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

时间:2023-06-21 09:05:22

导语:在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

第1篇

为了有效地发挥评价机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正面导向作用,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有必要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一、两种有效的评价方式

1、终结性评价

测试是一种重要的评价工具,包括考试和测验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代表教育评价发展史上的前两个阶段,对人们的评价观念和实践操作具有深刻的影响。在我国,人们普遍将测试狭隘地理解为书面考试,强调试题的题型和模式固定化,强调答案客观唯一。这不仅是对评价理解的误区,也是对测试理解的误区。一说到测试性评价工具,人们常想到冷冰冰的考试试卷 。然而,在新的评价理念下,测试性评价工具应该是形式多样的、对学生有吸引力的,并且能够有效地激励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为此,在设计测试性评价工具时,一方面要从学生的角度出来,使试题具有精彩的创意;另一方面,要对测试的结果进行仔细的分析,并与其他评价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

2、形成性评价

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程度,在双人活动和小组活动中的合作精神,学习中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以及在学习进程中学生的智力发展、综合素质以及价值观的形成等,这些都是学好外语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因素是无法通过定量方式测定的,也无法在终结性评价中反映,因此,我们需要一种能够让学生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正是这样一种评价方式,其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形成性评价可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定或评分等评价记录方式。无论何种方式,都应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教师要根据评价结果与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

二、采用多样化评价形式,建立“学习档案”

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的评价,它可用来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结论和判断,或者用于证明和选拔;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旨在确认学生的潜力,改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形成性评价不单纯从评价者的需要出发,而更注重从被评价者的需要出发,重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评价中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重视师生交流。在形成性评价中,老师的职责是确定任务、收集资料、与学生共同讨论、在讨论中渗透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共同评价。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为了使评价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应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以测试和非测试的方式以及个人与小组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鼓励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英语水平,我在教学实践中为学生建立了“学习档案”,具体做法如下:

1、 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日常评价与定期评价相结合

有许多孩子,并不是因为笨而学不好英语,往往是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老师没有及时给予科学的评价,使他们没有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失去了兴趣,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及时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等方式,给予激励、唤醒、鼓舞,这就是对学生最好的评价。 重视评价的即时性和发展性,作为过程评价的内容体现在课堂内外的各个方面,评价结果的积累效应体现在日后学习的态度、表现中。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之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

日常评价是指对学生日常学习记录,包括作业记录、课堂表现记录、测验成绩等。作业记录除记录家庭作业的成绩(多用等级)或评语外,每学期我还分阶段收入几份学生认为比较满意的作业样品,如英语手抄报,英语剪报,摘抄及英语标签等。并且要求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说明为什么选择这份作业,它是如何完成的。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好的学习方法进行反思和交流。课堂表现记录主要是我对学生完成课堂教学活动的评价记录,如在答问、朗读、游戏、比赛、会话等活动中获得的分数、等级等,并定期公布阶段性结果。这样学生可以拿自己的表现和优秀生进行对比,促进自己不断进步。定期评价属于总结性评价,一般在每学期末(或学年末)进行,将结果记入档案中,目的在于不断反馈、调控和改进教学效果。定期评价只有与日常评价相结合,才能对学生的评价更全面和更公正。

2、 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在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针对活动内容、形式等方面展开自评或互评,指出别人的优缺点,反省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使小组成员人人进步。

引导学生自评是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评价的客观程度。学生之间的互评可以起到相互督促、相互学习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你追我赶的上进心。评价的内容包括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等多方面。通过评价使学生体会到努力程度、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从中受到启发。为了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我引导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第2篇

关键词:中学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逐渐推进,中学教学质量评价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日益重视。当前,我国的中学教学质量评价是存在诸多问题的。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使得我国中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能够跟随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是提高中学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1]。

一、当前我国中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学教育在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的指引下,为大学输送了一大批合格的人才,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精英,我国的中学教育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国原有的对中学教学质量质量评价体系逐渐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因素。因此,重新构建我国的中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让中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断的与时俱进,对提高我国的中学教育质量是非常有意义的。当前,我国中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中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过分重视理论课学习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前,在某些中学,一切教学活动都为高考服务。因为高考的重大压力,使得学校、教师和学生都不得不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高考上面。很多学校和教师都认为,考试成绩好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考试成绩不好,即使其他方面如音乐、体育等方面再优秀,都得不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2]。

2.中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过分重视“高考科目”学习而忽视“非高考科目”学习

在中学众多的科目中,高考要考的只有那么几门,因此就有了所谓的“高考”和“考查”。“高考”是指语文、数学、外语等等,而“考查”是指高考不考的科目,如音乐、体育、计算机等等。在高考指挥棒下,学生只要学好高考所考的几门功课,就可以考上好的大学。至于音乐、体育等等,即使学得再好,也是毫无用处的。这样就导致在当前的中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过分重视“高考科目”而忽视“考查科目”。

