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1 09:05:19
导语:在科研立项的成果形式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科技项目;立项水平;烟草
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当前,从国家发展战略来看,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从行业发展来看,“532”、“461”品牌加快发展。然而,吸烟与健康问题的挑战越来越大,行业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多地依靠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技术创新上水平是品牌发展的源泉,是“卷烟上水平”的核心。然而,提高科技项目立项水平是技术创新上水平的前提条件。科技项目立项决定着科技创新的方向和目标,直接影响着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水平。
一、提高科技项目立项水平的重要意义
科技项目立项处在科技工作的开端,在提高项目质量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解决的是项目研究源头的问题,决定着科研方向、目标、任务和组织实施方式,更决定着科研成果的价值、作用和转化应用水平。
(一)有助于提高科研项目研发质量
立项的课题水平高,才能找准当前工作急迫需要突破的关键点,才能紧跟最前沿的先进技术并有所突破。要实现研发质量的提高,就必须在立项水平上有所突破,科技项目立项水平高低体现了科技创新水平的高低。这要求申报单位必须全面深入了解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实际需求,进一步明确研究重点,确定研究方向,实现立项不跑题。
(二)有助于完善选题机制
成功的选题是确保立项水平的前提,只有选题成功,才能够使立项有“项”可“立”。反过来说,也只有确立良好的立项机制,使项目立项过程严格、严谨、公平、公正,保障立项上水平,才能够督促申报单位不断地完善、改进自己的选题,使选题质量不断提升,从而进一步促进选题机制的完善。
(三)能使科研经费效益最大化
科研经费是用于科技计划项目的费用,是科研项目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物质保障。然而,目前科研经费使用不合理、不规范的问题比较突出,只有真正地实现立项上水平,才能使科研经费被真正用到实处,使好钢用在刀刃上,避免资源浪费,在科研经费的支持下使高标准的项目顺利实现成果并为生产服务,最终实现经济利益,获得高收益、高回报。另外,还要注意优化科技投入结构,统筹安排科技投入,加大对高水平的科技项目的投放力度;加强科技经费的监督管理,提高科技投入效率。
(四)有助于成果转化成功
课题源于生产,成果为生产服务,取得成果并不是科技项目立项的最终目的,它的最终目的是将项目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使项目成果能够在实际生产中发挥出作用,实现价值。成果能够顺利转化成功是好项目的标准之一,提高立项水平是成果转化成功的重要保障。要注重科研选题立项与生产紧密结合,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结合,实现产学研结合。
(五)有助于提升科技人才队伍素质
科技人才是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企业的科技质量、创新能力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企业发展的一项战略性资源。优秀的科技人才都是在实践过程中被发现的,通过“干中学,学中干”逐渐被培育强大,成为科技骨干。有人才不一定有好项目,有好项目就一定有人才。高标准、高水平的科技项目更能够检验和培育出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带动科技人才快速成长,从而为烟草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科技项目立项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山东烟草局(公司)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紧密结合全系统重点工作,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行业总体竞争力为目标,组织了6批科技立项,共计220多个项目,投入经费1.2亿元左右,取得成果143项,全系统创新氛围更加浓厚,创新意识得到提高,创新能力全面提升。虽然山东烟草局(公司)系统科技立项、科技总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与国内外同行业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反观省局(公司)立项工作,仍存在诸多与行业可持续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一)科技项目重视数量,轻视质量
在申报项目时一味追求数量,申报项目规模小而数量多,研究方向纷繁杂乱,制约了科研项目的做大做强,使得大团队的跨学科联合科技攻关受限,很难真正实现科技创新的学科优势互补和交叉集成效应,很难产生标志性的重大科技成果及核心技术竞争力。许多规模小、质量差的科技项目挤占了大量科研经费等资源,使得真正好的项目人、财、物缺乏,得不到好的管理,达不到预期的研究目标。
(二)科技项目重复立项,轻视调查研究
从申报的项目看,很多科技项目往往老调重弹,新瓶装旧酒,没有新意,多个项目间相互交叉、重复;缺乏实地调查研究,造成研究与应用两张皮,违背了“科研源于生产,成果为生产服务”的初衷。这些重复性、低水平研究,只是单纯为研究而研究,重复劳动、无效劳动过多,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也可能使一些该开展的科技项目由于得不到经费资助而流产。
(三)科研立项选题论证不足
科研项目论证是对所要申报的项目的选题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研究难点、研究思路、研究步骤、研究条件等进行证实,一般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研究项目本身的论证,二是关于对项目实施和完成条件的论证。虽然我们在科研立项审批、评审等环节有严格的程序,但很多项目缺乏立项前有针对性的调研和酝酿程序,那些论证不足但侥幸“漏网”的项目虽然成功立项,但到后期项目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难点频现、脱离实际等弊病。
三、提高科技项目立项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鉴于科技项目立项上水平的重要意义,对于目前科技项目立项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必然会成为影响烟草科技创新和实现“卷烟上水平”的隐患。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精准的申报要点
科技项目立项应重视前期规划,只有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前提下,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精确申报要点,才能确保所申报的项目“不跑题”,也才能保障科技项目立项上水平。
可组织相关专家编纂《烟草科技项目指南》,明确申报要点。在编制过程中,要注意正确处理长远与近期、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选择具有战略性、关键性、前瞻性的关键技术。既要能够推动山东烟草局(公司)系统的整体科技水平进入行业先进行列,也要选择关键环节中的重大课题,保障在短时间内,集中力量,重点突破,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处理好点与面、阶段性与系统性之间的关系。
(二)客观的选题机制
新形势下,推动科技创新上水平首要的任务就是明确科技创新工作的方向和重点,善于抓主要矛盾,抓大方向,集中力量解决重大而关键的问题并以此作为选题的主要依据和标准,不主观、不偏袒,公平、公正。这既不复杂也不高深,无非是从行业工作的难点、全系统的工作难点、本单位的工作难点充分地挖掘课题、选择课题,充分了解课题在当前的研究进度和研究水平,做到“课题来源于生产,成果应用于生产”,实现科研与生产经营实际的紧密融合。
(三)严格的形式审查
科技项目的形式审查是立项评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科技计划项目的专家评估与行政审定制度的补充与完善,包括审查项目是否符合项目计划指南、是否重复研究、是否存在相关科技管理办法规定的取消申报资格的情况等。对项目进行严格的形式审查,是加强对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规范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举措。首先要编制科技项目审查要点,明确哪些内容是合格的,哪些内容是不合格的;为保证所编制的审查要点被严格执行,也为了确保对项目的形式审查更加公正合理,可成立并规范分权制衡的项目考察小组,小组内部成员共同协作、相互监督,把好科技项目立项上水平的第一道关。此外,要尤其重视科技查新,严赌重复立项,完善当前科技查新管理体制,建立立项科技项目数据库。
(四)公正的评审程序
逐步完善和健全一套客观、公正、科学可行的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体系。进一步制订并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的有关规定和办法,优化管理流程,修改项目申报材料的相关内容,不断优化立项评价指标体系。为保证评审程序更加公正公平,成立科技项目评审分权制衡组织机构领导小组,分权制衡、互相监督。
同时,改革立项评审体系,将项目考察、专家评估和行政审定三个步骤经量化后采取百分制,各步骤所占权重分别为10%、50%、40%。考察审查主要考察科技计划项目的真实性、企业承担项目能力、项目进展情况等内容,占权重为10%;专家评估主要是由行政审批科牵头组织相关专家采取现场评估、集体论证等形式对申报项目的重要性、创新型、先进性、经济和社会效益、技术路线等方面进行评估,评估分数占50%;行政审定主要是根据政策导向对申报项目的重要性、导向性、诚信性等方面进行审定,占权重为40%。
(五)合理的专家组成
科技创新只有高起点、高标准,才能带来高效益、高回报,要以严格的制度遴选出学科、结构合理的项目评估专家,从而确保高水平的专家以高标准筛选出高水平的项目。评估专家小组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和要求。首先,项目评估专家小组成员应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良好的科研道德,其学术背景要与项目的研究方向密切相关,熟悉烟草科技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其次,为实现跨学科联合科技攻关,发挥科技创新的学科优势互补和交叉集成效应,专家小组内部要实现学科配置合理、专业配备科学、知识结构适宜;最后,不能让项目决策层参与项目评估。
参考文献:
[1]何海云.科技项目立项评估体系建设[J].甘肃科技,2009(17).
