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企业创新发展

时间:2023-06-21 09:05:20

导语:在企业创新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企业创新发展

第1篇

一、内部控制框架理论分析

COSO委员会的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提出,为了实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需要五个方面的要素支持: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这五要素之间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1.内部控制环境(controlenvironment)。环境要素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是其他控制要素的基础,决定着内部控制的规则与结构,决定了组织的氛围,影响组织中人们的内控意识。它包括管理者的道德品行及经营管理理念、组织结构、董事会、人力资源资源政策与实务、企业文化等。

2.风险评估(riskappraisal)。风险评估指的是判别和分析企业在完成自身目标过程中的各种风险,从而为风险管理提供基础。它包括风险辨识和风险分析,风险辨识的内容涉及到:科技的发展、顾客的需求或预期改变、竞争、新颁法律或行政命令,天然灾害、经济环境改变、资讯系统处理的中断、所聘雇员的品质、训练方法及激励制度、经理人责任的改变、企业活动的性质、员工可接近资产的程度、董事会或监督委员会不够坚定或无效等。

3.内部控制活动(controlactivity)。企业必须制定具体的控制政策及程序并加以实行,以帮助管理层确保在进行风险评估和处理基础上其所采取的各种行动能使企业实现自身目标。内部控制活动就是指为保证目标得以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贯穿于整个组织的各个层次和各部门,包括控制范围设定、授权、协调、业绩考核、资产安全保障以及职责划分等。

4.信息与沟通(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信息与沟通是指以一定的形式和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辨认、获得的,为员工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作业过程中所需的信息,以及信息的交换和传递。要想建立一个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拥有一套完善的信息传递与沟通系统是不可少的。若组织内部的信息渠道不畅,内部控制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5.监督(monitoring)。监督是指评估内部控制运作质量的过程,包括持续性监控活动和个别评估。这里的持续性监控活动是指营业过程中例行监督,包括管理人员的日常管理和监督以及职员执行职务时采取的其他行动。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有赖于建立起健全有效的内控系统,更有赖于其能够良好运行。为此,整个内部控制的过程必须得到恰当的监督,以便在必要时加以修正,这种监督活动的形式主要是审计监督。

二、COSO报告关于内部控制理论的创新与突破

与此前的内部控制理论相比,COSO报告中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理论有了新的变化,比如,内部控制理论结构有所改变,由原来的三分法变成五分法;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风险评估的内容;称谓有所变化,原来的会计制度变成信息与沟通,原先的控制程序称为控制活动;要素间关系发生了变化,原来的结构并不强调其要素的联系,而现在则明确指出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除了这些名称、结构上的变化,COSO报告关于内部控制框架的论述中在理论上的创新更多地体现在它包含了很多新的、有价值的观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内部控制应该是一个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相结合的“动态过程”。(2)明确对“内部控制”的责任。(3)强调“人”的重要性。(4)强调“软控制”的作用。(5)强调风险意识。(6)揉和了管理与控制。(7)明确内部控制只能做到“合理”保证。

三、内部控制理论的新发展——企业全面风险管理(ERM)

COSO委员会于2004年9月29日正式《企业风险管理综合框架》(ERM-IF)并提出将以ERM取代内部控制综合框架(IC-IF),标志着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进入了整体框架的新阶段。ERM框架从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要素进行深化和拓展,将原有的风险评估一个要素发展为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反应等四个要素,从而将内控五要素发展为风险管理框架的八个要素。

1.ERM框架的三个维度

ERM框架有三个维度,第一维是企业的目标;第二维是全面风险管理要素;第三维是企业的各个层级。第一维企业的目标有四个,即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第二维全面风险管理要素有8个,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控。第三个维度是企业的层级,包括整个企业、各职能部门、各条业务线及下属各子公司。ERM三个维度的关系是:全面风险管理的8个要素都是为企业的四个目标服务的;企业各个层级都要坚持同样的四个目标;每个层次都必须从以上8个方面进行风险管理。该框架适合各种类型的企业或机构的风险管理。

2.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框架

从COSO的ERM框架和内部控制框架可以看出,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框架既相互联系又有重要差异。

从二者的框架结构看,全面风险管理除包括内部控制的三个目标之外,还增加了战略目标;全面风险管理的8个要素除了包括内部控制的全部5个要素之外,还增加了目标设定,事件识别和风险对策三个要素。因此,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内部控制。

从二者的实质内容看,两者存在以下两项重要差异:第一,两者的范畴不一致。内部控制仅是管理的一项职能,主要是通过事后和过程的控制来实现其自身的目标;而全面风险管理则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各个方面,控制的手段不仅体现在事中和事后的控制,更重要的是在事前制订目标时就充分考虑了风险的存在。而且,在两者所要达到的目标上,全面风险管理多于内部控制。第二,两者对风险的定义和对策不一致。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中,由于把风险明确定义为“对企业的目标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将产生正面影响的事件视为机会),因此,该框架可以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及业务风险等各种风险;内部控制框架没有区分风险和机会。而且由于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引入了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风险对策、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概念和方法。因此,该框架在风险度量的基础上,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战略与风险偏好相一致,增长、风险与回报相联系,进行经济资本分配及利用风险信息支持业务前台决策流程等,从而帮助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四项目标。这些内容都是内部控制框架中没有的,也是其所不能做到的。

四、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几点启示

从COSO报告所定义的内部控制可以看出,一个企业为了实现其既定目标,应当在培育一种积极的内部控制环境的基础上,识别、衡量和评估经营管理活动中所涉及的各种突出风险点,针对风险点设置各种控制机制,并不断地对上述整个过程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审,内部管理信息系统为整个过程提供条件。从内部控制理论的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内部控制的“责任”及“软控制”的必要性。从内部控制的定义来看,对内部控制负有责任的不仅仅是管理人员、内部审计、董事会,企业的每一个员工对内部控制都负有责任。所有员工都应该主动遵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团结一致,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维护内部控制。软控制主要是指那些属于精神层面的事物,如高级管理阶层的管理风格、管理哲学、企业文化、内部控制意识等。

2.内部控制应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结合起来。内部控制是经营活动的一部分,与经营过程相结合,模糊了管理与控制的界限,内部控制监督企业经营过程的持续进行,使经营达到预期效果。

3.风险意识在内部控制中占据重要地位。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防范企业的风险,合理地保证内控目标的实现。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剧烈竞争的社会,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着成功的挑战和失败的风险,对风险的管理是现代企业的主旋律之一。风险影响着每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也影响其在产业中的竞争力及在市场上的声誉和形象。COSO报告指出,所有的企业,不论其规模、结构、性质或产业是什么,其组织的不同层级都会遭遇风险,管理阶层须密切注意各层级的风险,并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

4.内部控制具有动态性。企业内部控制不是一项制度或一个机械的规定,而是对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过程进行监督与控制的过程,是不断地与经营过程、管理过程相摩擦控制过程。企业经营管理环境的变化必然要求企业内部控制越来越趋于完善,内部控制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是不断修正和更新的动态过程。

第2篇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徐州 221000)

(Xuzhou Colleg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Xuzhou 221000,China)

摘要: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推动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本文以徐州市为例,研究了影响企业创新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合理化对策。

Abstract: Innovation is the intrinsic driving force of the company, and it is the power and source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any. This paper takes Xuzhou as an example to research the main factors of the company innova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reasonable measures.

