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学生智慧课堂

时间:2023-06-19 16:29:42

导语:在中学生智慧课堂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学生智慧课堂

第1篇

一、智慧生物学课堂的构建

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环节动物”这一小节,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蚯蚓,了解环节动物的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故笔者的智慧课堂是这样设计与实施的。

1.课前:自主学习与准备

分小组寻找和养殖蚯蚓,并准备与之相关的资料。这就要求学生提前了解蚯蚓生活的环境及生存条件,以便制作简易养殖瓶进行临时养殖,确保课堂上有生物材料供正常使用。

2.课中:体现每课一“智”

一是观察蚯蚓生命现象。引导学生先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然后用放大镜观察蚯蚓腹部的刚毛;再将蚯蚓分别放到光滑的玻璃板和粗糙的纸板上,观察其运动,做好实验记录(也可以尝试用墨水擦蚯蚓腹部,然后让其在白纸上蠕动,观察其运动后留下的痕迹)。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线条粗细不等的结果?

二是发现活动规律。从身体分节、肌肉与刚毛的配合,来理解蚯蚓的运动结构和规律等。

三是应用规律。根据蚯蚓的运动结构(肌肉与刚毛),解释其蠕动特点。学生还可以绘制蚯蚓运动分解图、科普漫画等。

四是深层次挖掘规律。通过制作蚯蚓环状体节模型(提前准备―些圆锥状矿泉水瓶盖)来模拟蚯蚓的运动,验证其灵活性。

五是形成智慧。从前面的生命现象中,挖掘出“生存法则之天时地利”生活启示。从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富含有机质的疏松土壤”可得出,其环境条件是――光(阴暗)、温度(10℃-30℃)、湿度(潮湿)、空气(土壤疏松,充足)――这就是“天时”因素;再从蚯蚓的运动实验中发现:蚯蚓能在粗糙的纸板上运动自如,而在玻璃板上却寸步难移(打滑),即蚯蚓适合在粗糙的纸板上(环境)运动――这是“地利”因素。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无论是动植物还是人类,天时地利都是其最适宜的生存条件。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心理学角度提出全新的蚯蚓效应或法则等,并将其引申至人生走向成功成才的自然条件和环境条件――善于把握机遇,利用有利的时机和环境条件,在最佳环境状态下付出努力,才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是展示智慧。提供时间和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可以是即兴汇报,也可以是别的形式。

七是评价奖励。事先制订评价标准,以鼓励发现、积极汇报为主。

3.课后:进一步自主学习与研究

以蚯蚓为实验材料,进行科普漫画创作或创新实验设计与探究。如根据蚯蚓的运动原理,进行仿生应用,可创造性地设计新型运动(交通)工具,还可利用蚯蚓体壁清洗液(即黏液,含有多肽)的杀菌作用来做发明应用等。

二、智慧生物学的完善与构建

仅仅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层面构建智慧生物学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校本课程来做进一步的补充、提升,如在拓展性课程方面,我们做了如下努力。

一是入门型:《生物DIY活动》。从最简单的DIY活动开始.如植物标本书签DIY、插花与保鲜等,通过提供学习支架,支持学生动手开展活动,并进行主题化统整。

二是成长型:《国粹・中医文化》。从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开始,从开题任务布置到方法指导,再到成果展示,让学生初步了解中草药;然后走进中药店买药,再到校园、中草药园、野外寻药,不断强化学生对中草药的认识;接着,通过开放式拓展学习,自主选题,深入研究中草药的应用、栽培、试验等;最后,通过社区服务“药草大学堂”的形式,向其他同学推介中草药知识,号召广大青少年认草识药,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三是发展型:《小实验大道理》。以常见的心理效应实验为切入点和载体,按青少年的认知能力顺序,结合“做中学”理念,依次通过验证性、探究性、创新心实验进行探秘,并挖掘实验中隐含的实验技能、科学思维和心理启示,以应用于生活。

四是升华型:《新技术支持下的生物科学实践》。引进“做中学”理念和新技术试推STEM教育,让青少年在科学探究与工程设计中体验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甚至艺术等学科的融合。

现以其中一节“艾滋病毒模型建构及仿生应用”为例,来淡谈“智慧生物学”的构建。

该课以艾滋病毒为题展开,先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艾滋病毒的形态结构特征(S),并让学生借助学习支架动手建构模型,接着借助数学的欧拉公式解方程,来验证该正二十面体模型结构的科学性(M);然后进一步用萝卜块和牙签搭建立体模型(T),鼓励学生在动手搭建中产生仿生的点子,如建多面体玻璃温室(E),升华科技服务于生活中;最后再反转课堂,让学生经历头脑风暴.交流仿生点子,并鼓励学生在课后将设想转化为成果进行展评。

