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初中物理思维怎么培养

时间:2023-06-19 16:29:35

导语:在初中物理思维怎么培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物理思维怎么培养

第1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 创新性思维 教学目的 新课程

新的课程需要初中物理老师进行新的分析和要求,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通过向学生培养新的学习技能传授新的知识时候,应该更努力地培养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能力和感知能力是参差不齐的,学习的程度和过程也是各不相同,结果也是不尽相同。物理是一门以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课程,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的简单物理现象,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这一个特点,来提出一些探究性的题目,比如,为什么在水中有的东西会漂浮在水面上,有的东西会沉下去;水和冰都是同一种物质,为什么会存在不同的形态:一个是固体一个是液体;坐在车上的时候急刹车人的身体为什么会向前倾倒等,来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和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帮助那些认知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建立起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能够做到对大部分学生的教学目的,改变了因传统教学太死板,对学生之间因为本身的差异而因人制宜的弊端。像对汽车上的物理现象进行探究的时候,可以根据先易后难的程序设计问题,如汽车灯的照射表明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到汽车的车轮在行进的时候,前轮和后轮存在的区别及摩擦力的计算,再到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在讲评的时候,教师让不同的学生去解释自己的答案,并对给出的答案能做出合理解释的学生给予表扬。教师还可以介绍一些科学家的名人轶事来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他们是怎么思考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如果当时换做学生自己,当时会怎么做?要让学生不但要看到科学家成功的结果,更应该要让学生了解到他们探究的历程。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及成功之后带来的喜悦。比如在讲解电磁感应的时候,开始时经过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磁场,而后经过法拉第的十年不懈努力终于发现的。培养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他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就会得到 。

二、精心设计情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

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不应该直接把原理和规律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是从一些基本事实出发来引导学生,并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归纳分析。来总结出规律和原理。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牢固的掌握规律原理,还能通过主动的探索,获得更多的学习方向和自主学习的兴趣。为了培养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定教学内容并根据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来进行相关的情景设计,全面地促进物理学科的教育步伐,真正意义上地达到教育教学目标。从传统的学生是一个被动者和旁观者变成了现在的积极参与的主动者,这就要求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能够使学生产生兴趣达到共鸣,才能够激发出学生的探索欲望。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新课标的特点和要求,再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来设计出能够引起学生怀疑或好奇的,但学生又不能很好地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解决的问题情景,从而激发出他们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而设计这种问题情景可以分为以下这几个层次:

首先是问题情景能够引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初中生的这个年龄段是正处于青春期中,学习的情绪易受波动,学习的持久性不强。很难长时间的把注意力放在一个地方。如果教师设计的情景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为开始做了一个好的基础准备。情景的设计要求内容直观、醒目且具有一定的新颖性,比如在讲解光折射问题的时候,可以根据在水中筷子会变弯曲这一折射现象来设计情景。

其次是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思维的问题情景。学生学习的核心是思维,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学习的过程中,创设问题的情景,能够有效地让学生目前所认知的出现冲突和碰撞,就会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在讲解重力的时候,可以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地球上没有重力的存在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怎么样呢?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促进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创造性思维。

最后是能够让学生突破思维惯性的情景,在平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对一些现象习以为常,但并不知道原因,在教学的时候可以把这些日常现象设计到情景之中去,让学生否定以前对这一现象的认知,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够得到更大的提升,比如:同时把一瓶热水喝一瓶冷水放入冰箱中,为什么热水结冰的速度会比冷水还要快。通过这种类似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解决,从而促进其创造性思维。

三、实验过程中的培养

初中物理应该重点培养出学生的观察、分析、实验、概括能力,并能够解决简单的问题,在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室基本的手段。它能够让学生多方面的得到提高。

实验的时候,应该进行逻辑思维的锻炼,初中时处于一个喜欢问为什么的阶段,教师应该抓住这种特征,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设计中来,引导他们积极思考,比如在讲解浮力的时候,先把鸡蛋放入清水中,鸡蛋会沉下去,但如果往清水中慢慢的加入盐,那么鸡蛋的位置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引导悬浮条件来展开一系列的讨论,为什么鸡蛋在浓盐水中和清水中浮力受到的大小不同?为什么鸡蛋体积会与排开水的体积相同?通过对这一系列现象的分析最后总结出浮力定律。

重视物理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不要指导学生的具体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善于、学会观察。并通过所观察到的现象来发现新问题和现象,触动学生的学习灵感,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第2篇

案例1:浮力大小的规律探究

通过下面一系列的问题展示思维的链条。提出这一问题后,首先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有依据的猜想(训练发散思维和推理能力)。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的猜想:物体质量(大轮船质量大受到浮力也很大)、物体密度(木头的密度小会浮在水上所受浮力与同样大的石头一定不同)、物体体积(体积越大的木块在水上漂浮受浮力也越大)、液体密度(浮力产生原因涉及上、下表面压强差,液体的压强与液体密度有关)、液体深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物

