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建筑培训课堂

时间:2023-06-19 16:29:41

导语:在建筑培训课堂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建筑培训课堂

第1篇

关键词:建筑遗产; 遗产保护; 学校教育; 社会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1-0013-04

建筑遗产作为历史的载体,对漫长而宝贵的历史起到了“保鲜”作用,拉近了现代生活与历史的距离,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中为人们留住了共同的记忆,为一个地方披上了独特的风貌特征。建筑遗产的区域特色价值、旅游价值、历史研究价值、地域文化认同感等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从安徽千年释迦寺被拆,江苏宋代粮仓被毁等一系列建筑遗产破坏事件中,折射出国内建筑遗产保护意识淡薄的尴尬现状。究其原因,高校建筑遗产教育落后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高校既作为教育机构为社会输出各类管理和技术人才,又作为社会发展的智囊团为社会出谋划策。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高校对社会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加强。所以,加强高校的建筑遗产保护教育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发达国家遗产保护教育体制对中国高校教育的启示

西方国家的建筑遗产保护成效,得益于专业人才培养、普及性教育和培训性教育的完美结合。

(一)建筑遗产保护的普及性教育

法国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率先举行每年一次的“法国文化遗产日”活动,为民众了解历史文化提供了机会。受此影响和启发欧洲各国相继掀起了遗产保护的。意大利从1987年起每年举办“意大利文化遗产周”。欧洲事务理事会也确定了一年一度的“欧洲文化遗产日”。活动期间,通过开放博物馆、举办专题展览、互动体验等形式增进国民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从而增强社会的整体保护意识[1]。

(二)建筑遗产保护的技术培训教育及职业资格认定

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对建筑遗产的重视度非常高,高校中的遗产保护研

究机构众多。这些研究机构既承担着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工作,也承担着文化遗产管理人员、相关从业人员的理论和技术培训工作。例如,英国建筑遗产保护教育一项重要的内容是面向社会的短期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是某一类建筑保护和砖、石、木等具体材料的运用与修复工艺,面向对象为国家公务员、企业、技工和业余爱好者[2]。

同时,各国也非常重视遗产保护从业人员的再培训和资质管理,如英国的“注册保护建筑师”制度,法国的 “国家建筑师”制度。

(三)遗产保护专门教育体系

20世纪60年代,英国IRBA设置建筑保护训练会,1978年美国成立国家保护教育委员会,其职责是为高校及培训团体的遗产保护教学体系建设提供指导。这一措施成功并有力地推动了遗产保护教育的快速发展[1]。

英国目前有近30所大学开设遗产保护教育课程,其中开设本科生课程的有8所,开设研究生课程的有12所、开设学位课程的有10所[1]。美国从1964年至2010年共有24所高校成立建筑历史及其理论研究生专业,1977年至2010年有10所大学成立了历史建筑保护本科专业。这些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程有物理、化学、材料等,专业课程有建筑历史理论、建筑诊断学、历史建筑的规划与设计等。课程体系从微观的研究和宏观的设计来设置课程,以培养历史建筑遗产保护的专门人才[3]。意大利保护专业学生毕业后按照成绩等级颁发“修复师” 或“修复工”资格证书。

二、国内高校遗产保护教育落后因素探析

中国高校建筑遗产保护教育的落后同时表现在保护意识的培养和保护技术的培养两个方面。原因有如下两点。

(一)建筑学科起步晚,课程体系陈旧

首先,建筑学科起步较晚。中国建筑学专业以美国建筑教育为模板于20世纪20年代成立苏州工业专门学校,进入起步期。1949年后全盘仿照苏联模式,并于20世纪60年代进入较快发展期。随后因受重创陷入低谷,改革开放后进入恢复期。到20世纪90年代建筑学专业由原来的8所增加到60多所[4]。截至2010年建筑学专业增加到近300个,建筑教育规模进入了快速膨胀期。然而,目前国内只有30多所高校成立了建筑历史及其理论的硕士专业,每年硕士的招生规模不到300人,且多数从事建筑历史理论研究,从事历史建筑遗产修复与保护具体技术研究及规划设计实践的甚少。由于硕士年限短,课程体系不完善,学生不可能系统地学习保护技术。2003年同济大学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本科专业[2]。从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建筑教育起步晚,发展过程曲折,但近期发展速度过快,教学质量不高。

其次,课程体系设置落后。建筑教育长期以来受重形式轻技术思想的影响,将设计课程地位过分拔高,教学体系中的其他各个课程与设计课程之间衔接不紧密。另外,基础知识课程以灌输方式为主,设计课程则以“师徒式”的教学方式为主,缺少课堂互动,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最后,缺少全国统一的教育指导机构进行学科建设引导,学科内容与方向不明确。

(二)高校对建筑遗产保护意识的普及性教育重视不够

建筑遗产保护意识的培养有赖于历史课、思政课等公共课和选修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内容。然而,在国内高校中,这些课程对历史遗产保护的内容重视不够,使毕业生成了缺少文化素养,视野狭窄的“专业”人才,极大地限制了保护力量的发展。

三、加强高校的建筑保护普及性教育,深化社会职能

(一)加大高校学生建筑遗产保护意识的普及教育力度

目前,很多高校的公共课程偏重于“叙述”理论、事件、现象,缺少学生参与,难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因而显得空洞,缺乏吸引力。例如,历史课程大多是以时间为线索、事件为节点讲述,已逝的时间和事件在物质极度发达的今天显得虚无飘渺,难以将历史和现实联系,学生只能想象却无法体验。然而,建筑却可穿越历史,给人以真实的历史体验,同时更容易在历史和现实、历史与国家、历史与城市、个人和城市之间找到联系,从而增强人的归属感,达到心灵的升华和素质的提高。高校将文化遗产作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内容,结合高校中的思想政治课、历史课、社会实践和其他公共必修课,普及建筑遗产保护教育,对增强这些社会未来的管理及技术人才的建筑遗产

保护意识意义重大。

(二)发挥高校社会教育及参与社会管理的职能

充分发挥高校的社会教育职能,以开放课堂、举办学习班等形式让更多的社会管理人才得到“充电”的机会。另外,高校可以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加强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加大建筑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当好社会管理智囊团的作用。目前,全国有近300所开设建筑学专业的高校,虽然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但若发挥得当却是一股强大的保护力量。

四、建筑保护教学体系的完善和提高

(一)在国家层面设立建筑遗产保护专业指导机构

针对高校建筑遗产保护专业的发展现状,在国家层面设立建筑遗产保护专业指导机构有三方面现实意义:一是可以对高校遗产保护专业的建设进行质量控制,指明建设方向。二是联同教育主管部门合理规划全国高校的遗产保护专业,同时采取教学交流、人员互派等方式平衡教育资源。三是引导遗产保护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均衡发展。

(二)增加建筑遗产保护本科专业

很多高校已经具备了开设建筑遗产保护专业的实力,但因担心学生就业问题而搁置。关于这个问题,同济大学作了有益探索:经过4年的学习,建筑遗产保护专业的学生可直接获得学士学位,也可继续读一年建筑学课程而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这样在历史建筑保护市场相对较小的情况下,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利益,继而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建议有实力的高校,尤其是建筑教育界的“老八校”, 尽早开设建筑遗产保护专业,并以同济大学的探索为基础,参考西方国家的有益做法,结合中国国情和建筑遗产特点建立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系统地培养建筑遗产保护设计与技术

