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国内经济体系

时间:2023-06-19 16:29:36

导语:在国内经济体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国内经济体系

第1篇

    一 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中国经济内外

    不平衡的突出特征当前中国经济的内部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储蓄和投资出现失衡,投资和消费关系不协调。中国经济的外部不平衡集中体现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持续双顺差,外汇储备不断累积。从国民收入恒等式看,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投资必然会出现贸易顺差,过剩的生产能力必然要寻求外部需求平衡。所以,当投资受到抑制的时候,国内的庞大储蓄就转化成了更大规模的贸易顺差。即在高储蓄率既定的情况下,投资和贸易顺差是一对跷跷板。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中的贸易顺差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因此,当前持续大幅增加的贸易顺差是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的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

    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贸易顺差持续扩大,有利于获得外汇资源,提高我国对外支付和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推动了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国内产业升级。同时有利于增加出口部门的就业,促进国内经济增长。但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也带来诸多问题和风险。首先,为一些西方国家遏制中国发展提供了借口。其次,加剧了我国对外贸易摩擦。第三,不利于对外经济和国内经济的协调发展。长期以来,中国通过税收、汇率等政策大力鼓励出口,各地热衷于发展出口加工业,资源过分向对外经济部门集中,忽视了国内其他部门的发展,服务业等非贸易部门发展相对滞后,不利于对外经济和国内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将经济增长过多的系于国外需求,面临很大的风险。第四,在外贸顺差增长过快的情况下,导致国内流动性过大。流动性过大,一方面导致国内资金供应充裕,固定资产投资高增长难以抑制。另一方面,大量资金进入房市和股市,使国内房价和股价出现非理性上涨,积聚了越来越大的金融风险。为了收紧经济中的过剩的流动性,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对冲外汇占款的增加。同时,大量央行票据发行还推高了货币市场利率,增加了央行对冲操作的成本。此外,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在国际外汇、资本市场剧烈动荡,尤其是人民币兑美元不断升值的情况下,加大了储备资产管理的难度。最后,持续贸易顺差强化了投机者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强化了企业扩大出口和降低进口的冲动,并不断推高贸易顺差,进而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形成贸易不平衡与汇率变动的恶性循环。在这种背景下,也加大中央银行综合运用利率、汇率等杠杆调控经济的难度。

    从以上的分析可见,决不可小视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内外不平衡并存的危害性,尤其是经济对外不平衡的加剧,会进一步加剧经济内部的不平衡。

    二 国际经济失衡加剧:中国经济外部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当前国际经济失衡的基本表现是,美国贸易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日本、中国、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等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国际经济失衡不断加剧,是中国经济外部失衡的重要原因。

    1国际生产要素转移和产业分工格局的变化,是导致中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特别是对美国贸易持续顺差的重要原因

    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使世界各国对其比较优势进行了重组。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将传统的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生产制造环节,甚至部分研发活动和服务业大规模地向外转移,特别是向有成本优势、市场潜力和产业配套能力强的新兴市场地区转移。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被不断地纳入由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所主导的全球分工体系和生产链条,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日益成为全球生产制造基地和各类制成品的出口基地,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出口竞争力明显增强,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不断转型升级,传统制造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不断缩小,而金融、保险、电信、医疗、教育、房地产以及各类专业服务等服务业比重进一步增大。大量消费品和制成品依赖进口,贸易逆差扩大,结果形成美国等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平衡,特别是美国与亚洲贸易的严重失衡。

    中国贸易顺差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一是加工贸易成为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二是外国直接投资在跨国外包和改变贸易平衡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中国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且供应链不断延长,附加值不断提高。外国直接投资企业在中国的生产和销售大幅增加,其产品部分替代了中国的进口。还应该看到,中国在对美国有较大贸易顺差的同时,对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有较大逆差,主要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对欧美出口摩擦较大的商品的加工组装工序转移到中国,由此形成了中国从这些国家和地区进口原辅材料及零配件等,在国内进行加工组装,然后出口到美国和欧洲的加工贸易格局,同时也把这些国家和地区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转嫁到中国头上。因此,中美贸易不平衡实际上是亚洲与美国贸易不平衡的集中体现或结果。

    2美国储蓄率不断下降,形成储蓄与投资的缺口,需要吸收国外储蓄以维持本国经济增长

    从储蓄视角看,根据“储蓄缺口=贸易缺口”的宏观经济恒等式,全球失衡问题可以用储蓄缺口联系起来,即:美国贸易逆差=美国储蓄负缺口=其他地区储蓄缺口=其他地区贸易顺差。其中,储蓄缺口指储蓄与投资之差,贸易缺口指出口与进口之差。

    中国及亚洲一些国家选择了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配套的经济政策也以鼓励储蓄和抑制消费为主,导致亚洲地区的储蓄率持续高于投资率,庞大的生产制造能力主要服务于出口,特别是向发达国家市场的出口。这一战略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抑制了国内的消费需求,形成了过高储蓄和巨额经常项目顺差。而且,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不少亚洲国家和地区一方面采取了谨慎的国际资本管理战略,从国际资本市场的净借款者转为净放贷者;另一方面努力降低国内投资支出,并通过高利率吸引国内储蓄,从而使其储蓄大大超过投资。

    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二战后则长期奉行凯恩斯主义刺激需求来维持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并利用其发达的金融体系鼓励增加消费甚至是超前消费,国民储蓄率持续下降,而进口需求不断扩大。这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在造成各自不同特征的经济内外不均衡的同时,也加大了二者之间在贸易方面的不平衡。

    作为全球失衡的核心,美国巨额贸易赤字则对应着其总体储蓄的空前萎缩。不仅个人储蓄率降至零以下,政府财政赤字也不断膨胀。美国经济是以消费为主的经济,过去几年这一倾向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刺激下进一步加强。20世纪80年代,美国消费占GDP的比重为67%,2005年达到72%。与此相对应,美国储蓄率急剧下降。由于过度消费、储蓄不足,美国必须吸收国外储蓄以维持本国经济增长,从而形成巨大的经常项目赤字。

    3以美元为核心的现行国际货币金融体制、金融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及其带来的国际资本流动的便捷,使得美国等发达国家能够吸引国际资本大量流入来支撑其不断扩大的贸易逆差,并造成国际资本流动格局的失衡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加快了金融改革和开放的步伐,国际资本流动变得更加便捷,客观上为中国等拥有大量贸易盈余和外汇储备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进行国际金融市场投资创造了条件,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则凭借其金融市场在规模、流动性、获利性、深度和广度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以及美元和其他主要国际货币在国际贸易定价结算、金融资产定值、交易和投资,以及作为储备货币等方面的优势地位,通过货币、汇率和金融政策主导着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和国际资本的流动,能够吸引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入来弥补其不断扩大的经常项目逆差,特别是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大量贸易盈余及其所形成的庞大外汇储备再以资本流出的方式回流到美国,通过这种循环又造成国际资本流动格局的失衡。

    三 国内经济失衡加剧:中国经济外部

    不平衡加剧的根本原因中国经济外部不平衡的形成和积累除了上述国际经济背景外,还有广泛的国内经济背景,不断加剧的国内经济不平衡是经济外部不平衡加剧的根本原因。

    1进口、资本输出的国内政策制约和国外政策限制

    首先,与世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长期以来,我国涉外经济政策的基本点是扩大出口、限制进口、鼓励外资流入、限制资本流出,给外资有许多超国民待遇的政策。一是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相差大,前者是33%,后者是15%,甚至在地方引资竞争中的两免三减政策下是所得税为0,增值税也返还;二是给外资企业低地价、零地价;三是出口产品实行退税政策,以至于在国外买中国制造的商品比在国内价格还便宜。尽管近年来涉外经济管理政策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但对进口和资本输出的控制依然比较严格。其次,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出口实施多重管制政策,进一步扩大了中国贸易顺差。按照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自由贸易原则,中国主要对海外原材料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需求较大,但一些发达国家以国家安全等为借口,对本国企业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设备施加种种限制,这自然会加大双边贸易不平衡。

