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课堂教学中的激趣方法

时间:2023-06-21 09:05:17

导语:在课堂教学中的激趣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课堂教学中的激趣方法

第1篇

1 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分析

1.1误区一:多媒体课件屏幕代替传统的黑板板书。

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有些教师往往直接地用多媒体放映方式来代替黑板上的粉笔板书。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往的过程,优秀的黑板板书不仅精练,而且可以随时根据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调用和修改。而用计算机大屏幕完全取代传统的黑板,只是显示屏的变换而已,比起传统的黑板教学来说,计算机大屏幕更加僵硬和死板,缺乏生气。由于计算机无法将整节课的内容保持在一屏,一节课的整体结构不能一目了然,造成学生的思维断层。因此,显示屏替代黑板,不仅没有表现出计算机解决疑难问题的独特性,还缺少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延时性和实用性优点。尤其在数学和物理教学中,如果将大量的板书和推导过程写入课件,在课堂上显示,则学生印象不深,不易吸收,还不如教师在黑板上一边讲解一边板书推导过程的效果好。“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比起电脑设计的板书,学生更愿意亲近教师的粉笔字,面对老师的当堂板书,学生的注意力也会更加集中。”因此,即使在使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过程中,传统的黑板板书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

1.2误区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代替教师与学生的活动。

一节课从导入到新课讲授,从举例到练习,均投影在屏幕上,从开课到结课都在使用课件,整堂课成了课件的演示课,整堂课看到的只是图像和画面的不断变换,很少有教师的引导,看不到学生的思维过程及其表现。本应是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也由课件包办代替了。教师变成了课件的操作者,学生面对的是课件而不是教师。教学由以往的教师灌输变成了电脑灌输,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未变;对于学生来说,多媒体课件强调了过多的外部刺激,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维空间,学生看得多、听得多,但思考少,所得甚微,这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反而阻碍了学生的认知过程。通过媒体的直观展示,模糊的形象是清晰了,但想象、创新的空间也消失了,且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对于教师而言,重复使用相同的课件,缺少了对教材的研究,对学生的研究,教学成了机械的活动,不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1.3误区四:过于注重信息技术使用形式,忽视对学科具体内容及特点的研究。

某位教师执教“圆的认识”时,为了演示圆的画法,利用3D建模做了一个圆规模型,并制作了一段三维动画。案例中,学生虽然也弄懂了画法,可这样做既耗时又费力,不如直接用圆规在黑板上演示更方便快捷,教学效果甚至更好。如果信息技术的使用没有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而是刻意追求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形式,不但不能提高教学效率,来自外部的过多的画面和音响效果反而会成为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干扰源,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因此,教师应注重分析学科教学知识的内在规律和特点,选择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信息技术,适时地使用,提高教学质量。

2 走出误区的对策思考

2.1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学习,正确处理好教师,学生,计算机三者的关系

科技的进步,促进了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着人的思维和生存方式的变化。面对迅速变化的新知识,面对对教师要求越来越高的学生,要想教师跟上时代的步伐,让教师给懂得越来越多的学生"一滴水",必须加强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学习,不断转变观念。改变教师的观念与思维模式比技术本身更重要,只有真正意识到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现实性与紧迫性,才能调动教师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使现代教育技术真正落到实处。

2.2 以人为本,落实技术培训,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

最理想的课件是创意与设计都由使用者完成,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一线教师学会课件制作,将教育理念,教学特色融入到课件之中。只要方案合理,措施落实,效果还是不错的。可以尝试下面做法: 使软硬件的分批投入与教师分层培训同步跟进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硬件上不到位,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就搞不起来,但购置软硬件需花费大量资金,再说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日新月异,在教师应用水平尚未达到一定水准,投入一步到位,在学校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是一种物质浪费;若教师已具有较高水平,但又不能满足其硬件条件,显然属于一种智力浪费,影响教师的积极性,故软硬件的投入要与教师应用水平相结合。

3.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反思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就是改变教师陈旧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例如一位教师在教“两栖动物”一课时,就有效地使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了整合。在任务阶段,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哪些动物是两栖动物?”;在观察阶段,学生带着问题观看两栖动物的多媒体资料,通过对各种两栖动物的了解;在讨论阶段,学生通过与其他类动物的比较,得出两栖动物的共同特征;在探索阶段,是对两栖动物的进一步认识,通过这样,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各方面能力,培养环保意识;在网上资料阶段,通过查阅教师精选的网站“青蛙学堂”,安排学生课余时间看网上资料,扩大知识面。这节课通过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构建出一个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问题—通过观察获取事实—通过比较、归纳得出结论—运用结论进一步探究—通过网上资料的学习进一步拓展视野”。

通过课例,我们可以反思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需要先进的教学手段,而且需要先进的教育思想。

教育改革,观念先导。一堂好课与其说是把好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教学,还不如说是以正确的现代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要首先着眼于转变教师观念,让教师确立现代教育理念。可以邀请专家作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教育的讲座;开展教育技术在职培训的可行性调查研究;让教师结合实际,比较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在功能上的巨大差异,促使教师认清现代教育技术是推动目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让已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谈自己学习应用的经验;进行优质课件的讲评,引导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比如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教学重点和难点处,学生思维转变处,困惑处,传统媒体难以解决处等运用现代技术

