也趋向全球化、网络化和虚拟化。因此,我们必须在全球化的视野下审视语文教育目标,制定语文教育政策。一方面,民族语言是维系民族共同体的最有力的纽带,正确理解和运用民族语言及其所体现的民族文化,抵制外来语言和文化的霸权与殖民,是母语教育无可推卸的责任。另一方面,全环化必然导致多元化。因此,就语文教育而言,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正确处理好母语教育与外语教育的关系,正确理解双语教学的意义以及准确把握其分寸就显得很有必要。但总的说来,应该加强民族语言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使自身有一个参照系,更好地向西方学习。

人文性与技术化。在信息时代,计算机与网络的操作技术成为语言生活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比纸和笔的操作更复杂,更具技术色彩。同时,多媒体和超媒体技术丰富了人类思想的表达手段,非文本的可视化媒体将与语言文字紧紧地融为一体。发展技术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追求高效率,因此,培养学生高效率的技术化语文能力,将成为语文教育的目标之一。另一方面,由于高效率的原则就是要求企业化、标准化和统一化,因此,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又容易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当前,科技与人文的割裂正呼喊着科技与人文整合,这将使人们在追求语文能力技术化的同时,追求语文教育目标的人文性,包括对语言思维、语言道德和语言审美情趣的重视,对文学作品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其思想品德教育价值的重新评估。

普及性与艺术化。普及性是指过去仅局限于一小部分人群、具有高不可攀的神圣地位的语文教育目标,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成为大众化的目标。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电子写作、电子投稿与发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学生可以不受应试教育和语文教师的约束,人人都可以自由地、随时随地地发表自己的思想和看法,从而出现了大众化的“网络文学”,曾经神秘的“创作”成为一种普通的、大众的“写作”。在文学的发展上,这就是所谓的后现代语言的话语权威发生了变化,公众话语早已成了明日黄花,个人性话语、私人写作渐渐盛行。至于艺术化,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便利的多媒体表达与文本表达融为一体,语文教育目标带上了更多的艺术色彩;二是由于键盘输入、扫描输入、摄像输入、摄影输入和语音输入等输入方式的不断丰富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文章修改与编辑的方便性,传统的纸笔书写可能将逐渐让位,而隐退为一种少数人所专有的、纯粹的书法艺术形式。

生活化。信息技术为语文教育目标的生活化提供了条件。多媒体与网络技术能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社会,使语文教育目标更富有真实的交际价值,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学用一体化。如多媒体的互动技术可以模拟演讲、报告、采编等应用语文的真实环境和活动,网络技术使写作具有真实的交际目的,这就为语文教育目标生活化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个性化。信息时代文化价值的多元性、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使语文课程目标不再整齐划一,而应该承认语文能力的个体差异,从“一纲多本”发展为“多纲多本”,从“教学大纲”发展为“学纲”,鼓励学生根据社会的发展、自己的需要和潜力确定语文学习目标的总体要求和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个性化学习。这样就有助于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的个性化,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2.语文能力的变化

电子化的读写能力。电子读写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前所未有的语文形态,它与传统的读写一样,成为信息时代人们必备的基本能力。电子读写能力包括多媒体阅读能力、超文本和超媒体阅读能力,基于网络和资源库的检索式阅读能力,键盘输入、语音输入、扫描输入等多样化的输入能力,多媒体写作能力,超文本和超媒体写作能力,网上写作能力,电子投稿与发表的能力以及电子读写一体化的能力。这些能力除了必须具备传统文本读写的基本能力外,还包括一些特殊的知识、技巧与策略。如多媒体的解读,各种字体、字型、字号和不同文本版式的处理,页尾、页脚、脚注和尾注的运用,网络导航的技能,网上交流工具的熟练使用,网络礼仪和网上交际规则的把握。此外,电子读写对传统的文本读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由于电子读写的便利性和极强的交互性,电子化的文本资源极大丰富,以及情景化的多媒体与文本的融合,使其所表达的观点往往比传统媒体更加多样、复杂乃至隐晦,这就对批判性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又如在网上阅读时,由于超文本的功能,读者的眼光变得更加挑剔,如果文章缺乏吸引力,读者就可以迅速转移阅读目标,点击其他的栏目;反之,如果读者发现了优秀的文章,便会通过BBS、E-mail等电子手段在Intemet上迅速传播,影响范围极为广泛。并且读者还可以利用网上的交互方式,打破与作者的鸿沟,与作者甚至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对话。这些特点对网上的作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作者也施加了更大的压力。

