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教案设计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19 16:29:30

导语:在教案设计教学反思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案设计教学反思

第1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压力、压强的概念.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能用压强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增大和减少压强的主要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与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地了解.初步学习控制变量法.

3.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理解比值定义的方法.

4.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方法,具有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5.通过实践研究改变压强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压强概念的理解以及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压力与重力的区别与联系,受力面积的正确理解.

【实验器材】 木条、钩码、气球一个(质量好容积大)、一张报纸、矿泉水一瓶、夹子等.

【教学过程】

情景导课

演示 (1)用重物压住气球,并适当增加重物.(2)用笔尖轻戳气球,球破裂.

讲述:气球两次不同的“经历”却导致了它不同的“命运”,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学习了“压强”的知识后,我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学生活动 学生猜测并观察.起初,球不破,但随着重 物的增加,前排的同学开始堵耳朵、侧身,可始终没有看到自己担心的现象出现.球始终没破,使学生的意外变成了惊奇.看到球被轻轻地戳破,学生的惊奇又变成了困惑.

一、认识压力

演示1 如图1所示,把长木条的两端垫上等高的物体,中间放一钩码,木条向下弯曲.

问 钩码对木条的力叫什么力?画出这个力.

学生用塑料直尺代替木条,用透明胶带将钩码固定在直尺中间,跟随老师进行同样的实验. 实验观察后作图.

演示2 固定好钩码,慢慢抬起木条的一端,指导学生观察木条的形变情况.

问 木条弯曲的程度与刚才还一样吗?这说明压力与重力一样吗?

实验结论 (1)木条弯曲程度变小了;(2)弯曲方向不再是竖直向下了;(3)说明压力与重力不一样.

演示3 将木条竖直继续让学生观察.

问 木条还弯曲吗?砝码对它还有压力吗?这说明压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问 木条弯曲吗?木条还受压力吗?这又说明压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实验结论 木条不再弯曲,不再受压力了;说明压力产生的条件是“两物体要相互挤压”.

演示4 取下砝码将木条水平放置,继续让学生观察.

问 木条弯曲吗?木条还受压力吗?这又说明压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实验结论 木条不弯曲,木条不受砝码的压力,说明压力产生的条件还有“两物体要彼此接触”.

问 (1)钩码的重力发生变化了吗?(2)木条受到的压力呢?(3)施力物体的重力和物体受到的压力始终相等吗?

实验结论 (1)没变;(2)有变化;(3)不是始终相等.

问 通过这个实验,大家对压力有了怎样的认识?请同学们先讨论、总结一下,然后大家交流.

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回答:(1)压力的产生条件;(2)压力的大小;(3)压力的方向;(4)压力的作用点.

学生交流并归纳 (1)两物体只有在接触并互相挤压时才会产生压力;(2)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水平面受到的压力才等于物重,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小于物重;(3)压力的方向始终垂直于接触面;(4)压力总是作用在接触面上.

讲述 这种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幻灯片展示)

练习 (幻灯片展示) 分别画出图中物体受到的重力和它对支持面的压力.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二、压强

(一)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问 同样的压力产生的效果是否也一样呢?

小实验 如图4.

问 两手指感觉一样吗?

讲述 生活中有不少压力效果让人们感到意外的情况,如:

播放幻灯片

(1)庞大的雪地直升飞机竟然能“踏雪无痕”,这是怎么回事儿?

(2)身体孱弱的蝉竟然能刺破坚韧的树皮,是因为它的力气大吗?

学生观看并思考.

问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交流、猜想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

教师讲述 下面请大家利用面前的实验器材:一瓶矿泉水,一只气球、一个夹子.根据实验目的来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讨论并思考以下问题:

(1)用什么方法进行实验探究?

(2)通过什么去判断压力的作用效果发生了变化?

(3)通过什么措施改变压力的大小?

(4)通过什么措施改变受力面积?

(5)设计实验表格.

学生设计实验:小组内充分讨论,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以下结论.

(1)控制变量法;

(2)通过观察气球的形变程度来判断压力的作用效果;

(3)通过改变瓶内水的质量;

(4)把矿泉水瓶子压在气球上,正放一次,然后再倒放一次;

(5)设计实验表格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表格中收集到的信息,得出结论并板书.

学生分析论证 小组内交流得出结论:(1)受力面积不变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2)压力不变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引导学生自评.

重点放在方法总结,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评估 (1)在实验时,不论改变压力还是受力面积,都要与“半瓶水时底朝下”相对比,因此,将该操作放在第二步更好,这样做与前后都能对比,既能提高效率,又能增强实验的条理性.

(2)气球充气太足会使现象不易区分.

(3)用大气球实验效果会更加明显.

(二)压强的物理意义

过渡 通过刚才的实验,压力的作用效果能否用压力的大小来描述呢?

为了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人们引入了压强的概念.

要求学生自学压强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在学生自学的同时做好以下板书:

板书

1.物理意义:压强是用来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公式:p=F/S.

3.单位:帕斯卡 1 Pa=1 N1 m2.

学生自学压强的定义、符号、公式和单位.

(三)压强的定义、公和式单位

讲述 拿出一张报纸放在桌面上,说明一张报纸对桌面的压强大约是1帕,说明帕斯卡是一个很小的压强单位.

学生体会1帕的大小,并估计身边的压力产生的压强的大小.