3.2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实现教育方式的变革。

第2篇

一、激趣互动课堂的内容

课堂定位。即明确三个特性:一是人文性或工具性。了解散文的有关知识,运用有关散文知识;二是互动性。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探讨有关语文知识;三是适用性。在中职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一定要因人而异,切合中职学生的特点,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组织课堂教学。这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包括展示分享、学习研讨、延伸拓展三大类。总体过程是:先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或预习内容,以小组形式派出代表发言进行展示分享,导入教学;然后结合各小组分享内容,进行互评,提出质疑,发现问题,完成初次教学;接着重点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研究问题,完成二次教学;然后当堂进行达标测试,反馈问题、解决问题,完成教学目标。如在初次教学中,上课先对文化常识、背景解读等预习成果进行展示交流,然后重点进入课文研讨解决问题的阶段。依据我所教男生班特点,我将重点设在诵读经典环节,这也是重点互动环节。步骤是:1. 集体诵读。先朗读,后纠正错字;2. 个人背诵。先背诵者加分,后采取当前流行组合方式进行背诵,主要是考虑部分学生对课文不熟。针对诵读较差者再采用集体背诵形式进行,遇到背诵困难者可提示,后再加诵一遍,最后全班背诵过关。3. 默写。以检查笔记为由收齐学生语文教材,学生拿出课堂作业本默写,然后交换改正。

二、激趣互动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显得很重要。在每节课的展示分享阶段,要求各小组在晚修期间完成语文的字词以及对课文的初步整体感知,把碰到疑难、难以解决的问题统一写在一张大大的白纸上,次日进行展示交流。内容包括:作者简介、背景知识、字句注释、译文参考、赏析品鉴等。展示成功的,每小组均得到相应的奖励分数,展示分享过程,都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给他们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在小组互动合作学习中,角色需明确,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如组长负责整个组的策划和学习任务并检查督促该组的学习完成情况、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文秘负责记录、发言人负责发言回答、资料员负责搜集资料,角色是每月轮换一次。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就必须重视小组的合作学习。

培养拓展延伸能力。自主学习和互动合作学习后,也就是在全面掌握和理解有关知识后,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上讲台总结,总结自己这节课学了什么,其他学生可作补充点评;随后下节课拓展延伸课外知识为主,集趣、动、活于一体。拓展训练还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感悟真实人生。要解决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感情贫乏、生活视野狭窄、社会责任感淡漠等问题,光靠书本上的知识远远不够,必须及时指导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生活见闻,增强理性认识,提高思想素质和能力。如学完戴望舒的《雨巷》后,组织学生赏析2007年春节联欢晚会舞蹈――前线歌舞团《小城雨巷》,再组织学生对虎门古巷进行调查实践,撰写《虎门古巷的现状与保护》调查报告及相关课题成果。

三、实施激趣互动教学的反思

激趣重在“趣”。 语文在中职学校属于文化课,由于中职学校一般重技轻文,加上中职学生语文学趣不高,所以中职语文教学现状不甚理想,迫切需要教学方式的创新。不管是何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首先必须要让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像说相声一样尽量抖出“包袱”,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然后才能使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第3篇

初中生对于文本关注的不再是概念性的知识,而是其背后的新观点、新思维。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把握初中生这种好奇、好思考的性格特征来教学,注重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激趣。本文就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针对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和兴趣进行激趣教学。

一、激趣引发有效关注

激趣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有效关注。学生对于文本的认识,一般会经历一个感兴趣、阅读了解、丧失兴趣的过程。在如今教辅参考多如牛毛的时代,文本中的一切内容都已经不再是老师独家掌握的机密,学生很容易在课前预习环节就已经通过初读文本,对文本的相关知识内容有了个“囫囵吞枣”式的了解。如果此时教师还是按照这些内容来设计教学,自然会让一部分学生如同嚼蜡,感觉无味无趣,进而在课堂上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或者似听非听的状态。那么,此时教师应该如何应对呢?关键是找准学生新的兴趣点进行激趣。

比如,笔者在教学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时,考虑到这篇小说中的一些内容,特别是思想内容,一部分学生因为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而不感兴趣,一部分学生因为读过教辅用书上的说明而索然无味,故而在教学设计时,重新设计教学的切入口。

笔者是这样在课堂上进行导入的:“同学们,最近有一部电视剧比较火,叫《少年包青天》,剧中少年包拯和他的朋友们通过自己的机智,破获了一桩桩谜案,可谓神探,当然类似的神探还有狄仁杰、福尔摩斯,大家都比我熟悉。老师想问大家一下,如果给你们一个机会,你们想不想做一次神探?”学生听到这,一个个都很激动,大声喊:“想!”从他们激动的眼神里,笔者知道他们的心都收回来了,都留在了课堂上。于是,笔者进一步说道:“那好,今天我们就一起侦破一桩谜案,看看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是怎么死的,杀害他的凶手究竟是谁,为什么要杀他,你能找出哪些蛛丝马迹来证明,好不好?”通过这样的导入,将学生的兴趣点和文本教学的相关点进行了有机结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有效关注,学生很快就进入到再次关注文本的教学情境之中。

二、激趣催生新奇体验

激趣能够催生学生对文本的新感知、新体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沉迷于教学内容的程序设计和内容设计,却很少在活动设计上下工夫。其实,对于好动的初中生而言,一个好的活动体验将带给他们更新的感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力量来进行教学,而不要自己一个人在课堂上唱“独角戏”,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融入课堂,参与到教学中来。

