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中语文教学经验

时间:2023-06-18 10:30:57

导语:在高中语文教学经验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中语文教学经验

第1篇

教师自身素质修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好坏,因为教师除了是高中生学习上的教师,同时也是高中生生活上的教师,所以教师自身素质修养对高中生具有非常大的影响。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以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人文精神去教育高中生,在生活上、学习上为高中生树立榜样,这样才能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更好地渗透人文精神。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可以利用课下的时间读一些相关的书籍,从书中体会人文精神的真正内涵,从而指导自己在教学中更好地渗透人文精神,并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向这些名人学习,生活中、教学中要严以律己,从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更好地渗透人文精神。

二、挖掘高中教材中的人文精神

高中语文可以说是各门学科中最具有人文精神的,另外在新编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内容不仅体现出了语文的工具性价值,同时也明确指出了语文的人文性,并强调了高中语文所承担着提高高中生人文素养的任务。所以为了在高中语文中渗透人文精神,教师应该挖掘高中教材中的人文精神,这样更有利于人文精神的渗透。现在语文教材中所选的篇目要比以前的文章更具有典范性,淡化了语文的工具性和训练性,而使语文的情感性、文学性、审美性以及文人性更加突出,所以现在的语文教材能够最大限度地拓展人文精神的自由空间,使高中生的人文精神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在语文教材中,作为经久不衰的世界名篇,莫泊桑的《项链》在培养高中生人文精神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新教材更是改变了旧教材中对主人公负面评价的教育,而是并不做具体的、统一的评价,只是在文章的练习中为高中生提供几种观点,供高中生参考,更多的是让高中生自己去体会这篇著作的主题。而在其它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应该这样,教师尽量不要对文章进行褒贬的评价,要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而不应该为学生灌输思想,认为这样的就一定对,那样的就一定不对等,而是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身教重于言传,但是在我国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注重“言传”,而轻于“身教”,很多教师只是在课堂上强调人文精神培养、提高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生活中,往往体现不出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及其作用。所以要想在高中语文中更好地渗透人文精神,需要教师把自己的一言一行作为教材,身体力行,在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真正地实践人文精神。首先,教师应增加对高中生的关爱。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常常高高在上,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这种现象不仅会降低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的兴趣,更严重地影响了高中生人文精神的实践,让他们感受到教师说的和做得相差很大,会使他们心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其次,教师更要尊重学生,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尊重学生,学生犯了错误或者是没有回答对问题,教师便对其进行严厉的批评,教师的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自尊,会扭曲学生的人文精神观,所以教师在学生犯错时应进行心与心的交谈,让学生在关爱中改正错误,在鼓励中奋发学习,这样才能有利于高中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四、结语

第2篇

一、情境教学法的概念

情境教学法在学术界虽然未有统一的概念,但每位学者的概念论述都注重情境的创设,关心学生的兴趣特长,重视学生的情感意志,使教学与学生生活更加贴近,课堂更具灵活性,在启发学生思维方面意义重大。总体来说,情境教学法就是以关心学生情感为前提,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情境创设,促使学生在情境当中更好地掌握、运用知识。情境教学法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能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

二、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导入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情境教学法的第一步就是要导入情境,情境导入成功与否关系到整堂课的情境融入效果。导入成功,那么学生的兴趣就可以被激发出来,与文章的距离会进一步拉近,因而教师在导入方法的选择上要格外用心。学生带着教师的问题,会迫不及待地投入到阅读当中寻找答案,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会被充分调动起来。除了设置悬疑,教师还可以通过介绍文章及作者的背景进行背景导入,或利用实物展示、多媒体展示等手段来实现直观形象导入,实践证明,这些都是情境导入的有效方法。

(二)创设情境,提升感知能力

学生在开展阅读时,对一些长篇的、理解较为困难的文章往往只是浅表地阅读,难以真正深入到文章当中,其感知能力在囫囵吞枣的阅读中很难提高。教师需要通过泛读、讨论等形式为学生创设情境。例如,《老人与海》这篇文章,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老人勇于拼搏的精神,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老人与大鱼搏斗的图片,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基本印象,然后富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在读到“只要我有浆,有短棍,有舵把,我一定要想法去揍死它们”这样的语句时,要用激昂的语调将学生带入到渔夫不畏艰险的精神世界当中。通过教师的泛读,学生在阅读时更能感同身受,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提升阅读质量。

(三)提出疑问,启发学生思维

适当地为学生设置思考问题,可以使学生在阅读时更加专注、有目的性,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达到拓展思维的目的。教师要根据文章的特点进行问题情境的设置,使学生的探索热情被激发出来。以《我有一个梦想》为例,可以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马丁・路德・金的这场演说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他的梦想具体是什么?为什么这场演说影响力如此巨大?他的演说带给你什么启示?还可让学生通过对文章的阅读进行演讲现场的氛围描述,刻画演讲者及听众的表情、动作等等,给学生发挥想象力的空间。通过问题的设置,学生更容易融入到文章的情境当中,以当事人的身份来感受氛围,思考问题。学生对文本的把握会更加到位,思维空间得以拓展,并且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阅读习惯。

