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时间:2023-06-18 10:30:53

导语:在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第1篇

一、高校辅导员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关系到一个民族的世界竞争力,还关系到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更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尊严和民族精神的塑造。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十分迫切而重要的任务之一。因此,强化高校教育改革,明确高校职责,适应新时代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需求,培养一批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是高校教育的首要目标。

二、高校辅导员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

(一)加强辅导员自身人文素质修养

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因此,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促使这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在新时期高校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高校各级领导要重视辅导员人文素质的培育;做好辅导员工作队伍的思想工作,认清开展人文素质学习的重要性;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注重培养辅导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好辅导员自我测评工作,记录掌握知识的进程或所收获的成果以及得到的感悟,来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有奉献精神的高素质教师管理队伍。

(二)延伸辅导员职责,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的领路人,在提高自身修养的同时,最主要是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更要引导青年学生自觉学习,增强大局意识,开阔思维视野,自觉把辅导员的工作放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中去思考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和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功能。在辅导员的带领下,通过学习和感悟,学生要领会文化素养和健康素质的重要性,同时牢固树立对党的科学理论的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信念。广泛开展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实践活动,既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中心环节,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方面。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注意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辅导员要积极辅助学生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并参与其中,如开展征文、名曲名画欣赏、艺术汇演、体育运动等活动。

2.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打造和谐教育生态途径。

3.开辟大学生的感恩课堂,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与意识。

4.推荐阅读书目,开展经典阅读导读课程,开设教授讲堂。

三、高校辅导员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教育的根本目的

第2篇

>>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初探 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因素分析 以群际接触方式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策略研究浅议 加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研究 卫生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观内化教育研究 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原因分析 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文化基因解析与教育场域调试 对南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思考 新形势下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 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问题研究综述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及其构建 浅议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教育 城市杂居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民族文化认同的现状与对策 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维度分析 德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思考 少数民族大学生草学专业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01-01.

[2]高琪.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及对策[J].社科纵横,2011(5).

[3]黄羽新.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06(9).

[4]黄羽新.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OL]..cn/Article/CDMD-10602-2007046923.htm,2013-01-01.

[5]贾志斌.如何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6]刘伟.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多元文化教育与国家认同[J].中国成人教育,2010(20).

第3篇

摘要:当前,以国家奖学金和助学金、勤工助学、国家助学贷款、减免相关费用和补助为主体的资助体系的实施,大幅度提高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面和资助强度。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学生等多个角色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为此,高校需要探索一个全面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工作机制、方法体系。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资助体系

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带来的一个必然后果就是政府和高校的教育成本大大提高,随之而来的高校收费制度改革也造成越来越多的相对和绝对的经济困难学生,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根据抽样调查,高校贫困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20%左右,特别困难学生所占比例为5%-10%。“完善国家资助贫困生的政策和制度”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人才培养的重大政策”,成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大举措。

一、目前资助工作实施成效

目前,我国以奖学金助学、勤工助学、助学贷款、学费减免和特殊困难补助为主体的、多元化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机会均等。

1.奖学金。奖学金是对大学生在学习上取得的成绩的充分肯定,是激发大学生积极向上、不断追求进步的动力之一。因此,发挥好奖学金的激励作用对于人才培养有积极的意义。

2.助学金。助学金制度是我国现行高校资助政策的开端。在学生资助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起到了资助学生和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双重作用。

3.勤工助学。勤工助学有两个层次的功能。从浅层次来看,勤工助学可以理解为“立竿见影”式的扶贫。勤工助学所获得的报酬已成为贫困生生活学习的部分经济来源,减轻了家庭的负担。从深层次上看,勤工助学更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是一项既扶贫又扶志,培养大学生自强自立精神和能力的有效措施。勤工助学制度将“资助”与“育人”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达到了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目的,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优良乍风,有利于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助学贷款。学生贷款制度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的观念,有利于鞭策学生勤奋学习、努力上进,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改革。为学生获得公平、公正的教育机会提供了社会保障机制。助学贷款制度将成为资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最主要措施之一。国家助学贷款将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全日制公办普通高校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政策体系的主体。

5.减免学费。减免学费制度是资助经济困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对帮助部分经济特别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6.特殊困难补助。特殊困难补助是给予学生一次性的无偿资助,也是高等资助政策的辅助措施之一。

7.绿色通道。近年来每到开学初,教育部都要发专门通知,要求各高校做好“绿色通道”工作。据统计,自2005年以来,全国各普通高校通过“绿色通道”办理入学手续的学生达到39万人,占高校贫困家庭学生数的13%,占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的8%。

二、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对策与措施

目前,我国各地方高校己经基本建立了以“奖、助、勤、贷、减免、补”为主体的混合资助体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也做到了两个覆盖:学生群体全覆盖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今后在资助工作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应努力做到:

1.尽可能将有限的资源优化配置,保障公正。即,同等条件的人将获得同样的待遇,同等质量的学生将享受同样质量的教育。由于人们在参与社会竞争时的起点不同,起点低的人依照公正的规则获得与起点高的人相等的资源所付出的代价显然要大的多。为此,一定经济补偿是必要的。生长在贫困山区等不利环境中的学生应得到合理的资助,以补偿和嘉奖他们所支付的同等学费和取得的同等的成绩。至于给特别优秀者以奖励也是公正合理的,这是对他们取得较好成绩的一种补偿。