快速读写的能力。质量和速度是衡量语文能力的两个重要指标。传统的语文学习注重语言的品味与揣摩,强调对语言的理解与感悟以及对文章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的全面把握,强调字斟句酌的写作和修改能力,这是语文学科特性的必然。在信息时代,它仍是一个重要的语文教育目标。但不限于此,由于信息时代网上信息的更加自由、开放、随机,人们所能接触的信息量剧增。在这些信息中,既有大量有价值的,也包含了许多价值不大甚至有负面影响的垃圾信息。因此,信息的快速捕捉能力、筛选能力和鉴别能力必将进一步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为了应对全球化浪潮带给人类的更加频繁的交往,在信息时代培养快速的写作能力也显得很有必要。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使写作成为有真实目的和意义的交流工具,如果能提高网络写作的速度,那么其快捷与方便的特点就会使它的交际价值能与日常口语交际相媲美。又由于网络写作能整合传统写作本身的优点,因此,它在远程、长篇和深思熟虑的交流方面则将超过日常的口语交际。

实用性和研究性文章的写作能力。文字处理技术如WORD、WPS使写作快捷而简便,网络技术如E-mail、BBS使写作具有真实的交际目的。写作将像口语交际一样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利用电子写作与传播,人们能够随心所欲地表达思想、交流看法,而这有赖于实用性文章写作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CD-ROM和网上信息资源的丰富性、电子写作工具的便捷性,使研究性文章的写作不再局限于大学生、研究生和专家学者,越来越多的中学生甚至小学生也有条件参与到研究性的写作中来。他们能方便地利用电脑网络请教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并开展网上协作,能搜集、阅读大量的信息资源,并进行不断的重组、加工与再创造。

规范性的口语表达能力。随着人机对话技术的发展,人与电脑之间的口语交流、人与人之间通过电脑与网络的口语交流将日益频繁。无论如何,电脑还不是人脑,人与电脑的对话就要求口语的表达具有适当的规范性,并掌握人机交互的会话策略,使电脑能够理解。由于当前的人机对话研究主要基于书面语言,因此,在目前的条件下,口语表达的规范也会发生一些改变,出现向书面语靠扰的趋势,如词汇省略现象的减少,句子趋向于完整,口语能通过电脑显示出来,从而具有书面语的视觉特征,能够被修改、补充与保存。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内容

1.语文学习对象的变化

多媒体。传统语文学习的对象主要是语言文字,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图像、声音、视频的运用与文本一样便利,它们不再局限在少数人专有的艺术创作领域,而是与文本融为一体,成为表达思想的共同方式。从当前的多媒体作品来看,多媒体与文本的融合有三种方式:一是像过去语文课文中的插图或朗读时的背景音乐一样,对文本的理解起辅助作用;二是以多媒体的表达为主,文本起补充、说明性的辅助作用;三是像文本一样都是表达思想的主体,如果删除多媒体部分,思想的表达就不完整,文本也得不到顺畅的解读。因此,掌握多媒体作品的特征与格式,理解和灵活运用多种媒体的能力,如图像解读、音乐鉴赏、视频阅读、文字处理、多媒体创作、E-mail技巧、网上实时交流、电子投稿与发表、电子工具书的使用等,成为语文课程的一项新内容。这些内容与信息科技课程不完全相同,信息科技侧重对计算机硬件以及软件技术的基本操作,属于基础性的技术课,语文课程则侧重利用信息科技表达思想内容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利用文本媒体与其他媒体一起完成交际任务的能力。

