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课题研究现状

时间:2023-06-21 09:05:17

导语:在课题研究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课题研究现状

第1篇

关键词: 写字(书法)教学 现状分析 课题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写字(书法)课是全日制高等师范教育正式列入教学计划的一门必修课,是培养师范生教学基本功的主要阵地,对培养和提高师范生的书写能力和从教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不仅能培养师范生的书写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师范生的书写水平与理论水平的提高,辐射并影响周边地区小学、幼儿园学生书写水平的提高,从而推动区域性写字教育。

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和环境因素,小学、幼儿园学生的写字教育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得不到重视而备受冷落,以至于有人完成了十几年的学业,直至大学毕业仍写不出一手像样的字来。近几年被录取来我校就读的学生中,真正受过正规写字训练的仅占2%,写字的基础极其薄弱。

“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是全民族的共同要求。写字教育具有特殊的育人功能,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写字教育已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所重视,在全国范围内,中小学写字教育蓬勃发展,先进地区、示范学校、优秀写字教师不断涌现,作为为基础教育输送师资力量的高等师范院校,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书写水平与理论修养,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原则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在师范院校建立起一套写字(书法)教学的教法、学法、训练、考核、实践和推广的有效体系,切实提高教师、学生的人文修养和书写水平,辐射并影响周边地区小学、幼儿园学生书写水平的提高,从而推动区域性书法教育。

(二)课题研究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通过教学模式的研究,写字教材的编写,教学成果的评价,学生从教的反馈,建立起一套集教学、科研、训练、评价、反馈的有效体系,以及所辐射的地区小学、幼儿园教师人才的培养和提高的科学系统。

2.渗透性原则

在写字练习过程中有机地渗透德育、智育、体育和心理素质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理解、想象等智力因素以及静心、耐心、兴趣、情感、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充分发挥写字的育人功能。

3.直观性原则

写字是笔画、线条和结构的强化训练,生动有趣的教学,形象具体的示范,形式多样的展赛,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激励性原则

采取各种方法鼓励学生练习写字的积极性,千方百计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和长处,创造一切条件,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自学兴趣、创造欲望和创新意识,从而树立自信心,宏扬民族传统文化,提高书写意识,强化艺术效果。

5.持续性原则

在整个课题操作系统中,不但要注重教师的提高,学生的进步,而且要注重将这一系统贯彻到学生从教后的教学、科研等各个环节中,并不断发现小学、幼儿园教学实际中的新问题,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步骤

(一)调查分析师范院校写字(书法)教学、训练、考核、应用体系的现状,论证课题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参考国内外有关写字(书法)教学的参考文献,以理论指导课题实践,为师范院校写字(书法)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依据。

(二)科学整合写字(书法)教学资源,切实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准,对受教群体进行全方位影响。

(三)规划调整写字(书法)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课内外辅导方法、作业批改的方法、成绩评定的方法和写字基本功验收的形式、作品展赛的形式,切实提高学生的书写基本功和从师技能。

(四)反馈获悉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写字(书法)教学能力的整体状况,提高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书写水平。

(五)整体提高师范毕业生的书写水平和从教能力,带动周边地区小学、幼儿园学生书写水平的提高,从而区域性推动书法教育。

四、课题研究的阶段成果

本课题组自2005年12月申请立项以来,经过广泛调研,实施考察,查阅国内外的参考资料,充分论证,完成了开题报告、课题实施方案、课题研究计划等任务。课题组成员紧紧围绕课题,利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展览比赛、毕业验收等契机进行研究,课题有计划、有组织、全面稳步地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课题实验为学校写字(书法)教学改革提供了平台。

我校写字(书法)教育工作起步较早,毕业生中涌现出一大批书法尖子。但是,把写字基本功训练、考核纳入从师技能的整体工作中,却是近几年才逐步形成的。随着课题实验的逐步深入,教师和学生,尤其学校领导对写字基本功训练越来越重视。针对成员科研经验欠缺的问题,课题组选派骨干教师多次参加校级科研培训班,选送课题负责人到省教育厅参加课题骨干培训班。针对学生不重视写字训练的问题,课题组举办了写字小辅导员培训班,聘请了高校书法教授到学校为师生进行书法讲座,增强了学校的书法学术氛围。

(二)写字(书法)教学的教法、学法、训练、考核体系初步建立。

为了改革传统的写字教学模式,课题组内举办了写字教学实验课评比,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多篇学术论文,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从而促进了教法的改革。根据教学实际,课题组成员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之外,加强课外训练,延长了学习区间,增加了学习跨度,从而促进了学法的优化。针对学生练字盲目的问题,课题组组织部分骨干教师编写了《师范院校写字基本功钢笔字和粉笔字同步练习册》,学生利用早自习进行粉笔字训练,晚自习进行钢笔字训练,训练强度明显增加。写字基本功考核由从前的毕业验收调整为“逐年考核、积分过关”的考核形式,形成了相对完整、科学、系统的毕业基本功验收方案,避免了学生毕业考核验收前才突击训练的局面。

(三)教师学生的书写水平得到了整体提高。

课题组通过教学研究、强化训练、课外辅导、督促检查、阶段考核,完善了写字基本功训练的机制,大大提高了师生写字的整体水平,教师和学生的书法作品多次在各级刊物上刊登与发表,入编几十部作品集,几百人次在国家、省级书法展览、比赛中获奖,并多次荣获集体组织奖和优秀指导教师奖。

五、课题研究的延续及展望

(一)加强培训工作,建立优秀的写字(书法)教师队伍。

学校书法教育人才的培养是当前顺利开展书法教育的关键,加大书法教师的培训力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为此,课题组将把培训书法教师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创造条件选派教师进修,鼓励教师自修。再由书法教师的培训,扩大到各科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书写水平,“打铁先要自身硬”,教师能写一手好字,给学生以榜样示范作用,直接影响到教书育人的效果。

(二)强化制约机制,保障写字基本功训练有效开展。

为保证写字基本功训练的顺利进行,课题组将协同教务处推出新的制约机制。除了在写字基本功毕业验收时采用“逐年考核、积分过关”的考评机制,还要协同教务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求学生在作业、笔记和考试等环节全部选用钢笔作为书写工具,养成“提笔即练字”的习惯,以使学生熟练笔性。写字训练单纯依靠写字课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各学科中全面渗透,才能做到潜移默化。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是否重视,是写字基本功训练能否得到落实的关键。

(三)开展特色活动,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

第2篇

关键词: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研究

引言

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个人身体健康和美好的幸福生活,还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健康素质水平。国内外专家以及体育工作者,对如何利用课外时间参加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育的问题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和研究。本人通过对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和综合分析,找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希望有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做出更大的作用。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150位(男生75人 女生75人)在校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在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图书馆、体育专业课本知识、网络、电视、新闻报纸等查阅、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书籍和资料,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1.2.2访谈法

调查访学生以及老师,了解本文研究的相关疑难问题。

1.2.3观察法

通过五个学期对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生参与早操情况进行统计,这样比较了解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一些情况。

1.2.4问卷调查法

随机发放给非体育专业学生(其中男生75人、女生75人)150份问卷,收回148份问卷,有效问卷145份(男生73份、女生72份),回收率98.6%,有效率96.6%。

1.2.5数理统计法:

