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16:29:34
导语:在财务会计的会计基础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内容与差异
(一)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内容
财务会计主要是在监督与核算企业已完成资金业务活动的财务行为,其主要目的在于满足各利益主体对财务信息的需求,利益主体主要包含债权人、政府部门以及企业投资人,财务会计作为企业基础性工作,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同时,通过运行财务会计能够为企业发展决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进而促进企业盈利目标的实现。预算会计主要是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各个经济组织与经济活动进行记录、分析、控制以及報告的财务行为,其主要职能在于反映和控制企业经济活动的过程,预算会计对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真实性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预算会计的主要目标在于满足信息需求、减少成本支出以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整体而言,相较于财务会计,预算会计与政府部门财务管理的特合度更高,且两者在核算主体、核算目的、核算内容、核算过程以及核算基础等各方面皆存在较大的差异。
(二)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差异
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托责任差异,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虽同属于会计系统,但是两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受托责任上看,财务会计的受托责任对象为全部公共资源,其具有持续性与长期性的特征。而预算会计的受托责任对象为预算资源,其具有年度性强的特点。由此可见,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在责任承担上存在明显差异,集中表现在财务会计的责任范围更大,预算会计的侧重点在于合规性,要求严格按照预算对项目项目实施过程进行推进,而财务会计的侧重点在于绩效性,两者的有机融合才能促进事业企业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效率的提升;二是会计基础差异,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在会计基础上存在较大的差异,预算会计的会计基础为收付实现制,其主要包括预算收入、支出以及结余等方面的内容,而财务会计的会计基础为权责发生制,其主要包括单位资产、收入以及负债等方面的内容,财务会计的内容更侧重于强调单位资源的流动状态,只有两者的有机融合,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企业或事业单位资金运行的状态与流向,以保证企业与单位的经济效益;三是会计主体的差异,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所针对的会计主体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国将各部门和各单位作为一个会计主体,而这一会计主体包含总多的团体、组织以及单位,它们与事业单位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预算联系,对此,在实际的会计核算过程中,企业或事业单位需对组织架构进行明确,以保证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所应对的会计主体相匹配,并通过合理协调的方式将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进行有机融合,以保证且或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贴合会计基本准则。
二、固定资产在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上的处理差异
(一)固定资产在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核算异同
固定资产在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核算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核算主体的差异,企业一般将财务会计作为主体,核算的主要内容为企业内部经济活动,针对于不属于本企业的经济活动,则不能对其进行核算,而预算会计的重心在于整个国家的预算,其不仅需要预算生产部门的预算收支情况,还需对其他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核算;二是核算过程的差异,相较于预算会计而言,财务会计的核算过程复杂度更高,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所涉及的流程与环节较多,且每个流程与环节皆会涉及收付,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务会计核算的复杂度,而预算会计相较而言更为简单,其核算过程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预算支出与预算收入两个部分,其他环节的涉及相对较少,使其核算过程的复杂性相对较低;三是核算目的的差异,财务会计核算的目的在于盈利,企业进行财务会计核算的目标在于减少成本支出,进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而预算会计的主要目的在于体现预算收支政策的执行情况,从这一层面而言,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二)固定资产在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上处理差异的实例分析
1.固定资产取得时两者的处理差异。针对于固定资产取得时,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处理方式差异案例如下:一是外购无需安装的固定资产处理,以高校购入风扇为例,A高校用财政授权支付购入一百台无需安装的电风扇,每台价格为四千元。财务会计的处理方法为:借:固定资产400000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400000.预算会计的处理方法为:借:事业支出400000贷:资金结存——货币资金400000;二是需安装的固定资产,以高校购入空凋为例,B高校用财政授权支付购入空调十台,每台价格为6千元。财务会计的处理方法为:借:在建工程60000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60000。预算会计的处理方法为:借:事业支出60000贷:资金结存——货币资金60000。安装完毕交付使用时,财务会计的处理方法为:借:固定资产60000贷:在建工程60000。预算会计的处理方法为:因该项目并不涉及资金变动,故不需做账处理;三是资金建造工程,完工交付使用时的固定资产,财务会计的处理方法为:借:固定资产×××贷:在建工程×××。预算会计的处理方法为:因该项目不涉及资金变动,故不需做账处理;四是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处理,以高校租如展台为例,A高校用财政授权支付方式租入需安装的演出展台,为期40年,价格为40万。财务会计的处理方法为:借:在建工程400000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400000。预算会计的处理方法为:借:在建工程400000贷:资金结存——零余额账务用款额度400000。若学校分期付款,则财务会计的处理方式为:长期应付款为10000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为10000。预算会计的处理方法为:借:事业支出为10000贷:资金结存——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为10000。
2.固定资产相关的后续支出处理差异。固定资产相关的后续支出处理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符合政府会计确认条件的后续支出,针对于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后续支出,在财务会计上,可以将固定资产转化为在建工程,在对扩建所产生的支出计入相关费用中。以高校教室修缮为例,A高校需对教室进行修缮,教室旧有价值为16万元,以折旧为8万元,修缮翻新的支出为12万元,且皆有银行存款进行支付。财务会计的处理方法为:皆:在建工程120000固定资产折旧80000贷:固定资产160000,由于该项目设计银行存款,预算会计需作出以下处理:皆:事业支出120000贷:资金结存——货币资金120000;二是不符合固定资产条件的后续支出,以高校电梯改建为例,B高校电梯故障无法正常使用需进行改建,原有价值为20万,折旧为7万,改扩建支出为9万,且皆有银行存款进行支付。财务会计的处理方法为:借:业务活动费用为900000贷:银行存款为90000。预算会计的处理方法为:事业支出为90000贷:资金结存——货币资金为90000;三是对外捐赠的固定资产,以高校捐赠书籍为例,A高校向B高校捐赠价值二十万的书籍,一共两万本,且每本书籍的原价值为十元,每本折旧为四元,同时,产生了运输费用五百元,且学校皆通过银行存款进行支出。财务会计的处理方法为:借:资产处理费用为120500固定资产累计折旧为80000贷:固定资产为200000银行存款为500由于该项目涉及资金的变动和运输费用,对此,在进行预算会计处理的过程中,借:事业支出为500贷:资金结存——货币资金为500。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会计;融合
一、本质同一性――融合的理论前提
对于会计本质,国内外理论界都提出过多种不同的观点。而如果对这些观点进行分析,实际上可以发现,它们基本都内在地包涵与融合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两个会计分支的目标和职能。
首先看我国会计理论界对会计本质问题的三种主要的观点,即上文提到过的“信息系统论”、“管理活动论”和“会计控制论”。
20世纪60年代后期,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因此会计职业界开始倾向于把会计的本质视为信息系统,70年代以来,将会计定义为信息系统的观点在西方会计理论界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发表的《基本会计理论》,其中就权威性地使用了会计信息系统的概念:“从本质上讲,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会计既是一个经营实体一般信息系统的一部分,又是信息概念范畴中的一部分”。在我国,“信息系统论”的代表人物是葛家洹⒂嘈髯航淌凇8醚派认为,“会计是旨在提高企业和各单位活动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信息系统论虽然强调会计作为信息系统,是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但同时也明确了会计的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实际上亦涵盖了现代管理会计的职能。
“管理活动论”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最早的提出者是杨纪琬、阁达五教授。“管理活动论”观点创造性地提出了 “会计管理”的概念,认为会计不仅是管理经济的工具,它本身就具有管理的职能,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活动、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管理活动论把会计管理的内容确定为价值运动,认为会计是人类有意识的价值管理活动,会计学是研究人们如何运用计量技术对社会生产进行管理的科学体系。在会计职能方面,管理活动论从马克思对“簿记”的定义“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出发,认为过程控制在先,观念总结在后,两者结合起来,恰好解释了会计的两项基本职能,即反映与监督,这两项职能虽然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学科分支或分离的工作岗位,但这些学科和岗位之间却始终具有紧密的联系,无法彻底分割。
