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时间:2023-06-21 09:05:19

导语:在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第1篇

关键词:节能环保理念;建筑给排水;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就目前来看,我国建筑给排水的节能环保设计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必须引起广大设计人员的反思,认真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加强现代建筑给排水节能新工艺的应用,才能促进环保事业的长足发展。以下笔者就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从当前我国建筑给排水的环保节能发展制约的因素入手,就节能环保理念下的新时期建筑给排水设计策略作出以下几点分析和探讨。

一、浅谈影响我国建筑给排水节能环保事业发展的相关因素

当前,我国建筑给排水节能环保事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影响我国建筑给排水环保事业的发展的因素较多,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的水资源分布严重失衡,导致很多城市供水能力尤为缺乏,尤其是城市污水回收、处理、利用的一体化速度远不及城市建筑发展的速度,城市供水管道严重老化,给水能力极其有限,对城市给水管网规划严重不足,尤其管道给水能力没有随着城市供水的需要相应的增加,虽然近年来很多地方下大力气改造城市管道,但收效甚微。这系列的问题直接对建筑给排水的节能环保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二是建筑物自身的节水功效低下,各种中水资源的利用极其有限,加上很多建筑的给排水设备具有较高的能耗,大量的水资源被浪费,尤其是排水设备的噪音大、功耗大、舒适度低等问题一直是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老大难问题,即使现代修建的新型建筑中设计了节能环保的给排水系统,但由于民众知识的缺乏和节能环保意识的低下,尤其是设计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实际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导致很多节能环保设备空置化。此外,维护和管理不当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建筑给排水节能环保事业的发展。

二、分析节能环保理念下的新时期建筑给排水设计的原则

做事讲一定的原则是确保事情成功的必备条件。因而新时期背景下的建筑给排水设计更应如此。那么在日常的节能环保设计工作中,应该坚持哪些设计原则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一)人性化原则

节能环保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思路下的建筑给排水设计,首先就应坚持人性化的原则,在人性化的原则中,又分为了实用性和舒适性的基本原则,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只有切实做好设计的人性化,才能更加体现设计的水平。切勿因节能导致二次污染可能出现,也不能因为节能而影响居民的生活。然而一些设计设计人员往往是顾此失彼,例如为了减少给水能耗而将水压增大,但这就导致噪音问题的出现,还增加了电力供应负荷。(二)兼容性

节能环保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思路下的建筑给排水设计,其次就应坚持兼顾性的原则,在兼顾性的原则中,又分为了整体性和局部性兼顾的基本原则,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只有切实做好设计的兼容性,才能更加体现设计的水平。换言之,就是应结合本地区的水资源现状,应尽可能地与城市的整体供水能力和能源的供应能力以及建筑自身的节能性。一些设计人员过程中,虽然采取了节能环保措施,但往往这些措施的环保节能性较低甚至没有节能环保反而浪费污染的情况出现,而究其根源主要的没有从整体性进行考虑,设计的节能环保措施再好,没有相应的能源支持,往往是得不偿失。此外,建筑给排水节能环保设计不能为节能环保而降低建筑正常功能发挥的效果。(三)节约环保性

在坚持上述两点大的原则之后,作为设计人员,应对给排水的节能环保设计进行充分的考虑,从建筑给排水工程建设开始,就应尽可能地选用节能环保的设备和材料,虽然能增加工程的投资,但从长远的效益来分析,如果能通过短期的节能达到回收节能环保的资金就不失为一件好事。例如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融入中水系统、污水回收处理和应用系统的,做到有张有弛,才能更好的体现设计的节约环保性。

三、基于节能环保理念下的新时期建筑给排水设计策略的初探

(一)科学有效的利用城市给水管网的余压

当前,在我国城市中,尤其是中小城市的给水管网压力严重不足,大都只能供给五层左右的建筑,但现在的建筑大都为高层建筑,作为设计人员,必须基础这一现状。利用二次加压对建筑进行供水,并科学有效的利用城市管网余压,例如可以采取分区供水的方式将二次加压导致的能量的消耗量大大降低,从而消除传统设计的低层管网压力高而给居民造成的生活的不便和水资源的浪费,弥补高层用水的缺陷。

(二)精心设计和选用蓄水池的位置与装置

通过精心设计蓄水池位置,能降低由于深度和距离导致多余能源的消耗。因而在建筑蓄水池设计时,应尽可能地在确保其能减少用水距离和方便居民用水的前提下进行设计。在蓄水装置选择时,应避免设计传统的钢蓄水池,尤其是应尽可能地不适用砖混结构的砌筑池,其时间越久对水造成的污染越大,因而应在结合实际需要的前提下,选用相应的节能环保蓄水装置,如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由有机树脂和玻璃纤维一次成型的耐酸性较强的玻璃钢蓄水池,不仅质量轻,而且具有较好的密封性,尤其是防渗性能和节水环保性较强,在我国的很多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科学设计建筑中水回收处理和应用系统

首先考虑经济性,中水系统的设置的经济取决于建筑规模的大小;其次科学选址,建筑中水回用系统处理站一般设在裙房或地下室收集杂排水;再次是中水资源的收集,建筑中水水源可以是雨水、冷却水、排放的生活污水等;最后是中水的处理和应用。考虑到处理费用和处理的难易程度,对其选用的先后顺序一般为:沐浴排水、盥洗排水、洗衣排水、厨房排水、厕所排水,并应用处理好的水进行绿化、灌溉、洗车、冲厕等达到节约水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四)给排水节能中科学利用太阳能

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在给排水节能环保设计方面主要是利用太阳能制备生活热水,减少了大量传统能源的消耗,从而减少对环境污染。太阳能热水器主要有平板型和真空管型,且均具有集热效率高、保温性能好、操作简单维修方便等系列优点,且热水系统可安装在屋顶、墙壁及阳台等位置,十分方便建筑设计。

四、结语

总之,节能环保是建筑给排水设计的重要方向,同时低碳环保、节能智能将是我国建筑事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因而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建筑给排水设计人员也应与时俱进,将节能环保理念始终融入建筑节能给排水设计工作之中,才能更好的适应时展的需要。

第2篇

摘要:从分析影响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及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低下的原因入手,提出了建立高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体系的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高效策略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效率的内涵

