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16:29:25
导语:在范例教学的基本特征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初中思品课;主题体验性活动作业;思考与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思想品德作业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思品课堂教学效果,把道德知识内化为自觉行为的必要途径,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重要途径。
然而,目前教学实践中,尽管在课堂教学上,教师们都在尝试着改革教学方式,但在思品课作业设计和布置上问题严峻。因此,作为思品课的教师不仅要从课堂教学上探究高效的教学方式,同时也需要从作业的设计上下足工夫,打破传统的作业模式,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心理,学生的基础状态和学习需要,设计符合他们的作业。
二、主题体验性活动作业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主题体验式活动作业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较好地达成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①情感性;②意义性;③主体性;④亲历性。
三、主题体验性活动作业的基本形式
思品课主题体验性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根据7-9年级思想品德教材内容,结合笔者教学实践和对主题体验性活动作业的认识,尝试着将其概括成以下几类形式:
(一)阅读观赏体验性活动作业
1.阅读体验作业设计
阅读体验作业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主题,组织或引导学生在课堂内外有指向地阅读相关书籍、文章,并以问答或读书心得的形式达到情感意志的体验。
2.观赏体验作业设计
观赏体验作业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主题,组织学生观看、欣赏影视资料、图片资料等引发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宣泄。
观赏体验性作业要考虑影视资料量的大小,如果资料量大,需放在课外进行,以观后感的方式呈现体验成果。
(二)课堂表演体验性活动作业
1.演讲比赛作业设计
演讲比赛作业指的是教师围绕教学主题,引导学生充满激情地结合自己的所思所行撰写演讲稿。演讲比赛有即兴演讲和事先准备两种,就主题体验性作业设计而言,应以事先准备为宜。因为准备也是一种有意识的作业,而且只有准备充分,课堂演讲才会更有效、更精彩。
2.小组辩论作业设计
小组辩论作业指的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需要,选择主题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合作探讨,展开辩论,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更加客观,形成较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家庭亲情体验性活动作业
1.亲情观察作业设计
亲情观察作业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主题,要求学生课后观察父母对自己的呵护,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细微处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亲情观察作业不是一日就能完成,不可以偏概全。因此,在较短时间里完成本作业,必须一方面对父母进行观察,另一方面需要学生回顾以往情形,将过去和现在结合起来,由此得出的结论是较为客观和全面的,起到的效果也会更好。
2.亲情回报作业设计
亲情回报作业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主题,引导学生孝敬父母要从平时生活中点点滴滴做起,用实际行动关心、爱戴父母,并从中体会孝敬父母的幸福和快乐。
亲情回报作业涉及学生平时对父母的方方面面的言行举止,教师在设计父母情景时尽可能全面,有利于学生从中反思自己孝敬父母的不足。同时,通过作业使学生领会亲情回报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中,并要持之以恒。
(四)社会实践体验性活动作业
1.调查访问作业设计
调查访问作业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主题,引导组织学生走进社会,对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开展调查访问工作,在实践中体验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调查访问作业要以解决学生身边的、生活中的问题为主,促使学生带着兴趣,带着解决问题的渴望去实施。
2.公益活动作业设计
公益活动作业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主题设置任务,引导、组织学生走进社区,积极开展服务于社会的实践性活动,有利于增加学生与他人、与社会的接触,体验生活,感受责任,在实践中获取丰富的体验,实现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巩固、内化和升华。
四、关于主题体验性活动作业设计的六条建议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给教师设计活动作业提供了广阔的创意空间,教师应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根据教材、学生、家庭和社会资源大胆设计,但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六个方面:①作业应根据教学需要设计;②作业设计主题目标清晰任务明确;③作业实施计划可操作性要强;④作业设计应考虑实施的时间和空间;⑤作业评价应根据内容尽可能设计成多元性评价;⑥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作业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1]楼江红.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杨四耕.体验教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小学作文阅读导学模式
***
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目标导学体系研究”的总设计,使单元课堂教学模式学科化,课型化,我们设计的“小学阅读导学”和“作文导学”两个亚模式,经过41名教师的一年多验证,证明该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概括性。该模式提练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抓住了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作文”两个重点。2.操作性。提出了教师的行动步骤,使教学活动开展有理有据。3.整体性。要求教师按照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把握年级特征,以单元和课时目标为依据教,不肢解课文,不搞串讲分析。4.针对性。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三个问题提出来的:一是课堂教学存在着较大的主观随意性;二是教学活动缺乏科学有序的管理常规;三是教学优劣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教师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5.优效性。该模式从德育、学习能力、认知三个领域规定了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任务和目的,体现了小学语文的工具性和思想性特征;模式还运用了目标导学理论,在操作程序上汇聚了众多成功的教学活动方式,养眼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其具有优效性。
一、对目标导学体系研究中教学模式的认识
目标导学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一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引导绝大多数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以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种教学基本范型。
(一)理论依据
小学目标导学体系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以及我国目标教学的丰富实践和理论探讨,现代认知心理学之认知理论的建构学说,元认知理论。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形成了认知、德育和学习能力一体化的教学目标体系。
(三)操作程序
1.单元教学操作程序是:设定单元目标课时按标导学形成性测验矫正补救单元达标测验。
2.课堂教学操作程序是:准备示导议练诊断评补。
(四)操作策略
教师在该模式中是目标的提供者和学生达标的组织者。教师安排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分解各个单元的知识点,并用目标去准确界定它。教师按标施教,以标导学。
二、关于小学阅读教学目标导学模式的构建
(一)小学阅读教学的特点
1.小学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三个方面的因素,即发展认识,发展语言,发展思维。语文知识的基本特征具有教化功能和情感性,进行思想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区别于其它学科的一个显著特征,让学生感知、理解、鉴赏、积累、运用语言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就阅读教学来说,学生是凭借语言和文字思考的,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主要心理成分就是思维,所以发展思维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