“会计控制论”也被称为“控制系统论”或“受托责任论”,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杨时展教授将受托责任论与会计控制系统论结合,将会计定义为“一个以货币量度,按公认标准来计量、控制、认定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以便决策的控制系统”。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我国会计学家杨时展教授通过对将会计视作信息系统的观点进行深入的反思,指出现代会计不仅应当反映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而且应当“能动地使这个可信地反映出来的客观真实,符合人们的主观意志”,即实现“控制”的目标,“仅仅将会计认为是信息系统,不能代表会计所己达到的水平” 他据此提出了会计是“控制系统”的观点,并进一步将该观点与受托责任观相结合,发展了会计控制系统论。除了上述三派的观点之外,西方会计学界还有一些关于会计本质的独特观点,亦有值得借鉴之处。
二、目标统一性――融合的根本目的
会计的目标即是会计工作想要达到的境界或实现的要求。会计目标可能有多个层次,构成一个由上至下的目标体系,而我们在此讨论的是会计的最终目标,其与会计的本质是息息相关的。
虽然社会经济环境和会计活动本身都经历了多年的演变,但会计这一最原始和本质的职能仍然保留了下来。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纪琬和阎达五(1980)曾指出,会计的职能包括合理地组织生产力,以及不断地完善生产关系。反映在现代的经济关系中,合理组织生产力,实际上就是加强企业管理,促使企业内部资源合理配置。同时,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财务信息的公阅芄淮偈股缁嶙式鹣蛐率更高(即财务表现更为优良)的地方流动,有助于优化社会资源的整体配置。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就是通过财务会计报告反映资产的运营和获益情况,并将结果输出给各利益相关者,检查、验证组织和组织内部各部门是否按照既定的制度或契约运行,监督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保障界定好的产权结构和各产权主体的利益不受破坏。因此,从根本上来说,财务会计的最终目标有二,一是保护产权关系,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二是提高组织的经济效益,进而改善资源的社会效益。
三、边界模糊化――融合的驱动力量
竞争的全球化,商业网络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带来的新挑战,以及证券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重要性的提高,使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对会计信息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需要面向未来、更为前瞻性和长期的信息,以便给战略规划和经营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当代管理会计的理论和实践,从基于历史信息的短期计划和控制,向面向未来的战略规划和战略控制转变,同时,财务会计的关注点也从基于受托责任的历史成本会计,转向基于价值评估和决策目的的公允价值会计。这些变化,使得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边界模糊化,重新呈现融合的趋势。
这种融合表现在会计报告方面,就是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的界限逐渐模糊,外部财务报告与内部财务报告谋求融合。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在企业内部管理上的体现,主要是在企业运用的各类现代管理会计控制工具之中,财务会计数据和会计控制过程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及财务会计流程与管理会计方法的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冯巧根.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的典型案例研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一、加强领导,确保工会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活动顺利进行
成立市直机关工会开展工会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活动领导小组,主要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市直各机关工会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考核验收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市直机关工会开展工会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活动的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市直机关工会工委。
(一)领导小组组成人员
(三)高度重视工会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工作。市直机关各工会组织要成立规范化活动领导小组,明确责任,落实措施,主要领导要亲自组织部署,财务部门要具体落实,财务人员要带头贯彻执行。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面完成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并把工会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活动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会财务工作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实。
二、制定计划,逐步实现工会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
全区工会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活动总体目标是:市、县级工会、区产业(系统)工会、区总直管基层工会力争到2012年,100%通过工会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验收;有独立账户的基层工会力争到2015年,90%以上通过工会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验收。结合市直机关工会实际情况,制定以下考核验收计划:
(一)到2012年3月31日前,市直机关工会工委通过工会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验收;
(二)到2012年12月31日前,市直机关有独立账户的基层工会100%通过工会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验收;
(三)2013-2014年为查漏补缺阶段,新组建的基层工会及以前年度未通过考核验收的基层工会,力争在当年100%通过工会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验收。
三、做好申报、考核验收、确认工作,确保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
工会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考核验收,以《工会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考核验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为依据,采取500分制,凡按《标准》考核评分达到400分以上的基层工会为验收合格。
(一)工会考核验收确认权限
1、市直机关工会工委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由市财政局考核确认。
2、市直机关工会工委所管辖的市直各机关工会组织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由市直机关工会工委组织考核验收,报市财政局复核确认。
(二)工会考核验收确认程序
1、自查
各单位要以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工会会计制度》和《标准》为准绳,逐项逐条对照认真进行自查,对自查中查出的问题,制定并实施整改方案,整改完成至少三个月后才能申报。各单位提出申报前,必须对照考核标准自检评分进行模拟验收。
2、申报(每年4月)
各单位以《标准》为依据,通过自查、整改、模拟验收后,自评分400分以上的,应当主动向市直机关工会工委进行申报,申报时需提供以下资料:
(1)填写工会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申报审批表;
(2)对照标准自查后制定的整改方案以及实施情况小结;
(3)自检评分表、模拟验收的有关资料;
(4)开展工会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工作小结;
(5)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
(6)单位财务人员回避制度证明;
(7)单位财务人员基本情况表;
(8)单位财务人员《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复印件;
(9)其他要求提供的有关资料。
3、考核确认(每年5-10月)
(1)市直机关工会工委将组成工会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考核验收小组,考核小组成员不少于三人,其中中级会计师职称的不少于30%,考核小组成员选派坚持原则、作风正派、业务素质较高的人员组成。
(2)考核验收小组成员要认真学习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工会会计制度》、《标准》及有关会计法规制度,统一思想,统一标准,统一做法,做到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据实评分,宽严适度。
(3)考核验收小组在收到单位提出申报后,应对报送的资料进行审查,并结合申报时提供的资料深入单位作实地考核,考核资料不得少于三个月的会计资料,并按《工会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考核验收评分表》(以下简称《评分表》)的规定逐项评分。在考核中发现自查结果与实际差距较大或发现有涂改、重制、更换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等情况的,应停止考核,并责成申报单位重新整改后,另行申报。
(4)考核验收小组全部考核确认工作完成后,应出具书面考核意见。考核意见的内容包括:
①申报单位在开展工会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的主要做法、成绩以及基本经验;
②考核计分的详细资料;
③考核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意见;
④考核结论及推荐意见;
⑤考核小组负责人以及全体成员签署意见;
⑥考核确认部门盖章。
(5)申请单位对考核小组提出的改进意见,应当在限期内整改完毕,并经考核小组复核。
4、确认(每年11-12月)
考核验收小组工作结束后,对于验收合格的单位,应将其申报材料、书面考核意见连同《评分表》报市财政局进行确认,并颁发合格证书。
5、实行定期验收确认制度
验收合格期限保留为三年,对于已达到工会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单位,每三年重新进行申报验收,对合格单位继续颁发合格证书。过期不申报或重新验收不合格单位,自动取消规范合格单位称号。
