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1 09:05:21
导语:在科研能力的评价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水平作为评价高校竞争力的主要指标之一,其强弱直接影响高校的地位与声誉。如何评价各高校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并找出制约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对教育管理部门制定教育政策、实施教育管理等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系统分析和模糊数学结合的方法,构建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的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对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作出评价。
1 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步骤
(1)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指标体系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与代表性;整体性与层次性;简明性与可操作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2)构造判断矩阵,计算指标体系权重
专家对两个因素进行比较时,采用定量的标度,可构造各层次的判断矩阵,见表1。
(3)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dmax对应的归一化特征向量W=(w1,w2,…,wn)T的各个分量wj,就是本层次相对上层次因素的排序权重。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指标为CR=CI/RI,其中CI=(?dmax-n)/(n-1),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见表2。
(4)确定评语集及隶属度矩阵
(5)一级综合评判
第i准则的模糊评价Bi=Wcj,Ri=[Bil,Bi2,…,Bin]其中Wcj=[Wcil,Wci2,…,Wcim]表第i准则层下第m个指标的权重,表示隶属度矩阵。
(6)二级综合评判
S=WB?B=[WB1,WB2,…,WBj,](BT1,BT2,…,BTj)T=[S1,S1,…,Sn],其中表示B层相对A层的权重。
(7)评价结果的处理
若S不满足Si=1,则进行归一化处理,令Pi=Si/Si(i=1,2,…,n)得新的判断矩阵。根据隶属度最大原则,选取{Pi}相应的评价等级作为评价结果。
2 实证分析
2.1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咨询教育管理部门专家及研究生导师,结合高校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原则,经反复筛选与整合,将目标层A分为5个准则层{B1,B2,B3,B4,B5},并确定了每个准则层Bi下的指标层Cij,见表3。
2.2确定各层的权重值
设计指标权重调查表,邀请专家对各因素重要程度进行两两比较,通过咨询结果进行整理后可得判断矩阵。运用Matlab计算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其对应的归一化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确定权重,见表4。
2.3评语集及隶属度矩阵的确定
对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指标给出“优、良、中、及、差”的等级评判。对于定量指标,查阅历史记录或相关等级标准,可利用隶属度计算方法确定各指标的隶属度函数,建立隶属度矩阵。对于定性指标,利用等级标准,采用专家打分法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确定隶属度矩阵。本文以江西某高校H为样本,利用上述方法,建立隶属度矩阵,见表5。
2.4综合评判
首先,利用表4与表5中的数据,进行一级评判,计算出准则层Bi的评判结果,见表6。
结合表6所得的矩阵B及表4中的准则层权重WB,有S=WB?B=
Abstract: The reg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refers to the ability to contribute to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and it specifically expressed in the ability to make the new knowledge into new products, new processes and new services. Based on the data provided by Shand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9, using entropy weight, and giving a systematic evaluation of reg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cities of Shandong Province, this article have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innov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handong Province.
关键词:区域科技创新;地区;熵权法
Key words: reg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region;entropy weight method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4-0006-02
0引言
区域科技创新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日益显著的决定作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指区域创新体系中各科技要素和行为主体有机组合的整体能力,是一个区域科技知识、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反映,它涵盖了区域科技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及产出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将新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而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是在现有科技资源条件下,通过对一定区域内开展的科技活动及其体现在社会、经济上效能的考核,来衡量科学技术对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建设高效区域科技创新系统和有的放矢地制定区域科技创新战略的先决条件。学术界对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黎雪林等从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潜力等方面进行了研究[1];谭清美等从人才投入能力、财力投入能力、研究与开发能力、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2];还有一些研究技术创新能力的多数是从企业的角度,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各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度量和评价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区域科技创新指标的选取和评价比较复杂,不同学者做出的度量和评价往往取得不同的结果。本文对山东省十七市地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定量评估,可以使各区域科技创新优势一目了然,为地方政府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提供决策;通过对山东各地科技创新能力的比较和评价,不仅有助于山东各地把握自身的科技创新和科技发展状况,也丰富和完善了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理论与实践。
1山东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从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特点出发,区域科技创新能力除了创新的观念、创新资源投入与产出、创新激励与保护等一般能力外,更主要的是区域科技创新知识的集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制度和政策的影响效果以及将新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这种系统性创新能力才是一个区域科技创新知识、技术发展状况的综合反映。对山东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首先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而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科学、合理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准则,才能使评价指标具有合理性、准确性和实用性。评价准则应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层次性、定量定性相结合和可操作性,按照这些原则,本文在参考《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0)》地区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参阅了相关研究的结论和成果,结合山东省的现状,提出以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政府行为能力、产业结构演化能力四个分项指标、十六个基础指标,运用熵权法建立评价模型,以山东省十七市地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
2研究方法
在绩效评价方法中关于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强制确定法等,但这些方法在确定权重时都带有不同程度的主观因素偏差。熵权法作为一种客观赋权方法能够较好地测度各评价对象的绩效[3]。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的过程如下。
2.1 评价指标调整设yij为第i个评价对象第j个评价指标值,由于反映评价对象绩效各个方面的不同指标往往具有不同的量纲和量纲单位,为了确保评价指标的可度量性,在进行指标度量时,须对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所得新的指标值为yij。设有m个被评价对象,每一个被评价对象有n个评价指标,得到原始评价信息矩阵:R=[rij]m×ni=1,2,3,…,m;j=1,2,3,…,n。
3.1 原始数据资料的来源为全面反映山东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兼顾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以《山东科技统计年鉴(2009)》[4]、《山东统计年鉴(2009)》[5]、山东统计信息网的数据资料为依据,部分相对指标通过计算得出,各统计指标的具体解析参见有关统计年鉴。限于篇幅,十六项指标为消除了信息的多重共线性后得出。
4结论
4.1 上述分析表明,济南青岛两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效用值在0.325到0.176之间,是比较高的;其次是烟台、潍坊、淄博、泰安、东营、威海六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效用值在0.06到0.04之间;济宁、临沂、聊城、滨州四市地的科技创新能力效用值在0.035到0.021之间;莱芜、德州、枣庄、日照、菏泽五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效用值在0.019到0.007之间。可见,如果把山东17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分为四个区域的话,其科技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莱芜、德州、枣庄、日照、菏泽五市与青岛济南相比,科技创新能力相差悬殊。此外,可以看出,科技创新能力比较强的城市除泰安外,其余7个全在半岛城市群内,这说明在山东省做出发展半岛城市群规划后,经过几年的投入和发展,半岛城市群的科技创新能力有明显的提高;泰安的科技创新能力能够排在前列,与泰安市的高校数量比较多以及受济南的辐射影响有关。而山东中西部的几个城市莱芜、德州、枣庄、日照、菏泽以及滨州、聊城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较低,一方面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另一方面文化发展水平也是比较差的,其科技创新能力自然较低,差距明显。
4.2 从地域分布情况来看,山东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呈现出东强西弱、强弱分明的格局。科技创新能力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出“科技强则经济实力较强、经济强则科技竞争力强”、“科技弱则经济弱、经济弱则科技不强”的关系。科技创新能力发展水平最强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青岛、济南,属于“双强型”;而莱芜、德州、枣庄、日照、菏泽均属于“双弱型”。另外,泰安、济宁的科技创新能力位次高于地区经济实力位次,是与其境内大学有着直接联系; 东营、威海的科技创新能力位次靠前,是由于沿海区位优势加上半岛城市群政策带来的影响。
4.3 建议:政府是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核心,企业是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重心。因此,缩小胶东半岛城市群和中西部市地科技创新能力差距,提高山东省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应当第一:省政府出台政策,鼓励科技人员、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到中部和西部去创业,在发展空间、福利待遇、生活水平等方面创造条件;第二:建立人才流动和人才退出机制,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对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第三:利用西部有京九铁路交通大动脉的优势,大力发展西部高新技术产业,为西部的产业发展提供学习机会。第四:鼓励中部的莱芜、临沂、枣庄、泰安和半岛城市群中的城市产业有关联的企业开展虚拟生产,让这些市地提供相应资源或半成品,使这些市地变成沿海城市的“资源供应地”或“半成品加工厂”,将使中西部这几个市地的经济实力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黎雪林等.我国区域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2):49-51.