让学生思考这是一种怎样定义概念的方法?举例说明我们曾经学习过的哪些概念使用了这种定义方法?

小组内交流并快速汇集意见,形成答案:比值定义法;例如:密度、速度、电功率等.

(四)受力面积

过渡 压强的定义中提到了受力面积,怎样理解受力面积呢?

演示 (1)将书本平放在讲桌上,逐渐推向桌外;(2)将书本平放在讲桌上和用手托起课本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什么是受力面积.

学生认真观察,并对比两现象的异同,领会受力面积概念.

练习 (1)指出从甲到乙,地面受力面积的变化.

(2)从甲图到乙图,地面受力面积变了吗?A、B间的受力面积变了吗?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个别学生回答,其它同学纠正或点评.

三、怎样减小和增大压强

讲述 在生产和生活中,出于需要人们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改变了压强;观察下面的图片(幻灯片展示),说说压强变大还是变小了,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改变的?

点拨学生利用公式加以说明.

(1)布置学生自主学习“想想议议”,理解教材图14.1-4、14.1-5、14.1-6.

(2)幻灯片展示减小压强实例;让学生解释现明.

(3)幻灯片展示一些增大压强的实例.

学生小组内交流,利用公式加以分析并通过控制变量法进行说明.

引导学生归纳改变压强的方法.然后通过幻灯片展示并板书.

学生归纳总结 改变压强的方法:

减小压强受力面积不变,减小压力

压力不变,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受力面积并减小压力

增大压强受力面积不变,增大压力

压力不变,减小受力面积

增大压力并减小受力面积

练习 (幻灯片展示)

观察图9,根据所学的压强知识,结合学生青春期身体成长发育的特点,谈谈中学生应如何合理着装?

学生利用压强的知识进行分析,从物理的角度认识青少年时期穿高跟鞋的危害;从而感悟题目中渗透着的健康教育信息,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认识正确的行为习惯对成长的重要性.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与同学交流从三维教学目标分别总结.

【板书设计】压 强

一、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1.受力面积不变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压力不变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二、压强

1.物理意义:压强是用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公式:p=FS.

3.单位:帕斯卡 1 Pa=1 N1 m2

三、改变压强的方法

【教学反思

1.案例的“亮点”是利用身边唾手可得的“小物品”开展实验,其好处是:(1)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可以随处挖掘条件开展实验,培养了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的习惯;(2)让学生从身边的用品中寻找材料准备实验,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又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还减少了教师准备和整理器材的工作量;(3)能为教具不足的学校提供实际的帮助.

2.小练习融进了健康教育,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同时,依据科学进行说理,增强了对问题的说服力.

3.初中物理实验应重视“生活化”.刘谦的魔术之所以神奇,恰恰是他对身边的物品顺手拈来就能使用!一瓶矿泉水,一只钢笔,一片纸巾,一枚硬币就能让人瞠目结舌;只要教师用心,物理实验同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

4.定性实验可改进的余地往往比定量实验的要大.这就为教师和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留下了更大的空间.

课堂检测

1.如图10所示,A、B、C三图中是同一物体在三种不同情况下静止时的情形,其中物体对支持面压力大小等于重力的是图______,物体对支持面压力小于重力的是图______,物体对支持面压力大小与重力无关的是图______.

2.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某同学作了如图11所示的三个实验,通过观察三次实验时泡沫塑料______,判断压力作用的效果.在比较(a)(b)两图的实验中,控制了______不变,比较______的不同,可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有关;在比较图______与图______实验中,控制了受力面积不变,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______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______法.

3.如图12所示,用50 N的水平推力将20 N重的物体A压在竖直墙壁上,物体A与墙的接触面积为0.01 m2,则物体对墙的压强为______.

第2篇

关键词:实验设计;情境创设;转换法;对比法;复习课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7-0050-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7.017

一、背景分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著名化学界老前辈、化学史权威袁翰青说,学生不做实验是学不好化学的。戴安邦教授曾经指出:“搞化学实验,不管怎样增加,都不会过分。”这是他们在一生科学生涯中总结出来的精辟论断,同时也说明了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所起的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是学生学习的前进动力,是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催化剂。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中,更强调了实验的重要性。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复习课中要围绕核心知识内容精选有关的实验内容,设计有科学探究意义的实验活动,应用化学知识探究和解决实际内容。学生科学探究中怎样进行实验设计以及设计什么样的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是制约着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因素。

科学探究是化学新课标内容的一级主题,它既作为学习的方式,又作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必须落实到其他各主题的学习中。科学探究属于方法性内容、程序性知识,不能用准确的语言和符号来表达,长期以来没有作为狭义的知识出现,教材中也没有以文本形式体现,只是大量的具体探究实例。对于科学探究学习的评价,在目前的纸笔测试中也无法全面的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评价,学生喜欢实验却缺乏科学探究的意识。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对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有关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并借鉴学生平时反馈情况的基础上,笔者开设了一节科学探究中如何进行实验设计的复习课。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引出科学探究的一般要素,点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进行实验的设计。通过回归教材、总结归纳、尝试设计实验等环节层层深入,提炼出常用实验设计的方法,使科学探究的内容和方法明朗化、显现化。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1)从学生分组实验中不同实验装置类似实验原理出发,激疑进而展开猜想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要素。(2)分析归纳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再次认识教材中的许多实验设计。为此,笔者一方面借助于分组实验,动手实践的切身体验,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了解常用实验设计方法的基础之上,交流讨论、合作探究完成实验设计;另一方面又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自然、社会、生物等各个领域中的相关知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知识点的应用,努力折射出枯燥的实验设计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案例描述

1. 情景1

将班级学生分组,每六人一小组完成两个兴趣小实验。

实验1:将注射器内的液体注入到锥形瓶中,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2:将小气球内的液体注入到软塑料瓶中,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3:将注射器内的液体注入到集气瓶中,振荡,观察现象。

师: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展示装置并描述装置发生的现象。

师:三套装置产生的现象各不相同,它们的实验原理类似吗?