投资效率是指企业投资所取得的有效成果与所消耗或占用的投入额之间的比率,也就是企业投资活动所得与所费、产出与投入的比例关系。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活动所取得的有效成果与所消耗或占用的投入额之间的比率。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核心是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使用效率。

2影响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因素

(1)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巨大,周期长、资金系数高,直接提供的附加值比较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会挤占产业资本的投资,但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则又会影响阻碍经济的发展。匈牙利经济学家把基础设施建设分为三种类型,即超前型、同步型和滞后型,超前型和同步型的发展模式都能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正常运转和居民生活的需要,不会对经济的发展造成制约,投资效率相对较高,但是超前型的发展模式由于存在大量的、非正常的设备闲置和能力的多余问题,且挤占了产业投资,其投资效率不如同步型。在滞后型的发展模式下,由于基础设施发展的滞后在一定时期内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整个经济效率的提高。因此,只有经济社会中的基础设施投资与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时候,其投资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率。

(2)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建设投入的力度大小,包括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绝对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全部投入;相对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GDP的比重。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绝对规模的增长能否得到保障,相对规模能否保持合适的比例,都将影响到经济发展所需城市基础设施产品服务的资金保障程度以及对支持宏观经济产出持续增长效率的发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投资最好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0%和GDP的3%~5%。世界银行所作的调查也表明,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一般占GDP的2%~8%。因此,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大小是决定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因素之一。

(3)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资金来源。基础设施的自然垄断特征决定了投资来源主要依靠政府的投入,这也是投资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部分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对私人资本、民间资本的逐步开放,资本的逐利性推动了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提高,因此,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来源也是决定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因素之一。

(4)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结构。既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是向社会提供城市基础设施产品,那么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就不仅从宏观上体现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要有利于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品供给总量优化,具体体现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要有利于资源宏观配置的优化和经济的稳定增长,还要在中观上体现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结构要与社会成员对城市基础设施产品的需求结构相适应,并在不同部门、产品、地区或项目之间合理配置。

(5)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管理体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管理体制是关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决策、建设、运营、评价、监督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制度安排既可以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决策者提供博弈规则,也可以为资金的使用者提供激励和约束的机制,进而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管理体制包括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决策机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机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运营机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监督机制以及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后评价机制等五大要素。这五大要素直接关系到项目成功与否,也直接影响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率。

3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重低,投入不足。据统计,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年均投资仅占同期城市GDP总量的2.5%和城市固定资产投资额的8%,均低于联合国计划署推荐的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应占GDP的3—5%和固定资产投资的10%的水平,由于基础设施投资长期不足,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水平,且由于后续投资的滞后阻碍了已完成的项目效益的发挥,又影响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再投入。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体制单一,缺乏竞争机制。在传统的投资体制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因其重要性、投资回收期长,资金投入大等特点,普遍由国有投资、国有企业经营,民营资本和外资难以进入,行业垄断现象尤其突出,政企不分,缺乏竞争机制,效率低下。近年来虽已逐步开放部分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但是目前政府仍占据了基础设施建设的绝对主导地位,效率依旧是被广为诟病的主要问题之一。

(3)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管理体制陈旧,管理效率不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计划色彩浓重,政府既担当了管理者又担当了经营者,双重的身份常常使职责不明,分工不清。而工程建设中的投资主体虚位、权力滥用现象经常可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机制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根据我国目前的投资管理体制,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由发展和改革部门决策,建设部门实施,但是因牵涉到各种利益关系,又往往受到地方行政长官的干预,无法做到独立行政,而监督制约机制的缺失,又加剧了这种现象。

(4)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力量薄弱。现代城市发展,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支撑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只有依靠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才能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弊病,解决这个问题已成当务之急。

(5)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忽视环境保护,引致恶性循环。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城市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环境恶化这一我国先天薄弱的环节愈来愈成为整体基础设施建设效率低下的致命一环。许多城市政府只管一味追求“短、平、快项目的投资发展,将一切可控资金用在各项近期建设上,漠然环境污染的治理,导致大量外部负效应行为的产生,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效率。另外,单纯依靠政府运用计划政策来引导和推动环保工作的模式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它既调动不了企业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积极性,也不可能形成环保工作发展的内在机制;而地方政府同建设企业之间千丝万缕的经济利益关系,也是环保工作不能得以顺利有效实施的重要原因。

4建立高效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体系的途径和策略

(1)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良好的政府投资环境。城市政府作为城市行政权力的实施主体,主要职能是做好宏观调控、参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其权力的行使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当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中充当投资经营者时,政府同其他经营者之间以横向联系为主,经济地位是平等的,按照自愿协商和等价交换原则办事,不能混合使用行政权力。行政管理权和投资经营权的性质截然不同,两种权力的行使在许多方面是互斥的;两种权力混杂使用必然造成政府职责不清、政企不分。

(2)更新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经营管理理念。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经营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提高效率的先决条件,由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还比较低,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经常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人们对其消费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而城市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大多具有一定程度的自然垄断性,因而被政府赋予特权的基础设施市场经营企业常常凭借取得的“特许权”垄断生产。打破垄断,通过增强激励机制,吸引政府以外的各种企业和组织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的生产经营活动,使它们与政府相关经营企业一起在竞争中生存,这是城市基础设施运营体制创新的重要内容。在摒弃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封闭和保守意识,进行思想观念的创新,在满足城市基础设施运营中多样化的需求的前提下,充分重视基础设施的企业性运营性质,树立基础设施的市场化运营观念,使人们(尤其政府官员)转变公共设施“福利型”、“供给制”的观念,破除基础事业只能独家垄断投资和经营的观念,鼓励各类经济部门、任何经济成分参与投资、经营。

(3)建立高效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机构的管理,逐步改革现有的多部门管理体制,强化建设部门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管理中的主导地位,使城市基础设施利用政府资金的投资管理权相对集中,形成专业化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机构,并且合理设置城市基础设施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逐步健全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建立科学的基础设施投资决策机制,投资决策应综合政府、技术专家、用户和有关利益群体等四方面的意见,并经过专家意见会、公众听证会、城市群众讨论会、项目公示、书面意见等多种形式,增加投资项目决策、实施过程的透明度,减少决策失误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投资决策程序化、公开化和规范化。推进建设责任制度,项目代建制、招投标制、政府采购制、资金直接支付制、跟踪审计制等,确保项目合理规范、节约投资、提高政府资金投入城市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