[2]谭清美,王子龙.区域创新经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5).
[3]陈黎明等.基于熵权的大型项目决策影响因素模糊分析[J].预测,2003,
22(3):65-67.
【关键词】多元智力理论;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方式
1.多元智力理论对于教学效果评价的观点
1.1多元智能理论简介
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智力应该是“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个体智能是多元的,并且各种能力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每个个体身上都存在着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观念是:公平地对待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对于个别学生的成就要比较全面地进行评估,建立学生的自信和学习兴趣,最终达到个人全面发展。
1.2多元智能理论关于教学评价的观点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具有个性差异,并认为个性差异的表现在于所拥有的智能的程度和组合不同。每一个人都具有聪明的潜质,但也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因此教育的目的在于对学生的多种智能进行开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智力理论注重学生自我评估的重要性。他主张通过学习历程档案对自己进行评量和分析,并认为这种分析会产生对自己学习的反思,从而更明确对自己学习和发展的责任。
2.多元智力理论指导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分析
2.1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多元化
传统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通常采用标准化的测验考试来进行。以分数的高低来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衡量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水平。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种评价方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局限性。标准化测验要求学生在考场上按照规定时限内完成,且不可与他人交流。再加上测验内容多为人为设置的场景和内容,因此评价结果是否公正客观就值得怀疑了。多元智能指导下的教学效果评价是从评价形式到评价内涵的多元化。从测验分数作为评价的唯一指标,演变为对学生在多元智能的八个方面的进步与发展进行全面评价。因此这种评价理念带来了高职思想政治教学效果评价的深刻变革。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多元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联系实际,做到评价主体和评价理念的多元化。要做到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的多元化首先应该改变教师作为唯一评价主体的现状。根据不同的评价情境,评价的主体除任课教师以外还可以包括同学、实训教师、辅导员、宿管员及实习单位等。只有评价的主体多元化,才能对学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多元智能评价在评价理念上不将阶段考试情况作为评定的唯一依据,在评价理念上更关注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关注学生成长变化。不但关心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方式以及行为习惯的培养。
(2)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效果的评价上要求从传统的以考试分数进行量化评价逐步转向对质性的分析与把握。以量化评价为辅助手段同时侧重进行质性评价,将两种评价模式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评价方法的创新与应用。例如可以采用技能测试、社会调查、撰写论文、设计报告等多种评价方法。逐步改变以教师为唯一评价主体的评价方式,逐步形成教师与学生、教与学有机结合的立体、动态评价体系。
(3)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和科学化。教学效果的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多元智能理论要求要改变传统的注重学习结果评价的倾向,要重视学生的知识的生成过程的评价,评价指标要从主要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转向包括学生职业道德、心理素质、情感体验、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的评价。必须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从不同的侧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价,多几把尺子对学生进行衡量,使评价结果尽可能做到客观公正,使评价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目标的实现。传统的评价方式并不全是由教师个人原因造成的,这种评价方式其实是整个社会价值取向的体现,只有高职院校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办学理念发生根本性改变,多元智能式的评价才能真正落实。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理念,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评价方法作为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和科学化的途径。(1)建立学生发展档案。利用学生发展档案记录下学生学习状况等,教师可以此掌握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动态变化。(2)非常规测验题。利用情景再现、演讲会等非常规测验题,为学生提供展示特殊才能的舞台,并对学生的特殊潜质进行开发。(3)学生访谈。思想政治教师要定期地与学生会面,与学生讨论学习和生活上的各种问题、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发展目标等相关问题,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倾向和个性发展特点,并做好记录。
2.2评价要有激励作用
人类在社会生活中除了最基本物质需求外的外,还有精神上的需求,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社会的认可,这是人们最高层面的精神需求,高职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习成绩一直都不理想,选择高职院校对他们来说实属无奈,作为传统评价方式的的失败者,其实他们更渴望得到积极的评价。因此我们对学生评价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帮助学生重拾自信,抓住学生的点滴闪光点,及时给予积极评价,让学生重新树立自信。
2.3构建以人为本、拓展潜质的教师评价制度
高职院校的教师评价制度会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的多元评价思想为学校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提供了先进的思想理念,同时,只有做到教师评价体系中引入多元智能理论才能使对学生的多元智能评价取得实效。否则,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效果评价改革的努力由于得不到学校领导层面的充分肯定,思想政治教师就会逐渐丧失创新评价方式的尝试和动力。高职院校要建立思想政治教师的创新评价体系,首先要在管理上充分尊重和信任教师,创设以人为本、拓展潜能的教师评价制度。高职院校要以多元智能理念指导思想政治教师的教学改革,为教师提供表现自身价值的机会与平台。为了更好地鼓励教师展开教育研究和实施个性化教学,高职院校要改革现有的教师评价机制,增加教师教学成就的指标,鼓励教师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和创造潜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新突破。
3.结语
教学评价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智能理论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效果评价提供了新视角,为教学效果评价的多元化提供了思想基础,本文对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评价方式和途径多元化问题进行了简要剖析,希望研究结果对于我们转变教育观念,构建合理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积极意义。 [科]
【参考文献】
[1]李资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现状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02).