其具体过程包括:观察活动,从整体到局部科学观察与思考;物理模型建构,先平面后立体逐步生成;球体模型建构数学探秘,借助数学工具解决问题;模拟实操建模.鼓励边搭建边思考仿生应用;艾滋病毒与仿生应用,将科技服务于生活;头脑风暴,交流和评析仿生点子;活动拓展,联系生活,体验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可以看出,该课堂以学生“动手活动”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强调“做中学”的理念,尝试STEM教育.有效实现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的高效融合,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智慧”的发现过程。

第2篇

关键词:学生;智慧;课堂讨论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60-01

课堂讨论,是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步骤, 是深化自主学习, 提升学习品位和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措施,它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彼此沟通与交流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相互启发,形成对问题的独立见解,从而在讨论中意识和感受到自己的思维品质和思维的独特性。有效的讨论将不断地把学习引向深入,使思维更加深刻。在学生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也能清晰地感受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调整教学策略,灵活施教。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讨论学习包括三个基本环节:准备、讨论、归纳。讨论时,老师也要把握好尺度,发扬民主精神,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做一个倾听者,必要时又要做适当的点拨,将讨论的问题引向深处。要有益于教学目标的实施,避开非本质话题和小问题的纠缠;避免钻牛角尖;要有次序,不要一窝蜂地抢着说,要心平气和,不要冷嘲热讽。

总之,课堂讨论的形式多样,教者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恰当地去组织讨论,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达到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下面,就个人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和做法。

首先,准备是基础。课堂讨论不能泛泛而谈,大家应围绕着问题展开讨论。这个准备就是教师必须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越是教材的核心问题,越要拿出来让学生讨论;并告诉学生讨论的方向和需要关注的细节,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先自主学习。这样,在课堂上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来组织学生进行自学探索活动。

例如,在学习《秋天的怀念》时,我让学生进行讨论: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什么,体现在什么地方?并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讨论,依次研究文章运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景物?哪些语句用了修辞手法?这些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对表达作者情感起什么作用?通过引导,让学生逐步理解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

课堂讨论的着重点不在于讨论的结果如何,而在于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讨论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维。通过环环相扣、逐层推进的讨论,学生不仅理解和领会了文章形象,还把握了文章的思路。在这个清晰的思路下,还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景物,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秋天的美景的感情。

其次,讨论是关键。讨论的时候老师要把握好火候,尽量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对同一问题可转换角度去讨论,可重新组织语言,提出问题。但是提出的问题要集中,要提纲挈领,防止把问题搞得太细太琐碎,变成连珠炮似的追问。并随时联系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引导他们去进行新的认知。在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遣词造句、体味情感等方面去推敲、咀嚼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在区别、比较中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

例如,在学习《赵州桥》一文的时候, 文章里说到:“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我就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称它是“创举”?从文章中什么句子可以体现“壮举” 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文章中的句子,讨论得出结论,各自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让学生倾听他人意见、评论他人观点。

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恰到好处地运用好课堂讨论,以切实起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效果。

再次,通过讨论结果的反馈,老师进行归纳和总结并评价。

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做好讨论记录,及时摘取学生发言的要点、核心,讨论中,往往有一部分学生的意见是正确的,有一部分学生的意见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因此,在讨论的最后阶段,就要组织学生就讨论的问题进行评讲。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把各种意见综合整理,得出结论,使大家达成共识。

老师的评讲是一门学问,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对学生讨论过程中种种行为都要用发现美的眼睛去打量,用装满智慧与爱心的语言去点化,让小学生每一次的讨论都获得赞赏与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会反思、归纳和总结,提高自我评判能力。评价的语言应精练,要切中要害,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应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就会越发有兴趣,把讨论融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成为一种习惯。

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必须讲究方式、方法,明确努力的方向。教师应该围绕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所讨论的问题应当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通过讨论的这三个环节,不仅帮助学生联系实际。深入地理解了课文,真正读懂了课文,而且使学生们明白了在学习活动中要勤动脑、善思考、敢发问。

第3篇

关键词:教材与学生; 营造氛围; 转化为问题;过程教学转化;针对性地训练

广大政治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动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许多教师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本文主要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与同仁探讨。

1 正确处理好教材要求与学生实际的关系

要提高学生素质,关键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扎扎实实地组织教学。实际上,也只有观念正确了,才会去设计合理的教学,去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不应该只是满足让学生把握教材,更主要的是引导他们借助教材的学习来发展思维、情感和分析判断能力等。通过一堂堂课的学习,让学生不断地修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掌握理解与运用政治理论的本领,提高认识世界的水平。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实施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主动性才能体现出来。所以,正确地协调与处理好教材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是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关键之处。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头脑中要有学生,应时时思考学生原有基础如何?他们能接受吗?他们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水平怎样?等等,简单说来,就是在头脑中,带着学生的实际水平去钻研、处理教材,才能在课堂上体现出学生的主动性,才能真正的用好、用活教材。

2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发挥学生主动性

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动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刻板沉寂的的氛围。学生的课堂行为也就相应地被规范为:正襟危坐,目不斜视,不得随便乱动,不许私下讨论,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主动性如何能发挥出来呢?

