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16:29:44
导语:在科研课题的经济效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经济法》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要求理论基础夯实,综合性较强,涉及民事诉讼法、民法、商法等方方面面,内容庞杂,知识点多且零散。面对严谨枯燥的法律条文和司法解释,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理论基础差、自制力不足,容易产生厌反情绪。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就曾指出:“教学方法最优化程序中一个最重要、最困难的问题是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使之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教学方法的运用对学生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高职作为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教育类型,主要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以“理论够用”为尺度,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本文结合作者本身的教学实践,在《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中,融入了一体化分小组案例教学模式,并创新性地采取了“1+1+1”三方考核评价系统,就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一点看法,供探讨与交流。
一、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经济法》课程内容庞杂,与会计专业契合度不高
在高职院校的《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中,涉及的法律种类较多,内容庞杂,但课时却非常有限,少的仅有42个课时,因此在课堂上无法同时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只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高职学生普遍对基本的法律、法?没有足够的了解,这样就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真正吃透法律的基本原则、精神以及各单行经济法条文。另外,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普遍采用不分专业、授课内容统一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并没有突出其与各自专业的结合,无法体现学生在本专业基础上的法律优势,这也往往使得学生在心态上,习惯于将经济法当成非专业课程对待,忽视其重要的地位,加之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所以学生学习热情也不高,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
(二)《经济法》课程教学实践普遍缺乏条件
《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但目前的高职院校在《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中,仍以教师单方面灌输、学生被动接收为主要形式,教学上更是偏重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法条的讲授,这是典型的“灌输式教学”。因此,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性难以实现。更为突出的另一方面,是普遍都缺乏可实践的教学条件,这就导致一些事务所咨询、实地法律调研、模拟法庭等实践教学方式很难开展,其结果就是,学生虽然学习了相关法律法规,但并不能因此解决实际生活工作中的经济法相关问题,不利于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利于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经济法》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过于单一
目前的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仍以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为主,缺乏专门针对该课程特殊性做出的新尝试和新探索。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考核不能仅仅体现在对法律概念、法条的背诵记忆上,更高层次的考核应该是体现在其实践中的应用,因此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多元化、过程化的考核思路,瞄准学生未来工作的实际需要,注重分析能力测试,进行综合考评。
二、一体化小组案例分析与“1+1+1”三方考核评价体系的教学思路
美国法学家霍姆斯在《法律之路》一书中提出:“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一个个的案例就是人类法律生活经验的结晶。这说明了具体案例对于学习法律的重要性。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在《经济法》课堂中运用了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但是非一体化的分小组案例分析方法过于零散,无法实现《经济法》课程中各章节知识点的串联,且容易造成学生只见树叶不见森林的短视。而基于一个统一的企业背景下的一体化案例分析,能让全体学生有身临其境融入企业经济环境中,去实践经济法的运用,真正地做到寓教于学、工学结合的目的。
其次,对于一体化分小组案例分析实施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学生评价配套体系改革。此前,《经济法》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仍以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为主,且平时成绩部分,也都依靠任课老师的主观印象给分,有失公允。哪怕是课程中运用了案例分析后的评价,也是单一的由教师评分作为考核评价,这个是比较片面的。因此,本文作者在这里引入“1+1+1”三方评价系统,从组内自评、小组互评及教师评价三个角度均衡地去评价学生的一体化案例分析成果,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大家地积极性,也有利于公平地打分。
三、一体化小组案例分析与“1+1+1”三方考核评价体系的实施路径
(一)教师需要研究一套用于小组一体化案例分析的背景资料
教师需先根据所教授的《经济法》课程章节内容,即哪些章节可以进行分小组案例分析,再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日常,研究一套适用于分小组一体化案例分析的背景资料。本文作者在《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以当下非常热门且深受学生喜爱的一档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作为一体化案例分析的背景,学生可以根据老师安排的相关知识点任务,结合背景知识,模拟甚至演绎相关的案例,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强化知识点,实现真正地寓教于乐。
(二)对《经济法》课程学生划分小组。
在《经济法》课程的第一堂课上,就要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根据男女比例、性格差异、能力层次等不同的指标,科学地进行分组。每组选出一名小组组长,对该组的案例分析进行统筹安排,同时通过抽签,决定各个小组案例分析的顺序。小组组长负责组织本小组成员分析目标任务、制定实施计划、分工实施任务。这样能保证教学活动正常开展,将合作与竞争机制有机结合,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新格局。
(三)课堂一体化分小组案例分析实施
根据课程进度和分组顺序,每个组会在下堂课前知道本小组要围绕此展开案例分析的知识点。比如,教师本次课堂上讲授了关于“公司法”中“有限责任公司”的相关知识,那相应小组成员就要围绕这个大的范围,以“奔跑吧兄弟”为案例背景,构思相关的案例,将跟“有限责任公司”相关的知识点嵌入其中。案例展现的形式多种多样,小组成员可以选择根据各自分配好的角色,对案例进行演绎分析,也可以通过PPT的展示讲解,进行案例分析。
该环节需要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其中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在学生准备的过程中,可以指引他们如何有效地去组织案例,从哪里查找相关的案例资料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还应注意提示学生注重团队配合,培养整体协作能力,当然,如果出现有的学生浑水摸鱼,搭便车的情况,需要与该学生及时沟通,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适当的约束。
(四)开展“1+1+1”三方考核评价
大部分学生都是第一次尝试这样的案例分析课堂教学,在最后的呈现过程中,肯定会有做的出色的可以让别的小组学习借鉴的地方,也会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最后案例分析结束后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教师会邀请别的小组的成员对该小组的案例分析发表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后,教师要对案例分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同时对凌乱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并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考核评价摒弃了一贯的教师单方评价原则,引入“1+1+1”三方考核评价体系,分为组内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分别对学生的参与态度、参与能力和完成状况进行评价。最后,通过50%的组内自评分数、25%的小组互评分数和25%的教师评价分数,作为学生最后的平时考核分数。
四、实施总结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科研单位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运行机制都发生了变化。因而,加强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建立与国家科技体制、财政体制以及相关政策适应的科研单位财务管理新机制,就显得更为重要。这就要求科研单位树立新的财务管理观念,充分发挥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控制与财务分析的职能作用。依据《会计法》、《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充分利用各种财务管理的方法,对单位的业务活动以及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维护财经纪律,使单位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但当前,科研经费在使用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科研经费管理力度不够;科研经费不规范,非科研性质的开支占较大比例,开支范围较大;财务审核把关不严,经费使用效能不佳等。要提高科研单位财务管理能力,主要应抓好以下环节。
一、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财务管理,建立健全日常操作和管理制度
(一)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要从本单位实际出发,根据本单位的业务特点、经营机制、管理要求、资金运动、人员配置等,充分体现本单位的特点,需要制定制度的唯一标准。制定制度要讲究系统和配套,制度与制度之间不能相互矛盾。科研单位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首先提高内部竞争能力。为此,必须建立单位内部相适应的核算和指标体系,对科研部门、开发部门、后勤服务部门等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设定不同的考核指标,逐步建立起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适应单位内部运行机制要求,利于推行和落实的内部经济责任制,以利于在单位经济活动中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和监督。
(二)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为保证资金安全完整和信息真实着手做好会计基础工作,财务审核把关尤为重要。财务人员审核发票要严格,发票名称要实事求是,数量、单价要填写齐全,要严格控制各种会议开支,召开会议必须提前上报会议计划,经批准后予以报销。科研经费计划内预算开支,要严格计划列支,对拨入的科研经费要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
二、合理编制单位预算,加强收支管理科研单位预算是财务管理的重要措施
(一)编制单位预算是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对合理地筹集、分配和使用资金,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财务人员和科研人员要共同研究,合理编制科研经费预算,编制预算应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考虑到积累与发展的关系,合理地科学地安排收支。
(二)按现行制度编制上报的预算,满足了上级财政和主管部门的要求,但对执行单位来说,就显得不够具体,缺少可操作性和实际管理价值,各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管理的需要,设计一套表格,编制出一套分部门、分项目、分期(按月按季)的切实可行、实实在在的内部财务收支预算,以利于在日常的财务收支中掌握执行。编制预算之前,应正确分析上年度的财务收支情况,清理核实各项基础数字,正确划分收支项目,按照管理要求,按部门、分项目编制出按季分月的财务收支计划。
(三)单位内部预算一经核准,即进入实施阶段,各部门对实施财务预算要作为一项经济性工作来抓。其次要加强预算执行管理,调节经费构成比例。财务部门要定期分析考评,及时了解经费开支进度,发现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总结经验,采取措施,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三、注重财务分析,发挥辅助决策职能作用
科研单位的财务分析,是在真实、科学、系统地归集了会计资料与数据,充分利用财务管理信息,借助一定的方法,运用财务报表、会计核算资料对科研单位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济效益及未来前景的一种评价。
(一)通过财务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真实反映经济活动中的问题和矛盾,对财务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预测,为决策层提供真实可靠的分析数据,发挥财务管理的辅助决策职能,积极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加强对日常经济活动的财务分析对日常经济活动进行财务分析,主要是为满足日常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对经费的收入及支出情况、资金的运转情况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财务分析。通过财务收支情况分析,分析其是否合理恰当,收支效果如何,收支是否相适应,并且通过与上年同期经费收支情况的比较和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分析各项经费收入的到位情况,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分析各种经费开支的增减幅度和数额以及开支进度,对其进行控制,保证预算执行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课题;绩效; 评价; 因素; 研究
Abstract: This article on the Shijiazhuang major research topic group of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o establish the project elements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the two system, randomly selected from the major subject samples for evaluation.