6、归档管理
考核验收单位要建立工会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考核业务档案,记载考核验收、颁发证书、复查等情况。考核业务档案视同会计档案,并做长期保管。
四、实施奖惩,充分调动单位和财会人员工作积极性
(一)经考核确认为工会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将作为工会重点工作评先依据之一。
(二)凡严重违反财经法规、依法受到财政、税务、审计和上级工会等通报批评的单位,或在审查审计中发现严重问题并受到处罚的单位,当年不得申请工会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考核。
(三)对于会计工作秩序混乱,基础工作薄弱的单位如期达不到工会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限期整顿;过期不积极进行整改的,由上级工会监督整顿,并建议撤换该单位财务负责人。
五、其他要求
【关键词】高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
一、高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必要性
1、基础会计工作规范化是新高新财务制度的要求
2012年出台的《高等院校财务制度》对成本费用的核算相关事宜进行了统一的规范,对会计核算中的事业支出科目拆分成后勤保障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科研事业支出、教育事业支出以及离退休支出这五个会计科目,高校财务会计工作的要求更为细化,相关制度对于成本费用的考核也更为健全,成本费用的报销核对机制更为严格。只有将基础会计工作做的更加规范,才能够有效满足高校财务制度的要求。
2、基础会计工作规范化有助于高校管理水平的提升
会计基础工作的不断规范对于进一步梳理高校管理业务、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相关制度而言,具有重要作用。会计基础工作是高校任何一项经济业务最基层的相关工作,因此,只有做好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谈学校的现代化管理才有意义。
3、基础会计工作规范化能够防范腐败问题的滋生
近年来高校腐败案件频发,高校领导班子涉及的腐败问题较多,这与基础会计工作不够规范具有较大关联,通过强化高校财务会计工作的规范性,能够为违法乱纪行为建立起稳固的防火墙,减少腐败问题。
二、高校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核算规范性有待提升
会计基础工具主要是财务会计核算的有关工作,包括与原始凭证填制与审核有关的工作以及账务处理等有关工作。对于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工作而言,以陕西某高校为例,其会计凭证所附所始凭证实际张数与其在记账凭证上所记录的原始凭证张数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种基础的会计工作出现问题使得其所反映的业务的真实性与公允性面临着较大挑战。与会计基础工作相关的不规范问题还表现在会计科目的使用未能与相关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保持一致,相关资产的核算不能够保证账实相符以及会计差错的更正方法使用不正确等。
2、会计监督不到位
监督职能是会计两大职能之一,如果仅进行核算而不进行会计监督,会计核算的有用性便会大打折扣,因而要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合理性进行审核,严格控制不合理的成本与费用支出的发生。当前,在我国的某些高校中会计监督职能并没有在实务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与真实情形严重不符的报销支出时有发生:现金限额使用制度没有得到严格执行、科研或者教育经费的使用并没有严格按照预算予以执行、办公用品以及学术会议等支出项目在报销时不提供应有的明细清单、出租车费和长途汽车等差旅费发票连号等。这些现象如果在高校账务中得以反映,一方面会对高校财务信息的质量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为高校相关主体违法违纪现象的产生提供可能的空间。
3、高校财务人员配备较为不合理
我国高校中执行会计基础工作的财务人员对于高校的相关业务熟悉程度大都不高,相关从业人员甚至没有基础的从业资格证明,其执行后续工作的质量也就难以得到保证。会计人员的知识体系与知识结构并未得到及时更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不断发展与改进,高校财务有关工作与之前相比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进步,但是基础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并没有随之得到应有的提升,对于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与新业务不能够根据既有的知识储备做出会计人员自己的职业判断,更多的是依据相关领导的示意来执行相关财务工作,使得其在财务工作中的独立性大大降低,会计相关信息的质量也随之降低。此外,会计基础工作的轮岗制度并没有得到执行,按照《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相关制度的要求,高校财会人员,尤其是处在关键岗位的财务人员应该及时进行岗位的轮换,以便能够提高会计工作的合规性,但是在实际的财会工作中,高校财务人员岗位轮换制度并没有得到执行。
4、会计电算化水平较低
无论对于高校还是企业而言,会计工作电子化信息化都是大势所趋,但是从我国高校财务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会计电算化水平远没有达到理想的标准,总体处在较低的水平。当前,高校大多已建立财务核算系统,但是对于高校工资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以及业务收费系统并没有及时建立,有的高校虽然已经着手建立相关系统,但是对于各个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工作做的还远远不够,这就可能导致“信息孤岛”的问题产生,不能够对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利用,导致信息系统重复建设的问题。以高校经费使用为例,信息系统的搭建能够对相关额度进行设置并对相关经费支出按照预算用途使用进行有力控制,但是当前仍有部分高校采用台账这一较为传统的方式进行控制,一方面影响了工作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还加大了出错的可能性。
三、会计基础工作产生问题的原因探析
1、高校会计基础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高校领导是高校财务会计工作的主管人员,多是科研或者科学出身,在财务会计相关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方面既缺少经验又缺少精力,部分高校领导通常仅仅简单地认为财务会计部门就是记账部门,没有必要投入太多的精力与资源对管理水平进行提升。这种对财会工作规范化建设认知的不足,使得财务会计人员业务知识的培训与提升较为缓慢,基本的财务技能水平在不断下降,对于出现的新的财务会计问题缺乏知识储备,无法进行有效的职业判断,财务会计工作受到部分领导过多的不利干预,影响了高校会计基础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提升。
2、基础会计工作在内部管理中被忽视
当前高等院校财务工作的重心更多地聚集在资金管理上,对于财务工作的其他方面,如资产管理、预算管理、资产清查以及财务分析等较为忽视,基础财务会计工作在内部管理工作中并未被重视。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相关工作多是流于形式,在执行审计工作时缺乏应有的权力与独立性,对于高校财务工作进行评价的相关工作也较为表面,为违法行为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以某高校为例,教学科研单位用自己的经费购置的仪器设备,使用起来比较随意。现在学校规定,只要超过800元,都要登记造册,丢失要赔偿。某实验室一次购入10个千元以上的计算机硬盘,学校检查时,发现丢失了两个,按照新规定必须赔偿。教师们不理解:我们自己经费买的,为什么学校还要检查?还要赔偿?
3、来自外部的监管力量较为薄弱
监管是财务会计工作合规与合法的重要保证,外部监管是监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而言,监管工作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上级主管部门,当前上级主管部门对于高校的监管次数越来越少,高校的会计工作无法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定期的监督与指导;其次是来自中介组织的监管,主要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当前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着较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执行高等院校审核工作时,独立性较差,审计工作往往只是限于表层,对于发现的重大问题并未予以深入分析,监督效果较不理想。
4、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足
高等院校在财务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推进上表现的较为迟缓,一方面是由于高校自身的性质与企业具有较大差别,适用的财务信息系统对于高校的适用性不强,高校通过信息化来实现控制与相关管理职能无法以较为合理的价格从外部购置较为合适的信息系统,影响了高校财务工作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高校对会计信息化的投入较为不足,高校推行财务信息化工作缺乏资金支持,既有的软件或者信息系统随着形势与政策的变化已经不适应现有业务的要求,需要进行及时更新才能实现相关功能,而且高校在财务人员培训层面投入略少,财务人员在会计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储备较少,对于相关软件无法有效使用,也不能够利用其进行有效管理与控制。
四、高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对策探讨
1、大力提升领导干部的重视程度
领导是否重视是实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保证。只有领导充分重视,财会人员才能更好执行相关制度来获取真实、无误的原始凭证,并记录账簿,规范地填制报表。从源头上控制,为会计数据的真实性提供保障。只有领导干部对会计基础工作充分重视,才能够为财务会计人员的培训以及技能提升提供更多的资源,财会人员轮岗制度才能够得到执行。
2、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高校应该建立健全内部管理体系,对会计工作的领导职责进行明确。高校还应结合实际,积极健全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具体制度是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支撑,相关部门应该切实合作,对各项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及时核查,对于问题及时发现、整改,促使高校会计基础工作有制可依,并对制度及时完善,保证制度得到落实。以四川大学为例,为了规范财经行为,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努力在学校形成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体系、严格有效的绩效评估制度、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平台、高素质的财会管理队伍和诚信体系下的财务管理模式,还专门在2015年设立了四川大学“财务管理”科研项目。
3、完善监督机制
