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学习语言的问题

时间:2023-06-18 10:30:56

导语:在学习语言的问题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学习语言的问题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观念 求知 艺术 氛围

要学生勤奋好学创佳绩,从小就要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这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现新课程要求,提高全民族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主动、愉快的学习呢?下面是笔者的一点拙见。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要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师资是关键。教师教育教学的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前奏,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从新的教育理念中生发出来,教育理念对教学实践活动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让学生体验快乐学习,愉快地主动学习,不仅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它要求教师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与理念转变,从而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要真正实现这一转变,意味着要摒弃许多原有的观念、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学习方式等,要研究怎样将理念转化为实际操作层面的教育教学行为。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把小学生从繁重的课业中解脱出来,还给孩子们童年的快乐,使他们全方位得到解放。

我们要重视以先进的理念来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要让教师快乐地教,关键是教师的观念要转变,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研究型教师队伍。同时,学生不喜欢学校,不喜欢学习,第一位因素往往不是课程的压力,而是师生关系。学生需要老师的信任、公平、鼓励和表扬。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与教学效果之间起着一种潜在的"中介"作用。没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就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学会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谈,如:"谁想说说......""请你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课后,也常常和同学们一起交流、探讨或其它活动等。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

二、课堂要创设愉快的气氛。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平等、信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能焕发出求知的积极情感,才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兴趣是学习的动机和动力,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组织教材,用美去感染学生以提高兴趣,用巧妙的课堂教学安排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俏皮。课前,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声有色,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传授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交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情景。在课堂上创造情景的方法有很多,我们要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提供具体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新奇动人的事物,以恰当的手法表现出来,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三、学生要培养自主探索主动求知。

学生获得知识,一是从被动中获得,二是从主动中获得。我们应提倡让学生在教师启发下,主动的获得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改变重视"教"而忽视"学"的现状,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不知到知,由浅入深,来掌握文化知识。

小学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活动,要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要提供探索材料,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了解合作探究与解决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愿学、乐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

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中,教者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自主的获取新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了主导、主体作用。

四、教法要讲究教学形式和教学艺术。

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学即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同时要进行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通过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使学生喜欢你的课,格外想听你的课。

要让学生尝到成功的趣味。学习是一种劳动,学习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不要吝啬赞美之词。"赞美是阳光"。孩子学习进步就要给予赞扬,这样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使学生通过认真,努力的学习,变"苦"为"乐",体现到成功的欢乐。每一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对学生而言,当其在学习上取得成绩,得到老师的肯定、赞许时,他们兴高采烈,心里像喝了蜜一样,反之,他们兴致索然。成功像一支兴奋剂,让学生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励他们积极进取。我不是吝啬自己对学生的表扬与激励,而是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尽可能多的尝试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当学生学有所获,取得进步时,我给予表扬、鼓励。我向同学们展示学生的优良习作,优秀作品(如手抄报、剪报、读书笔记等),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看到光明的前景。这样做,学生从中得到心理上满足,更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第2篇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呢?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感受到语言的学习绝不是主体独自学习语言的过程,而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共建意义的过程。日本著名学者佐藤学先生曾说过:“学校是人们共同学习成长的场所。”利用好这个共同学习的场所,能有效地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开展了以小组活动互相交往的形式,形成了“语文学习共同体”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学习小组内成员通过相互依赖、探究、交流、协作的方式进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一、话题共商,降低了思维的难度

1.集体思维,减缓思维的坡度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在语言训练时,学生叙述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逐渐显化的过程,不但有利于思维上的相互借鉴,也方便他们在思维遇到困难、问题时,相互帮助,减缓他们的思维坡度。学生个体在思维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生一定的障碍,这时,大脑容易产生疲倦,尤其是小学生,容易放弃。这样思维就会停滞,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在课堂上,有的孩子是思维游离在课堂之外的,有的孩子是跟不上教学过程的。这种情况每节课都在发生。但是如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生就会互相弥补思维的不足及空白处,用别人的思维来弥补、提醒自己的思维,让孩子能轻松地越过这一障碍,降低思维的难度。

2.共同学习,激活思维的灵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学习生疑,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表现。可是往往在课间,学生不愿意在大众面前表露出自己的疑问,这可能是源于他们的内心怕说错,会引起不必要的批评,久而久之学生的疑问越来越少,学生的思维也逐渐停滞,课堂成了一滩“死水”。这样的语文课,会让学生和老师憋闷,怎样打破这样的常态呢?采用小组合作互动的方式,就能放低要求,捕捉到学生在私底下思维活动的灵感。学生本不愿意在全班面前吐露的心思,不愿讲的话,通过小组讨论,将原来的害怕的心里阴影去除,学生在没有权威,不怕说错的环境中,他们会愿意与两三个小伙伴说。教师抛下一个话题,让学生尽情地说,这样达到了第一步,让孩子通过同伴的支持、协商或者冲突激发他们的思维。