体高度、(液体的压强与深度有关)、物体的上、下表面积(压力还与受力面积有关)、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易拉罐越向下按越费力)。怎么处理这么多而且发散的猜想?采用整合、归纳、去除非本质因素的物理思想。一类猜想是由物体决定的(物体密度、物体质量、物体体积、物体的下表面积、物体的高度,它们互相制约,可以留下两个:物体密度、物体体积);另一类是由液体决定的(液体的密度、深度、体积,分析并删除其中非本质因素);还有一类是液体和物体共同决定的。最后锁定要研究的问题。――怎么展开实验呢,浮力怎么测,这么多因素怎样展开研究?引导学生的思维,确定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案。――怎样整合实验结论呢?既然浮力只与液体密度和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用这两个物理量能不能表达浮力的大小呢?相加?减?乘?除?――相乘的物理意义是质量,这个质量是什么质量呢?浮力有可能与排开液体的质量画上等号吗?那可能与什么画上等号呢?――提出了新的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排开液体重力有关――展开新的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是什么?――怎样能让我们更确信结论的正确呢?第一个分支:变换条件进行更多次的实验。第二个分支:理论证明。这就是整个浮力探究的思维过程,通过这样的思维链条,经历逐层深入的思考,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

反思:初中阶段像这样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的规律还有很多:探究光的反射、折射定律,平面镜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液体压强的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电流产生热量的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探究都存在着类似的思维链条,实验也都是逐层深入地展开的,并且都存在着不断地改变条件去寻找普遍规律的问题。

因此把握这样的思维链条,真正能够实现建立物理思维并提高课

堂效率。

案例2:研究分子的热运动

分子的运动、分子间存在间隙、分子间的引力斥力都是无法直接感知的,通过下面一些逐层深入的问题,展示思维的链条,训练学生思维。怎么能证明分子在运动呢?联想、类比运用小磁针偏转的现象确定磁场存在;运用实验中木块被推动的距离判断动能的大小从而确定转换的物理思想,进一步设计通过可以感知的扩散现象证明无法直接感知的分子无规则运动。――只看到了气体的扩散现象,你能相信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吗?为了得到普遍规律应进行更多次实验的科学思想。――分子在运动,分子又有间隙,为什么我们身边的大多数物体没有越来越小?引导学生提出分子间存在引力的猜想。――分子间的引力看不到,怎么证明其存在呢?再次利用转换的物理思想解决问题,利用两个铅块的实验和玩肥皂水薄膜的实验去体会分子间的引力。――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空隙,为什么压缩固体和液体那么困

难?――引力和斥力分别在什么时候起主要作用呢?――抽象思维的基础上建立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物理模型的建立过程是一个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的过程,而建立的物理模型本身又是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体,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方法。

反思:初中阶段也有很多不能直接感知的物理量是利用转换的物理思想来实现规律的探究。

三、实践中的思考

1.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着若干培养中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课程,设计好这些课,在课堂上重点引导学生认识思维的形成过程,找到思维的链条,长此以往、潜移默化中,学生就有可能在头脑中存储下这些信息,当碰到相似或相关的问题,就会自觉将头脑中的信息反馈出来。这不但会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上事半功倍,而且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提高。从长远来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富有成效的重要途径之一。

2.习题课中通过展示思维的链条,利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方法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高效教学的有效手段。

3.中学生学习物理是建立在前期知识积累、思维方式形成的基础上。培养初中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要注意思维的起点,让思维建立在丰富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建立在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对不会思考的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尽可能帮助,坚信思维方式是可塑的,但这是个需要耐心、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3篇

【关键词】标准 初中物理 命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165-02

初中物理的命题首先应当以《义务教学物理课程标准》为指导,同时还需要广大的物理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去,要在“吃透”《标准》的前提下,因材施教,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最终实现考试命题的科学性。初中物理命题不仅要全方面,立体式,多维度的考虑命题,同时还需要兼顾学生的日常逻辑思维同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在命题中改正学生的一般错误的思考方式,引导建立严密的逻辑思维,为后期的其他自然科学的学习打下基础。下面就具体的初中物理命题来谈谈。

一、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初中物理命题的根本指导思想

1.《标准》它的要求比较全面,提出非常细致的培养目标。首先,它要求培养的人才非常具有全面性,不仅是简单的物理指导理解和掌握,更多的时候它要求全面的人才,对整个自然科学一般的逻辑思维的掌握以及学习。其次,《标准》中要求对于学生的学习应当主要还是激励为主,使得每个学生都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具有好奇心,同时具有动手能力愿意自己亲手去实践,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究,找出其中的原因和方法,最终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最后,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最终目的是转化为生产力,最终在实际的社会中能够投入生产,提高整个社会生产效率,因此对于学生物理命题的研究应当要有这方面的掌握和考虑。