关键词:多元智能;电子商务;课程评价
随着社会迅猛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企业更多需要创新型应用型高级人才。对于应届毕业大学生而言,如果不具备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及技能专长则不能适应企业需求,高等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必须因社会企业需求发生转变。评价在校大学生是否适应企业需求是高等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量度。3-5年的高等教育一般以课程评价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但是传统课程仅以平时成绩、考试或结业论文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方式简单,未涉及学生学习过程考核。传统教学评价不能考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易发现学生学习特长,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企业需要,故而传统教学评价急迫的需要变革。
根据以上分析,新的评价应具备多个维度,并应更容易考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否提高、学生的特长技能是否被开放等等。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被各国教育学、心理学界誉为“哥白尼式的革命”,是教学评价改革的重要工具。国内外学者利用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研究已取得大量成果。盖静总结了美国多元智能在课堂教育的进展?譹?訛;郑军对国内大学生学习风格进行了调研?譺?訛;战秉聚利用多元智能研究素质教育?譻?訛。
国内现有基于多元智能的高等教育研究一般为理论研究,研究内容多为基础课程研究?譼?訛?譽?訛。而本文以专业课教学评价为研究对象,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构建新课程评价,并将新课程评价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对比调整课程评价前后两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应用新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应用新评价的学生学习成绩有显著提高。
一、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评价构建
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人具有九种智能,分别是语文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及精神和存在智能?譾?訛。每个人的能力不是单一能力的体现,而是以组合能力的形式体现的,从而形成不同能力、各具特色的个体表现。
作者所在学院已成立教育教学中心(CTE),“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改革是其中心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和培养。本文以“以学习者为中心”为目标,以多元智能理论是作者设计课程评价的依据,提出课程评价构建方法,对《电子商务网站建设》课程提出评价办法,并给出新评价的实践应用效果。
1.课程评价构建方法
作者认为课程评价构建的基本原则是以传统评价方式为基础,突出评价的多元性、过程性,评价的结果是对学习课程期间的学生综合评定。
(1)以传统评价方式为基础
传统评价方式应用多年,该评价方式具备一定的合理性,而新的课程教学评价仍处于探索阶段,故而不宜完全放弃传统评价方式。作者将以传统教学评价为框架,在设计课程评价时,保持考核内容仍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个大部分,在这两大部分中增加更多的评价内容以达到可以考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特长的目的。
(2)增大多元性评价
新课程评价重点体现评价的多元化而非传统的考核方式。首先,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包括教师、辅导员和学生,通过教师和辅导员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来考核学生学习情况;其次,评价内容是多维化,包括知识评价、能力评价和学业内容评价和非学业内容评价,通过知识评价和学业内容评价考证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情况,利用能力评价考证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通过非学业内容评价来发现学生兴趣特长;最后,评价方式是多样化,包括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定性评价。
(3)重视过程性评价
在传统课程评价中平时成绩可以一定程度上体现对学生考察的过程性,但是想发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变化及学生学习的特长必须增大考核的力度和考核的内容。以作者所在学校为例,一般平时成绩仅占20%-30%,考核的内容多以出勤情况和平时作业情况为考核依据,这很难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变化及学生的学习的特长。故而需要在平时成绩中增加更多评测内容以观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变化及学生的学习的特长。
2.课程评价设计
课程评价需因课程性质的不同进行调整,作者根据以上提出的课程评价构建方法给出了《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本科课程评价设计方案,如表1所示。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及课程性质,对该课程的考核内容进行革新,加大平时的考核力度。
通过上表可知,《电子商务网站建设》课程评价中包含了多元智能理论中的五种智能,事实上根据课程的性质不同,每门课程可以评价不同的智能形式。课程评价不再是任课教师独有的权利,学生、辅导员和教师的共同参与,即参与评价的主体增多会使评价更加公平公正,考察也更加全面,学生参与评价可以增强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提高其精神和存在智能。增大平时成绩,可以更多的考察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的参与。另外,考试成绩按明细公布,使学生更加了解自身是擅长逻辑思维、语言表达或是人际交往等能力,教师也可以根据考试成绩鼓励学生某方面能力的提高。
3.实践应用效果
作者在一个完整的教学年进行新课程评价的实验,评价效果如表2所示。
从评价效果对比表中可以得知,多元化评价不以最终的考试作为评价结果,评价更加公正客观。学生的参与性增强了,使其更有兴趣学习该门课程,大大降低了不及格率。
新课程评价同时在《网上支付与结算》和《第三方物流》等课程进行实践,实践结果与《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结果类似。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课程评价,评价内容丰富,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特性发展。本文将多元智能理论与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多元评价相结合,进行了实验性探索,取得一定进展。新课程评价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教学效果,获取更多的教学回馈信息。对于教师而言可以通常反馈信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对于学生而言可以更好地了解自身学习的情况,从而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实践中还存在不足,一些评价内容还需进行调整,更加客观准确的评价是作者进一步需要完成的工作。
引文注释
①盖静.美国多元智能学校的课堂教学环境设计探析[D].西南大学,2009.
②郑军.中国大学生多元智能分布和学习风格的调查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
③战秉聚.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素质教育的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03.
④夏海群.田径专项教学多元智能评价体系的构建[D].武汉体育学院,2009.
⑤吴明峰.感知学习风格、多元智能、大脑半球及动机间的关系及其对英语专业学生语言成就的影响[D].太原理工大学,2010.
⑥Gardner H.Frame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M],New York:Basic Books,1983:21.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科研业绩 评价
论文摘要:认识科研业绩评价在高职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并采取科学的科研业绩评价策略。文章认为高职院校科研业绩评价应是学校发展目标的导向和反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产学研合作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业绩评价是高职院校教师管理的主要方法。在政治思想素质、教学质量、科学研究三大评价方面,政治思想素质评价是前提,教学质量评价是中心,科研评价是发展提升的保证。高职院校越来越认识到科学研究在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对科研业绩的评价也日益重视,科研业绩评价成为高职院校教师评价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通过借鉴和结合自身的实际有选择地引入本科院校的科研业绩评价方法,许多高职院校为建立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科研业绩评价方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推进学校科学研究质量和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上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人们对高职院校的科研评价的认识仍存在很多困惑,如何做到既科学合理地评价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又能通过评价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高职院校的认识和做法不尽一致。对教师科学研究工作的评价是科研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建立促进学校科研工作全面发展的科学的科研工作业绩评价体系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科研业绩评价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一、高职院校科研业绩评价的发展过程
从1997年我国第一所“职业技术学院”获批挂牌以来,我国高职院校迅速发展。大多数高职院校建立之初并没有认识到科研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专门的科研管理部门,不对教师进行科研业绩的要求与评价。经过几年的发展,高职院校逐渐认识到科学研究对于高校的重要性,于是,模仿本科院校的做法,成立了专门的科研管理部门,对教师的科研业绩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仅仅是很初步的要求,多重视对科研成果量的评定,比如的数量、自编讲义的字数等等,管理上也往往不能到位。随着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建设的转型,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日趋成熟,办学水平逐步提高。高职院校认识到了科学研究的本质和价值,为适应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成立了集科学研究管理和科技产业开发功能于一体的科技产业处。从科研处到科技产业处,显示的不仅仅是对高职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的认识,更是对高职科学研究水平提高的要求,对高职以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对教师的科研能力要求也逐步走向成熟,不仅要求论文的数量,也看重论文的质量,同时更加重视科研项目的研究,特别是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是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高职院校科研业绩评价已经发展成为提升高职以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保障。
