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血压速降办法

时间:2023-06-19 16:29:45

导语:在高血压速降办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血压速降办法

第1篇

无知无觉成就“无形杀手”

除了“国人第一疾病”的称谓,高血压还有一个更让人望而生畏的外号――“无形杀手”。

之所以有此说法,是因为人们对高血压的知晓率实在太低了。在我国的多次高血压病调查中,知晓率通常在30%左右徘徊,使治疗率和控制率无法明显升高。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在2008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的高血压患病率达到30%,其中一半以上患有高血压的市民不知道自己患上高血压病。而已经发生高血压的患病人群中,仅有35.6%的患者接受了正规的药物治疗,高血压病的控制率仅为7.6%。

另外,30~35岁人群的知晓率低于平均水平,这一点尤其令人忧虑。这一部分人群是社会多方面的骨干力量,他们的受教育水平和知识水平是各年龄段人群中最高的,但健康意识也是最淡薄的,生活方式方面的问题也是最多的。结果就是,许多人年纪轻轻就加入了高血压病的高危人群。

原因何在?一方面,高血压病临床症状不明显,往往直到心脑血管事件发生了,患者或家属才知道是高血压惹的祸。另一方面,公众缺乏预防高血压病的意识和知识。

所以,为尽量减少高血压的危害,人们要注意监测自己的血压,高血压患者更要学会自测血压。有的人几年甚至几十年都没有测过血压,等到发生脑卒中,半身不遂了才发现血压超过200/120毫米汞柱,这实在可悲!

有计划的定期测量才算检测

监测血压就是买个血压计,有空量一量吗?当然不是。监测是一个比测量要求更高的概念。测量是静态的、点状的,监测则是动态的、系统的。我们普通人所把握的监测,没有医学上的那么严格,但也必须是有计划性的定期测量。如果只是想起来的时候才测量,那就谈不上监测。

而且,不要以为只有确诊了高血压才需要监测血压。实际上,尽早发现高血压也是监测血压的一大目的。也就是说,监测血压变化,其实是很多人的事。

1 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要定期监测血压。对于父母双方都患有高血压病的人,这一点尤其重要。

2 人人都不可忽视自己的血压,特别是肥胖、吸烟的人。我们鼓励每个人抓住一切机会测量自己的血压,不管是在家里、医务室还是医院。家里有高血压患者时,全家人也都应该“蹭”着量一量。尤其是那些肥胖、吸烟的人及其家人,监测血压更加重要。

3 35岁以上的人应勤测血压。高血压的患病率是随年龄逐步递升的。成年人每年至少要测量一次血压,35岁以上的人最好每3个月左右测一次(一般认为35岁是进入中年的开始)。如果您愿意把勤测血压的年龄提前一些,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当然,即使勤测血压,每次测量之间也还是有一个间隔。这期间也可能患上高血压病。虽然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通常缓慢且悄无声息,但也有半数是有症状可循的。所以,掌握以下一些血压高时的症状,也可以作为监测血压的参考:时有头痛,并伴有后脖颈子僵硬或肩膀酸痛;常感到头晕脑胀,伴有眼花:常感到两耳内有“滋儿滋儿”的尖调声,好像往脑袋里钻,心里烦躁;睡不好觉,夜梦多,起床后精神差,注意力不能集中,健忘;总觉得全身疲倦、酸软无力、手脚麻木。虽然这些症状不是高血压特有的表现,但要是出现了,应该想到得了高血压病的可能,最好赶紧测量一下血压。

有时候,血压突然升高,而且升高的幅度比较大,这种情况下可能有以下表现:剧烈头痛;头晕、恶心;眼睛看不清东西;突然流鼻血;有时发生不能说话。不省人事等情况。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该在迅速拨打当地急救电话呼救的同时,赶紧测量血压。若出现血压高于200/120毫米汞柱,或是单纯收缩压高于200毫米汞柱,单纯舒张压高于130毫米汞柱,说明症状与血压关系很大。

自助测压八项注意

那么血压具体应该怎么测量呢7如果您家附近有社区医院或者正规诊所能测量血压,那倒是不错的选择。不过,最方便的办法还是购买测量血压的仪器在家自测血压。

自测血压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使用专业仪器,二是使用便利的电子仪器。

专业测量血压的仪器就是医院使用的水银柱血压计,在医疗器械商店可以买到。水银柱血压计最大的好处是结果比较准确,缺点是操作不太方便。如果您按以下方法一步一步做,就可以有效地测量血压。

1 测量血压前,至少安静休息5~10分钟,不要紧张,尽量使自己放松。最好在30分钟内不要运动,不要吸烟,不喝咖啡,不要憋尿。

2 测量血压的最佳时间是早上起床前、午饭前、睡觉前。

3 测量时,您可以仰卧或坐着,右臂(最好把上衣一侧袖子脱下),手臂伸直、放松,手掌心向上,不要握拳,肘部与心脏处于同一高度。

4 将袖带紧贴皮肤缠在上臂上,松紧程度以能伸进一个手指为佳。使袖带的下缘在肘窝以上3厘米。检查者将听诊器放在肘窝的肱动脉处(摸肘窝动脉搏动最明显的地方)。

5 挤压气囊向袖带内快速充气,同时听诊。待肱动脉搏动声消失后,进一步充气使水银柱再升高20毫米汞柱。通常血压正常者充气到150毫米汞柱就可以了,然后以恒定速度缓慢放气,仔细听放气过程中肱动脉搏动声的第一响与最后一响。听到第一响时,对应的刻度数就是收缩压;听到最后一响时,对应的刻度数就是舒张压。