(四)迁移对比,促使情境升华

在阅读结束之后,学生应该对文章有深刻的领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进行情境设置,让学生回味文章的意蕴,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使学习内容得以深化。例如,阅读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之后,教师可以将父爱和母爱进行总结,让学生品味父母给予的关怀,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回想父母是如何为自己付出的,组织学生们进行分享。学生在情境回顾的过程中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会更加透彻,同时会更加感念父母的辛苦与付出。通过迁移对比,学生的认知与情感都可得到升华,从而达到情境教学的目的。

(五)运用多媒体,进行情境渲染

第3篇

1.变接受者为发现者,给学生以个性化阅读和探究阅读的空间。

人生来就是一个灵活的学习者,一个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行动者,学校的教育就是对学习这一人类基本的习得加以引导和组织的体制。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课堂上学生只能亦步亦趋地走进教师设计的框架,忽视学生对新的学习任务的兴趣关注。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与困惑,敏锐地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巧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全面的互动学习中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从而形成分析、探讨问题的锲而不舍的动力。而在此阅读过程中,教师已经不是纯粹的答疑者。教师是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合作者,应自觉地充当学生解决问题的引导者和推动者。教师要结合阅读文本,设计出能解答文本核心内容的“钥匙”性质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究,从而为学生提供探究阅读的空间。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阅读差异,才能让学生体验在兴趣中阅读,在阅读中探究,在探究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观点中阐述自身的阅读体验。

2.教师要从理论上全面理解“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内涵。

新课程强调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在认识的基础上生成的,必须是学生在充分接触文本的基础上带着自己的思考而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在具体的操作环节中要做好以下几点。

2.1做好合作准备。即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使学生拥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须首先对需要研究的问题形成初步认识和了解,然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2.2明确合作目标。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小组合作的目的,通过合作要实现什么目标,各自在小组合作中担任什么角色,需要完成什么任务,从而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2.3形成合作机制。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组内成员应有明确分工,保证组内成员有平等参与的机会,让不同学生的智慧都得以展现。

2.4参与合作学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并非只简单地巡视,做象征性的表演,而是要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积极看,积极听,设身处地地体会学生的所思所想,随时了解学生的合作状况,作出相应的评价。只有这样,合作学习才是真正实质性的合作。

3.培养学生的几个小习惯。

3.1记的习惯。掌握科学的记忆习惯。科学的记忆方式,无论是联想法,还是其他,记住一条,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考试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其实生命的基本单位不就是时间吗?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而且要及时复习。语文不是短时间就能出成绩的,但是不能因为一次的好成绩就忘乎所以。

3.2爱读书的习惯。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不要以为名著就是买来放在那里看封面的,而伟人传记,则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旧时的说法文以载道是之。培养健全的人格,伟人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与教育力,学生与大师为伍,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养成习惯,学生将终生受益。从应试角度说,也有其现实意义。

3.3动手的习惯,就是写的习惯。很多学生背诵了不少,口中的话滔滔不绝如绵绵江水,可是写的时候却如挤牙膏一般。针对此可让学生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看出一个学生多方面的问题。不要以为大作家都了不起,还不是都写出来的。

4.扩大古代传记散文阅读量,积累写作素材。

批阅学生作文不难发现存留在学生脑中的可用素材少之又少,说到历史名人谈来说去就是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等。其实古代传记散文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矿,除了中学课本中的《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屈原列传》、《张衡传》等传记散文名篇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之外,学生平时的文言文阅读练习(包括高考真题),大多选自传记散文,其传主大多是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虽然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中,人物行迹及价值取向也各不相同,但他们或以政绩卓著名垂青史,或以情操高尚感召千秋,或以文学成就不凡享誉后世,或以科学贡献巨大流芳传名……我们只要有意识地体会这些古人的不朽风采与壮志豪情,用心积累素材,考场作文时就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由此看来,课内外阅读结合,挖掘利用传记散文资源,是积淀和丰富作文素材的捷径。

5.重视教学提问。

5.1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对于语文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一些比较直观的知识,若还是旁敲侧击,就显得多余。这类知识,属于知识掌握的最低层次――识记。记住就有,记不住就无,所以应该直接发问,比如基础字词的读音、文言知识、文言词语的含义、文言句式等都可以这样。

第4篇

关键词:人文精神;生物、课堂教学、渗透

一、生物学科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理解

人文精神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这一教育使学生形成一定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等①。它除了求“真”以外,更注重求“善”求“美”、发展学生对人类社会、自然社会普遍的关怀之情和慈爱之心,使人得到全面发展。生命科学是讲述生命现象本质规律的科学,它显示着人类对生命的关注,生物课程中人文教育的重点是人文关切和科学理性②。

1、人文关怀

社会发展的真谛是人的发展,怎样关注人类长足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一种科技时代的人文关切。表现为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爱生命。关注社会。表现为关注生物技术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安全问题,正确理解生物科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站在人类长远发展的角度来正确对待科学,科学只有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科学才能体现其真正的意义。