2.初中物理命题多利于原则。首先要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过去对于学生的能力主要还是强调理论知识,对于学生的实际操作强调的还是比较少的,新标准要求有利于对学生整体素质的考察;其次,要有利于对老师的考察和能力的评估,《标准》的优势在于对于学生的命题不再是简单的课本知识搬过来就直接命题,需要教师深加工,怎样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怎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怎样学以致用等等,都是在日常的物理命题要体现出来;再次,有利于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学校学习。

二、初中物理命题的笔试命题基本原则

1.多层次原则。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可以分为三层,学习能力强,学习能力中等,以及学习能力较差,这三种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共性,同时也具有个性。他们的共性就是所有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要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同时准确的掌握基本的解题思路,这些基础性知识是全部学生均需要掌握的问题。因此在初中物理的命题中应当由简入难,基础当先。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更要有意识的提高他们的成就感,就算是一般的学生只要他们掌握了基本的原理还是要让他们看到自己学习努力之后,再物理考试中自己的长处。不同的学生在考试中找到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短处,既有鼓励也有鞭策,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能力,最后实现整个班级物理学习的能力和氛围。

2.多目标原则。在初中物理学习中知识的掌握程度主要划分为三个方面,了解,理解,掌握。了解就是知道其简单的内容即可,不需要深究。理解要掌握其原理和方法。掌握就要求怎样实际的运用和操作。在实际的初中物理命题中应当根据《标准》的要求,对于知识点要有重点,要全面,多维度,整体的把握知识点的轻重,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分门别类的划分知识点,这样在命题的时候就要很强的课操作性,同时有力的解决了不分主次的弊端,同时也可以照顾到不同能力的学生,帮助学生在考试中学习。

3.实践原则。过去对于学生的考察主要还是理论知识的考察,但无力恰恰是一门实践科学。为此,考试命题要注重实际的操作,部分老师认为在笔试中无法考察实际操作部分,主要还是思想没有转变过来。在笔试中同样可以考察实际操作,可以将具体的实验步骤,具体的实验现象作为考试命题的内容,那么对于实践操作不熟悉的学生还不是会在考试中筛选出来,同时最终不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4.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结合的原则。对于教师来说不一定在物理命题中全部是普通的现代文,可以结合一些古诗文的内容在物理题中出现,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另外一种实际和理论的结合。它的优势不是简单的好看,好玩,而更多时候是多种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基于标准的初中物理命题的研究需要全面的根据《标准》来执行,同时兼顾学生的学习的各方面的状态,只有两者同时兼顾才能将初中物理命题的方面掌握牢固。

参考文献:

[1]钱志方;论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意义及途径[J];文理导航(中旬);2013年07期

第4篇

一、更新观念、正确认识、评价学生关于创造性的研究,心理学认为大多数人都具有创造的潜能,这种能力并非少专家所特有。罗杰斯认为,“创造过程是与生产新有产物联系的具有个人独特的活动过程。”它以个人的独特为标志,肯定了大多数人都有创造潜能,中、小学生和科学家都有创造性,只是在创造层次和水平上有不同而已,这种认为大多数人都具有创造性的观点对教育来说是可取的。“人皆可以为尧舜”,我们的学生个个是人才,人人能创新,人人可成才。树立这种观念,就要求我们教师正确看待每一个学生,正确认识、评价学生,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创造力,是每个学生都具有的一种创造能力,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无论是观察、实验、操作,还是记忆、理解、思维,时时都有创造的火花闪现,学生无论是在课上、课下,还是校内、校外,处处都有创造的行为表现,需要我们教师去发现、去引导、去培养。

正确认识学生,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思维特征,是我们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教育教学实践研究表明,具有创造学习潜能的初中学生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及良好行为表现:

(一)创造性学习的个性特征1、好奇心强,好动手;2、兴趣广泛,对各种学习和活动都感兴趣;3、较顽皮、淘气;4、所作所为有时逾越常规,其行为常被认为“不可思议”;5、处事待人不固执,较幽默;6、敢于发言提问,勇于质疑发难,爱钻“牛角尖”,常想把老师问住难倒;7、有自信心,但不固执已见;8、乐观、积极向上,有进取心,不怕失败,不怕挫折;9、虚心乐意接受意见和建议;10、爱幻想,联想丰富。

