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

时间:2023-06-21 09:05:22

导语:在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

第1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

一、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产生原因及其研究意义

由于供应链金融既能有为我国中小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又能有效地扩展银行的业务,所以近几年发展迅猛。然而,供应链金融模式的信用风险问题却日益突出。由于中小企业的贷款相对于其资产规模相对较高,而它们又是依托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来进行经营,品牌效益不高、企业的管理层水平参差不齐等等外在或内在原因,导致其违约成本低。而且一旦遇到了问题,它们甚至可以关掉原公司,另立新公司来掩盖以前的问题,从而使得违约率较高。因此,研究供应链金融上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本文就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来论述对其的防范措施。

二、供应链金融的内部信用风险防范

供应链金融的内部防范主要是指:在商业银行的角度下,其通过完善自身的信用风险评级系统来提高其防范风险的能力。

首先,完善考核交易真实性的制度。银行应对交易双方提供的交易内容、交易目的和交易时间进行核查,并着重研究中小企业融资的申请材料以及双方的购销合同、运输单据、提货单据等,通过确保其待审核材料的真实性来控制交易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

其次,完善现有的信用评价体系。银行应针对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问题出台一套完整且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和评价流程,而以前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信用评估主要是审核其财务报表、固定资产以及担保形式,是一种基于数字财务控制的评价模式,对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并不适用,因此,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银行在了解供应链金融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把过去对传统融资的一系列静态,单一,被动的授信模式转变为动态,多渠道,主动的授信模式。

再次,妥善监管和控制中小企业的融资资金。这是整个内部信用风险防范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在供应链金融的模式下,由于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是核心企业的信用担保,因此,很可能会使中小企业在拿到资金后不按照合同约定的范畴来使用融资资金,从而产生逆向选择问题,将供应链金融融资的资金用于投资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资本产品,大大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违约风险,也会使银行产生不必要的损失,因此,银行必须严格监管中小企业融资的用途和去向,而且督促其将资金按照合同来进行使用,并定期核审中小企业的购销合同的真实性,确保资金按照合同的要求执行。

最后,着重提高银行内部风险评级系统人员的专业素质。由于供应链金融涉及了复杂的信用风险评价模型,多变途运作模式,专业化的供应链金融背景,这就要求银行的信用风险评价人员具备相当好的专业素养和足够多的信用风险评价知识,但是目前,我国银行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的高素质人员储备严重不足,银行应该重视对现有员工的技能培训以及对国外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从而加速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健全。

三、供应链金融的外部信用风险防范

因为供应链金融上的核心企业是中小企业能获得银行融资的信用担保屏障,而物流企业又是银行监督中小企业能否履行合约的重要渠道,能够为贷款企业提供配送、监管、仓促等一系列服务,并且将服务的信息反馈给银行,降低中小企业违约的风险,所以核心企业和物流企业在整个风险防控过程当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由于中小企业业务开展以及财政的不透明性,商业银行在监管中小企业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供应链上其他主题的交流力度来降低信用风险。

第一,谨慎选择合作的核心企业。因为在供应链模式下,银行是以核心企业的信用进行担保,来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的,所以核心企业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核心企业是一个行业的垄断企业,则这个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就要依靠市场进行交易,相关对象的随机性比较大,供应链的稳定度就会降低,因此垄断企业一般不太适合作为供应链金融模式中核心企业,所以银行应该对供应链金融当中的核心企业进行严格的准入机制,选择稳定、信用度高且与银行合作程度比较高的核心企业展开业务。

第二,加强对物流信息以及物流程序的监控。在中小企业信用度较低的供应链金融当中,银行应该设法和物流公司进行信息共享,加强对物流信息和物流程序的监管,并加强操作和监控的保密性,防止因为内部管理不善导致的信息泄露而发生信用风险。

第三,努力增强对抵押物的风险防范措施。规范抵押物的选取标准已经是商业银行降低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必备措施之一,价格透明、变现简便、质量合格、品质标准是银行选取抵押物的重要准则,并实时监控抵押物的价格变化和品质变化,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第四,完善供应链金融的信息共享机制。针对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共享平台,审核商业银行、物流公司、信用风险以及核心企业的业务往来,降低信用风险发生的概率。

第五,针对供应链金融模式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库。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可以量化的数据库,来分析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可以使人员分析的感性因素降低很多,从而增加理性分析风险的可靠性。

第六,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机制。国家应根据供应链金融上每个不同主体之间义务和责任的不同,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各自的行为,并监督调控各个主体在供应链金融当中的运行。同时,商业银行在发展供应链金融融资规模过程当中,应该呼吁政府尽可能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规避对方因法律漏洞而导致的信用风险。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金融供应链 风险管理

    Abstract: As the new research area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financial supply chain focuses that cash flow should correspond with information and logistic. Due to the goal, this paper establishes the guarding risk mechanism in financial supply chain. It is hoped that what the author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will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China.

    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Financial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

    为适应现代市场竞争,带来规模效益,供应链这一企业经营运作模式应运而生。它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终端用户连成一个功能性网络,通过对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与整合,供应链上企业联结成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了产品库存和商业交易时间的最小化。实践证明,加强供应链管理是其增强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因而,对供应链的构成、运作与协调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供应链管理侧重于对供应链物流和信息流管理机制的设计和优化,通过整合物流与信息流以降低运作成本、提高效率,而较少将研究视角集中在伴随物流、信息流的资金流之中。

    强调资金流在物流、信息流中整合和协调的供应链即金融供应链。在供应链的运营过程中,资金流的循环与增值是由现金转化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结算资金,最终又转化为现金的过程。通过对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的协调整合,可以保证供应链运营的顺畅以及资金的增值。与单个企业资金流的管理相比,金融供应链管理的范围更宽,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加复杂,影响也更加深刻。因此,要实施金融供应链的风险防范,应将金融风险与供应链风险结合考虑。

    一、对金融供应链风险的界定

    企业经营中面临的风险是指企业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的偏离程度,并且更强调引起经济损失的可能性。金融供应链风险则是指在供应链运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而带来的影响,使得资金流与物流的协调性下降,供应链金融成本上升,资金供给不足而导致供应链延滞或者中断的风险。

    按照金融供应链风险的来源,可将其分为两类:外生风险和内生风险。

    外生风险主要是外部经济、金融环境变化影响供应链资金流与物流协调顺畅的可能性。主要来源于市场利率、汇率变动而导致的供应链上企业融资成本上升;或者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法律修订等因素导致产品需求中断、供应链增值难于实现,由此引起资金循环迟缓甚至中断的风险。

    内生风险主要是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不完全协作或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金融信用风险、贸易信用风险以及信息风险,如由于企业的违约而导致银行终止贷款,顾客信用等级评价失实而导致应收账款难以回笼,以及有关资金信息传递扭曲等问题。

    对金融供应链风险的认识有助于全面防范和控制风险。强化对不可抗性较小的内生风险的预警机制和对外生风险感应的灵敏度,是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任务所在。为此,必须增强资金流与信息流、物流的协调性、提升供应链的协作效应。

    二、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1、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思路

    如上所述,金融供应链突出了资金流在供应链中的“血液”功能,强调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的协调。如何实现协调,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供应链在持续变化、不可预测的市场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增强灵活性,防止资金循环的迟缓或中断,确保资金安全、实现保值增值是构建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目标。

