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电子工程实践

时间:2023-06-19 16:29:29

导语:在电子工程实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电子工程实践

第1篇

我国各大高校在上世纪末就开始了生产实习这个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熟悉该专业的工业部门,掌握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完成理论和实践的对接工作。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不存在所谓的工作分配制度了,学校安排学生到专业“对口单位”的概率也越来越小了。

相对来说毕业设计是针对学生组织的实践活动中最有效的环节,因为它对学生的考核标准较多,且涉及的知识面较广。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会分配对应的毕业导师,在毕业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的写作,但是毕业设计效果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很是常见,即将读研的学生对于毕业设计的态度严谨而认真,所以最后定稿的论文质量较高;存在大部分不准备考研的学生只是按照最低的论文设计标准进行写作,大部分时间用于求职,导致最后定稿的论文质量较差,只能勉强合格。

我们通过剖析高职高专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凸现出来的弊端,提出了一体化实践教学的模式,这个模式将实践教学中的三个环节充分衔接起来了,通过最初的生产实习,到综合课程设计,以及最后的毕业设计都会安排专门的实践老师指导、监督,使得整个实践教学更加科学、有效。

高职高专教师所从事的科研活动对研究方向和设备的要求都较高,学校对于科研活动的重视度也较高,在资源配置和实验题目上都具备时代性,针对学生的课程设计活动可以充分利用科研资源,安排相关的导师负责学生的课程设计工作,充分利用科研设备和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管理。

在综合课程设计过程中为每位学生都分配了指导老师,实践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是完成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的良好的衔接,老师会在初期就让学生了解科研活动的各项内容,参与科研活动和进行动手操作都是学生生产实习的内容。针对同一课题的学生可以同一安排实验室或课题老师,使之资源利用更加集中化,为后期的毕业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

通过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和教师交流互动的机会,而教师所参与的科研项目工作繁重,教师在负责学生毕业设计时可以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科研项目中,为科研活动提供力量,这对教师来说既是减少科研负担也是提高自身积极性的一种方式,避免了由于科研人员紧缺和毕业指导紧迫等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2篇

[关键词]电力电子技术;教W模式;工程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4-0037-03

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国家教育部于2015年下半年提出了部分高校或高校的一些专业要向服务于经济和社会的生产和实践应用转型。在这种高等教育转型的形势下,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必须进行相应的应用教学的改革。这些年来,在高等学校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往往偏重理论的讲解,而轻实践和工程应用的教学,这就导致不少毕业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为此,大学的课程教学要向工程应用的教学方向转变和改革。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是高等学校电类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我校的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在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两个专业开设了电力电子技术课程。2014年,在教学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被选为辽宁省教育厅的本科教育的精品资源共享课。以电力电子技术的资源共享课为契机,依托本学院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建设平台,为适应工程应用教学的趋势,本教学团队提出了工程化教学的创新教学模式,即“能力轴+教学圆”模式。通过教学模式创新,并按照创新模式实施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

一、教学模式创新

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该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内容多、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等特点,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广泛,同时该课是后续专业课的基础。电力电子技术在直流输电、风电领域、新能源转换技术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电力电子技术偏重理论而轻工程实践的教学方法,“学”与“用”脱离的教学过程,教学团队积极探索电力电子技术的教学模式,希望通过好的教学模式及模式的实施,把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与“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教学团队提出电力电子技术教学的工程化教学创新模式,该模式为“能力轴+教学圆”,该模式通过观测点信息反馈,组成闭环结构。见下图1。

图中的“能力轴”是指学生具备电力电子技术的知识点对应的工程应用能力,例如,整流电路的理论对应实际的电力电子整流装置的设计能力或者电力电子装置的应用能力。“教学圆”是不同的工程化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例如,利用现有实验装置进行工程化教学是“教学圆”的其中一个环节。通过观测点反馈信息后,改进方法也是“教学圆”的其中一个环节。各种工程化教学手段包括课堂实例讲解、实验装置应用、课外实践和调查、课后作业、动画演示、在线网络资源、产品实物讲解、电力电子设备说明书等等。教学团队希望通过实施“能力轴+教学圆”的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

二、创新教学模式的实施

目前,我校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材是最新的国家级规划教材,即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王兆安、刘进军主编的《电力电子技术》第5版,该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也是普通高等教育电气工程和自动化类“十一五”规划教材。虽然电力电子技术的教材内容分为十个章节,但是电力电子技术的核心是四大类电力变换,也就是整流(AC/DC)、逆变(DC/AC)、直流-直流变换(DC/DC)、交流-交流变换(AC/AC)。依据教学团队的“能力轴+教学圆”创新教学模式,其中“教学圆”是不同的工程化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例如,课堂实例讲解、实验装置应用、课外实践和调查、课后作业、动画演示、在线网络资源等。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是以“教学圆”的一个环节实施为例说明创新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即采用典型四大类电力电子装置,通过讲解典型的电力电子装置应用,让学生掌握典型系统的设计思路 、设计方法和调试技术等。为学生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

