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16:29:44
导语:在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高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动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常常感到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难,但是这种关注和兴趣是短暂的,但要使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与创新能力长久保持下去却难以实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引导学生从有趣向乐趣转化,进而将乐趣升华为志趣,从而不断创新培养带动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兴趣培养,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1.要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触动学生好奇心,激励、唤醒、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内容。例如:在“筛选”操作的练习中,为了使教学内容新颖、先进,教学方法灵活,教学形式活泼,使课堂教学兴趣盎然,引人入胜,充分体现本学科的发展态势,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融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内容做成表格,让学生自己命题进行筛选。他们有的以篮球比赛为题,把总积分大于10分的球队筛选出来;有的以各国举世闻名的古建筑为题,筛选出古建筑最多的大国。这样大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激发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同时也提高了创新意识。
2.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解除心中的疑惑,鼓励学生敢于探究、敢于实践、敢于发现,养成乐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习惯,因为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起点。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动手,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从操作物体的动作中去主动探索,领会方法,而不是靠教师的长篇阔论。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加深对课堂知识的巩固,而且更可以去掌握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教师只有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才能调动起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二、转变观念,从兴趣入手,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学贵有疑,有疑则思,思而后得”,一切的知识来源于生活,一切的知识服务于生活。尤其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所知道的人和事物灵活运用到信息技术学习中来,是很关键的。
过去受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的影响,教师习惯于拿着教材教参,教法简单化: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出题,学生做题,墨守成规,致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以至失去兴趣,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因此,应改变以往的陈旧观念,要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创新。确立学生在信息技术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维护学生的学习权利,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信息技术课堂生动活泼,让学生在教师信任的目光中获得大胆尝试、改进自我和完善自我的勇气和信心。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个个兴趣盎然,连平时怕羞、胆小的学生也变得积极了。因此,必须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从兴趣入手,使学生受到长久而不间断的艺术熏陶,并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的能力,由此产生欲望,从而提高学习信息技术的情趣。
三、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因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授课方式上单一、方法呆板,注重书本知识,课程设施不合理;在资金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学生的主体意识不高或者存在偏差、主体能力不强、主体人格不完善,这样就大大地制约了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权利,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同时,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鼓励学生求异创新,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总之,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课堂教学总会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我们从自身出发,严格自律,以高尚的人格教育学生,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质、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孝亮.如何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9(9).
[2]霍懋征,李虹.谈中学生信息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J].语文教学研究,2009(10).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 创新教育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网络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过程中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我院教育领域在发展和健康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国提出了“创新教育”这一指导思想,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优化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作为一个新名词,主要是以教育为基础,以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从而通过此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的健康成长,培养全方位的综合人才。创新教育要求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用充足的激情和热情指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同时,由于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将部分的教学内容分配到了机房操作方面。教师是学生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可以说,教师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