    所以,增强金融供应链的风险防范能力,必将以提高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的协调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由原材料及中间产品的供应商、掌握核心制造技术的产品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构成的供应链网络中,仓储、运输及配送等物流服务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此外,它还将在供应链网络中起到信息中枢等重要作用,而其他企业则集中精力做好生产、销售等核心业务。 在原材料的供应、产品的制造与销售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在提供仓储、运输和配送服务的同时及时获取原材料、产品的供需信息。即以联结消费者的零售商为起点,将有关产品需求的信息以及库存信息及时反馈于制造企业和供应商,以便制造企业适时调整生产以及对原材料、中间产品的需求。实时、可靠的产品需求及库存信息,能够有效较低贸易信用风险,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并且这种物流与信息流的集成交互状态,实现了物流与信息流的协调。   在此基础上,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其他供应链上企业提供融通仓服务,将金融业务与物流业务实施整合。例如,物流企业可以为供应商、制造商和销售商提供贸易,代办销售、采购合同的签订和收付款项的管理,并在此过程中对有关资金数据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实施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在分析财务状况的基础上识别风险,并分析风险对供应链造成的影响,及时反馈于其他链上企业;此外,根据对供应链上企业金融信用等级评价的状况,建立供应链综合金融信用体系,为其他企业提供委托贷款、担保等金融服务。这样既可避免链上企业单独建立金融信用体系的不必要重复和较高的金融物流成本,又能够克服单个企业在与银行的金融服务谈判中只考虑自身利益,缺乏全局意识的弊端。这种物流服务与金融服务的集成式管理,以为供应、制造、销售架设的物流、信息流桥梁为纽带,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协调,对降低供应链运营成本和金融信用风险、信息风险,并提高供应链对外生风险的敏感度大有裨益。

    2、实现风险防范机制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能力的提高。在上述风险防范机制中,第三方物流企业扮演着“物流服务商”、“金融服务商”、“信息提供者”等多重重要角色,这对于物流企业的业务能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这些业务的实施状况也将直接决定供应链运营的成败和风险防范机制的奏效。

    信息传输的及时准确性。信息流的传输覆盖了供应链运营的各个环节,在第三方物流企业这个信息中心汇集,经过分析、加工与整理,再反馈给各链上企业。若包含了资金状况的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生扭曲而带来“牛鞭效应”,不仅不能防范风险,还会形成更多损失。由此,信息传输的及时准确是风险防范机制实施的前提。

    收益的公平分配。供应链是企业结成的利益共同体,但并不排斥个体利益的实现,否则就会出现因缺乏激励而带来个别企业的“败德行为”,甚至供应链的解体。链上企业公平分配收益,是实现共赢的最直观表现,也是确保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通过谈判确定收益分配原则并在运营中合理调整收益分配方案是实现收益公平分配的有效途径。

    三、相关保障机制的建立

    防范金融供应链风险、形成供应链上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赢格局,链上企业应当保持高度信任的状态,这可以通过订立契约,建立信息技术平台等措施加以保障。

    1、通过订立各项契约保证信任

    市场经济条件下,维系平等利益主体之间合作关系的基本形式就是契约,它将为供应链运营提供强制性的实施规则,保证各方提供完全信息。因此在供应链组建之初,就应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通过协商、合作性谈判等形式订立各项契约。而在运营过程中,供应链上企业应严格遵照契约,保证信息的高度共享,提高协调性。为此,在核心企业选择成员企业的过程中,应将信用度的评价作为一项重要标准,对各拟加盟企业进行严格筛选,将企业间原有的关联交易外化为契约交易,尽量避免摩擦,提高供应链的运营效率。

第3篇

金融供应链的融资对象为供应链成员企业,本文根据国内外流行的风险分类表对金融供应链涉及的风险重新界定和分类,探究风险识别的具体方法及其应用,并陈述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识别体系,最后,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提出金融供应链的风险识别方法。

【关键词】

人工神经网络;金融供应链;风险识别

一、风险的分类

关于风险的分类,学术界尚无统一的说法。金融界依据巴塞尔协议常把风险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三类。2006年国资委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文件中把风险分为:战略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国外比较流行的是安达信的风险分类表:一、市场风险;二、信用风险;三、流动性风险;四、作业风险;五、法律风险;六、会计风险;七、资讯风险;八、策略风险。而我们所研究的金融供应链的融资的对象为供应链成员企业,因此包括一些中小企业,所以信用风险将是其最主要的风险来源;其次,解决信用风险所大量采用的信息技术支持的审核、环节控制和监管工作,必然带来的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汇率风险和法律风险等。

(一)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又称系统风险,也称不可分散风险。可以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包括黄金)、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分别是指由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对于出于金融供应链中的商业银行来说,利率风险主要是指在利率出现波动时,商业银行财务状况可能面临的收益和损失的不确定性。

按照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汇率风险又称外汇风险、汇兑风险,是指货币汇率变动而导致经济主体在社会活动、经济活动和金融活动中以外币衡量的资产与负债、收入与支出和未来的经营活动可产生的现金流量以本币表现得价值发生损失或产生额外收益的可能性。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它是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也是金融供应链中银行面临的最为重要的风险类型。鉴于前几年的局部的金融危机,2003年巴塞尔委员会颁布了《新巴塞尔协议》对信用风险提出了更为严格的内部信用风险评价法。对于金融供应链融资的信用风险来说,包括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风险又称市场风险,也称不可分散风险。由于市场风险直接影响企业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不确定,因而造成信用风险,所以在金融供应链融资过程中,一些较早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就认为市场风险作为信用风险的一部分来看。

(三)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因素所造成财务损失或影响银行声誉、客户和员工的操作事件,具体事件包括: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就业制度和工作场所安全,客户、产品和业务活动,实物资产的损坏,营业中断和信息技术系统瘫痪,执行、交割和流程管理七种类型。而供应链融资中的操作风险涵盖了信用调查、融资审批、出账和授信后管理与操作等业务流程环节上由于操作不规范或操作中的道德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巴曙松认为操作风险可以划分为:执行风险、信息风险等6种。巴塞尔委员会在其2001年的新资本协议修改版中要求,金融机构的实际自身实际状况,可以提出更为详细的操作风险的细分。

主要原因是操作风险较之其他风险存在明显的特点:(1)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不同的是,操作风险中的风险因素是内在于银行的业务操作,而且单个操作风险因素与操作性损失之间不存在清晰的、可以用数量衡量的关系。(2)在交易量大、业务规模大、结构变化迅速的领域,极易受到操作风险冲击。

(四)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或各类交易应当遵守相关的商业准则和法律原则。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无法满足或违反法律要求,导致商业银行不能履行合同发生争议、诉讼或其他法律纠纷,而可能给商业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但是它包括但不仅仅限于因监管措施不到位和解决民商事争议而支付的罚款、罚金或者惩罚性赔偿所导致的风险。从狭义上讲,法律风险主要是指商业银行与授信企业所签署的各类合同、承诺等文件的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的有效性和可执行性。从广义上讲,与法律风险相类似或密切相关的风险有外部合规风险和监管风险。

外部合规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违反所在地法律、或行业监管规定和原则,所导致的法律诉讼或监管机构给予的处罚,因此所产生得不利于商业银行实现其商业目的的风险。监管风险是指由于所在地现行的法律或规定的变化,影响商业银行自身正常运营或消弱其竞争能力的风险。虽然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规定,法律风险是属于广义操作风险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操作风险。这种说法目前还存在争议,又因为金融供应链融资的法律环境和传统商业银行业务有较大差别,所以我们单独讨论法律风险。

