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

时间:2023-06-21 09:05:18

导语: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

第1篇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面改革的一个基本方面,教学方法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当前形势下,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的重大责任和使命,必须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是制约和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主要因素和关键环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应从积极发挥教师的教育教学主导作用,努力提升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的现代化;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推动学生考试考核评价方式的创新等五个方面切实抓紧抓好。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一切方式、步骤、程序、和手段的总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遵守以“教”为中心的模式,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以传授课本知识为唯一目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片面地强调知识的培养,重结果轻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现成知识的传授,考试以知识的简单记忆为主。实际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单一,实效性不强;教师满堂灌,学生不愿听,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抬头率不高,教学效果不好。

教学方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和切入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理念、教育目标、人才培养的要求,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改革教学方法,不是简单地改变传统课堂‘灌输式’‘注入式’教学法,而是重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在交流中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断提升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所在

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再好的教学方法也只有通过教师作用的发挥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抓教学方法改革,实质上就是抓教师”。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主体;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1)教师观念的更新和转变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先导。现代教育理念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教师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应“遵循‘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着力于‘基于学’而设计‘教’的教师教学方法改革和学生‘学法’的革命,并使教学方法的参与主体由单向性走向多向性”,注重挖掘以主体性发挥为特征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

(2)教师过硬的政治理论修养是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和保障。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对学生的世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师德与高尚人格,还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理论素养。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既是业师,更是人师。思政课教师要站稳讲台,自身首先要自信,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的认同。

(3)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核心。教学是高校的生命,科研是高校的灵魂;对于高校而言,教学是根本,必须围绕教学搞科研。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科研是教学的前提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科研的延伸。科研不仅能促进教师学术能力的提高,也能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努力联系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动态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激发他们解决学术问题和实际问题的兴趣。

二、切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以下明显的不足:第一,缺乏“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只注重基本知识和理论的传授,缺乏对学生情感、态度和品德的培养,给学生的印象是思政课假、大、空,不接地气。第二,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你说你的,我的。第三,教学手段陈旧落后,教师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而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就要读懂学生,要研究学情,搞清楚学生的所思、所需、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应着力于唤醒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教会学生学习,使其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是提升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热情和能力。

思政课教学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05方案”指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增强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要直面问题,以破解问题为牵引。在教学中,可采用“从问题切入讲理论的思路”,以问题引出理论,用理论分析问题;也可采用“从学生兴趣出发组织教学的思路”,只有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才能抓住学生。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自身教学特点而定。教师要结合实际,对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情景式、专题式、讨论式、案例式、多媒体辅助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法灵活选择使用,不断提高思政课的感染力、吸引力,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曾指出:“改革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是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开好课程,最根本的就是要真正调动大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标准是大学生喜欢这门课程,认真地学习这门课程,觉得这门课程对他们有帮助。”

三、探索和努力实现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的现代化,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大势所趋和必然要求

教学手段是教学方法的构成要素之一。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了高校思政课课堂。当今,现代教育技术迅猛发展,为高校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机遇和条件。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战略,加快全国信息化进程;整合教育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推进网络教学资源库、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设的工作;不喔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师应用的技术水平;提高学生利用技术手段进行信息检索的能力,以及运用技术手段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是教育教学思想的体现。教学手段的变化,必然引起教学方法的改革。时下,慕课、微课程、Blackbaord、“易班”等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也创新了教学方法,极大地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为思政课教学注入了活力。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教师要自觉顺应教育教学现代化的趋势和要求,不断提高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本领。

四、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而言,为配合理论教学,实现思政课教育目标,让学生自主参与的一种教学形式。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对教学方法的创新。“05方案”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形式,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类;校内实践教学形式又可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种。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在教学形式或教学内容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目的是落实培养、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训练学生观察、分析社会现象能力的活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达到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五、不断创新对学生的考试考核评价方式,也是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内容

考核是思政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以考核方式的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与考核方式的改革相辅相成。一方面,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以考核方式的改革为依托;另一方面,考核方式的改革必须以教学方法的创新为前提,对其具有举足轻重的导向作用。考核方式要以考核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的情况和考核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考试考核评价方式的创新,要从以往的以闭卷考试为主的考核方法,改为全过程的多样化多角度考核,最后评出综合成绩。将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结合起来,强调过程考核,取消以往期末一卷定成绩的传统考核做法。如一些学校将学生的考核成绩按照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由考勤、作业、课堂讨论、调查报告、课堂纪律等组成,期末成绩由辨析题、论述题、小论文等组成。考试考核评价方式的创新,要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问题的主动思考,提高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落脚点。

总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教学方法改革是高校思政课全面改革的切入点、突破口和关键所在,唯有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优秀课程。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任重道远,高校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参考文献:

[1]李卫红.认真总结经验,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2)

[2]郭凤志.现代教育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路向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0)

[3].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01版

[4]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顾钰民.理念与方法:贯彻实施“05方案”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7)

[6]袁贵仁,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

第2篇

“四个全面”中的全面深化改革,不仅适用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而且适用于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提出了新要求。下面就中学阶段思想品德课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认识。

一、创造积极的课堂教学环境,让思维“动”起来,让思想“活”起来。同时,让教学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行进。

思想品德课程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让思想品德课学习成为自主、积极甚至是乐意的行为呢?“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从而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和行为表现”。而有效的教学不仅取决于教师和学生主体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行为表现,而且取决于有效教学实施的环境因素。有关研究表明:当个体处在一个充满尊重和关爱的学习环境中时,与他进行交往的其他学习者就会了解他的潜能,真正欣赏他的才能,并将他视为一个值得尊重的个体对待,这时学习个体及其他学习成员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并提高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当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有了自尊自信带来的幸福感时,其内心潜在的学习欲望就被唤醒,教学中“学”的因素也就“活”起来了。思想品德课程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其内在的这些性质特征决定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参与性二者缺一不可。思想品德教学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通过设置参与性场景、进行感性的互动,如:小组讨论、辩论、开放式设问等方法让课堂成为所有教学参与者的舞台,每个人都是主角。因为充分参与使得每一个思维都能融入教学,每一种思想都能得到展示与发展。

二、结合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思考。

每一门学科都要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教学的突出地位。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积极构建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针对学生好动、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课堂上处处为学生的“动”和“表现”提供场所和机会。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主体身份。这样不仅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巨大的激发力,而且给学生“动”的机会,有效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综合各科知识,横向结合,拓展学生思维。世上万事万物都具有普遍联系,思想品德学科也不是孤立的,它与历史、地理、语文甚至物理、化学都有密切联系。因此,思想品德要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全局着眼,在与各科教学的横向结合中进行讲授,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沟通各科知识的内在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如,粤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珍爱生命一节中就涉及生物、地理、社会等多门学科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就可旁征博引引导学生发挥。