关于整流电路的理论知识,按照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单相、三相整流电路的结构、工作原理、波形分析和定量计算、整流电路的有源逆变等。整流电路的典型应用是晶闸管直流电动机系统,对学生而言,晶闸管直流电动机系统也是难点。为了做好整流电路的工程应用教学,结合目前主流的整流电路的电力电子产品,选用西门子公司直流调速装置作为工程应用实例讲解。西门子的直流调速装置应用非常广泛,尤其是冶金工业的轧机驱动控制,一般均采用西门子的直流调速装置。西门子6RA70系列直流调速装置是全数字直流调速装置,其驱动功率可以从6kW至2500kW。西门子6RA70直流调速装置功能全面,不仅具备整流电路的功能,而且针对直流电机的调速具备强大的控制功能。另外,多台6RA70直流调速装置可以并联使用,驱动一台直流电机,以驱动功率较大的直流电机。再者,西门子6RA70还有工业通信联网功能。在课堂上主要讲解6RA70直流调速装置的整流电路的应用,至于6RA70直流调速装置的强大调速功能,应该结合自动化专业的直流调速系统的课程来讲解。

按照创新教学模式,关于整流电路的理论知识对应的工程应用教学,前面做了详细介绍。至于逆变(DC/AC)、直流-直流变换(DC/DC)、交流-交流变换(AC/AC)的工程应用教学,由于篇幅有限,只能说明理论知识的工程应用采用何种电力电子装置作为工程应用讲解实例,创新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和整流电路的一样。对逆变电路(DC/AC)的理论知识,要求学生掌握逆变电路换流方式、电压型(单相、三相)逆变电路的结构和特点及工作原理、了解多重逆变电路和多电平逆变电路。针对逆变电路的理论知识,结合目前主流的逆变电路的电力电子产品,选用西门子公司交流调速装置作为工程应用实例讲解。关于交流-交流变换(AC/AC)电路的理论知识,要求学生掌握交流调压、交流调功、交流电子开关电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交流电力变换电路对应的应用电力电子设备选用目前主流的应用产品,即ABB公司的低压软起动器。关于直流-直流变换(DC/DC)电路的理论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降压或升压斩波电路的结构、定量分析;掌握典型带隔离的直流-直流变流电路;了解复合斩波电路和多相多重斩波电路。直流斩波电路的应用电力电子设备选用目前主流的应用产品,即GE公司的直流斩波控制器。

图2为6RA70直流调速装置的可逆系统主回路图。

三、结语

传统的授课模式, 往往偏重于理论的证明和公式的推导,而没有与实际应用相衔接,体现不了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的启发式教学特点,不能反映“学以致用”的教育及学习目标。这导致了教师在课上的知识传授较为抽象、生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且对该课程缺乏整体把握和深入理解。由于电力电子技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所以做好电力电子技术的工程化教学并不容易。教学团队按照电力电子技术创新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后,通过对学生的教学效果调查,从学生的反馈信息可以看到,通过实施创新模式的教学方法,工程化教学效果比较明显,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电力电子技术的工程应用能力。通过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电力电子技术的教学得到了改进,更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兆安,刘进军.电力电子技术(第5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 朱树先,朱学莉,郭胜辉,工程实例化教学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23).

[3] 贾建华,陈书立.“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11).

[4] 李先允,廖德利,许峰,陈刚.应用型本科“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4)增刊.

[5] 夏小虎,张春鹏,冯敏亮.“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可视化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12).

[6] 关晓菡,张卫平,张东彦.国内外高校电力电子技术教育现状综述[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2).

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实践分析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点

计算机网络技术将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融合进人们的生活中,进一步把这项技术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通过使用信号和电缆连接所有的计算机,将世界集成为一个通信交流的平台。此外,由于电子数字产品的不断发展,电子产品和数字产品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加,而且种类繁多。因此,除了计算机,目前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还包括一些接收网络信息的便携式设备。与以往的信息技术相比,计算机网络技术有很大的不同,其优势十分明显:经济资源少,信息传输速度快,适用范围广。

二、电子信息工程的内容和特点

在本质上,电子信息工程是一种电子系统,主要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进行应用,帮助数据处理更加有效,并能对其他区域的终端进行远程控制。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都是在生活中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电子信息工程具有非常复杂的体系结构,其信息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分析。(2)数据输入和输出。(3)信息链接。(4)信息共享。在数据处理方面,系统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4篇