6 给老年人测量血压时,有时不要等到完全听不到搏动声才读数,应在肱动脉搏动声明显突然变弱时就读数。给儿童测血压一定要用儿童专用的袖带,不能用成人的代替,否则测量出的血压会低于血压的实际数值;应记下收缩压、舒张压变音点和舒张压消音点3个值。

7 高血压病人每天测量1次即可。血压在一天之中难免有一定波动,但变化一般不超过20~40毫米汞柱。血压稍高些或稍低些是可以接受的。但有的患者就特别紧张,试图含服短效降压药物快速降压,结果人为造成血压更大波动。

8 水银柱血压计要每年校正一次,否则时间长了也不准。方法很简单,拿到医院和医院的水银柱血压计校对即可。

电子血压计最近几年迅速进入大众家庭。其好处是方便,基本准确,自己就可以测量血压,而且体积很小,出门携带也很方便。

使用电子血压计同样也有一些事项需要注意。

首先,电子血压计应选择符合国际标准的上臂式全自动或半自动电子血压计,不要选用手指血压计或腕式血压计。不同档次的电子血压计价格差别很大,从上百元到上千元的都有。选购血压计产品没必要盯住名牌或高档,但一定要注意选购质量可靠,售后服务正规的品牌产品。正规品牌的电子血压计一般都有使用说明书,没有说明书的话建议不要购买。

第2篇

【关键词】止血方法;冰敷;换药;护理;出血量

【中图分类号】R765.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046-01

【Abstract】Objective Different hemostatic measures of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in the postoperative nursing care. Method 120 patients who underwent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rule out the whole body organic disease (such as high blood pressure, blood coagulation dysfunction, a woman's menstrual period), its were randomized into control, drug group, ice + drug group. Control group: filling out nasal bleeding after change observation records; Drug group: change in one hour before as directed by a physician to conventional injection of hemocoagulase 2 ku, then spare nasal filling, observation records the bleeding; Ice + drug group, in half an hour before the change to local an icepack on the nose, then spare nasal filling, record the bleeding. Results The result of drug, icing+ drug bleeding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in control group (P < 0.05). Ice + drug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amount of blood loss drug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In the nursing management of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application of the ice+drug hemostatic effect was better than drugs used alone the bleeding.

【Key word】nursing care,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hemostasis

鼻息肉、鼻窦炎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在鼻内镜下行鼻窦、鼻腔手术治疗鼻腔及鼻窦疾病已广泛开展,我科每年开展此类手术近千例。鼻窦与周围重要器官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其眦临眼球、泪道、视神经、颅底及颈内动脉,鼻腔粘膜处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一旦出血后果极为严重。

鼻内镜术后抽出鼻腔填塞物时,患者不但承受着伤口的疼痛,而且还经常出血,量少时几十毫升,量多时几百毫升,严重者可出现虚脱、晕倒现象,多数患者心理和生理都面临巨大的考验。

国内外均有文献报道鼻部术后出现大出血、眶或眶内损伤、鼻中隔穿孔、脑脊液鼻漏等并发症,而对术后第一次换药抽取鼻腔止血纱条时如何减少出血研究尚未报道。

本研究拟对鼻部手术患者第一次换药前采取不同的止血方法,以减少患者在术后换药过程中伤口出血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连续选取2010年5月-2011年2月在我院行鼻腔鼻窦手术的120例行双侧鼻窦窦口开大病灶清除术的患者,排除全身器质性病变(如高血压、凝血机能障碍、女性月经期),将其随机分三组。对照组抽出鼻腔填塞物,换药后观察记录出血量。药物组:在换药前一小时遵医嘱给予常规肌肉注射注射用血凝酶2ku,然后抽出鼻腔填塞物,观察记录出血量。药物+冰敷组,在换药前半小时给予鼻部局部冰袋冷敷,然后抽出鼻腔填塞物,记录出血量。

1.2方法:三组患者换药后出血量的统计方法采用称量法(使用仪器为天平称)采用模拟视觉量表,对三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三组患者年龄、性别、鼻腔填塞物所用材料,术后到抽出填塞物时间均基本一致(说明三组之间存在可比性),由两组护士分别进行换药前处理和出血量统计及疼痛评估,相互不知道情况,以避免对结果的倾向性。

1.3结果:

各组出血量比较

图1 各组术后鼻出血量比较(ml)

2 讨论

(1) 鼻腔术后出血是鼻腔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症状重出血量多者会导致失血性休克,从而影响到病情恢复。[1]常用止血方法如喷麻黄素、放麻黄素棉片等方法,进行止血。但临床在换药时,经常会出现纱条抽出后,流血不止的情况。术后患者取半卧位, 减轻头部充血和便于吐出分泌物, 手术后给予温凉的半流质饮食, 避免过热过硬的刺激性强的食物。本文经过积累取证,术后48h给予鼻额部冷敷, 以减轻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有效地控制止血,疼痛肿胀, 减轻鼻部术后并发症有效的办法。成功的手术仅仅是治愈的基础, 并发疾病的处理和术后细致的鼻部换药、护理是促成术后良性转归的关键。[2]