[2]王蓓.关于重大科技项目立项评估的探析[J].民营科技,2008(06).
[3]刘荫明,张福俊,刘谦.浅析科研管理之避免重复立项[J].科技管理研究,2010(21).
[4]陈劲.研发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5]康博宇.我国科技项目立项评价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1(20).
1.1高校科研成果脱离了社会的实际需要
科研成果本身的先进性、创造性、成熟度、可操作性是科研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1]首先,很多高等院校立项的初衷就偏离了为社会服务的方向,立项的原因主要是为了评职称、涨工资、买房子等个人利益,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缺乏深刻认识,由此导致了立项的意义偏离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再者,由于长期以来受经济办学模式和研究模式的惯性所致,一部分从事科研人员在研究选题时,只注意文献的检索,专为学术而研究,成果远离市场需求,远离市场。在高校,许多教师和学生有很多奇思妙想,但是这些想法和实践得出的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市场才是关键,科研成果需要十分契合市场的需求,有突出的竞争优势才能够吸引投资,得以转化,但是高校的很多科研成果在这些方面往往很难完全符合市场的要求,从而很难将投资者的目光吸引过来。
1.2企业的科研水平对高校的科研成果也严重的不适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科技创新和进步的主力军,技术创新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前提。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可记得创新在企业中的作用,为了节省资金企业往往和乖哦等学校进行合作,利用高的那个学校的科研力量来增强企业的科研能力。但是企业对高校科技成果的消化、吸收高校的科技成果,最后必须通过企业的行为才能转化为生产力。一方面企业需要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高校也有许多这方面科研成果,但由于许多企业缺乏对高等学校科研情况的深入了解,特别企业是对高等学校科研运行机制了解的更少,对高校的研究能力和水平知之甚少,另一方面高校对企业的科技成果需求不甚了解,所以二者很难结合到一起。另外,一些企业热忠于所谓的“概念”炒作,不愿意真正投资于高新技术,致使许多高新技术的转化中途夭折。
成果考核制度缺陷。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商品化缺乏明确的计划和指标要求,对科研成果的转化软约束。大多数高校管理部门仍按教学机制运行,科技系统的结构格局和资源配置不合理。只重评估研究前期理论成果,不重评估后期成果社会效益,科技成果主要*相关专业人士进行“评估”,而不是按照成果的市场转化前景和可能效益来评估。
1.4资金的缺失使许多高校科研成果束之高阁
在我国,从课题研究到实验室成果的研究经费,大都是由高等院校自己组织或者通过国家科技项目拨款或自筹资金投入的,[2]虽然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科研的重视,对高校的投入也越来越大,但是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教育经费在国家预算中的所占比例还明显偏低。资金上的欠缺使得某些高等院校,虽然有好项目,也有好的人才,就是缺乏资金和设备导致项目流产,或者进度缓慢,或者虽然已经取得成果,但是缺乏推广,形成不了生产力。因此,许多科研成果实际上成了放在保险柜里的一纸空文,如同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二增强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手段
2.1建立合理的科研管理体制制度
最大程度地减少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对科研项目是否入选的干预,关键是要在科研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建立科研项目“同行评审”机制。科研项目的评审人员,必须是科研和学术同行,对评审项目拥有足够的前沿知识,而不宜采用如候选人的职务、职称、资历、学术组织成员等与专业水平无关的标准。同时,要坚持利益相关时的回避原则,凡是评审者的个人利益会影响评审结果,或评审结果会影响评审者个人利益的,都应当实行回避,尤其要防止朋友、同学、学生、导师、同事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评审”。最后,还要保证项目评审人员对评审对象做出独立评审,评审机构在综合所有评审人员的意见后,再得出最终评审结果。
2.2高等院校的科研立项要面向市场
要加强高等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联合协作。高校科研人员积极从事技术发明,并通过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等形式,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高校科研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在开展科技创新的同时,不断为社会提供经过严格科研训练的各类专业化人才。为了促进科研成果推广的顺利进行,要多方面采取措施。要面向市场需要,加强立项的审查工作;要积极采取那些技术开发与推扩使用紧密结合的组织形式;要采用各种形式,进行技术转让或入股;要加强技术培训和宣传工作;要面向广大企业的技术改造,采用新的技术成果,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使科研成果形成显示生产力,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2.3增加科研投入
科研的基础是科技经费的投入,高等学校要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尤其重点学科、重点项目的投入,使之有充足的资金组织精兵干将,有充足的资金购买各种试验设备,高校财务部门应及时掌握国家有关政策、教育主管部门的重大决策,协助院领导和各部门认真规划,加强预算的科学性性、可信赖性,尽量通过项目申报等方式来争取财政拨款。[3]为科研创造最好的条件和环境。同时,也要加大对科研成果转化的投入,建立起专业的科研成果推广人或者借助社会上专业的科研成果中介人,最大程度的利用社会资源,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这不仅会创造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带回的资金又可以反过来增加对科研的投入,形成良好的资金循环链。再者,科研投入不单单是学校的事,也是政府的事情,事实上在中国主要是考政府的投入,政府要在资金安排上把对学校的投入放在最顶端,把科研投入作为重点,政府还要努力的做高等学校和企业的“媒人”,努力促成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2.4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其科技成果推广体系
