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互联网的核心价值

时间:2023-06-18 10:31:08

导语:在互联网的核心价值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互联网的核心价值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创新

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展的主流趋势,互联网思维具有“平等性、互动性、开放性、合作性”的特点,其本质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民主化思维,强调开放、透明、平等参与和去中心化等等。2在互联网+的新的时代背景,传统的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无疑就面临着新时代的挑战,必须要研究新的方法与路径解决新情况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

一、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

开始本文写作之前,在网上对上海部分高校学生做了《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792份。调查所涉及高校涵盖国家重点高校、市属重点本科高校和专科学校,所涉及专业有理工类、文史哲类、经管类、医疗类等,所涉及大学生男、女生所占比例分别为66.41%和33.59%,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所占比例分别为6.31%、78.03%、15.03%、0.63%,农村学生、城市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47.22%、52.78%,一、二、三、四年级和其他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26.89%、27.9%、31.44%、5.3%、8.46%,学生党员所占比例21.84%,学生干部所占比例40.28%。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影响深远

2016年1月,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95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0.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手机上网使用率为90.1%,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5.2%。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6.2小时,平均每天上网将近4个小时。3

在问卷调查中,当被问及“你每天上网的时长大概是多少?”数据显示,每天上网1到3小时的占37.63%,每天上网超过3小时的同学占52.9%,也就是说有一半多的同学业余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上网。而对“您怎样看待互联网对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力?”时,有64.77%的同学选择了“影响很大,大学生上网比较多”。由此可以看出,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大学生的互联网普及率和上网时长都已很高,在研究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时候,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形成都已深深烙上互联网的印记。

(二)家庭的弱化不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多么的重要。从问卷调研中,也印证了这个结论。在“您认为以下因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影响程度”(1―5分是从“完全没有影响到非常有影响”)的17个选项中,在影响程度最高的前5项中,就有3项和家庭影响有关系,它们分别是:成长环境、家庭关系和家庭教育的缺失。

(三)已有的教育形式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效果不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长期系统的战略工程,面对社会上已经形成了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要形成强有力的“核心价值观”凝聚全民族的共识,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真正下大力气落实与践行。从调研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学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的偏差。在“您所在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是否清晰?”中,选择“非常清晰”的只有31.44% ,选择“一般”的占55.56%,选择“不清晰”的占13.01%,因此,部分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定位并不明确。“雨过地皮湿”式的举措短期内虽有所成效,但只会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片面、肤浅的理解,取得的成效不大且不能持久。

(四)原有的教育机制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现在许多高校并没有一套科学、完整的体制,虽然很多工作人员在自己岗位上都在实施核心价值教育,可是并没有明确分工,没有办法形成合力,方法落后,形式单一,内容空洞,活动仅重视内容上的形式化,不能够产生共振作用。调查问卷显示:有69.95%的同学“不清楚”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是否有专门负责机构;有69.19%的同学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空洞或者与现实联系不紧密;有44.32%的同学认为“不清楚”学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是否采用了互联网手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所采取的途径主要还是主题讲座、课堂讲授、社会实践。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创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育人理念的更新

现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及其被接受的程度与其重要性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较尴尬的局面。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三贴近”原则,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贴近实际,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就是要回答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要从大学生思想实际出发,遵循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内容。贴近学生,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就是要尊重和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增强教育吸引力和说服力。贴近生活,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创新教育形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能够入耳、入脑、入心。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育人生态优化10

开放性是互联网的根本特征,是网络自由和网络共享的保证,也是互联网思维的重要特点。互联网在物理时空上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它既没有时间界限,也没有地域界限,意味着任何人都能够接收在网络上的信息,人们既是信息的生产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互联网的开放性加速了信息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共享。

互联网开放的信息环境,多样化的网络信息传播渠道,即时的传播速度,在为大学生提供开拓视野、研究学习、获取信息、交流感情、休闲娱乐等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可以帮助大学生利用网络上的教育资源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的信息已远远超越了书本,丰富开放的信息也让大学生的思路更开阔、眼光更开放。新媒体环境及技术的发展趋势要求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机制也要借鉴互联网思维的“开放性”特点,进一步拓宽思路。实践过程中,通过多种不同手段将互联网思维的“开放性”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各个环节,将更多的资源整合为全方位的、无边界的育人平台,打造一个没有边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生态”。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育人模式转换11

高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性力量,家庭教育的作用也日渐突显,社会也是不可忽视的推动力量。学校教育不是万能油,离开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时显得十分无能。教育改革从家长教育开始,家长到位,正确的理念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问题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家庭教育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越加突出,家长应意识到自己对学生的影响,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动对孩子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树立良好的家风家教,营造良好的邻里关系、家庭成员关系,潜移默化渗透到大学生的心灵中去。家长要逐渐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陈旧家庭教育理念,努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协作的互动体系。努力化解社会对学生德育教育效果的不良影响,探索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思想、方法与路径上的契合点,建立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与学校价值观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机制。

高校应主动加强与大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定期、不定期向学生家长通报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思想等表现,充分运用互联网方式与学生家长互动联系,应设立由校党委、辅导员和学生家长组成的大学生教育机制,建立由高校客罚高校与家庭共同参与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

高校应与社会互动,将社会上的高雅文化艺术、影视作品与优良风尚引入校园,推动社会道德力量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增长,营造和谐社会环境。与此同时,高校还应积极与社区、优秀民间组织、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密切联系,为深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实践平台和机会。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制定“互联网+”计划促电子商务健康发展》,2015年3月5日,http:///gn/2015/03-05/71031 16 shtml.

[2]阮俊华.互联网思维与育人机制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15(3).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2016.

[4]陶淑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及改进措施[J].大众文艺,2013(15).

[5]付静静.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第2篇

未来的企业都将是互联网企业。近日,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用友”)的首个反映中国企业“互联网+”风向标和晴雨表的《企业互联网化指数》白皮书显示,数据驱动、用户主导、组织创新与企业互联是企业互联网化的关键特征。

具体来看,企业一致认为数据是互联网化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驱动要素,所以普遍都重视数据资产管理,但关键业务流程数据化水平需要提高。未来互联网与制造环节融合是重点,进一步开发数据价值日渐凸显。

数据显示,用户主导正逐步从营销端向研发生产全过程延伸,具体表现在个性化定制成为用户主导的典型模式,虽然订单跟踪和产品追溯应用的深度有待提升,但全价值链用户服务正推动企业服务模式创新。

企业进行组织创新已经成为必然要求,但组织创新方面尚在探索阶段,流程化和信息化组织管理融合成为促进转型的重要方式,扁平化、柔性化、网状化和分权化成为趋势。

目前,企业集成互联整体水平不高,通过信息化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业务协同的企业总量和协同水平均较低,主要表现在装备设施的现代化水平整体偏低,生产设备数字化率为45.1%,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才39.0%,工业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为49.6%,企业网上采购率25.4%,网上销售率30.1%。

虽然当前我国企业互联网化指数不高,但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正借助已有优势加速互联网化转型步伐。企业正将生产和经营管理逐渐拓展延伸到基于互联网的社会化分布式资源上,形成柔性化的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从企业内部的信息集成向产业链信息集成,从企业内部的价值链重构向企业间的价值链重构延伸。在这一过程中,原有企业软件不会完全消失,只会随着互联网化不断演进升级或以另一种形态与模式存在。

用友董事长兼总裁王文京表示:“企业互联网化今天已经不光是一个概念,而是成为中国越来越多企业的实际推动力。企业推动互联网化过程当中,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技术,特别是现在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4个关键技术为代表的核心技术。但是我认为,推进企业互联网化最重要的是关注它对企业商业创新带来的价值。”

王文京补充道,“实现路径大家今天看得越来越清楚,小微企业会更快走向基于公有云服务,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也会走向公有云服务为主的实现路径上,大型企业一定是混合云模式。内部产品应用继续基于私有云模式,针对伙伴、员工、客户的一定会走向公有云的方式。”

第3篇

在互联网思维铺天盖地的今天,传统企业感觉到深层的危机,都在寻找着新的突破路径。“传统营销已死”的概念也呼啸而来。什么是传统营销,什么是“互联网+”时代的营销?