第一, 关注自然表现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自然界的各种生命形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人类只有承认和认同其他生命的存在价值,才能体现人的本质的力量,才能巩固和发展人自身主体地位、实现人的主体性。也只有关注自然,关注生命,与自然和谐统一,人类才能长足发展。

第二, 关爱生命。表现为关注自身生命;关注他人生命;关注地球其他生命。让学生学会珍惜生命,正确对待危机,勇敢地面对现实,增强抗挫折承受力,认真反思自己的存在价值,能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和自我控制,最终能真正对自己生命负责。对他人生命尊重爱护。表现为亲情、友情、爱情、疼爱等。站在关怀人类自身发展的高度,建立生态伦理观,能辨正地看待大千世界的各种生命现象。

2.科学理性

科学理性有着丰富的内涵,其核心就是人类对待客观世界的态度,表现为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尊重和追求,也就是求真、求实和求利精神,包括对真理的执着求索和尊重,对客观实际与实用的追求与尊重,对真实利益的追求与尊重。另外还有不断求知的精神,追求真理、不盲从潮流、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怀疑精神,创新精神,继承的精神③。而在生物学课堂教学同样需要这种科学理性,这种科学理性构成了生物学科教育中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

二、生物课堂中人文精神渗透目标

1、关注生命,珍视生命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教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提升学生对生命存在意义和价值的认识。既认识生命的伟大与崇高,又认识到生命的渺小与脆弱;使学生对生命产生敬畏,进而能够从容的面对人生的各种困难与挫折。在日常生活中付诸行动保护小动物爱护花草。

2、增强环保意识,爱护环境

通过生物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是人类得以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从思想上、行动上尊重环境,热爱环境,使学生明白我国目前的环境现状,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我国的生态环境已经很脆弱了,任何直接间接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是可耻的。

3、对生物美感的培养

生物学科教学中如果能把生物美感列为教学目标之一,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自然界中生物多种多样,形态各异,色彩斑斓,在讲解形态结构等知识时,让学生感受生物所具有的形态美、结构美,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性的精神素养。

4、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反映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观,它来自人类对工业文明的反思④。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关于可持续发展内容理解,生物学科应该是一个“主阵地”。

使学生真正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才能很好的实现其他的人文目标。

三、高中生物教材人文精神渗透点(苏教版必修一为例)

第一章生物科学和我们,人类面临的问题:健康问题,癌症、传染病。可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与伟大,脆弱在于每年癌症,传染病的死亡率很高。引入实例与癌症抗争的人们说明很伟大,理解生命并珍爱生命。第二章细胞的化学组成。使学生认识生命的物质性,理解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和世界观。实验二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启发学生讨论本实验在生活中的用途,学会把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第三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实验一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细胞,增强学生探索精神,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会把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第四章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ATP与酶,认识到酶的本质生物催化剂,了解日常生活酶的应用,加酶洗衣粉,多酶片。认识到课本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能增加学习生物的兴趣。光合作用。认识到我们的食物和呼吸需要的氧气都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衣服、课桌、书本、药材等很多也来自光合作用。第五章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细胞增殖的学习便于学生认识生命的复杂性从而珍视生命。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癌变。引导学生关爱生命、关心健康,养成良好习惯,不乱扔电池,不使用含氟里昂的电器等,关注自我生存环境安全。

四、高中生物课堂实施人文精神教育的突破点

1、在教学中渗透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史和生物学家进行探索的故事

科学技术与社会在协调中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以服务于人类为前提,因此科学技术与人类是一个有机整体。同时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敢于挑战权威的质疑精神、锲而不舍的求实精神,自信善于与人合作的人格魅力是人文精神教育的好素材。教材中有两大类的史料,

2、注重生物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相互影响。

随着当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生物学与人文社会的关系更加密切。人文社会的许多热点问题,如人口与计划生育问题,晚婚、优生和优育问题,独生子女教育问题,营养问题与智力开发问题,老年性疾病和防止衰老问题等。都与生物科学研究与发展进程有着直接关系。

3、渗透生命教育

新课程标准更注重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提倡利用现有知识让学生体会生命的珍贵,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命的人文情怀⑤。可以利用产生、受精作用以及生物个体发育来了解每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多么的不易,充满了艰辛,但又那么偶然,生命诞生充满了神奇。

注解及参考文献:

[1]刘绍春.“人文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兼论人文教育的功能”[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4):16―21,27.

[2]余自强.关于提升高中生物课程人文教育价值的思考[J].生物学通报,2003,(8):34

[3]张学文.试析当代中国科学教育发展对人文精神的冲击[J].亚太教育论坛,2003,(6)

[4]《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新华网资料,2003年10月9日.

[5]孙明霞.生命教育:生物学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02,(2):13-15.