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活动气氛,让学生身体在课堂中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内环境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让学生阅读教材时,借用媒体充分地利用脑、眼、手等感觉器官,反复地去体验。在理解教材、领悟人生意义的同时,不断地提高思维能力。和谐的课堂是流动变化着的。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发现力,能迅速地捕捉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反应,调整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及时设疑,解疑。在学生紧张又兴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是使课堂教学富有变化、富有激情的关键。而这种点拨不是即兴发挥,也是精心设计的结果。可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中,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和谐的教学活动,师生双方都能产生求知的愉悦,学生的主动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 努力把目标转化为问题,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了教与学的方向。传统的目标教学是向学生展示“理解……掌握……”等,学生虽然能掌握结论,但往往靠死记硬背,不能充分发挥主动性,其创造能力也受到遏制。解决的方法之一就是把教学目标转化成目标思考题,设计恰当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索求知,最终掌握知识,并在这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

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问题还要具有一定梯度,能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解答,通过对问题的解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在问题情境中掌握课本有关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4 努力促使结论教学向过程教学转化,教会学生探索知识的程序和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知识结论的教学。教学活动是教师讲结论,学生背结论,其结果是学生里掌握了知识,但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掌握知识,而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因为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包括了知识发现、形成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而且也包括了概念形成、问题发现、思路探求的科学程序和方法。因而必须把结论的教学转变为过程教学,突出“学”在教学中的地位。当然要正确处理“学”与“导”的关系,重视教师的“导”,教师的“导”应体现在 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独立思考,自己得出结论,必要时还应参与学生的讨论,巧妙地把讨论引向深入。

5 有层次性、针对性地训练,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训练是学生深化理解、巩固新知、培养能力的过程。学生层次不同、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差异,课堂教学中的训练就要依据预习时设计的问题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要由点到面、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扎实地练,做到全面性强;对于新旧知识易混淆点采用对比练,做到;对于知识与能力结合点采用创造练,做到举一反三;对于重点、难点知识采用反复练,做到常练常新;对于同类知识采用典型练,做到触类旁通。

第4篇

关键词: 生本智慧课堂 教学模式 低年级 英语教学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是低年级英语课堂的关键。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及“三维目标”的要求,我校提出了“生本智慧课堂”的教育理念。“生本”课堂: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每一个学生都是重要的,要进行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是学习成长的主体。要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智慧”课堂:发展智力培养灵魂的课堂。学习绝不是为了分数的学习,也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的学习,而是为了“学会学习”。知识教育要与人文素养和谐发展,实现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实现课堂的育人功能。

1.课堂教学模式

1.1前置性学习。前置性学习就是在教师还没有进行讲解之前尝试自主性的学习,主要就是预习环节。以我校学生为例,低年级的学生基本没有英语基础,那么面对没有英语基础的学生,前置性学习如何实施?研究分析了学生的情况,并结合英语新课标的要求,设计了以提高阅读和识图能力为目标的前置性作业,即最初的时候让学生在家里通过观察文本中的图片,尝试分析图片发生的故事,回答“who?when? where? what?”这些基本问题。随着所掌握的单词句型的增多,在分析图片的时候尝试用会表达的方式解读图片的内容。在预习过程中将自己没有弄明白的地方圈出来,课堂上重点听讲。这样学生在前置性学习中不仅对课本的图片内容有了基本的认识,提高了自身的阅读能力,而且在听讲过程中做到了有目的有侧重点地听讲,提高了听课的意识,攻克了自己不会不懂的难点知识,真正实现了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

1.2小组交流。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即低年级一般两人一组,中高年级一般4-6人一组,教师不再像传统课堂上逐字逐句地对课本进行讲解,而是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学。对于我们低年级的学生,主要采用的是两人互助式小组,也会在课本剧表演时用到四人合作式小组。低年级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互补互助”的原则进行分组,同桌即为一个小组,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学生在小组内有充分的交流和发言活动。低年级英语课堂将课本情景呈现给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尝试完成情景对话。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课堂的课前、课中及课后检查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课前小组内检查昨天的预习作业完成情况在老师来到后做基本的汇报。课中在老师讲解了重难点知识点后,小组内互帮互助相互监督完成知识点的检查工作并签上自己的名字。低年级学生积极地参与检查工作,认真负责,不让自己的同桌掉队。课后同桌之间除了互相监督检查课上的知识点,还共同完成课后的拓展作业。在小组交流中,学生真正实现了自主,自己也是小老师,监督了别的同学,也提高了自己。

