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双减课堂教学

时间:2023-06-21 09:05:25

导语:在双减课堂教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双减课堂教学

第1篇

双语音乐 课堂教学 结构 方法

一、前言

面对经济全球化,掌握一门外语已经成为国际交往与多元化文化交流的需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双语教学成为了一个新的亮点。双语音乐课是从创设情景、欣赏感知逐步过渡到学生主动参与、丰富经验,最后达到自我表现、巩固迁移,从而强化第二语言的习得。下面就我校双语音乐的课堂教学,谈谈我自身对小学双语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的感受。

二、“双语音乐”教学结构探索

双语音乐课一般分为三种课型:欣赏课、歌曲教学和表演课(音乐剧和戏剧表演)。

1.欣赏课

欣赏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中心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双语音乐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这样一种将“看、听、讲、议、练”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结构,既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相结合等形式,积极主动参与到整个音乐欣赏活动中来,又有利于充分发挥师生的“双主体”作用,培养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可贵的创新意识。通过对经典的英语歌曲的欣赏,理解感受音乐的情感之外,同时也对异国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2.歌曲教学

歌曲教学是我们双语音乐课中最为普遍的课型。对于双语音乐课,解决词汇及专业术语,是课堂正常进行的必要环节,如不解决好这些问题,将会使课堂不连贯,中断教学流程,影响学习效果。

3.表演课

表演课其实也是一种拓展课,主要涉及音乐剧和戏剧等内容。在教学中,双语音乐课演变为英语音乐剧,音乐教室转变为生活舞台,使学生参与到自我实现的创造性活动中来,让他们有自由支配、自主发挥的时间与机会,让他们有可能展示独特的才华,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和方式,才能鼓舞每个人开发潜能的信心与勇气,同时培养学生英语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三、“双语音乐”课堂教学实践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课堂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优化课堂结构,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由于双语教学是一个新生事物,并无现成的范例可寻,所以我在音乐双语教学的探索实践过程中,一方面积极吸取别人双语教学成功的经验,另一方面不断总结自己在实践中的得与失。本着激发学生兴趣的理念,努力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课堂,时时保持对双语音乐课的积极心态并由此产生愉悦体验,使课堂成为学生感悟音乐魅力与拓展英语学习的重要平台。

1.英语教学方法迁移到双语课中,提高课堂实效

我校的双语音乐选材中,很多都是地道的经典儿童英文歌曲,这就涉及到英语歌词的学习与掌握。在教学中,我把英文歌词视为一首首诗歌,让学生用打节奏的方式学习,这是以一种生动鲜活的方式代替单调的朗读歌词,同时也体验了一种音韵美和节奏美,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2.巧妙处理英语歌词中的破词与连词

英语歌曲中的破词(breaking)与连词(joining)的处理是英语歌词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中我采用视听法、图标法、押韵节拍法来解决这些难点问题。押韵节拍法,主要是根据英语单词的音节,把多音节单词做个分开为独立的单音节,以此降低学习的难度,再配上节拍,学生也乐学。学生在这轻松、活泼、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可谓是学中玩,玩中学。

3.英汉两种语言演唱的巧妙结合

学习和欣赏优秀的中国儿童歌曲和外国儿童歌曲,避免一味学习英语歌曲,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舍弃的做法。如《找朋友》《老师,您好》《我们新疆好地方》等,都是教育部编教材中生动有趣的儿童歌曲。对这些歌曲的学习以中国文化为背景,进行友爱教育、尊师重道,民族友谊等传统美德教育。在教学中我还对相同的旋律配以英汉两种语言的歌词。

四、结语

总之,双语教学还刚刚起步,尚处于摸索阶段,出现一些问题和引起一些争议是不足为怪的。我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相信经过各方多年的努力,由实践到理论,进一步提升双语教学的层次和品位。它将成为教学园地中最丰富的一片花丛。当然在音乐课中贯穿双语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它能使我的音乐教学收到更为理想的效果,同时也能推动学生的英语学习。

参考文献:

\[1\]James J. Asher.Learning Another Language Through Action.Sky Oaks Production, Inc,1993.

\[2\]余珍有.儿童双语现象与双语教育.南京师大学报,1995,(1).

第2篇

一、优化师生关系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来源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来源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势。”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是上好课的关键。我在课堂教学中,除把微笑带进课堂,跟学生建立一种和谐关系外,同时也把激励与竞争带进了课堂以成功激励了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因为我相信“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的愿望”,所以,对学生在课堂的任何行为,如提问题发表见解等,都给予及时而积极的评价,激励他们好学上进,使他们保持有积极向上的和探求成功的强烈愿望。

“因为有了你,我才爱学习”,这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在这里,我看到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和谐的关系,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是师生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

二、优化教师为主导的思想

教师应树立以自己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帮助学生不断的增强和发展他们的自主性,使他们逐步由一个自然人变为社会人,变为能够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行为主体。学生作为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人,他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学校教育的主体。然而,目前仍然有许多教师存在着错误的教育观念,把自己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如何,不顾及学生对知识的反馈能力如何,而对学生实施“满堂灌”的片面教学方式,这样只能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统一实施的过程,教师是主体,以教材为中介,教师只有把自己的主体地位和教材的介体作用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主导作用。

三、优化学生为主体的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必须以实现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

教师应本着教师为了学的观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优化学生为主的条件。首先,把问的权利放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提问,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但要抓住时机予以引导、诱导并及时作出评价,对闪现学生智慧火花的问题加以肯定,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对问题归类,明确是思考的重点。其次,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读、读出自己的感悟,并且要切准可读处让学生读出感情,精心选择读的形式和方法,如齐读、分排读、分角色读等。根据内容灵活运用,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读书状态。再次,把脸的机会留给学生。教师要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能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四、优化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这个舞台上,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这就要求教师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优化教学过程的根本就是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这是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教师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教材为本,实实在在地让学生读、听、问、议、讲、做、写,使整个课堂活跃起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各科学习之中。另外,由于学生智力发展的不平衡、家庭教育的不均等原因,造成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坚持“面向全体,兼顾两头,偏爱后进生”,要因材施教,因人制宜。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优化教学课堂的关键。“教学贵在引导”,教师是教学的指挥员,其主导作用在于对教材的把握。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认真分析、研究、理解教材,将自身的知识和情感融入教材的讲授中,突出重点和难点,抓好关键点知识的联系,构建知识结构,教学内容纵有序列,横有联系,学生理解和消化起来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消化了,把教学内容和教师导向转变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人格营养,这样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五、优化评价机制

