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初中物理公式的用法

时间:2023-06-19 16:29:40

导语:在初中物理公式的用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物理公式的用法

第1篇

我们知道,电功率的计算公式有四种形式:①定义式:P=W/t。②普适式:P=UI,由欧姆定律导出的。③式P=I2R。④式P=U2/R。由于公式多,学生在解题时就特别茫然,不知道选哪一个。实际上方法很简单,解决电功率问题的基本方法是一定要读准题中的已知量,最基本的方法是已知什么用什么。

一、公式基本用法

初中阶段对于电动机的电路只能用P=W/t或P=UI,一般情况下,根据题中的条件多用P=UI。除了电动机的电路,电功率的四个公式可以通用。那么如何恰当选择公式呢?

(1)定义式:P=W/t。已知P、W、t中的任意两个物理量,求第三个物理量。这样就有了另外两个公式W=Pt和t=W/p。使用这三个公式时应注意公式中单位的对应关系。一般有两种对应关系:①电功的单位千瓦时,功率的单位千瓦,时间的单位小时,这三个单位是对应的。②电功的单位焦耳、功率的单位瓦特、时间的单位秒,这三个单位是对应的。如果不是以上两种对应关系,则应注意单位的互化。

例题:近日闽江两岸灯光夜景改造工程完工,江滨夜景更加美丽,又节能环保。其中尤溪洲大桥换上了约3000盏新型LED灯,灯的功率由原来的28W变成了13W。若这些夜景灯每天工作3h,则一个月(按30天计算)节省的电能( )kW・h,节省下的电能可使额定功率为1000W的电热水壶正常工作( )h。答案:4.05×103,4.05×103。

(2)普适式:P=UI。一般有两种用法:①已知U、I求P。②已知P额、U额,求I额,I额=P额/U额 。注意题中有正常发光或正常工作这样的关键字,或者由题中条件能准确判断出用电器是正常工作的,这种情况一般用这个公式。

例题:一个“12V、6W”的小灯泡,如果接在36V电源上,为使其正常发光,需串联一个( )Ω的电阻,该电阻消耗的功率是( )W。

答案:①必须串联一个48Ω的电阻。②电阻消耗的功率为12W。

(3)P=I2R一般有三种用法:①已知I,R求P。②已知P,R求I。③两个电阻(或两灯)串联比较实际功率P1∶P2 = R1∶R2。

(4)P=U2/R一般有三种用法:①已知U、R、P中的两个,求另一个。公式的具体形式分别是:P=U2/R、R= U额2/P额、U2 =PR。②并联P1∶P2 = R2∶R1。③同一个用电器P实∶P额 =U2实∶U2额。

若是两用电器并联求功率,一般用P=U2/R较方便。若是两者串联求其中一个用电器的功率,一般用P=I2R较方便。

下面是公式用法综合举例。例题:甲乙两只普通照明灯泡的铭牌标有“220V、25W”和“220V、100W”,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灯的实际功率一定是25W。B.乙灯接在110V的电路中,它的实际功率为50W。C.两灯均正常发光时,甲灯灯丝电阻大。D.两灯均正常发光时,乙灯消耗的电能多。答案为C。

二、解决电功率综合问题的基本步骤

①明确电路的连接关系,哪个元件与哪个元件串联或并联,哪个元件被短路,哪个用电器是正常工作的,并在解题时写出。②弄清引起电路连接关系变化的原因是开关的断开、闭合,还是滑动变阻器滑动引起变化。③明确电压表、电流表测的是哪部分电路的电压和电流。④利用串、并联的特点列式,抓住电路中的不变量(如电源电压不变或电阻不变)求解。

三、学会总结解题规律及技巧

(1)运用电能表铭牌求电功率的题基本解题思路如下:先用W=n/N求出消耗的电能,再用P=W/t求P。如果需求U实,可借助用电器铭牌求电阻R= U额2/P额,再用U2 =PR求U实。

例题:如图所示(图略)是某型号电热水壶铭牌,壶中装有1.8L温度为20℃的水,求:①将水烧开,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②若在电热水壶工作时,标有“3000r/kW・h”的电能表在1min内转了50转,电路的实际电压是多少?③不计热损失,此时烧开一壶水大约需要多少时间?答案:①6.048×105J,②200V,③604.8s。

(2)家庭电路中电饭煲、热水器、电褥子等用电器高温档、低温档一般用P=U2/R确定。例题:一台电烤箱的铭牌如下:额定电压:220V;额定功率:高温档 1100W、低温档440W;电源频率:50Hz. 其内部简化电路如图所示(图略),R1和R2均为电热丝。求:①电烤箱在高温档正常工作15min所消耗的电能;②电烤箱在低温档正常工作时,R2的阻值是多少?答案:①9.9×105J。②66Ω。

第2篇

笔者认为,“先学后导、问题引领”的真正内涵绝不等价于形式上的“课前预习、课堂补充、练习反馈”,它的实质应理解为“充分的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充分的体现在问题引领下的求知过程”这两个特点,因而在复习课的实施中,教师必须时刻牢记这两个宗旨去设计课前预习内容、课中问题(任务)的设置等等。

下面结合笔者2011年4月在扬州市“教育科研年”会课活动中,向全市物理教师展示的苏科版初中物理总复习“测量型实验专题”的复习课来和大家探讨这一问题。

测量型实验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课前设想

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是“有章可循”的,并且这个“章法”就来源于我们的学生实验,因此,在直接和间接测量型实验的介绍中,利用相应的学生实验作比较,让学生看清方法的源头;在用转换法思想设计间接测量实验的过程中,也想体现“顺藤摸瓜”的思想:①根据与所测量相关的公式、规律,选择实验原理表达式;②根据原理表达式,确定需测量的量、器材;③根据需要测量的量,安排实验步骤;④最后用测量的量写出表达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了解两类测量型实验的考查方法,专题把握9种测量器材和8个典型间接测量实验;

(2)能应用等效替代法和转换法设计简单测量型实验,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将实验设计方法与学生实验中方法的对照和比较,让学生体会,设计实验的方法其实是来源于学生实验中已经学过的方法;

(2)通过将理论设计立刻应用于实际操作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理论设计时要考虑到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准确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贯穿于整节课的“实验设计也”“有章可循”的设计思想,使学生树立对实验设计的信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实验复习的方法,并应用等效替代法和转换法进行实验设计。

三、教具准备

刻度尺、弹簧测力计、秒表、木块、长木板。

四、教学流程

①学生分小组汇报预习单完成情况,各小组提出存在的问题;

②将初中物理中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的实验进行归类,直接测量型实验主要掌握测量仪器使用方法,间接测量型实验要求掌握实验原理、方案设计、操作步骤、结果分析等问题;

③通过视频展示刻度尺、弹簧测力计、电流表的使用,让学生体会测量仪器使用的共同点,分析各自使用的注意点;

④引导学生分析等效替代、转换法是测量型实验方法来源、方法应用的关键,启发学生应用两种方法设计实验,引导学生应用所学方法设计实验、优化设计方案;

⑤测量实验中误差的分析,测量结果分析的方法(公式表达、表格、图像);