3.中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过分重视课程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在当前的中学教育中,课堂教学方式滞后,师生互动严重缺乏。“填鸭式”、满堂灌的现象依然没有改变,并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缺乏对学生的尊重,泯灭学生的性格,过分注重考试分数、班级名次,实践证明,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机械重复的训练,学生只能被动的学习,学习时不会主动的去发现、思考问题,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使得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忽视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最终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中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时俱进研究

在当前,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于提高中学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学教学质量是中学教育的生命线。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质量管理已经成为当前中学教育普遍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3]。

1. 中学教学的指导思想要与时俱进

中学教育要严格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的指导,并且及时适应时代的变化,紧跟时代的潮流。要以“十”会议精神为指导思想,坚决贯彻中央精神,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教育创新为主线,自觉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落实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确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学观,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合格人才。

2. 中学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要与时俱进

要把评价标准从考试成绩上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来。高考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学校和教师在高中教育中应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想象能力为第一要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因”,高考只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果”。因此,只要在中学教育中努力培养了高素质的学生,这些学生也必然能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这与高考制度也不相违背。

3. 中学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建设要与时俱进

中学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是在中学教学的指导思想下,按照中学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来制定和完善的。我们要将在长期教育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写进中学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并且顺应时代的发展即使更新。

4. 中学教学质量评价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

中学质量评价文化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继承民族文化传、借鉴国外先进文化的有益成果、联系学校的教育质量管理实践、总结创新所形成的具有明显个性特点的一种校园文化。它既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物化形态,也是学校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是中学进行质量管理评价体系的基础和灵魂。要让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做到人人讲教学质量评价文化,做到教学质量评价文化观念深入人心。

三、小结

本文针对当前中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改进中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做了自己的思考,指出中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该从中学教学的指导思想、中学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中学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和中学教学质量文化建设四个方面做到与时俱进。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才人培养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文伟龙,唐承超.中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科教文汇.2009(07).

第3篇

1.课程改革和质量评价需要搭建学科资源共享平台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根据地理学科及地理教学的特点,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发挥地理教育的功能,使学生增强地理科学意识,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综合发展等问题,使每位学生的地理素养都有一定发展和进步。同时也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其终身学习养成良好习惯并打下基础。只有整体提高地理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化发展,才能积极有效地推动地理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的精髓是师生的相互交流和影响。对于区域性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因受学校生源层次、师资水平、教学资源等多方面影响,如何在一个相对公平条件下开展区域内学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值得探索研究。同时,随着网络技术、区域教研网络的不断形成和发展,结合区域性教研室地理学科的工作性质与优势条件,搭建学科资源共享的区域性平台,可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有效实施提供坚实的硬件基础。

2.地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评价标准要求的简略与模糊。《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高度归纳学科的主干内容,文字描述相当简洁,提供学生学习后应达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之程度标准,是从学科学习结果角度规范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与过程,评价教与学的质量。

但由于内容上的高度简约化,淡化学科知识体系,突出地理能力的评价,许多地理知识能力内容并没有作教学、评价上的具体要求,造成课标实施在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学校教师、不同经验的新老教师等方面,存在着对课程标准理解、把握、实施的不同程度偏差;也导致在实施区域性、学校内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时,因评价具体环节的参差不齐或过于弹性而变得模糊或不明确。

(2)评价基础资源的差异与不公平。目前,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主要方式是相互结合地实施“诊断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如随堂听课了解教学情况、单元诊断性考试、学生访问谈话等;“总结性评价”如区域性、或学校内的学期期末考试、学年考试、学科结业考试、高考等。还有一种是关系着学校与教师声誉的家长和社会评价,它是不会考虑其办学条件、师资状况及生员与生源状况的,评价几乎就是看某个教师、某所学校、某个区域所教的学生参加高考或某一次重要考试的成绩,有形无形的压力不少。不论哪一种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现实就是在不同课堂教学环境条件下的学科质量评价,存在着教学资源条件的差异性和不公平性。因此,需要在区域性学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前,创设一个共享的、基本相似的课堂基础教学资源条件,才能针对不同层次学校学生、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探索。

二、共享平台建设的意义与条件

1.构建学科区域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意义

(1)建设区域性共享课堂教学目标评价操作体系,促进学科教学评估目标的具体落实。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研究基础,确定一个让各校教师认可的、容易操作检验的课堂教学实施要求标准,发挥各校教师的经验体会,结合区域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现状,研究制订出区域性《高中地理必修部分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建立起适合区域教学教研特色的、有效课堂教学的目标要求。