顾名思义,传统营销指的是传统时代的营销;而“互联网+”营销,并不是指网络营销,或者依托互联网技术的营销,而是在价值需求与价值创造技术上完全颠覆传统营销的新营销。

从企业主导到消费者主导

在物质丰富的“互联网+”时代,基础需求得到普遍满足,客户需求进入以精神需要为核心的层面,即受尊重、社会交往、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客户的价值需求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样,创造价值的技术也发生了深刻的质变。工业化时代中,企业的运营流程是由市场调研开始,然后生产制造、定位定价,最后推销给消费者,相应的传统营销是由市场探测板块、营销战略板块(如STP)、营销策略组合板块(如4P、4C)三大板块构成,各模块之间相对独立,营销的核心是企业对消费需求的预测和把握能力。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企业的运营流程大大简化压缩。“互联网+”时代的运营模式是消费者通过互联网设计和订制产品、以订单的形式将信息传递给企业,然后企业按订单生产,通过物流配送体系直接将货发送到消费者手中。在这个过程中,营销探测和营销战略被一张订单压缩,还省略了分销环节。企业在营销中不再居于主体地位,消费者占据了绝对主动权,由他们发出自己的需求信息(包括产品设计、零件配置、偏好信息等),企业只是按订单生产而已。相应的,“互联网+”营销也发了深刻的量变和质变。

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营销流程被极大压缩简化,使得营销成本下降、速度加快、精准性加强,其结果是营销效率提高,这是互联网营销相对于传统营销量的变化;而互联网跨越时空的实时性使交互式营销沟通模式得以实现,消费者能够密切参与到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生产到最终服务的全过程中去。客户事实上成了市场探测和营销战略实施的主体,使得企业生产的产品接近甚至等于市场需要。消费者占据主导地位、营销职能外部化,这是互联网技术相对于传统营销质的变化。

此时的“互联网+”营销也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消费者通过互联网设计和订制产品,使得传统单向的营销探测具有了互动性,企业既是信息的收集者,更是信息的接受者;传统营销主要面向消费者群体,定性描述消费者行为,而“互联网+”营销则转向消费者个体,通过大数据,进行顾客关系管理,市场细分到人;顾客定制,目标顾客与企业直接沟通,导致“选择目标市场”这一传统营销中的重要环节成了多余。

消费者直接掀翻了餐桌

可以说,“互联网+”时代之前和之后是两个营销时代。互联网出现前主流的五大媒介是电视、广播、路牌、报纸、杂志,如果把营销比作做一道菜,那这五大媒介则是五大作料。当互联网爆发之后,又增加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这些新的作料,营销管理者的挑战只是在于挑选出恰当的作料组合,去直接、有效地说服目标客户。但“互联网+”时代并不是为营销食谱中增加更多的素材,而是直接掀翻了餐桌,消费者自己配料、自己下厨、自己调味。对于传统的企业,这可能是最好的时代,也可能是最坏的时代。

传统企业进行“互联网+”营销,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是产品、技术、产业链,劣势是由工业化时代向“互联网+”时代的能力迁移,而最需要突破的则是营销的思维。

“互联网+”营销的核心是价值观营销

每个企业都是不同价值观的体现,每个产品就是不同价值观的物化,营销体系就是价值观代言系统,只要有意气相投、志同道合的客户,企业没有盈利也照样能够获得资本市场的追捧,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逻辑。在过去的消费者研究中企业最渴望的是“三高”客户: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习惯以收入高低来划分消费者,而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群体是以价值观来划分的,收入高低对营销判断并没有太多价值,只要有价值观的认同,借钱消费者也会买,不喜欢品牌背后的价值观,有钱客户也不会消费。“互联网+”时代是一个粉丝时代,没有鲜明的价值观形象,就没有消费者粉丝;没有粉丝,企业也将没有利基市场。价值观营销将会成为营销的核心。

“互联网+”营销的重点是与消费者建立信任关系

随着新旧时代的转型,广告作用越来越小、品牌忠诚度越来越低,而信任成本越来越高,客户的信任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为什么免费大行其道、口碑日益重要,关键就是在传统时代的营销重点是让别人知道你,注意力代表竞争力,而在新的时代,品牌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知名度,更取决于消费者对品牌的信心、取决于品牌粉丝数量,和有多少粉丝愿意为品牌做无偿宣传和推广。

传统企业“互联网+”营销的关键是年轻化和个性化

目前大多数的营销管理者都是在工业时代的模式下成长,当面对今天越来越年轻化的消费者、特别是互联网原住民时,只有先颠覆自己,才能和他们建立真正的连接,因此,产品体系、包装和沟通方式上都要适合年轻人,更加娱乐化、色彩化、音乐化甚至儿童化,这就是品牌年轻化。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互联网文化 校园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简介]闫晓峰(1965- ),男,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公共基础部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互联网化;王京香(1972- ),男,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互联网化;化玮(1990- ),男,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在读学生,研究方向为电子信息工程。(北京 北京 10010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6-0027-03

当前,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给社会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冲击。根据2010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9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较2008年增长28.9%,仅从年龄、文化程度或身份来看,学生在网民中所占比例较大,达28.8%,是构成网民的主要成分,而大学生又是学生网民的主体,高职生是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互联网具有新奇、迅捷、互动、参与、共享、自由和平等的特点,已成为高职生日常生活、学习和了解社会的必备工具。高职院校校园互联网既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整合体,又是集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价值为核心的功能性实体。高职院校校园互联网文化具有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的双重内涵,同时还逐渐具有教育功能。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互联网在给高职生生活、学习和娱乐带来便利条件的同时,也存在巨大的隐忧。其交互性既传播文明,又生成有害信息;其开放性既给人们以宽泛的自由,又伴随着失律和失范。互联网正冲击着高职生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身心发展和道德理念,高职院校校园主流文化也面临着互联网文化的影响与挑战。加强高职院校校园互联网文化建设,强化对高职院校校园互联网文化的指引,既是高职生生活和学习的需要,也是构筑和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高职院校校园互联网文化的形成及特点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主流传播媒介,为人们在世界范围内谋求通信、合作、信息与智慧共享提供了强大的基础平台。互联网已渗透到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各个方面,以迅猛的态势影响着人们以往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互联网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互联网时代的全人类的文化,它是全人类文化、道德发展和融合的具体体现。互联网文化从狭义上讲是指集成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及互联网经济平台之上的精神创新活动和果实,即指人们在互联网这一特定环境中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理念和社会心理状态等方面的总和。互联网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技术与信息的生存状态,还是一种特定的具有时代感的人文精神文明的社会文化形式,更是现代人们特定的精神依存模式。因此,互联网文化如同互联网技术、互联网信息一样,对现代人们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影响深远。

高职院校互联网文化是互联网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特指存在于高职院校内的一种互联网文化存在形态,它是以高职院校为聚合点的以数字化信息为基本形态的互联网文化。高职院校的互联网文化是高职院校师生通过互联网进行的高职院校工作、学习、交流、娱乐、沟通等活动中形成的具体文化形态,它发生和发展于高职院校这一特定空间背景,集中作用于高职院校的师生,已经成为高职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高职生新的精神生活,影响其成长成才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互联网化的社会文化环境对高职院校园文化的影响从广度、深度和速度等方面都有加剧的趋势,其作用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越来越凸显,互联网化的社会文化环境已渗入到高职生生活的各个角落,影响着高职生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互联网时代,只有精心构筑好高职院校校园互联网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兼收并蓄,相互融通”,才能营造好高职院校校园互联网文明,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流,沿着正确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二、高职院校校园互联网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是高职院校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技术传承和文化传承的历史积淀、自身的创造创新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社会文化形态。它以高职院校师生为主体,以知识、专业和职业为核心和基础,凝结在高职院校拥有的深厚技术、职业和文化底蕴之中,是高职院校技术文化、职业文化、精神文化、学术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的总和,是社会文化中的基础层级文化,具有生活性、现实性、应用性、基础性、综合性、多元性、批判性和前瞻性的显性特征。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当代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包括凝聚向心力、技术传承力、创造创新力和引领方向力,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办学和承担重大技术、传承文化使命的根本,是国际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之一,是高职院校活的灵魂和精神之所在。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丰富多彩、健康向上,对高职生的思想理念、价值观、世界观和行为方式都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具有首要的教育功能,能起到满足高职生成长成才的发展需要,是高职生求学、求职、生活和社交的基础,对高职生的人格形成、思维模式等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不仅植根于高职院校内的闭环系统,也是一个与社会的历史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和现实的功能性联系的系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以其特有的魅力,作用于社会文化的发展过程之中,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在当下互联网文化迅猛传播的大背景下,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高职院校校园互联网文化,具有较强的主体创造创新性、深远开放的社会性、高度集成的多功能性和复杂多变的价值多元性等基础性特征。它高度融合了高职院校校园社区文化与社会文化,打破了原有的相对封闭的格局,逾越了原有意义上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功能,推动着传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转型升级。健康向上的高职院校校园互联网文化是弘扬高职院校主流文化的重要阵地,是助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综合舞台,是高职院校师生相互沟通的主要桥梁,是在校高职生获取各类知识、技术和职业信息资源的有效途径。