关键词:DSP;电子信息工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7)02-0110-01

1 DSP技术的重要优点

1.1 可控制性比较强

在基于DSP技术的信号处理系统中,能够通过使用不同软件而处理不同类型的信号任务,使得使用者能很好地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DSP的这一可控性主要来自于其多样化的信息处理过程。比如在计算机行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给DSP载人相关的数据采集程序,发挥其数据采集处理器的作用或者添加调制解调的程序,使其成为调制解调器。不同于其他仪器,采用DSP技术所制作的数字滤波器能够通过编制不同程序来完成各种滤波任务,并且不需要改变其内部的硬件构造。DSP技术的这一灵活可控的特性,为其使用途径拓展了宽广的道路[1]。

1.2 具备高速处理数据的能力

DSP的高速处理能力来源于其独特的芯片结构,该类芯片结构采用了哈弗结构,使芯片中的程序和数据的储存空间互相独立,各自形成自己的运行线路和数据线路。不同于普通的微处理器结构,这样的结构可以同时进行指令和数据处理,能大大提高对数据信息的处理效率。DSP的高速数据处理能力的基础是DSP的高速数据传输能力,现在使用的DSP大多都设置了单独的DMA总线和控制器,在进行数据传输时能达到百兆字节每秒的传输速度,并且不会影响到DSP的处理数据速度DSP的高速数据处理能力和数据传输能力使得很多复杂的信息算法都能通过DSP进行计算和处理,使其能运用到大量复杂信息处理过程中。

1.3 芯片的体积较小且具备较高的集成度

DSP芯片是使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和计算机技术发展而制造的高速高危单片计算机。其具有体积小、功能多样、耗能少、系统性能好、使用方便的特点。

2 DSP系统在电子信息工程综合平台中应用的意义

由于电子信息工程综合实践这一课程涉及的观点较多,且知识点的覆盖面较大,很难使用传统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手段来完成这些内容的教学。传统的实验设备都十分零碎且笨重,在使用时操作麻烦,得到的实验结果也不直观。在教学中涉及到复杂的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时,常常使用计算机来演示数据的处理过程,但是计算机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演示时,很难对处理过程的卷积、滤波、傅氏变换和希尔伯特变换进行演示,而DSP的高速数字信号处理能力恰好能够帮助改善这一情况。在电子信息工程综合实践中涉及到的大部分信号都能被DSP处理器精确的处理,结合DSP的可控性,能够将大部分的实践过程都转移到同一系统上进行处理,增加了时间效率和实践作用,充分体现出电子信息工程实践课程的综合化特点。

3 DSP在电子信息工程计算中的实践运用

综合实践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微机单元和DSP单元,以下将进行详细分析[2]:

3.1 整机系统的结构

该实践操作平台主要由电脑组成的微机单元和DSP系统组成的处理单元构成。其简单的运作过程给操作者带来较大便利,通过微机端将信息输入后,可将其传递到DSP处理器中,最后由微机端将结果显示和表现出来,完成整个实践过程。微机端主要由操作者和DSP处理器两方面进行控制,分别完成数据的输入和输出。

3.2 微机单元

微机单元是连接实验处理过程和相关实验人员操作的单元。在相关实验单元选定实验内容后,由DSP内的数字滤波器、FFT、数字调制解调、语言分析与合成、信息加密解密等功能来完成信息采集分析、数字变频、图像处理、自动测量等实验过程,同时在DSP中假设DSP教学功能。在该结构中,通讯接口将传达实验人员的试验指令,微机处理单元在接受这一信息后负责对主控制器进行相关的操作,并保存、分析相关DSP的处理结果,为操作者提供功能控制选项,使操作者能简单地对计算机上的界面进行操作来加载实验程序,完成相应的数据处理功能。

3.3 DSP处理单元

在DSP的结构中,信息在输入后通过模拟低通滤波器来保持真实度,达到不失真的效果,并在输入端放置放大器,用来放大输入信号的电压,使得电压要求能符合输入通道的要求。在传输后随着开关的开启,将这些信息全部通过A/D转换器转换成模拟信号,并将转换后的信号传递到DSP处理中心。DSP将信息处理完成后,通过另一端的D/ A转换器将信息进行还原并输出,通过功率放大器来对信号进行放大和显示。在这一单元中,DSP芯片为核心单位,通过自身的运行来进行信号的处理,同时对信号的存取、输出人进行着控制。

4 结语

总之,DSP系统因其可控性多样,处理速率较高,数据传输能力强且集成度高和体积较小等优势,在电子信息工程C合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适用。在DSP处理平台上合理运用多种程序,能够确保多种实践活动在该平台上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践应用