⑥总结测量型实验设计的题型、方法、思路,

测量型实验专题复习预习指导

(一)直接测量型实验

初中物理共有九个直接测量型实验,即:(1)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2)用刻度尺测长度;(3)用机械秒表测时间;(4)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5)用量筒测固体、液体的体积;(6)用弹簧测力计测力;(7)用电流表测电流;(8)用电压表测电压;(9)用电能表测电能,这些实验都是应用相应的仪器仪表直接测出物理量,这些测量工具都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我们应该掌握它们的用途、使用方法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对天平、温度计、弹簧测力计还要掌握它们的构造和原理。

这些基本测量工具的用途、构造、原理虽不相同,但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都有许多共同之处。

1.使用前都要观察它们的分度值和量程观察分度值就是认清它们刻度的每个小格代表的值,目的是测量时便于读数,对于一个给定的刻度尺、量筒、温度计、弹簧测力计,每一个小格表示的值是一定的,而电流表、电压表,因为它们一般有两个量程,每一小格表示的值是不同的,因而要先观察选用的量程,再读数。

2.使用前一般要观察零刻线或校零,目的是为了测量的准确,如刻度尺要观察它的零刻线在哪里、是否磨损;天平要先把它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弹簧测力计、电流表、电压表都要把指针调到零刻线上。

3.使用时都不能超过它们的最大量程,否则测量工具会被损坏,如温度计会胀破、天平的刀口会损伤、弹簧的弹性被破坏、电表的指针可能被折断等。

4.读数时要正视刻度,否则读数不准确。

5.记录测量数据时要带单位,否则其值无意义。

除上述共同点之外,它们还有各自的注意事项:

1.刻度尺:测量时要正确放置,刻度尺要与被测长度平行,不能斜放,刻度线尽量贴近被测物体。

2.机械秒表读数要注意小圈的指针所指数字的单位是min;大圈指针所指数字的单位是s;还要注意一大圈是多少秒。

3.量筒:观察液面达到的刻度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

4.天平:测量时要“左物右码”,加减砝码要轻拿轻放,保持砝码和托盘的干燥清洁。

5.温度计:测液体温度时,要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接触容器的底或壁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

6.弹簧测力计:用力不能过猛,要使弹簧能自由伸缩。

7.电流表和电压表:正、负接线柱不要接错;要选择合适的量程。

8.电能表读数时要注意小数点位置和单位,某段时间消耗的电能是两次电能表读数之差。

(二)间接测量型实验

初中物理间接测量型物理实验有:(1)测纸片下落的速度;(2)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3)测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4)估测大气压强的值;(5)测人上楼时的功率;(6)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7)伏安法测电阻;(8)伏安法测小灯泡的功率。

这类实验的共同特点是:根据待测物理量与其他物理量的关系式,先测出式中其他各量,然后算出该量。

对这类实验,要在真正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分析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和如何测量这些量,选择哪些实验器材?设计怎样的实验步骤?实验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并且会分析实验误差及产生的原因,实验的情景不同,实验的方法和步骤也有所差异,切忌死记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和分析,

教学过程

一、预习单成果展示,老师结构性备课结合学生预习提出问题

1.我们小组复习之后觉得测量仪器很多,各有各的用法,怎么更有效的抓住复习的重点内容;

2.有些物理量的测量是通过公式解决的,怎么从公式想到具体方法的,

二、问题引领

(一)基础知识网络

1.解决测量仪器的学习困难

[幻灯片显示]:

2.复习间接测量实验的相关知识

[幻灯片显示]:

(二)围绕预习单问题解决重点知识

1.直接测量型实验中易错的操作、读数问题

2.实验设计过程中的指导思想问题

等效替代法测量的是不同情况下的同一个物理量,关键是:创设效果相等的两个物理情景,

转换法测量的是其他的物理量,所以必须要通过公式计算才得到所求物理量,因此用转换法设计实验的关键是:寻找与待测量相关的公式、规律,

例,观看两位老师“引体向上”视频,设计估测功率实验

3.优化方案的题型:(测摩擦力、估测大气压强)

例,请同学改进课本上测量木块与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实验,

预计同学可能有以下几种设计方案:

方案1:

教师启发

方案1中用弹簧秤匀速拉木板不容易控制,且弹簧在移动中不容易读数,那么我如果能想办法让弹簧不动,那么实验就容易实现,且容易读数了,

预计有同学能够闪出火花,

方案2:

教师 方案2简便、易操作,更优,

4.结分析(公式表达或计算、表格设计、图像分析)例

小星同学进行测量煤油密度的实验

(1)第一次的方法和步骤是:

①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

②把煤油倒入量筒,测出煤油的体积y;

③把量筒中的煤油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煤油的总质量m。

请用上述物理量写出煤油密度的计算式一这样测出的密度与真实值相比偏——。

(2)经改进后,小星的方法和步骤完全正确,他称量烧杯和剩余煤油的质量时,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煤油倒入量筒后的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根据图中数据,请帮小星把下表填写完整。

第3篇

【关键词】物理;习题课;高效课堂

How to build physical exercises efficient classroom

Ling Min

【Abstract】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students to the discipline of the new contact, relatively speaking, the students have a high interest in learning. Then, students learn how effective is it? This requires students to do a lot of exercises to constantly upgrade themselves in the recitation of the students, teachers should be how efficient review it? I think it should be divided into seven steps: produce learning objectives, review the concept of this lesson, the law, or method to guide the self-study, four students to demonstrate, five, reviews, six, when the Hall Training seven or feedback to enhance. Seven effective process, the pre-build the Recitations efficient classroom model.

【Key words】Physical; Exercise Class;Efficient classroom

作为教师,我们每教学生一堂课的知识,就必然要用相应的练习去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那么,习题课就是必不可缺的。同样,作为中学理科中的重点,初中物理的习题课更显得尤为重要。学生通过做一定的习题来巩固和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有效、高效地进行习题课的教学就显得举足轻重。

物理习题课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或创新能力。如教材中的“速度的计算”、“密度的应用”“欧姆定律的应用”、“功的计算”、“电功率的计算”等等都属于这一课型。

我们知道,习题课不同于新授课,学生已经对基本知识、基本概念有了初步学习。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就是回顾复习已学知识点并运用知识解决有关的问题,以达到活学活用,并且能够对知识有一定的拓展和延伸。而传统的习题课教学主要包括“讲——练——评”三大环节。老师先讲清基本公式的用法及注意问题并筛选一两道典型例题进行详细讲解;然后再给学生出若干道练习题让学生去训练;训练结束后老师再讲评练习题。学生在这种传统的习题课课堂上往往觉得比较枯燥、乏味,很难真正领悟透物理公式运用的方法和技巧,故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因此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打造高效的习题课教学模式就显得十分迫切。

当前,我校正在进行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改革,主要目标是以学生主动的学为主的“高效课堂”。并且教室内学生的座位布局也发生的相应的改变,变原来的全体学生面向黑板的座位方式为现在的以6人为小组的圆桌式。这样的最大好处就是强化了小组的作用并方便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内部合作与交流。我校还斥巨资,在每个教师的墙面上安装上新的黑板,供学生展示。为高效课堂的创建提供物质保证。我校老师在备课上也做了大胆的尝试与改革,老师备课的主要任务是编写导学案,上课主要以导学案为主线,以学生主动的合作学习为主导,老师适时的点评为补充。基于这种学校课堂改革的背景,我在物理习题课的教学中也做了大量的尝试,已基本形成了的物理习题课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我认为初中物理习题课的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 出示学习目标