(2)冰敷的效果与注意事项 冰敷可使局部组织迅速降温、局部血管收缩、降低组织代谢、抑制血管炎性渗出、并减轻疼痛、消肿、止血的作用。[3]本研究中也证明了这种方法是有效的。但护士在进行此操作的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体温、面部肤色及血液循环情况。每5分钟记录以上情况一次,皮肤的代谢和血液循环,护理人员要注意保持冰枕的完整、无漏水、保持治疗巾干燥。避免发生皮肤发红、发紫等冻伤情况。

(3)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天平采用了现代传感器技术、电子技术和微型计算机技术,具有操作简便、称量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智能化功能强等机械天平无可比拟的优越性。[4]本研究采用高精度电子天平来进行测量出血量。要保障其良好的外部使用环境,如:恒温、无气流震动等,并经常进行校准,才能保障高精度的称量。

参考文献

[1]液氮冷冻治疗鼻出血12385例回顾性临床分析.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第11期

[2]陈荣荣. 老年鼻出血的护理体会[ J]. 齐鲁护理杂志, 2001, 7 (11) : 826- 827.

[3]改良冰敷压迫法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量的影响。上海护理,2010,2

第3篇

小家伙吃完后,我问他的爸爸妈妈,为什么刚开始不帮助他把面条吃进去,他们说:“我们进来吃饭是因为我们饿了,没有必要一定要喂饱他以后我们才能吃自己的,这样不尊重孩子,因为他可能这会儿并不饿,我们只要在他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就可以了。不管是我们还是孩子,都要享受自己的生活。”

让孩子享受吃饭

我之所以那么喜欢这张照片,是因为这个孩子是在充分享受吃饭,他很有兴趣,而不是被动地在吃。我们应该让孩子有这种享受的感觉,而不是把吃饭当成吃药那样。

我们给孩子添加辅食,不光是保证他的生长,还要让他有兴趣,让他有参与感。所以,不用给孩子严格规定吃饭的时间,到了某个时间点就一定要让孩子吃饭。像上面提到的那对父母那样,让孩子有参与感,营造一种吃饭的氛围,让他有饿的感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对吃饭的兴趣,而不是一到时间就把他抱到餐桌前,不管他饿不饿。

积极的进食环境和方式才能养育健康的孩子。除了让他和爸爸妈妈一起吃,让他自己参与,你们还可以花一些心思让孩子喜欢吃饭,比如给他选择漂亮的小碗、小勺子,系条有他喜欢的小动物的围嘴等。还要注意的是,孩子吃饭时,你们不要多说话,否则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影响他进食。

把家的味道带给他

给孩子吃辅食,很多妈妈都会打听:“你家孩子都吃什么辅食?”其实,不要听人家的孩子、国外的孩子吃什么,最应该考虑的是,我们家的孩子吃什么,因为这个时候是孩子接受各种味道的敏感期。给孩子做辅食只是一段时间的事,他将来是要和大人一起吃饭的,家庭的饮食口味应该让孩子从小就熟悉,家的味道从小就融入孩子的记忆中,这样以后他才不会挑食。

如果孩子小时候吃辅食时你只考虑营养,没有考虑到你们常吃的菜,那他以后对家里的菜就不会感兴趣。比如只给他吃胡萝卜、南瓜等辅食,而没有给他吃青菜,他长大后对青菜就不容易接受;如果从小就吃黄油等,那他就会习惯那样的味道,长大后就不会爱吃米饭和炒菜。

避免过敏

添加辅食后,要避免孩子食物过敏。有的家长不怎么在意,觉得认为该吃还得让他吃,慢慢适应就好了。其实,这样反复刺激,会导致孩子真正过敏,对他的身心健康都会有影响。在添加辅食时,发现孩子对某种食物过敏,采取暂时躲避的治疗方法,等他的免疫功能慢慢成熟后再接触,孩子长大些可能就不过敏了。躲避某种食物缺失的营养可以用其他办法补充,没有必要冒着过敏的风险坚持让他吃。

1岁以前,辅食不用加盐

1岁以前,孩子吃的食物中都不用加盐。理由是:不管是吃母乳、配方奶,还是吃辅食,里边都含有一定的钠,因为不是氯化钠,所以感觉不到咸味。这些食物里的钠已经足够孩子的需要了,如果再加盐,对于钠的摄入就明显多了。

除了盐,酱油等其他调味料也不用加,这对于帮助孩子从小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很重要。现在小学生的高血压率在逐年增加,我们千万不要把孩子“送”到这个群体当中去。

甜水少喝!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习惯要培养,就是要让孩子养成喝白水的习惯。不要为了让孩子喜欢喝水,就往水里加果汁、糖,虽然有味道的水孩子爱喝,但对他的健康会有影响。

在孩子吃的食物中都有碳水化合物,其中含有或多或少的糖分,如果再给他喝甜水的话,就会过多摄入糖分,不仅会给孩子的牙齿健康带来影响,更深层的影响是潜在的、长远的,比如会对孩子的心脏、胰腺健康带来影响。