Key words: projec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actor; study
中图分类号:G322.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科学研究与发展计划(以下简称课题)是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课题,尤其是地方重大科研课题(以下简称重大课题)的绩效评价及立项要素研究,对于科研计划管理体制创新,以及区域科技创新具有积极作用。
1.重大课题的概念及特征
重大课题具有“客观性”、“相对性”、“系统性”、“动态变化性”特征。“客观性”是指居于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地位,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和推动作用。“相对性”针对地方一般性课题,在技术水平、研发资金投入、研发人员层次、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有更高要求。“系统性”是指重大课题要素特征呈集成化,同时具备多要素指标,才称之为重大课题。“动态变化性”是指重大课题范围界定并非一成不变,随时间推移和经济产业发展而动态变化。本文把地方重大课题定义为:由地方科学技术主管部门下达的,政府资金支持数额较大,创新性强,研究队伍实力强大,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对本区域整体及行业科技进步及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和促进作用的指令性计划课题。
2.重大课题执行总体情况分析
本文以2001―2003年列入石家庄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令计划,财政补助经费(科三费)投入超过10万元,且符合重大课题其他特征的课题进行遴选,选取了162个重大课题。
统计表明,2001―2003年石家庄市重大课题吸引社会资金的强度是同年度一般性课题的3.4倍。重大课题的财政资金支持较好地实现对社会资金(单位自筹和银行贷款)投入的引导和带动作用。重大课题高、中、初级以下职称的比率为1.8:1.5:1,一般性课题高、中、初级职称的比率为2.9:3.2:1,重大课题研究人员实力更强。科技财政投入与重大课题产生新增产值的比值为1:35,与净利润的比率为1:4.68,与上交税金额的比率为1:1.93,与出口创汇的比率为1:7.16。重大课题研究经费投入与产出总产值的效率是一般性课题的3.3倍。
3.重大课题立项及跟踪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按照科学性、导向性、可操作性、广泛适用性的原则,设立重大课题立项及跟踪管理两大指标体系。
重大课题立项评价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的框架结构,一级指标包括6项(政策宏观指标、技术指标、人员指标、财力指标、效益指标、风险指标),二级指标20项,三级指标增加细分指标18项,共设计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权重指标35项。
重大课题跟踪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框架结构,一级指标包括3项(相关性、绩效、可持续性影响),二级指标8项,三级指标增加细分指标7项,共设计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权重指标13项。
对重大课题立项及跟踪管理评价指标的处理采用线性加权和无纲量处理,具体模型如下:
设已实现无量纲化的三级指标的转换值:
xij为第j个重大课题第3个三级指标实际观测值
max{xij}为第i个三级指标观测值最大值
min{xij}为第i个三级指标观测值最小值
xij- min{xij}
评价值zij=――――――――――×a+b
max{xij}- min{xij}
其中,a和b是zij的值域调节值,b≤zij≤a+b,即=[b, a+b]
zij与[b, a+b]是对应关系,
在此,取a=40,b=60
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系数。
设三级指标有a个,二级指标有n个
Wi为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权重
则二级指标无量纲化模型为αi=∑wizij 且wi>0,∑wi=1
j个重大课题综合指标无量纲化的模型为β=∑wiαij且wi>0,∑wi=1,得出第j个重大课题综合评价值,进行排序,作为重大课题立项及执行情况评估的依据和参考。
4.应用指标体系对重大课题立项要素及跟踪评价
从162个重大课题中随机抽取21个重大课题样本运用两大指标体系进行评价。
对抽样重大课题进行立项指标体系评价,总体上,效用值表现突出率为40%,表现较差率为35%。一级指标中,政策宏观指标和财力指标表现较好,效益指标表现较低,其中,政策宏观评价效用值表现突出率为55%,表现较差率为10%;技术评价效用值表现突出率为45%,表现较差率为25%;人员效用值表现突出率为45%,表现较差率为20%;财力评价效用值表现突出率为55%,表现较差率为15%;效益效用值表现突出率为25%,表现较差率为45%;风险效用值表现突出率为45%,表现较差率为25%。
对抽样重大课题进行跟踪体系评价,总体上,表现突出率为55%,表现较差率为30%。在一级指标效用值中,相关性和可持续性较低,效绩的较差表现率较高,其中,相关性表现突出率为25%,表现较差率为20%;可持续性表现突出率为35%,表现较差率为20%;效绩表现突出率为40%,表现较差率为40%。
作者简介:王树平(1974-)男,河北隆尧人,本科,石家庄市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方向:科技管理。
参考文献:
秦彩兰,《关于“广州市科技计划管理引入科技评估机制”的几点思考》,《广东科技》2003,(4)
【关键词】档案信息;科研课题;跟踪服务
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保存备查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原始记录。也可简单表述为:档案是原始的历史记录。
档案是生产建设的重要依据,是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是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
可分为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和专门档案。而科技档案就是科研课题中的必要助手。
一项科研课题的研制成功,要经历课题论证、课题研究和课题鉴定三个阶段,而每个阶段任务的完成,又必须以占有大量相关的档案文献信息为前提,也就是科技档案。因此,档案人员可根据科学研究的实际,围绕特定课题及时地、连续地向科研人员提供对口的各种档案文献资料,直到课题完成。这种服务就是档案信息跟踪服务。
一、档案信息跟踪服务在课题论证过程中的作用
科研工作的第一个阶段就是课题论证。课题论证实际上就是对所拟选题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其有无理论意义、实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前期调研过程。
继承与创新是科研工作的本质特征,任何一项科研成果都离不开对前人或他人研究成果的借鉴与汲取。在此过程中,档案人员开展档案信息跟踪服务,把过去的、现有的、别人的科技成果汇集起来,经过综合分析整理,精心加工,汇集起来,提供给科研人员,使他们能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科技水平、科技方面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成果及市场动态等,从而确定所拟项目要达到的技术水平、市场目标、成本目标和质量目标,从而完成课题的论证工作。
由此可见,开展档案跟踪服务在课题论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便于研究者开阔思路,启迪创新。例如笔者所在的单位有一个技改项目在选定擦洗厂三段旋流器开路流程生产粉磷矿课题时,在论证阶段,档案人员开展跟踪服务,根据该课题的具体情况,及时向科研人员提供课题研究的背景资料及有关评价分析性质的资料。
这些前期成果的档案信息提供,不仅使科研人员找出了有参考价值的数据,而且拓展了视野,使他们定出了求新、求异又切实可行的攻关目标,选择了既投资少、又实用于高产量的三段旋流器开路流程生产粉磷矿的办法。
由于选题得当,准确把握了生产需求,加之研究深入、创新,该课题获得了云南省知识产权局、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云南省总工会、云南省发明协会颁发的云南省优秀发明创造“金品杯”选拔赛一等奖。
二、档案信息跟踪服务在课题研究中的作用
课题研究是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创造性劳动阶段。在这一阶段,同样需要借助于前人或他人的大量成果和研究方法,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大量的科技档案。因此,档案人员可以通过课题跟踪服务,使研究者及时获得攻克难关的资料。
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中间材料,包括实验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和工作进行中的会议记录等等,档案人员都切实把这些材料、数据收集整理起来,避免了科技人员在下一步的研究中重复劳动,起到“雨前送伞,雪中送炭”的作用。
同时,课题研究中常常需要了解和利用各种最新的理论信息和资料,不断充实、修正、完善自己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档案跟踪服务就能够满足科学研究这一特殊需要。它通过及时、同步的跟踪服务,向研究人员提供科研信息,确保课题顺利地、高质量地完成。
通过档案人员搜集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把分析得出的结论及详细数据及时反馈给课题组,使课题组人员及时补充、完善了研究内容,得到了科研人员的好评。可见,档案人员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不失时机地开展创造性的跟踪服务,在课题研究中发挥着保证课题水平以及质量的作用。
三、档案信息跟踪服务在课题鉴定阶段的作用
科研成果的鉴定是科学研究的最后一个环节,同时也是成果应用或推广的起点,它是整个课题研究活动中的关键工作。
在成果鉴定前,档案人员要把课题的全部科技文件材料收集齐全,做好档案跟踪服务,严格审查、把关,确保了归档文件材料的质量。
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创意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引领新一轮产业变革的今天,四川美术学院抓住机遇,坚持产学研密切结合整体推进学院改革。在服务社会、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院全面发展走上新的台阶。
适应社会变革,全方位拓展学科领域
当代艺术的蓬勃发展使艺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学校努力拓展学科领域,目前设有绘画、雕塑、美术学、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广告学、工业设计、动画、摄影、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建筑学、景观建筑等13个本科专业;拥有艺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美术学、设计艺术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中国画艺术、油画艺术、版画艺术、雕塑艺术、水彩画艺术、美术教育、美术史论、设计艺术史论、装潢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漆画艺术、陶瓷艺术、数码媒体艺术、建筑艺术、动画艺术、摄影艺术、舞台美术等20个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学校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被批准为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艺术实验教学中心被批准为重庆高校艺术创新工程研究中心。经过不懈努力,四川美术学院已经发展成为学科门类齐全、办学实力雄厚、社会影响力显著的综合性美术院校。