    2人民币的汇率和利率因素

    从2004年9月份开始,由于美元贬值和中国较低的国内价格水平,人民币对主要贸易伙伴货币的实际汇率出现大幅贬值,造成内需相对于外需的疲软,从而推动了出口并抑制了进口,加大了贸易顺差。随后的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又对贸易顺差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国际资本预期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会进一步升值,在中国仍对资本流入实施较为严格的管制的情况下,不惜冒险通过贸易渠道流入。根据分析,在2005年出现1020亿美元巨额贸易顺差时发现,真实贸易顺差大约为400亿美元,其余600亿美元是国际资本通过贸易渠道混入。另外,由于本外币正向利差(贷款利率高于美元)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境内机构和个人持汇动机减弱,结汇意愿增强,过去滞留境外的资金大量回流。

第2篇

摘要 环境标准样品是进行环境污染物分析工作的标准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通过比较国内外相关机构的有机环境标准体系,剖析了我国有机环境标准样品存在的环境标准样品体系缺乏统一的规划、官方机构和商业机构的职能错位等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了促进我过环境样品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有机环境标准物质;环境标准样品;计量认证;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体系是保证数据可靠性和可溯源性的基础,也是准确进行政策决策的技术保障。环境标准物质/样品是符合相关技术要求,由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批准、的国家标准,是开展大气、水、土壤等环境中污染物检测重要的技术工具和手段。在我国分为标准物质和标准样品,在国际上,标准物质和标准样品英文名称均为“Reference Materials”,由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REMCO)负责这一工作。

近年来,有机环境标准物质/样品广泛用于开展挥发性有机物、农药、多氯联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机污染物监测。但由于污染源种类、基体类型、分析方法的不同,对有机环境标准样品的需求也成多样性发展。现在一些环境监测特别是基体复杂的环境标样主要依靠进口,但是这些标样在污染物浓度水平、仪器先进水平、市场价格等方面在国内应用起来仍有难度,因此,完善我国有机环境标准样品体系,提供量值准确、可靠且符合我国实际监测需要的环境标准样品是现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国内有机环境标准样品体系现状

在我国,由于行政体制的原因,计量系统将RM称为“标准物质”,如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下属的国家标物中心及其平台上提供的样品均称为xxx标准物质,而在中国标准化委员会下属的行业体系中,将RM称为“标准样品”,其认证的体系均称为xxx标准样品。对于标准物质和标准样品,二者有很多相同之处,同时也有一些微小差异。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是我国最高的计量科学研究中心和国家级法定计量技术机构,其标准物质体系涉及钢铁、有色金属等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点领域,主要分为12个行业。截止到目前,样品共计1200多项,其中有机环境标准物质近百种,绝大部分为水质环境标准样品。主要种类有甲醇,异辛烷等有机介质中的苯系物、卤代烃、酚类、硝基苯、氯苯、多环芳烃、多氯(溴)联苯,增塑剂,农药等。有机气体环境标准样品主要由氮气中苯系物、卤代烃、烷烃类等,固体类仅有土壤中7种多氯联苯混合和煤多灰多环芳烃标准物质。

环保部标准样品研究所作为环境领域的唯一一家从事环境标准品研制的机构,现能提供的环境标准样品约400多项,其中有机水质环境标准样品140余种,主要有甲醇,异辛烷等有机介质中的苯系物、卤代烃、酚类、硝基苯、氯苯、多环芳烃、多氯(溴)联苯,农药等;有机气体标准样品主要有氮气中二氧化硫、硫化氢、苯系物,氯苯类,烷烃类等;还未有商业销售的有机类固体标准样品,在研的项目土壤中有机氯混合、水系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混合标准样品等。

从样品数量来看,有机环境标准样品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大部分是单一化合物也就是单标;从样品种类来看,绝大多数有机环境标准样品为应用于水体环境中,土壤、沉积物等固体基质的标样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数量和种类都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的有机环境标准样品体系相较于国外来说,起步较晚,整个环境标准样品体系的发展是与我国环境保护文字标准的实施基本是同步的。如《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海水水质标准》《地下水水质标准》《农田灌溉标准》《渔业水质标准》等均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而大气、土壤国家标准的主要在2000年以后,特别是2010年左右。因此,我国现行环境标准中水质环境标准在数量上相较大气、土壤等其他环境标准要多很多,水质环境标准样品体系相对完善,水质环境标准样品数量在整个环境标准样品体系中的比重占有绝对优势。

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污染源的种类不断增加,国家和行业环境标准也在不断更新,仪器检测方法也在升级,因此新的监测需求也不断增加。

国外有机环境标准样品体系现状

国外的标准样品研究机构主要有美国国家标准和检测局(NIST)、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标准物质与测量研究院(IRMM)、英国政府化学家实验室(LGC)、德国联邦材料研究院(BAM)、日本国际计量研究所(NMIJ)等,在各自官方网站上可查询其研发的标准样品。商业机构也是整个体系的重要部分,其按照计量认证要求溯源到国家计量实验室,和生产研制一些技术难度相对较低的标准样品。它们的环境标准样品还广泛应用到全球实验室认可、能力验证、实验室质量控制等领域,控制着计量溯源的话语权。

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为欧美国家标准样品的技术溯源单位,主要承担一些技术难度较大(高纯物质、复杂基体、多物质混合)、计量、溯源要求较高的标准样品的研究,工作以进行一些国家基础性课题及国际层面的科研项目为主。而商业机构承担了大量样品生产和复制工作,各厂家靠市场信誉保证自身产品的准确性,部分商业机构的科研人员数量和实力都很雄厚,形成了较稳定的市场占有率和商业信誉。

美国标准样品体系

美国NIST是世界上最早开展标准物质研制的机构,前身为美国国家标准局,成立于1901年,是设在美国商务部科技管理局下的非管理机构。NIST在研究权威化学及物理测量技术的同时,还提供以NIST为商标的各类标准参考物质(SRM,StandardReference Material),该商标以使用权威测量方法和技术而闻名。目前,NIST共提供1300多种标准参考物质,形成了世界领先的、较为完善的标准物质体系,在保证美国国内化学测量量值的有效溯源及分析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美国的环境标准样品体系是由其计量机构及其强大的商业机构作支撑共同实现的。美国NIST与其他美国商业标准物质生产者的关系是:NIST作为国家计量院将其研究重点放在高端标准物质及测量标准的研究上,建立国家的高端量值溯源体系,商业标准物质将其量值通过校准等各种形式溯源至NIST,以改善标准物质的供应状况,满足不同层次用户对标准物质日益增长的需求。例如Accustandard、Supelco公司能为NIST生产各类标样35000种,涉及农药,石化,环境,食品,无机,烟草等。NIST有机环境标样体系包含700种农药纯品、3000种农药混标,多氯联苯(PCB)标样系列209种,也为美国环保局(EPA)的方法生产检测标样、质控与转向测试标样等。他们还提供国际标样,供加拿大、欧洲、日本、韩国等国规定的监测方法使用。

欧盟标准物质体系

欧盟标准物质主要指以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标准物质与测量研究院(IRMM)为核心,在欧盟资金支持下研发的标准物质,具有以BCR、ERM或IRMM开头的标准物质编号。

BCR标准物质:受到欧盟研究基金项目的支持,其研制并不是基于单一组织或生产者的生产计划或市场战略,而是基于欧盟对各测量领域标准物质需求的总体考虑,标准物质的研发项目最大程度地推进欧盟各成员国在测量方面的协调一致和标准化进程。所有BCR标准物质在研制结束之后,连同技术资料交由IRMM负责保存、分发及后续监控和复制。目前BCR标准物质的数量约400种。