三、双向、多向沟通地进行教学交流和反馈,让思想和知识在多重交流网中碰撞、渗透、融汇。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与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教”,轻视甚至忽视学生的“学”,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给学生“灌输知识”,讲道理,而不管作为教学另一重要参与者的学生是否“愿意接收”,是否“能够接受”。这种模式在整个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历史中曾占据了很长一段时间。其直接后果是导致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形成了枯燥、乏味、甚至“假、大、空”的认识。有了这样的“先天性”的认识,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学体。 这种教学方法,没有特定模式,始终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既可以是教师先提出一个主题,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又可以是学生提出与本堂课主题相关的一些问题。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始终都是主体,教师只起引导和指正作用,甚至仅仅是“穿针引线”,从而使得整个教学流畅进行。教师仅仅是问题讨论的参与者,而非过去的主宰者。这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思维优势,让他们在相互“切磋”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让教学目标的实现成为学生“不自觉”的行为结果。

四、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抽象学科。

理论又是隐含于许多生动活泼的具体事例中。用好生活中的案例,“以生活感悟生活,用生活指导生活”。教学中运用的案例必须是真实的。但也可以根据事态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教育教学需要,对之进行加工或改编,使它“为我所用”,为教学目的所用。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案例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教学的需要而产生与发展的。传统的问答式教学法,即教师围绕一定范围的内容,根据学生所学知识,结合他们所了解的情况进行提问,由学生作出回答,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分析,找出正确答案。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并且对案例有所暗示,启发学生思路,如果学生回答得不正确,则教师也不要立即纠正,而是针对学生错误所在提出补充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自觉地加以修正。

五、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激发兴趣。

“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闪耀着智慧光辉的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 “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种最重要的创造工具。”思想品德课的说服力、感受召力、“战斗力”还来自教师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如果一个教师富有严谨、简洁、精炼、准确、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都有积极作用。

六、尊重个体差异,尊重不同的声音。

教学永远都不会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唯一方法。如果有,那就是对学生的爱。教师应该秉承的是新课标“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出发,从学生的成长出发,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创造一个更高的平台,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提供一个更坚实的基础,也为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肖川主编.教师:与新课标共成长[M].上海教育出版社.

[2]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思想政治教材教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3篇

论文摘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 要综合运用专题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多种方法,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理论性、针对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对引导大学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信指导思想,树立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以及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但从目前来看,本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仍存在模式僵化、形式单一等问题,教学效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必须对思想政治新课程进行教法上的创新和改革,更好地为学生答疑解惑,体现政治理论课应有的实效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学生运用的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优秀的接班人。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所起的客观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很多,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1.“出勤率”低。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采用合班上课的形式,不利于课堂管理。有的学生课堂出勤的自觉性不高,长期不上课。

2.课堂纪律差。在很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学生讲小话、睡觉、打游戏、看其他书籍等现象非常普遍,课堂也基本上是老师的独角戏,很少有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3.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互动的积极性不高。在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基本改变了以往的“注入式”方法,呈现出一些师生互动。但是,参与教学互动的学生往往积极性不高。有的学生即使参与,也是应付了事,学习态度不认真。

4.“认同感”不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键是增强认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现在的一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持消极态度,已经习惯以一种能逃则逃,能躲就躲的敷衍态度来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不受学生欢迎。

二、教学方法创新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改进教学方法的目标是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单一式为多样式。

1.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必须遵循如下基本原则:一是科学性与方向性相统一。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方向,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科学的方法培育人;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将理论学以致用,不仅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还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如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对授课内容做适当调整,增强与学生专业学习的结合。三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联动。既发挥教师的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四是正面教育与积极疏导相渗透。既能考虑到多元文化的大背景,又能做到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消除学生的困惑怀疑,从而树立并巩固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五是直观教学与抽象概括相融合。

2.改革的根本取决于教师的态度。教师对教学、对学生、对生活的态度是教学方法问题的根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发自内心地感到有必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以积极的引导,才会在内心深处产生动机和力量并转化成行为,举手投足间真正尊重、理解、关心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3.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的自我突破。自我突破包括专业方面的突破和人格、个性方面的突破。单纯地传授知识或照本宣科地阐释理论的合理性,早已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要求。每个教师都应不断努力丰富自身,以教师自身独特的学术魅力去感染学生。

三、教学方法创新的具体实践

通过对上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现状与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的分析,笔者对如何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改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为对大学生成长最有帮助的一门课程提出如下几点具体的建议:

1.专题教学。第一,专题教学模式能够打破统编教材的章节体系,贴近社会实际、学生实际,围绕教学要点,提炼和确立专题课堂教学内容,并以此为中心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组织和重新编排,尤其是突出所学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真正实现“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第二,运用专题教学方法也改变过去某门课程由一位主讲教师全包全揽的教学系统,而根据教材教学内容的专题,分别由在各个专题涉及领域里学有专长的教师负责实施,既发挥各专业教师的特长,又使学生受到不同学术背景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和熏陶。

2.讨论式教学。课堂讨论是将学生由被动听课者转化为主动学习者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辩论、文字和语言表达及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允许不同意见、观点的交锋。这种生动活泼的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激发他们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热情。

3.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又称情景教学,是当代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教学模式,也是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运用的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核心在于让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并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启迪,渐渐归纳并领悟出一个适合个人特点的有效的思维路线和思维逻辑,并把理论运用于实际,深化理论学习,真正做到学理论、懂理论、用理论三者的有机结合,从而化理论为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只有坚持开拓、创新的精神,以改革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式,才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最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并终身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蒋桂平,王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7,12(6):53-54.

[2]聂沉香.谈新形势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2):47-48.