资助并非越多越好,而是应面向“最需要”和“最值得”的学生,并选择最经济的资助方式。学生资助金额应掌握在一个“度”,其最大总额应略低于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学生贷款应逐渐成为一种主要的资助形式。随着学生资助效率的不断提高,教育公平也将不断扩大。

2.贫困生认定标准要科学化。高校贫困生认定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到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效益与效率,影响到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与均等,甚至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要发挥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实效,帮助真正有需要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首先必须对资助对象进行把关。除了学生本人提出申请资助,并提供由(乡镇级)民政部门盖章认可的资助申请表外,也应该对学生的困难情况进行核定。

(1)调查。在新生报到注册时就开始进行调查,学校有关部门还要通过问卷形式对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进行普遍调查,并通过信函、查档、问卷、现场调查等形式来进行。(2)排查。根据辅导员、班主任深入宿舍、食堂与学生交流所掌握的信息以及新生入校时填写的登记表等,基本做到对特困生、贫困生情况心中有数。(3)观察。学校要求辅导员、班主任、班干部平时从学生的生活习惯等细微之处进行观察,从中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经济状况。

3.加大诚信教育力度。当代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诚信意识和行为将对社会的道德建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他们的诚信道德状况将直接影响国家诚信体系的建设。所以要广泛利用各种校园媒介包括报刊、网络传播、橱窗陈列等承载正面、积极的信息,充分通过榜样或典型人物实例塑造形成守信者光荣、失信者可耻的道德判断标准,通过失信者会受到各种形式惩罚、失去社会的尊严等反面教材制造舆论氛围。加强对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三自教育,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言行能带来的价值和代价,塑造当代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基本人格魅力。[1]

4.加大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来改变他们消极的等、靠、要的思想,鼓励学生自立、自强、自信,通过外界的资助和自己的努力共同改变自己的命运。强化感恩教育,让贫困生去珍惜来自国家、高校和社会各界的珍贵资助,建议学生通过自己的成功回报社会。

由于人际关系的功利化,现在有些学生缺乏感恩思想,变得冷漠与自私,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这更与家庭、社会、学校的一些不当的教育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懂得感恩,就是背离了人性。不会感恩的人,带给社会的只能是冷漠和残酷。一个学习成绩再优秀的人,如果不懂得以感恩的心态来回报社会,回报那些曾经在学习和生活上给过他帮助的人,那么国家所提供的资助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强化感恩教育,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也是在提供资助时的一项重要工作。

资助体系不仅能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而且在对他们道德教育方面也有明显成效。资助体系有助于贫困生形成诚信、知恩、感恩、报恩的优良道德品行,他们会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对绝大多数贫困生而言,在生活中,他们实事求是,诚以待人;在学习上,他们求真务实、诚信应考,并且他们能够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党、政府和社会各界好心人士。“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贫困学生接受资助后,能够看到爱与希望,感受到社会的关怀与温暖,他们会把国家、政府的关怀化为努力学习、报效国家的动力,用优异的学习成绩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去回报老师和社会。[2]

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国家发展,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必然要求。资助工作从表面上帮助了贫困学生物质上求学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还应从思想上帮助其走出贫困的困境,这也是资助育人工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家梅.高等教育资助育人的改革思考[J].湖北社会科

学,2011,(5).

第4篇

关键词:爱国主义;人生境界;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3―136―02

爱国主义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法律素质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自我存在的精神世界达到一定水平,在人生实践中形成人生境界。爱国主义精神是人生境界的重要内涵,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对大学生人生境界的培养与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爱国主义与人生境界的辩证思考

爱国主义与人生境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二者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处于不同的位置。爱国主义精神是大学生对待国家和民族所持有的一种态度,爱国主义教育则贯穿于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伴随青少年形成自身的国家认同。人生境界是指主体以内在本性为依据,在一定的时空情境下内在精神修养所达到的水平和境域,是人生活于其中的意义领域和心意状态以及人性所能达到的层次和高度,是人生经验积累和教育的结果。

在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首先,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没有和学生的内心世界紧密结合,从而导致教育的形式化;其次,爱国主义教育往往是社会本位的,偏重于对大学生的思想灌输,功利化倾向十分明显;再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较为抽象,忽视了学生的内在需要和渴望,忽略了从大学生个体发展环节进行价值引导。很显然,当前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从学生的内心世界去寻求一条符合学生内在需求的教育途径和方法。

从人生境界培养的视角出发,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理念对于当前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对于人生境界的理解,东西方哲学有着不同的内容。存在主义哲学将人生境界划分为主体心灵世界在审美、伦理和宗教等三个不同阶段所处的状态。而中国新儒家代表人物冯友兰则根据人对宇宙人生所行之事的意义觉解程度的不同,将人生境界分为自然、功利、道德和天地。显然,东西方哲学对人生境界的理解都带有很强的对象性,其中涉及主体与自然、主体与他人、主体与社会、主体与神明、主体与宇宙间的关系问题,主体对不同对象的理解和认识程度决定了人生境界的不同。所以,人生境界总是指向人的内心世界,是外在事物内化后的沉淀与呈现。在人生境界的关系中,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总要面对自己与祖国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并不是哲学上的抽象,它是具体的、现实的。大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和理解,是其人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理应成为大学生人生境界的重要内容。