二、风险识别的方法

(一)现场调查法

现场调查是对企业进行全面的、细致的普查。主要步骤为: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包括确定调查的起止时间、调查对象、企业所在行业现状(资产报酬率、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等)和被调查企业的不同阶层员工对本企业自身状况认识等。一般在实际调查前,会事先设计出所需要表格让被调查企业员工填写。第二阶段,进行现场调查和访问阶段。需要被调查企业的管理层和员工的配合,调查内容一般以填写表格。现场调查法的优点就是可获得第一手资料,有助于掌握除财务报表外的资料,还有助于和一线员工建立良好关系。缺点是成本高,时间久,有时会引起员工因疲于应对调查,而对调查人员产生反感。

(二)财务状况分析法

财务状况分析法是商业银行通过对信贷企业的资产负载表、营业报表和补充财务记录等的财务分析来识别申请信贷的企业是否有信贷风险。这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信贷依据,也是金融供应链融资的主要评价指标。通过财务状况可以防范信贷企业破产风险、或是信贷企业目前面临的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等。

财务状况分析法用于识别风险的有点事信息准确、客观、清晰、扼要,容易被外部人员接受。缺点是反映不够全面,企业容易在财务报表中作假,不容被发现。仅部分信息既能够被从业多年的专业人士所利用,进而发现风险。而对于金融供应链企业来说,简单的财务评价指标,不能够完全反映出供应链上下游融资企业的状况。因为供应链融资工具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风险也会随着供应链融资范围的扩大而相应得扩散。如果供应链的某一成员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那么其影响会非常迅速地蔓延到整条供应链。因此需要更为全面评价指标。

(三)信用评级指标体系

目前,绝大多数的商业银行建立了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对申请信贷企业进行贷前风险识别。信用等级评价是对目标企业一定时期内的信誉状况、偿还能力和发展前景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他是一个动态的风险管理过程,放贷前对信贷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价。在放贷过程中,根据客户信用水平的变化,相应调整对信贷企业的信贷政策,把风险因素控制在最小的状态。根据巴塞尔的《新资本协议》,要确定信贷企业的信用评价资产风险权重,从而使风险衡量更客观。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识别体系

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建立了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对申请信贷企业进行贷前风险识别。主要步骤为:1.调查并获得申请信贷企业的财务报表;2.信用等级评价,如信用等级评价过低,则否决申请;3.根据信用等级和申请企业的其他信息,核定授信的金额;4.审批人员或审查部门对申请进行审批;5.签订协议并发放贷款。

由于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信用等级评价过多依赖财务报表,而财务报表又具有静态性、滞后性和容易造假等缺点。银行工作人员很难从中察觉到虚假信息和未来发展趋势,从而导致银行不能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引发银行坏账增多。伴随着人工智能在诸多领域的广泛应用。

四、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金融供应链风险识别

(一)将原始数据中的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因为上述各个指标属于不同的数量级,没有统一的度量标准,所以在进行主成分分析之前,需要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各指标的属性值统一到归一化处理到[1,1]的区间里。

xij′=2×xijmax xi-min xi-1

由此,得到无量纲的各因素标准比值表。

(二)对评价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

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影响银行信贷风险因素的各个指标进行分析处理,在尽可能保持信息完整的情况下确立较少的输入变量,进而减少预测模型的复杂性。

(三)建立BP神经网络,并对信贷风险进行预测

五、结语

对金融供应链面临的潜在的金融风险进行归类分析,从而对金融风险加以认识和辨别。根据金融供应链的指标多的特点,运用改进人工神经网络进行风险识别,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冲,吕静杰,潘启树,刘云焘.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11):2431

[2]王春峰,万海晖,张维.基于神经网络技术的商业银行资信风险评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9,(9):2432

[3]王春峰,万海晖,张维.组合预测在商业银行资信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管理工程学报.1999,l(13):58

第4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因子分析;Logistic模型

Abstract: Supply chain finance,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credit model, link up the core enterprises and several of the supply chain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small enterprises to solve the financing difficulties. This paper designs the credit risk evaluation system from three aspects: the financing enterprise condition, the core enterprise condition and the supply chain condition. This paper selects thirty small and medium-sized listed companies from automobile industry,uses the method of factor analysis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to evaluate the credit risk, verify and draw the conclusion. In the en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credit risk assessment.

Key words: supply chain finance; credit risk; factor analysis; Logistic model

引 言

供链金融,即在传统的信贷模式基础上,将核心企业与供应链上下游的多个合作企业联系起来,从原材料采购的供应商、加工制造半成品的制造商,直至销售产品的经销商,最后到消费客户手中,形成的一个整体,对供应链中的各节点企业提供所需的金融和融资类服务。结合目前我国各大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情况来看,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主要集中在汽车、钢铁、能源和电信等几大板块,其中汽车制造业是我国供应链活动中较为典型的组织。汽车制造业供应链的组成可以分为上游汽车零部件的购买、中游汽车整车的组装制造和下游成品的分销物流三部分。本文以大型的汽车整车制造企业作为核心企业,与整车制造企业有合作关系的上游汽车零部件及配件供应商及下游的汽车分销商的融资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信用风险的评价分析。

1 信用风险评价模型的建立

1.1 确定评价方法

选择Logistic模型进行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评价,Logistic模型是目前计算违约概率方面研究比较成熟的一种模型,二分类的Logistic回归模型的变量取值只有两个值,而企业在贷款中也只有违约和不违约两种情况,因此二分类的Logistic模型非常符合企业计算违约概率风险度量的预测。采用一系列财务和业务指标X, i=n作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模型,预测企业的守约概率P。然后根据银行和相关风险评级机构资料设立分界点P,通过P与P的比较,以确定融资企业的守约率大小,最后决定是否对该企业进行贷款,P值越接近于1,表示融资企业的信用较好,P值越接近于0,则融资企业的信用较差。在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之前,采用因子分析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自变量,设法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比如m个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综合指标因子来代替原来的指标,以减少候选变量间的相关性,作为新的综合指标因子。

1.2 评价体系的建立

供应链金融业务改变了金融机构的传统融资视角,融资过程中参与主体和风险来源更加复杂,对于信用风险的评价不仅局限于申请融资的中小企业本身,而是将供应链上复杂多变的运行状况和核心的参与主体纳入了信用风险评价管理,本文从融资企业、核心企业和供应链状况三个方面出发,客观科学地建立了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指标体系:

(1)融资企业是决定整条供应链信用风险大小的关键因素,包括企业基本情况、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成长性五个方面。

(2)核心企业的担保承诺是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基础,核心企业多为大型公司,其信用水平一般较高,发展稳定,因此只考虑核心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两个方面。

(3)供应链状况即融资企业与核心企业间的合作稳定性、产品竞争力也是影响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重要因素。

整个评价体系共三个部分,16个指标。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 实证分析

2.1 样本采集及数据处理

本文选取我国汽车制造行业作为研究对象。由于供应链金融主要是为中小企业提供相应的信贷服务,因此样本的筛选主要依据以下两个标准:一是属于沪深股市,二是属于中小企业板块,以汽车整车制造企业为核心企业,搜索其供应链上游行业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及下游的汽车分销商、服务商作为融资企业。经过筛选,共选出符合条件的30家上、下游中小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其中23家来自于沪深板块,7家来自中小板块,25家公司为上游的汽车零部件公司,5家为下游的汽车分销、服务公司。

