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病原生物学实验

时间:2023-06-19 16:29:25

导语:在病原生物学实验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病原生物学实验

第1篇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

当今社会,伴随不断发展的公共卫生需要和由此产生的压力,病原生物学领域的生物和临床研究实验室日趋受到重视。而实验室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环境,复杂至极。实验室需要不时调整侧重点以应付新出现的或再次出现的传染性疾病挑战。由此为确保这些动态实验室的环境能适应并维持在适当和安全的状态,所有该类实验室负责人都应该定期实施对此实验室工作人员及相关学生的生物安全教育培训,以防出现危害公众的重大卫生安全事件。当前我国正处于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快速建设和发展阶段。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染病研究和预防控制工作的逐步重视,全国各地大量的高等医学院校科研院所实验室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研究工作和疾病控制工作在该类实验室内进行[1]。科学研究的本质是造福于人类,但科学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重视基本安全规范,就有可能造成灾难。与普通的理化实验室不同,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特别是高等级的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如果不对操作者进行认真的生物安全教育培训,一旦操作不慎,有毒有害微生物就有可能散播到人群,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巨大威胁[2]。比如,2010年12月东北农大28名师生因动物实验感染传染病、2009年3月德国汉堡BernhardNocht热带医学研究所的一名女科学家实验室内疑似被感染埃博拉病毒等事件。本文结合自身在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多年工作的经验与体会,通过探讨目前国内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现状,针对目前国内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的诸多问题提出部分应对措施,以期达到降低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保障实验室科研及教学有序进行的目的。同时希冀对在或将在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工作的人群提供有益的参考。

1目前国内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现状

当前在国内的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尤其是高等医学院校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教育中,存在着很多普遍的共性问题,如安全防范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安全教育培训流于形式、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手册不能完全落实等,这给实验室安全埋下了诸多隐患[3]。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病原生物学的迅速发展,针对以往病原生物学体系建立的实验室安全规程并不能完全切合现在病原生物学研究体系的工作环境。譬如: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一些新的实验操作需要新的安全流程[4]。这就需要新的安全教育,需要对新的实验室安全体系及流程不断更新优化[5]。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变革,都需要不断更新学习。

2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中可行的措施

2.1强化思想认识首当其冲

人为的失误和不规范的操作会极大地影响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对实验室人员的防护效果[6]。因此,减少不恰当的实验室人为操作,是预防实验室感染、差错和事故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思想意识上引起重视首当其冲。医学院校的学生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往往对实验室尤其是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总觉得自己是医学背景出身,对实验室安全有着足够的认识。殊不知,越是大意越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强化思想认识成为安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由于在实验室工作多年,部分人员往往安全意识逐渐淡薄,导致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疏于形式。要通过各种方式进一步督促带教教师及实验室工作人员结合自身所在实验室情况,认真学习各类实验室安全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并结合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典型事例,使相关人员充分认识到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并在日常工作中能够以身作则,从我做起,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针对实验室新出现的问题,随时补充完善相关规定,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2规范准入规则尤为重要

在相关人员进入实验室工作之前,应组织实验室安全专题教育培训活动。培训内容应包括实验室安全的各个内容,确保相关人员熟悉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建立生物安全意识,保证相关工作人员掌握开展工作所必需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术,避免实验室污染,防止实验室事故的发生等。同时在相关人员结束实验室安全专题教育培训并考核合格进入实验室后,该实验室的带教教师或工作人员应结合本实验室相关研究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个性化安全教育培训。比如,在使用能够通过粘膜和皮肤感染的试剂时,或使用有可能发生溅溢的试剂情况时,必须采用护目镜等个人防护措施;在使用锐利的针头时,事后必须谨慎处理针头等锐利物品;针对特定实验仪器的使用及维护,如超速离心机在离心时应保持合适的平衡等。在进入实验室工作初期,所有工作均应在高年资带教人员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操作复杂大型仪器。

2.3过程监管时刻不放松

实验室尤其是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涵盖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方方面面,过程监管时刻不能放松。要从多环节入手,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2.3.1人员方面。明确病原生物学实验室人员的资格要求,避免不符合要求的人员进出实验室或承担相关工作造成生物安全事故。所有实验室人员必须接受相关安全教育培训并考核通过方可进入实验室。进入实验室后,必须熟练掌握相关标准操作规程之后方可独立开展工作。

2.3.2实验室内从事活动方面。实验室工作人员应熟悉实验室环境,养成在实验室时刻警惕安全事故的习惯。在实验工作区内禁止吸烟,不得喝水、吃饭等,同时注意个人防护,防止交叉污染等。

2.3.3实验室仪器培训方面。对每件大型仪器设备制定标准操作规程,如离心机,PCR仪等,对新使用者进行操作示教,并指派专人维护,以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2.3.4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和消毒隔离制度培训方面。通过对实验室相关人员和学生进行教育培训,尽可能将操作、收集、处理废弃物的危险概率将至最低,进而将其对环境的有害作用减至最小,确保病原生物学实验室操作人员的安全,更好的避免发生安全事故。总之,我们应该充分认识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研究并建立具有实验室生物安全自身特点的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方法和体系,为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工作提供相对统一的尺度和标准,为我国卫生事业,特别是重大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传染病疾病防治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撑和保障,为最大限度地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于敏,皮之军,李建海.实验室生物安全隐患及事故预防[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0):207-209.