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引入人生境界的培养和导向,有助于爱国主义教育真正内化于学生的心灵世界,帮助学生成为一名坚定的爱国者,为自己的人生树立高尚的目标和追求;在人生境界培养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增强人生境界形成的现实感,使人生境界不仅仅停留在哲学世界的飘渺与神秘中。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境界培养的结合,将以一种辩证统一方式促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升。

二、爱国主义教育是人生境界培养的重要内容

从对人生境界的分析来看,传统哲学对人生境界由低到高的发展构思过于高远,使人在现实中遇到了无法寻觅的困惑。尤其在人生实践中,不同个体面对同一个表象世界,境界的差异则是根据内心觉解程度的不同。但觉解是人的主观世界的展现,在现实中缺少了可以依循的路径。

高校对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为人生境界培养寻找到了一条可以借鉴路径。爱国主义本身就不是一种单一的情感,它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形成了自身的理论基础和发展阶梯,通过对祖国大好河山、骨肉同胞和祖国灿烂文化上升到对国家的爱与责任,这也是人生境界形成的重要基础。

爱国主义教育的出发点是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故土家园,大学生的乡土情感比较浓厚,这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的进行。祖国的大好河山对于人生境界的影响首先是审美层面的,它构建了大学生审美的自然对象,大学生从情感出发去体验祖国河山之美,形成超越环境之外的审美境界。爱骨肉同胞则将对象转换为身边的人,强调了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表现出个体对类的归属和责任意识,有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和关怀他人,构建了自身的生命境界和伦理境界。爱祖国灿烂的文化则将对象转换为传统和历史文明的成果,借助时空的转换使主体激发出的认同感、尊严感和自豪感,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汇聚爱国之情并激励自身,也有助于大学生正确思考和认识自身的历史使命,明确自身的社会价值从而形成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与人生境界培养联系紧密,从对自然山河之爱上升到对骨肉同胞之爱,再上升到对祖国文化之爱,爱国主义教育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引导大学生树立爱国之情。随着不同对象的切换与提升,大学生与对象建立起来的联系也在不断形成内心的价值世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首先懂得如何定位人生,对国家的责任感可以帮助他们将人生定位在不同层次;其次,可以帮助他们明白如何度过一生,并对人生历程进行谋划和调整;最后可以帮助他们如何评判人生,积极回答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所在。

总之,爱国主义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真实的自我,从而为大学生人生境界培养提供了现实教育的途径。

三、人生境界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目标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基本情感只有建立在于主体的内心世界才有意义,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对社会成员的普遍要求只有与个性化的内心世界联系在一起才有生命力,爱国主义只有与主体内心世界的发展相适应才有持续力。所以,爱国主义教育需要一个教育的切入点,将大学生的内在需求与爱国精神统一起来,从真情实感来切入并上升为内心的自觉,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

人生境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目标,有助于大学生寻找精神家园,彰显爱国主义教育的人文关怀。大学生处在特定的心理期,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内容不再是一味地接受,而是通过独立思考去印证所学内容。由于大学生情感波动性较大,他们很容易对某些问题产生困惑并使自身陷入痛苦。爱国主义通过解答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和责任,帮助当代大学生明确自身的使命,使大学生找到情感与现实的依托,通过人生境界的价值引导超越现实的迷茫与困惑,坚定对自身责任与使命的信念。

人生境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目标,有助于大学生将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为人生理想。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大学生理应承担社会和国家的责任,但是这种责任意识必须成为大学生的内心认同。人生境界的教育就是从精神层面去引导大学生形成这样的认同,并将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因为当“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识和意志的对象”的时候,人的精神境界将会把精神追求注入自己个性化的世界中形成人生理想。大学生一旦将自己对国家的责任意识凝聚成为人生理想的一部分,就将会在自己的人生实践中为之而奋斗。

人生境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目标,有助于爱国主义教育转变成主体的道德自觉。道德自觉不同于外在约束力量,道德自觉是大学生潜移默化的精神指引,并影响和指导着大学生的个人生活与实践。当前大学生处于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不同声音和视角冲击着当前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甚至出现“不要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而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这样的质疑,将祖国与个人的关系作为一种利益关系进行考量,忽视了人对社会国家以及民族的责任。人生境界作为道德自觉的出发点,就是要以超越功利的态度去应对世俗的干扰,帮助大学生将爱国之情凝练成为赤子之心和报国之志。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人生境界培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构筑了人生境界的基石。人生境界培养从个体的内心世界出发,通过情感导向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大学生的价值观紧密联系,帮助大学生在进行人生选择时拥有自觉而坚定的立场和态度,在自己的人生实践中不断践行和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从而做一名真正的爱国者。

参考文献:

[1]单连春.人生境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其实现[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4):80.