注重基础理论研究,探索当代艺术的社会价值
四川美术学院在中国当代艺术创作领域具有重要影响,但理论建设相对滞后,学校针对艺术学科专业的特点和重庆市人文社科建设任务,加强了校级科研课题立项的调研与论证,在广泛征集科研课题的基础上,经学校学术委员会审定提出了校级科研课题申报指南。紧密围绕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和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开展了当代艺术基础理论的科研课题立项研究。近三年,经匿名评审和学校学术委员会终审,确定立项校级科研项目41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学科研人员达90余人_并在校级科研课题的基础上,申报获准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及科技项目立项研究课题24项,重庆市科委、经委、建委等市级部门的科研项目11项;杨仁敏教授的《美术设计教育研究》和高铭路教授的《艺术史方法论》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科立项规划研究课题;校级科研课题已结题13项,市级部门的科研项目结题8项;2007年发表研究论文193篇,出版专著6部。编辑出版教材36部。我校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多项科研课题结题并出版了《85美术运动》、《后现代书法的文化逻辑》、《从中国经验开始》、《现代艺术与中国文化视点》、《王林论绘画》、《绘画与观念》等10部专著,13篇,其中在CSSCI发表3篇,在当代艺术社会价值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础理论研究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持久的思想源泉和坚实的学术基础。改变了学院长期存在的重创作实践轻理论建设和学术积淀的局面。
加强科研应用项目的研究,推动科研创作的社会服务
艺术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专业,特别是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影视动画专业在当代的社会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通过资源整合、学科交叉、校企共建等措施,充分发挥了学科优势与特色,积极开展科研应用项目的研究和社会服务。
近年来,学校集艺术设计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等学科的交叉研究优势,形成了“重庆城乡统筹背景下的生态及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创新研究团队,主持完成了“重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复兴研究”、“重庆南岸区慈云寺老街保护规划”、“重庆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重庆市黔江区小南海旅游环线总体规划”、“重庆市黔江区濯水古镇保护性详细体规划”、“巴河亲水环境整治及南滨路建设立面改造设计”等数项重庆市历史人文风貌区的规划论证和设计工作。其中“重庆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项目申报了国家发改委及建设部的国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研究项目,在建设部专家组评审的600项参评项目中排第十三名,被批准为国家发改委“十一五”重点立项研究项目并获国家拨款1200万元,在“适宜城市历史文化景观改造的工程技术创新”、“适宜山地城市风貌的低成本的工程技术创新”等研究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设计艺术学、广告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等学科专业组成了“企业形象策划与设计、品牌推广、产品包装设计”研究团队,主持完成了四川五粮液集团、重庆电视台、中冶赛迪、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四川商品交易所、西南铝加TU等企业形象策划与设计,以及大量地方产品的包装设计与广告推广策划。切实推动了地方企业的发展和促进了重庆名特产品的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7年以来,学校还承担了社会科技咨询服务和企事业委托科研项目22项,横向科研经费达到1200万元,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搭建艺术创新教育平台,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与创作科研互动”是四川美术学院长期以来形成的办学特色之一,是艺术院校实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学与研相互转换,推动了“传授型教学”向“创造型教学”的嬗变,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重庆市教委批准了学校的“重庆高校艺术创新工程研究中心”立项建设,依托“艺术创新工程研究中心”的平台优势,学校开展了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前沿问题的综合性研究。工业设计专业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生态设计”的研究与探索,把生态设计的理念贯穿在专业设计教学之中,所研究的课题涵盖了家用电器、家居用品、家具设计、城市公共设施、交通工具、环境资源、机电工程、包装工程、人文景观、废弃物利用等多个领域。2007年,已完成《生态设计1D0例》的设计研究项目,获得国家专利65项,投入生产的产品45项;获2007德国博朗国际工业设计大奖赛优胜奖2项(全国15项);获第11届国际自行车设计大赛创意奖1项,第一届青岛国际设计节“金海螺”国际工业设计大奖赛优秀设计奖1项;获“长虹杯”2007年全国大学生感观创意设计大赛银奖1项、入围奖1项、最佳创意单项奖2项、组织奖1项;获2007“世博想象”上海美术大展・设计艺术展优秀奖2项、入围奖24项,“气候酷派,设计先行”中英生态设计邀请赛优胜奖5项、入围奖27项等。还在《生态经济》核心期刊开设并主持了“生态设计”专题栏目,发表研究论文52篇;在深圳“2007中国国际工业设计高峰论坛”和“国际设计艺术院校联盟2008济南会议”上,王立端教授分别作了题为《双赢之路――生态设计是工业设计创
新思维的新焦点》、《将生态设计纳入课堂教学,让环保意识带动创新思维》的专题演讲,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及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人民日报》以“生态设计倡导崭新环保生活”为题发表了记者专访王立端教授的文章,《人民网》以“做可持续发展的‘开路先锋”’为题大篇幅报道了学校“生态设计”的研究项目,学校在研究“生态设计”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探索中,为重庆市工业的生态设计和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服装设计专业通过专题研究、专项设计、赛事合作、课程介入等方式。使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生的服装设计在全国重大设计赛事中屡获大奖。使四川美院服装设计专业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的社会评价排名第一,在全国所有高校服装专业中排名第七,为重庆及全国服装设计行业培养输送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Abstract: On the base of summarizing class and source of projects by Department of T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causes of project structure are studied, it is put forward that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consider their own practical experience, explore the open source strategy for horizontal subjects and safeguard measures for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关键词:横向课题;高职院校;实践
Key words: horizontal subject;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1-0220-03
0 引言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组织,必须面对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其办学理念也应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核心。在对象上,高职院校应立足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向行业、企业和基层;在性质上,应结合人才培养,根植专业建设,以专业促进产业,以专业链服务产业链;在内容上,应是实用技术推广、生产工艺改进、参与项目研发、管理咨询论证等[1]。
横向课题指除各级政府部门及有关科学基金会批准下达的科技计划项目和学校基金项目以外的,所有由学校各部门及科研人员承接的各企、事业单位的四技(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项目及其他合作研究项目[2]。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其专业就必须联系产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应成为其人才培养基本模式,而校企横向课题合作是展示校方实力的媒介,更是连接校企的纽带,有利于双方建立相互支持、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本文在分析厦门华厦学院检验科学与技术系承担的课题结构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原因,探索拓展横向课题的策略和实施保障。
1 科研课题构成分析
厦门华厦学院检验科学与技术系自2009年建成以来,共承担主要科研项目41项(不含主动上门的零散的分析测试任务),对项目来源、项目类别进行详细分析,结果如图1-图4。