从定性和定量这两个角度可以对样本指标进行整体上的划分,对于样本指标的定量指标数据主要来自于2016年第三季度各家公司的年报、和讯网、中国财经信息网;另外一部分定性指标数据,由于评价指标相对评价标准界限模糊,根据吕跃进提出的依据心里因素划分评价等级以及数量等级确定理论,请相关专家依据样本企业对象及其所在供应链的实际情况,将样本数据按指标进行10、8、6、4、2五个档次的打分评价。

2.2 因子分析

2.2.1 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

用SPSS22.0软件运行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学者Kaiser(l974)的观点,如果KMO值小于0.5,较不适宜进行因子分析;如果KMO值大于0.5,表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表中的KMO值为0.515>0.5,表示样本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同时表中Bartlett的球形检验P值为0,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共同因素存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2.2.2 解释的总方差

利用最大方差法旋转成分矩阵,提取公共因子中勾选主成分法。如果得到的一般旋转因子解其解释的总方差中“累计%”值大于60%,则说明解释程度较好,可以接受;或者以公共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为纳入标准进行判定,若特征值小于1,则不纳入。从解释的总方差表中可以看出,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共有6个,这6个公因子旋转因子解的累计解释总方差的百分比为82.834%,说明这6个公因子良好地解释了所有的16个指标。如表3所示:

2.2.3 主成分系数矩阵及其分析

根据表4的成分得分系数矩阵,选取主成分分析得到的前6个主成分,将这6个主成分用F,F,F,F,F,F表示,并作为主成分进行分析, 可将6个主成分的函数表示如表4所示:

2.3 模型回归分析

将提取的6个公共因子F至F作为自变量,将样本企业的违约与守约Y作为因变量,Logistic模型的因变量Y仅有0和1两个取值,守约事件的发生取值为1,违约事件的发生取值为0。如果P

选取样本企业的评判指标F数值参考了和讯网中对所选取样本企业的2016年前三季度的财务评估,综合考虑企业的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偿债能力和综合能力(根据诸多学者研究经验,将综合能力在两颗星及以上,并且其他三项能力都没有出现一颗白星,即设定F值为1,反之则设定F值为0)。运用SPSS22.0软件运行后结果如表6所示。

从表6可以看出,在30个样本中,对于已观测到的10个违约风险企业中,模型预测为违约风险企业的数量为9个,预测准确率为90.0%。在已观测到的20守约企业中,得出的模型预测为守约企业的数量为19个,预测准确率为95.0%,整个模型的综合预测率为93.3%。

概率方程中的P值,即表示汽车零配件企业的守约概率,代表了其信用程度,P值越大,则企业信用越高;反之,则越低。将具体某汽车企业的相关指标数据代入方程,即可得到该企业守约概率的P值。以0.5为分界线,P值越大表示融资企业的守约概率越大,即违约风险也就越小。

2.4 模型的检验

选取样本中的某一具体公司进行检验,以潍柴动力为例,公司主营业务为内燃机、液压产品、新能源动力总成系统及其配套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销售、维修、进出口等,公司儆谄车行业上游的汽车零配件公司,该企业想向银行申请贷款,此时银行在考虑其他方面的因素的同时,应将本实证模型对应的各个指标数值,F=10.9879,F=7.7873,F=4.9439,F

=-2.5151,带入公式:

可得该企业的守约概率为98.3%,说明信用风险较小,在其他条件适当的情况下,银行可以考虑给予信贷。其他公司的守约概率同上求得,对比观测值,可得该模型的预测准确率较高。对比表如表8所示。

2.5 结 论

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的最终的预测模型看,评判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还是集中在融资企业的财务状况,其中包括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以及核心企业的财务状况,其中主要是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其次是融资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与成长能力。

3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

3.1 使用有针对性的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供应链金融这种融资模式的特点决定了处于供应链上的中小融资企业的信用不仅仅取决于其行业风险和自身的财务状况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与中小融资企业交易的核心企业的财务状况、信用状况以及中小融资企业与其上下游核心企业的关系稳定与否。因此,在评估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时,考虑了核心企业状况和供应链关系状况的评估指标体系来进行供应链中中小融资企业信用风险的综合评估。

3.2 结合使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目前,我们己经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但是在实际的评估工作中,信用风险评估所要涉及定性分析的内容细致而繁杂,不是所有信息都能用数字描述清楚的,因此应坚持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相结合的评估理念,单一的定量分析有其优点,但信用风险评估专家的经验更值得借鉴。所以在实际评估工作中,要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使用。

3.3 建立多行业、多区域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体系

中小融资企业所处的供应链所属行业不同、地区不同,可能导致相互之间的差距很明显,如果不加选择的将所有中小融资企业混合在一起用同一种指标体系或同一种方法进行信用评估,势必会影响评估的效果。本文选择的是汽车行业,如果分析其他行业信用风险,则考虑建立不同的评估体系。

3.4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

分析和有效评价能帮助银行更科学准确地做出信贷决策,是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因此应加强并完善对供应链金融交易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充足的数据能使实证分析的结果更可信并且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闫俊宏,许祥秦. 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 上海金融,2007(2):14-16.

[2] 方焕,孟枫平. 基于Logistic模型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实证研究――以农业类上市公司为例[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1158-1164.

[3] 杨军.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测算分析――来自汽车行业50家上市公司经验数据[J]. 物流技术,2015(1):229-230,253.

[4] 李佳桐,刘媛华. 基于主成分和灰色层次关联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研究[J]. 物流科技,2014(11):16-21.

[5] 陈钦,施丽娟. 基于Logistic模型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实证研究[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7):14-20.

第5篇

关键词:金融工程;供应链;风险管理;应用

一、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

(1)金融工程的内涵。金融工程是用工程学和数学的方法来建立金融模型,进而计算金融收益与风险的一门学科,在现代金融实践中有重要的作用。美国金融学家约翰・芬尼迪在1988年首次提出“金融工程”的定义:“金融工程是包含创新型金融工具与金融手段的设计、开发与实施,以及对金融问题给予创造性地解决。”[1]金融工程的核心在于对新型金融产品或业务的开发设计,其实质在于提高效率。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新型金融工具的创造,如创造第一个互换合约、第一个零息债券。第二,已有工具的发展应用,如把期货交易运用在新的领域,进而衍生出更多的期权和互换的品种。第三,把已有的金融工具和手段运用组合分解技术,生产出新的金融产品,如期货期权,远期互换,新的财务结构等等。

(2)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金融业竞争的两大核心问题是风险管理和金融创新。就目前的金融行业的情况来看,国外金融与中国金融相比就胜在了风险管理和金融创新。美国金融学家富兰克林・艾伦曾提出:“对于创新性强、风险高的产业,最好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即能获得足够的资本权益金,同时一部分风险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转嫁给投资者。”[2]从这个角度来看,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重,风险管理仍然是金融工程的核心内容。