(2)建设区域性共享课堂教学资源库,丰富教研经验与实践的交流共享。根据区域内各学校教师原有地理教学资源基础,组织学校的地理教师,从各自实践经验与体会中总结、归纳、整理和编辑形成一批适应不同层次的课堂教学共享资源,形成可持续不断充实的地理课堂教学系列资源,创建区域性共享教学资源库,形成一个共享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基础平台,为实施较为公平、客观的评价创设条件。

(3)建设区域性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在区域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学科教师个人与团队开展教育科研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科教师对教学资源认识和积累的自觉性,提高开展资源收集、筛选和应用的能力,实实在在地为学科教学教研提供一些具较强应用性的教学资源成果,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学资源平台,同时也探索一种区域性教研组织、培养的途径,为促进各校学科教师专业化不断发展提供帮助。

2.构建学科区域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有利条件

(1)地理课程改革和推进形成突破口。中学地理学科实施和推进的新课程改革以及近年开展的各项区域性教学研究活动,使地理教师较明显地理解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很大程度上转变教师教育教学的价值观、课程观、学生观、知识观以及质量观等,在落实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过程、教学教研和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已有较多的经验和体会,并在不断实践、反思基础上促使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这些都是研究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2)众多教学资源和成功案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条件。目前,教师可从购买商品化教育资源、互联网收集等途径获取大量的学科教学资源。从资源形式上有教育网站的地理论坛、教师文集、课堂教学、教案学案、训练试题、地图资源、高考专区等分类;有学科QQ群、教育博客、地理知讯和最新的地理时事;也有全国各地学科课堂教学、资源运用、质量评价等众多的交流成果,可以极大地充实地理课堂教学的资源、信息和手段,为资源平台的共建共享共赢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共享平台建设的主要构成和成果

1.平台建设的主要构成部分

(1)区域教研通知告示:包括区域内外学科教研活动;各种学科竞赛评比成果等的通知说明。

(2)区域教研成果展示:各类师生竞赛成果作品展示;区域性教研活动实录照片、课例资料等。

(3)区域课堂教学要求:学科课程标准及其解读资料;学科课程标准具体化、各单元课堂教学实施的基本要求。

(4)区域课堂教学辅助:教学进度计划、教案、学案、课件、图像、基础练习等资源。

(5)区域课堂教学评估:单元测试、模块测试、高考备考、成绩统计与质量分析等资源。

(6)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学科教学基础理论、教学技能学习资料、教师教学经验交流等。

2.平台建设的成果

(1)充实新课程下区域性地理学科教科研的内涵与经验。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形成了我区高中地理学科的“学科教研员—学校科组—年级备课组—教师个体”教研体系,推进学校学科组建设,丰富了教研理论学习研讨的内涵,提升了学科区域性教研的针对性和质量水平,其中教研计划安排落实跟踪,促使活动有序有效开展。教研工作内容有所侧重,使一线教师真正做到低投入、高产出地完成任务。

第4篇

一、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教学工作始终是中外合作办学的中心工作,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更是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影响因子。

(一)师资队伍

教育在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上有着重要作用,很多国家都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而优秀的师资则是教育竞争的核心,优秀的师资能够带来先进的理念和前沿的知识,能够培养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中外合作办学中,教师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知识贡献、社会服务的主体,是教育教学的核心资源,是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生命线,是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教学是在教师主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认识过程,因此,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水平、教学技能将直接影响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教学质量。教师根据一定的课程目标、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编写教学方案并实施教学。课程计划和内容能否真正转变为学生的学习经验,从而达到既定的目标,都与教师的素质、教学能力、教学方式密切相关。

(二)生源质量

生源质量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基础环节。虽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是,教与学是紧密相联的、教、学相互作用,学生是培养过程的主体。是教育活动的接受者, 也有人把进入学生形象地比喻为原材料、毛坯,没有好的毛坯就很难加工出高质量的产品。学生既是是教师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人。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学生学习的动机、自主性、创造性构成影响合作办学教学质量的内因。中外合作办学招生的生源质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教学管理

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是稳定和提高合作办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规范、科学的教学管理是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教学管理承担着保证教育教学任务高质量完成的使命。先进的教学管理思想、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不但能够保证教学秩序稳定、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还能激励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积极性。中外合作办学中能否有一套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否真正做到一切为了教学、一切服务和服从于教学、一切为了人才培养, 真正把为教学和人才培养服务放在优先地位,直接关系到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教学条件

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受合作办学的办学经费与教学条件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 物质条件是实施教育的重要基础, 也是制约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办学经费和办学条件是保证教学质量的物质基础,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有效的保证。使用先进教学仪器、改善教学条件,有利于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保障体系

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还受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保障体系的影响。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机制,可以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实际成果监管,督促和保证中外合作办学提高办学质量。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的重心和核心是通过评估提高办学质量,从而有效地引导和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的秩序。总之,建构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保障监管体系,是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的必经之道。