第4篇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效果;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10-0013-04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对于帮助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思政课的教学研究工作是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进行巩固,发现问题进行反思,进而增强教学吸引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向外辐射和传播自身教学经验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学界围绕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相关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一、关于思政课教育教学研究的切入点问题

思政课的教学工作必须考虑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教师只有紧紧把握教学的时代气息,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活动。现有的研究不少是以现代性、网络化、后金融危机时代、社会转型期等为背景切入思政课教学研究的主题。

付秀荣、张岩从现代性视域来审视、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将现代性的理性、自由、平等理念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强调要把握人的解放的现代性主旨,展示理性与体验的现代性魅力,从而营造平等、自由的现代性教学氛围。[1]朱潇潇专门探讨了网络时代思政课的语言艺术,她认为大学生活的网络化、网络语言的浅层化都对高校思政课的开展和的传播构成了挑战。为了应对当下的传播环境,高校思政课教师有必要发展出新的语言对策: 一方面通过关键词抓取、固定用法转接等方式更好地吸收文件和教材语言中的核心要素;另一方面则需要结合时代特点和中国国情,将的源头语言转化为大学生乐于接受的课堂语言和教学内容。[2]张一澍从后金融危机的时代背景入手,指出思政课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3]张卫对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特点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展开调查,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及整合方面存在的问题,探寻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高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政策思路。[4]学界从不同的视角切入思政课的教育教学研究,拓宽了研究的路径,也为思政课教师了解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提供了参考和帮助。

二、关于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问题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吸引力与实效性是思政课的生命力所在,更是思政课教师孜孜不倦的事业追求,因此历来是学界关注和探讨的重点。

(一)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原因

自“05方案”实施以来,思政课教师忠于职守,涌现出如大连海事大学贾凤姿教授这样的一批教学名师。他们教学效果突出,深受学生欢迎,成为思政课教学战线的典型代表。教育部在全国200所高校10万名大学生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测评,结果显示,85%的大学生对教学“满意”或“基本满意”;近91%的学生对教师感到“满意”或“基本满意” [5]。据笔者所在高校的最近一次学生调查问卷,65%的同学认为思政课教师教学态度“认真负责”;认为“不太认真”的同学只占2%;认为“敷衍了事”的为0%;“其他”占33%。

但是,思政课教学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教学手段单一,从定义到定义、从理论到理论,枯燥又抽象,不易被学生接受的现象依然存在。以笔者所在的浙江省为例,根据2008年1月《浙江省高校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的调查报告》,全省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都能“以教材为纲,规范教学;以学生为本,增进实效”,但思政课“教育教学不理想的问题依然存在。大部分教师讲授条理清楚、论证正确,但‘出彩’较少。在与学生座谈中,有60%左右的学生对课堂教学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但也有30%左右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与他们的需要有一定距离,教师讲授吸引力不强”。究其根源,学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王建光认为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影响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造成了大学生对的认知困惑。社会思潮的复杂性造成了学生传统意识形态认识的混乱,造成学生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困惑。[6]燕爽通过大型问卷调查总结出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因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家庭教育57.9%;社会环境的影响36.0%;同伴、朋友及同龄人的影响29.2%。并由此得出两个基本的判断:第一,对高校“两课”功能与作用要有一个恰如其分的认识,对其产生过高的期望是不切实际的;第二,在高校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关注社会环境对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树立环境教育重于课堂教育的观念,是我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战略必要的认识论前提。[7]赵蕾等认为大学的思政课教学效果显得差强人意,主观原因是当前大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一定程度地存在着先入为主的逆反心理、淡化意识形态的求知心理、片面追求的急功近利心理及认知取向和学习选择上的排斥心理,这是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主要心理障碍。[8]杨建华认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在学生中受欢迎的程度普遍不高与教学内容本身有关,但与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有很大关系。[9]

(二)如何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方面

如果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不强、吸引力不足,将直接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进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弱化。如何针对课程内容、时代特征和学生特点使思政课富有吸引力,真正成为受学生欢迎并使其终身受益的课程,是每个思政课老师都在思考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侯淑芳以“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认为要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必须做到:在教学内容上,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课程的说服力;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多样化,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在教学任务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增强课程在实践中的应用,并将其作为开启人生智慧的思想武器。[10]李文艳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端正教学态度,提高教学能力,增强自身素质;教学内容上,重视现实热点、传统文化、经典原著的植入,是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11]周慧杰、速继明有调研,有分析,有对策,突出强调高校在贯彻落实中央指示精神过程中要在抓落实、抓思政课教师队伍、抓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及抓教风学风方面常抓不懈。[12]张忠家从情感、准确、贴近生活三个方面分析了增强思政课活力的方法。[13]朱鸿亮、艾军、唐华给高校行政部门的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建议是:提出大力推进小班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议学校对非哲学教师定期进行理论培训等。给高校教师的建议是加强业务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广泛涉猎当代科学技术知识,加强时事政策的理论学习,提高教书育人技巧。[14]杨建华认为思政课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制作以吸引学生,并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要在人格魅力上不断加强修养和磨炼。[15]

三、关于教学方法的改革问题

目前,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以增强教学吸引力已成为共识,它也是化解矛盾,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增强思政课实效性与吸引力的重要一环。教育部李卫红副部长2006年6 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指出:“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必须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要以教学观念转变为先导,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全面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认真分析思想理论领域的倾向性问题,努力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要切实调动教师教学主导和学生学习主体的两个积极性。”[16]

李长江、何新春尝试将时事巧妙地导入课堂,在实践中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7]白夜昕认识到问题引领式教学法的意义及其相对于传统讲授式教学法所具有的教师地位的主导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师生交流的双向性和知识运用的纵深性等特征,并进一步分析问题引领式中所涉及的题的类型、问题的设置原则、问题引领式教学法实施程序与关键环节,为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尝试。[18]王祖星指出其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聊天式教学法效果良好,并对这种教学方法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形式等进行了说明。[19]张秉福以“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介绍了开放性教学模式,并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开放着手,处理好新与旧、放与收、内与外等的关系。[20]于信汇认为问题中蕴含着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巨大热情,主张以问题为导向,优化思政课教学过程。通过互动和研讨的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主动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21]王新强调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必要性, 而后分析了贯彻此原则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贯彻本原则的主要路径。[22]王为全等从案例教学切入教学方法的改革,认为教学案例可以在理论、社会实践和生活事实三个方向或维度上进行选择,案例的讲解应当坚持政治性和理论性的统一。[23]

四、关于师生关系的问题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思政课教育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学界充分肯定了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并对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行了探讨。

姜志强提出,师生关系是否和谐是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思政课教学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大势所趋。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要求教师加强职业素养、转变教学理念、注重教学方法创新,同时还要求教师理性对待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24]杨勇着重探讨了基于相互承认而交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认为相互承认而交往的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的本质在于师生基于相互善意的和谐交往而分享知识。师生在对等尊重、教学互长、各申己见的教学交往中,通过情感交融、角色转换、协商参与的承认方式不断增进彼此之间包容、互信与合作的交往关系。[25]

五、关于思政课考核方法改革的问题

教学考核是思政课教学工作的一个基本环节,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思政课考核方式特别注重期末卷面成绩,评价标准片面、评价方法单一、评价过程形式化,不利于教学实效性的增强。因此,学界开始探索思政课考核方法的改革。