1.3班级交流。班级交流的形式有很多种,有小组在班级上的展示,也有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和展示,主要目的是检测小组的成果,通过大家的交流活动集思广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低年级英语课堂中,最主要的展示形式就是课本剧的表演及英语的演讲。课本剧的表演就是讲英语学习寓于快乐之中、情境之中,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增强了语感,在实际情境中学会了运用,在表演中增强了学习信心。英语的演讲是低年级尝试的新挑战,学生们在课后自己动手设计手抄报,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用英语或者英语歌曲去展示自己的作品。将他们的展示做成视频给学生们观看,大家在观看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问题,同时取长补短,这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愿意学,学得快乐,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1.4总结巩固。总结和巩固由较适合学生一起共同完成,在总结巩固中坚持学生会的不教,学生不会的教他们怎么学,学不会的老师来教。在低年级英语课堂汇总中,如何总结能让学生们一下就记住呢?相比老师来给大家总结,学生很多时候更喜欢自己来总结,我也把机会交给学生,课堂最后的五分钟我会找一个组的学生,把课堂交给他们,他们成为我的小助手和小老师,给大家讲讲学习的知识点,还会出几道测试题检验其他学生的学习成果。这个时候我就可以在旁边做场外指导,在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给他们提供一些提示和帮助,在他们讲解完之后给予一定的补充。学生在一次次的锻炼之中不断成长,他们认识到课堂不再是老师的课堂,而是学生的课堂,老师是指导者,他们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就会更愿意投入课堂。

2.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生本智慧课堂”给了学生很多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但是同样给了老师很大的挑战,需要老师不断地提升自己。当然,在课堂中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低年级学生小组成员之间的配合问题,他们可能会出现分歧或者闹情绪;小组之间因为竞争出现的矛盾;有些小组成员责任心不强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制定了一系列的奖惩措施,在学生们的民主决议下通过,并在学期末有一个综合的考评结果,让全员全方位地参与到考评中。

我会以自己的实践不断地探索“生本智慧课堂”在低年级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争取在自己以后的课堂中能够不断地创造出“以生为本”的好课,将“生本智慧课堂”切实融入课堂,实现“建生本课堂,做智慧教师”。

参考文献:

[1]刘汉文.深圳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新(盐田区)现场会发言材料(2012.6.12).

[2]王桃.浅谈生本课堂是孩子快乐的天堂.中小学教育,2012(11):115.

[3]邓淑燕.生本课堂的生成因素开启智慧之门[J].现代教育论丛,2011(1):90-92.

[4]黄奕熙.“生本”促成智慧构建高效的课堂[J].科教文汇旬刊,2011(4):93-94.

[5]刘泽芳.生本课堂与深度教学[J].语文天地:理论综合,2013(12).

第5篇

一、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发挥学生主体性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刻板沉寂的氛围。学生的课堂行为也就相应地被规范为:正襟危坐,目不斜视,不得随便乱动,不许私下讨论,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主体性如何能发挥出来呢?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活动气氛,让学生身体在课堂中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内环境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让学生阅读教材时,借用媒体充分地利用脑、眼、手等感觉器官,反复地去体验。在理解教材、领悟人生意义的同时,不断地提高思维能力。

和谐的课堂是流动变化着的。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发现力,能迅速地捕捉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反应,调整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及时设疑,解疑。在学生紧张又兴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是使课堂教学富有变化、富有激情的关键。而这种点拨不是即兴发挥,也是精心设计的结果。可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中,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和谐的教学活动,师生双方都能产生求知的愉悦,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正确处理好教材要求与学生实际的关系

要提高学生素质,关键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扎扎实实地组织教学。实际上,也只有观念正确了,才会去设计合理的教学,去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不应该只是满足让学生把握教材,更主要的是引导他们借助教材的学习来发展思维、情感和分析判断能力等。通过一堂堂课的学习,让学生不断地修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掌握理解与运用政治理论的本领,提高认识世界的水平。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实施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出来。所以,正确地协调与处理好教材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关键之处。

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头脑中要有学生,应时时思考学生原有基础如何?他们能接受吗?他们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水平怎样?等等,简单说来,就是在头脑中,带着学生的实际水平去钻研、处理教材,才能在课堂上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的用好、用活教材。