关键词 : 徐州;企业;创新发展;差异化;对策

Key words: Xuzhou;company;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differentiation;measure

中图分类号:F27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6-0212-02

0 引言

创新能力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发展的基本条件,而重要的创新条件都由高层来控制,比如大型企业都把市场因素放在全方位开放的世界市场中来考虑,而世界市场有着很大的动荡性和风险性,如果企业的创新不是统筹性与战略性为基础的话,那么企业创新很可能就会落后甚至停止。

1 影响徐州市企业创新发展的因素分析

1.1 思想认识方面还有一定差距 首先由于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投入的精力较大,而其效益并没有那么的直接明显,其次一些企业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只考虑自己眼前的利益比较多,而创新意识方面并没有那么多,再次一些地方的领导和政府部门之间对建设平台的重视还不够,缺乏共识,各层面认识上还有一定差距,没有从自己长远利益方面来考虑怎样支持创新,最后在社会上的推动力度不够,导致全市各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1.2 运作体制机制不顺畅 企业本身运行方面还算正常,但是在实际操作方面缺少帮手。因为一些企业规模比较小,而且实力相对较弱,以及人的就业观念的影响,导致人才引进工作难度相对较大。另外由于公司管理考核不够完善,现在一些企业研发的东西都是拷贝原来技术部门的,但是工作内容和研究重点方面都与以往有所不同,借鉴原来的技术部门考核方式在目前已不再适应。运行机制虽然已经有多提高,但作用成效不够明显,需要进行大量的制度创新。

1.3 政策扶持力度还不够大 徐州市在对创新的扶持力度比以往大但和其他地区相比相对较少。例如徐州科技城建设,本来规划总面积在3.46平方公里,如今已投入10亿用于基础建设方面,而引进一些高级机构,资金就存在着较大缺口。国家支持鼓励政策,但由于资金投入涉及的部门较多,所以执行起来比较困难,扶持政策方面还需要尽快的完善。现在已有的一些鼓励中小企业创新的法律法规,对他们的保护也还有一点风险。虽然全市的创新服务运转还算正常,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特别是刚刚引进的创新型企业运转比较困难。主要原因是起步阶段是由政府的补贴和帮助才能够维持,所以政府所关注的力度还不够大。

1.4 人才引进和留住难度大 企业很难引进和留住高端人才,因为城市的地理位置不够优越,企业规模和实力不够强大,还有社会就业观念等因素。现在中小企业的在职人员一般都为农村不需要的劳动力以及一些没有文凭的人员,所以企业缺少人才。徐州市政府引进高端人才的政策主要适用于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对于创新企业来说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1.5 社会环境氛围营造不够 由于科技创新是一项新生事物,社会对他的认知度还不够,导致技术创的建设工作发展不好。其次由于规模小市场发展不好,政府支持少,加大了创新工作的难度。

2 徐州市企业创新发展对策

2.1 主要实施战略计划 基本战略:做一个技术领先者,创新技术。建立统一用户管理,统一展现方式,实现资源共享。

成本领先:创新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确保利润与成本的相容性。考虑好经济问题也是企业建立的关键。

差异化:在市场中经书的创新竞争,弄清企业的强势与弱势的差异性。

发展对策主要有创新机构、创新意识、市场、品牌、人才、科技结构,如图1所示。

2.2 主要对策分析

2.2.1 企业要建立自主创新组织保障机构 企业应当组建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寻找足够的人员以及资金,给出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专门从事科研创新的工作。努力形成研究、开发、制造于一体的科学创新体系。企业要想拥有创新点产品就应该创建一个创新的组织保障机构,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创新道路。拥有一个好的企业创新组织保障机构,能够使企业员工们协同工作进一步创新。

2.2.2 提高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个创新型企业生存的关键,没有积极的创新型意识,企业就难以脱颖而出。企业应该总结出各大强势企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发展好与不好的原因,以此来分析让企业人员意识到创新意识的重要性,以此来提高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

2.2.3 开拓市场 全球经济一体化日趋形成,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机遇与挑战并存,企业要想生存发展,更需要集中力量发展与创新。市场是一个企业的必须条件,当创新型企业走向市场,才能展示出它的创新价值,不断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市场开阔了,企业也就自然而然的让大众熟知,企业经济也就会日益变得好起来,所以说,市场也就是企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道路。

2.2.4 强化品牌创新 企业仅有一般技术和一种品牌是远远不够的,或是模仿别人的技术和品牌也是无法在市场中站稳脚步的。要想企业持续发展,应该不断创新开发出属于自己独特的品牌,开发出具有知识产权并能够代表企业完美形象、体现企业经济实力的知名品牌。不断的寻查,并自己研究探索出自己的品牌,把自主创新的品牌作为企业主要的资产来经营。

2.2.5 将创新与引进有效结合起来 为了在扩大开放中推进技术创新,降低创新风险成本,企业应当学会从国内外引进各种先进的创新技术和先进的设备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会学习别人的东西,再加以改造创新,将其变成自己企业独有的品牌。所谓好的创新产品就该结合更多好的产品加以改进、创新出最好最适合本公司的先进产品。

2.2.6 建立一支自主创新的人才队伍 人才是决定创新的关键,也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首先企业应当建立人才保障体系,支持人才队伍的组建,实现奖罚分明制度;其次要学会用好人才,用好人才的关键在于有一个较为公正的业绩评估体系,来培育出一支数量稳定、素质较高的创新技术和管理人才队伍;第三,企业要用优厚的条件来吸引一大批技术水平高的、拥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人才进入企业;最后,认真实施科技人才创新开发计划,有计划的培养创新型企业人才队伍。

2.2.7 政府的支持与投入 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首先政府部门可以积极制定持续稳定的科技财政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创新。同时,企业也应当明确自身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大创新的投资力度,将政府与市场两者相融合。此外,政府还可以引导企业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筹集资金,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创建更加有力的条件。

2.2.8 企业科技结构 企业创新需要先进的创新科技体系,科技机构关系到企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徐州的创新型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工业企业,应加强以技术研发中心为主要形式的机构建设,使各类技术研究中心成为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进与转化科技成果的载体。

3 总结

徐州市企业创新发展对策分析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整合与不断优化改进企业的技术产品资源,构建一个具有资源节约型的创新型企业服务体系平台。不断降低技术产品的成本,提高市场中创新型企业群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继明.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研究[J].时代经贸,2014:12-35.