ERM标准物质:是在2004年由IRMM、英国政府化学实验室(LGC)、德国联邦材料测试研究院(BAM)合作推出。目前,已建立了ERM标准物质技术委员会,在标准物质分类、编码、技术性要求、申请、审核、批准方面已形成一套概括性的文件体系。原则上,标准物质的生产还必须符合ISO导则34的要求,每一合作成员均需通过其他成员的同行评审。ERM标准物质是在欧盟各国充分认识到标准物质国际互认的重要性及标准物质对国家测量校准能力互认( CMC-MRA)的重要支撑作用的基础上诞生的,也正因为如此,ERM的合作者必须是国际计量委员会国际互认(CIPM-MRA)的签署国指派实验室即各国国家计量院( NMI)。各国国家计量院主要通过参加由国际计量局(BIPM)组织的国际比对来实现国家测量校准能力的互认,并以标准物质、测量校准服务等形式将该能力向国内外相关测量领域延伸,以推动测量结果的国际互认。在该过程中,标准物质所提供的特性量值也得到了间接互认,从而保证标准物质的公认权威性。相对于BCR标准物质而言,ERM标准物质目前有近150种。

IRMM标准物质:为IRMM自主认定的有证标准物质,现有100余种,主要为浓缩同位素、同位素丰度、高纯物质、微生物、临床、材料、食品等领域标准物质。近年来,欧盟重视发展同位素、放射性核物质、生物毒素、转基因、致病基因、微生物等方面的标准物质,在这些资源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从欧盟的标准样品体系整体来看,放射性核物质的标准样品在其体系中占有较大比重,这主要是由于在东欧一些国家环境中还存在残留的核物质风险。而非核物质体系主要由环境分析、食品、临床医学、工业应用、物理,同位素等组成。其中环境类标准样品主要分为以高纯物质、合成化合物、多环芳烃及其衍生类、多氯联苯类,木材/土壤中/细粉尘中/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矿物油/污水底泥/工业土壤/港口沉积物/面纸/海洋鱼类中多氯联苯类为主;在较为关注的大气领域,其粉尘中多环芳烃(ERM CZ100)为模拟测定PM10质量控制标准样品。

英国标准物质体系

英国政府化学家实验室(LGC)是英国国家化学计量实验室和商业化运作的检测实验室,除参与欧盟BCR与ERM标准物质的研制外,还提供由自己研制的LGC标准物质,包括有证标准物质与质量控制标准物质( QCM),主要涉及医药、临床与法医、食品与环境、工业与天然产物等领域。

英国LGC不仅是英国国家化学计量实验室和专业的标准物质研究机构,同时也是较具规模的标准物质销售商,是BCR、ERM标准物质的授权发行机构。LGC作为欧洲最综合的标准物质平台,现为世界各地的实验机构提供超过10万余种标准物质。食品与环境领域分析用标准物质包括奶制品、肉类、谷物、蔬菜等食品基质标准品,水体、土壤、沉积物、植物等环境基质标准品,农、兽残,二嗯英,多氯联苯,多环芳烃,阻燃剂等污染标准品。LGC是全球在计量认证和商业开发上做的较为成功的官方计量机构之一。

德国BAM标准物质体系

德国联邦材料研究院(BAM)的前身是德国国家计量实验室,所研制的标准物质目前已达到300余种,涉及金属材料、石油、纤维、环境、食物、光学材料等。其中环境类的标准样品主要由矿物质油、柴油、土壤中的有机氯、土壤中多虑联苯、土壤中五氯酚,沉积物中矿物油,土壤中多环芳烃等固体标准样品的混标为主。其中有土壤/沉积物基质中的有机氯农药、五氯苯酚、多环芳烃、多氯联苯等固体有机类环境标准样品。气体类环境标准样品以氮气中烷烃类混合为主。

其他标准物质研究机构和体系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提供的全部是基体标准物质,有证标准物质所占比例较高,所提供的特性量以无机元素、同位素为主,但农药、工业污染物分析用标准物质也成为其最近几年的工作对象。

澳大利亚国家测量研究院( NMIA)标准物质以农药、兽药、生物毒素分析用基体或纯品标准物质为特色。

日本国家计量院( NMIJ)作为日本的国家计量单位,其提供的目录信息中主要包含工业材料标准物质、高纯物质、有机类标准物质、高分子材料标准物质、食品及化学合成物质等,其授权相关商业机构对其标准样品进行销售。

各国及组织的计量机构很少研发单一化合物的环境标准样品,而是侧重研发混合类,且是复杂基体类的标准样品,如土壤,沉积物,粉尘,下水道等,以及基准类的环境标准,保证溯源的权威性。大量的单一化合物的标准样品由商业机构研发完成。我国有机环境标准样品体系的问题

环境标准样品体系缺乏统一规划

在我国,标准样品实行行政批号审批管理制度,而且是多头管理,标准物质和标准样品有各自一套申报体系,对从业者来说,很多时候都很难分清他们的区别。在标准样品的开发研制上,各行业单位与国家计量单位基本上是独立运行,在标准样品项目设计上虽有各自的行业需求和侧重点,但就整个标准样品体系而言,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

官方机构和商业机构的职能错位

我国主要的有机环境标准样品研发者有国家标准物质中心、环保部标准样品研究所等国家事业单位,同时也是环境标准样品的商业服务机构。目前的情况是这些国家机构在样品的研发上主要承担了国外很多商业机构的任务,在自身的职责及其研究方向上有一定的偏差。如美国NIST这样的计量机构主要从事高纯物质或者基体较为复杂、组分较多的、研制难度较大的标准样品的研发工作。而水质环境标准样品的生产复制,技术难度相对较低,主要都由商业公司提供。

我国目前纯品主要是采购国外较有信誉的大厂家,在提供高纯物质能力上还明显不足,固体类多组分有机环境标准样品也主要从国外采购。究其原因,还是商业机构参与度不够,机构职能错位造成的。

有机环境标准样品体系存在明显“偏科”和滞后

我国的环境标准样品体系的形成主要以国家环境文字标准为指导,而在环境标准的制定实施中,水体环境标准如《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等实施时间早,更新快,监测项目不断增加,水体环境标准样品数量相对较多。同时,随着仪器技术和分析方法的不断更新,现在单次实验分析即可完成大气、土壤、水质中的多组分的检测任务,因此对多组分化合物的标准样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我国目前的水质标准样品多以单一组分为主,明显滞后于实际监测需要。

而气体和固体类环境标准主要在2000年以后颁布,特别是2010年前后,相关环境标准样品种类较少,因此在整个环境标准样品体系中,气体和固体的标准样品数量和种类都极其有限。总体来说,我国有机环境标准样品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促进我国环境标准样品发展的建议

近年,面临“水陆空”全方位的监测需求,现有的环境标准样品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环境监测的需要,应尽早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有机环境标准样品体系,建议如下。

逐步理顺环境标准样品管理体系层次

在环境标准样品体系的管理上加强部门内部沟通,明确主管单位的行政职责,对整个环境标准样品的行政审批把关。国家技术支撑单位重点加强国家环境标准样品体系的顶层设计,其业务工作应主要面向国家基础层面技术研发难度大、国内空白且亟需的环境标准样品的研发工作。降低商业机构在标准体系中的参与的准人门槛,利用市场作用满足标准样品的需求,这也符合国务院减少行政审批制度的基本原则。逐步建立一个行政管理明确、技术支撑到位、商业运作成熟的标准样品运行体系。

技术支撑部门加强储备,拓展环境标准样品体系的宽度和深度

国家技术支撑单位应将工作重心转向技术开发和储备,着力开展一些学科基础性的或者技术难度高、研发要求高的项目。如下设高纯物质研究部门,提高对纯物质的研制和纯度测定能力,加强在环境标准样品基础领域的工作能力;在体系的内容建设方面,应以《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为基础,参照国外的行业发展情况,进行沉积物/粉尘等基质的有机类环境标准样品的开发。

水质环境标准样品体系的建设,应结合现有的环境标准,将重心转移到多组分混合标准样品研究,调整水质环境标准样品体系的构成比例。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交流平台,建立污染源库,关注国内外最新污染物质的研究情况,作为扩展标准样品体系的储备库。

加强国际合作,为“走出去”战略早谋划

从标准样品的属性来看,溯源性是核心。而从世界范围来看,欧美国家掌握了全球计量溯源的话语权、而且在能力验证、标准物质体系的完整度上,都已经较为完善。从长远来看,我国的标准样品必须走出去,才能增加我们在国际平台上的话语权,因此环境标准样品的“走出去”战略必须早谋划。