(4)逐步建立市场化的城市基础设施融资体系。公有制目前仍在城市基础设施的产权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包括社会个人资金、社会非国有单位的资金以及国外资金等非公有制资金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难度很大,市场化程度不高,而民营资本具有的活力是公有制所难以比拟的,因此应逐步开放民间资本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比重,筹集项目建设所需资金,一方面有利于缓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分依赖国家的局面,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打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家垄断经营的局面,形成适度、有序竞争的局面,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效率。

(5)合理确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集中力量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瓶颈行业。每个经济发展阶段都需要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各地城市应分析自身当前所处的阶段,制订适合自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确定建设重点,集中财力建设,优先保障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提高基础设施的产出效率。

第3篇

(一)项目基本情况

1.落实项目主管部门。县环保局作为项目主管部门,对环保专项资金项目全面履行监管责任:一是督促施工单位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如期完成项目建设;二是加强项目工程建设监管,定期不定期检查工程建设,确保工程质量;三是及时拨付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确保专款专用;四是督促项目单位做好已建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确保正常运行。

2.县2013年市级环境保护转移支付专项资金项目是根据市财政局、市环保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市市级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发[]187号)文件精神和市环保局《关于2013年省、市级环保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有关事的通知》等文件精神进行项目立项、申报,共申报项目3个,其中农村乡镇污水处理示范工程项目1个、自然生态保护设施建设项目1个、畜禽养殖场污染源治理项目1个。

3.专项资金支持条件及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县严格按照市环保局《关于2013年省、市级环保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有关事的通知》规定的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条件和范围要求,确定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使用管理专项资金。

(二)项目绩效目标

1.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1)乡社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主要建设内容是建设污水净化池abr池1个,共计300立方米,排污管网建设800米,建设氧化塘生态湿地1个。

(2)镇飞泉自然生态小区有关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是完成植被修复500亩、珍稀植物挂牌建档和设立保护标志牌等、开展生态保护、科普知识宣传和新技术推广,新建垃圾转运站1个,购置垃圾桶60个、密封式垃圾转运车1台,新建农村沼气池和小型湿地40户。

(3)县绿草地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沼气净化池及配套管网设施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是新建沼气净化池2口共180m3,建排污管道400m,兔粪堆放场1处。采用“干湿分离,雨污分流,节水养殖,循环利用”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工艺。

2.项目绩效目标。

项目建设按进度计划进行施工,工程质量达到质量要求,工程建设按时完成;项目建成后,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出水水质达到规定要求,设施管护到位,运行正常,切实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生态乡镇创建水平。

3.分析评价。

县环保局深入到该3个项目进行实地查看,并认真对项目的申报内容和申报目标进行审核,其申报内容与实际相符,申报目标合理可行。

(三)项目自评步骤及方法

按照市财政局《关于开展2013年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财发〔2013〕156号)的要求,县财政局、县环保局召集项目单位安排部署绩效评估工作;项目单位根据相关规定和要求,对项目的实施程序、建设内容完成情况、工程建设质量情况、管理运行情况、资金使用管理情况以及项目资料归档完善情况等进行自查自评,并撰写自评报告上报县级主管部门;县级主管部门深入实地,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查看,检查工程建设程序是否规范、建设内容是否完成、建设质量是否达到要求、资金使用管理是否规范、项目资料是否完善等,并按照要求撰写绩效自评报告。

二、项目资金的申报及使用情况

(一)项目资金申报及批复情况

县财政局和环保局按照市环保局《关于2013年省、市级环保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有关事的通知》的要求,及时将《通知》转发到各单位,由各单位拟报项目,经县财政局和县环保局会商,确定拟申报5个项目,并按照项目申报要求完善相关申报材料,上报到市环保局、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财政局审核后同意县申报3个项目,即:乡白虎社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镇飞泉自然生态小区有关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县绿草地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沼气净化池及配套管网设施建设项目。

(二)资金计划、到位及使用情况

1、资金安排情况。2013年6月,市财政局、市环保局下达县2013年省市级环境保护专项资金31万元,县财政局、环保局将此专项资金计划安排到市局已同意的3个项目,其中:乡白虎社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安排专项资金16万元(项目总投资60万元,其中县乡财政自筹22万元、争取专项资金38万元);镇飞泉自然生态小区有关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安排专项资金10万元(项目总投资58.4万元,其中县乡财政自筹24.4万元、争取专项资金34万元);县绿草地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沼气净化池及配套管网设施建设项目安排专项资金5万元,(项目总投资32万元,其中自筹资金24.8万元、争取专项资金7.2万元)。

2、资金到位情况。县财政局于2013年12月31日将31万元专项资金追加到县环保局,县环保局根据项目工程建设进度将资金拨付到项目单位,已拨付到位资金31万元,其中:乡白虎社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安排专项资金16万元,镇飞泉自然生态小区有关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安排专项资金10万元,县绿草地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沼气净化池及配套管网设施建设项目安排专项资金5万元。

3、资金使用情况。截止至2013年6月,已拨付到位的31万元资金严格按照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实行专款专用,其支付范围、支付标准、支付进度、支付依据合规合法,与预算和计划相符,没有发现违规问题。

(三)项目财务管理情况。通过检查,项目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账务处理及时,会计核算规范。

三、项目实施及管理情况

(一)项目组织架构及实施流程

3个项目单位项目建设组织机构健全,有主管领导、分管领导和财务管理人员、具体负责人。

项目按照以下程序实施:项目可研—发改立项—项目申报—项目下达—项目工程设计及审查—项目投资财政预审—发改下达投资计划—施工单位选择—项目施工—竣工验收—项目绩效评估。

(二)项目管理情况

乡镇场镇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自然生态小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由乡镇人民政府按照县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进行建设和管理。

县绿草地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沼气净化池及配套管网设施建设是按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规定和技术设计施工要求进行建设和管理。

(三)项目监管情况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县财政局、县环保局对工程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的方式,对项目的建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其项目工程监督管理到位,效果较好。

四、项目完成情况

虎社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已完成污水净化池abr池1个,共计300立方米,排污管网建设800米,建设氧化塘生态湿地1个。已按进度、保质保量全部完成了建设内容,并通过验收投入使用。

镇飞泉自然生态小区有关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退耕还林800亩、新造竹林1000亩、小区森林覆盖率达75%,完成23种珍稀植物挂牌建档30多个和设立保护标志牌2个等、开展生态保护、科普知识宣传和新技术推广,新建垃圾池15口,购置垃圾桶66个,新建垃圾转运站1个,密封式垃圾转运车1台,新建农村沼气池和小型湿地43户,完成小区内水泥路建设5.5公里。