人才,以满足市场需求。

(三)建筑学相关专业遗产保护教学体系的强化建设

1.以建筑历史课程体系为基础,建立完整的建筑遗产保护课程子体系

目前,中国高校建筑相关专业的建筑遗产保护相关知识,主要来源于建筑历史课程体系。然而,建筑历史教育又偏重于历史形式演变过程的理论教学,属于“叙述”性教育,学生难以深入学习各个时期的建筑种类、形式、构建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设计课程中大多也不涉及这部分内容,这部分知识无用武之地。

华中科技大学的刘晓峰老师将历史课程和设计课程结合,广州大学的吴薇老师通过专题研究的形式在设计课中研究历史保护。从实验效果看建筑相关专业可以建筑历史课程为基础,结合专业设计课程和实践课程,在建筑学相关专业教学体系内,建立建筑遗产保护课程子体系。将该课程子体系再细分为“理论基础部分” “历史建筑的设计研究部分”,以及“建构与保护技术部分”。以“历史建筑的设计研究部分”为关联点将建筑历史课程体系和设计课程体系有机联系。

2.建筑保护课程体系各部分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完善

(1)理论基础部分。以建筑历史理论部分为例,由于该课程文字叙述较多、内容庞杂,易使人产生枯燥感。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特定时期建筑形成和变迁的社会及历史背景为主线,侧重“叙事”方式,增强知识的故事性和逻辑性。同时注重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式,避免教学过程乏味、呆板,引起学生注意,增加学生兴趣。

采用PowerPoint等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PPT教学可以结合授课内容展示大量的图片信息,增添教学的生动性。

采用虚拟建筑技术教学手段。虚拟建筑技术如同电影一般,动态地展现历史建筑的变迁,使学生真实感受到三维历史建筑的魅力。

采用研讨教学方式。通过布置研究内容,组织学生围绕专题完成资料收集、研究分析、讨论研究等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改变建筑历史课堂讲和听严格区分的“填鸭式”教学法。

(2)历史建筑建构与保护技术部分。建筑历史构建部分的讲解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构建原理。中国古建筑虽历经长期发展,但各时期的构建体系雷同,只需讲解几个重要时期的典型建筑即可,无需一一讲解。同时将授课地点从教室移至实验室或模型制作室,通过成比例模型的搭建揭示建构与形式、建构与结构、建构与历史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构建原理。

历史建筑保护技术的教学更应注重历史建筑材料的选择和损毁部件的修复技术等内容,使学生不只了解历史建筑形式等宏观内容,也掌握历史建筑的建构和保护技术等微观内容,从而实现建筑历史课程从理论到实践过渡。授课方式主要采取案例讲解,施工实践等方式。

(3)历史建筑的设计研究部分。通过重建、新建、改造、修复等不同类型的历史建筑设计训练,使学生掌握历史建筑独特的保护理念和设计方法。将历史建筑的设计和设计课程渗透融合,实现建筑历史课程与专业课程紧密衔接。

五、结语

高校教育应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发动机,当高校教育水平低于国家经济与文化发展需求时,将不能起到应有的引领、推动作用。现阶段,高校建筑遗产保护教育落后,严重影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导致大量极具经济文化价值的建筑遗产不断消亡。从高校教育的社会作用和影响出发,研究中国高校建筑遗产保护的普及性教育、社会技能培训教育、专业体系教育,对高校遗产保护教育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蔚. 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研究[D]. 重庆: 重庆大学建筑学院, 2006: 70-72.

[2] 朱晓明. 英国历史建筑保护执业资格与教育体系[J]. 建筑, 2005, 24(6):25-27.

[3] 王柠. 美国历史建筑保护教育对我国相关学科建设的几点启发[J]. 装饰, 2011, 31(2):32-35.

[4] 陈静. 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教育之路[J]. 建筑与文化, 2007, 27(6):57.

Comparative study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GE Yi-peng, YE Ping, LI Nan

(College of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471003, P. R. China)

第2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明确提出,中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据此。我们对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提出清晰和明确的要求——以培养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工人和服务人员为目标,同时为职业学校学生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应以“职业理想坚定,文化知识够用,道德品质高尚,专业技术过硬”作为学校办学目标。明确培养目标。有利于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准确的把握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指明方向。

科学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创建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办学模式。需要依托该专业就业导向、就业需求制订合理可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才能提升教育质量,走持续发展的办学之路。当今企业特别需要能直接上岗的毕业生,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通过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以技能为主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现实迫切的教改目标。

目前,职业学校专业技能教育基本上仍是以知识的积累和延伸为主,忽视学生的主导地位,难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因此,随着建筑工程专业结构性的调整和职业教育实训力度的加大,目前实践教学出现了以下问题。

1、实训设备、场地不足。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专业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学生数量猛增,但校内生产实习的场所狭小,实习实训设备不足,生均仪器设备值不高。这样,学生实习中动手机会少,直接影响了学生技能的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与建筑企业的实际上岗需求仍有较大距离。

2、传统课堂教学方法落后。在黑板上建高楼、书本里搞管理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人才市场的需求,必须进行大力改革,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上手快、动手能力强,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用人单位满意的技能型人才。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大力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逐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本位、以课堂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改变“满堂灌”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开展教学研究。

3、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学生规模快速发展的需要,双师型教师匮乏。专业教师不足,特别是具有生产经验的“双师型”专业教师更是缺乏。部分专业教师对企业生产一线的施工管理、质量技术要求等专业知识了解不够。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不强,很难适应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建筑人才。正是目前我们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探讨的原因所在。

1、调整教学计划,努力适应市场需求。从当前就业市场需要看,职业院校的学生比较容易适应现场,而且务实、留得住,有利于施工队伍的稳定。结合用人单位的用人政策日趋务实的实际现状,教学计划的制定原则应该是宽基础、强技能。同时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更改建筑工程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使其培养的学生更加适应市场需要。并可以适当调整专业设置,按照建筑工程大类设置专业,分方向制定教学计划。例如,建筑工程可以分为给排水、测量员、材料员、建筑装饰工程、建筑工程造价、工程监理、钢结构工程等方向。

2、完善实践教学设施。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践大致可分为课堂教学实践、课外实训实践以及顶岗实习实践三种形式。课堂实践是基础,可以通过理论教学及作业来实现;课外实训实践是培养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环节,由此可使学生体验到真实的岗位状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而顶岗实习实践既是生产一线实践的准备,同时也是生产一线实践的补充,它可以达到反复实践、全面实践的要求。不同的实践学习任务就要有不同的实践场所。这就需要学校必须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同时,坚持走校企共建的道路,发展校外实践基地,为完成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创造良好的条件。