[2]周正统.医学实验室的几个生物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J].微生物与感染,2010,5(2):126-128.

[3]曲萍,刘利兵,陈健康,等.关于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1):84-86.

[4]胡寒燕,王衍海,张瑶,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和质量管理的关系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21(8):2074-2076.

[5]朱琳.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探讨[J].医学动物防制,2012,28(3):353-354.

第2篇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883-01

1 前 言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一门联结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医学基础课程.由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两部分构成,对于医学学生的培养而言极为重要。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为学习临床及预防课程打下基础。《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应该以“贴近临床、服务临床”作为新型教学理念[1]。而职业技术教育,以学生职业能力培训为重点,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应变能力和将来继续学习能力。它们的共同点是培养实用性人才,但前者培养是,具有高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后者培养是,具有动手能力强和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合格劳动者。综合上述观点,在长期《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中,针对职业技术能力培训过程中突出的一些问题和为了提高职业教育过程中学生分析、观察能力的不足,本文就《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2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实验内容设置不合理 目前职业技术学院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仍然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很少进行创新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往往实验内容还是原来的细菌代谢产物的鉴定、病原微生物形态与结构观察、补体溶血反应、玻片凝集试验等,甚至有些实验已经严重滞后于学科发展,实验方法落后,实验内容简单,往往出现临床应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脱节的现象[2]。

2.2 实验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都是由教师准备好实验材料之后,再详细地将每个实验步骤、实验原理都告知给学生,甚至有的实验项目还需要教师进行操作示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验即可,学生完全属于被动式学习,且实验技能不熟练。虽然职业技术教育强调根据学生实际能力,通过反复培训让学生能掌握操作技能,但是却降低了创新意识培养,这对学生将来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不利,因而会限制他们向高层次提升专业技术能力。

3 如何加快《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

3.1 加强实验教学环节设计 根据学生素质,制定出更符合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实验教学环节设计。第一,将实验内容与流行病学调查有机结合:如在寄生虫实验教学中开展学生肠道寄生虫检查,一方面掌握本院学生感染情况,另一方面,间接了解本地人群寄生虫感染状况;第二,重新组织实验教学内容:将实验项目分为两个模块并规定必须达标的实验项目,更新实验课内容。第三,开设综合性实验:课程内综合,将单一独立的小实验综合为系统连贯的大实验,如开设“细菌的培养与形态学鉴定”系统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明确了微生物学检查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意义。第四,将部分理论讲授的内容移入实验课,边讲解边操作[3],让枯燥的理论注入活跃实验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2 实验教学中多组织交际讨论性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职业技术教育虽然加强了学生操作技能的培训,但是对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及培养质疑能力方面有些欠缺。交际讨论性活动可以充分地发挥师生的创造性,能够在活动中排除过去那种呆板、机械的“注入”,形成学生“自组织”,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在交际性活动可以完全放开对学生的控制,是活动的参与者,同时也可以是裁判者,要最大程度地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判定的模式为:教师启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练习评定。可以围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与学生展开了互动交流,让他们自己围绕这些问题来提出新的问题,然后通过查询资料来回答问题。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不要轻易地给他(她)“标准答案”,而是设法引导,让他(她)自己做出正确或接近正确的答案。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也应该尽量地予以支持和鼓励。“交流―互动”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鼓舞、呼唤和激励。同时,注意挖掘实验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想性,把握教学过程中的育人时机,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素质教育。强调实验教学过程的三个结合:密切结合临床,密切结合实践,密切结合新进展[4]。这种方式就弥补职业技术教育中过于强调学生技能操作,所导致的学生学习被动性,在重建学生自信心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3.3 创新多元化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在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中,应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临床的教学观念。实验教学中,以“淡化验证性实验,强化综合性实验”思想为指导,除了根据学科发展更新一部分验证性实验内容,还增加综合性实验、自主设计性实验;除讲解、示范、参观设备外,一些因条件所限不能开展的学生实验内容,通过互联网下载最优秀的实验教学视频弥补,让学生在观看中了解学科最前沿的新知识及新技术开展情况,一方面让学生有直观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开拓了学生理性思维方式。此外,利用数码相机和扫描仪收集素材,通过开展创新设计性实验,从实验选题、方案的筛选比较,实验的准备和具体实施,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评价方面,全方位锻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拓他们的思维空间,培养出具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又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3.4 优化实验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根据职业技术教育特色,学生综合素质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对常规实验模式(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体)进行改革,多开设一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删除一些不具备基本操作训练、纯属验证理论的实验项目,例如环状沉淀实验、双向琼脂扩散试验等;另外把临床新技术、新方法尽量引入到《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中,还可以开放实验室,鼓励那些学有余力、且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多做实验[5],从而增加他们在将来人才市场竞争中的获胜能力。