教学大纲中要求,每节课教师都要明确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明了本节课将练习运用什么知识来解决什么问题,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要学会哪些方法等。本环节学习目标的设计要简明扼要,是以学生的角度阐述本节课通过学习最终达到的目标。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七章中《欧姆定律应用习题课》的学习目标我是这样设计的:

1.1 知道定律的内容以及其表达式、变换式的意义。

1.2 会用欧姆定律计算电流、电压、电阻。

学习目标的出示形式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学习目标也可以让学生罗列,这节课我想学会些什么,我想用什么方法学习,能够达到什么水平等。也可以让学生齐读学习目标,以达到加深印象的效果。

2. 复习与本节课有关的概念、规律或方法(最好能简化成易于掌握的条文)

在物理学中,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尤为重要,在复习时,概念性的知识一定要让学生熟记于心。我们可列成图表,也可写成文字或公式,便于学生记忆。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中心。这就要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可以以小组为一个小的单位来参与到课堂上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原来枯燥、乏味的课堂变成活跃、有趣的课堂。具体实施时可采用让学生先按照导学案上的提示交流合作完成复习任务,并抽其中一两个小组派代表将自己的结果在黑板上展示给大家,并给予适当的鼓励,以调动小组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然后老师給于适当的补充和点拨,并给学生几分钟时间强化记忆。

3. 认真钻研教材,精选习题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在选择习题上要和新课教学结合,和学生的认知程度接近,使学生感到前一段的学习是有收获的,以增强对学习的信心。

教师出示的题目应该是精选精编的题目,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和灵活性,即能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考点,起到示范引路、方法指导的作用,还能从情境、设问、立意等方面作多种变化,从不同角度使学生对知识与方法有更深的理解。题目若能用实验做出来或与实际联系得比较密切,讲解时则应尽可能安排实验演示或实际动手操作,以增强直观程度,加深理解。

4. 习题课的课堂安排

(1)出示题目,注重审题。

可以通过作业纸或课件形式出示题目,给出题目后,教师要沉得住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审题思考,以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审题时,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思考选用什么物理概念和规律解题。

(2)注重提问,并能扩大提问范围。

在提问就是学生思维的展示过程,也会增强学生的表现欲和学习信心,也可以暴露学生思维特点,激起其他同学的思考和判断,在此基础上,老师再加以指引,就一定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另外,按思维的进程面向全体学生依次提出,分别由不同的学生作答。提问对象的选择要视教材内容和学生素质而定。对突破材料难点和教材内容关键性问题,以提问优秀生为宜;对巩固教材内容为目的的问题,以提问中等生为宜;以检查已学过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为目的提问,可以提问成绩差一些的学生。另外,教师应注意提问方式,用征询、探求、协商的语气代替生硬、命令、居高临下的口吻。

(3)注重评价,给出正确引导。

通过学生回答或板演,教师准确发现学生在知识理解、方法运用等方面的成绩和不足后要给予必要的肯定和及时矫正引导学生寻找突破口的方法,总结易混易错处,归纳同类习题的共性与异类习题的联系区别,达到解题时“会一类,通一片”的目的。

(4)拓展问题。

教师要善于把题目分解为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对于问题的设计,教师要遵循两“贴近”原则;①让问题的表述贴近问题本身,达到提问目的,避免提模模糊糊、似是而非的问题;②使问题表述贴近学生,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让问题本身使学生为难,想不出而产生焦虑情绪。

问题的拓展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对于难度较大的综合题,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突出解题思路,把学生引上正确轨道。

把题目进行延伸,拓展思路,以“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思维素质,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

5. 注意点

(1)注意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知识迁移,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2)注意一题多变,拓宽学生思路。

在习题课中的“一题多变”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引出一系列与本例题相关的题目,形成多变导向,使知识进一步精化的教学方法,通过“一题多变”的习题研究,可以开拓学生思路。

6. 当堂训练

主要训练学生运用物理概念和公式进行解题的

能力,同时兼顾解题规范化训练。这个环节是最后的加强巩固阶段。旨在通过一定量的习题训练,使学生掌握住本节学习的解题步骤和方法,同时能就不同类型的问题做到举一反三,以期能达到熟练掌握知识、提升自己能力的效果。

7. 反馈提升

第4篇

初中物理教学中,直觉体验法和探究操作法是经常使用的方法.直觉体验法强调教师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刺激学生的感官感受,引发学生主动的思考和体验,从而掌握物理概念的学习.物理的直接体验法是常见的方法,教师要把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进行直觉的体验,借助视频图片多媒体等方面加强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进行电流电压学习中,教师就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个水流的情形,让学生直觉地感受水流和电流流动的情况.这样就可以加强学生的理解学习.在讲述电阻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两个灯泡和不同的电阻串联,学生通过直接的观看灯泡的亮度就能够掌握具体的知识.物理实验的操作非常重要,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的感受中加强物理知识的理解.物理很多实验都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所以教师要合理地安排物理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物理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进行滑轮组学习中,很多学生就不理解滑轮串联和并联的区别,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很多的滑轮,通过不同的连接方法,感受受力的状态,从而明确滑轮的作用.

2角色扮演法和师生置换法

“体验教学”中的角色扮演法是通过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了解到角色的本质.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能够调整自己的学习心态,克服心理障碍,在感受他人的角色中加强知识的理解.只有当学生处在这个位置的时候,才能够深刻的领会角色的含义,这就是角色扮演法的教学宗旨.例如在进行《电磁感应》学习中,教师若是简单介绍法拉第使用了十年时间发现了电磁感应的现象,学生就会觉得十年时间也是挺简单的.教师使用角色扮演法教学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扮演着法拉第,表演出法拉第这十年学习中的纠结和困扰,这样学生就能对电流的磁效应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师生置换法指的是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教师作为学生听课,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教学互动中掌握物理知识.教师进行师生互换可以让学生将学习状态中的懒散变成了积极,积极地准备讲课,积极地进行教学的设计,提高了物理课程的学习参与兴趣.在进行师生互换学习中,学生就会发现教师讲课具有很强的难度,让学生听懂课程更是不容易,这样就能够在日常的课堂学习中主动地配合教师的讲课,提高物理课堂的氛围.例如在进行电流学习中,教师就可以进行师生互换,让学生讲解电流的公式:I=U/R,说出自己的理解,加强知识的理解.在选择学生方面,教师不能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是要给公平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3情感体验法和社会调查法

情感体验法是新课标强调的一种学习方法,教师营造良好的环境,建立沟通、对话、合作的情境人,让学生感受成功者的兴奋和失败者的困扰,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师要选择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的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法的体验,增强学生的感染力.例如在学习“物体的受力分析”中,学生很多都是不能理解摩擦力和弹力之间的关系,造成了分析的障碍,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选择《牛顿运动定律》中学生能够接受的物理知识进行铺垫,这样学生有一定的物理基础,就能够提高受力分析的效果.物理来源于生活,在社会中有广泛的应用.教师要带领着学生积极地进行社会调查体验,加强物理的实用性.学生在社会调查中能够加强对社会生活的了解,获取深刻的生活体验.让学生亲自感受社会物理的应用,还能够加强学生的物理意识,提高物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进行社会调查过程中,教师要选择恰当的主题,为学生提供调查的方向,加强知识的应用能力.例如在学习电路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参观了解红绿灯的工作原理,对串联和并联的电路有更加深刻的了解,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设计交通信号灯.在学习电工电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调查社会中节能灯的使用情况,对节省电能有了解.