第3篇

剖析当前学校教学现状,为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湖南省宁乡县白马桥滨江小学特提出了“双主互动·快乐体验”的特色教学模式。它强调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互为主体,互相启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学习变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而不是外部负担,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一、“双主互动·快乐体验”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

(1)“双主互动”就是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建设一个师生“学习共同体”,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究、互动合作达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互动是基于促进全体学生发展有效的、多维的互动,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堂中一切有利的教学资源的互动。这种互动既是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又是学生与教师的质疑、解疑,还是学生小组间的合作探究。通过多维、有效互动,让全体学生都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并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2)“快乐体验”就是让学生在体验新知的生成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分享与他们合作的乐趣。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一个主动体验新知生成的过程。我们倡导的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新知的发生过程,从而实现思维的有效开发、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双主互动·快乐体验”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1)落实“双基”。我们反对任何华而不实的“伪高效课堂”,把真正落实“双基”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要务,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的40分钟之内均有所得,即基础知识过关,基本技能提升。

(2)关注全体。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不同气质、不同性格、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在课堂的40分钟之内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并在自身原有基础上均有所发展。

(3)承认差异。我们承认学生有差异,但不允许教师心目中有差生,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质和可能。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分析班级学情,并根据学情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问题、作业练习、小组合作角色学习与达标要求。

(4)合理合作。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考虑到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性,我们对合作学习采取分学段设置不同形式和要求:低中年级以同桌作为自己的合作学习伙伴;高年级以4~6人为合作学习小组,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合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反对任何为追求课堂氛围而进行的无效合作学习。

(5)体验生成。我们要求教师尽可能将课堂时空让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中讲授的时间原则上不超过10分钟。教师在课堂中的主要责任是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途径,体验探究新知的发生过程。通过学生真切的体验获得新知,提升能力,达成“三维”目标。

(6)快乐互动。学生作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主体,他与文本、同伴、老师的互动交流,是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获得方法、升华情感的重要途径。我们倡导的是一种和谐教学生态环境下的快乐互动。学生在与“学习共同体”成员轻松、愉悦的互动交流中,感受到自己在“共同体”中有位置,感受到自己在学习活动中“我能行”,并能体验到“我成功了”的喜悦。

(7)精当点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要坚持“少讲比多讲好”的原则,严格控制教师的讲授时间:一堂课教师讲授的时间原则上不超过10分钟。教师讲要讲到点子上,“该出手时就出手”,对学生掌握新知要起到恰到火候的点拨作用。

三、“双主互动·快乐体验”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方法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创设具有学科特色的教学情境来导入新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情境创设一定要做到“三贴近”,即贴近教材、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课型需要,进行预习情况检查和学习目标明示。

(2)合作体验,生成新知。这是课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学习过程,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3)巩固运用,点拨提升。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迁移解决问题。

第4篇

【关键词】楼梯平面图识读 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B-0060-03

翻转课堂教学形式融合并凸显了当代教育发展的“国际化、信息化、个性化”的三大发展主题,在碎片化、移动化学习逐渐成为主流学习方式的今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其移动、开放的特点,悄然变革着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如今,很多学校已经接受了这种方式,让学生把宝贵的课堂时间用在实践活动中,开展中职学校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一、“一任务双主三段七环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一任务双主三段七环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一任务”即每一知识点一个任务;“双主”即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三段”即课前、课中、课后;“七环节”即课堂七环节(其中包含教师四环节,学生三环节,各环节相互对应):教学准备(备)、知识传递(传)、知识获取(获)、指导内化(导)、知识内化(化)、学结(结)、教学反思(思)。“一任务双主三段七环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如图 1 所示。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进行教学设计

为了检验“一任务双主三段七环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合理性、有效性和适用性,需对该模式进行实验检验。因此,选取中职教材《建筑识图》中任务十五《楼梯平面图识读》的内容来对该模式进行检验,依据检验结果,对其做出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从学习者、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策略、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等内容对《建筑识图》课程在该翻转课堂模式下进行教学设计。

(一)学习者分析

长期以来,本校的教学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上,老师讲授,学生坐着听课,回答问题,然后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这样的授课方式学生的热情和参与度不高,学生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的现象不断出现,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对知识的探究渴望程度也不强烈。可是,如果上课老师严加管理的话,那么不仅会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缩短了学生课堂接受知识的时间,而且增加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无形间降低了学习效率。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选取了本校三年制的 1 个班级进行试验。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两年后这些学生将进入顶岗实习工作岗位,更方便我们对试验成果进行验证。

(二)学习内容设计

本次探索实践选用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建筑识图》,其中的十六个任务,以识读建筑图纸为出发点,以达到快速识读为目的。实践选取了其中的六个任务来进行教学设计,分别为任务六(建筑施工图)、任务七(建筑总平面图识读)、任务九(建筑平面图识读)、任务十一(建筑立面图识读)、任务十三(建筑剖面图识读)、任务十五(楼梯平面图识读)。本文选取《任务十五 楼梯平面图识读》作为样本进行教学设计探讨,本任务内容设计为两课时。本任务内容是整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及教学重点,是建筑详图与剖面图识读的启承之作,凸显了识图在建筑师岗位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专业知识与职业岗位的对接作用。下表为学习重难点。

重点难点 本课内容中,楼梯是建筑物五大构造组成之一,其内容识读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上下楼层之间能否准确连接。在教学过程中,楼梯平面图中识读信息量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对各楼层楼梯平面图不同之处,难以理解。因此,上述内容是本次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重点、难点具体如下:

(1)重点:不同楼层楼梯平面图内容识读

(2)难点:区分不同楼层楼梯平面图

(三)学习目标设计

依据建筑识图课程目标,制定学习目标,其中,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所示如下:

(四)学习策略设计

主要有以下教学策略:(1)小组合作。在基于“一任务双主三段七环节”模式开展翻转课堂之前,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 6 人。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在课前、课堂活动中开展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组内探究,使学生思维发散。在楼梯平面图识读教学中,要求学生课前数一数每天经过的教学楼二层到三层的楼梯级数有多少,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小组活动中。因在计数中各组员计算方法不一,所以他们之间会不断地进行思想碰撞,优秀的学生会主动地帮扶稍差的学生。利用小组合作学策略,发挥集体智慧,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通过辩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2)问题导向学习策略。基于“一任务双主三段七环节”的教学模式下,使用学习任务单来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任务单以问题为主线,按照常规的识图顺序,引导学生进行识读。学生通过完成和解决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和问题,完成知识构建,养成顺序识读的职业习惯。(3)竞争策略。基于“一任务双主三段七环节”的教学模式,以竞争促学习。每次任务完成后,选出最佳团队,设立奖项给予加分鼓励。在课堂中设置多个比赛环节,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五)学习资源设计