2.阅读教学是一个整体,词、句、段、篇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构成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思想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根据目标进行整体训练。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小学阅读教学,要通过词、句、段、篇的教学和朗读,默读,复述,背诵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常用的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学习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表答思想的;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较熟练地默读课文,能背诵和复述指定的课文;能读懂少年儿童阅读的书报。
2.德育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3.能力目标。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
(三)操作程序
1.初读准备。初读全文,感知全文,了解全文大意;深入学习每个段落时要初读,承上启下。从而在认识上有所准备,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
2.精读示导。确定重点词、句、段作例子,进行导读;教师通过指导,诱导、引导、辅导,释疑解难,把握作者思路。
3.情境议练。以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议练;根据课文的特点,通过图画,生活,实物,声象,语言再现情境,引导学生听、说、议、练。
4.回讲诊断。学完每个段落后,可回讲重点词、句和段,诊断掌握情况,及时矫正;学会全文后可根据板书提示,问题脉络,图画情境进行回讲,诊断掌握情况,及矫正。
5.归纳评补。一般是每个知识点学习之后有小结,归纳,并视其掌握情况进行评补和补做;重点是在精读示导之后,情境议练之后,回讲诊断之后,一方面归纳梳理知识点,一方面要归纳总结存在的问题,从而再次补救。
(四)操作策略
一般地说,可以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要从整体着眼,进行词、句、段的教学。要注意各个部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整篇课文有比较完整,深刻的理解。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认识逐渐深入的过程。
(五)运用示例
课例:人教社九义教材第七册《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
执教:德阳市中区八角井镇小学教师黄沐洁,女,20岁。
本单元教学目标:通过对《捞铁牛》、《蝙蝠和雷达》、《新型玻璃》、《一项科技活动》的阅读,要在理解词句,读懂自然段,练习给课文分类的基础上,学习归纳段落大意,以便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同时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立志为祖国现代化作贡献的教育。
本课时教学目标:德育——使学生懂得人类可以从研究其它生物中得到启示,激发他们观察生活的兴趣,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教育他们爱科学,学科学。学能——练习归纳段落大意来理解课文的能力。认知——①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②“启示”是什么意思?③用一句话说一说1、2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以问题促读促议)。然后精读3—6自然段,并创设情境议练:①填表并说一说: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实验,都是怎样做的?试验证明了什么?②“反复”一词表现了科学家怎样的品质?③看灯片说一说: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飞行的?④练习P105第3题,互评矫正。(精读示导,精境议练)。继续学习第7自然段,根据图法和板书说一说:①飞机和雷达的联系;②练习P105第2题,互评矫正。(情境议练)。最后总结全文:①出示1,2,3—6,7自然段的大意,并根据这个意思分段;②归纳概括段意的方法和全文的主要内容;③用“启示”“摹仿”“发明”3个词语,举例说一说人类仿来的例子。(归纳评补)
三、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目标导学模式的构建
(一)小学作文教学的特点
1.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答出来。
2.小学作文教学既是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又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的集合训练。
3.学生在作文训练过程中,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加深,改造和系统化,并能进一步猎取自然和社会知识;在情绪体验中,可以陶冶审美感情,激发求知欲,发展个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逐步做到①有具体内容。②有真情实感。③有中心。④有条理。⑤有重点。⑥展开想象。⑦注意选词用语。⑧写完后要修改。
2.能力目标:逐步培养①观察、思维、表答密切结合的能力。②能从课文中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
3.德育目标:要表答自己真实的感受,不说假话,思想健康,别人看了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三)操作程序
1.观察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作有关人、事、景物的观察,准备作文的素村。
2.范例示导。结合单元的读写重点和本次作文要求,分析一两篇范文,引导学生揣摸作者的写法,迁移到本次作文中来。
3.口头议练。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引导学生口述片断、梗概,思路,脉络,也可以口述若干细节,可以口述开头,结尾,过渡部分,也可以口述全文。
4.试作诊断。在观察,范例示导和获得其他同学口述信息的基础上试评,进行自我诊断。
5.修改评补。经过试作之后,引导学生自改,互改,有针对性地集体评改,修正,适当重作,然后誊正。
(四)操作策略
指导学生作文从内容入手;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鼓励学生多练笔。
(五)应用示例
课题:人教社九义教材第七册《围绕一个意思写好一个片断》,两课时。
执教:东方电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子弟小学教师周建华,男,24岁。
关键词:经济生活;探究活动;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76-02
2008年修订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较大幅度增加了活动的要求,将高一年级至高三年级教学要求中的“运用”层次,提升为探究活动。强调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用,并在教学时间上予以保障。
一、高中思想政治探究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高中探究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热点,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联系学生身边的变化,触及学生所熟悉的人和事,在《经济生活》中,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如“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影响价格的因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等。此外,如“价格变动的影响”、“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国家财政”、“面对经济全球化”等社会热点问题。这些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国内与国际问题,从而使《经济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也显示出思想政治课的青春活力。
(二)主体性
从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来看,学生有探索和创造的潜能,而活动本身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及求知欲;根据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的活动课;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学生可以自由分组或个人单独活动,可以运用采访、调查、讨论、演讲等多种方式进行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实践,通过个人努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这一切均体现了《课程标准》的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强调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意识。
(三)开放性
1、探究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学生可以根据活动课所提供的情景,从各自的情况出发探讨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发展,其活动课的目标具有开放性。
2、探究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活动课的内容具有开放性。
3、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四)创新性