二、供应链中的风险管理问题

(1)供应链风险的特征。供应链企业因为社会因素和人为因素所产生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企业产品的市场价格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交易成本提高和利润降低。供应链的合同条款和金融工程中的衍生产品有相像之处。主要包括如下期权合同条款:备份条款、回收条款、弹性订货量等等。供应链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传递性。供应链从产品的开发到流通都是有多家企业共同合作完成的,具有紧密相连的特征。因此,风险因素可以通过产业链进行积累和传递,甚至会拉低整个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第二,互动博弈和合作性。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供应链中的企业有各自不同利益取向,各个企业之间的掌握的信息存在不对称、不完全的问题。因此,各个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一定会展开激烈的商战,另一方面,作为上下游企业在部分资源共享、信息公开的前提下,又有一定的合作。第三,“牛鞭效应”指在供应链企业间存在信息封闭的情况,导致供应链企业对于信息的需求扭曲从下游到上游不断扩大。[3]

(2)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难点。供应链系统是指为终端客户提供商品、服务或信息,从最初的材料供应商一直到最终用户的整条链上的企业的关键业务流程和关系的一种集成。其由许多独立的企业构成,是一种介于市场与企业中的虚拟的系统,导致相关企业为了获得企业自身最大的经济效益,把相关信息作为本企业的商业机密,进行保密和封锁,使得该领域的信息流通不畅,经营者只能掌握不完全信息,并且资源无法实现共享,市场价格不断波动,加大了对风险管理的难度。其次,供应链除了涉及企业与供应单位,还会涉及政府的多个管理部门,使供应链的风险来源复杂多样。最后由于物流行业属于新兴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目前还不完善,导致供应链的风险管理和风险监控在企业中难以得到有效成果。以上三点原因增加了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难度和风险来源的复杂性。供应链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由于供应链的内外环境具有不确定性,并且无法事前预测,导致供应链企业的实际收入与预期发生偏差,从而有了受损的风险。供应链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归纳为两大类: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

三、借助金融工程来实现解决供应链风险管理中存在问题

(1)金融衍生工具的作用。供应链企业存在的风险一般表现为企业产品的市场价格与预期不一致,导致交易成本上升和盈利能力下降。而金融衍生工具具有很好的规避风险的能力,具有时效性、准确性、管理上的灵活性和成本优势。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是通过财务杠杆和对冲交易的操作,使交易成本降低,而双向建仓的特点是投资者的交易更加具有灵活性。可以通过有效的措施来规避和转移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甚至可以将风险转化为投资者盈利的切点,提高投资者应对风险的能力。

(2)金融的衍生工具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运用。在期货市场上可以通过套期保值来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商品的上下游企业通过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进行反方向的交易操作,使市场的亏损为另一个市场的盈利所对冲,实现控制成本,达到预期利润的目的,从而应对价格波动带来的供求冲击。例如,供应链的下游企业可以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来实现规避和转移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同时形成一个上下游企业间的实物远期合同,通过远期实物的空买空卖,既可以使上游企业承诺在未来的时期内购买一定量的商品,同时可以向下游企业购买一个选择权,并依据选择权来调整未来订单的数量,使供应链企业共同来承担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实现生产的效率性、稳定性、连续性。[4]利用期货和期权构建组合合同,进而实现规避风险的目的。期权是一种选择权,期权的买方向卖方支付一定数额的权利金后,就可以获得这种权利,也就是在特定的时间内用执行价格购买(或者出售)一定数量的定数量的标的物、权利。期权的买方行使权利时,卖方就要按照合同规定的条例来履行义务。当然如果买方放弃行使权利,那么买方只是损失权利金,同时,卖方则赚取权利金。期权交易可以使投资者在价格波动面前有更多的选择,只要价格波动到一定的幅度,无论是价格上浮还是下跌,都可以通过规避风险来实现盈利。

四、结语

虽然金融工程在供应链的风险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忽视我国金融工程发展并不成熟的这一特点。这主要体现在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并不成熟,金融价格并没有达到完全均衡的水平,因而金融衍生工具的作用并不能完全发挥出来。同时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并不成熟,仍处于发展时期,企业的改革也并不完善,因而金融工程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市场需求主体,金融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在金融工程的发展中仍有漏洞存在,不利于其发展。最后,虽然金融工程对于应对企业中的供应链管理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金融工程并不是万能的。为了推动企业更好地发展,企业应该优化自身管理模式,创新企业管理理念,科学决策,在危机中发现机会,在竞争中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 左相国,张伟.金融工程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0(03).

[2] 李婕.金融工程在供应链分享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02).

第6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风险管理 融资

供应链金融及其风险问题

核心企业在供应链内部贸易中往往占有优势地位,因此这些企业习惯于通过向上游赊销、向下游压货,将流动资金压力转嫁到供应链处于非核心地位的企业。非核心地位的企业往往比较弱势,且通常是中小规模的企业。他们的资产实力和信用实力都较弱,融资成本高。这势必导致供应链的中小企业既面临流动资金增加的要求,又面临较高的融资成本,造成供应商对核心企业的供货成本提高,以及分销商单位产品的销售成本提高,进而导致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供应链金融是一种供应链的系统性金融融资模式,它是银行立足于供应链全局的角度,以降低供应链整体的财务成本为目的,同时兼顾协调供应链资金流的融资模式。这种融资模式在较大程度上有助于与核心企业打交道的中小企业缓解融资成本高、融资难等问题。供应链融资模式为特定供应链的特定环节或全链条提供定制化的财务管理解决服务,通过整合信息、资金、物流等资源,提高资金使用率并为各方创造价值,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然而,供应链融资作为新的融资模式,它包含了供应链中参与方之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资金关系,与一般的企业融资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及风险管理有其自身的特征及难点。

首先,由于供应链金融是为解决供应链的中小规模企业融资困境而提出的融资模式,但是它不能回避中小企业资产实力较小和信用实力较弱等固有的高风险问题,如何进行合理的风险控制,是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技术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其次,最近几年来,理论界和实务部门提出较多关于供应链金融的新型金融信贷产品。这些产品通常是现有金融信贷产品的改进和组合,但在合约设计方面和操作流程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如何进行有效合约设计、制度设计以及全面的风险设计,是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再次,为了确保供应链的中小企业能够归还贷款,银行通常以质押或抵押的方式来做保障。但由于赋予第三方物流公司在订单抵押的模式中监管货物的权责,往往不可回避地涉及第三方物流公司和融资企业相互勾结和串谋而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如何规避道德风险问题,也是供应链金融在风险规避设计的重要问题之一。最后,在供应链金融中,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是主要的服务对象和融资对象。但是银行不仅要考虑融资的供应链中小企业资金实力和信用状况,更要考虑其它企业尤其是核心企业的经营和资信状况,同时还要考虑到供应链整体的发展状况。如何对具有一定行业跨度的供应链的行业前景分析以及对供应链其它非融资企业经营状况、技术水平、资产实力以及信用实力等综合信息分析,是供应链金融风险识别技术中不可避免的难题之一。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现状与评述

供应链金融概念的初步提出是始于Berger在2004年的论文提出的一些有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框架和设想。在最近几年的研究里,供应链金融方面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风险及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风险的特征。Sunil(2004)从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的角度,提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多元性和复杂性。高能斌(2008)指出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风险构成了供应链金融的两大类风险。系统性风险是普遍存在的,这就需要银行对不同的物流企业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措施和决策规避相应的风险。而非系统风险是由企业自身经营导致的,如企业基本实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盈利能力、创新能力和信用记录等(裴然,2012)。刘长宏(2008)指出供应链金融与传统授信不同,其主要特征在于:供应链金融是在考察供应链各成员经营和资信状况后的群体授信,特别关注供应链的核心企业的资信,在对整个供应链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同时理顺供应链各方内在的业务关系及潜在风险问题和特征,最终建立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和合理的供应链授信分配体系。