4物理应用法和俗语分析法

第5篇

1、首先制定学习计划,认真查漏补缺,狠抓薄弱学科

通过制定学习计划,努力将学生复习状态调整到最佳,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寒假学习!

比如:每天学习时间最少保持在7-8小时(上课时间包括在内);学习时间最好固定在:上午8:30-11:30,下午14:30-17:30;晚上19:30-21:30。

既不要睡懒觉,也不要开夜车;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但主要是以保证每科的学习时间为主。例如:你数学定的是2个小时,但2小时过后任务还没有完成,建议你赶快根据计划更换到其他的复习科目。千万不要出现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的局面。

晚上学习的最后一个小时建议把安排设置为机动,目的是把白天没有解决的问题或没有完成的任务再找补一下。

每天至少进行三科的复习,文理分开,擅长/喜欢和厌恶的科目交叉进行。不要前赶或后补作业。记住,完成作业不是目的,根据作业查缺补漏,或翻书再复习一下薄弱环节才是根本。

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千万不要钻“牛角尖”或置之不理,可以打电话请教一下老师或同学吧!

寒假中,要认真、客观地对期末考试进行分析。看看哪些题失了分,弄清失分原因。比如,是基本知识没掌握好,还是学习态度不端正,或者是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不好。要进行全方位的剖析。同学们在分析“过去”、总结经验教训后,为自己制定一套寒假学习计划,并坚持实施。

因为寒假时间有限,要坚持“把时间用在刀刃上”,所以,寒假学习中要多补习“瘸腿科目”,对薄弱环节进行加强分析看看哪科没考好,冷静分析丢分原因,判断该科是不是弱科。如果是,则要抓紧寒假时间,多补弱科基础知识,避免中考时“瘸腿科目”拉分。

2、有计划的梳理学科要点,形成知识体系与纲要结构

成绩落后生要静下心来,加强概念、单词和公式的记忆,将初二初三教材上的概念、规律、公式等知识梳理一遍。首先可初步整理出各章节中的重点、难点、考 点,找到基本概念之间的联系,使每块知识形成体系。其次要将易混淆的概念、规律加强对比、区分,配以适当的练习进行巩固。再次,把握重点难点以及课本中的 知识点融汇在一起,理出线索,留在中考后期复习用。

对于语文学科,文科目中文言文有欠缺的同学,可以把初中三年的文言文通读一遍,掌握相关词语的用法,并在练习中巩固。

数学:平面几何比较重要,在寒假消化老师课堂上讲的基本知识。要多看公式及相关题型,多做证明题,培养解题思路。

英语:听英语广播、看阅读、记单词、朗诵课文,复习必须掌握的语法。每天坚持用半个小时背单词,把不能背诵的单词整理成小卡片,便于随时复习。

物理:掌握电学、力学重要的原理和公式。力学中,分析题比较多,要多做练习,课堂上老师讲解的知识点,要好好复习,并掌握解题方法。

化学:由于初三才学,接触比较晚,感觉生疏,主要就是看课本,夯实基础。

3、收集和整理做过的错题,选择中考真题及时训练

寒假期间,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复习,尽量多做历年中考真题。在做完一套真题试卷后,要及时核对答案,看看哪些题目丢分,弄清丢分原因。通过做真题可了解中考命题范围、题目深浅以及相关题型。

同时,还要把做错的题记录在错题集里,或用红笔作上记号,便于下一次复习。比如,英语若是客观题丢分,要认真研究该题失分的原因,数学或其它科目也可以 用此方法进行复习,在复习的过程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汇总在一起,记在事先准备的小册子上,开学后请教老师。通过有选择性的做中考真题,可以体会 和熟悉中考题型,同时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使训练更有效。

4、有序安排寒假作业,有选择的让孩子进行“家教”或学科辅导

寒假里,完成寒假作业往往会呈现两个极端:一个是放假前两天拼命把所有的作业都写完,以后的时间光顾着玩,到了开学把知识忘得一干二净;另一种是先尽情 玩,直到快开学的前几天才慌忙写作业,保量不保质。因此,寒假要有计划性的安排每天应完成的书面作业,不要作业量要求起伏变化太大。

在找出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后,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学习需求,选择适合的“家教”或学科补习。应注意到,过多的假期补课会使学生厌学,并容易发生重复训练。好的课外辅导班和家教,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但是不要过分依赖家教或辅导班。

第6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二次函数

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和基础的学科,而初中数学更是整个数学学习中的基础阶段,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是后期学习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学科.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大纲中,二次函数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考试的常考题型,许多初中数学中的二次函数教学都存在一些困难,不仅给教师的教学过程增添了许多困难,同时教学效果也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要求.本文结合对当前初中数学中二次函数概念和用法的理解,对初中二次函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一、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概念的理解是学习任何知识点的基础,对二次函数也一样,如果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学生对二次函数的概念具有深层次的理解.在二次函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概念学习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其次,通过对二次函数概念的学习来完成对二次函数的判断.教师在进行二次函数概念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先进行二次函数的展示,列举二次函数的一般表达式y=ax2+bx+c(a≠0)(a,b,c均为常数),形如上式的方程式均为二次函数,首先让学生们对二次函数具有一定的认识,实现二次函数与方程式之间的转换;再次,通过各种的已知条件转变向学生介绍二次函数的一些基本性质,例如,在介绍二次函数图像时,可以通过实际例子画图来进行教学,这里要注意的是,一般二次函数的图像成抛物线状,但并不是所有的抛物线全是二次函数,开口向上或向下的抛物线才是二次函数,另外,可以让学生们自己进行讨论分析,当二次函数的三个常数分别满足什么条件时,函数图像是开口向上的;满足什么条件时,二次函数图像开口是向下的;满足什么条件时,二次函数会与x轴有交点,是一个点还是两个点;又满足什么条件时,二次函数与x轴没有交点,通过学生们的自由讨论引出二次函数根的性质.教师在进行二次函数讲解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如果赋予x任意的值,那么y就会产生不同的值,这样的情况就说明y是x的二次函数,另外,教师还应该让学生明白二次函数的公式并不是简单的等式计算问题,而是用一个未知数x来表示另一个未知数y的变化情况,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等式计算,要将学生从解方程式的思维转换到函数的理解上.