第3篇

【关键词】公司化改造;同业竞争;燃油税费改革;管理与技术创新

随着道路运输市场的开放与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中国交通运输业高速发展,道路运输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运输供给能力加强,运输结构日趋成熟,从数量上基本解决了交通运输的瓶颈问题。截至2011年底,全国拥有载客汽车84.34万辆、2086.66万客位,比上年末分别增长1.5%和3.4%。截至2011年,全国营业性客车完成公路客运量328.62亿人、旅客周转量16760.25亿人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7.6%和11.6%。公路旅客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增强。

国家关于开放运输市场、消除行政壁垒的政策为公路客运企业营造了良性的发展环境,道路客运企业等级评定和质量信誉考核政策进一步促进了公路客运行业的结构调整,有力地推动了公路客运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进程,公路旅客运输行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下持续保持了较快发展。企业更加注重品牌、服务与产权管理。站务设施投入加大,给旅客提供了良好的候车环境,多功能的售票窗口,中英文电脑播音系统,查危仪、空调等装备普遍使用,使广大旅客享受到民航式的服务。严把驾驶员、乘务员素质关,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技术素质、安全知识等方面教育,完善安全、服务标准和建立有效的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制度,不断提高广大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强化为旅客服务的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在经营模式上公有公营、公交模式、分片经营等经营方式应运而生,特别是公有公营这种模式,在骨干企业的骨干经营线路上大力推广,成为公路快速客运的一种主要形式。

我国道路客运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困境与挑战。

一、道路客运市场同业竞争已严重制约行业发展

目前道路运输业的供求结构极不平衡,干线运输供给不足、支线运输供给过剩;运输业的单车经营过多和企业规模过小,过度竞争与无序竞争同时存在。由于缺乏类似发达国家那样的业务覆盖全国跨省市、跨区域的大规模道路运输企业,现有企业对整个道路运输市场的走向还无法产生重大影响。主导整个道路运输市场走向的是效率和效益低下,业务素质很差的众多分散的个体企业和小型企业,从而形成了整个道路运输业效率、效益的低下。研究资料表明,目前公路客运车辆运用效率指标比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下降了30%~50%。道路运输业竞争极数偏多、集中度过低的市场现状,既不利于优化运输产业结构,提高道路运输行业的整体素质,又不利于道路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道路运输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近年来,随着国家提出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实现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等法律条例和政策出台,也给道路客运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公共交通部门以较低的运行成本、低廉的票价从市辖区、规划区向远离市区的企业、郊区和农村拓展公共交通班车,甚至在原道路运输业务范围开通公交班线,与道路客运争夺客运线路和客源,特别是在一些城市群密度大且相对较近的区域将面临完全被城市公交取代的可能。城市间轨道交通以快速、准时著称,它的建设与发展也进一步压缩了道路客运企业经营空间。

二、燃油税改革增加燃油税成本控制和班线客运定价的不确定性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国家税务总局拟定的《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自2009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此次成品油税费改革方案主要包括:一是取消公路养路费、航道养护费、公路运输管理费、公路客货运附加费、水路运输管理费、水运客货运附加费,逐步有序取消已审批的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二是在不提高现行成品油价格的前提下,将汽油消费税单位税额由每升0.2元提高到1元,柴油由每升0.1元提高到0.8元。燃油税费改革是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它的实施有利于抑制超载超限,促进运输装备升级和车船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也有利于治理“公路三乱”规范行业管理,促进交通运输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对于调整公路建设投资结构,实现公共产品和服务由公共财政负担的转变,化解公路债务危机,优化收费公路结构必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然,燃油税费改革给交通运输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必须看到道路运输企业面临的挑战。改革后,道路运输客运企业原来的固定成本(交通规费)将变成变动成本(税),运距越长,成本越高。燃油税是按照从量计额的方式征收的,用油越多,税额越高。对不同运距的旅客运输,其税负水平是存在差异的。特别是先前在运输规费征收上享受诸多优惠的运输企业,在燃油税改革后,这些优惠措施将不复存在,运输企业经营更加困难。由于客运票价受政府管制,客运企业无法根据市场油价的波动及时进行调整,从而给班线客运定价工作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三、铁路快速发展对道路客运形成非常大的影响

铁道部于1997年4月1日起先后进行了六次大提速,2010年7月1日,中国正式走向高铁时代。根据《中国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规划“四纵四横”铁路快速客运通道以及3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建设客运专线1.2万公里以上,客车速度目标值达到每小时200公里以上。

高速铁路大规模、大范围、高速度的建设,在世界交通史上也是罕见的,必将使我国将来交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动车组的运行,高速客运专线的开通,城际轨道交通的建设都会对道路客运形成非常大的影响。今后乘坐火车与乘坐公路快客所需时间已相差无几,作为道路客运在速度方面的优势几乎丧失殆尽;高档次列车的开通必将分流了一部分求快、求舒适的商务差旅市场;另外,提速后的铁路客运在价格与安全方面仍然处于优势地位,会快速蚕食着道路客运市场的份额。

四、私家车快速发展对道路客运的严重影响

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的消费观念及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的衣食消费所占的比例在下降,而包括交通、娱乐在内其他消费所占的比例在上升,对交通出行投资的增加成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一种体现,小汽车进入家庭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必然消费需求。目前,我国已有相当多的城市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轿车进人家庭已经到了快速发展阶段。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我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2012年底,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2089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1145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4.3%,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9309万辆,增长18.3%。民用轿车保有量5989万辆,增长20.7%,其中私人轿车5308万辆,增长22.8%。私家车显著的特点是灵活、便捷、可达性高,选择私家车出行,不仅节省时间,更增强其旅行的随意性和舒适性。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空间的向外拓展,出行距离的延伸人们对机动车出行的依赖性也愈来愈大。私家车的普及在方便居民出行的同时,也给从事中短途班线的客运企业带来长远而持久的冲击。

五、国际金融危机引起实体经济萎缩导致客流减少

2008年由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飓风迅速席卷全球,受此影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部分指标增速明显回落。世界经济出现衰退,对外贸依存度较高的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很大。外需减弱,加上原材料、燃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一大批外向型的中小企业处境困难。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国已经有6.7万家中小企业因为成本上升压力和资金困难而倒闭,全国私营企业户数仅仅增长2%左右,而2007年的增幅达到10.7%。中小企业是吸纳劳动力的主渠道,中小企业处境艰难对就业产生很大影响。