第3篇

关键词:服务贸易 国际竞争力 后危机时代 对策

进入21世纪后,服务贸易逐渐取代货物贸易成为全球贸易竞争的重点,所占比重不断上升。一个国家要想在未来的全球经济竞争中占得先机,必须要在服务贸易上取得主动,其国际竞争力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国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世界各国都在全力推动本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2008年底的金融危机使国际服务贸易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有必要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进行相关研究分析,以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一、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金融危机的发生影响到了国内服务贸易的发展,如图1所示,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于2009年出现下降,一改进入新世纪后的持续增长态势,出现-5.8%的负增长。但自2010年开始,世界经济开始缓慢复苏,进入“后危机时代”, 该年度国内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增速达到26%以上,2011年和2012年的增速分别达到15.6%和12.3%。总体来看,后危机时代的国内服务贸易呈现以下新特点:

1.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2012年,我国服务贸易保持持续增长态势,进出口总额超过47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3%,跃居世界第三,位于美国和德国之后。从总体来看,国内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世界服务进出口总额的5.6%,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上升到10.8%。

2.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扩大

服务贸易的迅速增长更多地体现为服务进口。近年来,服务进口增长明显快于出口,贸易逆差不断加大,2012年服务进口2801亿美元,出口1904亿美元,贸易差额由2011年的549亿美元扩大到897亿美元,同比增长63%,且主要集中于运输服务、旅游、保险服务及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服务类别。

3.传统服务进出口占比日益提高

近年来,传统服务业如国际运输服务和旅游在服务贸易中的比重日益提高,2012年旅游进出口总额突破1500亿美元,居各类服务贸易之首,这一数据在2009年仅为834亿美元;进口额大于出口额,2012年仅旅游服务贸易的逆差就达到近520亿美元,成为当年最大贸易逆差来源。2012年国际运输服务贸易进出口额达到1247亿美元,产生的贸易逆差近470亿美元。保险服务、建筑服务进出口额也出现较大增长,其中的保险服务进口大于出口,而建筑服务出口大于进口。

4.高附加值服务进出口快速增长

咨询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宣传、金融服务、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等都属于高附加值服务,近几年这些行业的出口和进口都实现了快速增长,特别是金融服务,尽管其进出口额在整个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很小,但增速迅猛,2012年其进出口的增速分别达到158.4%和122.5%。

二、国内服务贸易面临的困境

1.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亟待进一步融合

新形势下服务业水平需要新的标准。全球服务贸易的变化趋势就是与货物贸易越来越多地融为一体,不能再把两者简单地进行分割。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一流的跨国公司都在转变,由原来单纯制造转化为既卖制造也提供服务,其中的服务收入大大超过制造收入,甚至完全转变为服务企业,从而占据了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两端。如IBM公司把计算机制造卖给联想后即实现了转变,由原来生产计算机的制造商转变为智能化方案设计以及软件开发服务的提供者。相比较于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水平,我国的服务贸易处于低端。后危机时代中服务贸易面临新形势,其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和制造结合在一起的服务。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服务贸易的竞争力相当差,服务贸易亟需与货物贸易实现有机融合。

2.服务贸易竞争力较弱

衡量一国或地区某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通常包括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INDEX)和贸易竞争力指数(TC INDEX)。当用于衡量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时,RCA指数是指一国服务贸易的出口额占该国商品和服务出口总额的份额与世界服务贸易的出口额占世界出口商品和服务总额的份额的比重, 反映了一国服务贸易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一般认为,若RCA≥2.5,表示该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极强;若1.25≤RCA﹤2.5,则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若0.8≤RCA﹤1.25,说明竞争力一般;若RCA﹤0.8,则表明该国服务贸易竞争力较弱。

根据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相关数据和海关总署统计数据计算,近似得出2010、2011、2012 年国内服务贸易的RCA 指数分别为 0.43、0.42、0.39,都低于 0.8,说明国内服务贸易缺乏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较弱。

服务贸易的TC指数是反映一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指标,它通常用该国服务贸易进出口贸易差额占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来表示。通常,如果TC﹥0,表示该国服务贸易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越大则竞争力超强;若TC﹤0,则表示国际竞争力处于劣势,数值越小竞争劣势越大。根据相关数据计算可以得出,2010年~2012三年内国内服务贸易的TC指数分别是-0.06、-0.13、-0.19,反映了国内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较弱,且呈现下降趋势。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国内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整体处于较弱状态,亟待提高。

第4篇

关键词:国土资源 经济活动 分析指标体系

懂得合理利用有限资源获取最大效益,既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又不会对长期利益造成损害,才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权宜之计。为实时了解国土资源相关动态,掌握国土资源经济发展趋势,有必要根据我国国情,建立一套先进、完善的国土资源经济形势指标体系。

一、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的主要内容

(一)国土资源的经济活动给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研究国土资源各项经济活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了解经济发展对国土资源的需求。通过探讨国土资源经济活动、国土资源稀缺性对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而揭秘国土资源供给与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对常见的国土资源经济活动进行研究,结合国土资源稀缺对社会发展的制约以及社会发展对国土资源的需求,探讨两者间的相互关系。

(二)国土资源与各类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

国土资源的各类经济活动,均涉及到劳动、资本、技术等多个领域。掌握资源型产品的生产、加工、输出情况,围绕资源型产品对国土资源的需求,对国土资源的稀缺,对生产发展的劳动、技术以及资本等方面造成的系列影响,研究国土资源与开发利用等经济活动的相互依关系,能够有效提高国土资源有效利用率,实现提高资源产量,提升资源质量,从而增强各项国土资源经济活动的生产效益。

二、分析国土资源经济形势的主要方法

资源的稀缺性是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的经济学起源,长久以来,资源稀缺是资源经济领域研究的重点对象,与之相关的研究报道不计其数。目前国土资源经济形势的主要分析方法,均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础之上,以可持续发展观作为重要前提,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结合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土资源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对国土资源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与价值进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根据现有相关文献报道,笔者了解到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法主要包括系统分析法、比较法、系统综合法以及定量分析法等。

(一)系统分析法

在国土资源经济系统中,土地、能源以及矿产等均为国土资源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而法律政策、技术水平、资金条件,均会对国土资源的经济活动产生一定影响。此外,由于国土资源经济活动均在宏观经济运行环境中进行的,所以,分析国土资源形势时,应采取系统分析法,综合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根据我国土地资源经济系统的情况,对我国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展开全面的分析。

(二)系统综合法

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所得结论进行有效结合,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的方法即为系统综合法。对国土资源经济形势进行研究时,应将目光放得更加长远,更加全面,不局限于某一点或某一个层面。应对各方面影响因素进行充分考量,统揽全局,综合所有因素的影响,最终得到对整体形势做出有效判断。

(三)比较法

在对国土资源经济形势进行研究时,可通过同比与环比的方式,对处于各时期的国土资源经济形势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解,对不同时期国土资源经济形势的不同表现与异常表现加以分析,寻找造成这种现象的缘由,以此来掌握国土资源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对经济活动进行适当调整,全面促进国土资源经济形势持续、稳定的发展。

(四)定量分析法

由于定性分析法不够客观公正,因此,在对国土资源经济形势进行研究时,定量分析法的使用较为常见。定量分析法所得结果更加客观全面,且具备可靠的科学依据,能直观地反映出国土资源经济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在对国土资源经济形势进行定量分析时,构建分析指标体系与计算数学模型不可或缺,为确保所得结果更加客观,还可借助结构功能、决策分析等模型加以补充。

三、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指标体系的建设

经过本文研究可明显发现,国土资源经济对国民经济有着深远影响,国土资源经济本身在运行过程中,同样具备一定的显著特征与规律。国土资源经济形式分析指标体系,能直观地反映出当下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分析指标体系中的各项参评指标,均具备一定的目的性与组织性,能够全面、客观地向人们展示国土资源信息,方便研究者掌握国土资源经济形势的发展动态。在笔者看来,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需结合国土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国土资源管理情况、国土资源参与宏观调控等多方面,对我国国土资源经济形势,进行更全面,更系统,更科学、更切实际的评价。