注解

①刘绍春.“人文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兼论人文教育的功能”[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4):16―21,27

②余自强.关于提升高中生物课程人文教育价值的思考[J].生物学通报,2003,(8):34

③张学文.试析当代中国科学教育发展对人文精神的冲击[J].亚太教育论坛,2003,(6)

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文言文教学;现状;创新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曾明确指出:通过高中语文这一教学活动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还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然而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学生学习文言文,既能掌握我国的古代文学艺术,又能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在学习高中语文的时候,大部分学生认为文言文的学习难度较大。尽管在课堂上学生会经常性地接触到文言文,但是由于文言文与当前学生的生活相脱离,再加上在实际生活中并不会运用到文言文,因此学生认为文言文的学习较为枯燥无味。

与现代文相比较,学生更加偏爱现代文,不喜欢文言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在讲解现代文的时候,教师会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剖析重点字词、探讨作者的写作手法等。同时教师要设计有趣的导入,有时候也会设计问题导入,这就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然而在讲解文言文的时候,教师仍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的,同时教师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字词句段等来设计教学方案,这种教学方法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也挫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新思考

1.创设真实的情境,走进文言文世界

在现实生活中,文言文的应用是非常少的。同时在文言文教学中,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够密切,这就让学生觉得文言文的学习较为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了厌烦的心理。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其要创设文言文情境,活跃课堂的气氛。然而教师该如何创设文言文情境呢?通常情况下会用到课本剧这一方法。所谓课本剧是指让学生演绎文言文中所阐述的历史故事,以此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比如:在《师说》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导入:有一位数学老师,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有一回,一个获奖学生的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对这位家长的观点作何评价?当学生评价完这位家长的观点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即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在导入环节中,学生已经明白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教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后,教师要引出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师说。在这个导入的影响下,学生能够快速地进入文言文世界,了解到本篇文言文的中心思想,从而提高了文言文教学的效率。

2.解读文言文,体会文言文

从本质上来讲,文言文学习就是翻译、理解文言文。文言文的创作时代与我们当下生活的时代相距甚远,只有通过翻译才能理解每篇文言文的内涵,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所以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生字、生词以及句子的意思。我们知道,文言文中的很多字义与现代的字义存在着不同,一旦学生没有正确理解这些字义,就会产生误解。如:文言文中所出现的“妻子”这一词,在古代“妻子”的意思是妻子和孩子;然而现代“妻子”的意思是男子的配偶。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辨别古今意义不相同的字词,避免学生在翻译的时候出现错误。有时候学生不能正确地翻译文言文,这个时候,教师要详细地讲解,并且要补充相关的知识,让学生能够用现代汉语流畅地翻译文言文。

3.诵读文言文,领略古文风韵

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诵读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新课程改革中的要求,引导学生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文言文中所蕴藏的风韵,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感知能力。同时,诵读的过程也是学生慢慢揣摩学习文言文方法的一个过程。但需要注意的是,诵读不是机械的诵读,而是要根据文言文的语气、节奏以及情感来记忆文言文。在诵读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发现学生的字音存在错误,那么就要及时纠正学生的字音。另外,教师要梳理整篇文章的层次,让学生在理解文言文含义的基础上诵读。

比如:在《赤壁赋》教学中,我们知道《赤壁赋》一文属文赋,文质兼美,音韵和谐。虽然文章抒发的情感,反映的思想有些深奥,但文章在诵读、鉴赏、审美等各方面都属于散文经典。在诵读本篇文言文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体悟文章的精美高妙,培养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真切体会到作者豁达的胸襟,感受本篇文言文所蕴藏的音韵,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欲望。

4.品读文言文,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作为一名高中生,其必须要具备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在培养学生鉴赏文言文能力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学生对文言文的感知能力调动起来,引导学生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调动起自身的听觉、视觉等感官,并且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在脑海中塑造出新形象。必要的情况下,教师要引导学生摈弃实际生活,进入文言文的世界中,真真切切地感受作者的情感。当然,学生也要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文言文作品中,真正感受作品中所蕴藏的风韵。

比如:在《劝学》教学中,教师要将“读”作为主线,在“读”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指导学生扫清字词句的阅读障碍,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对诵读课文、理解课文、背诵课文,提高阅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很有帮助。通常情况下,教师要采取分段读、分男女生读、全文读、听课文录音这四种训练方法来进行阅读。不管是运用哪一种训练方法,教师要告诉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细细品味语言,感受句子中所蕴藏的内涵。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对本篇文言文有了自己的见解与体会,同时学生的鉴赏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5.在文言文熏陶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既要提高学生翻译、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还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当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之后,学生才能准确把握文言文中所蕴藏的思想感情,也能够让其掌握每篇文言文所用到的写作手法。高中教材中所选择的文言文作品都是经典名作,这些名作不仅蕴藏着人文性,还蕴藏着美感,有助于学生人文思想的形成,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要借助文言文教学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汲取古人优秀的思想品德,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样增加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文言文阅读本身是一个熏陶人文素养的过程。通过让学生学习文言文,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人的风韵,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历史的变迁。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要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开展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翻译、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贺明星.醴陵一中运用“五要素教学法”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反思[D].湖南师范大学,2014.