生:三套装置都是密闭的,由装置内压强减小引起装置中部分器材产生形变从而观察到明显的现象。

师:哪些液体和气体能让装置产生这样的形变呢?

生:互相讨论后回答。(1)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气体;(2)水与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或氯化氢气体;(3)水与氨气;(4)稀硫酸与氨气……

师:针对刚才老师的疑问,你们做出了猜想,接下来我们还需要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反思与评价等。这就是一般进行科学探究的要素。

师:刚才同学们的实验装置中的液体是氢氧化钠溶液,瓶内气体是二氧化碳。我们知道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无明显的实验现象,你能通过老师的实验设计明白其中的设计原理吗?(教师分步演示实验。见图2)

师:演示实验1、2、3步,此时能证明氢氧化钠可以与二氧化碳反应吗?

生:可以,先让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当反应不再进行时加入固体氢氧化钠,通过塑料瓶的变瘪程度可以判断出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师:象这种没有明显现象的反应,通过巧妙的实验设计,让隐性实验显现化。这种实验设计的方法可以归纳为转换法。

师:要证明一个化学反应是否发生,我们除了通过观察实验过程中伴随的明显现象外,还可以有什么方法呢?

生:检验是否有新的生成物。

师:演示实验4。

师:在设计实验验证化学反应能否发生时,不要忘记紧扣化学反应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通过后续实验检验有新的生成物或检验反应物消失(减少)也是途径之一。

学以致用:提供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分别在水和乙醇中的溶解度,让学生根据信息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分组汇报、评价实验方案、演示实验。

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下册教材中哪些实验设计用到了转换法?实验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生答:如分子运动看不见,可转换成可见的酚酞溶液的变红证明分子的运动,把微观粒子的运动宏观化。又如,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该实验氧气的体积看不见也不易测量,可转换成水的体积进行观察,把间接的现象直观化。再如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的反应无明显现象,可转化成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然后再加稀盐酸至红色突然褪去,证明酸和碱之间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等等。

2. 情景2

师:刚才同学们的分组实验中,密闭容器内的压强减小导致部分装置发生形变可以证明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吗?

生: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水也可以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导致装置内的压强减小,所以仅通过密闭装置压强减小无法判断氢氧化钠能否与二氧化碳反应。

师:如何用这样的装置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呢?

生:将刚才装置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水做对比实验即可。

师:很好!对比法也是我们常用的实验设计法之一。设计对比实验时关键要弄清楚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实验中的相同因素和不同因素分别是什么?下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教材中哪些实验设计运用了这种方法?

生:互相讨论。

生答:⑴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⑵探究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溶液分解速率的影响以及不同种类的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⑶木炭、硫磺、铁丝等分别在空气与氧气中燃烧;⑷探究燃烧的条件;⑸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验等等

师:下面我们来讨论几个比较典型的对比实验(见表3)。

学生讨论归纳,教师引导纠错,深刻理解每个实验的目的及相同与不同的因素。

师:铁在潮湿的环境下会生锈,铜如果也置于潮湿的环境中是否也会生锈呢?

生:也会生锈,有铜绿生成。

学以致用:李明同学视力不好,戴了一副眼镜(铜制眼镜框),某日发现镜框上出现了绿色物质,通过学习知道,该物质是铜锈,主要成分是 Cu2(OH)2CO3(俗称铜绿)。

【提出问题】铜在什么条件下生锈?

【假设猜想】根据铜绿的化学式,猜想铜生锈可能是铜与 、 、 共同作用的结果。 猜想的依据是 。

【设计与实验】

师:实物投影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与学生一起评价各种实验方案的优缺点,并确定最佳实验方案。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对科学探究不再茫然,对实验设计不再无助。实验设计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在现实生活和今后的学习中要针对不同实验目的灵活运用多种实验设计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三、教学反思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潜能挖掘出来,课堂才会有生命力。本节课通过分组实验步步设疑、创新实验设计激发思维、身边熟悉的变化层层剖析使得整节课上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纷纷献计献策设计实验方案完善实验方案。

思维是课堂生成的前提和内核,启发学生进行思维不但可以是枯燥难解的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而且更易达成教学目标。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保持持久的求知欲,这就需要教师分析学情,研究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主动需要和探索新的未知知识。

1. 注重情境创设,助推学生的认知行为

教学情境的功能不只是导课。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实践活动等都具有激发、推动、维持、强化和调整的作用,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发挥着作用。本节课选着学生分组实验“密闭容器中液体和气体混合”的情境,在教学进程的不同阶段出现,起到了三个作用:一是引入新课,激趣质疑;二是利用实验情境突出实验装置设计的巧妙性,引出了实验设计的方法――转换法;三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到另一种实验设计的方法――对比法。一组兴趣实验的情境创设串起整节课的主干知识,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形成感性认识,在剖析实验原理、归纳实验设计方法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联想,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和改造,帮助学生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最终促进学生理性认知的发展。