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探究活动课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着眼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要以培养今天的学生适应明天的社会生活为已任,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主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具备初步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二、高一《经济生活》探究活动的模式设计
结合高一学生的特点和《经济生活》的内容及特点,高一《经济生活》探究活动课教学的模式设计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搜集信息类
通过课前学生围绕一个主题搜集信息,可通过观察、参观、访问、调查、上网等手段进行。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信息,并引导学生分析信息中反映出的问题。开展此类活动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分析信息,选择有效信息的能力。在一系列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展示、介绍自己的成果,使学生在成就的感受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信,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进行交流、取长补短、不断努力、不断学习。同时,引发学生对此类问题的好奇与探究。
(二)设置中心问题类
问题来源于政治课教学内容中某一具体问题的放大或扩展,或来源于学生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设置中心问题类的探究活动课,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而组织活动教学。它对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研究意识和创新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问题化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把认识活动引向深入,并使之富有创造性。
(三)模拟或表演类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教学内容,并把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加以联系,可设计这类活动课。采用表演小品、模拟招聘、漫画、辩论等形式。这种活动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和表现欲,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训练学生的创造智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利用、改造或发挥课本探究活动的活动课
当我们在进行各种探究活动的时候,在以课本知识为基础的同时,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探究案例。课本大多数探究案例可以直接利用;而部分需要我们改造,例如,课本30页“我国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位次”图,可以对这一问题稍作拓展,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分析数据的积极性。可以作此拓展: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并列出2009年我国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位次图。对比两个图表,说说近四年我国生产发展发生了那些变化?针对其中一项,分析其中一项及原因?”;有些活动需要我们对课本的探究活动进行发挥,如课本88页江苏省张家港市四个“看不见”的事例,可以针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的四层意思,设置不同的问题。
以上的几种活动模式设计各有各的特点、优势;在活动课教学实践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不同的教学模式;几种教学模式,既可单独运用,也可综合运用,并通过教学实践获取反馈信息,进行分析、综合,不断改进、不断创新,使之更加科学、完善,真正使思想政治活动教学模式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最佳途径和手段。
三、探究活动课存在的问题
随着课堂教学的社会化、研究学习的多元化,课堂教学正走向社会、与实践相结合将成为一种趋势。但一次专题活动教学,特别是组织一次校外活动,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一)学校的升学率问题
面对高考指挥棒,活动课教学耗时太多、影响学科的教学进度,一些家长和社会人员也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甚至认为是“不务正业”等;面对升学的压力、社会的压力,活动课就得不到学校和社会的认同并支持老师、学生分出精力去重视目前不作为高考考核指标的活动课,其结果必然走向形式主义。
(二)学生安全保障问题
当前学校安全工作的考核已成为上级主管教育部门对基层学校考核的很重要的方面,由此促使学校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出成绩,但别出事”的原则来运转,对学生安全的担心,无疑会束缚学校对活动课程的支持和参与力度。
(三)探究活动时间难以保证的问题
新的课程在拓展知识面、强化思想性的同时,教师原有的思维体系如何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如何做到“避轻就重”,每节课总感觉是“赶着上”,这就存在探究活动需要时间来仔细筹措与学生学习负担重、任务急的矛盾。
[关键词] 语域 语步结构 商务电子函电
一、引言
随着中外经济往来的日益频繁,商务函电在经济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商务英语作为一门从英语中分离出来的学科,属于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的研究领域。商务往来是一种有明确目标的社会化活动,因此我们可以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商务函电的语体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邮件由于其便捷性、即时性成为商务函电的重要形式。电子邮件作为电话交往的一种变体,更多的具有口语的特点。Brown and Yule(1993:7)指出:“口语简短、精炼并且有适当的重复性词语。”Bygate(1987:16)也解释说:“由于时间的限制,邮件的语言相对于书写的信件文字密度要小得多。”Bachman and Palmer(1996:75)总结道:“电子沟通更趋向于口语的即时交流。”换言之,电子邮件是一种口语交际文体与文字书写规范的结合体。
二、语步结构与语域分析
由于语言所使用的场合、目的及形式不同,我们常用语域(register)来分析不同的变体范畴。根据Halliday的功能语法理论,语域包括三个主要因素:话语范围(field)、话语方式(mode)和话语体式(tenor)。ESP学科中语步分析的模式理论(move-structure)也包括三个部分:语步(moves)、步骤(steps)和顺序(sequencing)。商务函电的交际目的是沟通协商,其目的是通过一系列语步实现的。
1.语步结构
商务函电通常分为三或四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为了完成整个的话语交际任务。如下:MI 基本都是固定的语言模式,比如问候,建立交际链;M2是提品信息,但在这里既然是以电邮的形式交流,就不必在邮件上体现细节;M3 包括提供建议并对信息的进一步确定;其中M2与M3的融合表示协商沟通的部分;M4就是信件的结束语。其中M1和M4属于辅助部分,把双方的关系清楚地表达出来;而M2和M3才是主要部分,表达了真正的交际内容和目的。只有这四个部分联系起来才能构成完整的交际流程图。
Sample:
[M1] Dear Sir,
[M1] We are very pleased to receive your letter of 5th April answering our
[M2] advertisement for typewriters and, as requested, enclose a copy of
our latest illustrated catalogue and current price list.
[M3] We suggest that the “ portable 95” is a machine that would suit your purpose very well. It weighs 6.5 kg and is a bit heavier than the usual portable, but it is good for heavy duty and at the same time conveniently portable when carried in its case.
[M2+M3] Although costs have been rising since March, we have not yet raised our prices, may have to do so when present stocks run out.
[M4] We look forward to hearing from you.
Yours sincerely,
(M=MOVE)
2.语域分析
(1)话语范围(field)。话语范围指的是文章的主题。商务函电的语言都是约定俗成的,所有的语言词汇都局限在以下的话语范围内:建立贸易关系 (Estab1ishing Business Relations);询价及回复(Enquiries and Replies);报价、推销信、报盘及还盘(Quotations,Sales Letters,Offers Counter Offers);订单、接受和回绝(Orders,Acceptances & Rejections);售货确认书及购货合同 (Sales Confirmation & Contract)等。上例在M1中表达了一番谢意We are very pleased to receive your letter…可以确定其属于询价和回复的范围。从四个M中可以看到,主语使用最多的是WE (4次)。在每一个M中,“我们”都是主导因素,说明在这个流程中是“我们”在提供信息,引起对方的关注。