高职院校虽然认识到了科研对于高校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真正重视科研业绩评价,许多高职院校仍然仅仅把它作为教师管理的一项内容,只是科研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高职院校还没有把科研真正作为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没有真正形成以业绩评价促科研水平的有效机制。
二、高职院校要深刻认识科研业绩评价的意义
1.高职院校科研业绩评价应是学校战略发展目标的导向和反馈
科研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质量和办学实力的重要指标,同时科研也是推动高校科学发展的动力和保障。高职院校一定要重视科研工作,并把科研作为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来建设。高职院校科研评价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为教师发展提供有效信息,促进教师科研能力发展,从而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第二,为学院战略发展提供依据,为科研管理提供依据;第三,提升学校的科研实力和办学水平。科研业绩评价指导思想应有战略导向性,应有利于高职院校长远发展,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高职院校科研业绩评价应把学校的发展规划、政策导向和教师的潜能开发、个人学术目标联系起来。评价结果既是对教师科研工作的评价,也是对其激励和提醒的基本依据,更是学校对自身政策和导向的一个反馈。科研成果是学校实现战略发展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高职院校的科研业绩评价应与学校的战略发展目标相一致。
2.高职院校科研业绩评价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高职院校在跨越发展之后,教学问题不断出现,生源质量、教学中如何协调知识与技能、如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如何评价教学质量、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等问题,都摆在了人们面前,而且都是高职教育面临的重要而且急需解决的问题。在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高等职业院校科研业绩评价首先要重视教育科研,重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如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上。科研业绩评价应该导向研究解决好这些问题,在高职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应重点奖励那些通过研究对教学改革与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的科研成果,这对实现高职战略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是互相促进、互相依存的。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有大量的急需通过科学研究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科研工作对于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研业绩评价是激励教师投入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方法。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有技术并且有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科研业绩评价能激励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参与课题的研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科研还是高职院校通过实现产学研结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从而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科研业绩评价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3.高职院校的科研业绩评价是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依据,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科研能力是衡量师资队伍实力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科研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才能提升。教师个体的科研绩效主要受工作环境、机会、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能力的影响,评价的核心在于有效的激励管理。由于历史等原因,高职院校科技人才不足,教师科研能力不足,这已经成为制约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科研评价应该把提高教师的科技能力和科研素质放在重要的位置。科研业绩评价的目的不是简单地给教师定级定岗,更不是简单地奖惩,而是通过对教师科研业绩全面综合的评价,不断提高教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努力营造科研氛围,积极创造科研条件,促进教师科研能力发展,提升科研水平。科研业绩评价是高职院校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依据,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4.高职院校的科研业绩评价是产学研结合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是高职院校科研的主要出发点和立足点。高等职业院校应把产学研合作,主动为企业、行业和用人单位开展技术服务和科学研究合作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因此,高职院校应特别重视应用技术研究。应用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应用技术的开发、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为企业进行的技术服务、科学技术咨询等。这些正是高职院校的特长和优势所在,也是高职教育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的必然要求。科研评价应该推动教师积极主动地投入应用技术研究,投入产学研合作。高职院校要发挥专业优势,鼓励那些具有技术开发潜力和技术服务能力的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一线,了解企业在生产和管理中一些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为企业和用人单位开展技术服务,和企业的专家联合进行项目攻关。教师的科学研究获得行业企业的认可,一方面为校企合作办学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教师的科学研究和服务企业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专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坚持应用技术研究是实现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
三、高职院校要采取正确的科研业绩评价的策略
1.明确科研业绩评价的目标,实施目标评价
现代管理之父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目标管理的概念,他认为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目标评价是目标管理的步骤之一。目标评价的主旨在于把组织的目标与个人的目标相结合,而且,借着目标的达成以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科研业绩目标评价是把科研业绩评价与预定的学校和个人的科研目标相对照的过程。在科研业绩评价中,目标评价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学校对教师科研工作考核可以实施目标管理,个人目标进展情况是实施科研评价和考核的重要依据。
在实施科研业绩目标评价的过程中,要注意把学校目标和个人目标结合起来,同时既要注意目标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还要关注目标的约束作用,激励能使广大教职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科学研究工作中,约束又能对教师的科研行为进行有效规范。目标评价不能仅仅着眼于科研成果数量,更应重视科研成果本身的质量与完成的质量。高职院校在思考如何提升科研水平的同时,着重要考虑如何才能真正使科研评价的重心从量的评价转移到真实反映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的质与量结合的评价上来。
2.建设教师发展性科研评价体系,实施发展评价
目前,高职院校对教师科研业绩的评价均采用把论文、著作及科研项目等指标量化的评价标准,这种简单的方式不能完全反映不同的教师以及同一个教师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科研活动的差异性。教师的科研水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学校对不同层次的教师的科研要求也应该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不仅仅表现在数量上,更应该表现在科研的质量上,比如,科研项目的级别,的层次等。高职院校教师科研业绩评价要关注不同的教师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科研的实际状况,发展性评价更加关注发展过程,关注个体差异,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发展。高职院校应该建立教师发展性科研评价体系,对于初级职称的教师要引导他们投入教育科研,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对于中级职称阶段的教师,要重点考察他们科研目标的确立和科研创新能力;对于高级职称的教师,要为他们创造科学研究的条件,给他们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并重点考核他们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
3.针对高职院校科研的特点,实施多元化评价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工作除了与一般高等院校一样进行科学技术创新之外,他们的科研工作还意味着寻求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寻求专业和企业需求之间的相互联系,并培养学生的科技能力。针对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特点,高职院校科研业绩评价不能仅仅局限在有形的科研成果,如论文、论著、项目等方面,高职院校要实施多元化科研业绩评价。科研成果的转化、为企业进行的技术服务、技术入股、把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指导学生进行的科技研究、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成果等等,都应该是对教师进行科研业绩评价的内容。尤其是对教学性质科研成果的认定,有助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多元评价的另一个含义是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科研活动进行分类型、分层次的评价。如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应用技术推广、科技服务与培训等,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教育教学研究应用、基础学科研究等等,在进行业绩评价时要分类分层对待。