(二)创造性思维特征1、观察事物细致;2、富于想象力;3、对事物反应快,容易受到启发;4、勤于动脑,对学习过程的各种问题不满足于知其一,喜欢从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究底;5、善于假设,能运用假设的办法,引发思维,寻求问题的解决;6、不拘泥,不守旧,乐于创新;7、有主见,不轻信他人的意见,习惯于自己动脑,动手;8、喜欢用新颖的或者异常的方法解答问题;9、理解问题深透,自学能力强;能自觉探讨问题,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熟练地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10、思维敏捷、开阔。

(三)创造性学习实践行为表现1、学习扎实,肯下功夫,会利用时间;2、在学习过程中讲究效率,追求速度,成绩突出,知识面广;3、敢于大胆实践,急于求新;4、对解答各种学习问题不仅满足于“会”,而且追求“熟”、“巧”,能够融会贯通,灵活应用;5、在学习中,喜欢一气呵成,有不完不罢休的的劲头;6、有抑制自己的能力该学习就学习,该玩就玩,学习时不再去想玩,对学习不是草草了事;7、自理能力强,学习、生活中的许多事情,自己能办的事情自己办。

二、改进教学方法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创新意识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能力发展不平衡,知识面和思维不开阔。一贯演绎的思维训练方式占主导地位。在学习体验中给学生带来的新意甚少,学生与丰富物理现象和事实相互直接作用的机会少,许多知识,不是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建构,去整合。学生学物理往往只是从课本上的定义、公式到试卷上的试题,解题成了学习物理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当今社会,信息传递之快捷,信息内容之丰富。学校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要求。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创设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民主、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叚和新技术。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问质疑,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就是学生提出“怪”问,教师也不要有责怪之意。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决不能以问题简单、幼稚,甚至是不可能的,表现出满不在乎的神情。老师要以极大的热情,认真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意建,和学生共同探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例如初中讲了发电机、电动机原理,总会有学生提出这样的想法,用发电机给电动机供电,电动机又带动发电机,这样总会有电发出,电动机也会不停地转动。也有学生提出水能发电,电能带抽水机,抽水机可以抽水,抽到高处的水又可以发电,这样利用水的循环总能发电。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显然是不可能的,答案虽然是否定的,但学生在学习中能产生这种联想,包含有一种创新意识,应得到肯定。

2、改进物理教学评价标准传统的教学评价,侧重以知识的掌握为评价标准:评价目标上以知识为核心;评价方法上以教学过程中知识目标达成为量化标准;评价内容上注重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严密性、准确性;对学生的评价评价则是以分数第一,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因而影响了学生创造活动的开展。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考试是教师的法宝,分数是学生的命根。物理新课标的实施,改变了陈旧的教学评价,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验能力培养的要求及评价。

一、教学目的明确分为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培养人,塑造人的角度,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二、拓宽了知识面;

三、加强了实验要求。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加强学生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认识,发展学生对于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十分有益;

四、明确了今后考核不仅要把笔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学习水平的依据,还要把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平时在阅读与讨论、观察与实验中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以及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作为评定学生学习水平的依据。新课标对激励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

3、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和独立思考相结合创造的成就=知识技能×智力×非智力因素,公式中的三个要素在创造中的作用虽然不同,却是缺一不可的。一般来说,人们对掌握知识技能,智力的发展是认同的,且颇有研究和建树,而对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影响注重不够。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除了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智力因素的开发外,还必须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训练。如兴趣、好奇心、克服困难的意志、解决问题后的满足感、竞争意识、协作态度及责任心,充分调动和发挥情感因素和态度的作用。

学习要有创造性,必须学会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创造性人才的突出特点。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遵循创造性思维的两条原则,一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二是标新立异,自圆其说。这两条思维原则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辩证统一和高度协调。这是创新得以产生的根本。只要学生提出问题,不论答案正确与否,首先应充分肯定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能够独立思考,尽可能从中发现合理的因素,并及时引导。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这是科学家的创造思维逻辑,我们要用科学家的逻辑,接受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想法和行为。

4、重视实践活动培养实际能力高中的物理、化学,实验操作考核就已进行了多年,而多年来,初中物理学习,没有实验操作考核,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差,实验操作的考核、考查都是在试卷上进行,应当建立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考核、考查的评价制度,实验操作成绩按适当比例计入总分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应用学科,初中物理学习最根本的方法是观察和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要加强实验教学,多做实验,落实学生实验,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在课外做一些小实验。多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加强实验意识和操作训练。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学习,自己建构知识。

物理实践活动,应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究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初步训练一些科学工作方法,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资料查询、科技制作、科学实验等。教师在组织和指导实践活动时,要避免规定具体的方法和步骤,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通过观察发现新现象,新问题,触动灵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物理实践活动的收获可多可少,应重在参与。只要学生参与,都应该给予鼓励。