3、建立“以能力为核心、就业为主导”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践、实训技能教学课时应超过总学时数的50%。此外还需要推行订单培养,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新型教学方法融入教学过程。并且可以在三年的教学时间内可以按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实施实践教学。即指与理论结合的课堂实习教学、与专业知识结合的校园技能认知性实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校外工地参观性实习、以实践技能提高的单位顶岗性实习、以就业为目的的就业实习五部分。此种教学模式大大改善了以往学生“理论强、实践弱”的特点,增大了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毕业后进入企业,不需岗前培训和适应期,可直接工作,为企业进行培训上岗节约了资源及提高了人员工作效率。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直接对接,服务于地方经济,使学生就业更加顺畅,使企业节约时间和资金成本,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此模式符合就业导向。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适应了岗位需要,满足了社会需求,实现了学生的零距离就业,做到了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跨越。

第3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双导师 第三方评价 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01-02

一、背景

近几来,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的指导下,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即便这样,职业教育仍然遇到自己的瓶颈,一方面中职毕业生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企业却难以找到满意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出现“技工荒”。这种“两难”的尴尬局面,是中职教育大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必然归宿,但是目前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如何缩小这一差距,已成为当前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难题。 为此,《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将“探索建立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学徒制的支持政策,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院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单列出来。根据《意见》要求,今后,职业学校依托现有的校企合作平台,要积极尝试“现代学徒制”,目的是有效地整合现有的职业学校和企业行业有限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内涵,进一步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二、概念界定

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课程为纽带,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新的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国内对“现代学徒制”的关注,多源于英国1993年的“现代学徒制计划”。它是国际上首个以“现代学徒制”命名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计划。然而,在实践和研究层面,普遍把德国双元制为“现代学徒制”的典型,或称类似的学徒制改革为“将学徒制现代化(modernizing the apprenticeship)”。现代学徒制重点体现在“现代”,是相对于“传统”提出的,从本质上讲,现代学徒制和传统学徒制是一致的,即都有师傅对徒弟的教育和指导,都强调“互学互做,互做互学,在做中学,学中做”,但其基础、意义与价值与传统学徒制有很大不同。

从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比较分析来看,第一是身份的不同。传统学徒制中学徒身份只有一种―学徒,而现代学徒制中学徒身份有两种即学徒兼学生;传统学徒制只跟随师傅学习,现在学徒制是双导师课堂,即学生跟随师傅和教师交互学习。第二是人才的培养模式的转变。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是理论+实际+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传统学徒制仅以单纯培养熟练技术工人。第三是学习地点的转变。现代学徒制不仅在生产一线学习,还在学校学习。第四是学习内容的转变。现代学徒制是实操+理论,传统学徒制只参与实操。第五是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的转变。现代学徒制是工学交替、双导师教学,时间相对固定、规定理实一体时间。而传统学徒制只在企业接受培训。第六是考核方式的转变。传统学徒制主要由师傅负责考核,现代学徒制由企业和教育部门,师傅和老师等共同评价等等。从以上比较分析看,现代学徒制既不同于传统的学徒制,也不同于单纯的学校职业教育,它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知识与能力相割裂、教学场所与实操场所相分离的局面,是传统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场重大革新与转变。

三、现代学徒制试验

我校建筑装饰专业是“上海市重点专业”,教学设备、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均在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同类专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专业办学成效突出。通过示范建设,建筑装饰专业形成了以国际化视野与国际化水平为核心特征的专业发展模式:引入上海黔宏建筑装潢有限公司、上海柯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驻学校合作,初步构建了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全可以实现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所要求的学校与企业、基地与车间、专业与产业、师资与师傅、培训与岗位的对接。此外,我校开设建筑装饰专业,方向室内设计,市场前景广阔,与上海建筑协会下上海黔宏建筑装潢有限公司的人才需求完全吻合,完全可以通过建筑协会留用和人才输出的方式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因此,我校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完全可以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内涵,实现“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目标。

现代学徒制试点我们在实践中实行交替式培训和学习,学生先接受双导师课堂,再到相应的企业接受企业名师工作室的实战培训。我校现代学徒制的具体运作模式如下图。

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人才培养定位、联合招生招工、冠名班、双导师制、教学方案制订、课程体系开发、评价标准和证书获取等几个方面展开的。

第4篇

关键词:微信;建筑材料;课程改革

微信作为一种即时通信工具,因其传输速度快$内容广,并且软件本身免费这一突出特点,快速地推动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沟通方式的变革,使人们不再局限于面对面交流,从而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为高校教师教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辅助平台。在网络化环境下,如何将微信应用到高校课程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分享学习成果的桥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使其成为高校课堂教学的一种强有力的补充和扩展。

1微信在“建筑材料”课程中使用的优势

1.1有利于学生对“建筑材料”基础知识的掌握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主要目标,那么它的课程内容就必须做到与职业岗位需求相对应。因此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应体现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不追求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着重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讲授的内容以明确“是什么”和学会“怎么做”为准则,不需要做过深的涉及。作为应用型本科《建筑材料》课程,由于它涉及到的建筑材料种类繁多,因此在讲授各种类型材料时,对理论内容的选取,只要做到使学生知道该种材料是什么以及如何使用就可以了。比如在讲授“建筑钢材”时,不需给学生讲授钢材的内部结构及化学成分,只需讲解什么是建筑钢材,以及在工程中如何正确应用。再者对于“水泥”部分的讲授,同样不需给学生讲解水泥的水化反应过程。

1.2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提升

目前,建筑材料课程的课堂教学主要采用的是案例教学法,教师主要是通过在课堂中演示案例,学生课后模仿操作方式来掌握软件的使用。教学案例基本上是与教材配套的,也可能是从其它教材或网络收集到的,教师认为能够较好地解决教学重难点的典型案例。在这种学习情境下,学生学习的重点往往是在软件的操作技巧上,而不去关注或者不能很好地掌握建筑材料课程的基本要求,学生完成的大部分作品基本上都是模仿,不能满足课程开设的本质要求和社会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操作,更应该把授课的重点放到作品的表现、创意上,引导学生独立地思考创作,不要禁锢在软件操作的局限范围内,要进行课程改革。然而由于课时的限制,不可能将所有的讨论和创作都通过课堂完成,微信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师生之间可以通过微信进行建筑材料品种和探讨,在提高建筑材料实践技能水平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以创作出更好的产品。

2基于微信平台的“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模式

2.1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及教学环节

课程内容应包括当前建筑工程中所用到的各种材料,介绍各种类型的建筑材料及制品的基本性能、技术标准,要求学生掌握检验和试验的基本方法,能合理地使用主要建筑材料与制品并了解材料的运输、保管和使用方法。对于一些重要的基本材料,例如凝胶材料、钢筋与混凝土应重点讲解,而对于其他非重点一带而过即可。而且由于建筑工程中许多材料都是在现场配制的,材料的质量、配合比将直接影响到施工方法和工程的质量,因此教师授课内容应重视c工程实例相结合。以实际工程实例来讲解材料的特性、使用方法、使用效果、以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等等,这样,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上课时列举工程事故,分析事故产生的原因,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教学内容,并且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使学生认识到学好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为了让学生认识到石灰陈伏的必要性,教师可以列举一个建筑物的抹灰墙面出现断裂的现象,是因为石灰熟化时体积会膨胀,施工时没有陈伏造成的,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对生石灰熟化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2.2基于学生能力培训的课后互动学习模式