风险与资金管理。Cheng(2011)认为,供应链的资金管理主要是内部资金管理和外部资金管理。前者主要是供应链各成员间的赊销等特征的交易信用的管理与控制,而后者主要是商业银行站在供应链全局的角度出发对供应链的授信。不同特征的资金管理面临着不同的风险形式和不同的风险防范策略。在内部资金管理中,采取有效的支付结算工具和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Warron,2005),可以有效地进行风险防范,进而节约运营的成本,同时可以提高供应链绩效。在外部资金管理中,采取基于信息共享机制(王灵彬,2006)以及期货、期权、远期、信用违约互换等衍生工具对冲等方法(Barnes-Schuster,2002)可以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当然,在这方面的研究和相应的成果十分有限(丁楠,2005)。

融资模式与信用风险管理。刘英(2002)在对中小企业融资模式进行探讨时就运用了供应链金融的思想。一般来说,供应链融资模式主要有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存货融资模式和预付账款融资模式(闫俊宏,2007)。邹武平(2009)从逻辑上探讨了这三种模式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一些学者从方法上研究了几种模式的风险防范问题。如吴冲(2004)和方先明(2005)等分别采用模糊神经网络和三层前向神经网络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进行评价。杨松(2004)和董天胜(2005)针对供应链金融信用模式,利用博弈论的思想和观点进行了探讨和分析。胜(2006)提出遗传算法辅助网络训练的优化策略,建立信用风险评分。

综上所述,现有的研究成果虽然从多个视角探讨了供应链金融风险及风险管理,反映了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工作成果和动向,然而,笔者认为尚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商榷:

第一,目前文献大多数从风险识别的角度讨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时,而关于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对策方面的讨论较少,缺乏系统的风险管理研究;第二,现有文献对供应链物流与资金流的协调运作协调鲜有讨论;第三,已有文献主要侧重于分析银行、供应链成员以及第三方行为的协调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但很少给出参与各方风险协调的具体方法。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趋势

第一,建立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全面系统架构和分析架构。风险识别需要找出供应链金融中既有和潜在的风险因素及其形成原因。供应链融资对象包括众多中小企业,因此信用风险是供应链金融中的风险来源之一。同时,操作风险也是重要的风险来源。此外,不同融资方案还会涉及其他风险,如存货质押融资可能由于商品价格波动形成市场风险等。因此,在进行全面风险管理时需要分析各种融资产品的风险来源,特别是采取Panel Data(面板数据)建立风险指标体系,这是值得考虑的研究问题。

风险度量是量化供应链金融中的各种风险事件出现的概率以及各种风险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在风险度量的基础上,风险评估主要是对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压力测试,寻求合适的风险控制措施。由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随着环境变化而不断发展,对不同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具有一定的难度。可见,如何建立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预警机制,为银行、第三方以及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风险防控提供科学的依据,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风险控制在供应链融资中的一项创新工作是对核心企业的信用捆绑技术以及通过合作方式引入其他风险承担者。然而,其前提是对风险承担者进行合理补偿,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甚少。因此,如何在供应链金融的诸多风险中进行风险补偿的风险类别确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利益分配的技术方法的选择和分析,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建立供应链物流与资金流的协调运作机制。供应链融资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利用节点企业存货进行质押融资,对供应链物流与资金流的协调运作机制的研究不仅是供应链运营的需要,也是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需要。然而,在不同的监管模式下,物流与资金流的运作协调应出现不同的特征。如何分析和比较在委托简单监管模式、统一授信模式和委托严密监管模式下的质押率的确定,以及在银行和物流企业信息不对称时研究物流企业和借款企业在监管业务上的共谋风险及相关防范机制,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使用结构方程建模技术。探索并检验银行、第三方和供应链节点企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也是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需要讨论的问题。

结语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面对的问题。而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方式之一。为确保该模式的健康、良好和可持续的运行,需要理论界和实践部门不断探讨新方法和新思路,同时,还需要我们有效控制由此带来的风险。

第7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

1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供应链金融大致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分析,广义的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金融资源的整合,由供应链定的金融组织为其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狭义的供应链金融是金融机构为上、下游提供的信贷产品。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说,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等特定的金融机构以供应链上的真实贸易为背景,以企业经营的贸易行为产生的确定的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并根据核心企业与相关贸对象的信用水平,为企业提供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以及产品销售环节过程中有针对性的信用增级、担保、融资、风险规避、结算等金融产品与服务。

2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因素分析

2.1政策风险

一方面,供应链融资作为一种新的金融产品,其相关的政策、法律不尽完善。随着供应链金融的不断充实与发展,新的金融信贷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新的信贷产品所涉及的市场与相关领域不断广阔,因此这些新的信贷产品所涉及的领域其法律法规往往存在空白,甚至有些地方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相关商业银行一旦遇到法律纠纷,通过相关的司法程序维护自己权益就会面临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我国动产浮动抵押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动产浮动抵押面临主要抵押财产不特定性,容易产生担保物债权的不稳定。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中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管理不完善。相关的管理机构对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的内容撰写缺乏规范性的要求,而这些将导致商业银行在相应债权到期后无法顺利实现自身权利。

2.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也被称作违约风险,它是指交易对手在合同到期时未能履行其义务而导致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是整个供应链金融中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也是商业银行在业务流程中面临的难题与制约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瓶颈之一。传统信贷业务是对单个企业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而供应链金融是通过核心企业作为传导,实现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仓储物流公司、第三方监管和银行多方位、多主体全面参与的有效运营模式。因此,供应链金融主体的多元化也势必造成风险源的多元化、复杂化,而这些风险突出的表现为资金引发的风险与质押货物引发的风险。在资金引发的风险方面,一旦核心企业资金链条无法正常运转,这样风险会迅速波及当前供应链条上的各个主体,给商业银行造成巨大损失,或者融资企业由于自身财务等问题,无法归还信贷资金与利息都会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在质押物引发风险的方面,由于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中,商业银行对质押物的管理较传统信贷业务有所创新,在整个监管过程中,商业银行只过于依赖第三方监管公司,如果监管公司对质押物处置不当就会导致商业银行遭受风险甚至重大损失。

2.3市场风险

所谓金融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动及不确定性造成市场商品价格大幅变动而给银行带来的风险,主要分为价格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首先,价格风险是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企业商品流通产生的现金流是融资企业归还商业银行的第一还款来源,所以平稳的市场价格是融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一旦质押物因为市场价格下跌则会导致企业蒙受损失,进而影响商业银行收回信贷资金及利息产生风险。其次,汇率风险是由于汇率波动继而导致商业银行的长期市值和净收益下降的风险,供应链中,如果相关的供应链主体涉及国际结算,汇率则会对融资企业及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的风险。最后,利率风险是指金融市场利率发生变化对商业银行造成的损失。当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融资产品在定价方式上仍然采取传统的信贷模式下的固定利率定价方式,如果国家对当前利率进行调整,而商业银行不能根据当前市场利率及时调整其战略计划,那么银行只能承担此期间因利率调整而带来的风险。