比如在《孔乙己》教学中,围绕“谁是杀害孔乙己的凶手”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活动:一场庄严的审判。由学生扮演小说中的各种角色,其中孔乙己是原告,其他角色如丁举人是被告、咸亨酒店老板、小伙计“我”、取笑的店客、“孩子们”等是证人,同时有辩护律师、主诉人,教师自己担任法官,其他学生担任陪审团,以这样的方式来进行同步教学活动。这样新奇的方案,让学生在课下准备得非常仔细和耐心,从他们踌躇满志的眼神中,笔者感觉他们对文本的理解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

果然在活动中,他们的发挥让人倍感惊喜。孔乙己的强烈控诉,将目光对准了直接凶手、间接凶手等,主诉人也为其提供了更多的佐证,而丁举人及其他证人,一方面将自己所做说了出来,另一方面也在辩护律师的帮助下百般抵赖解释,揭示孔乙己自身的劣根性。其他学生担任的陪审团则很敬业,在笑场鼓励的同时,集中智慧写出了精彩的判决书,而法官只需要控制节奏,引导正确“审判”即可。一堂正义的审判深刻而有趣,学生在新奇体验的同时也掌握了文本深入阅读的正确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三、激趣拓展思考空间

第4篇

【关键词】多元激趣;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6-0116-01

体育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在学练中产生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本文提出“多元激趣”是个很好的尝试。从实践效果看,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体育学习兴趣,为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

一、问题的提出

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为使学生“乐学、爱练”,最佳的切入点应该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兴趣的体育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练动机,强化学习动力,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有利于学生在学练中自觉控制注意力,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投入学练,使激烈的体育运动产生的疲劳转移,成为一种快乐的情感体验。

二、多元激趣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1.树立以生为本、关注学生发展的擞学理念。以往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技术教学,对“如何教”考虑得较多,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和技术的容器,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如何让学生乐学、爱练考虑得较少。导致学生始终是被动的参与者,而教师是至高无上的课堂控制者,学生毫无兴趣可言。因此。我们体育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新课标理念体育课当然不能没有技术练习,但技术练习只是一种载体。要通过学习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而不是为技术而技术。因此,我们在教学前,要以学生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了解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所以,一切都应该从如何有利于学生的“学”作为“教”的出发点,而最佳的切入口就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内客适宜,教学手段多样化。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的新颖和难度、深度安排的适当,是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的前提。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新颖适度和已有经验联系的知识、技能最感兴趣。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似曾相识又陌生、需要经过主观努力,反复练习,不断积累,才能逐步掌握时,伴随这一学练的过程会不断产生满足身体和精神需要的多种运动体验(成功的、同伴的合作、意志的磨练等)这种体验又会带来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更多关注、投入和参与。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困难掌握知识、技术所产生的进一步学练的兴趣可能更深远。因而,教学内容安排的适宜是培养体育学习兴趣的重要方面。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听到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说法,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责任在于我们教师。所谓教学有法,就是任何教学都必须遵循教学的规律和原则,都必须按一定的教学模式或程序来教。所谓教无定法,就是说,即使同一个教师在讲授不同的教材时,也不可能按一个模式用同一种方法来教,任何教学方法都不能机械照搬。如果不考虑学生的特点,不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整堂课始终都是教师控制下的学生被动参与,其结果只会抹杀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当然不会喜欢上体育课。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以有利于学生的“乐学”、“乐练”为出发点,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力争做到贵在得法。又如足球课,一开始教师不急于宣布本课教学内容,而是让学生以球迷的角色进入课堂,享受球迷的那种乐趣,那种氛围,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3.组织形式的多元化。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质状况、性格类型等个体差异,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否则,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持续。如一堂课中,一上课,四列横队,教师讲解动作要领后,“按自然组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学生按教师的要求依次排好队进行练习。教师只考虑学生要“听话”,却抹杀了学生的学习乐趣。从表面上看,学生也“动”了起来,但他们更多的是被动参与。这种单一、枯燥、整齐划一的组织形式,学生怎么会有愉悦的情绪,怎么会有学练的积极性?我们应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大胆实践,大胆创新,改变以往老师前面教,学生后面学,广播操队形一课到底的单一的组织形式,可以让学生自由分组,友情分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大胆展示,为学生创设一种更为亲切和谐、灵活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动体又动脑,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练。

4.注重体育教育中的激励作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多一些激励,少一点责怪,多一些肯定,少一句批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给予及时的肯定评价,激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练。特别对那些运动能力差的学生的微小进步更要予以充分肯定,增强其学习的信心,使学生产生和保持学习的动力、激情、兴奋或意愿。如果一个学生不停地受到激励驱动,就能保持兴趣,就能不断主动参与,敢于创新。教师对学生的激励,通常是运用激励性语言进行的,教师的语言是学生兴奋和沉闷的调和剂。过去我们在课堂上传递给学生的语言信息更多地是:“你怎么跑得这么慢,快点!”“你真笨!学到现在还没学会”等,这样做会使学生渐渐失去信心,失去创新的品质和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教师用“快!加把劲!”“试试看,你一定能行”“好球,妙传”等这些充满鼓励、期望的语言,就会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精神,更有利于学生告别消极、被动、防范的心理,使其更具主动性。教师对学生的激励也可以运用教师的体态语言。如:在学生学练过程中,对学生点点头、一次微笑、一个眼神、竖起大拇指、拍拍学生的肩等给予肯定的暗示。