第5篇

关键词:就业从众;从众心理;影响;对策

从众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表现尤为突出。例如,大学生购物从众、学习从众、恋爱从众,等等,这些从众行为体现了大学生在一些事情处理上的不成熟和盲目性。就业是人生大事,对于未来职业的发展影响甚远,只有抛开从众心理,才能科学地、客观地认知自己,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道路。

1.大学生就业从众的具体表现

第一,就业信息从众。一方面,从众心理使大学生忽视了创业机遇,一心跟着就业大军获知就业信息、选择就业方向,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的从众心理导致部分区域、部分行业就业压力大,就业岗位竞争激烈,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成功和事业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在就业岗位上持续地进步。第二,职业选择从众。毕业生之间存在着强烈的攀比心理,导致部分职业的应聘供大于求,致使岗位竞争压力加剧,就业失败概率提升,影响了学生的顺利就业和职业发展。第三,就业区域从众。大多数毕业生会选择大城市、发达地区就业,往往会忽略小城市、发展中地区的就业机会。一方面,导致了大城市过大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一些学生会错失良好的创业机会,使自身所学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甚至埋没于大都市的车水马龙之中,致使壮志难酬。第四,违约行为从众。该行为的发生与大学生对自身能力认识的不足和社会经验的欠缺有关,在就业中过于重视职位、福利待遇等的攀比,而忽略了自身条件和职业的未来发展,一味地追求表层的“平等”,想取得与大众一样的薪资待遇、岗位职业等,致使大学生就业后离职率高、违约行为频发。

2.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未来职业的不利影响

大学生从众心理对未来职业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众心理使部分区域、部分城市、部分岗位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大,学生在就业中的压力、挫折感随之增加,其心理要承受更多的压力,不利于个人的健康和理性的职业选择,对未来职业的发展程度也有很大影响;第二,从众心理增加了大学生的惰性,使其懒于思考、懒于发现,在职业规划、选择中只知道随波逐流,不能全面地、客观地认识自身的优势,埋没了自身才华,增加了其就业后对岗位的失落感,不利于个人就业后的持续发展;第三,从众心理往往会使学生在就业后产生失落感,因为社会的职业岗位不可能完全一样,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而“从众”中的落差就会影响到大学生对职业的认可,造成频繁地违约、离职、更换职位等现象,不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创业,亦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业意识的培养。

3.克服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对策

针对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及其对大学生未来职业的影响,首先,学校应做好就业指导:①将就业指导系统化、规范化,从学生进入校门就引导其树立职业规划理念,促进学生就业理想与就业实践的并轨;②完善就业指导的服务功能,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的就业服务援助,帮助学生理性择业、成功就业、持续发展;③引导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结合自身个体特点进行择业、就业,不要盲目从众。其次,重视学生就业心理指导,使其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使其能扬长避短,在社会中得到最理想的发展,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再次,鼓励学生发展个性,提倡学生自主创业,结合当前社会形势和学生情况,培养学生科学的创新意识,使其理想能够得以实现,事业有所成就。最后,注重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对学生思想情感的影响,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使学生对就业、岗位等有一个客观的、理智的看法,避免学生个人的随波逐流、盲目从众,要求学生结合自身条件、环境等进行择业、就业、创业,为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铺平道路。

4.结语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发展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而大学生的从众心理无疑使其未来职业发展更为艰难。每一个大学生都有其发展的空间和存在的特殊价值,关键是要找对人生坐标。因此,一定要避免盲从,选择有利于自身才华施展的职业,才能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得到更长远的发展,才能将职业当作事业一样热爱,使个人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更出色、走得更远。

第6篇

[关键词]传统思想 大学生 人格 影响

一、大学生人格形成的特点

所谓人格,是指个体相对稳定和持久的,影响个人外显行为和内心状态的个性倾向和心理特征,是以个性品质为核心,以伦理道德为主导的,涉及一个人的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心理素质、行为方式等的总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落,又作为一个特定的发展阶段,有其自身独特而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其一,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产生了“独立感”和“成人感”,渴望摆脱成人的控制,迫切要求独立自主,喜欢自我表现和发表自己的看法;随着这种成人感的产生,一方面更加自觉地希望参加成人的活动,另一方面也希望别人把自己当成年人对待,让自己享有成人同样的权利;需要人们的理解,给予更多的自由,更多的信任,更多的理解。其二,大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要求别人尊重自己、认可自己;希望得到同伴的认同和悦纳,获得长辈的赏识和表扬。到了青年初期,大学生对自己的人格品质有了新的认识,自我评价能力有了较大发展。此时,我们开始重新认识自己,自我评价系统渐趋稳定,因而作为比较稳固的心理特点的自尊心就比较巩固地形成了。其三,大学生开始关注“自我”,关心自己与他人的内心世界,逐步从行动的动机、道德品质和人格特征等方面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大学生更多地运用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来衡量和评判许多社会现象,开始关注人生、思考人生、投身人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了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学会了与谋生有关的本领,发展和养成了独立性、创造性和自我同一性,其人生观、价值观在这一关键时期得以形成。

二、中国传统思想对大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

1.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

纵观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思想发展大势,不难看出,儒家经学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根干和价值本原,这乃是中国传统思想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起来的最基本特点。中国的传统思想的精髓实际上就是儒家思想,即仁、义、礼、智、信,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2.中国传统思想对大学生人格形成的积极影响