二、合作共赢,拓宽思维的广度

1.分工合作,拓宽思维的宽度

学生个体的思维,往往比较狭窄,有的甚至比较偏激,容易钻牛角尖。而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能大大拓宽学生的思维宽度,让他们获取别人思维中有益的部分,并补缺自身思维空白。如,在学习《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篇课文时,我让孩子们自己读读课文,然后小组合作也来学做小诗人,除了蔚蓝色的大海、金黄色的沙漠、蓝得发黑的天空、绿莹莹的草地,还有怎样的地方。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你一句,我一句,一会儿,美丽的诗篇就产生了,这种合作编诗歌的方式,学生个个都是成功的小诗人,大屏幕上,小组交流,童诗飞扬。老师让学生将这些诗歌积累在一起,贴在教室后的学习园地中,一首首小诗就应运而生了。

2.引发冲突,拓宽思维的广度

思维是需要激发,需要冲突的,在激发与冲突中,学生才能变得能思、善思。如果总是“人云亦云,老生常谈”,那么班级就会陷入这么几个思维相对敏捷、发言踊跃、成绩优秀的学生发言,而且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定式思维,这几个人回答总是对的。或者是让他们思考吧,我就不思考了,我只要知道答案就可以了。

在老师创设的、民主和谐的学习共同体中,学生消除了紧张感、戒备心,也愿意分享各自的思维过程,有不足的,相互补充;有创造的,相互学习;有不同意见的,相互碰撞,学生的思维也随之愈来愈广阔。

如,我在教学《赶花人》这篇课文时,让学生根据课文中谈到的“赶花人的生活是艰辛的,又是充满诗情画意的。”这句话进行辩论,赶花人的生活你认为是艰辛的还是充满诗情画意的,通过课文中的语句来证明你说的观点。学生一下子就形成了两种观点,成为正方和反方,两个阵营,学习氛围变成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成为主持人,而学生的思维在互相的碰撞中更加深化。

三、多维共评,挖掘思维的深度

在语文学习中,往往要对学生进行评价,一般课堂中由老师做出评价,往往形成了定式,老师说好就是好,老师说不对就是不对。在小组学习中,可以采用各种评价方式,让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

1.对手互评法

所谓对手互评法,就是小组内,让两名水平同等的学生结为对子,互相评定对方,由小组成员作为裁判,这样既可以互相合作,分享他人的思维过程,又由他人的思维引发进一步的思维,这种一对一,甚至可能是一对众的思维碰撞,交锋,修正,有力地提升了组内成员的语言思维能力。

2.小组互评法

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情感体验;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210-01

情感体验是,尝试将受教育者的情感有调节到一定的愉快的情绪状态,从而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教育和课程教育的倾向。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模式,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情感方式,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总是与情感相关联的。情感的方式决定高中生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情感关系[1]。

一、高中生情感的特点

在掌握知识的综合开发能力,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智力开发,促进情感态度强大的全面发展。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创造真正的学习情况,教师教学启发引导,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况下,主动探索和认知。布鲁纳的理论的动机,利用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创建一个丰富而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积极性。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大量的信息,相比传统的黑板,有时会浪费更多的课堂时间,能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这是一个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案的高中语文教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当前面临的问题。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2]。高中学生情绪样本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学校的老师们开始尝试情感渗透的教学方法教学,极大地推动语言教学水平的提升。加强教师积极的情感渗透教学的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以促进其进一步的优化,在教学中的应用,这是一个高中学生以获得良好的中学语文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情感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教师移情及对学生的期望形成积极的良性循环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由于合情推理是用来发现高中语文知识的一种形式,演绎推理梳理完成高中语文教学的一种形式语言理论,学习高的演绎推理中学语文不仅需要学习语文能力,还需要学习合情推理的逻辑思维,学习思维,形象思维。而笔者发现在长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重视,绝大多数教师,有的甚至任意剥夺,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减弱和抑制逐步扼杀创造力学生和学习高中语文的兴趣[3]。