(2)话语方式(mode)。话语方式指交际中语体所使用的方式或渠道。商务函电通常要求语言清楚、简洁和礼貌,在沟通过程中语言要精炼,内容要简明扼要。
在M1中,Dear sir表达一种很轻松的方式,而且没有固定指出收信人的名字,说明收信人并不是特定的人。正如Cumming (1995:5)指出,“电子交流的一个优势就是不使交际过于私人化,大多数人都可以是参与者。”在M2中,as requested 常常在商务函电中出现,它作为一个连接链帮助贸易双方建立沟通。在M3中,we suggest 的使用,说明是主观建议,不是惟一的选择,只是在提供一种选择的范围。
(3)话语体式(tenor)。话语体式指的是活动中参与者的作用。在商务邮件中,语言及内容要准确表达出贸易双方的交互关系。在M2+M3中,给予方提出的要求可以有很多种表达方式,比如祈使句、疑问句等。在这里,Although 和may 说明给予方的态度比较婉转,体现了语言上的礼貌原则及沟通双方在地位上的平等。M4作为结束语,表达了给予方的希望,期待对方的回复,并以此维系交际链的持续发展。
三、结语
商务电子函电作为一种融合语言、文体、商贸知识和文化背景的综合写作,具有商务信函的基本特征,结构符合语步结构的特点,语言符合语域三个要素的要求。只有把语步结构和语域的三个要素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商务电子函电的交际功能,并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商务电子函电。
参考文献:
[1]Brown, G.&Yule, G.(1993).Teaching the spoken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Bygate, M. (1987). Speak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Bachman,L.F.&Palmer,A.S.(1996).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Halliday, M.A.K. (2000).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 Grammar[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WANG Ji-yu.(2007).Genre analysis on business English correspondence[J].Sino-US English Teaching:Volume 4, No.12 (Serial No.48)
[6]英文书信范例省略/englishcorner
幼儿园纸工教学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游戏活动,也是一门独特的、实践性强、覆盖面广的造型艺术活动。幼儿纸工活动根据不同的纸,通过折、叠、剪、撕等不同的方法,变幻出许多生动有趣的形象,是十分有趣的,简便易行的,孩子们非常喜爱的活动。在幼儿园开展纸工教学活动,幼儿不仅要用眼看、动手做,而且要动脑想、记,教幼儿学纸工,既可以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同时幼儿在活动中手脑并用,可刺激幼儿的手指能力的发育,增强幼儿头脑的灵活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可以增添幼儿生活的乐趣,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成长。
在纸工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取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折一折,变一变,丰富幼儿的想象力,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纸很平常,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而且价廉物美,经济实用。普通平常的一张纸,经过不同的折法,可以变成不同的动物、植物,在折叠的各个形态的变化中,能帮助幼儿进行形象创造,扩大幼儿的思维途径,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同时也可以激发幼儿进行新的尝试,不断产生新的设想,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为了让幼儿能顺利地进行纸工活动,我们作为老师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在尝试了各种各样的纸以后,我们发现利用废旧的挂历纸来进行纸工教学是非常好的,一来是废物利用,二来挂历纸一般的纸质都比较好,韧性强,特别适合用来折纸。我们发动了全班的孩子收集往年的废旧挂历,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分别裁成不同大小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在纸工教学活动时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了足够的材料,让孩子们在折纸的海洋里尽情畅游。
我们在教幼儿学会四角向中心折的基本方法后,教幼儿运用这种方法经过正反两面反复几次折叠后,就可以折出小衣服。这时,老师提示让幼儿将小衣服的两只衣袖拉下,看衣服能变成什么?幼儿在亲手操作摆弄中,对形象产生了新的创作,尝试将小衣服的两只袖子拉下来,在孩子们操作的过程中,老师及时用语言提醒幼儿,在拉的过程中,要小心防止拉坏。在同一种四角向中心折的教学中,幼儿的思维打开了想象的闸门,创造出数十种形象,在这次的活动中幼儿的想象和创造的能力都得到了一次不同程度的提高。
同样,在教幼儿用双三角折法后,鼓励幼儿变化折法,加以创造,可以折出小兔、灯笼等新的作品。
二、看一看,折一折,训练幼儿的观察、探索和求知能力
小孩子总是好奇的,他们拿到一件新玩具,总会先看看、玩玩,然后他们就要拆一拆了,看看玩具里面到底有什么可以使玩具动起来,跑起来,可以变出戏法来,正是这一简单的拆装动作,却萌发了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在纸工的折、叠、剪、撕的过程中,幼儿积累了一些经验,丰富了幼儿的知识面,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探索力和创造力。
教幼儿折叠青蛙时,我一反往常老师折一步幼儿学一步的常规教法,而是将折好的青蛙范例分发给各个小组,鼓励幼儿看一看,从摆弄中了解了青蛙的外型;拆一拆,让幼儿相互合作,一步一步拆开来看一看,了解折青蛙步骤;想一想,看谁最先发现青蛙的折法并能折出青蛙。孩子们争先恐后,仔仔细细地观察摆弄,终于发现了青蛙也是四角向中心折的一种变体,轻松又愉快地折出了青蛙。这与老师教幼儿学的传统的学习方法相比,既为幼儿提供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又培养了幼儿大胆参与、亲手实践的精神。
三、撕一撕,拼一拼,训练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概念的掌握,发展幼儿思维,鼓励创新
幼儿折纸本身就是利用几何图形的变化,可以让幼儿掌握点、线、角等几何概念。因为是幼儿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所获得的,所以对幼儿来说就是印象极深、难以忘却的,在幼儿再学习的时候,这些已有的表象会随时出现,使幼儿的思维活跃,激发幼儿的创新思路,从而创造出新的形象。
从折纸的基本折法中,幼儿掌握了等分的概念,对角折和对边折够可能将一张纸一分为二,如再次对角和对边折,则可以分成四份相同大小的纸,知道这些以后,教幼儿折撕大树就比较容易了,先让幼儿将 正方形的纸对角折两次后,等分成四个小三角形,撕开,然后利用撕好的小三角形,一个接一个地拼好成为一棵漂亮的松树。
幼儿掌握梯形的基本特征后,在三角形等图形再创造成梯形的工作就会迎刃而解。如让幼儿用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纸折出梯形,幼儿根据已有的折纸经验,开动小脑筋,通过不同的折法,又折出了梯形;用正方形对折成三角形,再将直角向下平行折成梯形;将长方形一角折起成梯形;将正方形先对边折,再折起一角成梯形……各式各样,各不相同,殊途同归。这不正说明了幼儿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将梯形的基本特征作为一种概念储存在记忆的脑海里了吗?在动手操作的同时,也发展了幼儿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折剪粘贴,动手动脑,锻炼幼儿大脑对手指的快速支配能力,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幼儿在学习折、剪、撕、贴的过程中,首先注意力要相对集中,不仅要指挥自己的手的各种动作,在看老师折的同时,还要能明确自己手中纸的方位。这样才能折、叠、剪、撕有序,创造出满意的作品,久而久之,幼儿的小手变得灵巧起来,每一步都能按预定的程序完成,相应的,孩子的思维活跃也就变得聪明起来了。
另外,教幼儿学纸工,还可以训练幼儿对美的想象力,陶冶幼儿美的情操。
借助一张小小的纸。可以创造出许多富有想象的创造的几何图形,几何图形的不同拼法又可以创造出许多美丽的图像。爱美之心人人都有,幼儿也不例外,对美的东西,他们同样会产生愉悦感。
在一次次的折叠,粘贴等过程中,幼儿不断地实践,折叠的技巧也不断提高。由开始的作品不整洁、不美观,到后来的整洁、美观漂亮,这一过程就足以说明幼儿在手工折纸的过程中对美的标准已经提高了一个台阶。
关键词:《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国际化;新版布鲁姆目标分类理论;测绘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0-0179-03
一、引言
为了顺应国家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诉求,推进际化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课程国际化是必然的趋势,其中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为国际化最基本的条件。近年来,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尝试开办多门双语或全英语课程,但由于教学内容专业性较强,使得课程国际化教学效果不大理想。
课程国际化强调培养具有国际眼光和热爱祖国的“全球通”人才,课程具有开放性、共享性、通用性的特征。在学科课程选择上,应选择国际通用性强,能与国际接轨的课程[1]。《地球科学概论》课程以科学普及为核心的教学思想,着重培养地学思维而非传授技能[2],旨在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思考与相互交叉的意识,这是本学院开办该课程的主要目标。该课程具有课程国际化的基本特征,以双语或全英语进行教学能有助增加课程学习的趣味。