2. 改进实验设计,彰显实验的方法功能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科学探究氢氧化钠的性质,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一个无明显现象的重要反应。从各类教参资料及近几年中考实验命题来看,设计该实验一般采用对比的方法或直接检验生成物的方法。笔者重新设计实验:在塑料瓶中充满二氧化碳气体,倒入半瓶蒸馏水(在瓶口挂上装有片状氢氧化钠固体的塑料小药瓶)振荡,观察实验现象;倒置塑料瓶,让氢氧化钠与剩余的二氧化碳反应,观察现象;用注射器注入稀盐酸,观察现象。将该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对比分析,总结出两种常见实验设计方法,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认知难点。

优化整合的实验起到了构建新知、形成概念、运用知识、培养探究能力等多种功能。

3. 注重知识迁移,全面发展科学素养

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将知识储存于大脑中,而是要将知识灵活运用于不同的实际情境中,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夯实“双基”,将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构建知识体系。通过知识的迁移和综合运用,把科学思维的方法教给学生,提高学生应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技巧,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课堂教学

引言:

语文,不仅仅可以让人学识丰富,而且可以改变人的精神,涤荡人的灵魂,塑造人的修养,所以语文给人精神上的震撼是其他科目所无法比拟的。语文带给我们的东西,是一生都受用不尽的,尤其是那些对于生命的感悟,对于生活的思索.正因为此,语文成了各个阶段学生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科目,尤其是初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与价值观迅速形成的时期,求知欲强,对外界的环境也非常渴望,而语文中很多寓意深刻的篇章都可以对学生的求知欲起到很人的满足,而且语文有的情感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德、智、体、美、劳全而发展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多方而的原因使得现阶段初中语文课堂效率非常低,很多学生都是被迫走进课堂,整个课堂毫无生机可言,因此,创新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思路迫在眉睫。

一、创新课堂组织与设计方式,提倡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课堂是最主要的教学场所,是目前阶段教与学最为集中呈现的地方,因此课堂组织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的提高。传统的教学,都是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一块黑板,而且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只能是处于被支配和被管理的地位。

一般来讲,学生是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完全服从教师。而伴随着教育环境的不断改变,学生的思路也在改变,他们渴望自主,以及丰富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其实,课堂组织形式怎样才算有效?没有一个固定答案,是不是只有课堂安安静静,学生规规矩矩地听课才算有效?未必、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是可以有效地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迅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组织形式,就是有效的。

例如:把班内的学生按照智力程度、学习爱好、性格差异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也可以按照兴趣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兴趣小组,如写作兴趣小组、语法兴趣小组、占文兴趣小组、诗歌兴趣小组等。让同学们定期自己组织课堂,每小组组织一次,这样每个同学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而且初中学生又处于一个非常渴望被关注的年龄段,因此,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潜力一下子都会被发掘出来,课堂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二、创新教案设计方式与思路,推动学生参与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是教学开展的基础,主要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不管什么类型的教案,针对的无一例外的都是学生,因此要得到学生的认可,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很乐意学习,这是教案设计的难点所在。以往我们的教案都是按照人纲设计的,基木上是固定的模式,而且是自己设计,有的教师还不愿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教案。

其实,教案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让教和学的过程更加有效地进行。因此,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参与教案的设计,让学生提出他们公认的最喜欢的案例,或者最喜欢的学习方式,然后整理和加精。这就好比教师提供毛坯房,学生们选择房子里而贴什么颜色的壁纸,当然什么颜色的壁纸都不影响居住功能,但是而对人家都喜欢的颜色必然会心情愉悦。因为与学生年龄差距比较人,教师难以了解学生们真正的心理,所以由学生民主推荐一些素材,对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是习非常有效的。

三、教师要反思教学目标制定得是否恰当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领与方向,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对目标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一方面要潜心研究教材和学生的身心特点,使教学目标的制定符合实际状况,尤其要针对学生语文学习基础和理解分析能力方面的差异,体现分层目标原则,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对应的教学目标,以这样的方式提高教学目标的适应性。

另一方面要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具有立体性,有没有体现能力、知识、与情感三位一体的目标。教师对教学目标进行适应性与全面性的反思, 有助于教师在卜一步的教学中确定更科学、有针对性的教学思路。

四、教师要反思教学评价内容是否全面

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一般都是以测试的方式进行。大部分的教师都是采用试卷分数这一单一的标准,然后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评价,这样的方式是不全面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认真反思教学评价的内容是否存在单一性的问题,不仅要从卷面分数这一量化标准对学生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评价,更要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情感等进行综合分析,在语文能力方面,侧重朗读能力、普通话发音、汉字书写等语文基木功,对这些基木功进行评价时可以采取等级制的方式。

另外,教师在教学评价中还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情感状态,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如何、投入程度如何,这些都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评价中要兼顾的内容。通过全方位、科学的评价,教师才能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认真总结,进一步优化评价模式。

五、教师要反思教学过程组织得是否科学

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上的过程是核心环节,教师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回过头分析整个教学过程,是否还要坚持教师灌输的单向模式,是否在教W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上更多地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研究。

另外,教师还要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是否存在形而上学的教改倾向,如合作学习小组作用发挥不够深入、存在形式主义、思考提纲设计不够科学合理、难度过低等,要对整个教学过程有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学手段运用得是否恰当、有效等方面展开分析,以便寻找到教学组织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在下一步的教学设计中讲行弥补和优化。