要注重和技术需求方或潜在技术需求方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地沟通和交流,注意把研发人员、技术需求者以及投资机构、社会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都吸引到统一的平台中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科技成果的评估、检测、包装和推广。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配套条件,这需要政府牵头,吸纳企业、高校、市场和技术中介等组织参与并使各方面共同努力。特别是各相关方需要协调利益关系,分担风险,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配套条件建设。
总之,基于高等院校组织结构与其职能上的独特性,要将我国传统上以教学为主的高等院校塑造成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机构,就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独特作用。
[1]马陆杰浅论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中国论文下载中心07-01-26
关键词:农业;科研管理;建议
科研管理不仅仅是管理一些的科研档案,还包括学术活动、科研信息、科研计划、课题实施和科研成果等方面的管理。科研管理工作是科研工作中一个重要辅助的组成部分,它能够确保科研工作的顺利运行。争取到各类科研项目能给科研单位带来一定的科研资金,并能够提升科研单位在同行业中的地位,因此“重立项、轻管理、重成果、轻执行”的现象在大多数科研单位都会出现,这类现象的发生归根结底是由于科研管理工作做得不到位造成的。农业科研管理面对的是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在工作上适当的引导、严格地把关以及热情的服务对于科技人员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求科研管理人员除了具有“严谨、求实、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外,还要有“甘为孺子牛”的服务意识。为了解决在农业科研项目的申请、执行及验收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严格规范农业科研项目管理制度
1.1 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档案制度 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在科研管理工作中的尤为重要,是科研活动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农业科技档案记述和反映了科研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活动的整个过程,是储备科科学研究成果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手段,是保障农业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技术资源。管好用好科技档案是提高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因此,必须加强科研档案的管理。档案员及时向项目负责人收集科技档案资料,进行整理和保管,并提供科技档案的利用服务;项目负责人在科研计划立项实施之初,要按照档案管理制度的要求认真积累各种资料,直到成果验收鉴定后,提交给档案室。科技档案主要包括:(1)调研报告、可行性报告(开题报告)、课题立项申报书、课题论证材料、文献综述、计划任务书、项目合同书、会议记录等;(2)总体设计书、年度试验设计、年度总结、照片、计算机软盘、图表以及试验记录等;(3)课题总结、技术总结报告、研究应用报告、研究工作报告、检索查新报告、各种数据的检测报告,鉴定(验收)申请表及审批材料、专家鉴定意见,鉴定证书、成果登记报告表、成果证书以及农作物新品种审定(认定) 证书等;(4)奖励申报书及审批文件、奖励证书;(5)推广应用技术文件和工作总结、技术转让协议和合同、用户反馈意见、效益证明及宣传报道材料。
1.2 建立健全农业科研管理制度 科研管理工作之所以能够顺利的进行,首先必须建立一个规范的科研管理模式,其次还要有一个科学的、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这就要求以国家科研项目制定的管理办法为依据,以科研管理为核心,以优秀科研成果为目标,以规范化服务为宗旨,制定适合本单位特点的科研管理制度,充分调动科研管理工作者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科研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制定比较完整的科研管理制度主要包括项目(课题)申请立项、组织实施、成果鉴定、经费管理、科研评估、科研奖惩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形成《科研管理制度汇编》,并在执行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完善制度。
1.3 坚持动态跟踪管理 首先,抓好项目(课题)的前期申报工作、建立科研档案。科研管理人员应该及时撑握科研项目(课题)申请信息,并及早通知单位的科研人员,为项目(课题)申请者有充分的撰写时间。当项目(课题)被批准立项后,应及时将立项通知及相关的管理办法转发给课题组,使其掌握研究程序及注意事项。重点抓好课题组研究人员、实施方案、科研经费的组织落实,增强项目(课题)主持人的责任感,从而保证课题研究计划的及时顺利开展。同时为立项的课题建立跟踪档案,确保各项文件资料可以及时归档。
其次抓好项目(课题)中期检查。改变简单的档案管理,实行动态跟踪管理。根据课题的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做好项目的中期检查、评估以及督促工作,重点关注中期科研成果,以保证及时了解(项目)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和课题经费的使用情况,通过检查发现问题,对计划实施和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违规行为及时予以纠正。对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给予支持、协调解决,确保科研课题能够顺利进行。
第三要做好项目(课题)验收结题的奖励工作。科学研究工作水平的目标和最终体现就是出成果,这也是衡量科研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科研项目(课题)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是督促项目(课题)主持人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完成科研总结。因此,在后期管理中根据项目(课题)的进度安排,按期结题,并组织好成果鉴定、评审以及申报奖励工作。对于实际应用意义大、推广效果显著的科研成果要予以高度重视,扩大科研成果的宣传及推广应用力度,使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实际当中。
科研评价认定只局限在传统体系上,缺乏以现实生活为依托的综合多学科的知识.在科研评价上,仍然以单一的成果作为最终的评定标准的现状,造成了学生的关注点不得不聚焦在科研表面的成果,缺乏学术延伸,极大打击老师学生的积极性.