本文以本学院为例,从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出发,以新版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为依托[3],探讨《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国际化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二、《地球科学概论》课程与国际化教学现况
《地球科学概论》为测绘工程的通识必修课,本课程从宇宙出发,介绍宇宙起源、行星与恒星的关系、地球的演化,以至地球各圈层的特性、变化及其相互作用。随着地球科学与测绘技术交叉融合内容日益增加,课程在不同的章节中加入测绘技术在地球科学的应用与发展部分,让测绘工程学生建立起对地球环境、资源及灾害等问题的基本的认识,为此课程增加了测绘专业特色。
随着我国对国际化办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视,有必要开展国际化课程,拓展我国学生的国际视野,同时吸引国际留学生,促进多元化文化背景与国际化办学基础[4]。本学院从2004年起,先后开始《大地测量学》、《工程测量学》、《GPS原理与应用》等双语精品课程,并纳入本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方案,教学模式表现为英文教材与中文授课相结合[5],但仔细考察该双语教学模式,其优势仅体现为对教学资源充分的使用。
继上述双语教学实践,2012年引进外籍教授R.Tenzer,以全英语教授《物理大地测量学》课程,课程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生中按自愿原则,形成约30人的小班听课规模,达到了课程观念、目标、内容、过程及评价国际化的要求。
《地球科学概论》作为引导前瞻性课程,课程国际化具有开放性、共享性、通用性的基本特征。一般而言,国际化课程成功的因素包括:发动者的作用、教师参与、资源、专业发展支持、学习领域、语言学习及技术[6]。从本学院条件看,课程内容可选择性进行深度与广度的调整,可以以测绘技术在地学应用出发,广泛介绍并导出与地球科学相互交叉的部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思考。目前,不少教师有国外学习的经验和背景,长期活跃在地球科学和测绘技术研究领域的前沿,使得课程国际化实施的可行性大大提高。
三、课程国际化教学实施
实行课程国际化教学,必须采用国外通用的教学理论。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布鲁姆在1956年提出了认知目标分类法,其后称为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随着网络的发展,Iz和Fok首次应用该目标分类法,为大地测量学的题目分类,以网络考试形式,评估学生对课程认知的水平,发现此分类法与学生认知的水平有较大的相关性[7]。
随着现今的需求,该分类体系于2001年做出修订,从一维分类扩展到二维框架[8]。新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恰好提供了理论基础,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为了使《地球科学概论》课程目标明确、内容恰当、顺序合理、层次分明、考核高效,我们将应用新版的分类法,为实现测绘课程国际化提供理论应用的参考。
1.新版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新版的分类法将教育目标的分类从一维分类体系扩展成二维框架: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知识维度分为四类:事实知识、概念知识、程序知识和元认知知识。认知过程维度由低至高分为六类: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新。此分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标、过程与结果系统性的评估,已应用在《测绘专业英语》课程[9]。下面以《地球科学导论》[10]教材为例,说明其分类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2.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始端和末端,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与整个教学过程息息相关,最后亦为教学结果评估提供依据。要确立教学目标,首先要区分《地球科学概论》所包含的知识类型:(1)事实知识:明确地球科学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如地球是圆的事实;(2)概念知识:认知各种概念,如什么是地球系统、径流和蒸发量;(3)程序知识:认识输入和输出的计算步骤,如推算地球年龄的计算;(4)元认知知识:以上述知识综合理解和评价相关事物,如建立思维导图记忆知识[11]。
上述教材可以确立教学目标,分为如下四层:(1)对地球科学有基本的认识:可通过了解和记忆事实知识,把握整个课程结构,与事实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对应;(2)对概念知识的认知:可通过回答课后思考题理解并区分各种概念的类同与差异;(3)对某部分有深入的认知:可通过阅读书目文献与该部分知识相结合,以及与元认知知识对应,检测现有的理解水平;(4)对某部分有创新性的认知:能与相关学术前沿相衔接,可通过创新生成新的知识和认知。
上述教学目标与此分类法认知过程维度相对应:(1)对应记忆:须记忆地球系统的基本知识;(2)对应理解和运用:须理解某一部分的知识并运用知识解答课后思考题;(3)对应分析和评价:须分析阅读书目中文献与该部分知识的相同和差异,并对其异同点进行评价;(4)对应创新:须对该部分知识融会贯通,并结合该部分相关学术前沿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具体实施教学活动中,须根据实际教学活动情况对教学目标加以调整,使之达到更好的效果。
3.施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其实施须循序渐进。教师可在上课首5分钟播放地球科学课程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对后续的内容有大概的理解,随后通过教师讲解与活动便可达到记忆层次,透过教师互动提问和回答加深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课堂完结前,教师再次提出不同的思考问题,让学生有更宏观的理解,并在下次课再反复提问相关知识,达致元认知的体验。
结合前沿学术文献或自选题目做1―2次口头报告,提出创新观点和看法,达致相互自主学习。目前互动率占课程四分之一,要达到课程国际化水平尚有一段距离。
4.评估教学结果。教学结果评估是教学过程的直接反映,目的是检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下表是2015年的期末考试题型分类,分为简答题(8小题,32%)、论述题(4小题,36%)、分析题(2小题,32%)。通过上述的目标分类理论,对考试题型作出定量的评价(表1)。
由上表统计,基础的记忆和理解层次占32%,运用和分析分别为18%和50%,分析部分比例较为臃肿,既没考核认知过程维度中的评价和创新部分,亦没涉及知识维度中的程序和元认知知识,体现了教学结果评估的缺陷,不利于评估学生评价和创新的能力,亦没顾及学生的操作(即程序)与联系和综合(即元认知)的能力。因此,采用此分类检测有助于教师更全面提高教学效率;未来可适度将比重放在评价和创新层次的知识上,在今后的考查中增加操作与联系和综合的内容。
四、结语
新布鲁姆目标分类法在国际化课程开展的技术上提供了较好的范例,将其应用于地球科学概论国际化教学实践中,有利于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高效地评估教学过程。以武汉大学测绘学院为例,此目标分类法结合学院政策的支持、良好师资的参与、充足经费的投入、以及全英语或双语的实施,能够有效推动课程国际化进程,而《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国际化的成功实行,也将为其他课程的国际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高玉蓉.对我国高校课程国化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11):37-38.
[2]万天丰.关于“地球科学概论”的教学指导思想[J].中国地质教育,2006,15(2):47-52.
[3]赵江涛.用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法设计《教育统计学》[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13(2);102-105.
[4]李晓红.对我国高校国际化办学的思考――兼谈武汉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实践[J].世界教育信息,2013,(2):006.
[5]尹晖,张晓鸣,孙梦婷.测绘工程全英语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施策略[J].测绘工程,2015,(6):19.
[6]李延成.高等教育课程的国际化:理念与实践[J].外国教育研究,2002,29(7):47-51.
[7]Iz,H.B.,H.S.Fok.Use of Bloom's taxonomic complexity in online multiple choice tests in Geomatics education [J].Survey Review,2007,39(305):226-237.
[8]Anderson,L.W.,D.R.Krathwohl,B.S.Bloom,2001.A taxonomy for learning,teaching,and assessing: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Allyn& Bacon.
[9]霍学深,贺清.新版布鲁姆目标分类理论对测绘专业英语教学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6,(5):146-147.
[10]刘本培,蔡运龙.地球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1]盛群力,褚献华.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修订的二维框架[J].课程・教材・教法,2004,24(9):90-96.