诚然,高职院校校园互联网文化是由高职院校师生共同参与创设的。根据互联网文化传播的特点和时代背景,高职生较之教师而言,由于在网络话语获取的机会、便利和精力等方面的优势,相对较为容易地掌控网络文化传播的主流内容,因此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的创造创新权很自然地“旁落”到高职生手中。但高职生对互联网文化的认知,主要偏重于技术的掌控与运用,忽略了互联网文化对人们素质和素养发展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互联网文化对社会普遍认同道德的冲击、互联网文化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双向(积极和消极)改变,对其缺乏深刻的考量。此时正值高职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缺乏相应的生活阅历,道德标准和政治立场也模糊不清,因此,互联网文化的迅猛发展对高职生的意识态度、行为方式、价值取向、道德判断、成长成才等产生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例如,互联网文化中的西方政治取向动摇了高职生的政治取向,互联网文化的多元性导致高职生价值理念发生偏移,互联网文化的浩瀚性和隐匿性造成高职生诚信的缺失,互联网文化的虚拟性使高职生的人格发生扭曲,互联网文化的娱乐性冲击着高职生的学业发展,互联网文化的成瘾性给高职生的成长成才带来极大危害。这些都使得高职生的网络道德原则发生了很大的摇摆,使高职生的网络行为与社会主流认可的行为规范发生重大偏移,导致高职院校校园主流文化的发展脱离了社会主流文化认可的正确轨道,对高职院校校园主流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与高职院校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对立。如果我们对高职生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建设不积极、不及时,势必会影响高职院校互联网文化的正常健康向上发展。

三、高职院校校园互联网文化的定位和建设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互联网文化从属于思想意识范畴,是社会文化发展进步的新的存在形态和发展趋向,它是一种思想传播、文明会聚、信息的新模式,而这一模式是通过模糊时间和空间的虚拟开始实现的,其影响深远。要使高职院校互联网文化真正成为高职院校校园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抵消互联网文化的负面影响,构建文明、健康、向上的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就必须加强互联网阵地的思想文化建设,切实培育和传播体现社会进步方向的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给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以科学、精准的引导,依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在高职院校互联网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适应当代高职生的思想认知特点和变化的新规律,采取科学得当的措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高职生,理论联系实际,用先进和谐的文化理念去坚守高职生的思想文化主阵地,净化心灵,引导高职生树立科学的互联网文化观,逐步形成健全的互联网文化性格,提升互联网文化素养,加强高职生的互联网文明道德规范教育,抵消互联网文化的消极影响,把高职院校校园互联网建设成为广大师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高地,使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切实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主流与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助推高职院校文化的健康发展。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建设

构建高职院校校园和谐文化,必须强化对高职院校校园互联网文化的建设与管理,为高职生的成长成才构筑优良的互联网环境。本着积极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着力构建健康向上的互联网文化,切实在建设、利用和管理上下工夫。互联网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前沿阵地,在互联网文化中必须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把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互联网文化的主线。只有如此,才能做到互联网文化的和谐,才能实现对复杂多样的社会思想潮流的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互联网文化建设,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先进和谐文化的基本要求,为先进和谐文化提供相应的资源、传播的媒介和技术的支持,宣传先进文化,传播和谐文化,倡导科学与民主精神,塑造心灵,弘扬正气。只有在全社会建立起文明健康向上的互联网文化氛围的前提下,高职院校才能建立起文明健康的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

(二)加强互联网道德规范教育,引导高职生网络自觉与自律

在互联网文化的冲击下,社会中原有的道德约束机制部分失灵,高职生道德品质呈现下滑趋势,单纯依靠传统的宣传与说教进行灌输式的道德教化来解决高职生的道德下滑问题,效果不明显,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引导高职生实现网络自觉与自律是最有效的途径。培养高职生的网络自我保护意识,强化高职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自身在广域的互联网空间中的法制观念和责任感,增强道德自律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和品质,切实做到“慎独”,提高高职生明辨互联网生活中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的界限。只有如此,高职生才能学会自觉自愿地抵制不良信息,助推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打造高素质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互联网文化建设者队伍,培养专兼结合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

“繁荣是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管理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有力保障,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和谐的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如果没有一批高素质而又坚强有力的工作队伍将无从谈起。各高职院校应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相对稳定的要求,以高职院校的组织宣传和学工团委部门、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网络工作人员和学生干部为骨干,创建思想业务水平高,熟知高职生思想现状、专业现状、职业现状和网上活动规律的网络文化建设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工作队伍,强化高职校园互联网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善于有效利用网络文化的优势,占领文化繁荣的主阵地,围绕重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循循善诱,使高职院校校园互联网成为高职院校师生间沟通的便利纽带和桥梁,使高职生逐步树立较强的社会责任感、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机地渗透到互联网文化建设中,对构建文明健康的互联网文化,实现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加强高职院校网络信息安全监控,为网络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始终注意“文化安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引进”不忘“防范”,“吸收”不忘“剔除”。由于互联网具有信息平台的开放性、信息来源的隐蔽性的特点,有各种安全上的漏洞,特别是有害网站以及“网络黑客”的无处不在,给高职院校网络信息安全工作带来严重威胁。在高职院校中应常设网络信息管理机构,统一协调校园网信息的管理工作,切实贯彻执行国家颁布并实施的计算机信息和互联网管理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者、教育者和使用者应遵循的事项。着力开创和开发能够过滤不良信息的软硬件系统,建立健全校园网络的安保系统,剔除有害信息资源网站的访问,禁止上传不良信息,封堵有害和有不健康内容的网站,提高抵御校园内外“黑客”攻击的技术能力,监控校内不良、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和上网行为,发现问题及时删除和处理。最为根本的是要提高高职生自身的思维力和辨别力,建立抵制“信息污染”的长效机体。必要的技术防护、可操作性网络管理规章与制度、高职生自身的思维力和辨别力构筑成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的守护神。

互联网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文明的同时也对我们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造成挑战与冲击。原有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现代校园互联网文明产生了部分显而易见的冲突与对立,网络文化与原有校园文化之间碰撞与融合,是我们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所面对的核心内容。只有充分认识和加强校园互联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切实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才能促使其健康发展,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为构筑和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服务,为高职生成长成才服务。

[参考文献]

[1]田建平.“繁华”与“寂静”——网络究竟是什么以及其他[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2]刘宝辉,赵亚伟.网络文化的本质、特征与挑战[J].经济论坛,2008(1).

第5篇

产品与服务的融合是本次信息化大潮的一个特征。愈来愈多的产品的核心价值已经不是产品本身而是服务,比如手机、电视,它们已经不是本身的制造业的核心,很多制造业被边缘化是源于对产品和服务的理解不一样。

谷歌和苹果开发的电视、汽车和传统的制造商不一样,我老是产生一个想法,谁将主宰制造业的发展。今后的汽车是由汽车厂商主宰还是互联网主宰。

的确是新的问题。一个强烈的对比,就是百年从事影像产品的柯达公司申请破产,被一个只有13个年轻人的同样是从事图像储存的IT公司,Instagram被Facebook以10亿美元收购,给人发出的信号是传统制造商适应不了信息化和服务化的潮流。我调出那13个小伙子的图像,都是清一色的格子衫,都是30岁左右的。

我老是说整合者得天下。核心技术不是成败的决定因素,这似乎给我们一向迷信核心技术的中国人一个机会。我老是说,4G手机有核心技术,假如你今天有一个好的介质,你可以造一个新的核心的网,你是一个整合者。把自己的手脚和思想释放出来。

在此背景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更多依赖三点。

第一点,社会化的价值创造,互联网背景下,一定要记得,价值创造是社会化的价值创造,大家老在讲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是什么?雷军说,是关注,是快。

我认为互联网思维应该是开源,开放,共享。这是真正的互联网思维。

作为企业来讲,一定要理解,一定要领会到什么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的精神,互联网的特征,网络化的生态存在。

第二点,网络化的生态存在,是这么三个存在。一是纵向供应链整合,到横向价值链整合。现在演化到网络生态链整合。竞争合作、协同共生。中国制造业企业大多还处在纵向供应链整合阶段。

第三个实时化市场洞察,精准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我讲用这三条衡量中国的制造业企业是否存在,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已经处在找不到感觉的状态,海尔去年减少1.6万人,今年减1万人还是找不到感觉。

传统制造业企业面临的就是自身的人力资本与知识的结构和信息化大潮的要求不相符的,要在企业的组织架构上进行改造,我觉得就是这么几条:垂直化、扁平化、分散网络化、社会化、国际化。

你资源的配置一定要在你的围墙之外寻求,社会化、国际化的寻求配置,一定是一个社会化的价值创造,不是你自己单独创造价值。这是最根本的思想。现在我们很多企业没有真正理解社会化的价值创造,封闭性到开放性。制造商,供应商及生产型服务商,客户是在一个平台上,这是我们今天讲的外部的生态创新系统。现在今天的产品叫小米,或者苹果,谷歌这些,基本上是处于一种生态链的这么一个存在中。第三个就是单干型到整合型,从传统企业向轻公司的转变,不要什么都做。做你最擅长的那一块。

那么互联网企业加平台型企业,将成为未来制造业企业发展的一个范式,那么这个就是,IT与制造业的混血儿,那么技术创新加商业模式的创新,制造业进入泛制造业时代。

要提到,制造业必须要摒弃以生产者自我为中心,以产品为中心,以技术为中心的制造文化情结。要对商业模式进行深度变革。这是适应今天的互联网文化。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产品生产与价值的创造日益走向社会化与公众参与化,企业与客户间的关系趋向平等,互动和相互影响,制造业应该摒弃闭门造车的传统,我们中国的制造业基本上处于围墙内闭门造车。制造业的突破在业外,在企业围墙之外,打破围墙思维,寻求社会化和国际化资源整合是当务之急。