监督机制的执行主体应该包括政府监督部门、中介机构和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主要对高校经济活动的合法以及相关会计资料的真实与完整进行监督,三种主体应相互配合,做到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全方位覆盖,确保高校活动在法规的约束下运行。此外,还应建设内网进行动态监督管理,采用信息化方式进行数据处理,改变各部门信息孤岛的现象,提高会计核算的时效性和工作效率;同时还要对信息输出管理进行规范,遵循相互制约和安全保密的原则,建设良好的内控环境。
4、提升高校会计工作信息化水平
随着高校会计业务日益复杂,很多基础工作通过电算化操作能大大减少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和手工操作的错误。因而高校应该加大对会计电算化的资金投入以及加强对电算化人才的培养或引进,通过实现先进的电算化管理来提高会计基础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一、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之一是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部分会计存在失真现象,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并导致财政收入减少。第一,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部分事业单位核算的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存在着少填、漏填、不填的现象,影响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准确性。第二,原始凭证存在虚假现象,虽然表面上看符合规定要求,时有发生违规编制虚假的自制原始凭证的情况,实际上存在很大人为因素,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第三,账簿设置书写不规范,有的会计科目名称不规范,没有验收人或经手人签字,个别单位不设置总账,没有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账簿,影响了各明细账的核对。
2.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全
很多部门和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各种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财务监督机制,存在着不健全的现象,不能真正按规定制度办事,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赊账过多、过滥,不能实行统一有效的管理,忽视了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给违法违纪行为造成可乘之机,严重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给单位财务核算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
3.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对事业单位而言,由于单位领导的随意性,很多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职业道德不高,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财务知识贫乏,也使得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陷入困境,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难以发挥会计核算的作用,直接影响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效率。
二、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制度的对策
1.完善会计基础工作
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关键部分是会计基础工作。《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九条明确规定,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由财政部在会计制度中具体规定权责发生制核算的。完善会计基础工作,强化会计基础工作,杜绝原始凭证弄虚作假,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是解决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的关键,有利于提高会计核算质量。《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应规范化记账凭证和账簿的书写,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以便于事业单位进行会计核算。
2.建立严格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
根据当前的形式及本单位的具体实际,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绩效评价制度等几个方面。为了让事业单位按照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要求进行核算,事业单位也要转变治理观念,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完善现有的财务制度,明确规定财政资金收支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相关业务,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明确规定核算的经济业务和注意事项,明确规定财产的审批、现金的管理、审批权限的分配、资金的筹集和使用,在财务制度中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价制度,进行相关经济业务或事项的核算,进一步完善尤其是绩效评价制度,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3.加大会计监督检查
对事业单位而言,应加大会计监督检查,加强内部控制、外部监督检查力度,加大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监督力度。传统的会计监督手段主要以查错防弊为主,现在主要体现在事前控制,这样可以确保会计信息的合法、真实、完整,以保证会计监督的针对性更强。事业单位要想搞好财会工作,就应该加强和社会、国家监督部门的合作,严格执行编制的预算,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检查形成合力,有效发挥监督部门的作用,才能达到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开展定期的监督检查。要加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遵守国家财经法律、法规,严格按照《会计法》的有关规定,加大对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包括基础工作是否规范、财务会计制度是否健全、会计核算工作程序是否符合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得到发挥。
三、结束语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是一项综合工程,要严格按照《会计法》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应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加强对事业单位的预算,不断地完善会计基础工作,加大会计监督检查,强化会计监督和社会监督,不断改进和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及时学习、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水平,促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向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发展。完善事业单位的收支核算体系,完善预算管理与编制制度,真正将建设业务纳入企事业财务会计核算体系,提出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建议。
作者:汪艺君 单位:江西省水文局
参考文献:
[1]李津庆.浅谈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J].学周刊,2011,(35).
财务会计理论是财务会计实践的理性认识。财会理论结构的基本涵义是将多样化的财务会计理论通过一定的逻辑联系有效地紧密联合在一起而构成的一套多层次、全面的理论结构系统。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主要包含两种理论:财务会计应用理论和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其中每一种理论都包含着多层更加细致的理论涵义。具体是财会基础理论包含财会重要核心理论和财会基本理论以及财会理论的理论基础这几种层次上的涵义;财会应用理论指的是财会基本准则实现理论和财会基本准则发展理论以及财会基本准则结构内容理论这三种层次上的涵义。
二、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的基本要素
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一般包括财务会计基础理论、财务会计应用理论以及财务会计环境理论,每一个基本组成要素之间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从而组成了一套备有科学指导意义的理论结构系统。而针对财务会计理论来说,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又是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的的一个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财务会计基础理论一般包含以下几个理论:会计基本原则、会计的基本目的、会计基本要素、会计的基本手段、会计的基本实践、会计的基本环境以及会计的基本检查。而对于财务会计环境理论来说,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公司的内部环境,公司的内部环境一般是指公司的整体管理规章制度、公司的内部文化以及公司的未来的发展规划等等;第二个是公司的外部环境,公司的外部环境主要是指公司在整个社会市场环境中所拥有的市场份额和经济发展情况等。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所包含的几个基本要素之间存在着彼此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基本关系。
(一)会计的基本目的
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所研究的基本服务对象是财务会计工作,而只有在弄清楚财务会计工作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目标之后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开始研究会计。
(二)会计的基本假设
财务会计的基本工作范围是由会计的基本假设所控制的,通过熟悉掌握财务会计的内部基本情况,从而帮助公司在忽略一切客观因素的影响,并且排除掉所有与会计工作无关的内容以及干扰因素,从而使得公司能够在纯粹的良好的环境中实施会计工作,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保证所摸索和总结出来的规律具有可靠性和科学性。
(三)会计的基本原则