重视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学用结合,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5、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教育内容物理教学中,要努力挖掘教材的创造教育内容,给学生介绍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探究规律、定律的研究和发现,应注重前人创造思维、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对学生的启迪。让学生经常思考前人、科学家、发明家他们是怎么想到的,他们解决问题方法是什么,如果是我,会怎么想,会怎么做。我们不仅要看到科学家成功的结果,还要更多地应了解他们探究的过程,成功的历程。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创造性教育的内容、题材不少。

第5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问题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9-017-01

初中的物理教学应该立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切实提高初中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深刻理解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并且不断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措施,让学生爱问问题和敢问问题。

1. 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1.1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都比较抽象和概括,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他们更易于接受比较具体、感性的事物。所以,物理教师不能只是让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死记硬背,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大脑思维进行理解,引导学生将事物的内在与外在、理性与感性、生活经验与物理概念等相互融合。而学生在进行大脑思维的过程中,由于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就会对一些物理现象产生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反映了学生在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时的一些误区或是漏洞,教师必须对此高度重视,及时为学生解答辅导,使学生通过思考、提问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深刻掌握基本概念和规律。

1.2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构建知识的能力

学生在具备了问题意识后,遇到一个新的问题往往就会问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这个发问的过程,就要充分搜索学生自己大脑中原有的一些知识,对这些知识加工、分析,同时也会去查阅相关资料或是请教别人,从而达到收获知识、扩展思维的目的。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将获取的新知识与原有的零散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合,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不断完善,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措施

我国目前的物理教育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大部分学生缺乏善于问问题、敢于问问题的技能,即使一些学生提出问题,往往也难以抓住问题的关键,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问题,思路不清晰。因此,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一点建议。

2.1培养学生爱问和敢问问题的意识

首先,充分给予学生问问题的权利。传统的物理教学都是教师问,学生答,这种教学方式比较机械,这种被动接受老师的问题,导致学生缺乏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主动性,教师只是将要学习的教学内容灌输到学生的脑中。因此,初中的物理教学需要改变教学模式,创建学生问、老师答或是学生问、学生答的灵活机变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主动性。

其次,为学生创造问问题的条件和环节。物理教师在课堂环节,要为学生提供问问题的条件,保持课堂的活跃氛围,引导学生想问问题、爱问问题。课堂上教师不要一板一眼,要主动营造宽松、和谐的听课氛围,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要对其表示感兴趣,并耐心解答,同时还要给予表扬,这样,学生提出的问题得到教师的关注,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爱问问题、敢问问题的意识。

最后,引导学生提问问题,鼓励学生小组讨论学习。物理教师可以对于学生提的问题给出一定的提示,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鼓励学生相互讨论,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在教师引导学生提问过程中,通过学习小组的讨论,学生的固有的学习模式也在发生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能更加自信,更能发挥学生探索知识的主动性。

2.2引导学生善问和会问问题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慢慢培养。学生习惯了传统的教师灌输,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而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是需要不断的积累的,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学生还要增强知识的接受能力,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就会更加会问问题,提出更加关键性和有意义的问题。

教师在引导学生提问的过程中,要充满热情,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差别对待,不能因为学生提出比较肤浅的问题就否定学生的努力,不能打消学生问问题的热情。当然,对于一些学生提出的意义不大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引导,要相信学生,因为问题的提出都是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理解偏差都是正常的。所以,教师可以通过物理实验课,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鼓励和引导十分重要。

3. 总结

初中的物理教学,一定要转变固有的教学观念和方式,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问问题和善于问问题的意识,只有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们主动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物理知识,扩展思维,增强创新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蔡静.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吉林画报(教育百家B),2013,(5):7-7.

[2]苟希龙.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分析[J].新一代(下半月),2013,(3):75.

第6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物理学独具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特点为教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创新内容,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改进初中物理教学,树立为创造而教的理念,改革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是物理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因此,物理教学必须站在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历史高度,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要更新观念、正确认识与评价学生

心理学认为大多数人都具有创造的潜能,这种能力并非少数专家所特有。罗杰斯认为:“创造过程是与生产新有产物联系的具有个人独特的活动过程。”它以个人的独特为标志,肯定了大多数人都有创造潜能。中、小学生和科学家都有创造性,只是在创造层次和水平上有不同而已,这种认为大多数人都具有创造性的观点对教育来说是可取的。实践研究表明,具有创造学习潜能的初中学生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及良好行为表现:

(一)具有创造性学习的个性特征。

好奇心强,好动手;兴趣广泛,对各种学习和活动都感兴趣;较顽皮、淘气;所作所为有时逾越常规,其行为常被认为“不可思议”;处事待人不固执,较幽默;敢于发言提问,勇于质疑发难,爱钻“牛角尖”,常想把老师问住难倒;有自信心,但不固执已见;乐观、积极向上,有进取心,不怕失败,不怕挫折;虚心乐意接受意见和建议;爱幻想,联想丰富。