建筑材料是一门互动性非常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评价才能让学生更快地进步。微信作为一个网络学习平台,教师可以经常通过微信一些优秀的设计案例,让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谈谈自己对于作品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作品的设计思路和设计过程,为自己的后续作品设计提供必要的思路和借鉴、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微信平台让学生将自己认为创意较好的作品进行,教师或其他同学都可以给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从而建立起活跃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情景。学生通过微信平台提供的相对自由环境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实现自我创作、共同进步的目标,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学习模式。最后,教师和学生还可利用微信网络交流平台随时欣赏其他学生的作业,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作品设计制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以便更好地服务教学。

3微信在“建筑材料”课程中的注意事项

3.1完善考核机制的建立

针对建筑材料课程特色,笔者推荐采用办开卷的考核方式,半开卷考核方式是指学生参加考试可以带一张自己手写考核课程内容的A4纸进入考场的考核方式,适用于记忆内容多、公式多且推导复杂、重在培养应用与综合能力的课程。而建筑材料内容多且复杂,知识跟新速度快,教学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应用与实践能力,可以采用半开卷式的考核方式,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考试负担,还有助于学生养成敢于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促进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第5篇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技能型人才;培养;必要途径

建筑业属于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筑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培养中初级建筑技术人才的主要基地。建筑类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较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二者缺一不可。本人从事建筑职业教学十六年,经历了课堂理论教学的一书一笔,也经历了建筑工地的风霜雪雨,深刻体会到合格的建筑技术人才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经过实践阶段才能运用自如,工作才能创新。

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现状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深入,建筑业迅速发展,需要一大批具有专业技能的建筑技术人才,有许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建筑类专业,但那时教学状况与毕业生就业状况怎样?

这一阶段的教学状况可以说是封闭的、脱离实际的理论教学模式,教师备课―讲课―看作业,学生听课―做作业―考试。学校专业教师少,有的学校就没有合格的专业教师,多数专业教师是从学校其它专业“转业”而来。师资力量不足,结构也不合理。有条件的学校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讲课,这些人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教学经验没有,所以他们难以将自己的知识准确传授给学生。要进行实验实训,学校又没有条件,因此他们也不能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加上学校投资不够,不注重实践教学,认为实验实训是工作以后的事情,使实践教学被荒弃。

那为什么说这一个阶段的教学又是脱离实际的呢?正因为以上的师资状况,教学投资观念,使得教材多年得不到更新,教材陈旧,规范过时,课堂上讲的和工程实际中用的知识差距越来越远。学非所用,也使得毕业生就业出现低谷的重要原因。

毕业生就业难了,不是没有市场需求,而是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在这一方面,师资好的学校,教学观念转变快的学校保存了下来。没有转变教学观念的学校退出了。

二、校企合作为职业教育教学提供了实验实训平台

校企合作十分必要,校企合作实现双赢。理论教学需要雄厚的师资力量,实验实训是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不断更新实验实训设施。加上建筑产品的单件性和不可重复性特点,要进行施工全过程的实验实训不可能。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遍资金短缺。投入实验实训的资金有限,只能购买部分必须的仪器、设施。建筑企业年复一年地进行建筑产品的生产,拥有广阔的生产场地。学校如果让学生适时介入企业生产场地,不仅可以使学校开阔视野,将课堂教学转移到生产现场,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及素质,而且可以节约大量投资于设施的资金,企业也可以优先录用合作学校的毕业生,利于学校教育教学,利于学生就业,对学校十分有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新工艺日新月异。建筑企业人才流动性大,更新速度快,懂专业知识、懂组织管理的技能性人才市场需要很大。统计资料显示,从2003年起,职业技术院校每年培养的毕业生全部吸纳到建筑行业,只能占建筑市场年需求量的50%。虽然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机制还没有形成,但通过校企合作,企业为职业教育教学提供了实验实训平台。企业需要人才,企业要发展,更需要懂技术,会管理的技术人才,人才需要教育。让企业自己培养人才,会使企业增加教育等方面的费用,而且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持续性,即使培养成功,人才也不一定留用到本企业。所以到建筑技术学校吸纳人才是条捷径,校企合作对双方有利,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发展,有利于企业发展,会取得双赢的效果。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服务社会,不仅满足了市场需求,学校自身也得到发展壮大。企业录用人才,不仅提高了技术力量和管理能力,也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三、校企合作中加强实验实训有利于保持教育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校企合作,加强实验实训是培养提高技能型人才素质的关键。校企合作,搞好实验实训,理论联系实际地组织教学,利于提高学生综合技能,减小了理论与实际的偏差,减少或消除了学生就业过程中空谈理论、不切实际的“书呆子”,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对我校建立实验实训基地后毕业生就业及转行状况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建立实验实训基地前,(96年前)毕业生就业率不足40%,而且以后转行的达初始从业者的22%。建立实验实训基地后(96年以后),毕业生就业率几乎是100%,而且几乎都在建筑业从业,许多学生成为企业技术骨干、项目经理,个别还独立经营当了老板,转行的极少。学生能在建筑企业单位留下来,一方面说明企业需要人才,另一方面说明学生掌握的技能可以发挥作用。如果用非所学,他们也很难在建筑业立足,更谈不上发展了。

校企合作,加强实验实训,有利于保持教育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以富平职中为例,在建立实验实训基地以前,教学内容多年一直陈旧,教师的知识面得不到拓宽,与实际脱节。企业要用的技术知识,教学计划中没有,也很少进行实践教学,难免造成毕业技能差,就业难,立足难的现象。在建立实验实训基地以后,每次实验实训,学生有收获,教师有收获,及时掌握企业对知识结构的要求,促进学校调整改进教学计划。例如建筑施工专业,《建筑识图与构造》课中未讲述混凝土结构平面整体表示法,《建筑结构》课也只是提及了一部分,但不全面。与富平职中合作的多数建筑施工企业施工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所以我们及时将《平法规则》作为补充教材进行教学,毕业生一就业,就能轻松地完成施工任务。