第6篇

引言

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依旧带有较为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英语等级考试的过关率摆在第一位,甚至成为教学的目的所在。英语教学只重视词汇语法等基本知识的教学,以及听说读写等各类语言技能的训练,却忽视了英语课程的人文本质,忽视了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应试教育的主导下,高职英语的价值取向出现了严重的偏差。教育的人文价值不再是核心问题,只是作为德育目标的一种补充,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由于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关注英语作为语言的实用性和工具性,忽略了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思想情操以及各方面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熏陶,导致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知识面过窄,中西文化底蕴都较为薄弱,人文修养较差,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思想较为浅薄狭隘,甚至对一些简单的文化常识都一概不知。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和语言能力,但在使用英语表达时缺乏情感和思想,交际能力、应变能力都比较弱。同时,学生容易忽略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忽视个人的道德精神状况,在生活态度、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存在许多偏差。

综上所述,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着一个极大的问题,即过于强化英语的工具性和实用性,淡化甚至抹杀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人文特性,忽略了语言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文明内涵,多元价值。因此,在这样的教学氛围和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头脑简单,不学无识,过于注重实际利益,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严重缺乏人文素养。

一、高职英语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英语从本质上讲就是一门人文学科,因为这门语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信息,其性质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因此,高职英语教师的职责并非只是单纯在语言学习领域传道授业解惑,而是要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人文教育。如何将人文教育融入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英语语言的人文教育功能是每个英语教师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师需要思索的问题,这也是英语学科进行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英语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包括好几层意义,既指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人文知识的教育,也包括教学过程中的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熏陶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大学英语”是高职院校的一个基础学科,也是一门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所开设的一门公共课,课程涵盖面广。大学英语教学是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英语教学不应仅仅着眼于语言知识的传授,仅仅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目的,更重要的是,应以教学为契机,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的意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独立的判断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世界观和人生观,通过语言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学生的“智商、情商、心商和德商”。在英语教学中体现出对这种人文精神的实践、研究、继承和发扬,也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

(一)教师必须提高人文素养,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

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首先需要提高教师个人的人文素养。教师需要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并真正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扩大知识面,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提升自己在学科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目前,不少英语教师在课余对自己的充电往往只着眼于本专业领域内的提升学习,这是非常狭隘而短视的,如果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欠缺,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将无从展开。因此,除了对本学科领域的不断充实学习,教师还必须在平时增大阅读量,扩大知识面,拓宽阅读的领域,开阔个人的视野,在政治、社会、中西文化、文学、艺术、宗教等多个领域都保持一定的敏感度,积累相关的知识背景,努力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和道德修养,从而在教学上能真正做到厚积薄发,融会贯通。

教师要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修养。能把中西方文化知识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适时、恰当地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英语教学中来,使语言的教学具有厚度和深广度,而非枯燥机械浅薄地一味传授专业知识。同时,具备较高人文素质的英语教师会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诠释和影响学生,本身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无形的榜样,对学生能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渗透式教育,做到真正的言传身教。

(二)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体验,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师是人文教育的实践者,也是人文教育的榜样。人文性要体现在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上。教师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在和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观点看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发表意见的话语权,选择权和隐私权。其次,教师还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而不是单从自身角度展开教学工作。有时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去感知体会他们的学习心理和情绪,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所思所想,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同时,教师还需保持一定的敏感度。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以及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需及时发现学生在思想上,态度上,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与偏差,从而在课堂上通过正确的人文教育加以疏通引导与纠正。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师的人文关怀。

(三)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营造潜移默化的人文环境

语言是表达思想,传达信仰,价值观等的基本文化手段,语言的教学内容可以涉及社会生活文化的方方面面,基本能涵盖文学艺术,历史地理、伦理道德、宗教文化、自然科学等各科知识。英语课程本身就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具有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实施提供了可行性和便利性。

一方面,人文教育必须依托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因而教师要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把语言教学和人文教育相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教材,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人文教育资源,适时适量地介绍相关的文化,艺术,政治、经济等人文背景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成语典故的来历,中西方的不同历史文化宗教的背景等。根据学生兴趣和知识水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教材加以调整,进行适当补充,并深入拓展相关背景知识,提高教学内容的整体价值取向,使学习的材料具有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

以《新世纪高职英语2》第四单元“Some Photographs Make History”一文为例。课文中探讨了几个战地记者所拍摄的新闻照片,其中牵涉加以冲突,越南战争等学生所不熟悉的较为复杂的历史背景。教师自身在课前需要进行充分准备,查找相关资料,深入挖掘照片背后的内涵。在授课时,教师对照片后面的政治时代背景需加以讲解,采用图表,照片展示等方式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了解课文所涉及的历史政治背景,积累相关的人文历史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不仅仅在学习过程中只掌握了一些词汇句型和语言点等语言知识。

另一方面,教师在抓住教材人文教育的切入点后,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的方方面面渗透人文教育,营造出潜移默化的人文氛围。可以通过课堂上进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各种丰富多样的互动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人文探索,将人文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去。比如利用课堂讲座、英语演讲、小组辩论,戏剧表演,影视欣赏等形式,或者积极引导学生扩大课外的阅读面及知识面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艺术文学历史哲学等不同人文领域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知,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情趣,提高学生的艺术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慢慢形成正面积极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同样以《新世纪高职英语2》第四单元“Some Photographs Make History”为例。在探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以提问、课后思考、小组讨论、个人讲座等形式,启发学生思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人文思考,对战争进行反思,对战争的起因,战争的本质,战争带来的灾难及影响进行讨论,强化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人文素质的提高,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改变传统评价体系,体现以人为本