2学生课题立项的作用及意义
2.1促进学生融合,拓宽知识面
学生课题立项一般是不同年级组合、不同专业知识结合的过程.通过成员搭配,合理运用团队资源,团队成员间分工合作发挥各成员的特长,共同完成工作,达成共同目标.通过科研立项研究过程,结合课题实践,弥补专业知识不足等劣势,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优势,使项目能更好的实施.学生课题作为一种社会事业,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后果.尤其是现代全球化复杂的背景之下,不可避免地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仅靠片面的理论知识是无法胜任的.而课题立项恰恰可以将不同知识进行融合,并对这些能力有积极促进作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此同时,大学生专业实践是大学中必修的一门课程,但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具有盲目性,难以实现专业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局限于案例教学、情景模拟以及“走马观花”的参观实习,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也仅局限于课外活动和第二课堂,两种实践过程都缺乏目标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处于割裂、无沟通状态.专业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体化就是学校实践活动涉及的各类资源的最大效用,将灵活性和统一性有机结合.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一体化既可以是实现过程,也可以是计划目标,它是专业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互补和联动机制的构建.这可以极大程度的促进公共管理教学的改革.通过课题立项可以较好的规范实践的管理,对提高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2.2促进自主学习,提升科研能力
随着全球格局的加速发展与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承受力面临着更苛刻的挑战,社会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及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面临着社会现实问题与个人价值实现的深层矛盾,这种矛盾和困惑所造成的浮躁心态使大学生难以静下心来扎实学习自身切实所需的知识技能.传统“以教师为绝对中心”的教学模式学习,大学生自学的支持服务系统不健全,课程资源不配套等问题,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受到了压抑.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层次分明的思维方式是成功开展科研活动的前提与基础.科研立项,在平等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课题,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运用学生对科研的求知欲,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判断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学生团队的自我督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运用学生与团队内外合理施压,使得学生在科研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力,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
2.3促进全面发展,提升就业能力
公共管理类专业是培养以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为目标.通过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确立有意义的项目课题,进行深入有价值的科研活动,以促进自身能力的全面提升,为将来的就业增添砝码.
2.3.1通过科研立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对项目课题的研究过程就是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式,灵活利用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过程.另外,科研立项作为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基本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创造型个性品质的开发.创造型个性的发展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而追求学生具有创造性的自由发展正是科研立项的最高价值目标.
2.3.2通过科研立项,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加强培养学生自身科研能力,教师有意识的引导、组织学生参加科研立项活动或直接加入教师的课题组,参与课题研究,共同完成较大的研究项目.以共同科研实践来充分调动学生科研的积极性,加快、加强学生科研素质与能力的培养.2.3.3通过科研立项,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学生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学生科研立项一般是由学生团队完成.通过团体合作,在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的同时,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加强促进学生团体协作的理念,塑造学生蚁巢协作的观念,在体现个人能力的同时,与团队其他成员形成科研成果的互利互惠,通过彼此学习、坦诚交流,达到共同提高,在团队协作与督促下不断发觉自身潜能.2.4促进教学相长、服务社会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将自己的成果、经历和科学思维方法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师将指导学生科研所产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带进课堂,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革,丰富了课堂教学,这不仅使教学更贴近学生需要,也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质量.另外,作为在校学生,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缺乏社会阅历和社会经验,但通过科研立项活动促进我们充分使用现有的资源,去实现自身的价值.科研实践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形式,大学生在科研实践活动中走出校门,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充分了解国情,促进大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研实践活动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培养锻炼才干、增强社会责任和服务意识、促进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3学生课题立项的实证研究
近年来,用人单位到高校挑选毕业生早已不是停留在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管理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等日益重视.为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校对学生从事科研活动日益重视.但长期以来,基于公共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更偏重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相对缺乏创新意识,这难以体现高等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的优势所在.我国的一些高校也对学生科研工作做出了探索的尝试,比如中国科技大学与1999年提出了“大学生研究计划”;复旦大学李政道教授设立的专项学生科研基金;浙江大学从1998年开始开展的校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每年投入经费20-50万元,每年立项1000项左右;北京大学设有两项学生科研的专项基金,由教务部试验班办公室管理,提供机会使学生能加入到教室研究工作中,也支持学生的自主科研项目;教育部从2007年启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2007-2010年共资助15000项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本文选取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不同年级的170个人进行问卷调查.在调查中显示,约57.9%的学生认为由于学校经费资助不足、开展形式单一等原因而不愿意参加科研立项.由此可见,通过课题立项,建立较为完善的组织机构、给予配套经费的支持,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保障项目的实施,促进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积极性.同时,以上的数据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学生课题立项的实证研究可行性.本文依据笔者学生辅导员的实践经验进行验证.
3.1增加科研立项方式,发挥学生自主性
在高校内部本身可以在原有学生自主科研立项的方式基础之上,适当的增加申报方式.真正体现出培养学生学习和参与科研实践的主动意识,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育模式.同时我们可以采用把学生科研项目与毕业论文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大学生参与科研积极性的问题.例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科技协会组织同学参加院级课题立项,采用教师立项学生选择参与,教师学生共同立项等多种方式,发挥学生自主性.在院级立项中,学生积极组队立项,覆盖面达72%.
3.2加强项目化管理,采取激励机制
加强大学生科研立项多边化管理,合理运用激励手段,提高学生对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合理、层次化运用奖励机制,分级别,逐级递增奖励额度,激发学生的荣誉感,激励学生对先进美好事物的追求欲.同时,各项奖励可以通过奖学金,三好学生评定及毕业评定等方式,物质层次与精神层次相结合.将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成绩作为学生个人能力的一项评定标准,进入学生的档案.这样学生申报积极性将更高,项目结题率将会改善,结题效果也会更好.例如,针对学校相关活动,科协开展院级课题立项,对项目进行全程跟踪,随时监控项目的实施情况,针对项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对于优秀项目实施追加经费支持,并在年度评定上进行政策倾斜.3.3完善教师指导制度,建立教师激励体系建立完善的师资队伍,选择具有扎实专业知识、较强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教师,促进教师指导学生科研机制的完善,做到切实为学生解疑答惑,开阔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质性提升.同时也可以尝试建立类似于导师制的一种教师辅导制度,加强教师和学生双向了解和沟通.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学校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将指导学生科研记入教师的工作量,并给予相应奖励,以激发教师的指导力度,提高教师指导学生的积极性,关心学生科研项目的进展程度.