二、 保障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的策略思考

针对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的分析,结合相关理论知识,提出以下的策略,以期通过全面落实,有效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保证的生命线,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因此,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国际化教师的培养。为确保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一方面,我们要引进国外优质教师资源,对其任职资格进行认定,加强管理,引进高水平的教师是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最重要的途径。优秀的外籍教师所带来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如活动教学、合作学习、情境教学)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代表了外方学校的教育优势。

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培养自己的优秀教师队伍,可以组织一批优秀教师到国外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专业知识。

(二)挑选合格生源

一些中外合作办学单位为了招到足够的生源, 不惜下调学生的录取标准,这样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也必然影响到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有些一些机构或项目打着“不出国门的留学”的招牌,进行生源大战,学生是“抢”到了,但是生源的质量如何确是一个问题。保障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应当避免生源的恶性竞争,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以质量取胜。第一要把好招生关,确保生源的质量,中外合作办学应该树立长远发展的战略,千万不可降低生源录取的标准来作为扩充办学规模的手段,应当制定严格的录取标准,吸引和录取素质较高的学生,保障中外合作办学的生源质量,进而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

(三)强化日常教学管理

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对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有其特殊性。为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中外合作办学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必须着力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建立健全一套适合合作办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应强化日常的教学管理,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管理是围绕着人才培养这一核心而展开的,在教学管理中涉及到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条件、教学效果等多个方面,应从必须从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条件、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四)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改善教学条件

教学条件是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的基础和保障,应该加快教学设备的投入、 使用以及各项教学经费的投入,确保硬件环境快速改观,实行图书馆等场所的全天开放。保障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经费,千方百计提供条件,为学习从事科技活动和创新活动给予支持。

(五)健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建立健全一套适合合作办学的教学管理制度,使合作办学的教学管理更加规范,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有效性。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的全面和全过程监控与管理,切实保证中外合作教学质量。首先,国家应逐步重视通过认证方式把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保障纳入国家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进行制度化管理。其次,应该完善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与教学的审批标准和评审标准。最后,应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教学的监管模式和流程。

总起来讲,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是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生命线,生源、 师资、 教学管理、教学条件以及质量保障体系是影响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的五大因素。我们应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采取办法,确保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林金辉.论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J]. 教育研究,2011,(06).

第5篇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最近十年得到了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扩招,中等职业教育受到极大的冲击,正面临较大困境。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能力培养长期不受重视,致使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明显下降。由于高校扩招,降低了接受高等教育的门坎,加之中国传统文化“学而优则仕”迂腐思想的影响,绝大多数学生及家长视职业教育为“二流教育”,“差生教育”。具有一定职业能力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致使现在绝大多数初中毕业生争着上普通高中,实在升不了高中的才进入到中等职业学校被迫接受职业教育,与前几年相比,生源质量及数量明显下滑。

2.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达不到职业能力人才培训的要求。教学模式仍固守传统课堂讲授为主导的模式,固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比较严重,专业理论教师把理论课当作文化课讲授,侧重“填鸭式”教学,无法达到实践教学培养职业能力的需求。

3.中等职业学校能力培养目标模糊,定位不准。当前中职教学相当多的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知识传授重于能力训练,不注重实践教学,没有按企业职业岗位开发教学课程,没有把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需要融合教学,强调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没有深层次的考量其培养人才未来的就业、创业情况。

4.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相对滞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好与坏,应有用人单位来评价,而我国至今没有建立有用人单位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的体系。

5.企业未成为职业教育的主体。职业教育应以培养人的行动能力为目标,而行动能力是完成一项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这些能力和培养与训练离不开企业的经营过程和工作内容,这就需要职业学校应与企业紧密配合,共同承担职业能力培养的重任。

6.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实习实训条件达不到能力训练要求。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是能力培养,而能力的提高是通过对真实的工作任务借助一定的实训教具、设备、仪器实施具体操作,才能提高完成此项工作任务的行动能力。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实习、实训条件还远远达不到能力训练需求。鉴于以上现状,中职要获得发展就必须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确立起自己在教育大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探索提高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以达到推进教学改革、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目的就显得尤其迫切。

二、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建议

1.政府要积极承担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和政策安排。政府要针对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征,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实施一系列推动职业教育整体发展的“大行动”,并辅以大量的配套项目。既要有舆论造势,也要有实际投入,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落到实处。政府要积极引导完善职业教育的相关法律和法规。特别是要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案。这些都需要政府主导来进行完善。

2.要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长期存在,而近年来的中职大扩招使这一问题愈加突出。通过加大投入,保证职业教育预算内经费占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比例与职业教育的规模比例相匹配。