三、研究成果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元激趣是种很好的尝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快乐中进行运动体验。实践证明,效果非常佳。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一方面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分解难点,逐步引导,让学生始终在充满信心的状态下,不断克服困难,步步进取。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得到满足,能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培养出具有远大的理想、广阔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独立的性格、能够吃苦耐劳、不畏困难、勇于拼搏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让学生领悟到学习、体育锻炼是终身的事,活到老,学到老,把学习、锻炼当作高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从学习中获得无穷的乐趣。

第5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后进生 观行 激趣 慰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2-032

学习是件苦差事,更是件难事;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辛苦劳作的过程,不同的人在一番劳作之后,收获自然也不尽相同。这样,学习过程中就产生了一批后进生,这些后进生动手能力弱,合作意识不高,甚至自我封闭,不愿与别人交流、讨论。其实,五个手指头伸出来还有长短之分。因此,教师要重视后进生,不能歧视他们,要多关心、照顾、理解他们。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学生,不仅要多为后进生“修桥铺路”,而且要多注意观察后进生的听课情况,及时反馈信息,想方设法吸引后进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获得所学知识。

一、观其行

大部分后进生之所以后进,多半是因为上课时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造成的,面对这种情况,一般教师认为是学生的过错。其实,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后进生,看看其行为动作,就能明白其中的原因。一般来说,后进生在课堂上前十分钟多半不会走神,那么教师集中讲叙重点的时间不能拖得太久,因为儿童集中注意的时间一般也就二十分钟左右,往往学习好些的学生的注意力能保持得久点,而后进生一不留心就会走神。每当这时候,后进生就会坐不住,不是摸摸手、捏捏脚,就是东看看西望望。看到后进生的这种行为,教师应为他们着想,采用相应的教学对策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例如,教学“量一量”一课时,有个后进生既没有尺子,也没有老师要准备的线和纸条等,别人在测量线段的长度时,他心神不定,不是摸摸这,就是动动那。看见此种情况,我没有批评他,而是请学生测量一下同桌的手指有多长。这下子,有工具的、没工具的学生都兴奋起来,大家相互合作、交流测量的方法,学习情绪高涨,兴趣浓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另外,课堂上,教师可以观察后进生的神态,如果他们上课时皱眉头或对教师所讲的内容很茫然,教师就知道他们是听不懂,要降低所讲问题的难度,或者把有难度的问题降低坡度,让后进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和掌握学习方法,并鼓励其做到及时反馈。当然,后进生上课不听讲的原因有多方面,教师一定要随时留心他们的一举一动,及时分析情况,机智解决问题。

二、激其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激发儿童的兴趣,精心保护和培养儿童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以及由此萌发出来的学习上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教学促进发展的起点。”(引自《教育学》)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设计问题,创造机会,让后进生在课堂中回答、板演、讨论与交流、做游戏等,引导他们尽量参与学习、获取信息,激活他们的思维,把他们的智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后进生就会信心倍增,从而觉得学习不是那么难了,感觉到学习也很快乐。具体做法如下:

1.不让后进生轻易放弃,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课堂教学中,一个问题提出后,后进生能说一些自己的观点但说得不完整或者说不出结果,通常教师就会换另一个学生补充。其实,这时教师不要吝啬几分钟时间,可以提示一些关键词,或启发学生把问题答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课堂教学中,教师出示这样一道题:“小明家和东东家都在太平路上,小明家离少年宫大约有3000米,东东家离少年宫大约有5000米,他们两家可能相距约多少米?”有些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只能回答出一种答案,而问题里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词已经提醒大家答案不是唯一的,这个词就是“可能”。教师提示学生:“‘可能’说明答案是唯一的吗?”在教师的提醒下,学生马上想起了以前学过的“可能性”的内容,几乎都能答出两种答案。

2.降低难度,创造机会给后进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和要求。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教师应尽量把机会让给后进生,让他们有表现自己和获取成功的机会。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被肯定者。”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使他们在努力的同时能够产生一种成就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自尊感、自豪感,不断完善自我,扬起自信和进取的风帆。而对于一些特别难的题目,教师也要想办法把后进生吸引过来,使他们兴趣盎然地解决问题。如帮助后进生分析题意并给问题分层,提示他们认真读题,了解题意;或先听听别人是怎么解决的,再让后进生大声重复一下别人的解题过程、方法等。对于有进步的学生,教师要不惜喝彩和掌声,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3.多让后进生参与小组讨论

课堂教学中,对于难解决的问题,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往往有效,因为学生之间因为年龄相仿很容易沟通。这种学习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后进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又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使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获得发展。这样的合作学习,讨论的结果是大家的,且因为“众人拾柴火焰高”,所以问题的解决往往很快,后进生也会因为自己参与其中而感到快乐,更乐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另外,教师可以鼓励后进生把本组的意见或者结果用自己的语言向全班汇报,以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调理性的目的,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当然,课堂教学,激趣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应灵活运用。