(二)具有创造性思维特征。

观察事物细致;富于想象力;对事物反应快,容易受到启发;勤于动脑,对学习过程的各种问题不满足于知其一,喜欢从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究底善于假设,能运用假设的办法引发思维,寻求问题的解决;不拘泥,不守旧,乐于创新;有主见,不轻信他人的意见,习惯于自己动脑、动手;喜欢用新颖的或者异常的方法解答问题;理解问题深透,自学能力强;能自觉探讨问题,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熟练地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思维敏捷、开阔。

二、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创新意识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创设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民主、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新技术。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问质疑,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就是学生提出“怪”问,教师也不要有责怪之意。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决不能以问题简单、幼稚,甚至是不可能的,表现出满不在乎的神情。老师要以极大的热情,认真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意见,和学生共同探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二)建立能促进创新的评价标准。

传统的教学评价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考试是教师的法宝,分数是学生的命根。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验能力培养的要求及评价。一是教学目标明确分为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培养人、塑造人的角度,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二是拓宽了知识面;三是加强了实验要求。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加强学生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认识,发展学生对于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十分有益;四是明确了今后考核不仅要把笔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学习水平的依据,还要把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平时在阅读与讨论、观察与实验中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以及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作为评定学生学习水平的依据。新课标对激励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和独立思考相结合。

学习要有创造性必须学会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创造性人才的突出特点。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遵循创造性思维的两条原则,一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二是标新立异,自圆其说。这两条思维原则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辩证统一和高度协调。这是创新得以产生的根本。只要学生提出问题,不论答案正确与否,首先应充分肯定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能够独立思考,尽可能从中发现合理的因素,并及时引导。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四)重视实践活动 培养实际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应用学科,初中物理学习最根本的方法是观察和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要加强实验教学,多做实验,落实学生实验,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在课外做一些小实验。多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加强实验意识和操作训练。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学习,自己建构知识。物理实践活动应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初步训练一些科学工作方法,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资料查询、科技制作、科学实验等。

(五)深挖教材的创造性教育内容。

第7篇

一、调动学习积极主动性,活跃课堂氛围

学生的学习效率,与他们的学习兴趣有着很大关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教学活动达到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们才能更好地投身在物理学习中。物理课堂给人的感觉一向是严谨、沉闷的。自制教具可以很好地改善这些问题,一根竹条、一个杯子、一个鸡蛋等,都能制作教学器具。在教学过程中,这些生活中常见、常用的物品,会使学生倍感亲切,也会更加认真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在不少同学眼里,物理研究是高深莫测的,可望而不可及的,如果在课堂上出现这种平常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具,无疑会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更加贴近生活的自制教具,使学生们能有更大的参与空间,更为熟悉、了解器具的作用、功能,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互动中去,敢于大胆发言提问,对于差生来说更是如此。此外,相当多的自制教具本身很具特点,趣味性很强。

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成长中受到的关爱也更多,不少学生在家里什么都没做过,普遍存在实践动手能力不足的情况。在物理教学中,课堂实验虽然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所训练,但就目前实际而言,这是远远不够的,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也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很大制约,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吸收,学生也更关注考试分数。

自制教具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虽然会占用他们大量时间,但在不影响日常学习和休息的情况下,可以让他们自己动手,学生在自制教具的过程中,会制定研究方案,也会查阅、寻找相关资料,有时还是几个同学协作完成,这对他们也是知识的拓展,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的过程。他们制作教具的过程,也是个熟悉生活的过程,有效地培养、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了解相关物理知识,激发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们使用他们自己参与制作的教具,对知识理解也更深入,学习起来会更加投入。如在潜望镜这个实验中,学生就可以自制简易的潜望镜,他们必然会认真摸索,如果有困难也会积极查阅、询问,这是个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激发创造性思维

培养创造能力,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所在。在现代初中物理教学中,也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精神。课堂教学中适当的使用自制教具,可以让学生的参与度更高,对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有一定改变。学生们在学习中自己动手实验,不断摸索的过程中,可以开启思维,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自制教具不是简单的仿造现有仪器制作,而是要根据各个实验的特点和自身物质条件,制作符合实际的实验器具,这需要设计方案、查阅资料、集中讨论,这个过程也算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如何才能做得更好,这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如将一张扑克牌放在空杯上,然后将乒乓球放在牌面上,用尺子将扑克牌快速打掉,看乒乓球怎么样,这个实验中涉及的器材很多都可以自制完成,学生可能会想,用其它容器会怎样?不用乒乓球会怎么样?慢点打纸牌又会怎么样?他们会想各种心思,动手制作各种器具满足好奇心,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四、培养学生的节俭意识