1 更新观念,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作为信息技术课程这门操作实践性较强的科目,我们更要把有限的课堂时间更多地还给学生。在课堂中,教师必须放下传统的师生观,明白自己已经不再是传统课堂中的主角,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建构者,更多的是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积极地组织教学使学生沉浸在探索新知,获取知识的创造学习中,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够完全融入到课堂学习过程当中。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始终以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实现与时俱进,从而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2 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据相关的调查资料显示,学生在课堂学生过程中,当对教师讲解的内容产生学习兴趣时,就会十分认真地、主动地进行学习。相反,当教师所讲解的内容无法让学生产生兴趣时,学生就会下意识地认为学习是枯燥无味的,自然也就学得慢,学得差。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何而来呢?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意识并不是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而是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此理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也是同样适用的。
2.1 运用学科特点,激发兴趣
有关的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学生还是十分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但是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却是源自对电脑的兴趣,而不是对信息技术知识本身的兴趣,这与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出发点并不一致。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以故事动画、漂亮图片,优美音乐等多媒体元素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内心真切感受,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针对平时比较好动,喜欢玩游戏的学生,可以进行诱导,让学生们明白,只有自觉地、主动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相关内容,充实自身,才能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知识,设计和开发自己感兴趣,喜欢的游戏软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当中,还可以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发掘每个学生的特长,结合不同学生所喜欢的、所擅长的方面为介入点进行重点教学,以点代面展开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教学,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 通过学生的好奇心,发掘学生感兴趣的方面
2.2.1 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过程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及时获取自己所需要了解的内容和知识。而信息教育书本上面的内容是固定的,是无法跟上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的。由于书本上面的知识过于陈旧,多数的内容学生早已了解甚至是掌握,自然无法对信息技术教学产生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科学地、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在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将学生感兴趣的,或者不知道的知识进行融合,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2.2 实行学习小组的教学模式
由于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尽相同,因此,每个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都有着自己所擅长的方面和自己不擅长的方面,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学习小组的模式进行相关知识的教学,将5~7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在课前将本节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和问题进行布置,让学生们以小组的模式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的形式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寻找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从而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2.2.3 转换角色
有的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强,学生效率高,能够较快地完成老师的任务。同时有些学生学习较慢,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才能完成。部分学生在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后,会偷偷地玩游戏来显示自己。这时,教师不要对学生的行为全盘否定,加以批评,这样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正确的做法是给予引导,可以尝试让学生充当一回“小老师”,教教其他同学。这样做有以下四个好处:第一、减轻了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第二、满足了部分学生想展示自己才能的愿望;第三、克服了部分学生怕向老师问问题的现象;第四、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3 提供学生创造的空间和机会,在运用中培养创造能力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自主地发挥智慧和潜能,防止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预和过早的判断。学生的创新能力正是在不断尝试、不断失败、不断纠正中逐步发展和提高的。学生在自己的活动天地里自主参与实践,不但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也使学生体验到了尝试动手的乐趣与解决问题的快乐。在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参加word小报设计,设计小报参加比赛,当学生看到自己设计成功的作品,都非常兴奋,产生了强烈的成就感,也使学生明白了用电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文字处理软件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使用软件中很少用到的功能。如让学生任意改变文件的编排方式,插入艺术字、图形、剪贴画、音乐等 ,一旦发现有的学生编排得有特色,就让他向全班,并予以表扬,学生受到鼓励,兴趣大增,学习自觉性极高。有很多学生在发现了很多以前从没有用到的功能,编排出了很多美观大方的作品时,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老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驱使学生向无数次的成功前进。