有的家长说,不能吃蔗糖,那加点儿葡萄糖行吗?在这里我要提醒大家,千万不能给孩子吃葡萄糖,它要比吃蔗糖、乳糖的危害大出好几倍!因为我们的身体能直接吸收的糖是单糖,葡萄糖就是单糖,而蔗糖、乳糖是双糖,不能直接被身体吸收。如果让孩子吃葡萄糖,身体里的血糖就会急剧升高,为了控制血糖,身体里的胰岛素就会加快分泌,而这些糖分很快被代谢掉后,血糖降低了,胰岛素又会快速减少分泌。胰腺快速分泌胰岛素又快速降低分泌,这样喝一次葡萄糖,就会使胰腺受到两次重捶,对孩子今后胰腺的发育会有很大损伤,孩子将来患胰腺疾病、患糖尿病的机会就要大很多。

崔大夫提醒父母们

我们养育孩子,不只是为了他日历上的明天好,更要为了他长远的明天考虑。孩子吃饭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是一辈子的事,一定要让孩子愉快地吃,只要有兴趣,每个孩子都能好好吃饭。

第4篇

中国营养学会公布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营养给出了一个指导方案,并为我们建构了一座健康饮食的“膳食宝塔”。“膳食宝塔”共分5层,包含了人体每天所需的主要食物种类和数量。

“膳食宝塔”虽好,但是,很多人手捧“宝塔”,依然面临诸多困惑,有的人把“膳食宝塔”当成标准菜谱,一日三餐,精确到克,分毫不差,失去了饮食的乐趣;有的人牵记“膳食宝塔”的每一组成部分,却又想当然地依照自己的“经验之谈”加以丰富和删减,以科学的名义过着不健康的饮食生活,长此以往,既误读了“膳食宝塔”的好意,也背离了健康饮食之根本。

冬天来临,一年即将过去,让我们和专家一起来重登“膳食宝塔”,细数饮食误区,拨云见日,与错误的饮食习惯说再见,开启一个与营养、美食相伴的健康年!

“膳食宝塔”第1层:水

文/中国医促会健康饮用水专业委员会主任、教授 李复兴

水为生命之源,健康之本。水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营养素,饮水数量和水质,直接关系到人的健康长寿。人可以几天不吃饭,也可以几天不睡觉,但不能几天不喝水。

然而,目前国内作为居民健康饮食指南的膳食宝塔,并没有水的部分。而在国外近年许多营养专著在阐述膳食宝塔(国外称食物金字塔)时,均把水列入膳食宝塔重要组成。我们建议把水也列入膳食宝塔中,成为您膳食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养成每天饮7~8杯水的好习惯。

饮水中的误区种种

误区1 渴了才喝水

渴了再喝水,实际是细胞已经出现脱水现象,表明体内失水已经严重。尤其老年人的感观趋于迟钝,细胞内脱水严重,因此更应主动多饮水。

有效的饮水方法是在空腹时饮用,水营养学家鼓励每个成人每天要养成饮7~8杯水(每杯平均300毫升),但高温气候或运动出汗情况时要适当加倍饮水量。

误区2 功能水“包治百病”

近年来,市场上各种“功能水”如“纳米水”、“自然回归水”、“太空水”等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如何看待这些“功能水”的作用呢?

卫生部已发出公告,否定生产厂家宣传的普通自来水经过离子水机电解之后对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胃溃疡等疾病具有的治疗作用。卫生部指出,卫生部从未批准过任何“离子水机”,涉水产品不得宣称任何保健功能。

能够治病的水应该属于医疗水,医疗水不是大众饮用水,而是特殊人群的饮用水,它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饮用,每天的饮用量也要严格限制。由于它不适合正常身体状态人群,因此没有疾病的人群不要喝,而且它必须有权威机构认证。迄今为止,卫生部还没有正式批准任何一家单位生产医疗用水。因此,对于各种所谓的“功能水”,不要盲目相信它是什么包治百病的“神水”。

误区3 水烧开的时间越长越好

自来水作为一种最普通的饮用水,根据国家标准处理过,烧开后喝是不会有问题的。但烧开水也要注意方式方法。

加氯消毒后的自来水中,含有13种卤代烃等有害物质,而将有害物质降低到安全范围,烧开水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但是当水温刚刚达到摄氏100度时,卤代烃和氯仿的含量分别为每升含110微克和99微克,都超过了国家标准;而沸腾3分钟后,这两种物质则分别迅速降为每升含9.2微克和8.3微克,在标准以内。如果让水继续沸煮,卤代烃和氯仿的含量还会有所下降,但是,水中其他不挥发性的物质的数量却会增长,同样对人体有害。因此,烧开水以煮沸3分钟~5分钟最佳,这段时间能很充分地将细菌和细菌芽孢彻底消灭。

因此,烧开水的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在沸腾后3~5分钟最适合。

温馨提示:

桶装水开封之后,要在7天内用完。7天内未喝完的水,尽量不要再饮用。

小贴士

1天喝水行程表

6∶30 清晨起床后饮一杯水,可以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还可预防“三高”(血脂、血压、胆固醇高)。