第6篇

【关键词】产业互联网;商业模式;平台模式;赛道优势

1引言

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文件指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随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大潮当中,形成了产业互联网业态布局”。尤其是对于传统线下贸易型企业,通过“互联网+”建立线上营销渠道、新型物流管理等,向产业互联网方向靠拢,重塑了企业的商业模式,为企业的发展转型、战略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路。

2疫情下传统实体店式贸易型企业营销及商业模式分析

2020年的疫情为整个行业敲响警钟,透过黑天鹅事件都在反思行业的短板,倒逼传统企业结构变化。加速迭代,升级为数字化、平台化企业,若迭代成功,变身更高维度的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对于传统贸易型企业,一般依靠实体店作为主要的销售渠道,主要盈利模式采用的是购销式(简单分销式或者B2C模式),存在严重采销不对等现象,由于先采后销导致的存货积压和实体店运营等投资,所以一般属于重资产模式。疫情下之前的核心商圈、集中客流等竞争优势瞬间消失,很多实体店运营被按下暂停键,但随之不变的是高额的租金和人工支出,最终体现为现金流压力,在系统性风险出现时,容易导致现金流短缺甚至断裂风险,从而导致了传统门店的倒闭。这类实体店盈利模式(B2C)在疫情下的竞争力被加速降低。

3产业互联网助力企业商业模式的变革

3.1以流量为代表的新型获客模式应用

在传统实体店营销模式下,影响获客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商圈、选址、客流、产品等因素,其中商圈布局对门店运营影响尤为关键,但是核心的商圈意味着较高的租金成本,所以很多实体店不得不将仓储中心迁移到远离核心商圈的位置,现场只摆放少量的商品,该模式下虽然有效降低了物业租赁成本,但同时又增加了货物运输、商品管理成本等,传统实体店受制于此,只能基于这二者寻求自身的平衡点,追求利润最大化。在最近几年来,随着产业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传统企业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传统营销逐步向“互联网+”转型,形成基于产品线上化的全新营销渠道。如天猫在2020年双11全球狂欢季的实时成交额突破3723亿元,创造了新消费的里程碑,京东在2020年双十一全球热爱季单日累计下单金额突破2715亿元[1]。营销线上化也给传统线下实体店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从“互联网+”的产业布局来看,那些传统被定义为销售核心因素的地域、商圈等优势瞬间瓦解,实则形成降维打击。产业互联网时代下取而代之的核心竞争力是流量及流量转化,尤其是精准流量成了企业更为宝贵的资源,所以各个互联网平台不惜斥巨资争夺流量。抖音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春晚抖音红包总互动次数达703亿次,快手在除夕当天,用户领取红包总次数达90.3亿。支付宝数据则显示,2020年参与红包拜年的用户上涨了近270%,“红包”相关搜索量也上涨538%[2]。海量的流量通过平台模式赋能到线上商家端口,加速流量转化和变现,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获客渠道,通过线上运营渠道降低了传统实体店的运营成本,进一步提高了流量转化与变现。

3.2从经营商品到经营用户的思维模式变更

在传统的运营模式角度,更注重的是对商品的营销,认为通过降低商品的成本、提高商品品质等可以取得核心竞争优势。在互联网时代,用户需要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产品,而是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案,用户才是企业最终价值的创造点,深度挖掘并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客户复购率和消费频次,在增加用户粘度同时又获取附加价值,才是企业获得超额收益的主要举措。国美零售华南大区总经理宋林林曾在“8.18嗨购节”媒体见面会上说道,“将新业务、新市场、新技术融入华南国美新零售变革探索的路径中,以提升消费者生活品质为目标,加快华南国美转型速度”。其实归根结底,用户的需求才是企业价值的核心所在,一类商品只是用户的某一种需求,其还有更多的需求未被发觉,深耕用户,才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所以基于会员,深度赋能满足双方最大程度的需求,将潜在空间转化为现实收益是经营用户的重要思路。

3.3基于互联网模式下的先销后采和新型“0”库存管理模式

备受追捧互联网模式下打破了传统营销和先采后销束缚,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线上途径展示货物,先行收到货款然后安排采购发货,以降低实物采购量,也有企业通过在供应商仓库设立虚拟库房的模式,实现即销即采,基本实现了“0”库存管理模式。对于一些上述条件不成立的企业,在互联网模式下充分利用大数据库存管理优势,进行精准营销预测,从而实现以销定采。以上均为实务中提高存货周转率、最大程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有效策略[3]。

4产业互联网的典型成功应用案例分析

万表创立于2011年,旗下万表平台(WATCHECO)目前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手表产业互联网平台,平台业务包括品牌新表销售、二手表交易、手表直播服务、手表品牌运营、渠道代运营、万表学院、钟表实验室、钟表维修鉴定、万表名表体验中心等。通过近10年的经营,由一家单一贸易型企业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手表电商平台,最大的专业二手表交易平台。从产业结构、商业模式角度分析,主要是通过以下重点举措,实现商业模式优化,获得核心竞争力,占据赛道优势,在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

4.1价值定位:直击行业和客户痛点,利用赛道优势,提供行业和产业解决方案

万表致力于改善行业客户服务,在创立伊始,主要是以手表贸易为主,即向境内外进口采购优质手表向境内客户进行销售,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和企业战略部署的需求,单一的产品购销已经不能满足客户需求,针对消费者对奢侈品行业最敏感的因素入手,成立了万表手表鉴定中心,为手表行业产品保质保真保驾护航;为进一步改善手表维修市场鱼龙混杂的现状,提升用户对贵重手表后续的维修保养的体验感,成立了万表维修保养中心,成了行业的标杆旗帜;为满足市场和消费者对二手手表的循环利用和实现产业增值,开通了二手表平台服务。综合而言,万表立足产业,满足客户需求,在手表生命周期全方位赋能打造贴心“手表管家”服务,具体体现在如下两方面:对于新表而言,在新表购买时提供鉴定服务实现保真,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提供全生命链条的维修保养服务,若手表持有者想处置该手表,万表提供专业二手平台助力实现变现,实现新表的闭环管理。对于二手表而言,在万表平台购买二手表时,提供鉴定服务实现保真,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提供维修保养服务,若手表持有者想再次处置该手表,可以再次通过万表提供专业二手平台助力实现变现,实现该二手表的循环利用和二次的闭环管理。为进一步推进客户服务升级,万表于2020年开始了CNAS/CMA双认证国家级专项实验室的筹建工作,本实验室将是行业内首家、规模最大、品类最全的实验室,万表实验室为手表行业作专业保障,规范行业标准将是万表实验室的未来重要使命。

4.2利用SaaS优势,全面生态化部署,打破传统产业边界,逐步形成以手表产业为核心,奢侈品产业多方位发展的产业矩阵铺排

万表基于产品矩阵布局安排,从单一手表贸易起步,逐步为手表矩阵注入和完善新的元素,基于客户和行业需求,充分利用SaaS模式,打通了商家和客户,深化产业布局。在行业中获得了如下竞争优势。

4.2.1深入SaaS布局,打破传统平台直营模式和商家的竞争关系,实现双方互利共赢通过链接用户+商家+商品+服务,打通了客户端和商家端环节,并提供技术创新及品牌赋能。万表以搭建手表产业平台为使命,赋能服务手表产业,为入驻商家和消费者提供了可靠的手表贸易和配套服务平台,基于此,商家实现了商品交易的同时,万表实现了平台价值,二者充分实现互利共赢价值最大化。

4.2.2供应链赋能,增加平台核心竞争力为入驻商家,提供供应链服务,通过优势资源增加商家在交易中的核心竞争力,促成商品交易,实现平台、商家良性循环,从而实现由B2C到S2B2C模式的转变。

4.2.3产业壁垒角度手表作为奢侈品家族的一员,万表自然与奢侈品存在太多的关联,通过私域会员流量转化,拓展至其他奢侈品的销售,将是刺激企业第二利润增长点的重要方向。立足客户需求,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服务,基于手表生态产业,进一步深化赋能服务,利用高频优质会员体系,打造奢侈品营销全方位部署。

4.3产业数字化转型,由销售产品向经营用户的理念转变

4.3.1深入数字化运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万表作为掌握海量数据的互联网平台型企业,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流量和转化率是互联网平台型企业核心的竞争力。万表具有强大的数字化运营能力,摒弃传统销售商品思维,向经营用户角度转变,通过深度赋能服务,满足客户需求,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4.3.2强化会员管理,增加会员黏性,实现会员消费由低频向高频转化会员是万表的核心资源,也是所有互联网运营模式的最主要资产。万表充分利用行业大咖、资深新媒体运营团队、奢侈品腕表合作盟友等,通过APP、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抖音等开展会员营销,不断开拓新的流量,从而获得新的优质会员,为更好赋能服务奠定基础。在获取新会员的同时,万表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和会员形成互动,增强二者黏性及对平台的信赖度,为会员提供更好更优的服务。