由于实体经济的萎缩,致使商务客流、外出务工流明显减少;经济的不景气以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会引发旅游客流、日常出行客流等的减少,必然给道路客运业带来一定的冲击。

六、道路客运企业创新发展对策

从长期来看,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对公路旅客运输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同时城镇化发展进程加快,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加快导致客流快速增加,加之旅游业的快速增长,使客运需求快速扩大。而公路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加快建设并逐步成网,道路旅客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增强。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到2020年,公路客运周转量将达到28313亿人,上述数据表明未来十几年中我国公路客运周转量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相近,公路客运市场需求的年平均增长率在7%以上。因此,道路客运业要满足市场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道路客运行业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

首先,运输管理部门要制定适当的产业政策,大力发展和积极推行道路客运集约化经营。进一步开放运输市场,消除行政壁垒的政策为公路客运企业营造良性的发展环境;坚持道路客运企业等级评定和质量信誉考核政策,促进道路客运行业的结构调整,推进客运企业规模化、集约化进程。未来道路运输业将是一个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的行业,行业内企业间的并购与重组将频繁发生,行业主体将以少数核心运输企业集团主导市场发展方向。

其次,道路客运企业应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整合客运资源。通过优化运力结构,统一科学布局班次,提升服务质量,完善服务内容。规范客运市场,减少无序竞争,向安全、舒适、快速的运输服务方式发展,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乘车需求,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再者,必须加大道路客运的科技化投入和信息化服务。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对我国各行各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科技对运输业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铁路客运快速发展的同时,道路客运业若想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加大道路客运的科技化投入和信息化服务。积极采用技术先进的运输车辆,建立GPS监控平台,实现车辆调度、安全监管、信息服务三位一体;短途班线应实行IC卡服务,减少旅客上下车时间,方便与城市公交的衔接换乘;实行电子联网售票服务,实现网上售票、委托售票、提前售票等多种售票方式;提高企业信息管理水平,实现线路运行、车辆养护、员工作息、车辆进站等一系列工作的程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运作;推行客运站的电子指纹系统和线路电子日志系统,提高驾驶员管理效率,避免疲劳驾驶。

道路客运行业的发展已不是简单的运输旅客行为,其中所包含着有关科技、服务、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只有在管理和科技方面不断创新,才能保证道路运输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方静.道路客运公司化经营问题研究.西安:长安大学,2006.

[2]方颖.道路客运的公司化经营.交通企业管理,2003.10.

第4篇

近几年来,国家电网公司大力弘扬统一的企业文化,在各层级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积极促进企业文化进基层、进班组、进站所,企业文化认知度、认同度显著提升。但在如何将文化落到实处、如何融入中心工作等方面还存在认识不到位的现象。在科技型企业中,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核心推动力,更多的人认为技术创新主要依靠研发费用的投入、研发人才的培养、一流硬件的配备,与企业文化建设关系不大。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也产生了一些误区,如政工论,有些人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有关部门的事情,与业务管理人员和一线技术人员无关。娱乐论,有些人将企业文化“简单化”,认为给员工过生日、唱歌跳舞、体育活动就是文化。无效论,有些人认为企业文化看不到、摸不到,或者仅仅是“墙上文化”,无法作用于技术成果的取得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种种理解上的误区,是缺乏对二者互动关系认识的表现,影响了企业文化与技术创新的协调发展。企业文化是以一种文化形式出现的现代管理方式,它通过柔性而非刚性的文化引导,形成群体对某种文化氛围的心理认同,使群体产生最大的协同合力。技术创新一方面依赖于市场、社会需求,另一方面与企业文化有着直接关系。清华大学张德教授在《企业文化建设》一书中提到,在21世纪知识企业占主导、脑力劳动成为主要劳动方式以后,这种看不到的劳动使外部监督和制度化管理大打折扣,唯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影响知识工作者的思想观念,提供激励性的良好文化氛围来提高工作效率。在科技型企业中,如何发挥文化驱动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亟待研究。

二、企业文化有效驱动技术创新

企业文化建设从结构上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四个层次,分别在这四个层面植入创新基因,可有效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精神文化做引领。精神文化是用以指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行为规范、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以企业精神为核心价值体系,可主导企业技术创新的价值取向。国家电网公司企业精神“努力超越追求卓越”,核心价值观“诚信、责任、创新、奉献”,都是企业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永不停顿地向新的更高的目标攀登,实现创新、跨越和突破”的内涵,是一种拥有创新基因的企业文化。企业要多途径、多渠道,将这种富有创新的企业精神根植于每位员工内心,激发员工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产生丰硕的技术创新成果。制度文化做保障。企业制度作为企业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把无形的文化有形化,其内容渗透着企业文化的精神。在科技型企业中,应特别针对技术研发部门制定能够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励制度,如探索建立以知名专家为核心的科研攻关机制,制定专业技术带头人管理办法,激发科技研发人员的创新热情。行为文化做示范。行为文化是以动态形式作存在,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它通过员工的日常精神风貌、做人做事的态度等表现出来。选树培育在技术创新领域的先进典型人物,宣传企业在新技术开发、前沿科技追踪、科研人员培养等方面的战略举措,从企业行为和员工行为两方面着手,影响和带动全体员工的创新行为。物质文化做基础。物质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表层而富含人文内涵的企业文化,创建优质的物质文化,应积极为研发人员创造良好的研发物质环境,如购置先进的实验仪器、营造宽松和谐的科研氛围;同时,用优厚的待遇招揽科研人才,在资金投入、职业发展、成果奖励等方面出台倾斜政策,促使研发人员在优越的环境下创造出更多创新成果。

三、技术创新丰富企业文化内涵

第5篇

关键词:新时期;财务管理;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

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所有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与基础,企业的财务制度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石,所以说企业财务制度的创新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在新时期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目标应当同时兼顾到利益双方或者是多方的需求。

一、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一)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

对于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来说,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处于计划经济的时候,我国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也并不具备相对独立的法人资格,所以说在财务上也就很难做到拥有自。但是在市场经济时代到来以后,特别是建立起现代金融市场之后,我国企业面临着充满机遇与挑战的金融市场,企业在财务管理上也从之前单纯的会计行为转变到科学的统筹行为以及科学的投资行为,在对企业资本的成本有所降低的同时也在逐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以便实现企业对投资风险较为正确的估测。

(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

在新时期,企业的无形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势必会给企业带来财务管理上的效益一起快速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其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但是知识在企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多个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的程度的影响,这也就要求新时期企业财务管理必须要想更高的层次进行发展。