8∶30 到办公室后,先别急着泡咖啡,应及时给自己一杯水;晨练的老年人回到家中后,也应该先给自己倒杯水喝。

11∶00 工作或读书看报一段时间后,喝杯水,补充流失的水分,有助于放松紧张的情绪。

13∶00 用完午餐半小时~1小时后喝杯水,可以加强身体的消化功能。

15∶00 这时喝杯水,能够提神醒脑。

17∶30 饭前1小时饮水,待吃饭时,机体各个消化液分泌正旺盛,功能调动起来自然促进消化吸收。还有,饭前1小时喝水,增加饱足感,吃晚餐时自然不会暴饮暴食。

20∶00 沐浴前喝杯水,可确保沐浴过程,体内细胞依然得到充分的水,更能促进新陈代谢。

22∶00 睡前1至半小时再喝上一杯水,让您拥有好睡眠。

“膳食宝塔”第2层:谷类

文/广东省营养学会理事 陈超

谷类(五谷杂粮、强化谷类)可为人体提供能量和碳水化合物,米饭、馒头、面条等主食因此成为我们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按照营养学会的推荐标准,一个中等身材的女性,在从事轻体力劳动的条件下,每餐摄取100~150克主食为宜,其中30%~50%又以各种五谷杂粮为好。

在瘦身风气浓郁的今天,很多女性对主食敬而远之,走进健康的误区。美国医学专家钱德拉指出,75%的女性都患有“经前期综合征”,症状包括明显的心情抑郁、焦虑、紧张、情感脆弱、易被激怒、乏力、贪食和胸痛、头痛等。出现这些问题最直接的原因,是体内有一种叫血清素的物质浓度降低了。如果多吃一些谷类、薯类、全麦类等含丰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抑郁的症状就会明显减轻。

谷类饮食误区种种

误区1 吃米饭易得糖尿病

不少人将进食米饭与糖尿病联系起来,认为吃饭吃得多容易得糖尿病。事实恰恰相反。长期少吃饭或者不吃饭会造成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反而不利于控制血糖,也不利于减肥和高血脂、冠心病等慢性病防治。

糖尿病人最惧怕两样东西,第一是甜,第二是饭,这是有依据的。因为糖尿病人原本就血糖高,米饭中的碳水化合物也会转化为葡萄糖,因此糖尿病人每吃完米饭后一测血糖,就发现指数往上蹿。正因为这样,不少人将米饭与糖尿病直接联系起来。然而,整天不吃饭或少吃饭也得糖尿病,是因为米饭吃得少,体内长期摄入碳水化合物不足,会导致胰岛素作用下降,一样有患糖尿病的危险。

米饭、馒头、面条等谷类中富含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进入体内后转化为糖分,再进一步转化为维持人体机能的热量。在糖分与热量之间的转换需要胰岛素的参与,胰岛素对葡萄糖有降解的作用。而长期不吃或者少吃米饭,会对胰岛素的正常运作产生负面影响,给糖尿病的发生提供可乘之机。

饭吃得少,就会多吃高脂肪、高蛋白的动物性食品。而脂肪过多,致使胰岛素的敏感度下降,对葡萄糖的降解功能减弱,降解不了的糖分滞留在血液里,引起血糖过高,这正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而且吃谷类太少,碳水化合物缺乏,胰腺B细胞功能下降,胰岛素的分泌就会减少。这种状况维持的时间一长,即使以后再恢复正常的饮食,如果体内胰岛素分泌满足不了要求,降解不了的葡萄糖使血糖升高,糖尿病就容易产生。

贴心提示:当然,吃太多米饭加重胰腺的负担,也可诱发肥胖和糖尿病,因而就要注意谷类摄入的质和量。正确的做法是每天食物中含的碳水化合物不少于250克,折合成米饭等粮食为300克左右,同时还要注意适当吃些粗粮,如燕麦、玉米、小米等,即粗细粮搭配。

误区2 想减肥就要少吃饭

有些人认为长胖的罪魁祸首是粮食,于是,拼命地减少主食量,甚至不吃主食,而以大量的副食来代替主食。这种方法也是不正确的。粮食以碳水化合物为主,是人类所需热量的主要来源,而且还含有大量膳食纤维,合理地摄入是不会导致肥胖的,相反,许多副食的热量很高,并且脂肪含量也较多。例如:一盘鱼香肉丝的热量高达1800千卡,相当于500克大米的热量,其中脂肪含量为152克,提供了1368千卡热量,占整个鱼香肉丝热量的76%。由此可见,过多吃副食更容易引起肥胖。

误区3 用零食代替正餐能减肥

有的人用零食代替米面等正餐,以为吃零食不会增加体重,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然。零食一般都是高糖、高脂肪的食物,例如:100克薯片的热量是612千卡,相当于125克(2两半)大米的热量,含脂肪48克,100克维夫饼干的热量是528千卡,也相当于125克(2两半)大米的热量,含脂肪35克;125克冰激凌的热量是225千卡,含脂肪20克。另外,零食的营养含量极不均衡,过多摄入不仅不会减重,还会造成营养不平衡。

误区4 吃面比吃米更容易发胖

这是一种误解。相同重量的米和面所含的热量基本相同,但许多人往往在吃面食时容易过量,因而造成了吃面比吃米更容易发胖的错觉。

“膳食宝塔”第3层:蔬菜、水果

每天食用蔬菜400~500克,水果100~200克

蔬菜和水果是人体所需的维生素、纤维素的主要来源。自古以来,老百姓间就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的说法。然而很多人特别是成年男性,普遍把水果当成“零食”,平时很少吃。水果不是零食,应该每天必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推荐的量为每天100~200克。

蔬菜中包含的植物营养素是任何其他食物都难以代替的,因为蔬菜是提供纤维素的最好食物,是人类维生素C和某些矿物质的主要来源,其中,红、黄、绿等深色蔬菜中维生素含量超过浅色蔬菜和水果。如果不爱吃蔬菜,很容易缺乏维生素A、K和纤维素。