引言

计算机技术在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中,其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并且在社会各界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社会各界的发展,给许多行业都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当然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带来促进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问题,本文将对计算机网络在电子工程信息中的运用进行具体的分析,希望可以使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积极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

一、电子信息工程的定义

电子信息工程主要就是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工程,在这个信息处理的工程中,主要是依靠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完成系统的构建的。在这个系统中可以对信息进行特别快速的处理,同时其准确性也会比较高[1]。这个系统在对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还能对自身的设备进行维护和控制,在一定意义上减少了维修的投入成本。这一系统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其实就是人们通过电子设备来完成的通信方式。

二、电子信息工程的主要特征

电子信息工程主要的特征有三点。其一是、电子信息工程的信息覆盖的范围比较广。电子信息工程也应用到很多行业当中,给很多行业的生产和工作都会带来一定的便利,多以其覆盖范围广是其比较重要的一个特点。其二是、电子信息工程的通信速度会比较快。并且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其传播的节点会比少,传播的信息量也会比一般的系统要多。并且还有较强的时效性。其三是、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速度会比较快[2]。社会在不断的进步,科学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水平越来越高,其发展的速度会越来越快,电子信息工程这种依赖网络技术而得以发展的工程的发展速度自然也会越来越快。

三、电子信息工程中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电子信息工程在实际的应用中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就是在信息传递的方面。如今已经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每天都会出现不同的信息,人们也会对这些最新的信息进行浏览。在这些信息的浏览过程中,人们可以得到更多的知识,同时人们的眼界也会更加的开阔,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的愿望。并且当国家有了一些较新的工作计划的出现,人们也可以在第一时间知道。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使得通信行业也随之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其次就是体现在资源的共享方面。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使得资源的共享得到了更好的实现,最明显的就是在数字图书馆上的体现,在传统的图书馆中,每个图书馆所拥有的信息都比较闭塞,所以人们想要查阅资料的时候也比较困难,但是电子图书馆的出现,更好的促进了资源的共享。再次,电子信息工程还体现在设备的开发方面[3]。电子设备的开发也是依赖计算机技术来进行的,所以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也会在一定意义上促进电子设备的开发工作的进行。最后,电子信息工程还能对联网功能的提升有促进的作用。电子信息工程的不断开发和完善,其实也就是从侧面反映出了电子设备联网功能的提升。

四、电子信息工程中隐藏的安全问题

电子信息网络工程在近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一个事物如果以下子得到较快的发展,那么其自身存在的一些劣势就会随之显现。在电子信息工程中主要的存在的安全问题,就是传输线路的安全问题和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一些网络上的黑客分子会利用自己的计算机技术,对一些在网络上进行传输的信息进行窃取的工作,或者是对信息的工程进行一些破坏。这些都是威胁电子信息工程安全的问题,所以在和建设电子信息网络工程时,一定要加强对这些安全问题的注意。

五、结语

通过上文中的分析,可以得到的认知是,对电子信息工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对电子信息工程所具备的一些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电子信息工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同时也分析了计算机网络在电子信息工程运用中存在的一些安全性的问题,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可以能更好的促进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事先电子信息工程的更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习松,张勇.浅析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实践[J].科技与创新,2014,22:152.

[2]史媛芳,张心全.浅析电子信息工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04:239.

第6篇

一、巩固基础、因材施教

当今,芯片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强盛。在全面建设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同时,微电子产业需要得到蓬勃发展。微电子专业领域很宽很广,为了更好的展开微电子专业教育,就需要合理的安排微电子专业课程巩固基礎,微电子专业是一门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的专业性很强的综合学科,涵盖的达到几十个不同领域的理论和技术,例如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化工材料科学、光刻技术、薄膜技术、太阳能技术、真空技术等,综上可以看出,微电子领域要求具有宽阔的知识面和跨学科综合运用分析知识的能力。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在制定大纲的时候,基础课方面,如数学,在原来高等数学基础上,增加复变函数作为基础课,是为了后续更好的从事科学研究;在专业必修课方面,增加了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课时,目的让学生学会充分分析电路;在选修课方面,增设了版图方面内容的教学,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就业兴趣,在专业课程设计方面,增设集成电路设计课程设计,帮助学生更深入了解芯片设计。伴随着社会进步的脚步,微电子专业也需要深入改革,跟上时展的脚步。

社会需求的变化,会提供给大学生的岗位有器件工程师、集成电路工程师、版图工程师,太阳能研发人员等。因此在完善基础学习内容的情况下,还要因材试教,大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因个人的爱好选择,培养自己的热爱方向。对专业必修课,要求每个人都学好,在选修课上边就把以后的就业方向分开、分细,做到因材试教。