4结语
关键词:高职;教育成果;应用推广
从中专升格而成的高职院校也跨入了高校的行列,只是其教育管理层面属于职业教育,但对于高职院校本身而言,层次还是提高了一步,因此,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提出教学、科研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指导思想,或者叫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和不断探索,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服务能力较中专时代有了很大提升,但科研成果的数量、质量到底如何,社会贡献度到底有多大,笔者在此就高职院校教育类科研成果的应用情况进行探讨。
一、目前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状况
当前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论文(教育类、专业类)、课题(教育类、少量的自然科学类)、教材、发明专利;参与科研工作的人员以专任教师为主,辅以少数具有专业职称的其他人员;从事科研工作的最直接目的是为职称晋升,辅以科研考核的需要;科研任务的来源主要有教育系统、行政管理系统、社会科学研究系列、少量横向科研课题,以参与的形式居多。由于在中专时代教师没有科研任务的要求,进入高职院校后,迫于与高校接轨,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对教师特别是有职称的人员都提出了科研工作要求,但实际情况是:教师科研多迫于评定职称的压力,发表一些教育教学体会的论文、或者是专业教学内容中与专业有一点关系的论文,而以专业研究自发撰写发表自己学术成果的不多,更难的是自己没有以一贯之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很难形成自己独立的研究体系,这也是造成目前高职院校研究成果90%以上表现在教育教学类,而专业类研究并不多的原因。这与高职教育的专业特点并不相符。
二、教育科研成果的形成过程
教育类科研课题的来源主要有国家级、省部级、专业指导委员会、学院自立项,每年这些有研究任务的机构都会课题申报指南,教师则根据指南的范围和申报要求开展课题申报准备,结题时间一般在2―3年。通过2―3年的研究,大多数教育类科研课题的结题成果为论文和研究报告,如果层次稍高点,那最多也就是一本专著。而且教育类科研课题的研究方法大同小异,如调查问卷在设计时是全省部分高职院校,而实际操作则以本校某个班学生为样本,因此,研究的第一步基础数据采样不准确。再就是研究过程不全面,在课题设计时,研究团队整齐划一,一旦课题申报成功,完成研究任务几乎靠主持人,造成这一事实的原因有申报团队并不是科研意义上的团队,而是为了体现研究团队的外在表现,如年龄、职称、专业、单位等。再就是职称评定过程中,主持课题和参与课题差别太大,因此,很少参与课题的成员会尽心尽力,将自己的研究与团队的研究相结合。开题论证和中期检查不充分,也是造成科研成果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按照课题的级别不同,主持人对课题的重视程度会有不同,但总体来说,论证范围不广、讨论不深刻、专家指导不详细或缺乏针对性等,都是在课题研究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而且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研究成果形成后,不要说是在全国、全省推广,就是在本高职学院、本系部也很难推广应用,这样就不会体现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三、教育科研成果推广的对策
教育类科研成果的形式,主要是论文和研究报告,论文中体现的应该是观点和方法,研究报告则全面反映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过程,这些成果如何推广应用,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因为结题不需要出具使用证明,也不需要实验结果,这也是教育类科研与技术应用研究的根本区别。所以,如何将这些“软”的观点、方法具体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切实推广科研成果,以便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发挥科研的价值,还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难题。在此,笔者提出以下拙见,仅供参考和借鉴。
1.完善教育科研成果管理机制
由于教育科研成果不像大多数自然科研项目,没有在具体的产品或对象上加以验证,所以,对教育科研课题的结题更应该体现隐性与显性的结合。在结题验收时,应该将教育科研成果显性的内容也纳入评价体系,尤其是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更应纳入评价体系,以便在机制体制方面促进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如结题后的跟踪机制。还可以在课题经费管理上加以约束,应用推广好的成果追加课题经费,以此激励成果的推广应用;还可以制订制度对课题主持人在课题申报中始终如一地研究某一方向,而不断形成系列成果予以大力扶持,而不是在同一方向研究上限制其课题申报资质等措施。通过这些制度设计,可以不断提升教育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水平,从而实现研究的价值。
2.建立科研过程、成果公示机制
对于教育类科研课题申报立项后,高职院校研究管理机构应尽快公示其课题申报材料,目的是让其他教师知晓和关注其研究内容,以及团队成员的构成,并从其中寻求自己在教学研究中所遇到的困惑问题,能从他人的研究过程中得到解决。由于一般的研究过程是3年左右,那么按课题研究进度,定期公布各课题研究成果,如论文的名称、发表期刊、主要观点、解决的问题以及调研报告的详细资料等。通过公示各课题研究过程和主要成果等措施,一方面可促使研究团队更加自觉地按课题申报书的要求开展研究,落实每一项研究内容,达到预期的研究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更多的教师享受科研成果,并从中学习研究方法,获取研究数据和观点,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
3.定期举办科研成果展示
一般而言,教育类科研课题的来源有国家级、省部级(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院立项等。而比较集中的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每年都会有几个,院级课题立项则会更多,也有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立项的部分项目。在这种以教育科学研究为主体的高职院校,举办科研成果展示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广大教师以从事职业教育为主,对许多教育方面的焦点及热点问题会有共同的认识,这也为成果展示提供了好的群众基础;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共同参与,科研成果展示可在二级学院或大学院组织,都可以要求学生参与,让学生共同分享教师的教学经验、方法创新和教学改革成果,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从事科研的基本素质,聆听教师从事科研的艰辛,知道科研成果的来之不易。
4.建立科研成果推广应用评价体系
关键词:科技查新;知识产权;专利;新产品;决策服务
科技查新是指通过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等手段,运用综合分析和对比的方法,为评价科研立项、科研成果、专利等的新颖性提供文献依据的一种信息咨询服务工作。查新是通过知识、信息和文献进行的一项智力活动,必然会涉及到有关著作权、专利权、版权等问题。知识产权是智力成果的创造人依法所享有的权利和生产经营活动中标记所有人依法所享有的权利的总称。它是一种无形财产,具有财产权和人身权双重属性,必须经过法律直接确认,并具有专有性、地域性和时间性。因此,科技查新与知识产权相互联系,关系密切,在知识产权保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科技查新的作用