1.课前微课。拟定内容简要,制作富有逻辑性且信息量丰富的微视频,点拨难点,聚焦重点和易错点。一般来说,识读楼梯平面图时,要想区分不同楼层的楼梯平面图,就必须从各楼层的楼梯平面图的形成入手,因此,针对各楼层楼梯平面图的形成,制作动画微视频,以便学生更直观地识读,微视频时间为8 到 10 分钟。

2.校园网学习软件。利用学校现有的校园网仿真学习软件,使建筑物直观化、简单化,有效解决受场地限制无法进入施工现场实地教学的困扰。

3.蓝墨云班课。利用班课,向学生课前任务,课前微课以及各种与楼梯有关的图片,然后在班课中进行讨论。课中利用测试,及时进行动态反馈。

(六)学习任务单设计

学习任务单要清晰、明了,以任务为核心,以问题为导向,难度适中。将课前任务、课中任务、课后任务全部列入其中,如表 3 所示。

(七)学习环境设计

依据“一任务双主三段七环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其学习环境主要是手机网络学习环境和机房学习环境。

1.移动手机学习环境。课前,任课老师将任务至蓝墨云班课通知公告中,学生在正常的网络环境下接受任务并完成课前任务。同时,可在资源库中观看课前微视频,提前进入本次课程内容学习。

2.机房环境。学校机房教师机 1 台,学生机 60 台。学生可通过电子教室接收老师下发的课堂任务书,可通过机房环境在校园网仿真学习软件中进行自学。

(八)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遵循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做中学,做中教,充分体现双主地位。例如,楼梯平面图的识读教学,运用任务驱动法,增强趣味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学习,合作探究,竞争学习。

(九)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的方式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在评价内容上,从认知、过程、情感态度等进行多方位评价。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

依据学情及教学设计分析,对本校16级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进行教学实践。

课前,教师进行教学准备,准备好微视频、任务书;将准备好的微视频和任务书上传至蓝墨云班课;学生自行进入老师的班课进行学习。

课中实践环节如表 4,在四个环节中完成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学习。

在本次课堂活动结束后,并不意味着本节学习活动的结束。课后,老师跟踪学生所有活动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出整个班级的学习情况,包括进步的地方、待解决的问题等。此次课,小组探究时,发现有些同学不愿意参与其中;课堂测试时,因为个别同学没有手机所以没有参与到课堂测试中。学生课后开展了自我反思,反思学习过程中态度是否积极、学习是否努力、合作探究是否积极参与,是否有积极帮助本小组的同学,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便更好地开展后续学习。

四、结束语

虽然对“一任务双主三段七环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及实践,但探索实践之路任重而道远。因此,将对该模式进行尝试后,不断检验并修正。同时,希望本文能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曹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

[2]金 陵.理解翻转课堂的三个关键点[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7)

[3]陈 怡,赵呈领.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4]王彩霞,刘光然.翻转课堂优化中职课堂教学探析[J].职教论坛,2013(6)

第5篇

一 加大布局结构调整力度,提高规模办学效益

“十一五”初,我县有小学67所、初中30所、高中6所。80%的学校分布在川山区,规模均偏小,规模办学效益低;相当一部分教师跨学科兼课,学科教师少,难以按学科科学合理地配置师资;教师互助的校本教研难以开展。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是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首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县按照“撤并村小,初中出山,高中进城,三教统筹”的基本思路,对全县基础教育空间布局进行了调整,撤并学校38所,教育布局和结构进一步优化;按照“总体稳定、局部调整 、中学宜撤则撤、小学宜留则留”的基本思路,在对家长、教师、学生进行深入细致调研及广泛征求乡镇政府及村级组织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延庆县“十二五”时期基础教育资源整合实施方案》,聘请专家充分论证,并上报县委县政府批准,确定了以“一城五镇”(延庆城区、永宁镇、千家店镇、康庄镇、旧县镇、张山营镇)为重点的整合工作目标,继续加大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力度,撤并学校12所,整合后的学校办学条件达到了北京市均衡验收标准,学科教师配置更加科学。

通过布局结构的不断调整,优质教育资源布局更加合理,规模办学效益大幅提升,为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 完善三级课程体系建设,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精神需求

课程是实施学校教育的载体和有效途径,它解决的是学生学什么,培养学生什么素质的问题,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不断完善三级课程体系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培养学生诸方面素质全面、均衡、特色发展的需要,是课程改革的中心。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升学教育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系存在认识上的偏颇,表现为重国家级课程,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重中高考考试学科课程,轻非考试学科课程;重地方和校本教材的开发,轻地方和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不断推进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建设。

国家级课程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我县把全面贯彻执行国家级课程设置标准纳入学校评价,规范国家课程开设,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不随意增减课程,不随意增减课时,多开应考科目课时,少开甚至不开非考科目课程,从而保障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2年起,我县规范落实北京市地方课程设置要求,依据我县具体情况,开发了《妫川文化》地方课程,经过修改完善,2011年,被北京市审定通过为北京市地方教材,《妫川文化》分旅游篇、地理篇、历史篇,分别在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七、八年级开设,全年开设13~16课时;开发了《延庆县生态教育读本》作为延庆县地方实验教材,分为小学册和中学册,分别安排在小学四~六年级和初中三个年级开设,每年级一个单元,每学年8课时。上述课程可由品德与社会、自然、科学及地理、历史、生物教师担任课程,与学科融合在一起教学,有效保证了地方课程按标准实施。

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我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关注学生发展的主体性、实践性;关注教师的主导性,注重教师的学科知识与实践能力得到拓展;关注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来形成学校特色,确保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在学校特色形成过程中的基础和保障地位。