二、新时期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对策

(一)更新企业财务管理理念

在新时期,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财务创收的核心要素已经从物质要素转向了知识资本要素,在这种形式之下,企业的财务管理理念必须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不能仅仅盯着金融资本或是物质资产。首先,企业应当要认识新的资本,也就是要进一步了解新资本的来源,其次企业要承认新资本的存在,也就是说企业要认可知识资本是企业总资本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分清企业知识资本与企业发展以及企业市场价值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要分清在企业中知识资本所应当分享的企业财富。再者就是要利用和重视新资本,企业应当为知识创造以及只是商品化创造出一定的经营资产,同时也要充分利用这些企业知识为企业创造或者保持利润的增长,所以说,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来说,在新时期转变已有的管理理念十分重要,是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根本保证,应当给予重视。

(二)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在新时期由于经济活动的虚拟化、网络化使得信息的传播以及反馈、处理变得更加的迅速,这也就使得企业的决策越来越具有风险性,由于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产品的使用周期也在不断地缩短,也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仅加大了企业的存货风险,同时也加大了企业产品的开发以及设计风险,尤其是高科技项目,因为其自身存在的不确定性以及竞争性,使得企业的经济活动的风险加大。尤其是电子货币以及网上银行的出现更是加大了企业的货币风险。这就要求当前的企业应当加强自身的财务管理,技师培养企业内的专业人员来对环境带来的不确定因素进行准确分析与定位,并采取积极的解决措施,以便降低企业的风险与损失。

(三)创新财务管理目标,扩大财务信息需求者范围

当前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者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一系列目标是与企业的物质资本占主导的工业经济时期的目标相一致的,但是由于新时期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企业的资本结构开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企业内部物质资本的地位开始下降,但是资本经济开始上升,不同的利益需求者对于企业的要求也会不一样,这就决定了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它的利益不能仅仅归于股东,归于相关利益主体。对于财务信息公布来说,不仅要扩大财务信息需求者范围,同时也应当对企业财务信息的范围做一定程度的调整,对其进行扩大,从而实现企业自身在业务上管理上的创新与发展。

(四)建立集中统一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及其快速发展,从技术上保证了桌面管理转向非桌面化管理的网络方式,同时也使集中式管理有了可能性。企业可以运用多种网络技术手段,开发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财会工作方式、财务管理模式,采用集中管理模式将会大大提高企业财务处理的实时性,进而减少相应的管理人员,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同时也能使得基层人员与决策层之间保持畅通的联系,以便决策层能够根据较为准确的市场信息,较快的做出相应的企业决策。

(五)加强人才培养力度

财务人员的素质培养包括职业道德素质、业务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素质,不应当忽视其中任何一方面的培养,应当从多方位下手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养,使之成为高级的财务管理人员,另外还应当在财务管理人员中加强法制观念的宣传,促使财务人员在工作中遵纪守法。

(六)提升资产管理水平

企业财务资产管理的状况能够反映出企业当前生产的实际状况,在一个企业中决策是否恰当,技术是否先进,都能在企业的财务资产管理中得到体现,其涉及到的范围广、内容多,提升企业财务资产管理工作应当注重加强预算管理工作,加强资金管理工作,合理、科学地提升企业的成本费用管理等,只有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才能有效地提升企业资产管理的水平。

三、小结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在不断发展,加上知识经济时代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我国企业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这也就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时期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要知道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应当在人才培养、管理模式以及资产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促进企业财务管理不断完善的同时更好地促使企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露.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8(04).

第6篇

一、推进企业文化创新发展要以人为本,循序渐进,保持和谐性

文化创新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期间必定会涉及到某些单位或个人利益的敏感问题,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也会越来越尖锐和棘手,操作不好会引起职工思想波动,影响队伍稳定,甚至影响和谐企业建设的大局。因此,必须要以人为本兼顾各方,要全方位地考虑问题,既要扎实推进做到局部利益服务全局利益,同时也要关心关注和切实考虑个人的意见,想法设法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让群众成为文化创新的推动者、支持者和响应者,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在推进山钢文化宣贯的过程中,莱钢党委按照“以人为本、教育引导、循序渐进、融会贯通”的思路,统一规范了厂区内山钢文化视觉识别系统,举办了“PPT山钢文化展示大赛”,在《莱钢日报》举办“山钢文化我践行”征文活动,及时宣传在落实山钢文化方面的优秀经验和典型做法;在内部期刊开辟“山钢文化宣贯”专栏等方式,连续刊载山钢文化理念、注解,把职工思想行为逐步引导到山钢文化上来,既看到山钢文化在高度上、认识上、发展上的优势,又看到职工在本土文化习惯性、自觉性、服从性上的优势,采取优势互补、有效融合的做法,使两种文化交织交融,在全厂落地生根。广泛开展“卓越绩效支部”、“党员先锋”“创新之星”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评选活动,培养广大职工群众知荣辱、讲正气、讲文明、促和谐的文明新风,积极倡导“以真为基、以善为魂、以美为形、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强调品质至上,抓好产品与人品的协调统一,用高尚的人品铸就优良的产品,用和谐文化助推和谐发展。

二、推进企业文化创新发展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注重创新性

总理曾指出自己非常重视两句话,一句是出自《诗经》的“周虽旧帮,其命维新”,一句出自《诗品》的“如将不尽,与古维新”。文化的创新发展是一项需要思危求进、创新突破的艰巨任务。

在推进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完全运用老经验、老办法,显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是最终出路。莱钢党委积极用创新的理念指导文化建设,用突破的思维引领实践,不断加强更新观念和创新思维教育,深入探索,大胆创新,强力推进文化创新。一方面将发展目标调整为“和谐莱钢 品质卓越”,以“上下和心、言行和礼、管理和道、品质和一”为基本内涵,使全厂职工的共同意志与山钢“共创 共进 共赢”的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与企业发展的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把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努力冲破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文化建设的做法规定,革除一切制约文化革新的体制弊端,把科学发展的价值取向融入到廉洁文化、安全文化、质量文化等各类文化的建设之中,体现到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行为规范的要求之中,把“和谐莱钢、品质卓越”的企业愿景贯彻落实到生产经营管理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做到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用改革创新的思路办法和更加有力的政策举措,推动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三、推进企业文化创新发展要审慎决策,扎实推进,确保实效性

第7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企业发展;作用

工商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计划、组织、实施、协调和控制的一个动态过程,主要是指通过新型管理方式来充分利用政策、市场、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确保企业市场活动与经济活动有序、良性发展。随着全球市场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持续深入,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现代企业发展的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的商业模式、新的技术、新的运营与管理方式不断呈现。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呈现新的变化,从简单的竞争日益走向竞合,创新、合作、协同、共享、共赢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取向。现代企业要适应新的变化与发展环境,必须重视工商管理在各个发展环节中的基础与指导方略。为推进现代企业持续、健康、高效发展,基于现代治理和服务的工商管理在这一过程中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管理也是一种生产力,改进和规范企业创新发展的工商管理模式,是现代企业创新高效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影响工商管理的主要因素