四、利用实验实训基地全面实施培养培训技能型人才计划

校企合作是建立实验实训基地、是培养培训技能型人才的必要途径。利用实验实训基地,通过教学点形式、全过程跟踪教学形式、自发组织形式,实施培养培训技能型人才计划。教学点形式是各校根据校本专业设置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的实验实训教学点。这些教学点应根据校本专业设置情况建立。比如以建筑施工为主的校本专业,根据开设的主干课程,与多个建筑施工企业合作,根据课程进度到适合进行教育教学的企业进行实训。与建材生产企业合作,如水泥厂,混凝土构件厂,钢构件制作安装公司等,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建筑材料及构配件的生产工艺、技术要求、产品性能等。掌握相关实验作法,懂得强制性指标的执行原因等;与质检部门合作,可以根据课程教学进度,做有关材料实验,掌握材料取样方法、试验方法、技术指标、检验方法等。与监理单位合作,可以使学生掌握各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要求、工艺要求及控制质量、进度、投资的措施以及组织协调的方法。理论教学在课堂进行,讲述各学科的基本理论、原则方法、注意事项等。教学往往是各科目独立地进行,缺少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有了实验实训基地,理论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到本学科有关的实验实训基地去进行现场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利于巩固教学效果,增强感性认识。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学校还可请企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开展专业知识讲座,讲本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管理经验、实施各项控制(如投资,质量,进度)的措施等。根据我们的经验,每次到实验实训基地教学,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进行本次实训活动的讲解。企业技术人员讲解工程概况,技术组织管理措施,现场解答学生提问;指导教师讲解教学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在本工程中的应用。这样,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还可以根据实验实训基地工程进度情况进行全过程跟踪教学。全过程跟踪教学形式是教育教学过程和企业生产过程保持同步的实验实训形式。跟踪教学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实践教学方法,只是这种方法适用于已经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在校学生。比如建筑施工专业的毕业生,当某实训基地施工的单位工程进行基础施工时,安排两到三次活动,实训基础工程的施工及组织管理方法,并参加基础工程预验收;当工程进行主体施工时,实训主体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及组织管理,掌握砌体的保证项目、基本项目及允许偏差项目检验、钢筋工程预验收等;对重出的问题提出处理方案,锻炼学生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工程一般常见问题的能力;工程施工进行到装修部分,组织学生进行质量控制,检查验收分项工程等。使学生对工程施工及验收过程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识。这样全过程跟踪实训,强化实践教学,使得学生毕业后经过较短时间(一般3个月到6个月)即能顶岗,进行基层管理工作,而且这些学生理论知识全面系统,吃苦精神强,有发展空间,企业乐于接受。

自发组织形式是学生自发组织,利用假期,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实验实训。我们做了这方面的尝试。下达实训任务书,学生填写实训记录,返校后召开假期实训座谈会进行总结。经调查,参加实训的学生占总人数的45%,得到锻炼的学生占实训人数的50%以上,综合技能提高较大的学生占实训者的33%,这部分学生后来成为毕业生中的姣姣者,很快走上管理岗位,成为企业骨干力量。

第6篇

指导教练 王云:销售培训专家,10年销售经验,6年销售管理经验,10年销售培训经验,致力于用最少的投资、最简捷的方法,最有效地帮助销售团队及销售员个人成长。

新课告白

王云老师在本刊刚刚结束的销售训练课程《销售冠军之路》受到了很多读者欢迎,在课程连载期间,一些读者曾发来邮件,讲述自己当前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和苦恼,希望能得到具体的指导。考虑到成长版读者本身及其工作和成长的特点,编辑部邀请王云老师担任指导教练,主持一个新的课程《互动案例课堂》。

《互动案例课堂》以读者提出的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困难为对象,目的是帮助读者解决现实中的工作难题,同时通过读者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思考和学习,举一反三,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表现。无论是提出问题还是交流支招,欢迎读者朋友们一起参与。

读者案例(案例提供:张同学)

我去年大学毕业,到一家专业媒体做广告销售。公司给我们做了一个星期的培训,告诉我们杂志都有哪些广告版面、分别在什么位置、叫什么名字、价格是多少。此外,还叫我们记住一些基本信息,例如杂志有多少年历史、有多少读者、读者分类是什么等。我们也拿到了相关的报价单和读者分析图。之后,公司给了一些名单,就让我们开始去销售了。

我按照名单打了一些电话,大部分情况下,客户会先问一下杂志的订户人数,同意把杂志和报价单寄过去,然后,就石沉大海了。我再打电话追踪时,对方不是说不适合他们,就是说他们今年的计划已经安排了,有些客户还说我们的杂志读者人数太少,而另外一本同样的专业杂志读者人数是我们的两倍。总之,基本都是拒绝。

现在,我到公司已经两个半月了,一直没开单,经理的脸色越来越难看。其实,公司前台会接到一些客户的来电,这些来电大部分都能成交,但经理从来不给我。我现在不知道该怎么办?辞职吧,不甘心;继续做吧,如果再不开单,估计哪天要被公司“炒鱿鱼”了。

我如何才能快速开单呢?

教练调研

根据张同学的案例,我们通过电话对他的情况做了更深入的了解,现在把相关信息补充如下:

1.这是小张的第一份工作。小张学的是管理专业,而他所在的媒体是一份建筑方面的专业杂志,主要读者对象是建筑设计单位、基建施工单位和建筑方面的专业院校。

2.小张销售的方式如下:

首先,按照公司给的客户名单,给客户打第一个电话,通常情况是这样的:

“您好!我是XX杂志社的,我们是建筑行业的专业杂志,有10年的历史了,有12万读者,请问我们最近有广告计划吗?”

有些客户会说没有,小张就会建议对方看看自己的杂志;有些客户则会直接要求看杂志。这样,大部分情况下,小张都能顺利地寄出样刊,或者发出电子样刊。

接下来,小张会再打电话问是否收到了杂志,如果对方收到,就问有没有合作意向。这时,一部分客户说还没来得及仔细看,另一些客户就明确地拒绝,要么说没计划,要么说这个杂志不适合他们,要么询问价格之后说价格太贵。

到目前为止,小张还没约到过客户,所以还没有拜访过客户。

3.关于客户资料:小张获得的客户资料看上去很详细,有公司名称和联系人名称。这些资料是如何来的,小张也不太清楚,只知道是从公司的数据库里分出来的。关于客户的类别,也都和建筑有关,有卖建筑设备的、有销售建材的、有做房地产的、有卖家具的,等等。

请大家一起来帮助小张

1.你认为小张拿不到订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如何才能让小张快速开单呢?

欢迎大家一起来参与。下一期,我们将会把读者给小张的建议整理刊发,并发表教练的具体指导和建议。在4月20日前将自己给小张的建议发给我们(请发邮件至:),我们会免费给您邮寄下一期杂志。

案例征集

你遇到了一个难题,业务推进不下去,或者局面迟迟打不开?

你遇到了一个难题,却找不到谁可以给你一些指导和建议?

你遇到了一个难题,可别人给你的指导只是一些“道理”,却没有可行的方法?

……

现在,《互动案例课堂》可以帮到你。把你遇到的难题写下来,发邮件给我们,有大家帮你出谋划策,更有经验丰富的资深教练帮你扫除障碍。

《互动案例课堂》将为采用的问题案例提供样刊和稿酬,同时,你还能得到一次教练的电话沟通指导!