第4篇

关键词: 新课程 备课 “四大关系”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阵地,上好每一节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备好课。随着新课程逐步广泛而深入的推行,新的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教材内容的更新,教学方式、方法的推陈出新,如何备课的问题就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新课程理念下怎样备课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那么如何备好一堂课?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备课应处理好“四大关系”。

一、备课与教案的关系

备课是不是就是写教案呢?回答是否定的。备课,是为了上课做准备。教师在课前准备教学仪器、在课堂上处理师生生成性教学资源、与其他教师讨论研究教材、教学后的总结,都属于备课的范畴。从广义上来说,备课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备课。而写教案则是把课前的教学设计的思路用文字表达出来,这只是狭义上的备课。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因此,教师必须改变教案即备课的狭隘观念,树立广义的备课观。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教案设计时除了依据“教材”和“教参”外,还应使用其他课程资源支撑新课程。所以,教师在教案设计中,要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做到走进教材而又大胆地超出教材。只有充分以校内外课程资源为参照,才能实现“生本设计”,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新教材强调对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无疑是大有裨益的。现在,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自己不去查资料,也不愿意让学生花课堂时间去上网查资料。这种资料收集常常被教师、学生忽视,学生的能力也就被扼杀了。所以,我们必须改变教学的设计,真正变“教参参照”为“多方参照”。

二、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分为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这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接受学习的优点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知识,缺点是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探究学习则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学生在短期内难以学到很多知识。从教材内容来看,有些内容宜采用接受性学习的方式,有些内容则应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因此,教师备课时必须认真分析教材,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选用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此外,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并不是两个极端,而是相互渗透的,在探究学习中可能包括接受学习的部分。比如,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普遍出现迷茫情绪时,教师可采用必要的启发式讲授,从而使探究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三、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在课前对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生成”是生长和构建,是师生在与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及师生对话互动中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产生的新问题、新情况。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辩证统一。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过于注重预设,而很少关注生成,教师备课只考虑如何教,强调教学结构严谨、语言精练、进度把握准确及完成任务不折不扣。这种课堂教学往往沉闷、封闭、机械、程式化,学生几乎没有自主性。既然课堂教学不是预设不变的,那么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课堂教学的预设方案宜粗不宜细,教师只需设计大致的探究活动框架,设计主要问题,为“自主、合作、探究”提供平台,给师生双方留下广阔的发挥余地。事实上,课堂教学真正的精彩往往是其生成的部分,而并非其预设如何。

四、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阶段备课的关系

新课程背景下,进行教学设计,教师要坚持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即教师力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创新,自主发展;教师定位于“合作者”、“指导者”,鼓励学生创新,能使学生真正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新课程要求完整的备课流程应是:教学前的预案――教学中的二次备案――教学后的反思。预案设计应粗线条设计活动内容、设计和情境有关的主要问题,为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合作、探究、交流”搭建平台,且能使教师形成知识网络和活动框架。实际上,备课的中心环节是第二阶段,因为学生存在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差异,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行为往往没有按照教师原有的设计意图进行探究,所以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发现他们独特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流程。通过第二次灵活的备课,可以在教学中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真正在教案设计中体现“以人为本、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

教师在教学后对教案和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的再次查漏补缺、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教育教学理念的行为表现。

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念化。在吸收教学过程中的长处的同时,还能发现问题,从而找出原因并及时解决。通过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手段、模式,丰富教案设计,使其在不断改进中走向成熟。

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阶段备课的关系,相当于播种、耕耘、收获的关系。教学前的备课更多地表现为教学设计,还没有落实到实际课堂教学中,因此,这是播种阶段。教学中的备课已经把教学预设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与教学前的预设不相符的情况,也会发现教学前备课忽略的东西。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的生成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思路、教学策略,从而把教学活动不断推向前进。因此,这是耕耘阶段。经过辛勤的播种、耕耘,就到了收获阶段。这就是教学后的备课,也是教学行为结束后的反思阶段。这个阶段的反思往往带有批判性,具有个性化的特点,教师可以思考教学预案的得失、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机智、实验探究中出现的问题、因知识储备不足而引起的尴尬等。教学后的备课是为了修正以后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经验的理论化,也是第二次教学的预案。这个阶段作为收获阶段,也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必经阶段。我们提倡教师“每课必有所得”,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

备课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的人品与文品积淀的过程,也是教师的人品与文品进一步得到净化与提升的过程。正确处理备课的“四大关系”,能够促进教师开展教学反思,实现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教师要以更多的时间读书思考,深切体会自己职业生活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肖川.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8,(1).