因此,蔬菜、水果等膳食,不但应经常摄取,而且更应成为您膳食宝塔中的重要部分。每天摄取一定量的水果和蔬菜,还能对保护心血管健康、增强抗病能力、预防某些癌症等有重要作用。

蔬菜水果饮食误区

误区1 每种蔬菜都生吃

蔬菜所含营养素,例如维生素C及B族,很容易受到加工及烹调的破坏,生吃有利于营养成分的保存。但是,并非每一种蔬菜都适合直接生食,有些蔬菜最好放在开水里焯一焯再吃;有些蔬菜则必须煮得熟透后再食用。

洗一洗就可生吃的蔬菜包括胡萝卜、白萝卜、番茄、黄瓜、柿子椒、大白菜心等。生吃最好选择无公害的绿色蔬菜或有机蔬菜。在无土栽培条件下生产的蔬菜,也可以放心生吃。生吃的方法包括饮用自制的新鲜蔬菜汁,或将新鲜蔬菜凉拌,可适当加点醋,少放点盐。

焯一下再吃的蔬菜可分为以下几类:一类是十字花科蔬菜,如西兰花、菜花等,这些富含营养的蔬菜焯过后口感更好,其中丰富的纤维素也更容易消化。第二类是含草酸较多的蔬菜,如菠菜、竹笋、茭白等,草酸在肠道内会与钙结合成难吸收的草酸钙,干扰人体对钙的吸收。因此,凉拌前一定要用开水焯一下,除去其中大部分草酸。第三类是芥菜类蔬菜,如大头菜等,它们含有一种叫硫代葡萄糖甙的物质,经水解后能产生挥发性芥子油,具有促进消化吸收的作用。第四类是马齿苋等野菜,焯一下能彻底去除尘土和小虫,又可防止过敏。此外,莴苣、荸荠等生吃之前也最好先削皮、洗净,用开水烫一下再吃,这样更卫生,也不会影响口感和营养含量。

误区2 以蔬菜代替水果

虽然水果与蔬菜在营养价值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水果不需烹调,生食能避免营养素在烹调中的损失,最大发挥其营养作用。因此,水果的营养作用是其他食物所不能取代的。

误区3 把水果当成饭后甜品

把水果当成饭后甜品,是目前中国饮食中存在的一个极大误区。这是因为,水果的有机酸会与其他食物中的矿物质结合,影响身体消化吸收;水果中的果胶有吸收水分、增加胃肠内食物湿润程度的作用,因此饭后吃水果还会加重胃的负担。吃水果的正确时间是饭前1个小时和饭后2个小时左右(柿子等不宜在饭前吃的水果除外)。

饭前吃水果,有很多好处。首先,水果中许多成分均是水溶性的,饭前吃有利于身体必需营养素的吸收。其次,水果是低热量食物,其平均热量仅为同等重量面食的1/4,为同等猪肉等肉食的1/10。先吃低热量食物,比较容易把握一顿饭里总的热量摄入。第三,许多水果本身容易被氧化、腐败,先吃水果可缩短它在胃中的停留时间,降低其氧化、腐败程度,减少可能对身体造成的不利影响。

误区4 靠吃水果减肥

每日三餐只吃水果,如苹果、橘子、西瓜等,不吃粮食、肉类和油脂类,以为这样可以减肥,其实是一个误区。因为水果中除了多量的水溶性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以外,没有更多的营养,这样减肥对身体是非常不利的。

“膳食宝塔”第4层:肉、鱼、奶、豆制品

每天食用肉、鱼、蛋125~200克(鱼虾50克,畜、禽肉50~100克,蛋类50克,豆制品50克)

豆制品和肉、鱼、蛋、奶及坚果类主要为人体提供蛋白质、氨基酸和脂肪。《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每天吃2两肉不但不多,而且是非常必要的。这里,我们主要为您讲解肉类和奶类食品常见误区。

误区1 肉吃多了会发胖

有的人为了防止肥胖,一点肉也不吃,可到头来照样胖;可有的人经常吃肉却不见肥胖,这是为什么?

的确,肥肉和油光满面的样子是很容易让人联系在一起的。给人的印象是,吃肉是致胖的元凶。但事实上,不吃肉变瘦了是因为它减去了肉中含有的那部分热量,“瘦”是自然的事。若把不吃肉改为不吃其它东西,如改为不吃鱼,即减去吃鱼吸收的那部分热量,结果也是一样。

防止肥胖的根本原理是控制饮食的总热量。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是互相联系的。通过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糖可以变成脂肪,蛋白质也可以变成糖、变成脂肪。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并没有天天吃肥肉,但吃了过量的糖、主食或坚果,总热量超过了人体消耗的热量,也会发胖。因为胖的原理主要是能量失衡,即进入人体的热量多于消耗的热量。

误区2 素食者能长寿

很多人都认为,吃素可以长寿,因此,他们长期不沾荤腥。

研究表明,吃素不但不能长寿,还会造成营养缺乏,引起多种慢性病,如贫血、免疫力下降、骨折、水肿等等。更年期的妇女雌激素水平低下,易发生骨质疏松、骨折及衰老的步伐加快。一个老年病人多年来因为害怕血脂增高和高血压而拒绝吃肉,后来因为严重的缺铁性贫血住院,排除了出血性疾病等原因后,医生认为他的贫血是严重的营养不良造成的。研究还发现素食者膀胱癌、乳腺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他人。