3.5 加强实验室建设 实验和实践是《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在职业技术教育中更为突出。为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和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实验室建设要更加完善,实验室应该具有显微镜室、无菌室、培养室、准备室、标本存放室、药品储藏室等。学生实验操作室面积应可同时容纳80到100人进行实验。仪器应具备光学显微镜、超净工作台、干烤箱、离心机、高压蒸汽灭菌锅、冰箱、烘烤箱等基础实验设施,以及一些较为精密的仪器如显微图象显示仪、显微彩色摄像投放系统、自动酶标仪、自动洗板机等,才能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操作的空间,只有教学环节齐全,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学生培养要求。

4 结 语

总之,我们根据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综合学生素质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有针对性进行《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制定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出能满足社会需求和有一定竞争实力的高素质学生,目的是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李雪璐,朱红,杨继文.关于病原生物与免疫实验学教学改革的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111-114.

[2]彭丽娟.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2(09):120-123.

[3]孙厚良,唐静,李国利,刘瑾,石中全.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综合设计性实验应用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2(16):145-148.

第3篇

关键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实践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医学基础课程,有非常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一直受到我国本科学科模式的影响,导致在开展教学时重点往往集中在理论课方面,对于实践课程缺乏足够的重视。目前很多院校在针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课程的考核评价研究方面,大部分集中在医药本科院校进行,中职院校很难照搬本科院校的实验考核评价体系。在这种情况下,要提高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的有效性,就必须结合中职院校学科特点,以优化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为基础,针对实验考核评价体系制定一系列改革措施,本文就此进行了研究分析。

一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原则

(一)多元化原则

实验素养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全面性、专业性能力。首先要考虑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实际考核中结合老师评价、学生评价、同学互评于一体;其次要考虑评价方式多元化,在考核中,要与平时考核、实际操作等方式结合对学生展开综合性的评价;最后要考虑到评价阶段多元化,评价工作要贯穿于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观察、结论分析的全过程[1]。

(二)科学性、可操作性原则

实验教学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属于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客观地记录实验结果,并且要做出对结果的分析,对学生对待科学的态度、工作作风、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要求都比较高。要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考核评价,需要保证其评价项目、指标以及量化值有着科学性以及客观性特点,需要将评价指标与实验教学的目标有效结合在一起,实现对目标要求的真实全面反映。

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考核评价体系目标与内容

(一)实验态度

实验态度主要指针对学生的出勤、值日等方面情况进行考核,同时通过实验教师的观察,判断学生的实验态度是否端正,是否具备团结协作精神,在实验过程中能否遵循无菌操作原则[2]。

(二)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主要考核学生针对实验的对象以及结果所表现出的观察、记录情况。

(三)解释实验现象能力

一方面,需要考核学生根据老师的示范教学,对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详细全面的记录,发现实验中存在的一些实验现象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另一方面,考核学生在分组实验中针对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进行观察记录情况,针对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异常现象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同实验结果展开科学合理的解释[3]。

(四)实验操作能力

在实验操作能力方面,主要考核学生对不同实验方式或实验仪器的实际操作水平,考察学生的操作方法和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在这方面的评价需要将集中考核成绩与平时考核成绩结合进行分析。在考核方式方面,可以采取多元化考核方式,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老师评价等方式结合在一起。

三实验考核方法

通过考核成绩,可以对学生的实验水平及实验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肯定。针对中职院校学生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实验考核评价体系,其实验考核方法可分三个方面:

(一)平时考核

平时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20%。在进行平时考核时,可以选择由任课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根据实验的要求和目标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

(二)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40%。通过书写实验报告,可以有效的训练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结果以及对结果进行分析综合的基本技能。实验报告中需详细记录学生每次实验的目的、操作注意事项、实验用品以及在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要求能保证记录内容的全面性、真实性、细致性。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验报告中的内容记录情况对学生进行考核评分[4]。在进行实验报告评价时,有书写格式、书写质量、实验结果、结果分析等评价内容,在评分标准方面,不能以实验结果的正确性作为唯一评价标准,针对部分因为失误导致实验失败的学生,如果这些学生可以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仔细的分析,老师仍可以给其较高的分数。

(三)实验考核

实验考核在针对学生的评价方面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占总成绩的40%。实验考核主要是考察学生针对实验过程的基本操作以及学生实验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考察学生在展开实验的过程中态度、积极性、规范性等三个必考项目以及一个专业考察项目。必考项目考察范围涉及全部学生。实验过程中学生的态度非常关键,往往是决定实验课是否成功的首要条件,老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给出态度分值。参加实验课程的积极性,是指学生的听课状态、操作状态,老师可根据观察给出分值。规范性的考核则要专业一些,主要考核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能否按照本学科的基本原则进行操作。选考项目则需要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考核。