2.4操作风险

根据供应链金融的特点来看,其面临的操作风险主要因素有信贷流程不完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首先,信贷流程不完善导致的风险,由于供应链融资过程较一般信贷业务流程主体众多且流程复杂,且由于供应链金融发展起步较晚,配套的业务规范、流程制度不完善,因此在操作过程中,信贷经办人员无据可依,进而造成操作失误引发操作风险;其次,内部因素导致的风险。内部因素主要是指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相关业务人员在业务调查、授信审批以及贷后监管过程中,由于其经验、技能不足或者人为主观原因产生渎职、欺诈等行为而导致的风险;第三,外部因素引发的风险。外部因素主要是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拒的因素。这些风险一旦涉及供应链融资中的相关主体或者是质押物,都会引发资金链断裂,直接或者间接给银行带来风险。

3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措施

3.1建立严格的准入条件

首先,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伊始要对核心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审查,挑选效益好、行业前景好且规模大,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企业作为核心企业,同时对供应链金融内的其他交易主体进行严格筛选。其次,鼓励核心企业对其上下游的交易企业设置奖罚措施,这样有利于商业银行利用核心企业的行业地位约束融资企业,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最后,充分利用核心企业给予上下游企业的排他性优惠措施,有利于商业银行实施信用捆绑技术,降低商业银行承受的信用风险。

3.2建立科学的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构建科学的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可以有效对供应链内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与防范,发现风险发生的源头,提前对风险源进行处理,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发生概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机制:首先,建立科学的风险分析机制。科学的风险分析机制能够发挥供应链金融风险信号的检测诊断功能,通过发现供应链金融中的异常信号,应用当代科学的风险诊断技术对其进行分析与判断,对风险的大小与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评估。风险预警机制的基本办法是将其采集的信号传输给供应链金融预警分析系统,通过各项风险指标与风险预警的判断模型对风险的发展趋势以及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判断;其次,完善风险预警后相应措施。通过供应链金融预警信号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风险类别对风险进行有效处理,将可能出现的损失降到最小。

3.3加强供应链金融现金流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必须基于真实的贸易背景并以贸易项下利润的实现与结算的控制去引导现金回流至银行的通道,进而保证了银行信贷资金的还款来源。因此信贷资金的专款专用体现了现金流的有效管理,也是保障融资企业还款来源的核心技术之一。首先,流量管理。商业银行对现金的流量管理具体地体现为授信额度与规模。因此,商业银行要重点考察现金流量与授信企业的经营规模与支持性资产的匹配状况,以及供应链网络内各主体的经营能力;其次,流向管理。商业银行要在供应链金融的具体环节通过对回流资金的时间、额度与路径的控制,实现对现金流向的控制;最后,循环周期管理。这种管理方式要在综合行业结算方式、平均销售周期的基础上,计算出一个完成的资金循环时间,从而保证授信企业在供应链内完成资金流与物流的循环。

作者:薛静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公司

参考文献:

[1]杨晏忠.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J].金融论坛,2007(10).

第8篇

关键词:国有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

1供应链金融内容

1.1供应链

供应链的持续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不同的问题和风险,应根据实际情况寻找解决方法,对相关问题和风险进行科学有效控制[1]。这样不仅能减小企业决策失误带来的影响,还能提升企业自身的综合价值,并对银行系统的各项金融业务进行有效监督和管控。

1.2供应链金融

与传统金融贷款不同的是,供应链金融中的“高质量”没有过分关注企业的相关财务状况和信用等级,而是关注企业供应链内部和外部的相关交易情况,使参与者能在信息共享平台中看到最新的信息,清楚地了解供应链的实际运营状况。供应链金融不使用公司的实际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抵押[2],利用中小企业在使用供应链产生的流动资产、预收账款、应收账款以及商品库存等进行融资。

2风险管理的类型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目前银行金融业务中的金融风险不仅指信用和市场风险,还涵盖了银行内部和外部的操作风险。我国控制金融风险是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两个方面入手,最常见的就是评估风险信用等级和滥用信用衍生工具产生的损失。供应链金融作为信贷的基石,能够有效规避风险,降低金融成本,大幅提高金融交易的效率。

2.1信用互换

目前,信用互换在我国的应用十分广泛,能将金融工具分离,大大提高金融风险的管理质量及其在市场中的流动性[3]。信息在信用互换中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有了准确的信息流,银行才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对应的融资措施。信息流的充分整合以及完善的金融风险信用体系能够降低发生金融风险的概率,促进企业供应链的发展和进步。不同企业有着不同的供应链系统,企业可以向银行寻求不同的信贷服务。第三方机构就是凭借银行给企业的贷款业务提供一系列服务来获取利益,在贷款的过程中将等价额度的业务进行比例互换。第三方机构的存在导致信用互换这种金融工具成为供应链金融中的常见风险。

2.2信用期权和信用利差期权

期权的出现促进了金融行业的发展,信用期权也在我国银行的金融市场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发行期权必须要进行信用评估,而供应链金融中的信用评估需要及时共享信息和传递准确的信息流。信息流越准确和及时,越有利于提高银行编制融资方案的准确性。在我国现行的金融环境下,建立供应链金融风险应急管理系统十分有必要。供应链金融具有复杂性,风险的突发状况比较多。因此,在建立系统前,要寻找应对金融突发风险的方法,以便发生金融风险时系统能实时警告并帮助相关人员按照既定程序将风险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3信用风险管理

3.1信用风险管理的内容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与企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存在变动,这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要想保证企业自身价值和减少错误决策带来的消极影响,应对银行信息流进行充分整合,完善银行信息系统和企业供应链监控制度[4],使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管理更加标准化、现代化和科学化。

3.2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

信用风险的管理目标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控制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是风险发生后如何将损失降到最小。我国银行控制风险的主要方式就是收集和分析企业经营信息,根据业务需求合理确定融资金额,在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同时,降低融资风险。这就需要我国银行在整合信息流和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的同时,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进行融资核算。我国银行要想管理信用风险,必须要将以上两方面结合,将信用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便遇到问题时能采取有效措施。

4管理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方法

4.1整合信息流,保证其准确性

发生金融信用风险的原因除了企业自身经营不善外,还包括融资前期对企业的调查不够透彻,因此信息流的整合在金融信用风险管理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降低发生金融信用风险的概率,我国银行一定要掌握信息流,实时更新和分享企业信息,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使银行能及时了解供应链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5-6]。同时,信息流的准确性也非常关键,有了准确的供应链信息,银行才能采取针对性的融资措施。整合信息流,充分完善信息系统,保证信息流的准确性,降低信用风险发生的概率[7]。

4.2应用金融衍生品

虽然我国经济正在快速发展,但部分工作还停留在基础阶段,例如供应链信用风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量不断增加,金融衍生品在供应链金融中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合理应用金融衍生品,能够减小信用风险带来的消极影响。例如商业银行在信贷抵押中实现债券化,在转换流通性债券时增加对流动性抵押物的需求等,这些措施都能避免我国银行的信用风险,还能增加金融体系的流动性[8-9]。

第9篇

近几年来,供应链金融得到了飞速发展,但一直伴随着信用问题。本文通过对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表现形式和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对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指标的选取,完善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评价思路,进而为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控制提出一些合理意见。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体系