误区3 吃瘦肉健康

许多需要限制脂肪酸摄入量的心血管、高血脂病患者认为,吃瘦肉就是安全的。然而,畜肉中,猪肉的蛋白质含量最低,脂肪含量最高,即使是“瘦肉”,其中肉眼看不见的隐性脂肪也占28%。营养学家们建议,吃肉时应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吃畜肉不如吃禽肉,吃禽肉不如吃鱼肉。因为一般畜肉的脂肪多为饱和脂肪酸,而鱼的脂肪却含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很好的降胆固醇作用。所以胖人吃鱼肉较好,既能避免肥胖,又能防止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

误区4 爆炒肉片香

很多人喜欢快火爆炒食物,认为这样做的菜肴色泽口味都很好。但事实上爆炒是一种很不卫生的烹制方法。禽畜肉尤其是动物内脏,通常都携带大量禽畜病毒、病菌,有的病毒要烧煮十几分钟后才能被杀死。爆炒时间过短,病毒、病菌不易被杀死,吃了这类食物后,极易发生“人畜共患病”。因此,禽畜肉还是烧熟、烧透了再吃才安全。

误区5 嗜吃熏、烤、腊肉

烤羊肉串、熏鱼、熏肉等烘烤食品会含有很多致癌物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致癌物质就是苯并芘。苯并芘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在人体任何部位都可引发肿瘤;另外,腌制食品、腊肉、罐头等食品,也会因为其中亚硝胺含量过大而引起人体癌症等病变。熏、烤、腊的肉,制作过程中营养会大量流失,肉中的蛋白质、维生素会遭到严重破坏,营养价值也会大大降低。

误区6 生肉反复解冻

冷冻、解冻、再冷冻,反复解冻会导致营养物质流失并影响肉的味道。所以,一般鱼、肉应遵守分块快速冷冻、缓慢化冻(4~8℃)的原则。

另外有的人将冻肉放在火炉旁、沸水中解冻,由于肉组织中的水分不能迅速被细胞吸收而流出,就不能恢复其原来的质量,遇高温,冻猪肉的表面还会结成硬膜,影响了肉内部温度的扩散,给细菌造成了繁殖的机会,肉也容易变坏。冻肉最好在常温下自然解冻。

奶类饮食误区

文/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工程学院教授 南庆贤

每天食用奶类及奶制品100克

我国居民膳食中普遍缺钙,与膳食中奶及奶制品少有关。经常吃适量奶类可提高儿童、青少年的骨密度,减缓老年人骨质丢失的速度。

如果你每天摄入1-2克的钙(甚至超过身体的需要量),多余的钙会储存起来。有一天会帮你避过骨质疏松症,这是危害亚洲人的主要疾病之一,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并仍在增加。

奶制品还含有大量的核黄素,所以建议,晒上午十点左右的太阳,吃奶酪,喝豆浆。

每天一杯牛奶,补充足够的钙对于降血压也十分必要。

饮用牛奶,应当注意几个问题。牛奶中所含有的大量乳糖会引发一些人身体上的不适。患有慢性消化道溃疡、慢性肠炎或肠胃功能紊乱的人,对乳糖的耐受性较差,常喝牛奶容易引起腹泻,所以他们就不适宜多喝牛奶,而应长喝豆奶。对于有乳糖不耐症的人来说,可以采用其他乳制品代替牛奶,如酸奶。此外,患有糖尿病的人,最好不要饮用豆奶。这是因为豆奶中含有的糖分比较多,不利于糖尿病人的身体康复。

误区1 牛奶不经加热就喝

在生活中,您可能会有这样的时刻,渴了喝一袋牛奶,热了喝一袋牛奶。但是这种做法隐藏着极大的危险性,这决非危言耸听。

在购买牛奶时应注意,如果有“超高温”字样的牛奶可放心饮用,不必加热,而其他牛奶最好加热喝。

怎样才是正确的做法呢?应该将牛奶煮沸(一煮沸立刻离火),然后在室温中慢慢冷却,等牛奶温度与皮肤温度(25℃~30℃)相近时再喝,这样做不但能杀灭牛奶中潜藏的各种细菌,而且还能使蛋白变性,从而有利于消化和吸收。

误区2 袋装牛奶用微波炉加热

高温加热会损失牛奶的营养成分,袋装奶不能用微波炉加热。

关于用微波炉热牛奶是否会破坏牛奶的营养成分问题,关键在于加热时间的长短和温度的高低,因为微波炉的加热速度极快,温度很高,如果用微波炉加热牛奶时间过长,会使牛奶中的蛋白质受高温作用,由溶胶状态变成凝胶状态,导致沉积物出现而影响质量。牛奶加热的时间越长、温度越高、其营养的流失就越严重。因此,要给牛奶加温,我们提倡将袋状奶放在温水里,浸泡加温,这样可保持牛奶完好的营养价值。

需特别注意的是,牛奶的包装袋是用聚合物材料制成的,在温度达到115度时就会分解发生变化,因而不能放在开水中煮或用微波炉加热。盒装奶的包装用的是铝箔材料,也不能用微波炉加热。如果确实需要用微波炉加热牛奶,必须先倒入专用容器中,再进行加热。