四结语

本人从事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至今已十八年,在早期一直使用的实验考核方式就是根据实验报告给出分值,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近年来不断在本人的实验教学中使用本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近五年的不断改进,逐步完善了本考核评价体系。在使用的过程中,感觉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以及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有了很大的改善与提高,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首先,教学质量有显著的改善和提高。应用实验考核评价体系,一方面提高了实验指导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实验课程的重视度;另一方面,学生在实验课程中的表现与之前相比有了显著的提升,学生对于实验课程有着更高的重视度,同时存在有极大的积极性以及自觉性。促进了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论课程,使得学生的综合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其次,学生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得到了有效的培养。由于本考核评价体系不是以结果正确与否这一项来给出学生实验成绩,因此,学生更愿意将真实的结果记录下来,在老师的引领下去进一步探索、思考。培养了学生认真完成实验项目,仔细观察实验结果,并真实记录工作态度和作风。最后,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得到了提高。实验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实验现象,部分实验现象可能与实验指导存在有较大的出入,在改革考核评价体系之后,学生能够将实验结果真实、客观的记录在实验报告中,同时借助实验现象观察实验的本质,对实验结果进行全面的解释,尤其针对部分实验现象和实验指导内容不一致部分,学生敢于质疑,进行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其分析总结能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温铭杰,张须龙等.多元化考核方式在免疫学实验技术考核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7,01:75-77.

[2]梁馨云,林鸿程等.病原生物学实验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3:3304-3305+3308.

[3]王茉琳,李晓光等.多元化互动优化医学免疫学课堂教学[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36:7146-7149.

第4篇

绵阳市人民医院 四川省绵阳市 621000

【摘 要】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经常需要对无菌体液进行病原学检查,从而快速、准确的诊断出患有感染疾病患者的病原学,做好病菌的耐药性检测工作,采用针对性的方法和药物进行治疗,降低疾病的感染率,控制患者病情的恶化。因此提高对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无菌体液病原学检测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可以通过加强对无菌体液送检率的控制,严格管理检测标本的方式,来提高临床治愈率。本文以一名患有真菌性腹膜炎疾病的患者为例,对引发该疾病的棕黑腐质霉进行病原学检测,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 微生物实验室;无菌体液;病原学检查

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疾病,细菌感染的危害性极大,病菌很容易出现大范围的传播和扩散,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产生致命危害。血液之类的无菌体液形式的感染病的影响性最为显著,具有极高的死亡率,会直接影响感染者器官功能。

1 资料分析

将我院于2013 年1 月收拾的1 例真菌性腹膜炎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该男性患者年龄为83 岁,入院时存在浑身乏力的症状,运动时症状更加明显,半年后还存在下至足部肿胀的症状,经临床检查确诊患有慢性肾功能不全疾病。对患者进行长期的腹膜透析治疗,治疗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患者还伴有腹部疼痛感、咳嗽、腿部浮肿、透出液浑浊等现象。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患者的单、双核细胞的比例为2/3,透析后液中白细胞和细胞总含量分别为390×106/L 和400×106/L,临床治疗药物为抗渗素,包括:美罗培南、万古霉素和头抱吠辛。

取得的无菌体液使用BD 血培养瓶进行培养,病菌逐渐呈现出绒球状,进行进一步的耐温检测,可明确为腐质霉属,通过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病原学检测的方式对感染该疾病的无菌体液进行研究。

2 实验室检查

将穿刺腹透液中的真菌在BD 血培养瓶进行为期52 小时的培养,培养设备发出警报,说明该无菌体液的病原学检测呈现阳性,即具有感染性,是引发症状的根本原因。将培养瓶中的病原体进行涂片病理检查,可以观察到病菌的形态为丝状,属于真菌中的一类。

为了进一步明确无菌体液的病理特征,可使用真菌基础分离培养基即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玉米粉琼脂培养基、母种培养基即PDA 培养基和察氏培养基等几种培养基对真菌进行分离、转种和培养,查看病菌所表现出的群落形态,为分析无菌体液病原学提供依据。培养基在保持28℃的状态下,进行一段时间的培养,只有SDA培养基中病菌繁殖速度较快,最终形态为浅黑色絮状,而其他培养基为呈现为松软的羊毛形态。

分子测序:

引物:ITS15-TCC GTA GGT GAA CCTGCG G-3。

具体的反应要求如下:在无菌体液处于预变性阶段,要将72 摄氏度的温度保持一分钟,之后依次进入变形和退火阶段,需要的温度分别为95 和50 摄氏度,维持时间均为30 秒,最后在72 摄氏度的环境下进行延伸,这个过程为一个循环,需要进行30 次。将实验室病原学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对比,可知其99% 的性质同棕黑腐质霉相一致。