三、努力把目标转化为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了教与学的方向。传统的目标教学是向学生展示“理解……掌握……”等,学生虽然能掌握结论,但往往靠死记硬背,不能充分发挥主体性,其创造能力也受到遏制。解决的方法之一就是把教学目标转化成目标思考题,设计恰当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索求知,最终掌握知识,并在这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问题还要具有一定梯度,能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解答,通过对问题的解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在问题情境中掌握课本有关内容,达到教学目的。具体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针对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设计“提纲式”阅读训练题,按识记、理解、分析的顺序排列,课前发给大家。二是从实际生活事例,或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或从课本中典型内容出发,提出若干思考题。政治教师必须精心研究教学目标,设计出符合目标要求、具有一定梯度的思考题。对较高要求的目标,其思考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例如:我在讲初二政治《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时利用媒体展示10道选择题,2道实例分析题(后附:多媒体教学软件问题设计脚本)。这些题目既不同于传统的名词解释或简答题,也不同于一般的目标展示,它既表明了识记、理解和运用知识的三个层次的目标,又具有启发性。通过自读思考,学生感知了课文内容,既达了识记目标,又培养了分析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会学生探索知识的程序和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知识结论的教学。教学活动是教师讲结论,学生背结论,其结果是学生里掌握了知识,但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掌握知识,而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因为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包括了知识发现、形成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而且也包括了概念形成、问题发现、思路探求的科学程序和方法。因而必须把结论的教学转变为过程教学,突出“学”在教学中的地位。当然要正确处理“学”与“导”的关系,重视教师的“导”,教师的“导”应体现在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独立思考,自己得出结论,必要时还应参与学生的讨论,巧妙地把讨论引向深入。例如:我在讲“环境问题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时,播放了一段1998年抗洪录像,展示了一幅“可持续发展”的漫画,让学生讨论,许多学生认为,漫画提到的“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野蛮的“持续开发”,它使人类失去的绝不仅仅是一片广沃的森林资源,而是继续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潜能,它所带来的必然是生态平衡的破坏,自然资源的枯竭和人类发展的终止。从而对我国推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了正确的认识。在这一活动中,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点的形成过程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自主性学习

小学语文课堂对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及爱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小学语文是学习我们伟大的国语的基础,一切基础知识都将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有所接触,有所学习。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呢?

一、营造合情合理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进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抓住小学生的心理,对他们的兴趣和喜好要心知肚明。当安排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时,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创设出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学生就会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尽量创设出和谐、平等、互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或者在辩论赛中积极主动参与,从其中获得启发,学到真知。如,在学习三年级语文《哪吒闹海》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准备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哪吒闹海》的图片,或者可以从《西游记》中剪辑下《哪吒闹海》这一环节,为学生展现生动形象的课文内容,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个个兴致勃勃,思维马上进入欲罢不能的愤悱状态。在这一课堂氛围的创设下教师就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展开对课文的讲解,或者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解惑的方式展开。经过教师合理的引导,合情合理的学习氛围的创设,学生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其印象深刻,过目

不忘。

二、讲究方式方法,以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为目标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是讲方法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付出艰辛的努力,努力教给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方法。如今是一个知识和信息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为了让自己紧跟时代的步伐,不得不经常性地自主学习,自我充电。在小学阶段教师就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这为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教师应该以抓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以此为基点,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问题创设模式,强化问题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够将此种方法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如,教师在教授小学五年级《变色龙》一文时,可以设置如下问题:(1)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生活习性是什么?(2)通过学习本课,我们懂得了什么?这两个问题的设置,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的基本问题。学生遇到类似说明文,可以按图索骥,如此便能够顺利地进行自主性学习。

三、充分重视每位学生的发言,提高他们参与讨论的热情

只要你有想法,就应该积极踊跃地站起来说出来,无论对与错,大家都可以展开激烈论辩。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不断地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无论是回答问题,还是提出问题。学生发言多与少,参与活动的积极与否以及教师课堂上给予发言的次数的多与少等,都会影响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信心。因此教师必须充分重视每位学生的积极发言,都应给予相关的肯定,提高学生参与的自信心和勇气。我想如果我们把课堂建立在倾听与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呼应他们的召唤,满足他们的需要,就会让他们享受到语文学习中的愉悦,这样学生才能够勇敢地、毫无顾忌地积极参与到自主性学习的活动中。

四、提高对问题的关注性,提高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思考,这样才能够有所进步。如果只是机械地学,那势必不能将问题理解透彻,做起题来也仍然不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课堂提问的心理学意义,全在于通过问题情境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强烈愿望,内心产生自主学习的真切需要,从而收获愉悦学习的高峰体验。在自主性学习的课堂上学生如果能够提出问题,说明他是动了脑子的,应该得到积极的鼓励。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重视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因地制宜地

教学。

参考文献:

[1]陆红兵.“儿童深度”.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命题[J].人民

教育,2011(Z3).