小贴士

新鲜奶制品识别要素

多数消费者都有喝牛奶的好习惯,现在市场上有常温保存的超高温消毒奶和冷藏保鲜的鲜奶、酸奶产品。奶制品的新鲜程度很重要,新鲜的奶制品能保留更多的营养成分和更纯正的口感,下面是几个判别奶制品新鲜与否的方法:

1.离生产日期越近越新鲜

判别新鲜奶制品的最直接的办法是看产品是否离生产日期最近。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产品口感和部分营养物质会受到光、热等因素影响。一般而言,新鲜奶制品(包括鲜奶和酸牛奶)都在30天以内。

2.新鲜奶生产地越近越新鲜

对于新鲜奶来说,售卖地越靠近生产地,越有可能让消费者喝到当天生产的产品。

3.冷藏是奶制品新鲜的保证

一般来说,新鲜奶冰箱冷藏室的温度要低于10℃,在此温度下微生物生长速度受到抑制,同时更好地保持乳品的质地均匀、爽滑。鲜奶制品在贮存、运输甚至饮用前全程必须保持冷藏状态,既能保存更多营养,又可以获得新鲜美味的口感和防止变质。所以,注意冷藏才是新鲜的保证。

现在您明白如何选用最新鲜的牛奶了吗?平时您可以用这三个指标来衡量您所选购的牛奶:生产日期、产地和是否冷藏。越新鲜越接近天然的产品,相对营养价值就越高,口感也就越好。当然,常温保存的软包装奶制品比较方便携带,也可以作为补充营养的另外一种途径。

“膳食宝塔”第5层:油

文/中国营养学会 李淑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选择健康的食用油。吃油是一件既简单又复杂的事情,说简单是因为很平常,说复杂是因为健康营养很重要,怎么挑选食用油更科学更合理是消费者普遍关心的话题。

人类第一杀手心脑血管疾病致病因素就藏在我们家厨房的油桶里!食用油类方法不当时,会使大量大分子的脂质沉积,心脑血管疾病都是因为血管中的脂肪或胆固醇的沉积造成的。

误区1 压榨油比浸出油要好

通常认为,压榨法制造的油不含化学物质,比浸出油要安全。其实,不管是压榨工艺还是浸出工艺得到的油都只能作为原油(也叫毛油),一般会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例如游离脂肪酸、农药残留,特别是致癌物质黄曲霉毒素等,这些有害物质必须通过精炼来进一步去除。因此,无论是浸出油还是压榨油,只有经过精炼符合国家新标准的食用油才是安全的,才可以放心食用。

误区2 橄榄油最贵,所以营养价值也最高

因为橄榄油提炼起来比较困难,其生产的劳动价值高,所以价格也就水涨船高了。当然,橄榄油有很多好处,比如,它可以软化血管,对心脑血管疾病能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还可以降低糖尿病人的血糖含量,预防癌症和老年失忆症等。

尽管如此,也不能光吃橄榄油,因为每一种植物油都有自已的独特之处,因此,最好的选择是各种油换着吃。其他的植物油如葵花油、大豆油和玉米油也是佼佼者。它们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改善皮肤状况,加速胃溃疡的痊愈,降低血压和胆固醇,是大脑正常运转所必需的原料。

误区3 动物油脂中胆固醇含量高,所以应拒绝动物油

人们认为吃动物油易引发冠心病、肥胖症等,因而青睐植物油,其实这很片面。

动物油(鱼油除外)含饱和性脂肪酸,易导致动脉硬化,但它又含有对心血管有益的多烯酸、脂蛋白等,可起到改善颅内动脉营养与结构、抗高血压和预防脑中风的作用。猪油等作为脂质还具有构成人体饱腹感和保护皮肤与维持体温,保护和固定脏器等功能。

光吃植物油会促使体内过氧化物增加,与人体蛋白质结合形成脂褐素,在器官中沉积,会促使人衰老。此外过氧化物增加还会影响人体对维生素的吸收,增加乳腺癌、结肠癌发病率。

正确的吃法是植物油、动物油搭配或交替食用。当然,在日常生活中完全不吃动物油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如鱼、肉、蛋、奶中都含有一定的动物脂肪。

误区4:油多炒菜香

用油炒菜可以使炒菜色泽鲜艳,味道可口,促进食欲。于是许多人喜欢炒菜多放些油。殊不知,油脂摄入过多可导致肥胖、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和使某些癌症发病率升高。当人体吃油过量时,由于脂肪不溶于水,在细胞内不与水结合而以脂粒形式大量储存,可导致肥胖。另外,动物脂肪中有大量胆固醇,当其动态平衡失调后,就会使胆固醇堆积于组织,尤其是动脉壁中,造成高血脂,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

误区5 不吃油可减肥

有些人盲目减肥,每日以蔬菜水果充饥,长期拒绝摄入油脂,结果导致疾病缠身。人体长时间不吃油脂或含油脂性的食物,会出现如下状况:

1.必需脂肪酸缺乏,如亚油酸、亚麻酸等,它是人体内必需的物质,而又不能自身合成,必须从含有脂肪的油脂或食物中摄取;2.磷脂、胆固醇缺乏;3.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维生素A、D、E、K只能溶于脂肪内才能吸收,这些物质都是人体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长期缺乏易导致疾病发生。

因此,油虽不能多吃,但也不能不吃,关键在于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