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学中应体现这样一个主导思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就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独立完成;能独立完成一部分的,就独立完成一部分,让学生主动参与。教给学生自主参与的方法,在他们独立探求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加以点拨、讲评,使他们通过议论、交流达到深化理解新知识,掌握规律,学懂弄通的目的。注重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细微之处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行为,促使他们形成习惯。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
在一堂课中,教师不仅在课的开始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动机,而且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不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经常处在问题情境中,从而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情感素质。
例如在进行画图软件中的工具教学时,介绍完“圆/椭圆”工具的使用后,让学生以此工具为主创作一幅画。尽管生活中的这方面的素材很多,但没有提示,多数学生无法继续思考,只是在画面上不断地叠加圆,并没有确切的意义。学生的思维有了充分的酝酿后,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的整体情境,即创设多空间、多层次的情境,使之从视听等多个方面产生不同级别的感知活动,这些感知活动使学生在观看、感知的同时产生思维、情感的活动,最终产生对自身认知结构的作用。这种先抑后扬的教学节奏,为学生主动思维在时间和空间上留下了余地,适时的启发,利于开阔眼界,引发联想。学生克服了思维中的依赖性和惰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提出问题,达到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借助“愤”“悱”情境,思维从被动转为主动。
二、教给学生方法,掌握主动参与的方法
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意识,还要掌握主动参与的方法,使参与意识转化为实践活动。
(一)参与思考
独立思考不是异想天开的胡思乱想,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和方法。在学生动手设计幻灯片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首先考虑幻灯片的样式、构图、所表现的主题等方面的问题,然后去尝试设计幻灯片,这就要求学生要善于观察幻灯片的构成,思考如何设计幻灯片等问题。教师的讲解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
在教学中要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乐于思考,这样在学习中就有了积极性和动力。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要做到这一点,不经过独立思考是不行的,而问题提得好,恰恰体现了思考的深度。
(二)参与实践
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信息技术课堂更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从不会“学”到“会学”,从“会学”到“会用”,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从“能力”到“素质”的转变。
在学习幻灯片设计的过程中,学生从开始对幻灯片的知识一无所知,到认识幻灯片,了解幻灯片的构成,从而去设计幻灯片,完成幻灯片的创作,正是体现了这一转变过程,在过程中,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为以后主动参与课堂实践活动打下了基础。
(三)参与讨论和创新
“当我们给儿童提供机会,让他们和同学、教师交流自己的知识时,就会使他们欢欣鼓舞,使课上得生动活泼,造成一种集体工作的气氛。”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至理名言给我们这样的启迪:在课堂教学中,要多方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另外,教师要善于做学生创新的引路人。在课堂上,学生并不需要教师告诉他们“你要创新”,而是需要适时地引导。
(四)参与展示
学生在完成了设计之后,最得意的莫过于向他人展示自己设计的作品。这时,就要给他们提供展示的空间,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最佳时间,要鼓励每一位学生把自己的作品给大家看,教育学生:不论你的作品是不是很好,大家对你的作品的意见或建议,都会使你的作品更加完美。
(五)参与评价
在展示学生作品时,教师要参与评价,学生更要参与评价,不仅要评价别人的作品,而且要评价自己的作品,在评价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对自己和他人形成客观的认识,提高自我认识水平。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真正体现教为学服务这一教学宗旨。
三、体验成功喜悦,养成主动参与的习惯
在教学中,通过练习学生才能将所获得的知识逐步内化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同时也才能评价参与学习的效果,维系参与学习的热情。为激励学生继续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根据实际变精讲多练为巧练精讲或不讲,变先讲后练、边讲边练为先练后讲、边练边讲。教学过程中讲求实效,及时反馈,及时矫正,及时补救,帮助、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要求与学生的可接受能力,精心设计有坡度、有层次的练习,为学生提供思维的阶梯,引导他们拾级而上,深化新知,即分层练习,巩固新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这些行之有效的练习,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作息技术;课堂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328-01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信息技术具有实践性强且知识更新快的特点,在现行应试教育模式下,其教师以讲解为主,缺乏启发,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且教学内容陈旧与新技术脱节;学生以记忆为主,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研究的能力,学习与实践相分离。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为当前教育的主要内容。那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一、要树立创新教育观
创新教育,首先应转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观念。教师应由传统的教育者转向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作为组织者应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作为指导者应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知识;作为参与者应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学习、发展。可见,教不再是单纯的灌输和训练,教是为学服务的,必须从学生出发,引导、启发学生的学。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改变灌堂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不再拘于一种答案。照顾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重视其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要培养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极易扼杀学生的创新行为,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对教学很重要,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教学中必须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爱好和人格,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提出质疑,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和机会;尊重学生的观点,不强求统一,确保学生创新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才会通过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产生归属感,表现出创新的意识。