王国炎所在的南昌航空大学探索了开放式考核机制,实行理论学习成绩与实践教学成绩的双线考核。理论教学考核以开卷考试的方式为主,采用口头表达与书面答题相结合的形式;实践教学考核以递交实践报告的方式为主,采用实践报告和平时表现相结合的形式。[26]朱晓鸿所在的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把考试开放给学生,注重课堂参与与课外实践。课堂上通过发言、辩论、讲课等形式给予学生一部分成绩;课外结合课堂教学设计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考察,回来后在教师指导下撰写考察报告,获得实践分数。[27]王立荣的考核思路是1+3+3+3,即第一阶段的学习过程考核占总成绩的10%,第二阶段的基本理论考核占30%,第三阶段的实践教学考核占30%,第四阶段的综合能力考核占30%。[28]上述考核方式改革在设计上否定了“一考定乾坤”的传统考核方法,更加注重学生平时表现,并肯定了学生实践、参与等在总成绩中的比重,注重学生能力和学习过程的考核,为思政课考试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思路。

以考核方法改革带动教学方法改革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学吸引力的思路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考核方式设计上否定了“一考定乾坤”的传统考核方法,更加注重学生平时表现、实践、参与等在总成绩中的比重,为深入系统地开展思政课教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有益的借鉴与启发。

参考文献:

[1] 付秀荣,张岩.现代性视域下的“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6).

[2] 朱潇潇.网络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语言艺术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0(5).

[3] 张一澍.后金融危机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的提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

[4] 张卫.社会转型期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因素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

[5] 倪光辉,赵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魅力从何而来[N].人民日报,2008-07-17(13).

[6] 王建光.西方社会思潮对思政课教学的影响及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24).

[7] 燕爽.关于高校思政课若干问题的思考[J].探索与争鸣,2010(8).

[8] 赵蕾,肖松柏.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心理障碍及其引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

[9][15] 杨建华.如何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S1).

[10] 侯淑芳.关于提高“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质量的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11(1).

[11] 李文艳.《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提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

[12] 周慧杰,速继明.试论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

[13] 张忠家.突出“情”“准”“实”增强思政课教学活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0(24).

[14] 朱鸿亮,等.增强“哲学”课对理工科学生的吸引力[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16] 李卫红.统一思想 明确任务 扎实工作 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方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增刊).

[17] 李长江,何新春.将时事导入思政主干课的尝试及效果的评价[J].教育与职业,2008(8下).

[18] 白夜昕.问题引领式: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水平的新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

[19] 王祖星.高校思政课“聊天式教学法”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12).

[20] 张秉福.论“基本原理概论”课开放性教学模式的构建[J].学术论坛,2010(11).

[21] 于信汇.回答好“六个为什么”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学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10(21).

[22] 王新.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的再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0(3).

[23] 王为全.关于“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案例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0(2).

[24] 姜志强.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J].前沿,2010(5).

[25] 杨勇.高校思政课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的基本内涵[J].前沿,2010(10).

[26] 王国炎.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思政”教学改革与建设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0(5).

第5篇

关键词:思政课程 高校 改革

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作为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思政培养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其实效性作为评价思政课程教学的目的和最终归宿。高校思政课程肩负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同时也为大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积极促进作用。但就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实效性来看并不乐观,其中存在较大的缺陷,因此改革我国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1.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现状

笔者作为一名高等院校的思政教师,通过对自己平时教学情况以及将与业界同行进行交流中所得之的情况进行总结,针对目前思政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如下几条总结:

1.1课堂教学质量差

目前高校思政课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均是通过传统的口头教学模式进行授课,整堂课程均是教师在台上讲,即使是一些条件较好的高等院校,有充分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但教师也是将PPT打开,整堂课还是自己在讲,PPT始终是哪一张,貌似是作为背景资料展示,可见高校许多思政教师不愿进行改革,思维老套,跟不上时代进步,这样的枯燥无味课堂教学模式完全不能适应目前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因此导致许多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睡觉、聊天等等。

1.2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程主要是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门必修课程组成。虽然这四门必修课程虽然在在内容比较齐全,但总体而言显得比较繁杂,尤其是对于一些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要较好的掌握这四门课程的学习是相当有困难的,特别是《基本原理概论》。由于难度大,内容广,因此让很多学生都不能较好掌握这几门课程,从而引起学生对这几门课程的反感,因此逃课率较高。

1.3实践知识极端欠缺

虽然思政课程作为一门理论课程,但由于其教学实效性能深刻影响人各项品质的形成,因此其又存在较强的实践性,只是一般人不会注意到这点。这也是目前思政课成注意是课堂教学为主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各高校思政课程均是安排课堂教学,基本不会涉及到实践,课堂绝大部分都是采取教师灌输式的教学,因此课堂难免会枯燥无味,学生也会因此而厌烦这门课程,从而导致思政课成为高校逃课率最高、学生睡觉率最高的课程。

1.4整体对思政课程不够重视

目前高校对思政课程的不重视主要体现在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方面。首先在学生层面,对于考研的学生可能要好点,因为他们这门课程会影响到他们能否继续深造,但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努力也只是体现在对理论知识的重视上;而那些不考研的学生则对这门课程较为放松,最终目的只是为了学分,当教师不点名时,则能逃就逃。在教师层面,由于思政课程作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因此思政教师也是全校最忙碌的老师且每个班级所讲述的知识都是一样的,因此教师每章知识都要在不同班级重复,这样一来教师也会产生疲倦,且重复次数越多越没动力,貌似一种完成任务的感觉以求解脱的感觉。最后在学校层面而言,基本所有学校在思政课程的宣传上做的很多,在表面上看的确貌似是很重视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但在落实到教学上时,学校却表现的不够积极,在思政课上也不肯下大投入,给人一种感觉是学校将主要功夫放在思政课程的宣传上,可能这也是学校的政治需要。

2.提高我国思政课程教学质量的改革措施

2.1完善教学体系

由于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多且较为深奥,但课时安排较少,因此必会造成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或者是即使完成,但完成质量是可想而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在教学体系上进一步完善,要围绕国家制定的目标和要求并狠下功夫,充分了解现在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来展开教学。在完善新体系时,首先要突出观念性,由于绝大多数学生军费与政治相关的专业,因此在理论知识的安排上要尽可能的少,更多是贴近实际,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2创新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与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现在很难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力,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学生选择思政课逃课,因为老师讲的乏味,上课如同备受煎熬,这样的课程上着既是浪费学生的时间也是浪费学校的教学资源,毫无效果,笔者曾经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超过 60%的学生在思政课上大部分时间是在玩手机。因此有必要让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或者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

2.3创新考核机制

创新考核机制不仅包括对学生的考核机制进行创新,也包括对教师考核机制进行创新。对学生的考核机制上,应该改变传统那套以分数和到课率为评价体系,而应该以学生的思想品质表现为指标;对教师来说,其评价体系应该交给学生,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参与教学,因此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具有最直观的的感受,且最具有发言权。

3.结语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高校思政课程作为提升学生内在品质的主要途径,因此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团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针对目前高校思政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只有通过改革来进行弥补,因此要求高校领导层具有改革的决策魄力,来提高思政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燕爽.关于高校思政课若干问题的思考[J].探索与争鸣,2010,8:41-43.