1.宏观政策环境。现代企业的生存发展必须是依托于一个大的政策环境体系,必然受到一个国家、地区的宏观政策与治理体系的制约,工商管理相关模式能否在企业创新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当其冲的是要适应政策环境与治理体系。从法律上看,与企业发展相关的法规政策,是企业工商管理开展的基本遵循。什么样的经济合同受到保护,什么样的用人制度不触犯法律底线,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工商管理。从制度上看,国家制度是企业工商管理的指南,制度是企业在一个区域内开展一切经营活动的准绳,选择什么样的管理模式,不能违反制度的硬性规定。比如,我国当今企业的制定的财税管理制度必须按照新实施的税法进行修订完善,不然将受到惩罚。只有适应新的制度,才能确保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由此可见,工商管理虽然对企业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创新推动作用,但依赖于国家相关的政策环境体系,受到现代治理体系的左右。

2.市场发展程度。市场经济是由市场作为企业资源主要配置和调节的一种模式,市场经济发展的成熟状态直接影响工商管理的模式。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和工商管理模式都依据计划,处于封闭状态,资源的调节和应用与市场需求、合作处于脱节状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市场经济日益成熟,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必然要求工商管理模式与开放、合作的市场相吻合。因此,企业工商管理模式必然受到市场发展程度的制约。

3.企业战略定位与文化。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模式,比如,产业园区以产业服务与运营为主导,这就要求采取符合园区经济发展规律的工商管理模式;移动互联网企业,属于轻资产的公司,则必然注重规范化、专业化的管理,不然将是泡沫经济的代名词,这就要求新的工商管理模式。为此,一个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将受到企业的战略定位与经营业务主导制约。同时,企业文化也将影响工商管理模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的企业有其管理模式,如华为的狼性文化决定结果导向的工商管理模式;家族企业的价值导向更注重人脉关系管理,人在工商管理的色彩更为浓厚,其工商管理表现为宽松型。总之,工商管理是企业发展不过回避的问题,也是企业创新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受到政策环境体系、市场发展程度、战略定位与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和制约。

二、工商管理对企业创新发展的作用

1.创新资源组织方式,提高资源效能。市场经济的持续深入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生产、经营、生活的应用,新模式、新经济持续出现,促使现代企业工商管理模式发生新的变革。转变传统的工商管理模式,开放、协同、合作、共享成为新时期企业工商管理的新取向。适应新的形式变化,在国家政策法规体系下,转型、升级工商管理,有利于改变过去单一的企业资源组织模式,以更开放的形态,将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技术、人力、资金、市场等资源与发展要素更好的整合起来,发挥各自的效应,形成聚集发展、合作共享的格局,从而规避资源空闲或废置,全面提高了企业发展资源的利用率和效能。

2.创新合作模式,提高发展竞争力。工商管理贯穿于企业生存、发展的整个过程,通过规范化、专业化的管理与运作,促使企业有序发展,持续提高竞争力。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形式与内涵更为丰富多样。科技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动力源泉,在技术合作方面,适应新时期的技术管理模式,有利于促进企业特别是现代科技创新型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与共享,以项目管理的方式,采取技术转让、合作开发、产权出售、多方攻关、无形资产挖掘等多种形式,实现协同推进、共生共赢,从而形成合谋发展、持续提升竞争力的态势。在运作模式方面,随着互联网经济的持续发酵,新的工商管理模式将有利于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特别是互联网+模式盛行的情况下,促进实体经济与网络经济互补共舞,形成双驱动效应;同时,也有利于实现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线上与线下同频共振,企业产业链上下游共谋,构建发展生态,从而永葆发展活力。另外,新型开放的工商管理模式有利于促进人才的交流和合作共享,促使企业发展有智力保障。

3.创新形象塑造模式,打造发展品牌。百年老店是企业发展的追求,也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最高境界。新时期赋予现代企业工商管理新的内涵与实施策略,特别是在品牌塑造与管理方面,给予新的动能与路径,更有利于企业转型升级并打造世界品牌,确保企业声誉发展指数持续上扬。营销管理是工商管理的一种,也是品牌塑造的可靠策略,其主要是指为了实现企业或组织目标,建立和保持与目标市场之间的互利的交换关系,而对设计项目的分析、规划、实施和控制。通常,在营销管理实践中,企业会预先设定一个预期的市场需求水平,进而制定不同的营销管理策略和方案,从而组织实施并适时调整完善。作为工商管理的重要内容,它对企业实现创新发展和品牌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广药集团”为例,在药品的营销管理模式上采取了多样化策略,比如品牌模式,主要就是在医院中建立品牌,然后再由医生将其理念渗透给患者。与此同时,药品营销的品牌模式推广不仅应用于非处方药之中,而且还广泛的应用于新药之中。为此,“广药集团”充分借助专家的权威与影响力传递新药品牌价值,从而实现得到更多患者的认可的目的。品牌塑造的重要路径是媒体管理与公共关系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自媒体的兴起,为企业工商管理中的品牌塑造管理开辟新的路径。人人都是媒体,以互联网的思维,建立品牌化管理新策略,通过平台化、网络化、泛在化的媒体制作与运营,在符合国家网络安全法的情况下,对企业宣传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建立利益相关者的圈子生态,快速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并持续甚至超前满足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客户的价值诉求,从而形成认同感和认知习惯,起到形象塑造与品牌推广的作用。

三、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工商管理模式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现代企业的重视。在变革成为重要命题的今天,遵循企业工商管理规律,适时转型升级模式,运用新的发展理念,以开放、协同、合作、共享的管理模式,将激发新的动能,从而提高资源组织效能、提升竞争力,打造企业发展品牌,实现创新、高效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效益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徐光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M],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09.

[2]徐文凤.新时期管理会计应用问题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4.10.

第8篇

【关键词】科层制度;模块化;简约化;知识型管理;职业规划

[abstract]The enterprise bureaucracy's formation is the enterprise organizes to manage the shape development the inevitable product, it has is advantageous to enterprise development one side, but when faces the competition day by day intense market environment, the bureaucracy malpractice on the appearance comes out, the article utilizes Coss's enterprise nature theory, proposed the modern bureaucracy optimized way.