财务会计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点,财务会计资料一定要保证准确无误并且清晰,通过特定的计量标准和权利职责发生制的方式来保证收入与开支成正相关的比例关系。为公司的相关业务或者项目提供最可靠最科学的会计工作服务;第二点,财务会计在进行核对计算工作和提供数据资料时,务必保持非常严谨的态度和遵循重要性原则,从而确保所完成工作的质量。
(四)会计的基本要素
会计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负债、资产、所有者权益、费用、利润、收入组成了公司的六大最基本的会计要素。其中:负债、资产和所有者权益这三条基本会计要素属于资金运动的相对静止状态,也就是反映公司的财务基本情况;费用、收入和利润这三条基本会计要素则属于资金运动的显著变动状态,也就是反映公司的运营状态。
(五)会计的基本手段
会计的基本手段就是指进行会计核准计算和数据资料时所需要的手段和程序。会计理论是属于管理方向的一门学科,它最最重要的是如何正确选择合适的核准计算方法以及监督对象,为了保证会计核准计算和会计资料信息的准确度和科学化就必须采用合适的手段来搜集、处理、总结、规律化以及公布,要高效准确地完成这些工作就必须保证会计的基本假设以及会计的基本原则的有效实施。
除以上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的基本要素之外,财务会计理论结构还包括会计的基本实践、会计的基本检查以及会计的基本环境这几个方面的基本要素。
三、建立统一的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
(一)意义和指导思想
首先,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经济结构体系产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国际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今的社会实践的需求。因此,在这种形式下,建立统一的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建立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确保我们在总体上控制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的归属,熟悉了解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与会计理论结构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更进一步控制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应该包括什么样的理论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应该存在什么样的联系。从而有效建立并完善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最终,使之为我国现代化经济实践提供有力稳靠的理论指导和高效的实践手段。在建立这种统一的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的同时,我们必须充分学习全世界的各种财会理论结构体系的内,并且有效吸收这些理论体系中的特色优势,过滤掉不是和我过经济发展的观点和内容。只有坚持这样的指导思想,才能够更加高效地建立统一的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并为我国现代化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整体性原则:在建立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时,它的基本内容是由各种各样的财会理论以特定的规律有机结合在一起所组成的。因此,必须从财会理论结构体系的整体着手进行完整全面的思考,以保证财会理论结构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内容具备可靠性、科学性和方向性。
结构性原则:结构性原则也就是必须保证财会理论结构体系中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容根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排序,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容之间的联系应该有紧密度和稳靠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的内部整体性。
除此之外,为了保证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的可靠性和科学性,我们还必须坚持层次性原则、动态性原则以及逻辑性原则等基本原则。
(一)准确评估企业内部风险,切实完善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财务风险始终伴随其中。风险评估主要是在企业经营发展的过程中,管理者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来控制企业内部和外部的风险。其中主要包括企业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会计基础工作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因为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人员因为出现误报会计信息而违背国家会计法律法规;二是因为会计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失误而导致企业股东、债权人等发生公共危机;三是因为企业发展过程中,账务不实而导致企业资金出现流失的现象,这样不利于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因此,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管理者应该树立良好的风险控制意识。针对企业发展中各种会计风险控制点,有效构建起科学合理的财务风险管理系统。最后再通过采取风险预警机制、风险识别措施、风险评估方法、风险分析和报告等措施,来有效结合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财务问题。
(二)加强对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监督,增设会计基础考核规定。在企业经营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对各项经营活动进行有效控制是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一个非常重要的结合点。其中企业内部监督是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内部控制应该构建的与实际相结合的监督检查措施,以此来强化企业内部控制。这样一旦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便可以采取相应的整理措施。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需要充分利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措施来强化企业内部监督,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由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来强化当前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高校监督。最后采取高效的监督措施来解决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问题,有效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3]。在企业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监督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持续性监督检查;二是专项监督检查。除此之外,企业为了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占据优势地位,便需要将会计基础工作较好的纳入到企业内部控制中。因此,为了能够更加全面的反映出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财务部便需要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标准作出明确规定,一旦发现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任何伪造、变造和违法销毁会计信息凭证、会计账簿等行为,应该给与非常严厉的惩罚。甚至对于一些情节非常严重的,还应该追求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结论
时至今日,虽然论述预算会计和政府会计问题的国内文献甚多,但学界至今尚未提出逻辑严密的预算会计概念框架。事实上,主要由于缺乏反映预算循环的支出周期概念,目前关于预算会计概念框架的认知存在明显误区,许多文献把财务会计要素与预算会计要素以及两者的信息结构混为一谈。这些文献也没有清楚意识到良好的政府会计需要双重方法:一方面通过预算会计提供与支出周期各阶段交易相关的信息用以监控预算过程,另一方面通过财务会计提供现金信息或应计信息,主要用于报告和披露政府财务状况。由于认知上的误区和盲区,加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政府会计改革(主要线索是引入应计会计基础)产生的示范效应,关于在我国引入应计会计基础的呼声日益增多,而以支出周期为主线扩展预算会计核算范围这一更为紧要的核心改革命题,似乎从研究者的视野中消失了。
本文认为,用以刻画预算循环的支出周期概念理应是构造预算会计框架的逻辑起点,惟有如此,信息使用者才能获得一幅幅有关政府预算运营(budgetaryoperation)的连续画面和完整图像,为有效监控预算执行过程、管理财政风险、改进决策制定(decisionmaking)和强化受托责任(publicaccountability)带来极大便利。循此思路,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核心命题和战略次序是:以支出周期为主线构造全面的预算会计;只有在这项改革完成以后,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的变革才是适当的。
循此思路,本文第一部分界定了预算会计适当的信息结构,它完整覆盖支出周期的拨款(授权)、承诺(支出义务)、核实(应计支出)和付款(现金支出)四个阶段的交易和相关信息。第二部分运用支出周期概念分析预算过程的循环性质,解释为何预算所固有的循环特性和关键性的预算事项,需要对应于支出周期的信息结构才能被恰当地刻画。第三部分讨论基于支出周期的预算会计框架,应具备什么样的账户结构以及所应采用的基本核算方法。第四部分讨论预算会计要素与财务会计要素的差异及其原因,阐明为何不能以财务要素作为构建预算会计概念框架的理由。在此基础上,论文的第五部分提出了现阶段我国预算会计和政府会计改革的核心命题与战略次序。论文的最后部分给出了本文的主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一、预算会计的信息结构
要准确界定预算会计的适当信息结构,首先需要弄清楚两个相关的基础性问题:(1)预算会计的目的和功能是怎样的?(2)政府预算的特性和运营流程需要什么样的信息结构才能被恰当地刻画?
先来讨论第一个问题。关于预算会计的目的和功能,官方的正式提法是“核算、反映、监督政府预算执行”。(1)这一定位也被学界普遍追随,认为“预算会计是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采用一定的技术方法,核算、反映、监督国家预算执行情况及其结果的一种专业会计”(张月玲,2003)。
这里的问题首先在于:将预算会计定义为监控“预算执行”的政府会计,很容易诱发一个具有误导性的信息结构:让人误以为预算会计只是记录和追踪“预算执行”阶段的信息。由于“预算执行”限定为立法机关批准预算(使预算成为法律)以后的行为,以上定义就将预算准备阶段发生的一个极为紧要的“拨款授权”(立法机关“批准”预算的本质)信息,先验性地排除在预算会计的信息结构之外。
那么,适当的预算会计信息结构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呢?