[2]赵光军,董武清.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巢湖学院学报,2009,11(4):124-128.

第6篇

为准确把握网络背景下思政课实效性的现状,笔者对三亚学院的师生进行了问卷式和访谈式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网络对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发展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1.1网络给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带来的机遇

1.1.1网络丰富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在传统思政课教学中,一方面,教师侧重于讲授知识性较强的理论,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和枯燥;另一方面大学生注重现实和实用,对抽象枯燥的思政课兴趣较低.但在网络背景下,教师可以将网络中即时、丰富的信息与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在避免课堂案例过于陈旧和理想化的同时,使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相结合,从而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1.1.2网络变革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思政课传统的授课方式比较单一、死板,但在网络背景下,教师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使静态、平面的课程内容以声、色、貌等学生容易接受的三维立体、动态的直观形式呈现出来;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各种网站和网络平台(如论坛、E-mail和各种沟通软件),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并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

1.2网络给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带来的挑战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不断提升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1.2.1网络大环境给思政课的教学带来了冲击传统的“灌输”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师生间互动性较差,学生的主体性也不能得到很好地发展.当大学生可以按照自我兴趣和需求在网络中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时,传统教学的缺陷就会被放,他们对思政课的兴趣就会降低.这不利于大学生发展,也不符合思政课顺应时展的要求.

1.2.2大学生过分依赖网络,淡化了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积极性网络是大学生自主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和领域,但这同时也造成了部分大学生过份依赖网络,甚至沉迷网络的现象.过分依赖网络不但会冲淡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会使大学生思维迟钝、意志消沉,甚至产生极度不自信的后果.

1.2.3网络中的消极思想和非主流意识抑制了思政课实效性的发挥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其人生观、价值观也才初步形成,还不够稳定.当网络中的消极思想和非主流意识,特别是一些伪装过的霸权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文化和政治理念出现时,他们的视线就会模糊,其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就会被侵蚀和动摇,甚至放弃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这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对思政课的教学也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1.2.4网络的大环境对思政课教师的挑战当前,大学生想了解的知识基本上都可以从网络中直接获取,有时从网络中获取的知识甚至比教师讲授的知识还要全面.这既不利于教师学术权威的树立,也不利于思政课感召力的发挥.网络知识较庞杂,更新速度较快,大学生在紧跟时代和网络变化的同时,思政课教师却因时间、精力或知识结构的限制,很难紧跟网络和学生思想动态的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2充分利用网络,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对策

面对当前高校思政课发展中的种种冲击和挑战,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

2.1网络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所必须把握的原则网络背景下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要在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与大学生成才需要相结合,坚持思政课教的主导性、导向性不动摇的前提下,注重把握时代性和主客体交互性的原则.

2.1.1坚持时代性原则与时俱进是的理论品质.高校思政课必须紧跟时代特点,把理论课与网络时代的特点结合在一起,不断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整合多种价值观念,帮助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增强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必然原则.

2.1.2坚持主客体交互的原则当前师生之间交互主体性的特征尤为重要,所以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主客体交互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构建师生之间互为主体的良性、和谐的课堂氛围,顺应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尊重他们的主体意识,才能更好的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总之,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必须坚持把握时代性和主客体交互的原则,这也是高校思政课依据课程理论的特征和学生发展的特点所做出的必然要求.

2.2充分利用网络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2.2.1变革和创新教学模式和手段在网络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如论坛、邮箱、微信、QQ等)直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在课下有针对性地进行师生间的直接沟通和交流,在师生间构建一种平等、民主、互为主客体的教学模式,使思政课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为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政课必须要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利用网络的优势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多媒体技术教学、在线教学、课堂在线搜索、课后在线学习、练习与考核等,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既可生动、直观地吸引学生,又可较快地调整教学内容;既可最大限度的使理论与现实结合在一起,又可促使学生达到知、信、行相统一的境界.总之,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2.2.2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引导多元文化和价值趋向网络信息中的各种文化和价值观,特别是那些非主流的、消极的文化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为了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高校思政课的教师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不断整合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并在思想和道德上引领大学生,使大学生增强正确鉴别网络中的信息,防范消极思想和非主流意识的侵蚀的能力,选择积极的信息,自觉吸收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观念和价值观念,不断地坚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

2.2.3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和技能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技能是保证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知识储备上一般并不存在大的问题,但在应用网络进行教学的技能上还有一定欠缺,特别在网络信息庞杂、技术更新速度飞快的条件下,这一欠缺越发突出.因此,必须要建立一种长期的教师培训机制,使他们及时地学习网络技术,及时更新和补充新的网络信息,更好地驾驭网络和课堂.

2.2.4建立健全网络教育机制和监督机制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的重要工具和领域,特别是随着3G技术的成熟,网络对大学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所以高校要主动抢占网络阵地,建设一批有特色的思政教育网站或网络平台,为广大师生提供各种教学和学习的资源.比如各高校可以建设和完善社科部的网站,建立形势与政策网和精品课程等网站,开放校内网络电视或是利用一些网络建构校园BBS、校内搜索、网络考试、QQ群等平台,定时更新网络信息或在各种网站和平台学习任务.这不但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教学和学习的资源,而且可以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达到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的目的.