科技查新工作的开展可以大大提高科研立项和科技成果的评价水平,避免许多低水平的重复劳动和鉴定评奖的失准现象,能够有力地促进课题立项和成果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过去的20年中,科技查新工作作为一项较深层次的情报咨询工作,对我国科研工作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是就我国科技查新工作发展的现状来看,由于科技管理体制和查新工作自身出现的一些问题,查新工作的作用正在减弱,一些问题日益凸显。在查新工作中,由于对新颖性的判断标准没有统一的界定,加上一些人为因素,使得具有查新报告的科研项目几乎100%是肯定性的查新结论,查新似乎成了科研工作“锦上添花”的工具。另外,项目管理者和项目审批者对查新报告本身不够重视,审批的时候不是以项目的查新点为标准,致使查新成为了一种形式,不能在立项和成果申报时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因此,如何定位现今科技查新工作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认清科技查新与知识产权的相关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科技查新与知识产权战略的关系
从科技查新工作的发展可以看出我国的科技查新工作是有关部门为了提高科研立项和成果鉴定与奖励的严肃性、公正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弥补专家评议的不足,通过相关政策的强制性规定,在原文献检索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在其发展初期和中期,带有一些我国的特色。但我国的科技查新工作在本质上与国外的一些情报咨询与决策工作是相同的。只是在称谓、表现形式等方面有所不同,结合目前的科技发展水平看,我国的科技查新工作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会以目前的形式存在和发展日。而相比我国行政管理干预下的科技查新工作,国外的情报咨询工作开展的更好,在避免重复和浪费的前提下,促进科研机构和企业在本国的科技体制下大力进行知识技术创新,这是因为他们十分注重知识产权制度的战略研究和运用,有了很强的知识产权意识,即使没有管理部门的硬性规定,他们也会自觉地在立项或专利申请之前进行情报咨询。
知识产权战略应是一种以权利保护为主要内容的整体战略,这不仅仅是法律问题,而且更多的是与国家科技政策、产业政策、文化政策、教育政策等相关的公共政策选择问题。从国际知识产权的发展趋势看,许多发达国家在不断加强自身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其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均制订了本国的知识产权战略,以推动知识产权的改革。我国也已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制度,但是和知识产权强国比起来,我国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还很不完善,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制定适合我国特色的知识产权发展战略。
3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需要科技查新
1校级社科项目运行管理现状
校级社科项目每年组织审批一次,运行管理过程分为组织申报、立项申请、学院学术委员会评定、学校专家会议评审立项、签订项目合同书等若干环节。在项目评审环节,评审专家组由校内同行业的6位学术专家和1位财务专家组成。项目申请人以现场多媒体汇报的形式,从项目选题、立项依据、研究思路、研究基础、方案设计、技术路线、创新程度等方面进行阐述。评审专家组在听取申请人汇报的基础上,围绕项目设计进行具体提问,再根据汇报和回答情况综合考虑项目的可行性和创新点等内容,对每项项目进行现场评审打分。最终,校学术委员会根据每位申请人评审环节得分情况,决定最终予以资助的项目名单。从2004年至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进行了九次校级社科项目资助立项(2008、2009年未开展),立项数和经费投入情况详见表1。表1的数据说明校级社科项目的经费投入从2011年之后大幅度递增。其中,2014年的经费投入是2004年的4.5倍,体现出学校对社科项目重视程度,说明该校对社科项目的培育意识显著增强。然而,随着校级社科项目规模的逐年扩大,项目名额和经费数目不断增加,项目运行管理中暴露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对校级社科项目运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研究从优化创新其运行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管理效果和管理效能,最大程度发挥经费投入的使用效能,成为校级社科项目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校级社科项目运行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2.1项目类型单一目前,校级社科项目所设置项目未进行专业划分,类型单一,导致申报项目时出现“扎堆”现象。在项目申报过程中,职称级别和年龄层次不同的申报人都在申报同一类型的校级社科项目,造成青年博士立项少,绝大多数项目都被副高及以上职称科教人员获取的结果。以2010—2014年5年的校级社科项目立项数为例,青年博士获批的项目仅占17.9%,不到项目总数的五分之一,剩余的项目获批者均为副高职称以上,其中又以正高职称居多(详见图1)。青年博士申报的校级社科项目在进行评审时,评审专家论资排辈观念普遍存在,在决定资助对象时把立项机会更多的留给工龄较长、职称较高和资历较深的科教人员。这种情况下,不仅打击了青年博士申报项目的积极性,不利于青年学者科研能力的锻炼和科研素质的提升。在这种背景下,科研项目的综合效应难以充分发挥,不利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2.2项目执行期限短校级社科项目的执行期限为2年,成果形式主要是专著和论文。其中,对专著要求是其必须正式出版,对论文的要求则是必须在认可的核心期刊上发表2篇且需要见刊。从近年来各类项目成果的形式来看,90%以上是学术论文的形式。对于社科项目研究而言,学术论文又以实证分析居多,需要足够的数据支撑。通过对近年来各社科项目的统计分析,绝大多数项目运行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因此多数项目研究周期较长。此外,通过对部分项目申请人进行访谈,在有限的期刊资源与待数量日益增多的背景下,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研究取得一定成果后,成果的发表过程耗时较长。论文见刊周期增长直接造成部分项目不能在规定时间内按期结题。
2.3项目跟踪管理环节缺失校级社科项目存在重立项、轻管理的现象。由于疏于管理,部分项目较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取得任何研究成果,一些项目甚至被搁置,处于暂停状态。此外,部分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项目,有机会争取高级别社科项目的项目也因管理缺失导致产出较低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校级社科项目跟踪管理环节缺失,没有项目的开题论证、阶段性考核和结题验收环节。跟踪管理环节的缺失,项目进展情况难以得到督促和检查。同时,项目的过程管理缺失下,无法对项目的既定研究成果进行审查。校级社科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一种“福利”,最终结题形式化,客观上造成项目无人监督管理的情况,造成科研经费的浪费。截止到2014年,校级社科项目立项数已经累计到283项,经费投入累计至537万元(见表1),然而,在2010年之前,由于没有结题验收环节,导致144个项目由于时间久远、人员变动等诸多原因而无法进行结题验收。在2013年9月才对2010、2011年立项的57个项目进行了专家会议验收,其中有12个项目以“没有完成既定目标”申请延期结题,剩余45个项目进行了验收。虽然45个项目通过了结题验收,但从项目完成情况来看,总体质量不高,研究成果创新性不高,项目成果产出不多。仅有少数项目在校级社科项目的研究基础上成功申请到高级别社科项目。在项目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开发方面,现有的校级社科项目成果转化率低,造成科学研究的极大浪费。
2.4项目经费使用率低以2012年校级社科项目为例,2012年共资助项目23项,执行期限为2年,结题验收截止至2014年,但是由图2的数据可以看出,23项项目中仅有1项项目经费使用率达到100%,近三分之一项目的经费使用不到50%。类似情况在历年同样存在。3.5项目培育效果不显著设立校级社科项目的初衷是为了培育省级、国家级社科项目,然而从2010—2014年五年校级社科项目和省级、国家级社科项目立项情况来看(见表2),校级社科项目对争取省级、国家级社科项目的影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没有实现项目数逐年稳定增长的预期目标,省级、国家级社科项目的培育绩效没有达到。
3校级社科项目管理创新