基础类指标与合成类指标为国土资源经济形式分析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大指标能直观地反映出国土资源的经济形势与开发利用整体情况。基础类指标,主要反映的是国土资源的经济形势与开发利用整体水平,该类指标是合成类指标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合成类指标,则是以挤出来指标为重要前提,根据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以满足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的特性需求为目的,通过计算法的运用,结合数据模型分析,展示出足以说明国土资源现阶段经济形势与发展趋势的指标。

四、结束语

构建一套科学、完善、切合实际的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指标体系,不但能够直观、全面地反应出现国土资源相关信息,还能帮助人们及时发现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不足之处,通过调整与改进,实现促进国土资源经济形势朝着有利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指标体系的建设,需结合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的主要内容,通过有效方法得以实现。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对于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水平有着深远影响,只有在科学、先进的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指标体系的指导下,才能提高国土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使国民经济朝着有利趋势,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能力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253-02

辽东学院地处鸭绿江畔,与朝鲜新义州毗邻。通过对丹东地区外贸公司的调查,丹东从事对韩、对朝贸易企业占全部贸易企业的2/3,成为对外贸易的主体。作为辽东学院的特色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韩朝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应立足地方,突出特色,所培养人才要具备较强的从事外贸业务的实践能力以及所需要较好专业英语和初步朝鲜语应用能力。这种“三位一体”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反映了地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意愿,也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具有鲜明的地方行业特色,与其他院校同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行了错位竞争。

一、实践教学研究的背景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身特有的实践性和涉外性特征,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要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开拓创新能力,以及较好的外语交流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实践教学的实施与开展。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韩朝贸易方向)实践能力体系构建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将人才实践能力体系设置为三大模块:双外语应用能力模块、专业实践能力模块、综合能力模块。“双外语”能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具有较强的专业英语背景,运用英语进行国际商务活动交流、谈判等,二是具备基本的朝鲜语听说能力,用朝鲜语完成一般的商务接待工作;实践能力是指适应外贸实际工作需要的各种应用能力,主要是具有较强的从事国际贸易实际业务的能力,包括贸易实务的操作能力、各种单证的使用能力、市场营销及开拓能力等;综合能力是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观察国际市场形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际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是高层次的实践能力,它无法通过某门或几门具体课程的教学而获得,只能通过各种知识技能的积累、综合、升华而逐步形成,需要在贸易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概括而提高。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韩朝贸易方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按照人才实践能力体系的要求,构建了较为完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如下页图所示):

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了以下特点:

(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整,强调国际贸易应用能力培养

1.实践教学环节完整,强调连续性和层次性。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利用课内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校内综合模拟实训、毕业实习各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注重各实践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校内我们建立了具有鲜明特色、针对性强的高效仿真国际贸易模拟实训中心。采取“学员操作为基础,教师指导为辅助,网络通讯为途径”的全方位开放实习模式,培养了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我们还与丹东太华电热材料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安排学生不定期到实际工作环境进行短期见习,感受实际业务的操作流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习专业的热情。

3.提高学生的职业资格能力。国际经贸人才的主要从业资格证书是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跟单员等。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制定出获得相应专业资格证书的时间表,并对学生进行培训指导,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同时,获得必要的就业条件,提高就业能力。学生普遍反映,在获取这些证书的同时,自己的专业能力也有所提高,为将来的就业提供了条件。

(二)语言实践教学体系创新适用,能有效提高“双外语”应用能力

1.采取多种渠道和形式,提高朝鲜语口语交流能力。(1)针对人才培养特色要求,合理设计实践课程及内容。除了开设基础朝鲜语外,设置了大量的实训课程,如听力、会话、口语交际等多种实训课程,并设置了朝鲜语实践学期,在实践学期中采取与外教面对面、演讲、竞赛等多种形式,强化学生的听说能力。(2)利用校内校外第二课堂,提高学生朝鲜语口语交流能力。一是在校内外建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实训实习基地。校内的朝鲜――韩国文化苑集语言学习和体验韩朝文化功能为一体,利用各种先进的视听设备,为学生语言训练提供了良好环境;在校外建立了三个朝鲜语实习基地,以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需要,让学生实地感受朝鲜的风俗文化,锻炼交流能力。二是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建立了朝鲜语(韩国语)俱乐部。定期开展韩语角、影视时间、韩文写作大赛、韩语系列技能大赛(演讲、打字、情景会话)、 “疯狂韩语课堂”等各种语言实践活动,扩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2.创新教学方法,创造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熟练的英语运用能力。首先,创新英语教学方法,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形式如角色扮演、采访、辩论、短剧表演等,提高学生口语交流能力;其次,利用课外活动,创造语言训练环境。定期举办英语角,锻炼学生的英语沟通和应用能力;同时不定期举办英语讲座、演讲大赛等,采取多种渠道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习英语的热情。

四、打造“双师“型和中外融合的实践教学师资团队

1.鼓励专业教师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兼职外贸企业,使专业教师打破纸上谈兵的尴尬局面,锻炼业务能力,提高授课的说服力,现我系有两名教师长期在外贸公司从事业务及管理,有四名教师有双师资格证书;同时不定期从社会聘请富有实践经验的资深人员到校兼职授课或与老师座谈,形成一支熟悉社会需求、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2.充分利用韩朝学院资源优势,打造中、朝、韩融合的语言实践师资团队。一是做好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创造机会让教师到国内外进修深造,现有五位教师都已从韩国攻读完硕士学位;二是利用现有的韩国、朝鲜外教,开设大量的口语交际课程,强化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了解不同区域的语言使用技巧;三是利用我校留学生资源,开展课外交流活动,创造语言学习环境。

五、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1.人才应用能力日渐明显。通过近几年对本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施,人才培养特色日渐明显,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明显提升。二是英语和朝鲜语的交流沟通能力有所增强。在英语方面表现为函电往来和商务谈判的能力不断提升,很多外贸公司负责人对本专业的毕业生的英文函电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还有一些学生已成为公司谈判的主力。而朝鲜语的听力和会话水平也有所提高。

第6篇

关键词:开放经济内部均衡外部均衡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趋势在不断加快,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之间的互动性也在逐渐增强,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内外均衡矛盾。就内部失衡而言,一方面生产能力过剩、内需不足,另一方面存在结构性的局部过热;就外部经济失衡而言,主要表现为持续扩大的“双顺差”。应该说,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回归均衡发展乃是当今中国经济非均衡环境下的最佳选择。为此,有必要正确认识并深入理解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这对于进一步探讨我国内外部均衡状况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寻找协调内外失衡的方法和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涵义

(一)内部均衡

内部均衡是指一国国内经济运行所达到的理想状况,因此其本身包含着价值判断。对内部均衡与否的判断标准与人们对经济运行的理解有密切的联系。随着人们对经济运行看法的改变,对内部均衡的界定和理解也经历一个演变的过程。最早提出内部均衡这一概念的是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James.Meade)。米德认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如果一国经济划分为生产贸易品的贸易部门与生产非贸易品的非贸易部门,那么,内部均衡是指对国内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足以保证非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即非贸易品市场处于供求均衡状态。或者简单地说,内部均衡是指国内经济处于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状态。在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菲利普斯曲线的出现,由于菲利普斯曲线给出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各种不同的组合,那么内部均衡概念就进一步解释为菲利普斯曲线上的某一个最优点,即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的最优组合点。6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埃德蒙·费尔普斯(EdmundPhelps)与米而顿·弗里德曼的自然失业率假说,自然失业率假说背景下的内部均衡就是指国内的失业率水平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的状况。一般将封闭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归为内部均衡目标。