主要通过Word、Excl进行统计分析,获得了结论,提出解决问题建议。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我国高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

根据对王华倬,刘玫瑾,于秀《我国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的论文了解到:现在我国大学生大约有70%左右的人以不同方式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一般情况下男生参与课外体育运动高于女生。而学业压力大、没有掌握锻炼方法、气候的影响、无人指导、场地器材短缺等外在因素仍然是我国大学生参加课外运动的主要制约因素。

2.2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

2.2.1锻炼的目的

通过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课外运动的目的”调查见“表1”

表1 学生对课外运动的目的 N=145

目的男(人数)比例(%)女(人数)比例(%)

提高健康水平3953.423751.38

充实课外生活1621.911926.38

缓解心理压力1013.691419.44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810.9522.77

从表1看出:大部分人选择为了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而参加体育锻炼,这充分表明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比较单一,对体育锻炼目的还不够透彻,不以专业的角度去对待。如何使用各种媒介提高学生对课外体育运动的认识,也是当前一个重要问题。

2.2.2锻炼的主要形式

在锻炼形式的问卷中: “愿意和同学一起锻炼者”的学生为92人,占总体的63.44%,其中女生高于男生,而“随意”锻炼的学生为39人,占总体的26.89%,“独自锻炼者”只有13人,占总体的9%。结果说明:现当代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比较强,同学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友好;而又有部分学生参与运动的“随意”性也较强,经过长时间的孤军奋战,有些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就缺乏了持久性和稳定性,而具备自坚持到底习惯的学生少之又少。

2.2.3锻炼的频率

非体育专业学生每周参与锻炼次数调查结果见“表2”:

表2 学生每周参加锻炼 N=145

每周锻炼次数锻炼人数比例

1-2次109人75.17%

2-3次30人20.68%

5次以上6人4.13%

从表2说明很大一部分学生锻炼的频率保持在每周1-2次,但很少学生参与锻炼的频率保持在每周3次以上。根据访谈30位非体育专业学生了解到,他们除了上课时间外,大部分时间却一直在寝室不愿意出门,网购、看电影、打游戏是他们主要的生活方式,有些学生甚至周末都没有出门的现象;但也有部分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一心把精力投入学习中,偶尔才参与锻炼;也有根据年级的不同,时间的充裕问题也影响参与体育的重要原因。如何安排课内外时间,让学生每周增加体育运动的次数这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关键。

2.3影响学院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2.3.1场地器材的利用率不高

根据体育场地和器材是大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载体,对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运动场地进行统计,体育馆、田径、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场所各一个,篮球地十四个。根据目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人数情况来分析,场地足够使用,但有些场地却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比如网球、乒乓球、羽毛球、体育馆等运动场所一般只针对上课时间开放,其他时间几乎不开放;而篮球场地虽然全天开放,但到晚上由于无灯光而无法进行;田径场也几乎全天开放,但早上一般在六点半才开放,而晚上九点左右就关闭,这样对于那些出早操比较早和喜欢在晚上锻炼的同学来说,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器材方面,大部分只针对上课和专业学生训练时间开放,其他时间几乎不开放。通过以上了解;学校场地器材并不缺少,只是充分利用比较少。解决场地得到充分利用等问题也是增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方式之一。

2.3.2学业压力大和没有时间

根据学校调查,反映没有时间参加锻炼的大学生占71.03%、学业压力大占26.2%。近年来,贵州工程应用加大学院虽将早操、课外活动时间都作了相关规定,但是在实际操作并没有引起大部分的老师和学生没有足够的加以重视,甚至出现大量占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的现状出现。另外,应付各种繁多的各类取证考试也造成学生学业压力大、没有时间参与锻炼也是影响学生参与锻炼的重要因素之一。

所以教育的方式,课程的改革也是增进学生参与体育的方法之一。

2.3.3无人组织指导

26.89%的学生认为,没有人组织而进行指导是影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从平日运动形式情况也能看出,男生锻炼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协作意识比较强,女生则更希望有人进行组织和指导,因此在体育运动表现出较强的随意性特点,同时自控能力也相对比较差。协会或体育俱乐部是学校实施课内外体育锻炼的重要途径,它的建立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现状参与,是学生变被动运动为主动运动重要阵地。但是管理者身体素质差、阅历经验少、管理经验及经费不足等问题,所以使大部分俱乐部或协会处于名存实亡的境地。以上表明:想提高学生参与锻炼,必须要有一个好的领导组织进行指导。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学生对课外体育的认识落后

大部分学生选择为了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而参加体育锻炼,对体育锻炼目的还不够透彻,盲目的参与体育锻炼,没有较好的锻炼方法,项目认识比较单一,不以专业的角度去对待。

3.1.2活动项目单一

由于场地的有限,在锻炼项目选择上,男生首选项目就是篮球,女生首选项目是跑步,选择其他项目的比较少。男生喜欢动作比较随意,项目比较剧烈,对抗性比较强的运动方式。而女生却与男生则相反,喜欢一些动作随意自由、体现身体优美动作的项目上。所以影响学生选择活动的单一性。

3.2建议

3.2.1学校应加强对课外体育工作领导

充分认识并重视课外体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全面贯彻《全民健身条例》,为课外体育的开展创造必要条件,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的管理力度,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并纳入学年学生工作的评价之中。建立课外体育锻炼管理体系,加大体育设施建设力度,挖掘现有设施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的运动需要。

3.2.2课内体育教学应与课外体育结合

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加大学生对教材选择的自,把教会学生锻炼方法做教学的重要目标,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教材要灵活多变,传授学生感兴趣的和至少让大部分学生都愿意并接受的内容,并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相联系在一起进行教学。老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增加自己各方面的知识水平,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一个无穷无尽的知识宝库,使学生对老师有一种尊重和学习的目标。(作者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指导教师:李建荣(教授)

参考文献:

[1]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J].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263页.

[2] 路春雷.关于学校体育器材设施建设中的问题[J].山东体育学院报,1990(2):27.

第3篇

关键词 河南师范大学 公共体育课 健美操选项课

健美操作为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中选项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从项目本身的特点和大学生对它感兴趣的程度来看,它是学校体育教学中的热门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中受欢迎的健身手段之一,这就促使高校体育教师重视对健美操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高校应建立怎样的健美操课程教学体系一直是高校健美操专业教师探索的一个课题。

本课题的研究任务是通过调研力图全面地了解河南师范大学健美操选项课的现状,分析目前健美操选项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学习健美操的现状,进一步完善我校健美操选项课的教学工作,发挥健美操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同时丰富校园体育文化,促进学生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具有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方式。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方法,以河南师范大学普通院系学200名学生,健美操选项课现状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上查阅了与本课题相关资料,作为本课题研究、论证和背景材料。

2.调查法

(1)问卷调查法。对河南师范大学选修健美操选项课的学生发放问卷共200份(外国语学院80份,物理学院70份,文学院50份),收回187份,问卷回收率93.5%,有效率100%。

(2)访谈调查法。以面谈或电话的方式访问了体育学院健美操教师,了解了健美操课的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学生学习健美操现状等信息。

3.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软件对其中187份有效问卷进行常规数理统计和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我校公共体育课中健美操选项课的教学现状与分析