县绿草地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沼气净化池及配套管网设施建设项目完成新建沼气净化池2口共180m3,建排污管道400m,兔粪堆放场1处,租用空闲土地4亩作为湿地对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处理。

五、项目效果情况

乡社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建成后,设施管理到位,运行正常,污水达标排放,彻底解决解决新村场镇生活污水直排的历史问题,确保了人畜饮用水安全,切实改善乡镇面貌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生态乡镇创建奠定了良好基础。

镇自然生态小区有关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后,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自觉参与到保护自然的行动中,更好地保护了飞泉自然生态小区内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带动第三产业,促进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发展。

县绿草地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沼气净化池及配套管网设施建设项目的的改造,改善了养殖场及周边的环境污染,达到了预期治理和整改的目标。

六、评价结论及建议

(一)评价结论

县2013年3个市级环境保护转移支付专项资金项目总体评价是:项目科学合理,项目管理规范,项目监管到位,项目完成较好,项目质量较高,运行保障有力,污染排放达标,各项效益明显,群众反响较好,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二)存在问题

1、项目建设程序有待进一步规范。

2、项目资料有待进一步完善。

3、项目后续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相关建议

第4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

我叫,是XX镇经济发展办公室的负责人。

前不久,我镇组织干部职工外出华东五市学习考察,这次考察既使我兴奋又让我担忧,兴奋的是我在中国比较发达的华东片区学习到了丰富的人文知识、感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也让我深刻的认识到我镇的落后,担忧着我镇能否快速的发展,实现xx的小城镇建设。

近年来,我镇结合本地实际、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努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构筑农村新型城镇体系的步伐。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一)小城镇建设缺乏统一标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房屋建设一度出现了任其自由发展,导致出现无序、杂乱、不协调、缺乏科学性的现象。表现就是在建筑风格方面杂乱无章,建筑风格和周边的环境不协调,缺乏美感。(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配套性很差。当前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但是在道路、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群众娱乐场所等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对落后。(三)管理滞后,小城镇环境条件较差。建设一个小城镇,几幢房子、修几条路并不难,难的是怎样把小城镇规划好、管理好。小城镇配套设施建设落后,群众环保观念落后等造成小城镇环境较差,即使通过强行清除干净,但保持难。加上一部分群众的不良习惯,乱摆摊点、乱堆乱放、乱扔垃圾、乱排污水的问题非常突出,"脏、乱、差"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四)财政困难,小城镇建设缺乏有效投入。近年来,由于没有发达的工业及煤矿等矿产资源,我镇的财源较少,对小城镇建设投入的资金少。另外小城镇建设属于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的资金巨大,在没有上级支持的情况下,以乡镇财力搞小城镇建设,无异于杯水车薪。

第5篇

.问题.

去年以来,为控制不断走高的通胀和房地产价格,我国实行了控制房地产投资、铁路投资和以紧缩为基本特征的宏观调控政策。结果,物价下来了,通胀一路走低,到2012年10月份CPI一度降到1.7%,但与此同时,经济增速也一路下行,到2012年第三季度,GDP增速为7.4%。尽管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但是中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转型发展空间和潜力广阔,尤其是高储蓄仍然可以支撑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为继续加大投资带来可行性。但是,必须注重投资的效率和结构,否则容易造成重复建设,带来产能过剩。

.对策.

为了稳定经济增长,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改善投资的结构,发改委明确明年投资的六大重点领域和任务:

一、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继续支持廉租房建设,推进中央下放地方煤矿以及国有工矿、林区、垦区等各类棚户区改造和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和游牧民定居工程。

二、“三农”建设。一是继续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重点水利骨干工程、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等。二是加强农村民生工程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继续实施农村电网、农村公路、农村饮水安全等农村民生工程。支持新增千亿斤粮食、种养业良种工程,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和食品安全监测能力建设等。三是支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重点支持新疆、和四川藏区经济社会发展项目。

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支持西部铁路、中西部支线机场、进藏公路、长江等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二是支持石油储备二期工程、煤矿安全改造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支持城镇供水、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基础设施水平。四是积极推进国家和区域矿山应急救援队、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能力建设、防灾减灾应急体系、边海防基础设施及边疆建设等其他基础设施项目。

四、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建设。一是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推进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重点安排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二期等教育基础设施项目。二是加快卫生事业发展。继续安排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大疾病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医药卫生信息化等卫生项目建设。三是继续支持文化、广电、旅游、体育等其他社会事业发展项目。四是加强社会管理建设。按照“十二五”政法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要求,支持基层政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继续支持基层就业服务设施建设等。

第6篇

交通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产品的空间位移和旅客出行,以及为产品生产和人们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物质载体和公共设施,是由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共同构成的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是社会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交通管理体制、交通从业人员等共同组成服务社会经济的完整交通体系。根据交通运输方式可以把交通基础设施分为公路、港口、机场、铁路和城市管道等,更细的划分还包括道路照明系统、停车场设施、道路标志牌、交通广告设施、高速收费站等等。而按其可见性,交通基础设施又可分为交通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基础设施,其中硬件基础设施按其流动性可划分为可移动基础设施和固定基础设施两类。