2、加强情感教学建设,有助于教师专业的提升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高中生高中语文教学成长的规律,发挥其对德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特征是否有深入系统的研究。我们不仅要了解他们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要了解他们在现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新特点,既要从他们的年龄特征上进行分析。又必须对他们生活的特定社会环境加以考察。

3、教师与学生互动式教学有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

在选定的教学环境,教学设计,设计良好的教学计划的实施。一般情况下,先安排学习的教师,以确定明确的任务,学生自主探索或辅助学习,教师和学生讨论的问题,进行总结。

三、情感理念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出台,进一步规划和部署了基础教育发展大计,对培养基础教育过程中不断加强投入力度,对高中的发展建设不断加强扶持力度,进一步科学分析和认识了高中学生的培养途径和定位。

1、以学生为中心,加强情感交流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构建知识,主动构建所学的知识,并领会其中的意义。课前,同学们预习完成基础知识问题,思考和量力完成探究预设问题,仔细进行高中语文认知拓展,尝试完成即时检测,交教师批阅。教师批阅或抽查导学案并记录发现的问题为课堂教学做准备。课中,教师引领学生借助导学案这个平台,完成知识建构,着重组织问题探究的展示、争鸣,补充和完善思路,进行知识归纳小结,点拨认知拓展和评议即时检测[4]。

2、人本思想下运用语言艺术

人本主义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强调了过程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关心、理解学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决策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上,鼓励学生探究、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评价上,要体现多元化的理念,从多个方面全面评价,学生也参与到评价中。

3、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情绪和课堂的氛围,这样才会让学习更加有效果。同时,要积极地发挥语文教学中师生的情感因素,通过创设良好的语文课堂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可以让课堂更加充满活力和热情,老师和学生处于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可以将语文教学进行得更有激情。在语文课堂要坚持教学环境的重要性,这样才会在情感体验中深刻地认识到学习氛围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课堂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温焕芹.初中数学教学与情感教育[J].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9(06):98-100.

[2] 杨 莉.高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缺失与对策分析[J].文理导航(中).2010(03):176-178.

第4篇

1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

1.1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

现在,越来越多的课程开始实行新课改,我国教育体制也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在学生当中仍旧沿用之前传统的应试教育,按照分数线进行录取,所以,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就会产生变化,就开始厌恶和恐惧中职的学习,这同样也导致学生对中职语文的学习兴趣急剧下降,长此以往,自然就不喜欢学习语文了。

1.2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

目前的语文教学当中,大部分学校仍旧在使用板书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但是,这种教学方式的缺点就是方法单一,枯燥乏味,学生自然而然就不能够提升学习的兴趣。并且,这种传统语文教学方式通常都是对生僻字进行分析,然后划分语言结构,最后提取文章中心思想。学生不能够在这样的语文教学模式当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也不会提高语文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尽管我国现在正在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但是大多数教学课堂还是在沿用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融入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得不到提高。

1.3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大多数中职教师的教学思维都还比较禁锢,都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上面,不能运用科学的方法处理教材上的知识,只会把教案上面的东西机械化的搬到课堂上,而不会把文章当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提取出来,经过自己的一番分析和概括之后,再传授给学生,正是因为传统教师的思维方式,导致学生不能从语文学习当中获得乐趣,反而会对语文产生厌恶情绪。此外,在课堂教学当中,语文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情感的交流和沟通,同时也没有教学互动,因此,课堂气氛十分沉闷,所以,学生自然就不会对语文的学习产生兴趣。

2中职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途径

2.1给予学生更多心灵关怀

中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都不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然后又是因为中考没有考好才会上了中职院校,所以,在中职院校的学习时间里面, 大多数学生都不是十分乐意学习文化课程,并且,一部分学生也认为中职学校不具备良好的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从而对自己的定位就降低了一个档次,认为学校的档次和自己是不匹配的,所以,这就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但是,身为中职院校的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这方面的心理变化,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的信心,让他们能够对中职院校的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在学生的精神层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厌恶感和恐惧感,走出心理的误区,重拾学习文化课的兴趣,从而帮助各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2.2明确语文课程的重要性

在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对其都产生了一个错误的认知 ,认为语文是基础性的课程,学或不学都不会对自身有什么坏处或者产生什么好处,因此,他们就会侧重于学习专业课。而对于学生这种错误的认知,教师在其中就需要起到指导作用,帮助学生纠正这种错误的认知,让学生指导语文的学习,不只是学习简单的阅读和写作,而是要在语文的学习当中,体会和理解当中的人文素养,从而提升个人的修养。并且,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是建立在语文的基础上延伸的,只有学生自身具备良好的文字理解能力、组织能力,才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因此,要想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就必须让学生对于语文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2.3丰富语文教学资源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教师采取的板书式教学方式不知让教学的形式变得狭窄,也禁锢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所以,要想学生能够提升对语文的学习兴趣,那就需要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把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堂外,深入到社会,进而让学生可以把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生活当中去学习语文、感受语文,进而明白语文在实际生活当中具备怎样的应用型,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自然而然就会提升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了。