1.选项情况及场地安排

健美操选项课主要为大一、大二的学生,有1000人左右,其中选择健美操选项课的女大学生非常多男生比较少。有少数男生喜爱健美操运功,但是没有选健美操课,他们经常在校外健身俱乐部学习健美操相关知识或参加学校组织的比赛。

目前,我校公共体育课大多在室外场地,其中大一年级的公共体育健美操课一般在西六楼西边的空地上课;大二年级公共体育健美操课在球类馆前的篮球场。上课只配有音响设备,硬件设施欠缺。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对健美操的上课场地表示不满。

2.教学时数及运动负荷的分析

学校对健美操选修课的学时安排是:普通院系学生选择健美操选项课是2学年,每学期36个学时,每周1次课,考试4学时,仅剩32学时。由于高校教学时数的特点2学时合并为一次课,造成每次课的间隔时间较长。据学生反映:每次课上学的东西,一周后也忘的差不多了,复习时又占去了几乎近一半的时间,周而复始,每次课学的新内容便很少。所以32学时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在调查中有57.8%的学生认为每班二次课/周是最符合他们愿望的。从运动负荷来看,大多数学生课后自我感觉活动量一般,身体不疲劳。因此建议增加教学时数来满足学生的需要。

3.教学内容的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图书馆有大量健美操公修课教材,通常只是一些易懂易学的基础知识和塑造体形的内容,很好的满足了学生对健美操基本理论的要求。但是目前我校公体课的健美操教学内容为:大一学生学习新大众一级和二级,内容比较单一。大二上学期学习一套拉丁健美操。学生们期望了解更多的风格操(踏板健美操、搏击健美操、有氧健美操等)。

4.师资情况和教师教学现状的分析

(1)教师资源

经调查,我校公体健美操教师有6名,女教师5人,男教师1人。目前,这名男教师不从事公体健美操教学,从事公体健美操教学的教师有5名女教师。由于我校选修健美操选项课的学生比较多,但健美操专业教师是有限的,所以出现了有些班级的健美操课由研究生代课,这样教师的技术水平就没有保证,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会大打折扣。

(2)教师教学现状

由于缺乏专业、系统的训练,一部分教师只是要求学生简单地完成一套动作,而对精神、气质、姿态和表现力缺乏领会。这样学生缺乏健美操意识,不能真正体会到健美操的乐趣。只有让学生即学会完整的成套动作,又表现出丰富的表情动作,整套操才会更加完美,以达到教学目标。这种要求虽然较难达到,但仍需教师加以重视。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在课堂中教学手段比较单一,课堂气氛沉闷。

(二)学校组织健美操竞赛的现状分析

1.竞赛情况

从2002年开始,我校每年举行两次健美操比赛,截止目前(2011年5月)已经举行了九届。每年11月下旬的“大众健美操比赛”是由河南师范大学社团联合会主办;每年4月份中旬的“健身操、啦啦操和街舞大赛”(2011年是5月上旬举行)是由河南师范大学学生会女生部主办。由此可见,河南师范大学对健美操竞赛比较重视。

2.学生参加比赛的情况

每次比赛希望参加比赛的学生非常多,但是实际参加的名额有限。例如,2010年,外国语学院报名参加“健身操、啦啦操和街舞大赛”的学生约有120名(其中男生有10人),而只有6个名额(要求2名男生),由此可见,第一,有95%学生不能参加比赛;第二,女生比男生更加喜欢参加健美操这一运动;第三,学校开展健美操比赛的次数太少。

(三)学生学习健美操的现状与分析

第4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院校;设疑;兴趣;激励

在中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学生兴趣不高,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师安排的上课内容感到枯燥无味,尤其是对耐力付出较多的项目感到苦与累的现象。职业院校的体育课,既没有升学压力,也不影响学生的在校总成绩,自然得不到学校、家长、社会的重视。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能够精神饱满,积极主动地完成专业学习任务,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一、体育课现状研究

1.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

(1)天气因素。天气太冷太热,是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客观原因,也是教师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是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意志培养,引导学生不怕吃苦的精神。

(2)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安排。现行的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内容枯燥,形式单一,选择性小的弊端。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可以说一脉相承,教学内容重复较多,针对性不强,如800米、立定跳远、100米跑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则更喜欢那些主动地、有选择性、符合个人需要的锻炼内容,如武术、健美操、篮球等。另外从教学组织形式来看,多年来一成不变的“四段式”教学程序(即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虽然有生理学依据,但缺乏心理学依据,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学生心理因素。初中阶段学生“学业太重,无心活动”。应试教育一直占主导地位,学生平时绝大部分时间被占用,想玩不敢玩,不会玩,学习上的情绪影响到体育课,从而淡薄了体育运动的兴趣,出现了“不喜欢运动”、“没有喜欢的运动项目”、“怕出丑”等现象,缺乏积极地情感体验,对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目的意义认识不清,有的学生因为意志品质比较薄弱,对持续时间较长的项目难以坚持,缺乏勇气和毅力。

(4)学生身体因素。“自身素质不适合运动”这样的学生有的是遵照医嘱不能参加剧烈运动,有的由于体形太胖或自身素质较差,不能完成一般的运动,久而久之这样的学生在体育课中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内容,也得不到教师的“关注”为他们开出适合的运动处方,从而对体育课也就失去了兴趣。

2.学生喜欢体育课的原因

同样是“喜欢体育课”,不同的学生对体育课兴趣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他们有的是针对某项体育项目有特长;有的是为了健身;有的是为了放松一下;有的是喜欢上课的体育教师,当然同一个人也可能综合了许多方面的原因。大部分学生喜欢体育课是因为体育课可以走出教室,适当地放松一下心情。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采取措施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实情,适当安排教学内容,控制学生运动的强度,逐步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

二、对策分析

通过分析学生喜欢和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以下对策来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学,补充相关体育知识

在体育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知道所学的每项知识和技能的目的以及这些知识技能对自身及社会的意义,唤起他们的间接兴趣,实践证明教师对体育知识的补充可以吸引学生产生继续探索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体育实践中提高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更快地掌握运动技术。

2.体育课教学中设置疑问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预见地给学生“设置疑问”,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自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对于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活跃课堂气氛起到积极作用。体育课堂教学中“设疑”的方法较多,如“悬念式设疑”,在课的开始部分设置一些悬念,使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并且自己通过亲身体验把问题解决。如在上短跑课时,蹲踞式起跑动作预备式为什么后退不能蹬直?50米跑是否清楚自己跑多少步才能跑完?步幅与跑的速度快慢有什么关系….等等一系列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探索中一步一步进行练习,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3.有效运用竞赛,正确处理竞赛与合作的关系

由于不同年龄的心理因素,大部分学生喜欢竞争激烈的运动。每次上课,许多学生提出了“多举行班级和小组比赛”的要求。学生的特点是争强好胜,渴求表现自己,在教学中创设竞争情境,提供竞争机会,让他们在竞争中展示自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组织竞赛时,竞赛的目的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要合理的运用竞赛方式,灵活运用竞赛规则,竞赛内容多样化。

4.分发挥激励的作用,增强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与信心

实践证明,“教师时常给与激励能提高他们参与运动的兴趣”。体育兴趣往往伴随着学生自身参加活动时成功的内心体验而逐渐产生的,而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激励,使学生的成功体验逐渐积累并发展成兴趣。