(二)外部均衡

由于没有类似于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等具有社会福利意义的参考指标来衡量,外部均衡比内部均衡更难定义。许多国内外学者(最早是米德)和宏观决策者将国际收支平衡当作外部均衡的目标,但实际上,国际收支平衡不一定意味着外部均衡,国际收支平衡和外部均衡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国际收支平衡是指在某一段时期内,一国对外货币收支的正好相抵,不存在差额。国际收支平衡是一静态概念,它是动态性质的外部均衡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外部均衡应该是一个国家理想的国际收支平衡或理想的国际收支状态,它不但表现为高水平的(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最佳规模状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而且表现为内部均衡基础上或以较小的调节成本为代价的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外部均衡或国际收支均衡总目标又被分解成若干子目标,于是,经常帐户差额、贸易帐户差额、外汇储备帐户差额以及资本与金融帐户差额等均被列入外部均衡目标的范畴,所以,外部均衡可以理解为与一国宏观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合理的国际收支结构,合理的国际收支结构不是短期的各项目收支平衡的概念,而是长期的、动态的各项目收支差额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内外均衡的性质

一般均衡。从以上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含义中我们可以理解,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概念,而是一个与一国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就业状况、资本流动、货币汇率、国际储备等宏观经济变量有密切关系的综合性的经济概念。因此,内外部均衡不应是局部的均衡,而应是一般均衡,亦即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相互影响和作用下的共同均衡,内部均衡是基础,外部均衡反作用于内部均衡。

长期均衡。内外部均衡不应只是一年两年的短期均衡,而应是一个较长时期(中长期)的均衡,而且短期的内外失衡也并不一定影响一国中长期的内外均衡。影响一国经济短期内外失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的因素只是暂时起作用,我们只有分析较长时期起作用的因素才能准确的判断宏观经济是否实现了内外部经济的均衡。

动态均衡。内外部经济均衡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应属于动态均衡的范畴。静态均衡是某一时点的存量均衡,而动态均衡则是一定时期内流量的均衡,即宏观经济各个经济变量合理运动、在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的运动中达到和谐一致。

总量均衡。内外均衡的目标往往体现为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理想的国际收支状态目标,因此,内外均衡首先表现为总量均衡,即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较低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以及国际收支的平衡结构。并且,在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总量关系上,国内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差额可以由外部经济来弥补。

结构均衡。内外均衡除了表现为总量均衡外,也要表现为结构上的协调。如果国内总供给和总需求即使在总量上达到平衡,但存在供求的结构性差异,那么国内经济就会出现一方面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在某些部门出现投资过热的局面。同时,国内供求之间的结构性差异可以由外部经济来弥补,从而使外部经济亦出现失衡。

优化均衡。尤为重要的是,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应当是一种优化的均衡。事实上,内外部均衡的实现存在着究竟是高水平均衡还是低水平均衡的问题,只有在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下的内外部共同均衡,才是高水平的、理想的、最优的经济均衡。

刃锋均衡。在动态的环境中,宏观经济总是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内外失衡乃是宏观经济运行的常态,而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同时实现均衡便是一种刀刃情况。也就是说,优化的内外均衡其实只是宏观经济运行的理想状态而已,在现实中很难实现,但它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现实中的内外经济运行状态就是围绕着这个目标上下波动。

内外均衡的“神秘四角”间的关系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是宏观经济四大目标的具体化和形式化,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这三个内部均衡目标与国际收支平衡这一外部均衡目标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以上四个目标合标“神秘四角”),由于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一致性,再加上我国目前还缺乏能够真实反映充分就业水平的失业率指标,所以我们主要分析经济增长、价格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内部均衡决定外部均衡,而外部非均衡也会反作用于内部均衡,即一国经济增长的快慢和物价的稳定状况,会对国际收支特别是经常帐户余额起到决定作用,而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尤其是经常账户的较大盈余或赤字,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外均衡之间关系的最终表现,正是上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共同结果,在某些条件下,可能内部均衡状况对外部均衡状况作用程度更大,而如果条件发生变化,外部均衡状况对内部均衡状况的反作用力很可能被加强,所以现实经济中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

(一)假设经济体系的初始运行状态:供求平衡

根据吸收论(AbsorptionApproach),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和国民支出的关系可通过以下关系式联系起来:国民收入(Y)=消费(C)+投资(I)+[出口(X)-进口(M)],移项得:X-M=Y-(C+I),其中将贸易收支差额(X-M)用B表示,简称为经常项目差额,将(C+I)用A表示,称为国内总支出,即国民收入中被国内吸收的部分,由此,国际收支差额(经常项目差额)实际上就可由国民收入(Y)与国内吸收(A)之间的差额来表示,即B=Y-A。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经常项目为顺差;当国民收入小于总吸收时,经常项目为逆差;当国民收入等于总吸收时,经常项目平衡。并假定一经济体系初始状态为内外均衡,即B=Y-A=0。

从内部经济决定外部经济的角度看,国际收支盈余往往是国内经济发展状况的外在表现。当国内经济出现高速增长时,国内需求旺盛,如若超出本国的供给能力,则需要增加进口来弥补供求缺口,此时,即导致经常项目顺差缩小甚至出现逆差,同时也会通过大量引进外资来发展本国生产,提高供给能力,因而资本项目会出现顺差;相反,当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时,国内需求不振,于是进口减少,出口增加,此时,导致经常项目逆差缩小或出现顺差,而资本项目则会出现逆差。当国内价格水平较平稳或较低时,外贸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同时外资大量流入,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会出现双顺差;相反,当国内价格水平较高即出现通货膨胀时,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可能会出现双逆差。从外部经济对内部经济的影响或反作用看,一般而言,在不考虑其它因素的情况下,国际收支顺差会增加有效需求,在国内供给不变的条件下,会导致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提高了国内产品市场的价格水平,从而提高厂商的利润率,促进了国内的生产和投资,推动了经济快速增长;反之,国际收支逆差会增加国内市场的有效供给,在国内需求不变时,会导致总供给大于总需求,降低国内的价格水平,尤其是降低产品市场的价格水平,从而会降低厂商的利润率,进而抑制国内的生产和投资,严重时会促使经济衰退。

(二)假定经济体系的初始运行状态:存在供给约束

一般而言,对于“供给约束型”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假设其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全部开放,并实行浮动汇率制),内部均衡对外部均衡的决定性作用表现得更加明显。经济增长速度与经常项目余额之间的关系一般具有负相关性,即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经常项目顺差减少或出现逆差,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经常项目逆差减少或出现顺差;而经济增长速度与资本项目余额之间往往是正相关,也就是说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资本项目逆差减少或出现顺差,经济增长速度放慢,资本项目顺差减少或出现逆差;国内价格水平与经常项目、资本项目之间则常常表现为负相关性,即国内价格水平稳定或较低时,经常项目、资本项目逆差减少或出现双顺差,国内价格水平较高即存在通货膨胀时,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则顺差减少或出现双逆差。

(三)假定经济体系的初始运行状态:存在需求约束

根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当一国经济存在着大量闲置的生产资源和过剩的供给能力时,总产出水平就取决于有效需求。如果国内需求相对不足,就可以通过扩大出口或外贸顺差来利用本国过剩的生产资源,从而会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并且会产生一个正的乘数效应,大大促进经济增长,而逆差则会对国内生产总值产生一个负的乘数效应,导致经济衰退。所以,对于“需求约束型”且“外向程度高”的国家而言(假设其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全部开放,并实行浮动汇率制),外部均衡状况对内部均衡状况具有较强的反作用力,国际收支变化在先,国内经济运行变化在后,经济增长速度、国内价格水平与国际收支余额之间一般具有正相关关系,即国际收支顺差,将增加总需求,会加快经济增长,同时也会带来国内价格水平的上涨;而国际收支逆差,却会阻碍国内经济增长,并促使国内价格水平下降。

参考文献

第7篇

金融危机的形式一再演化,呈现出次贷危机、银行业危机、债务危机的种种变体,危机由私人部门向公共部门、进而向整个社会不断渗透。与此同时,经济学家所预期的企稳复苏进程一再推迟,历时5年却迎来了全球经济的二次探底。

种种迹象,显示出经济学分析对于危机应对与控制、解释与预测的能力日渐式微。构成现代经济学解释力的逻辑基础,似乎正在经受冲击和考验。理论反思与逻辑重构成为经济学专业领域亟需解决的矛盾。

如何看待当前宏观经济学领域的现实困境,本刊人物记者专访了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