2.4强化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所以,教师的人文素养会直接决定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语文教师。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学习兴趣,教师就需要不断的学习新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把更多的课外教学资源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并且,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当中,老师和学生之间要有一定的情感交流和课堂互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当中学习语文,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进而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动性。

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言表达;得体与否;辨析

得体是语言运用的一项重要要求。想要准确辨析语言表达是否得体,可从用语要看对象、看场合、看语体、看礼貌、看目的等五个角度辨析。考试中,如何准确辨析语言表达是否得体呢?关键要注意以下几个辨析角度。

1. 对象 用语要看对象。一指用语须研究说话者,符合说话者的地位、身份、教养、学识、生活阅历等特点;二指用语必须研究听话者,符合听话者的社会背景、文化知识、语言习惯、心理喜恶等特点,对象不同,措词用语必须讲究说法和分寸,符合彼此特定情境中的角色关系。如,同样是写伟人的逝世,不同的人写不同的伟人,写法各具特点。雨果评论文学巨匠巴尔扎克之死:“从今以后,他将和祖国的星星一起,熠熠闪耀于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上!”此句用文学性语言(星星、熠熠闪耀)暗扣巴尔扎克“文学巨匠”的身份。恩格斯叙述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之死:“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黄宗英写演员赵丹之死:“一个演员毕生塑造角色,而时代也塑造了他自己。他是在知心的观众欢迎的掌声和殷切的期待中,落下生之命之幕的。”有人写音乐家聂耳之死:“经过23年的青春年华,过早地写下了他生命的休止符。”以上三个句子分别用“停止思想”“落下生命之幕”“写下他生命的休止符”明显地扣合“思想家”“演员”“音乐家”的身份。又如这样一道考题:某地拟修建一条高速公路,一棵千年古柏正巧处于高速公路必经之地,须加以砍伐。各界人士闻讯后纷纷上书有关部门,要求修改设计方案。请根据下列人物身份,各拟一句话,说明他们反对砍伐的理由。⑴植物学家说:……⑵历史学家说:……⑶美学家说:……三种人身份不同,针对同一件事,说法应该各有侧重,请看答案:⑴不能砍!这棵千年古柏是研究物种多样性及物种遗传的绝好样本。⑵不能砍!这棵千年古柏是这座城市的历史见证和悠久文化的象征。⑶不能砍!千年古柏的挺拔遒劲的风姿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美学价值和美学意义。三种人的说法,分别符合他们的身份和职业特点,很有个性。

2. 场合 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可见,环境场合是社会交往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要素,特定的场合往往需要特定的话语形式来传递信息。一般来说,环境场合分为四种类型:⑴正式场合,说话要庄重、规范,用书面语;⑵工作场合,用语准确、简要,常用术语行话;⑶生活场合,说话自然、灵活,多用口语;⑷娱乐场合,说话风趣,生动。如,这样一道考题:请按照限定的语体和语言环境,将“欢迎对方到时参加”这一意思分别作出恰当的表述。⑴在商场的广告里:届时热忱欢迎新老顾客垂询。⑵在给兄弟单位的请柬里:届时恭请贵单位人员光临;⑶在给下级的书面通知里:届时务必参加,不得缺席;⑷在给父母子女的口头通知里:到时不能不来哟。(横线上句子系笔者所加,下同)同样一个意思,因为场合、对象、关系、语体色彩等因素的不同,表达形式也各不相同。又如考题:补全对话:有一次,马克o吐温与一位夫人对坐,他对她说:“你真漂亮。”夫人高傲地回答:“可惜我实在无法同样地赞美你。”马克o吐温毫不介意地笑笑说:“夫人,只要像我一样说假话就行了。回答风趣,机智,有反讽意味,非常适合于生活场合。”

3. 语体 语体,指的是语言的特定表达方式,不同体裁类型的文体,在用语上往往有不同要求。语体辨别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不同;二是科学语体和文学语体不同:科学语体大量使用限定成分构成的长句,插入成分多;文学语体的特点是形象、生动,富于感染力,用语灵话。三是政治语体和事务语体,政治语体富于逻辑性,概念精确而严密,如报告、社论等;事务语体大都应用于公文,讲究简要,平实,程式化,常用习惯语。