中小学校依据新课程要求,对学校教师资源、学生需求、学校地域特点等进行认真分析,均开设了一门以上适合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有91.2%的小学自主研发校本教材并将其编辑成册,有64.7%的小学各年级都开设了校本课程,35.3%的小学只在部分年级开设校本课程,体现了因校制宜的特点;开设形式以学校自主开发为主的占70.6%,其他29.4%的学校以成果转化或引进教材为主。初中开发形成校本教材的学校占94.7%;19所初中校开发了72门学科拓展、文学素养、社科素养、艺术素养、兴趣素养、体育健康六大类校本课程。在课时安排上,小学、初中分别有88.2%和70.4%的学校每周安排1课时,其他学校安排每周2课时或0.5课时,课时安排相对灵活且科学合理。

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着力打造凸显区域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不同的学生群体提供了精神食粮,促进了学生素质全面、均衡、个性发展。

三 深化开放式办学,优化教育资源

延庆县地域广阔,相对封闭,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影响着三级课程的有效实施,制约着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十一五”初,延庆县教委提出了开放式办学,把开放式办学作为深化课程改革,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

“十一五”期间,主要着眼于与县域外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对接和有效利用。建立了以北京教育学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为基础,以首都师范大学、西城教育研修学院为重点,以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新东方英语培训学校、美国、加拿大培训机构等为补充的干部、教师培训基地,形成了一支由专家、名师组成的较为固定的培训者队伍。通过国外、国内和县域内集中组办培训、与教学同步开展系列专题讲座、建立县内研训基地、专家深入教育教学指导等方式,开展分层分类全员培训,县域内外组班200多个,聘请专家讲座指导2000多人次,提高了干部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同时,县内各中小学与市区优质学校开展广泛的手拉手活动,“十一五”期间与市区129所优质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围绕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研科研开展广泛的干部、教师、学生双走进活动。

“十二五”初,县教委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开放式办学,着眼于从全县和学校的实际需求出发,聚焦合作内容,形成合作项目,精选合作对象,采用项目合作的推进方式,以区域外优质教育资源为引领和指导,以县内干部教师为操作主体,以整体提升干部教师队伍的管理、教育、教学、研究水平,形成我县一定数量的干部教师个体和集体优质教育资源,逐步融入了市区优质教育资源发展的目标。目前,形成了培训、管理、科研、教研、德育、教学、信息等方面的系列合作项目。

同时,我县强化区域内校际间的开放与合作。“十一五”期间,主要采用联片教研的形式,以解决川山区学校校本教研难以开展的问题。“十二五”初,在联片教研的基础上,开始进行“学区化管理”的实验探索。以整体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为根本目的,以“既求优质师资的均衡分布,更求优质师资的均衡使用”为手段,以“协作区”为载体,最大限度地实现县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整体提升教育质量。根据我县中小学地理位置的分布、学校规模大小和城乡学校的层次差异等多种因素,分学段选择城、川、山若干个学校分别组成协作区,小学组成五个协作区,中学组成三个协作区;建立协作区领导小组和学科大教研组,围绕学校管理、教师培训、教师使用、教研科研、德育活动、信息资源等方面,努力实现软硬件资源的共享。

通过不断深化“开放式办学”,干部教师队伍的管理、教育、教学、研究水平整体提升,逐步实现融入市区优质教育资源发展的目标。

四 聚焦课堂,转变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十一五”以来,我县教委把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作为课程改革的一条主线贯穿始终,把整体提升区域教育质量和缩小城乡教育质量差异作为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任务。着眼于以知识论为支撑的课堂教学向以学生主体论为支撑的课堂教学的转变,本着“研训教一体化”的原则,致力于体现学生主体的自主性、实践性、创新性等学习方式的实践探索。

按照现代课改要求,依据教育学关于主体实践的观点,把教学活动看成是教师指导学生利用一定的学习工具、方式、方法,遵循一定的学习程序,作用于学习对象,并获得预期的学习目标,满足个体一定需要的主体实践活动,把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划分为主体(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主体意识等)、对象(教材、课标、考试说明等)、目标(三维目标)、过程(教学环节和细节)、工具(肢体工具、物化工具和文本工具)、方式(课堂组织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方法(思维方法、学科方法、学习习惯)、反馈等基本要素,对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进行深入研究探索。着眼于学生知识及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师对教材、课标、考试说明等的研究探索,提炼知识点、能力点,以落实“知识与能力”维度的目标;着眼于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主体意识的培养,强调对知识的伦理价值和评价反馈方式的研究,以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着眼于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学习工具、方式、方法选择与运用的研究,以落实“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基于上述思路,我们制定了学期教学设计方案、章节教学设计方案、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出版了《教学设计研究》一书。

为了进一步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从2010年开始,组织全县骨干教师分工合作,进行了专题课型的教学研究探索,依据学科特点把各学科的日常课堂教学分为不同专题课型,如概念课、实验课、推理证明课、阅读课、写作课、字词课,习题课、试卷讲评课等,探索不同学科基本课型的教学模式,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出版了5册《专题课型研究》。

通过教与学方式转变的实践探索,整体提升了区域课堂教学效率,逐步使课程改革落到了实处,缩小了校际之间的质量差异。

五 加强三个质量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区域教育质量

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从而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为了引导学校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促进延庆县教育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县以教学工作、德育工作、管理工作三个质量体系建设为基本框架,以实现学校评价工作导向的科学化、常态化为目的,制订了《延庆县中小学校发展评价方案》。方案的实施,促进了学校办学效益的提高,促进了学校课程改革工作的深化,整体提升了区域教育质量,缩小了城乡校际之间差异。

第6篇

【关键词】中职物理;课堂教学;教学质量

近几年由于各地普通高中扩招,给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导致目前中职物理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生源基本素质普遍下滑,学习能力差异巨大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时期物理学科就已经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进入中职学习后,学生对物理这门课程更加感到概念抽象、内容多而杂、知识很难领悟和掌握。因此,学生普遍对上物理课存在惧怕心理,课堂中讲话、打闹、扰乱课堂纪律的情况时有发生,形成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