Q&A

Q=NBW特约记者 康子冉

A=向松祚

Q 2008年金融危机后,许多机构皆预言全球经济将很快复苏,回归正常增长。各国皆采取庞大财政刺激和多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强劲持续的经济复苏却至今没有变成现实。你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A 我认为,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全球经济患上的许多根本性顽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难以产生预期效果。其一、财政政策黔驴技穷。各国政府债务规模和财政赤字居高不下,日益恶化。目前,财政赤字和债台高筑已经是几乎所有发达经济体共患的顽症。

其二、货币政策效果锐减。各国货币政策长期维持“零利率”和量化宽松,却无法刺激经济快速复苏。经济理论业已阐明,一旦经济陷入衰退负循环、不确定性笼罩全局,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萎靡疲弱,货币政策就难以奏效。

其三、资产负债表衰退导致私人消费和投资持续萎靡。金融海啸已经过去4年多,发达国家个人和家庭的“去杠杆化”过程却远未结束,个人和家庭对信贷的需求要么持续下降,要么持续低迷。

其四、银行金融体系“去杠杆化”远未完成。与政府、家庭、个人一样,发达国家的银行金融体系同样深陷资产负债表衰退和去杠杆化过程,信贷供给不足亦严重制约经济复苏。

总而言之,我们对欧债危机、美债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的严峻性和长期性估计不足,对全球经济去杠杆化、债务通缩、资产负债表通缩、虚拟经济一实体经济严重背离的严峻性和长期性估计不足。

Q 金融危机的不断演变和深化,正在改变人类的经济思想。对此,你提到过需要反思和重建经济学的哲学基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A 从经验来看,每一次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都刺激人们去重新审查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经济学者尤其如此。一般而言,经济学者会到处宣扬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为那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然而当金融体系轰然崩溃,经济体系陷入危机,经济增长急剧放缓和衰退,失业人口迅速飙升,社会矛盾不断恶化之时,经济学者却突然变得束手无策,他们往往会慌不择路地试图为自己找到逃避的借口。

Q 决定论和机械论塑造了经济学的基本性格,认为人类社会演变有一个确定的方向,我们就能够推测人类行为结果、推测经济趋势。但经济形势为何总是不可预测?

A 这种观点宣称,人类经济体系演化有一个确定的方向,我们一定能够准确推测人类行为之结果。事实上,许多经济学者也喜欢以“预言家”自居。同时数学模型完全支配了经济学,哲学、历史和人文思考退居其次,甚至被完全漠视。

而这种数学化的决定论和机械论思维,慢慢演变成市场原教旨主义和有效市场学说,它们将市场描绘成为一架精巧的机器,总是可以自动迈向完美均衡,给人类创造出最大的福利。市场原教旨主义和有效市场假说是过去半个世纪西方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直接催生了货币信贷扩张、资产价格泡沫、全球经济失衡和全球金融危机。

Q 经济学和所有一切学问,无不深受科学方法论的影响。能否通过科学思维来为经济学指明方向?

A 西方科学世界观的核心就是决定论、机械论或命定论,这已成为西方学术界的共识。而我们也看到,经济学和几乎所有社会科学命题,皆源自这些基本信念。这些基本信念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决定天地万物或宇宙演变的是自然定律,自然定律具有普适性和永恒性。西方科学界,包括经济学都始终强调自然定律的普适性和永恒性,认为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图式和普遍真理。

虽然一些新的理论的发现,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摧毁了决定论的信念。然而,乐观情绪总是反复出现,这都给经济学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困惑。

Q 人性自私被誉为经济学的哲学基础,但你认为这一说法漠视了自私导致人类灾难的可能性和多种途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危害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A 经济学逻辑方法的决定论、机械论和均衡论,追根溯源,则是源于人性自私论。人性自私假说是西方先哲对人类行为的最基本公设,也是经济学的最后基础。人的自私欲望无限和自然资源有限之间构成难解难分之矛盾和冲突。经济学被认为是为了解决这个特殊矛盾而产生的。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也证明,毫无约束的自由竞争并没有象斯密宣称的那样,可以促进社会的最大利益。相反,毫无约束的人性自私和自由竞争可以造成巨大灾难。

Q 在这种人性自私所造成的误导和危害与保障私有产权之间如何达成平衡?从而达到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目的。

A 原则上来讲,人性自私能够创造出无限多样的制度安排,不同的制度安排反过来又制约自私行为的结果。一个良好的制度可以让自私行为尽可能朝着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的方向迈进,一个糟糕的制度则可能诱使或迫使自私行为危害社会。

而如何设计制度和机制,以便促使自私行为创造最大社会利益,是经济学200多年来的核心课题。通过实践证明,私有产权制度是人类迄今为止能够找到的最有可能最大限度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制度安排,是产权和交易费用学说的主要贡献,其他各种制度和机制,都会导致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Q 一个现实的问题:经济预测如此困难,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和机构热衷于预测各种经济数据?如果经济不可预测,这些研究机构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A 从最本质意义上说,人类经济体系是一个不可预测的动态体系,我们没有能力预测经济体系的演化和突变。经济活动演化和突变过程甚至无规律可循。

不幸的是,经济学者从来不愿意正视这个简单事实,他们机械照搬“牛顿思维模式”,完全漠视了人类经济体系是一个复杂、动态、演化的非线性体系。

就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拥有大量的经济学家跟踪、观察、分析和预测全球经济,但却没能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提出任何预警,当然更谈不上准确推测。

Q 弗里德曼的研究表明,货币供应量和通胀之间并没有精确的规律。你认为货币供应量和通胀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相互如何影响?

A 我认为,货币数量论(MV=PY)并非如弗里德曼所断言,是经济体系最稳定的因果关系。只有假设人们具备完全信息和完美知识、不确定性完全不存在之时,货币数量论才是一个完全确定的因果关系,货币中性学说才完全成立。

然而,人类不可能具备完美信息和完全知识,不确定性才是生活的常态。不确定性则往往导致人类经济体系的非理,乃至突发神经,陷入“流动性陷阱”。一旦陷入流动性陷阱,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则完全颠倒过来。货币供应量越多,物价水平越低,通缩越严重。名义利率一降再降,甚至降为名义负利率,通胀亦不见踪影。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量化宽松之后的全球经济,就是典型的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和名义负利率的根源,就是人们的预期和信心突然发生剧烈变化。未来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导致人们的风险偏好极度保守,极度厌恶和担忧风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面,真理的普遍性和确定性,是属于人们的主观态度和心理预期。

Q 在世界经济遇到问题的时候,我国国内经济也出现一些变化,您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变化,会出现哪些不利因素?怎么才能改变?

A 我们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判断很容易出现偏差。有四个方面估计不足:对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严重性和长期性估计不足;对中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减弱的严重性和长期性估计不足;对欧债危机、美债问题和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和二次衰退的严峻性和长期性估计不足;对全球去杠杆化、债务一通缩、资产负债表通缩、虚拟经济一实体经济背离的严峻性和长期性估计不足。

我们亦没有充分认识到,2012年经济增速显著放缓再次给我们敲响警钟,过去持续快速增长的模式难以为继了。凭借人口红利、环境红利和资源红利的快速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增长依靠投资,投资依靠信贷,信贷依靠货币扩张的粗放模式不可持续;依赖出口快速增长的外向模式不可持续;低水平竞争和产能过度扩张的山寨模式不可持续。对我国经济而言,投资者信心不足或许是我国经济金融面临的最大困难。以股市为例,此前股市持续不振的主要原因不是市场流动性不足,也不是企业利润明显下降(尽管是重要原因),而是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前景的信心不足。

因此如何消除不确定性,提振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确属当务之急。

Q 您认为中国能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吗?“中等收入陷阱”本质是什么?