第5篇

关键词:中职生 课外体育锻炼 研究 对策

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积极营造课外体育锻炼的浓厚氛围,调动学生锻炼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欲望,使学生爱上体育课,掌握体育运动技能,提高自主锻炼的能力。那么,体育教师应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与欲望呢?通过对福建化工学校、集美轻工业学校、厦门电子职专的2010级、2011级、2012级的中职生进行体育锻炼相关内容的抽样问卷调查,并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提出了相应的措施,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掌握锻炼技能对人体的巨大作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进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使其终身受益。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厦门市五所中职学校2010级、2011级、2012级600名学生。

2.调查方法与结果

采用问卷法调查法,对600名学生发出问卷600份,收回有效卷600份,回收率100%。调查结果见表1~表5。

表1 中职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认识调查结果

动机 男学生372人 女学生228人 合计600人

人数 % 排名 人数 % 排名 人数 % 排名

增强体质 79 21.24 2 37 16.23 2 116 19.33 3

减轻压力 12 3.23 7 9 3.95 7 21 3.5 7

健美体形 51 13.71 3 116 50.88 1 167 27.83 2

丰富课外生活 153 41.13 1 19 8.33 4 172 28.67 1

应对考核 33 8.87 4 22 9.65 3 55 9.17 4

打发时间 28 7.53 5 14 6.14 5 42 7.0 5

其他 16 4.30 6 11 4.82 6 27 4.5 6

表2 中职生对课外体育锻炼兴趣程度调查结果(括号内数字为百分比数)

抽查年级 抽查人数 喜欢人数 兴趣一般 不感兴趣人数

2010级 200 115(57.5) 13(6.5) 72(36)

2011级 200 132(66) 9(4.5) 59(29.5)

2012级 200 98(49) 27(13.5) 75(37.5)

合计 600 345(57.5) 49(8.17) 206(34.33)

表3 中职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情况调查结果(括号内数字为百分比数)

抽查年级 抽查人数 经常参加 偶尔参加 不参加

2010级 200 49(24.5) 55(27.5) 96(48)

2011级 200 67(33.5) 29(14.5) 108(54)

2012级 200 54(27) 23(11.5) 123(61.5)

合计 600 170(28.33) 107(17.83) 327(54.5)

表4 中职生对课外体育锻炼项目兴趣调查结果

活动项目 男学生 排名 女学生 排名

372人 % 228人 %

篮球 111 29.84 1 16 7.02 7

足球 44 11.83 3 7 3.07 10

排球 32 8.60 5 39 17.11 2

街舞(舞蹈) 50 13.44 2 22 9.65 5

田径 17 4.6 8 19 8.33 6

健美操 14 3.76 9 46 20.18 1

武术 26 7.0 7 9 3.95 9

乒乓球 30 8.06 6 26 11.40 4

羽毛球 41 11.02 4 33 14.47 3

跑步 7 1.88 10 11 4.82 8

表5 影响中职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因素调查结果(括号内数字为百分比数)

抽查

年级 抽查

人数 学业

压力 场地器

材不足 没有时间 缺少指导 没有掌握锻炼方法 排位

2010级 200 0(0) 7(3.5) 4(2) 42(21) 147(73.5) 3

2011级 200 1(0.5) 4(2) 7(3.5) 32(16) 156(78) 1

2012级 200 0(0) 2(1.0) 11(5.5) 37(18.5) 150(75) 2

合计 600 1(0.17) 13(2.17) 22(3.67) 111(55.5) 453(75.5)

二、结果分析

由于学校生源来自于本市六个不同的地区。他们在初中所接受的体育教育程度、师资队伍、场地设施、器材配备等是不同的,因此,学生在思想认识、技能掌握、兴趣程度、动机习惯等也就存在着差异。

1.中职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情况

从表1不难看出:男生认为体育锻炼能丰富课外生活的人数最多,高达153人,占41.13%,其次是增强体质79人,占21.24%,再者是健美体形为51人,达13.71%;女生认为能健美体形的有116人,高达50.88%,可见,女生对自身体型的重视程度,而认为能增强体质的有37人,比例占了16.23%,应对考核的有22人,占9.65%,能丰富课外生活的有19人,占8.33%。这组数据可说明:男女生两者具有相似的看法,他们均认为体育锻炼能丰富人们的课外生活,锻炼人的健美体形及增强人的体质,三者所占的比例最大,人数分别为172人、167人、116人,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8.67%、27.83%、19.33%。由于职业教育办学的特点,学生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因此,认为体育锻炼能够给他们减轻压力的人数最少,仅有21人,只占3.5%,这一数据与学生锻炼动机的其他项是一样的。显示了男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大多是为了丰富生活、健美体形、增强体质。从另一角度反映了学生在学习体育动机上主流还是好的,认识还是到位的,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与他们自身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

2.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程度

表2显示:在对三个年级的600名学生调查中,学生喜欢锻炼的人数居多,达345人,占57.5%,但不感兴趣与兴趣一般的,总数达到255人,占42.5%。从数据中还可看出:学生随着年级的递增,她们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程度是不一样的,其中人数最多的是2011级学生,达132人,占66%,最低的是2012级学生,达98人,只占49%,二者的差距高达17%;三个年级中,206人存在着不感兴趣的倾向,分别为72人、59人、75人,所在比例为36%、29.5%、37.5%;而兴趣一般的人数分别是13人、9人、27人,总数49人,占8.17%,不感兴趣及兴趣一般的人数总和高达255人,比率占到42.5%。这是一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不得不引起我们每位体育教师的反思与重视,从中也反映出大多数学生在思想上还未充分认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没有真正体会到运动给她们带来的乐趣。因此,教师要加强教育,并不断优化教法,调动学生的锻炼兴趣,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锻炼全过程,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坚实的基础。

3.中职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情况

从表3看出,600名学生只有170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占总数的28.33%,其中2011级的学生人数最多,67人,其次为2010级49人,2012级人数最少,为54人,这是一组极其低下的数据,令我们震惊;偶尔参加的人数更少,仅有107人,占17.83%。而更使我们忧虑的是,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居然占到一半以上,共有327人,占54.53%。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每个体育工作者的反思与重视。为此,我们除了平时要加强对学生体育锻炼重要性的教育外,还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体育锻炼,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在运动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积极运动,时时享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养成自觉参与锻炼的良好习惯。

4.中职生对课外体育锻炼项目的兴趣情况

表4显示,男、女对体育学习项目兴趣是不一样的。男生较喜欢的项目主要是篮球、街舞、足球、羽毛球等,人数分别为111人、50人、44人、41人,总数达246人,占活动项目中的66.13%。而排球、乒乓球项目,学生喜欢的人数分别为32人和30人。喜欢的程度居中,其他的诸如跑步、健美操、田径、武术等项目,学生喜欢的程度较低,分别为7人、14人、17人、26人,四者总数为64人,仅占17.20%。

反观女生喜欢的项目列于前四位的分别为健美操、排球、羽毛球、乒乓球,人数分别为:46人、39人、33人和26人,总数高达144人,比例高达63.16%,尤其是健美操更是受到女生的青睐,比例高居20.18%。而她们较不喜欢的项目依次为:足球、武术、跑步、篮球分别分7人、9人、11人和16人,占18.862%。表明男、女生对现有体育项目的兴趣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但不管怎样,男、女生对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大都带有明显的健身性、健美性、趣味性和娱乐性,因而对广大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为此,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锻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5.影响中职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