3.设立专门机构对职业教育与培训事务进行统管,理顺管理体制,对职业教育与培训进行更专业和针对性更强的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4.开发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要从全国中等职业教学层面,发挥行业作用,共同开发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要从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出发,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同时要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本土资源和经验基础上,借鉴国外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并使之本土化。建设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要注重建设“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课堂,要注重完善指向构建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的课程资源。

5.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着重在于让学生和家长从心底接受和认同职业教育。

6.加强教师培训,建立继续教育的培训制度,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要使目前不具备合格学历的教师尽快取得合格学历,使缺乏专业技能、缺乏实践能力的教师普遍得到培训。

7.重视课堂教学设计,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7.1行动导向是指以职业行动或工作任务为主导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策略。

7.2以真实情境设计教学环境。学习中老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寻找资料,研究教学内容,并在团队活动中互相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7.3以培养行动能力为教学目标,注重对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中结合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使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交往、沟通、协作和相互帮助的能力。同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按照展示技术的要求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对学生的展示技术和教学内容进行鼓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成就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个性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8.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应用。改变传统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班级授课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主要有:谈话教学法、四阶段教学法、六阶段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头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引导课文教学法、思维导图法、案例教学法、项目与迁移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等。

第6篇

主要工作:

一、推动高效课堂创建活动向深层次发展。

1、学习先进经验,进一步深化高效课堂创建活动。按照《县高效课堂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加强高效课堂模式的研究、总结,进一步优化课堂结构,确立符合本校实际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小学各学科各年段要在学习、研究、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高效课堂的基本课堂结构和范式,各校要注意总结经验,培养典型,着手进行相关材料的收集与整理,为明年全县的总结表彰工作做准备。

2、开展高效课堂创建活动的检查评价工作。本学年研训中心将组织专班,采取推门听课的方式对各校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评价比例不低于教师总数的70%。同时,要求学校根据实际,围绕高效课堂创建工作,结合“课堂比教学”活动的要求,开展各种形式的公开课、竞赛课、示范课活动。

3、加强对典型学校及重点学校创建工作的指导力度,让更多的学校通过扎实深入开展“高效课堂”创建活动,解决质量建设瓶颈问题,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继续进行高效课堂下校蹲点指导和专项推进活动,教研员每人挂点一个学校,以点带面,深入课堂,督导落实高效课堂创建工作,研训中心将根据学校的需要,围绕高效课堂创建中的重点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和专项推进活动。

5、扎实开展“课内比教学活动”。各中小学要按照教研师训中心下发的《县中小学“课内比教学”活动实施细则》的要求扎实开展竞赛活动,不搞形式不走过场,使此项活动真正起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科研水平的作用。

二、进一步加强对优生的培养力度,细化培优措施。

培优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6、开学初,初中各校要制定培优工作方案。要求有专门主抓的领导,有明确可行的措施,确定好培优的名单,建立优生联系制度。

7、初中学科教师做好优生的跟踪,对作业、练习进行分析,尤其是对检测情况要认真分析,及时查漏补缺。同时督促科任教师加强课外辅导,强化训练,提高解题能力,最大程度地挖掘优生的潜能。

三、加强教学反思,深化集体备课。

8、加强反思文化建设,学习中学反思三年成名师的工作思路,让教师们在反思中成长。重视教学过程的监控,加大教学过程管理的力度,抓好教学计划的制定、实施、检测、评估等关键环节的检查,力防教学工作的形式化倾向。严把两个关口,即严把集体备课关、严把课堂教学关。加强集体备课管理,各校要针对以前集体备课中存在的问题,从制度层面、管理层面、落实层面进行改进,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

四、深化校本研训,促进教师素质的提升。

9、进一步加强校本研训工作。切实抓好校本教研,把教学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学校、放在课堂。建立以促进学生健康、主动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旨,以解决学科具体问题为目的的校本教研制度。本学期将在全县开展校本研训合格学校的验收工作。

10、实施名师带动战略,推行县级、市级、省级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建立后备骨干教师人才库,落实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一对一”帮扶规划,以老带新,以新促老,责任到人,鼓励教师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成名成家。创设比、学、赶、帮,人人争先,团结协作的氛围,使教师在研究中提高,在协作中成长。

11、开展“同课异构”“优质课竞赛”等形式的研究课、竞赛课活动,解决城乡之间教育教学发展不平衡问题。认真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校各级各类四优评比展示活动,推进高效课堂研究,打磨教学技艺,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

12、加强教研员的学习与培训,师训处每周五将继续坚持开展高效课堂理论讲座,使教研员对高效课堂的理论和实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研究,逐步建立一支思想素质过硬、业务素质精良的教研员队伍,发挥他们在全县教师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以便更好地指导全县高效课堂的实施和推进。