从课题来源看,纵向课题约占三分之一(16项),其中4项来自于与其他高校单位联合申请或二次委托的子项目,7项来源于省市级科技部门,1项来源于其他政府招标,其余均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纵向课题来源极少,主要是因为一方面省市级科技部门对高职院校的配额极少,且级别越高的纵向课题越倾向基础研究;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科研队伍实力不足以承担有较大创新的科研项目;基于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纵向课题不应成为高职院校科研的主攻方向。
三分之二的课题(25项)属于横向课题,来源于行业、企业,总经费超过纵向科研课题。其中,15项来自行业,10项来自企业。来自企业的合作项目较少,主要是因为检验专业群所承担的企业课题主要为技术委托检测,项目小、经费少,故不计算在横向课题范畴;这也凸显了针对企业的技术合作,尤其是较大的技术开发合作项目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的现状。
在现有的横向课题中,从服务内容看,8项为技术开发,15项为技术服务,2项为技术咨询;课题多为在“四技”(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转让)项目中的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主要原因在于技术开发与服务类别的项目契合专业的社会服务定位与技术水平,且这些横向课题可通过专业努力寻求社会资源,在校企双赢协议中获得,项目只要与专业技术水平相符,有能力完成即可合作,因此这类横向课题来源较为广泛。技术转让空缺主要是因为具备技术创新的技术储备少;技术咨询较少,主要是因为开展技术咨询需要较丰富的专家资源,检验科学与技术系目前开展技术咨询方面的工作也处于起步阶段。
根据检验科学与技术系所承担的项目构成分析,结合自身软硬件资源,检验系提升横向课题研究能力的实践策略归结为:以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为主,技术咨询为辅,积极储备技术,争取突破技术转让;服务对象上,稳定行业合作关系的同时,积极开拓面向中型企业的“四技”项目合作。
2 横向课题研究能力提升策略
高职院校科研应重点发展横向课题研究,开展横向课题能够极大地促进专业服务能力。一方面,横向课题必须满足行业、企业要求,其报价也是经我方严格论证,因此经费必定是满足项目开发需求;二是横向课题皆为行业、企业急需攻克的技术与测试,因此必定满足生产需求,紧扣行业发展需要;三是横向课题一般不需要论文、专利等知识产权成果,只需切实帮助企业、行业解决技术难点,有利于开发者全心全意地专注于技术难题的攻克上;四是横向课题的开展有利于教师研发队伍汲取行业、产业知识与技术,促进其知识更新;五是横向课题的开展进一步密切校企和合作,校企双方可通过横向课题的合作加深彼此的了解与信任,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
2.1 转变观念,主动出击,拓宽课题来源渠道
根据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明确社会服务的范围和方向,研究社会服务的方法路径让教师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意识,把目光与精力汇聚在力所能及的社会服务项目上,不断探索社会服务的新领域,努力摸索新经验。同时,配备对外联络人员,采取主动,利用各种关系和力量广泛收集需求信息,及时反馈给研究人员,当好校内研究人员和校外企事业单位之间联系的桥梁。具体举措包括①与当地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特别是有关部门的科研管理人员、企事业单位的科技人员加强联系和交往,建立友谊,互通信息;②组织学院研究人员到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中去了解情况,主动上门解决问题,特别是要面向中小企业服务,开展产品开发、技术革新、工艺改进等研究探索;③多参加一些企事业单位的学术交流会和科研活动,适当参加行业协会组建的理事会单位交流会,积极宣传专业实力与成果,寻求合作机会;④利用校董会、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行业协会、科协、校友会等多渠道争取横向课题和经费[3]。
2.2 筑巢引凤,搭建开放平台
根据专业优势,建立各类研究中心,以平台建设为支点,带动“四技”项目的发展,开放平台也是顺利实施横向课题的重要保障。可在建设校内技术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申请政府支持的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技术水准,扩大行业影响力。
检验系于2008年底成立食品药品安全检测中心,建成之时为减低建设成本,想方设法寻求仪器公司合作,与日本岛津公司、瑞士万通公司通过共建实验室的形式深入合作,如此不仅可以获得极优惠的设备购置价格,亦可获其更长的设备免费维修期,我方实验室更是作为岛津与万通公司的客户培训中心,大大提升实验室与学校的知名度。
检测中心建成之后引进德国N&B检测有限公司驻厦门办事处,以场地租赁、仪器共享的形式合作,开展出口食品检测,创收的同时提高实验室与设备资源的利用率。2009年,以检测中心为依托,着力申请厦门市食品药品安全重点实验室,并于2010年正式挂牌成立;为了进一步拓展检测技术服务业务,检验系以食品药品安全检测中心为基础,以厦门华厦职业学院分析测试实验室名义向福建省质量监督局申请中国计量认证,并于2010年5月获得CMA资质认定,出具的报告具备法律效率,为实验室作为第三方检测机构向社会提供检测技术服务创造准入条件。检验系以重点实验室和计量认证资质为后盾,开展了以“厦门银祥瘦肉精检测”为代表的第三方检测技术服务,为企业检测样品1千多个,为实践教学改革创造了一系列支撑项目。
2010年12月,检验系成立环境科学技术中心,成功申请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依托校内环境科学技术中心开展环境领域的技术服务工作,并开始以此为依托申请建设厦门市环境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2年5月,厦门市环境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为进一步对接产业,检验系整合多方资源,与与厦门市环境中心站、厦门斯坦道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企事业单位在校内共建实验室,为监测技能人才培养创造条件。依托该平台,陆续完成厦门市六个建成区的网格实测项目,共获技术服务经费100多万元,与厦门斯坦道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微生物快速检测仪和重金属快速检测仪成功产业化。2013年,成立清洁生产审核评估部,参与厦门市政府采购招标项目,以第一成交供应商资格获得厦门市环保局委托的厦门市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评估机构项目,对厦门市的65家生产性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评估;2014年9月,第二次参加投标竞争,再次获得第一成交供应商资格,大大提升行业影响力。
随着厦门市海沧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建设与发展,2013年,厦门华厦学院瞄准生化制药领域,开始建设生物医药创新平台,与厦门海乐景生化制药有限公司共建生化制药技术研发实验室,与苏州纳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也有了进一步的技术交流。如今,我们正努力寻求加入厦门市生物医药创新联盟,希冀通过加盟,获取更多的专业地方优势资源。
开放平台是检验系促进科研服务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既是开发项目的推动力,也是项目顺利实施的保障,更是职业院校在对外合作中能挺直腰杆子的名片。
2.3 引进与专业契合度高、社会资源丰富的技术专家
以兼容并蓄的人才观出发,增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包容性,把社会上的各类与学校专业建设有内在关联的工程技术人员,以适当的方式凝聚到科研队伍中,尤其应当有意识地聘用一些已退休的行业、企业专家,这些人才往往具有很多优势社会资源,要充分发挥其公关作用,充分利用其社会关系,帮助学校引进与专业相关的研究课题,拓宽社会服务渠道。检验科学与技术系成立以来,引进退休高级技术专家3名,为检验系拓宽项目来源做了巨大贡献。
3 横向课题的实施保障
为保障横向课题的顺利实施,高职院校应从人力、硬件、机制等方面着力,使“四技”项目可持续发展。
3.1 加强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必须以人为本。当前,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都还没有形成强烈的意识与成熟的套路,其根本的制约因素是缺乏开展社会服务的人才和经验。因此,高职院校为了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应当抓住人才队伍建设这一关键点。
以内培为主,外引为辅,专兼结合,建设科研队伍。① “内培”:对科研工作有浓厚兴趣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减少他们的教学任务,将科研工作量折算成教学工作量。重点扶持,鼓励他们主持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使他们尽快脱颖而出。通过做项目,形成科研团队,以点带面,带动更多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提升整体科研水平。②“外引”:引进认可职业教育及横向课题研究的高层次人才,同时,有意识地聘用一些已退休但有丰富科研经验的高校教师或专家,采取传、帮、带的方法,实现重点培养对象层次和素质的提高。③ “专兼结合”:设立一定的专职科研流动岗,让有重大项目的教师不承担教学任务,专职从事科研工作,提供条件让他们出成果,为学院创造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要求大部分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也要承担一定的科研工作量,以不断促进学院科研队伍的成长和发展[4]。
3.2 开放硬件设施
可通过软硬件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方式为区域社会提供服务,包括图书信息资源、实训基地、实验室等硬件资源的共享与共建,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与利用,提高学校设施的利用率,同时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高职院校一方面可为硬件设置对外开放创造政策条件,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对外开放,通过加入地方实验室与设备共享平台;另一方面,强化实验室管理人员技术水平,确保对外开放时的技术支持。
3.3 完善管理机制
建立可操作性强的科研工作体系,不断完善项目管理、激励与分配等机制。建立项目管理运行机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实施办法等,把每项社会服务工作作为一个子项目,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运用项目管理方式进行全过程的指导与规范管理。
重视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建设。对教师的科研活动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对从事科研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工作量补偿以调动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积极性,同时还要注重精神支持,使其获得成就感,制定社会服务项目认定与奖励办法,对表现突出的部门和个人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并纳入晋升、职称评审和评优的考量因素,用制度约束与政策导向促使他们社会服务理念的形成和精力的投放[5]。