三、慰其心

中国有句名言:“亲其师,信其道。”意思是说,学生如果对某位教师有感情,就特别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乐意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对每个学生都倾注满腔的爱,学生才会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地学习,才会在师生互敬互爱的和谐气氛中产生学习的动力,才会愉快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1.正确认识后进生,尊重其人格

众所周知,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何况人呢?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不能根据成绩的好坏喜“优”厌“差”,认为好的学生就是心中的太阳,百般呵护、照顾,平时笑脸相迎;认为后进生就是差生,就是心中的污水,不闻不问,不给机会。长此以往,后进生那颗脆弱的心灵就会因教师的冷漠而受到伤害,就会因为惧怕教师而对他所教的课产生畏惧,从而对学习丧失信心,甚至自暴自弃,造成恶性循环。作为教师,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把微笑传递到课堂的每个角落。尤其对待后进生,教师更应该尊重、理解、关心他们,从心里承认学生是会发展变化的,因为后进生并不是绝对的差生,更不会永远后进,而应将他们看成是后来进步的学生。后进生可能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遗传因素等原因暂时落后,其实他们有自己的闪光点,都是有独立人格的活生生的人,他们也希望得到同学的赞赏、教师的当众夸奖。因此,教师对后进生应少些冷漠,多些热情与厚爱;少些批评,多些鼓励和欣赏。同时,教师更有责任帮助后进生发掘并利用自己的优势克服心理障碍,找回自信,这是我们教学成功的关键。

2.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课堂教学中,常发现有些后进生不能很好的听课,甚至捣乱,这时教师不能粗暴行事,批评了事,或是以教师威严来压迫学生不情愿地遵守教师提出的一切要求。事实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心悦诚服地接受你。如在一次练习课上,后进生×××兴趣很高地做纸飞机,被我发现了,我走过去,轻轻地说:“你的手真巧,爱学习吗?”他肯定地点了点头,我又问:“想把成绩赶上去吗?”他认真地回答:“想。”于是,我告诉他:“要想把成绩搞上去,就要像折纸飞机一样认真练习,我相信你会越来越认真的。”说完我就轻轻地走开了,没想到一节课下来,×××再也没有玩了,而是不停地算着、写着。看样子,刚才激励的话语,还真打动了他。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深情话语,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使学生不断产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以较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达到想学、乐学的目的,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善待错误,培养情趣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受到旧有知识和过去经验的干扰、限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作为教师,切忌把尖酸、刻薄、挖苦、讽刺等过激语言误以为是激励后进生学习进步的灵丹妙药,并以此来掩饰教学评价的过失。因为学生的心灵很脆弱,需要呵护和激励,哪怕是一丁点讽刺的语言都会成为其迈向成功的障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采取鼓励和赞赏的办法,使学生特别是学习存在较大障碍的后进生对学习充满信心。另外,对后进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采取巧妙指点的方式,在表扬中指出不足,在批评中使之进步,并且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指出改进的措施,让他们在不足中体验差距,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如一次练习笔算除法时,我要求写好的学生自愿板演。最后一题是50除以7,由学生公认的后进生××计算,不出大家所料,她把竖式写成了。我建议写法相同的学生请举手,全班只有三人,她马上意识到错误可能性很大,于是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并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提出建议:“你们三人再计算一下49除以7,好吗?”通过计算、比较,这三位学生自己找出了错误,我趁机说:“其实,××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如果平时作业再细心点就更完美了。今天她的小小失误,提醒大家,学习是件很严肃的事情,来不得半点马虎。我相信以后她会越来越好的,请你们为她的提醒鼓掌。”××在同学的掌声中坐下了,短短几句话,既是对她的鼓励,也对她提出了要求。自那以后,××作业的书写情况进步不小,正确率也大大提高了。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104-01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形式,课堂气氛决定孩子们的学习质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尤其如此。作为数学教师,激活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如何激活课堂,就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在长时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探索出了一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激活课堂的方法:

一、情景创设法

小学生有喜欢听故事的天性,教师为了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得更多的知识,就有必要迎合他们的这一特点,于课前、课中适时撷取教学素材,“组合”成一段一段的故事,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听故事、想情景的过程中,把所学知识“搞到手”,让他们感到好象在听老师讲故事,而不是拘泥于教室中接受“老夫子”的说教。

比如,在《0的除法》一节的教学中,我就结合教材引入《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途中,为解渴分吃西瓜,因猪八戒贪吃致使其他三人无法分得西瓜的故事,进行教学。整个课堂故事贯穿始终,孩子们学得津津有味,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二、游戏探讨法

做游戏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强项,小学生对这样的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学生感到疲倦的时候,教师如果能带领大家做一做与当时学习有关的小游戏,无疑是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唤起学生的注意,教学中将会收到立杆见影的效果。

“手指操”游戏,使学生在嬉闹玩耍的过程中,就学会了自己需要学习的新知识。在《9的乘法口诀》的教学中,为了让小朋友们快速记住9的乘法口诀,就动员全体学生伸出自己的双手,老师向大家讲解游戏法则,而后老师读一句口诀,孩子们跟读一句,紧接着变换自己的手势,达到记忆口诀的目的,效果十分明显。

此外,“空中接龙”、“击鼓传花”等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收效也很不错,既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迅速反应的能力,如此等等。通过做游戏的方法实施教学活动,缓解了课堂上单纯说教的枯燥无味,减轻了小孩子学习上的压力,还可以增强他们的有效记忆,让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只需要记起做游戏的过程就可以了。