第7篇

关键词:中职;建筑;一体化;改革;课程

一、校企的供需现状

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学校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适用于思想素质差、行为习惯差、学习习惯差、心理素质差的中职生,且学校教学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操作由于种种原因很少进行甚至无法实施。(2)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是上岗即能上手,都不希望自己花时间来培养新人,而在建筑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看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一体化”教学改革是最行之有效的模式。那么何为一体化教学模式?它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建立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教学上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建立若干教学情境,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改革达到的预期效果

推行一体化教学改革,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程间的无缝衔接,企业的有效对接,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实现以就业为导向,学生为中心,能力为本位,教、学、做合一的目标。

三、实施措施

(一)学校方面

1.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深入建筑企业的调研,针对建筑企业(如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造价公司、建筑监理公司等)的工作流程、职业标准、岗位设置、工种特点,改革技工院校的课程体系,包括专业教学计划进程表、教学大纲、教材建设等。组织成立课题小组,再将小组细化,成立建筑材料、建筑法规、建筑招投标、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测量、建筑制图与实训、计算机应用基础、德育等子课程小组,环环相扣,分步落实,逐步推进。

2.加快完善实训基地建设。建立自己的实验实训场地,将课堂由教室搬到实训场地,让学生用眼看、用手动、用脑想,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掌握深度。

3.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建立学生、教师的企业实习基地,推进“双师型”教师培养,假期派选教师进入施工现场实习,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使教师能够熟练操作材料检测仪器、测量仪器,熟练使用CAD软件、计价软件等,熟悉建筑行业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掌握新标准、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

4.改革考核方式。传统的教育是以分数作为考核的唯一标准,在当代的职业教育显然不适用,分数不能完全代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故而一体化教学采取多元化考核方式,形成评价过程多元、评价方式多元、考试内容多元、成绩构成多元、考试管理全程监控等全方位、全程性的评价体系。改变以考代评的考核方式,能有效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加科学和客观地评估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5.探索将建筑行业的施工员、预算员、材料员、测量员等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与考试内容融入课程体系之中,通过“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实现“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机制,解决技工院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6.开发课程资源。新的教学模式导致了普通的教材不再适用,因此需要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积极开发或引进建筑专业的仿真软件,由于建筑专业的特殊性,施工现场不允许非施工人员进入,导致建筑专业学生无法到施工现场参观和学习,仿真软件能有效解决这一难题。现在有很多公司已经涉及建筑这一块,并且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系统。

(二)教师方面

1.转变教师观念。由传统“填鸭式”的讲授,转变为先练后讲,先学后教。注重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引导学生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让学生唱“主角”,而老师转为“配角”。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换位,由原来课堂睡倒一片到现在课堂提问声不断的转变。

2.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一体化教学需要一支能吃苦,敢吃苦,能钻研,敢钻研,会创新,敢创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自身应该积极参与和参加学校提供的学习机会,参与假期企业实践等培训活动及各类教育教学竞赛,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一体化教学改革。同时教师要根据课程大纲,制订特定的教学任务,确定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四、德育为技能插上翅膀

现代企业家提出的“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观点可以看出“德”在职业生涯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因此德育课程是建筑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并且需要贯穿始终。实际应用中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的规定,实行分阶段分层次开设德育课程。而在课程设置中改变德育课就是老师反复念叨的思想教育课的观念,让活动进入到德育课堂中,设置各类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打造德才兼备的高质量人才。

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行与推进需要学校领导的支持,而作为一线教师,应该积极加入到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中。当我们的中职生学到技能走出校门时,才能得到企业的任用,也才能解决就业难与招生难的现象。

参考文献:

王婉军.中职生德育实践教学一体化研究[D].广州大学,2013.

第8篇

关键词 :技能大赛;导向作用;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086-03

建筑CAD技能大赛项目是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筑工程施工(中职组)”新增的比赛项目。竞赛目的是促进参赛选手更好地掌握建筑识图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绘图的基本操作技能,熟悉国家有关建筑制图的技术标准,促进中职建筑工程技术人才CAD绘图技能的培养,引导中职学校开展教学改革,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步伐。在CAD技能大赛的引导作用之下,传统的CAD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改革应当重视实践教学,使教学内容和岗位需求相结合,并在日常教学中将技能大赛常态化,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

CAD技能大赛的导向作用

CAD技能大赛对CAD课程的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通过分析竞赛规程中的竞赛目标、竞赛标准和赛题设置等,一线指导教师可以有效把握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难点等。教师在不断参与竞赛培训工作的同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学校也应当鼓励教师对课程的评价体系进行改革,更好地满足该课程对应岗位的需求。

(一)引导教师重新制定课程目标

2011年全国中职技能大赛新增了建筑CAD赛项。新赛项的增设通过周密的市场调研,契合市场发展目标,意在通过比赛开发一条为经济建设输送优秀紧缺人才的新通道。建筑CAD竞赛要求参赛选手能应用计算机绘图软件处理土建技术图纸绘制的各类问题。考核的是选手对有一定难度的工程进行识图的能力和对绘图方法技巧的掌握以及参赛选手对软件环境、图形等的了解。

通过分析规程中的竞赛目标和要求,对比中职CAD课程目标会发现,前者要求的是学生具备某种图形的绘制方法,掌握某种图纸的抄绘、改错、改图的能力,了解图形的几种形式;而后者则要求学生了解某个命令的运行方式,掌握某些命令的使用方法或者综合运用几个命令绘制图形。二者明显的区别是课程目标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系统性,严重忽略了职业教育中理论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在教学目标的大方向上就没能做到专业技能与岗位要求对接。

技能大赛俨然已经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坐标”。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受到该导向作用的启示,重新引发对课程目标的思考;在与技能大赛赞助企业和专家的接触中,深入市场调研,努力实现培养目标与企业“零距离”对接,根据职业需求制定课程目标,以培养更多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合格人才。

(二)引导教师改革传统教学内容

研究最近几年CAD技能大赛的赛题设置会发现,赛题不拘一格,考查范围广泛,但实用性都非常强,紧贴当前生产实践,并且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每年都有较强的创新性。例如,2013年全国技能大赛中职组建筑CAD赛项,在原来单纯绘图基础上,根据市场岗位需求增设了装饰技能一项,其目的是满足市场上对培养具有绘图和施工双重能力的人才的需求。

对比技能大赛的竞赛内容,CAD的课堂教学内容设置显得理论性较浓,知识点重复较多,重视原理和结论,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与实际需求相脱节。

技能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砝码。教师应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工作内容为中心的原则,为学生创造尽可能贴近实际工作情景的教学环境,将过程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有机结合,制定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的授课内容。

(三)引导教师有目的地提升自身职业技能水平

通过了解参赛选手的指导教师发现,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来自教学一线,常年从事CAD绘图、识图、构造等方面的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果丰硕,对学生管理也有各自独到的方法。但是,当真正接触并参与到技能大赛的辅导工作中,教师们普遍反映在某些技能考查点中,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存在盲区。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在常年教学过程中,重复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授课内容并使用同样的软件。而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知识体系的更新,教师也应当同步提高自身技能水平,补充新技术,学习新软件,了解市场中岗位的需求和变换,不能让自身技能水平成为制约课程改革的“瓶颈”。

(四)引导教师开发新的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教学质量保证的关键,其目的在于有力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帮助教学督导者实施全过程的教学质量控制。

CAD技能大赛评价体系的重要依据是国家现行标准,同时配合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考查。例如,学生在设置图层时,无须纠结于图层的某个颜色或者某种线型的特定模式,只要符合国家制图标准即可。这种看似宽松的评价体系实则是非常严谨的。它要求学生对国家标准进行深入的学习和透彻的理解,并按照标准进行图形绘制,在绘图过程中不断强化标准的各项要求。在此基础上打印出的图纸,可直接满足建筑市场要求,学生无须在毕业之后才开始进行标准化图纸的训练。