(2)课程模式陈旧,教材缺乏针对性目前,我国中职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仍未摆脱基础教育按学科设课方式的模式,最显著的弊端就是文化课教材内容多而全。物理教材内容严谨、系统,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知识与实际生活、生产实践联系不够密切,缺少职教特色,较少顾及中职学生学习心理,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教师也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3)教学突出技能培养,忽略物理课程建设由于中职物理教学强调为专业服务的思想,以致教学中普遍存在缩减课时、教学实验设备不足、教师物理知识陈旧等不利因素,使物理教学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因此中职学校物理教学工作应从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多方面多角度提高学生的教学质量。如何让基础知识较差的中职学生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中产生兴趣,掌握和运用物理知识,培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确保教育质量,这是我们中职物理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1 注意师生关系的转变,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关键是教师,教师的世界观、教改意识、教学理念是搞好素质教育的前提,教师的创新精神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的个性,创造力得以充分发展,教师应从“授业”中解脱出来,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在平等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研究,放手让学生共同探索物理知识,使师生的交流更加协调、平等、全方位。课堂教学中,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是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那种以自己为中心,家长式的,只有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势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抑制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不允许的做法。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老师喜欢的程度。“亲其师,信其道”这句名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创设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由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维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课堂中应让他们拥有自己的声音,鼓励他们敢想、敢猜、敢说、敢做的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表扬他们点滴的思维成果,师生间共同形成一种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思维品质。

2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授课紧密联系实际

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物理学科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同时,教师本身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热爱物理学科的情趣,带领学生去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就会对学生的兴趣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经过精心设计,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广泛搜集物理学科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隆重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谈话法、调查法、文献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走进课堂,教师还可以借助投影仪、计算机等先进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自然界的现象、生产技术中的问题、生活经验中的事实等各个方面与物理知识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从观察自然现象和研究社会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把教学与生活问题、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不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了解生产,认识世界,源源不断地提出生活中的问题,又通过所学的知识解释分析物理现象,使学生觉得生活中充满着物理,物理就在他们的生活中,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从而保持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到实际中去,帮助学生消除知识结构上的疑点,如讲授了匀速圆周运动以后,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高速公路转弯处为什么外高内低,学习了动量定理以后,应引导学生解释从高处跳下为什么要做下蹲动作。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有关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新课标》中指出,科学探究既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又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像科学工作者那样作研究,在此过程中,主动地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学习物理的乐趣,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的轨道中来同时老师要做好如下工作:

3.1 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活动,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探索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在探究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克服怕出错、怕麻烦等思想障碍,同时在比较困难的地方适当给予指导,使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3.2 选择合适的探究活动。教师可以从新《课程标准》中选择,同时,也应该结合本地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设计一些探究活动。探究的课题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理解自然的情感以及对物理科学的探究兴趣的目的。必要时,在容易出现困难的地方给予提示,使学生保持不断探究的信心。

3.3 重视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物理课的大多数科学探究都不宜以个人为单位而应该分组进行,每组 2~3人,组内分工要明确。要注意发挥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积极性,这样使每个学生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体现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必须转变教学思想,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主动探求、主动合作、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然也能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与态度,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提高专业技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4.1 好的演示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形象直观的实验现象所推导出来的结论,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适当改变演示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演示方式:现象不明显或是仪器太小的演示实验,由台上转移到台下,在学生中间进行演示或教师走动巡回演示,让全班学生都能看清;学生参与演示,将教师单独操作改为师生合作,或教师指导,学生做演示;教师演示的同时,学生叙述所观察到的现象,概括由现象推导出的结论;有些演示实验还可以采用“先讲出结论,再进行实验演示”的方法,等等。在教学手段上,合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弥补由于实验安全问题、实验器材等方面的不足造成的缺憾。

4.2 扩展学生实验,激发探究兴趣。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物理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和技能后,可以适当改变实验方式,并补充一些课外实验,以增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首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一些实验。实验方法、器材和步骤等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分析论证和概括结论等由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学生最后汇成实验报告。其次,适当地开放实验室,弥补课堂实验的不足,让部分学生继续完成因时间不够或器材缺陷而没有完成的课堂实验。第三,扩展课外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兴趣自行设计一些实验,如制作小型的电动机、电磁铁和电磁继电器等。

5 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科学品质教育

很多中职学生学习物理时,看着纷杂的教材内容和数量繁多的练习题目,就对这门课产生了很强的畏惧感,这既是学生最渴望得到教师帮助的时刻,也是建立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的最佳时机,更是培养学生优秀科学品质的契机。(1)多寻找物理学中与学生生活体验联系密切的事例,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现象,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增加学生对物理学科的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2)建立物理实验兴趣小组,通过与专业相结合,辅导学生制作简单的小制作和物理模型。让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经历磨难,不断探索,逐步建立谦虚谨慎、团结协作、尊重事实、修正错误的科学品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把作品在学校范围内进行展示,树立榜样,产生良性效应。(3)可通过教学角色换位的方式,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与物理相关的报刊、杂志,鼓励学生去网上搜索与物理、科技相关的网页,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4)将物理发展史、物理学家的人生史引入物理课堂教学,使学生详细地了解、深刻地体会科学家所具有的追求科学的献身精神;敢于怀疑、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善于协调的合作精神等,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科学修养。(5)组织学生参观科普展览、自然博物馆,参加与物理现象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增长学生的物理常识和关注科技发展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和价值观。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多渠道、多方面的,对于我们具体执行教学任务,对学生起着直接影响作用的教师来说,只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专业素养,发扬敬业精神,改进教学方法,探索教学规律,形成良好教风,那么课堂教学的效率就一定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新乡,张德启,张军朋.物理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第7篇

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生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由于成人教育的种类多样,有自学考试、网络教育、电视大学,以及公立高校成人教育和民办成人教育,成人教育对象的文化层次不一。部分学生为高中生,部分学生为中专生。层次上的差异决定在教学方法上应有区别。土木专业是一门非常注重工程实践的学科,土木工程专业成人教育成的重点不再是以单纯地追求学历教育,主要目的是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在职人员的理论水平,将其实际工程经验与理论较好的结合起来。土木工程成人教育的生源正好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特别是施工经历。所以成人教育与全日制本科专业教育有着较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学生层次参差不齐,基础普遍偏弱;②生源的行业较多,涉及文、理、工各个学科,教学上很难顾及全局;③多数为在职或半脱产学习状态,听课时间难以保证,学习精力不够;④学生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理论认识薄弱。

2土木工程专业成人教育教学现状

2.1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绝大多数成人教育都是依托普通高校教育,在降低教育投入成本的情况下,成人教育师资力量主要为兼职教师。部分院校临时聘请离退休教师或在读研究生代课。教师的教学精力和教学质量上都很难保证。教师作为成人教育最核心的人力资源,其素质是成人教育发展的根基与生存的希望,但目前成人教育教师的整体水平还不容乐观。成人教育院校难以聘请到高水平的成人教育教师,缺乏大量的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能操作示范的成人教育教师。目前的成人教育教师的待遇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还远远不够,离成人教育大规模发展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2.2教学内容滞后,结构不合理