(1)促进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追求完美的人生价值。大学生年龄一般处在18-25岁,其人格走向成熟、趋向定型的关键阶段,大学生的独立意性越来越强,人生价值取向趋于理性,在生活和交往中渴望发表自己的观点,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尊重,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和人格的尊重。然而,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儒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倡导人们自觉地认识人生并努力地践行人生。孔、孟及其后继的儒学诸子始终关怀人的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一个理想的人生一直是他们关心人类社会时首先要极力关心的问题。儒学的人生修养理论基于道德的完美追求,它所展示的人生境界、人生价值、理想人格以及修身要旨皆在在不提供了创造壮美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在大学中开展传统思想教育,不仅能使当代大学生了解掌握其精髓,从中学到知识,也能激发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其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追求其人生价值和境界的同时,启发其独立解决和思考问题能力,必将促进大学生的独立意识的发展,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促进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健全,追求理想的人格境界。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而著称于世。在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和道德的宝库中,有许多我们应该而且必须继承的有价值的精神文化成果和需弘扬的传统美德。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整体道德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着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凝聚力和内聚力。其基本精神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以德为本、修身律己、公忠爱国、自强不息、见利思义、仁爱精神等。对我们这些大学生来说,只有通过对传统思想的承袭并结合现实社会的实际,掌握了诸如做人要爱国、守法、诚信、知耻、遵守公德、讲良心,有正义感,有责任感,要知恩图报,要尊敬他人,不能侵害他人的利益,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的道德规范,更重要的通过个人的体验,内化到了灵魂中,成为个人的内心信念的一部分之后,具有基本的是非、善恶、美丑的观念;建立当今大学生的道德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最终达到理想的人格境界。

3.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思想与大学生人格形成的关系

当今社会形势瞬息万变,知识增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大学生的思想也时时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信息的冲击,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构成、心理承受程度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在其人格形成过程中必然出现不同的人格趋向,对中国传统思想理解和认知必然出现差异;同时,中国传统思想在其形成的过程中由于受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的限制,有其自身的不足,同时,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派别不同,观点各异,他们对人生目标、意义、价值的理解、对人格理想模式的设计也各不相同,但重视审美人格的修养,建构是相同的。我们在接受中国传统思想教育中,必须辩证地看待和选择,去其精华取其糟粕。当今,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容,正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为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

三、结语

我们要立足时代精神,充分利用我们的传统资源,让我们这些大学生在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构建健全完美的人格,这样的大学生才可能成为中华民族的精英,才能真正担当起振兴中华民族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 [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2).

[2]何文超.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

第7篇

文学教育是激发大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兴趣、培养大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能力、促进大学生道德品质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文学教育是不分国界的,无论古今中外,只要是能够给大学生带来智力拓展、审美提升、道德促进的优秀文学作品,都应该成为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良好素材。其中,英美文学教育在大学生的智力素质培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分量,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英语语言运用的能力,拓宽大学生日常生活观察的视野,以及训练大学生独立思维观念的形成。首先,大学生通过接受英美文学教育,可以提高其英语语言运用的能力。在掌握了英语语言基础之后,要提高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多种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使其掌握丰富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语言学习上获得质的飞跃,那么,包含英美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在内的英美文学教育无疑是促使大学生提高外语水平和技能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必要阶段,其可以增进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充分了解,达到既能够通过英语语言(无论是口语还是文字的形式)与国外人士进行沟通交流的目的,也能够通过文学作品的生活描述感受异域的风土人情,进而开阔自己的视野,增强自己的见识,启迪自身的心智。在课堂内外,大学生通过广泛阅读英美文学名著和其他文学作品,或者通过积极参与英美文学诗歌的朗诵、戏剧的表演,或者通过潜心编写英美文学故事等形式,能够有效突破和摆脱大学生英语课程教学时数的极大限制,促进大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综合人文素质的提高。比如,按照教师的教学安排,大学生选读了英国小说《简•爱》,在阅读该篇小说的基础上,大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和理解小说的主题要旨、主角的性格品质、人物的心理刻画、情节的演化设计、叙述的展开角度、特定的风情描写、独特的语言风格等等,驾驭和运用自己的英语语言能力,用心灵去感受小说《简•爱》所具有的经典神韵和无穷魅力。

总之,接受英美文学教育能够直接促使大学生提高他们的英语语言能力水平,激发他们主动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培养他们形成高尚的人文学术素养。其次,大学生通过接受英美文学教育,可以拓宽其生活观察视野的范围。在未接受系统的英美文学教育之前,大学生的生活观察范围比较狭窄,往往仅仅着眼于中国的传统生活感悟与风俗习惯。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和了解英美文化背景,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塑造和人物发展轨迹,波澜壮阔、风起云涌的英美民众争取自由、竞争协同的历史进程等等都会对大学生的生活阅历和人生境界产生重大的影响和启迪,拓宽其生活观察视野的范围。西方历史、西方风俗、西方礼仪、西方宗教、西方科技等蕴涵在西方文学作品中的点点滴滴文化传统和其他学科知识,都可以有效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和生活观,丰富和增进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和国际视野,使大学生在了解西方经典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感知生活、领悟人生、追求价值、树立尊严和强化责任。西方文学作品当中所容纳的智慧与情感、经验与收获、原创与想象、健康与审美等艺术思想和意识也可以说是其复杂社会生活的一种高度浓缩,可以充分激发起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开阔他们的视野,启迪他们的智慧。再者,大学生通过接受英美文学教育,可以训练其独立思维观念的形成。独立思维、自主思考应是当代大学生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英美文学教育凭借其得天独厚、洋洋大观的人文学科优势,在训练大学生独立思维观念的形成方面卓有成效,应成为培养大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训练的较佳平台。通过接受英美文学教育,大学生可以对某种生活现象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发表不同看法,采取对比分析、甄别鉴定等形式透过事物产生的一般现象来观察本质,探究文学作品故事情节背后所深藏的现实主题,逐步形成带有批评性的独立自主思考能力。尽管这种独立自主思考的过程较为复杂和漫长,但是其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视角,培养了他们一种新的思维模式,这不但可以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对西方文学作品的浓厚兴趣,也可以使他们由于采用了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体验而感知到了乐趣,从而追求更高层次的科研探究。总之,大学生主动参与探悉西方文学作品内容的过程,就是渐次培养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严谨的分析力、准确的表达力、独立的思考力的关键过程。