第5篇

关键词:跷跷板原则日常教学教案反思 阅读

“跷跷板原则”是我在一节语法课的讲授过程中突发奇想,用以指导学生理解和记忆英语语法当中的前后结构对等问题的。比如英语中一些连词as well as, rather than在连接前后内容时,会出现前后单词的词性,词形以及时态的对等一致。有了“跷跷板原则”这样一个生动形象的语法原则,学生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掌握也就相对容易一些。

其实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只要我们每一位老师立足于生活实践勤动脑筋,就会自创出很多个教学新名词、新理念。在讲授颜色词时,教师可以一方面在黑板上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写出预设内容中的相关颜色词,另一方面对这些颜色词进行适当拓展,给学生讲讲每一个颜色词背后所代表的特殊含义;在讲时间状语从句和地点状语从句同时在句中出现时的先后位置关系时,我借用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本里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一句“天时不如地利”,非常巧妙地让学生记住了地点状语从句一般先于时间状语从句出现;在讲主语从句当中it 用来充当形式主语,我则将it喻指为“傀儡”,其只充当门面,真正掌权的核心人物是后面的句子。这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实现常规教学中顺利出色地完成相关教学任务,使学生获得一定量的语言语用技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尤其是在当前新课改如火如荼得开展进行之下,英语教师更应把握时代脉搏,依托于改革创新,借助于教材内容,赋予英语课堂教学活力与智慧。让学生真正意义上融入课堂、爱上课堂。

当然,并不是任何一个教学新名词、新理念的出现都是课堂上的神来之笔,这需要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和长期的教学积累做铺垫。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都要做到最大限度“备学生”,包括每一个课堂提问,都要设身处地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不能脱离教学主体而天马行空般设置问题。具体说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案设计详尽

很多青年教师在刚参加工作时很难理解学校反复强调教案形式的统一化,觉得整齐划一式的教案形式会阻碍个性化教学进程的长足发展,最终使课堂教学落入俗套。而大量事实证明:真正坚持走所谓模式化教案设计的老师不但没有停止课改的步伐,而且在大量的基本功练习和理论指导下开辟出了一条旨在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新思维之路;相比之下,那些曾经忽视教案标准设计的老师尽管在各自的教学中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提起全局性整体教学问题也就相形见绌了。这不是说我们的青年教师没有教学想法,而是说明我们缺乏一定的教学基础。这些基础源于哪里?其实就源于我们平时的教案设计理论积累。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不厌其烦,态度端正,力求在教案设计中体现详尽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具体的备课思路,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课堂设计中上下环节的连接词,以便指导自己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结合适当的语境启发引导,进而再向学生抛出相关话题。

2.勤写教学反思

很多时候,教师在备课时预设的课堂情境往往被真实的课堂活动所打乱,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利用一定的教学智慧来解决那些突发的课堂问题。这其中必然会出现成功或失败的课堂案例。细心的老师会在课下第一时间内对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进行反思,肯定自己面对突如其来的课堂问题处理得当的地方,找到并认真分析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长时间写教学反思,结合实际教学扬长避短,教师会积累相当丰富的教学第一手资料,达到教育教学实践技能和教育教学理论双赢。

3.阅读开阔眼界

外语教学条件下,英语教师的全面发展是课堂教学成功的根本保障,而这种保障的源泉就是阅读。青年教师不仅可以从大量的阅读材料中获取教学方面的有用信息,也可以让自己开阔眼界。因为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达到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作为一线教学当中新课标目标执行者的教师就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用渊博的知识武装自己,让阅读丰富自己。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像“跷跷板原则”这样的教学新名词是英语课堂教学实践的产物,它深深扎根于常规教学。如果每一位英语教师都能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建构“实干多思”的教育教学模式,就必将推动新一轮教改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第6篇

为了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强化教师教学基本功,提升教师业务素质,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办法。

一、教案要求

1.教案必须手写详案,书写认真,不准出现一页一课时,甚至一页几课时教案的现象,杜绝使用旧教案。

2.教案内容要求:教师要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独立设计、编写教案,设计符合课堂教学实际的课堂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创造性,严禁抄袭成品教案。

3.教案设计要体现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作业设计要有梯度,分层布置,作业内容要具体(如:第几页第几题),做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4.教案必须环节齐全,具体包括:教学时间、总课时数、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课时分配、教学内容、教学小结、作业布置、板书设计、教后反思。

5.复习教案要有计划,按章节复习时要有重难点,典型试题要有举例和分析。

6.规范校本课程教案。本学期始,用统一设计的教案稿纸书写。体育、美术等教案提倡用简笔画等形式,力求做到图文并茂。每学期进行一次校本优秀教案展评,颁发“校本优秀教案”证书。

二、检查方式

教案检查采用教研组长检查和教导处统一检查两种形式相结合。

三、检查时间及方式

1.每周教研组活动时间由教研组长检查签字并做好记录。教研组长签字每学期不少于14次(毕业年级毕业学期不少于10次),若教研组长签字不足数,不予评定为优秀教案。

2.主管教导副主任每学期检查四次:

(1)开学第一课时必须要有统一的教学进度安排,由组长检查签字后按组按级交教导处检查并签字盖章;

(2)每月由主管教导副主任组织检查一次(期中、期末定期检查),并填好《教案检查记录表》,按照优秀30%,良好60%,较好10%的比例做好等级评定,并及时做好教案检查通报。

四、优秀教案标准

优秀教案必须具备下列要求:1.教案环节齐全;2.重点突出;3.书写工整,布局设计有艺术性;4.教案详实;5.重视课后反思。

第7篇

一、精心设计教案,为打造有效课堂指引方向

教案设计是整个语文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整个课堂教学都以教案为线索,灵活运用、有序推进。因此,教案设计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影响,语文教师要重视教案设计工作。首先,在教案设计中要潜心研读教材,把握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并寻求突破的角度和方式方法,以便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增强突破效果。其次,在教案设计中,教师要注重教学对象的研究。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在思想、性格、情感方面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教师要注重选取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在言语、态度等方面注意表达的形式,同时要针对学生参与愿望强、渴望自主开展学习的心理,改进教学模式,尤其要注意突破灌输教学模式的制约,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另外,在设计教案时,教师要融入现代科技的因素,体现信息教学手段的作用。无论是教学信息的搜集还是相关资料的查找,以及课堂的生动演示,都要将信息手段作为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抓手。