成人教育一般都采用普通教育本、专科教材及相应的教学计划、培养方案等,理论的东西较多,实践结合少,推理性的讲解极不符合成人教育灵活性较强的特点。

2.3教学、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成人教育的教学过程依然是课堂教学和卷面考试制度。由于成人教育的学生大部分为在职状态,自学的时间少。教学中多采用集中教学制度,在较短时间内要给学生灌输全部教学内容,学生接受困难,教学也形同虚设,呈“被动听课”状态。考试时仍然是采用“一卷定终生”的闭卷笔试形式,自主学习环节未能体现出来。

2.4教学管理人事化

成人教育对教师的人事管理多不重视,基本上是以事务性工作为主,加之教师队伍兼职、外聘较多,管理也较为松懈,缺乏集体凝聚力,更无法满足大多数成人教育教师的培训需求。现有的成人教育培训体系缺少监督和评估体系,无法对成人教育教师的培训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估,使得成人教师培训成为一种无序行为。此外,成人教育虽然发展迅速,规模庞大,但很多成人教育机构的工作环境、工作氛围、报酬体系都很难满足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大大影响了教师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

3教学改进方法探讨

3.1教育理念的改进

成人教育是面向人的现实生活的开放教育。成人教育不再是选拔教育、而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随着社会科技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我国成人教育的重点将转向高层的继续教育。不仅有大专和本科成人教育,目前又发展了研究生成人教育班,对于他们的教育,必然是解决其各种现实问题的教育。所以成人教育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和要求,主动改革自身的办学形式和内容。

3.2根据成人心里特点,探索教育方法

成人在学习上、人格上具有独立性,成人教育是一种推崇个性发展的一种自由式教育,因此,教师更应尊重成人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教学应更多的面向现实生产实际,少一些教科书式的讲解,更多地采用讨论法、问题法、案例教学、实践、实验法等。更多地体现“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教学上应扩大专业信息量,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差异,具体明确教学内容和方案。增加应用性内容,增加实践性环节,压缩理论性课程。打破传统的课程结构,改革培养目标、调整专业结构以能力为中心。注重课程的相互渗透,建立灵活多样的课程模式。

3.3“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土木专业成人教育的主要目的。从目前的土木专业成人教育实际情况来看,师资力量仍与全日制本科教育无实质性区分。教师的专业素质、知识结构往往并不完全能适应成人教育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常常忽视提高自身工程素养来指导学生。所以,拓宽专业面是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师资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对于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来说,在聘请兼职成人教育教师时,应优先考虑在不同专业方向上有工程锻炼经历的教师,对于拥有国家执业资格或多年的设计经验的教师加以重用。构建具有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更符合应用型再教育的教学。

3.4构建专业的课程体系

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理念,构建成人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对建筑结构工程、建筑经济与企业管理、道路和桥梁工程、岩土工程方向分别设立课群组,学生根据自己行业和将来要从事的工作自行选择课程组进行学习。增加实践环节课时,削减课堂教学时间,课程内容的设计向综合化方向发展。注重学生工程训练和工程素质的培养,使学生了解和熟悉土木工程师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方法。

3.5产学相结合的方式

对于土木工程成人教育,讲授课程并非最理想的方案。通过直接参加工地的工作,参加招标文件的编制、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现场监理助理等实际工作,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同时也使教学质量大大提高。通过产学式的结合,学生可以更扎实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更好地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更好地投入到实际生产工作当中。课程教学中可以安排来自科研、生产部门的人士担任教师,他们讲授课程的一部分内容。通过社会渠道,与企业建立长期、

3.6教学资源的建设

多年的成人教育发现,远程教育是成人教育最重要的手段,也是使用得最多、效果最好的教学方式。远程网络教育在近些年发展较快,拥有成熟的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和多媒体教学资源。远程教育可以形成灵活的互动环节,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工程实际问题进行答疑解惑。网络资源丰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可以自由地接受教育,它突破了人们在时间、空间交流的局限,使学生学习、复习和测试更加便捷,更具高效性。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是成人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重要教学手段,也是未来最具前景的教育形式。

4结束语

第8篇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张浩明(2010)认为,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提供优质的培养机制和管理。欧美关于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问题也一直存在争论,从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英国高等教育越来越向职业化教育靠拢。英国女王大学本科教学就是“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美国一流大学的新闻传播教育,如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新闻学等专业,也大力提倡在职业化训练的基础之上培养创新人才。[1](p74) 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论层面的研究,但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操作性。笔者对新闻传播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探索进行归纳分析,在“以人为本,知行并举”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提出创新型新闻传播本科人才培养的理念和培养模式。

一、创新型新闻传播本科人才培养的理念

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是指在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基础、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和教育,这是构成新闻传播创新素质教育的四个主要内容。

为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新闻传播人才,必须树立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教学理念:

1. 在教学哲学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实现教学过程中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统一。

2. 在教学目的方面,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塑造其创新性人格,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全面素质。

3. 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专业知识与科技、人文知识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4. 在教学过程方面,以师生双主体的交往与互动贯穿教学全过程,学生通过参与教学和科研创新活动来获取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

5. 在教学方法方面,强调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做到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培养,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6. 在教学评价方面,在对学生评价时,采用“诊断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方式,并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本文由收集整理,同时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培养”的有机融合。

为此,提出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以素质提升为本,以能力培养为纲,以知识传授为目,以职业技能为用,以教学创新为体,以学生兴趣为源,开发学生潜能,增强竞争优势,培养善于管理的信息传播人才和精于信息传播的管理人才。

二、建立系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通过对国外著名大学创新能力培养及课程设置的研究,根据新闻传播学各专业特点,建立新闻传播学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和平台(如下图),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和平台由专业培养体系、教学“软件”平台和教学“硬件”平台组成。[2](p152-153)

专业培养体系包括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要求。在制订专业培养方案时,适当精减课时数,以保证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同时,明确要求本科毕业必须选修一定实践创新学分。同时,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纳入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教学建设之中,逐步使大学生能力培养融入教学的每个环节和过程之中。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软件”教学平台主要包括:1.理论课和实验课程建设中实践创新能力培养;2.设立大学生科研计划项目,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指导纳入课程建设;3.开展假期业界锻炼,业界锻炼制可让学生拓展眼界,了解社会需求,接受社会考验,提前适应社会,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结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敬业精神,培养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以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使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提高;4.组织学生参加与专业有关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如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等,为学生的成果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通过上述教学平台,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纳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并实现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硬件平台的建立和整合,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教学保障。