4. 礼貌 用语要做到礼貌得体,主要注意两点,一是必须使用一些约定俗成的礼貌用语,例如,看望别人说“拜访”,陪伴朋友说“奉陪”,中途退席说“失陪”,求人帮忙说“劳驾”,请人指点说“赐教”,赞人见解说“高见”,等等;二是必须注意用准谦敬词。谦词只用于自己,敬词只能用于他人。备考前积累一些常用谦词、敬词并弄清它们的含义及用法,很有必要。如下面这个句子:“本公司欢迎各界朋友前来请教,我们将不吝赐教,在提供投资策略方面鼎力相助,并惠赠《实用投资指南》一册”。此句中,“请教”是谦词,用于自己,此处说别人(各界朋友),改为“垂询”;“不吝赐教”“鼎力相助”“惠赠”均是敬词,用于对方,此处说是己方,分别改为谦词“竭诚为您服务”“大力相助”“敬赠”。

5. 目的 说话写文章总有一定的目的与意图,目的不同,用语自然有变化,语言表达要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选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如这样一道练习题:向人借东西,应当语气和软,措词得当,下面的说法最好的一句是( )

A请把圆规借给我用用。

B拿你的圆规给我用用。

C我用一下你的圆规怎么样?

第6篇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此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很明显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尤为重要,正如刘先生所说“问题是引导研究性学习展开和步步深入的航标,问题的解决和反思又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结果之一” [2](p.49)。设计一个好的问题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和先决条件,这个问题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关系到此次研究性学习的成败。如果问题设计不当,再好的教学目标都没法实现,设计再好的过程也很难实施。

    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不同于科学研究,它的价值主要在于学生参与各项活动所经历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历史又是学科中的“副课”,不可能占用大量的学习时间,正如刘先生所说,“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要求学生利用大量的课外时间收集和使用历史材料,解决历史问题是不现实的”[2](p.48) ;此外,中学生本身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有限,没法从事专业性很强的研究,选择的问题必须适应学生的实际水平。

    聂幼犁教授在点评“与中国的近代化”这一案例时曾谈到,“课题深浅难易之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最基本的是要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准备”。他批评说:“‘是促进还是迟滞了中国的近代化’对这些学生来说,不是‘也许过于专业化’,而是太专业化了,是他们的知识与技能所不能及的。致使辩论中,无论是选择与诠释史料,使用与理解观点,还是论证自己或者反驳他人,问题与错误多多。”[3]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要考虑到学生实际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不能选择过大、过难的问题。

    刘先生谈到了“问题不能缺乏层次性”,这一点也相当重要。“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和不同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内容和方法上是有层次差异和类型区别的,因而在学习目标的确定上可以各有侧重,在内容选择上可以各有特点”[1]。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和具体条件,选择适合的问题。对层次高的学生,要有适当的难度,对层次低的学生,却只能降低难度。如在“真的是李鸿章卖的国吗”这一案例中,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学生是上海市某重点中学中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他们经过初中和高一阶段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如阅读史料能力、初步的分析、评价能力等)”[4],针对这样的学生,教师选择了有相当难度的问题──“真的是李鸿章卖的国吗”。而在另一个案例中,“学校是地处上海市郊的初级中学,学生的学历水平大体属于中等”,又“由于南北战争、林肯的知名度较高,学生对南北战争多多少少有一些了解”[5],教师选择了“我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这个相对简单的案例,而且,教师不是采用让学生收集资料的方式,而是自己一步步呈现资料,让学生阅读史料,从中得出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阅读史料、“神入”历史的能力。

    此外,笔者认为,历史研究性学习问题的选择还应该因地制宜,发掘资源。“研究性学习选择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1]。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学生的积极性也较高,教师可充分利用。

    利用地方资源选定研究问题的案例也很多,“嘉善田歌”很典型。教师在选定问题时,正赶上西塘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参与研究的学生又刚好是在西塘身边长大的,“他们都深深地爱着自己的乡土,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都想为保护这份历史遗产做些什么[6]。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可以由教师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但是,“参加研究性学习的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基本上都反对由教师指定的方式,认为研究性学习本来就是不应该像学科教学那样由教师主宰”,“学生更为强调课堂由学生小组讨论自主确定,而教师和家长则更多地主张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7]。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家长都必须认识到学生在确定研究课题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否直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呢?刘先生说,“由于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审视历史事物的角度等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所以,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不能以伤害学生质疑的积极性为借口,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不加提炼就让学生们研究解决”。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加工提炼,“使之更加贴近课程标准、贴近教材内容、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历史课程三维目标” [2](p.49)(笔者认为,刘先生这里说的“贴近教材内容”不一定合理,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研究性学习就应该开发更多的课程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教材的束缚)。