从表5看出,影响中职生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有:没有掌握锻炼方法、缺少指导、没有时间、场地器材不足等方面。其中,没有掌握锻炼方法因素位居首位,人数达453人,占75.5%,这是一个极高的比例;认为缺少指导的学生有111人,占55.5%,说明部分学生仍习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进行体育锻炼;而受到场地器材不足和没有时间因素影响的学生,二者分别为13人和22人,共占5.84%,说明学校的场地器材还是满足学生平时锻炼的需要,受到时间因素影响而未能参与锻炼的学生有22人,占3.67%,另有1人因学业压力较大而影响到其参加体育锻炼。因此,教师在平时课外活动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体育锻炼,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论与建议

1.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在平时教学实践与课外活动中,教师要改变以讲述为主的教学模式,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为学生创造一个发挥学习潜能的空间,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如,进行耐久跑锻炼时,教师可采用跑、走交替,快慢结合,郊外越野跑、校园自然地形跑等方式进行练习。针对学生锻炼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佳等现象,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进行足球分组比赛,同学们兴趣极为高涨,积极性很高。一堂课下来,很多同学根本没有触及几次足球,跑得满头大汗,却依然感觉情绪高昂。这样练习一段时间后,学生的耐久跑成绩就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与进步,学生的体质和耐力素质也会得到显著的增强。

2.激发学生参与锻炼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为使学生产生锻炼兴趣,使其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课外活动中,教师在体育活动中,必须依据职业中专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学生喜欢、感兴趣且富有娱乐性、健身性的内容进行练习,促进锻炼效果和质量的提高。如:男生的篮球、街舞、足球、羽毛球等,女生的健美操、排球、乒乓球、舞蹈等项目。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主动参与锻炼的全过程,如:准备活动时,让学生自编活动操;愉悦身心时,让学生选择放松内容与形式;进行队列队形练习时,让学生设计形式各异的队形变换;发展学生弹跳能力时,让他们自主选择跳绳、跳台阶、负重跳、单脚跳等方式进行,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与练习欲望,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

3.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

在体育锻炼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自评能力。如:进行足球练习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技术动作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练习内容,既可以熟悉球性的练习、脚背内侧传接练习,也可以进行脚背内侧传接、带球绕杆练习,还可以进行里、外脚背带球及里、外脚背停高球等练习。这种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练习的兴趣,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练习欲望,发展了学生的良好个性。

4.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渔”强调了学法指导的重要性。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注重教师的“教”,而淡化了学生的“学”。新课标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达到发展体能,掌握技能,增强素质等目的。为了让学生学会踢毽子的基本动作,教师可指导学生徒手踢毽模仿练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从最简单的踢毽动作开始练习,如脚内侧踢毽、脚外侧踢毽等。待学生动作熟练后,再指导学生进行难度较高的踢毽练习,如交叉踢毽、剪跳踢毽等,还可引导学生进行双人、3人等踢毽练习。如此一来,学生就会乐练、就会爱练,就会更深刻理解和掌握体育知识、技能与健身方法。

5.积极开发校本教材

根据中职生的需求,教师要开发一些学生喜欢的项目的校本教材进行教学,如轮滑、游泳、竹竿舞、气排球、健美操、街舞等学生喜闻乐见的项目。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教材实施的分析和统计,不断促进学生主动选择并参与到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运动,让学生至少掌握1~2种体育运动技能,使之形成适合本校的校本教材,进而在职业中专各个阶段推进校本教材的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洪波.调动学生体育课学习积极性刍议[J].体育教学,2002(9).

[2]周登嵩.学生厌学与体育教学改革[J].中国学校体育,2003(6).

[3]邱亚玖.如何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J].中国学校体育,2004(4).

[4]蔡建波.对体育课兴趣培养的认识与思考[J].体育教学,2005(11).

第6篇

关键词:公共体育 健美操 教改 现状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b)-0241-02

高校健美操课程目标较为单一,很少有涉及到终生体育等相关理念上的内容,课程教学模式较为传统,教学质量水平一般不高。另外,教师在考核的过程中,也没有综合考虑学生的情况,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转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水平。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了能够更好地观察出公共体育健美操教改的现状,该文主要选取了某市部分高校的教师、同学、教学大纲进行一定的研究。

1.2 研究方法

该文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文献法,研究人T通过到高校图书馆查找相关文献的方法,查看健美操教改的相关情况,另外,研究人员也收集了10份健美操教改。

第二种研究方法是调查法。研究人员通过走访的形式,对教改现状进行一定的调查研究,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课程目标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身体上的健康水平。高校教育教学中,也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在该试验10份教学大纲中,有3所学校对健美操课程没有教学目标,有7所学校有较为详细的教学目标,但是仅仅涉及到提升学生自身体质方面,有2所学校教学大纲里,不仅有较为详细的教学目标,还涉及到终身体育等相关概念。从上述的分析可知,高校在健美操教改方面还存在着缺乏教学目标的问题。

2.2 课程设置

健美操课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有助于其心理上的健康,因此,各个高校应当重视其发展状况,采取措施,维护其发展。研究人员通过调查发现:高校都开设了健美操课程,但是开设的时间和课时不一。有的高校会在第一学期开设此类课程,有的高校会在第二或者第三学期开设健美操课程,第一学期开课的高校占了15%,第二学期开课占了30%,第三学期开课占了55%。很多高校会在第三学期开设健美操课程,但是第三学期部分学生忙于学习,部分学生忙于社团,很少有学生将心思放在健美操的练习上,这样一来,不仅不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水平,对于健美操课程的推广也是不利的。

学校开设的课时也不一,部分学校在第一学期开设了22课时,有些学校开设了36个课时,课时长度不一,影响了健美操课程教改的推广。同时,在课程内容上,高校大部分都是以健身健美操为主,对于健美操竞技涉及较少,只是作为一项了解的知识传授下去。健美操本身包括运动、健身、娱乐为一体,高校应当发挥它的全部优势,让更多的学生对其感兴趣,便于其教学改革的发展。

与其他课程一样,健美操课程也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其中理论部分主要有健美操基础知识、安全防护等,而健美操的实践环节主要指的是健美操的相关舞步。在实践课程上,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锻炼,掌握健美操的基本舞步,提高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另外,教师也可以组织一些健美操的比赛,让学生们都参与进来,一方面能够丰富学生们的大学生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健美操的教学改革。

从研究人员收集的调查情况可知,大部分高校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都比较单一,涉及面较窄,不仅不利于健美操课程的推广,也无法满足学生们的表演欲望。

实施情况:健美操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各个高校也存在着不一的状况。从教学方法看,大多数高校还是沿用以往的教学方式,进行训练式的教学模式。实际上,健美操本身属于一种有氧运动,人们依靠健美操运动来保持体型,具有一定的娱乐性。但是健美操运动被放在高校教学中,却显得有些呆板,不具有创新性。高校往往按照以往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教育教学。此种方式,不仅不利于教学改革的推进,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是不利的。