其次,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确保全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只有使学生成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才能获得最佳的知识学习效果。而任何学生都能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创造,只是范围与层次不同。所以,教师应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氛围,通过分层教学的策略,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共同交流,使学生在个体产生的思维冲突中开拓自身的思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活力。最终使全体学生通过对不同层次问题的探究和学习,获得各自的成功,产生更强的创新热情和欲望。
三、要培育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应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为培养创新精神奠定基础。
1、目标驱动。合理的任务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围绕既定任务展开活动,激励学生为完成任务努力。这就要求任务的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实践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原则,在教和学方面富有探索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过程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如在讲幻灯片制作时,可以将带有时尚动画的文档向学生进行展示,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想动手尝试。笔者在安排了学习程序,为自主学习定向后,学生通过看书、讨论及教师指导完成自己的作品。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引入情境。创设真实的情境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以通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将学生带入其中,引导他们在情境中产生兴趣和想法,激发创新思维。如在电子表格制作中,可引入部分数据库的概念,让学生制作自己的电话簿,并实施查询,这样学生便会将自己融入情境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情境的创设还应掌握设疑。人类钻木取火是从对雷火的疑问开始的,可见疑问是创新的开始。因此,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设计些有挑战性的问题,启发学生从疑难中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对不同见解,都应肯定其合理的部分,鼓励学生敢于独辟蹊径,给学生更多创造的空间。课堂教学中还可恰当地插入故事,创设故事情境。如在讲网络安全时,可适当加入黑客攻击的事例,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思维的活力。
四、要强化创新能力
在实践课教学中,教师可采取主题探究、合作学习、交流评价的教学方式。如在学习网页制作中,笔者先展示自己的网站,在激发学生热情后,根据学生水平层次分成互补的若干小组。然后由各小组成员自主确定网站主题,自行讨论分工、收集素材、整理资料、设计方案,最终共同完成网站的制作。在各组汇报交流时,各学员对自身作品的设计思路和实践过程各抒己见,相互探讨。只有通过“实践――反思――进一步实践”的途径,才能切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新能力 教育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本文就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这样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获得信息,检验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1.明确目标,激励学习
针对实际确立目标,激励学生拼搏进取,自觉地朝着预定的目标不懈的努力追求。例如: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长远目标与学习目标相结合的方法,告诉学生社会的变革,计算机将逐步成为全社会使用的工具,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而是不会使用计算机,让学生从认识上领悟学习计算机的迫切性。同时,信息技术课堂上,展示学习的目标,在课堂上不断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投入参加学习,激发进取心。
2.运用竞赛,乐于学习
由于小学生年龄的特点之一是争强好胜,所以使小学生对竞赛性的活动很乐意参加,因此,对于文字输入练习这一节,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针对这一现象,利用好恰当的契机,组织一次文字录入竞赛,利用计算机本身的练习软件进行竞赛,人人上机,看谁的速度快,这样一来,你追我赶,促进了键盘操作及文字录入的熟练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
3.利用课程特点,深化学习
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教师首先要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将教师对学生的外部要求变成学生的内在需求,使之形成强烈的内部动机,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基本键位时,由于小学生对键盘的布局不熟悉,同时根据小学生年龄的特点我就采用“金山打字通2003”中的打字游戏,既满足了学生好动的特点,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练习了基础的打字方法。
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相当一部分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差。这种情况对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信息技术课要求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我们在教学中,为了充分体现这一点,必须让学生多动手,努力克服“我讲你听”的单纯灌输式教学法;在搞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实验操作环境,并通过动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键盘的操作与练习时,不是先讲课本知识,讲完后再让学生练,而是使用“金山打字通”教学软件,在教学时边讲边让学生练,让学生体会一下成功的喜悦。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亲自动手,在具体实践中找出不同的答案,最后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例如:在讲主键盘区的数字键和字母键的输入方法时,先讲如何输入单字符键的字符,让学生试一下击双字符键会出现什么。这时,老师提出问题:“如何输入双字符键上面的字符?”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学习主键盘区的控制键的功能,最后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试着输入双字符键上面的字符。
三、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计算机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结合生活实际,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1.创设条件,调动积极性