3 讨论

棕黑腐质霉是一种腐生真菌,广泛的分布在自然界的中性或者碱性的土地中,有大约59 种丝裂孢子囊菌透明丝状真菌。PDA 上菌落成蓬状形,快速生长,菌落在生长到7d 后可以达到1cm。SDA 上菌呈白色或者是浅灰色,形状是絮状,生长速度也非常快。

分析不同培养基中病菌的群落状态,CEA 及察氏培养基中病菌形态松软,呈现分层的状态,最终颜色为橄榄黑色,中间还包括一部分棕色真菌孢子,生长后的真菌孢子在梗部位置出现了多个分支,颜色一般是浅宗色或者是笔直状。[2] 由于孢子的特征性的鉴定,因为产生了两种特征性的孢子,其中一种的厚壁粉孢子开头是圆形、细胞壁光滑的;另一种间生厚壁孢子呈现暗棕色,形状为球形或者是长椭圆形。

近年来,对长期腹膜透析患者继发真菌感染的报告经常有报道。由于此类患者的免疫力非常低下,还患有直肠癌,腹膜经过透析后的真菌性腹膜炎,出现了酵母样菌和丝状真菌。真菌性腹膜炎占以了腹膜炎的2% ~ 6%。由于引发真菌性腹膜炎同导致念珠菌性腹膜炎的病院真菌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在研究过程中要进行详细的实验室检测和观察,只有确认检测结果呈现阳性,才能进一步判断是否为棕黑腐质霉。[3] 本研究在治疗和观察过程中利用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以期增强患者的抵抗力,提高患者体内血浆白蛋白的含量。因当前我国对于真菌性腹膜炎疾病的研究不够深入,缺乏治疗经验,可以应用血液透析法进行治疗,辅以 伊曲康唑胶囊,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汪峰, 刘彩林, 廖亚龙, 汪月, 孙自镛. 应用16S rRNA 宽范围聚合酶链反应快速检测临床无菌体液感染[J]. 检验医学,2011(12):865-868.

[2] 晋兴, 黄波, 武爱荣, 周娜, 李曼,曹义战. 血液或无菌体液培养阳性标本中病原菌检测结果分析[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29):5708-5712+5715.

第5篇

通过对国内中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和相关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情况调查,我们发现在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由于中医院校学生要学习的科目多,学校教务部门在课程安排和设置上倾向于以中医学科和中药学科为主,而《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作为一门西医基础课,往往不能引起学校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加之在一些中医院校,很多专业都是将这门课作为考查课或选修课,因而不少同学都认为学习这门课程对以后的临床实践用处不大,因而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二是中医院校内西医基础课的课时数普遍不足,对于《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大部分中医院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都只安排了60~72学时的教学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0~64学时,试验教学8~12学时),部分专业(如护理学专业)仅安排了48学时,而在西医院校中,临床医学专业和相关的临床专业都将本课程拆分为《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这三门课程,往往安排的180~210教学学时。从学时安排上来看,中医院校《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时数的严重不足使得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往往不能充分展开,而《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又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与临床医学各课程的联系紧密,因而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本课程中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以及人体寄生虫的理论和基本技能在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方面往往需要大量的实验教学才能得到理解和掌握。然而在本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学时安排方面,中医院校由于受课时安排不足的限制,往往仅仅安排12~16学时的实践教学,与西医院校安排的60~80学时的实践教学相比,仅为其五分之一,这使得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严重受限,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全面掌握。然而,期望像西医院校那样大规模增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的课时也不现实,这对于中医药院校的学生而言势必会大大增加他们的学习压力。因而要在较少的实验学时安排下提高《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效果,对《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就势在必行。

二、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反思

1.确定课程定位,强化教学理念。

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课程功能应从原有的知识定位向着知识、技能和创新并重的定位转变。

2.加强教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学校教育的经典,是课堂教学的范本。以中西医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重新构建教材体系、优化教学内容,重新编写和出版供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使用的教材。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高素质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生工作人员除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应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文素质。

4.基于综合性和创新性试验,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意识培养。

目前医学院校开展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即由老师设计好,由学生按一定的程序实施让学生直接观察,由此来验证课堂所学理论。这种传统的、单一模仿式的实验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对实践课的学习兴趣及创造热情,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国内大多数中医药院校开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多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我校目前开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也是如此。如:玻片凝集试验、补体溶血反应、病原微生物形态与结构观察、细菌代谢产物的鉴定等,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开出率低;有些实验内容简单,实验方法落后,已经不能够适合于临床和科研应用,如:单向琼脂扩散法、双向琼脂扩散法。因而,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式意义重大。目前,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才方面应用广泛。所谓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而完成的复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所涉及理论知识多,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像验证性实验那样单一,要求的是要有综合能力。因而,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学生不仅要掌握本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还要熟悉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体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来达到实验既定的目的和要求,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极大地促进实验教学的效果。每次实验教师抽取一个小组对当前实验进展情况进行汇报,提出所遇到的问题,学生一起讨论给出解决方案。通过小组式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思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设计性实验过程中,学生要选择使用的实验材料,要自己配好试剂,实验的仪器要调整,操作、记录、结果分析等均由自己独立完成,其中每一步骤对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充满挑战,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设计性实验的完成,不仅提高了查阅文献的能力,而且学到了传统教学中不做或由教师代做的许多实验方面的技能,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设计性实验能使学生养成独立的分析、动手、反思、创新的精神,对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应用型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第6篇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创造性思维;交流氛围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两门课程是高等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涉及基础医学、检验医学、护理学、检验与检疫及预防医学等专业。授课内容主要是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免疫原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及特异性治疗等。它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密切相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传统的病原生物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体,即教师机械地讲授,学生被动地记忆。