参考文献
[1]李超任.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制创新与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EB/OL].hnjykxgh.com,2005-5-18.
[2]熊彩纯.论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的革新策略[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6).
关键词:高校 教师 科研 评价
DOI:10.3969/j.issn.1672-8289.2010.10.006
近年来,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各高校都致力于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对教师形成有效激励,各高校根据自身实际,借鉴国内外科研评价的经验,纷纷出台了教师科研考核办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推动了高校科研的发展,但也逐步显现出一些问题。
一、现有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的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过程中非学术性因素影响公正性
公正、公平地对待教师的学术研究成果,是执行教师科研评价的根本。目前在高校科研评价过程中存在一些非学术性因素影响结果公正性:
1、评价主体错位。科研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知识和规律的探索,对它的评价需要专门的知识和业务能力才能进行。目前许多高校科研评价不是由学术界而是由行政部门来操纵。行政管理追求的是照章办事和利益分配均衡,其执行者并没有能力进行科研评价,只是单纯地以论文刊登期刊、著作出版部门和课题立项单位的级别来认定,并据此做些统计评比工作,最终权衡给出科研成绩评定。
2、学术“光环”造成“马太效应”。科研评价的结果往往是做为科研经费、教师的收入和晋职、福利待遇等资源分配的直接依据。对于科研能力强、科研经验丰富的老师来说,凭借着已有科研成果获得一系列名誉光环,而这些光环会在评价过程中影响指标向其倾斜,帮助其轻易获得经费、课题等科研资源,为他取得更大成就奠定基础,周而复始,形成正反馈。相反,在可分配利益业绩有名额、数量限制的情况下,很多青年教师面对的是负反馈,没有足够的启动资源,缺失经费支持,科研能力无法提高,出不了高水平成果,进入恶性循环。渐渐地高校中形成了“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
此外,另外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与权益关系也是影响评定结果不容忽视的重要消极因素。在涉及到切身权力、利益和人情世故的时候,评委在自身的操守和利益之间如何决策,这些都会导致对教师的学术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有失公允。
(二)评价方法不完善,重数量、形式轻质量
我国高校科研评价活动普遍采用定量评价。从理论上而言,数量化、等级化,可以简化操作,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并且做到客观公正。但是,通过对实际现状调查发现,定量评价容易产生重形式、数量轻质量的错误导向。科研评价主要是对科研业绩数量和质量衡量。在定量评价体制下,通常是以论文、著作及课题、专利、科研经费等的多少作为“量”的标准,以期刊杂志、出版机构和立项单位、获奖单位的级别作为“质”的标准来认定学术科研活动及其成果的高低。但我们知道这种“量”与“质”的标准都是并不完全正确的,论著字数与其本身质量的好坏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不少学术期刊、出版社的级别都是与行政级别挂钩的,行政级别高的并不一定意味着学术水平高。指标数据也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比如:核心期刊、CSCD检索、CSSCI检索的论文刊物每年都在变更。最致命的是,定量评价不能将复杂的、隐性的、涉及教师思想与情感、需要与动机、感受与体验、道德与人格等反映出来,很难完全真实准确地反映高校教师丰富的有价值的工作内容。
(三)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不合理
1、指标选取简单绝对化
科研评价指标体系是科研评价标准的量化,它是通过对各种评价标准设置不同权重而实现的。现在高校对教师科研的评价不管学科是否相同均采用论文、著作、专利及项目等源生指标作为评价标准。我们知道,理、工、农、医、文、史、法、经等学科性质不同,特色各异。不同学科其学术研究具有独特性,彼此之间存在差异性、多样性和不可比性,并且从事科研活动的教师也存在个体差异,面对这样的评价对象使用单一化评价标准明显是不科学的,难以实现评价的客观、公平和公正。
2、指标权重忽略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
目前的高校科研评价体系只追求学术效益,不重视实际效益,对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或者文艺作品类、决策咨询类报告的社会影响力的重视程度不够,只赋予该类指标很小的权重,甚至对其置之不理。这种评价体系使得我国投资产出的智力成果大部分以科研成果形式保持其知识形态,无法激励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实现科研社会服务发展服务的宗旨。
3、某些评价指标的内涵重复。一是论文和著作之前存在一定重复性,有相当一部分著作的雏形都是以系列论文形式表达的;二是成果获奖和成果(著作、论文、研究报告、专利等)重复计算上,通常成果获奖都是以某一研究领域中以各种形式(论文、著作、研究报告、专利、图纸等)表现出来的成果为基础申报的。
(四)评价观念存在偏差
大学教师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群体。特有的素质与修养决定了他们具有更高的独立性和主体意识,需要得到各方面的尊重和同行的认可、社会的接受,更看重自我价值实现。而在我们目前的科研评价体系中,评价观念存在明显偏差,缺乏对高校教师的人性关怀,只是单纯强化教师的工具价值而漠视教师的主体价值,将高校教师评价仅视为对教师的管理环节和手段,忽视了高校教师作为完整生命个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发展的多方面价值。
二、关于完善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的若干措施和建议
由于学科和专业特色的差异,科研类型和表现形式的不同,教师的个体差异性,这也就决定了不能用一个绝对统一的标准对教师科研进行评价。如何构建一个多元化的、适合各专业与学科发展特色的教师科研评价制度,形成一个良性的运作与竞争机制,使教师既有压力又有动力,是科研评价改革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改善:
(一) 端正评价思想,淡化成果指标,激励潜心研究
目前我国高校进行科研评价主要是通过将教师的科研业绩与科研选题确定、科研经费拨付及作为教师晋升职称和确定岗位津贴等利益挂钩,以激发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积极性。这种功利性的评价思想与科研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是极其不相吻合,产生诸如:教师重视为人之学,忽视为己之学;受利益驱动,降低人格;学科无法均衡发展等问题。因此,需要端正评价目的,让教师为己之学,淡化成果指标,激励潜心研究。只有注重学术成果的水平和质量,关注成果的原创性和研究者潜心研究与深入探索的独立精神,才有可能获得高质量的学术成果,这是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
(二)遵循高校学术科研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制定科学的科研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
1、实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高校进行教师科研评价时应各有侧重,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 “层次分析法――专家评议”分层综合评价方法,既重数量又重质量。在小同行(研究领域基本相同的专家)评价过程中,结合层次分析法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然后, 大同行(研究领域相近或相关的专家)对设计的指标体系进行分析比较,得到不同指标的比较判断矩阵,通过对判断矩阵的分析,可得到评价指标权重的系数。最后,利用指标权重系数,实现对高校教师科研不同方面的初步量化。
2、制定与研究类型、学科领域相适应的评价标准,实行分类科研评价。
目前,高校对教师科研的评价均采用单一化评价标准,无法完全反映科研活动的差异性、多样性和不可比性等特点。科研评价应根据不同的研究类型、学科领域来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
研究类型主要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产业化。基础研究重在原始性创新,依靠的是科研人员的创新潜力,因此评价标准应重在创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环境,注重发现、新知识、新原理和新方法等原始性创新成果。应用研究则以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出、成果的转化、潜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要素为主要评价标准。科技产业化以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为评价重点,以产品的技术先进性和创新性及其未来的产业化水平和发展前景为主要评价标准。
在学科领域方面,对从事不同学科领域的科研工作,其科研成果评价的内容要有所侧重。如社会科学类可以通过发表成果被引用、被收录的情况以及专家评议等方式来进行评价;医学、农学及实脸性的自然科学类可分阶段进行评估,先期定性评价实验主要成果水平,后期结合实验投入生产后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大小来定量指标确定该成果最终水平;工程与技术等应用型学科,能在短时间内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这类成果可通过其较详细的技术经济指标和参数定量评价。
3、结合教师个体差异,实施分级评价
分级评价即根据教师所处发展阶段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如:按照学术发展阶段,将教师分为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与一般教师三种类型,制定相应评价标准。对于一般教师而言,此阶段关键要形成教学科研能力,评价重点应是鼓励他们做好基础性的教学科研,结合学科专业开展教学性科研工作,以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形成潜心科研、求真务实的学术作风。对于学术骨干而言,在科研方法和路径、科研知识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具备了承担起相对重要的科研项目的能力,科研评价的重点应是他们的学术研究能力,要考核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对于学科带头人而言,大多是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能够把握前沿问题、熟识科研方法的专家,而且可能领导着一个科研团队,掌握较多的社会资源和经费,具有取得重大成果的条件。对他们的科研评价要重点考察其取得重大成果的能力,以及他们在科研团队建设、学科建设、社会科研服务等方面的成果,给予他们相对宽松的空间,不必每年对其考核,允许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对其要求工作量,包括教学和科研,让其专事研究工作,以求在科研上有重大突破。
(三)加强监督机制,促进公平竞争
科研评价机制要能够有效地运行,不仅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评价执行过程也要做到客观公正。尤其是要在以下方面加强监督:一严格考察评价主体的学术水平以及科研能力,对其是否具备胜任资格做出合理正确的判断;二是要回避亲友关系、师徒关系和社会裙带关系;三是要防止行政权力在学术领域的渗透和学术权力的垄断;四是建立评价内容和评价结果公示制度。
参考文献
【1】魏艳.对我国高校科研评价存在问题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7年8月号上旬刊,22-23
【2】李海燕.大学教师科研评价目的研究 [D].中南大学, 2009.