二、二次函数的教学方法

(一)培养兴趣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抽象的、需要较强逻辑思维的学科,它的这些特点也要求了学习该学科的学生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但是,数学又是我们初中学习中三门主要课程之一,不可否认,数学是其中最重要的学科,是每名学生的必学课程,同时也是初中考试的必考科目.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学习兴趣,来提高初中数学二次函数的教学效果,通过学生对学次函数课程的高积极性,使其在课堂教学时积极地配合教师的教学,集中精力跟随教师的上课进度,积极思考教师上课时提出的问题.在初中数学二次函数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下面的学生却昏昏欲睡,像二次函数这样涉及大量计算和分析的科目,对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说是较难的,因此,许多学校在对二次函数进行教学讲解时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化现象,有些成绩好、理解能力好的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认为二次函数的学习是极具挑战性的,但是对于有些本身成绩差、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二次函数是他们根本听不懂的内容,根本没有学习的必要,反正他们也听不懂.

然而,二次函数的教学绝不是要学生简单地理解它的概念和知识内容,而是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它去解决问题.造成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学习不积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是因为学生自身对其不感兴趣,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因此,上课听讲不理想;第二,二次函数的教学本身是一个枯燥、沉闷的教学过程,教师采用何种课堂教学方式是能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

(二)二次函数形象化

二次函数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教学过程,正因其抽象性和逻辑性,使得学生在二次函数的学习上很难接受和掌握,为了学生能够很好地学习和掌握二次函数,二次函数教学形象化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方式.数学教师在进行二次函数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讲解其基本性质,将抽象化的理论知识用实际图像来表述,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想象.同时,在对二次函数进行教学时,我们还要合理地利用图像教学的优势,将其具体化,每当遇到二次函数求解时,首先根据函数方程式画一个简易的草图,培养学生画图的好习惯,通过自己所画的二次图像真正地了解二次函数,并利用其解决问题.

(三)深入了解概念

二次函数在中学三年级时开始进入学生的视野,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懂得利用二次函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师在二次函数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列举很多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贴近学生的生活问题,让学生了解到原来二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是如此之大.例如,某一杂志社要出版一本杂志,每本杂志的单价为25元,预计出版5万本.如果现在将每本杂志的单价提升百分之五,那么出版量就会减少1000本,那么杂志社要把单价设定为多少能获得较大的收益?通过这样的例子帮助学生加深对二次函数的理解.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标准;B版教材

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我们依据《标准》规定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吸取百年来国外中小学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经验教训,在继承发展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上下功夫,努力编写了一套具有我国特色的高中数学教材,即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B版)》。

这套教科书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从2004年秋季起在山东省6个市20万高中学生中进行试验。一年来的试验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5年秋季将在全国进入第二轮试验。

这套教科书的总体设计思路是,编写一套具有科学性、基础性、选择性和一定算法特色并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高中数学教科书。

本套教科书力求适应我国数学基础教育近期和较长期的需要,反映数学和科学进步,重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适应各地各类学校高中学生学习,关照边远和较落后地区学校,使师生通过教材基本上就能完成教学任务。本套教科书力求实现《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使学生能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发展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一、本套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思想

本套教科书依据《标准》中规定的课程性质、课程设计思路、内容标准和教材编写建议进行编写。

编写的主要指导思想如下。

1.素材的选取努力体现数学的本质,联系实际,适应学生的特点

教材中素材的选取,首先要有助于反映相应数学内容的本质,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素材要具有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多样性和可接受性。

2.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

教材在讲授主要内容时,注意创设情境,从具体实例出发,展现其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在不同的知识层面上,让学生思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数学本质。

设置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深入的体验和理解。

3.教材重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习惯和创新精神

对教材中的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的主要概念,让学生先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研究生活中的实例,探寻一般规律,提出设想或猜想,再用理性思维认识这些规律的合理性与正确性,养成良好的理性思维习惯。同时选取一些未知的、有意思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探索研讨,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

教材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和谐统一,感受数学问题与数学结论的美妙和有趣;让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数学方法的严谨性、思维过程的逻辑性,以养成严谨的学风和严肃的工作作风;让学生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洁与明晰,以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数学是各门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通过处理其他学科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也让学生体会数学的重要作用,从而热爱它;通过求解一些较困难的实际问题和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困难的可征服性以及克服困难的乐趣,培养学生的不断进取精神。

5.反映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探索数学结论、处理复杂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和发现数学的规律,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助于激发学习积极性,激活思维空间;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益;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集资料。

二、本套教科书基本内容的体系结构

(一)基本内容

本套教科书包含必修和选修两个课程。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数学1到数学5)组成;选修课程有4个系列,其中系列1、系列2分别由2个和3个模块组成,系列3、系列4分别由6个和10个专题组成;每个模块2学分(36学时),每个专题1学分(18学时),每2个专题组成1个模块。体系结构力求反映模块内容之间的联系与综合,使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体系结构

本套教科书的体系结构,既反映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又特别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确定课程内容的原则是:必修课程内容要满足未来公民的基本数学需求,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选修课程内容要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需求,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获得较高数学修养奠定基础。其中系列1是为那些希望在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发展的学生而设计的。系列2是为那些希望在理工、经济等方面发展的学生而设计的。二者的内容都是基础性的。系列3和系列4是为对数学有兴趣和希望进一步提高数学素养的学生而设置的,所涉及的内容反映了某些重要数学思想,有利于学生终身的发展,有利于扩展学生的数学视野,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的认识。其中的专题将随着课程的发展逐步予以调整与扩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进行选择。

2.联系实际,体现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促进学习方式的改进,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把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的思想以不同的形式渗透在各模块和专题内容之中,在高中阶段至少安排较为完整的一次数学探究、一次数学建模活动。高中数学课程要求把数学文化内容与各模块内容有机结合。数学探究的课题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研究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发现、探究问题的意识,有助于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性。数学建模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体验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增强应用意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通过数学文化的学习,了解人类社会发展与数学发展的相互作用,认识数学发生、发展的必然规律;了解人类从数学的角度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发展求知、求实、勇于探索的情感和态度;体会数学的系统性、严密性、应用的广泛性,了解数学真理的相对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3.模块的逻辑顺序。必修课程是选修课程中系列1、系列2课程的基础。选修课程中系列3、系列4基本上不依赖其他系列的课程,可以与其他系列课程同时开设,这些专题的开设可以不考虑先后顺序。必修课程中,数学1是数学2、数学3、数学4、数学5的基础。

系列3、系列4课程的开设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逐步实施。可以先开设系列3和系列4的某些专题,以满足学生的基本选择需求。以后再逐步丰富和完善,并积极开发、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远程教育资源)。

4.注意知识的纵向逻辑结构,加强知识间的横向联系,螺旋上升地呈现重要的概念和思想。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学生的学习是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高中数学课程内容划分成若干个模块,不应忽视相关内容的联系。高中数学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分不同层次展开,要特别明确相关内容在不同模块中的要求和前后联系,注意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螺旋上升、逐步提高。

(三)必修模块的内容结构

1.数学1是整个高中数学的基础

集合一章,主要是学习集合语言,从日常生活和初中数学中的实例出发引出集合概念,让学生学习用集合语言描述在义务教育阶段学过的一些集合,如数集和图形集合。为了准确使用集合语言,学习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集合语言在整套教材中经常使用。