教学手段上:大部分高校选择CD等机器进行教学,也有专门的体操房供学生锻炼,但是各个高校对多媒体的使用较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的模式也发展起来。健美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的方式,让学生观看相应的视频,自己去研究相关的舞步等。这种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提高课堂质量水平。

考核的方式上:健美操的考核中,主要还是以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为主,学生单独跳相关的舞步,教师查看这些舞步是否正确、流利,再结合理论知识,最后得出学生的综合成绩。高校的考核方式还是以传统方式为主,较为呆板,没有综合考虑学生们的综合情况。学生在学习健美操的过程中,基础不一,有些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舞蹈基础,但是大部分学生是没有舞蹈基础的,尤其是对于一些男生而言,更是缺乏一定的协调能力。因此,教师如果按照传统的考核方式,给出学生相应的成绩,可能会影响学生们的积极性,不利于健美操课程教改的全面推行。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上述的分析表明,高校在健美操课程目标的设定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大部分高校在课程目标设计上,较为传统,没有过多地涉及到终生体育等相关内容。另外,课程安排大多集中在第三学期,很少在第一学期开设健美操的相关课程,如此一来,不仅影响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健美操课程的开展也是极为不利的。再有,健美操开设的课时一般较少,不利于相关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的拓展。

同时,健美操的课程教学内容过于单一,考核的方式也较为保守,不利于健美操课程的发展。

3.2 建议

各个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对健美操课程进行一定的改革。教学目标上,教师应当调整教学目标,融入更多有关终身体育的相关理念知识,另外,学校也应该加大对健美操课程的重视力度,通过增加课时的方式,提升教学质量水平。高校应当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推行多媒体教学模式,便于教师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最后,教师应当改进自身的考核方式,综合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考核,这样不仅有利于综合学生们的基本情况,也有助于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4 结语

综上所述,各个高校应当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加大对健美操课程重视力度。教师也应该转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水平,维护健美操教学课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景红,蒋满华,吴焱军,等.广州大学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教改现状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7):18-19,21.

[2] 郑丽.对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学习的综合分析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8):185,187.

[3] 彭天娥.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的研究[J].成功:教育,2011(4):281.

第7篇

Cao Yanxia;Nuo Ribu

(Yulin University,Yulin 719000,China)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从招生单位的名称数量、培养层次、专业设置、科研状况等层面,对我国综合性大学体育人才培养态势进行了初步研究。进而提出了综合性大学培养体育人才应立足社会需要、结合地方特色;充分发挥优势,加强与体育交叉的新学科的建设;做好与其它专业院系的联合培养工作等建议。

Abstract: By using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study,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expert interview, the authors made a preliminary study of developments of cultivating sports talent in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from the recruit students unit name, quantity, training professional setting, research status, etc. And then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example cultivating sports talent should base on the needs of the community, the key to unite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to give full scope to their advantages, to strengthen construct sports interdiscipline and do the best combined training of the sports talent.

关键词: 体育人才 专业布局 目标定位 课程建设

Key words: sports talent;professional layout;target location;course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005-02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愈加多样化,这促进体育社会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体育人才市场的繁荣和体育人才发展。适应社会需求,改革培养方案,调整培养思路成为目前各体育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综合性大学作为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在人才培养方面,师资队伍健全、教学资源丰富、学科群体林立、学习氛围良好、人文环境优雅,使之相对体育类专业性院校和师范类院校无法比拟的优势。然而在我国具有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后盾的综合性高校,无论是在培养规模还是在人才多样性方面都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借鉴国外体育学科建设发展经验,挖掘利用综合性大学教育教学资源,使其担当起培养体育专业相关人才的重任,形成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多模式、多途径、有良性竞争的局面,是普通高校学科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基此,本文在调查我国多所综合性大学体育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探讨其发展态势。

1“211”综合性大学体育学科建设概况

通过登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各“211”院校校园网以及查阅中国体育年鉴等资料,获得招生单位、数量和培养层次情况等数据进行统计,见表1。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受当时国家政策影响,专业性体育类院校和师范类体育院系一直是我国体育人才的最主要培养单位,开设有体育专业承担培养体育人才任务的综合性大学仅占极少数。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资源的整合,招收体育类专业学生的院校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截止2008年9月,接受国家教育部批准并开始招生的 “211”院校已达43所,占到了“211”院校总数的44%。其中具有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招生资格的单位有3所、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33所、本科学士招生单位22所。相比1999年,只有8所“211”院校开设体育专业(体育类和师范类院校除外),有了显著增长。这表明,我国诸多综合性大学能够利用自身优势,抓住历史机遇,根据体育社会化和经济全球化的需求,培养社会亟需之才。

另外,培养层次起点高是我国综合性大学在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呈现的另一个特点。虽然我国综合性大学的体育学科建设起步较晚,但其表现出的良好发展趋势已引起社会的关注。例如,清华大学、苏州大学、浙江大学在2004年、2009年的两次全国部分高校体育学一级学科评估中,能够从诸多体育院校、师范院校中脱颖而出,排列前10位就是最好的例证。

2“211”综合性大学体育学专业设置与布局分析

专业是人们对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一种设计[1]。人才的培养必须与社会的需求紧密联系,要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体育需求,就必须有大批的高水平现代化体育人才的培养。调查表明我国综合性大学在体育专业设置仅限在教育训练学和社会体育两个方面(见表2),专业设置的广泛性是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因素,单一的专业设置必然导致人才培养方向狭窄。胡红梅,彭洪涛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目前的体育人才的培养已不能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2]。国外发达国家综合性大学体育人才培养一般都结合本地需求设置专业,例如在美国,体育专业方向设置种类繁多,有体育教育、体育科学、体育管理、运动学、体育交流、健康保健、舞蹈、余暇运动、体育旅游、老年人体育与健康专业以及教练员专业等等,以满足社会上多样化的需求。另外,一些院校还能根据社会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精心设置一些容易就业和满足社会多方面要求的专业供学生选择[3]。因此,如何根据社会的需要而不断优化完善体育人才的专业设置,是我国体育工作者要探究的重中之重。

3“211”综合性大学体育学人才培养目标的演变

我国体育社会化的进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体育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的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必然要反映到体育人才培养目标上。调查显示,约占80%的综合性大学都在以各自独特的教育、教学资源结合当地需求,设置自己的课程特色,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努力。比如较早开设体育专业的苏州大学根据社会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人才培养目标也随之演变,当前的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系统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有所专长,一方面能够胜任中等以上学校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工作,另一方面能够从事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以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多功能人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的科学研究人才、工程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等学校师资。作为少数民族教育最高学府的中央民族大学,立足为少数民族服务的宗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把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为全国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专多能应用型体育人才,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掌握现代教育观念、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发展潜力,能够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体育教育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基层体育科学研究、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总之,这些院校的体育人才培养目标是更加宽泛,就业口径更宽阔,社会适应能力更强,表现出人才培养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4“211”综合性大学体育学课程建设趋势