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求理解预算的实质和预算运营所固有的循环特性。众所周知,预算的重心在于公共支出管理。与私人部门不同,公共部门的开支受制于许多约束才能最终实现。这些约束首先来自预算授权和依据授权进行的预算拨款。一般地讲,在民主与法治社会中,如果没有明确的预算授权,就不可能有实际的公共支出。预算授权不仅赋予政府和支出机构合法开支公款的权利,而且也是公共支出控制(合规性控制)的强有力的法律武器。(2)除了明确的授权和拨款外,公共支出还须受承诺(支出决定)的约束——没有承诺(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便不可能发生后续的支出。承诺之后尚需经历核实(对供应者交付的商品与服务进行核实)阶段,公款才能最终流向商品与服务供应者,形成付现(payment)意义上的公共支出。
公共支出的这个复杂流程可以简洁而贴切地用支出周期(expenditurecycle)概念来描述,而拨款(appropriation)、承诺(commitment)、核实(verification)和付款(payment)构成支出周期中此消彼长、相互继起的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见下页)。
与图1所示的支出周期概念相适应,一个有效而实用的预算会计信息结构应覆盖四个基本的会计要素:拨款、承诺、核实和付款,每个要素构成一个特定的预算账户(budgetaccounts)。事实上,政府会计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通过一系列预算账户来记录年度预算的执行情况,这些账户均在每个预算年度之初开启,并且在年度结束时结账(因而年末不存在余额问题)(徐仁辉,2001)。
图1支出周期及其构成阶段
图1支出周期及其构成阶段下载原图
二、预算运营与支出周期
现在我们讨论前面提及的第二个问题:政府预算的特性和运营流程需要什么样的信息结构才能被恰当地刻画?要回答这一问题,除了理解预算运营所固有的循环性质外,还需要明确理解在各主要流程上的关键性的预算事项(交易)。
正如图1所示,拨款、承诺、核实与付款构成支出周期的四个阶段和预算流程的关键环节,政府预算就是在这个流程下完成一个又一个循环。从形式上看,公共预算的突出特性就是其循环性质:一个循环结束,下一个循环就开始了,通常少有停顿并年复一年在相同的路径上行进(AllenSchick,2002)。
一般地讲,每个国家都需要在管理流程之外建立预算运营(operation)流程,用以追踪预算过程各个阶段的交易信息,确保对整个预算过程实施全面的财务合规性控制。在现代法治社会里,预算运营流程起始于立法机关批准预算(实质是支出授权),期间经历支出承诺(commitment)和核实(verification)两个阶段,终于对商品与服务供应者的付款(payment),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支出周期。因此,几乎从直觉上即可断定:支出周期是刻画预算运营流程的最为贴切的概念,也是构造预算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3)
支出周期概念的建立及其构成阶段的划分,不仅准确刻画了预算运营的循环性质,而且为建立和实施预算过程的财务合规性控制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一般地讲,只有依托支出周期概念构造预算会计的概念框架和核算框架,才能同时提供用以监控预算执行过程的最有价值的前向信息(授权、承诺和核实阶段信息)以及用以实施事后审计的后向信息,以确保对预算运营的各个主要阶段实施基本的合规性控制。
支出周期概念不仅是对预算运营流程实施合规性控制的基础,也为准确定义预算会计(budgetaryaccounting)功能与信息结构提供了极大便利。在发达国家中,预算会计的细节因会计制度不同而不同,但共同的阶段通常包括拨款(法律机关指定的支出机构在财政年度内可获得的金额)、拨款分配(预算当局向下属机构分配拨款授权)、承诺和付款(A.普雷姆詹德,1996)。这些信息清楚而准确地刻画了预算运营流程的动态和连续的画面,使得借助预算会计将公共组织的活动和公共资金流动一一呈现成为可能。正因为如此,作为政府会计的核心组成部分,预算会计应被准确地定义为“追踪拨款和拨款使用”的政府会计(SalvatoreSchiavo-CampoandDanielTommasi,1999)。
三、预算会计要素与财务会计要素的比较
国内学界关于政府会计与预算会计框架的讨论大多是围绕财务会计要素(financialelements)展开的。根据会计基础的不同,财务要素(报表要素)可区分为现金基础和应计(权责发生制)基础(accrualbasis)下的财务要素。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2000)界定了现金基础政府会计的三大会计要素:现金收款(cashreceipt)、现金付款(cashpayment)和现金余额(cashbalance)三大会计要素;在应计会计框架下为公共部门确认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权益以及收入(revenue)、费用(expense)五个要素。由于现金基础会计的局限性,一般地讲,政府会计的信息结构应覆盖到更大的范围,特别是当公共管理从注重合规性目标扩展到更高层次的绩效(performance)目标、从现金管理扩展到资产负债管理以后,现金信息的局限性(滞后、狭窄和易纵)越来越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等为代表的一批OECD国家相继引入应计会计基础,主要原因也在于此。
表2预算要素与财务要素的比较下载原表
表2预算要素与财务要素的比较
从会计基础扩展为应计基础的努力虽然大大扩展了政府会计传统的(现金)信息结构,但即便如此,应计基础下的财务要素仍然未能覆盖基于支出周期概念的预算要素(budgetaryelements):拨款(对应预算授权而非资金划拨)、支出义务(对应承诺)、应计支出(对应核实)和现金支出(对应付款)。表2显示了预算会计所记录的“预算要素”与财务会计所记录的“财务要素”的差异。(4)
由表2可知,除了现金基础下的“现金付款”这一财务要素与“现金支出”这一预算要素相同外,其余所有的财务要素都不能覆盖支出周期中上游阶段的预算要素。这种差异清楚地表明:将财务要素(更一般地讲是在财务会计框架内)作为讨论预算会计概念框架和信息结构的逻辑起点,是非常不恰当的。
我们感兴趣的是:预算要素与财务要素的差异是如何产生的呢?
答案在于:“预算”与“财务”以及相应的“预算信息”与“财务信息”,原本就是两对虽然相关但却存在本质差别的概念,现实世界中的“预算系统”和“财务系统”的特性也是如此。两者的根本差异体现在两个方面:
1.未来导向和历史导向
历史导向和未来导向是预算与财务的根本区别之一。预算是以未来为导向的在多用途之间进行资源分配的财务计划。财务报告则是以回顾的形式,根据一个组织的经济状况和绩效来记录“已经发生”的财务交易和事项的结果。预算事项远在财务结果产生之前就已经发生,并且由于其固有的重要性而需要在会计上进行记录。预算会计就是记录这些先于财务结果的交易与事项的平台。历史导向和未来导向的差异不仅意味着预算要素一般不能满足财务要素的确认标准,也清楚地表明:基于支出概念的预算会计对交易和事项的记录时间,通常早于基于财务要素的财务会计所记录的时间。举例来说,虽然应计基础将记录交易的时间从“现金收付”提前到“权责发生”阶段,但仍然不能记录在预算运营上游阶段的“授权”和“承诺”,因为预算授权和承诺(支出义务)通常并不满足“负债”的确认标准。(5)
2.预算执行控制与财务状况披露
预算系统与财务系统的基本功能也是不同的。预算系统的重点是在支出层面实施可靠的“预算执行控制”,以确保公款的取得、使用和使用结果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图和要求。相比之下,财务系统的重点在于通过准确记录和报告交易与信息披露报告实体的“财务状况”。两个系统在基本功能上的差异,客观上要求在财务要素之外建立相对独立的预算要素,即与支出周期各阶段交易相对应的拨款、支出义务、应计支出和现金支出,以此构造相对独立于财务会计的预算会计框架,以满足预算执行控制的需要。
有必要解释一下的是预算会计要素中的“应计支出”要素。显而易见的是:由于核实阶段并未发生实际的现金支付与资源消耗,现收现付制(现金基础)会计和成本会计无法提供这一信息。那么应计基础会计又如何呢?我们知道,应计会计记录交易的时间正好处于核实阶段:在此阶段,承担支出的责任或取得收入的权利已经发生。既然对商品与服务交付的核实表明“权”、“责”已经发生,采用财务要素中的“费用”(expense)代替预算要素中的“应计支出”(accrualexpenditure)不是很合适吗?
这正是一个令人误入歧途之处。首先要明确的是:在前述的IFAC确认的财务会计要素中,无论是现金基础还是应计基础下的财务要素,都没有一个包括了应计支出。其中,应计会计基础确认的是“费用”而不是应计支出。虽然在一般意义上这两个术语几乎是完全相同的,但在会计意义上它们具有非常不同的含义:会计上的费用指的是会计期间内资源的“使用”或“消耗”;相比之下,“应计支出”是指在同一期间内“取得”的商品与服务的价值(SalvatoreSchiavo-CampoandDanielTommasi,1999)。这一差异表明:预算会计中记录“应计支出”的时间比应计会计下记录“费用”的时间早得多,至于此前的预算授权(拨款)和承诺(支出义务)信息就更是如此。从这里我们再次看到,就会计信息至关重要的前瞻性特征而言,基于支出周期概念的预算会计最强,现金基础财务会计最弱,应计基础会计则介于两者之间。
四、我国政府改革的核心命题和战略次序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是在1997—1998年改革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次改革按照组织类别将预算会计区分为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三个分支,三者采用不同的会计科目记录“各自”的交易。按组织类别构造预算会计核算框架的做法,客观上形成了相互分割、互不衔接的“三张皮”格局,一方面导致会计信息支离破碎失去可比性,另一方面导致总预算会计和核心部门无力追踪支出机构层次上的交易信息。更严重的是:现行预算会计的三个分支虽然都记录各自的交易,但没有哪一个分支完整地记录了支出周期上游阶段的预算拨款(授权)信息,中游阶段的支出义务(对应承诺交易)和应计支出(对应核实交易),(事前)财政监督、管理财政风险、评估财务状况和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这些关键的管理决策(managerialdecision)职能几乎完全落空(王雍君,2004)。
造成以上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历次改革都没能突破建国以来按组织类别(organizationclassification)构造预算会计框架的思维定势,自然也就无法从预算的循环性特征中抽象出“支出周期”概念。由于和支出周期概念的缺失,加上囿于组织架构的思维定势,改革者和研究者无法找到思考预算会计体系构造问题的正确框架,取而代之的是依据“单位性质”(组织类别)来先验地设定预算会计体系,而置预算运营的循环特征(支出周期)于不顾。其实,哪些“单位”应纳入预算会计体系,从逻辑上讲并不取决于单位的性质(事业单位、行政单位抑或政府整体),而应取决于会计实体(accountingentity)的界定标准,这也是国际通行做法。(6)
引人注目的是:一些相关文献普遍把现行预算会计信息的过于狭窄和滞后,归因于在财务要素(financialelements)和会计基础(accountingbasis)选择上出了问题。这些文献无视发达国家将联结支出周期的预算会计作为政府会计基石这个事实,误以为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政府会计定位为财务会计”,并侧重从财务要素(financialelements)的角度为我国的政府会计开出改革的药方,比如建议在政府会计中设置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结余六个会计要素,以此扩展会计信息的核算范围;而在预算会计改革方面,则多从组织架构(哪些公共组织应纳入预算会计和政府会计范围)的角度去寻求改革路径和方向。(7)据此,政府会计改革的方向往往被不适当地设定为引入(修正或全面的)权责发生制基础(accrualbasis),来取代或至少部分取代现金基础(cashbasis)(陈工孟,邓德强,周齐武;2005)。
在这个事关预算会计与政府会计改革核心命题与战略次序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澄清误解并保持清醒的头脑是十分重要的。作为中国预算会计的核心命题,究竟是依托支出周期构造预算会计的核算框架,还是继续沿用组织类别构造其核算框架?作为政府会计改革的战略次序,究竟是将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扩展到支出周期的各个阶段更具优先性,还是通过引入(修正或纯粹)应计会计基础扩展财务要素(覆盖资产与负债)更具优先性?