二、英美文学教育与大学生审美素质培养

审美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基本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是否具备敏锐感知生活、深刻体验生活的主动意识,是否具备较强的文学艺术鉴赏力和文化审美敏感性,是否具备对生活真、善、美孜孜不倦的热切追求,都是评价大学生综合人文素质修养的关键因素和衡量指标。英美文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素质。文学作品,无论是中国文学还是西方文学,都是作者对现实人生的体验、感悟和思考的真实记录。在阅读和赏析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对于大学生而言,在他们透彻理解这些作品的要旨和精髓,获得人生的客观体验和丰富经历之外,也不断通过这些作品所反映出的文化意蕴而扩充着自己的审美趣味,在切身感知和欣赏语言艺术大师们精美语言表达的同时,形成对人类各种心灵意识和精神面貌的深刻认识,最终提高其文学鉴赏力和艺术感悟力。通过接受英美文学教育,大学生既可以学习借鉴作者超强的艺术表现手法,还可以解读感悟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既可以习得到一种认知方式,也可以掌握到一种文学鉴赏方法,这对培养他们的英语语言水平、文化艺术修养、审美情趣功能、文化交流意识、艺术鉴赏能力等都具有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成为从整体上促进和培养其综合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第8篇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思考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指培养高校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即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科学知识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早在1995年,时任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的雅克・洛德尔先生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报告指出了加强人文科学教育,提高学生道德水准。[1]中国人民大学孙健敏教授曾强调指出:“‘文理分驶’,‘重理轻文’以及轻视祖国传统文化等造成了当今理工科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不强,值得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2]然而我国高等学校特别是理工类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往往比较差,学校人文氛围淡薄,这些都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

一、当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

从整体上来看,作为当今社会最具活力、最易接受新事物的青年群体,大多数理工科大学生除了具有丰富的理工科专业知识,还具备一定的人文学科常识、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但是,由于各种自身条件的制约、外部环境的限制以及学校教育思想和课程体系的制约,还有相当一部分理工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存在严重的缺陷与不足,对人文素质的内涵不甚理解,对人文素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知识缺乏,对人文素质的内涵理解不清,人文修养浅薄

人文素质指的是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质,从广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从狭义来说指人文(文史哲艺)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作为当代社会的知识精英,理工科大学生具有扎实丰富的专业技能,但是他们的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基本人文知识比较薄弱。具体体现在:对人文素质的含义了解不够深刻;对人文素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平时对文史哲知识涉猎很少,不少学生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悠久的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在我们此次调查中,有73.6%的理工科大学生对自己人文素养的满意程度较低;76.1%的学生表示希望能具备更高的人文素养,但不知道怎么提高;有61.2%的学生课外没有阅读过一类的哲学书籍,唐诗宋词难以背诵50首。这些都从不同程度上表现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知识的缺乏。

2.艺术理论修养缺乏

艺术修养也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家凭借对人生真谛和社会发展规律进行精深的体察与领悟,产生独特的认识和发现及精辟见解,才能发幽探微洞若观火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调查显示,当前理工科大学生缺乏必要的艺术理论修养,缺乏对世界艺术文化的了解,特别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文化。调查中,有63.8%的学生不知道《黄河大合唱》《高山流水》的作者,甚至有超过半数的学生不知道《义勇军进行曲》的词曲作者。

3.文学修养不高,写作能力不强

文学素养是指一个人或组织的在文学创作、交流、传播等行为及语言、思想上的水平。文学素养作为一个名词,它不仅仅是指“文学素养”水平高雅或低劣。文学素养相对于“文化素养”更具有具体性,一般情况下是指在文学领域,如诗歌、小说、评论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写作能力是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的能力。理工科大学生由于专业课程学习压力较大,难以顾及到文学素养的积累和熏陶,所以绝大多数理工科大学生表示自己的语文水平和写作能力不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能力十分欠缺。

4.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存在偏差

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目的、意义和道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包括幸福观、苦乐观、生死观、荣辱观和恋爱观等。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据调查,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部分理工科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错位,导致人生目标不明确,学习的功利性强。具体表现在: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换位思考,不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寻求捷径并急于求成,在所谓的“成功之道”中淡忘了“为人之道”。问卷调查表明,60.4%的理工科大学生表示自己的人生目标就是找到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过上养尊处优的生活。由此看出,这部分学生的人生目标就是取得一定的“个人成就”,将个人利益放在人生目标的首位,对他人和社会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5.个人文明素养和道德修养欠缺