二、升级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方法

微电子是当今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伴随着中国的崛起,社会进步的需要,就要求进一步升级课堂教学内容。首先要以科研带动教学,组成一个庞大的教研室,只让一个老师每学期带一门课,提高科研指标,让本科学生配合老师一起完成项目,这样只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做项目的兴趣,才能真正走进专业学科当中来;其次结合当地微电子公司,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微电子工艺生产线,微电子设计公司等,了解前沿发展,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只有提高学生对微电子领域的兴趣,我们才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来造福社会。

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很重要的,对于工程类的专业学习,不要一味的照本宣科,要结合实际,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求“精”,让学生把每个问题吃透,理解深刻,如何构建解决问题思路的教学过程才是最核心的任务。

通过这两年的教学改革,巩固学生们的专业基础,提升了学生的就业水平,培养了学生对微电子领域的热情,一批抱有更高志向的年轻人准备考研在这个专业继续走下去。可以说,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微电子专业的学生,基础扎实,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很受欢迎。

第7篇

【关键词】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优化调整 实践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C-0060-02

目前,电子信息行业对高质量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同时电子信息领域新技术也不断对信息行业的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须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及其他方面进行改革与优化,才能满足市场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新的需求。本文以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优化调整实践为例进行探讨。

一、优化调整的主要目标

在专业调整优化中力求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在能力要求与课程设置方面有所突破,主要目标体现在:一是贯彻教育部有关制定高职高专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与要求;二是反映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主要建设方向和阶段性建设成果;三是反映现阶段电子与信息科技进步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四是遵循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并在教学体系上突破学科型,突出实用性、通用性和灵活性。

二、优化调整的基本原则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优化调整是实现这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过程和手段,是人才质量的有力保障。在调整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在编制实施性课程设置方案时,理论教学总时数控制在1600~1800学时,周学时按20~26学时安排。集中实训可按每周30学时安排。

第二,德育应结合学院德育工作、学生的社会实践和专业学习进行。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总体成长规律,使德育课教学体现出针对性、实效性和职业教育特色。同时,还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美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团结协作精神、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审美观,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第三,切实加强实验、实习、职业技能训练等实践性课程和教学环境管理工作,认真安排,从严要求,严格考核检查,确保学生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规定的要求。生产实习时间不随意减少,但在具体安排上可集中安排,亦可分散安排。为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要积极推行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求学生参加并通过有关行业部门组织的计算机、外语等级、中级电工考试等,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三、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调整优化实践

(一)专业培养目标的调整

专业培养目标是一个专业的立足之本,决定了一个专业培养的是什么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以及该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是专业课程设置的根据。

面对电子信息行业的迅猛发展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提出的新的需求,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邀请行业专家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对应的调整。

专业培养最终调整为: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掌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能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能从事电子信息产品设计、生产、装配、调试、维修和现场管理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整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开设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两种类型课程,课程设置突出电子产品设计能力教育这一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电子产品设计、电子产品生产管理及电子产品维护三大职业核心能力,强调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同步,强调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注重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大学阶段学习,全面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课程设置上的调整其主要原则如下:

1.知识够用的原则。课程设置要与职业和岗位分析、能力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围绕培养目标,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原则,不单纯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成性,但必须强调应用能力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要筛选出相关学科中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使用频率较高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内容,结合实践教数学和技能训练,形成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2.知识实用的原则。课程设置按照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和“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设置课程和精选内容,即按照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置课程精选内容。

3.技能加强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中,在保证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加强实践工程能力的培养。

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必需”和“够用”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的内容反映专业培养目标所需的“必需”和“够用”的基础知识,适应性和实效性的技能的“必需”和“够用”上。

根据上述思路,专业课程调整如表1所示。

每一个学习领域设置了若干个课程群,每个课程群一般由1~3门课组成。职业素质课程设置了国家素质课程、素质提升课程和校本素质课程群。专业基础学习领域设置了职业核心课程、职业主干课程和职业基础课程等课程群。

职业素质课程领域提供各专业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及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素质。

职业主修课程领域提供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基本技能课程并直接对应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需求,是形成本专业特有核心领域的关键课程。

第8篇

 

2012年,作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为江苏省第一批高职本科试点院校。目前,学校已有机械电子工程等6个高职本科专业,在校生约1000人,占全校在校生的7%。现就三年来学校高职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作一介绍,以期为同类院校提供借鉴参考。

 

一、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概念与内涵

 

(一)高职本科的内涵

 