二、组织课前预习,为打造有效课堂奠定基础

有效课堂的一个前提与基础是学生进行充分的学前准备,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展课堂教学,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目标针对性,又有助于师生双边互动的开展。在语文教学中,笔者首先强化对学生的预习要求,重点改变部分学生没有课前预习习惯的习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开展预习,熟悉教材内容,思考学习难点,为进一步的教学开展打下基础。其次,在课前预习中强化技巧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高效预习。对于初中生而言,预习效率不高是一大难题,教师可以从相关教学刊物上搜集预习方面的经验,推荐给学生,也可以针对语文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成功的学习经验进行交流提炼,帮助学生提高预习方面的技巧水平。另外,教师还可以充分运用预习成果,要求学生提炼预习难点,在课堂学习中进行相互研究,将预习的成果进一步细化。

三、开展师生互动,为打造有效课堂增添活力

师生互动是现代语文课堂的重要特征,教师一定要转变理念,改变教师单向灌输的陈旧模式,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发挥教师启发引导的作用,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与教师进行互动,提高思维能力与学习成效。首先,笔者优化教学载体,不再让学生进行单打独斗式的学习研究,而是要求学生建立合作小组,在小组里开展研究。许多问题借助集体的形式,集中大家的智慧,实现教学重难点的有效突破。其次,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运用提问手段活跃课堂氛围。除了教师向学生进行提问外,也可以由学生提出质疑的问题,在小组及班级范围内相互学习研究,增强学习成果。另外,师生互动还要表现在情感交流方面,教师的言语、眼神及其他肢体语言都是开展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与途径。教师强化对学生的鼓励,增强他们的语文学习积极情感,从而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四、实施分层教学,为打造有效课堂提供保障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能力有显著的差别,有效课堂应当着眼于学生的整体,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整体教学成效为目标,而不能局限于某一层级的学生得到发展。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要在学习中落实分层学习目标,为学生量身构建教学体系。首先,笔者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分层,结合学生一段时期以来的综合学习状况,如卷面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情感态度等,对学生进行科学分层,为每一位学生选好坐标,从而为分层教学的有效实施奠定基础。其次,在分层教学目标的落实中,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无论是课前预习要求、课堂提问难度还是课后作业布置,都兼顾学生的这一方面特点,分为难、中、易三个不同的层次对学生提高学习要求,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切合自身的语文学习基础,有助于提升教学成效。另外,在语文教学考核中,教师要注重为学困生群体单独设置考核内容,侧重于考核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基础知识,让他们的考核与学习目标保持同一水准,避免学生因为过难的测试而打击学习自信心。

五、进行当堂检测,为打造有效课堂获取信息

有效课堂不仅包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涵盖对下一步教学的及时洞悉和有效调整方面。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尤其是通过当堂检测的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状况。笔者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课堂测试题,针对当堂教学的重难点,设计出较为简练的一组检测题,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其次,在每一节课的最后环节都保留一小段时间进行当堂检测,这样学生完成的情况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就能一目了然。采取这样的方式获取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既及时又准确,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避免不必要的时间与精力浪费。另外,在当堂检测环节,教师不仅可以搜集到学生的学习状况反馈信息,而且要求学生在检测的过程中学会反思:本节课还有哪些方面学得不足、存在短板,没有完成哪些学习任务等。并要求学生在课后针对当堂检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回顾,达到知不足而后能弥补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广大教师要针对教学的每一个重点环节进行优化,从而打造有效课堂,为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发挥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海英.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05).

第8篇

一、教学反思的内容

教学反思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反思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反思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主性、体验性的体现程度;反思教师角色转换是否到位,在师生关系上是否和谐,在教学方式上是否做到了民主、平等,与同事是否做到了教学合作。

2、反思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中,教案设计方案是否合理;教学情境中师生是否情感交融,学生的“智慧火花”、“创新火花”是否得以点燃;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和尖刻的问题,教师如何驾驭;教学过程的突发事件如何处理;反思教学是否运用了启发式和探究性等教学方式。

3、反思教学得失。

对教学过程中的精彩片断详细地记录下来,在此基础上通过反思将教学片断不断加以改进、完善,以使自己在教学中精益求精。对教学瑕疵之处,认真进行回顾、剖析,找出形成原因,分析关键因素,探究解决策略,形成新的教学环节。

4、教学再设计。

这是教学反思的最终目的,要通过反思得出新的教学规律。教法上要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知识上进行拓展,教学设计趋向合理,对教学过程进行再梳理、再发现、再研究、再创新,写出新的教学设计或案例,不断升华,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教学反思的形式

教学反思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教学流程来看,教学反思分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

1、课前反思。

课前反思具有前瞻性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之前,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内容、教案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自觉地进行审视、预测和分析,查漏补缺,能使教学建立在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性和分析能力。

2、课中反思。

课中反思具有监控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对教学环节以及突发事件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控和应变,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能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使教师的教学得以高质、高效地进行。

3、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具有批判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完成之后,教师反思自身教学情况,反思学生的学习状况,反思授课内容、方式、技能、技巧,反思课堂整体状况,反思失误,记下闪光片段和困惑,写下执教反思体会,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能使教师的教学经验理论化。