网络语言。随着网上交流的日益频繁,语言文字在词汇、句式、语体和语用等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日益增加的缩略语、大量出现的谐音词、界限逐渐淡化的各类语体,从而产生了“网络语言”,包括网上的口语、书面语甚至网上的方言。一些“网语”正从网上渗透到现实生活中,成了语言生活的一部分。一旦“网语”约定俗成,就会引起社会语言的变化,从而引起语文学习对象的改变。

网络文学。电子写作的便利和网络语言的产生,催生了网络文学的兴起。网络文学是指首次以电子形式在网上发表的文学作品。网络文学具有通俗性、即时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并且篇幅短小,多数在2000字以内,但数量众多。在内容上,主要表达自我的感受和心情,所以一些较成熟的作品深受年轻读者的青睐。由于计算机网络尚未得到全面的普及,也由于传统的印刷媒体根深蒂固,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往往仍由传统媒体出版发行,这样做虽然失去了网络文学的一些特点,但进一步扩大了影响。但不管怎样,经过“优胜劣汰”,网络文学都将与传统的文学作品一起,成为语文学习的对象。

主题词。在当今信息激增的时代,论文的写作要求概括与提炼主题词或关键词,以方便电脑的处理;获取信息的检索式阅读和快速阅读也要求输入主题词或关键词,以进行准确的查询。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虽然也重视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但都没有上升到信息检索的高度来进行,因此,信息时代的语文教育应该加强对主题词的教学。

2.语文课程内容选择范围的变化

语文学习领域的广阔性。网络技术的普及,网上的资源共享与交流,使人类的语言生活和语文的学习领域更加广阔。语文的外延不仅包括现实的生活领域,还包括网上虚拟生活中的语言活动,语文的外延等于现实生活和网络虚拟生活的外延之和。语文学习的材料和范例也因此更加多样并富有动态性,语文课程真正成为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或“全语文”课程,“大语文”教育也更容易得到实现和推广。

语文课程内容的多样性。语文学习领域的广阔性拓展了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这必然要求语文课程采取主动、开放的姿态,积极引导学生接触各种主题、各种风格的语言学习材料。既可以选择贴近社会发展的社会历史作品,如时代主题、斗争、革命、爱国主义、群体意识,又可以选择讲人性,讲亲情、爱情、友情,讲平凡小事,讲普通生活与工作的文章;既可以选择革命文学,也可以选一些改良、保守、通俗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多元性。但在信息资源极大丰富甚至极度泛滥的背景下,更要注意语言学习范例的选择,一方面要积极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另一方面也要正确处理好精读与泛读的关系。

5.语文课程结构、载体和相关术语的变化

第9篇

关键词:青春题材;网络小说;影视改编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各类网络小说被改编成为电影及电视剧,受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广泛关注,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但是在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过程中,也有一些情节修改过多,与原著差距过大的现象,引起了读者的热议。在当下自由宽松的信息环境下,网络小说井喷式发展,改编的影视作品票房飞涨,文学作品影视改编使得网络小说更多的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尤其是青春题材的作品,引起了网络主力青年群体的共鸣。

一、受众对于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看法

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以印刷出版和广播电视为主的传媒格局,它的互动交流使得人类的信息传播第一次出现了没有绝对的主体与受众的局面,实现了话语权的全民化。伴随着网络科技和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小说被改编为影视剧。一直以来网络小说都有庞大的读者群体,一部网络小说的成功与否越来越多的取决于读者们是否买账。同样地,青春题材网络小说在影视改变过程中如何带给人们向善的追求、美的享受和积极的正能量,是每一个网络文学研究课题都应该涉猎的问题。为了更好的深入了解青春题材网络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的现状,我们项目组此次通过发起微博话题问卷、贴吧问卷、微信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网友们进行了调查,经过统计分析,我们对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的受众及其他们的主要观点有了一定的把握,现将整理后的研究结果作如下U述。