为办好高职本科,学校多次组织同行专家和企业界专家召开专业建设会议,对高职本科内涵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等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关于高职本科内涵方面,首先它是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强调其职业性,依然需要动态地把握和紧密关注地方经济、产业结构和企业需求的变化。其次,高职本科是职业教育的本科层次,与普通本科一样,需要体现其学术性、专业性和基础性,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不同之处在于,普通本科大多以知识为本位,以学科为体系,侧重于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调基础学和理论研究;而高职本科则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工作为体系,侧重于技术的实用性与应用性,强调的是行业和岗位需求,以动态把握产业和行业发展最新技术来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与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总体可分为狭义说和广义说两大类。狭义说是从人才培养的目的性出发来界定概念,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样培养人。广义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办学条件下,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选择或构思的教育、教学式样,包括课程体系、教育途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手段等,其中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其他要素则是为了使课程体系正确而有效的安排和施教从而使培养目标得以落到实处。即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培养目标、教育制度、培养方案、教学过程诸要素的组合。本文阐述以广义说为基本,以避免与办学模式、教育模式、教学模式等诸多概念等同起来,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应包括五方面: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与实施过程;管理与评价制度。

 

二、高职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关于高职专科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在高职本科也同样合用,只是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上有所不同。所谓人才培养目标,是对人才的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总规定,这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也是人才培养的归宿,更是有效实施人才培养的前提。

 

(一)高职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为确定高职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对南汽、史密斯(中国)公司、乐金电子等离子等50多家企业进行了调研,根据对市场和企业调研,我们认为基于某一岗位(群)操作型技能人才是高职专科的培养目标,在生产、服务一线,能够将技术意图或工程图纸变成物质实物的技术技能人才或工程技术人才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高职本科的培养目标。

 

通过与同行专家与企业专家多次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把高职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为:面向机械电子工程生产线、现代物流设备、通用机电设备、轻工机械设备制造与应用企业;培养具有机械电子工程领域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综合知识;掌握机械电子工程技术操作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敬业爱岗,具有规范的工程素质,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创新能力和奉献精神;善于协同工作,可持续发展能力强;能在机电设备的设计制造、装配调试、维护维修、技术改造、技术服务与管理等相关岗位工作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

 

(二)高职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高职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招生对象为高中毕业生,培养年限为四年。学校把各项能力要求分成四大类:一是职业技术领域共性专业能力十九项;二是专业方向能力三项;三是方法能力六项;四是社会能力五项。

 

毕业资格要求如下:学分方面,所修课程全部合格,修满189学分;计算机能力要求方面,江苏省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考核标准;外语能力要求方面,高校英语应用能力A级(毕业资格)、英语四级(学位要求);职业资格证书方面,机修钳工(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按照《学位条例》和学校有关规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证书。

 

三、高职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顶层设计与课程体系结构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学校对胜任机械电子工程岗位或能够完成某一工程技术任务进行具体能力分析,明确列出需培养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并根据相应任务的能力需求进行课程与知识点的设置,以此为依据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进而组织教学。

 

在顶层设计基础上,学校以能力为本位构建了高职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并建立了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在“技术平台+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框架下,重点围绕强化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综合实训课程,构建起“基于核心课程与综合实训+针对岗位的专项能力训练”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达到培养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整体化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技术能力、思维方法与综合素质。课程体系见图1。

 

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技术平台课、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四大部分组成。课程总学分为189学分计3432学时,其中必修课程173学分3240学时,占91.5%,选修课程16学分256学时,占8.5%。在必修课中,公共与基础课48.5学分808学时,占总学时25.3%;技术平台课78学分1432学时,占总学时41.3%;专业课44学分936学时,占总学时23.3%。课程体系特别注重理实一体化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开设比例:理实一体化课程33学分528学时,占总课时15.4%;集中实践课时56学分1344学时,占总学时39.1%。

 

(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以实验、实训、实习循序渐进落实能力培养的方式设计实践教学体系。专业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全部以学做合一的方式在专业实验室完成;综合实训在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型实训中心完成;企业实践全部在校外实习基地以顶岗工作的方式完成。通过核心课程学习和综合实训项目的训练,使学生具备本职业领域综合职业能力。利用与合作企业共同打造的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来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产学结合为特征的办学模式,并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上“工学结合”的高职本科特色,具体见图2。

 

四、高职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组织

 

(一)招生情况

 

目前,学校的高职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均采取小班化教学,每个班级30人为限,每年招收60人,招生放在本科第二批次,均一次性录满。

 

(二)教材选用情况

 

高职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材选用目前较为困难。市场上普通本科类和高职高专的教材十分丰富,但高职本科或应用型本科的教材却几乎没有。在基础课部分,主要选择普通本科类的教材为主,一般不用高职高专教材;在专业核心课方面主要采用行业企业的培训讲义,并根据教学建设安排。在授课过程中,要求专任教师总结经验,编写适合本专业的校本教材。目前正在与企业和出版社三方联合开发高职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系列教材,已有5本教材正在编写之中。