[key word]Bureaucracy; Modulation; Jan Yuehua; Knowledge management; Occupation plan

前言

从企业组织的管理形态演化看,企业经历过多种组织结构。在企业的发展早期,主要是企业家式的企业结构。资本家是企业的所有者,直接从事企业经营和管理,同时占有企业权利结构和权利结构的顶层。资本家式的企业,由于规模小,而缺乏基本的科层结构。20世纪初,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组织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占据统治地位。企业规模的扩大对资金和管理两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资方的无限责任逐渐演化为有限责任,管理只能彻底与其分离,出现职业经理人管理企业。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规模的扩大,公司制企业迅速的发展,企业科层结构形成并逐渐复杂化。现在科层制已经成为大部分社会组织所采用的组织形式。

一、科层制度的定义

科层制度是通过层层委托—关系,遵照命令完成企业内部交易的组织形式。科层组织形式对市场组织形式的替代,是两种不同交易方式的替代,即用集中决策、人为设计、分层管理的科层组织取代分散决策、自发形成、自由竞争的市场体系。在企业中,科层组织从高层到低层构成一个权力序列,最高权力来自企业的资本所有权,以下权力逐渐由上级委托。科层的最终决策权,集中于权力的顶层。系统内的权力自上而下逐级递减,高层控制低层。科层组织的控制通过权力实现的,规则、指令、习俗和监督都是权力的来源,是推动系统运转的基本要素。

二、科层制度产生原因的分析

信息不对称。在信息完全的情况下,谈判和监督都不需要成本,这样信息不对称就很容易解决。但是在企业中,不断加强的专业化,意味着越来越看不到别人的观点,因而交易费用随着专业化程度的加强而直线上升。

生产专业化。生产过程越是专业化,则赋予其参与者的垄断力量也就是越大。一个必然的结果:在各种专业工作者之间协商各自和约的成本将会增加。这样专业化分工的团队生产就意味着某种程度的外部性。当专业化的团队生产为巨大的效率得益创造潜在的可能性时,他也给市场失灵创造了条件。

科层设置的主要任务是监督下级员工的生产活动,避免因员工的 “道德风险”而导致企业效率的损失。这种监管使激励机制发生变化,其中更努力的人得到更多的奖励,而推卸责任的人将受到惩罚。简而言之。科层的目的在于重新改变激励机制,使得个人觉得在团队生产条件下,推卸责任不再符合他们的利益。

由以上分析,可以知道,理想的科层制度不仅解决了单个雇佣者的劳动效率,而且通过一整套的规章制度和一个完整的监督的等级系统来限制理性决策的分散,保证了企业中的每一个成员的行为必须与企业目标相吻合,换句话说,科层制度的各个特征的综合创造一个社会条件,强制的推动企业的每一个成员通过整体理性的追求去实现企业的目标,提高整个企业的运行效率。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存在 “道德风险”,科层制度的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

三、科层制度的缺陷

科层制度的缺陷主要包括科层的目标置换、科层的膨胀和科层的僵化三个方面:

(一)科层目标的置换。科层规则的设立是为了实现效率,但在科层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对规则的过分关注,往往导致科层制度本质目标的丧失,产生大批的 “规则专家”。一系列强制的、详细的规章制度的实行,往往使受到奖励的员工并不必然的是努力工作的,相反可能是对企业规章制度理解深刻的员工。长期的结果就是,企业内充斥大量的“规则专家”。

(二)科层的膨胀。人的“有限理性”特性决定了不可能完全预测未来发生的事情,同时任何对现在体制的变革,必然会遭到即得利益者的根本性抵制。科层制度的主要功能是协调和控制。因为不可预测的问题会不断的产生,为了对付这些问题,新的组织不断的被创造出来。导致科层的膨胀。科层的增长使的科层的运作变的同科层试图解决的问题同样复杂,制度变迁带来是增长和复杂,而不是简化。

(三)科层的僵化。科层晋升的原则是:只有在原有职位上表现出色人才能得到提升,在原有职位上不胜任的人将永远得不到提升。假如时间足够长、科层组织里有足够多的阶层,每个员工最终晋升到自己不能胜任的阶层,并从此停滞不前。这种晋升原则导致的结果是,科层组织中的所有职位都被不胜任的员工占据,科层达到了低效率的顶峰。当然在现实中,很难找到一个所有员工都达到不胜任的组织。大部分是,科层组织的工作任务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的员工完成,因此科层组织仍然有它继续存在的理由。

科层制度是管理的强有力的工具,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功能。科层制度通过专注于技术性的、可预期的行为实现了组织的效率,但是由于垄断信息、抗拒变迁、行为专断,导致组织的效率损失。因此,科层制度既有存在的必然理由,也进行必要改革,克服弊端、促进组织的整体效率。

四、克服科层制度弊端的方法与途径

(一)科斯关于科层规模与市场结构数学描述

1.假设企业有m 个层级,上一层级中的每一个人,都管理下一层级的s人。假定所有中间层次的管理者都不直接参加生产活动,只有企业最低层的工人直接从事生产活动,即企业中只有m 层sm-1个工人从事生产活动。

2.为失控参数,()即每往下延伸一层,生产效率就会因为失控而下降,只有的生产效率才能保存下来。

3.设为工资层级系数(),反映工资水平随着层级的上升而上升。假设,最低层的工人的工资水平为,则上一层工资水平为,依次类推,企业最高层的工资水平为。

4.在企业生产成本中,除劳动工资成本外

,设每单位产量的其他平均成本为γ。

根据上述基本假设,我们可以得到企业的生产函数:,其中是劳动生产率参数(≥0)。

企业的生产总成本: 。

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利润函数为:,其中为产品的单价,

因此,可得企业利润为:

假设存在n家相同的企业,则总产量函数为:。

假设每个企业面对相同的价格函数:。

则市场需求函数为:

其中:,表示单位产品中包含的物质成本。

则企业i的利润为:

利用古诺模型里企业的反应函数为利润对产量的一阶倒数,在这里,企业i的决策变量是等级设计mi,所以求的是“等级反应”函数。

在对4式加上“对称性”条件,即令:mi=mj=m,就可以得到在n 家寡头企业条件下定义均衡等级层次的公式:

式5显示了m对于的“反应”程式,说明了市场结构和企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当市场结构与企业等级制从经济系统来看内在的相互联系时,那么市场结构n与企业结构是反向的。市场越是趋向与竞争,市场结构就越是有效,则企业的层级越少;反之,市场竞争程度越低,企业内部的等级层次越多,因此我们可以推导出一个结论:企业规模与市场竞争程度反向运动,即企业科层是市场竞争的替代。

(二)科层制度创新途径

科层制度的出现是企业发展的必然产物,现代企业制度以及企业的运作模式说明了科层制度存在的理由,但是随着企业制度的发展、市场环境的变化,科层制度的一些弊端也逐渐的显现出来了,因此,我认为应该对现有的企业科层制度在具体运作方式进行必要的改变,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