第7篇

信息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问题时效性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拓展,我国与西方交流日益频繁,西方各种思想逐渐深入我国,对我国人民产生巨大影响,再加之,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逐渐普及,为中西方沟通提供了方便,更加方便快捷,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动力,促进了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但是,在交流过程中,西方各种不良的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对大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各种炫富现象层出不穷,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途径,能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时效性不强的情况,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个人调查研究,系统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能有效地提高我国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率。

一、信息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时代,让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高校教学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还需要不断的创新和进步。发现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信息时代高校思政课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于思政课教学时效性重视不够

教学是一个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探索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总结和改善教学观念,不断地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当前,部分学校对思政课的时效性认识不够,教学方式的改进缓慢,很多采用的都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理想。重视课堂的时效性,能一定程度上提高课程的完成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对于思政课教学时效性认识不够

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待课程没有一个良好的、积极的态度。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的提高不仅要从教师的角度着手,积极转变教学模式。还要从转变学生的思想态度方面下功夫,要让学生了解到思政课的重要性,转变课堂态度,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只有认识到思政课教学中时效性的问题才能逐步的实现课堂效率的提高,思政课也才会更加的受学生的欢迎。

高校思政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师生对思政课重视不够和认识不够两个方面。从现象中分析问题,是为了给解决问题找到途径和方法。

二、信息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时效性探索

怎样更好地进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促进教学时效性的提高,是高校思政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高校教学的实际,对信息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时效性的探索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1.教学形式多元化

信息时代,先进的教学设备产生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但是很多高校对这些多媒体教学设备没有充分的使用。很多教学停留在文档的阶段,课堂上录音、影像使用的并不多。而且为了赶教学进度,很多老师在课堂上绝大部分精力都用在讲自己的课件上,跟学生的互动不多,这样课堂的气氛不够活跃,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主动的去学习会比老师单纯的知识的灌输效果要好得多。课堂多元化,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给与学生发表自己言论的机会。用丰富的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吸引更多的学生。

2.教学内容丰富化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不应该是拘泥于课本知识的学习,而应该是是结合当时的时事政治,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大家进行讨论,在对问题的讨论中贯穿知识的学习。很多学生对课本知识觉得枯燥,但是却愿意在课堂上和大家分享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不同思想的交流,才能迸发出更精彩的内容,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包含课本知识却不拘泥于课本知识,课堂的气氛活跃。一节课下来,大家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会更加地深刻,教学内容丰富化是用课外那些能吸引学生的内容来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去学习课本的知识,用新鲜的内容来引发大家发言的积极性。

3.加强教学交流

教学不应该是一个课堂的事,老师要走出课堂加强教学交流。通过跟其他学校、其他老师的交流,获得更新的高校思政教学的方式方法。可以定期开展一些教学研讨会,大家讨论一下怎样的教学是更适合学生、能提高教学效果的。通过交流来拓展思维,进行教学的创新。此外也可以跟学生交流,了解怎样的教学方式是学生更喜欢,更愿意去接受的。信息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不断地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的时效性,探索更加适合的、更高效的教学模式。

三、结语

高校是培育人才的地方,对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品德的培养,而思政课就是这样一个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很重要的课程。高校思政课教学在信息时代,要结合时代的特征,针对学生的特点,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给学生带来尽量大的影响。提高对高校思政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积极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寓教于乐,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下进行教学,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不断地拓展思维。更多地去交流,去获得更实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为高校人才的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高俐.试论如何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09):130.

第8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概论”课;教学模式;五位一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在多年实践教学和遵循高等教育的特征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的基础上,笔者试图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到实践教学、考核方式上加以重新设计,以构建思政课“启、学、论、行、评”五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即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学习,组织学生讨论,加强实践教学,并建立相应的考评方法的教学模式。它是以学生心理为基础,以现实要求为指向,以优化教学内容为重点,以革新教学方法为导向,以切实增强课程实效性为目的的一种可能的创新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一、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启是“五位一体”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现代教学论中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是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指导下,批判地继承了过去的教学理论遗产,在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起来的。其特点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强调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实现系统知识的学习与智力的充分发展相结合;强调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实现内在动力与学习的责任感相结合;强调理论与践联系,实现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以思政课中的“概论课”为例,教师要变简单的说教式、注入式为入情入理、循循善诱的引导。具体说来,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带启发性的问题,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学生的探求欲望,发现和思考更多的问题。比如在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时,可以结合俄国和美国总统选举的现实提问:“你们知道参加美国总统竞选需要具备什么条件?需要多长时间吗?”通过启发式提问,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知识与回答该问题所需要的知识的差距,进而能够自觉、自主地学习理论知识。 二、学: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理论,变“面面”学为“点面”学

“学”是“五位一体”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第二步,是基础,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思政理论课教材是由全国顶尖专家认真编写的国家统编教材,具有权威性、严肃性、科学性和理论性等特点,为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提供了前提和基础。而作为普通高校本科生的公共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点是解决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思维方法问题,依托理论传授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如果过多地注重教材体系的完整性和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同样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以思政课中的“概论课”为例,首先要避免“概论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内容的重复;其次要避免“概论课”与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复。因此,“概论课”在组织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新、准、深,变“炒剩饭”的“面面学”为精练、深入的“点面学”。所谓“点面学”是指在组织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要在保证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兼顾理论知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就要求教学内容的组织必须以“精”和“管用”为指导,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和贴近学生即“三贴近”为基本原则,坚持系统性和针对性相结合,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稳定性和时代性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追踪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反映学术的前沿问题,多方面开发课程资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这一阶段可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专题教授法和主题教学法等。主题教学法就是要通过原理与方法的教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知识框架,设计全新的探索过程,以获得自由且具有完整思考的自我体验。基本模式为:引出话题――梳理话题――确定主题――自主探究――反馈交流――赏读领悟 。在“概论课”教学中,可以把它分为三个大的主题,即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为什么)、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是什么)、指导思想和历史地位(怎么办),然后再把每个主题细分成N个小主题,比如第二个大主题科学体系和内容,可以细化为七个主题,依次是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通过自主探究、反馈交流、领悟思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祖国统一有较为具体、全面的认识和体会。

三、论:开展互动教学,变“教师说服”为“学生信服”

“论”是“五位一体”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第三步,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着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思政课互动式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对话、研讨和交流的学习方式,形成主体间及主体和环体间和谐的互动关系,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开发其创造性思维,培养其能力,塑造其良好个性的一种教学理念。这是一种在主体性教学理念指之下的中观层次的教学理念”。[1]在经过启、学之后,调动了学生进一步的求知欲,往往表现在对难点的把握上、热点的分析上和疑点的不解上。然而,在实践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忽略到了这一点,把学生“发问、解惑”的时间变为“坐而论道、滔滔不绝”的讲授,导致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入睡,严重地损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因此,开展互动式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不可少的环节。