而传统CAD课堂的评价体系,是根据学生对某个命令的掌握程度,或是对某张图纸的绘制成果来评价。这是典型的“重知识、轻技能”的体现,有些教师甚至还通过纸质试卷考命令,完全偏离了培养绘图技能的轨道。对图纸绘制成果进行评价,如果不注重过程评价,并且不依据国家标准打分,对未来学生就业而言就是做无用功。

CAD课堂教学的改革

CAD技能大赛的导向性作用已经非常明确,在此驱动力之下,开发新的课程标准、制定新的教学内容、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且出台新的评价体系显得更加迫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行业和企业专家与教师共同构建理实一体化的新平台,通过对大赛的分析和借鉴,加强教学针对性,探讨教学改革新路子。

(一)开发“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的实用型课程目标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一个重要的举措是要加强专业与岗位的对接。因此,我国教育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了《关于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选手职业资格证书颁发问题的通知》,有10个赛项直接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结合由此引发的对CAD技能大赛赛项规程和竞赛目的的研究,教师应当仔细思考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目标,重新制定新的课程目标。新课程目标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在开发过程中充分发挥校外行业和企业专家的行业优势和技术指导作用。通过该课程学习的学生应当能够满足市场中制图员的岗位需求。所以,新开发的课程目标不仅要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的共性,还要具备清晰的制图员职业基本能力要求以及具体的工作标准,要明确制图员的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目标定位。

事实上,在建筑行业中,CAD课程是教学与行业差距最小的课程之一。毕业生去相关企业应聘的首要条件就是会使用CAD绘制工程图纸。因此,岗位目标很容易在课程目标中得以体现,就业方向也可以直接表现于课程方案当中。如果能够做好课程目标与就业目标的挂钩,就能够大大缩短该课程与岗位需求之间的距离,甚至达到“零距离”。

(二)制定与工作内容相一致的教学内容

CAD作为建筑专业的核心课程,应当实现工学结合的理论实践一体化体系结构,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建筑行业制图员岗位要求绘图人员能够根据客户需求独立或者与团队合作完成完整的施工图纸绘制,能够进行图纸的阅读、改错、绘制和布局打印。因此,本着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换,CAD课堂教学内容可利用绘制完整规范的施工图纸为任务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做到在讲授绘图命令的同时使学生完整体会到制图员岗位的流程与具体细节要求,并按照作图步骤穿插学习其他绘图命令和知识,无需过多追求知识体系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遵循“实用、够用”原则,尽量避免讲授晦涩难懂又不常用的内容。另外,教师应当更多地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合作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其在未来的岗位上获得更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教师积极参与协会和企业组织的技能培训和考核

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是课程改革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技能大赛激发了教师对于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的热情和渴望,很多学校已经把每年的技能大赛列入教学计划,并成为专业教师进修和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例如,北京市劲松职业高中在2009年的技能大赛中就选派了40名专业教师到大赛现场集体观摩,并要求每位到场教师写出实践报告,提出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进的思路。

CAD技能大赛的教师技能培训主要体现在对软件的操作和对国家标准的熟练运用上。一方面,由于赞助商提供的软件是基于传统AutoCAD平台开发的更加贴近市场的软件,在课堂教学中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无法得到全面使用,因此参赛指导教师需要对软件的主要功能进行熟悉;另一方面,即使常年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也无法娴熟地将国家标准和图纸绘制完好结合,因此不断参加协会组织的国家标准交流学习显得十分重要。

(四)建立“赛训合一、以赛代考”的课程评价体系

在技能大赛的激发和引导下,在新的课程标准和授课内容的基础上,如果还沿用传统的课堂评价体系和考试评价体系,就无法与新课标及内容匹配,也无法体现新课标和内容的优越性。因此,教师在提升自身素质、开发新课标、制定新内容的基础上,必须建立一套全新的课程评价体系,真正体现技能大赛对于课堂教学改革的导向作用。

传统的CAD课堂,常把“讲课”和“实训”分成两个阶段,前者占80%左右的课时,后者仅占20%左右,并且只是机械地将理论讲解和上机训练叠加,各自进行打分,忽略了过程性评价和阶段性总结。在技能大赛的驱动作用之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希望通过参加大赛来体现自身能力。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以竞赛授课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组织,再以大赛的模式进行小组竞赛、班级比赛、年级和校内选拔赛,并将学生历次比赛成绩作为课程考核依据直接计入成绩档案。在这种“班班有比赛、层层有选拔”的良性激励机制下,通过不同层级的比赛脱颖而出的学生,其能力得到迅速提高,教师指导水平也不断加强,真正达到“技能训练全员化,技能比赛常态化”,并以生产成果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使评价体系更具有准确性、合理性和激励性。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和技术不断更新,建筑CAD技能大赛很好地浓缩了建筑行业的市场需求,同时为中等职业学校CAD课堂教学指明了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对课程标准、授课内容、教师素质及评价体系等各方面的全面改革和建设,相信CAD课程将能更好地与市场岗位对接,为学校发展助一臂之力,为学生就业铺路搭桥。

参考文献:

[1]王绍章.论职业技能大赛的作用[J].成人教育,2011(7).

[2]鲁昕.鲁昕同志在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结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0-11-20).http://nvsc.com.cn/rwfc/2011-01-03/1294043583d5504.shtml.

第9篇

关键词:电视教学;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TU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5)05006804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主要通过讲解一些施工工艺及施工过程,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四川电大”)是改革开放后创建的主要以开展远程教育为主的成人高等学校[1],目前已经成为一所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综合性开放大学。四川电大在国家开放大学的指导下,执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大纲、教材、考试和评分标准,依托卫星、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和设施,运用多媒体课件、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及互联网交互式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办学体制。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是国家开放大学建设的专科专业,同时也是四川电大重点建设的开放专科专业。四川电大该专业的招生人数在全国电大中名列前茅,所以该专业课程的建设在四川电大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样,作为专业必修课程的建筑施工技术教学也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背景

在学习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之前,学生们已经先修建筑力学、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建筑制图等课程,在学习该课程时要求能综合运用先修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了解建筑施工技术方案设计的编制程序,熟悉编制内容,掌握编制方法,会进行土钉墙支护、模板工程、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固定式塔式起重机、单层工业厂房吊装等常用专项方案的编制。

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特点

(一)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比较丰富,主要有:土方工程、桩基础工程、

砌筑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结构安装工程、防水工程、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等,覆盖的知识面也比较广。该课程包含模块,模块中的每个知识点又都比较重要。因为学生只有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之后,才能真正理解建筑施工技术的具体技巧和方法,才能真正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从而顺利完成建筑施工的各个环节。例如,在学习施工的砌筑时,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测量基础知识就很难掌握皮竖杆和水准仪、经纬仪的使用和操作步骤;如果学生没有掌握过梁的知识概念,就很难在具体的建筑施工中进行钢筋混凝土过梁、砖砌平拱过梁的操作。

(二)课程内容容易接受

就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内容而言,从事该行业工作的电大学生都很熟悉,比如涉及的基坑开挖、土壁支护、基坑降水等问题,学生中的大多数人在工作中都操作实践过,在听授课程知识时,就都会感到