第7篇

关键词:轻负高质;初中;社会课堂;学习习惯

面对中考改革和教材改革,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追求轻负高质的初中社会课堂成为我们的共识。轻负高质的对立面是重负低质,就是师生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提高课堂效率,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我们初中社会课堂有效教学来说至关重要。本文就学生良好社会学习习惯的养成,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一、认真预习的习惯

预习可以理解为“预备”“准备”,也就是学生上课之前对本课内容的准备。广义的预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前的那短暂时间,它应包括学生平时对现实生活素材的留心观察和积累。而我们经常所提的预习则是指狭义的预习,也就是课前几天、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对教材内容的研究,认真研究和解决本课的课程标准、任务、要求、重点、难点以及课后练习,做到心中有数。预习习惯的培养对学习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预习习惯培养从每节课前布置任务开始,要求学生遵循“从大到小、由粗到细”的原则。所谓“从大到小”指的是,学生在预习时,一定要从专题着手,然后再预习本节。为什么这样呢?我们都知道,新课改以后的初中社会内容是以“模块+专题+章节”的形式呈现的,因此,在预习的时候不能只预习这一节课的教材内容,还要看这一节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专题―单元―具体一课”的顺序来预习,可以说预习本课,也是对前面章节的一种

复习。

学习好的学生一定是善于预习的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可以大概了解本节的主要内容,以便带着问题、带着目标去听课。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上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通过预习对课本讲的内容大致在心里有一个谱。但预习时不必过细,如过细一是浪费时间,二是上课时难免有些松懈,反而忽略了最有用的东西。预习中要能善于发现问题,捕捉不理解的信息,带着问题上课,这样听起课来比较有针对性。

二、专心听讲和参与课堂的习惯

专心听讲和参与课堂习惯的养成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关键,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听课时提示学生特别注意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老师开头讲的往往提示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说明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尾则是老师对本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对学习本节课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2.要求学生认真对待老师对重、难点内容的讲解,善于从老师那里主动地“搜索”“捕捉”知识,要注意“捕捉”老师讲解时用的关键词和线索语句。关键词往往最能点明社会现象的实质,线索语句则可以提示要出现的重要信息。

3.绝大部分社会知识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只能间接获得。因此,要求学生上课时要认真观察,尤其要观察老师讲课时使用的教具和所做的板书,并结合想象,以形成准确的历史表象,这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在社会课堂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听讲状况,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督促方式,以提高听讲效率。

三、记笔记的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听课时记笔记能有效帮助学生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在复习时笔记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讲课的各要点、注意点等一目了然,而且还有助于理解难点。因此,必须要求所有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并对如何记好笔记进行一些必要的辅导。让学生明白首先要处理好听和记的关系,不能为了记笔记影响了听课。其次,要有选择地记,不是记得越多越好,记得过多反而显得累赘,给复习带来不便。老师讲的注意点、新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以及补充的内容和总结的方法应记下。同时,上课听不懂的地方,也应该在笔记上做个记号,以便课后及时弄懂。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课件上课的频率越来越高,老师讲课的内容一般以电子板书呈现,有时候一闪而过,这就要求学生提高做笔记的速度。

记笔记有时会妨碍课堂听课效果,有时一节课忙于抄笔记,会忽略一些很重要的东西,但这并不等于说可以不记笔记。因为人人都会遗忘,有了笔记复习时才有基础,有时老师讲得多,在黑板上记的也多,但并不需要全记,书上有的东西当然不要记,要记一些典型的、有价值的、书上没有的,否则,见什么记什么,得不偿失。教师在学生记笔记的习惯培养上尤其要做好指导。

四、及时复习的习惯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习惯。很多学生存在着复习不及时,考前临时抱佛脚的不好习惯,导致社会学科学得累,成绩又不理想。因此,对刚学过的知识应要求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学习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的时间可以逐渐加长。要求学生及时趁热打铁,学过即习,方为及时。忌在学习之后很久才去复习,这样的话所学知识会遗忘殆尽,就等于重新学习。

五、完成课后作业的习惯

课后作业是巩固课堂内容的必要方法,学生通过作业能进一步理解课堂所学的知识和对知识的应用。因此,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完成课后作业的习惯。必须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不允许抄袭作业。对学生作业的批改及时反馈,及时与学生一起查找发生错误的原因:是概念不清,还是审题马虎;是思路不对,还是书写不规范等,查清问题所在。从而培养学生的纠错意识,在纠错中不断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技能。