只有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时,他们才能自由思考,才有可能进行积极创造,他们的创造能力才有可能得到培养。因此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先决条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必须对学生充满信心,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都有创造才能。在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与他们一起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生的创造积极性,形成开放型的课堂,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铺平道路。
例如:在学习幻灯片制作的时候,我首先出示自己预先做好的幻灯片,里面包括动画、图片、声音、电影等多种媒体,使学生在观看是就产生一中好奇的心理,这样再通过教师的导入问学生想不想学的时候,学生自然随着好奇心的驱动,认真仔细的听完每一个制作的步骤,这样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设置情境,激发想象力
想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教师可根据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设计一些新颖巧妙、联系性强的内容,让学生充分想象,大胆讨论,活跃思维,从而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能力。
例如,在教WORD时,我先示范在WORD中如何编辑一个表格,在进行页面边框修饰,用上艺术型时,全班同学发出惊讶的声音,在这个浓烈的学习气氛中,再让学生编辑一份功课表,让他们对功课表进行边框和底纹的修饰,给文字加上颜色等,然后让全班同学进行比赛,看谁的速度最快和版面最美观,通过多媒体网络的功能,播放给全班同学观看。在这个过程中,即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即激发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3.学用结合,加强记忆力
一、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注重给学生营造想象空间
想象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正是因为有了“嫦娥奔月”的想象,才有了现在航天技术的大踏步发展。可以说想象是创新最初的源动力,在今天各种发明创造中,很多灵感正是从想象中得来。老师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注重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想象空间。教学中对于学生所提出来的看法,要多去引导和保护,不能扼杀学生的灵感,而是要让学生敢去想,敢去做,不要被别人的想法所误导,鼓励学生多进行思考和研究,同时为自己的想法付诸各种行动。如在教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时候,有学生就提出“计算机的操作系统能不能用语音来进行控制?想要计算机做什么只需要说一声就可以完成。”此时可能会有很多同学笑话提出问题的同学,而作为老师不仅仅要阻止看笑话的同学,还要积极地鼓励和表扬同学的这种想法。学生的这种想象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或许不久的将来,语音控制操作系统就会成为现实。
二、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
在实践过程中,要有所创造,就必须要增强学生的创新性的思维能力,必须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学生在实践中只有有所思,才能够有所得。创新性的思维表面上看是通过灵感短时间内所出现的,但是实际上创新性的思维是人们长期实践中艰苦思索和主动思维的结果。科学家的工作实践表明,只有通过长期的思索积累,才能够最终获得灵感的火花,也才能够最终获得科学成就,所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很有必要。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一方面是要引导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而另外一方面则是要让学生积极寻找值得进行思考的问题。在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可值得思考的问题有很多很多,关键是看学生愿意不愿意,会不会寻找思考的问题。如在教学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制作手抄报,不给学生制定手抄报的主题,而是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自己来进行手抄报风格的制定,并依据自己的手抄报的风格与内容进行材料的手机,表现自己的创新思维。只要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中,愿意思考、勤于思考,就能够找到可思考的问题,也就一定可以获得创造性的思维成果。
三、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
在人类的思维过程中,人们经常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路来考虑问题,也就是说,由于过去的一些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人们总会形成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也就是所谓的思维定势。在创新性思维活动过程中,也正是因为这种已经获取的经验知识,会对人的思维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创新过程中,要努力克服这种思维定势,为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那么,如何才能够克服这种思维定势,使得创新思维的活动能够更加积极的开展起来呢?实践证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要不断的进行学习,广泛的接触一些新的学科,掌握新的学习知识,为新思维模式的产生打下比较好的基础。另外要培养批判精神,要不断突破原有的一些思维定势,对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新的认识和检讨。最后,要不断地突破固有的一些思维方法,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如计算机的操作方法有很多,学生在学习中不一定必须按照老师所讲授的知识进行操作,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不断的发现一些新的方法。
四、结语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任何事物都有一种新鲜感,这是使他们认识新事物,获得新知识的强大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活动学习的积极性。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发展的规律,小学生好胜心强,教学活动设计应具有刺激性,富有挑战性。开展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成功感,并能树立自信心,自强不息。
二、关注学生的兴趣,要让学生在欢乐中学习
作为教师,要想教好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喜欢什么,爱好什么,必须要了如指掌。这样才能结合自己的学科教学设计成一种既能迎合孩子的兴趣,又能吸引和带动学生学习的一整套的行之有效的教与学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活动会使学生觉得老师在和自己一同学习,一同探索,一同成长,真是其乐无穷。这样的学习气氛,非常有助于学生兴趣和爱好的培养,也更有助于对学生良好意志品格的陶冶。