三、构建以四个课程平台为基础,互动式为特色的教学模式

根据创新实践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要求,突破原有的专业课程结构,重新构建四个课程平台,即课内教学活动(含实验教学)、课外创新活动、校内文化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创新与课程平台相对应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1.课内教学活动:一是实施大作业驱动下的互动式教学,二是实施应用需求驱动下的“讲授、模拟、实践三位一体”的互动式教学。

2.课外创新活动:一是开展研究课题驱动下的互动式科研活动,二是开展实际问题驱动下的互动式科技竞赛教学活动,三是开展创业计划驱动下的互动式创业演练活动。

3.校内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主题驱动下的互动式人格塑造活动。

⒋ 校外实践活动:开展应用项目驱动下的互动式社会实践活动。

(一)大作业驱动下的互动式教学

为了使大作业驱动下的互动式教学能有效顺利开展,要注意以下问题:

⒈精心设计课题。设计选题时,既要有明确的目的、任务和要求,让所有的学生有事情可做,又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让学生够能做得了事,还要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让学生喜欢做事。

⒉明确各自责任。设计课题的目的是要实现团队学习、分工合作、共同提高。大作业选题设计时,要做好小组成员的分工安排,形成人人参与、团队合作的学习共同体。

⒊发挥学生的主动。在完成大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此外,教师要对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地组织互动式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⒋强调学习成果形式。学习成果需要按大作业要求以作品的形式呈现,并在班级内交流。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达到认知系统化的目的。

⒌建立学习评价标准。学习评价标准既要起事后评价作用,还要起到事前引导作用。采用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大作业与小作业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⒍策略性评价学习成果。在学习成果评价过程中,组织学生对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养成学习他人长处的良好习惯。通过自评、互评和辩论,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得到充分体现和加强,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得到提高。

大作业驱动下的互动式教学,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求知识,变书本知识演绎推理性学习为问题解决式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应用需求驱动下的“讲授、模拟、实践三位一体”的互动式教学

⒈讲授:通过任课教师的课堂讲授,使深奥、抽象的课本知识变成具体形象、浅显通俗的东西,从而排除学生对知识的神秘感和畏难情绪,让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⒉模拟:通过情景的角色扮演模拟,以及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启发学生领悟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⒊实践:通过各种实践,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使理论化的技能还原到实际操作中;使学生掌握新闻传播专业领域的业务流程,增强学生对媒体等环境的深入了解,熟悉媒体的基本操作,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使学生能将一些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于实践操作中,以达到教学与实践相得益彰的目的,最终使学生掌握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

通过“讲授、模拟、实践三位一体”的互动式教学,能够达到以下效果:一是通过互动式教学建立了各种学习共同体(教师——学生、学生——学生、教师——教师),并有效地实现了“合活动学习”,即通过合作式活动,使学生从被动记忆状态转变为主动参与教育教学过程,将外在的间接经验转化为内在的直接经验,学生不仅在知识、技能与能力方面,而且在价值观、态度、情感等方面,都得到更多更好的发展; 二是有效地实现了教学重心逐步向学生主体的转移,由教师为主导的讲授过渡到师生合作的互动式模拟,最后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三是有效地实现了课堂内教学向课堂外教学的延伸,实现了课堂内教学与课堂外教学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有效提高。

(三)研究课题驱动下的互动式科研活动

研究课题是创造让本科生有机会在做研究中学习和提升,有效解决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的问题。科研课题来源要不拘一格,有学生独立申报的省大学生创新项目、校大学生创新项目、学院本科生科研项目,还可以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学院每年从教学经费中拿出一定数量的费用设立本科生科研基金,专门用于学生科技创新,每年3月进行一次本学生科研项目申报。

活动流程主要包括:

⒈学院组织教师提出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围绕项目进行申报或自主选题;

⒉学生课外阅读文献和资料,并查找更多相关文献和资料进行阅读,阅读分精读和泛读;

⒊准备报告内容,包括文献综述、文献和资料的主要思想、自己的收获和思考;

⒋开展报告与研讨活动,学生报告,相互讨论,教师总结和点评;

⒌学生根据研讨的情况,进一步归纳并提出需要研究的问题;

⒍对于提出的研究问题,学生课后(包括假期)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

⒎ 形成研究论文(报告)或作品。

(四)实际问题驱动下的互动式课外科技竞赛教学活动

通过举办各种课外科技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活力、学习激情和比学赶超的动力。课外科技竞赛主要是技能作品类竞赛,如dv大赛、广告艺术大赛、网页设计大赛、摄影比赛、大型活动策划比赛等。

活动流程主要包括:

⒈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相关课外科技竞赛,并做好参赛前的知识的教学和培训,要求学生掌握竞赛的方法和步骤;

⒉学生明确课外阅读选题的策略及相关要求,并查找更多相关文献和资料,必要时还要开展市场调查;

⒊分小组进行实际选题的创作,并做好竞赛成品;

⒋每个小组向全体学生进行汇报,由教师和其他小组同学提出问题和建议,然后要由教师总结和点评,最后将修改好的作品提交给竞赛组委会。

⒌每个小组根据汇报的情况,进一步完善竞赛作品。

以上阶段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在整个解题过程中,要求学生不断分析问题,在分析中发现问题的本质,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五)创业计划驱动下的互动式创业演练活动

创业计划为创业教育构建了一个演练的平台,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式探讨成为必要和可能。围绕着创业计划开展的创业演练活动的实质是强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精神和方法。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成为主动的求知者、参与者和探索者,很多学生在创业计划过程中学会了如何与别人合作。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每一种创意都在创业演练活动中得到了模拟实施和评判,训练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方法,提升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六)文化主题驱动下的互动式人格塑造活动

主要通过四类校园文化主题,着力构建一种学习、对话、开放、探究、反思、创新的校园文化。

⒈学习型校园文化主题。学术讲座、杰出校友座谈、师生沙龙,学术节、读书活动等文化主题活动都营造出了学习型校园的浓厚氛围。教师的研究成果,学生的学习成果相互交融激荡,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物质文化内涵。学生置身其中,可获到精神世界的升华和行动上的见贤思齐。