文明素养是符合时代要求的,较科学,较先进,较主流的个人素质,反之为不文明素养。语言和行为都是其的标志。良好的文明素养具体表现在:良好的言谈举止和文明礼貌;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待人处事有风度、风格、风貌,严以纪己、宽以待人,能团结人,能维护与他人的和睦相处等等。道德修养是个人自觉地将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变为个人道德品质的内在过程。当前,我国社会各界对大学生中出现的诚信危机深深地担忧,正观这种现象,形成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社会共识。调查显示,面对就业压力,许多理工科大学生只埋头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科学技术的钻研,而无心顾及个人文明修养,诚实守信、文明礼貌、谦虚礼让等基本的文明素养缺乏。有的大学生不学法、不懂法、不知法,因而法律意识淡薄,致使违法违纪事件时有发生。[3]

二、当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建策略

1.转变传统的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理念,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念

新时期高等学校的任务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人们一般都非常关注大学或者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但是,最影响我国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的不是大学的办学理念,而是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理念。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应当做到“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人,使当工科大学生不仅仅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加强对其审美意识、审美能力、社会责任感和精神价值等方面的积极引导和教育,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2.着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崇尚人文素质教育的制度保障,将人文素质教育理念融入到每节课中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熏陶和感染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想营造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崇尚人文素质教育氛围,就必须从制度上入手,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写进高校教育教学制度中,从而为高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下转第68页)

(上接第66页) 课堂教学是高校传播知识和文化的主阵地,如果将人文素质教育理念融入到每堂课上,将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这将会大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

3.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设置,加大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比重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我们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将知识的逻辑结构与发展历史、知识应用与方法渗透、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价值的永恒性与内容的适切性等有机统一起来,有计划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的实效性。[4]将“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到专业课程设置中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另外,自国家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来,缺乏一套对各高校开展素质教育起到导向明确、监督有力、易于操作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加强对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建立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理工科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显得尤为迫切。[5]

4.提高和发展大学教师的人文素质,发挥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主体,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在教育信息化的今天,教师应该更加注重课程设计上要体现科学性和创新性,同时采用灵活开放的教学方式,通过人文体系建设和教学活动设计健全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利用和借鉴国外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成熟模式

美国等西方国家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从教育内容、课程体系、教育方法等方面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模式,这些对我国如何改革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是明确人文素质教育要求,重新设计理工科大学评估标准和内容。二是确立全新的教育理念,突出综合素质教育功能。三是完善人文素质教育方法,探索人文素质教育的实现形式。四是从自身实际出发,走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6]在借鉴国外理工科大学的成熟模式,不仅要避免“照搬照抄”、一刀切,而且要在不断地改革和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我国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模式,促进其长远的发展。

6.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资源,优化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作为大学生第二课堂的高校图书馆,是文献信息的重要之地。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图书馆优秀文化作品的熏陶作用,用先进的文化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陶冶大学生的人文素养。[7]与此同时,可以结合学生的读书和人文知识掌握情况,定期举办一些专题讲座、读书报告会、知识竞答、优秀读书笔记评选和资料视听展播等活动,从而使大学生接受更多的人文社科知识,提高大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思辨能力。总之,充分利用好图书馆这个平台,我国高校理工科大学生可以更好地提高自身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

结 语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依靠自身学习得来,高校也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如何使理工科院校对人文素素质教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积极探索并采取有效措施改进人文素养教育,已成为理工科院校所面临的刻不容缓的任务。高校在重视科学理性教育的同时,还要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出具有综合实力的21世纪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立勇,孙景贤.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重建[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3):93.

[2] 谈松华等.转型期中的人才转型[J].时事报告,2005(6):25.

[3] 桂署钦,郑小东.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影响因素探析[J].九江学院学报,2009(4):112-113.

[4] 李明高.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406-410.

[5] 吴菱蓉.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项目及指标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6):70-72.

第9篇

关键词 大学语文 人文性 生命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人的发展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关注生命理应成为当代教育的价值取向,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开始重物质而轻精神,在这样群体心态支配下,教育也越来越多的表现出实用性的功利追求,尤其是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课程设置上重视专业课、实训课,忽视人文教育基础课。忽视对生命的呵护和关注。

1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每年的l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可见精神健康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据世界卫生组织权威统计,抑郁症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成为影响我们健康成长的隐形杀手。高校作为缩微的社会形态,这种症状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日趋明显。目前在全国各高校陆续发生学生自杀案件是对这种现象的诠释。

一份反映近几年大学生生命观现状和未来的调查显示,“有超过10%的大学生对生命持漠视态度”,遭遇挫折时有“1.7%的人想到用结束生命来解决”,在对待大学生自杀行为上,“16.7%的人认为可以理解”,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甚至有接近1/3的人承认自己也曾产生过轻生念头。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问题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凸显崇尚生命、注重生命的人文价值,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是当前大学生生命及人文教育的必由之路。《大学语文》以人文性为价值取向,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思考和智慧资源,能培养学生汲取正确对待生活并且适应生活的精神养料;在与语文的对话中得到精神的滋养和生命愉悦的享受,并对人生善恶进行鉴别,积累人生经验,张扬人性美,对人的生命发展起着核心性的决定作用。在大力推行建设和谐校园的今天,《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与人文关怀教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语文人文性的有效体现,更是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的强烈召唤。

2教师自身对学生的思想作用

大凡语文教师都有着丰富的情感,对有生命意义的文章也读得较多,所以说我们要学生有强烈的生命意识,那么我们首先自身应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