反思可以是教学理念的反思,可以是教学行为的反思,还可以是教学艺术的反思。通过反思,能够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使自己的教学精益求精、渐臻完美。

三、教学反思的意义

反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内驱力,一位名师不只是教学经验丰富、善于反思总结,而且会积极改进。教师要通过反思,洞悉具体问题的本质,寻求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和应对措施,以求达到教学的更高层次。教师若养成了这样的好习惯,无疑是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又推动了教师知识与能力的提升。

反思是教师构建个人教育理论、实践创新的必要环节。教师是在以先进理论或先进理念指导下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调整教育选择和行动的过程中,渐渐形成包涵着丰富实践性学识的个人教育理论的。教师通过反思成功地将共同理论运用于实践,构建起个人教育理论的过程,是一种创造的过程,是创新精神的体现。教师凭借反思能够实现实践创新,并且可能进一步走向理论创新。

第9篇

 

关键词:教师博客 专业成长 广阔平台 

教师博客是教育博客中的一种,是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师利用互联网新兴的“零壁垒”博客技术,以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发表。这能超越传统时空局限(课堂范畴、讲课时间等),促进教师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并让全社会可以共享知识和思想。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创建博客并把博客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已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教师博客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博客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反思平台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广大教师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如知识结构的更新、教学技术的改进、新型教学手段的尝试等等。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首先要使自己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教师博客为教师的终身学习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和通道。教师通过上网浏览教育博客,能够及时了解当前教育改革的动向、教育理论的趋向、课堂教学的走向。浏览教育专家的博客,与“大家”会晤,与大师交流,能够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他们的一些前瞻性思想,充满智慧的教育教学方法,用生命润泽生命灵动的课堂,也为我们点亮了一盏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很多普通教师的博客,上面也记载了许多日常教育琐事的感悟、课堂教学改革的收获和学生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都能给我们启迪、警示和感悟。通过阅读,一方面学习了高尚的师德,灵动的智慧,借鉴了先进的经验,富有实效的做法;另一方面提高了自己的教育素养和工作效率。 

教师的成长发展过程也是教师个体自我反思的过程,只有通过反思,才能促进自身的成长。教师专业成长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需要长年累月的反思、调整、提高。教师博客提供了一种让教师自主地实现记录、反思、积累的专业成长平台。教师们可以很方便地将自己所学的教育理论、经历的教学实践、鲜活的教学案例、个体的教育困惑、点滴的教学反思记录在博客平台上。在记录与书写的过程中很自然地进行思考、分析,“进化式”地总结与探讨教师应该如何教,学生应该如何学,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教师博客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交流共享平台 

博客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交流共享。教师可将教案设计、教学信息、教学实例、教学反思、影音资料、多媒体课件、网络链接等教育资源自由上传到自己的博客中,只要愿意,就可与他人交流共享。这样,教师博客既成为教师管理教育资源的平台,更成为教育资源的交流共享平台。通过博客的交流共享,可及时自己的思想,并萃取和链接因特网上有价值、有意义的教育信息与教育资源,使更多的教师能够零距离、零壁垒地吸取这些最鲜活的思想和知识。

对教师个体来说,传统的反思基本上是以日记或者笔记的方式进行记录,这样的反思相对封闭,只能供个人使用,而对于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难题或提出的困惑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使反思变成闭门造车的一种形式,这样的反思自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从而影响教师成长的速度。基于博客平台共享自己的教育故事、教学反思、教案设计、教学课件、生活感悟等,在进行知识梳理、思考、学习与积累的同时,能让其他教师在自己的空间里发表对于解决某种问题的独特见解,让更多的和你有同样问题和困惑的博友一起参与进来,大家一起探讨一起解决,实现相互交流、智慧共享,在分享和交流中不断展现自我、激发灵感、开拓视野、获得业务支持,促进自身的成长和专业发展,提升自我生命质量和价值。这种通过博客的交流共享是跨时空的,信息互补性很强。它打破了传统的信息隔离难以沟通的状态,使跨区域、跨学校、跨学科的知识与学习、经验与交流得以实现,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拓展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实现教师业务素质的全面提升,实现普通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和创新型教师转型。 

三、教师博客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教育管理平台 

博客不同于一般网页,它有极强互动性,人性化,被喻之为网上家园。教师博客的出现,为教师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开辟了新途径。进入博客不仅可以浏览相关内容,还可留言与回复,发表评论,提出意见。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里,师生之间无角色隔阂,没有年龄的差异,可以敞开心扉、自由交谈、畅所欲言,这样教师的话学生能听得进,教师提出的学习、生

活各方面的规范要求容易被学生接受。教师可还以在自己的博客上不时地发一些学生有关先进方面的内容,如评选出来的学生的先进事迹和荣誉等,这些东西放上博客实际上起到了一种肯定学生的方式,放大了学生的优点,从而激励了学生,这比教师的口头表扬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另外,教师们广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感人的精神品德、人格魅力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并努力效仿。教师可以通过“博客”这个特殊通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联系,通过不断的教育感化,灌输思想教育,培养行为习惯,辅导文化学习,进行心理疏导,从而彻底改变学生的人生,促进其健康成长。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的迅猛发展,博客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教师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媒体,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师博客的优越性,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陈义兵.教育博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2]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