    教师对问题进行加工提炼确实很重要。如在“火烧曹宅对不对”这一案例中,当学生提出“学生烧人家房子是违法的”的质疑以后,教师及时抓住了火花,并没有放任自己的学生,提出“从当时的法制环境怎样看待火烧曹宅?”等三个问题[8],使问题更具有层次性,不至于过大、过难,为学生打开了积极思考的空间,同时也没有放弃“引导”。在这个案例中,明显体现了教师对问题进行加工、提炼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苏海亚(1980-),女,浙江海宁人。2003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现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课程系攻读硕士学位,专业方向历史教学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

    [2]刘俊利.基于实践的研究性学习反思[J].历史教学,2005,(1).

    [3]聂幼犁.以“与中国的近代化”为例,看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J].历史教学,2004,(4).

    [4]韩春玲,聂幼犁.以“真的是李鸿章卖的国吗”为例,看中学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J].历史教学,2004,(1).

    [5]陆建国.我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J].历史教学,2004,(10).

    [6]杨浙东,戴加平,聂幼犁.“以<嘉善田歌>为例,看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J].历史教学,2003,(12).

第7篇

关键字:吸烟;中学生;原因;办法

“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他们看起来灰蒙蒙。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因为那些八哥、海鸥和老鹰,都抱怨星星又旧又生锈,想要个新的我们没有。所以还是带上水桶和抹布,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这是美国作家谢尔・希尔弗斯坦的一首小诗。中学生是善于制造问题的孩子,经常呈现出一派“鸡飞狗跳”的景象:吸烟的、沉迷网络、早恋的、旷课的……可是他们有的还是未成年人,也是这个社会的一员,总得有人陪伴他们成长,带上水桶和抹布,用爱心、细心、耐心,发挥真诚和智慧,还星星本来的璀璨与光明。就像天空需要闪亮的星,我们的社会也需要有特技特长的优秀人才。

一、提出问题

吸烟在中学生中已经渐渐成为突出的问题,越来越受重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尝试吸烟率为22.5%,其中男生32.5%女生13.0%;开始吸烟年龄小于12岁者占54.8%。部分青少年因为抽烟身体素质明显下降,精神状态也日渐萎靡,甚至有的学生为了要钱买烟而走上歧途。青少年作为弱势群体,容易受到吸烟等的侵害。那么如何让学生远离这个陷阱,本文就此分析青少年吸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二、分析问题

从调查情况来看,影响青少年吸烟行为的主要因素有下列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的影响。目前,社会上吸烟的风气还是比较严重。吸烟充斥在各种场合和日常生活,人们总是以烟相待,办事、交友、喜庆等等。他们渐渐的也会觉得手里夹着高级烟很有派头,显得有地位;遇到陌生人时,因为有这个共同的爱好而比较好沟通。

学生阶段处于人生的金年龄,是人最注重自我完美化和最具模仿力的阶段之一。他们往往依照自我认同崇拜的形象来塑造自己,所以那些影星的举止行为,常常在他们心中产生巨大影响。

第二,家庭的影响。有关青少年吸烟的调查表明,大部分吸烟学生的家庭中有人吸烟,而且主要是父亲。极少数甚至是在父亲的鼓励下吸第一支烟的,中学生对吸烟的害处往往了解的还不够透彻,有的家长在吸烟的过程中,还会不知不觉讲一些吞吸烟好处的话,比如减轻工作压力,放松心情,比较好打交道等,这就更加会诱发少年学生的吸烟好奇心。

第三,学校的影响。不少中学学生,盲目从众,吸烟的同学因为共同嗜好,较之不会吸烟的同学多了一种联系和沟通,甚至多了一点儿共同语言。在会吸烟的朋友的影响下,逐渐地学会了吸烟。另外,在学校还存在着教师吸烟的影响。很多老师也吸烟,也明白吸烟不好,大人本身就做不到,我觉得身为老师得以身作则才行,这也是不能忽视的。