建立科学合理的效益分配机制。社会服务创造的经济效益,由服务对象和服务主体共享。要明确权责,体现资源的合理分配;要合理分配利润,在学校、院系、项目团队中找到平衡,社会服务参加者由项目负责人根据其实际贡献大小按一定比例提成。
4 小结
横向课题是高职院校科研项目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契合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是沟通校企双方,展示职业院校实力的媒介,高职院校应当转变观念,通过人才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等方法不断拓宽课题渠道,不断完善硬件条件和管理体制,为横向课题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张雪武,方从严.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2):124-126.
[2]潘丽.加强校企合作注重高职院校横向课题研究[J].职大学报,2007(2):117-118.
[3]付昌辉.加强横向课题研究促进高职科研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16:36-37.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创新
一、引言
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数据规模不断扩大,量级也随之越来越高,而且以迅猛的速度在不断增长,形成了海量的数据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全球各个国家都开始对大数据给予高度的关注,并对大数据技术开展了专门的研究。社会多个领域都开始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高校是重要的科研基地,大数据时代为各个领域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发展机遇,高校也不例外。随着我国高校走信息化的发展道路,高校都开始致力于创建校园网络,并建立起自己的数据管理系统。但是相对于其它领域,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和开发要少得多,大数据应用技术和相关资料相对缺乏,这使得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在大数据技术应用方面显得薄弱,校内大量的资金和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优化配置和利用。在大数据环境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如何将大数据技术合理有效的应用,借助大数据技术有效的提高高效科研管理工作的质量,并进一步加以创新,是现今科学科研管理工作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二、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引入大数据技术的必要性
1.传统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高校信息化脚步的不断向前推进,高校建立起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和数据库,每一天都会产生大量的信息数据。随着高校科技活动的日益频繁,对科技管理信息化的要求不断提高,现有的科研管理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第一,科研管理仍停留在数据收集等基本功能上,科研管理对数据的应用仅局限在表面的信息,对其中隐藏的信息利用率很低。第二,值具有简单的统计分析功能,本校不同的数字平台间以及不同院校之间的数字平台之间没能做到很好的关联,统计分析功能局限性大,信息没有实现全面共享。第三,数据积累量的不断增加,辅助决策功能却不够全面,没能跟上数据发展的步伐,数据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2.大数据方法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引入的优越性。大数据技术是包括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智能技术在内的多种先进技术的集合体。大数据技术通过对来自多个系统和数据库的信息数据资源的关联和分析,对数据的相关性加以识别,从海量数据中将有利用价值的信息快速准确的提取出来,为高校科研管理决策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参考和信息支持。大数据技术是从海量的科研技术信息中自动获得重要的、有价值信息的过程,而且这些信息相对于普通资源来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大数据技术能够让数据信息转化为至少,从普遍的数据管理转向为数据分析和预测并衍生新的知识。
三、大数据环境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创新
1.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实现高校科研科学化选题。高校是重要的科研基地,任何一项科研工作的开展都是以项目选题作为起点而启动起来的,可以说,选题是否科学对科研项目的可行性及创新性都具有直接的影响。现今高校科研项目选题绝大多数都是先由科研管理部门先进行选题的征集,在确定出选题指南,再有高校的科研团队按照选题指南对选题进行申报。在选题申报期间对一部分自选课题的申报也予以支持。这种选题形式的弊端在于选题来源单一,选题对象容易与社会实际需求向脱离,科研成果社会经济价值不高。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挖掘出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实际需求情况,能够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出发来进行选题,使课堂选题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协助高校科研工作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加强沟通合作,开展联合选题和开展科研工作,使不同科研实体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发展创新。这对于资源共享和各单位之间的优势互补十分有利,对于降低科研成本投入,提高科研效益同样有利。2.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有效避免重复研究。创新是科研工作开展的核心,只有走发展创新的道路,才能发现新问题,找到新方法,攻克科研难关。可以说科研活动的开展是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之上的。在科研过程中,重复立项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不仅不符合科研创新的要求,更是对科研资源的浪费。随着我国对科研工作重视度越来越高,高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如火如荼,科研项目数量不断提高,科研经费的投入额度也在不断增加。但是从科研管理工作的实施效果来看,重复立项仍然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针对同一科研课题,同一个课题申请人获得多个级别、多个类型基金的支持,针对一项科研成果有很多项基金资助项目。第二,对于一种热点问题的科研课题,引起多方面的资助,总量很大,科研经济资源浪费严重。第三,同一类型的科研课题由多个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科研团队进行研究,资源浪费严重。在大数据环境下,可以对不同地区、界别以及不同类别的科研选题情况和理想情况进行整合挖掘,对重复立项加以控制,很好的预防重复研究,对于节省经费,资源充分利用,减少浪费非常有效。不同高校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专长和特色,实现不同高校的差异化发展。3.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是研究数据实现共享复用。科研工作离不开科学实验、手机统计数据、数据分析等一系列的工作,经过数据采集、数据研究等程序最终得出研究结论。在传统的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一个科研项目结题滞后,相应的研究数据一般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随着课题项目的研究结束而消失,要么仅限于本研究团队成员的共享复用。当其他研究团队在进行同一课题或者相似课题的研究时,往往需要重新采集数据,这不仅增加了科研经费的投入,更是对资源的一种极大的浪费。针对问题,需要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并构建数据信息共享复用平台,当一项科研项目结题后,其研究过程中采集的数据需要向数据共享复用平台提交,由共享复用系统对其进行整合。当有其它研究团队或者科研工作者需要此类数据时,可以通过应用大数据技术,来实现数据的共享复用。4.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科研工作开展的目的在于拓展科学知识,实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当课题研究完成,得出研究成果后,就要向社会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播或者面向全社会将科研成果进行推广和应用,使其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生产力。现今,科研工作从选题开始就将研究团队已有的研究基础作为基本的立足点,很少考虑到社会对科技成果的实际需求。这就导致科研成果与社会需求相互脱离,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高校科研团队或工作者与社会对科研成果的需求群体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及时科研成果对社会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也碍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限制,不能使其及时的转化。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科研成果与社会需求之间实现有效的相互适应和对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使其尽快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结语
大数据技术对于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大数据环境下,要有效的实现科研管理工作的创新,还要注意依托互联网对更多的数据平台进行整合。构建一体化科研管理信息数据平台,实现数据互通和共享。加强高校科研成果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良好匹配和对接,科研成果能够及时的转化,使科研工作在经费和智力投入等方面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
参考文献:
[1]邬贺铨.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J].求是,2013(4):47-49.