调查显示,我国综合性大学体育学科的课程建设略显落后,以体育教育专业为例,10所开设该本科专业的综合性大学基本上都是按照2004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进行课程设置的。该课程方案作为21世纪第一份体育教育专业指导性文件,是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背景出台的,它顺应国际教师教育的发展潮流,结合我国的教师教育现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的需求,适应当初我国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体育的改革。但是一些研究表明,该课程设置存在主干课程刚性不足、人文精神缺乏等弊端[4],另外,有关体育史学、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也不够突出,在当前我国实施体育新课程标准和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主流下,课程设置需要结合当前的时代色彩,这应引起培养单位的注意。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建设问题更多,表现为课程设置重点不突出,主要课程体系建设缺乏依据,处于盲目状态等等[5]。通过对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学校调查显示,该专业的毕业生知识零散、技能肤浅根本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源于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未能从现代课程论、教学论的角度进行系统的论证,只是运动科学、人体科学和社会科学内容的简单组合,这样的课程必然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脱钩。基于这种事实,社会上急需大量的社会体育人才,而各培养单位的毕业生就业率却很低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作为综合性大学,必须对该专业的课程进行精心的设计论证,才能走出这样的怪圈。关于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多数院校将其分为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以及实践能力培养三大必修环节,学位课程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组成,选修课程作为非学位课程。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要求一年半内完成学位课程。以苏州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为例:课程总学分共37学分,学位课程(必修课)占25学分,非学位课程学校提供15门课程30学分供选修,要求学生至少要修够8学分,必修环节4学分。这种课程设置是个普遍现象,与之不同的是以清华大学体育人才培养方案,其学位专业课程包括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以及相关的跨学科专业课程,要求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必须获得学位不少于23学分(其中考试学分不少于17)的课程。为了体现课程内容到教学方法的学习与研究相结合,在学位专业课的每个模块都是给出了多门课程以供选择,并且要求本科已修课程不能选。非学位课程是指补修课和任选课,补修课程是指在学科本科层次欠缺专业基础的学生,要求应在导师指导下补修2-3门本科核心课程。任选课程是学生根据自己个人兴趣和实际,选修所在学科要求以外的课程,不受年级、科系、学校的限制,自由度较大。清华大学的选修课比例增大、跨学科专业课程和任选课模块的课程体系设置,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与深度,为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体育人才提供了借鉴,值得其它院校学习。

5“211”综合性大学体育学科学研究与专业体育类院校和师范类院校对比

统计显示,综合性大学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体育学术论文的数量呈上升的势头,尤其是开设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大学。但与专业体育类院校和师范类院校相比无论是在发文数量还是论文质量上都存在很大差距,表3显示,2000-2004年在体育学领域发表文章数量最多的30名作者,大都来自专业体育类院校和师范类院校的教学科研人员,只有2名来自“211”综合性大学,而且还处在前10名之外。在发表体育学论文最多的前30个机构和体育学论文引用最多的30个机构排名中,“211”综合性大学同样所占比例甚小[6]。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综合性大学的体育学科研究规模和研究的综合实力无法与体育类院校和师范类院校媲美。另一个现象是,综合性大学的体育研究偏向教学和人文,欠缺在竞技体育和人体科学方面的研究。体育作为一门新兴边缘性学科,它需要多种学科的研究支持[7]。学科设置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有进行体育研究的深广背景和强大技术支持,但表现出的不尽人意需要学者们深思。只有借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发挥综合性大学的综合化优势,才是自身的发展之路。在项目申请方面,综合性大学近些年发展的较快,充分显示了其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巨大潜力,在2003年之前,综合性大学很少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体育学课题,但在2003年之后综合性大学申请成功的体育学项目比重逐年增加,2008年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综合性大学获得资助的项目比例达到了31%,首次超过了专业体育类院校(详见图1)。教材、专著也是代表科研水平的重要方面,历来都受到各高校的重视。出版有影响的高质量的教材和专著是体现的是在该学科理论研究深入层次。调查显示,综合性大学的体育学研究在此方面仍然是个薄弱环节,查阅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学教材编委和作者构成,来自综合性大学的作者寥寥无几。这需要综合性大学的体育学者们继续努力。

综上所述,我国综合性大学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设体育专业培养体育人才,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培养方向明确,培养层次高,正朝着目前我国体育人才市场的实情和体育人才国际化趋势靠拢。部分院校利用自身优势,精心设置了一些社会紧缺的、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专业,体现了自己鲜明的培养特色。培养目标定位向着时代性和前瞻性方向发展,课程设置强调文、理、工科课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等知识领域综合化特征凸显。存在的不足是,综合性大学在体育人才培养方向上仍以体育教育训练学为主,社会体育专业方向设置过于笼统,实用性不强;部分学校培养目标定位滞后,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课程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僵化,必修课比例过重,自由度不足,跨学科学习安排欠缺;科学研究潜力有待挖掘,综合性大学的体育学者科研能力亟需提高。鉴于此,建议综合性大学体育学科发展定位应明确,要发挥其综合性的优势,体现自身的特色,引导、促进、加强与体育相关的新兴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体育专业的开设应做好与其它专业院系的联合培养工作,为师资的交叉、实验室的互用、科研经验的借鉴交流营造良好的环境;专业设置要与时俱进,课程目标要多样多元,课程结构要多层面,加强公共基础课程教育同时,注意人文科学教育的跟进;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种类,鼓励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努力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创建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体制,培养基础厚、出口宽、社会适应性强的多功能性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隗金水,邹亮畴,黄志玲等.体育学研究生专业设置和学位设置的改革设想[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4):96-99.

[2]胡红梅,彭洪涛.以综合大学为依托培养各类优秀体育人才[J].体育学刊,2007,14,(5):82-85.

[3]李忠梅.从美国体育院系的发展看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改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

[4]胥英明.对《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质疑[J].体育学刊,2004,11,(5):10-12.

第8篇

高校体育选项课程的开展,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思想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为今后从事体育锻炼打下良好基础。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能增强学生的体质,锻炼身心,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促进学生的成长,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体育选项课是高校体育教学中很重要的部分,所以对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现状的研究很重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为研究对象,以普通高校上体育选项课的学生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发表的关于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现状的相关资料,做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1.2.2问卷调查法

向山东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北京市共计8所高校上选项课的学生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7份,男生97份、女生90份,回收率为93.5%。

2结果与分析

表1 高校大学生对体育选项课喜欢程度一览表

从表1来看,大学生对体育选项课很喜欢的占有58%,从这一程度来反映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体育课程还是很喜欢的,从大学生喜欢体育选项课程度一般的占30%,从中反映了一部分大学生对体育选项课的兴趣不浓厚,在这方面学校和教师要加大宣传的力度,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选项课的开设要结合学生个性化的特点。从喜欢不愿意多动和没有兴趣这两个项目来看,各占10%和2%。在这方面教师要了解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多动和没有兴趣的原因,加以积极的引导,从课堂的内容上下功夫,还要结合课外的辅导。也就是采用课上和课下相结合的方法。

表2 高校大学生选课原因一览表

从表2来看,学生选课原因,在提高身体素质和消遣娱乐的比例比较高,各占64%,学生进入大学生活后,对自己的身体素质提高和消遣娱乐的需求有所提高。从获得学分或成绩方面来看,占56%。学生从高中阶段进入到大学,学习的压力有所缓解,但还是有一定的压力的。教师在这方面要合理结合学生的兴趣,合理安排教学的内容,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从预防疾病方面来看,占45%。学生对自身的身体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学校和教师要大力加强体育健康知识的宣传,定期开展体育健康知识的讲座,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健美身体和减肥这两方面来看,各占32%。学生进入大学生活后,对完善自己的体型意识有所提高,教师要提供给学生科学的健身方法,调节训练的强度,做到劳逸结合。从减肥方面来看,教师要讲解合理控制体重的措施与方法。(1)运动控制法:①选择好适宜的运动方式;②锻炼强度是决定降低体重的关键,在开始锻炼时,应以小强度长时间的锻炼方式为宜。当体重有所下降,体质健康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运动量再加大些,时间再长些,但运动强度一定要控制在适宜的范围之内。(2)膳食控制法:利用膳食控制体重时,制定科学的膳食。