第8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方法;中学课堂

一、核心素养:新的中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指向

(一)核心素养在课堂上的教学传递。核心素养,也称为21世纪素养,是为了适应新信息时代的发展、适应知识新挑战而出现的新名词,它主要是指学生应当具备的素养,并能够通过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1]。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研究,能够更好地适应全球教育迅速发展的趋势。“核心素养”划分的界定是学校教育传递,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成为学生们的知识建构,这也为我国学校的教育课程发展奠定了新的里程碑。(二)中学课堂的教学方法及其特点。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师或知识传授者所采取的方法。它是知识传授者与学习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学习者能够通过特殊的认识过程,从而达到特定教学目的的一种特有工作方法。目前我国中学课堂教学方法,在有效的单位教学特定时间内向学习者讲授一定的知识信息,而教师讲授的知识信息具有高容量、高效率的特点。一般来说在中学课堂的教学方法必须要实现以下目的:在完成传统的知识传授指导的基础上,要侧重提升学习接收者(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知识构建发展能力。当然在核心素质教育环境下,教学方法必须要突破传统的模式,侧重于科研建设、教学思路以及智力发展等方面的融合,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和探究性。在实践中也要注意重视学生对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2]。中学课堂的教学方法有许多种,其中常用的有讲授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1.讲授法。几种教学方法中讲授法是最基本的,讲授法的优点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传授的信息量比较大,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知识局限性与教学时间有限的矛盾,另外采取讲授法也是我国课堂教学常见的方法之一,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讲授法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有选择地开展教学。一般在开展讲授法之前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与创造,从而有效保证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教师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在讲授中,不仅包括教材中的信息,还凝聚着教师的再创造,学生在听课中可以感受到深远的学术见解,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教师的智慧与风格,并且可控性强。教师对讲授的内容和进度均可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和控制。讲授法的缺点:因为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是单向传授,所以难以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利于因材施教,而且讲授的内容较多,学生一时接受太多新知识也会比较困难。2.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预设问题,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探究以求得问题答案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是探索性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实现“以学生为本”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通过问题教学法可以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培养其创新精神。通过问题教学法,教师通过预设目的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朝着教师预定的方向发展,从而为学生构建立体式的知识体系构建引领。当然问题教学法虽然师生互动比较多,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体系还不完善,教师难以操纵学生思维等缺陷也影响着核心素质教育的发展。3.讨论法。讨论法是学生在一定指导下,围绕着特定的主题,案例而进行的讨论。讨论教学法的优点是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且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讨论教学法因为其具有传递信息的密度较小的特点,所以也存在着获得的知识不够系统,可控性差的缺点。4.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互联网技术发展最显著的现象,也是适应我国“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具体体现。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是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的而运用多媒体设备的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教学工作而言具有积极的作用:一方面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减少了教师重复书写的弊端。另一方面也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过度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会形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例如学生将精力放在画面播放上,而忽视了教学的本质等。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教师有选择地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实现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效融合[3]。

二、目前中学课堂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方法缺少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部分中学教师在通过使用教学方法,贯彻核心素养文化底蕴方面,只是纯粹的形式模仿,并没有了解到核心素养文化基础的实质。文化基础,是支撑核心素养体系的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文化基础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文化底蕴也就是人文底蕴,中学生应当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底蕴,保护好民族基因和优质内核[4]。文化底蕴,是个人在其语言文字与其思想方面都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是自身锲而不舍地对文化的沉淀。它的核心在于对自身人文思想的完善和提升。中学课堂教学方法流于形式主要是指,中学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表面改革,如讨论法,只纯粹让学生参与讨论,而并未注重讨论问题的价值,以及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学习到什么样的知识,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欠缺。现行我国的应试教育系统的考试制度一直作为评价一位学生是否优秀的重要依据,为了能得到高分,许多中学学校的教育实际是打着提倡现代教育理念,真正的教学还是坚定不移地捍卫传统教育。核心素养培养的是学生要学会学习。中学的教学方法上很多还是没有注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核心素养也强调注重终身学习,在注重终身学习的情况下,不能仅仅依赖于被传授知识,更多的应当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建构主义学习的培养。(三)教学活动缺少社会参与。经调查信阳市某所中学发现,中学学生文化参与活动注重与学习的相关性。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中学生在校期间学校也会安排很多活动,比如体育比赛和文艺汇演等活动来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社会参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地为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增强责任感,而初中课堂的很多教学方法并没有很好地结合社会参与,在国外的教育计划改革中,也制定了综合学习时间制,比如日本,而且这种与别人交流形式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渐增多对学校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探究,让中学生能够在遵循坚持科学性,注重时代性,强化民族性三大原则下鼓励反思和案例教学法,并运用多种教方法相结合,提倡以人为本与智慧型的教学发展六大素养。