[2]徐迪威.大数据与科技管理[J].科技管理研究,2013(24):216-218.
[3]许哲军,付尧.大数据环境下的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探索[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4(2):112-115.
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是农业科学研究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环,是管理学与农业科研、农业经济有机结合的调控系统。人类科学发展步入21世纪,传统的农业科研管理理论、方式、方法正接受着知识经济浪潮的洗礼和冲击,旧的模式、形态、思维不断被打破,新的框架、理论、观念如潮水般涌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农业科研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对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运作良好的农业科研管理机制及体系,向管理要效益、要成果、要人才,进行农业科研管理创新,是摆在农业科研单位决策层和管理部门的重大课题。本论文通过比较国外农业科研管理改革创新的特点与本国农业科研管理的特点,汲取有益经验,得出有益于我国农业科研管理创新的启示。
一、国外农业科研管理改革创新的特点
1、政府主拨科研经费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都把农业科研作为国家公益性事业,从资金方面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2001年美国各州农业实验站的85%经费由联邦和州政府提供;法国的农业科学研究主要由国家经办,农业科研投资的90%由农业部拨款;印度、泰国、印尼等国的农业科研投资中政府拨款比重分别为93%、95%、97%。日本文部省将科研经费主要使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国立科研费约占77%;(2)私立科研补助费约占17.8%;(3)农业大学科研补助费约占4%。文部省所属科学研究机构,每年根据上述科学研究费补助金,研究项目类型,将研究人员呈报的科研课题及申请研究费用情况召开评议员会议,筛选后汇总至文部省,一般能审批的科研课题为50%。其经费额也不是报多少批多少,一般只够所需开支的80%左右,所缺基金由其它基金会和支助单位解决。
2、重视制定本国的科技计划
各国政府特别是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制定本国的农业科技计划,如美国联邦政府的六大跨部门综合性科技计划以及九大农业科技战略计划和由一个部门牵头,联合一到多个部门共同主持的科技计划(如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日本政府建立在各省厅的“研究开发制度”和“应用促进事业”两大基础上的科技计划体系和欧盟的第五个研究与技术开发框架计划等。
3、根据新学科、新技术的发展,改革农业科研机构、科研机构的研究方向和任务,以适应新学科、新技术的迅速发展
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1999年集中500名科学家和其他有关人员,制定了2000~2010年农业研究的纲领性计划,对研究课题和研究机构进行了调整。该计划包括6个战略目标、24个研究项目和98个研究课题,建立一批各专业全国一流的研究中心,并按任务要求,有的研究机构要移交、撤消、转让等。法国国家农业研究院于1999年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重点加强了农业食品工业、农业能源和自然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按学科和科研目标设置的研究部和按行政大区设置的研究中心都比以前增加了很多。
4、建立适度规模的研究室和灵活的运行机制
从日本20多年来研究单位的农业科研单位的数量变化看,国立农业科研机构单位从1990年的700个增加到1996年的800个,到2000年又减少到691个。同期,研究人员减少13%。为了有效地推进重点研究、着手紧急的课题和综合性研究,一方面确保研究室的适度规模,同时,在运行机制上要具备灵活性,因此,研究单位的大型化与确保机构的灵活性与机动性成为当务之急。
英国农业研究机构由于政府削减科研经费,纷纷采取精简机构、裁减人员、缩短研究战线等相应措施。英国政府采取这一做法,目的在于减少政府负担,促使科研机构提高效率,开始创收。90年代以来有一个共同趋势,许多国家增加了对生物技术、农业资源保护等优先发展领域的投资,匈牙利政府科学政策委员会决定,从90年起,把生物技术的研究及其在工农业中的应用作为首要任务,在1999、2000两年从国家预算中拨出2.4亿福林用于此项研究,并在下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再拨出6亿福林。
当前,世界许多国家均大幅度增加生物技术研究的投入,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到2000年,美国用于生物技术的研究经费将增加到约15亿美元,政府对生物技术的总投资,1999年为57.6亿美元,2000年达80.3亿美元。英国政府最近也调整了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决定优先发展生物技术科学。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泰国,每年用于生物技术的研究费用也达6000万美元。为了加速生物技术的研究工作,泰国专门成立了遗传基因工程学与生物技术中心。
二、目前我国农业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
1、基础研究薄弱,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农业科研机构改革10多年了,在体制改革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开发区热”、“工业热”、“商业热”,忽视了农业这个基础,甚至不顾农业科研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使农业科研机构盲目地“放开”、“断奶”,出现了农业科研机构网破人散的局面。在研究机构内,由于研究与开发两方面经济效益差距拉大,使研究受到不良影响,有的科研单位处于“一心一意搞开发,凑凑合合搞研究”的状况,基础研究还受到难度大、周期长、见效慢等因素,以及市场经济中短期行为等消极行为的冲击,近年来有明显的被削弱的趋势。必须清楚地看到,基础研究是当代科学的前沿,也是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赖以发展的基础。不重视基础研究,将会导致农业科研的后劲不足,也将拉大与发达国家的距离。
2、我国农业科研力量分散,管理力度不够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因素。其一,科研机构重叠,科研课题多头下达,缺乏统一的宏观调控,使本已十分有限的科研经费不能相对集中使用,造成经费投入的效益低,试验材料、设备不能集中使用,研究力量分散。其二,成果奖励直接与职称、工资、住房等切身利益挂钩。而且与成果排名密切相关,加上高新技术研究的难度大,出成果慢,影响晋升,因而纷纷争作第一主持人,科研课题越分越小,研究难以深入。近年来虽然科研课题较多,通过鉴定的成果也不少,但高水平成果并不多。
3、科研经费短缺,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有限
农业科研经费主要有两大部分,一是事业费,一是科研费。目前这两方面都很短缺。有资料表明,近年来,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大大低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准,而农业科研单位的支出却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经费来源不稳定。许多农业科研单位的领导只能集中精力抓创收,不少科研人员成年为课题的立项和科研经费而疲于奔波。既便立了项,经费也到位很晚。一些农业科研单位“既无钱养兵,更无钱打仗”。经费投入少,资助强度低,科研条件较差,已成为困扰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4、科研队伍不稳,科研队伍创新不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使各阶层、各行业人员的经济收入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国力不足,有关政策没有配套等原因,使许多农业科研人员的收入与其他的行业的差距越来越大。于是有的农业科研人员跳入“商海”;有的无心搞科研,而去谋求第二职业。某研究所反映,170名科技人员中,只有30人潜心于研究。全国有94个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的人数已不足20人,且非科研人员比重大,科研无法进行,农业科研队伍的严重不稳现象在全国各地都普遍存在,其后果不堪设想。