An Exploration on Internationalization for "Introduction to Earth Science" Curriculum in Geomatics
HUO Xue-shen,HE Qing,XIAO Yi-xin
(School of Geodesy and Geomatics,Wuhan University,Wuhan,Hubei 430079,China)
一.精准教学目标,在方向上确保教学的增效性
以高考《考试说明》和近年高考试卷为依据,准确把握“考情”与“学情”,以精准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每一项内容的取舍与标高、每一个问题的难度与价值。如“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
《考试说明》的考点内容及能力层级:
分析综合: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主题的概括;作品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
鉴赏评价: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精彩语句表现力的品味;作品形象的欣赏,作品内涵的赏析,作品艺术魅力的领悟;对作品所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
自主探究: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掘;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讨;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高考命题的特点:
问题指向文本的形象、主旨、结构、语言等。
每个(四五个)问题之间互有联系,由易到难,形成梯度。
问题中有一二个指令性的动词,一般能体现能力层级。
规范运用动词,文学类作品阅读试题中出现的常用动词有“写出、指出、概括、简析、品味、赏析”等。
能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解决问题的阅读范围。
让学生明白答案表述的要求。
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按上述依据确定教学目标,设置问题,规范训练,就能克服教学的随意性,增强针对性,快速提高阅读能力。
二.精简教学问题,在时间上确保教学的增效性
倡导“主问题”教学。明确各模块、各板块的总体目标,树立整体意识。以语言见长的,不妨重在鉴赏积累;以情节取胜的,不妨重在写作训练,写出人物的个性、事件的波澜;以“情趣”见长的,则重在情感熏陶;以“理趣”取胜的,则重在思维表述训练;以“志趣”见长的,则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倘能如此,便会花开数朵,各表一枝,常教常新。
单篇课文教学,力避面面俱到,浮光掠影;要围绕直击考点和高考题型的“主问题”(两三个,最多五个)进行深入有效的探讨。这样,就可给师生以充分思考讨论、表达交流、修正提升的时间。
三.优化教学过程,在流程上确保教学的增效性
提倡“问题导引”的教学方式和“多向互动”的教学过程,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总体要求:
教风的三个转变:
由浮躁转为宁静
由绚烂转为平实
由条块分割转为有机整体
教法的四个回归:
以问题为纽带(预设为主,生成为辅)
以品赏为核心(结构主旨、思想情感,语言艺术)
以朗读为手段(诊断性朗读、理解性朗读、情感性朗读、赏析性朗读)
以互动为渠道(指导――实践――反馈――修正――提升)
教程的三个亮点:
激情生趣、引人入胜的导语
准确简洁、优雅感人的语言
妙趣横生、回味无穷的结语
四.畅通反馈渠道,在实践上确保教学的增效性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努力营造“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及时了解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理解掌握情况,随机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求热闹,但求有效,力避“虚假繁荣”。
按照“听诊――处方――治病――健体”的程序构建反馈渠道。即倾听学生对问题的解答;指出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意见(师生);修改问题答案;形成优质答案。
五.物化教学内容,在载体上确保教学的增效性
不少老师习惯用课件上课,口头交流,课后,所讲内容无法定格,学生复习没有凭借。因此,要高度重视教学过程的物化,尽量做到书面指导、书面表达、书面反馈、书面评价、书面修正、书面提升。讲过练过的知识性、规律性、方法技巧性的东西,一定要有文字呈现与记录。总之,要雁过留声,马过留痕,为学生的温故知新提供物质条件。
六.规范教学模式,在课型上确保教学的增效性
以课型研究为突破口,开展课堂教学增效研究活动。每个备课组每学期重点研究一种课型。由备课组长负责,组织本组老师严肃认真地开展活动。通过集体备课,主讲上课,集中评课,反复打磨,形成范式。比如:
复习课基本范式
引――讲解考点:涉及的知识、考查的能力,考试的题型、命题的材料。
析――演示解题:呈现典型试题,实施解题步骤,得出解题方法,形成优质答案。
练――同质训练:学生书面训练,教师巡视点拨;教师收集信息,学生及时反馈。
评――精细评改:提出标准,评定分数;分析错误,指出原因;提供答案,修改完善。
结――精要总结:教师归纳问题,学生自我反思;教师强调方法,学生提升能力。
试题讲评基本范式
呈现问题答案:多个问题、典型错误(评定正误以学生为主)。
分析错误成因:答题思路、答案构建(分析问题以教师为主)。
呈现优质答案:分析要点,推导依据(指导方法以教师为主)。
修改问题答案:要点完备,表述得当(书面修改以学生为主)。
实施拓展训练:同质试题、强化巩固(训练评析以学生为主)。
材料作文写作指导基本范式
阅读材料明要点:材料的中心、写作的范围、作文的要求。
拓展思维找角度:从自然到社会,从生活到人生,从现象到本质,从过去到现在,从行为到道德, 从付出到回报。
拟好标题定主旨:呈现标题,分析优劣;探讨立意,比较深浅。
确定文体选材料:根据文体,选择材料;以小见大,真实鲜活。
理清思路列提纲:列出提纲,呈现结构;波澜起伏,符合情理。
作文讲评基本范式
赏析优秀习作:内容具体,立意深刻;感情真挚,语言形象。
分析主要问题:选材、立意、情感、语言。
评析待改文章:评定作文分数,分析主要问题;提出修改要求, 讨论修改方案。
独立修改文章:调整结构(完整清晰),提升立意(深刻突出);补充内容(具体充实),修改语句(形象生动)。
反馈评议提升:比较鉴赏,评析优劣;提供范例,归纳小结。
为在军校信息类本科课程中有效地开展案例教学,文章归纳案例教学的基本要求,并以此为参考标准,从多方面分析开展案例教学的实际条件,据此提出3项针对性举措以提升案例教学的成效,最后结合相应专业的课程体系对实施案例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案例;适用定位;军校;本科
0引言
案例教学法是以现实问题为牵引,以编写的案例为基础,通过学生的分析研究和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在当下大学教学改革领域中,教师们正在不断努力寻求并实践“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及其方法,案例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它是否能像广为宣传的那样可以改变课堂的沉寂,赢回教学的欢声笑语?在不同专业的教学中又该如何开展案例教学?