一、加强基础设施资源建设

基础设施资源包括实验室、图书室及阅览室等。其中,实验室是“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要的课程资源。不但是学习知识的场所,而且还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但是往往由于实验室经费不足、配套设施不齐全、购置不合理、管理不到位等原因,致使部分实验内容不能顺利开展,教学的实验质量难以确保。

二、理论教学改革

1.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升自身素质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互为主客体,教师的行为影响学生,学生的行为影响着教师。教师的品行专业素质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

2.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注重主动探究

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变被动的灌输式的教学为主动的探究过程,力图使学生能够掌握病原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熟悉病原生物学的最新进展,为把学生培养成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奠定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

3.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重视知识的积累

学习的关键在于愿不愿意自主学习,学习是学生大学期间的任务,如果缺乏自主学习意识,那么师资再优秀,教学条件再完善,也无法督促学生自主参与其中。因此,学生应当转变学习观念,重视参与式学习,唤醒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在学习中形成情感体验,改变学习态度,用探索、发现的方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4.关注前沿信息,对比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将教材中最基本、最核心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为学生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又要补充一些开拓性、时代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前沿内容。如,微生物的耐药性这一章节,我们为学生播放与耐药机制相关的视频和短片,引导学生就微生物耐药机制的产生及防控进行积极的讨论,鼓励学生查阅耐药机制最新的高质量学术论文并就学习心得进行讨论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实验教学改革

1.增设探究性实验,发展创造性思维

探究性实验的开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完善和发展,所以日常教学中,相关专家呼吁应该适当减少验证性实验,增设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和自主实验设计应该占据实验项目的绝大部分。把实验的过程变为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其中的乐趣,形成研究问题的思维习惯,这一模式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2.综合实验以及设计实验为主线的考核模式

理想的实验考核体系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开拓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独立思考的空间,而且可以合理地评估学生的基本技能,相对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经过实验项目开设和规划上的具体调整,新的考核模式以新增的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为核心内容,将考核按实验模块逐步进行,重点对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考查,考核内容分为实验模块(占据70%)和病原体形态辨识考核(占据30%)两部分。

3.建立虚拟实验网络平台,创建浓厚的学习交流氛围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己不知不觉进入每个人的生活中,网络资源被逐步引入教学中。课改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议合理开发网络资源,建立虚拟实验网络平台,开放式的实验平台应用便是对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力支持。

随着医学事业的高速发展,由于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再加上医学事业的高速发展,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在不断地更新与改革,在医学教育中,从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教学方式等方面不断创新改革,在改革的探索中发现适应本课程的教学与学习方法,以促进学生“成人”和“成才”为目标,培养出兼备临床技能和科研技能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明霞.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对教师教育的反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

[2]周密,李哲,王艳艳,华芳,郑海筝.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0).

[3]杨利英.PBL模式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

[4]周密,李哲,王艳艳,等.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0).

[5]赵平,徐庆强,戚中田.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分析[J].基础医学教育,2012(3):161-162.

第7篇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基础课程,其与临床联系紧密,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及治疗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一学科的学习离不开实验课的学习,通过实验课,可以建立学生的“无菌观念”,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病原微生物的“形”,对病原微生物产生感性的认识,在理解和巩固微生物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微生物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基本技能。因此,搞好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对培养优秀的临床医学生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笔者微薄的实验教学经验,介绍如下。

1.强化课前预习,有利于减少错误操作。

由于我校是中专学校,所招收的学生大多为中考落榜生,学生当中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差的问题;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中内容较多、操作性强、实验标本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这种情况下,实验课的预习就显得十分重要,有利于学生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在每次实验之前做到心中有数,在实验过程中就可以尽量减少错误操作,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

2.强调实验目的和原理,有利于理解、分析实验结果。

带教老师要深入浅出地讲解每次实验的目的和原理,让学生知道用此种实验方法可以达到什么目的,以利于进一步了解这种实验的用途。例如药敏试验的原理是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滤纸片粘贴在已接种测试菌的琼脂平板上,滤纸片中所含的药物吸取琼脂中的水分溶解后便不断地向纸片周围区域扩散,形成递减的梯度浓度。在纸片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的细菌的生长被抑制,形成透明的抑菌圈。抑菌圈的大小反映测试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程度。该实验可以测试抗菌药在体外对病原微生物有无抑制作用,以指导选择治疗药物。如果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不强调该原理,学生便不能正确指导选择临床用药。因此,强调实验目的和原理,有利于理解、分析实验结果,准确的辅助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3.帮助学生充分、正确认识实验中的危险,端正学习态度。