4.3.3打造万表传媒平台,实现多边互利共赢围绕万表媒体矩阵和万表自媒体矩阵,联合众多合作伙伴,创作专业、优质的文章、短视频、直播等内容,打造开放的手表及时尚内容平台,为手表消费者、爱好者提供优质专业的内容服务,为品牌商、零售商、二手商家等提供打造品牌形象的舞台,为行业内主播等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同时也打通了品牌、商家、专业媒体人、手表爱好者环节,助力多方实现互利共赢。

4.3.4打造万表产学研一体化,突出赛道优势为赋能手表产业,万表联合中检,依托万表学院优势资源,对手表行业、产业关键技术和核心能力展开研究,基于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应用对手表产业从业者和爱好者定期展开培训服务,为钟表行业培养、输送大量专业技术型人才。在赋能行业和增加产业壁垒的同时,也获得了大量用户的青睐,增强了会员黏性,突出赛道优势。

第7篇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服务业 附随扩散 动因模型 创新产品

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创新产品的扩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从扩散的影响因素和扩散的机制等方面进行信息服务产品的研究(闫坤,2005)。本文在对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及其产品特征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从“内在推力”、“外在拉力”、“催化力”三个扩散动力构建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创新产品附随扩散动因模型,揭示创新产品扩散的内在规律,为企业制定扩散战略和政府发挥调控作用提供参考。

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及其产品特征分析

(一)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特征分析

1.网络外部性。网络外部性作为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客观存在的外部环境,是新经济中的重要概念,也是诸多关于创新产品附随扩散研究的重要内容。在互联网信息服务业中,网络外部性表现为注册用户使用某一产品,随着该产品使用人数的增加,在位用户的价值会提高,潜在用户为了获得网络外部性带来的额外价值而愿意购买价格更高的产品,从而促进该产品价值的提高。通俗的说就是每个用户从使用某产品中得到的效用,与用户的总数量有关;用户人数越多,每个用户得到的效用就越高,这也就意味着网络用户数量的增长,将会带动用户总所得效用的平方级增长,因此,诸多企业为了产品的更好发展,选择先占策略,使其尽早拥有庞大的用户基数。

2.边际成本递减。边际成本递减是互联网信息服务业有别于其他传统行业的特有表征。边际成本是指每一单位新增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传统行业的边际成本递减有一定的范围限制,但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的产品与其它传统行业的产品相比有其独特的成本特征,即研究开发成本较高,生产制造成本极低,也可理解为不变成本显著,可变成本几乎为零(如图1所示)。

3.需求曲线。需求曲线表示在每一价格下所需求的商品数量。它是显示价格与需求量关系的曲线,在传统行业的经济学分析中,以供给数量Q为水平轴,以产品价格P为纵轴,需求曲线D是向右下方倾斜(如图2),但在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由于网络外部性促使在位用户的价值随使用相同产品或服务的用户增多而增加,导致新增用户为了取得增值价值而接受更高价格的商品或服务,即网络外部性促使了产品价格和产品用户数正相关(如图3)。图3中,当传统的边际效益递减作用大于网络外部性作用时,表现出传统需求曲线特征,需求曲线D开始呈下降趋势;当网络外部性的作用大于边际收益递减作用时,在A点对应的曲线出现了第一个拐点,表现出互联网信息服务业需求曲线特征;在用户数量达到一定值后,网络外部性的作用被弱化,价格趋于稳定,需求曲线为直线。如:互联网信息服务业产品因更新换代、容量饱和、互联网通道资源限制等,即使新增用户,价值也不再提高。

(二) 互联网信息服务业产品特征分析

创新产品的附随扩散需要用户对产品的认可,了解互联网信息服务业产品特性,有助于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创新产品的附随扩散研究。本文认为影响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创新产品附随扩散的产品特征主要是免费锁定、标准垄断和高模仿性。

1.免费锁定。免费锁定是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制定的一种营销策略。它将客户作为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充分利用信息服务产品的边际成本低和网络外部性对用户的增值作用,采取免费下载、免费杀毒、免费观看、免费体验等多维度免费锁定策略,努力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如奇虎360公司致力于通过提供高品质的免费安全服务来锁定用户,继而又开发出手机360、360桌面、360浏览器、360云盘等多个应用锁定用户。

2.标准垄断。标准垄断是指企业通过拥有核心技术或产品专利标准,对市场进行有效控制,形成发展优势的过程。在网络产业中,关键资源往往就是技术标准,谁掌握了核心的技术标准,谁往往就是该领域的主导者,标准所有者还可通过限制兼容性、标准变更等手段,形成行业巨大壁垒,限制竞争者进入,遏制竞争者发展。由于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网络外部性、规模效应及梅卡夫法则等影响,标准垄断的形成往往与企业的先占策略相关,先进入某个行业的企业更有可能先接触到用户,一旦锁定了大量用户后,这个企业的产品就极有可能成为该领域的标准。

3.高模仿性。模仿性是指技术或者产品容易被其他非所有者仿制,从而生产或改造出功能类似或相同的产品。互联网信息服务业模仿成本更低,产品的技术工艺安全保密性更低,更容易仿制。具体来说,产品高模仿性会从以下三个方面影响互联网信息服务业行业的发展。一是高模仿性促使用户产生多属行为,用户从多个具有竞争性的企业中,有意识地选择功能作用相近或可替代的产品、服务,提高自身福利;二是高模仿性导致行业竞争加剧,由于互联网信息服务业产品仿制成本较低,促使诸多企业纷纷模仿市场中盈利比较多的产品,开发并销售具有相同或相似功能作用的产品或服务,催生了“山寨文化”,加剧了企业间竞争;三是高模仿性促使企业技术标准创新,为了获得竞争优势,企业强化危机意识,致力于服务创新、技术革新、产品更新,推进了标准创新。

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创新产品附随扩散战略动因分析

新产品的拥有者之所以产生扩散的动机,主要目的是在于尽快地回收其在新产品的资金投入并尽可能获得最大的利润。在现阶段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竞争白热化的情况下,边际成本递减和需求曲线变化带来的效益增加有助于增加企业利润,免费赠样有助于锁定用户,标准垄断有助于抢占市场。科学制定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创新产品附随扩散策略,有助于企业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一)内在推力分析

企业所有者追求最大利润是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采用附随扩散战略的内在推力,其表现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见图4):一是边际成本递减为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对用户制定免费锁定策略提供了经济基础,信息服务业产品易于复制、模仿,边际成本曲线随着生产数量的增加而快速下降,企业可以以较低价格的产品进入市场,甚至免费锁定,赢得更多用户;二是需求曲线变化为企业创造价值提供保障,网络外部性促使用户愿意以更高的价格购买产品,激发企业努力基于核心产品扩散新产品而增加获利;三是标准的垄断提升企业核心产品影响力,产品的标准高低决定着核心产品的质量、兼容性等,间接影响用户数量的多少,为标准的所有者抢占用户规模和进一步扩散产品提供了保障。

(二)外在拉力分析

企业所有者为有效应对行业激烈的竞争,提高市场占有率是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采用附随扩散战略的外在拉力,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见图5):一是网络外部性的存在,市场和企业都会为了获得更大利润,努力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成为互联网信息服务业选择进行产品扩散的牵引力;二是免费锁定效应确保了核心产品中成规模的用户基础,他们在其它领域也有潜在需求,尤其是对与核心产品相关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成为促使企业主动考虑产品附随扩散的拉动力;三是互联网信息服务业产品的高模仿性,企业管理者必须努力推进技术标准创新,还要适时制定渗透其他领域的战略举措,以保持在产品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成为强化产品附随扩散的内驱力。

(三)催化力分析

企业所有者面对的政府调控政策和该行业的市场调节作用是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采取附随扩散战略的催化力,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政策对服务业自由创新的鼓励和支持,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等政策的颁布实施,促进了产品附随扩散的萌芽、出现和蓬勃发展;二是在网络产业良性发展、“两化融合”深化推进、网络外部性积极影响和创新营销大展拳脚等市场背景下,互联网企业纷纷采用了以核心产品积累用户、抢占市场,并积极向其他领域扩散产品的策略。

创新产品附随扩散战略动因模型

通过上述对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创新产品附随扩散战略的动因分析,在此提出创新产品附随扩散战略动因模型:互联网信息服务业产品附随扩散不仅是互联网信息服务业趋势发展的结果,也是在企业内推力和外界需求拉力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在政府、市场等社会环境的催化作用力下产生的(如图6所示)。

可见,在互联网信息服务业中,首先是边际成本递减、需求曲线及标准垄断的影响成为了企业的内在推力―企业盈利增加,加之企业拥有核心标准技术使市场规模增大,使企业向其他领域扩散产品成为现实;其次是用户规模需求和竞争态势的外在拉力的显著性,使得企业不得不结合网络外部性影响的客观存在而进行产品扩散,抢占更多的产品领域;最后是政府现有政策和行业的市场环境等作为催化调节剂增加了企业采取措施的可能。