 

(三)教师配备情况

 

为保证高职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教学实施,配备28名专任教师、28名兼职教师。专任教师中教授6人、副教授、高工13人,其中包括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维修钳工首席专家、鉴定考评专家,省机电设备维修技能大赛专家组成员等,专任教师全部为“双师型”教师。28名兼职教师均为机电行业知名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

 

(四)深度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主要由专业综合实训和企业实践两部分组成,专业综合实训项目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对象,形成一系列递进的综合实训项目,进行完整工作过程的设计训练。同时,校企共建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其中,与德国FESTO公司共建机械电子工程生产线故障诊断实训室、与瑞士ABB公司共建工业机器人应用创新中心、与韩国现代重工株式会社共建工业机器人工程中心、与台湾AIM公司共建运动控制实训室等。

 

(五)课程教学实施情况

 

1.以引、帮、建、用为宗旨,建立全方位的教学辅导体系

 

在课程教学上,建立了以引、帮、建、用为宗旨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辅导体系。“引”是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指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寻找学习方法、解决学习困难。“建”指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体系。“用”指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用于后继课程的学习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帮”的目的是为了“建”,“建”的目的是为了“用”。

 

2.强化企业实习,实施工学结合

 

为强化企业实习,实施工学结合,在大三的上学期前设置5周企业实习,结合暑期企业实践,学生有三个月企业锻炼时间,这对于学生提升对岗位的认知,培养职业观念有很大帮助。学生在四年级还必须在合作企业参加半年以上的企业实践,全面推进毕业设计选题与企业实践岗位内容结合,提高毕业设计课题的实用价值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与国家职业资格相衔接

 

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应达到的专业和职业资格的认证内容,课程教学及实训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内容的融合。学生在第二学期参加机修钳工I实训后达到中级机修钳工水平并进行中级钳工鉴定,在第七学期参加机修钳工Ⅱ实训后达到高级机修钳工水平并进行高级钳工鉴定。

 

4.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培养

 

在课程别安排了科技创新(课外)1.5学分,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兴趣小组,本专业成立了机械创新、机器人、自动机、嵌入式系统方面的兴趣小组,骨干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按照学生的兴趣及特长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并鼓励学生参加各项校内外竞赛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大赛中得到锻炼,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为走上岗位打下经验基础。

 

(六)学生管理情况

 

在学生管理方面,高职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施了导师制管理,除辅导员外,大一每班两名教授作为专业导师,大三每4名学生指定一名专业教师作为职业导师,指导学生的科技创新与专业学习,并负责学生的专业实践指导以及毕业设计指导。

 

五、高职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评价

 

尽管高职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目前还没有毕业生,但学生优秀的综合素质,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一是班风、学风好,受到广大任课教师的一致好评;二态度认真、主动积极,职业素养高,各项实训任务完成效果好,不仅受到企业导师和兼职教师的好评,而且受到了企业的认可。目前,2012级、2013级高职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所有学生已经全部被奥联科技、中船重工、富士康等企业预先订制,初步达成就业意向。

 

高职本科作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类型和层次,它不是简单的“3+1”,也不是应用本科的“转型”,而是“全职业化”过程的本科层次的培养模式。对于高职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仅三年,在“职业”类型上传承高职院强调的技术技能和工程技术等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层次”结构上强调要体现本科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扎实宽厚的基础。

第9篇

论文关键词:教学目标;实践考核;考核方法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各地的职业教育正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但如何能够保证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不落伍,如何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却是各职业院校都着力探讨的问题。总结我院的办学经历及多个相关兄弟院校的教学经验,我们认为职业教育的特色应体现在教学过程及教学成果的职业化上,而如何实现教学过程及教学成果的职业化,实践教学及其考核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式。

我院自2004年开始开设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该专业为三年制专科专业,其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更要掌握从事本专业应具备的较高超的职业技能和能力。为了提高本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尽量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就业,我们本着“学生能接受,企业能认可”的原则,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专业实践考核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学校教育中考试的目的是检验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是检验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主要措施;是改进教学工作、督促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对教和学都有很强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因此考试内容和方法一定要服从培养目标的要求。但回顾我们多年来走过的职教之路,因为种种的原因,实践考核并没有体现出它自己的特点,以至于使得专业教育考试远远滞后于专业教育改革,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