1.组织结构——模块化

在公司管理框架中,除了必要的职能部门如: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和管理执行部外,不在单设其他职能部门。其余员工根据所学的专业背景、工作背景划分为不同的专业模块;也可以根据公司的战略目标或即将从事的业务,从工作流程上划分各项目模块。平时,这些模块由人力资源部负责培训与管理,公司可以根据具体工作的要求,随时组织相关的模块,形成在总经理部直接领导下的团队,进行生产。生产结束后,团队自动解散,团队的所有人员重新回到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部负责招聘和培训员工并提供合格的员工。管理执行部的主要职责是根据公司的规划和各个团队提供的工作计划,对相关团队进行监督。这样可以有效的解决科层体制的僵化,打破科层体制的晋升机制,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第9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创新产业链融资

1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是一种“内忧外患”的形式

“内忧”表现为中小企业自身的素质较低,信用状况较差,拖欠贷款的形象严重;中小企业大多为私营企业或合伙企业,管理水平落后,经营风险大,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不透明,使得金融机构不能把握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增加了放贷风险。而“外患”则指的是目前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缺乏指导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的统一法律;中小企业外源性融资主要依赖银行等金融机构间接融资,但又无法获得与国有企业一样的贷款条件、抵押、担保等各种信用环境;我国资本市场中股权融资门槛较高,中小企业进入股票市场的机会非常有限;证券监管部门对企业发行债券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和规模控制,中小企业几乎没有发行企业债券筹资的可能性。融资渠道狭窄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2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内忧外患”的主要途径

2.1中小企业融资制度的创新

2.1.1着力优化融资的外部环境。着力优化融资的外部环境可视为中小企业融资制度创新的第一环,融资外部环境的优化是需要政府来制定一系列可行性措施才能完成,其中主要有建立健全信用评审和授信制度和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的建立。一方面,中小企业的信用问题一直是制约融资的关键,通过对信用评审和授信制度的建立,可以由政府、中介等机构来出具公正的信用评价,解决中小企业信用难鉴定的问题。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努力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对各种扰乱市场环境的行为严厉惩治,切实保障中小企业的利益。通过政府组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依法设立商会、行业组织及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积极发展中小企业综合性辅助体系,形成一个汇集信息、人力、设施、技术、财务的协作体系,来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2.1.2加快建立信用担保体系。信用保证是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抵押难的有效方式,因此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从组织形式上保证信用制度的落实,建立信用担保基金和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登记、信用征集、信用评估和信用公布为主要内容的信用评级制度,建立跨地区、全国性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担保。同时,要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规范信用担保程序,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保证担保体系的正常运作。

2.1.3完善中小企业法律体系。建立健全扶持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中小企业促进法》以法律的形式为广大中小企业的发展、融资提供有力的保护和支持,但是,由于《中小企业促进法》的条文过于原则性,所以应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具体的法律、法规,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中小企业融资法》、《中小金融机构法》等法规体系,以便规范中小企业融资主体的责任范围、融资办法和保障措施。

总之,从中小企业的融资创新实践来看,政府应减少融资的过度管制,特别是地方政府应鼓励中小企业融资的创新,积极发展多层次,多渠道的融资环境。

2.2中小企业融资产品的创新

2.2.1典当融资。典当是指当户将其动产、财产权利作为当物质押或者将其房地产作为当物抵押给典当行,交付一定比例的费用,取得当金,并在约定期限内支付当金利息,偿还当金,赎回当物的行为。典当业作为现代金融业的鼻祖,在国外一直被称为国民的“第二银行”。典当行融资与银行信贷相比,有着优越性:第一,手续简便,能快速地获得资金;第二,当品的种类多样化,灵活性强。我国典当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问题,需要相关制度、法规的管理,保证典当融资的合法性,同时要公开办理程序,收费规定,使典当融资透明化,从而保证中小企业融资的安全性和维护自身利益。

2.2.2产业链融资。产业链融资是指金融服务机构通过考核整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状况,通过分析考证产业链的一体化程度,以及掌握核心企业的财务状况、信用风险、资金实力等情况,最终对产业链上的多个企业提供灵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一般来说,产业链中除核心企业之外,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产业链融资就是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产业链融资其实是银行通过审查整条产业链交易状况,基于对产业链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的掌握,针对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众多中小企业而设计的一种融资模式,而这种模式典型的操作方式为“1+N”融资模式,同时又可细分为“1”模式和“N”模式,其中“1”指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N”则为与之配套的上下游中小企业。

“1”模式即:假设一家全国知名品牌服装公司,这家公司上游有一批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商和外协加工厂,双方约定采用3个月以上的账期赊销结算方式。随着这家服装公司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上游企业被该公司占用的资金也就越来越多,虽然这家公司实力很强且信誉很好,但基于种种原因考虑,它不想改变既定的结算方式,同时又担心上游企业由于资金不足影响交货期限,但是如果更换上游企业又担心产品质量可能需要一段磨合期。这时,银行可以这家服装公司为主体,给予一定的产业链融资授信额度,专用于这家公司开具商业承兑汇票保贴。现在,有了这些汇票,这家服装公司接到上游企业的原材料货物后,便可自行开具汇票,这些企业拿到汇票就可直接到银行来办理贴现,这种过去叫“白条”的汇票在支付一定利息后即可变成现金。这样做的结果是,一方面服装公司仍然可以延续原来的账期赊销结算方式;一方面其上游企业又不用担心没钱继续投入生产。

而针对单一客户的“N”模式,假设一家企业是一家全国品牌运动鞋原材料供应商之一,随着两者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密切,双方订单不断增加,运动鞋公司成为这家企业最大的供应客户。这时,运动鞋公司一方面不断给予这家原材料生产企业更多定单,一方面还要求这家企业承担账期从原来的1个月延长到3个月,这意味着这家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现金流才能进一步再生产,然而如果自己找银行借贷,又无法提供合适的抵质押物。这时,只要这家运动鞋公司可以为这家企业提供担保并承诺两家公司货款往来均通过这家银行的账号结算;或者这家生产原材料的企业把运动鞋公司的应收账款质押或转让给银行,以应收账款作为保证条件;又或者引入中国出口信用担保保险公司,将向运动鞋公司的应收账款进行投保,那么,这家原材料生产企业就可以获得一定的产业链融资授信额度。

“N”模式还有一种针对批量客户融资形式,主要是针对同样是品牌公司及其众多的下游经销商,这种模式主要是解决这些经销商没有太多抵押物,但又想从银行获得融资的问题。这种产业链融资主要由品牌公司牵头挑选它的较为稳定且具备一定经营规模的经销商,向银行申请全国授信,并且由品牌公司提供担保。

可以显见,随着产业链融资,银行信贷链条有望突破地域界线,面向全国。

参考文献:

[1]辛桦.中小企业融资频频走“暗道”[N].江苏经济报.2008-12-27.

[2]彭伶.紧缩性货币政策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J].财经论坛.2008.(4):124-125.

[3]董晓春.基于制度变迁的中国债券市场结构与行为研究[D].复旦大学.2006.

[4]黄宪,等.货币金融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