交通基础设施体系作为城市交通运输得以存在的硬件支撑,可以通过各个路径和方法对交通的低碳发展产生影响,是低碳交通发展得以实现的载体和基础。例如,孙红霞(2011)认为低碳交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政策法律体系的完善、低碳技术水平的提高及消费者低碳消费意识的形成。王光荣(2011)在研究天津市低碳交通发展时认为低碳交通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力推行节能减排管理和技术,另一方面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冷静(2011)则提出通过合理规划城市交通网络,完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立一体化城市交通信息系统,提高停车泊位供应等措施来实现低碳发展。而卓健(2010)在研究低碳交通发展时,则指出法国的《交通出行规划》是十分值得借鉴的发展模式,一是重视不同交通系统之间的衔接与互补,二是充分考虑交通系统与用地规划之间的整合联系,并将发展慢行交通和公共交通作为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抓手。以上这些研究均在不同程度上从交通基础设施的角度对低碳交通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但由于各个研究并未将交通基础设施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分析,所以在对交通基础设施促进交通低碳发展的研究方面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因此本文选择将交通基础设施抽离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整体来研究其对低碳交通发展。另外,由于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具有规模大,占地面积广,使用时间较长及影响范围广泛的特点,所以无论是在建设过程或是后期运营过程都会对所在区域环境产生很大影响。比如公路建设过程中对植被的破坏、使用不可循环建筑材料而造成的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排放等,都会对交通运输业的节能减排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要发展低碳交通,必须首先实现交通基础设施的低碳化。结合以上研究分析,并综合卓健(2010)提出的法国《交通出行规划》所带来的启示,立足于我国国情和交通体系发展特征,本文认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促进交通基础设施的低碳化,并有效推动低碳交通发展。1)提高各种交通基础设施自身的低碳环保性,主要包括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低碳性和发展低碳性基础设施两个方面;2)增强各类交通基础设施系统内部及其之间衔接的有效性,一方面提高硬件基础设施系统间的衔接有效性,另一方面提高硬件基础设施与软件基础设施的衔接有效性;3)实现交通设施与用地规划之间的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减少因绿地侵占或植被破坏所带来的碳吸收量的减少,实现城市优质规划和降低碳排放的双重目标。

交通基础设施低碳化发展的具体措施

1实现交通基础设施自身低碳化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低碳化推广新型节能环保技术及新型低碳材料在公路、地铁、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鼓励施工废弃物循环利用,降低工程单位产品能耗,提高基础设施设计前瞻性,注重长远发展。如在道路施工建设中推广温拌沥青技术,温拌沥青的铺路方式比采用普通热沥青铺路要节约30~50%的燃料,减少有害气体排放40%,并具有延长施工季节、延长路面寿命的优点;再比如在地铁运营供电系统中采用逆变装置,它能对车辆运行过程中回馈的能量实现再利用,可节约高达8%的车辆能耗。推广低碳性基础设施的应用在运载工具方面,推广利用新型能源的环保运输工具,利用市场机制积极推出低碳车型,淘汰高能耗车船,制定严格的尾气排放标准,禁止老旧汽车上路行驶,确保2013年后在线运营的车船全部符合国家规定的燃料消耗限值标准。在场站枢纽和线路通道配套设施方面,积极推广太阳能设施如太阳能指示牌、太阳能道钉、LED节能灯具、太阳能路灯等的应用。

2建设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

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是指通过公路、铁路、机场、港口以及场站等基础设施,将区域内不同地点连接起来,在物理上实现各种交通基础设施体系的无缝衔接。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不仅能促进城市土地空间的合理布局,还能大大缩减人们的出行里程和时间,是提高城市交通低碳性、便捷性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交通网络建设虽然布局范围广泛,但资源整合程度还远远不够。例如广州,由于大量的地铁站点未能辐射到居民生活区域,并缺乏配套的P+R设施,居民无法便捷地使用公共交通,致使私家车依然大量上路。而在香港则约有70%的地铁换乘站点可以实现同月台换乘,换到另一条线路大概只需15秒,大大提高了出行效率,使得公共交通成为大多数香港居民出行的最佳选择,因此要大力发展低碳化公共交通,必须首先实现交通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一体化交通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交通硬件基础设施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1)全面推进公交主干网络、综合交通换乘枢纽的建设。在轨道交通、大型住宅区附近建设配套的公交站点、出租汽车候客站等,不仅可以提高市民出行质量,而且保证了市民出行安全。某些城市地铁运营站点附近,由于缺乏配套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使得黑车运营大量盛行,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2)落实重点地区停车规划,提高停车场配建标准。在火车站、公交及地铁站点建设一批“停车——换乘”设施,充分利用资源,扩充停车能力,实现客运枢纽、公交停车和社会停车的多重功能组合,为市民由私家车出行改为公共交通出行提供条件。3)在公共交通覆盖率低的地段设立自行车站、自行车租赁点,提供公共自行车服务,解决城市交通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4)建立快速公交(BRT)专用车道,在主要道路两侧划出一定区域作为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建设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隔离设施,降低交通安全隐患。建成与硬件基础设施配套的一体化软件设施上世纪30-50年代,各国城市都曾将大规模建设交通基础设施作为改善交通拥堵的法宝,但事实证明,单纯依靠增加供给无法根本解决交通问题。除了要加强道路建设、完善道路设施外,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还必须依靠高新科技手段,利用智能交通等交通管理系统对城市交通进行科学管理,构筑一体化“数字交通”体系。1)着重建立由线圈检测、摄像监控、GPS定位、手机定位等手段构成,以智能城市公交调度系统、数字交通监控系统为主导的现代化道路交通信息采集与监控体系。根据智能体系反馈的各道路车辆行驶情况,交通部门可以对道路车辆进行快速有效的指挥和疏导,提高交通运行效率。2)构建一体化电子服务系统,推广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ETC)、公路客运联网售票等电子服务系统的应用。例如,ETC系统可以通过车载设备实现车辆识别,并自动从预先绑定的IC卡或银行账户中扣除相应资金,这种收费方式不仅每车收费耗时不到两秒,而且其收费通道的通行能力相当于人工收费通道的5到10倍。3)构建一体化电子服务设施。在主要人流集散地配置公众交通服务查询终端,实现交通信息对公众的及时,让市民选择最方便快捷的出行和换乘方式。比如通过在公路沿线或站台设置电子显示设备,方便候车乘客清晰地看到下一趟车的到站时间、线路走向及车辆所在位置。

3减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绿地侵占,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第7篇

【关键词】城市经济;基础设施;关系;前提条件;促进措施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涵盖了多个方面,交通、通信、医疗、公共设施等都可以算作基础设施建设的范畴。在城市经济的发展中,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外来资本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但是外来资本在投资决策上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重视,其会根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行投资决策。这是因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仅反映城市当前的发展现状,也表现了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因此,必须明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内涵关联与影响,从而准确把握城市经济的发展方向。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增长的关联影响

(一)宏观层面的关联影响

在宏观层面,要对经济增长和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关联形成有效认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第一,产出、生产率与基础设施存量之间的关系。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支出是政府公共财务支出的重要部分,根据研究发现,在通信、交通等方面的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直接的正相关,但是与私人投资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在基础设施的产出与支出之间,存在一个弹性系数,对其关系进行了衡量。