总之,“内在推力”、“外在拉力”、“催化力”三者的共同作用是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创新产品附随扩散的关键因素,在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情况下,企业只有准确把握政府对产业的指导政策,顺应行业的发展趋势,洞悉创新产品附随扩散的内在规律,科学制定创新产品附随扩散策略,才能促进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运营支撑体系 用户关系行为 碎片化市场 长尾

无线通信技术的进步为中国的电信运营商与世界同步迎接移动互联网时代提供了技术引擎,而3G牌照的发放又从管制政策上做了一次基础性的松绑。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环境的变化,使得中国的基础电信运营商必将面临与以前完全不同的挑战,尤其是在运营支撑能力上。对于内生于运营商的、属于价值链中内部变量的运营商支撑能力,运营商必须做出结构性的变革,或许才能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市场发展和竞争形势。

1 移动互联时代的产业技术特征

要理解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所面临的运营支撑上的挑战,就必须弄清楚移动互联时代的产业技术特征,因为,技术的进步是推动制度变革的重要力量之一。作为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产物,移动互联网的产业技术特征也是这两者核心特征的混合体。

1.1 移动通信技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特征

从电信技术的角度看,泛在宽带接入、位置状态与终端智能化是电信技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特征。

(1)移动互联网首要的技术特征是所提供的泛在的移动性的宽带信息接入能力。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无线宽带技术的不断迭代更新,使得人类社会首次具备了几乎无缝的通信能力,而且无需考虑空间和时间以及通信对象的运动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通信或者说信息的发送与接收只取决于通信对象之间的主观意愿或者说对象之间被设定的规则。

(2)移动互联网的另一重要技术特征就是通信对象的位置接入和访问能力。通信对象的位置信息或者说空间信息的获取能力,尤其是其实时的空间状态的易感知性能力与互联网应用的融合的意义远远超越了只是增加信息传播的空间向量维度的叠加价值。携带空间向量信息的传播和管理方式,为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和业务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

(3)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是以终端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为断代标志的。高度的硬件集成、超强的计算处理能力、标准而且功能强大的智能操作系统、富用户体验(RUE)的人机接口以及对应用的支持能力,都为移动终端与通信对象自身的深度融合奠定了技术基础。正是终端的智能化使得通信对象与通信工具之间的深度融合成为可能,也使得每一个移动的通信主体具备综合的信息感知、传输、接收、处理成为可能。

1.2 互联网技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特征

从互联网技术的角度看,关系的组合和重构、内容的聚合与分享,以及新型的应用平台架构技术将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技术特征。

(1)对通信对象之间关系的组合重构能力,将极大地改变通信和应用的广度与深度。这里所谓的“关系”是一种泛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或者说联系。尤其是以社交网络理论和技术为代表的社区应用的出现,在融合移动性和位置的基础上,或许能够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沟通产生颠覆性结构性变革。

(2)内容聚合和分享技术,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赖以存在的资源型基础。博客、播客、微博客、RSS、CSS、Wiki、P2P使得任何人都可以以极低的门槛进行内容描述、发现、分发、重用、组合,实现内容资源的聚合与共享。进一步,Widget、Mashup等开放的业务开发和部署工具又为集体智能和去中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互联网的新型平台应用架构技术是实现信息的大规模存储、发现、重组的基础设施。以搜索技术、云计算技术、存储技术、大规模数据库的组织管理技术为代表的“后端”应用基础设施技术,使得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的信息的存储、组织、关联、重构以及业务的部署和提供不再有障碍。

高度移动性的接入与智能计算能力,以互联网的新型平台架构为基础,以对关系和内容的重新解构与重构的形态构成了移动互联网的核心产业技术特征,这种技术特征构成了运营商挑战运营支撑结构的外部技术约束和边界。

而同时,新的技术进步也带来了产业环境的异变。

2 新产业技术特征引致的产业环境突变

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必须充分地认识到由于外部技术环境的变换所引致的产业环境的变化,提前研究和分析其变化趋势,并适时地调整自己的业务和市场战略,同时优化内部支撑运营结构。

2.1 运营商面临的市场需求结构长尾化、小众化、碎片化趋势加剧

对于社会公众及其各个阶层来说,无所不在的接入和庞大的计算能力,使得其对信息或者说知识的获取、表达无论在能力还是方式上都发生了质的飞跃,传统上因地位、阶层、身份、权势等的不同而存在的壁垒被大大地破坏。由此而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依靠信息的不对称优势获得的控制能力和权威能力被削弱和破坏,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迅速地获取有关信息。同时,信息传播的随时随地性,又很容易使得具有相同属性的人群以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方式迅速地聚合或者消散,并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

这种变化表现在对移动互联网业务的需求上,就是任何产品定位的市场将不再具有普适的价值。整个市场的外在表现是碎片化了的,无论是业务需求属性、地域属性还是人群属性,都显得支离破碎,任何业务市场都将是小众市场。而在小众化的同时,又是一个长尾市场,其长尾的表现为市场价值的长尾性,也就是可汇聚性。那些小众而不可汇聚的市场,对于运营商来说因缺少规模效应而不应该被列入可服务的市场。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不同于传统的扁平一体化的电信市场需求结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所面临的市场需求结构更加离散,也更加小众。

2.2 产品或者说业务供给结构将趋于分布式和去中心化

对于运营商来说,技术门槛和知识门槛的迅速降低,使得规模庞大的个人、合伙组织、中小企业组织具备了在更宽广的范围服务更大规模的用户的能力;同时由于其缺少复杂的制度制约,在服务小众和长尾市场上,相比大型企业组织而言,就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但是由于缺少品牌或者可信度或者最初的资本门槛的存在,选择与运营商合作也许是最优策略。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区别于传统电信业务集中控制和供给的模式,交付于更大范围的个人和中小组织进行产品供给的模式使得运营商对产品的创新过程、服务过程、营销过程、生产过程的控制力度大大削弱。

2.3 产业融合造成竞争边界和竞争范围发生移动

不论是原有的传统电信业务还是新兴的移动互联网业务,电信运营商面临着相较以前更多的直接竞争产品或者替代产品,其竞争对手也不再局限于电信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同时,高度集成和智能化的移动终端在成为个人信息处理平台的同时,也使得原先看似不相关的产业在这里高度融合和竞争,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金融行业与电信行业围绕移动支付主导权的竞争与合作。

2.4 产业管制政策目标体系短期内冲突激烈而且管制结构趋于复杂化

由于中国目前在电信、互联网、广电的大信息产业范围之内都尚未形成协调一致的管制政策目标体系、制度机构,更不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传统行业与信息产业融合的加深所出现的新的业务形态可能带来的新问题。未来必将有一个摸索和实践的过程,而这个时期受限于制度变革的路径依赖成本,可能并不会很短暂。政策,作为最大的不确定外部因素将会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业务的发展而更加多变。

3运营商改革传统运营支撑系统的“关系+行为”原则

电信运营商在以传统电信业务为主时,其运营支撑系统是以计费系统为核心的,也就是说不管是客户管理还是业务管理,都是以“如何收费、应收多少”为基础的,其适应的也是标准化的大一统的电信业务。后来演进出来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客户服务系统、商业智能系统、自服务系统乃至有限开放的各类短信、彩信网关、SP业务管理系统,都未能摆脱以收费为核心的控制痕迹。

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样以电信网络为核心的“中心化”的闭环封闭管理的运营支撑系统将面临巨大挑战,它将不能适应碎片化的市场需求结构。这是因为小众化和长尾化的市场需求结构,对于电信运营商目前的运营支撑结构来说,在需求的发现和满足上将存在巨大鸿沟,同时在差异化的服务能力上也存在极大差距。

那么,对于运营商来说,优化和完善其运营支撑结构的原则应该如何设定,才能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业环境特征,从而能够保持竞争的活力和优势呢?

笔者以为,中国的电信运营商的运营支撑结构的改革必须以“关系+行为”的重构为核心,才能适应移动互联时代的发展要求。“关系”的含义如前所述,正是由于彼此之间关系的存在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行为,这种行为也正是通信需求和移动互联网业务需求的基础。运营商的运营支撑结构的优化必须能够对这种关系和行为的改善或者说价值的增加提供有效的支持,并能够通过对关系和行为的综合分析,为碎片化长尾化的业务需求的发现提供基础数据和分析能力。

同时,由于小众和离散的市场结构特性,运营商必须能够及时地追踪应用价值在不同的市场碎片之间的流动和分配,根据其价值建立从业务资源、网络资源到服务资源和营销资源的动态分配机制,并能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内容聚合和分享的低门槛技术以及新型的平台架构技术,完成自己的业务创新的流程再造。

4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运营支撑结构构建

按照以上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产业技术特征的运营结构的优化调整原则,运营商需要从新建用户关系行为管理、创新业务运营、调整客户服务支撑结构、提高终端管理能力、组建价值评估系统、建立适合多业务和多行业融合的信息监控管理系统支撑系统等方面进行运营支撑结构的构建和优化。

4.1 用户关系与行为数据管理构建

用户关系及其行为基础数据运营和管理,将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核心运营支撑能力。