轻松,容易接受。而不像全日制学生那样,对实际操作完全没有一点感性认识,基本上是灌输式的被动接受。因此有一定实践基础的电大学生学习专业理论会比较容易掌握。

(三)课程教学须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电大学生大多数都是在职学习,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周末或晚上)来上课,课时相对较少(大多是每周一个晚上2个小时的课程),教学进度都较快。当前社会竞争较大,受国家建设需要的影响,很多电大学生申请参加二级建造师的考试,但往往学历又达不到要求,因此就读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的电大学生学历参差不齐。因此,电大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应更通俗易懂一些。

(四)影响施工因素多

影响建筑施工的因素比较多。建筑施工会在不同的地点和季节进行,这就使得建筑施工的过程、质量和具体方法需要根据不同的地方、季节和环境来进行具体的选择和确定。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建筑材料、建筑工艺和建筑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观念,与时俱进,

确保学生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

(五)建筑施工技术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较强

学习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为了在实践中更好地应用其理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仅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走进建筑施工工地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况,充分调动

自己的创新意识进行安全周到的施工。而且,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不能够局限于课程学习的理论知识,也不能局限于课堂、实验室和施工现场的实践经验,而要根据当时建筑施工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和经验来实施恰当的、准确的、适宜的操作,这样才能够确保建筑施工效果事半功倍。

三、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教材相对滞后

1.教材内容滞后

四川电大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所用教材《建筑施工技术》[2],由中央电大建筑施工课程组编写,并由中央电大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该教材主要内容有:土方工程、桩基础工程、砌筑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结构安装工程、防水工程、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等。这些内容大多都属于传统的施工工艺,难以符合当前建筑施工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要求,一些已经淘汰的施工技术在教材中还占有大量的篇幅,而一些已经相当成熟且应用广泛的技术却未在教材中得以反映。

2.教材缺乏工程实例

建筑施工技术包含很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但教材上的这些内容都是独立的,片面的,没有一个系统的介绍,学生也难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比如井点降水类型的选择,需要考虑降水的深度、土体的渗透系数等两个方面的因素,至于深度在实际中如何得到等问题,又缺乏相应知识的介绍,教材针对这些重要的知识缺乏工程实例。

(二)教学环境枯燥、单一

现在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黑板+PPT,而该方式的实现往往以教室为主要场所,对于缺乏施工现场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难以想象实际的操作情况。电大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学生大多不在土建行业,他们很少有时间坐下来学习,再加上来教室听课环境枯燥、单一,学生没有耐心去学习这些本身就难懂的知识,其结果是学生兴趣不高,到课率越来越低。

(三)双师型教师的缺乏

四川电大建筑专业教师大多数是刚刚硕士研究生毕业任教的。很多教师没有一个完整的工程实践经历,缺乏现场应对不同工程问题提出不同处理方案的能力,更缺少对新技术、新工艺亲自操作的经验,以致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偏重于理论,忽略了建筑施工技术应用性强的特点。

(四)虚拟试验还未开展

四川电大为了满足课程教学的实践性要求,同时也为了调动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更真切系统地体验实践课程,2014年暑假与凤凰创壹公司合作,进行虚拟试验的创作。但目前还没真正投入应用。

(五)缺乏新的教学方法

笔者2013年10月参加国家开放大学骨干教师的培训,学习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微课程、MooC或用Prezi来制作新的教学课件等。这些丰富的课堂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感受动态教学的魅力。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新的教学方法还没有运用到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中。

(六)施工环境因素的影响

施工工艺、技术、方法的选择是以施工现场的实际状况、施工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平、建筑物结构的难易程度等为依据的。例如,必须调查施工场地的现状,才能确定施工工序,选择混凝土的运输方式。这些问题是课堂讲授和书本知识难以解决的。

四、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进措施

(一)完善教材、弥补不足

及时与国家开放大学教师沟通,在授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查找当前最新的建筑施工技术教材,将新教材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3]。这样学生学到的就不仅仅是旧规范下的理论知识。同时积极向国家开放大学课程责任教师反映,在制定新教材的时候能加入一些实际的工程案例。这样将更有助于电大学生的学习。

(二)推广微课程

随着微课程、大规模视频公开课的推广,各高校在教学方法[4]上也进行了大胆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四川电大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也针对预应力混凝土相关内容制作了微课程,并获得了二等奖。教学中学生对这种视频互动式的教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所以在新教材的使用中,还应针对教材每章节的内容制作微课程或视频公开课,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方法的融合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授,用黑板、粉笔表达思想,不但费时费力而且也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缺乏兴趣,很难达到预期教学效果。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多媒体技术的引入,课堂教学动态化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像Prezi技术制作的课件,学生可以看得更仔细,比PPT更具动态感,也更丰富多彩[5]。

很多介绍施工过程的短暂视频一般都很难下载,这里给大家介绍个下载视频的一种方法:

可以将该视频网址复制到硕鼠网页,而不用安装硕鼠软件下载。这样可为教学提供很多视频资源,增强课堂内容的多元化。

(四)及时更新教学平台上的资源

过多下载视频资源、PPT课件、录像到教学平台的课程资源,常常会导致课件内容与教材内容不完全匹配,学生也会感到无所适从。所以应着重建设专业课程,要针对新技术新工艺并结合教材内容上传新资源,确保与教材相配套。

(五)整合教学平台资源,列示周计划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高层建筑施工课程,针对电大学生的特点开设周计划栏目。这样在V2教学平台中,只要学生选择了该门课程,就可以很明确地知道该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任务。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在四川电大V2教学平台上的资源是以栏目的形式建立的,如没有提纲性的要求,学生就不明白自己真正该学些什么内容。所以这门课程需要设置周计划,这样学生进入课程教学平台后,对学习内容才能一目了然,学习上更有计划性,也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六)充分利用虚拟试验室

按照“建造虚拟环境,真切体验施工过程”的原则进行模拟操作[6],了解施工过程。如基本构件的制作、安放,钢筋笼的绑扎,预制构件的起吊和运输等,以及所谓的砌砖的形式:梅花丁、一顺一丁是如何实现的,铺浆法是如何操作的,这样学生回到教材中也能理解所谓的规范尺寸。学生在加深记忆的同时,还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七)加强对教师的培养

鉴于高校普遍存在双师型教师缺乏的现象[7],学校应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养,既可以鼓励教师多参加新教学方法、教学技术的培训,也可以与企业联合,让教师深入企业参与实践。特别是建筑施工技术这门课程,教师最好能参与从基础工程到工程竣工的整个过程。在施工现场也可以录制有针对性的视频片段带回课堂,既丰富了课堂视频资源,也增加了实践案例,授课语言也能更通俗,课程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五、结语

总之,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适合电大学生的教学方法,提高课程的授课质量,培养真正的适用型人才,需要长期不懈地进行教学研究和实践。参考文献:

[1]周学军,武锋华,等.浅议《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学习和理解[J].四川建材,2010(5):156-157.

[2] 中央电大建筑施工课程组. 《建筑施工技术》[M].中央电大出版社出版,2006.

[3]程绪楷.高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教改初探[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2,7(2):119-120.

[4]陈守如.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方案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9):197-198.

[5]程绪楷.浅谈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教学问题及解决对策[J].山西建筑,2007,16(增刊):222-223.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