第二,在不同经济水平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程度对经济增长的刺激效果不同。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具有刺激作用,但是在不同的地区,这种刺激效果并不一样,存在很大差异。比如在偏远的大西北或是等地,即时基础设施建设非常完善,但是其受制于大环境的影响,经济增长并不会很明显。而对于北上广深这类一线城市而言,其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较为完善,即便再进一步,对经济增长也不会产生太大影响。相反在中等发展地区以及周边经济环境较好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反而更高。

(二)微观层面的关联影响

从微观层面来看,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表现在多个方面,其可以从更加细小的环节为经济增长提供助力。

首先,基A设施建设有利于降低经济活动的成本负担。比如在基础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方面,在房地产开发区域,若是政府提前规划了菜市场、超市、学校等基础设施,那么企业在兴建住宅的时候就不用考虑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自然也就节省了这方面的成本。再比如城市绿化,若是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加强了对绿化的建设,那么不少企业、小区等都可以节省绿化方面的成本。此外在交通、通信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可以相应减少经济活动在这些方面的成本支出。

其次,提高国际竞争力。经济一体化促使贸易活动成为了跨国行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致力于海外市场的开发,与国际上的其他企业展开激烈的竞争。这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就成为了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尤其是近些年我国在通信、交通、仓储技术等方面的巨大进步,使得相关的基础建设更加完善和全面,企业经济活动能够得到全方位的保障,如此就大大提升了经济活动的竞争力。

二、城市经济增长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前提条件

(一)满足投资者的需求

城市经济发展离不开外来资本的进入,想要获得外来资本的青睐,就必须着眼于投资者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要求,针对性展开基础设施的建设。所以,要实现城市经济增长,一个必要前提条件就是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满足投资者的需求。这是因为一方面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可以降低本地企业在这方面的成本支出,从而减少其经济成本,提升其市场竞争力,从而吸引外来资本。另一个方面则是因为基础设施在满足投资者需求后可以提升其使用率,从而增进产业和资金的流入。

(二)协调相关的因素

城市经济增长是在多方力量作用下完成的,这其中包含了许多相关因素,而这些因素的效用存在很大差别。具体而言,首先应该对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深远的内涵,公共部门与私有部门混杂,职能存在重叠,这就容易导致基础设施建设出现问题,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因此只有事先协调好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之间的关系,才能避免相关问题。

其次,协调需求者负担结构。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果可能被需求者直接消费,也可能作为中间产品进入到再生产过程,进而被消费者消费。在被消费者消费的情况下,实际上是对消费者潜在福利的侵犯,降低了其消费能力,从而影响到经济增长,因此需要平衡需求者负担结构。

(三)选定资本进入区域

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到的方面很多,其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资本进入的区域上应该合理选定,确保其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增长。在西方学者眼中,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吸引资本集中在选定区域,并且将会引导工商企业在产业上实现重新布局,从而实现高品质基础设施的区域经济发展。在城市经济增长的研究中,就应当明确资本进入区域对经济增长的具体影响,从而合理引导,强化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三、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措施建议

(一)规划科学合理的基础设施发展模式

在城市化进程中,对于基础设施的要求已经成为了必然问题,但是由于城市进程的加快使得资本往往集中在工商业的活动当中,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在国内外工业加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压力就更加明显。但是,基础设施建设本身不具备较高的资本系数,其附加值比较低。因此如果将大量资本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当中,那么就会阻碍工商业的发展,不利于城市经济增长。

在不同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所能够产生的经济效益是不同的,在发达地区、如北上广深等城市,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收益率相对较高,因此可以优先考虑。但是根据近些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形势来看,基本上每5年左右就会出现一次国民经济周期性波动,这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平均周期是接近的。具体可以归纳为:经济高速增长基础设施需求提高基础设施瓶颈收缩经济增长回落被动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基础设施瓶颈缓解经济增长回升。从这样一个过程可以看出,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周期性相对变化的规律,据此就可以科学合理制定基础设施发展的模式。即让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需求相契合,展开长期预测和规划,根据投资需求和投资周期的差异,确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最佳时机,削减中间环节,促使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保持高度同步。

(二)从基础设施建设的其他方面促进城市经济增长

除了要科学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案之外,还可以从其他方面推动经济增长的速度。

第一,对于经济基础较为良好的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应该秉承高水平、高质量、高技术、高便利的目标,尤其是在人口密度较大、人口流动复杂的城市,更需要加强环保类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应该注意,基础设施的建设虽然能够扩大城市需求、优化城市环境,但是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属于一种投资行为,会引发其他的济活动或是投资行为,从而可能导致城市在拥挤、污染方面的治理成果被抵消。

第二,加强对私有资本的引入,让私有资本成为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资金支持。资金短缺的问题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是比较常见的,但是私有资本的引入会造成基础设施建设复杂化,容易产生一些意外问题。对此,在私有资本的引入上,就应该对“度”合理掌握,尤其是在参与环节、参与角度以及参与程度等方面要严格把控,避免资本进入过深,导致基础设施表现出某些私有属性。具体而言,在私人资本愿意进入的领域,政府应该大加鼓励和引导。而对于私人资本不愿意进入的领域,则应该由政府为主进行投资。

第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养护等方面的新技术,提高建设水平和基础设施的附加值。目前城市基础设施中不少项目都存在附加值较低的问题,导致资本不愿意进入。因此需要加强对技术的研究与创新,提高基础设施的附加值,使外部资本原因进入到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实现经济发展。

第四,需要严格审慎对待外部资本的进入,对外资的利用应该关注对技术的共享利用,而并非单纯的建设数量。只有掌握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技术,才能在经济活动中掌握主动权。

结束语:

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在宏观与微观层面都具有紧密联系,在明确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条件基础上,应该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结合区域实际编制合理的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同时还需要从私有资本引入、加强技术创新以及严格对外资等方面做好管控,以便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切实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

在大众休闲、产业融合、“互联网+”、生态文明、跨区域联合等新的背景下,传统的观光游已经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旅游业亟需转型升级。石林旅游发展优势明显,在当前旅游大形势下,只有巩固发展观光旅游,大力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加快推进休闲度假、生态科普、乡村旅游建设,积极开拓市场,才能有力促进石林旅游的转型升级,实现石林全域旅游的快速发展。本文将从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视角,探讨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一、石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截至2016年底,石林已经拥有7个阿诗玛民族文化旅游生态试点村、34家乡村旅游经营点、观光果园13个,主要分布在石林至乃古石林公路沿线。以果品为主,兼观花赏叶,树种有甜柿、红梨、油桃、杨梅、布朗李等。初步形成了生态休闲、参与体验、科技教育、民俗体验、文化休闲、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类型,培育了以龙居园“农家乐”为代表的一大批乡村旅游点,乡村旅游发展迅速。