我们必须理解的是,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设备乃至设备与设备之间是依靠“关系”存在的。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无线技术和宽带技术乃至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使得这种关系的建立、保持、调整、改进的技术门槛曲线向下陡峭程度变得极大,也就是说“关系”的存在和调整变得更便捷也更容易。

那么,认识到移动互联网的所有业务的存在价值是为了这种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设备、设备与设备之间“关系”的建立和调整,并能够以此为基础优化自己的业务和支撑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

对于这种关系的反映就是沟通对象之间的行为,这种行为信息有很大一部分就包含在通信行为和移动互联网的业务使用中。

对于运营商来说,由于传统电信业务运营支撑结构中,各个系统之间既彼此独立缺少关联,又缺乏对用户关系和行为的数据记录与组织,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必将面临着巨大挑战。这种挑战的严峻性在于,如果不能从整体的角度按照关系组织业务和服务体系,那么运营商的运营架构就会由于跟随移动互联网市场结构的碎片化而被碎片化,变得支离破碎,其结果必然是竞争力的丧失而沦为纯管道工。

因此,电信运营商首先必须在各个业务系统之间按照“关系+行为”的原则记录和保存各种基础数据,同时又要有一个集中的关系和行为价值分析系统,通过对海量数据的筛选为业务的改进提供支撑。

4.2 开放的支持长尾和小众市场的业务创新运营支撑能力构建

创新支撑能力是避免运营商业务和服务体系被碎片化和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

对于趋于小众和碎片化的市场需求结构,运营商单凭一己之力将很难发现有效的需求,或者即使能够发现也会由于需求结构的迅速变化导致与运营商自己冗长复杂的业务开发机制不匹配而失去市场价值。而且对于那些长尾化和小众化的市场需求来说,以单个或者少量的规模来看,对于运营商来说可能会存在提供服务成本过高而价值不大的尴尬。因此,运营商必须重构业务创新、运营的支撑结构,以适应移动互联时代碎片化小众的市场。

那么,构建一个开放的业务平台就显得迫在眉睫。笔者认为,这种开放的平台必须是通信能力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也就是说,运营商自身的网络基础通信能力、增值业务、营销服务、计费系统、客户服务系统的能力接口都需要开放,同时这种开放又要融合互联网的各种开放的标准和技术,即以互联网的开放体系开放运营商的业务和服务。

这就需要运营商通过运营支撑结构的调整,实现目前还处于独立或者关联不足的各个系统之间的资源和能力的聚合。只有这样才能为分散的个人和中小组织提供业务创新、客户服务、市场营销的基础平台,而通过这个平台运营商可以实现在业务供给和业务需求之间小众市场的有效的长尾聚合。

4.3 终端的运营、管理和控制能力构建

终端运营支撑能力,将成为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核心抓手。

移动终端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业务和服务的最后的承载设备,负责信息的感知、处理、传输以及业务和服务的最终呈现。因此,如何对规模庞大、系统异构、功能各异的移动终端进行统一的管理,从而能够为业务的创新、部署、营销、售后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将是运营商面临的一个棘手的问题。

同时,由于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融合,除了移动终端之外,用户还可能在电视、电脑、各种便携式电子设备、机器通信模块上有融合的通信和业务体验行为。那么,对于运营商来说,只有对这些终端也有一个全方位的统一管理,才能真正地实现全方位立体的关系和行为数据管理。

因此,对终端或者泛终端的运营支撑,将成为决定运营商有效和迅速响应移动互联网时代小众、易逝、碎片化需求的关键。

4.4 重构业务和客户价值评估支撑系统构建

有效的价值评估系统支撑能力,将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重中之重。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由于需求规模零散化、客户分布离散化,很可能会使运营商迷失在小众需求市场的丛林中,他们可能既不能发现价值的凸点也找不到成本的凸点,结果就是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而迅速消耗掉自己的实力。

那么,对于运营商来说,按照一定原则优化自己的BI系统,建立符合小众市场和长尾市场的业务价值与客户价值评估支撑系统就非常必要,而目前源自于传统电信业务大规模市场营销和推广的BI系统将不能适应移动互联的市场技术特征。

4.5 行业监管数据支撑能力构建

行业管制支撑系统能力构建,将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制度环境的必然要求。

我们都知道,在一个技术和社会环境迅速变化的时代,行业管制的政策一般落后于市场业务的发展,而这一点在中国的制度环境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互联网、广电自身的大信息产业监管体系还在建立之中,同时传统产业与大信息产业的融合将进一步融合,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新的业务和新的市场,或许将面临着来自不同职能管理部门的不同的监管要求。

对于中国的运营商来说,在移动互联网高歌猛进的同时,必须按照监管的要求在各个系统中建立可控的管理数据和功能,同时又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控制和管理中心平台实现对各类系统和业务的管理,以实现可变的统一策略的分发、功能控制、政策审计的要求。

5 结束语

对于运营商来说,运营支撑能力是其竞争优势的核心内部变量,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其竞争范围和竞争环境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认识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市场需求已经碎片化和长尾化,并能够依靠在用户关系和行为管理、业务和服务创新支撑平台、终端管理、价值评估和行业监管支撑方面的运营支撑结构的优化与调整,运营商或许才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保持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西门柳上,马国良,刘清华,著. 正在爆发的互联网革命[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丁欣,等编著. 决胜SNS:产品设计运营与开放平台社会化营销[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3]居延安,胡明耀,著. 关系管理学[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美)贝克尔,著. 王业宇,陈琪,译.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 上海: 格致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第9篇

【关键词】“互联网+” 互联网思维 产业“转型”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时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互联网思维”已经渗透和影响着中国产业经济的方方面面,深度影响和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与创新。那么,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呢?我们通常说的“互联网思维”,是指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维方式。

一是“用户思维”,在整体价值琏的每个环节运营中,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就是目标消费群体体系的构建、培育、维护、拓展、提升。二是“简约思维”,把复杂的问题做简单,集中力量,聚焦专业。三是“极致思维”,把产品、服务、用户体验做到极致,超越用户预期。四是“迭代思维”,以人为核心,循序渐进的开发方式,不断完善产品,立足“细微”,追求卓越。五是“流量思维”,流量意味着市场的体量、分量、存量。六是“社会化思维”,现代化商业的重心转移至网络,公司面对的客户是以网络形式而存在,改变企业生产、营销、服务等整体商业生态,是大势所趋。七是“大数据思维”,这是对企业资产、生产要素等各类信息资源的分析、整合与优化,企业必须构建自己的“大数据”。八是“平台思维”,这是互联网开放、共享、共赢的新思维,其精髓在于打造多主体、共赢互利的市场生态圈。九是“跨界思维”,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融合与发展的边界不再局限企业和行业本身,可以携“用户”以令诸侯,掌握用户数据资源,敢于跨界创新。

“互联网思维”,无疑是一种现代科技思维,正是这种极度开放的现代科技思维,透视出大思维、大产业、大市场、大战略、大境界,不仅对传统产业理论具有颠覆性的突破,而且,对产业思维、产业形态、产业战略、产业转型等领域,具有导向性的“新常态”思维。进入“互联网+”时代,就进入一种新的经济格局;既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与集成作用,把互联网的创新模式与创新速度融合于各个产业领域,提升企业的创新力,形成以互联网为平台的跨界融合,互联互通,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从而促进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时代的深度融合,跨界对接、创新发展,促进产业经济均衡、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

产业转型思维的导向性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推动下,“互联网+”时代产业转型思维,就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略思维,具有产业发展战略导向特征。因为,在传统产业向互联网跨界融合发展的条件下,产业转型思维势在必行,势在必转,转则活,转则新,转则兴。

一是“互联网+”环境下,将传统产业推向一个十字路口,只有那些具有突破传统经济理论思维,具有和谐经济、生态经济、互联网经济战略眼光的企业家,才能敏锐找到产业发展的“方向感”,才能归位到新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二是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时代深度融合、跨界发展,具有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传统产业以互联网为平台,将会给企业带来无限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成果、创新产品,从而带来独特的创新品牌、创新营销、创新市场。

三是“互联网+”时代,产业可以更大程度地开放、整合、优化、跨界配置生产要素,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的科技水准、产品质量及产业形象,从而聚合更多更好的优质产业资源,大幅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四是“互联网+传统产业”,形成新经济、新常态产业格局,产业具有更为广阔的市场愿景。因为,互联网市场把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企业形象和产品,强力推销到国内国际市场前沿,产品可以寻找国内和国外两大市场和消费群体;市场无边界,可纵深发展。这种互联网市场冲击波和拓展力,是传统产业无法比拟的。

“互联网+”时代产业转型思维导向探寻

对传统产业理论的颠覆与构建。传统产业理论,往往注重单个企业或产业的生产要素的配置,注重产品质量的提高,而不注重企业与产业之间关联度,以及资源共享共赢的关联度和融合度;缺乏用户思维、简约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等意识。“互联网+”时代产业“转型”理论的形成与构建,是个很大的突破;产业“转型”思维理论,对传统产业“转型”战略和发展的实践,具有指导和推动作用。可以说,产业“转型”思维,是“互联网+”时代产业创新发展的基石和核心价值观。