在函数一章,除学习函数概念外,重点学习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这两个函数是学习函数概念最好的载体,其中蕴涵着高中数学中一些重要的思想方法。在教材中设专节,在初中学过的一次、二次函数的基础上拓宽、提高。用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实现初中数学向高中数学的过渡。进一步研究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等基本初等函数,过渡到高中数学。

在数学1中,对通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配方法、待定系数法、数学建模等都给予足够的重视与练习。这些通性、通法在整个高中数学教材中反复使用。

2.数学2中,学生将学习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立体几何初步的学习是沿着几何历史发展的足迹安排的,这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初中从直观上认识几何体的基础上,高中重点是发现并分析几何体的结构、性质,由直观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思维。最后要求学生适当学习形式化的推理。

在本章编制有较多课件,帮助学生发展空间想象力,形成空间概念,通过图形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解析几何初步一章,从数轴开始,通过适当地说理推导出解析几何的基本公式,然后开始学习直线与圆的方程。这样编排是为学习坐标几何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解析几何对学生今后学习非常重要,这章编写加大了弹性,好学生可对自己提出较高的要求,通过思考与讨论、探索与研究,适当加大坐标法解题的训练,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3.数学3中,学生将学习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在算法初步一章,重点学习数值算法,适当地联系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算法思想,使学生知道算法思想已是现代人应具备的数学素养。在这一章还着重学习中国算法实例,激发学生的爱国心和学习算法的兴趣。

要不要学生把自己写出的算法在计算机上实现,《标准》没有明确要求。由于普通高中基本上都配备了计算机,如果选用合适的自由软件,有较为简单的语言,让学生上机实现自己编制的算法,将会激发学生学习算法的兴趣,也为学生尽快地掌握计算机技术学习数学、研究数学打下良好基础。为此选用了“Scilab”作为实现算法的语言进行实验。教学中略去这一节基本上不会影响算法的学习。由于算法例习题都较为简单,学生可通过手工计算(或借助计算器)实现算法。

在概率一章中,使用了集合语言,用集合语言描述基本事件构成的集合、事件和事件之间的关系,避免了用自然语言描述概率的有关概念所产生的各种困难和歧义。

4.在数学4中,学生将学习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三角函数一章是在旋转变换思想指导下编写的。把角定义为射线绕顶点的旋转,把三角函数定义为角终边上单位向量在坐标轴上的投影。用旋转对称、中心对称和轴对称引入诱导公式。通过单位圆中三角函数线的变化研究三角函数的性质。到三角恒等变换一章把和角公式理解为研究旋转变换的基本公式。通过用数量积的坐标计算公式,证明和角公式,使学生体会向量的数量积与和角公式的内在联系。

平面向量一章中,向量概念是由“位移”引入的,因为数学中的向量是物理学中的自由向量,只有大小、方向两个要素,用“位移”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中的向量概念。把向量和向量运算与几何紧密地联系起来,沟通平行、全等与向量的加法,相似与数乘向量,正投影的性质与向量数量积之间的关系,把几何学的研究代数化。由于向量是沟通几何、代数和分析的桥梁,同时可为将来学习高等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章的编写较为细致,以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

5.在数学5中,学生将学习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解三角形一章中,在已有三角形的全等、相似与位似、解直角三角形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任意三角形中边和角的关系,得到任意三角形中普遍存在的两个结论──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完美地解决涉及三角形度量的问题。应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解决一类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数列一章中,重点研究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从本质上讲,数列是一类特殊的函数,它是函数知识的延伸。在本章中,通过研究它们的特殊性质,归纳出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这些特殊性质提供了一种数学模型,应用它们可以很方便地解决诸如教育或购房贷款、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人口与国民经济增长等生产、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

在不等式一章中,首先从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大量不等关系中,归纳得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然后研究基本不等式和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通过图象把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的函数、方程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与信息技术的应用结合,让我们再次看到算法思想的广泛应用。在本章中,还将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判定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进而学会从某些特定的情境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着重解决以下两类简单的实际问题。①在人力、物力、资金一定的条件下,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来完成最多的任务;②如何通过合理的安排和规划,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资金去完成一项给定的任务。

6.每章一般都有探索与研究专栏,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正文的延伸,是必学内容,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完成;其二是正文内容的加深,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其三是提高内容,希望能在大学数学与中学数学之间建立一些联系。

7.每章设数学文化专栏,通过阅读和欣赏有关文章,寻求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学习数学家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8.对于数学建模的教学分三步:开始安排简单的例子,让学生了解数学建模的思想和主要过程,第二步根据已给的数据进行数学建模,第三步进行完整的数学建模活动。

(四)选修板块的内容结构

1.文科必选系列

选修11共三章: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及其应用。

常用逻辑用语一章中,编写的重点是命题成立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分必要条件。同时让学生知道,过去数学课本的表述,除了数学符号,基本上使用的是自然语言,自然语言虽然容易接受,但歧义性较大,往往给学习数学带来一些困难。我们在编写时,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常用逻辑用语的用法,使学生尽量能够搞清楚三个逻辑联结词和两个量词所表达的逻辑含义,并能初步学着应用它们,从中体会用逻辑用语表达数学内容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本章的主要特色是,把集合与逻辑结合起来,通过集合的包含关系理解推出关系,通过集合的交、并、补运算理解逻辑联结词所表达的逻辑含义。

圆锥曲线与方程一章是数学2解析几何初步一章的继续,学习的重点仍是用坐标法研究图形(圆锥曲线)的性质。本章首先通过对直线和圆的方程的回顾,让学生理解曲线与方程之间的关系,并指出用方程研究曲线性质的一般步骤。我们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如何用坐标法和方程研究圆锥曲线的性质上,把代数中的二次方程问题和圆锥曲线结合起来。这一章是文科选学,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坐标法(数形结合)这一重要思想在数学中的作用和地位,进一步了解坐标法及圆锥曲线的实际应用,使学生能经常想到用图形去表达数量关系。

导数及其应用一章编写时的主要想法是,充分借助于直观研究导数的性质和应用。全章自始至终通过设置的“爬山情景”,让学生体会“以直代曲”及“化曲为直”的微积分思想。导数可近似地看成“差商”和“微小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比”。尽量让学生了解导数的直观内涵。

选修12共四章: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框图。

统计案例一章首先在章前语中,通过介绍两个实际例子,引起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全章分为两节,每节讨论一种统计方法,每节编写的特点是,把一个个案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探究案例、解决问题,使学生了解这两种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解决步骤及其初步应用。在这一章的编写中,注意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机技术来处理数据。还适当地融入算法思想。个别的算法给出了程序,供有兴趣的学生学习。

推理与证明专设一章,在我国高中教材中还是首次,没有实际的教学经验供参考,但推理与证明已是学生熟悉的词语,因此,在编写时主要通过实例引起学生对“推理”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理解各种推理的作用。能够运用合情推理去探索、猜测和归纳出一些数学结论,并能证明结论的正确性。在编写中,重点是通过分析一些定理的证明过程,总结并让学生掌握数学证明的一些基本方法。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一章,由于教学时间只有四课时,课时少,所以在编写时,主要是通过方程的求根,让学生了解引进复数的意义和作用,了解数学中的内部矛盾如何推动数系的扩充,了解数学中理性思维的重要性。