具体说来,互动式教学方法有多种多样,比较典型的有讨论法和辩论教学法。辩论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其中辩论教学法是增强课堂吸引力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争一争、思路清;辩一辩、真理现,通过有组织的课堂辩论,可以达到突破难点、解决疑点、剖析热点的目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和口头表达的能力。比如,在“概论课”中,讲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时可拟定辩题“在当代中国,稳定还是发展问题显得更为重要”;在讲“分配制度改革时”可拟定辩题“效率和公平相比,效率重要还是公平应该优先”等等。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好辩论教学的辩前准备、辩中调控、辩后总结工作,并尽可能设计出更符合学生思想实际、体现时代要求的多样化的辩论形式。

四、行:实行知行合一,变“假把式”为“真把式”

“论”是“五位一体”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第四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检验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实践教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区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理论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广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除了进行理论教学之外的所有与实践相关的教学方式,它既可以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之中,更多地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之外。”[2]虽然国家规定高校需分配每位学生15至20元专项经费用于学生的思想整理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然而由于现实操作的局限,很多高校并没有实行。因此,我们认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除了包括社会实践外,也包括课堂教学。简而言之,“只要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都实践教学范畴”[3]。

比如,思政课中的“概论课”实践教学形式有多种多样,主要有社会实践、基地教育、阅读实践、研究实践、案例教学、校园文化等类型。不同类型的教育实践形式有着各自的功能,具体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概论课”实践教学。其中案例教学法由于其独特的优势深入广大师生的亲睐。案例教学法作为现代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的,把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思考、研究、分析、讨论案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知行统一的好方法,也是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之一,较其他时间教学方法有成本小、不受时间限制、效果佳等优势。具体操作过程来看,以“概论课”为例,在讲“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内容时,在经历启、学、论之后,可以选用《与黄炎培纵论“周期率”的“窑洞对”》这个案例。在这个案例叙述完之后,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两个问题 :(1)如何理解关于找到跳出“周期率”的新路?(2)这段关于“周期率”的“窑洞对话”,对当前加强党的建设有何重要启示?通过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的实践教学法从根本上扭转“光说不做”的假把式,逐渐把思想政治课的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行动的指南,实现“又说又做”的真把式。

五、评:注重过程性、综合性评价,变“计分器”为“助推剂”

“评”是“五位一体”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第五步,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学中评、论中评、行中评,评不仅仅是区分学生成绩高低的手段,而是促进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参加理论实践的助推剂。可以说,“评”既是终点,又是起点,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中发挥着相应的作用,促进着教与学的顺利进行。构建“启、学、论、行、评”五位一体立体化教学模式”,变“计分器”为“助推剂”,必须在考评上突出过程性与综合性。

具体所来,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和方面。第一,在评分主体上,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尝试学生自评,发展学生互评。这也是“启、学、论、行、评”教学模式的内在要求,更是提高高校思政课生机与活力的有力武器。教师评价法是教师作为主体对学生成绩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缺陷是具有唯一性、强制性,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自我评价法是学生作为主体根据自身学习的情况对自己的成绩进行评价,优点是具有主动性,能够激发起学生积极向上的斗志,缺点是带有主观性。学生互评法是学生作为主体对同学进行成绩评价,优点是具有灵活性、实际性和多样性,充分发挥学生自我完善、相互学习的能力。在“启、学、论、行、评”教学模式中,要重点推行学生互评。第二,在评分标准上,坚持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发展多种形式的定性评价。定量评价有准确评分法和量化评分法,适用于开卷、闭卷、口试考试中的客观题;定性评分法有等级评分法和激励评分法,适用于主观题,如论述题、材料分析题。在“启、学、论、行、评”教学模式中,可多采用等级评分法和激励评分法,并且给予即时的书面或口头评语,尤其适合于思政课的教学。第三,在评分内容上,知识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相结合,形成统一与个性、开卷与闭卷、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有机的结合的评价方式。既要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进行考核,也要对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考核,既要考核学生的理性认识能力,又要考核他们的实践表现。其中统一评价方式、闭卷、终结性考核方式主要侧重于对学生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个性评价、开卷和过程性评价主要侧重于对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思政课“启、学、论、行、评”教学模式中,多注重运用个性评价、开卷和过程性评价。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关键在于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思政课“启、学、论、行、评”五位一体立体化教学模式仅仅是通往罗马的道路之一,更多更有效、更能增强高校思政课活力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热情的模式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发掘。

[参考文献]

[1]曾立荣.高校思政课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0(23):259.

[2]张国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涵义和基本方式[J].江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6):75.

[3]豆艳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教学研究,2011(20):69.

第9篇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模式;构建

思政课是巩固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n程。办好思政课、不断提高教育实效是高校专门思想政治教育机构的神圣职责,为此必须立足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立德树人目标,围绕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运用学科前沿成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高校思政课更加契合党的教育方针,更加贴近社会实际,进一步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

专题教学的内涵与特色

所谓专题教学,就是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具有代表性的知识专题,通过专题式讲授把主要教学内容贯通起来,要求学生自学以掌握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中注意运用讨论式、案例式等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拓宽学生思路,提高教学实效。

1.教学内容的专题化。教材往往是对某一领域知识体系的全面、系统和权威的论述,各部分内容之间存在紧密的层层递进的联系,在教学中需要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由教师依次进行讲授,以保证学生学习和掌握。这是一种传统的讲授方式,多数课程必须采用这一方式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面对学习能力不强的低年级学生时更应如此。但是,当学生成长到一定阶段,尤其是对于一些在知识系统性上要求并不是特别高的人文社科课程来说,把教学内容具体化为学生关注的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就更具吸引力和有效性,由此也导致了专题教学方法的出现。

2.教学方法的多元化。由于专题教学需要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疑难问题进行深入的讲解,需要师生在反复的讨论中进行,因此这一方法从本质上是一种讨论式教学,这也使得同样具有讨论式教学特征的案例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均可以融入其中,得到充分的运用。因此,专题教学并非单一的教学方法,而是一个多方法的综合体,凡是有利于深化对专题学习的方法都可以采用,尤其是目前较新的慕课(MOOCs)、微课、翻转课堂等都可以在专题教学中找到一席之地。

3.学习过程的自主化。在专题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开阔他们的视野,促使他们思考,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知识则主要由学生在预习和课外阅读时完成,而且专题教学的学习过程一般要包括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两部分,不管在哪个阶段,学生的学习都是自主的,学生必须花较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才能领会专题教学的内容,适应教师的节奏,才能进行良好的学习互动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4.考核方式的多样化。由于专题教学不以知识传授为唯一目的,而是注重知识、能力的统一。因此,在考核上也不同于传统的知识考核方式。总的来说,专题教学的考核往往是平时考核与学习结束考核的结合。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总评成绩是由两种考核成绩加权构成的,一般来说,各占一半是一个较合适的比例。