三、注意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结合课堂教学开展生动活泼的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消化、形成能力,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数学科第二课堂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例如,在帮助学生理解比多少的应用题时,通过给学生讲“聪明的一休”中比重量的故事,不仅故事情节吸引了学生,而且又增强了对数量比较的理解。我还常常组织学生做游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教学百以内的口算,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接力赛,对口令,找朋友,击掌合数,抽签参赛夺红旗等活动。又如,学生认识了几何形体后,又让学生按照指定的形状从口袋里取出实物。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兴致很高,既巩固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四、动手动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注意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一是多提供说的机会,如在概念教学中引导学生说说概念的形成过程及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二是多提供操作的机会,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拼一拼、剪一剪、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三是在教学中注意教会学生质疑。有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小学生学习数学,往往多满足于“知其然”,而少追究“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勤于分析,善于思考,知疑问难,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洞察力,培养他们同中见异,异中求同的能力以及对习以为常的事例提出新的见解的习惯和能力。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对于较难的知识应多倡导课堂讨论,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弄清楚疑难,还往往会迸发出一些新的思路和观点,从而优化教学效果,培养创新思维。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 课程整合 创新思维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全民族创造性思维的自由发挥,将决定着国家未来的繁荣昌盛。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创新早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我们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本着“借助教育科研兴科、促教、强师、育人”的发展思路,努力实践、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从而于2006年2月份确立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课题。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认为:1.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领域变革的决定性因素;2.创造性思维并不是与生俱有的,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科学训练培养来发展提高的;3.先进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 强化培训、转变观念,使实验教师成为一个有创新精神的人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更需要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自己首先就应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内在的动力,它是在创造实践中产生、发展、检验与论证,由实践到意识,再由意识到实践,一直贯穿于创新的全过程。
首先,我们把强化教师的培训,提高实验教师的创新素质放在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位置。主要做了以下工作:强化教师的培训内容,把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以及信息技术作为培训要点,使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能渗透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体系之中。
其次,积极配合学校为专业教师创建能够施展才华、体现能力的各种平台。1.组织实验教师开展教研讨论课活动,实验教师人人开课(每学期两次),集体评价、共同提高;2.组织教师参加县里于2006年5月到9月开展的电脑制作大赛。数学组有三位教师获一等奖,大部分教师分获二、三等奖;3.2006年10月21―25日组织实验教师开展县级高中新课程开放周活动,每位教师至少开了两节以上的实验公开课,获得有关领导及各中学听课教师的好评。4.2007年5月组织实验教师参加市普教室来校开展的高中数学新课程调研活动,罗志强、肖阳等几位教师的特色课获得市普教室领导的肯定与好评。5.2006―2007学年组织数学组教师参加名师及青年教师技能比赛,多位教师被评为市、县级名师及获奖。6.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全国性的教学比赛,2007年7月罗志强、肖阳两位教师的数学录像课被国家“十一五”课题组直接推荐参与重庆的教学技能大赛,各种教学平台的创建使我们的实验教师真正树立了如陶行知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良好意识,使课题实验保持稳定的良性发展状态。
二、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前提
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依赖于教师的积极指导和鼓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指导和培养。实验教师懂得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欲望,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包括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特征及创造性的学习特点,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实验教师还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意帮助学生强化创造性思维意识。营造和谐、民主、快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教师积极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夯实基础,拓展视野。使学生成为具有综观全局,放眼世界的创造人。
教师们十分注意培养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同时,教师们非常注重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意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问中学”,通过各种活动把知识化成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采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众所周知,数学本身是较为抽象、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学生对抽象的知识感到陌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需要教师适时地进行引导并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进行疏通。而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一般能够进一步满足学生心理上对数学学习的不同需求。它是一种全新的求知方式,能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形式可以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接受数学知识的能力。
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首先是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形象性,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主动性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和前提,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首要特征。教学信息的多媒体化――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动画等等形象逼真,生动新颖,从而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提供了外部刺激,使学生处于一种强烈的感受之中。