人文背景下的评价体系突破以往知识测试的框架,更多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心理素质等,使评价方式更显科学性,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高校教师要多采取一些不同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及其他素质进行考评,以改变当前单一评价方式的局面,转变学生学习英语的功利性目的,使学生不再把英语学习看成一种负担和压力,使学生能够更加关注语言学习背后所包含的人文思想的感悟和学习,从而促进学生人文思想的形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除了采用传统的卷面评价的方式外,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英语交际能力的评价,团队合作能力的评价,课堂活动表现的评价等其他方面的评价。最后,教师可以综合学生各个方面的评价结果,给学生一个综合性的评价结果,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实际上,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进行多种方式评价,也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行为,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对学生形思想也有重要的影响。

第7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情感渗透 必要性 实施途径 重要作用

专家认为:情感是构成人类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成分,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有的一种积极体验,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品质,与其他心理品质息息相关。情感的健康往往直接影响其他心理品质的健全发展。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强调人们表达内心真实情感的能力,对此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一、情感渗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人是有感情有思想的高级动物,会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一系列情感,而不仅仅存在理性的思维。正因为人具有感情,人世间才会有那么多可歌可泣的精彩故事。学生是有丰富情感的人,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更喜欢充满爱的课堂,既可以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又可以完善他们。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果融入丰富情感,就不仅可以避免传统的理性思维的教学,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让学生接受并认真学语文,而不是单纯地靠死记硬背与思维能力。情感是一门艺术需要用心才能体会,这样不仅可以打开学生的心扉,开启他们的情感世界,还可以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避免直达目的式的教育,让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丰富灵活起来,还语文教学一个真实的面目。

二、情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情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独特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情感的渗透:

1.营造课堂和谐氛围,主动吸收情感渗透。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度,因此,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氛围尤其重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有无私真诚的内心与不带任何功利性的爱,为学生营造充满爱的学习课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细节的表达,尊重学生,关爱学生,避免伤害学生的情感自尊,影响他们的情绪;学生能积极愉悦地参与语文课堂活动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参与途径,获得满足与自豪感,实现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协调默契,促进教与学的相互影响。课堂上,语文教师愉悦地使用各种文体,营造融洽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愉悦地接受情感熏陶并遨游在文本美妙的意境中。

2.紧扣文学作品语言,体验作品情感内容。文学作品的情感内容需要通过语言实现,文学是语言的一门艺术。紧扣文学作品语言体验情感内容首要的任务是抓住关键语句,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对关键句的分析与朗读,这样学生的情思才会萌芽,进入作品所描述的境界。除此之外,高中语文教师指导学生有激情地朗读文学作品也是体验情感内容的一种有效手段。

3.激活学生生活经验,参与实践真实生活。人是以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为根据了解艺术形象,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文学作品的情感内容。高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参与实践生活。如教师在教学朱自清《荷塘月色》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联系身边的荷塘。他们记忆中的荷塘月色是否和朱自清笔下的月色一样,激活贮藏在学生体内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快速地进入作者描述的境地,形成与作品最好的体验姿势,取得感情内容上的认同,让学生既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又可以加深对生活的理解。

三、情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人是感性动物,需要情感的调节。情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发挥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明确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影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能积极影响学生的活跃程度,还在学生心目中有无可匹敌的神圣崇高的地位。这些优秀的教师不仅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与专业知识,还能合理准确地运用情感影响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对所有学生都要充满爱心与关爱。在授课中,教师要充满激情,大胆地营造情感体验的和谐氛围,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步入特定情景中。

2.教师依据课文素材内容,准确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教师在授课前应当先预习并熟悉课文素材内容,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整个感情基调,用正确的感情基调与学生一起走进课文素材,唤起学生内心真实的情感。如教师在教学《雷雨》一文时,可以先简单地介绍创作背景及所处的时代,明确全文的感情基调,并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激发语文学习兴趣。教师根据每篇文章的感彩,用不同的情感基调进行授课,与此同时还应当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表达的感情。

3.教师充分借助情境渲染气氛,再现作者饱含的真情实感。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产生的,情感在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愈发受重视。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素材内容里的情感因素,运用自己真实的情感与素材情感相结合,再现作者所饱含的真情实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触景生情的体验,从而达到高中语文教师情景交融的教学目的。如高中课本中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时要借助一些外在情境,教师可以一边让学生朗读一边放轻音乐(海浪声最佳),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就身处海边,面朝大海,把学生带入到与教学素材内容相似的气氛中,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反响与共鸣。

四、结语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与利用这一重要非智力因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出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范雪琴.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吉林教育,2009(05).