【3】 林继志,张向前. 我国高校科研评价改进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0年2月,第10卷第2期,119-121
【4】王 巍,马二军。建构高校科研评价量化指标体系的探讨【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9年2月,第17卷第1期,68―71
【5】熊彩纯.论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的革新策略[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6,178-181。
[关键词]大学英语 教师职业发展 科研素质
[作者简介]任维平(1962- ),女,河北承德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丁晓蔚(1974- ),女,北京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北京 10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改重点项目“循证方法在大学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JGZD08)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099-03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其中科研是教学的重要支撑,有助于促进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师资队伍质量①,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转化科研成果还可以服务社会,提高大学声誉和社会地位②。因此,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教师的科研素质,将其列为教师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教师考核、职称聘任、评优等,成为制约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优秀的大学英语教师不但师德崇高、教学理论和技能扎实,且具有较高的科研素质和端正的学术道德。然而,当前文献对教师科研素质构成与现状、原因分析和对策探讨③多为特定地区或高校的描述性分析和理论探讨,鲜有全国范围大样本调查和实证研究;对策建议多侧重宏观的师资培养和管理机制、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缺乏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具体理论和方法指导;研究者和管理者发声多,一线教师发声少。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方式,对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师科研素质进行大样本调查,分析其科研素质现状和原因,从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管理与教学相配合的角度,为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科研素质提供对策。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问卷方式。通过参阅相关文献,编制《中国大学英语教师科研素质调查问卷》,涵盖教师科研意识(特别是问题意识)、文献检索能力、证据评价能力和科研方法与能力等方面。问卷由教师基本情况、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Likert五级量表)、开放题四部分构成;后三部分内容互有覆盖,结果互验互补。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问卷共发放671份,回收有效问卷624份,有效回收率93%。样本来自全国20个省市的43所大学。其中,综合大学9所、专业院校(如外语学院、服装学院、医学院、农学院、商学院)15所、师范院校7所、理工科院校12所。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收集数据进行分析,使用“主题一致”分析法处理开放题文本数据。
三、研究结果
(一)教师基本情况
1.职称分布。高级职称者220人(35%),其中教授44人(7%),副教授176人(28%);具有中级职称者332人(53%);具有初级职称者72人(12%)。具有中级职称的大学英语教师占半数以上。
2.年龄分布。21~30岁的教师58名(9.3 %);31~40岁346名(55.3%);41~50岁196名(31.5%);51~60岁24名(3.9%)。绝大多数参与调查者为中青年教师。
3.性别比例。男性仅102名(16.4%),女性则有522名(83.6%)。这与大学英语教学情况调查⑤中女教师占80%的数据基本一致,是由大学英语师资主体为女教师的现状决定的。
4.学历情况。本科学历38名(6.1%);硕士学历(含正在攻读学位的)510名(81.7%);博士学历(含正在攻读学位的)76名(12.2%)。
调查发现,与十年前文献⑥的调查结果相比,我国大学英语教师在学历水平和职称分布等方面有显著提高,为教师科研素质提升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多项选择题
1.您通常是怎样发现教学问题的。主要调查教师提出问题的能力/问题意识。比例最高的为课堂上(71.8%)、批改作业(47.1%)和观察同行授课(42.3%);比例最低的为阅读教学理论书籍和文献(25.3%)、教研活动(20.2%)和进修(14.4%)。可见,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具有行动研究者的基本科研素质,即在教学实践中保持对疑难、困惑和问题的敏感性,具有进行教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和反思能力。但很多教师不善于利用教学理论、教学科研和教师发展机会提升问题意识。
2.您一般采取怎样的解决方式。主要调查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意识。教师主要采用听取学生建议和意见(54.8%)、向有经验的教师求助(53.2%)、与同事商讨(45.2%)等经验方式解决问题;通过在外语教学文献数据库中寻找相似问题的解决办法(37.8%)、阅读英语教学理论和方法的书籍(33.7%)、进修提高(21.8%)等研究方式的教师仅占约1/3。可见很多教师愿意与学生、专家教师或同行教师沟通,了解问题症结和根源,但仍习惯于经验总结,缺乏理性的科研意识。
3.您了解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方法有哪些。主要调查教师的科研方法。教师最熟悉的科研方法是问卷调查法(72.4%)和课堂观察法(66.7%),其次是实验法(59.9%)和访谈法(56.7%),但对叙事研究(13.1%)等新方法则缺乏了解。可见,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方法知识仍以描述性量化研究为主,明显落后于当前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原因在于大学英语教师先天的跨学科知识结构存在欠缺,且在职教育中科研方法专项培训不足。了解和运用恰当的科研方法是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科研素质亟待强化的方面。
(三)单项选择题(Likert五级量表)
调查内容包括问题意识(1~4题)、文献检索能力(5~10题)、证据评价能力(11~16题)、科研方法与能力(17~22题)。问题意识主要包括问题的来源(学生困难、教学的最新发展、文献、学术会议和研修活动等),发现问题的能力。调查表明,大学英语教师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总均值(3.922)明显高于其他项目,其中从教学的最新发展中发现问题的均值最高(4.042)。总均值第二位的能力也与教学情境高相关:对教学及其研究效果等原始研究证据的评价能力(3.76)。其中,教师通过自主反思和自我评价(4.147)进行评价的能力最强,这一结果与教师问题意识的高均值相互佐证,即大学英语教师善于从教学情境中反思和发现问题,其科研优势在教学领域。
文献检索能力主要是对国内外多元学术数据库的了解程度,利用文献检索平台获取文献的水平。大学英语教师在文献研究方面的科研素质不容乐观。教师虽较熟悉国内重要语言教学期刊(3.673)和国内语言教学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方法(3.66),但对国外重要语言教学期刊(2.949)和国外全文电子期刊检索平台(3.09)却不够了解。
证据评价能力包括原始证据评价(即评价教学后效与教研效果,对评价标准的了解程度)和文献证据评价(即评价文献资料质量和可信度,对评价标准的了解程度)。总均值(2.44)甚至低于2.5的预期底限。我国大学英语教师多长于经验总结和感性研究,尊重文献证据的理性研究意识薄弱,导致忽视文献资料的重要性,文献检索和评价能力较差。教师亟待拓展科研的国际视野,借鉴国外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先进理论和研究结果,避免重复和无效研究,启发适合国情的科研思路和方法,增加比较研究,提升科研意义。
科研方法与能力是指对研究方法(包括统计方法)的了解与运用。大学英语教师科研方法与能力(2.91)也不如人意。虽然教师对科研方法表示出自信(3.436),但使用SPSS等统计软件(2.401)和推断性统计方法(2.776)的能力明显不足。可见,大学英语教师对研究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意义挖掘的能力比较薄弱,这势必制约其归纳提炼科学的研究结论、规范表述研究成果的能力。
(四)开放题
调查内容为教师评价文献证据的能力和标准。问题为“对于英语教学研究文献质量的高低,您是如何辨别的?”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85%以上)根据期刊级别、作者或所在学校知名度评价文献质量,其首要判断标准是教学角度,如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启发意义或适用性。这与文献证据评价的结果一致,即多数教师仅靠教学经验和直觉来估摸文献价值和真实性,缺乏指导性理论和有据可依的证据评价能力。
综上所述,我国大学英语教师虽善于从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但收集、评价和应用文献证据的能力不容乐观,科研方法比较单一,数据分析能力较弱,理论视野和国际视野不够开阔。
四、大学英语教师科研素质提升对策
(一)教师层面
1.重视文献,提升多元理论素养。没有实践意义的研究如同无本之木,缺乏理论支撑的研究如同无舵之舟。一线教师尤其要重视后者。大学英语教师普遍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实践经验丰富,善于发现教学情境中的问题,但仅靠经验解决问题往往耗时低效。应重视文献阅读,从文献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交际学、文化研究等跨学科理论,启发科研新思路;重视文献分析,扩展国际化研究视野,了解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发展态势和前沿热点,以便依据学科发展规划,超越教学经验层面,从理论高度确定科研方向,增强有针对性的科研意识。
2.结合教学,应用循证教研方法。针对大学英语教师善于从教学中发现科研问题、便于收集教学及其研究的原始证据等特点,应扬其所长,鼓励教师进行源于教学、服务教学的科研,实现教研相长,激发其科研动机与兴趣;补其所短,培养教师积极理性的科研意识,实践严谨审慎的科研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既紧密结合英语教学,又强调科研方法应用的理论是大学英语循证教学研究方法,即教师结合专业技能、教学经验、学生的价值和愿望,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教学研究依据⑦进行教学和研究。其基本过程包括⑧:第一,提出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疑难困惑,若遇到无法用传统理论和个人经验解决但又亟待解决的问题,需及时提出具体问题、干预措施、对照干预措施及结局指标,以便有的放矢地检索证据、作出决策。问题的解决除有利于学生学习外,还有利于教师本人专业水平和科研素质的提高。第二,收集证据。对于原始证据而言,首先根据问题特点确定恰当的定量或质性教学研究设计,再根据现有教学和研究条件确定研究工具和方法,收集教学研究过程的一手证据,作为研究证据供分析评价之用。对于文献证据而言,首先根据问题特点确定恰当的研究类型,再根据所需文献的分级,选择恰当的数据库,制订检索策略进行检索;最后从这些文献中找出与拟弄清的教学问题关系密切的资料,作为研究证据供分析评价之用。第三,评价证据。对原始和文献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与问题的相关性进行评价。其中文献证据分为三级:A级证据来自多项随机试验或多项汇总分析,B级证据来自单项随机试验或非随机研究,C级证据为专家共识或来自小型研究。第四,应用证据。教师对证据进行严格分级和评价,否定评判为无效甚至有害的证据,确定真实可靠、适用于英语教学的最佳证据,用于指导教学决策、服务教学实践。至于尚难定论但有潜在教育价值的证据,则可作为进一步循证研究的问题。应用证据时要考虑教学环境及学生特点。第五,总结评估。教师根据教学环境、学生特点和需求,评估循证教学和研究的效果,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学术水平和科研素质。