3.1项目类型多元化因申报群体不同设置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完善项目资助类型。重点项目,为争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课题奠定研究基础。主要针对农林高校的科研特色和优势,资助具有一定研究基础和创新性的项目,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新兴学科的发展,鼓励科研团队的形成。同时要求重点项目申报人员具有正高职称,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结合目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实行自由选题。对于一般项目而言,主要为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做前期工作。设置的目的在于扶持和培养中青年科技人才,为其科研起动提供支持,此类项目重点申报群体为青年博士。项目类型多元化能够满足不同申报群体的项目诉求,特别是针对青年博士的一般项目,能够充分调动这类申报人的积极性和科研热情,带动学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推动学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建设。此外,还可根据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设立项目,如:优秀社科青年人才项目,资助人文社科研究方面有创新思维的优秀青年科研人才;人文社科基地项目,资助省部级人文社科基地,针对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和学科领域新的生长点开展深入研究;以及围绕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的跨学科、跨院系联合研究。由学校人文社科基地学术带头人或科研骨干按项目进行申请;匹配专项资金项目,对当年度获批的下达经费小于2万元的省市级人文社科项目给予一定比列的经费匹配支持。
3.2项目申报规范化加强项目的规范申报,严把项目申报环节,提高项目质量,排除不切实际、不可行、好高骛远、故意夸大预期研究成果、创新性不够的项目,为项目能够高产出、按期结题、申报更高级别社科项目打下扎实的基础。实行限额申报,重点项目每年资助4项左右,每个项目资助金额8-10万元,一般项目每年资助20项左右,每个项目资助金额3-5万元。并且将申报指标根据每个学院(系、部)的教师数量,在考虑学科发展均衡的前提下分配下去,学院(系、部)直接面对广大教师,可以根据学院(系、部)学科发展实际需要,按照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的申报要求,由院(系、部)学术委员会对本单位所报项目进行严格筛选,择优按指标上报学校。通过这种方式,强化院系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学院(系、部)在项目申报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激励申报人员在激烈的竞争下提出更好的研究课题,设计出更高水平的项目方案。
3.3项目合作对象多样化在进行项目设计的时候,要注重与其他高校教师和研究机构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开展,加强信息交流,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取长补短,既能有效提高科研水平,又能确保项目的完成质量,为下一步申报高级别社科项目做好扎实的储备工作。另外,要积极开展与大中型企业之间的合作研究,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粮食安全问题重视程度加强,越来越多的工贸企业、营销企业和社会游资进入农业领域,通过与农业高校开展科研合作开发新的农业产品和服务。正好趁此契机,加强合作,设计具有实践性和开发性的项目,体现农林高校的特色优势研究领域,
3.4项目管理系统化
3.4.1延长项目的执行期限,增设项目的开题论证、阶段性考核和结题验收环节将项目的执行期限由2年延长为3年,以保证项目按计划顺利完成。项目立项后,项目负责人与科研管理部门签订项目合同,在项目合同书中明确规定项目开题论证、阶段性考核、结题验收各环节的具体时间、研究进度、完成成果等核心内容。合同书签订后的一个月内进行项目开题论证,以便完善项目研究方案,提高项目的可行性,确保项目按计划进度完成。在项目进行到一年、两年的时候,组织项目阶段性考核会议,对按时完成合同预期任务,阶段性成果突出的项目负责人,给予肯定和奖励,并在日后高级别社科项目申报中优先推荐。对执行不力的项目负责人,视情节给予相应的处理。对到结题时间的项目按时组织结题验收,由校学术委员会评审,认定通过结题的项目。若由于客观原因(出国、进修、读博、休产假等)无法按时结题,负责人要向科研管理部门提交正式的书面延期申请,由校学术委员会认定是否可以予以延期。一个项目只能延期一次,时间一到必须进行结题验收。如果没有通过结题,则在校内通报批评,撤销其项目,并且三年内不得再申报校级社科项目。若在项目执行期间获批国家级社科项目,则视为自动结题。通过系统性的项目管理能够有效提高项目的结题率,显著增加高级别社科项目的获批数。
3.4.2掌握项目经费使用情况,分阶段进行拨款将资助项目一次性拨款改为三年有要求分阶段拨款,项目经费按照50%、30%、20%的比例分三年划拨。当年拨款的执行在关键时点应达到相应的序时进度,于每年的6月底、9月底、12月底分别达到50%、75%、100%。项目负责人要求每年向学校科研管理部门提交详细的项目进展情况汇报材料及经费使用明细,编制科学合理的经费预算,科研管理部门要联合审计部门、财务部门定期组织同行专家对项目开展状况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查,对项目成果进行综合评定,分析课题研究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课题经费使用效率如何等。如当年有剩余经费,项目负责人要根据次年项目的实施计划安排,实事求是提出当年剩余经费在次年的使用方案,如果使用不完,要及时上交学校,纳入学校统筹安排,学校下一年度再归还项目负责人。如当年剩余经费在次年使用方案中安排使用完毕,但年底仍有结余,当年学校自动收回,不再下拨。如连续两年发生这样的情况,则终止该项目,追回之前下拨的所有经费。对于三年经费都使用完毕却没有任何研究成果,没有完成既定目标,无法结题的项目,或产出极少且质量较低没有通过结题验收的项目,予以撤销,追回全部经费,并在校内进行通报批评,以力求所有经费真正用于项目研究。
4结语
关键词 高等学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命中率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重要活动,是实现高等学校三大职能(发展科学技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高等学校水平的重要标志。自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始终坚持“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资助原则,高等学院和科研单位已把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数量和质量看作衡量自身科研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如今竞争比较激烈的环境下,怎样才能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命中率,已成为了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必须面对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结合近几年科研管理工作的经历,就抓好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1 领导重视、积极组织,层层落实
学校一直把科研项目立项作为科研管理工作的永恒主题, 学校和各有关院、系(所)对此都给予足够重视。在每年3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工作结束后,学校主管科研的校长就下一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工作开始了积极准备,亲自部署,广泛动员。各有关院、系(所)根据国家、学校的要求进行动员并层层落实。让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重要意义,并全面分析去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和获得资助的整体情况和取得的成绩,让科研人员充分的树立信心、积极准备、争取机会。申报项目前期,主管科研的校长多次亲自率领科学技术与产业部各处室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先后赴各有关院、系(所)等地推进基金申报工作,要求各有关院、系(所)精心组织所在单位的申报工作,严格把好质量关;要求科学技术与产业部科学技术处做好组织,协调和服务。经过保姆式三阶段跟踪指导、信息咨询等服务,在广泛动员的基础上,根据课题指南要求和学校的优势,将建议指标下达给各院、系(所),同时动员有实力、又有较好前期研究基础的教师重点申报。在领导的重视和大家共同努力下,近五年来,我校申报项目数出现快速增长的势头,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受理我校申请基金项目为320项,2009年受理435项,2010年我校科研项目申报数量明显增加,受理项目为722项,2011年受理888项,2012年受理1097项,2013年受理1047项,连续两年突破1000项,成为2013年江苏省集中受理期申报数量唯一超过1000项的申报单位,为争取更多项目的立项资助奠定了基础。