由于微生物实验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在实验中有的学生会出现因为害怕而不敢动手操作的情况。所以对初次接触微生物学实验的同学,带教老师要耐心指导,向学生强调实验中做到“胆大心细”,告诉学生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验,就可以避免这些危险的发生。通过悉心透彻的讲解,帮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危险性的同时,也能正确认识这种危险。此外,微生物实验的标本具有多样性,例如血液、尿液、痰液、粪便等都可以作为微生物实验的标本。有的学生由于怕脏,所以在实验时“光看不练”。带教老师要让这些学生认识到微生物检验结果在临床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重要性,作为医学生必须要掌握各种标本的实验诊断方法。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引导他们进入正确的发展轨道,在以后的工作中才能做到得心应手。

4.协调好实验秩序,培养无菌观念。

在一些微生物学实验,例如在抗酸染色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反复冲洗波片,来回穿梭于水池和实验台之间,这时带教老师要维护好实验秩序,否则容易耽误染色、脱色时间,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同学之间相互拥挤容易把染液洒落,严重的甚至引起细菌的感染,所以老师需要从整体上协调好实验秩序。有部分同学在实验过程中态度不认真,不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实验随意性很大。例如在细菌接种时接种环在使用前后必须要经过严格的烧灼灭菌,而有的学生在使用后未经烧灼灭菌就将接种环随意放置,这势必会造成细菌污染,甚至是人体的感染。此时带教老师要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要求其严格遵守操作规范,让他们认识到“无菌操作”的严肃性和重要性,并使他们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培养严格的无菌观念,避免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造成严重后果。

5.结合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各种病原生物的形态特征,使学生充分掌握病原生物的“形”。

微生物学既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基础课程,又是一门抽象的形态学。在实验教学中,既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又要让学生充分掌握病原生物的形态。但是病原生物的形态结构仅靠文字讲解非常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结合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病原生物的形态特征,进一步讲解在理论课和显微镜下不能理解的微生物的具体形态。依靠多媒体课件中提供的大量直观的图片,能够真实形象地显示各类微生物的形态以及特殊结构,使学生对各类微生物产生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增强了学生的记忆。

通过强化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既达到了加深、延续和补充理论课的作用,又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了临床医学生的“无菌观念”及其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为今后学习其它基础课、专业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凤云,闵宏林,刘婷婷。更新微生物学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开拓与创新精神。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第8篇

【摘要】:通过基于护理职业岗位开展细菌学综合实践教学改革的实践,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与技术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帮助学生完善护理职业素质所要求的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树立从事护理工作的使命感、责任心,全面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病原微生物,实践教学,改革

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要求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护理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要求学生既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要养成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好习惯,具备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感。

病原微生物学是护理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1病原微生物学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与临床医学中感染性疾病密切联系的医学基础课程,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防治措施。实训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病原微生物学实训课不仅是学生了解和掌握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的一个学习过程,同时也是锻炼学生观察、思维、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护理专业的学生通过实训课,可以更好的掌握病原微生物的“形”,对病原微生物具备感性的认识,在理解和巩固微生物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微生物的研究方法和实训基本技能。增强无菌观念,培养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因此,开展好病原微生物学实训教学对培养护理专业学生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病原微生物学实训课主要以细菌学为主,其系统性不强,内容零散繁多,例如:细菌形态和结构的观察、革兰氏染色、培养基制备、细菌接种、消毒灭菌、细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等。各试验之间相对独立,似乎都没有直接的联系,学生对这样的实训不易感兴趣,不利于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传统的病原微生物学实训教学模式为:课前预习—课堂实训—提交实训报告—教师评阅。先由教师向学生介绍实训原理、方法,以示教为主,然后,学生被动地按照要求去做,往往是用已知的标准菌株来验证理论,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忽视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主体的学生在这种旧的教学模式中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状态,常出现学生不重视预习、实训时不动手、课后不认真总结,抄袭实训报告、有些学生在微生物实训课上,无菌观念不强,取菌液时滴在实训台上也不消毒,工作服随意放置,上完实训课不消毒洗手就直接到食堂吃饭,对实训室的生物安全重视不够等不良现象。