13、加大对薄弱学校,薄弱学科、薄弱教师的跟踪指导与帮扶力度。一是到薄弱学校进行调研指导,帮助学校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制订措施,缩小他们与兄弟学校的差距,促进城乡学校的均衡发展。二是继续强化对初中数学、英语两个关键学科的研究,总结上年度的经验,重点抓两个学科的吻合度。三是结合全市的结对帮扶活动,引导相互交流的教师在新的学校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把本校好的经验带到新的学校,并把别人学校好的做法,带回自己学校。促进城乡教师之间的交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抓好教学检测和评价工作。

14、进一步完善以评促教。我们将在教育局的指导下,通过调研,适当修改新的评价方案,使新的方案能更好地调动全县教师的积极性,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最大的调控作用。认真做好质量检测,严密组织考试,严肃考风考纪,实行交换监考、流水阅卷、集中统分,对教师和学校的教学质量实行量化评价。充分发挥《县初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价修订方案(试行)》在“高效课堂”建设和质量建设中的作用,本着目标评价、分类评价、捆绑评价的原则,进一步激发教师的团队合力,注重培优的落实,提高学生学科的吻合度。在充分研究课标、教材和全县学情的基础上认真命好题,提高试题诊断的准确性,找出薄弱环节根源与成因,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开展针对性教学指出方向。

15、重视考试后的数据采集和分析评价工作,做到数据准确,评价全面,并通过数据分析写出学科质量分析报告,引导学校的教学管理,各校也将教学工作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把评价结果作为教师绩效工资兑现的依据。

六、全面落实教育科研工作。

16、本着“小问题、真现象、实研究”的原则,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中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

17、每位教研员都要引领一至两个县级以上的课题,县级科技拔尖人才、市级以上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都要亲自承担一项县级以上的课题研究和实验推广工作,以此带动全县教科研工作的有利开展。

18、各校要积极开发利用好各种教育资源,拓宽教育渠道,开展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研究,进行校内外、课内外的科技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相关学科整合的研究,提高师生的研究能力及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7篇

顾明远先生编写的《教育大辞典》中提出,“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

可以这样认为,要提高教育质量,一要提高教育水平,二要改进实际效果,关键是要提高培养对象的质量。标准则是看教育目的是否达到,培养目标是否实现。

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一般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它的队伍建设得怎么样,二是它的设施建设得怎么样,三是它的文化建设得怎么样。主要是通过文化建设,特别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使得队伍和设施都能得到科学配置,都能提高效率,都能发挥效能,都能提高效益,都能实现预期效果。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脚踏实地、聚精会神,还需要开阔视野、创新思维。

改进学校教育最终落实在教育要素的优化上。一般来讲,要看教育思想、教育环境、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反馈、教育研究是否得到了科学优化,特别是要素整合优化是否做到了位。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达到则要看教育方针是否得到贯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具体目标要求是否得到落实。

第一,教育方针的要求。教育方针体现教育目的和宗旨。按照教育方针的要求,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针有社会本位要求,也有个体本位要求。教育目的是否达到,要看我们培养的人是否达到了这些要求。

第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具体目标要求。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都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不仅有目标、有标准,还有实施的途径和评价的方法。除了对学前教育提出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外,对其他类型教育也提出了完整的要求。

一要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小班教学。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

二要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一方面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另一方面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三要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制定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第8篇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教学改革 课程体系

一、当前的形势

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与此同时,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培训蓬勃开展,年培训规模达到6957万人次。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毕业生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欢迎。2005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一些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近年来,职业院校实施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等一系列工程和计划,取得了显著成效,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上综合因素的直接影响就是我们目前面临的形势。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思路

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中指出:今后一个时期,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力争2005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在2004年的基础上增加100万,达到650万。经过几年的努力,到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总体上要把握发展节奏、控制发展规模,把工作重心放到提高质量上。

全国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思路是:以素质教育为主题,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普及、发展、提高”为主要任务,即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实现快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城市和农村职业教育的统筹力度,把工作重点放在推进中西部地区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上,努力把每年未能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500至600万农村初中毕业生中的相当一部分,吸收到中等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按照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例大体相当的要求,分解并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扩大招生规模的年度任务目标。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而围绕职业教育目标开发课程、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改革与课程体系配套的质量评价方法,更是当前职业学校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明确教育目标,建立充分体现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

职业学校教育目标一经确定,就必须研究、开发、建立一个适应教育目标要求的课程体系。科学合理、能够实现教育目标的课程体系,是一个全面的、灵活的,能够获得较大效益的课程方案。确定这一方案,必须根据教育目标所界定的规格、层次及其职业岗位职责任务,科学合理地组合课程结构、内容及其教学目标,必须坚持遵循以下五个基本原则:

1.超前性原则

职业学校培养人才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必须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未来人才市场需求做出准确分析和预测,为超前开发课程提供可靠、科学的依据。为了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学校应有专门负责市场调研的机构及人员,为科学制定这方面的规划提供第一手资料。

2.多元性原则

现代职业劳动界限的超越和对劳动者知识结构的需求,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使受教育者具有跨岗位、跨职业的能力,使之在未来求职、创业过程中具备良好的竞争力。而要满足这种需求,就要开发多元化课程,如开设必修课、必选课、选修课等。

3.基础性原则

市场经济以盈利为主要特征,势必不断引进新设备、利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而学校教育则很难跟踪这种变化,容易产生“教育滞后”现象。因而加强基础能力教育,增强学生潜在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

4.实践性原则

实现能力教育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是实践教学,因此,设置课程既要充分体现岗位资格所需要实践的环节、内容,又要体现交叉复合岗位和职业的实践内容、形式,还要体现各种实践的可操作性。

5.灵活性原则

课程设置在注重基础知识、实际操作、理论研究结构组合的同时,更要突出客观实际需要。在纵向上,要能组合出不同层次职业人才培养的方案,如机制专业课程可组合出机械制造、模具制造和数控技术应用;在横向上,要能够兼顾专业之间的配合,如机电专业都需要的机械基础和电工基础知识等。

(二)开发完善、有利于自身发展课程体系

1.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应具备以下四个主要特征

(1)以能力教学为核心。课程开发必须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确保各项能力目标有相应的课程或课程模块。

(2)以操作性强的目标体系为框架。亦即所设置的课程是教育目标的分解和具体化,课程体系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教育目标框架。

(3)以满足共性与个性同步发展为主体。课程设置既要与教育目标、层次相适应,又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学生今后的生存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以便于评价管理为标准。课程设置既要便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管理,也要有利于学校微观管理的实施;既要体现学校教育的规范性,又能呈现较强的灵活性。

2.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应具备三个功能

(1)“弹性适应”功能。课程设置要改革过时、陈旧的课程内容,大量吸收与现实社会、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新知识、新科技;要改革过于呆板,不能灵活跟踪社会就业要求和学生求学需求的课程结构,形成动态的具有“弹性适应”功能的课程体系。

(2)“有效利用”功能。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以学科为中心,形成不必要的交叉、重复甚至多余,这些问题必须通过课程综合化加以解决。课程综合化要力求摆脱片面追求专业知识广博和片面强调单一技能精深的现象。

(3)“能动实施”功能。这一能动性应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能动性。②课程目标的能动性。③课程体系的能动性。课程体系应该是一个可变的组合,不同职业岗位需要设置不同课程并有机组合;同一职业岗位需要设置多种课程并有机组合;某一课程也需要形成理论、知识、能力有机组合。

(三)课程开发要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有效评价

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质量是教师、学生以及教学过程中各个因素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综合体现,是对教师业务水平、组织能力、教学技巧、责任心及教学效果的全方位考核。因此,要实现教学效果的有效评价,就必须从完善质量评价入手。

1.构建完善的质量指标体系

完善质量指标体系应做到以下三点:

①规范与灵活兼容。教师的教学工作有一套规范化的程序和要求,包括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授课计划、编写教案、实施课堂教学、布置批改作业、成绩考核与分析等。其规范化程度是衡量教师工作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代教育观又揭示了这些规范化要求所带来的程式化、呆板的弊端。因此,质量指标的确定,必须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既要体现规范化的要求,又要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动性的发挥。如是否及时充实新的教学内容,是否积极参与课程开发,是否实施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

②静态与动态结合。教师从事教学工作,首先必须达到一些最基本的要求,如教材处理、课堂调控和教学设计要合理,语言表达要规范、准确、流畅,教态要自然、端正,板书要工整、清晰、系统、完整,等等。这些均表现为静态的要求,是评价工作质量不变的内容。在现代教育中,对教师的要求应该形成一些递进的动态指标,如学历职称要不断提高,教育观念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要不断改进,教学经验要不断总结等,这些均应作为动态的标准列入工作质量的评价范畴。

③过程与结果并重。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评价教师工作质量往往以一张试卷定论,只看得分结果。现在评价工作质量,特别要注重教学过程,即在教学过程中交给学生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方法,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是否充分发挥;同时,也要注重教学结果,当然这种结果绝不仅仅是考分,还应该包括学生达到目标的程度,具备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

2.构建完善的质量评价机制

①评价要量化。必须探讨和实践量化考核的操作方式,尽可能使模糊的、弹性的项目转化为量化的指标。

②评价要交叉。反映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面很宽,层次很多,要防止用某一方面、某一环节、某一时间的结论去代替或推断结果,应按统计规律的原则,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对每一个教师进行交叉评价,形成综合的结论。