2 提高项目申请书的质量
申请书的质量好坏是决定是否获得立项的关键。申请者在确定科研思路以后, 应认真考虑怎样用最简练、准确、易懂的学术语言把自己的科研思路在申请书中准确地表述出来。目前,学校引进了很多优秀的海外留学人员,有些教师由于刚从国外回来,虽然他们有很好的科研思路和工作基础,但是他们在基金项目的内容表述上还不简练、准确,往往申请项目很难获得批准。就此情况,学校举行了一系列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书写的讲座,并聘请专家进行保姆式的指导。通过这些方式,教师觉得受益匪浅,避免了不必要的失误,提高教师申请的命中率。
3 提高申请者自身科研水平,加快人才队伍的建设
人才培养也是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命中率的关键,学校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特别是最近3年来,我校科学研究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高水平的增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增多。这也为后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同时也加强了对现有师资队伍的培养,并设立了校级的预研项目,对有一定工作基础和有较好科研思路的教师给予一定经费支持,为教师提供更好的科学研究的平台。学校在多方面的努力下,近五年来,我校科学研究水平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来看,2008年获批准68项,2009年获批准95项,2010年获批准176项,2011年获批准232项,2012年获批准265项,2013年获批准310项。连续两年经费超过1亿元,2013年经费突破3个亿。
4 加强科研项目的管理
严格的形式审查也是提高命中率的重要环节,管理部门在项目申报前对各个学院的科研秘书进行专门的形式审查培训,并制作标准的申请书写格式供申请老师和科研管理人员参考。在项目申报期间要求科研管理人员认真做到对每一份申请项目书的形式进行全面审核,在审查过程中重点审查大家容易忽视的内容,如:合作单位有无盖章,章上的内容是否与标书里合作单位的名称是否一致;申请人、课题组成员有无签字,签字是否标书上名字一致;严格检查是否有超项申请;电子版是否与纸质版内容一致;须推荐但无推荐意见或推荐人不符合要求,在职博士生有无导师同意函等问题。对不合适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对经审查合格的申请书进行统一录入。力求保证形式审查通过率达到100%。
项目获批立项后的管理也是很重要的,好的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科学研究的产出率,发表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多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社会服务。同时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产出率也有利于基金项目的再次申报,形成了项目申请与高质量的科研产出率的良性循环。
说起微型课题研究,又有人称为小课题研究,就是教师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作为课题,运用教育科研方法,由教师个人或不多的几个人合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共同研究,取得结果,其研究结果直接被应用于参与研究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去,并取得实效的教育科学研究。照说,小课题研究顺应了教科研务实化的时势需要,贴近了教师的生活实际,应该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起到切实的催化、改进和革新作用。事实上也正如此,许多一线教师从小课题研究入手,研究课堂教学和德育问题,总结出很多的经验,关键是学会了思考和研究问题,对教育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小课题研究的价值被认可,小课题研究的作用和影响力被放大,有些教育主管部门试图将小课题研究作为重要抓手,在全区甚至全市范围内进行推广,依靠行政手段来推进,以此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就在这强力推进中,小课题研究却逐渐发生了变异,形式主义和功利化现象日渐明显,微型科研渐成伪科研。
分析现时不少教师进行微型课题研究时出现的怪现象,大致可归类这几种:一是假课题。有的教师面对浩繁的教育实践,找不到切入点,更无从下手。等领导逼急了,便道听途说也好,信口开河也罢,逮着一个话题就立项。这样的课题自然被“枪毙”淘汰的多,也有些单位和主管部门为了鼓励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敞开网批准立项,但事实证明这样的科研只是泡沫,根本缺少价值。其开始就没有目标方向,“在黑暗中远征”,自然难有实质的科研成果。二是假研究。过去我们批评一些学术单位组织的课题研究只管两头:开题和结题,中间的研究是不管的。现在的小课题研究也有这样的情况。一些教师一旦课题获得立项,立即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课题申报书里所谓的研究计划、过程步骤,需要进行的各种调查、实验、尝试全部放下。这样的科研哪里有研究呢?纯粹是假的空的,一旦需要结题了,则忙着编造一些虚假的资料,自圆其说。课题管理部门既缺乏过程的监控,又缺乏鉴别资料真假的能力,这就使一些人从中钻空子,出现虚假研究的情况。三是假成果。课题研究需要成果,但是以什么作为成果,却颇需要研究和定义。观察有些单位组织课题结题报告,要么以相关的论文获奖或者发表为主要依据,要么以提供的原始资料多寡为依据,这样的课题研究成果是低劣的。笔者曾经受邀参与一些单位的结题鉴定会,其课题成果粗制滥造,让人扼腕叹息。
分析这些小课题研究的不良现象,一些教师缺乏敬业和学术的严谨确实值得批评教育,但更主要的则是课题研究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出了问题。以课题研究的常识培训来说,作为正式开展的课题研究,一般都需要进行相应常识的培训,提出课题研究的要求。然而,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有不少教师对于如何进行系统的课题研究客观上是迷茫的,既缺乏常识的培训,又缺少实际的践行,有些学校教科室只管上传下达课题申报的信息,至于教师如何选课题,如何写课题计划书,如何开展研究,如何搜集资料,如何写结题报告,如何将科研实践转化成理性化的经验成果等,一概撒手不管。教师的课题研究如何,完全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这样的课题研究只有任务却无指导,只喜欢总结数量,年根岁底总结会上畅谈“某年我校又有多少课题获得立项,多少课题获得结题”,这样的官僚式的管理使课题研究徒有形式而无实质,欺世盗名。相反,真正用心推进科研的单位,则充分抓住小课题研究的契机,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常常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如,课题的申报,为了确保申报成功,教科研部门对教师进行导向培训,一方面可以列出本区域年度研究的重点和方向,鼓励教师朝着区域研究的方向去探索,这样才容易形成合力,集体攻关某些重要的研究,获得突破性的成果。如,南通市某区进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鼓励全区教师参与高效课堂的模式探索,定期举行教学观摩,课堂教学研究蔚然成风,结果获得较大的成功。另一方面可以引导教师如何去发现自身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可以通过身边的浅近的案例来说明,反复几次这样的培训,教师自然能熟悉要求,明确科研的要义,也才能登堂入室,进入研究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