大学英语循证教学研究方法有助于教师转变角色,成为英语教学的设计师、参与者和研究者,促使教师从熟悉的教学情境中敏锐、及时地发现问题,发展教师严谨理性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引导教师遵循并应用最新研究的科学论据,形成有针对性的最佳教学手段,有效引导学生成长,实现教研相长。具备这样的教学与科研高素质的大学英语教师才能成为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关键⑨。
3.术业专攻,建设循证科研团队。以循证教学研究为基础,按照英语课程体系分类,建设英语文学、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科研团队。在循证教学研究过程中,研究问题相似的教师应围绕共同的科研目标和循证任务,建设术业有专攻的科研团队。一方面,教师个人充分利用团队现有成果,尝试更高水平的科研新思路;另一方面,团队成员技能互补、资源共享,便于实现团队的积聚效应和倍增效应。
(二)学校层面
1.教师评价向教学研究倾斜。高校师资和科研管理部门应改变教师评价制度中科研与教学二元对立的不合理规定,认可和重视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和成果,合理配置向教学研究倾斜的教师评价指标,鼓励教师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科研意识、科研为教学服务的科研态度,为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2.搭建阶梯式科研平台。大学英语教师在高级别人文社科重大项目的科研立项中属于弱势群体,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应为其搭建阶梯式科研平台,如为大学英语教师设立专门研究基地或实验室、提供科研启动基金、设置专项教学科研项目,使具备不同科研素质的教师都能获得科研资助,通过低级别、小规模的研究积累,逐步提升科研素质。
3.提供均衡充足的科研资源。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及时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科研信息,保持科研项目申报、审批、管理和监督渠道畅通;师资部门应定期与教师沟通,提供所需的科研软硬件资源及其培训;在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学校图书馆也应重视其循证科研中收集文献证据的需求,为其提供充足的纸质和数字科研资源。
[注释]
①耿艾莉,王岩松.论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2(18):71.
②徐元俊.论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素质[J].中国高教研究,2006(9):82.
③吴一安.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探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199.
④雷小生,刘淑春.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现状及培养对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5):66.
⑤王守仁.关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3.
⑥戴曼纯,张希纯.高校英语教师素质抽样调查[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42.
科技评价是科技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正合理评价高校教师科研水平和贡献的重要工具和手段。高校内部科技评价体系的构建是高校科技决策和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对提高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1 现行评价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在实践中科技评价体系构建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与学科有关,与科学家的素质有关,与评价活动的目的等都息息相关。近年来,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是还远远不能适应科技迅速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科技评价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由于科技评价问题属性的多样性、评价目标的多重性以及内容的综合性,单纯用一种评价模式涵盖科技评价的所有因素本身就是不可能的,应该有不同的评价目标、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如在科研基地评价体系构建中,由于科技人才的专业性、科技过程的复杂性、科技创新产出的多样性等问题,使得对科研基地投入与产出的量度难以全面而完整,因而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形成一套国际认可、相对标准化、可普遍适用于科研基地绩效评价的测度体系。
(2)科技评价指标重数量轻质量。目前的高校职称评定、科研评价及其激励机制,通常是将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973”计划等国家级项目数及其获得项目经费数、数量作为衡量教师科研水平的重要依据,对所承担的项目完成质量以及成果应用情况往往被忽视。虽然也考虑了诸如论文级别、项目来源等区分成果质量的指标,但总的来讲数量是硬指标、质量是软指标。这种简单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在评价中的份量的评价准则其实是与科学研究的精神相悖的,科研评价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恰当和合理地处理好量化评价和质量评价(主观评价)间的关系。量化评价比较直观和公平,但往往会扼杀创新,在某种程度上会助长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等不良学术风气,不利于“十年磨一剑”产生原创性的重大科技成果。
(3)科技评价制度在实际操作中的灵活性较差。高校科技评价体系对于过程的重视偏少,机动灵活性较差。科技人员可分为两种:一是对科研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兴趣,将科学研究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对这种人进行评价,只会打乱他们的研究计划,挫伤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二是有潜力可挖、但具有较强惰性的和科研目的性的人,对这种人进行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他们的研究进展激励他们科研的积极性。目前,对这些人员及项目的评价仍然采用了一刀切的方法。另外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尚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科技成果转化情况应该作为重点评价的指标,目前这类指标仅以获得专利数来进行表达,对成果的产业化程度、获得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市场占有率等方面的评价,很难设置指标,数据采集也比较困难,如果用定性指标进行描述,则很难客观、科学、合理地进行评价。这种缺乏科技成果转化指标的评价导向,往往导致科研人员特别是高校中的科研人员为科研而科研,更多的关注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出版学术专著和发表学术论文,申请政府各级科技奖励,而对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率关注不够,其结果科研项目的可转化性和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导致了高校科研结构的失调。
(4)强调对个人的评价,对团队的评价有待提升。现行科技评价体系更加倾向于对于个人的评价,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等大多认可第一负责人或第一作者,这样的科研评价和利益分配制度强调的是个人的奋斗,不利于科研人员的跨院系自由流动和科研合作创新,不符合学校创新团队建设的需要,更不利于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不利于科技联合攻关、资源共享,与国家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更是背道而驰。
2 完善高校科研评价体系的建议
2.1 建立以质量与创新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
改变单纯以论文、获奖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注重原始创新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实效。只有关注成果的原创性和研究者潜心研究与深入探索的独立精神,才有可能获得高质量的学术成果。通过不断深化改革科研评价体系,营造追求真知、崇尚科学、激励创新的学术环境和宽松和谐的学术研究氛围,进一步激发学术创新的内在动力,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环境,为大师的出现创造学术土壤。合理的评价机制应放宽评价的时间,适当延长评价周期,改善科研时间限定所带来的压力,规避急功近利的短期科研行为。例如:实施“代表作”制度,鼓励出精品大作。将教师年度履职考核、教师职务聘期考核由原来的三年一个周期的延长为五年一个周期。逐步实施带薪学术休假制度,主持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教师可提出学术休假申请,使承担重大项目的教师有充裕的时间投入科研,保证重大研究成果的产出和质量。
2.2 实行分类指导,建立多元化的科研评价体系
不同类型的研究活动有着不同的研究规律,因此科研评价的侧重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学科属性不同,评价标准应该有所区别。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科技产业化项目是三种主要的科技活动类型,对于自由探索性的基础研究主要采取同行评议的方式,以保障科学家的自由探索精神,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注重研究的创新意义、科学价值。应用研究是指为获得新的科学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研究,它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应用目的。对于应用研究的评价,应紧密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技术推动和市场需求牵引为导向,以技术原理、方法和共性、关键技术的创新与集成水平,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出、潜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要素作为评价重点。对于科技产业化项目的评价则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导向,以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及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为评价重点。
2.3 结合自身特色,建立具备弹性的科技评价体系
结合学校自身特色,以有利于科技创新积极性调动,科技水平不断进步为原则,建立具备弹性的科技评价体系。在激励机制上采用政策引导,经费扶持;在竞争机制上实行绩效考核,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在项目类型上强调纵向和横向均衡发展,加强科技果转化。同时对于新兴、交叉学科,试行科技评价特区。根据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创新人才和骨干教师的需求,进一步加大资助和考核评价力度,建立符合学校特点、市场需求、人才成长规律的科技评价体系。
2.4 建立鼓励协作创新,有利于团队考核的评价体系