⒉对话型校园文化主题。在每年举行的校园辩论赛、演讲比赛、与名师面对面等文化主题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在校园这个共同家园中通过文化对话、沟通与创新,扩大了学生的信息量,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封闭性和局限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⒊探究型校园文化主题。组建专业学生社团和各种兴趣小组等学生组织,聘请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系列化的科技创新活动,发动大多数学生积极参加,从学习一些基础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开始,完善知识结构,锻炼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创新需求,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⒋娱情型校园文化主题。文化创意比赛和各种征文比赛等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方式的好形式。校园文化风、新闻采风、广告节、文化创意节等既有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感受力、理解力、想象力,从而提高他们追求新事物、新思维的兴趣和能力。

在这些文化主题中,教师发挥着文化导向的主体作用,学生发挥着文化传承的主体作用,教师学生共为主体,既能避免校园文化中学生单一主体产生的自发性与盲目性,同时也能使教师在文化活动中发现自我、表现自我进而更新自我的主观能动意识得以充分发挥。[4](p3) 教师是校园文化中比较稳定的主体,只有实现对学生主体的有效整合,才能通过师生的互动,努力塑造创新人格。

第9篇

一、独立学院应用文写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新意,过分强调写作教材的理论化。当前,独立学院还没有统一规范的应用文写作教材,五花八门,鱼龙混杂,相互抄袭情况严重,教材没有新意,缺乏实际意义的指导作用,也缺乏可操作性。如“申论”是一种新型文体,是我国公务员选拔考试的重要内容,而独立学院应用文写作教材中根本没有编写这方面的内容,却开设“申论”课程,引导学生追求功利,增加教学成本。还有的教材漏编了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常用的文种,如书信、启事、条据等等。不少教材没有及时引进最新的应用文文种;再如,一些大公司、大企业想做大做强,都在策划或开展“文本化”工作,但目前一般应用文写作教材和教学中难以见到的,如企事业文化的定位与阐释、岗位职责和制度、实施方案、年检报告、内刊、自评报告等。

有的应用文写作教材过分强调理论化、规范化,例文与现实生活脱钩或让学生感到十分陌生。如《中东部地区生态功能区划会议技术分析第二次会议纪要》、《国务院批转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的通知》等等,所选内容学生从来未接触过,感到陌生,认为应用文离生活太遥远,可望而不可及,难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应用文来源于生活和实践,学生对普遍认为太陌生、太离普的案例,听起来费劲,写起来更吃力,出现形形、五花八门的“奇文”是正常的、不足为怪的。由于教材上的缺陷,学生也把应用文写作误认为是简单学科,思想上不重视,学习上不动脑,看重写作格式,把应用文写作作业、考试马马虎虎快速完成,应付了事。

2、脱离实际,只注重写作理论知识传授。现今,普遍存在独立学院对应用文写作教学重视不够的现象。有的院校很多专业,没有把应用文写作课作为必修课开设;有的院校随意减少课时,表面上给应用文写作统一安排60―70学时,可在教学中随意削减课时,实际应用文教学不足40个课时。在这么短时间内,要学好涉及内容广、文种繁多的应用文,是不可能的。

同时,教师对应用文写作教学重视不够。在教学实践中,因为应用文文体有基本固定的模式,老师对内容的新颖,追求不足,教学相对马虎,质量很难上去,更谈不上高质量、高水平教学了。而且,大多数教师,从大学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缺乏实际锻炼,缺乏在党政机关或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经验,有些应用文文种根本没有接触过,应用文写作中经常涉及到相关的专业知识不熟悉,讲课的时候很吃力,有时捉襟见肘,敷衍了事;有的老师很少有写作的习惯,缺乏写作能力和技巧,一拿笔纸就思路阻塞,写不出好文章;还有的老师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授课,采取的是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没有结合学生实际,有的放矢教学,无法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内在的学习积极性,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往往使学生出现“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写就错”的被动局面。

3、追求功利,忽视写作的实践能力培养。目前,独立学院现有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参差不齐,鱼目混珠,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往往理论基础知识较弱,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他们希望老师能“授人以鱼”,但更希望老师能“授之以渔”。他们最需要的是清晰的写作练习,最头痛的是枯燥的理论讲解。但我们的老师注重传统观念和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很多人仍然偏重理论教学,倾向于淡化写作实践。一些理论知识教材讲得太深,太硬,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学生甚至不懂老师讲什么,这无疑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二、独立学院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

1、注重实效,加快独立学院应用文写作教材建设。目前,我国独立学院所使用的应用文写作教材,大多是普通高校使用的教材。近年来,部分独立学院尝试编写了自己的应用文写作教材,但绝大多数也是抄袭模仿普通高校教材,没有体现出三本院校学生培养的特色,难以适应教与学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创新教育理念,高度重视独立学院应用文写作教材建设,进一步明确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深刻认识一本、二本院校与三本院校教育的差异,努力探寻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应用文写作教材建设之路,把独立学院应用文写作教材从传统应用文写作教材模式中区分开来,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重视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培养,彰显独立学院特色。

教材是实现教育理念、完成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是教学环节知识传输系统的不可或缺的首要环节。教学改革首先就是教材建设,独立学院一定要编写适应行业发展的应用文教材。应用文写作逐渐国际化、规范化,教材中的所有文体的结构、格式都要编写规范;教材建设应遵循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相结合、继承和革新结相合、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传统性和现代性相结合的原则,以具体实用为宗旨,扩大信息量,狠抓“实战性训练”。

2、博学善思,努力提高独立学院教师自身综合素质。作为应用文写作教师要博学善思,善于总结自己教学中成功的经验,广泛阅读政治、经济、管理、教育、心理、法学、哲学、史学等各方面的书籍,灵活运用这些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要坚持阅读写作类、教育类报刊杂志,如《写作》(中国写作学会会刊、写作学科核心期刊)《应用写作》(全国应用写作核心期刊、写作学核心期刊)《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坚持每期必看、每日必读,随时更新专业与学科、行业知识的信息,紧跟时代的步伐,不落俗套;要坚持多动笔,多写作,积累写作实践经验。

同时,独立学院要高度重视应用文写作,要加大应用文写作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培养“双师型”教师,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公司企业、厂矿单位挂职锻炼或在校内实训基地参加实践;也可以聘请行政机关的文秘人员和笔杆子或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文职专家到学校来给学生授课,用他们自身的实践经验直接指导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把课讲好讲活,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根据各院系,各专业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按专业划分文种,把教学内容与专业紧密结合起来,选择参加过本专业教学实践的教师讲课。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不同程度的求知需求,也督促教师自觉实践,自觉学习,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飞跃,从而实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