1案例教学的一般概念与基本要求
1.1案例教学的一般概念
案例教学的本质在于通过向学生提问,不断揭示对方回答问题中的矛盾,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性的结论。现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法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C.C.Langdell)于1870年首创。当前,对案例教学法的界定不尽相同,各有侧重。总体而言,案例教学法既包括一种特殊的教学媒介——案例,也包括运用案例的特殊教学要求或技巧。在该教法中,教师以具有鲜明代表性的案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使其在情境中掌握理论知识并总结规律,同时创造性地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找到更多的实际生活范例或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案例教学是一种高级教学方法,能较好地反映某种教学原理,与获取理论知识的多种教学法之间有明显不同,其主要优点包括明确的目标性、较强的综合性、深刻的启发性、良好的实践性、突出的学为主体性等。同时,它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局限性,比如,对教师的能力要求很高,案例的编写与选择时间消耗很大,案例教学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要求较高等[1]。
1.2案例教学的基本要求
从案例教学法的概念和特点可以看出,该方法所指的教学目标和蕴含的教学期望与军校信息类本科专业的一般人才培养目标有许多契合点。案例教学法在商学院迅速地获得成功,又在医学院得以顺利移植,然纵观其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却表现平平,究其原因,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这种高级教学模式有着特殊的实施要求。要开展案例教学,可以从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和教师能力4个方面对其要求进行分析。
1.2.1教学对象要求
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的案例教学经验告诉人们,案例教学的对象应当是有一定实践经验和理论素养的应用型专业硕士研究生,如MBA。实践证明,学生实践经验的多少与课堂参与程度、案例教学收获通常成正比。因此,案例教学要尽量避免以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为对象,同时也要注意所选案例的内容与学生实践经验的关联性,要尽量将有多元背景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为案例讨论中不同经验、信息、知识、观点的交流和互动奠定基础。
1.2.2教学目标要求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一般要达到多项行为目标和过程目标。行为目标主要包括:能针对某一情境做出具体的决定,并能应用到其他相关情境中;展现较强思维能力,思维要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清晰性和连贯一致性;能识别并确定那些与案例紧密相关的基本要素和问题;能利用可能的资料对问题情境作具体、深入的分析,并能够制定相当具体、深入的行动计划。过程目标包括:必须参与到案例教学中去;必须切实做好课前准备,并且将自己当作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必须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观念。
1.2.3教学组织要求
案例教学目标的达成必须着眼在教师和学生,特别是学生相互之间互动的“学”上,而不是传统理论知识教学的“授”上,其过程目标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着眼于学,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需求和构成,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及其可能采取的行动。学生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大量的分析、组织和辩论过程,以加深对于某一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不仅要考虑每一次案例课的过程控制,还要考虑整个教学计划的进度,把握案例部分和理论部分、实践部分的合理衔接。
1.2.4教师教学能力要求
案例教学与一般基础理论课相比,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哈佛大学对从事案例教学的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使他们熟悉并习惯于这种教学法。一名教师对案例教学从不熟悉到熟悉,至少要花2~3年的时间。案例教学的工夫在课堂之外。教师的教学虽有别于传统的直接授课,但要介绍分析框架、引导学生展开分析、对学生的不同观点及时进行分类梳理、对某些重要的理念给予提示等,都要熟透案例,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逻辑分析、要点概括及驾驭课堂的能力,尤其是在组织学生完成案例讨论时,更需要很强的能力素质。
2军校信息类本科开展案例教学的适用定位分析
案例教学的基本特征有:第一,有专门撰写的案例材料,并以此替代传统授课的教材;第二,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更多充当引导员的角色;第三,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根本。尽管许多课程都宣称实施了案例教学,然而依据案例教学的基本特征进行简单对照,就会发现其中有误。在军校本科教学领域,是否适合开展案例教学?该如何开展?
2.1开展案例教学的条件分析
参考案例教学的4项基本要求,对照信息类本科专业的教学实际进行分析,可以得出3点初步结论。
1)教学对象的基本条件不利于案例教学的开展。
其主要原因在于本科学生的工作经历和工程实践经验几乎为零,很少参与实际的复杂专业问题决策,难以提出针锋相对的不同观点,彼此互动不良。此外,值得重视的是,多数学生已习惯听课式的学习方法,不愿意接受高思维强度的案例教学法。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案例教学就变成了教师和少数学生的“谈话节目”。
2)教学资源与环境还难以有效满足案例教学的实施。
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案例资源太少;二是教学保障条件与机制还不够灵活,不利于学生分组学习的开展。案例资源是案例教学的根本条件,案例的编写通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且编写一个优秀的案例需要有较高的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普通授课者更多的是选择恰当的案例来满足教学需要,而不是主动地编写案例。然而,当前在军校信息类本科专业课程范围内,公开的、成熟的案例资源凤毛麟角。此外,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相关的教学内容需不断调整以适应变化,这无形增加了此类案例的编写难度。为学生开展案例准备和案例讨论提供时间、场地和学习条件等方面的保障是案例成功的另一方面。当前部分军校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开放得还不够全面,学习小组难以自由地组织讨论。除了统一发放的案例材料,学生还需要查阅指定的资料和读物,搜集必要的信息,这需要便捷的上网条件,目前此方面也略显不足。
3)教师组织案例教学的能力明显不足。
教师不仅要在教学理论方面具有深厚的基础,更要通过长时间的培训以掌握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在理论方面,案例教学法不是凭空诞生的全新教学法,一些著名的教学理论,与案例教学在理念上非常相近,对这些理论的掌握是理解实施案例教学的基本保证。比如,认知心理学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内在动机的激发、学生的自我发现和信息的提取;而人本主义注重教学在弘扬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强调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创造最佳的教学心理氛围。在组织实施方面,没有充分的经验积累和大量的时间付出,实施案例教学将困难重重。经常遇到的现实是,教师要么仍然扮演主导权威的角色,要么对学生放任不管,缺乏引导。问题出现在课堂,原因却出在选择与分析案例资料、组织指导学生学习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等诸多方面。
2.2开展案例教学的合理定位
从教学模式或方法选择的基本理论依据来看,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教师特长都是重要的因素,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就案例教学的条件而言,在运用案例教学的初期,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提高案例教学的成效。
1)合理裁剪案例教学的教学目标。
教学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案例教学的行为和过程目标是一个近乎理想的综合性目标。目标决定动机和行为,在条件受限时,首先要对目标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裁剪。借用军事兵棋中的术语,初期不适合采用“严格式”的案例教学模式,可以采用一定程度上的“自由式”模式。比如,对学生须在课前查阅大量的资料,并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这一目标,可以由教师给出较为清晰的分析目标和方法,并尽可能提供大部分的材料,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客观上也能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提高其对案例教学的参与欲望。再如,学生应能对其他人的方案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这一目标,按照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的观点,属于最高层次的评估目标,不能期望太高。
2)灵活采用案例教学的具体方式。
由于案例具有内容的真实性和内含矛盾的激烈冲突性,在教学中通常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以某个决策者或决策参与者的身份参与案例讨论与发言,有身临其境之感,更易于学习和理解。然而,由于学生缺乏岗位工作实践,且不具备审时度势、权衡应变、果断决策之能,这种角色扮演的方式学生根本无法融入其中。在讨论和发言时,学生往往只是重复案例材料中仅有的观点,无法结合角色(比如信息系统的需求方、联调责任人、项目技术负责人)的特点提出新的观点。为此,可以考虑采取教师扮演部分关键角色的方式(类似于电影中的旁白),以此来引导讨论。此外,也有人提出了其他的方式:个别解决法,每一个学生写一份案例分析报告,包括鉴别问题、提出观点和解决办法;小组讨论法,先是各小组讨论,然后再由全班学生共同分析案例;智囊团法,聘请有经验的各界人士分析案例。
3)提高案例教学的学生认同感和教师指导力度。