(一)存在的问题

1.我们传统的考试模式大都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老师根据学生卷面的表现给出相应的成绩,该成绩在学期总成绩中占一定的比例,再参考平时的作业及出勤情况给出一个平时成绩,该成绩在学期总成绩中也占一定的比例,将两部分成绩相加既是该生本学期的总成绩。选修课与考查课的成绩的评定的随意性会大一些。老师一般会更多的参考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出勤情况而给出该生的学习成绩,复杂些的可能还会增加一个综合作业的成绩来作为学期的总成绩。即使有些课程有实践考试,但实践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不能充分体现每门课各自的特点与要求。

2.教师对实验实践考试缺乏全面客观科学的认识。没有树立考试为学习服务的意识。没有针对每门课程各自的特点和要求去采用相应的考试模式,让考试真正检验出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实践考试的主观随意性较大,对采分点的设置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就造成了考试成绩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的考试成绩失去了学生检验自我学习水平的作用,对教师的教学也没有指导意义,考试失去了它应有的教育教学功能。

(二)局限性

用一张知识容量极其有限的试卷去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该方式看似公平,但实际却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一张试卷不能展示学生的创造力与个性。学生的创造力与个性更多的是体现在学生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以此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而试卷最多只能体现学生掌握了多少书本知识;

2.背离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过分注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忽略对技能的考核了不仅不利于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也是极为不利的。

3.现代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正在以我们不能想象的速度快速发展,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应用能力及对新事物快速的反应能力绝不是一张试卷就能体现的,而恰恰是这些试卷不能体现的能力才是学生适应现代社会更加重要和有用的东西。

4.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各门课程中,有些课程偏重理论,有些课程偏重实践,有些课程则是二者的结合。对于这样的情况,考核方式如不有所区别,则考试成绩不能真实反应实际情况,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与工程意识。

综上所述,传统的实践教学考核方法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制约教育改革的进行,因此它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实践考核的具体实施

(一)改变“一张试卷定乾坤”的传统考试模式,将考试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所谓“平时考核”,是指平时训练(主要是实验、实习、设计)的考核。以平时考核的成绩作为期末成绩,一方面它能准确、及时、客观地反映教学情况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极大的改变了学生平时学习松散,期末玩命突击的现象,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知不觉养成踏实、诚实的做人做事风格,另一方面它能很好地改善大家期末扎堆考试,实验室超负荷运转的问题。  (二)将资格证书考核引入课程结业考核。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来说,毕业时手里只有毕业证显然是不够的,这不仅不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也不符合企业对高职生的期望。为了在毕业时能尽快的融入社会,在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内立住脚,学生在校期间应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中、高级维修电工证电子产品组装工证等。将各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作为所对应课程的结业考试是一种成功的尝试。

(三)由过去的考知识变为现在的考综合能力。考核不仅是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对于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作为现代产业工人,自学能力、借助网络及图书馆等渠道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考核,我们结合毕业设计、毕业答辩、金工实习等环节来进行。

(四)变“老师阅卷”为“学生评分”。我们以往的阅卷无一不是老师对着标准答案画对错。这样的方式,老师们厌倦,学生们抵触,大家都没有热情。现在,我们在平时的考查中,每次考核结束后,老师公布标准答案和示范标准,由学生来进行评分,老师在评分的过程中只需要发挥引导的作用,让学生根据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结合标准答案对每一份试卷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评价别人的同时提高了自己,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学习效率也得到极大的提升,同时,考试不再是学生害怕的事情而是与老师和同学进行学习交流的一种途径。

(五)实行校企合作,由企业出题考学生。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将考试与企业的生产活动结合起来,例如将企业的半成品交由学生组装,完成后由企业按照企业的标准进行验收,再按照验收情况给学生打分。这样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氛围中进行生产活动,不仅考核了学生对校内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考核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对今后学生的自我定位非常有利,同样有利于企业对学生的了解,为学生下一步的就业打下一定的基础。

当然,每个专业的特点不同,每门课程的特点也各不相同,究竟采用哪种考核方式能够既能保证考试的实效性和可信度又能实现课程的教育目标,我们要依赖我们所选的考试方式的侧重点和实用范围与课程匹配。在多年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所有课程通用,大多数课程需要按照它自身的特点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时间空间按需设定的考核方式。

三、考核改革的效果

(一)将过去的一锤定音的期末考试成绩变为了贯穿于整个学期的各教学时点的考核成绩的总和。这样的成绩更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偶然性。

(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责任心与教学素质。教师必须根据本课程的特点,首先吃透本课在该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课本的内容,再针对课程的各教学重点,采用不同的考试形式,全程进行考核。

(三)通过考试模式的改革,一方面使学生改变了过去那种平时学习不努力,期末来个大突击照样能得高分的想法与做法,养成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做人、做事的习惯,另一方面确实让学生提高了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为将来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几点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