一、引言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长久以来备受各国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以中小企业为代表的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经济至少65%的贡献是由民营经济做出的,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然而,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资本金严重不足、财务制度不健全、技术水平低等以及银行和政府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中小企业融资道逐渐变窄,严重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壮大,而供应链金融模式则能够化解这一难题。在该模式下,银行应该着眼于整条供应链的交易风险,而不简单是对中小企业进行评估。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下,银行则对整条供应链的风险备显关注。在此情况下,银行越来越多关注对交易的评估,而不是只限于对主体的评价。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另一方面也能让更多中小企业享受到银行的服务。而顺利推进这一模式首先要精确地测算信用风险。因此,供应链金融模式是否可以发挥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效的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构筑对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具有深刻影响。

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表现形式与因素分析

(一)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表现形式

供应链融资模式存在着信用风险、技术风险和法律风险,但后两者是外生性风险,是自身比较难以控制的,所以本文主要分析信用风险,即内生性风险。供应链中存在的风险主要有商流风险、物流风险、信息流风险,以及涉及运输,储存,装卸,搬运,配送,信息处理等环节的风险,以上环节都会影响供应链金融的正常运作。供货商供货环节是供应链的第一步,供货环节可能出现各种差错,如数量短缺、质量不佳、发货延迟等状况。供货环节存在的这些风险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好,极易导致供应链中其他环节无法顺利运作,进而造成风险迅速传递,影响其正常运作。另外,由于物流环节中的一些不可控因素,如天气情况、道路状况等,容易造成物流环节的风险,导致供应链的断裂,从而对中下游企业产生负面作用。信息流是供应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息若难以顺畅传递或信息传递出现错误,甚至信息的完全不共享不对称,都可能出现信息风险,进而引发整个链条断裂。财务风险是指经营者为了从银行融资而提供不真实的财务报表的风险。上述风险导致的信用风险,在企业经营层面上会表现为公司现金流不足、偿债能力弱,可能引发逆向选择问题。

(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申请融资的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进行评估,着重考察单笔融资业务自我清偿和银行组织该交易的能力,对该笔业务进行信用评价。影响因素主要有4个:

1.申请人资质,包括企业信用等级、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空间。该项与传统贷款业务中银行评价体系相类似,从申请人的财务状况及企业盈利和发展能力出发,评估其还款的可能性。

2.交易对手资质,包括交易对手信用级别、行业状况、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对交易对手资质的评价即对供应链中核心企业资质的考察,因为在该业务中核心企业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起到了反担保的作用,所以中小企业与其所发生的交易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受到核心企业信用状况的直接影响。

3.融资项下资产情况,包括质押物特征、应收账款特征等。

4.供应链运营状况,包括行业状况、上下游强弱以及上下游企业和银行的紧密联系程度。供应链运营状况是银行对受信企业交易质量的整体评价。从整个供应链上综合考虑其业务能力、行业环境、下游企业和银行的紧密联系程度,使银行的评价更加全面、具体、客观,大大降低了中小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造成的评估不准的可能性。

三、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结合上文,要构建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综合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可以将申请人资质、交易对手资质、融资项下资产情况和供应链运营状况作为二级指标,通过对以上四个二级指标的分解,寻找并确定各自的影响因素,构建出全面系统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体系。

(一)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指标选择

本文从申请人资质、交易对手资质、融资项下资产情况和供应链运营状况四个方面选择指标,具体说明如下:

1.申请人资质分析

(1)企业素质。企业素质可以从企业的技术素质、管理素质和职工素质三方面综合考量。良好的技术素质是企业素质的基础保障,管理素质起到指导性的作用,人员素质是决定企业素质的重要因素。

(2)盈利能力。销售利润率、资产收益率、权益收益率能够较好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

(3)偿债能力。负债比率、负债权益比、权益乘数是判断偿债能力的重要标准。

(4)发展能力。销售收入增长率、利润增长率和股利增长率三个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其发展能力。

2.交易对手资质分析

(1)交易对手信用级别。可以从历史违约率、授信审批通过率和信用额度使用率三个指标展开,考核对象不是授信企业,而是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中的一些核心企业。信用级别高、偿债能力强的核心企业往往是中小企业重要的担保对象,对交易对手信用级别的考察,有利于控制信用风险。通常使用的指标有历史违约率、授信审批通过率和信用额度使用率等。

(2)交易对手行业分析。银行可以通过分析交易对手行业的发展前景以及运营状况衡量信用风险,判断其还款违约可能性。

(3)盈利能力。销售利润率、资产收益率、权益收益率能够较好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

(4)偿债能力。负债比率、负债权益比、权益乘数是判断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

3.融资项下资产情况分析

(1)质押物特征。要评价企业质押物,可以通过货权风险、质押物价格波动性、质押物流动性和质押物完好程度四个指标评价。货权风险和价格波动性对质押物的安全性有重要影响,而流动性和完好程度决定了质押物的市场价格。

(2)应收账款特征。一个企业的流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应收账款的影响。应收帐款周转率反映了公司收款的速度,可以检验收款工作,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判断中小企业的风险。

4.供应链运营状况分析

(1)行业状况。行业状况主要可以从行业增长率和行业所处环境两个方面来分析。行业增长率是指利用该行业历年的销售率、盈利额等资料来分析过去的增长情况,并预测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行业环境受政治、经济、以及经济环境的影响。

(2)交易年限及额度。银行可以通过交易年限和交易频度两个指标评价。交易年限主要指供应链金融交易双方的交易年数;交易频度主要指通过交易的平均次数评估未来发展状况的指标。

(3)历史履约情况。银行通过调取与中小企业和供应链中其他企业的历史记录,收集诚信信息,通过企业的历史违约率、授信审批驳回率和贷款信用额度使用率等指标,以此判断其预期信用风险,更好地做出放贷或不放贷的决策。

四、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控制措施

(一)健全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控制机制

1.严格控制主体

准入商业银行应严格控制授信方中小企业的准入,建立科学全面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系统,通过对企业资质的深入审查与细致分析,正确评估其信用等级。另外,充分考虑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资质、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指标,以保证优质的核心企业为授信方背书。

2.批准合理的信用额度

商业银行应运用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评估方法,批准合适、风险可控的信用额度,确保对供应链整体、供销货方、相关的物流运输企业的信用额度的全面控制。

3.强化风险预警机制

商业银行在贷后管理过程中,可能会因为信息不对称,以及在对贷款资金的发放和使用等方面的监管不严格,产生各种风险。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十分必要,能够有效加强对贷款的跟踪和监管,降低信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4.建设网络信息共享平台

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存在明显的不足,没有建成覆盖面广、数据量庞大的信用平台。商业银行系统也是如此,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于商业银行和授信方中小企业间,易导致信用风险。建立起全网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和损失,这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完善与坚守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考核体系的原则

完善供应链金融科学全面的信用风险构建思路,需要订立信用风险考核指标体系原则,并严格按照该原则行事。笔者认为,应运用全面性、可操作性、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对供应链整体信用风险进行评估。

1.全面性

在供应链金融中,影响中小企业运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评价每一个指标时,要确保指标要全面具体,要包含会对中小企业产生影响的各方面因素,一方面,涵盖反映企业发展状况和管理能力的指标,另一方面,对核心企业资质、供应链运营状况等方面评价的指标应该包含在内。

2.可操作性

评价指标以及方法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能够得到具体量化和实现。由于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考核与银行实务操作密切相关,所以,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中不能加入主观因素,应尽可能量化,增强客观性,便于实际操作。

3.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

从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出发,对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考核的各项评价指标进行选择,注重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使其能够全面反映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内涵及其本质特征,加深对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认识。

(三)加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