5.教学效果的直观化。采用专题教学往往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表现在课堂上,由于讨论的经常性,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度得到提高;教师为了适应专题教学内容深入的需要,也为了回答学生的提问,必然重视学术积累,教师的渊博学识更易引起学生尊重,从而增强教学说服力;学生通过深入实践,感悟加深,进一步提高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核方式更能反映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体现他们的优势和努力,总体成绩也会有所提高。

构建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存在不足,亟须改革提升。一是教学内容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学内容偏重于教条式理论的灌输,但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难以做到入情入理的解疑释惑,不但不能说服和引导学生,反而会使学生对政治课产生逆反心理。二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难以吸引学生。有的教师仍停留在把思政课作为一般的知识传授的认识水平上,忽略了政治教育功能,致使课堂讲授成了满堂灌的“填鸭”方式,成了教师单方面的“说教”,学生完全是被动地听与记,教学的活力大大减弱。三是中班、大班上课仍较普遍。尽管教育部一再要求压缩大班课堂的数量,尽可能中小班化,即使大课堂也要实行小班讨论,但是,70多人的中班课堂也使师生在课堂上对话交流的可能性大大减少,难以进行有效的师生沟通互动,无法引发学生的心理共鸣,使思政课的有效性大打折扣。百人以上的大班授课效果更不理想。四是教师水平难以说服学生。[1]许多思政课教师忙于上课,无暇从事科学研究,导致自己知识陈旧,有的教师一个教案用几年甚至十几年,对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缺乏自己的思考,以其昏昏当然难以使学生昭昭。

2.大学生面临的困惑增多,需要高校思政课在专题教学中积极回应。当前已是网络时代,大学生既对社会现实有着极高的关注度,同时又极易受到网上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如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就很容易引起学生认同,从而误导学生。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围绕各门思政课涉及的重大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设置专题,提炼内容,并在教学中把相关问题摆出来,和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有针对性地加以解释说明,帮助学生全面正确认识这些问题,避免犯主观化、片面化、绝对化的错误。

3.高校思政课教师发展迫切需要专题化教学。要讲好思政课,关键靠教师,但是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其面临的最突出困境是受学术水平制约职业发展空间狭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专题教学是一个可行出路,专题教学能够引导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和研究专长,确定研究方向,形成研究优势,在某个专题上积累成果,成为专家,也会使其承担的专题在讲授时更有广度和深度,能够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解疑释惑,从而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融合、促进,也可以使自己的职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4.现有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模式仍需要改进完善。目前,已有一些高校采用了专题教学模式,如北京联合大学学院2011年以来开展了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模式的探索,通过构建“课堂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考试考核体系”相统一的专题教学模式,[2]实现了全课程、全过程、全员的专题教学,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学院的教学科研综合实力得到大幅提升,这一方法也得到了领导、学生、同行的认可,并获批了教育部思政课教学方法“择优推广计划”培育项目,也入选了北京市思政课示范点。但是,专题教学还没有完全树立全方位、专题化的理念,往往侧重于某一方面或环节;在专题凝炼方面还缺乏权威论证,专题设计侧重点不一,限于教师的水平讲授效果也差异较大;在考试考核和社会实践方面也缺乏较一致的认识和做法。这种情况虽然是探索中必然出现的,但也表明这一改革还是初步的,亟待深化,也亟须加强理论上的研究。

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思路

1.明确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的基本模式。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的基本模式应该包括如下要素:树立一个导向:问题导向;围绕一个中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实效;达到一个目标:传授知识、提高能力、坚定信仰有机统一;抓住两个重点:专题凝练及专题化教案撰写;着眼三个体系:课堂教学体系、社会实践体系、考试考核体系;实现五个结合:与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结合、与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与党和国家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结合、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结合、与学科前沿结合;打牢三个基础: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学科平台。典型的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模式应该由这些因素所组成,但其特色可以在其中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体现出来。

2.把握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的工作重点。一是统一思想。目前,对专题教学不仅从领导层面有不同认识,就是普通教师也有抵触情绪,认为变动太大,工作量增加,能力难以达到,对此必须引导广大思政课教师充分研究讨论,认清专题教学的优势和改革的必然性,主动投身改革,提高教育教学实效。二是开展专题凝练。专题凝练是专题教学的重点,也是起点,只有专题凝练既体现教材内容,又融入学生疑惑,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而且专题凝练也是教育教师的过程,要引导广大教师参与这一工作,经过大家的充分讨论确定专题,使大家在教学中认同专题教学,积极主动地运用专题教学,有效化解一些教师尤其是部分老教师的抵触情绪。三是撰写专题教案。撰写教案是L饨萄У墓丶一环,是对专题设置的细化,也是专题教学规范化的必然要求。要鼓励引导教师都参与到教案撰写中来。教案撰写既要注重执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又要充分体现专题教学的特点,体现“精要”“易懂”“前沿”“有效”四个原则。四是严格要求新晋教师。新教师在专题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他们刚刚走上思政课教学的岗位,单位如何要求对于他们如何在教学上发展至关重要。要对新教师明确专题教学的要求,并鼓励他们参与到专题教学改革中,由专题教学示范教师带动,督促他们完全采用专题教学方式,对于表现突出的要给予奖励,使新教师都逐步适应和习惯这一教学方式。随着新教师的成长和成为主力,专题教学也会逐步固化和深化。五是抓好科研和学科建设。科研和学科建设是专题教学的有力支撑,只有加强理论学科建设,提高广大思政课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分析问题,才能使专题教学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3.进一步拓展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的思路。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应该随着实践探索的开展,进一步拓宽思路。由于专题教学是一种从理念到行为、从内容到方法、从课内到课外、从教学到科研的全方位创新,因此在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创新中要把眼光集中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高校都应立足自身实际,争取在整体推进专题教学的情况下,在某一方面取得突破,形成特色,为专题教学提供经验和借鉴。例如:北京联合大学借助于立项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北京的实践研究”,在进行北京改革发展的基本理论、基本进程、基本经验研究的同时,注重成果应用,组织编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北京的实践研究(大学生读本)》,作为四门思政课的辅助教材,同时把大量案例融入教学之中,帮助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更好的“知北京、爱北京、荣北京”,成为一个有益的探索。相对而言,这样的创新还太少,全方位创新的格局还有待真正形成。

本文系北京联合大学2016年度教改项目“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研究”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化理论研究与教育宣传协同创新中心”的阶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海稳.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