2基于护理职业岗位的病帮派微生物学综合实践教学改革

针对当前的情况来看,要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实训教学活动的主体,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护士职业岗位的要求,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近年来,我院病原微生物学课程组开展了基于护理职业岗位的细菌学综合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从病原生物学实训中较为散乱的细菌学各论入手,把细菌学总论及各论的实训内容有机地合为一体,将以往总论教学中“细菌形态观察、革兰染色法、培养基的制备、细菌的接种与人工培养、细菌生化反应、细菌生长现象的观察、药物敏感试验、消毒灭菌”等实训与各论中“化脓性球菌及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实训项目重新整合为两个实用性强的综合性实训项目,改为“临床标本病原性细菌的分离鉴定”和“环境中细菌的分布调查与消毒灭菌”。更方便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微生物学基本的实训技能。

2.1临床标本病原性细菌的分离鉴定

教师针对某种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防治给出典型的临床病例,如皮肤的化脓性感染、感染性腹泻、败血症等临床常见感染性疾病。学生可选择感兴趣的病例以小组为单位,从标本的采集与处理、培养基的制备、微生物分离培养开始对所分离到的微生物进行形态、生化、及毒力方面的鉴定,测定所分离到的微生物对抗生素敏感性,要求学生自己准备,自己操作,自己总结,自己分析。实训全过程教师只作引导,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训围绕病例进行,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性,加强与临床的紧密联系,缩短基础与临床之间的距离,为学生以后临床学科的学习和从事临床工作打好基础。

2.2环境中细菌的分布调查与消毒灭菌

老师带领学生做关于手、实验室地面、桌面和空气中细菌的调查,在采取各种消毒措施后进行对比,验证消毒灭菌的效果和影响因素。通过实训,使同学们认识到细菌无处不在,加强学生的无菌操作观念。

实训结束后,学生还要完成详尽的实验报告,包括实训设计方案、实训操作程序、实训材料及预期的实训结果、正式实训的实施步骤、实训结果的观察和记录、对实训结果的整理和分析等。实训报告的撰写也可以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为将来科技论文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综合性实训项目中,始终注重强化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如显微镜油镜的正确使用、接种针的使用、细菌的培养法、各种无菌操作方法等基本操作技能。

3结语

通过综合性实践教学,可使学生把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结合起来,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与技术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帮助学生完善护理职业素质所要求的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树立从事护理工作的使命感、责任心,全面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丽华.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全科护理,2009,7(10):925-927.

[2]杨朝晔.高职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3(9):64-65.

第9篇

关键词:学生提问 病原生物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182-01

病原生物学是基础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等临床课程的学习。由于病原生物学具有内容繁杂,容易混淆,枯燥乏味的特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题组针对此现象,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了“学生提问”教学法,即由教师进行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合理利用,鼓励、引导和利用学生的提问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充分注意以学生为主体,在对问题的提出、探索、解决过程中达到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校2010级临床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随机选择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学生提问”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两组学生的年龄、文化基础无明显差别,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两组除教学方法不同外,其余条件(授课教师、学时数、使用教材)均一致。

1.2.1 在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

首先由教师提出本节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然后按照教材内容对病原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传播与流行规律、临床检验方法及防治原则逐一进行讲解;最后对本节内容作出归纳总结,带领学生完成课后思考题。

1.2.2 在实验组采用“学生提问”教学法

上课前,教师充分制定授课计划,将课堂时间合理分配,保证学生提问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任务。课堂上,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段讲解,每讲解一段内容后留给学生5~10 min的提问时间,学生可以针对本段内容提出质疑并进行自由提问。刚开始学生可能不会或不敢提出自己的疑问,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和引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每次要作好记录,对问题进行分类和总结,并做出清晰的解答,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更深刻、更扎实。课后,教师要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针对问题较多的部分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

1.3 教学效果评价

从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随机抽取100名学生,通过期末考试成绩和教学效果自评的问卷调查方式评价教学效果。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

2 结果

2.1 期末考试成绩比较

采用学生提问式教学法的实验组期末考试平均成绩为(87.9±9.4)分,采用传统教学法的对照组期末考试平均成绩为(74.6±12.1)分,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问卷调查

实验教学结束后,对随机抽取的共200名学生以不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对两种教学法的满意程度。发放问卷200份,收回200份,有效回收率100%。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学生提问”教学组有90%的学生对此教学法满意并愿意接受,而采用传统授课模式的对照组学生仅有42%的学生满意。

3 讨论

学生提问是重要的、生成的教学资源,是师生能够对话、互动和沟通的重要媒介,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方法和途径[1]。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和知识的增长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所学内容初步感知和整体把握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课题组在病原生物学教学中应用了“学生提问”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提问,改变了传统填鸭式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无暇思考的学习状态,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调动了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从而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片面灌输知识为注重能力的培养,既保证了教学重点,又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维能力,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目的,大大增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3]。同时,“学生提问”也给善于表现的学生一个展示才能的机会,给不善于交流的学生一个挑战自我的机会[4]。通过学生的提问,还可以暴露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薄弱点,有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改进。

总之,“学生提问”教学法能较大程度的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保证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适应新形势下现代医学教育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符合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魏云鹏.对“学生提问教学”的初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 张婷婷.基于创新意识培养的高中化学“学生提问教学”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