学习动机是教学或学习成功的根本因素。如果学生不愿意接受高思维强度的案例教学法,首先应该花一定的时间让其认同案例教学,解决思想根源问题,才能使其主动积极地参与。为此,一方面,需要在案例内容实施之前,尽早多次与学生沟通对案例教学的认识与理解,使其真正认识到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应该转化为能力,并激励学生勇于面对挑战,发挥自身才能,锤炼自身素养;另一方面,要将案例教学的准备时间放长,同时加强指导,让学生更充分地准备和调整,并在遇到困难或畏难时,得到教师及时的介入指导。同时,这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通过教学中的共同研讨,教师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从学生那里得到更多的感性材料,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算是提前的教学反思。
3在信息类本科专业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几点建议
3.1合理选择课程和内容
案例教学的目标和特点决定了案例教学对课程的选择性。简单而言,在当前信息类本科学生不具备工程实践和岗位工作经验的条件下,必须更强调学生在解决复杂专业应用问题方面的理论基础。应尽量选择四年级的专业应用类课程,而对于一些偏重理论教学的课程或内容,不适宜也没有必要采用案例教学[2]。
3.2坚持基本步骤,注重反思
在教学条件受限时,案例教学不能拘泥于形,要适度裁剪、灵活调整,但必须要保留其精髓,其中,能力原则、实践原则和参与原则是必须要坚持的。为此,可以借助于具体的形(也就是相应的教学步骤)来达成这一目标,一般包括设计、实施、调查、反思4个依次循环迭代的过程[3]。初步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案例实践之初,特别需要通过客观的评价与不断的反思,来校正甚至改变教学的内容或组织方式等。
3.3构建资源平台,降低教学负担
案例教学加重了教学者和学习者的负担。教师要花比平常更多的时间准备、熟悉教材和案例,主持案例讨论和引领案例研讨对教师的知识、经验和授课技巧更是一大挑战。学生同样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参与案例教学。如果说教学能力的提高是教师自身教学素质不断完善的基本过程,那么在案例资源的建设方面,则应加大投入,建设一批实用的教学案例,并以此促进教师对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掌握;同样,也需要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平台,帮助其主动开展案例学习并参与案例教学。
作者:姜峰 陈希亮 汤伟 彭伟 单位:理工大学指挥信息系统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青梅,赵革.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6):9-11.
作为教师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课程意识。所谓课程意识就是人们在考虑教育教学问题时对于课程意义的敏感性和自觉性程度。其区别于教学意识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教学目标上,课程意识更加关注目标本身的合理性;二是在教学活动中,课程意识关注的重点在于教学活动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合理,它讲究各环节的协调,学生与环节活动之间的平衡;三是在对待学习结果方面,课程意识的着眼点是学生未来的发展,是其能力与个性气质,精神素养的综合提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这样强调课程意识: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它既强调了学生的学习,要从文本世界回归生活世界,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同时也明确了教师的教学,要真正实现关注学生,注重其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让学生用积极的情绪去感悟习得,再内化为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
强化课程意识,对课堂教学改革有什么重要的指导意义呢?
第一它可以帮助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基于教学方式的变革。就这一点而言,从内容的开放性、过程的互动性和结构的灵活性三个方面教师是应该加以重视的。内容的开放性,从课程角度来看,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从教学的角度讲,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过程的互动性,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焕发生命活力,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结构的灵活性指课堂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是为学生的能力培养服务,主导课堂进程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转化,而不是教师预设的僵化的程序,更不是教学参考书上设定的进度,应该打破课时的制度化束缚,即“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进而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
笔者正在施行的“整体建构,教学合一”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整体”的维度上,对传统的“课时”观念提出了挑战,以统整的角度来审视“课”的含义。这时的“课”已经从单一的知识点的分布,或者课时教学内容,上升为一类知识的学习或某种能力的培养,打通教材与教材之间的横向联系,通过教材与教材之间相同要素的整合,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具体化等思维手段,培养学生解决一类问题的能力。这是整体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它从外部形态上和学习流程上保证了整体教学思想的实施。
第二是有利于形成教师即课程、学生即课程的理念。“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作为相互作用的主体,教师即课程,教师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的,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学生同样是课程的有机构成,同样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这样的理想化场景,正是我们所致力追求的,这样的学习也就充满了无限动力,具有不可估量的延伸价值。在这样的学习框架下,课程就变成了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这样的教育是充满生命力的。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们在实施“整体建构”教学法的时候,必然要强调的一点就是教师对课程的整合、开发能力,甚至应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动学生在结合课本范例学习的基础上,利用课后的自主学习,能动地选择、甄别材料,提供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当然,这儿的课程观,还包括师生双方动态建构的过程,这是课程资源永不枯竭的本质所在。
第三是有利于倡导建构主义学习观。在落实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我们最迫切需要的是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中,我们最为关注的是建构主义教学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中,在“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一节中,以“统整的建构主义——研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为题,对建构主义作了论述,其中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是这样表述的:“每个学习者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并赋予经验以意义。”王敏勤教授在阐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时是这样说的:“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方式是同化和顺应。同化指的是学生把外在的信息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以丰富和加强已有的思维倾向和行为模式。顺应是指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信息产生冲突,引起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
基于这样的认识,如何运用“同化”与“顺应”这两种方式,来推进“整体建构”教学模式的实施呢?
首先是坚定从量变到质变的信念,不要急躁冒进,应该遵循知识的渐进和能力的螺旋上升规律。
其次是将知识本身进行分类整合。根据奥苏伯尔的同化理论,规则学习更适用于同化,而我们现在所致力追求的教给学生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或工具,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表现为一种程序性、产生式知识,因此,如何运用同化理论更有现实意义。在这里我们采用的是由例子到规则的教学方法,主要突出两点:一是在初步感知规则或方法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发现规则的价值,引导学生建构规则的意义,也就是着重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领悟”方法并关注其过程;二是体现一般规则和特殊规则的例子,强调“变式”运用和信息反馈。这正是我们现在推行的“整体教学”的精髓所在,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主体任务和最终使命,也是学生能力的生长点。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运用建构主义的学习方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为我们在主动建构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科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一般能力;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交往、合作能力;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协调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是积极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