第8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情景教学;设计优化

中国分类号:G633.3

情境教学法即教师有目的的创设一种生动、丰富的教学场景,以引入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优化学生心理机能的一种教学方式,情境教学法能够快速将学生融入情境中,可以有效优化课堂教学效果。高中语文是高中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内容十分的丰富,将情景教学法引入高中语文教学中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把握,也可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 情景教学概念含义

情境教学就是指在教师人为“创设”的“情境”(有情之境)中所进行的教学。它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情境的差别,就在于“人文性”,是“一个渗透着教育者意图的”“生活空间”,即所谓“优化的环境”。从以上可以看出,情境教学使用的“情境”概念,内涵丰富,它是这一教学(教育)系统的中心概念(或称范畴),不但用在教学的开头阶段,而且还辐射、贯穿于整个教学教育过程;不但指外部环境,而且指主体的内部环境,整合成为心理场;不但在教室中创设,还可以带学生到大自然、社会大课堂中去,让学生在现实场景中去感受、体验、思考;不但用在语文教学中,而且也可以推广到其它学科的教学中;不但在于激发学生求知、求真,而且更可以用来做激发美感,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引导学生求善求美,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审美教育和品德行为养成教育。简言之,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多元、多构、多功能的。情境教学以学生的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真实的、虚拟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知识的构建,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所构建的知识于真实情境的运用、拓展,而生成新的知识,获得认知的发展,体验精神的成长。

二、 高中语文课堂情景教学优化设计措施及案例分析

1. 优化措施

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要提高效率,就必须实现优化。优化是指在给定的条件下,通过系统控制手段和课堂隐性管理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课堂情境教学的优化设计是实现课堂教学优化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课堂情境教学的优化设计。

(1) 基于文本、营造语境

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进行备课的时候,在导语设计时,教师往往费尽心思。为的是将学生从其他课堂的教学氛围中解脱出来,全身心的浸入到本课的情境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创设符合文本主题的情境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开始全身心的投入到文木学习与思考中去。

优秀老师在导语设计,十分注意激起学生的兴趣,汇聚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文本产生阅读与探究的渴望,并积极想发表自己的见解。优秀的教师在导语的设计中,总是注重课堂气氛的营造,注重抓住学生注意力,让他们的思维进入文本的轨道上,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文本营造的情境中。

(2)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课堂教学设计要求教师首先根据课文在本单元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所担负的任务,确定其教学重点,以教学重点为依据,落实体现重点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其次要科学组织教学内容,落实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而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置更加要考虑课时的安排,并且具体到每一节课的时间安排,一是要做到每一节课的所有活动必须为木课时目标服务,二是要这些活动必须要在一课时之内完成。因此,情境教学的课时目标需要详细而具体,不能含混不清,让情境的创设为课时目标服务,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学习。

2. 案例分析

(1) 音乐篇

在讲解一些古诗词中,可以播放《高山流水》《渔舟唱晚》等一些古筝曲,可在朗读中配以闲适的气氛,让音乐走进诗词,烘托恬静怡人的气氛,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身临其境,恰如身处幽静的林间小路,溪水在山涧流淌,从而体会古人超凡脱俗的意境。这种播放音乐的情境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可普遍适用。

(2) 影像篇

例如在高中课文《黛玉葬花》中,就可以通过影视作品展现当时黛玉的心境以及黛玉以花喻自己,吟诵《葬花吟》的悲凉情景。学生直观感受到黛玉自怜之情,不但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3) 话剧篇

在高中课文《雷雨》选段中,也可以让学生自主编排话剧,让学生融入其中。学生在演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30多年前被自己赶出家门的侍萍时,表现出惊恐的表情,这时教师就可以对参演的同学进行提问,当时周朴园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并且可以进行课堂讨论,同学畅所欲言。学生在思考的同时,教师帮助分析。这样的课堂情境训练得到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热情。

三、 总结

情境教学设计正是触及到了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因此,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相信,随着高中语文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人和发展,语文情境教学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网络化;信息技术;阅读教学;高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4-0054-02

网络信息技术进入语文课堂,为语文教学带来很大的转变,尤其是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信息传递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通道,不但带来全新的教学环境,而且还带来全新的教育思路、全新的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与网络化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相比较,能够找到语文阅读教学的最佳方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阅读内容呈现丰富与多元

网络化背景下的阅读教学与传统阅读教学相比,阅读内容的转变是最突出的特点,在量、质和选择性上都产生较大变化。其一,在量上从有限走向广阔。传统阅读教学的内容基本控制在有限的篇目内,尽管现在的新教材增添了课外的语文读本,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放弃了这个难得的阅读资源。而网络作为一个传播媒体,以其强大的搜索功能,海量的阅读信息,以及集快捷性、及时性、综合性与娱乐性于一体的特质,给人们展现了一个广阔且丰富多元的阅读世界。其二,在质上精华与糟粕并存。教材中的篇目篇篇精挑细选,皆是精品。网络由于其完全的开放性,阅读内容多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其三,选择性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选择。在传统阅读教学中,学生对阅读内容往往是被动接受的。在网络化背景下,学生已不再单纯地等待教师的阅读推荐,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寻找自己需要的阅读内容,学生的阅读由以往主要依赖于教师,转变为自我的主动阅读。依托于网络的快餐式植入性阅读,对正值知识积累阶段的高中生而言,可能会使他们失去深入理解和思考分析的能力。对此,语文阅读教学该怎么办?