三、幽默激趣法

课堂上,老师幽默而又风趣的教学语言,就像春节晚会上的相声、小品一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笑声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灵活驾驭课堂教学语言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引用一些名人名言、小品台词,用诙谐的语言,引起学生的笑声,使他们在发出笑声的同时,理解所学知识的内涵,意识到自己应该怎样做。这样,教学重点得以体现,教学难点得以化解,学生会感到学习竟然如此“容易”,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求知欲。

四、比较鉴别法

教育学、心理学理论认为,少年儿童有天生的好胜心和表现欲。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妨运用这一理论,为学生的争强好胜、表现自我创造条件,同时为教育教学提供服务。

上课前,为学生创办“擂台紧急风”栏目,让全班同学参与其中,复习巩固上一节乃至前段教学中曾经学习过的旧知识,特别是对本节及以后学习有帮助的内容,要“温故而知新”。

在栏目进行过程中和最后结尾时,评选出本次的“金奖擂主”、“银奖获主”、“铜奖得主”,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比较不错的方法,小学生乐此不疲,每次都踊跃参赛,为自己发挥聪明才智,成为“班级名人”争取机会。

为了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采用“比一比,我能行”的方法让孩子们进行抢答,无论是小组内,还是班级里,他们都会争先恐后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为自己争取到能回答问题,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们的鼓励的机会。

第7篇

关键词:激趣 课堂 活力

我曾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好活动、爱表现、善模仿等特点。小学生爱玩、爱唱、爱画、爱游戏、爱活动。听觉敏捷,模仿力和记忆力强,形象思维好。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注重激趣,体现一个“活”字,要求新课导入自然、活泼,以旧引新,从易到难;操练、扩展、探究部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活学活用,举一反三。

情景激趣。创设多种生动有趣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知情景和英语语言的趣味性。如在牛津小学英语3B的Unit8:I’m hungry中教了pie,sandwich, bread, hamburger, hot dog和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 ?根据这一内容,教师可以把课堂布置成一个小卖部,拿图片或实物来做买卖。学生就像在课外买东西那样:“Hello!What would you like ? ” I’d like some hot dogs,please. “OK. Here you are.”“Thank you.”“You’re welcome.”

竞赛激趣。竞赛具有竞争性、主动性、灵活性与多样性等特点,针对儿童喜欢活动的特点,每节课组织一场形式各异的竞赛,能促进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如在教字母时可以进行字母竞赛。教师用手指在空中写一个A ,让学生猜并说出来,说得最快最正确的小组赢一分。为了调节气氛,刺激学生的兴奋点,教师还可以用下巴、腿、手肘等身体部位在空中“书写”字母。

游戏激趣。儿童与游戏有着天然的联系。在课堂上适当地、有意识地增添一些趣味性游戏,能使孩子们觉得好玩,从而延长注意力的保持时间,这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提高英语水平的有效途径,比如单词接龙,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各组选派人数相等的选手参加角逐。

教师提供一个单词,如cat,写在黑板上,各组选手由单词的结尾字母作为下一个单词的首字母进行接龙,在相等的选手、相同的时间内,写出单词多的小组获胜:cat——tea——apple——egg——good——doll——letter——room——mouth——hen——no—OK……这种游戏有益于学生复习单词,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

第8篇

关键词:引导;激励;教学方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2)06012704

一、“双引导”导激教学方式的背景、做法及特点

(一)教学方式改革现状及背景

当代教学方式改革现状:在改革中不断地弃旧扬新,同时又步履蹒跚地艰难前行。

一方面,考试的桎梏仍顽固地左右着课堂教学,以考试判优劣,以分数论英雄;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只要教师“讲”得精彩,就是好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理论说教式教学仍是较为常见的教学形式;在高等学校,本来没有升学和统考的压力,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学中仍多是以“讲”为主,学生大都处于被动听课的地位,与培养创新能力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另一方面,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教育界众多有识之士在不懈探索教学方式改革之路。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是当代教学方式改革的先导,“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1],是他为我们进行教学方式改革指出的方向。在教学改革实践中,“目标激励法”与“任务驱动法”[2]、“体验式教学”[3]、“有意义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4]等各种探索型、研究型教学方式实验异彩纷呈,硕果累累,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做了非常有益的尝试。

但是,上述改革实验和探索还仅仅限于少数和局部,并且也各有其局限:或过分强调具体教学形式而缺乏必要的灵活性,或对教材有较多的依赖,或因对教师有太琐细的要求而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使得教学方式改革显得步履维艰,不易取得满意的效果。

现代社会已逐步进入信息时代,对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要求和知识更新的要求日益提高,知识陈旧周期日益缩短,职业变动和重组要求人们能快速调整、更新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具备创新能力,这就需要终身学习,需要具备再获知识的技能。社会要求教育要优质、高效、大面积地培养人才,强调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全员发展、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呼唤科学、高效、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

电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网的融合,给传媒艺术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发展空间和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对传媒艺术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面对“三网融合”新形势下传媒艺术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我们应探索更适合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