框图是《标准》中的新内容,在我国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中还是首次。没有教学经验,编写时,主要通过体会《标准》的精神,选定内容,主要通过实例,进一步学习程序框图,了解工程流程和结构图。在用框图的过程中理解它们的特征,初步掌握它们的用法。

2.理科必选系列

选修21共三章: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常用逻辑用语一章编写的指导思想同文科必选。

圆锥曲线与方程一章,编写的指导思想基本上同文科必选,但加强了坐标法解题的训练与要求。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一章内容的编写主要采取推广与类比的方法,共分两大节。第一大节集中讲解空间向量概念、运算和性质。经历由平面向量向空间向量的推广过程,让学生理解空间向量与平面向量的异同。通过共线向量定理、共面向量定理和空间向量分解定理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向量空间的基本结构,并将空间向量运算完全代数化,为将来学习理工科的学生打下较良好的数学基础。第二大节重点讨论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通过例题让学生理解用向量代数方法研究立体几何的意义。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学生再一次体会坐标法的意义。在用向量代数方法解题的同时,也向学生指出综合方法推理的一些优点,鼓励学生灵活选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

选修22共分三章: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导数及其应用一章编写的指导思想基本上同文科必选的相同内容,但在理论上,要求相对高一些。加强了求导运算及其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推理与证明一章编写的指导思想基本上同文科必选的相同内容。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一章编写的指导思想同文科必选的相同内容。

选修23共分三章:计数原理、概率、统计案例。

计数原理一章重点学习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类乘法计数原理及其应用。通过计数原理让学生理解排列与组合的概念,并能推导排列数公式和组合数公式。会归纳证明二项式定理。让学生考查杨辉三角,发现二项式定理中系数的规律和一些性质。

概率一章是必学内容概率的继续,进一步学习概率的一些基本概念。本章编写从实例出发,引入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的概念,通过实际例子的计算引入超几何分布,并了解它的实际应用。在讲条件概率与独立事件的基础上,介绍二项分布及其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随机变量的两个数字特征:期望与方差。通过实例简单地介绍正态分布。

统计案例一章的编写指导思想同文科必选的相同内容,但对理工科学生,学习本章之前,由于学生有了较好的概率基础,所以在编写时,进行了必要说理和计算,以加深学生对统计原理的理解。

3.选修系列3和4

这两个系列的编写,力求体现《标准》精神,在编写的过程中紧密联系必修课程和选修系列1和2学过的内容,尽量写得通俗易懂,使教师和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看懂所学内容。三、本套教科书的主要特色

本套教科书力求落实《标准》中关于数学、数学课程、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理念,着力突出了以下特色。

(一)精简实用,返璞归真。要做到精简,必须抓住重点。在基础数学中那些普遍实用的最基础部分,那些有普遍意义的通性、通法就是重点。抓住这些重点内容,尽量为它们提供实际背景,反映其应用价值,努力揭示其发展过程和本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实质、本质,不拘泥于抽象的形式,讲法上朴素,平易近人。

(二)深入浅出,易学好教。数学的深刻内容尽可能地用通俗语言或学生的语言加以阐述,避免一些过于形式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把定理与公式现实化、简单化,用生活中的现实例子来阐释规律,简单明了,易学好教。定位于适应广大中等水平学生的接受程度。易学好教的一个措施是师生互助,就一个主题,师生都可提出问题,说出猜想,共同讨论,由学生或教师小结,形成共识。易学好教的另一重要方法是主要概念、定理与公式的教学一般要参照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引导学生合乎规律学习这些概念、定理与公式。为了易学好教,我们注意了“温故知新”,降低知识的起点。努力做好由初中内容向高中内容过渡的衔接。尽量从温习旧知识中引出新知识,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顺利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

(三)力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教科书内容素材的选取,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教科书的组织安排,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为构建丰富的学习环境提供重要资源。内容的呈现力求体现数学思维规律,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使他们经历“观察、实验、比较、归纳、猜想、推理、反思”等理性思维活动的基本过程,优化思维品质,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精心选编现实生活和数学发展中的典型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分析和问题解决,加深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强化知识之间的联系,领悟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使问题在教材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注意问题的基础性、思想性、开放性、趣味性等。设立“探索与研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创造有利条件,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

(四)整合信息技术,更新教学方式。本教科书各册都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以促进教学方式的更新。有意识地引入带有自己程序的应用数学软件,处理繁难计算、自动制表、智能绘图、人机交互等,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为多数学习较困难的内容编制了教学课件,使用这些课件可实现动态式的、交互式的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以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这些内容。另外,我们选用了中法合作开发的“Scilab”软件系统,作为开发数学教学课件和学生学习课件的平台。这是一个自由软件,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从有关网站上免费下载。我们与中法实验室达成合作意向,共同开发中学数学教育软件。

(五)渗透算法思想,提高数学素养。中国古代数学中蕴涵有丰富的算法思想,并注重应用,中国数学及数学教育有着自己独有的发展道路。在《标准》中,增加了算法一章,并提出把算法思想渗透到相关内容,这一理念启发我们研究了我国数学教育的传统和特色,并在教材中尽量体现。本教科书主要从数值计算的角度讲授算法,而且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渗透到高中数学的有关领域,给这些领域的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学习算法不仅能使许多数学问题与实际应用得到有效解决,而且可以使学生从中体会解决复杂问题的思想方法,提高数学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

第8篇

关键词: 汉语语音系统英语发音负迁移

一、引言

汉语是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而英语属于语调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两者有很多相同点,但在语音发音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因此,研究其差异对中国学生所带来的影响并且在英语教学中尽量克服其影响已变得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英语初学者的录音并分析其中一位的发音,以及通过之后笔者与20名初一学生的英语谈话,着重研究汉语语音系统对中国英语初学者英语发音的负迁移现象,以及这些迁移现象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二、迁移