现在学生大多成长在物质条件较好的环境中,资源节约意识还有待提高。自制教具可以有效弥补学校在教学仪器上[本文转自DyLw. Net专业提供写作毕业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的不足,顺利完成实验教学,为学校节省开支。如“探究影响摩擦力因素”这个实验中的小木头,如果买的话,每个大约需要5元,但这在生活中很常见,是完全可以自制完成的。

自制教具不仅是制作新教具,也可以将原先用过的就教具加以改造、翻新,达到重复利用的效果。还可以将生活中的废品用入实验,如“小孔成像”中的小铁罐,就可以用废弃的易拉罐完成,还有生活中常见的矿泉水瓶、蜡头、小破布、吸管等,都可以作为实验器材,学生在使用这些东西时也会明白,废旧的东西仍然是有价值的,无形中也培养了他们的勤俭节约意识。

结束语

自制教具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实用性很强,能有效帮助教师教学,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制作教具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精神和节俭意识。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适应了新课改的方向,值得重视和推广。

[ 参 考 文 献 ]

[1]韦淑敏.自制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2).

[2]李忆昔.自制教具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3(9).

第8篇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创新

中学教育承担着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素质基础的重任,为适应时代要求,中学物理教育的中心应转移到为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质尤其是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这方面,在物理知识、物理方法、物理思想及基本科学精神上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在现代化社会中生存,以及在进一步接受高等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具有相应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1.批判性思维培养

批判性思维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以高标准自觉清晰地审查和监控思维诸要素的过程,以区分特定思维的好坏优劣,并着重指出、分析和纠正其中的缺陷,从而达到改进创新的目的,故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1]。批判性思维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经训练自然具有,批判性思维需要审慎持续地引导、示范与练习才会获得,而初中物理课程,无疑是一个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途径。美国明确将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作为其中学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虽然也认识到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但其在作为批判性思维培养重要载体的中学物理教材中的设置却显得含蓄、隐性以及不尽合理,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对批判性思维培养也缺乏足够有效的实践探索。可以进一步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从概念分析、定理定律与公式运用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态度;在错误评价和方案评价中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容易混淆的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成概念辨析题,让学生经常性地辨析易混淆的知识点,不断地分析比对,促进学生掌握辨析的方法,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态度。

2.合作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意识与能力

合作创新是现在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种实现形式。为了适应新时代对协同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入和加强合作性学习方式,课程教学中适当采用分组合作互动学习的方式完成课堂的教学[2]。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小组中,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彼此相互指导、相互学习。让学生去认识不同的对象,听取不同的看法,分享彼此的经验,从而使合作小组活动中有更多、更丰富的交流与碰撞,可以激发出更多、更新颖的观点,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合作创新能力的目的。如在教学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排开液体体积、物体密度、物体的体积、物体没入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形状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可以让每个小组不同成员分别研究其中某个因素对浮力大小的影响,再通过相互讨论不断加深自己的理解,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也在相互讨论过程中得到加强,合作协同学习与协同创新能力也得到一定的锻炼。

3.重视猜想与假设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是创新的源泉,合理、科学的猜想是科学发现与创新的重要途径。假设是为了给猜想提供一个可供实践和验证的客观条件,使最初的猜想有一个可供验证的依据。具体地说,它就是猜想的深入[3]。正因为有了各种假设,才激起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无限渴望和一究到底的积极性。同时,假设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的广阔空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舞台。在学生探索未知知识领域时,在已有知识事实的基础上,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推理。猜想与假设一旦能得到实验结果的支持,它就成为科学结论。故通过猜想能切实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猜想与假设,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把日常生活经验跟探索物理规律结合起来,提出猜想与假设。如在介绍重力时,可以假设:一旦人失去了重力会怎么样?如果任何物体都失去了重力的话,会导致什么后果?通过一系列的假设,加深学生对重力的理解,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运用类比联想、类比推理、逆向思维等各种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如在讲授导体电阻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等因素的关系时,可以先假设许多人过隧道,什么因素能影响人的顺利通过?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结论:隧道的长度、宽度及隧道是否平坦等因素。通过类比把导体看作隧道,自由电荷比作人,让学生猜想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等因素的关系。教师应从多方面创造学生提出猜想与假设的有利条件,进而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4.加强实验对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物理学的概念、规律及公式等都是以客观实验为基础的。许多物理学的猜想与假设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可以说实验是创新实现的主要手段[4]。

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一个主要途径。学生通过操作实验仪器、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结果,一方面使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都得到初步的锻炼。而敏锐的观察、熟练的操作又是创造性思维得以产生的基础。故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验对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验教学设计中,既要关注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更应从实践与思维、动手与动脑的相互联系来认识实验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作用。

总而言之,中学物理作为中学生学习的一门主要的自然科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中学物理的学科特点,对怎样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实现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指出应该加强从包括批判性思维培养、合作性学习方式、猜想与假设的重要性、实验等在内的4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程轶峰.初中物理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理论及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2]周春宝.初中物理探究学习过程性评价探索[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第9篇