按照乡村旅游特点来分,旅游点中乡村民俗点9个,乡村休闲游点11个,乡村历史遗址和遗迹5个,乡村地文水文景观点3个,农业产业化与产业庄园点2个,乡村购物旅游点2个,乡村园林旅游点13个,现代新农村点2个,乡村康体疗养点2个,乡村传统农业点6个,乡村红色旅游点4个,乡村美食旅游6个。“十二五”期间,石林全县旅游综合收入143.01亿元,年平均28.6亿元;其中乡村旅游年均收入超过了4000万元,成为石林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石林乡村旅游的特征及乡村旅游经济SWOT分析

(一)石林乡村旅游的特征

v观石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具备三个特征:第一,乡村旅游者以大众型为主。来石林旅游的游客大多数以家庭为单位,中青年旅游者居多,职业方面以企业员工、学生、公务员等为主,出游者收入以中高收入群体为主,出游时间以周末和假期居多。第二,乡村旅游者以近域性为主。从客源地看,游客大部分来自云南省内,例如曲靖、红河等周边地区,以及离云南省较近的浙江、广东等省外地区,,有少部分来自国外的民族文化考察专业人员。第三,消费者行为特征明显。以乡村观光旅游、乡村传统文化考察和乡村风味品尝为主,自驾游的出游方式较多,家人、亲朋一起出游的占较大比重,游玩逗留时间一般为短期(一日游),平均消费水平较低。

(二)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SWOT分析

SWOT分析就是从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等四个方面,综合分析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条件。

优势方面,石林具有世界自然遗产的圈内优势,同时离省会昆明很近,具备良好的交通优势。此外,石林的乡村旅游产品契合消费潮流。劣势方面,石林基础建设相对薄弱,有待完善;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缺乏鲜明独特的旅游形象;旅游开发资金严重缺乏,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以政府筹资为主,融资渠道狭窄;生态文明程度低,环境保护机制缺乏。机遇方面,国家正在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之昆明市正在倡导旅游二次创业,这为石林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带来了良好机遇。威胁方面,石林首先面临着省内外其他旅游地的激烈竞争,其次面临着旅游要素不全的威胁,对石林旅游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制约;最后,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问题,同样是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的重大威胁。

三、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稳定发展,石林乡村旅游近年来发展迅速,推动了石林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了石林旅游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石林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旅游开发资金匮乏,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石林县属于彝族自治县,很多乡村还处于贫穷状态,经济发展落后,无法依靠自身力量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目前,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以政府筹集资金为主,尚未引入有效的市场机制,因而资金来源渠道狭窄,所能筹集的乡村旅游开发资金匮乏,制约了石林乡村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来看,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缺乏科学的乡村旅游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乡村旅游发展的需求,道路、停车、娱乐、购物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游客的数量。加之乡村旅游服务队伍中大多为农民,缺乏系统的服务和管理培训,导致乡村旅游服务水平较低。

石林县乡村旅游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合理规划。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看,乡村道路路况较差、停车难以满足需求、厕所卫生较差、公共设施严重不足;从乡村旅游服务支撑看,农家乐、客房等设施简陋,卫生状况不好,加之服务员多为村民,因而礼仪、态度等参差不齐,服务质量较低。

(二)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效应不明显

目前,石林乡村旅游产品中,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居多,休闲、专项类乡村旅游产品明显不足,局限于果园采摘、农家乐、渔家乐方面。尤其对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资源挖掘不足,多为古镇古村及古建筑景观观光,而反映石林乡村生产、乡村生活、乡土民俗以及以彝族文化为底蕴的民族生活、刺绣文化、民间音乐、传统艺术、传统工具、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资源乡村旅游产品较少。

由于乡村旅游分布较散,乡村旅游的品牌效益不强。石林乡村旅游开发点多面广,不同乡村旅游点之间比较分散且缺乏紧密联系,景点之间线路缺乏合理规划,游客安排不能实现统筹和协调,和城市景区(点)更缺乏有机联系。加上宣传力度不大,石林乡村旅游市场知名度不高。

(三)旅游要素不全,生态文明程度低

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六要素,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会对旅游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目前石林乡村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不仅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部分农家乐客房、餐厅、茶楼等卫生状况和设施条件较差,而且缺乏综合性的大型购物场所,娱乐场所匮乏,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尤其是青少年儿童求知、求真、求趣的需要。

石林乡村旅游生态文明程度低,环境保护机制不健全。农民由于缺乏环保意识随地堆放农业、生活废弃物,污水随意排放、厕所设施简陋,导致石林乡村旅游存在生活污水、固体废物问题十分严重,农村旅游景区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四、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对策

旅游转型期,石林要依托其区位、资源等优势,充分利用旅游业二次创业、国家加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等外部机遇,努力克服内部劣势和外部威胁,推动石林乡村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完善资金支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石林县应加大对乡村旅游的资金扶持,多渠道多方式筹集乡村旅游发展资金。除了加强政府的资金支持外,还要重视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建立多元化的乡村旅游投资与经营机制。通过制定吸引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建设的优惠措施,引导社会公众参与乡村旅游投资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多种参与建设的方式,例如参股、独资等等;同时,鼓励乡村旅游点周边村民以土地、房屋等方式投资入股参与建设,实现石林乡村旅游的多元化投融资模式,确保筹集更多的乡村旅游发展资金。

石林还应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项目资金补助力度,夯实旅游基础设施。结合各个乡村旅游点基础设施建设实际,采取不同的扶持措施,加快乡村道路、卫生、环境设施改善建设,推广农村安全饮水和能源改造工程,同时逐渐推进购物场所和娱乐场所(设施)建设。在此基础上,建立乡村旅游发展的服务体系,协调相关部门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者的培训和教育,努力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水平。