其次,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模拟现实特性,发展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广阔空间,尤其是它可虚拟现实的特点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相当吻合,学生在计算机前操作,可自由自在地将各种媒体进行组合、扩充、整合,正是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发散性思维得到培养。
再次,是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独创性。多媒体计算机的一个明显特点是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它可以进行人机交互,而且具有丰富的交互界面,充分利用这种交互特性,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内容,安排学习进程,独立地解决计算机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培养自身思维的独创性。
最后,是充分运用计算机的网络特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探索性。探索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多媒体的超文本性与网络特性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索性,它具备了大容量储存教学信息的优势,它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实践,普遍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同时也受到了各级领导、同行的赞赏和肯定,实验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传统教学中的一些优势之处并不是靠信息技术就能完全取代的,这就需要我们实验教师真正把握好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的度的问题,使之科学、合理、健康的发展。
前面的路还在不断延续。我们一定要用现代教育理论充实武装自己的头脑,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使信息技术更加科学合理地融合到数学教学实践之中,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实验工作扎实有序地开展下去,相信明天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王珠珠.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10.
一、优化教学模式,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的教学观念支配和限制着教师的教育行为,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与教学形式陈旧、呆板,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滞后。所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长期以来,一些教师总是过分强调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填鸭式”地满堂灌,要求学生按步骤按要求来进行学习,而没有创造机会给学生灵活、充分地操练及实践,故而也不能做到活学活用知识。这种把学生作为教学客体的做法,严重束缚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限制了学生自主实践的机会,很难形成创新能力。这样就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发展的要求。信息技术课本身是技术课程,实用是最高目标,教学的效果不是看学生背了多少,而看学生会做多少。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和创新意识。因为创造性不仅受认知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个性的巨大影响。教师应该努力创设民主、宽松的信息技术课堂氛围,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更多的心理自由,克服心理障碍,打破思想顾虑,允许学生对教师、课本的说法有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大胆的设想,发表独特的见解,从而激发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幻想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育的目的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只有创造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为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应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创新教育观念,精讲精练,优化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创新能力为重心,建立优化的课堂结构:知识教学――示范指导――模仿练习――评点纠正――强化提高几个程序,体现师生互动,理论实践结合,示范、模仿、练习、评点、纠正及时反馈等特点,给学生以更多的主动权,为学生创造高度自由的想象与创新环境。
我在教学中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学习内容明确相应的需要完成的任务,如:为让学生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可以布置相应任务,例如设置自己喜欢样式的墙纸,屏保程序,机器日期等;搜索你想要的文件等。也人为设定一些软故障让学生修复。再例如讲字处理软件时,可以给学生布置完成一个自己设计的板报。这样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创作且每个学生做得都不一样,充分体现了个人的想象力。这样一来,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动手设计和上机操作,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的意识,学习从原来的“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
二、实施“分层教学”,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过去“统一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很难照顾到全体,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许多教师往往偏爱尖子生,而忽略甚至轻视中、差等生,课堂上很少给他们表现和实践的机会,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这样,中、差等生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上课时生怕老师提问到自己,讨论问题时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操作时不能大胆的实践。这种现象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而积极地实行“分层教学”,可以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情况,把一个班集体分成几个小组,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小组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给各个不同层次的小组布置不同难度和特点的任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引导与合作,使教学形式呈现流动化、多样化,让每个学生都有实践与锻炼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尊重自信的目光里体验一次次成功,创造一次次奇迹,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
三、创设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