关键词:物理 猜测 假设

猜测与假设不是我们凭空想象的,而应该建立在一定的观察基础或生活经验上,再通过人的思维加工,得出正确推理。可见,猜测与假设是很强的思维活动,要充分利用各种思维方式才能作出合理、正确的猜测与假设。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此例谈对学生猜测与假设力的培养。

一、利用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猜测与假设能力

学生在猜测与假设的时候,思维最活跃,要使学生能正确的进行猜测,首要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比如,探究“金属导体的电阻大小的决定因素”学生提出了如下猜测:

1.导体的电阻可能与导体的形状有关。

2.导体的电阻可能与通过导体的电流大小有关。

3.导体的电阻可能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大小有关。

4.导体的电阻可能与温度高低有关。

5.导体的电阻可能与导体的横截面积

6.导体的电阻可能与导体长度有关。

7.导线是铜做的,而灯丝是钨做的,它们的电阻应该不同的

针对7的猜测,老师可以作进一步的引导:铜与钨的电阻不同,应该属于什么因素呢?有学生说,属于构成导体的物质,有的学生说,属于材料不同。这样,把学生7的猜测,表述为:导体的电阻可能与材料有关。对于学生1的猜测,老师稍加引导就可以排除:我们日常中的导体都是常常的圆柱形,如果说外形上有什么不同,主要看长度与横截面积了。

可见,在进行具体的教学中,老师的作用是引导,是导演,决不能包办,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活动,一定要注意教学策略:贵在启发。

二、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猜测与假设能力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进行正确猜想与假设的基础,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正确的运用它。比如,猜测一下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特点:有的学生说,串联电路只有一条路,因此,每处的电流都相等;有的学生说,电流流过一个灯泡就要消耗些,流过第二个灯泡会比第一个灯泡的电流要小,因此,电流会越来越小。那么,如何打消某些学生认为电流越来越小的过滤呢?常用的方式就是做实验,让学生在实验面前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但,这不是最好的,只能说是最省时间的教学方式。我们老师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具体可以这样进行引导:电流象水流,电流在导体中流过,就象水从水管中流过一样。假如水从水管中流过,水流会越来越小吗?有些学生说,如果中途没有消耗,水流的大小是不变的;假如中途有消耗,水流会变小,原因是水压越来越小了。此时,很多学生想到:电流流过串联电路后,灯泡要消耗电,所有电流越来越小!老师进一步引导:假如在水管两边加上水泵,保存水管中的水压不变,那么水管中的水流还会因为某处消耗了水而变小吗?学生自然会思考出来:不会变小了。那么,在串联电路里,有没有保持电压不变的装置呢?学生说:有,是电池。在这样的引导下,那些认为串联电流中,电流会越来越小的学生都恍然大悟了。

可见,学生虽然进行了积极的思考,但他们的猜测与假设,也是经常不正确的,作为老师应该给予引导,要把对学生的猜测与假设引导,作为思维培养的最好契机。决不能看到学生的错误,随便的批评他们,更不能态度恶劣的说:你是怎么思考的!你做实验看看对不对?!

利用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猜测与假设,是初中学生开展探究实验活动的常用思路,初中学生的物理基础毕竟是很有限的,但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要丰富些。因此,在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进行要用学生的生活知识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猜想与假设。比如,探究物体的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有的学生说,与速度有关,因为速度大的汽车,撞击力大;有的学生说,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因为质量大的车子撞击力也大。同样,在探究物理重力势能大小因素的时候,学生也是利用生活经验进行猜测的。有的学生说,重力势能与质量有关,有的学生说与它的高度有关。学生之所以这样猜测,缘由于生活经验,都知道从高处落下的重物对人有很大的危险。

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时,联系学生的生活,也说明了物理与生活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学习物理离不开生活,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物理学习能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效率的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有兴趣学物理,他们就有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反之,他们情绪低落,就算表面上学物理,事实上也是心不在焉,根本没有学习效果。教学证明,凡是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是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因此,联系学生的生活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中的猜想与假设,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三、利用直觉思维的方式培养学生猜测与假设能力

初中学生年龄还小,他们的思维以直觉思维为主。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猜测与假设的时候,要利用好学生的直接思维。比如,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可以直接由老师先演示光的反射实验,然后请学生猜测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有的说是一样大;有的说反射角小些;也有的说,反射角要比入射角大些。学生是凭肉眼的直觉猜测的,常常有错觉,不要批评学生,而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然后再通过实验、测量来确定猜测的是否正确,这样能调动学生亲自动手探索物理原理的积极性,也能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原则。

四、运用逆向思维来培养学生的猜测与假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