网络和日常生活中人们对青春题材网络小说影视改编作品的批评和质疑之声让我们认识到影视改编并不是符合每一个人的口味。因此,我们首先对网络小说改编的受众构成进行了分析,根据问卷数据,63%的受众年龄为20至35岁,28%的受众年龄在20岁以下,而35岁以上的受众只占了9%,可见年轻群体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在填写调查的人群中,女性网民高达78%,由此我们可以推论,青春题材的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的受众绝大部分为年轻女性群体。

根据调查数据的进一步分析,74%的受众对青春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持支持态度,认为改编的影视剧还原了小说中的情节,那些充满青春气息的电视电影画面让小说中的人物、故事活了起来,引起了他们的共鸣;20%的认为当下的改编太过雷人,改编制作过程中存在剧情删改、粗制滥造的问题,破坏了青春小说中的情怀,因此表示不支持;还有6%的受众表示改编与否并没有任何影响。所以,网络小说在影视改编过程中,受众是积极能动的主体,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客体。其传播方式也由原来的单一的线性传播方式变为多元复杂的双向传播方式,两者的地位平等。

对于新生代网络小说读者来说,影视改编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作品接受。根据德国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的“召唤结构”,正因为文本意义的空白性和不确定性才使得读者去想象,去追寻,去感悟。它使得读者将网络小说中包含的空白和不确定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因此有限的文本便有了无限的意义和可能。以《何以笙箫默》为例,在阅读网络小说时,读者自己对赵默笙有一个形象建构,人物具有模糊性和主观性,阅读时可以深入的参与作品审美潜能的实现和艺术的再创造,能够吸引和激发读者想象来完成文本,形成作品。但是当传播媒介改变,人们通过媒体影视来接受网络小说,那么更多的话语权便掌握在影视剧作家的手中,出现了热议的演员选择问题,情节删改问题。

二、青春题材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建议

“我们研究中国当代电影,首先要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因为中国电影永远离不开文字这根拐杖。”虽然网络作品与影视改编完美融合是最理想的状态,但是影视改编不可能完全还原网络小说,因此影视改编具有一定的难度,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更好的进行青春题材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呢?我们项目组通过调查受众群体,了解读者的期待视野,访谈网络小说作家和影视编剧,对影视改编提出了我们自己的建议。

青春题材网络小说影视改编,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应该是恪守作品的人文精神,许多网文作品能够很好地传递真善美和社会正能量。在信息化网络化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电视编剧和导演更加看重经济收入还是首先肩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质量。我们呼唤和倡导编剧和导演在改编的过程中挖掘作品中的情怀,因为无论是网络小说还会影视改编的作品都会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在进行网络小说影视改编时应该首先注意受众的接受,带给社会积极的影响。

网络小说往往篇幅较长,有多条线索和许多人物,但是电影要求在一两个小时内完成一个故事的讲述,所以就要求网络小说在改编过程中理清思路,大胆舍弃。很多小说都是群像式的人物,情节也是分段叙事的。但在影视改编时,一定要找到主角,找到配角。有独立外部事件的人物可以多点,但是要每个角色都形象差异化,而成长类,细节类的角色一定控制数量,且区分其重要程度,拉开差异。

网络小说在影视改编过程中要注意镜头以及剪辑,更加关注影视作品的整体结构和价值,比如关键情节点的交代方式,整个电影结构的组接。可以用影视擅长的部分来填补小说的短处,做到有益的创新。另外,小说的时代感和氛围,人物的选角也会成为影视改编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三、结语

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宽广的平台,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作家或者过一把导演瘾,因此青春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要想获得高人气高口碑,就必须使广大的受众群体参与互动,让作品能够及时根据观众的阅读心态做出自我更新完善。改编只有符合观众的收视心理和审美取向,才能拥有更广泛的受众基础,从而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