坚持“学科―平台―项目―团队―人才”建设模式,充分利用现有学科平台、发挥学科综合优势,不断争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组建优秀科研创新团队。针对重大科研项目在跨学科组织、经费管理、项目管理上的特点,探索有利于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团队考核评价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把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团队,作为紧迫的战略任务。重点在创新团队的聘用和管理,建立以创新能力、科研质量、人才培养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综合评价;机制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对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很大作用,是判断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标准。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所具备的能力。通常情况下,教学能力是完成教学目标,收获教学成果,发挥潜力的最好体现。它是对教师独自完成教学任务表现的直观心理特征。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起到了积极的激励作用。对教师提高教学能力起到促进作用。相反,则不利于教师积极性的调动。在这个基础上,本文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综合评价机制作为研究对象,从教学能力结构模型,即教学设计、课程开发、教学组织、教学操作、教学指导、教学评价进一步阐述综合评价机制的构建,进而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的思路。
一、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现状
高等院校为社会主义提供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教学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未来教学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根本,教师的教学能力对教书素质的高低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高校管理机制是行政管理,具体的运作也按照这种模式,这种评价模式片面追求效率和效益,不利于青年教师养成良好的态度,刚开始的他们的认识就出现了错误。高校评价方式单一,没有重视学科的差异性。高校教师的科学评价只用作著作和论文的评价,不易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是一种不科学的评价方式,没有重视全体的差异性,损害了科研的生态平衡,不利于科研能力的发展。评价方式不健全,只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高校使用的是定量评价,背离了科研的本质,科研水平的提高不是通过简单的数量累加就能实现,使得许多青年教师背离了科研本质,只是为了完成考核和职称评定而去搞科研,对研究成果弄虚作假,无视科研的公正性,科研水平的质量可想而知。
二、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综合评价机制构建
1.教学设计
首先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评价之一,要考虑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包括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针对性选择,是一种分析学科教材的能力,也是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详细地来说,就是课程授课开始前,教师做好充足准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选择内容时,具有创造性,因为课程教学和基础教育不同,不仅需要将基础性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求学生更好地探索未知世界,结合学科实际,创新运用学科知识。教师授课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也不是知识的转移,需要教师同通过整合形成教学内容,这样对学生理解知识非常有益,使学生更好地发展。青年教师要充分选用合适的教学内容,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将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更新教学方法,实现授课目标。
2.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是结合教学设计,构建课程方案的过程,挖掘教学工具和教学资源。在授课过程中,青年教师要掌握跨学科的知识,了解社会的发展动向,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还需对课程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建设。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时,要具有课程意识,教学不是简单地知识传授,也不是单元和章节之间的累加,需要在课程设计和开发的基础上进行,科研成果的研究也要和教学结合。要提高授课效果,高校青年教师必须做到这点。科研成果是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体现。科研活动和教学活动的开展为高青年教师注入了科研动力,此外,还可以和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弥补教学的不足,以合理调整科研方向,促进科研活动更好地开展。在对学生评价上,高校青年教师要使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对课堂实验的评价、对学生课堂发言的评价等,不是以试卷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此,课程开发能力要归入高校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上。
3.教学组织此外,教学组织也是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综合评
价中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高校青年教师能开展组织教学。教学组织要求教学实现师生间互动,使双方更好地发展,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课程学习中。高校青年教师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时,自身要具备严密的逻辑表达能力,严格而不失幽默,展现特有的魅力,语言的表达是集多种感官为一体的综合性表达,不仅有面部的表情动作,还有肢体语言等。多媒体技术使用到教学过程中,使高校青年教师的授课变得较为容易,因为多媒体有传统教学所没有的优势,功能多样,是对传统教学思维的颠覆,使用这种教学方式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一种快乐的学校方式,收到的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4.教学操作
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较为客观的评价是教学操作,因为这种能力是衡量青年教师是否将专业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教学操作过程要求教师明确教学目标,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这种能力也即是课堂管理能力,对教学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也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观察学生注意力变化,及时应对教学中出现的突发问题,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根据授课实际,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提高教学的目的性和适应性,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实现教学过程的充分展开。这个过程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评价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是教师是否灵活教学的见证。
5.教学指导
在素质教学改革下,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应突出教师的角色作用,也就是教师在授课中是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对教师综合能力评价时,考虑教师指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翁,也是问题探究的主动参与者。事实上,这种天赋不是生来就有,是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教师正确指导学生,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学习获得这种能力。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不是以教为主,应是更好地指导学生,希望学生短时间明白课题非常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地指导,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高校青年教师尽力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培养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传授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经,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这对学生以后的人生就业有益,能拓宽所学领域的知识层面,紧随时代,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教学指导是综合评价机制中重要的一环,为评价高校青年教师的能力提供了参考依据。
6.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最后一个评价环节,也是综合评价机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部分,因为这个能力是判断教师是否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学生,为教学开展提供方向。教学评价,要求教师对教学设计和教学结果的开发等环节做出合理有效的评价,对教与学的过程做出正确的反思,将授课效果以报告的形式更好地呈现给教学部门。教学评价在教学结构模型中处于最高地位,对教学的有效性产生较大影响。教学设计、教学结果的开发等有助于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能如实地反应教学效果,有助于教师了解自己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后续教学的改进提供了可靠依据,清楚教学优势和不足,结合评价结果,及时改进,以提升教学水平。教学评价在综合评价机制中处于金字塔的顶端,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尤为重要的能力结构。
三、结语
高等教育呈现大众化的发展方向,高校具有大量的青年教师,构成了高校教学和科研的主要力量,担负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重任,为高校更好地发展提供了保障和希望。总而言之,教师专业发展也即是不断学习、促进和发展的过程。发展性教师能力评价围绕教师,以教师个体发展为指引思想,结合现实,关注过程,反馈及时,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成,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开展要求整合教师发展需求和学校需求,使教师融入学校精神氛围,推进教师的真实表现和未来发展的整合,意义重大。所以,以人为本,培养并管理人,根据教师的发展评价,建立高校青年教师培训机制是一个很好的策略,科学有效的评价结果有助于管理机构根据需求,开展培训,确定培训的口号、方法和内容,形成有效的途经,借助高质量的外部培训和内部反思,使专业化和综合化青年教师队伍逐渐构建起来。
作者:王丽杰 徐 磊 吴汉东 查恩辉 单位:辽宁医学院
参考文献:
[1]高瑾.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长效机制的构建———以西北政法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12):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