第四,心理上的自我满足。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上变化比较大,容易对吸烟产生好奇心,特别是感到自己长大成熟了,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了,心中就会想:"吸烟 多神气,多有气派,又帅又酷!"现在的人头脑中确确实实还有这么一种偏颇认识。仿佛一提起男子汉,就不由自主地将其与烟联系在一起。

三、解决问题

1.集体引领,情景交融

班级良好风气和班级思想的内驱力会使得吸烟的同学顾忌团队的利益,规条的限制和外在的道理无法限制习惯,只有内在的觉醒和自我对团队的愧疚意识才能催动自我行为的修正。让学生感受到大家对他的关心,引导他们养成好习惯 戒除不良习惯.专门为这些学生量身定做开展一些活动,让他们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用展示自己的特点来代替这些外在的标榜,引领大家都爱惜自己,成长自己,过一种充实快乐的生活。比如开一次班会-----你爱自己吗?让学生提出,吸烟的好处与危害,发现吸烟就是不爱自己的一种表现。也可以在教室呢张贴人体肺部吸烟危害示意图或者看相关视频。班会讨论后可以约定相互监督,之后抓住机会展示学生的闪光点,告诉他们“把自己各方面的风采展示出来才是真正的帅呢!这样的帅气让你发么周围的人发自内心欣赏,佩服你呢,这可比这个吸烟帅多了吧。”告诉他们爱惜自己的方法,怎么样才能更好的享受人生。

2.教师引导,防微杜渐

教师作为教育者,在遇到问题时必须让自己冷静下来,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让他们觉得你对他们的理解和宽容,然后迂回地去解决问题。对于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气冲冲责骂只会引起吸烟学生的逆反心理,他们不会就此罢休,很有可能会在你不注意的时候,再寻找机会尝试的。可以用一些诙谐幽默的语句来打动他们,比如吸烟有很多“好处呢”。

①吸烟的人永远年轻;因为吸烟的人都会得肺炎,死的时候都很年青;

② 吸烟的人不会被蚊子咬;因为吸烟的人整天 都在吞云吐雾,蚊子都被熏死了;换种思路解决问题,找到学生其他的特长或兴趣点给他们更多的表现机会。学生是想学好的,教师多点正面教育,多用欣赏的眼光,效果可能会不一样。

3.家校合作,密切配合

研究表明,父亲吸烟,对儿子有很大的影响;而母亲若是吸烟者,其女儿吸烟的可能性就大。家长要以身作则,逐步做到不吸烟,至少在子女面前不吸烟,给孩子的潜意识里有个示范效应。

同样,家长在处理孩子吸烟问题是也应持有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二话不说就以武力压制,另一方面也不能因为溺爱而听之任之。家长们平时就应该努力创设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通过促膝谈心、畅快游戏,积累更多愉快的亲子时光。当然家校间的密切沟通也要视为一种习惯,家校的密切合作,才能减少孩子叛逆期的诸多误解。

四、结语

擦星星并非只要有热情就行,教育还需要智慧,需要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主题班会来增强班级凝聚力;需要用心理咨询师的技巧驱散孩子成长道路上的迷雾和困惑;还要能整合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力量……菜根谭中提到:田里种满蔬菜就不会长草,心里充满了善就不会有恶。可能言辞过于理想化,但我们可以为这个目标努力,让学生的心里埋下一颗善的种子,一旦时机到来,这颗种子就会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习作教学;问题

小学阶段的语文习作教学,关系着孩子的终身教学与学习,因此,加强对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问题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1.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高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之要求,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信心,同时还要培养孩子们的写作兴趣与自信心。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实践中,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培养。第二,教师布置习作题目时,大大超出了孩子们的可接受范围,写作难度的加大,挫伤了学生的习作自信心。第三,很多小学生不喜欢语文阅读,是因为他们的知识储备不足,导致他们在习作练习过程中产生了一种惧怕感。

2.习作教学中缺乏生活化的引导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味地传授给学生技巧和知识,而忽略了生活上的引导,根本没有意识到生活感受和生活体验的重要性,以致于学生在写作时不具备生活上的素材,便会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严重地影响了语文作文的教学效果。

二、加强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小学语文习作质量和效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过程中,应当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以趣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同时还要充分体现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真正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置于一种自主探索的情境之中,从而激发他们的习作潜能。

2.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形式多样化

在新课标背景下,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寓情于教,多给学生一些人文性的关爱,以此来激发他们的习作热情。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比如:《十万个为什么》《快乐星球》等课外读物,这样使得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开阔视野,而且可以提高自身理解和运用文字的能力。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实践中应重视不断加强思想教育和教学方法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第9篇