如果希望青少年热爱生命,就要让他们与热爱生命的人在一起。教师对生命的理解与热爱,应通过课堂互动来传递给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全身心的爱和信任每一个学生,捕捉生命教育的每一个机会,了解他们所思所想,及时疏导化解他们的心结,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生命,受到生命可贵意识的熏陶。

爱心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教师诚挚的爱,能引起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唤起学生的爱心,使学生心情舒畅,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使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爱、欢乐兴奋;使学生在爱心中把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取得惊人的进步。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理有阳光。”所以爱心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教师一定要爱护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控制属于自己的、负面的、一切与教学无关的情绪,应尽力尽量少地掺和个人对人生片面的、肤浅的、表面的、或某个阶段的某种状态下的感悟、感受。在教育的平台上,这些情绪化的感悟,带给青少年的将是最直接、最感性,也可能是最有效的。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一个教师对教育工作和学生真正的热爱,就会产生肯定的情感反应,激起情感的共鸣,从而打开学生的心扉。

3充分挖掘高职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生命意识

语文课程性质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谓工具性,即语文的实用功能,听说读写;所谓人文性,就是“精神性”,“人文教育”就是“精神教育”、“立人教育”。“人文性”,从感性的层次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容忍,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和关怀;从理性的方面来讲,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文学是人生的另一种存在,充溢着真情真性、至情至性的生命美学。《大学语文》以经典作品的赏析为主,通过具体作品的解读,还原一种生命精神,使学生感动于这种生命状态;或者通过作品的解读,将一个时期的文学精神揭示出来,使后人感奋于这样的精神形态,从而达到通过文学来认知社会与人生的目的。通过这样的语文课,学生可以获得安身立命的基础,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有文化“根”的中国人。把人文精神贯注到整个语文教育过程中,关注入的精神世界的构建和人格养成,对现代社会日趋严重的人的精神异化现象给予纠正,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道路。通过读经诵典的过程,体验《诗经》《楚辞》的古朴、俊雅,诸子百家的睿智、博大,秦汉时代的雄浑、豪迈,魏晋时期的自然风骨,唐诗的典雅和谐,宋词的飘逸灵秀等,使民族文化重新弥漫于校园,净化学生浮躁的心态,重归健康和充实。 传统文(下转第70页)(上接第66页)化传递生命意识。大学语文中的经典文本是几千年来先哲智慧的结晶,反映的是前人的生活与情感。古代文学作品中沉淀了诸多母题――爱情婚姻、人生价值、仕与隐,这些话题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的探寻、自由人文的追求。事实上敬畏生命,爱身养生、安贫乐道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我们可以透过经典文选,看到国人“倡导贵生、重生,尊重生命、强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孔子讲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这实际上是人们对一切生命的尊重、关爱、敬仰和维护。而儒家经典中所透露的“忧道不忧贫”,则体现了一种达观的快乐情怀。“君子固穷”,不仅透露出安贫乐道的忍耐力,同时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安顿和精神的超越。陶渊明的“纵浪大化中,无喜亦无惧”是对生命的豁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瞻远宁静的生活态度;“千古第一文人”苏轼的诗文中浸透了一种旷达超脱又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和以山水审美消解生命悲苦的东坡人格。在这种经典人文关照中,体会出怎样以坚强的意志应对磨难和挫折,以对生命执著的眷恋和对社会的强烈关注支撑自己走出困境。

4让学生自己感悟生命意识

生命,是一个沉重又意义非凡的话题。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出。”人从一出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和亲人朋友相关联。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就是给他人以关爱。生与死并不是鲜明的对立概念,它使广大的青少年熟视无睹,对生没有惊喜,对死也没有恐惧。所以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是非常紧要的。让学生真切感受一个人的死亡,给他人造成的痛苦和伤害。伤心至极的亲人,悲痛的场面,往往让学生感到生命的可贵与重要。走进福利院,让学生体会健康的重要,生命的美好,这也是语文课外活动中进行生命教育的一个亮点。让每一个学生知晓生命的萌发、发育、成熟,体会生长的不易,感受生命受损,甚至凋零的痛苦,从而推物及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谁也不希望如花的生命过早的凋谢,谁也不希望悲剧重演。让我们在阵痛中反思,在摸索中行进,在实践中探求,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让学生用生命来感悟生命,用生命来诠释生命,用生命来撞击生命。一位哲学家说过:“要想除掉旷野上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庄稼;同样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这句话启示我们,要想使我们的学生学有所成,必须使其行为成为一种习惯,贯穿到言谈举止中。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的一生影响有多大。

敬畏生命,生命存在本身具有原生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教育是否能对学生的成长起促进作用,根本上取决于是否敬畏生命,教育的使命就在于激活与生成人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之情。对人类的热爱尊重之情,对自身,对他人,对其他生命的热爱与尊重之情。普朗格说:“教育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5结论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意识,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最终使学生正确的认识生命,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努力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创造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因此语文教育任重而道远。

文章为湖北省职教课题《三维范式――高职特色的大学语文学科定位与教学模式构建研究》(G2014B022K号)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王力钧.关于实施大语文教育问题的思考[J].甘肃教育,2000(1).

[2] 王萍.论语文教育的生命价值[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