③评价要透明。评价标准、程序、方法、结果均应予以公开,教师有随时查对的权利,这样教师才能自觉地加强对自身的认识和反思。

④评价要自我完善。评价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就教师而言,通过评价可以看出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就教学工作面言,通过评价可以看出管理工作是否到位,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和加强;就评价工作而言,通过评价反思可以了解哪些环节、项目的评价是合理的、准确的,哪些环节、哪些工作还需要改进,以不断完善评价机制。

结论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面临挑战与机遇,只有通过改革,使自身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等职业教育才有希望。而在这过程中,教学改革则是突破口,成功与否,直接关系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则是我们教学改革的着眼点,同时也是很值得探讨的话题。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教师 量化考核 相对评价 弊端 优势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4-0104-01

质量评价,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和结果的总结,有总结才能知不足、明得失,才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反思改进,提高学校教研和教师的水平。但现在很多的质量评价往往只是分析考试成绩,分析学生的行为,分析试卷的难易程度和知识点,根据考试的结果简单地推理产生问题的原因,基本还是处于一个传统的、表面的分析上。

一 传统评价方法的弊端

以往的教学质量评价,大多是用优秀率、良好率、及格率和不及格、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各段分数线人数的标准作评价。如规定考试分数达到80分及以上为优秀,达到70分及以上为良好,达到60分及以上为及格,达不到60分为不及格。把平均分作为评价班级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再如小升初、中考、高考成绩如何,往往是看班级学生达到重点学校或者一本投档分数线的绝对人数有多少作评价。这种绝对的评价方法显然是不科学、不合理的。首先是忽视了各校、各班学生的基础、人数的多少、学生流失多少;其次忽视了各次考试试题的难易程度、学科差异、高低年级、不同学段的差异;再次是对学校、班级、教师不公平;最后是没有把教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等的教师放在同一个标准的考核点上。这种传统评价的结果会挫伤教师、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边缘学校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二 相对比例评价法的优势

相对比例评价法是从两个方面计算比例:“四率”所占分值比例和人数划分比例计算。各率比值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和校情而变化,具体比例分值和人数划定因校而定。

1.评价原因及思路

在同一个县区、乡镇、学校在分班的时候不可能做到各校、各班学生文化素质绝对均衡,即使总成绩很平均,也不能保证单科成绩也平均。如果考生考分用80分以上才算优秀、60分以上算及格(合格)这样的方法计算,就会出现教不同年级、不同科目、题目难易程度出现教师考核评价不公平现象。因为有不同年级(高中低年级特点)、科目差异、题目难度不同等现象,实行相对比例评价法就可以做到对全县区全乡全校教不同科目、年级、题目难易程度不同的教师考核站在一条水平线上来考核,杜绝了教低年级、不同科目题目简单高分多,优秀率就高,高年级、题目难优秀率就低或没有的现象发生。笔者认为相对比例评价法能比较公正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从而调动全体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评价指标及计算公式

第一,教师教学成绩按四率考核得分。即:巩固率、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教师教学成绩=巩固率20%分+平均分20%分+优秀率30%分+及格率30%分。各率比值可以根据学校实际和校情做变化,具体比例分值和人数划定因校而定。(1)巩固率占20%分等于全乡全级全班学生基数(学籍数)和考试人数相比的比值得分。(2)平均分以实考人数计算得分。(3)优秀率以占全乡全级人数30%的人数比例计算得分。(4)合格率以占全乡全级人数70%的人数比例计算得分。

第二,班主任教学成绩考核得分。各班级、各学科总得分=巩固率得分+人平得分+优秀率得分+合格率得分。

第三,教师综合评分。教师综合评分=基础分100分+巩固率+(平均分-全年级平均分)+(及格率-全年级及格率)+优生率-低分率。

三 评价遵循的原则

实行这种相对比例评价法遵循了公平性原则。由于这种评价方法是相对评价的方法,充分考虑了学校、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考虑到了学科差异、年级差异、科目试卷难易不同等差异;考虑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成长性,无论是教重点班还是教普通班,只要教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们获得成就的机会就是均等的。遵循了导向性原则。这种评价方法有利于引导全体教师积极从事教学工作,能调动全体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同时,综合得分计算中,学校可以根据教学管理的目标或者重点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在权重的确定上做适当的调整,以引起教师的特别关注,在教学工作中加以重视。如要引导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偏科问题,就可以加大单科合格配套率的权重;如要面向大多数学生,提高教学成绩的合格率,就可以适当加大合格配套率和均分系数的权重。

教师评价是教育评价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教育难题,是一个永远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意在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教育热心智士一起来研究探讨这个问题,引导教育的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敏.对教师个人才华的忽略――漫议教师教学评价[J].文教资料,200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