笔者以为,中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核心命题和战略步骤应把握以下两个要点:
(1)借鉴在发达国家中广泛采用的“双重方法”,以保持和改进现金会计基础的前提下,以支出周期概念为主线扩展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此为最优先事项;
(2)在这方面采取具体行动之前,引入应计会计基础扩展政府会计核算范围(覆盖资产与负债)的做法,哪怕是渐进性的,也有本末倒置之嫌。
第一个要点中提到的“双重方法”是指在那些采用现收现付制会计的国家(多数国家如此),政府会计在传统上一直采用双重方法:(1)通过预算会计(budgetaryaccounting)或拨款会计(appropriationaccounting)记录拨款,以及记录支出周期不同阶段上拨款的使用;(2)只是在收到或付出现金时,通过现收现付制会计来确认交易。所以,基于监督预算管理或实施合规性控制的目的,现金基础会计不应把对承诺的会计核算排除在外。其实,目前多数发达国家都在预算会计的框架下,在某种程度上保持对拨款(授权)、承诺(支出义务)和核实(应计支出)阶段的会计记录,即便转向应计基础会计的国家也是如此(SalvatoreSchiavo-Campo&DanielTommasi,1999)。
现在转向第二个要点:为何基于支出周期概念扩展预算会计核算范围的改革,应优先于引入应计会计基础的改革?这里有三个理由。
首先,与引入应计会计基础评估政府财务状况和支持绩效导向(performance-orientation)公共管理改革相比,通过追踪与支出周期相关的预算信息确保对预算过程的财务合规性控制,具有更高的优先性,因为一般地讲,只有在顺应规则的文化潜移默化到公务员队伍之后,转向更高层次的绩效目标才会水到渠成(AllenSchick,2000)。
其次,从实务层面看,许多发达国家是在首先建立基于支出周期概念的预算会计框架的基础上,才逐步引入应计会计基础。除了美国这一相当典型例子外,荷兰和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也大多如此。意大利在采用现金基础会计的同时,也采用对应于承诺阶段的义务基础(obligationbasis)的预算会计方法,从承诺和现金支付两个方面同时记录和报告实际支出,这一双重模式地方政府的会计和报告中占据基础性地位。正是在业已建立这种强势的“授权性”(authorization)的会计方法的基础上,意大利才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应计会计基础(EugenioAnessi-PessinaandIleanaSteccolini,2005)。荷兰的改革也遵循了相同的战略次序,它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中央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中引入应计基础,但此前基于支出周期的预算会计体系已牢固地建立起来(M.PeterVanDerHoke,2005)。
主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本文的主要结论和政策含义可概括如下:
1.支出周期是构造预算会计概念框架最适当的逻辑起点。拨款(授权)、承诺、核实和付款构成一个完整的支出周期的四个相互关联的阶段。能够完整地追踪支出周期各阶段预算运营的关键信息,是良好预算会计体系的主要特征。
2.以支出周期构造预算会计的概念框架和核算体系,不仅能十分贴切地刻画预算过程的循环性质,也能清楚简明地传达对应于各预算运营流程的关键预算信息,由此形成的由“预算授权”、“支出义务”、“应计支出”和“付现支出”构成的相互继起、逻辑严密的完整信息链,可为有效监控预算执行、妥善管理财政风险、改进决策制定和强化受托责任提供极大便利。
3.无论政府会计采用的会计基础如何,预算会计的账户结构均应依托支出周期概念,按“拨款”、“承诺”、“支出”(核实阶段的应计支出)和“付款”构造,用以收集对监控预算执行最具价值的信息,特别是前瞻性信息。
关键词: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
建设规范的工会财务会计管理目的就在于促进各级工会组织切实重视和改进并完善工会的基础会计行为,逐步规范财务会计管理,从而促进各级工会组织管好、用好工会经费,保证资产、资金的安全完整和效益最大化。2013年5月21日,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修订并颁布实施了《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经过三年多的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各级工会组织的财务会计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制度化、常态化、长期化的长效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同时由于各地工会组织对财务会计管理规范的重视程度不同,管理能力不同,各级工会组织在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对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的新思维
关于建设规范化的财务会计管理,绝大多数工会组织把研究重心放在了剖析规范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寻构建规范化的工会财务会计管理的主要途径等方面,而忽视了对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的内涵以及“道德”“规范”“法律”之间的关系,殊不知这也恰恰会影响到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实施和成效。(一)何为“规范”规,即尺规;范,乃模具。对于规范的含义,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释和理解。规范可以是名词,释义是明文的规定或约定俗成的标准,如“管理规范”“道德规范”;还可以作为动词,释义是按照事先规定的标准、要求进行操作,使某一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如“规范管理”“规范操作”。综合多方面资料,结合当前国家对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可以形成这样一种认识:各级工会组织要想实现规范化建设在我国各级工会组织的财务会计管理中落地生根,并将之固化到全体工会组织的财务会计人员心中,最终形成规范化的标准和行为指南,各级工会组织的财务会计管理者必须对“规范”的含义和内容重新认识,重新定位。简单地说,规范就是规矩,就是规则;规范就是责任,就是使命,就是担当。只有实现思想规范化,才能做到行为规范化;只有实现财务规范化,才能实现会计规范化;只有实现顶层设计的规范化,才能实现下级执行的规范化。归根到底,思想的规范化才能引领行为的规范化。而思想的规范化属于意识形态范畴,需要高尚的道德、纯洁的心灵、坚定的信仰(信念)、顽强的意志力、社会舆论的引导与监督等方面共同发力才能真正实现。因此,作为各级工会组织的财务会计管理者,必须树立“规范”问题的新思维。(二)“财务”与“会计”的关系对于“财务”与“会计”关系的认知也会影响到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组织实施。通俗地说,财务就是资金的收支运动;会计就是主要采用货币为计量单位,借助于一系列会计核算方法,进行连续、系统、综合地核算和监督,提供系统的经济信息,对财务活动或者资金运动实施监督和管理的手段。“财务”与“会计”的关系可以描述为:财务是会计的内容或对象;没有财务活动的发生,就没有会计的存在;会计是对财务的核算与监督,也是对财务的管理服务。基于财务与会计紧密融合的关系,二者组合为“财务会计”。(三)“管理规范”与“规范管理”的关系很多人对“管理规范”与“规范管理”之间的关系认知是错误的,这就必然影响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组织实施。“规范管理”是动词性短语,“管理规范”是名词性短语,二者有明显区别。“规范管理”是实现“管理规范”的手段、措施、路径;“管理规范”是“规范管理”的目的、结果、标准[1]。(四)“道德”“规范”“法律”的关系除了以上三种关系,还必须辨别清楚“道德”“规范”与“法律”三者之间的关系。“道德”对“管理规范”的作用和效力最强,是人们品质修养达到一定高尚境界、发自内心的一种自我行为约束,是经济社会中规范人类行为的最高行为准则与规范,其最显著特点是高度的自律性。现实中,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很多人的道德水平尚未达到高度自觉的境界。因此,目前来说,“道德”对“管理规范”的作用和效力尚不能完全显现。“规范”即“规范管理”的简称,也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管理规范”的作用和效力介于“道德”和“法律”二者之间,其特点主要体现在行政上的强制性和某种程度上的自律性,但其强制性要略逊于法律,其自律性则远远地逊色于“道德”。“法律”是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按照一定法定程序批准和颁布的、人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必须遵守的最低行为准则与规范,是人人不能触碰的“高压线”,其对“管理规范”的作用和效力主要体现为严酷性和强制性。纵观“道德”“规范”和“法律”三者对“管理规范”的作用、效力及特点,“道德”是温暖的,“规范”是中庸的,而“法律”是冷酷的。在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进程中,“道德”“规范”和“法律”三者一个都不能少,必须共同作用才能完成。“规范”不能替代“道德”,更不能替代“法律”,但“规范”能吸纳自律性“道德”的大爱和人性的温暖,能适度地抵消强制性“法律”的冷酷无情和负面影响,其作用和效力是“道德”和“法律”无法替代的。工会财务会计的负责人和从业者不仅要培养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制定并严格遵守各项财务会计管理规范,而且要敬畏财经方面和《刑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二、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实效分析