首先,教师要有应对网络阅读的能力。面对网络的高速发展,学生拥有比教师更广泛的阅读面已成为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在原有阅读储备的基础上,对学生感兴趣的网络阅读内容有所涉猎,从而有意识地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引导。其次,对学生的阅读要适时引导,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选择阅读内容的能力,使网络成为高中生阅读的平台,为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发挥作用。例如,随着穿越剧《步步惊心》《宫》的走红,网络上涌现了许多穿越体小说,《绾青丝》《斗破苍穹》等都成为学生喜爱的小说。面对良莠不齐的穿越体小说,教师任由学生自由阅读是不可取的,而一味地加以限制也是不可取的。因此,在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心理和多样性的阅读需求的基础上,教师可按时间顺序选取一些典型的穿越体小说和学生一起探究,进行研究性学习,在分享阅读感受的同时,提升学生文化品位,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二、阅读教学方式趋于多样化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阅读教学的要求已由“教会知识”变为“教会学习、教会思考、教会实践、教会合作、教会创新、教会生存”。教学目标的改变,要求教师寻求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为这一变革提供了可能。

网络阅读教学相较于传统的阅读教学在方式上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其一,从圈养式转变为开放式。传统的阅读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读本、必读书目,教学空间局限于课堂,教与学的主体局限于语文教师和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网络阅读教学则不同,在内容、空间、教与学的主体上都是开放式的。其二,从知识理论式转变为智能实践式。传统的阅读教学普遍注重机械的理论性阅读,教师设法把课文的理论知识系统地教给学生。而基于网络化的阅读教学,教师则更多地关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微博、博客、论坛、邮件、QQ、“极域电子教室”等计算机软件的应用,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并在协作与分享中学会交流与沟通。

传统的阅读教学与网络化的阅读教学各有所长,对于教学而言,网络阅读教学是对传统阅读教学的拓展与补充。传统阅读教学,它产生于教学实践,并经受了一定历史时期的实践检验。它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同学、老师一起进行“关于文本的对话”,这对培养语感、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有很大帮助。如李镇西、韩军、魏书生等名师的阅读教学,无不遵循语文学习规律,让学生在x、诵、积、悟中体味文本,提升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而基于网络的阅读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有利于不同性格、不同层次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开发了学习者的潜能。

三、阅读能力培养体现全面性

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全方位的,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阅读能力的提高,都必须着眼于阅读大量文本。教师在阅读中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下面以两节《兰亭集序》阅读课为例,探讨网络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显示出的魅力。

第一节《兰亭集序》课,是一般阅读教学课。因所授课的班级是年级的重点强化班,学生素质好,思维灵活,普遍喜欢思辨,课堂内外均能大胆质疑、挑战权威观点。针对生情,任课教师采用质疑、讨论、拓展、写读这四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同学们既有对文章字、词、句理解的质疑,又有对文章相关内容的认识和理解的质疑。拓展部分设计为“从《逍遥游》中,我们认识了庄子;从《滕王阁序》中,我们认识了王勃;从《赤壁赋》中,我们认识了苏轼。试将王羲之与其中的一位或几位进行比较,进一步深度分析和评价王羲之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这是一堂很精彩的传统阅读教学课,没有了“满堂灌”“满堂练”“满堂问”,注重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拓展部分的设计更是对学生分析、综合、对比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做到了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节《兰亭集序》课,是网络阅读教学课。这节课充分利用网络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将教学分成课外和课内两个部分。课外,学生在网络上的《兰亭集序》学习专题区依据自己的阅读兴趣自由分组,每组推选出小组长,小组长带领组员协作完成学习计划的制订和组员分工。接着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收集材料,补充到学习资源部分,小组再依据这些材料进行整合并表达看法。课内是网络阅读教学的部分,学生先通过Author ware设计的过关训练教学软件,快速高效地通过自我考核的方法学习《兰亭集序》的基础知识。过关训练既有对学生正确解读的鼓励,又有对错误答题的释疑,且具有趣味性。接着进入专题答辩环节,教师将各个小组的问题组织串联起来,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使学习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两节课都是高效的阅读教学课,相比较而言,网络化阅读教学课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上表现得更全面。它克服了在应试环境下一些语文能力被过度强化而另外一些语文学习能力被忽视的弊端,对一些经常被淡化的语文学习能力给予了关注。如学生独立确定任务、制订计划、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我考核学习效果的能力;学生通过索引选择参考书、根据问题搜集资料、对资料进行分类合成、能用资料论证或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也就是说,高效的网络化阅读教学能够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开拓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的动态生成更自然、更灵活,也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它交互式非线性的特点满足了阅读教学过程中复杂交互关系的需要,展现出独特的教学优势与魅力。对于网络化阅读这一新事物,教师要以悦纳的态度认真审视,不能一味否定或被完全“绑架”;对于传统的阅读教学,要在继承中发展,也不必全盘或固执不化;唯有两者相结合,才能⒃亩两萄б向高效。

参考文献:

[1]巩固.当前阅读教学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J].现代语文,2007(01).

[2]林晓琼.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J].语文教学通讯,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