三、中学课堂教学方法改进:更好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一)提倡智慧文化型教学。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生的教学方法中,应当注重提倡智慧文化型的教学方法,要结合文化底蕴进行传授知识,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而转识为智是更重要的,智慧是对文化修养境界的更高超越或升华。知识是形而下,智慧是形而上,文化是一种介于上下之间的交通。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一定要避免硬知识不软化与软知识硬化这两种极端[6]。提倡智慧型文化教学,在课堂上注意启迪学生的智慧,给学生广阔的想象天地。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如讨论法,讲授法,在教学的使用过程中还应当结合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二)鼓励反思和案例教学法,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学生是接受知识的主体,应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讲授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发现获取知识,促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注重的是反思的鼓励,注重学生对自己的反思,从而促进学习自主性的发展。美国普遍使用的案例教学法是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这一教学方法。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了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的位置,促进优质教学。(三)重视中学生社会参与。中学生正处在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很多学生都只是在学校中学习书本知识,而比较少接触社会,可能会存在社会适应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不足,无法准确定位自己的位置。据调查河南省信阳市A中学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大部分都在家长的过分关爱下成长,教师在对其进行教育时,不能全部都用普遍的教学方法,要基于核心素养进行适当的调整,讲授法,讨论法等等在课堂使用的方法也可以用到实践中去,进行综合。教师也应当很好地利用书本教材,结合学生的年龄心里特点和以往认知水平和经验,对其进行适当的生活实践教育,开展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社会参与。参与社区服务的学生能获得额外的课外知识和经验,能够引导学生对人与事、社会与环境、国家与世界都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7]。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1:3~25

[2]蔡清田.核心素养在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角色[J].全球教育展望,2016,2:13~23

[3]左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走向核心素养为本[J].课程•教材•教法,2016,2:39~46

[4]盛思月,何善亮.论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途径———基于近年来核心素养主题研究成果的量化分析[J].教育参考,2016,2:12~20

[5]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1

[6]夏雪梅.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建设:水平划分与干预实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3,7:11~16

[7]郑海红.高校课堂教学方法刍议[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3

[8]王世英.学习者自主视域下英语教学环境的建构[J].教学与管理,2011,10

[9]郑锐.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探析[J].高教学刊,2015,11

[10]罗天然.论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生物教学实验创新[J].学苑教育,2017,3

第9篇

生成智慧的课堂应该有一个智慧的导入环节,立足于学生的认知能力、生活经验,通过创设生动的导课教学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例如,我在教学“24时计时法”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环节:将原本安排在课尾的“你知道吗?”这一部分内容重新整合,调整到课前的导入。告诉学生“从古到今,人们计时方法和计时工具的每一次改进就预示着科学的每一次进步。从水钟、影钟、沙漏一直到我们现在所发明的钟表,计时越来越准确。”在解说时,我随机利用钟表引出本节课学习要用到的钟面。整个过程细腻、流畅,犹如行云流水,学生在这样一个充满智慧的课堂导入环节上,学习兴趣的火花立即被点燃。

二、创造使用教材——超前生成智慧

教材提供给教师和学生的只是一个学习的素材,我们应在深刻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使用教材,让教材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

我在教学“口诀求商”一课时,课前播放乒乓球比赛的录像,有单打和双打两种不同比赛场景。上课时出示例题场景图:

师:2人一组,12个小朋友打球,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列式?

生:12÷2=

师:结果是多少呢?请同学们拿出圆片摆一摆。

……

师:现在将他们改成双打比赛,每4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

生:12÷4=3(组)。

……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将教材中例题的10个小朋友打球改编成12个小朋友打球,这一微小变化看似简单,对例题的学习并无大的影响。但其改编的目的并不在于此,而是接下来的“试一试”的学习,将原本进行单打训练的学生改换成双打训练,这样一来就可以巧妙地变化成另一道习题。

三、有效预设课堂——促进智慧生成

有效地课堂预设与学生的生成是智慧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自己的预设,在课堂中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把握住学生的精彩之处,有效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

我在教学“24时计时法”一课中有这样的一个片段:

师:夜里11时用24时计时法如何表示?

生1:时针先走了1圈,也就是12大格,又走了11大格,一共是23大格,就是23时。

生2:夜里11时,也就是时针走了2圈还差1大格,用24-1=23,也就是23时。

生2的回答真的是太精彩了,其运用了逆向思维进行分析解答了这个问题,这不正是课堂预设中学生智慧生成的最佳点吗?学生经常在这样的课堂中思维,他能不充满智慧吗?

四、合理选择练习——保证智慧生成

课堂练习是对一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提高,如何科学地选择合适的题目作为练习显得尤为重要,它对学生获得智慧提供了有力保证。

还是在教学“24时计时法”一课中,我安排了这样的几道练习:

(1)为庆祝中国少年先锋队成立62周年,学校安排了一系列活动。活动安排表如下:

师:你觉得这张安排表有问题吗?

生:有问题。时间那一栏,他所使用的计时法不一致。

师:你能将它用同一种计时法表示出来吗?

学生有用普通计时法也有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

(2)创意卡:设计一个钟面,一下子就能看出一天中的24小时。

学生的想法很多,具有一定的创造力,我相信学生经常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他们定会收获得更多。这样智慧的练习,不仅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巩固,而且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智慧的形成都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