(二)“双引导”导激教学方式的基本做法及特点

1.“双引导”导激教学方式的基本做法

“导”即引导,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加以指引和导向。导是主体,是外在表现,其目的是解决学习的方法问题, “达到将传统的让学生‘学会’这一教学理念向让学生‘会学’这一理念的转变”[5],让学生会学,是“双引导”导激教学方式的主要目标。

“激”即激励,指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加以激发和强化。激是核心,是内在实质,其目的是解决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问题,“学习中有了兴趣,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的内动力,就能做到忙而不累、乐而忘忧,就能够产生灵感、提高效率。”[6]让学生有兴趣、有动力、爱学,是“双引导”导激教学方式的首要目标。

“导”“激”结合,从学生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加以引导,设计出无限丰富多样的具体教学形式,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2.“双引导”导激教学方式的特点

第一,重学习方法、重学生内因、重非智力因素。它既解决了学生学习的方法问题又解决了其动力问题,让学生既会学又爱学,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很容易主动吸收知识、把握方法、形成习惯、提高创新能力。

第二,不囿于具体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强调“导”与“激”的综合运用,导学与激励结合,可以设计出无限丰富多样的具体教学形式,使课堂教学摆脱僵化和枯燥,使学生始终置身于生动、活跃、优美的教学氛围中,从而引导学生科学、高效地学习。

第三,具有广泛适应性。不分学科、专业、年级和学生的学习力,不需要专门的实验教材,对实验教师也没有过多的特殊要求,实验难度低,便于广大师生灵活运用,易于推广。

二、“双引导”导激教学方式实施例说

(一)“导”的教学方式例说

1.导的内容举例

导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及时给学生安排学习任务,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力给以不同的任务。每节课任务的难度、容量要适当,要求要具体。

导思路。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可能有几种不同的途径,每考虑一种途径都反映为一种思路。教师在引导中,要注意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其思路既开阔活跃,又清晰缜密。

导内容。针对具体的学习内容加以引导,如直接给出概念的定义,归纳分析的要点,讲解图表的含义等。

导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方法,这是使学生会学的关键。学习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如阅读、记忆、思考、演算、证明等,都有其奥秘和方法可寻,引导学生把握了相关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导例证。引导学生弄懂例证,包括教科书上的例证和教师自己设计的例证,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把握知识内涵,收到举一返三,驾轻就熟的效果。

导顺序。在一堂课中的几个问题有难易之分,一个问题的几个侧面亦各有其特点,先思考什么后思考什么,先解决什么后解决什么,也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引导内容之一。

2.导的形式举例

谈话导。谈话在引导中运用最多,在授课开始时可对学生进行集中的指导谈话,在学生独立学习时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别谈话,在学生独立学习后可进行集中的归纳提示性谈话。

提纲导。用提纲加以引导也是用得最多的形式,可采用发放学习提纲、板书归纳提纲、要求学生设计课题分析提纲等方式。

阶段导。学习内容呈现板块和层递结构形式,章节课次的安排体现出明显的节奏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呈适时强化巩固和螺旋式上升的态势,决定了引导要有阶段性。教师在“导”的过程中应注意根据阶段安排不同的内容。

示范导。即教师运用示范的方式进行引导,如示范朗读、示范分析、示范绘图、示范操作等。

超前导。教师有时提前引导,这与安排学生预习时的指导很相似,在学生学习之前明确地提出目标和要求,适当点拨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进行独立学习和钻研。

延时导。教师有时故意不在学生学习后及时指导,而是延迟一小段时间,待学生反复思考、深入探求后方予以点拨。

(二)“激”的教学方式例说

1.激的内容举例

激动机。学习动机是产生主动学习行为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学生学习有各种各样的动机,在教学中要经常地刺激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主动学习的动机。

激兴趣。一是借助生动、明快的课堂教学形式,灵活、艺术地组织教学;二是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趣味性;三是利用教学内容或情境的趣味性来激励学生。

激注意。利用教学语言声调高低、强弱、快慢的变化,或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图像激发学生,同时教育鼓励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力争保持大脑兴奋中心经常指向学习内容。

激目标。用目标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给学生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引导学生自觉地追求目标,不断达到经过努力能达到的高度。

激意志。从正向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培养其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性;从反向激发其战胜困难的勇气,有时还可故意设置学习的障碍,让学生经受困难的考验。

激自信。在课堂教学中多为学生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使学生在完成作业、课堂发言、上台演讲、示范解题、演示操作、模拟研究等学习活动中树立成功感和自豪感。

2.激的形式举例

情感激。借助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中的情感因素来实施激励,利用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可激励学生驾驭科技的热情。教学情境的情感因素则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期待、鼓舞等方面。

理性激。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正面激励,如学习目的、专业思想、攻关精神、奉献精神等,使其自觉、主动地学习钻研。

暗示激。内容暗示:针对学习实际穿插激励学习的信号内容;情境暗示: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注意力等,用含蓄的警醒语言、或眼神、手势等予以激励;形象暗示:多设计形象化教学,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情境。

悬念激。故意设置悬念,让学生心生疑团,激发其深入钻研探究的愿望。在教学中,阐释一个命题,推演一个定理,例证一个公式,解答一道难题、组织一次讨论、指导一次研究……都有机会利用悬念激励学生。

逆向激。利用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故意限制课堂发言人数,激发学生努力争取机会展现自己的成果与才能;在教学中“故设障碍”,让学生吃些苦头,锻炼其意志;反向设计问题,造成“故错”,激发学生对其进行驳斥、反证,从而引发学生的钻研热情。

趋新激。教学设计力求灵活多样,富有新鲜感;经常变换具体教学组织形式,即使是对变化不大的常规内容、老问题,也要在教学设计上多下功夫,做到常教常新,使学生经常置身于新鲜有趣的教学氛围中。

三、结语

“双引导”导激教学方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立足“相机诱导”,“授之以渔”,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和内动力,强调引导与激励的综合运用与深度融合[78],既不限于具体的教学模式,又没有学科、学习力及专门实验教材等限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这种教学方式符合当代先进教育理论,有实践基础和显著优势,可以大大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效果,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双引导”导激教学方式必将在教学改革中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721.