为了提高对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有必要对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实效进行分析,从而构建规范化的财务会计管理规则。(一)实现会计的目标工会财务会计是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其目标是通过对工会事业的各项业务进行核算和监督,提供真实有用的会计信息,为改进和加强工运事业服务。一是反映各级工会组织在工会事业中的财务状况、经费收支成果;二是反映各级工会组织对工会会员、上级工会和政府委托的工会经费的收、管、用的效果。会计基础规范是各级工会财务工作的核心工作。规范财务会计管理,必须从基础财务会计工作抓起,要抓住这个“牛鼻子”不放松。从对各级工会的财务会计管理现状调研看,不少基层工会财务工作仍十分薄弱,存在原始凭证随意丢失、不按规则装订和保管、凭证的填制不规范、账目不清等现象。这样的财务会计工作很难做到为工运事业服务的。财务会计基础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是整个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务必引起所有财务会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规范工会的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是工会法和工会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赋予各级工会组织财务会计管理者的神圣使命和责任。工会经费寄托着各级政府的关怀与支持,关系着职工的生存、发展、改善和提高;工会经费的收缴、管理和使用好坏必须通过工会财务会计提供的真实信息予以反映。因此,只有规范管理工会财务会计工作,才能提供工会经费收、管、用等方面的真实的财务信息[2]。这既是各级政府和工会组织进行工会经费管理决策的需要,也是维护和保障全体工会会员及其家属基本权益的需要。27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完成工会的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第6条规定:工会的基本职责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我国工会组织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工会组织,不仅严格维护全国职工的合法权益,而且还要肩负着政府和全国所有职工的重大历史使命———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社会的良好秩序、经济的持续发展。各级工会只有按政策规定及时足额收缴经费,才能保证资金的安全完整;只有按工会法和政府制定的政策以及专项经费的用途用好资金,才能使工会的有限经费充分发挥出最大效益。而这些信息完全可以通过工会财务会计的载体———账、报表等形式予以反映,这些会计行为也要得到有效监管。只有规范管理工会的财务会计行为,才能真实地考评各级工会组织在代表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方面职责的履行情况,反映经费的收缴、使用和保管情况。为各级工会组织履职尽责提供充分的经费保障,也是保障工会职工合法权利的需要[3]。如果财务会计工作不合规,财经纪律松弛,账目管理混乱,这样的工会组织很难想象能够完成政府和工会职工委托的使命。(三)履行工会财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工会财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应当具备基本的会计职业规范,如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敬业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等;同时,还要严守工作纪律,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圆满完成各级工会组织交办的工作任务。工会财务人员是工会财务会计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和完成者,会计基础工作是其从事会计工作最直接的对象。要认识到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不仅是规范工会财务会计管理的最基础性工程,而且也是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的保证;不仅是各单位的内部管理行为,也是社会的管理行为。在对某市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现状的调查中,不少基层工会财务人员均存在不按《会计工作基础规范》和《工会财务会计规范》的规定填制原始凭证和记账、原始凭证随意丢失等现象。因此,要清醒地认识到会计基础薄弱最终必然会导致财务混乱和会计信息失真,这不仅仅会损坏工会财务会计队伍的形象,而且会诱发财务人员犯罪,从而给工会行业的财务工作、甚至国家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对工会财务会计管理的规范化建设坚持制度化,能有力地促使工会财务人员提高个人业务素质和会计工作水平,从而顺利地完成各项财务工作。因此,工会的财务会计人员是规范化建设的最直接受益者。工会财务人员应自觉地学习和领会《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等法规制度的各项规定和精神,吃透和掌握各项政策方针的真正内涵,正确地熟练处理各种工会业务,把自己的良好品质和精湛的业务技能充分施展在平凡的工会财务会计工作岗位上。
三、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路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工会财务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各级工会组织的实际情况,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主要路径体现为三项工程。(一)基本工程:摸清家底,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具体要求,做好具体工作部署首先,要做好调查研究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组建由专家学者、各级工会财务管理人员、政府审计部门的人员、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等人员组成的调研队伍和调研组,明确工作任务和职责。其次,要做好调研人员调研前的培训学习和纪律要求,特别要重点强调调研的必要性,不仅要查清工会财务会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且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改进,从而达到规范的目的。再次,要制定详细的调研方案、具体实施步骤以及各项预案,做到有备无患;最后,要召开市一级的所有工会组织的财务会计管理者的调研前会议,传达调研的目的、要求、纪律和方案的组织实施。(二)核心工程:狠抓学习培训,着力提升工会财务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打铁还需自身硬,学习培训是提升财务会计人员业务技能的必经之路。各级工会组织务必要重视学习、常抓不懈。首先要明确学习和培训的内容。建议学习和培训《工会法》《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工会会计制度》《会计基础规范》等等。通过学习法规和规范,不仅可以提升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和业务素质,更重要的是让其要明白,规范和制度是约束和抑制犯罪欲念的“牢笼”、是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只有敬畏才能严格遵守。其次是制定灵活多样、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比如组织各个县市工会、基层工会组织等等不同级别的财务人员的知识竞赛和辩论赛;条件允许的,可以利用政府管理的媒体,在全37赵健: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问题探讨市进行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普及宣传和学习。最后还要对学习和培训的结果进行公示,做好组织验收,实行严明奖罚,并和各级工会组织的下拨经费挂钩,与各级工会组织领导的政绩、业绩甚至经济利益挂钩。只有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不搞形式、不走过场、脚踏实地、细致入微地抓学习和培训,才能使规范化建设不再是梦想。(三)实质工程:加强财务管理,狠抓责任落实强化财务管理、狠抓责任落实关键在于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1.加强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包括财务机构和人员的建设、财会制度的建设以及标准业务流程的建设。2.建立科学的考评激励机制用制度约束权利和行为,把权利和行为关进制度的牢笼,才能保证财务会计管理行为的规范化。财务会计管理规范的制度建设实现规范化,要求各级工会组织必须建立适应本级和本地工会组织的考评激励机制的办法,充分调动各级工会组织财务会计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应着重以下三个方面建设:考评范围和标准的建设,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办法的建设,最后是实行责任追究的建设[4]。各级工会组织在社会经济事业发展中的责任越来越重要,迫切要求加强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永远在路上。
作者:赵健 单位:焦作大学
参考文献:
[1]贾永江.关于推进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工作的思考[J].中国工会财会,2011(5):15-16.
[2]易佩富.刘友勇.四举措推进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J].中国工会财会,2011(1):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