(二)开发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加强市场营销和宣传工作

乡村特色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石林县首先要引导和发展农家乐、乡村观光、农业旅游园、现代新农村以及乡村自我发展等乡村旅游产品,增强乡村旅游的体验性,完善农田景色观赏、农活体验、垂钓、野味餐饮、住宿、游乐等旅游服务项目,大力发展都市农庄。其次,加快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加快建设乃古石林现代农业休闲区、大叠水乡村旅游度假区、大力发展乡村俱乐部、乡村康体养身、乡村生态、乡村度假村、企业庄园、产业庄园等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形成能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石林乡村休闲度假的产品体系。再次,注重民族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借助阿诗玛文化,发展古镇古村、主题文化村、乡村博物馆和乡村书画、民间戏曲、民间音乐、民间游戏、传统节日、民风民俗等乡村民俗旅游活动,使石林的乡村成为阿诗玛文化体验的大观园和活化石。最后,根据消费层次进行市场细分,根据市场细分结果开发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客源市场。例如通过乡村旅游精品路线的打造,推进多条线路的乡村观光游、生态游、度假游等,突出石林乡村旅游产品的特色,提高乡村旅游产品品牌知名度。

此外,加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市场营销和宣传工作,通过乡村旅游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立,广泛利用网站、媒体、会议、节庆、合作组织等宣传媒介,加对石林乡村旅游市场的宣传推广,提高石林乡村旅游市场和乡村旅游产品的知名度。

(三)培育旅游业发展要素,重视生态环保

石林乡村旅游要在稳步推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传统要素,新建和完善餐饮店、宾馆旅社、购物超市、娱乐场所,同时优化旅行车服务,方便游客出行。重视对旅游服务业的监督和管理,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提高旅游知名度。

石林县还要高度重视乡村旅游的生态环保问题,努力改善乡村旅游生态文明程度。为此,石林要积极整治农村生态环境,强化农民环保意识,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健全环境保护机制,建立污水排放、垃圾堆放等办法以及奖惩制度。通过乡村旅游环境的优化,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生态文明。

五、结语

第9篇

关键词;城市化,建设,规划

Abstract: in the urbanization of speed increasingly today,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o speed up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drive the rural urbanization steps, but rural construction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rural life mode of production.

Key words;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城市化日益加快的今天,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城市化建设带动了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脚步,各地农民搬进宽敞的新房搬离老房子过上‘城里人’的生活,逐步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话。有些城郊结合部的农村已经住上了城里人一样的楼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如今有些以农耕为主的农村也甚至开始筹划集中盖楼房居住了。

但是农村的城市化建设并不能简单的模仿城市建设,农村有几千年固有的生活方式,而其生产方式又与生活方式悉悉相关,农村建设应该结合农村生活生产方式进行。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村住宅建设也日新月异,但在现代建筑材料和高度发达的建筑技术冲击下经过了30多年建设延续几千年的“天人合一”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居住建筑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单一的混凝土、钢筋水泥等组合的混凝土世界。

受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影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仍然比较落后。从总体上来说,农村面貌没有根本改变,环境脏、乱、差,使得城乡差距表现得更明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生产

生活不方便。

1、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虽然现有水利设施经过近年来的除险加固,蓄水能力有所增强,但沟渠因无资金整修,形成了水利设施有“有肚无肠”的现状。

2、交通设施建设滞后,有的村虽然已经修通公路,但是路面狭窄,路况差,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雨季冬雪时节,有的村公路根本就不能正常行车。如何建设生态和谐的新型农村成为现今农村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3、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不能形成多品种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种植。同时生产经营方式粗放、产业化程度低,主要还是原始耕作方式,不能形成专业化、机械化的作业;产业化生产水平低,未能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供、销一条龙生产经营体系;农民收入来源单一,主要靠出售农业初级产品创收,缺少加工增值环节,农民增收困难。

4、精神文明建设匮乏,村民的物质水平在逐渐提高,但是村民们的业余活动较少,主要还是看电视和欣赏本地的农家乐队为主,村民自觉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不能体现“乐在其中”的创建思想,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有待加强和提高。

建议与对策

1、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在农村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让农民从理论上理解和认知环保节能的知识,认知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

中国农民原有的生活方式是最原始生态的生活方式,人们过去吃自己院里的菜,房子旁堆满粪堆,然后将粪推到地里当肥料,做饭生火用自己庄稼地里的秸秆、麦草等,这些原生态的生活方式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被抛弃了。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逐渐加大了能耗而且浪费能源,污染了环境。农民简单的追求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粪便冲厕,生火用煤气、天然气,农民再也不愿返粪还田,而大量的用化肥。庄稼地里的秸秆、麦草等因无用而在地里就被烧掉。又因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导致农村污水横流现象频发。新农村建设需要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和完善。立足已有条件开展村庄整治,凡是能用的或者经改造后能用的房屋和设施,都要加以充分利用。农民急需的是配套道路、供水、排水等设施,改变村容村貌。 因此在农村既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又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2、农村规划应注重生态节能

农村规划应注重节能环保,在农民中加大宣传,多保留绿地少铺混凝土路面,在农村建设规划中充分利用空间,推进庭院绿化、街道绿化、小区绿化,增大绿化面积。即使是一小块菜地也比一块混凝土路面环保的多。住宅布局充分考虑朝向,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得热,夏季尽量避免直射阳光。

3、农村住宅建筑设计应注重节能设计

长期以来农村住宅缺乏合理使用土地和节约耕地的意识,农村住宅能耗大,房屋寿命短。住宅更新换代较快,过分追求房屋宽敞高大,互相攀比,你的高我比你还高,不利于能源节约。

节能突出的是“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协调。农村住宅的设计应该综合运用当代建筑学、建筑技术、人工环境学、生态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把住宅建造成一个人工的生态系统,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健康、高效、美观的居住环境。

建筑设计充分利用农村当地建筑新材料传承农村住宅原有的住宅生态模式,达到节能环保。例如北方地区的保温夹墙,土炕;南方的通风屋顶等。同时要充分利用太阳能,充分节约土地和水资源。

4、农村住宅的建设要体现地方特色

农村住宅设计应结合农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设计有利于节能环保的农村特色住宅。

农村住宅所处的环境贴近自然又各具乡土特色,农村住宅不能简单的模仿城市别墅、洋房,而应与农村居民生活生产方式相结合,农村中以家庭为单位,集居住生活和生产生活为一体,其住宅应能同时体现地方特色又能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要把是否能尽量保留原有房屋、原有风格、原有绿化,突出农村特色,作为一项基本要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农村若是失去其特色,只会变成一个个微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