“迁移”(transfer)一词来自拉丁语“transferre”,意思是“表现,印刷,铭刻”,是从一种层面复制到另一种层面。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把迁移定义成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借助已有知识或技能获得新知识或新技能这一现象,这一现象将会产生新的效果。后来语言学家采用了这一词语,例如: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Lado的《跨文化语言学》(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1957)中,是指在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中,学习者由于不熟悉目的语的语法规则而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母语的规则来处理目的语信息这样一种现象,它多半出现在第二语言或者外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张国扬、朱亚夫,1996:128)。Lado(1957)同时提出了对比分析假说:语言迁移现象是语言习得中的主要障碍,而通过分析比较母语与目的语可以预测第二语言学习者易犯的错误和学习难点。Lado等人总结道:“母语与目的语中相似的成分容易学、相异的成分难学。”这种观点用公式可以表达为“距离=难度”,即母语与目的语的距离大小和目的语学习难度成正比。后来大量的实证研究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展开探讨了“距离”和“难度”的关系。例如:Nagaraa(1972)证实日本人说的英语句子里面有相当一部分是具有日语特色SOV结构;Keller-Cohen(1979)证实德国学生学习英语疑问句时进步很快,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两种语言疑问句的一致(转引自王文宇,1999)。近半个世纪的研究证明了语言迁移现象的存在及其对二语习得的影响(Ellis,1994;Odlin,1989)。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语言学家们开始从认知理论出发研究语言迁移,并注意到学习方法的迁移。例如:郭纯洁、刘芳(1997)分析了12名中国学生用有声思维法(thinking-aloud)看图作文的结果,结果显示汉语在英语输出过程中的参与量很大(55%)。92%的学生一看到图反映出的语言是汉语;他们组织文章、遣词造句时也是半英半汉,特别在造句时直接用英文写的句子只有9句,占所有句子的6%,大部分在成型之前都夹有汉语。语言迁移是一个复杂而受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的认知过程,它对二语习得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然,已掌握的知识对于新知识的影响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Thomdike的共同迁移元素理论,语言迁移一般有两种类型: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发生在已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促进新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上,起积极作用,而负迁移则阻碍新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导致学习困难,起消极作用。后者在学习的基础阶段尤为常见。在英语教学中,语言迁移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及文化等方面。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邀请了两位13岁的男孩作为发音人员进行对话,其中着重研究一位来自徐州撷秀中学初一的学生(以下简称H)的发音,他小学在徐州市郊某一寄宿学校学习,已有三年的英语学习经验。在日常生活中,他对物理化学比较感兴趣,但不太与人交流,对英语学习也没多大兴趣。因此他的英语口语只是一般化。

本项研究调查使用了Cool Edit Pro 2.0记录了H与其同伴(以下简称X)的对话,大约30分钟,为了方便研究,本研究抽取所得音频信息中的两段用文字形式表现出来,并且添加了必要的注解,在汉语出现的地方用拼音来表示。

录音分析之后,笔者又与20位来自徐州5所不同学校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进行了英语谈话,重点关注发生在X身上的英语发音负迁移现象。

四、实验分析与讨论

1.在连读方面的困难与问题

从本研究所得的录音中发现H说的每一句话中的每个单词之间总是有一定的缝隙,这样就使得他的话语听起来不连贯,也很僵硬。例如:

I/think/it/is/time/for/you/to/go/to/the/airport/now.

What/time/is/it?

...tigers/have/the/brightest/eyes/of/all/the/animals/on/the/earth.

单词与单词之间的空格特别明显,都有所停顿,这样在一句话中就没有了连读现象。尽管H能够把每个独立的单词发得清晰,但在节律上还有所欠缺,好像他没有意识去把一个句子分成一块一块的,把几个单词连在一起读,只是觉得每个单词只要发清晰了就足够了。因此他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该连读、什么地方该停顿。同时,在笔者与来自5所不同学校的20名初一学生英语交谈时,也发现了60%的学生有和X同样的现象。由此可见,这种现象在中国英语初学者身上很容易发现。正是因为在汉语中一字一音节,音节与音节之间的界限较为明显,几乎每个音节都要清清楚楚念出来,所以中国英语初学者们在读、说英语时就没有连读消音的习惯。

然而,连读在英语发音上是很重要的。在一个词组或一串话语发音中,连读的发音是指由于元音和辅音之间的影响使得相邻的两个单词通常连在一起发音。在同一意群中,如果一个单词以辅音结尾,下一个单词以一个元音开头,那么这两个单词的发音将会自然地连读在一起形成另一种发音。例如:put it on,not at all,come in,good idea。采用连读的方式可以使英语发音更加流畅,同时更能凸显口语交际的效果。当然,在英语中除了“辅音+元音”需要连读外,“元音+元音”也要自然而不间断地读到一起,如you are,three hours等。另外还有“r/re+元音”型连读(如there are),“辅音+半元音”型连读(如thank you,meet you)等。

上述所描述的汉语对英语连读的影响属于母语的负迁移现象,同时连读也是影响中国学生听力的主要因素。如果学生忽略了连读这一现象,那么他们就会对此不熟悉,并导致听力理解中听不懂单词并对整篇材料产生误解。

2.在语调方面的困难与问题

语调是指人们说话时抑扬顿挫的音调。恰当的语调使用可以正确传递说话者的意图。但在录音中,几乎所有的句子H都是采用降调。例如:

What time is it?

只有一句采用了升调:I love YaoMing.

同时,H所发的每一句话中几乎所有单词音调都在一条直线上。在笔者与来自5所不同学校的20名初一学生英语交谈时,也发现75%的学生有和X同样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中国英语初学者身上也是很常见的。很多中国英语初学者对于语调都很迷茫,不知道什么时候该使用升调、什么时候该使用降调。这主要是因为汉语是声调语言,一字一声调。汉语中声调可以分为“阴平”(“-”)、“阳平”(“′”)、“上声”(“ˇ”)、“去声”(“”)。

然而,英语是一个意群一个声调,它属于语调语言,其话语的音高变化总是表现为不同的语调,其长度总是与单词、短语或句子的长度相当。语调可以表达不同于词汇意义的意思,甚至表达与词汇意义完全相反的意义。它是英语中一个很特殊的特征,它源自声调的音阶,可以笼统地分为升调和降调。前者经常用来提出疑问、请求,传达对某件事的不确定或出于礼貌用法。后者则经常用来表陈述、肯定、命令等语气,例如对比下面两个句子:

(1)The novel is interesting,isn’t it?

(2)The novel is interesting,isn’t it?

句1)中采用的是升调,里面包含了疑问,“这本小说真的有意思吗?”可能言外之意是说话者认为这本小说没意思。而句(2)采用的是降调则表示肯定:“事实上这本小说有意思”。因此我们看出正确地使用语调在交际过程中是很关键的。

对于中国英语初学者来说,恰当地运用语调可能有一定难度,这也是汉语对英语发音的另一个负迁移现象。很多中国英语初学者所说出的英语句子听起来莫名其妙,这也影响了语言交际的效果。

3.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汉语语音系统已经影响到了中国英语初学者的英语学习。所以对于教师来说,给学生足够的听力练习是很必要的,尤其是真正英美国家日常交流的听力材料,然后让学生尽量模仿英语本族语者的语音,同时对连读和语调多加注意。通过这么一个模仿的过程,学生可以意识到英语发音的特点。

五、结论

基于以上讨论,我们可知由于汉语中音节与音节之间界限明显,所以中国英语初学者在发英语时缺少了连读现象;由于汉语是声调语言,强调单个字的声调,因此在发英语时对整个句子的语调把握不好。因此,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大对学生英语原声材料的听力练习和模仿练习。

由于本研究主要针对一名学生进行录音,研究工具也不先进,因此还有很多局限性,需要以后更为深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Lado,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M].Michigan:University of Michigan,1957.

[2]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3]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4]Odlin,T.Language Transfer[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陈凌.母语对外语教和学的影响辨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2):86-90.

[6]丁言仁.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7]郭纯洁,刘芳.外语写作中母语影响的动态研究[J].现代外语,1997,(4):31-38.

[8]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18-24.

[9]林立,董启明.英语教学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0]吕万英.壮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的障碍因素调查[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4):119-121.

[11]王文宇.语言迁移现象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外语教学,1999,(1):6-12.

[12]谢之君.中国英语: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干扰性变体[J].现在外语,1995,(4):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