1. 语文学习中言语体验的特点

语文学习中的言语体验,其内涵应是:体验,既是一种言语活动,也是言语活动的结果。作为一种言语活动,即主体亲历言语实践并获得相应的与生命关联的认识和情感;作为言语活动的结果,即主体从其亲历中获得与生命关联的认识和情感。其特征是:

(1)言语体验学习的亲历性。

所谓“亲历性”,是指学生主体必须真实参与言语活动过程,主体必须积极参与,体现出主体性;同时是真实参与,也就是说无论言语环境是真是假,主体的参与都是真实的,主体的体验都是真实的,即使言语环境是假的,但在主体的心里是真的,是主体想象中“真实”的言语环境,主体想象中“真实”地参与言语活动;参与言语过程是一个活动过程,体验需要动作、活动,包括外在活动和内心的动作,内心的动作是想象中的亲历,如福楼拜写到包法利夫人服毒自杀时作家自己仿佛中了毒一样的那种亲历。“体验活动都必要有'真实的'活动参与过程,有了这种'真实的'活动参与过程才能形成活动的能力。”这种想象中真实地参与,是阅读中的想象性认同。

(2)言语体验学习的个人性。

言语体验有很强的个体色彩,论是动作行为的体验,还是行为结果的体验,每个人的体验都是独特的,互不雷同的。每一个进入言语体验的学习者,并非白纸一张,而是都带着自己独特的生命经历和遭遇过程中所积淀的体验,同时言语作品具有一种“召唤结构”,具有许多“未定点”和“空白点”,学习者将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置于言语作品,对言语作品进行“具体化”,把言语作品中的空白补充起来,生成新的独特的体验,也就是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读者阅读后获得的体验,已经烙上自己原有体验的印子,这样的阅读丰富了诗歌意义的内涵,完全可以与作者的体验共存共荣。

(3)言语体验学习的内在性、缄默性。

言语体验与人的内在的生命活动相关联,其方式是潜移默化的,其存在状态是缄默的,因此,言语体验学习常采用涵咏玩味的方式。朱熹说:“读书,须要切己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又说:读诗“须是沉潜讽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看诗不须得著意去里面训解,但只平平地涵泳自好。”朱熹所说的“切己体验”、“沉潜讽咏”和“平平地涵泳”,其实就是一种不同于逻辑思考的体验。学习者只有与作品传达的情意达到相契与共通,才能感受和领悟作品的妙处、作品的意蕴情致,生成新的体验。否则,只能说是知道或掌握了作品的内容、写作特点和风格等等。学习者体验到的情绪是内在于学习者心中的,与学习者内在生命情感密切相联。因此,言语体验作为结果具有内在性、缄默性,言语体验学习作为动作过程也具有内在性、缄默性。

2. 语文学习教学观

言语体验只能在言语实践中进行,离开言语实践,就成了言语认知、言语训练。“实践与训练的本质区别在于:实践以生活为本位,指向人的素质;训练以知识为本位,指向人的技能。”言语实践生成言语体验,积淀言语体验,培养语感。虽然,语感与技能都属于人的心智操作能力,但两者有显著的区别:技能属认知学习的范畴,是反复训练的结果,是没有主体情感、态度的投入,是求同;语感属体验学习的范围,语感的培养需言语体验的不断积淀,需主体的情感态度、人生经验融入其中,是趋异。技能的获得,仅强调训练的反复性、反馈性;语感的培养,必注重体验的亲历性、实践性。

学习观决定教学观。教师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引起、维持、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体验活动的进行。教师的语文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注意学生言语体验的个人性。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尊重个性和差异,平等相待,在言语体验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原则不是非此即彼、非对即错,而是多少之别、深浅之异、文野之分。

其次,学生言语体验的实践性。

其三,注意学生言语体验的内在性、缄默性。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能真实地拥有言语体验,真切地表达言语体验。“有效的人文教学方法应是'讨论'、'对话'、'实践'和'反省'。”讨论、对话、实践、反省也应是语文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言语体验学习的极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其四,注意学生言语体验的亲历性,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多创设语境,多采用情境教学。

最后,学生言语体验的亲历性、实践性、主体性、个人性、内在性等特征。学生的言语体验就是一种言语实践,就是参与一种生活。学生言语体验的过程就是学生生活的过程,就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教师的语文教学应与生活接轨,使学生在言语实践中真实地体验言语,真切地表达言语体验,使学生“学习语文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课堂教学成了课堂生活”。

3. 注重“激趣”,体验成功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