三、国外农业科研管理的创新对我国农业科研管理的启示
1、创立创新型的科研队伍
人才是科研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在农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中,一方面要选拔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其中包括管理人才、科技开发人才,以及科学研究前沿上的人才,建设起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可以尝试将管理的重点放在项目小组上,而非以前那种放在整个科研机构或单个个人上的方式。
项目小组式的团队是当前我国农业科研、研究中一种重要的执行方式,其规模的大小有利于实现我们长期以来所追求却又一直没有达到的“管得好,管得活”的科研管理目标。小团队在提高组织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为个人之间分享观点、交流经验等提供了场所。从知识转移的角度看,适当规模的科研团队非常有利于实现机构节约、减少交流成本、提高决策能力、从而提高知识创新的水平与效率。
2、鼓励创新研究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研究属于追踪和模仿的比例很高,而具有开创意义的成果较少。信息时代不仅知识和技术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成为最重要的资本因素,而且由于创新所付出的巨大的投资,以及可能产生的巨大效益,使各国都非常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模仿和追踪研究只能永远居于人后,无论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还是科研机构的发展都十分不利。
从一个时期的发展来看,受综合国力的限制,在短时间内国家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不可能超过发达国家。高新技术的研究有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特点,这就要求在农业科研管理上要针对市场需求,根据自己单位的优势在项目选择和主攻方向上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而集中物质条件,形成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传统的农业科研管理和组织方式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科研课题一旦获得,执行的过程中在监管方面有时存在不足,使少数研究流于形式,最终无法产生创造性的成果。
信息时代许多有前瞻性、创新性的成果大都是在多学科交叉点上产生的,如农业生物技术与医学的交叉,农业高新技术与现代农业管理体制的交叉等。我国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制约,科学研究条块分割,不仅不同地区、不同学科领域间的交流不足,而且,即使在同一个研究机构内也往往没有形成一套科研协作、利益共享的有效机制和管理规范。
3、将常规化工作模式转向高效信息化
信息网络时代是信息技术大发展的时代,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和网络的迅速发展为科研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我国政府大力推进国家信息骨干网络的建设,先后实施了“政府上网年”和“企业上网年”等推进性措施。目前农业科研机构中相当一部分已经上网。网络的发展为多渠道获得科研资金,迅速便捷地实施科研进程管理,以及科研成果的交易和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注重对信息网络知识的学习,自觉主动地利用网络提高科研管理和服务的水平,是信息网络时代对科研管理人员提出的新的素质要求。通过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使农业科研管理工作做到更加有序和高效。
4、优化科研机构,调整科研方向
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通过定期的科研能力评估,同事考虑地域性等因素,引导科研机构的合理布局,逐步形成一批能真正上水平的,以基础研究为主的农业科研机构。对这些应当稳定的农业科研机构,有关部门应当提供切实可行的保障政策,逐步打破被分割、大而全或小而全、自成体系和分散重复的原有格局,扩大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协作,实现体系间的功能互补,发挥整体效应。
科研管理的创新要求优化科研机构,调整科研方向。由过去只重视高产研究,转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研究;由只重视产中研究,转向产前、产中、产后研究兼顾,并在继续重视作物研究的同时,逐步加强重视养殖业、加工业的研究。注意发挥地区优势,重视特种作物、创汇作物和野生资源的研究,使农业科研在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中焕发生机,增强活力。
5、将农业科研管理转向国际化
农业科研管理创新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前提,随着研究与开发国际化的趋势明显加快,农业科研管理国际化已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只有顺应国际科技发展趋势,按国际共识的准则处理好各类科技活动的实施和协调,才能加快国际科技合作的发展,研究结果才能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此外,大力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也是建立创新型科研队伍的重要途径。加强国立科研机构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设立流动人员基金,吸引国外、大学、企业和科技人员到国立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鼓励科研人员在大学、研究所和企业中兼职。通过创造出气氛宽松、管理严格的一套运行机制,促进农业科研人员的流动,以高标准、高强度的工作和相对应的高收入、高回报,维持一支相对稳定、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研队伍。
参考文献:
[1]李宏,张薇.世界主要国家与地区国家创新系统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3(5).
[2]日本大学的科研管理[Z].教育情报参考(28).
[3]赵醒村,周增桓,王省良,李海燕,史先东.谈科研管理的创新意识[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1,14(2).
[4]邬贤梦.农业科研管理职能的探讨[Z].论苑.
[5]周兴和,于正,李一军.科研管理创新的新视角――科研软环境建设[J].中国科学基金,2002.
[6]府少辉.试论农业科研与“稳住一头,放活一片”[J].湖南农学院学报,2002(2).
[7]刘淑琴,陈桂芬,庄铁成.多媒体技术在农业科研管理中的应用前景[J].农业科技管理,1995(10).
[8]边宝林.面向知识经济的科研管理创新[J].天津商学院学报,1999,19(3).
[9]任蔚.对知识经济时代农业科研管理的几点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1(3).