[2]张学琴.关于大学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6):249.

[3]范晓梅,李艳,杨会娟.体验式教学在课堂上运用方式的探讨[J].科教文汇,2010(2):60.

[4]张忠华.论有意义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两种教学方式的统一[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3):72.

[5]宋晓燕,沈倩倩.论高校教学改革:从“学会”向“会学”转变[J].中国电力教育,2010(22):63.

[6]杨松柏,曹素利. 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创新型人才[J].企业导报,2010(4):215.

第9篇

一、科学地实施激疑,创设最佳的学习心境

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又可称为内驱力。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目标,充分认识学生心理因素的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

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课时,一个教师设计了以下过程。

(1)新课开始,教师指导学生复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为本节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提供了激疑的源头。

(2)教师让学生任意报几个数,老师迅速说出能否被3整除,其他同学用笔算验证。当学生说出的数都被教师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时,学生露出了惊奇、佩服的表情,个个跃跃欲试。

(3)学生的求知欲被激起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39、5739”这两个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迅速说能被3整除。这两个数确实是能被3整除,但当老师问到为什么时,学生回答说:“我想个位上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所以39、5739能被3整除。”学生这样回答,一是受到了根据个位数来判断的思维定势的影响,二是错误地认为教师之所以能迅速说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也是以此为依据的。学生的回答在教师的意料之中,因此对学生这样的回答,教师不马上予以纠正。

(4)学生回答后,教师又出示了这样一组数:73、216、4729、843、2056、3059,并让学生观察这些数的个位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后发现这些数的个位上都是3、6、9。教师要求学生算一算,看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计算后发现,这些数中有的能被3整除,有的不能被3整除。于是不用教师说,学生自然对前面的结论产生了怀疑。

(5)在学生困惑不解的时候,教师再出示另外一组数:12、430、2714、5001、7398、9687,并让学生观察,这些数的个位是不是3、6、9,然后算一算,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这些数的个位虽然都不是3、6、9,但其中的有些数却能被3整除。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疑窦丛生,百思不解,教师的激疑又深入了一步。

通过对上面两组数的对比观察和验证,学生虽然疑惑更深,不知道究竟应该根据一个数的什么特征来判断它能否被3整除,但也终于发展,用旧方法(看个位上的数)不行了,因而产生了探求新方法的强烈欲望。至此,教师步步激疑的目的达到了。

在进行激疑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以下几点要领。

(1)激疑要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年龄特点。①科学地设计激疑内容,巧妙地激起学生心中的疑团,调动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爱学、乐学、善学。②为低年级学生设疑要注意浅显易懂,使他们既感到新奇、疑惑,又能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很快想通道理。为高年级学生设疑既要有趣味性,又要有一定的思考性。

(2)激疑要反映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具有典型性。①所选用的事例必须鲜明地反映出数学的基本原理,使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通过典型材料展示给学生。②设计事例要注意数量适当,并有一定的代表性。

(3)激疑要抓住知识的联结点,具有针对性。①教师激疑应该依据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抓住新旧知识矛盾冲突的关键之处。②激疑要针对学生学习知识时在推理和判断上的误区,使他们对自己的判断、推理产生疑惑,产生解惑的迫切感。

(4)激疑要层层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对一个又一个的具有一定梯度的数学知识进行认识,这就需要教师一次一次地激疑,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二、激疑中组织操作,形象地理解教学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常遇到理解概念、法则、认识数学规律这类内容,这些内容逻辑性强,也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多以具体形象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样,知识的特点与学生的思维特点之间就形成一定的距离,学生理解就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是设法最大限度地缩小这个距离。如继前面激疑举例第(5)步后,在学生急于探求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仍然不忙于告诉结论,而是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发现规律,自己找出特征。操作过程如下:

(1)教师按一定的顺序板书出前面两组数中能被3整除的数:216、843、12、5001、7398、9687,指导学生用小棍在准备好的数位上摆出来。

(2)让学生观察每张数位表中小棍的总数是多少。

(3)在观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用几根小棍摆出的数能被3整除?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发现,用3根、6根、9根……(3的倍数)摆出的数能被3整除。

(4)让学生不改变数位表中小棍的总数,任意交换或调整小棍的位置(可增大或减少位数,如把216变为四位数,把5001变为三位数)。看能不能摆出一个不能被3整除的数。这一步既是技巧性操作,又是兴趣性操作,是学生操作的高热阶段。操作完毕,及时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这一步操作我们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总结出:只要小棍的总数是3根、6根、9根……(3的倍数),无论怎么摆,摆出的数总能被3整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