第8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战略 发展趋势 探索

从目前情况分析,世界各国之间贸易往来不断增加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我国作为世界经济贸易体系中的重要一员也需不断完善自身建设,以此迎合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本文中主要阐述了当前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现状以及相关的具体的发展战略,最后论述了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未来发展趋势,谨以此提供参考依据。

一、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阐述

(一)发展现状分析

就现状而言,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很多国家经济遭受巨大打击,其经济地位亦受到影响,这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们必须把握这一良机推动我国国际贸易体系不断创新,从而跻身世界经济强国之列。

世界经济一体化是当前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一种趋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际金融秩序得以不断调整。基于上述因素,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始终维持现有体系,并坚持以下战略原则: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对于兴起的发展中国家,不断强化与其之间的经济交流,构建相对稳定与和谐的经济交流平台,促进世界金融贸易的发展;在国内,对于大型私有企业,提供经济支持,促进民族企业的快速发展,加强其国际竞争力。

(二)发展战略简析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且人口数量相对集中,在劳动力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在国际贸易中,我国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实施生产与出口,这是由导向型贸易战略决定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优势正在逐渐减弱,因而实施产业调整就变成了势在必行的一项措施,可以从三方面着手解决:第一,消除出口导向性战略弊端,如增加居民收入、健全社会保障,以此刺激居民消费,扩大国内需求;第二,转变出口贸易战略,形成自身独特的经济优势。就当前经济形势而言,我国国内经济市场必须实施转变,调整产业结构,尤其对于民族企业,提升其创新能力,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形成新的产业链,并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突出竞争优势,这在某种程度上为我国国际经济贸易铺平道路。第三,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交流不断增强,因而必须与其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既要竞争,同时也要重视合作,与此同时,我国国际贸易形式也需不断转变,逐渐向集约型靠拢,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时期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前景探索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我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而要想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持久发力,就必须从完善自身建设做起,从发展角度分析,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还需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健全制度。健全相关制度于我国经济发展而言具有重要作用,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鱼龙混杂,这对于我国企业而言是极为不利的因素,因而必须健全法律法规,确保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不会受到侵害,促使我国企业能够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发挥自身最大价值,寻求发展机遇,保障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交流中不会受到不公正对待,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第二,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政府是我国企业在国际舞台进行经济交流的强大支持,因而,就当前国际贸易形势而言,政府应该积极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做好宏观调控工作,将其与市场经济调节相融合,继而推动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发挥功能,借助我国法律法规保护,逐步与世界经济强国缩短差距。

第三,增强国际交流。世界经济一体化促使我国经济贸易发展逐步与世界经济接轨,这就要求我国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加强与世界其他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以及贸易往来,在区域范围内,达成共同发展目标,彼此增进交流合作,与世界各国保持相对较好的沟通,以此推动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快速长久发展。

第四,强化科技发展,增加科技创新力。近年来,科学技术得到了极为迅猛的发展,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国际贸易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呈现出高级化的形态,针对世界大部分发达国家而言,他们的高新科技发展较快,并且基本实现了出口,高新产品出口促进了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高新产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出口产品相对而言比较有限,针对这一发展现状,我国应该加大对高新科技的研发力度,国家与政府应该给予充足的资金以及人才支持,只有提高我国高新产品的开发力,才能使我国经济在国际贸易中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提高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我国高新技术的研发需要依托企业来实现,因而必须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并为其科学创新提供支持,给予相应的鼓励政策,树立企业品牌意识,促使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一席之地。从以往的经验累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企业必须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同时兼具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国际贸易中屹立不倒。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随着世界各国之间交流的不断加强而愈发明显,这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现阶段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中遇到了阻碍,我国政府应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使其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潮流,由此才能促进我国经济贸易发展,在世界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文章简要概述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阐述了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战略,并且分析了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汪晓红.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战略与趋势研究[J].中国市场,2013(46).

[2]曹桥.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战略与趋势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06).

[3]金明美.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战略趋势研究[J].知识经济,2014(06).

第9篇

【关键词】世界体系论;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

一、世界体系理论阐述

世界体系论以体系作为分析单位,强调整体性,从宏观来研究体系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这个体系各部分之间的基本联系是经济的,并在某种程度上由文化联系或政治联盟加强。

在这个世界体系中,存在着中心、半边缘和边缘三个区域,三者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贸易关系。“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是以世界范围的劳动分工为基础而建立的,在这种分工中,世界经济体的不同区域(中心区域、半边缘区域和边缘区域)被派定承担特定的经济角色,发展出不同的阶级结构,因而使不同的劳动控制方式从世界经济体系的运转中获利也就不平等。”中心区域的国家处于主宰地位,是体系中最为发达的区域,对体系整体起着核心作用;半边缘区域的国家则是传递的角色,处于过渡的位置,对于中心区域来说它属于边缘区域,而对于边缘区域来讲它又形同中心区域;边缘区域的国家则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主要生产低级商品,劳动报酬低。

“国家自产生起就存在于国家体系之中,在国家体系的变化过程中存在两重过程:一是中心区域的 ‘中心化’过程,即在世界经济中国家在几个地区不断垄断商品,利用国家机器在世界经济中使其利润最大化,这些国家因之成为核心国家。二是边缘区域的‘边缘化’过程,即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利用不太先进的技术和过多的生产力,这些国家因之成为‘边缘国家’。与这种经济两极化相对立的是政治两极化,即中心区出现了强国,而边缘区出现了弱国”。并且三个地域里的国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边缘或半边缘的区域可能发展成为中心区域,而中心区域也可能发生逆向变化。

二、全球化是把双刃剑

如今,全球化作为一股不可逆转的势力全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经济方面,世界市场大力扩展,全球经济更趋于一体化;在政治方面,各国之间的政治联系日趋紧密;在文化方面,体系中核心国家的文化观、价值观在全球得到广泛传播与接受。全球化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作用,资源在全球的流通使之能得到最合理有效的优化配置,并且通过国际化的比较和竞争可以促进自身自省与发展。

然而,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世界经济融合的同时也加剧了全球不平等,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一种潜在的不等价交换。在世界体系中,中心国家总是处于垄断地位,而处于边缘、半边缘地区的国家在这个存在着剪刀差的世界市场中则总是处于弱者地位。“在经济政策、贸易政策、社会政策、金融政策和货币政策方面,最终是华盛顿的政治家及其顾问们在为全球一体化制订规则。西方经济强国的德国尚有这种无奈,发展中国家就更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了。”发达国家借助其资金技术等竞争优势,剥削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与资源。发展中国家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高新的科学技术、完善的市场机制,又迫于急切想拉动经济增长的愿望而可能出现国内经济大量依靠外资,则容易使国民经济外生化、泡沫化。

同时,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同样增加了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当一国出现了经济问题时,不仅区域内部受到影响,直接影响到其贸易伙伴国,区域之间同样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到最后则变成全球性的经济问题。经济全球化造成世界各国紧密联系,也造成两极化格局加剧,前者使危机影响全球经济的机会增大,后者则使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增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融风险也进一步增大,全球经融危机一但发生,则会愈演愈烈。

三、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路径

处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边缘地区的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国家,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就是在世界体系中改变位置,即从边缘向半边缘、向核心地区升迁的过程,从而消除了第三世界永远处于依附地位而得不到发展的悲观看法。”目前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要想获得发展,提高自己的国家地位,努力使自己跻身于体系中心区域,在应对全球化浪潮时既应该对外开放,更应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一)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从国际关系方面来讲,应该努力创造和谐的世界经济贸易环境,以“融入”的姿态丰富发展自己在世界体系内的活动,积极谋求国际合作,努力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共同抵御全球经济风险带来的灾害。上海合作组织、东北亚区域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等,都是我国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表现。

(二)培育民族产业,提高预防及应对风险的能力。

从自身方面来讲,应该增强综合国力,完善市场监管体制,优化配置国内资源。经济危机的爆发往往波及全球,整个体系进入危机状态。但这对于中国来讲是一把双刃剑,努力把握好中心区域国家遭受危害的时期,它能够成为我们国家寻求发展,拉近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差距的一个好契机。在这个阶段我们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水平,扩大内需,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慎重开放资本项目,优化配置国际资源,在防范及化解其危害的同时注重完善金融体制及市场监管体系,健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的经济制度和宏观调控体系。要放眼于整个世界体系,

参考文献

[1] 伊曼努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 伊曼努尔·沃勒斯坦.历史资本主义[M].郑伟民,王正毅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3] 汉斯·彼得·马丁,哈拉尔特·舒曼.全球化陷阱[M].张世鹏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