对GDP质量的产业导向思维。从中国传统产业格局中不难看出,在追求GDP数量的投资拉动效应情况下,往往不注重GDP的质量。年度的GDP数据主要依靠大规模的公共投资建设拉动,或者是依赖房地产业的支撑与拉动,而国民消费等第三产业形成“洼地”。2014年,发达国家的GDP数据中,消费占整个GDP的70%以上,而中国的国民消费占整个GDP的51%左右。这就说明,中国的产业经济发展不均衡,尤其是支柱型制造产业、消费服务型产业,整体趋于弱势,从而导致扩大内需动力不足,活力不够。

“互联网+”时代,中国GDP质量会有很大的改观。这是因为,“互联网思维”将会强力拉动和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制造业、信息服务业及文化产业,并以“转型”思维、创新思维、用户思维,品牌思维、消费思维等,来推动和拉长产业链条,做大做强第三产业。尤其是互联网的强大促销与导购功能,大大激活了国内外两大消费市场,将使消费成为GDP数据中的权重支柱产业。

对制造产业的导向思维。“互联网+”时代,中国制造业逐步迈入互联网产业平台,数以万计的产品制造商开始将产品“嫁接”互联网,或者与天猫、淘宝、京东等互联网电商巨头深度合作,或者自营网络销售平台等等,不一而足,五花八门,使适销对路的产品直接由工厂价“搬”到了互联网“国际大卖场”,从而实现了产业、品牌、消费、增值服务等领域的跨界营销,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传统产业从“互联网+”时代的超级电商平台中体会到:“互联网+”时代,从产业发展的视角来看,无疑是倒逼企业融合“互联网思维”,必须拥有产业“转型”思维和创新思维,必须拥有产业核心竞争力,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中国虽然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中国制造业有相当部分的企业是“代加工”,制造的产品是产业链条中最后一道加工工序,其他多项生产环节、诸如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价格)等,话语权都掌握在别人手里。以玩具“芭比娃娃”产品制造为例:中国制造一个“芭比娃娃”产品,只能赚1美元的加工费,而“芭比娃娃”在美国沃尔玛超市要卖10美元,美国赚9美元,这就印证了经济学家总结的非常“6+1”的产业经济理论。

由此可见,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整体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竞争。事实上,由于产业类型的差异,制造业的整体产业链的构成与延伸,远远不止于上述的“6+1”产业链;不同品类的制造企业应该拥有不同的产业链和价值链;而产业链的交织、整合、延伸,将会产生不同的价值链,不仅仅限于生产环节中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产品进入互联网营销平台流通后,又会产生新的消费服务产业链和价值链。在“互联网+”的引领下,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即在于整体产业链的掌控与延伸。这种掌控和话语权,充溢着“互联网思维”各种资源和要素。因此,中国制造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掌控整体产业链的构建与操控,产业话语权、市场话语权即在这里。

对消费产业的导向思维。“互联网+”时代,中国的消费产业进入空前繁荣时期。各类产品进入互联网平台流通,不仅大幅推进和拉动了内需消费,进一步激活了国内外两大消费市场,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甚至改变了现代生活方式。“互联网+消费”,深度激活了电商的市场爆发力和冲击力,在某种程度和意义上颠覆了传统商业模式,甚至对商业地产业也产生了一定的反响。

以“天猫(淘宝)”为代表的中国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电商帝国”,仅在2014年11月11日一天,销售额高达571亿元。在此之前的2013年“双11”销售350亿,曾引发地产大咖的“狂踩”,有大咖就直言不讳地说:“300亿也就是几块地钱。”马云的本意并不在意“天猫”市场销售数字的多少,而是在意“试将房产价格压下去”,虽然看起来是个“一厢情愿”的事,但对商业地产也确实有一定震撼和影响。地产大咖得意的是,房地产业是大宗商品,价值高,可暴利;而日用消费品与房地产产品相比,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但是,地产大咖们往往忽略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全民消费的潮流和“众筹”消费的巨大能量。

众多电商所激发出来的大众消费热情,确是有目共睹的。同时电商也很大程度刺激了中国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其中拉长的整体产业链和价值链、产生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怎能是一种房地产业可以比拟的?房地产作为传统产业,在“互联网+”时代,仍然需要产业“转型”思维。传统消费观念认为:房地产是当下支柱型产业,商品房乃“刚需”,所以多年来城市房价居高不下,即便是步入市场低谷,仍在指望“市长救市”,而忽视“市场救市”。“刚需”归“刚需”,一二线城市房价奇高攀升,真正“刚需”的普通百姓买不起,投资“炒房”者因当下多种原因不敢冒险“炒房”;三四线城市房源产能过剩,空置率居高不下,房地产消费开始回归理性,拿热钱“炒房”者越来越谨慎了。

其实,马云的“商业帝国”最大的价值,不仅是提醒人们房产消费时要认清房地产“泡沫”,改变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强化房地产业开发与消费的“转型”思维,而且是与时俱进地找准了用户的“刚需”和产业的“刚需”,围绕消费市场构建和延伸服务产业链和价值链;不仅激活了城市消费市场,而且也激活了农村消费市场,甚至拓展了国外电商消费市场。如此,电商的消费火种彻底点燃了民众的消费激情,且呈星火燎原之势;这种互联网主导下的商业模式,不仅促使产品流通由传统的“渠道为王”转变为“平台为王”,从而带动金融、包装、物流、运输、快递、通讯、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一个庞大的现代消费支柱产业体系;有效调整了中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强力拉动生态经济平衡发展。

对资本经济的导向思维。站在“互联网+”时代的高度看产业“转型”,将“亚投行”、“一带一路”战略与最近国家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战略举措联系起来,无论是看“顶层设计”,还是看民间资本驱动,不难看出,中国产业经济正在由市场经济向资本经济“转型”。传统产业的“转型”,更需要依托资本运作与技术升级两轮驱动。

一是由“印钞票”转型为“印股票”模式。这种“股票”不是股民在四级市场流通购买的股票,而是产业“转型” 后的股权投资。引导社会资金流向“转型”产业,为中国制造业注入新的资本动力与活动。

二是由“债权经济”向“股权经济”转型。“债权”主导时,资本移动的功能,主要是“借”钱给企业,多是“锦上添花”,少有“雪中送炭”;进入“股权”主导时,资金移动的功能,主要是把钱“投”给企业,占企业股份,拥有一定的“股权”,资本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既能“锦上添花”,又能“雪中送炭”,给企业带来后劲,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由此,股权资本的“人格化”,在产业“转型”过程中,无论是产业链的系统整合,还是产业模式的构建、市场营销与拓展,“股权”主导型产业将是传统产业“转型”的健康走向和标志。

总之,“互联网+”时代,还会产生更新、更多的股权企业模式。各种新的股权产业模式的涌现,表明了传统产业“转型”的发展趋势。

对文化产业的导向思维。“互联网+”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导向思维、更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文化大国,文化资源博大精深。现代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已经提升为“国家战略”。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在“互联网+”时代,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努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势在必行。文化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高融合性、高成长性、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征,符合中国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特别是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对于提升相关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品质、增加产品附加值、塑造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等等,都具有重要的“软实力”发挥助推作用。

笔者认为,无论是传统文化产业还是创新、创意型文化产业,其发展思路均应具备“互联网+”时代的平台意识;文化产业的模式创新、品牌创新、市场创新等环节,与互联网平台紧密结合,在产品质量、品牌内涵、营销方式、传播速度、受众效果、品牌影响力、市场渗透力等方面,均需依托“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卖场平台”,重新构建和整合相关产业链和价值链。同时,还要考虑互联网环境下,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创新思路。

对国际贸易的导向思维。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国际贸易领域正在发生结构性的战略调整与变革,网络贸易(Trade on the Internet)大行其道,形成国际网络贸易市场形态。国际贸易融合互联网平台,转变和简化传统国际贸易的操作流程,拓展贸易市场,缩短贸易距离和时间,促使国际贸易市场智能化、简捷化、人性化,有效减少市场交易成本,更好地优化生产要素资源的配置。

“互联网+”时代,国际贸易模式也同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厂家对产品的营销、订货、支付、运输、服务等环节,都可以在线网络的贸易形态完成。由此看来,中国传统产业无论是外向型或者内向型,在打通国际市场、进入国际贸易领域的过程中,厂商要考虑产业模式、产品品质、市场营销、贸易服务等国际化企业发展战略,更要考虑以互联网平台为核心的整体产业链的构成与掌控。这才是“互联网+”时代产业“转型”的国际化产业运营思路。

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推动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经济进入巅峰时代,同时也昭示着:中国产业经济、特别是传统产业经济,已经全面进入“拐点”时期,即产业“转型”的导向时期;包括“大众创业、全民创新”、“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在内,以及产业理论的突破、产业结构的调整、内需消费的扩大、资本经济的谋划、文化产业的促进、国际贸易的“转型”等等,都将在“互联网+产业”平台的引领之下,做出客观、全面、适应性的产业转型思维,这无疑是中国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