科研课题管理是科研机构的核心管理工作,课题的全程管理涉及诸多环节与内容。近年,随着国家对中医药行业科技投入不断加大,中药科研任务越来越繁重,课题管理的工作量也逐年增加且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如何科学地管理以适应中药科研发展的需要,是科研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从科研管理人员的角度出发,对课题全程管理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1 课题全程管理内容与管理层次
课题的全程管理包括项目建议、课题申报与立项、过程管理、结题管理、结题后的跟踪管理、科技档案管理等环节,每个环节又包含一系列管理活动。课题数量多时,可分项目进行管理,也可分阶段管理,无论采用哪一种管理方式,只有将这些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科研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
课题管理分为2个层次:基础性管理和创造性管理。基础性管理是科研管理人员首先要做好的工作,为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而开展一系列管理活动,具有较强的被动性和事务性。创造性管理是更高层次的管理活动,强调充分发挥科研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管理工作中不断创新,并将管理创新融入科研创新之中。前者是如何完成工作,后者是如何做好工作,侧重点不同,管理效果也不同,如果只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必然使科研管理工作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在扎实的基础性管理工作之上,将创造性管理活动融入每个工作环节之中,才能真正做好课题全程管理工作。
2 项目建议
近年来,中药科研领域的专家针对国家颁布的各类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和计划提出了许多具体的项目建议,具有很强的前瞻性,体现了中药研究的发展动态、趋势和前沿。由于项目建议与科研机构的学术影响力密切相关,因此,科研管理人员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①提高自身中医药专业素质和组织管理能力,把握国家需求,了解学科前沿,掌握科研动态;②密切关注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的计划信息,敏锐把握资助方向,有针对性地组织专家撰写项目建议,若该建议被列入招标计划,将为课题立项奠定良好基础;③如果项目建议被采用而申报的课题却未被立项,需分析原因并与项目组织部门沟通,确保以后建议成功;④积极推荐专家参与中医药科技发展规划和招标指南的制定工作,既能扩大专家的学术影响力,也利于本单位人员深入理解科研政策导向,从而把握好选题方向。
3 课题申报与立项
承担更多的国家级重点课题、高水平课题是研究机构科研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而课题申报的数量和质量是其实现的前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上申报、评审与管理已非常普遍,这就要求科研管理人员必须主动、密切地关注网络招标信息。在获取招标信息后,科研管理部门就要进行申报动员、形式审查、专家评审、课题立项、立项奖励等一系列工作,工作本身有较强的规律性和时效性。
3.1 项目与指南的理解
①全面了解国家各类科技计划的特点,指导科研人员选择适合自身研究方向的计划项目进行申报,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支持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强调在完成国家目标基础上的科技创新。②掌握招标计划的立项背景,正确、深刻地理解招标指南的资助范围与重点,结合中药课题管理经验,在选题方面给申报者以必要的提示与指导。
3.2 申请书质量控制
①确保申请书的基本信息真实、准确、完整,特别对单位与人员信息严格把关。②组织专家对课题研究目标、方案、技术路线等核心内容进行评议,帮助申请者理清思路、发现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同时关注申请者对专家建议的采纳情况,分析课题立项与之的关联,以判断专家的科研指导能力。③保证经费预算符合财务管理规定,并从文字角度审核申请书内容,如重点是否突出,层次是否分明,语言表达是否准确、清晰、流畅等。
3.3 申报课题的遴选
①对于限项申报项目,在整体考虑研究机构学科分布、学科发展及科研资源分配等问题的基础上,选择部分优秀课题申报,择优程序的设计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②对于不限项申报项目,如果不考虑中标率等因素,可以全部上报,有些选题即使被内部评审专家否定也不能轻易放弃,因为某些科研创新点在更宽泛的专家群体中也许是被肯定的,且申请者在完善申请书过程中也会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3.4 任务书质量控制
①及时掌握各部门最新的科技管理办法,如科技部为落实“十一五”规划制订和修订了一系列管理办法,这些文件是课题任务书管理和其后各环节管理的重要依据。②对任务书内容进行把关,如经费与任务对等,若结余经费过多将对财务结算产生影响;考核指标与研究内容相关,避免出现二者不一致的情况;预算编制合理,以保证在执行每个栏目的预算时不出现过大偏差等。③与外单位进行合作研究应签订正式协议,以明确双方的责权利。
4 课题过程管理
课题获准立项是课题管理的良好开端,而课题研究最终能否实现预期目标,过程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科研机构“重申报,轻过程”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家更关注如何争取到课题,而忽视如何完成好课题,甚至出现降低研究目标的情况。课题研究质量高,才有可能获得延续资助,科研工作才会有发展后劲。
4.1 课题研究质量控制
课题研究质量的控制需要课题组、科研管理部门、决策层及专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科研管理人员是多向沟通的中心环节。①随时关注,主动与研究者沟通和互动,随时掌握课题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关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新发现,鼓励课题组深入研究,并采取措施加以扶持和培育。②定期检查,每年组织专家组对在研课题进行评议,与专家共同分析阻碍课题进展的瓶颈所在,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对确实无法继续的课题及时终止研究。③随机抽查,如原始记录是否规范、数据是否真实可靠、实验操作与实验室条件是否符合要求等。④及时反馈,将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决策部门反映,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并将解决方案反馈课题组。⑤奖惩分明,对研究质量高的课题予以奖励,对伪造数据、弄虚作假者予以惩罚。
4.2 课题经费管理
经费管理是过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涉及财务、科研、课题负责人三方职责与权限的协调,也易成为薄弱工作环节,有些科研机构为加强管理会设专职岗位。①全面了解各计划项目财务管理办法,掌握各办法的不同之处;②及时采集财务信息为科研管理服务,如课题经费计划数与实际到位数是否一致、经费使用合理性等;③为财务管理提供科研管理信息,确保经费核算的正确性;④对某些科目超过预算的课题,提醒课题组及时调整经费支出,必要时向项目组织部门提交预算调整方案。
4.3 合作协议管理
课题合作研究有两种类型:一是本单位参与外单位课题,经费拨入;一是外单位参与本单位课题,经费拨出。两种情况均需签订合作研究协议并进行规范管理。①依据《合同法》规定,结合中药科研工作特点,设计统一格式的合作协议文本;②制定合理的协议审批程序,实行逐级审核制度;③严格审核协议内容并提出修改建议,如经费约定是否合理、协议经费占课题经费比例、责权利是否统一、知识产权归属等问题。
5 结题管理
5.1 研究工作总结
①在规定的结题时间之前,督促课题组进行全面的研究工作总结,要求研究报告真实、客观地反映课题整体研究情况。②将研究报告与任务书考核指标进行对照,确定是否达到预期研究目标。③对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课题,需分析原因并在结题报告中如实说明,必要时可申请延期结题。
5.2 课题经费结算
结题工作包括研究工作总结和经费结算二部分内容,经费不结算就不能认定结题工作完成,但目前结题不结帐的情况十分普遍,有些课题甚至挂账十几年,这是课题组与科研机构利益搏弈的结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以严格执行计划项目的财务管理规定为前提。①要求课题组在提交结题报告前必须进行财务结算,否则不予办理结题手续;②要求财务部门出具真实的结算报告,必要时双方共同核实账目;③结算后取消账户,经批准留归课题组的结余经费另立账户管理;④实行内部审计制度。
5.3 结余经费管理
根据《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2006]56号)文件精神,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和财政部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不得归项目组成员所有、长期挂帐,严禁用于发放奖金和福利支出。这项规定对今后课题经费的预算和执行预算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科研机构以往累积的大量长期挂帐课题,建议采取如下措施:①结余经费按一定比例划归课题组使用,另立财务帐号管理,用于、申报成果等方面的支出;②按剩余比例划入研究机构公用经费,用于科研再投入,如设立科研探索基金、科研奖励基金等,以培养科研后续发展能力。
6 结题后的跟踪管理
6.1 继续申请资助
有些课题可以进行深入探索或扩大领域研究,应鼓励其继续申请各类项目以获得后续经费支持,这类课题往往因积累了深厚的工作基础而较易获得资助。
6.2 成果鉴定与申报科技奖励
①在结题课题中甄别比较成熟的课题,帮助课题组在结题报告的基础上整理提炼以形成成果报告,并督促其进行成果鉴定。②根据各级科技奖励的特点,帮助课题组选择适合的奖项进行申报。③有些课题获得过多次资助,研究工作很深入,可整合为一个比较大的成果进行申报。
6.3 成果推广
具有应用性的中药科研成果应及时转化推广,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对科研课题的肯定。①明确成果推广的时机,如中药新药研发课题在研究初期就应寻找合作企业,以保障研发资金充足并利于后期推广;新方法、新模型等基础性研究成果应及时。②在中药科研成果的形成与推广过程中,重视知识产权管理,主要涉及专利权、著作权、技术秘密等方面,特别关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自身权益的保护,如机构名称在产品宣传中的正当使用等。③对可公开宣传的成果进行整理汇编,制成项目简介以促进成果推广。
7 科技档案管理
7.1 归档管理
课题归档工作需要课题管理、档案管理、课题组三方的协调配合才能完成。①课题管理人员要确保每个课题的全程管理资料具有原始性和完整性,全面收集申请书、任务书、年度报告、结题报告及其它管理文件,如合作研究协议、任务调整报告等。②档案管理人员指导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积累、形成完整的技术资料,后者将技术资料与管理资料合并整理归档,并应重视结题后相关资料归档。③完善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强化归档工作制约机制,只有将档案管理与结题、经费管理结合在一起,才能保证归档工作顺利进行。
7.2 档案利用
①明确利用目的,为课题研究、管理决策或成果推广等提供不同层面的服务,如课题研究多利用原始技术资料,而管理决策需要提纲挈领的摘要内容。②对束之高阁的成果加以发掘,探讨其深化研究、推广的价值。③利用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规范管理,以提高档案管理和利用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