从表3来看,高校大学生选课最喜欢的项目网球占49%,网球项目有着自身的特点,随着网球几大赛事的开展及中国优秀网球运动员的优异表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从羽毛球项目和篮球项目来看,羽毛球占40%,羽毛球项目很受学生的喜欢,特别是深受女大学生的喜欢,跟项目特点有很大的关系,没有直接的身体对抗。篮球项目来看占30%,从以往的选课情况来看,有下降的趋势,女学生选篮球的比例较少。学校和教师要高度重视,多加强篮球运动的宣传,要建立公共交流平台,定期举办篮球赛事,特别是女生的篮球比赛。足球项目占27%,从以往的选课情况来看,有下降的趋势,女大学生选课的比例也不高。教师要下功夫,多宣传,合理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从剩下的其它项目的比例来看都不太高,从中反映出一些问题,学生对课程的了解程度不够,学校的宣传力度不够。学校要把这些课程的相关资料及视频放在校园网上供学生学习了解。多发动学生组织相关的体育社团并定期开展体育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兴趣爱好。

从表4来看,大学生对体育场馆的满意程度,满意占有48%,基本满意占30%,不满意占22%。从中发现,体育场馆问题还是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学校要加大体育场馆的建设力度,加大体育经费的支持,确保学生能充分利用体育场馆进行锻炼。

从表5数据来看,学校运动氛围不够占有48%,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运动氛围不够的因素,对学校体育教学是不利的,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学习效果就不会好。在这方面,学校和教师要大力宣传体育运动知识,加强业余体育锻炼的指导 ,加强体育社团的组建,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比赛,满足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从数据来看,教学内容滞后创新不足占42%,教学内容滞后、创新不足等因素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况,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兴趣。高校要高度重视这方面的问题,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要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样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引导学生树立团队意识 ,让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在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上,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数据来看,体育比赛组织太少占40%,这个问题不可小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多开展体育比赛,创建一个学生交流的平台,加大资金的投入,办有组织、有规模的体育比赛。加强对外交流,让学生有机会走出去。定期举行与外校的体育交流活动。这样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第9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 课堂 提问 现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7-08.028

课堂提问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于问题的初始回答,再借助彼此的沟通与交流升级为最佳回答。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许多教师对于提问十分敷衍,虽然也进行了课堂提问,可是所问的问题并没有太大的实际价值。所以,很有必要对英语课堂提问的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发现问题并找出应对的办法。

一、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作者基于对英语课堂多年来的观察,认为英语教师进行的课堂提问并没能实现预期的效果。主要原因如下:

1.学生角度

(1)从众的心态

在课堂上如果教师提问:Do you go to school by bus?这时候,会有一些学生只是很小声的回答Yes。部分学生即使明明知道应该怎样回答,但是如果没有其他学生回答,他们也不愿意积极的回答问题,只是低下头沉默着。其实,学生是害怕一旦自己回答了问题,会被其他同学认为很喜欢炫耀,从而同学们将自己看作是另类,导致自己没有办法继续融在集体之中。这种心态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导致师生之间无法进行优质高效的课堂互动,致使课堂学习的成果没有办法达到最优,英语的表达也就未能得到有效的训练。

(2)不重视的心态

不少学生对于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都抱着这些问题一点也不重要的心态,他们在课堂上总是沉默着的,这类学生比较安静内向,不太擅长与他人做太多的交流与沟通。作者在给一个班级第一次授课时,上课开始向全体同学问候说:Nice to meet you,everybody!这时就有几个同学并未做出任何回应,所以作者就增加了对他们几个的关注程度。通过几个月的课堂教学作者掌握到即使是再简单的问题,也会有不主动进行回答的学生,他们甚至都没有去考虑教师提出的问题,那么就更谈不上参与进课堂教学之中了。作者找到了这几个学生进行了恳谈,发现他们一致认为学习并没有重要意义,回答问题就更不重要了。

(3)胆怯的心态

某位教师有次在课堂上提问道:“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一个男同学回答“ I spend my weekend by studying.”他的答案引起了作者的兴趣,因此接着问,“Haven’t you ever spent your weekend by traveling?”这时该同学觉得自己好像答错了,所以老师才会追问,这样的心理无疑会对其造成巨大的负担。以后的课堂中,作者留意到该同学回答问题好像不如之前那么积极主动了。这类学生主要是对于自己的回答没有自信,很容易胆怯,因此不太敢主动发言。

2.教师方面

(1)问题深度未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

某位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What rules do you have to follow?”英语基础知识好的同学就回答“I have to go home before 8:00pm.”另一位英语基础知识差一些的同学则回答 “pink roses.”很明显第二位同学并没有弄清楚问题在问什么。他将发音相似的rules与roses弄混了。因此,教师如果不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而盲目进行提问的话,很容易降低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未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不少教师因为自己素养的原因,有时会对学生有语言以及行为上的不当,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师在学生眼中一点也不具备师者的风范,也不可能和学生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所以,在上课的时候,就会有部分学生因为不喜欢教师的语言以及行为,而绝不主动的回答教师的提问,如此下去肯定会影响他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3)教师欠缺心理学的知识

相当一部分教师都欠缺对中学生心理的研究和分析。他们的课堂提问通常就是出于教学的考虑,或者只是在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提问,不过,这些教师并未真正的了解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在进行提问之前也没有认真分析学生学习英语的真实心理。教师仅仅就是提出问题,丝毫没有考虑初中生的内心感受,因此学生也就没有理由积极回应教师的提问。

(4)教师并未重视问题的设计

合理科学的问题设计能够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但遗憾的是,不少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并未经过仔细的分析和推敲,很多都是随机提出的,也就更谈不上提问的针对性、合理性以及启发性了。

二、改善课堂提问现状的办法

作者基于上述的问题,在下文中给出了改善这些现状的建议。

1.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度

教师在进行提问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不能只将具有挑战性以及新奇性的问题,让英语成绩好的学生来回答,应尽量实现全体同学共同参与,让所有的学生参与进来。并且,还应该考虑将学生对于平时课堂问题的参与度,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将他们提问题以及回答问题的具体表现纳入平时成绩的计算体系,从而提升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将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

2.构建轻松的教学氛围,降低学生的不安情绪

轻松的教学氛围不仅可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升他们学习的效率,降低他们的不安情绪,可以让他们的情绪达到最佳的状态。教师需要认真对待,借助多样化、趣味化的课堂提问,科学设计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降低他们的不安情绪。

3.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够提高师生的彼此信任以及理解。教师应该改变自己旧有的教学理念,将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助者,而将学生定位为教学的主体。这样学生才可以逐渐更加自信,师生之间的相处也变得更加平等与和谐,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才能主动与教师研究和探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4.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